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2024-05-27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共10篇)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篇1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工作者人人皆知的新课改的目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自主探究知识、小组合作交流等,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忙碌地“教”、“一言堂”,而是让学生活泼、愉快地“学”。

“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操纵者、主宰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多重角色的集合体;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当做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展示高效课堂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呢?以下是笔者的体会和实践经验。

一、模拟真实情景,为学生搭建舞台

现行英语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如果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模拟真实的情景,或让学生亲自表演,或部分学生表演部分同学观看,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学中用、用中学,并感受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的真谛。

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学习Happy birthday一单元时,将班级分成若干组,让每一组为其中一个学生过生日,送生日礼物、唱生日快乐歌、吃生日蛋糕、举行小型生日晚会,这样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是成功教学的首要条件。再如每一单元的起始部分是Comic strip,如果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与锻炼口语的机会。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熟悉的环境中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这就是所谓的“学中用、用中学”,每一节课都让学生自主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改变传统模式,让课堂“火”起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有用”的意识,在活动中学会自己构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牛津英语7B Unit5 Abilities Reading A时,教师一改传统的讲授法,首先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导入,启发学生自由畅谈他们的能力后出示熊熊燃烧的大火(fire)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火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火可能带给人们的危害,再引导学生总结:Since that fire is dangerous,we must be careful with it.继续启发学生,如果你家或邻居家失火,你该怎么办等,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这一环节就是练习口语的过程,也是引入课文的过程。

然后读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篇幅短小,生字词也不多,大部分能根据上下文联系猜测词义和用法,句型简单,没有复杂的句式结构,所以学生读起来相对容易。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阅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扫读”和“泛读”两种快速阅读的技巧,培养善于捕捉主要信息,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概要和主题的能力。

再设计T/F练习,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并快速进行正误判断,以检验阅读效果。

最后巩固提高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知识,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促使其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在学生各种阅读后不妨设计开放性的练习,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复述课文或情境表演:假如你是电视台的记者,得知张华救人的动人事迹后,对张华进行采访,请设计几个问题采访张华,同桌是张华,两人一组进行现场问答,然后小组交流,再在班级展示。

这样学生边看边听边参与,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获得了英语学习、成功的享受,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也就“火”起来。

三、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这里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包括课上和课后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上多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力避传统的被动听和记。传统的课外作业无外乎预习新课、抄单词、记短语、背课文、做练习等,一味地机械重复着读、写、背。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把学生在实践中的所做所想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出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尤其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艺。

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A Unit3 Reading前,不是单纯地布置学生读课文、画出生词、找出不懂的句子等,而是先让学生课后收集图片、上网查阅有关国内外的名胜和著名景点,以备上课交流。再进行小组活动,将课文改编成导游词,介绍北京世界公园的美景,或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北京世界公园一日游的见闻。这样,为了下节课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学生定会积极准备,既得预习好课文又得准备好对课文的改写,还得图文并茂,既预习知识又达到运用英语的中心目标,更促使学生在用中学,收到“一石数鸟”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四、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教室的文化建设也不可忽视。教室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游戏场所和生活的场所,所以教室的环境设计要有自己的班级文化,以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室里张贴名人字画,黑板上让各小组写上英语口号、英语谚语、组长寄语或英语小故事小笑话,读书角放置一些英语读物,进行学生的书法展、书画展、创作园地等营造英语语言的学习氛围,让教室真正成为熏陶学生的知识乐园。

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卸下“应试教育”的重负,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相信“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外也还给学生,更要把信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会学、乐学、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篇2

一、创设“实践”环境是创新的前提

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把学习内容和丰富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实践活动的环境。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入一块浸湿的方砖,使学生观察到水溢出来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我又让学生重复实验过程,这时学生悟出了方砖的大小与溢出水的体积有关系,它们是相等的。在实践之后,学生按捺不住探索新知的欲望,主动地去计算溢出水的体积,从感性角度得出了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际,因此对“体积”这一概念的认识比较深刻。这样,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此不断萌发再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再创造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内容是创新的基础

1、挖掘教材潜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利用好例题,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计划40天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前16天生产了560个。照这样计算,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用实际40天生产的零件个数与要生产的总个数相比,即560÷16×40=1400>1200;可以用实际16天生产的个数与计划16天生产的个数相比,即560>1200÷40×16=480;可以用实际完成的天数与计划完成的天数相比,即1200÷(560÷16)≈3429<40;可以用实际工效与计划工效相比,即560÷16=35>1200÷40=30;还可以用按计划的工效来生产56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实际生产56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作比较,即560÷(1200÷40)≈187>16。这样,通过开放性的解题策略,学生不但掌握了一般工程问题的比较方法,而且初步感知了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其规律,受到了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熏陶。

2、设计开放创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大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主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条件性开放题。①结论确定,条件不确定的习题。例如:()+()=4/7。②多余条件或缺少条件的习题。例如:某乡新挖一条河,100人10天挖了300米,刚好是全长的1/9,照这样计算,挖成这条河要用多少天?

(2)结论性开放题。例如:已知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2,怎样以不同形式描述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策略性开放题。例如:把9/13、8/21、9/11、8/1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有哪几种解题策略)。

(4)综合性开放题。例如:一个班有男生40人,女生30人,_________?(先想可以怎样补充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问题,再想可以怎样解答)

三、优化教学策略是创新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时空。

1、还给学习时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享有足够的自学时间,给学生自由联想探索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无限生机。如教学19.4÷12(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独立尝试。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就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数。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后第二位,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从而直接确定商约是1.62。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享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留给质疑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多创设质疑活动与空间,发现和捕捉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其主动地学习。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我先让学生根据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路程延长一倍,那么时间是多少?”有的学生不假思索便道:“12天。”我并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根据算理验算,结果令他们出乎意料:“还是6天。”接着我又将路程改为“15千米”“45千米”“600千米”,让学生解答。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规律,但感到奇怪,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提出质疑:“为什么路程不管变成多少千米,结果总是相同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知道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这些问题的提出切中了新知的要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向解决学生所发现、所质疑的问题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给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我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自学每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方法。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要求学生做到“想、比、算”,即想整数乘法计算法则;比整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与小数乘法意义、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要准确无误。通过讨论交流,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但还有少数学生对确定积的小数点弄不清楚,这时我重点解疑。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促进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4、重视延时评价。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教师如果“过早”作出评价,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机会,达不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在复习课中,出示这样一道题:“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共要多少天?”学生按一般方法求解。列式为1500÷(1500×2/5÷4)=10(天)。这时,我停顿了片刻,然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又思考起来,不一会儿,列出了如下三种解法:(1-2/5)÷(2/5÷4)+4=10(天);[1500×(1-2/5)]÷(1500×2/5÷4)+4=10(天);1÷(2/5-4)=10(天)。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展开,我继续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寻求最简便的解法。于是,学生又想出了新的解法:4÷2/5=10(天)。到这里,我才适时地作出了评价。

为学生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 篇3

一、改变评价, 让说真话

习作教学提倡自由表达, 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即“我手写我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和限制,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你怎么这么写?”其实作文的实质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作文不能理解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应该看成可交际的文字语言, 只要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想法、儿童情趣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 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孩子搭建一座自由表达的平台, 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 不要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 吹毛求疵, 而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儿童习作中的自己, 往往丢失在教师单一的成人化的评价中。学生的语言最具有独特的个性, 在写作中应拓展他们的思路,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话,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例如:一个学生听说在外打工的爸爸要回来了, 这样写道:“高兴地在床上滚啊, 滚啊……直到再也滚不动才停止。”句中没有用“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欢蹦乱跳”等惯用词, 同样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而且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包括荒诞无稽的,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学生, 应鼓励他们写出内心真实的独特感受, 而不是写到紧张的心情就非要用到“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之类句子才叫好, 也不是写到春天就套用“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款款走来”才为妙。用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话来说, 就是“现成的话语有一种力量, 障蔽着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话语有一种权力的性质, 让你在无意识中受它的统治。”套用没有自己真实感受的空话, 会使学生在习作中迷失自己。

真实的感受才是真话。应鼓励学生说真话, 让学生写真情实感, 说实话, 说心里话, 不说假话、大话、套话, 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作文不是闭门造车, 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要两眼看生活, 两耳闻世界, 并用心感受, 而后方能“我手写我心”, 文章才会打上生活的烙印, 才会放出真情的光彩。

二、丰富形式, 激发兴趣

学生写作文要经历一个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由于积累、经历、体验、感受不同, 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不应拘于规矩而加以限制。文章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 不追求统一的模式, 让学生自主构建, 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主权, 富有创造性地表达生活。

我在作文教学《老师, 我想对你说》时,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去写, 可以是诗歌、散文、书信等形式, 这样, 学生便可以畅所欲言, 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文章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鲜明的个性, 绽放出个性的色彩。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形式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值得我们借鉴。在训练中, 教师借助典型课文或片段, 可以让学生仿写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亦可以仿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除了仿写,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 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写, 或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想象。具体的描写表达诗的情感, 表现诗的意境。如教完《示儿》这首诗后, 可以让学生从屋内外的环境, 陆游的表情、心理, 他和儿子可能有的对话等方面展开想象, 把陆游的爱国之情用另一种形式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再如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 可以从诗人敲门时心情的前后变化, 以及春色满园是什么样子等几方面启发想象、进行创作, 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体会了诗趣, 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由于写作的需要和作者详略的处理, 课文中的一些情节写得比较概括。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拓展点, 指导学生进行扩写, 把课文中比较简要的句子或片段借助想象扩写成一段话, 使之具体详尽。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课文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仅一句话, 教者在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美和主人们的热情好客之后, 启发学生想象夕阳下的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 主客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把那一句诗扩写成一段话, 既训练了表达, 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样读写结合, 潜移默化, 时间一长, 必有成效。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 结尾余音绕梁, 耐人寻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合理想象, 延展课文内容, 进行续写练习。如学完《九色鹿》时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调达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国王又会下达怎样的命令保护九色鹿等等。

三、求同存异, 鼓励创新

许多孩子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突破。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的方式, 使学生思想僵化, 不敢创新, 不敢探索新的视角, 所以学生的作文是很难有新意的。因而引导求异、求新的思维是尤其重要的, 学生在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语言、思路, 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表扬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促进学生作文的创新。学生的创造力是永无止境的, 学生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 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 独辟蹊径, 写出让人眼前一亮, 耳目一新的东西。例如, 一次我让学生以“羡慕”为题写一篇作文, 绝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羡慕他人, 或羡慕他人个儿高、力气大, 或羡慕他人学习好、特长多, 这无可厚非, 但食多无滋味, 没有新鲜感。而有几名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先写自己也曾羡慕过他人、恼恨过自己, 于是整日闷闷不乐, 后来发现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 于是对羡慕又有了新的认识:羡慕他人不如羡慕自己, 这是自信和快乐的源泉。对此我大加表扬和鼓励。再如, 写作文赞美松树在大雪积压下学会弯曲、具有韧性的斗争精神时, 有学生却说他更多的是欣赏其他树木宁折不弯的品质。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偏颇, 但教师也不能随意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创造往往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写出创新意义的文章, 这时你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作文, 学生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了, 而是绽放出鲜明的个性。

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 篇4

一、文本内容呈现(寻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刻画主要人物形象的手段,体会字里行间透出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设置问题情境(品读)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细节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理由,并用深情的朗读感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理读)

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探究,发现并提出下列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大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小弗朗士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课堂这样一个小角落?文章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但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四、阅读体验(说读)

教师带动学生再读文本,生成新的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解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五、链接生活(展读)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奥成功的时候,当你目睹神七升空的一瞬间……你的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这堂课一直是在合作探究与对话交流过程进行着,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个教学实例给我们的启示颇多。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就会越丰富。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过度作为使得学生真正成了听众和看客,学生还未开启课本,尚未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强加给了学生,这样就约束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给了学生全新的体验。教师对文本也有消化、吸收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这样教师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从而担任“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也只有充分研读了文本,方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自然生成。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有层次的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

新课标反对那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分析,反对那种将教参的结论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的分析,反对那种将教材文本抛在一边,教师直接瞄准了所谓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文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五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品中人物,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中的任务;理读,解决文本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的精美;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观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深层次的阅读;展读,是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与运用,是对学生爱国感情的提升,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对话的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性,同时充分认识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教师在对话中充分发挥引导、促进、推动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从而有所发现、发明和革新,进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由驯化者、传授者转向对话者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才能够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为实现探究与对话搭建平台。“教学相长”,孔子早就暗示了这种平等对话关系。师生平等的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学生推向前台,做好学生的参谋,睁大赞赏的眼睛,去发现那些“闪光的金子”,对学生有创意的问题想法大力地赞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学生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探究热情,就会激发学生的活力体验,因而教学要重视、珍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有用心灵感动学生心灵,用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由此说来,实现教学的民主对话,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由“师道尊严”变为“和谐合作”,才能把教学讲台变为学生探究对话的平台,而教师就是这一平台的搭建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质疑和见解,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对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可以看出新的教学理念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快乐——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语文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学生就能真正的享受语文了。

为学生乐于动笔搭建平台 篇5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中要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结合自己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我认为应该为学生乐于动笔搭建一个平台, 使学生不再为习作课而惶恐, 不再为写随笔而烦恼。

一、善玩——让学生尽情地玩

习作实践活动, 学生能在快乐地玩中激发习作的欲望,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的乐曲。教师应点燃学生心头那些灵感的火花, 把他们习作的欲望燃烧起来, 促使他们写出一篇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学习竞赛中实践。结合教学内容, 我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单项学习智力竞赛。如:成语接龙、猜课本人物、考考歇后语、古诗词吟诵、班级新闻联播等。学生在活动中既有集体的团结协作, 又有个人的才能展示, 活动后的练笔或习作效果良好。

文本处实践。《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中, 通过“我”抱母亲的故事, 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 赤子之情令人感动。我轻轻地叩响他们的心:你心里是否还有如文中的“我”一样的秘密?它不只是藏在心里, 还要让至亲的人感受到爱的惊喜。回忆一下爸爸、妈妈的生日在哪一天, 你都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当《烛光里的妈妈》的歌声在教室里流淌时, 学生们纷纷提起了笔, 深情地抒写着对亲人们的爱。

到课堂外实践。每当教教材中有写景的文章时, 我就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去寻觅、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 让他们学会留心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如:寻找春的足迹、观察夏的雷雨、秋的落叶、冬的雪花……这些直观的美的展现, 把学生们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自然美的基础上, 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 经过思维加工, 进行创造, 写出自己内心的感悟, 做到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二、乐读——让学生开心地读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 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里的“多看”其中的一个意思就是指多读书。可见,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这就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 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 我班成立了“品书香”俱乐部, 学生纷纷将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 使之成为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 让大家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 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 并建立起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

三、畅说——让学生倾吐心声

习作就是让学生写想说的话, 表想吐的情, 如果学生始终封闭着幼小的心灵, 不肯轻易地打开, 那么, 习作便失去了本质的意义。学生的习作是对生活情景的认识和反映, 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 具有独创性。一个人的灵感只有在极度自由的空间, 才会飘然而至。学生应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教师少一些框框, 多一些欣赏和尊重, 给学生最安全的创作氛围和空间。以下是我在习作课上的教学片段:

……

师:你有什么愿望?想过一个什么节日?

生:老师, 什么愿望都可以说吗?

师 (笑答) :是的, 你说吧。

生:老师, 我想过的节日是…… (生欲言又止, 瞄了瞄其他同学)

生:我怕说出来, 同学们会笑我!我的节日一点也不伟大!

师:我们的节日一定要伟大吗?我们也不是伟人呀, 小小的我们过小小的节日, 如果你不好意思说, 就先在老师耳边说, 好吗?

生: (在老师耳边悄悄) 我要过一个肯德基节。

师: (惊奇地) 真不错, 我想成为你的嘉宾和你一起欢度这特别的节日!你愿意邀请所有的同学参加吗?

生:愿意。

师:那就大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吧!

……

学生的习作到底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如果我们人为地规定和设置标准来框住, 习作就不可能是自主的、快乐的学习行为。所以, 坚持“让学生畅所欲言”, 就是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为学生的习作创造一个自由的舞台, 让学生在这舞台上说自己想说的话。我还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了谈心聊天室, 学生、家长、老师将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 这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营造表达的情境空间, 温和地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倾吐心声铺平了道路, 使表达成为他们的需要。

四、写真——让学生写真话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激发自己的情感, 从而产生一种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 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我一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 抒发真情, 倡导个性化习作。在一次习作中, 我班的王倩倩同学就写了《老师啊, 您不会笑吗》的好习作, 这一针对性很强的习作, 大胆地指出了我上课时总是阴沉着脸时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大胆地讲了真话,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的吗?

五、悟理——让学生自主参与

在习作教学中, 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 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 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

1. 提倡学生写完后, 把自己的文章念几遍。

念自己的文章, 实际上就是自己把它放到口上说说看, 这样很容易发现习作中用词不当, 语句不通等各种问题, 这是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并把它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

2. 重视习作的展示与交流。

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习作给别人看, 这可能是因为怕别人笑话他写得不好或写假话让别人发现, 教师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做好正确导向, 注意预防, 发现苗头及时提醒引导, 让学生乐于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对优秀的作品, 可以通过张贴进行展示交流。在自由畅谈的氛围中, 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办法, 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也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六、怡情——让学生升华情感

习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 而在于通过写作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成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人。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篇6

首先, 我想谈谈班主任工作。

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校长郑杰说:“只有上帝才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我们都不是上帝。我们只是个凡人, 因此, 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本位应该是摆正自己的位置, 给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平台, 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舒展甚至蓬勃发展, 给每个学生一种动力, 从而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鉴于以上对班主任工作本位的认识,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一是要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二是给学生提供成长的动力。

于是, 本学期开学后, 我借鉴了梅洪建老师的“班级委员会”的经验, 在初2012级8班成立了“班级委员会”, 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当然, 任何学习和借鉴都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只有建立在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他人的经验。正如梅洪建老师所言:因为没有成功, 所以不谈经验, 只谈自己所想和所做的。

郑杰校长说:“用你一个人的智慧, 来应对班级所有人的大脑, 这是最愚蠢的选择。”

酝酿了两周之后, 班级委员会终于异常顺利地成立了, 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方法就是“给每一个学生一些事情去做, 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我想到了在心灵上拔草最有效的途径不是想方设法将草拔除, 而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庄稼。我把处理班级事务和组织活动的权利都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和组织。因为我认为学生只有在思考、实践、分析、争论的过程中, 他们的活动能力、分析能力、体悟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会获得充分的发展。

然而, 任何改革和实验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为自己脱离班级繁杂的事物而感到轻松时, 慢慢地我发现班级发展的状况并非我想的那么乐观。

各委员会相互之间不协商、不协调, 组织活动没有计划和准备, 不仅挤占了学生的时间, 而且还让学生们无所适从。当我发现了这个情况后, 我并没有立即制止并干涉, 而是建议彼此反思, 通过反思, 我认为班级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主要责任在我。一是我对“班级委员会”本身就没有理解透彻, 而是简单地“拿来”, 很多问题都没有考虑成熟, 比如学生的能力和自觉性问题。二是自己图轻松, 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 要知道在目前班级缺少班主任的指导和引领, 有些事情是根本做不成的。而对于学生而言, 主要就是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准备, 同时缺乏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

鉴于以上分析, 我并没有急于把自己的对策在班里实施。而是先召开班级委员会会议, 结合他们征集的建议, 进行讨论协商, 最后确定改进方案。

1.活动必须给学生留出自己的学习时间, 下午第四节课必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

2.只能在固定的自习时间开展活动, 而且要相互之间协调好活动时间, 不能冲突。

3.每次活动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活动方案, 否则活动取消。

4.各委员长要切实负起责任, 责任到人, 要人人有事做, 确保本委员会各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同时, 要加大执行的力度, 尤其是常规委员会的工作, 比如文体委员会的课间操时间针对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 天天坚持;读书委员会的每日一文, 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时政委员会的每日新闻, 让大家及时了解国内国际要闻;卫生委员会的每日卫生, 给大家一个干净的环境等等。特别是寝室的管理, 我采取寝室室长“一日汇报制”, 要求寝室室长每天早上将本寝室的纪律和清洁情况写在班级寝室管理记录本上。我相信, 只要触动他们内心渴望改变的基因, 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篇7

积极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开展小学语文研究型阅读教学的首要条件。研究型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式阅读教学, 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 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应当远大于教师的活动。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起研究性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谋, 为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学习提供服务, 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教师以一种宏观调控的方式, 把握教学的大方向, 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推进学生研究学习的开展。

二、以个体自我矛盾为媒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矛盾, 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有矛盾的出现, 才会有推进发展的可能, 而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以产生问题的方式出现, 有了问题的产生, 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把握事物矛盾, 就是把握了事物的实质。因此, 在小学语文研究型阅读教学中, 应当以学生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为媒介。学生在研究中内心产生问题, 乃是最好的学习突破口。所以, 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习质疑问难, 向知识产生的背景、意义、前景质疑;向一切可能产生问题的细节问难, 敢于向知识的权威挑战。就某种意义上来说, 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时, 实际上已表明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 因为问题的出现, 常常会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思考的动力。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在积极鼓励与引导中, 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推动学生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 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 我在教学《跳水》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孩子跳水呢?”“除了跳水, 就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吗?”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各自寻找着答案, 并在答案的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毫无疑问, 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矛盾,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无论对研究型阅读教学本身而言, 还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言, 都是积极有效的。当然, 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 不要轻易评对错, 不要轻易下结论, 要使他们的自主意识在一种宽容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以开放式课堂为载体, 实施合作研究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少弊多。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课堂, 一个无拘无束的课堂, 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这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自己的兴趣, 自由地组成学习小组, 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 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 课堂上也不再像传统的集体授课那样规矩, 座位可以是乱的, 声音可以是杂的, 学习的目标也可以是不同的。同时, 学生探索的步伐还可以走出教室, 走向自然、社会等更大课堂。如在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后, 学生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探索中:想了解蝴蝶一般构造的同学, 课余制作了蝴蝶标本;想学习文章写作方法的同学, 开始对家乡的特产有了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还应是一个团结合作的课堂。在这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 教师的职责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让他们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让他们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另外,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探究意识, 掌握探究方法, 养成探究习惯。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会用脑子想, 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用心感悟。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是密切合作的。教师的恰当指导和参与, 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有声有色;而学生独到的见解也往往会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从而真正地体现了教学相长。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拓展研读领域

研究型阅读教学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 同时也应当加强课外研究学习, 对于研究型阅读教学而言, 重要的是方法, 而不仅仅是研读本身。课外大量阅读是进行研读前的准备, 也可以是课后的巩固。例如, 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类历史性文章及《海伦·凯勒》这类写人的文章, 都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的来源是多方面, 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指点, 帮助学生建构可以供研读的内容, 将知识在纵向发展的同时, 以辐射状扩展, 以推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当将选择研读领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达到个性和共性同步发展的目的。实践表明, 大量课外阅读和研读领域的不断拓展, 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力。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篇8

日前, 北京市人社局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2012年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洽谈会, 260家知名企业参会, 提供近2300个招聘岗位, 1200余名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参会。这是北京连续第四年面向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举办专场洽谈会。

据介绍, 今年, 北京市将有1500余名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此前已有部分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被定向招录为公务员, 另有部分企业也已提前招聘了部分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上岗实习。对于有意向继续留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 各区县也正在根据本人和行政村的双方意愿以及合同期满考核结果, 按照村里提议、乡镇推荐、区县审定的程序, 确定续聘人选。 (余依琳) ■

为农村学生“口语交际”搭建平台 篇9

[关键词]口语交际;优化课堂;关注课外;扩大互动;积极评价

语文新大纲开篇即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点明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在此背景下,“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课型。它不仅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受农村地区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经过几年探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语文标准解读》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坚持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领会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应该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做到:

1.情境创设是先导。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达到“欲言”的目的。

2.学生参与是关键。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绝对不是一个班级中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课,而应是集体参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课。因此,就要求在一堂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环境,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

二、关注课外,挖掘资源,提供学生口语交际的话题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校内开展模拟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在校内开展模拟社会活动。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在大自然中发展语言。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陶行知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课本”。农村学生虽然见识较城市学生少,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美丽的花草树木。他们可以捕捉昆虫,到小溪里捞鱼虾,到村外捉迷藏,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师要利用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活动。

三、扩大互动,训练实践,搭建学生口语交际的平台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每所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大量的活动,这些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平台。

1.利用学校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校实行了“我为大家服好务”要求每个学生为全班学生服务一天。班主任老师要求服务的学生每天上课之前首先发表演说:我怎样为大家服好务。放学再说说:我是怎样为大家服务的。周一、周五的升降旗活动,以及其它活动等我们都让学生轮流去主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也由学生去讲,学生从照书读,到背,到声情并茂的演讲,学生的口语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

2.2.活动之后话活动。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 艺术节”活动、“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树立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1.变评价结果为评价过程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过程,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发展。教师要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不必重在结果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是积极的。

2.变精确评价为模糊评价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精确的评价容易给别人造成伤害。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阅历等原因,难免表达不清、语无伦次,教师要学会理解,呵护学生的心灵,让每个想说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得到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此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语言习惯上,以正面、肯定、温馨的评价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与快乐。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农村现成的口语交际素材。以口语交际课为主要阵地,通过多种方式,找出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打通教材和生活的隔阂,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想说、会说、能说,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凯.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8).

[2]赵刚.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福建教育,2005,(8).

[3]林艳媚.“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6,(1).

[4].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语文学刊,2005,(6).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篇10

关键词:贸易失衡,对话机制

2008年6月17至1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的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受到了全球经济界的瞩目, 中美未来十年经济关系是此次对话的核心议题, 对话产生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即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的协议和启动了双边投资保护谈判, 这将对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和贸易关系, 乃至对世界贸易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笔者由此次对话产生的深远意义展开了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回顾与分析, 旨在探求中美贸易关系健康、平稳地发展。

一、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及特点

中美建交2 9年来, 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24.5亿增长到2007年的3021亿美元, 增长了120多倍。自1993年以来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且从2002年以后顺差大幅度猛增, 中美贸易一直处在不平衡状态, “顺差在中国, 利润在美国”便是一句形象而准确的概括。中美贸易差额连年上升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和反补贴领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 发展潜力很大, 二者的微妙关系主要表现在:

1. 中美经贸关系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美国受益相对更多;

2.中国对外贸易中5 0%以上是加工贸易, 而中国仅从加工贸易中赚取到很少的加工费;3.美国在华投资多于中国在美投资。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

1. 中美统计口径的差异。

中美双方对外贸易统计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的, 这种统计原则对于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统计, 存在较大误差。还有, 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定会缩小。

2. 中美产业结构的差异。

美国现在已经成功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 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 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美国的这种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其进口步伐。

目前,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 约70%属于加工贸易, 中国只能获得1 5%的加工费。同时, 在向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0%出自三资企业, 属于中国企业增值的只有20%~30%, 对美贸易顺差的大部分利润还是流向了外资企业。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性转移。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在美国表现为“产业空心化”, 在东亚表现为“产业再次转移”, 在中国则表现为“全球装配车间”。中国为全球提供加工组装, 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后续生产都转移到中国。在华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实施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与返销相结合的策略, 使得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明显减少, 而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大大增加, 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支持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效应。

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除将近一半以上的“贡献”是由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所为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是从东亚其他国家 (地区) 转移过来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区域性转移导致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持续扩大。

4.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壁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美国主要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美国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 同时, 美国许多高技术产品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但是, 由于美国对华设置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 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向美国进口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 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美国方面占有很大的原因

三、构建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中美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双边贸易的正常现象, 双方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审慎的态度面对和缓解当前的贸易不平衡, 积极寻求战略共识, 为使两国通过贸易合作达到互利双赢而共同努力。

1. 从中国方面来说。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采取积极的贸易均衡措施, 扩大中国内需, 降低储蓄率、适当扩大进口, 调整出口导向政策, 尽快完善符合W T O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协调,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

2. 从美国方面来说。

中国经济崛起已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事实, 试图用政策手段阻遏、延缓其发展既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明智的。在当前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形势下, 美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 减轻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稳定美国的币值, 对世界性资源性产品, 原油、原料、粮食等价值起到稳定减缓作用。

3. 从中美合作的角度来说。搭建沟通平台, 有助于促进中美贸易平衡发展。

(1) 对于矛盾和分歧, 通过对话和沟通, 增进理解, 逐步加以解决, 避免把经贸问题复杂化、政治化。 (2) 完善对话机制, 增强战略互信, 保持对话机制长久化, 不仅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对全球经济也将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3) 深入落实对话成果, 加强合作关系, 增信释疑, 互利双赢, 更好地造福中美两国人民, 进而为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建立了对话机制, 持续至今已进行了四次对话。对话集中于长远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中美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但消除分歧, 增进共识, 需要时日, 更需要平台。目前, 这一对话机制正在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以至整个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着中美贸易关系在能够健康、平稳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中美经贸关系简况, 2006年3月2日

上一篇:票据背书连续性下一篇:高职基础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