人口健康

2024-06-19

人口健康(共12篇)

人口健康 篇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计生系统联合各级电视台陆续开办了人口健康与计划生育相关的电视社教节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30个省级电视台、近2000个地市和区县级电视台开设了人口健康类电视专栏。这些节目的开办,为传播生殖健康知识,宣传计生国策,唱响婚育新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多年的发展中,人口健康节目积累了大量电视宣传经验,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质量不高、内容固化、播出平台单一、观众稀少、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卫生和计生部门的合并重组后,需要对如何实现人口健康节目的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媒体环境,人口健康节目的功能、地位等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不断实现宣传理念、形式、平台和机制的创新突破,才能将机遇变为实实在在的收获,实现节目的转型发展。

1 创新宣传理念,拓宽节目选题内容,提升节目引领力

人口健康节目要在继续做好计生国策宣传同时,主动适应卫生和计生合并重组的需要,树立“大人口、大卫生、大健康”的节目宣传理念,以“舆论引导、科普宣传、服务群众”作为节目定位,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做群众关心和需求的节目,增强节目的导向性和服务功能,提高节目行业引领作用。

一是紧紧围绕卫生计生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宣传展示卫生计生工作中出现的新举措、新发展、新变化、新经验、新成果,做好行业动态报道和舆论引导。如单独二孩政策的解读、医疗改革的发展、医患关系处理等。事实证明,信息或政策越是公开透明、越是报道及时,就越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节目观众也越喜欢。

二是做好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报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比如中央电视台策划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报道,就很好地展示了基层卫生工作者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结合每年的重点工作、重要的节庆假日等,策划一些主题活动,展示卫生计生行业的新风采、新形象。如开展“最美在基层——寻找最美计生专干”、关爱青少年健康行、寻找自强女孩等。

三是做好科普宣传,引导和促进全民健康生活行为的形成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按照“大健康”的宣传理念,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乐”均可作为科普宣传的主要内容。围绕健康民生,结合行业特点,我们可以重点做好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心理辅导、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宣传,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彰显节目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特色。

2 创新节目形式,增强节目可视性和互动服务,提升节目吸引力

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再好的节目主题,再好的节目内容,也需要好的节目形式来表现。起码要在形式上抓住观众的心,让他看着顺眼,乐于看下去。因此,无论什么主题和内容,首先要做好形式这篇文章,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一要提高节目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节目可看性。要打破以往人口健康节目就是“工作汇报”“知识讲座”的制作套路,讲究传播艺术,提高节目收视率。试想,一个节目制作出来,连收看的观众都没有,又哪来的社会效益呢?因此,人口电视宣传要注重节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采用纪实、讲述、短剧(栏目剧)等多种表现手法,注重节目兴奋点的设置,提高节目艺术表现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要注重节目包装推介,不断提高节目知名度。“好酒也怕巷子深”,人口健康节目也要善于借助媒体推销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建立自己的标识系统(话筒、角标)、制作播放栏目宣传片、举办热心观众联谊会等方式,提高节目知名度。

三要建立和用好栏目热线,增强节目互动交流,做好节目资讯服务。老百姓很实在,也很实际。如果一档节目对他的生活带不来什么影响和帮助,他肯定敬而远之。开通栏目热线是增强节目服务性和互动性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新闻线索、反馈节目收视情况,又可以增进我们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成为联系观众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是我们卫生计生系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办实事在电视节目中最直观的一种体现。如果条件成熟,我们还可在栏目热线的基础上,开辟“健康热线”版块,在节目中帮助观众解答问题。同时,还可联合内部报刊杂志,开辟观众来信来电回音壁等,把解答的内容按月刊载,实现电视节目与报刊杂志的联合互动宣传。或者单独分门别类按年度编辑成册,用于“三下乡”活动赠阅图书,免费送给群众。这既有利于丰富节目或杂志内容,又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可谓多方受益。

3 创新传播平台,打造立体化传播方式,提升节目影响力

人口健康节目除央视《人口》栏目外,一般都在地面播出。往往受频道、时段、时长等播出平台因素影响,很难形成较强的节目影响力。在全国近2000多个人口电视节目中,真正叫得响、有影响力的节目少之又少,甚至不少观众还不知道有人口电视节目这一说。众多的栏目与稀少的观众形成的巨大反差,值得我们深思。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外,还要重视节目播出平台的建设,形成多终端、多渠道、跨平台、差异性的立体传播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办节目。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电视宣传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新兴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视频、IPTV、移动终端等搭建新的播出平台。如建立自己的视频播出网站,开设微信、微博,加强与YouTube、土豆网等门户网站对接等,以便达到节目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扩大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是跨界联合延伸电视产品传播渠道。近年来,媒体的跨界与融合越来越流行。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就是电视+网络(新浪、腾讯等)+手机短信+节目冠名+广告植入+音像制品等跨平台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应该说收视率和传播效应都够大了,但我们发现它也在不断创新传播平台,一句“关注央视微信、微博”的结束语足见其对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和重视。

三是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不断加强内部协作,做到节目资源互惠共享。人口健康节目既要加强与外界媒体的沟通,更要重视系统内媒体间的联合,扩大系统内媒体间的交流。

4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节目创作质量,提升节目竞争力

良好的机制体制是做好人口健康节目的重要保障。目前,人口健康节目的制作一般还是由各级计生系统所属的宣教中心承担,受内部体制机制的影响,电视从业人员往往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花一个样。“冷冷清清地办节目,死气沉沉守节目”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尤为重要。

一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电视宣传采编队伍,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走节目制作专业化道路。

二要建立和完善节目考核评估办法,推动节目不断创新创优,提升节目质量。通过节目考核,倒逼节目不断创新发展。

新时期,新任务,新机遇。人口健康电视节目只有转变观念、推陈出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发展瓶颈,彰显行业特色,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摘要:人口健康节目作为一档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的行业类社教电视节目,对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卫生和计生合并的新形势下,本文从创新节目理念、形式、平台和机制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节目质量,实现节目转型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思考。

关键词:人口健康,电视,节目创新

人口健康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全面提高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根据区人口和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我们结合我社区实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清查工作。

流动人口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开展集中性清理清查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清查工作取得实效,在清查时,采取统一领导、统一时间、统一登记、统一管理的办法,按照宣传培训、清理清查、回访复查、建档立卡,完善制度五个阶段,对社区流动人口特别是重点人群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清查,摸底建档,完善管理,健全制度,清除管理“空挡”和“死角”,主攻管理的薄弱环节,为社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清理清查,提高社区各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为全县计划生育整体工作再上台阶提供有力保障。

人口健康 篇3

【关键词】 96万人口;健康现况;健康需求;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3-02

在国家卫生大政策大支持下,塔城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人口健康基线调查和健康需求显得尤其重要,“基础数据”将为地委行署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在公共卫生管理的科学谋划中提供有效数据,为全区卫生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1 塔城地区96万人口健康情况的不确定性

1.1 人口分类健康状况的未知性 目前,塔城地区人口情况以地区统计局编制的《塔城地区领导干部手册》中可得出全区人口的一个变化变量情况,但是对于人口健康的情况至今没有一个基础的数据可供参考。

1.2 高发疾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综合统计与分析的缺失 部分县市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地方病不容忽视,随着塔城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一些整体发展关注,如布病的上升,使得部分县市医疗机构只是应对临床的治疗和流行病的监测,对长远协调发展和控制方面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与可供分析的信息。

1.3 亚健康人群和已病人群的生活行為习惯及健康需求 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的透支状态,身体存在种种不适但无器质性病变,是患病的前兆。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黄永昌教授透露,中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按这个比例计算,对塔城地区来说健康人数仅有约14.4万人口,那么约81.6万人口则是亚健康状态;针对于此,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才是加强亚健康人群对疾病的预防、转归和康复的最有效措施,更是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必经之路。

2 全区96万人口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的重要意义

2.1 健康状况调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区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塔城地区这个边远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杂居环境中,生活饮食和行为习惯大多受地域的影响而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上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至今塔城地区都没有居民健康状况详实、全面的基础性数据。虽然国家在公共卫生上注入了部分资金,但是在获取群众健康基本信息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投入。目前如何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如何指导人们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如何为变化变革、跨越发展中塔城经济提供健康持续的人力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2.2 健康需求调查的必要性和必知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已成为人们保健的重要手段,亦成为发现亚健康人群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这仅仅是一个小范围了解居民健康情况的方式,更多的人群尤其是乡场镇、农牧区以及外来人口等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无法获知,这为开展健康干预措施造成一些盲从行为,造成目标定位不准,措施不科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开展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调查是科学化卫生管理与合理运用资源必然的基础性工作。

3 开展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的预期目标

3.1 掌握全区人口健康现状 根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全区96万人口健康情况进行分类抽样调查,在全面评价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时也往往更需要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3.1.1 全区职业病状况分析 对全区职业病危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近10年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摸底、汇总、统计、分析,对已经掌握职业病发病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类型分布及重点职业病的分布情况,并与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基本要摸清和掌握我区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病发病人数及主要职业病发病特点,研究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地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1.2 其它疾病如精神病、意外伤害等状况分析 近年来,精神疾病、意外伤害也已成为我区较为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它所导致的心灵痛苦一点也不亚于躯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患者除不能为社会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3.2 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综合来看,饮食与运动指导、常见病知识以及意外突发安全应对等是各个类别群体健康教育的共同需求,但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还有所侧重。

3.2.1 建立全区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 目前全区还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职工作队伍,随着卫生改革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就塔城地区的现状来看,这些工作是可以兼职来做的,充分调动各医疗资源,合理组合,统筹安排,以预防为主的工作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目前三级医疗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健康教育平台,以乡镇卫生服务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多元化工作。另外也可以组建“健康教育义工”队伍、健康教育顾问组和健康教育讲师团,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队伍。持续为塔城地区96万各族群众提供健康生活的科学指导。

3.2.2 建立科学有效的健康行为干预措施 目前塔城各族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及基本医疗知识严重不足,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牧区群众对健康保健知识几乎不懂。认为最需加强的是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这些都表明经常性地对居民进行健康调查及普及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更应当重视健康知识的个体化,应针对不同症状,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重点有序的培训和讲解。

人口发展引起的健康投入研究 篇4

关键词:人口发展,健康投入,医疗卫生,新农合

京津冀一体化的出台推进了对环首都贫困带的改进, 在我国这种特殊情况已经有多位学者展开研究, 各个学者研究的比较宽泛, 本论文仅从健康投入来进行数据分析, 以呈现出贫困带的特殊性。

一、人口发展与健康投入

1. 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

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地区基本卫生硬件条件的反应, 22县片区2000-2013年万人机构床位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2000-2013年各个片区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呈上升趋势, 其中张家口的康保县、阳原县、蔚县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2013年康保县只有全省水平的60%, 阜平县增速缓慢, 从2009年到2013年处于同一个水平,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左右。从整体水平上来看, 22个贫困县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承德片区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张家口片区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 而保定市片区明显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从增长速度上看, 保定片区和承德片区增长比较显著。虽然22县的平均水平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 但是个别县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要远远低于全省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投入力度, 加强卫生硬件设施。

2. 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卫生技术人员是当地居民医疗的主要服务者, 为居民获取医疗救助提供主要保障, 22县片区2000-2013年主要变化从整体水平来看, 22县在2000年到2009年跟全省平均水平接近, 而2009年后略低于全省水平, 保定地区和张家口地区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尤其张家口在2013年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22县的增长速度比较慢, 其中唐县、康保县、赤城县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康保县在2013年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从2000年到2013年变化很不明显, 在2013年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低, 表明当地的健康投入不足, 无疑会加深当地的贫困程度,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当地的医疗投入, 方便更多人有病可医。康保县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都落后于其他县, 跟全省平均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3. 新农合覆盖率。

新农合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大措施, 覆盖率对农村居民医疗救助体系的完善和生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时新农合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2县片区重要年份的新农合覆盖率变化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 从2007年开始22个县全部启动新农合, 当时最低的县新农合覆盖率为75.85%, 最高的为平泉县98.56%。从趋势上看, 2007年到2012年22县平均水平处于上升趋势, 其中张家口片区低于保定和承德片区的水平, 唐县缓慢上升, 与22县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2012年低于22县平均水平10%。

4. 自来水普及率。

自来水普及对居民的饮水安全至关重要, 该指标反映所在区域居民住房用水便利性状况和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22县片区的自来水普及率从整体上看, 保定、张家口、承德片区水平接近, 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承德片区将近全省平均水平的80%, 从2005年到2013年自来水普及率呈上升趋势。22县中, 康保县2005年到2010年处于最低的水平,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5%, 2013年上升为全省的73.7%。其中沽源县、兴隆县缓慢上升但与全省的差距并未显著缩小, 沽源县仅为全省水平的33%, 兴隆县为全省水平的50%。贫困县的自来水普及率还比较低, 当地居民的安全用水条件还比较差, 从侧面反映出健康投入不足, 居民身体素质差,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自来水普及率, 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二、结语

贫困带人口发展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健康投入状况方面反应了当地的发展状况, 从数据上显示22县的水平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当地的医疗卫生设施严重落后, 硬件设施跟不上人们的需求, 导致人口外流。同时, 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贫困带的22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来说, 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增收, 张家口地区的多风少雨环境, 为了供给北京的用水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与放牧模式等, 都严重阻碍了贫困县人民增收。对于贫困带的研究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这样才能呈现出贫困带的真实情况, 体现环首都贫困带的特殊性,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进一步实施有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玲.健康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J].经济学动态, 2002 (8) .

人口流动健康同行活动简报 篇5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倡导和践行健康促进理念,促进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健康发展,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4月20日,红杨镇卫计办、镇计生协会联合镇卫生院组织开展“人口流动健康同行”宣传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设立了免费义诊、卫生计生政策咨询、免费药具发放等多个卫生计生服务展台,向过往群众提供义诊、健康咨询、计生药具发放、计生惠民政策咨询等服务,关注她们的生存、生活、生育状况,并送上药具,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流动人口履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拉近了镇、村(居)与流动人口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让身处异乡的流动人口充分体会到尊重流动人口、关爱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感受到“阳光计生”的浓浓情谊。

人口健康 篇6

《人口文化》杂志是集学术性与时政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期刊,注重人口计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鼓励学术争鸣。

《青春期健康》杂志是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承担青春期教育的教师、计生、医务、心理等工作者发行的全国唯一一本谱写青春故事、传播青春知识、解决青春问题、激发青春热情的杂志。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以探讨和指导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长为主旨的品牌媒体。

□ 邮局汇款:___________

单位名称: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天伦北里7号楼二楼

收 款 人:卢艳雪 邮 编:100054

□ 银行汇款:___________

户名:北京青春蓝海文化发展中心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广安门支行益民支行

账号:0200214009024598119

联系方式:___________

联 系 人:徐老师 许老师 王老师 电子信箱:qcqjk@sohu.com

联系电话:010-52407251、52407250、52407253 传 真:010-52691260

2013年《人口文化》《青春期健康》杂志订单回执

《人口文化》订阅起止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至________ 年________月,共计 ________份,金额 ___________元

《青春期健康》订阅起止时间______年________月至________ 年________月,共计 ________份,金额 ___________元

收刊人姓名: ________________手机:________________电话/传真:________________

收刊人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Q/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刊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 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阅类型:□单位订阅 □个人订阅 汇款方式:□邮局 □银行

是否需要开发票:□是 发票抬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

流动人口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二元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于健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用于卫生的支出不断增加。1978—201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从110.21亿元快速增长到27846.84亿元,提高251.67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从3.02%升至5.36%。另外,居民个人用于健康的投入增长迅速,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从1978年的22.52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9564.55亿元,提高423.71倍,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上升速度较快,1978年仅为20.4%,2012年则升至34.4%。但是,近年来我国医疗价格昂贵,居民无力负担高额的医药价格,尤其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居民健康状况不仅受到医疗服务的影响,还受家庭收入、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通过分析影响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流动人口的健康发展,提高融入城市的能力和资本。

二、文献综述

总体来看,国内关于流动人口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生活习惯等几个方面。

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现有研究表明,人口学因素对于居民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方面,教育水平显著影响个人健康,教育水平越高,其健康水平越高;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的健康状况可能更差(赵忠,2006;于晓薇等,2010);在年龄方面,年龄与健康呈非线性关系,大约30岁以前为正相关关系,30岁以后健康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且呈加速趋势(赵忠,2006)。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个人经济状况和家庭收入状况等。很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与健康状况是正相关关系(于晓薇等,2010),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个人收入呈现U型关系(徐黄华,2012),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是健康状况的指标不同导致的,前者把健康自评作为因变量,而后者把自评健康状况、四周患病情况和患何种慢性病3个指标进行组合,得出居民健康的指标。另外,家庭的人均收入和家庭规模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正向的(储雪玲等,2010)。

很多学者研究了社会保障因素对居民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对城市居民的个人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于晓薇等,2010),而有的学者认为新农村医疗制度对务农群体的健康效应显著(李树森,2010),这些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群体不同造成的,前者是城镇居民,医疗费用高,保障水平低,而后者是农村居民,新农保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生活习惯显著影响个人健康,吸烟对个人健康危害较大,吸烟比不吸烟将会导致个人健康状况下降(于晓薇等,2010)。

除上述因素,有的学者还从其他角度研究了健康状况水平的影响因素。家庭医疗支出和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健康有正向影响(胡宏伟等,2009),就医决策和居民健康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同样对居民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于晓薇等,2010),个人住房及其所属的社区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王桂新等,2011)。

三、数据描述与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从2003年开始,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执行。调查采用分层设计、多阶段PPS方法,对全国28个省市的城乡总体进行抽样调查。由于本文重点研究探讨的是流动人口的健康需求,研究样本只筛选其中流动人口的数据,删除数据中部分缺失值和奇异值,最终样本数是2557。

(二)变量选取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自评健康状况。不同学科对健康的测量有不同方法,主要包括死亡率、发病率、主观健康评估方法,方法各有优劣。由于很多社会学研究都采用主观健康评估法,本文将主观自评健康状况作为因变量。为方便数据处理,本文将原数据中健康自评为“差”和“一般”的合并为“健康不良”,将健康自评为“良好”和“较好”的合并为“健康良好”,从而将回答结果合并为二分类变量。

2. 自变量。

由于个人的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选取以下几类变量: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具体见表1。

注: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频数、百分比两列中数值分别为均值和标准差。

(三)模型选择

因为本研究的因变量健康水平为二分变量,所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其影响因素。其估计模型为:

其中,P表示自评健康状况的概率,Xi表示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变量。bi为回归系数,表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xi每改变一个单位,健康状况良好与健康状况不良的优势比将会平均改变exp(bi)个单位。

四、回归结果与分析

为全面考察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和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通过逐步纳入自变量并加以控制的方式进行逐步回归。表2是模型的回归结果,表中数据是优势比exp(bi)。

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教育年限、个人月收入等个人基本状况变量纳入回归,作为基本的回归模型,见模型1。第一,年龄越高,个人自评健康状况越差。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大,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在逐步下降,抵抗力下降。第二,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具有正向作用。由于人们的教育程度越高人们越能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或者工作的环境条件越好。第三,未婚者健康差于已婚者。可能是由于未婚者没有他人约束,导致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好。第四,个人月收入对流动人口的健康具有正向影响。可能收入越高,人们的生活条件越好,吃的越有营养,同时越注重自己的身体,保健方面的投入越大。此外,个人基本情况中,性别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为分析家庭因素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将家庭规模和人均家庭年收入两个因素纳入回归模型,见模型2。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发现家庭规模越大,人均家庭收入越高,城市居民个人健康状况越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个人购买各种服务的能力,高收入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健康服务;我国传统中很注重家庭观念,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生产、消费和风险分担单位,能够在其内部协配资源,较好的应对各类风险,实现投资和消费平滑(于晓薇等,2010)。

为考察社会保障因素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以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为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纳入模型,发现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的健康影响不大,亦不显著。大多数流动人口从事重体力、环境较差和危险的工作,健康是他们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群体是最需要医疗保险的。但是,结合中国当前医疗保险覆盖的现状和保障水平看,由于流动人口群体的特殊性,部分人群在单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或者由于报销困难,在老家也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并且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也比较低,最终这些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福利。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发现心理因素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是否心情抑郁纳入回归模型,见模型4,发现流动人口越抑郁,其身体健康状况可能越差。这表明,个人心情的好坏对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经常导致人们产生泪丧、忧郁等心理疾病,长期处于心理不佳的状态下,也容易引发心身疾病,影响健康和生活(陈思路等,2006)。

将身体上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和精神上参加文化活动的代理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同时控制其他因素,见模型5,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次数越多,健康状况越好。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有利人体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身体适应能力。参加文化活动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第一,个人因素。年龄显著影响个人健康状况,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教育水平显著影响个人健康,教育水平越高,其健康水平越高,验证了教育对健康的积极作用。个人月收入对城市居民个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具有显著性,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其健康水平越高。性别对健康影响不显著,女性与男性的健康状况相差不大。

第二,家庭因素。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规模越大,个人健康状况越好,这证明家庭在分散疾病和健康风险方面有积极作用。

第三,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我国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导致的。

第四,心理因素显著影响个人健康,心情越不抑郁,人们的健康水平越好。

第五,生活方式显著影响个人健康,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愉悦心情。

(二)建议

第一,加快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制度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第二,大力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第三,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减少流通环节、控制药品价格;第四,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险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而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齐亚强,牛建林,威廉·梅森,等.我国人口流动中的健康选择机制研究[J].人口研究,2012(1):102-112.

[2]赵忠.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2006(3):78-85.

[3]王桂新,苏晓馨,文鸣.城市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对其健康影响之考察——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11(2):60-72.

[4]张川川.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4):79-88.

[5]于晓薇,胡宏伟,吴振华,等.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51-156.

[6]赵忠,侯振刚.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来自截面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5(10):79-90.

[7]易龙飞,亓迪.流动人口健康移民现象再检验:基于2006—2011年CHNS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4(6):36-42.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现状研究 篇8

1 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现状

W H O将健康的性行为定义为在各种健康状态下, 同时体现身体上的适应与心理上的满足。性行为应该是健康而安全的, 在避免性传播疾病、意外妊娠以及生殖道感染等不健康结果之后而获得快感和满足。评估生殖健康整体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殖健康知识水平, 健康的性行为 (安全性行为、非意愿性行为) 以及生殖道感染求医行为[2]。

1.1 生殖健康知识缺乏

根据一项跨省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女性流动人口对避孕、性病预防等生育健康知识认识模糊。这是因为流动人口获得知识方式缺乏, 很多人通过街头广告和周围人群获得不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3]。2 0 1 2年针对成都市1 5~2 4岁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现状调查显示[4],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均在5 0分以下 (满分1 0 0分) 。嘉定地区未婚流动人口调查结果显示[5],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少的未婚流动人口最缺乏基本生殖健康知识。同样在青岛的流动人口调查也显示[6], 未婚女性青少年尤其缺乏避孕知识, 整体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在上海市长宁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女性的性知识水平明显低于男性, 与其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收入高低成负相关[7]。以上调查均显示, 女性流动人口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或缺乏了解性知识的渠道, 或羞于了解相关知识, 导致这一群体生殖健康知识匮乏。

1.2 流动人口性行为现状

1.2.1 流动人口安全性行为现状

流动人口中初次性行为开始较早, 而初次性行为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占5 3.6%~8 7.3%。已婚的流动人口中, 从未采取过避孕措施的占1.4%。采用避孕套的只有1 3.1%, 更多的是以输卵管结扎 (1 8.8%) 和宫内节育器 (4 2.8%) 为主。而未婚流动人口从未使用过避孕措施的比率为1 3.5%~2 1.1%, 要高于已婚人群。避孕套是未婚流动人口采用较多的避孕方法, 其次为避孕药、安全期以及体外排精等自然避孕法[3,8,9,10,11,12,13]。有性经历的未婚流动女性中, 有4 7.4%报告曾发生过非意愿妊娠。其中, 1/3的调查对象有过2次及以上的非意愿妊娠。相关调查表明, 未婚女性流动人口中反复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次数≥3次) 发生率为3 2%, 主要原因是未采取避孕措施[8,13,14,15]。广东一项对服务行业调查显示, 未婚流动人口中7 6.4%有过性行为;其中, 有性经历的女性流动人口多性伴率1 1.7%, 已婚女性流动人口多性伴率为2 4.5%[16]。

1.2.2 非意愿性行为状况

调查显示很多女性不了解非意愿性行为的准确含义, 甚至理解为仅限于强奸。在对2 1 6 4名未婚人工流产者的调查中, 有4 8.1 0%的人至少曾经遇到过一次非意愿性行为, 有2 9.5 0%的人表示自己的初次性行为是非意愿性的[3]。

1.3 生殖系统感染求医行为

由于生活条件不符合卫生标准, 女性流动人口更容易罹患生殖系统疾病。高达8 5%的人患过生殖系统的感染, 但是仅有3 9.9 3%的人到医院求医, 状况非常不乐观。不就医女性中观念陈旧, 害羞胆怯占2 6.6 2%, 认为所患疾病不严重者占2 6.4 6%, 没有时间占1 8.5 9%、经济困难占1 2.4 2%, 还有9.4 2%的女性认为性病无所谓[17]。调查显示, 4 3.1 0%的女性流动人口有过生殖道感染症状, 其中仅有一半左右的人去医疗机构作进一步检查[18]。

2 生殖健康卫生服务可及性

由于流动人口经常流动的特点, 使常规指导计划生育系统向他们提供常规生殖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差。与常住人口相比, 缺乏医疗保险、相对较差的经济状况及落后的健康意识决定了流动人口主动寻求医疗服务时的消极态度。另外, 卫生服务机构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冷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她们的就医意愿。成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了上述情况, 未婚流动人群普遍感觉到所获得的有关性和生殖健康的知识与服务不足。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中的边缘人群, 由于自身生活和工作条件及经济因素等条件的制约, 再加上文化水平低下和健康认识不足, 导致自我保健意识较差, 对不安全性行为、意外怀孕及人流的不良影响和副作用认识不足。而公共卫生部门对流动人口投入和关注不足, 既缺少足够的专业人员提供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也缺乏足够的渠道和物资向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药具。很多未婚流动人口或不好意思去获取, 或不知道如何去取得安全的避孕药具。他们一旦发生意外妊娠, 经常不知道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 容易引发严重的生殖健康问题, 而他们对此后果的认识又不足。广州市的调查表明, 城市常住人口的婚前性教育普及率为5 7.8 0%, 而流动人口的普及率仅为4.8 5%[19]。

3 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措施

3.1 加强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卫生机构生殖健康服务的利用, 提高流动人口寻求生殖健康服务的主动性

广州的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对避孕服务利用状况的调查显示[20], 流动人口文化水平不高, 健康与保健意识淡薄, 缺乏正确选择和使用避孕方式、避孕工具的方法和知识。未婚人群中, 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比率低, 城市公共卫生机构对流动人口所提供的服务和关心都还不到位, 流动人口主动利用公共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另一项针对广州流动人口的调查也显示, 因为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流动人口主动利用公共资源的能力较差, 在接受服务的方式上, 偏好方便且易于接受的形式, 接受服务的机构往往较为单一。就诊费用、时间、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是影响流动人口选择生殖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苏舒等研究表明, 政府和企业应倾向女性务工人员制定更有利的生殖保健政策, 向流动人口开展持久而广泛的健康政策宣传, 以提高流动人口对生殖健康服务公共资源的利用率[19]。

3.2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

3.2.1 发放宣教材料

宣传材料包括避孕及终止妊娠知识、生殖道感染知识、性健康和求医指导, 材料方便保存, 既能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水平, 也便于她们随时学习和求助。

3.2.2 发放避孕套

让女性流动人口直接熟悉避孕套, 消除羞涩、紧张与神秘感, 促使其了解和尝试使用避孕套, 并知道如何从指定机构方便免费地获得。

3.2.3举办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讲座及一对一咨询

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性病预防、避孕与意外怀孕的处理、性健康和求医指导, 并对各年龄层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

3.2.4 发放生殖健康服务卡

在服务卡上印刷公共医疗服务机构的地址、咨询热线电话、提供的服务, 使流动人口能有效的了解和利用生殖健康服务公共资源。

3.2.5 播放生殖健康教育影片

影片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殖道感染、性病及艾滋病的防治、避孕与终止意外妊娠、性健康和求医行为等, 影片更加直观, 能更有效的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

3.3 改善流动人口生存条件

改善居住条件, 提高卫生标准, 降低生殖系统的感染概率。

3.4 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率和有效补偿能力

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建立适合流动人口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影响女性流动人口求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其最希望得到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定期健康体检”, 她们往往难以负担较高的医疗费用。目前, 只有20.90%的女性流动人口有医疗保险。其中, 仅投保最基本的医疗类的占大多数, 大约占36.70%。每年自愿负担保险费用的仅占女性流动人口的56.80%。随着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现有建立在户籍人口之上的社区卫生保健体系明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 改革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加强流动人口的社区保健服务工作, 扩大社区保健系统的覆盖面, 逐步把外来务工人员卫生保健工作纳入社区保健网中, 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殖健康水平的必要之举。

4 展望

女性流动人口具有趋于年轻化, 未婚比例上升, 缺乏对性及生殖健康知识, 文化程度低、低收入等特点, 未婚先孕、人工流产等现象严重, 重复流产率高于户籍妇女, 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重复流产率和高危流产率高不容忽视。人工流产, 尤其是重复流产和高危流产威胁着妇女的生殖健康, 因此, 有必要关注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 开展相关生殖健康保健服务, 减少妇女生殖道感染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

摘要:本文从女性生殖健康标准和女性外来劳务工人员生殖健康状况谈起, 分析了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低下的现状, 总结了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低下的原因, 从而得出加强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提出了如何增强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方法。

人口健康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入户调查的方法,于2011年7-8月在重庆市黔江区、忠县共9个镇,随机抽取18个村,年龄为女性55岁、男性60岁及以上的老年常住居民(居住时间≥1年)共495人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使用设计问卷(参照卫生部全国居民健康调查)对老年居民进行现场询问调查。采用询问—记录式调查,由调查员按问卷调查表顺序,尽量不改变问句结构作面对面的调查,当场填写表格,并检查完善。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后经筛查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为95.76%。

1.3 调查内容

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两周患病率、一年内住院情况。慢性病史主要由调查对象自述,但慢性病的确诊须经区、县级以上医院诊断。慢性病统计主要包括风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肺结核、肺气肿、关节炎等,并以此计算慢性病总患病率。

1.4 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完成后,由研究人员统一进行编码,资料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质控并检错。采用SPSS18.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人口学社会特征:家庭成员健康询问调查的有效人数是474人,其中男性246人(51.9%),女性228人(48.1%)。其中汉族有256人(54%),少数民族218人(46%)。在职业类型方面:农业劳动者(从事农林牧渔工作)382人(81%),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32人(6.8%),其他58人(12.2%);在婚姻状况方面,354人(74.7%)配偶健在,106人(25.3%)丧偶离异。按文化程度分,文盲228人(48.1%),小学198人(41.8%),初中以上48人(7.2%)。在经济来源方面,246人(51.9%)依靠自己或配偶,148人(31.2%)来自子女,76人(16%)依靠社会救济,按与子女见面的次数分,43.46%的老年人与子女每年见面,14.77%的老年人与子女见面一年不足一次,2.11%的老年人没有子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96.3%。

2.1 健康主观评价

A、B两年龄组对健康主观评价的3项指标(总体健康状况、与一年前相比和与同龄人相比),经卡方检验,与同龄人相比P小于0.01;对A、B、两年龄组各自组内的三项指标之间进行对应(良好、好很多、较好;一般、没变、差不多;较差、差多了、差很多)统计处理,总体健康状况中,较差条件下P<0.05,与一年前相比,没变条件下P<0.05,在与同龄人相比,差不多、差很多等条件下P均<0.01。见表1。

2.2 患有主要慢性病

患有慢性病344例,占总调查人数的72.6%。在患病率最高的前三位中,骨关节病患病率最高,占患病人数的26.5% (91/344),其次分别是风湿病占18.3% (63/344),高血压占11.0% (38/344) (见表2)。

2.3 主要慢性病情况

调查显示,调查显示,A组有296人(62.4%),B组有178人(37.6%),患有各种慢性病,其中A组有42.52% 、B组有62.94%的患者同时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病。A、B年龄组人群各种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发现,骨关节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湿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日常活动能力

A、B年龄组段对日常活动能力的5项指标(行动障碍、自我照顾、从事平常活动、身体疼痛或不适、焦虑或沮丧),经卡方检验,在自我照顾方面P<0.05,在行动障碍、从事平常活动、身体疼痛或不适、焦虑或沮丧等方面P>0.05,没有统计差别。见表4。

3 讨论与建议

健康自评(SRH)与各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有关,在预报成人特别是老年人或病人死亡方面有其特殊的意义[4,5]。

本次调查中,随着老年人的年龄的增大,骨关节病及风湿病的的患病可能与身体机能的下降、当地季节雨热同期,气候湿润有关,该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村老年日常生活能力中,自我照顾方面差别显著,这也说明农村的老年人口的生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滑趋势,自身活动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与刘娟娟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

在本次调查老年人与子女的见面次数中,43.46%的老年人与子女每年见面,14.77%的老年人与子女见面一年不足一次,这说明老年人得不到足够的子女照顾,这也与于丹丹[3]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另一方面,25.3%的老人丧偶或离异,2.11%的老人是孤寡老人,没有子女。有研究显示[7],有配偶的老年人生存质量除社会关系领域外其他各领域得分均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CESD指数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高,精神压抑愈发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孤独心态身体健康将会产生负面影响[8],并且孤独感也是老年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9]。因此,我们应该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关注,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集体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建议各级政府要为区域内的“夕阳红”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和政策支持[10],同时注重培养掌握康复技能、心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卫生人才[11],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孤独、恐惧、抑郁和健忘[12]提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Reynolds SL,Haley WE,Kozlenko N.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and chronic diseases on active life expectancy in older American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8,16(5):425-32.

[2]谢亮球,孟共林,谢萍.不同特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6B):67-69.

[3]于丹丹,曹月婷,钱巧霞,等.安徽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32):575-577.

[4]石凯,谢莎丽,张玲.重庆市社区中老年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7):15-17.

[5]方向华,孟琛,刘向红,等.健康自评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84-188.

[6]刘娟娟,董青,冯晓明,等.安徽省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与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4(32):1462-1464.

[7]郑玉仁,柯雪梅,柯朝晖,等.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746-7.

[8]周绍斌.健全农村老年健康支持体系[J].卫生政策,2006,11:29-31.

[9]希华,周华发.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相互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676-7.

[10]李安明,张建华,李滔,孙菊.社区老年健康状况多元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5:302-306.

[11]Ingram M,Sabo S,Rothers J.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and commu-nity advocacy:addressing health disparities[J].J.Comm Health,2008,33(6):417-24.

人口健康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每个县区选取200名流动人口, 共1 000名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 问卷由“流动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模式研究课题组”统一设计;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数据库,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82份, 回收率为98.2%。其中男性730人, 女性252人, 性别比为2.90∶1;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307人, 30~50岁640人, 50岁以上35人;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269人, 初中581人, 高中或中专118人, 大学及以上14人。婚姻状况为:已婚796人, 未婚172人, 离异9人, 丧偶5人。

2.2 职业史与健康状况

劳动者与企业多为直接雇佣关系, 占89.0%;合同签订率较高, 占79.4%;合同中告知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少, 占43.8%, 而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率较高, 占66.7%, 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三苯、硫酸、甲醛、铅、铬酸盐等。劳动者更换工作频繁, 有605人更换过工作, 占61.6%。

劳动者中有约一半人发放、使用了个人防护用品, 分别占56.9%和51.4%。

劳动者中有7.0%的人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后自我感觉不适, 大多数采取自己买药或个体诊所就诊。主要原因可能因为大部分劳动者看病需自费, 占80.8%。

2.3 职业健康监护现状

流动人口的体检率不高, 特别是离岗时体检率仅为7.7%, 在岗时相对较高, 也只有62.2%。在不同的体检类别中都存在劳动者自负体检费的情况, 单位全额支付医药费在岗时占57.5%, 离岗时只占4.8%。

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均较差, 职业病危害告知率为51.4%, 职业健康监护建档率仅为37.0%。参加工伤保险率较高, 占77.3%, 但是参加医疗保险率较低, 仅占31.2%。

3 讨论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 问卷回收率较高, 基本可以反映湖州市流动人口的职业卫生状况。湖州市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已婚男性劳动者为主, 文化层次较低, 初中文化以下人员占86.6%。

流动人口是职业卫生监护工作中的难点, 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大, 频繁的调动工作, 给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王文勇等[3]报道, 部分三资企业近80%的接毒员工在一个企业干不到2年, 50%不到1年.有的3个月就换人。本次调查发现, 982名调查者中有605名更换过工作。同时, 由于流动人口文化层次较低, 所以多从事技术性较低, 劳动强度大, 接触职业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工作。本次调查的劳动者主要接触的是粉尘、噪声、甲醛、铅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这与湖州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由于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率较低, 本次调查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率为31.2%, 导致劳动者看病的医疗费用自负比例较高, 为80.8%。这也成了流动人口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的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监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健康监护率低, 健康监护档案建立不完整。陈超群等[4]人的调查发现仅14.16%的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其中大部分还不规范。本次调查在岗时的健康检查率为62.2%, 离岗时的检查率更低, 只有7.7%;健康监护档案建立率为37.0%。主要原因为①卫生监督部门监督力度不够。②企业的法制意识不强, 不愿为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③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对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存在不理解的情况。④技术服务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职业健康检查的需求。

为了有效改善流动人口健康监护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的新模式:①提高政府部门《职业病防治法》的认识水平, 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卫生审查制度, 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②建立卫生、公安、安监、环保、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动机制, 实行信息共享, 对于每位流动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采取身份证识别追踪系统, 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的职业史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③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必要时可以开展卫生、劳动、安监、工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 加大打击力度。④加强企业主和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形成企业主动为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劳动者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佩戴防护用品, 共同防止职业病发生的局面。⑤大力扶持当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发展,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与当地卫生监督密切合作, 共同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史俊庭.民工职业病亟待社会关注[N].科学时报, 2005-08-23 (A 04) .

[2]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王文勇.福建省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 (6) :28-29.

人口健康 篇11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人口健康 篇12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学习和生活,这是改革开放后因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现象。由于流动人口工作地点不稳定,做事时间长,从事重体力活,每天都要为生活奔波,根本无法顾及跟随的孩子,致使其子女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甚至有心理畸形发展的趋势,进而影响到社会、家庭、学校。

一、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现状

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经济落后、文化闭塞的地方,进城后由于经济的原因,居住地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他们的子女也由于环境的变化,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1. 家长与子女和学校沟通问题

家长与子女和学校在沟通上存在着一定障碍。流动人口大多文化低,在城市打工,工作时间长,就子女教育问题与学校老师交流得较少,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也因为工作太忙不能参加。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认为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是很高,觉得只要孩子在学校不出大事,完成义务教育就可以。流动人口对孩子的关注少,孩子因缺少家长的管理而学习习惯差,有不少初入城的子女在新的环境中不适应,显得孤僻和冷漠,融入集体较慢。极少数子女认为父母没出息,与父母关系冷淡,自暴自弃。

2. 学校与社会问题

学校教育有时会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上闲杂的无业人员较多,他们有时到校园周边用一些小便宜引诱在校学生,而由农村进城上学的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缺少家长的监督,因此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离家出走。城市生活也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趋向发生变化,逃课、说谎、爱慕虚荣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的相对薄弱,社区教育活动的匮乏,使不良的游戏活动占用了流动人口子女的课余时间,加上缺乏家长监督,以及法制意识等相对薄弱,对个人的约束能力不够强,遇到问题容易冲动,从而引起冲突。

3. 价值观问题

流动人口进城后家庭经济状况逐步改善,致使其子女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可以在城里挣到钱,因此读书无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喜欢吃喝玩乐,缺乏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成绩越来越差,并形成了“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想,逐渐树立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二、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

1. 社会因素

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进城学习和生活,这些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问题和困难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流动人口子女期望和社会接触,但是城市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进不了“真正城市人”的圈子,久而久之就出现不良现象,如偷东西、寻衅滋事等,成为“问题少年”,而他们又反过来影响在校的同学,使更多人的成绩和品行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2. 家庭因素

一是唠叨。当流动人口子女做错事时唠叨和训斥,取得好成绩时也唠叨,认为孩子要不断提醒才能成长;二是溺爱。对子女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近于溺爱;三是专制。父母从安全角度出发,对子女的行为进行限制,致使孩子的自由活动空间很小,且缺少深入沟通,即使偶尔谈话,也难实现心灵交流。

3. 教育部门因素

由于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进城,城市学校并没有增多,导致城市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每个班都有很多学生,对老师来说,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更不要说关注学生成绩之外的事情。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教育部门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该办法虽然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有书读的问题,却无意识地把流动人口子女列入“另册”,而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应政策让流动人口子女成为实实在在的“另类”,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

三、对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建议与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比书本知识教育更重要,因为书本知识通过努力学习可获得,而心理不健康则是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灵摧残。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预防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二是要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健全的个性,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使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在环境和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调节好心态,用好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从而让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茁壮成长。

1. 家庭措施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破除只要给子女挣钱,让子女上好的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就是对得起子女的思想。还要改变交流方式,与孩子多进行心灵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所想,多跟子女交流、沟通,在子女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但要避免唠叨,更不要溺爱。要尊重子女的选择,让子女有一定的空间。只要正确引导,有情况时,不要简单否定,对不能满足子女要求的,说明情况,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消除误会,就不会产生代沟。如果子女遇到困难时,父母就要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子女就不会有孤立感,不会因此而心烦,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措施

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全社会尊重和关心流动人口,制定好措施。让流动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权益,使流动人口及子女在城市能愉快地生活。在教育政策上,要落实“国民待遇”,让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市民子女一样接受正规的城市教育,从全体国民素质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上说,使流动人口子女真正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合理配置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合理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

3. 学校措施

学校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管理,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随父母进城的这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要强化他们的自尊、自立教育,课堂教育中加强生存、安全、法制教育,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可增设“流动人口子女之家”,购置一些设施及图书等专供流动人口孩子使用,使他们的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成立心理咨询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要召开流动人口子女专题会议,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克服困难,在学校关心的同时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把被动变为主动。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流动人口子女课余生活,开展培养和发展流动人口子女个性特长的兴趣活动,切实减轻他们在假日里的孤独感。在学习上,老师要热心辅导,班级成立学习互帮互学小组,当流动人口子女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学校要召开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会,与家长多沟通,对流动人口子女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及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帮助。

4. 社会措施

在社区,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监护体系,可在退休人员中选些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帮教,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流动人口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流动人口子女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城市治安综合治理,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城市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积极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社会人士当流动人口子女的代理家长,为流动人口子女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使流动人口子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后能较快地适应城市生活,学习、生活各方面也有较大改善。一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状况得到改善。教育部门整合流动人口子女选择的教育资源,妥善安排,依法保障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二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学校积极落实教育助学政策,对特别贫困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三是多数流动人口子女能较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入城后健康状况良好,性格乐观开朗,学习成绩良好,学习愿望很强,与同学关系融洽,尊敬父母。流动人口子女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晶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0.

[2]管以东.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3.

[3]邓竟红.论就读城市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J].世纪桥, 2011, 21.

上一篇:知识点归类下一篇:语文课前演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