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创新企业战略(共12篇)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 篇1
0 引言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多国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引领力量。2014 年“新常态”背景下新兴产业逆势上行,渐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新引擎”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18 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7.6%[1]。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仅比上年增长为3.3%[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常态”下江苏正处于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智造”转变的攻坚阶段,明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全省层面谋划产业技术创新布局,提升科技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中的贡献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基础
1.1 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十二五”以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从2010 年的2 万亿元增加到2014 年的4.3 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2.4%提高到29.7%[3]。根据江苏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告,2013年末,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企业6.7 万个,占全省二、三产业法人企业的7.4%,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企业的比重高达4 成。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828 万人,占全国的35%[4]。
1.2 产业技术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知识技术密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专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活力及质量。2013-2014 年2 年间,江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公开)年平均达620 090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年均达37 847 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的33.14%。专利授权量年均达31 978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年均7735 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的41.84%,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以3 成发明专利申请量取得了4成发明专利授权量。
1.3 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平台发达
截至2015 年10 月,江苏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5家,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达7 家,均居全国第一。江苏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已达117家,数量全国第一,已实现省辖市全覆盖,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2014 年获批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8 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 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前在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领域,启动建设首批3 个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培育产业创新核心引擎,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增长极。
1.4 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集聚
全省拥有院士91 人,其中科学院院士42 人、工程院院士49 人,居全国第3 位。截至2013 年年底,江苏入选“千人计划”中创业类204 人,占全国创业类总数的29.7%,居全国第一。江苏“双创计划”(包含“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创办企业1045 家,其中134 家创业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 多家创业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江苏“双创计划”引进人才93%为自主创业或企业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大多数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等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5]。
2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整体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仍比较缺乏。以节能环保为例,江苏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但近2 年发明专利授权中仅有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数量较为领先,整体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江苏环保装备产品总体上仍以低端制造为主,环保技术装备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水平,大型燃煤机组脱硝催化剂、高强度抗污染的垃圾渗滤液膜材料和LED照明等部分关键技术与核心元器件仍从欧美和日本引进技术生产[6]。
2.2 创新型旗舰企业发展不足
以节能环保为例,全省节能环保法人企业3.1 万个,年产值规模约7000 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年产值规模仅为2200 万元左右,大型环保企业集团全省仅有5 家,产业结构呈现“低、小、散”的特点,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6]。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普遍缺乏创新型旗舰型企业,福布斯发布《2015 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中,江苏无一家企业上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有待加强,江苏地区发明专利前十申请人一般都为高校,入榜江苏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与国内知识产权龙头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规模偏小
截至2015 年底3 月,江苏创业投资机构近6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1750 亿元。2013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领域,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为46.0%,而国外投资新兴产业比重普遍在70%以上[7]。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普遍偏小,2013 年总投资金额不足50亿元,单项投资额均仅为1000 万元左右,最近《财富》杂志针对美国创投资金概况的调查,调查起点就要求企业过去1 年内至少要获得500 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2.4 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较为不平衡。从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看,据江苏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节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构成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法人企业数量分别为3.1万个、2.2 万个,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企业总数的79%。从专利情况看,2013-2014 年2 年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物联网与云计算四大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占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应比重平均达77.04%,发明专利授权占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应比重平均达77.30%。
区域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均衡仍较为突出。虽然近年来苏北、苏中地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见成效。但不论是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专利产出、骨干企业、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创新人才、创业投资等各方面与苏南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专利产出、高端人才集聚方面与苏南差距最为明显。2014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全省的84.36%,7.09%,8.55%。截至2013 年,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 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91.7%,7.34%,0.98%。
3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3.1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统筹规划
要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定位江苏新兴产业,紧跟最新进展,把握发展趋势,加强新兴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要注重运用产业技术路线图等规划手段,凝聚政产学研金等多方共识,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有序发展指明道路。江苏应结合本省实际,加快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重点领域的技术方向、目标和重点,为加快建设世界有影响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
3.2 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
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领域内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质量双提升”计划。在增加企业研发机构数量的基础上,重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到海外收购兼并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共建研究院,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落实最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营造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氛围。
3.3 加快构筑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一方面要用好我省科教资源大省和人才竞争力强省的优势,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用好全球人才资源,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聚集一批高水平国际人才来苏从事产业技术创新。
3.4 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载体
围绕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发挥好创新型园区和产业基地等重大创新载体的作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平台载体建设,积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标志性高端产业基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江苏人才强省和产业大省的双重优势,重点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
3.5 优化区域技术创新布局
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从全省层面统筹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构建协同、互补、高效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要求,形成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相关政策特别是人才政策重点向苏北、苏中地区倾斜。
3.6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市场培育
按照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发展要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良性局面。要进一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的效能,完善基金管理办法,在税收等方面加大社会资本激励力度,完善退出机制,切实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放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新闻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EB/OL].[2015-10-30].http://xwzx.ndrc.gov.cn/xwfb/201503/t20150316_667470.html.
[2]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10-3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3]江苏省人民政府.李学勇主持召开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EB/OL].[2015-10-30].http://www.jiangsu.gov.cn/ttxw/201509/t20150921_403309.html.
[4]江苏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2015-10-30].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pcsj/.
[5]王海平.“千人计划”实施调查:海归们的转型作用[EB/OL].[2015-10-30].http://business.sohu.com/20140613/n400774090.shtml.
[6]刘艳梅,余江,张越,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态势的国际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4(12):68-74.
[7]郑联盛.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经验分析与启示[J].求知,2015(8):60-62.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外围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09):52.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篇3
摘 要:市场的多变性对不仅对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发现的大环境之下,企业经营风险也随之提高,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立足于市场,就需要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文章从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希望能对企业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有所助益。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033-02
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之中效率一席之地,达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进行了企业技术的创新,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全面创新,而是以创造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为首要目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技术创新。企业通过对占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选择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最符合的技术创新战略。
1 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1.1 企业技术创新
造成企业业绩下滑的原因一般有两种,分别是行业衰退和企业自身资产、技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想要稳定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实时注意市场的变化,在经营上要具有长远的眼光,选择可以长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进行经营,加强对企业技术的创新。通过高科技设备的引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单位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还应重视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通过对企业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在新产业中的地位,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转换。
1.2 企业的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要领先行业才能创造优势,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是史无前例的,并且要尽早的退出新技术产品,尽快的占据市场,打响品牌,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企业也可以对领先的行业技术进行模仿,在该技术产品成长初期将新产品投入市场,并不断的总结先进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技术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企业在模仿技术时,为了降低成本,通常会选择晚一些进入市场。
2 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2.1 效益性特征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时通过将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进行有机组合,然后采用生产技术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进行的,是具有效益型的。
2.2 资产性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不管层次、规模、方向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是,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简而言之,企业的创新无论是设备的引进还是原料的购买,都是需要资金来维持的。因此,企业资金的投入直接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企业技术创新除了能为企业带来有形的资产外。还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并且能一定程度上海边企业的经营现状,甚至是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规模。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收入,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
2.3 风险性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是存在风险的,由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难易程度、复杂程度,以及企业因为自身原因,都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实验性使得企业创新的风险居高不下,这就意味着,一旦企业技术创新失败,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新项目“、新产品等造成影响,很有可能因此丧失市场竞争机会。造成企业更大的损失。
3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3.1 经营的重要途径
企业内部根据企业资源、设备、技术的分析,结合市场从而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是科技人员、先进设备、技术积累、设备情况等方面,以及对企业周转资金的的分析。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则是对市场经济、竞争对手、原料供应、消费需求、经济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企业通过对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枫晚,把握市场机遇,从而实施低风险、高效率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3.2 战略匹配的分析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市场经济的匹配性直接确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在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时。
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经营战略保持一致。企业技术创新是成功与否并不是由创新程度、创新内容、创新方式等确定的,而是企业创新本身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优势的大小决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应从技术创新本身的持久性、效益型等方面确定战略,而不是过度强调对技术的突破。
3.3 风险和收益分析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决策阶段没有全面的对市场进行研究,导致了在进行决策时错误评估企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的风险,进一步的提高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先对市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做出未来风险预测,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将风险对策列入其中。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对创新项目等方面的监察,结合市场需求,提高等烟雨测得准确性。
4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
4.1 自主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原有的技术上,结合企业资源进行的技术性突破研究,通过贯彻技术创新,在提高单位商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企业预期的创新目标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自主創新对企业的要求较高,企业想要进行自主创新,首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科研能力,还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要求也较高。自主创新具有市场垄断行,因此能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自主创新也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点,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需要慎重考虑。
4.2 模仿创新
企业通过对行业领先企业创新思路、行为、模式等进行模仿,购买该技术产品并对其进行破译,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掌握该产品的核心技术秘密然后对该产品功能、工艺等进行再创造和技术改进。模仿创新属于跟进模仿行为,具有跟随性、开拓性,模仿创新在资金投入上相对较多。
但是因为先进技术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一段时间,在各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企业在进行技术模仿时消耗的时间相对较少,所承受的风险相对较低。模仿创新的产品能很快投入市场,但是却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后期,该产品的经济效益可能降低。
4.3 内外合作
企业独自进行的创新,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也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却比较容易形成局限性,使企业的思考模式“单一化”,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进行技術创新所生产的技术产品本身具有限定的使用寿命,在满足了市场需求之后,该产品的销量可能会交给,进而降低了该产品为企业提供的经济效益。
企业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在某一阶段的技术最高发展,因此,在短时间内,企业很难就该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选择和外部的企业、科研机构,甚至是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创新,这不仅仅降低了创新的周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由于多方参与,企业的承担的风险被分散,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性。
通过多方合作,能最大限度的解决企业资源局限性,提高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因为技术创新参与者的增加,提高了企业核心技术损失的几率。
5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是全球化、信息化给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通过对技术的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收益。企业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企业高效运营,以及今后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在企业创新中还存在这许多问题和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从多方面考虑,结合市场因素,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技术创新战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扩大企业收益的同时,为企业的稳定、多元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吕群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之我见[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2:
55-56.
[2] 朱桂龙,周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机理与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 究,2006,03:51-53.
[3] 张同健,孔胜,李迅.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型研究[J].技术经 济与管理研究,2009,06:28-30.
[4] 钟书华.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03:121-123.
[5] 杨忠民.陕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 篇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已成为创造市场活力、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入世后, 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更严重的挑战。据统计, 全国民营企业每年新生15万家, 注销10多万家;有60%在5年内破产, 有85%在10年内消亡, 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我国民营企业的高破产率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同时也给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员工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而严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现如今,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异常曲折。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短寿”的原因还在于民营企业家的短视观念和行为, 只是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关键战略。因此, 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民营企业的战略中, 使其成为战略创新的一个新方式, 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民营企业战略创新与社会责任
(一) 民营企业战略创新内涵
民营企业的创新包括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其中内部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从企业内部方面进行创新, 包括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等, 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源泉。外部创新主要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市场状况、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一个导航仪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而一个好的战略能够指引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战略也需要更新以适应新的环境。在市场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 企业的战略必须跟随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 否则只会被环境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战略创新在民营企业创新中处于导向型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是民营企业的灵魂性创新。
(二)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从其被提出来开始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到目前为止, 众多研究者普遍接受或者说研究主流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定义的。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那么民营企业作为一类企业群体, 也是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对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负责。
(三)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战略意义
1. 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不仅仅考虑努力使利润最大化, 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事情, 而这会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需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方面的成本;为了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提高工资福利, 为获得SA8000标准认证的费用;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社会公益及捐赠等活动的额外开支。但是民营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些成本只是短期的支出, 在长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回报: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博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与购买偏好, 从长远看可以节省营销成本;参与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会使企业达到宣传自身的效果, 扩大品牌知名度;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自觉注重节能减排, 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生产成本。
2. 提高顾客忠诚度, 扩大市场份额。
新时代的消费者尤其是欧美消费者, 多是注重道德消费的高素质顾客, 他们认为, 选择一种产品不只限于满足自身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该产品或生产该产品的企业选择是道德形象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或企业, 还有关注产品生产过程是否安全。因此企业越积极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 其产品 (或服务) 就越有可能获得顾客的认同, 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公众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 美国星巴克咖啡在世界咖啡市场价格降到40到50美分1磅时仍然用1.2美元来收购咖啡。星巴克向农民们宣传, 只要是绿色咖啡, 星巴克就愿意出高价购买。星巴克咖啡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的最大成绩之一, 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的高价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
3. 降低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力度, 减少市场壁垒。
遵守政府法规或者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常常能被国家或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自由。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捐赠公益事业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且对于捐赠的工程项目, 当地人民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优惠。欧美一些国家也对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保证健康和安全的企业给予认可和奖励并在企业面临的检查和程序性工作都会减少甚至能获得一些优惠。美国联邦判决指导方针也规定, 如果企业能证明他将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并且实行了有效的道德规范计划的话, 针对该企业的处罚和罚款就会减少甚至完全没有。
4. 有助于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大势所趋。欧美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 国内的某些知名企业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一些跨国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沃尔玛等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到影响, 不仅自己制定社会责任守则, 而且要求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均要遵守这些守则。到2004年2月, 在全球已获得SA8000认证证书的351家企业组织中, 我国已有49家, 它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或产业链, 以及产品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对我国大量准备“走出去”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改善与当地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战略之一了。
三、战略创新角度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思路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战略有如此大的影响, 那么有必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作为民营企业战略创新的一个新思路。
(一) 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理念
1.加强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理念。
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对整个企业所奉行的价值观及其战略创新起到主导作用, 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引导着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影响着内部员工的社会责任理念, 关系到企业是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06年,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CESS) 组织实施了一次“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家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与认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感知与评价、对于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因素的看法等。调查结果当中, 民营企业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 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钢作为山西省典型的钢铁民营企业, 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壮大, 这同中钢董事长袁玉珠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他曾说:“企业是一个‘多面体’。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 它追求最大利润;作为法律范畴的企业, 它要做好‘企业公民’;作为道德范畴的企业, 它要承担社会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道德呼吁和企业文化理念, 而且更应该是企业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
2.提高民营企业基层员工社会责任认知。
员工是企业运营活动的基础, 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有两方面影响。认识并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会本着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做事, 保证产品或服务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受益者维护其权益。
3.创建企业社会责战略任文化。
著名学者劳伦斯·米勒先生曾经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能够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懂得采用新企业文化的企业。”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文化, 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创新可以看作是战略创新的一方面, 它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 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 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 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 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 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 应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使其成为企业内部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即创建一个新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不失为企业文化创新和战略创新的有效举措。
(二) 注重企业社会责任行动
1. 对员工的责任。
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中员工的素质能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工资拖欠、工作环境安全等问题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呼吁民营企业对员工负责任已是当务之急。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 科技人员的能力和忠诚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对这类员工负责任, 增强他们的忠诚度, 减少技术核心员工的流失率, 有助于企业稳定进行技术创新, 以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因此, 民营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的公平环境, 给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 赋予员工责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授权, 保证员工在充分的授权内开展自己的工作, 并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适当参与管理, 有助于员工对战略创新做出贡献。
2. 对环境的责任。
环境是全社会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没有好的环境, 人类生存就会受到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相应日趋恶化, 现如今自然灾害不断,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恶性循环。此时的企业在制造财富的同时, 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赖以生存的大环境。试问环境恶化人类生存都面临威胁, 企业还能生存下去吗?所以, 企业尤其是化工、钢铁等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企业应该以身作则, 保护环境。2007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举办了的首届“环境保护创新管理清华论坛”, 论坛呼吁我国企业家群体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 加大污染治理, 保证达标排放, 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范。“当环境和发展终将抉择, 我们应当选择责任;当保护成为一个使命, 我们就应当为此付出我们的智慧和热情!”诸如此类的环境保护创新也可以作为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来实施。
3. 对社区、政府的责任。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都是依存在社区之内, 大部分员工也是该社区的居民。这些民营企业带动了社区的经济发展, 为社区居民就业提供保证, 可以说企业和社区互相依存互助发展。企业对政府的责任除了依法纳税外, 和其他责任也息息相关。比如企业在保护环境、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做得出色, 政府会提供相应的奖励鼓励其发展。另外, 企业和社区、政府的关系融洽也会促使社区、政府积极优化创新环境或给予资金技术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
四、结语
总之, 为了民营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展开, 需要首先在战略创新这个具有导向型作用的创新活动上做好准备。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其融入到民营企业的战略创新中来, 从创新角度创建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然而, 民营企业的创新道路非常艰难曲折, 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 还需要社会及政府的全力支持。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市市长陈铁雄所说的:“这个时候需要政府站出来, 从优化创新环境着手, 为企业创新行为撑腰鼓劲。还要积极构建各类公共创新平台, 集聚创新要素, 切实保护好知识产权, 在体制机制上激活创新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 民营企业的未来是光明的!
摘要:全球竞争环境急剧变化, 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只有通过创新才是民营企业走出困境的解决之道。本文着重研究民营企业的战略创新, 首先介绍战略创新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然后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从创新角度提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从而完善企业的战略创新之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参考文献
[1]Hamel 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2]姚树荣, 张耀奇.企业创新动力论[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3]周庆行, 赵文秀.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 篇5
“创新”二字绝非易事,虽然自主创新之路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但是无论企业、科研院所,还是政府,都应该以全局的、发展的眼光认识自主创新,少走弯路,以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自主创新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自主创新,就是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使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消耗大量能源,承受巨大污染,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仅需一纸技术合同,就可拿走大部分利润。因此专家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跟踪模仿”嬗变“中国原创” 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投入的规模不断提高,2006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300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0.9%提高到2006年的1.42%。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创新空前活跃,有效地支撑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自主创新”关键要狠抓落实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自主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创造,新发现,新应用在内,都是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农村来说,许多农民文化落后,意识陈旧,素质不高,生产力进步不快。特别是农民怕冒风险的问题比较突出,怕试,怕用,墨守成规。这样,社会难以前进,生产技术难以进步。要是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大多数人就会说“好在他”,而不动手去干。而一部分人就会跟着学,到现场看看,模仿人家的模式,自己也去试试,人就是这样:心有灵犀一点通。看着、学着、模仿着学,他也成功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立足于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同我国将自主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来带动产业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确保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鼓励并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孕育新的产业方向和经济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科技发展在提高综合国力中的核心地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拓宽自主创新的战略视野,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经济建设主力军的作用。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行业和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发展领域,使经济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雄厚的基础,努力把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链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战略设计与创新 篇6
[关键词] 设计教育 创新 战略设计 特色
引言
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在国际上,总是被贴上“世界工厂”的标签。如何才能调整产业结构,使“中国制造” 升级到“中国创造”?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预示着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设计以人为本的产品和建立可信赖的品牌,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企业推崇的文化。概括地说,创新和设计已逐渐成为企业高层战略话题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尽快推进创新教育的改革,来满足社会对有战略眼光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早期的艺术设计专业源自艺术学科,大多在专业美术院校开设,选拔生源时注重美术基础,几十万的美术类艺考生背着画板奔赴各地考场,至今依然是每年高考的一道风景线。近十几年来国内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消费市场庞大,信息全球化快速流通,艺术设计专业在各类综合性高等院校普遍开办,艺术设计的就业队伍不断扩大。社会和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对设计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而对设计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当前互联网体验和服务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对人类生活的日益影响,更需要我们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系统方法展开深入的研讨。
1.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常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较为固化,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二是专业设置比较狭窄,专业知识分块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环境适应能力;三是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项目的经验;四是师资团队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全职教师身上,在教学中要同时兼顾教学、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往往顾此失彼;五是缺少特色,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知识激增、企业和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和环境问题突出等现实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极不适应。当前的设计教育体系忽视了人们的生活现状,这就需要设计专业结合生命科学、商业、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其他专业共同进行一场创意教育革命。
2. 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各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命题,迫切需要设计教育做出改变。以“创新和整合”为目标的多学科合作的设计教育改革正在西方国家广泛开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无疑是2010年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组建。阿尔托大学由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旨在构建一所专注创新,主张跨学科合作,融合商业、科技与设计的科研与教学机构。阿尔托大学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的合作举措,建设了一批“新专业工作坊”——设计工厂、媒体工厂和服务工厂,专注于产品研发、媒体领域的研究和高附加值的各类服务,并将这种教学理念融入到本科教育中。
根据英国设计委员会的调研,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部门,迫切需要一种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高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又具有其他专业与学科领域更广博的知识面与专业兴趣。这种纵向的深度与横向的广度,往往决定了创新人才的发展潜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运用跨学科、多交叉的理念,将设计思想运用到各个专业。学生通过对设计思想的学习来反思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设计思想作为创新的催化剂,学习一种以人为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既培养全面视野,又重视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样本,毕竟国外设计教育所处的文化体制、社会背景、经济基础和人民素质都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全盘拷贝”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和设计教育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根据自身特点,做本土研究,才是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新体制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探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简称SIVA)是一所新型的综合类艺术院校,也是上海市教委确定的改革试点单位。自2005年办学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通过几年准备,2013年,学校与德稻集团合作,开始创办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国际大师实验班。本文以产品设计专业战略设计与创新的本科课程(简称SDI)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管理与实施、教学成效与评价等方面探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发展新方向。
1. 教学目标
“战略设计与创新”是这个班的专业特色,教学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设计领导人才。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学生专注于为社会和企业寻找并创造可以提升价值的设计;专注于在商业及工业领域成为有能力并具商务头脑的合伙人;专注于获得专业上的成功,被高薪聘用或拥有自己的事业;专注于对社会及生态环境保护。总之,是让学生主动地建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并能全力以赴为之实践。
本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在学生入学选拔考试阶段,特别重视学习能力和进步因子的考量;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注重能力培养,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将创新思维、商业价值和协同合作等作为课程的核心基础。
所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归结到一个大前提,即“以学生为本”。
nlc202309040929
2. 教学理念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实施人性化教学。具体表现在:零起点教学、问题导入、强调动手思考和设计等。零起点教学是假设所有的学生都从零学起,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都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即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多数同学有不理解或掌握不够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扎实、透彻地掌握了重点教学内容,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与以往由老师主观设定教学内容和固定教学日历有较大的改变。问题导入是指,学生对设计解决方案的最终理解是自己通过系统思考、逐步推进的结果。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将研究和分析转化为洞察力,再将洞察力转化为想法和概念,最终将想法与概念转化为完美的设计,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探索兴趣。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想象中的形状做出来,从外形,比例,视觉,触觉方面去理解设计,这有利于学生与产品建立直观的联系,达成与最终用户以及商业伙伴的有效沟通。提升设计能力的关键是实际行动,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另一方面,每门课程的每个阶段,教师都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不仅要完成本课程布置的大量练习,而且指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到学期项目中。
3. 课程设置
SDI的课程设置共有30多门课程,按课程性质分成通识课程、核心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六大类。通识课程包括思想品德、社哲类、体育、英语等,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完成;核心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创意流程和学期项目管理、时事新闻阅读、团队合作等,此类课程贯穿四年。学期项目课由艾斯林格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保持每天辅导的频度,每个项目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可视化模型、功能原型和用户情景描述等全方位的研究和表达。设计过程被专业地分为发现、设计、优化等三个步骤。在为达到创新目标而进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的每一个阶段中,保持学生的专注度,避免因个人喜好、臆想的假定而过早地下结论。课程要求学生成立小组,集体完成项目,从中锻炼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基础课包括草图和视觉表现、手工和机械模型制作、造型训练和设计三要素、材料和工艺、静物摄影、用户研究、人机界面和人体工学、设计报告等,此类课程围绕主干课程,通过不断循环和递进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现能力。理论课包括设计史、语义学和符号学、知识产权和版权、创新设计思维、科技与商业等相关专业跨学科研究等。理论课有多种上课方式,有聘请外籍专家集中在一周完成,也有将理论和内容融入到讲座和研讨会中。技能课程包括二维和三维计算机软件课、设计提案等;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包括专业实习、工作坊、毕业设计等,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对最优秀的企业和设计公司的机会。
课程设置数量并不多,但注重课程的成效和课程间的关系,尽力做到少而精。在每个学期,以学期项目课程作为主干,贯穿始终;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穿插其中,理论课和工作坊课程单独集中在几天或一周完成;这样的设置使课程紧凑而又有节奏,张弛有度。学期之间,相同的主干课、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采用进阶式教学模式,即第一学期是初步,第二学期递进到中级,第三学期再提高,以此类推,学生在流程学习中不断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将专业学习真正融入到自身的思维和工作习惯中。(图1)
4. 教学管理与实施
整个教学管理和实施通过师资团队来实现。由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国际产品战略设计大师艾斯林格教授引领,有效地将SIVA的教师和德稻大师教学团队组合起来,再加上国际行业专家和外聘教师,共约二十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团队协同的教学团队。为教学专门配备了最先进的模型工作室和特别定制的德国机器与工具。一名专职的高级模型师随时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形体创造。
每门课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在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和评价。学期项目课程,要求学生每周五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教师团队提交一周的成果。每周一早上收集反馈与指导。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区完成上述工作,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在全球性市场进行调查、工作,创造和生产的挑战。
要培养学生的战略设计视野,协同创新非常重要。设计师必须理解和尊重不同知识领域的成员并与他们一起工作。学生需要学习在优秀的团队中协同工作并创新。教师会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并为之打分。每个学期的开始会适当调整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化管理,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自主学习,注重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
5. 教学成效与评估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产品设计专业实验班和SDI课程收到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成效。每一位学生都对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内外已形成“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自主研究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团队协同工作和创新能力进步明显。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期项目课程展览获得了兄弟院校的好评,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得到了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的关注,年初上海市教委领导莅临考察并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继续深化设计创新教育改革的动力。
结语
战略设计与创新是未来几年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才刚刚起步,尽管面临众多问题,但改变不了艺术设计教育坚持改革的大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互借鉴,为培养具有战略视野的创新人才披荆斩棘、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前瞻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 王洪才.大学生创新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13-15
[3] 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3-25
[4] 代福平.大设计:设计学科的视野融合和理论重构[J]. 创意与设计,2012(3):4-11
[5] 张凌浩.站在新起点上的设计探索[J]. 创意与设计,2012(3):93-96
朱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产品专业负责人
主要教学成果:《设计形态》课程获2011年上海市精品课程,《基于新技术开拓的创新产品设计教学共享平台》项目获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篇7
一、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要性
就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要性而言, 主要有时代性和选择性两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加快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企业面临复杂环境中来自全球各地的竞争者, 他们有着新型营销战略, 远比我国企业传统营销领先, 几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 我国企业必须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 以寻找到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营销战略。
其次, 如今全世界都已经进入到了高速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企业所依赖的重要经营管理中的技术, 当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在新时代, 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获得发展的空隙, 唯一可行的创新之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来发展传统营销战略。借助于这类方式, 就可以对传统营销战略优势进行充分地展示, 与此同时还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利用, 进而逐步扩大这份优势, 促使传统营销战略的效用大大提升。
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企业开始积极地研究和实践市场营销问题, 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然而, 观察我国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我们会发挥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具体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 欠缺先进的营销手段
我国有很多企业没有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开展营销, 一直沿用传统的营销方式, 这就对企业营销信息的及时性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不利于企业实现有效的经营决策[1]。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竞争手段, 例如打折、促销等, 这些都是传统的价格竞争手段, 都很少使用一些较为现代化的先进的营销手段。
(二) 尚未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
企业营销主要是想获得较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消费者在营销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营销服务理念, 即始终以消费者为核心。然而事实上,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却没能做到这一点, 他们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 而忽视了建立和完善消费者营销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更严重的是即使是最基本的售后服务也不能让客户满意。因为没有在企业营销战略体系中真正将消费者纳进来, 因而对企业的消费者满意度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这对于企业长期维系消费群体是非常不利的, 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严重的后果。
(三) 企业高层营销管理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体系必须受到企业高层管理的高度重视才能发挥作用。然而, 就我国不少企业的营销战略体系建设而言, 普遍有高层管理缺位的现象存在, 这会对科学开展企业营销战略体系产生严重影响, 这必然会造成企业难以系统地开展营销工作, 同时也不利于企业顺利有效地开展日常经营活动。例如, 要是企业没有对市场营销的方向进行明确, 那就不能有效地整合企业的营销资源, 就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企业营销决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还亟待进一步增强。这样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就会遭遇常常难题和困境, 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企业不得不面临生存的风险。
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途径
首先, 企业一定要站在战略的角度, 针对企业使命来进行更新换代。[2]企业使命, 即企业战略管理者确定的目标。若是要就企业使命进行更新换代, 就哟修正和创新自己的目标管理。竞争者很多、很强大, 竞争激烈, 企业应该就当前的生存和竞争环境进行正确地战略估算, 就需要先将自己的竞争对手选定,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选取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的实力要在自己之上, 同时分析其市场营销活动, 同时不要再根据以往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营销战略目标, 不能只是去追求短期销量突破, 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进一步扩展, 将竞争对手处在的市场避开, 自己的营销战略目标市场可以选择其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争取打造好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品牌形象。此外, 企业还可以选择与竞争对手之间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 合作目标就在于自己的独有优势, 以此来实现双赢。
其次, 企业营销战略创新, 要推进企业哲学建设的创新。[3]企业哲学, 即企业整体行为准则。企业哲学的创新, 究其根源也就是要借助创新建设来对企业文化健康发展做进一步推动。企业最为核心的文化, 即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4]。什么才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让员工感受到一直积极、愉悦的氛围, 而对此就需要通过确立共同奋斗目标来实现, 药尽可能地使员工之间的差异化减少, 促使工作评比更加公平, 以便使职工工作中的摩擦减少。企业要想实现这些目的, 最终还是要分解目标, 按照目前的组织结构来细分企业的战略目标, 这最终都要在每个员工身上落实下来, 让员工把企业的使命变成每个员工的使命;与此同时,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在细分目标的同时, 将员工的岗位职责落实好, 让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目标。此外, 企业约束和管理员工的行为, 还需要借助绩效奖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
最后,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一定要将自身的独特性竞争优势找出来。需要经过一定的衡量和比较才能找到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具体指的是比较企业经营活动的消耗成本和创造的价值。就企业方面而言, 其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就是消耗最低成本的同时创造最大的价值。企业市场营销存在诸多环节, 企业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将一定的价值创造出来。然而创造相同的价值却可能消耗差异很大的成本, 所以, 企业创新市场营销战略, 就要找出某些环节来进一步降低消耗, 消耗最低的成本, 创造最大的价值。另外, 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尤为关键的是市场分析这一步骤, 这是就最初的市场分析直至最后的市场定位而言的。能否进行精准的市场分析, 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之后的每一步都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我们可以说, 所有步骤和环节中创造出最大价值的正是市场分析。如今进入到信息技术时代, 新出现了现代互联网技术, 同时又有对外合作的双赢策略, 这就使得市场分析当中的成本费用得到直接减少。
结束语
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是在新的时代, 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企业一定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利用, 要确保思维的战略性和扩散性, 不断探索第三种市场营销战略, 充分地融合传统营销战略和现代互联网技术, 以便对企业未来市场营销战略起带动作用。帮助企业做好企业的市场营销的规划和指导工作, 帮助企业拓展越来越多的消费市场, 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占据有利的竞争优势。
摘要: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指的是企业为达成一定的经营目标而来规划和设想自身的市场营销活动, 它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活动。如今已进入高速信息时代, 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便开始探索市场营销战略的道路创新, 同时在互联网中逐渐融入传统的营销战略, 最终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洁.分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电子制作, 2013 (06) .
[2]王星.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0) .
[3]周兰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01) .
企业战略管理——价值创新 篇8
价值创新即是基于顾客需求, 通过为现有市场提供完全新型且优越的顾客价值或使顾客价值得到重大改进而使企业摆脱原竞争领域。该模式创新的主轴是让旅客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一夜良好的睡眠。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和定位, 是确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价值创新战略的实施途径——创造新价值曲线。要企业对其价值曲线进行重新设计, 创造出一条新的价值曲线。根据传统的竞争逻辑, 行业内每个企业的价值曲线都遵循一种基本的形状, 竞争者只是力图提高自己的价值水平。
大胆地消除一些影响顾客价值的因素、创造一些影响顾客价值的因素、以及把一些影响顾客价值的因素提高或降低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以创造出一种更为优越的价值曲线。考虑了这些基本问题之后, 企业可着手把影响顾客价值的因素进行重新组合, 创造新的价值曲线, 实现价值创新。
二、蓝海战略的实质——价值创新
蓝海战略认为, 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 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 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运用蓝海战略, 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 跨越现有竞争边界, 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 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在当今的商业现实和竞争态势下, 全球的企业界对寻求新的战略手段以实现获利性增长的强烈渴望, 为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与利润的新路。“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 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 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 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 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 从而摆脱“红海”, 即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 开创“蓝海”, 即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 并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元素, 企业就有可能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 即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 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 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 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 突破竞争。由于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价值的创新而不是技术的突破, 是基于对现有市场现实的重新筛选和构建而不是对未来市场的臆测, 因此企业就可以用系统的、可复制的方法去寻求它。
因此, 企业需要采取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 通过客户提供价值飞跃, 彻底甩脱竞争, 使自身获得持续获利增长。
三、价值创新的途径
价值创新中, 价值与创新同等重要, 它有两个基本战略:一、要降低成本;二、要提升消费者的价值。它强调的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者服务, 提高公司在市场的业绩表现, 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已基本战略为基础, 价值创新需要围绕以下原则:
一是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属性, 竭力将企业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营造持续创新的氛围, 提升产品平台, 推出功能和质量显著不同于以往的产品, 增加产品的功能属性, 增加服务的质量, 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
二是降低顾客的代价, 建立客户联盟, 与顾客紧密互动, 紧密联系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重新定义产品价值, 价值创新要将竞争者视为利益相关者, 变零和博弈为非零和博弈, 构建虚拟企业, 实行战略联盟, 突破现有资源条件约束。
企业通过价值创新, 努力创造一块过去没有的“蛋糕”并占有它, 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价值创新的实质就是为顾客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 将经营战略主导逻辑转移到价值创新上来。
从价值创新的角度看, 企业的创新之举是否切实可行, 经过四个步骤的检验:一是买方效用, 也就是商业创意是否包含了杰出的买方效用;二是价格是否能让买方轻松偿付;三是企业是否能达到成本目标, 以便在战略价格基础上获利;四是企业在价值创新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接受上的障碍, 是否从一开始就着手解决它们。
成功的商业创意是真正能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或延续产品的使用属性、或创造新的产品使用价值, 而不是炫目一时却无法为消费者带来实际效用的所谓创新。同样, 一些商业创新失败之处也是违背了以上原则的某一项, 如摩托罗拉铱星计划的失败就是由于其运营成本高昂, 导致消费者使用成本太高而失败。
价值创新的动态管理通过一些管理策略和活动使企业建立和保持一种持续的价值创新态势, 从而使价值创新成为真正以顾客为基点的战略, 使企业得以超越竞争。
四、价值创新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启示
1、顾客才是真正的战略重点。
价值创新战略则要求企业将战略重点放在顾客上。它不专注于如何去击败竞争对手, 而关注于如何向现实市场提供全新的、优越的顾客价值, 通过为顾客提供一个价值飞跃来达到成为市场领先者的目的。
2、企业更需关注顾客需求的共性。
价值创新战略则关注顾客需求的共同价值, 力图明了是什么价值把顾客联结起来的,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顾客需求的差异性, 其目标是赢得绝大多数顾客, 在关键价值要素上取得突破。
3、企业现有资源条件的约束是可以突破的。
价值创新则要求企业在评价市场机会时不要受原有思维定式和资源条件的制约, 而要以市场新进入者的身份来观察顾客需求和偏好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以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顾客信息, 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价值创新行动, 以杠杆方式运用企业现有资源。
摘要: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创造价值, 价值创新能够减少现有事业中不必要的价值, 创造没有提供的价值, 为顾客创造创新价值, 不受现领域的限制, 脱离传统产业的束缚, 提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达到产品的差别化, 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战略,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冉冉.关于顾客价值创新的若干研究.统计与决策.2007 (10) [1]郑冉冉.关于顾客价值创新的若干研究.统计与决策.2007 (10)
[2]郑冉冉.价值创新战略的实施途径与管理.统计与决策.2008 (22) [2]郑冉冉.价值创新战略的实施途径与管理.统计与决策.2008 (22)
[3]钱丽娜.创新的方式—用户创新与价值创新.商学院.2011 (10) [3]钱丽娜.创新的方式—用户创新与价值创新.商学院.2011 (10)
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 篇9
一、战略创新:管理创新的制高点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类社会面对着一对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是稀缺的;另一方面, 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不会停留在某一水平上。因此, 经济的本质就是做出选择, 来恰当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 生产出产品, 并分配给社会集团和成员, 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欲望。企业的战略制定即是为做出选择而指明方向。以人为中心、观念更新和动态性是现代管理的三大特征, 无论从哪方面出发, 企业管理无一不要求管理创新, 而战略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制高点和难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场的不断成熟, 某个行业的战略定位空间会逐渐被不同的企业填满, 战略创新指企业发现行业战略定位空间中的空缺, 填补这一空缺, 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市场。战略定位空间中的空缺可以是:新出现的顾客细分市场;顾客的新需要;创新的产品或服务的新方法。我国加入W T O后, 企业面对的是世界性的跨国公司, 置身于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之中,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是进行战略研究、战略选择与战略创新。而在知识经济下, 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战略创新无疑被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战略创新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
小企业或新企业主动向市场领先者发起挑战, 往往很难成功。但也有少数挑战者不仅没有失败, 而且赢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 有些甚至发展成为新的市场领先者, 这些企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敢于打破行规, 进行战略创新, 改变原有的竞争规则。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 在不存在技术革新的情况下, 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打破行规, 进行战略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以及中国加入W T O进程的加快, 给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 将创新求发展作为经营思想, 努力改善企业运行质量并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以创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经营管理的技术手段上要实现国际化、现代化。
三、战略创新的实施要素
1. 管理思维创新是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一般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的判断力, 另一种是进行联想创新、预测的想象力。判断力依靠的是掌握的事实, 而想象力必须把目光投向未知领域, 设计未来蓝图,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因此, 进行战略创新, 首先要在思维领域进行创新。管理思维的创新是指调整企业对自我的看法和要求, 诉诸于企业的“头脑”, 管理思维创新就要打开企业封闭的头脑, 注入新的关于企业内外的信息, 在思维领域进行判断力和想象力的融合, 去伪存真, 从而得到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
2. 管理方式创新是战略创新实施的保障
通过管理思维创新就有可能在战略上有所创新, 但战略创新能否成功关键靠执行, 而战略创新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 并以在思维领域的新构想、新理念为指导, 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战略创新的执行铺路搭桥。
通过对管理方式的创新, 企业就能选择最佳的执行路径, 组建优秀的战略创新执行团队, 建立广泛的互动沟通, 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 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保障战略的顺利执行。
3. 重塑市场是战略创新成败的关键
企业战略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 企业进行了战略创新思维的强化、管理方式的重组和战略创新实施, 其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重塑市场。不管是什么创新, 尤其是战略创新, 只有得到市场的承认和接纳, 才算功德圆满, 市场推广的效果是检验战略创新成败的标准。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追求客户成就, 创造新需求。企业并不仅仅是一个营利实体, 一个好的战略创新应该有这样的优势:不仅企业的获利可以增长, 顾客也可以得到最大价值。
4.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支撑点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 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哈佛商学院曾对此做过调研研究, 并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理性的反映,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当今,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备受重视, 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众多著名的企业的成功过程中, 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无一不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 企业战略离不开企业文化, 企业战略创新更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企业更快地发展离不开管理实践的创新, 而管理创新中至关重要的是战略创新。战略创新使企业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可以说, 在新经济下, 只有战略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羽婷: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创新中的作用.《科学管理研究》, 2008
知识企业战略与组织创新 篇10
一、知识型企业及其特征
1. 知识型企业
知识型企业是指以知识产品生产为主要的投资主体, 以知识的开发、生产、流通、消费、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知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活动组织。如果说传统的企业的价值来源于资本、技术和劳动的投入, 那么, 知识企业的价值则主要来源于知识。知识型企业, 是能够把信息转换为顾客的知识源, 让顾客从产品和劳务中受到教育和需求得到满足的企业。今天, 这种知识型系统正在被用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将来, 它可能会比研制设计该系统的企业更有价。
2. 知识型企业的特征
(1) 企业资产无形化, 在知识型企业里, 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人力资源, 也不再是资本资源或技术资源, 而主要是知识资本。即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品牌、资料库、市场许可权、专利权, 以及员工所拥有信息、构想、见解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无形资产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取决于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本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资本重心的转换将更趋明显, 必将导致企业的投资结构的变化, 知识将成为企业最大的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
(2) 知识型企业的资产构成无形化。从企业的资产构成来看, 知识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大、知识、商标、品牌等在产品价格中比重越来越高。
(3) 知识资本产权化。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已不再是传统的金融资本或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已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资本。
二、知识企业的战略及其发展趋势
1. 知识企业的战略
企业要制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 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谋略和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和信息将取代资本和能源, 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效益的增长将转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活动。企业在竞争中更多地依靠知识和信息资源, 而非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谋求战胜对手的竞争优势。
知识经营战略, 就是知识企业运用知识、信息等资源创造需求, 谋求市场份额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谋略和方法。
知识经营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它既不在于近期盈利的高低, 也不在于某些个别环节的得失, 而是要着眼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 着眼于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寻求企业知识和信息资源能力和外部营销环境的动态平衡, 以减少或避免由于资源能力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失衡现象所造成的损失, 并主动对经营环境所发生的中远期的根本性变化作出积极反应, 从而使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知识经营战略管理取得的关键是创新。在知识经济下, 企业未来时期的环境、市场、顾客、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 都不可能是现在的重复或简单的延伸。未来的变化更为迅猛和突然, 变动的幅度、频率和内容, 往往是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所难以驾驭的。企业惟一的办法是以变应变, 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知识经营管理的创新是对企业家的一种挑战。知识经营战略构思、分析和决策是企业家的主要职责。
2. 知识企业的战略发展趋势
(1) 从传统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将逐渐向现代的知识型企业转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应用,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需重新考虑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转换和生产经营的规模, 促使员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把企业建成善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学习型组织。
(2) 传统的营销产品被知识型产品替代。知识型产品是指它能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编译, 以使顾客使用更加有效。在生产方式上, 企业大量引进智能型工具, 采用灵活多样的知识含量高的产品, 以满足多层次、多结构、多方向的特殊需要。企业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向社会传播了知识和技能。
(3)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的共享性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要求将会进一步增强。人的智力、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 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技术寿命的不断缩短,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知识保护机制的有效性, 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已成为知识企业的客观需要
(4) 网络化电子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取数码化电子化知识已变得容易和低廉, 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就变得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 以处理和运用数码化知识能力形式表现出来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比以往更为重要。而获得隐含知识, 除了教育、学习别无他途。
信息技术改变了数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知识之间的界限的同时, 也增加了获取各种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比传统意义的“文化”更为重要。
网络传递知识为企业提供了便利, 网络架起了传递知识的通道。网络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增强了企业知识传播的速度。重视教育学习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三、知识企业组织创新
1. 知识型企业组织
知识型企业组织是知识型企业实现知识战略目标的保证。企业的组织应追随知识经营战略, 和知识经营战略相匹配,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才能成功实现企业的目标。
知识企业组织是指知识企业内部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职位及其结构。合适的知识经营组织具有保证知识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功能。组织创新是知识企业实现知识经营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霍夫曼 (Hoffman, 1880;1990) 认为当今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 还取决于组织创新、生产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造。组织创新的特点主要在于弹性、质量和合作性。组织创新比之技术进步更为复杂, 成本更高。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工作作风、人际关系、和谐度及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等条件 (考格特Kogut, 1993) 。
知识企业组织由于使用了I T信息技术, 组织结构形成网状, 组织呈柔性。如某行业通过创新实现了跨越式飞跃。某行业组织创新主要有E D P电子数据处理部门的建立, 为集中信息、改进操作效率奠定了基础;而信息服务专业化, 新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系统分析家、软件程序人员) , 其他传统低效工作形式的消失, 导致了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形式如下:
2. 知识企业组织架构:
(1) 知识合作组织的知识经济联盟创新。以知识为基础, 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 就是个人的知识财富 (如技艺、能力、关系网等) 向组织的知识财富转化的过程。个人贡献出知识被组织运用, 组织运用转化了的知识财富创造出物质产品或知识产品, 提供给所需要的其他组织或个人, 从而实现知识的商品化和价值化。组织也得到了创新性升级。
(2) 知识网络组织的创新。知识经济十分重视信息和知识的扩散和应用, 以及知识的创造。在知识经济中, 企业寻求公司内部相互学习的联系和外部能提供互补的合作伙伴和网络。这些联系使企业能把与创新联系的成本和风险分散到较多的机构, 获取研究成果, 得到新产品或新过程的关键技术构成, 以及在制造、营销、分销中分配资产。战略型知识在各类分支机构组织网络内共享。形成的知识型网络由变化速度和学习速度的加快而驱动前进, 知识分配动力。知识和创新的扩散途径是构成知识型网络组织的关键。
(3) 知识虚拟企业组织的创新。知识虚拟企业组织的创新靠的是知识连成为一体。当今, 知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将虚拟企业组织联接起来。可以认为虚拟企业组织就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 完成知识的传递、处理、聚合和提升的过程。
虚拟企业组织将编码知识传递给组织成员。成员一方面运用自身处理知识的能力对这些已编码知识加工、整合, 提升出新的知识流;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经验捕捉交换信息中隐含类知识, 创造出新的知识流。这两方面互动, 使成员间的知识不断碰撞, 通过蓄积和共享, 形成虚拟组织特性的知识。
四、结论
总之, 知识战略更强调知识、信息、和人的智力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作用。因此与之相匹配, 知识企业组织也要能够充分整合, 调动这些核心要素, 合理配置经营资源, 在经营主体和经营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知识经营战略目标。
知识企业组织应追随知识经营战略, 促成组织结构的变革, 实现知识企业的组织创新。
参考文献
[1]保罗·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
[2]肖渡:信息时代的企业合作经营[M].《科研管理》1996
[3]何华灿:人工智能导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亚钧著:知识经济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5]郭强著:反思知识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分析 篇11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拓宽自身的营销渠道,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更新自身的发展渠道,从而提升自身的发展。但是,在企业发展中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力度也也够,针对企业的发展也没有系统的制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多,一方面要接受同行企业之间的强烈竞争,还要与国外的一些行业进行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要保证自身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地位,并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可以更好地迎接市场的竞争,让企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是变化莫测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要想得到持续长期的发展就需要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另一方面也能够作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创新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方式也可以通过服务的方式,将企业的产品更快的推销出去,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过程也是企业长足发展的过程,能够使得更多的客户了解到企业的产品,促进企业的发展。
2.当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2.1市场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当中,企业能够发展要能够埋头苦干,就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只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而不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一样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当今的市场经济是将货币、产品、信息相互交互的一种体制。如果企业在发展中不能意识到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性,这会使得企业产品与市场严重脱离,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动,使得企业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也就不能够取的很好的发展。
2.2缺乏市场调研
在企业发展中不仅在意识上没有重视市场营销活动,也没有在客观条件上对其进行重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对象就是企业产品的用户,该市场营销活动当中的一些内容也就是针对企业用户来进行策划的。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就是企业用户,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策划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但市场营销策划活动中对用户进行调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导致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这样在企业投入生产之前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也就不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3市场营销理念有待提升
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而用户的需求也是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有所改变。为此,在企业发展中一定要不断的更新其市场营销理念。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很多不能够更新其自身的市场理念,对市场发展的概念比较模糊、落后,对也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仅仅能够看到企业发展的当前利益,在市场上什么产品利益多就投入生产什么产品,这样盲目的生产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仅仅是注重自身当前的利益,很少能够关注到企业发展中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企业也就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3.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策略
3.1明确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角度
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不仅仅是市场营销片面的进行创新,而是将市场营销的创新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到市场营销战略中才能够将企业发展主体体现出来,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创新时要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营销模式,自身的生产规模以及经营理念等。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一个持续长远的发展规划。要能够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回答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抓住什么,要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2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
在企业发展中要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做到保质保量,这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只有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才能够使得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此,在企业发展中要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在经营过程中要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模式,管理方式要做到系统化,要能够保证产品的生产符合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也要保证设备上的更新,这样的生产产品才能够保证企业形象得塑造。此外,在市场营销创新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产品本身的质量,将保证产品的质量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持续变化的,企业在发展中要能够紧跟市场发展的潮流,在企业发展中建立产品生产的质量保证机制,以便保证企业的发展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取得长足的发展。
3.3利用市场的潜力
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的分布也越来越细化,很多企业能够在市场发展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但是这就严重抑制了企业企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就会制定相关的标准,会申请相关的专利,这就给其他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企业在发展中不能盲目的跟风将企业生产定位在利润丰富产品中。要能够在立足当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潜在的市场。当前市场发展越来越细化,肯定还有市场是其它企业没有涉足到的,这就需要企业善于挖掘这些潜在的市场,利用这些潜在的市场为企业赢得相应的利润,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4制定适宜的营销模式
在企业发展中是否具有合适的营销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制定适宜的营销模式,要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定位等来确定自身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到营销模式要能够适合企业产品的生产实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人们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为此,企业运行模式要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4.结语
企业在发展中玩能够意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在发展中要摒弃传统的营销理念,要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持续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要充分分析市场的需求,善于挖掘潜在的市场,以便生产的产品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发展赢得相应的利润。要为企业制定合适的营销模式,以便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宝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企业经济,2011,05:76-78.
[2]毛红霞.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3,11:32-33.
[3]王琴,李娜.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才智,2014,35:403-404.
[4]王宏林.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价值工程,2014,36:159-160.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 篇12
1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概念与内涵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内的伙伴企业往往并不处于同一产业, 也不存在传统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关系, 因此远离了竞争, 双方的合作是基于资源的互补利用, 通过核心资源的嵌入式共享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从而使联盟各方取得共赢。当然,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资源既包括产品、工艺、设备等有形资源, 也包括品牌、理念、隐性知识等无形资源。张钢、倪旭东 (2007) , 潘勇、于克信 (2007) , 陈劲、杨峰 (2007) 等作为国内最早研究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学者, 都以杭州绿盛食品集团和天畅网络科技公司的合作为例, 探讨了基于现实资源 (Reality) 与虚拟资源 (Virtuality) 的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形式, 即R&V战略联盟。R&V战略联盟是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一种应用, 在这种联盟形式中, 体现了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核心特点和内涵。
基于上述学者的前期研究, 本研究认为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概念内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 联盟内部的非竞争性。由于成员并不是来自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 因此不存在固有的竞争, 成员间的利益目标比较容易统一, 可以有效规避联盟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有损联盟关系或联盟目标的行为。
(2) 联盟的低风险与资源利用的零冲突。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基于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资源, 强调双方对于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应用, 通过让这些资源进入新的行业领域, 实现资源应用模式的突破, 从而为企业带来资源在原有产业无法实现的新的收益。与此同时, 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并未削弱原有企业对于自己资源的利用, 因而也避免了成员间的资源利用冲突和暴露资源的风险。
(3) 联盟结构的稳定性。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非竞争性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的突破可以成功规避传统战略联盟内的学习竞赛、机会主义行为、合作的高成本等问题, 成为一种合作收益一定大于不合作的组织形式, 因此, 这种联盟形式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
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典型实例分析
本研究以现有产业中已结成的五对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为实例, 希望通过对比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证证据和支撑 (见表1) 。
2.1 杭州绿盛集团与天畅网络的合作
绿盛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牛肉干食品生产商之一, 而天畅网络则是国内知名的网络游戏开发商。结合绿盛集团开发的牛肉干新产品“QQ能量枣”和天畅网络开发的游戏产品“大唐风云”, 两家企业将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产品互相植入。绿盛集团把天畅网络的“大唐风云”游戏形象作为主体形象印刷在其“QQ能量枣”的包装封面上, 并在投放超市海报、户外广告、电视广告等各种宣传媒介中均有明显体现;而天畅网络则将绿盛的“QQ能量枣”植入《大唐风云》游戏作为游戏中的最高能量补充剂, 并通过多种方式让玩家在游戏中能方便地接触绿盛“QQ能量枣”, 如在游戏中设立绿盛牛肉店等[2]。这个合作让两家企业在宣传、产品推广以及资源利用方面实现了全面的突破, 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效益。
2.2 东风雪铁龙汽车公司与Kappa公司的合作
东风雪铁龙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的C2轿车以时尚、运动风格为卖点, 而Kappa公司则是世界知名的时尚运动服饰生产厂家, 两家企业开展汽车品牌与服饰品牌的跨界合作, 试图融合两者品牌中共有的运动、时尚元素。Kappa公司的服装设计师通过与法国雪铁龙汽车设计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最终设计出“时尚型、运动心”、“回归”和“运动先锋”三个主题的“Kappa版C2轿车”, 在汽车设计中融入了很多Kappa的运动元素和风格;与此同时, Kappa公司专为喜欢C2汽车的消费者设计的“C2-Kappa炫装”也推出市场。两个品牌的系列产品在终端消费、网络互动、国际车展等渠道中以“C2-Kappa炫装show”为主题进行推广, 通过品牌的联合与互动, 深化了两大品牌共有的活力、时尚、动感理念, 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2.3 杜邦公司与大众汽车的合作
杜邦公司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涂料供应商, 提供具有优异品质的杜邦汽车漆产品;大众汽车公司则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也是全球领先的跨国汽车集团。为了在汽车涂料涂装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杜邦公司知道自己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汽车涂装的生产实践;而大众汽车也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省汽车涂装生产线的涂装时间, 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有效提高工厂效率。基于这一初衷, 两家企业结成伙伴关系, 杜邦公司通过将自己的涂料生产理念和技术工艺与大众汽车的涂料涂装生产实践相结合, 两家企业联合推出了“Ecoconcept”涂装工艺和新的涂料产品。大众公司通过采用这一工艺和产品, 将原来汽车涂装的两道工序合并为一项水性涂料涂装工艺, 不仅减少了喷涂设备的投入和喷涂时间, 而且还在有效降低有机溶剂使用的前提下保证了涂料的优异质量, 在低成本、低排放领域取得了突破;同时, 大众汽车公司稳定的市场表现也为杜邦公司“Ecoconcept”涂装工艺和产品的市场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宏基公司与法拉利公司的合作以及华硕公司与兰博基尼公司的合作
宏基和华硕都是个人电脑制造商, 而法拉利和兰博基尼则是世界顶级跑车生产商, 这两对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有很多的共同特点。宏碁和华硕分别以法拉利和兰博基尼作为联盟的对象, 都希望能够利用其品牌来对自己笔记本产品的终极性能进行完美表达, 带给消费者速度与激情的全新体验。在它们各自的产品中, 分别也都大量融入了合作伙伴的产品风格, 如华硕的“兰博基尼系列笔记本”产品就借鉴了来自兰博基尼的设计灵感, 在外观上突出简单硬朗的风格, 在配置上则强调笔记本对于运行速度的追求;而宏基的“法拉利系列笔记本”产品同样也融入了法拉利跑车的风格, 在设计上突出速度和运动的弧线, 并采用法拉利跑车上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作为面板材料, 打造“继承法拉利精神的笔记本电脑”。宏基和华硕公司推出的“法拉利笔记本”和“兰博基尼笔记本”系列在配制和定位上都强调奢华和高端, 以配合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的企业和产品形象。通过数代产品的积累, 在笔记本领域, 宏基与法拉利、华硕与兰博基尼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给消费者带来一种独特的产品体验, 合作双方的品牌也在相得益彰中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归纳整理。
3 来自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典型实例的启示
基于上述五个典型实例 (如表1) 不难看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合作伙伴在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上为战略联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体现出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3.1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实现了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创新
(1) 联盟成员在品牌和市场资源利用上的创新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在开发和利用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尽管来自不同的行业, 但联盟成员可以提炼合作伙伴品牌中的核心元素, 同时结合自身品牌的特点和优势, 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契合, 在市场推广上形成合力, 带来单独依靠各自的品牌所不能达到的市场效果。如在绿盛集团和天畅网络的战略联盟中, 两个企业对各自的品牌推广渠道进行了整合, 绿盛集团的产品通过融入天畅网络的游戏产品中, 可以借助虚拟网络这一渠道进行推广;而天畅网络的游戏产品则顺利地进入到绿盛集团的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包装等传统的推广渠道。在华硕与兰博基尼、宏基与法拉利的战略联盟中, 华硕和宏基通过借助兰博基尼和法拉利在超级跑车领域的强大品牌号召力为自己在高端笔记本市场品牌的开拓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 华硕和宏基通过各种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兰博基尼和法拉利的品牌价值, 可谓相得益彰。在杜邦和大众公司的战略联盟中, 两家公司通过在产品和工艺上的合作带来了市场推广上的突破, 杜邦涂料牢牢抓住了大众汽车这一客户, 而大众汽车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也为杜邦带来更多的市场资源;同时“Ecoconcept”工艺和新的涂料产品不光降低了大众汽车的生产成本、提升其在环保领域的表现, 大众和杜邦品牌的强强联合也成为大众汽车产品的一个新卖点。通过借力合作伙伴的市场和品牌资源, 联盟的双方在不增加推广成本的基础上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 可以说是一种市场推广模式的创新。
(2) 联盟成员在产品设计开发上的思路创新
在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 深入挖掘和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还包括对于合作企业的独特理念、定位以及产品特色进行解读、融合和创造性应用, 并且在自己的产品开发与设计中有所体现,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产品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绿盛集团和天畅网络的战略联盟中, 天畅网络就在自己的网络游戏产品中将绿盛“QQ能量枣”植入作为一种能量补充剂, 而“QQ能量枣”也变成一款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世界中的产品。在雪铁龙公司与Kappa公司的战略联盟中, 雪铁龙深入挖掘Kappa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 并借助Kappa的设计师将其产品风格引入到C2轿车中, 而Kappa也以此为契机为C2轿车的爱好者设计出“炫装”系列产品, 通过两个品牌将运动与时尚的内涵交织融合, 产生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思路。在杜邦与大众公司的联盟中, 两家企业通过将专业涂装工艺和涂料制造理念与汽车生产制造的实践相结合, 推出创新的“Ecoconcept”涂装工艺和更加环保的涂料产品, 不但改进和完善了合作双方的工艺和产品, 也更好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在华硕与兰博基尼、宏基与法拉利的战略联盟中, 华硕和宏基都分别努力将两个超级跑车的品牌理念和内涵引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去, 从外观、选材、配置、色彩搭配上分别都体现出兰博基尼和法拉利的特色, 创新了产品开发设计的思路。
3.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突破了传统联盟的困境
对于传统战略联盟的研究, 主要是从组织学习、交易成本、委托代理、联盟中成员企业的目标差异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联盟关系的不稳定性现象[3,4],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则是基于联盟伙伴独特的有形或者无形资源, 采用一种创新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利用, 对于战略联盟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突破。
(1)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避免了学习竞赛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伙伴企业来自不同的行业, 产品和服务针对的市场也是截然不同, 如雪铁龙公司与Kappa公司、杜邦公司与大众公司所面对的消费市场都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避免了正面的直接竞争。联盟伙伴企业行业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它们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有很大的差异, 而且一个伙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也并非另一个伙伴企业所需, 如宏基电脑与法拉利汽车公司、华硕电脑与兰博基尼公司在企业发展各自所依赖的核心能力和知识基础可谓千差万别, 而且双方都不想进入对方产业, 由此双方学习对方核心能力和知识的动机基本没有。不难看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很好地避免了在传统联盟中企业一方面想要吸收和学习联盟伙伴的核心能力与知识, 另一方面却又极不愿意将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知识泄露给对方这种“努力学习与努力保护”的学习竞赛的困境[2]。
(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成员企业之间的非竞争关系也避免了合作伙伴把合作过程看成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 各个企业给与联盟的资源并不相关, 也不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这些资源拿到联盟中来了以后也并不影响它们在企业内部继续发挥正常的作用, 不会引发联盟内部的资源冲突, 但通过合作却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资源的外延价值[5], 因此战略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华硕公司通过和兰博基尼公司的合作, 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了兰博基尼跑车的设计理念和灵感, 并将自己最高端的笔记本产品命名为“兰博基尼”以增强市场影响力;而来自于兰博基尼的设计思路和品牌影响力也没有妨碍这些资源在兰博基尼自身产品中的应用, 相反合作使得兰博基尼这些资源的价值被进一步地发掘出来, 大大实现了其价值增值, 同时华硕“兰博基尼”系列笔记本的上市也使得兰博基尼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大大增强。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强调合作伙伴对于联盟伙伴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如果一方选择不合作, 那它就必须要更改自己的产品, 这种做法的成本是巨大的[2];当然如果一方为自己的利益采取更多的行为, 它的联盟伙伴也能得到更多地利益。因此,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很好地避免了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3)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避免了战略目标的差异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形成是企业为了获得新的资源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联盟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与此同时, 能够开展非竞争性合作的企业一定存在互补性的有形或者无形资源, 企业开展合作的目标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 对于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从而带来更大的增值。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运作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也就是双方必须要共同参与才能获得资源投入所带来的增值效应, 因此,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上是作为一个联合体存在的, 目标很容易统一。如绿盛公司在与天畅网络开展合作之后, 绿盛公司所有的广告传播资源全都可以为天畅公司的游戏产品“大唐风云”所用, 而天畅网络所有的广告载体也全都可以为绿盛公司的“QQ能量枣”所用, 同时天畅公司的网络游戏产品还创造性地成为“QQ能量枣”的网络推广渠道, 这种巧妙的联盟和合作几乎是免费地扩大了双方各自产品的影响[2,6], 也使得两个企业的核心资源价值大大增值。由此,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创新降低了联盟成员参与联盟的成本, 使得合作的目标非常明确和具体, 避免了传统联盟中由于成员各自目标差异所导致的不稳定性。
4 结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通过深入发掘联盟成员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合作, 从而实现共赢, 是一种全新的战略联盟模式。非竞争战略联盟具有内部的非竞争性, 联盟成员在结盟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低而且在资源利用上不存在冲突, 因而其联盟结构也就具有非常稳定的特性。在本研究所列举的五对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体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 如联盟成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创新, 这种创新既可以体现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 也可以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上。与此同时,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还可以很好地避免传统战略联盟中可能出现的学习竞赛、机会主义和由于战略目标的差异所导致的联盟不稳定现象。非竞争性战略联盟这种全新的联盟形式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整合外部资源、强化自身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DOUMA M U, BILDERBEEK J, IDENBURG P J, ET AL.Strate-gic alliances: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fit[J].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79-598.
[2]张钢, 倪旭东.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一个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4) :2-7.
[3]桂萍.国内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7 (2) :84-87.
[4]李再扬, 杨少华.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的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 2003 (3) :99-103.
[5]潘勇, 于克信.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 2007 (1) :26-27.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推荐阅读:
生态创新战略07-16
创新战略导向06-26
自主创新战略07-04
营销战略创新09-12
创新战略体系11-13
观念创新与企业战略08-23
公司增长的创新战略08-07
文化创新促进战略转型11-01
战略创新思维学习心得07-06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