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

2024-09-25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精选7篇)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 篇1

2010工作总结及2011年打算

***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2011年1月20日

过去的一年,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上级科技部门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面向企业和业主积极开展项目申报、技术咨询、信息提供等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回顾过去的一年,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的经营工作

(一)公司的主要经营成果

(二)积极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今年,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各镇、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对全区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走访摸底,对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新产品、在研产品以及企业对人才、项目、信息和产品销售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确定了一批储备项目。并根据

1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所属项目的不同要求,随时为企业提供最佳服务,将以前企业找我们变成了我们主动去找企业服务。全年共为企业服务各类项目**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项,省级各类科技项目**项,省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研发中心各**家,其他项目验收和技术服务4项。

(三)创新工作,拓展经营空间

为了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主营业务经营空间上,我们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将以前只服务科技系统的各类计划项目,逐步拓展发改委、经贸委等系统的项目服务。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交流沟通,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四)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项目服务涉及面广、要求高、时效性强、内容更新快,对我们的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求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对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了解程度,熟悉各类服务项目的要求和流程。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的业务培训班,特别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培训。由于我中心人员较少,平时多采取集中讨论的学习方法来加强业务水平。

二、存在不足

1、中心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中心的能力建设还处起步状态,特别是在网络建设方面,信息体系不完善,信息交流与传递滞后,利用率低,影响力不够。

2、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全区中小企业联系不够,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未能很好的提供全方位服务。

3、中心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和加强。

三、2011年工作打算

1、加强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扩大中心服务领域。围绕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咨询、中介、项目对接、人才培训等系列服务,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协调服务机制,突出服务效果,更广泛地开展科技中介服务。

2、抓好各类项目申报工作。按照项目分类,积极为企业提供国家、省、市、区计划项目的申报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的经济发展。

3、树立品牌,构筑特色服务。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类数据、信息,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排忧解难,为当地企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

4、积极完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下达的中心工作和主管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1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努力做好。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 篇2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科技优势,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行业标准制定和宣贯等业务,有效地提高了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本行业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地方各级政府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围绕区域产业特色要素,科技资源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在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内容。目前,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实现了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一面旗帜。生产力中心在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一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尤其是西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强。核心业务不明确,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功能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从1998年11月8日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性服务,再到个性化的专业化服务的历程。形成了以信息与信息化服务、咨询评估服务、培训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孵化与产业、快速成型三大鲜明的特色服务,在服务上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1. 基本服务

(1)信息与信息化服务。该项服务主要由信息部和贵阳软件园共同承担。在信息服务上,中心通过建立主干1000M、桌面100M并具备三层交换能力的星型拓扑以太城域网,开展农业信息化、电子政务、CAD技术应用、ERP系统推广实施等服务。中心拥有贵阳科技信息港(www.gyppc.org)、贵州新材料信息网(www.gzxcl.org)、贵州中药现代化信息网(www.gzyy.org)、贵州软件园网(www.gysoft.org)等4个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为贵阳市科技局、乌当区科技局、白云区科技局、息烽县科技局、清镇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并由“中心”托管和维护。同时,中心还针对贵州省中药、新材料、制造业、软件等行业建设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政策导向、成果交流、需求信息发布、专利上网、统计分析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2)咨询与评估服务。该项服务主要由贵州省贵阳技术咨询评估论证中心承担。咨询服务有面向企业的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和综合咨询;有面向金融机构的融资咨询;有面向政府的科技规划咨询、产业发展咨询、科技政策咨询、重大项目决策咨询等。评估业务有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评估、企业项目融资评估、高校教学实验设施建设评估和民间项目交易的委托评估等。

(3)培训与交流服务。该项服务主要由培训与国际合作对外交流部承担。主要提供计算机培训、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农业技能及非农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及公务员英语培训等,组织及策划各种大型活动、会议、会展等。

2. 特色服务

(1)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该项服务由中心控股的贵州省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围绕我省、我市优势及特色产业,重点支持中药现代化产业、信息技术、新材料、磷精细化工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带动了中心的其它服务,形成了资金服务为先导,其它服务为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增长的格局。

(2)孵化与产业化服务。该项服务由中心全资机构贵阳软件园、修文县新元实业有限公司以及由原贵阳市科技情报所改制的贵阳宏图科技公司承担。中心通过对孵化器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投融资、咨询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孵化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

(3)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服务。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中心成立了专门机构——贵州快速成型服务中心,面对社会开展快速成型技术服务。能为机电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过程中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功能的现代快速制造技术服务。并在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先进的网络硬件平台上,建立了一个远程快速制造服务网站,通过该网站可实现与企业的设计图文等电子文件的信息传送交流,实现快速成型的异地制造。

针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心、全资机构及参股机构在开展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同时,与中心协议合作的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并与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所、律师事务所、银行等机构协作,共同为中小企业开展各项服务。通过合作、协作形成覆盖中小企业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全过程的孵化培育服务体系。

(三)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10年服务成效和发展启示

中心从1998年成立到2008年,人员从16人增加到现在的88人;总资产从1051万元到3.05亿元,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40%;固定资产从190万元到1678万元,增长了8.8倍,年均增长25%;业务收入从62万元到2223.4万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44%。

1.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10年服务成效

从1998年成立到2008年,中心共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近340项,立项100余项,获得扶持资金7400余万元;为企业咨询2500多次,为政府咨询500多次,为院所咨询250多次;接受委托评估项目398项;提供信息服务147480多条;建立信息化示范企业109家;建设126个“村村通”示范点;开展各类培训4520多期,培训人员33500多人次;技术开发及推广260多项;人才和技术中介79项;组织各种交易活动30多项,国际及港澳人员交流1000多人次;培育科技型企业246个;共调查科技风险投资项目近400个,扶持企业 (项目) 近100家,累计投资7482万元,担保5.1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8亿元;快速中心提供快速成形服务413项,数据反求建模45项;服务企业数3000多个;实现服务收入4200多万元。通过服务,为企业增加销售额近10个亿、增加利税近1.5个亿,为社会增加就业人数10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贵阳市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10年发展启示

(1)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中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心从自1998年成立到2008年期间,中心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72个,拨款2142.4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9个、拨款681万元,省厅课题13个、拨款300万元,市局课题50个、拨款1161.4万元。通过课题的实施,中心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服务手段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有力的推动了中心发展。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中心保持良好运行的提供了保证。中心按照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规范要求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要求,先后制定出台56个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并率先在贵阳市事业单位中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员工竞聘上岗”,采用有效、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监督三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统一,为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良好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3)做实员工培训为中心开展服务提供了人力保障。中心开展的服务主要是智力服务,员工的素质是关键因素。为提高员工素质,中心每年都安排业务人员参加省内外各级别培训,对全体员工开展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普通话、财务知识、团队协作力等培训。并建立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提升、资质考试等,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为中心开展服务提供了人力保障,同进也为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空间。

(4)积极拓展业务,为中心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心从成立以来,平均每两年就拓展一项新业务,先后拓展的新业务有风险投资担保、软件企业孵化、评估论证、新材料、产业园、快速成型、信息安全测评等,而且服务面也从科技口扩展到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发改委、人事局、组织部、农办等,服务也更加深入更加专业,为中心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 10年中抓住了几个关键的发展机遇。一是抓住了2000年1月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遇,建立起以科技风险投资为特色的服务品牌,利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和品牌,加快了中心的发展步伐;二是抓住了2002年5月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认证的机遇,规范了中心的服务和运行管理,使中心的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都上了一个台阶,为中心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抓住了2002年10月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试点的机遇,中心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改善和提升,在全国同行中走在前列;四是抓住了2006年10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建设评估的机遇,面对市场,将中心打造成为主导业务鲜明、社会效益显著、管理规范科学、服务设施完备的科技服务机构;五是抓住了2008年8月在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机遇,将中心的服务完全的延伸到全省的各地、州、市,在投融资服务的带动下,各项服务都深入拓展到各地、州、市,为中心今后的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2008年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年报.

中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篇3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远见的论述。它表面上是一种类似股份制的科技中介机构,实际的资本、人员、机制都比较复杂多样,运行起来也各有各的特色。

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65家,它们分布在省城、地市、区县和国家级的行业,还包括一些地方行业的中心。甚至有些经济发展迅速的乡镇也有了“中心”。

各种“中心”集中在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它们是机械、化工、冶金、轻工、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

“中心”业务的主要内容有: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和技术中介服务、人员培训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等,其中主要是咨询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弱。生产经营中急切需要的科学技术无处去找去买,而许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又不知道怎样推广并取得经济效益。“中心;’这种中介机构一经诞生,就因为它的合理性而茁壮成长。

在各级政府和部委对“中心”的投资构成中,各级地方政府占41%;省级占25%;县区占15%;科技部占15%;其他郡委占4%。从投资比例看,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受益也大,这同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的事实是相符的。

“中心”的成员都是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精英,管理策划精英和企业运作人才。目前,全国“中心”有从业人员1146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7147人,占62,3%,从知识结构上看,“中心”主要是懂科技的咨询人才和经营人才,他们承担着企业和科技成果的桥梁作用。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一行业的人才几乎是空白。

“中心”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有政府补贴的;有微利经营的;也有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由于适合中国国情,它们不仅数量上增加快,比如2002年的·数量较上年增加23%,而且资产也从30亿元左右增加到61.4亿元,表明绝大多数中心运作良好。它们的资产增长速度,有些超过股票上市公司。

“中心”的收入的大部分通常来自咨询服务。在中国这种讲求人际关系的社会里,企业和个人不大习惯于有偿咨询。但近来这种情形已大大改变。甚至连管理咨询和其它咨询的数量也比上年激增了2.6倍和7,6倍。除了咨询外,“中心”还帮助企业处理了大量的文案工作,为企业节约了不少人力成本,也接近了国际规范。

“中心”的一项任务是技术推广和进行产品检测,去年这两项内容相当于2001年的2.1倍,增长很快。

信息服务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中心”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去年全国各“中心”其收集信息2587万条,提供信息1976万条,获得信息服务收入3759万元。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省都有科技情报所,无偿提供这类信息服务。“中心”诞生后,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服务主动,时时为客户着想,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和效益。

“中心”的另一个作用是推介人才。这是过去的政府科技情报机构所无法从事的。许多情况下,产品、技术成果、技术转让都要与人才引进挂钩。科技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兴旺发达的基本标志。“中心”除了进行日常的人才推介外,还组织了许多大型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一项不菲的收入。

“中心”在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技能人员的培训上也发挥了不小作用。有60万人次参加了“中心”的各种培训活动。

“中心”还充当了新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有3000余家科技新企业由“中心”催生。

一句话: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制度性创新,它有着光明的未来。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 篇4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要求,全面推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快速健康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附件: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十五”期间,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五”发展计划纲要》确定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加强资源集成,组织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促进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共同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第一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立了法律地

位,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

生产力促进中心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5年底,数量由“十五”初期的580家增加至1270家,居世界同类机构第一。从业人员达16000余人,其中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50%,博士、教授和专家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西部生产力促进行动”,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效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机构性质多元化的格局,构建并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促进体系。

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日趋规范。“十五”期间,科技部修订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实施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实现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和贯彻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完善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规范。全面推行生产力促进中心参加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范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管理。

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成为技术创新服务的中坚力量。截止2005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服务收入92.3亿元,服务企业总数达9.68万家,共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078亿元、增加利税112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285万人。开展国际间的人员交流22391人次,引进项目1528项,引进资金29亿元。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中介服务机构的不断增多和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经历着冲击。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国外中介机构陆续进入我国的科技服务市场,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生产力促进中心本身的发展态势看,1200余家中心如何避免产生

同业竞争、突破“做实、做强、做大”的瓶颈、探索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今后五年,要充分认识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我国生产力促进体系建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指导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质量提高与数量增长相结合,坚持重点扶持与全局带动相结合,坚持加大投入与营造环境相结合,鼓励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分类管理和指导的途径和办法,全面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2.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发展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旺的支撑力量,发展成为孵育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中坚力量,发展成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继续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培育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能跻身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组织、开拓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带头人;形成若干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联合其它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把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全国科技中介机构的骨干力量。

2010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达到200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200家。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面,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000亿元、增加利税100亿元,培训人员300万人次。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万人,其中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推进国际合作工作,人员交流3万人次,引进项目2000项,引进资金100亿元。

四、主要任务

1.发展行业、专业和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000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给予支持,形成“建设一个中心,扶持一个产业,壮大一域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新局面。

2.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在加快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再建设10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中规定的指标,科学、客观、公正、公开和定期地进行绩效评价,实行动态管理,使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工作。

3.推进生产力促进联盟建设。围绕中小企业国际工业分包、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推广等能力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其他中介机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联盟,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推动生产力促进工作与有关科技计划相结合。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工作与星火计划紧密结合,推动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工作与火炬计划紧密结合,配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产业集群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优势资源,加大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力度。面对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大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力度。

5.加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同类机构,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其创造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选派中心的领导到国外先进的中介服务机构学习考察,促进相互间的信息往来。加快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服务领域国际化。

6.加强自律,诚信服务。严格按照《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等管理和考核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规范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开展创名牌、创精品服务,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调整评价导向,加强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由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的转变。

7.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创造环境,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创办或领办生产力促进中心,改善从业人员结构;加速形成广

纳人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和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办法,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五、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营利机构的试点工作,为生产力促进中心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科技部将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生产力促进联盟体系建设,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公益共性服务,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

3.协调出台优惠的财税政策。积极与财政、税务等部门协调,争取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关服务给予税收优惠。

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集成,建设技术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

5.充分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作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要有效集成各种资源,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

就业促进中心工作总结 篇5

第一部分今年的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数据(截至今年9月)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人13342,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14700指标内。――帮助成功创业420家,完成全年600家目标的70%;带动就业1606人,完成全年4200人目标的38%。

――职业介绍方面:(以下数据截至10月底),代理招聘单位1800多家,代理招聘总人数20082多人,应聘总人数6074多人,自主招聘和代理招聘共反馈录用10382多人;(因市公共招聘网改版,针对新网的报表正在调整,此组数据为预估数据。)

――招退工方面:今年1-9月,招工登记7668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退工登记699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3%;招退工净值为6736人次,比去年同期净值减少3333人次。

――失业保险方面:今年1-9月,失业金发放人数12990人,新增4850人;失业保险基金共支出3.57亿元,比去年同期3.22亿元同比增长10.87%。

――居住证方面:受理居住证材料11401人,(其中,新办3324人,续办8077人);居转户264人;受理居住证积分申请29人;完成学历认定2135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登记854份;农村职称评审受理1054人。

――“五类”灵活从业人员就业登记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前往各街镇社会保障事务中心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共1234人,其中个体户505人,农业326人,家政232人,护工22人,外来配偶149人。

――培训督导鉴定方面:办理培训信息卡4210人。督导职业技能培训班级标号470个,涉及培训学员12061人次,其中市政府补贴4196人,区政府补贴7622人,督导农民工单项能力培训班机标号413个(部分并班上课共235个班),涉及学员14312人。申报职业技能鉴定32323人。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做好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充分促进就业。

1、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在去年我区创新推出“四合”帮扶法(党建结合、导师整合、指导融合、服务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失业青年职业指导“四三二一”特色体系:“四大品牌”(小班化职业指导、职场面对面、青年职前培训、特殊人群指导)、“三式指导”(体验式指导、对话式指导、互动式指导)、“两支队伍”(区启航导师队伍、区创业就业专家志愿团)、“一镇一品”(每个街镇形成一个品牌项目)。截至10月底开展有区域特色的各类职业指导活动881场,参加人数约9258人。启航重点跟踪名单中已就业并办理招工登记备案手续548人。二是加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和培训学校等资源,积极推进和加强学校与政府的互动,职能部门主动介入,将创业服务、职业指导送进校区,积极搭建求职平台。三是推进职业见习、创业见习工作,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激活就业创业的源动力。积极建立一批优秀的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生活费、交通费和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就业创业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真实感受就业创业过程,从中累积经验,增强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截至9月底,新增见习单位13家(现正常运作的共176家),共有3439人参加了见习;认定创业见习基地31家,现有见习岗位66个,见习学员142名。

2、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一是以我区“1+5”政策实施为契机,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截至9月底,共认定市级就业困难人员640人,区级就业困难人员586人,一般就业困难人员(9月份开始统计)为2人,共计1228人,已安置1093名;共认定零就业家庭6家,消除6家,动态为零。二是落实跨区就业补贴、低收入农户就业补贴和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岗位补贴等工作。截至9月底,跨区就业补贴17497人次,补贴金额3143500元;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补贴314人次,补贴金额56520元;审核一次性岗位补贴单位数404家,审核人数790人,审核金额4663882元

3、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圆满完成“xx区2013春风行动”。期间,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宣传专场30场次,组织参加用工单位1442家,提供各类岗位2.3万个,接待来沪农民工求职3.5万人次,咨询宣传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9万份,推荐录用上岗1.1万人。二是组织开展优秀、先进农民工评选工作。今年完成我区8名优秀农民工和24名先进农民工材料收集、审核及上报工作。三是完善“一中心、三园区(浦江、华漕、颛桥)、街镇服务站”的农民工就业服务格局。截至9月底,全区公益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共发布招聘岗位4713个,招聘总人数19527人,接待求职登记6971人次,参加面试3930人次,录用上岗2358人次。浦江、华漕、颛桥3家园区共发布招聘岗位14255个,招聘总人数39404人,接待求职登记34958人次,参加面试27749人次,录用上岗18422人次。第一部分今年的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数据(截至今年9月)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人13342,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14700指标内。――帮助成功创业420家,完成全年600家目标的70%;带动就业1606人,完成全年4200人目标的38%。

――职业介绍方面:(以下数据截至10月底),代理招聘单位1800多家,代理招聘总人数20082多人,应聘总人数6074多人,自主招聘和代理招聘共反馈录用10382多人;(因市公共招聘网改版,针对新网的报表正在调整,此组数据为预估数据。)

――招退工方面:今年1-9月,招工登记7668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退工登记699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3%;招退工净值为6736人次,比去年同期净值减少3333人次。

――失业保险方面:今年1-9月,失业金发放人数12990人,新增4850人;失业保险基金共支出3.57亿元,比去年同期3.22亿元同比增长10.87%。――居住证方面:受理居住证材料11401人,(其中,新办3324人,续办8077人);居转户264人;受理居住证积分申请29人;完成学历认定2135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登记854份;农村职称评审受理1054人。

――“五类”灵活从业人员就业登记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前往各街镇社会保障事务中心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共1234人,其中个体户505人,农业326人,家政232人,护工22人,外来配偶149人。

――培训督导鉴定方面:办理培训信息卡4210人。督导职业技能培训班级标号470个,涉及培训学员12061人次,其中市政府补贴4196人,区政府补贴7622人,督导农民工单项能力培训班机标号413个(部分并班上课共235个班),涉及学员14312人。申报职业技能鉴定32323人。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做好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充分促进就业。

1、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在去年我区创新推出“四合”帮扶法(党建结合、导师整合、指导融合、服务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失业青年职业指导“四三二一”特色体系:“四大品牌”(小班化职业指导、职场面对面、青年职前培训、特殊人群指导)、“三式指导”(体验式指导、对话式指导、互动式指导)、“两支队伍”(区启航导师队伍、区创业就业专家志愿团)、“一镇一品”(每个街镇形成一个品牌项目)。截至10月底开展有区域特色的各类职业指导活动881场,参加人数约9258人。启航重点跟踪名单中已就业并办理招工登记备案手续548人。二是加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和培训学校等资源,积极推进和加强学校与政府的互动,职能部门主动介入,将创业服务、职业指导送进校区,积极搭建求职平台。三是推进职业见习、创业见习工作,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激活就业创业的源动力。积极建立一批优秀的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生活费、交通费和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就业创业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真实感受就业创业过程,从中累积经验,增强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截至9月底,新增见习单位13家(现正常运作的共176家),共有3439人参加了见习;认定创业见习基地31家,现有见习岗位66个,见习学员142名。

2、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一是以我区“1+5”政策实施为契机,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截至9月底,共认定市级就业困难人员640人,区级就业困难人员586人,一般就业困难人员(9月份开始统计)为2人,共计1228人,已安置1093名;共认定零就业家庭6家,消除6家,动态为零。二是落实跨区就业补贴、低收入农户就业补贴和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岗位补贴等工作。截至9月底,跨区就业补贴17497人次,补贴金额3143500元;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补贴314人次,补贴金额56520元;审核一次性岗位补贴单位数404家,审核人数790人,审核金额4663882元

3、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圆满完成“xx区2013春风行动”。期间,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宣传专场30场次,组织参加用工单位1442家,提供各类岗位2.3万个,接待来沪农民工求职3.5万人次,咨询宣传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9万份,推荐录用上岗1.1万人。二是组织开展优秀、先进农民工评选工作。今年完成我区8名优秀农民工和24名先进农民工材料收集、审核及上报工作。三是完善“一中心、三园区(浦江、华漕、颛桥)、街镇服务站”的农民工就业服务格局。截至9月底,全区公益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共发布招聘岗位4713个,招聘总人数19527人,接待求职登记6971人次,参加面试3930人次,录用上岗2358人次。浦江、华漕、颛桥3家园区共发布招聘岗位14255个,招聘总人数39404人,接待求职登记34958人次,参加面试27749人次,录用上岗18422人次。

(二)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区,创业带动就业。

我区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了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成立了xx区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紧紧抓住“创聚闵行”这条主线,(1)着力加强宣传力度,以“创聚闵行”巡回展的形式集中展现我区创业成果、宣传创业政策,截至目前,共吸引来自社区、园区、校区约450人次前往参观;以《xx区创建创业型城区简报》宣传专刊的形式及时、集中反映我区创建进度及经验成果,目前累计已发行12期;(2)着力营造扶持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一条包括创业培训、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业实践、后期跟踪等在内的服务链,实现服务聚合;通过进一步梳理完善我区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全市首本帮助创业者快速了解创业政策和流程的《xx区创业导航手册》,实现政策聚焦;通过xx区创业就业指导服务站、创业服务进三区(校区、园区、社区)、创业文化周、创业协会等活动载体,实现资源聚集。截至9月,全区帮扶创业组织410家,带动就业1606人;受理开业贷款96笔,发放贷款37笔,总金额369万元;组织142人参加创业培训。

(三)强化失业预警机制,夯实就业基础服务。

今年本区经济背景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下,企业大批量退工导致人员分流问题日渐突出,因此我们加强了对企业异常退工行为的报备,在原有措施上继续加大辖区内大批量退工企业的提前监控和指导。如:上海自来水闵行有限公司集中退工600多人,其中涉及到老职工339人,此外上海巴士二汽公司集中退工324人,中心所实行的预约制,紧急事项处理机制发挥了积极效用,高效圆满地完成了对企业的服务承诺。此外,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因关停装置,计划减退300人,在处理退工事宜时,企业恳请我们能帮助下岗人员重新就业,中心通过收集被退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反馈机制,及时把需就业援助人员名单提供给各相关兄弟部门,不负企业所托。

(四)抓好员工队伍建设,服务保障就业。

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学习,拓展服务方式。中心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东方讲坛、东广《职场新干线》和12333在线指导、《闵行零距离》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栏目;同时,积极打造了每月一期的电台直播节目《创业好声音》。另一方面,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克服目前办公地点比较分散的困难,相互支持,有效沟通,确保了队伍稳定团结、工作不断不乱。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才居住证新政出台,咨询量猛增;在实施过程中,新老政策衔接,部分办事群众对业务办理流程不理解。政策宣传是政策落实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丰富政策宣传的方式,畅通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机构的咨询、宣传渠道,提高正德知晓率和执行效果。

(二)工作交流有待进一步增进。

在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中,我们发现数据统计表长期缺乏规范,难以有效统计。我区创建工作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数据统计表规范格式的缺失,各成员单位在回报统计数据时的统计口径与统计期限、统计内容等都存在巨大差别,给创建办汇总数据带来诸多不便,难免会造成部分统计数据的缺失或错误。职能部门、办事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横向、纵向的工作沟通联系,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集中、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确保服务效能最大化。第二部分明的工作要点

明年就促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工作,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借平台、借力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做好各项就业工作,以适应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确保我区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一、推进xx区人力资源市场运作。积极开展市场宣传工作,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的功能,服务项目等进全面行宣传,扩大市场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和细化市场的各项工作。逐步构建起完成、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系;拟对区内企业开展一次用工需求调查,从行业、地区、岗位、工种、薪资等方面来、分析企业用人的难点问题,和供需双方的矛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聘推荐服务。

二、落实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建立健全青年就业长效机制。加强调查排摸及分析;加强导师引领,建立“启航导师”与“街镇”一对一结对模式;加强品牌效应,深化“职场面对面”、“青年职前培训”等区级特色品牌服务,鼓励街镇打造具有“一镇一品”特色的街镇职业指导站;加强区与街镇、街镇与街镇的资源整合,促进岗位信息交互利用,提高人职匹配度。二是加强就业困难人群安置工作。加大政策宣传,确保政策知晓到位;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三、扎实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明年是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创业型城区建设两项工作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做好各项工作的深化、冲刺和总结提升:一是进一步整个各方资源,加强沟通,形成政策宣传、创业服务等各方面的合力;积极推进区内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建立一批优秀的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生活费、交通费和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创业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创业能力;二是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寻找问题,限期整改,确保创建户数和带动就业人数达标;三是认真梳理创建期间制定的各项政策,认真总结创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为创业型城区建成后各项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创业工作的持续开展做准备、打基础。

四、做好万人项目转制后的相关工作。万人项目转制后岗位补贴资金打包工作将于明年1月正式全面开展。由失业、开业、区财政三个分管部门一起创建和不断完善资金拨付流程,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后续监管部分岗位补贴打包资金的跟踪管理,将通过业务报表核对、财务帐目检查、电话抽查、业务培训等方式,确保打包资金在流转部门实行分帐核算、专款专用、确保按规定的标准补贴到人。并根据资金监管实际情况和效果分析,进一步完善修订监管办法。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 篇6

为响应分厂春节前安全生产工作大检查要求,确保中心各项安全工作在春节前有条不紊进行,结合车间实际,确定安全工作重心不动摇,以预防促整改,责任分工明晰,自上而下积极动员,自主自发梳理安全管理和现场管理工作短板,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确保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生产保障中心安全生产工作大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王经邦 陈海东 田建华 副组长:郭志英 丁义红

成员:梁小玲 李保山 栾丽 刘文华 刘强 各班组组长

2、检查时间:

2013年1月26日-2013年1月31日

3、检查内容:

⑴ 围绕“防火、防爆、防交通事故、防机械伤害、防触电、防中毒、防坍塌、防冻凝”等“八防”措施的落实,对重点班组和重点部位首先进行排查,包装班、保管班、汽车班所属的包装区域、成品半成品库区域、毛坯库区域、危险化学品存放库区域、润滑油站、汽车班库房区域的卫生环境、消防设施、规章制度墙贴、库房安全提醒标示牌一一进行了排查,接下来对钳工一班、钳工二班、电工班所属的工作平台区域、配电柜区域整体检查,包括技术组和业务组办公室的电源线、各类电气接线端、环境卫生整体巡查,班组和检查小组共同排查,对不符合规定的隐患及时整改。

⑵ 车间重点领域和要害部位采取复查措施,当天检查整改完,第二天车间检查小组再次复查,主要是针对汽车班各类车辆使用、三交一封填写,保管班所有库房消防设施完整性和安全性,环境卫生,危化品库规章制度完整性,摆放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包装班现场卫生,现场包装质量,电工班变电所和配电柜区域卫生,规章制度墙贴是否完整,按钮和锁头是否完好,钳工工作平台是否干净整洁,以及所有班组安全记录是否规范和完整进行了重点复查,确保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⑶ 坚持安全巡检制度和领导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关键阶段不掉链子,随时能联系到生产保障中心领导,出现问题能及时反馈给领导小组各个成员。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 篇7

近日, 太原生产力促进中心获得了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颁发的“20年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20年来, 作为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首批挂牌成立的10个试点之一, 太原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国家科技部、山西省科技厅、太原市科技局的支持和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 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太原地区生产力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年来, 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科技服务新路子, 真正发挥了“背靠政府, 面向企业, 联合社会科技力量, 做好双向服务”的功能。

上一篇:感受美好下一篇:公司职工培训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