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024-10-25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精选12篇)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1

摘要:教师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其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但随着高校目前评价标准的变化, 使得当代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愈来愈繁重, 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到对学生教学的工作。本文试从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角度考虑, 探讨教学与科研比重的关系, 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办学特点, 指出了这类问题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通过理论探讨, 提出了可行的促进教学科研兼顾的解决方案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

一直以来,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以来, 科研就开始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并延续至今。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的观点已经成为被现代高校普遍接受的原则。国内相关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欧美等国就开始广泛关注“教科研”的问题, 并且成果颇丰, 许多学者都试图找寻教学与科研的正负关系, 来探寻解决之道。他们的研究虽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和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 试图从学生培养成本这一崭新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大学体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现实质性问题, 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事物之一。21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众化的推进, 大学正逐渐成为综合性高校, 随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各国高校都陷入了“一流名校”热潮之中, 并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席卷着全世界。所谓的“一流”就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 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一流分类。同时, 它也是绩效指标, 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大学的质量, 这种指标使得大学的内外部的自我评价都成为一种“会计学”。“一流”的大学理念还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型, 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置于一流之下。但是, 本研究是否有意义, 是否对学生有益, 优秀的研究员是否同时也是合格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笔者并不认为教师们会为此而中断科研, 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作为高校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二、对策

减少科研, 增加教学量能解决以上的难题, 但是高校对排名度的热衷, 以及对政府财政资助的需求, 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

又或是完全将科研与教学分离, 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在过去从来没有过重大的重叠, 也不乏理由在未来把它们分开。”在《学问的中心》中, 约瑟夫·本戴维也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非自然的匹配。”以上研究的支持, 再加上来自外界对高校教育问责的压力, 使得许多高校都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分离, 并分别向社会报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 从而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 划分出“只教学”的大学和“只科研”的大学。又或是, 在学校内部进行完全分化正如很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那样, 本科生院校只进行教学, 而研究生院则可以融合教学与科研。

这种剥离式的分化, 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无异, 又何谈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以及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费尔德曼 (Kenneth A.Feldman) 的研究指出,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一个持久的神话, 二者至多是疏离的一对。显然, 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思考。

(一) 改革评价机制

当前, 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 用单一的评价体制, 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一般大学教师的考核含有三项指标:学术成果、工作质量和教学能力。其中学术成果占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校, 只要求教师有科研成果, 其他的工作可以忽略不计。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 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

笔者认为将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并进行考核。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制大多是以科研为主导的, 而忽略了教学评价。所以, 要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必须纳入对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 不能仅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表现, 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这一点上, 美国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价可资可鉴, 其评价内容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 还可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

此外, 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激励促进, 设立教学补助基金,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例如, 斯坦福大学就试图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及薪金补助、关于本科生教育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完善晋级标准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 促使大家“更多地谈论教学, 并尊敬与奖励那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 使它成为让人热爱的劳动, 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浙江大学近年来也制定了新政策, 设置教学津贴, 主要用于奖励给负责人的教师。这种物质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 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这份工作, 但是这仍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改革机制让大学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 建立调和性机制

在大学中建立一种调和性机制, 在不同时期转移教师的工作重心或是建立一种既能体现职业道路个体差异和灵活性、功能整合扩展的学术内涵的学术评价新模式。

例如, 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中博耶提出了“创造性契约” (creativity contract) 这一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 每个教师都可自觉地在一定时间内转移自己的工作中心, 并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工作的重点向应用和服务方向转变。另外, 在选择工作重心方面, 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并促进教师跨学科发展, 尝试不同类型的学术工作。

博耶的这项契约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一生多产, 提高工作效率, 他认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从中青年教师到老年教师, 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 从而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 巨大的工作量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 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 博耶还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多产期时间, 人文社科类的要比理工科的晚一些。所以, 各高校可依据不同学科的多产期, 对教师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 促使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或结合自身状况, 由教师本人向学院提出计划申请。并成立教师工作分配任务委员会, 根据申请, 结合学院的科研教学计划制定每个教师在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当然, 教师可对小组分配的计划提出异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双向的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三) 促进老师多元化发展

如今, 教育正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的高校和教师也该紧跟多元化的时代步伐。教师在里面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把所有教师都限制在科研教学的范围内, 探索知识的自由必然受到限制。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不再将教师定性为“科研型教师”或“教学型教师”, 不再仅以科研数量或是教学好坏来衡量教师。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来激励老师的多方位发展、跨学科发展。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教学,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意义非凡。这样我们的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会更为广阔, 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三、结论

如今, 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 特别是近些年科研与教学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成本的不断上升, 学费问题的不断争议, 教学科研的投入成本问题将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科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及调和机制对缓解大学财政困难、消减学费、提高老师工作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 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对师生发展, 共建和谐校园意义非凡。最后, 请大家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不要忘了, 大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到底在为谁服务?在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请不要忘记教育是大学存在的理由, 而非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再审视[J].高教探索, 2000, (2) .

[2]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3) .

[3]刘献君, 张俊超, 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

[4]Feldman KA.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scholarly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s related to their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a review and explor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7, 26 (3) :227-298.

[5]Webster D S.Do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enhance teaching?, Educational Record, 1985, 66:60-63.

[6]Ramsden P, Moses I.Associ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992, 23 (3) :273-295.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2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新视角。之后全球大学进入本科教育改革的时代。而我们聚焦一个问题,即本科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不能兼容”的观念。对此,许多研究的相对共识是“科研实力有助改善教学质量”。但仅证实单向“反哺”的可能仍旧有所不足。我们认为,首先,“不可兼容”是错误认识;其次,二者的连接点在于“学”的形式;最后,配套制度和价值观念也需转变并认识到科研和教学是一体两面的。

关键词:科研与教学;教学改革;科研与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66-03

一、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兼容的观点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许多教育者的眼中,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不可兼容的。因此,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有了今天“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类观念大多建立在几种“困局”之上。

专业细化的困局。科学建制化后,成为独立的社会和职业部门,不少人将科研和教学关系区隔对立。由于学科门类的细化,学者的研究领域更加集中。越是经过专业科研训练的学者,面对通识化教学越会产生障碍。

但是,该问题的部分实质,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无法得出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容的结论。何况,教学的内容就是前人科研的成果,课堂所学的除了被称为“知识”的已知成果,还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学已经是科研的一个部分,实际活动中也难以将教学和科研精确区分,很多活动是教学与科研的共有部分,如文献阅读、教学学术会议等。二者实际是“知识的探索”与“探索结果的传递”的关系,侧重点不同,但显然不会对立。正如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补恰是知识创造和传递的有效手段――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显示拥有三个以上研究生小组的高产学者是低产者的两倍,导师带领的学生人数与产出呈现明显正相关(r=0.22)[1]。不过,尽管二者不存在本质矛盾,在教学层级上的适应性差异说明,建制化后,高校课程设计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是导致二者在实践中产生疏离的重要原因[2]。

制度效益的困局也成为不少持有科研教学不可兼得的观点者的重要立场。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会被换算成课时,有一份研究对湖北省某高校的教师在CSSCI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做了课时和收入的换算。显示,教师一年保质保量完成800课时,而两篇文章换算显性和80%的隐性收入就可达913课时[3]。尽管科研在社会、学术地位、职称评定等方面更有显示度,但是,教学仍是教师稳定的收入来源,科研也是能者居之的,不能成为轻视教学的合理解释。而对于大学,办学水准似乎反映在科研项目、经费、论文数目、获奖等级及影响因子上。这确实是评价机制问题。高校不是私资实验室或盈利机构。教学的意义对于高校而言,不仅是“产学研”的一环,更是其社会责任与存在价值的所在。

时间分配的困局。对科研和教学使用时间关系的研究初步得出了二者存在竞争关系的结论。如耀赫(Jauch,L.R.)证明两者在时间上的相关系数为(-0.427)[4]。并且,结合效益分析,科研比教学时间的边际效用更高,这极易导致教师为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而牺牲教学时间[5]。不过,研究也显示,二者的时间增量对比不是等量的,比值约为1∶0.33。教师投入低于20%的时间教学,能够提升学术业绩[1]。而且双方存在隐性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的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者的创造和研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L.C.Pauling)表示其研究就是伴随教学展开的。有些论点他在试图向学生证明时才发现无法澄清,他说:“我就问,何不做些研究来弄清楚?”

规模形式的困局,即本科层次和规模的适应性问题。这包括对能力素质、规模对效果的影响的质疑。前者将科研看作更高的存在。实际上,在“第二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简称“高创会”)中通过引导,“空气动力学”也能零基础教学。科研不必和特定身份的群体挂钩,科技史中众多身份各异的科学家就是力证。此外,真正与教学形式相关的,是预期目的和教育者水平。因此,形式才是症结,规模更多是管理问题。在同等管理水平下,或?S“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无法达到传统形式的那种均质“成果”。然而,时至今日也应该意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早已不是“弟子三千何以教”,而是“贤者七十二人不得出”了。

二、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20世纪科学建制化后,教学与科研活动变得相对独立。但是,正如科学社会学家约瑟夫?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所言:“从古至今,高等院校都是研究(Research)的场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不少学者都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这类做法即使在当代仍是值得仿效的。”[6]所以,我们需要对二者关系有一个重新认识。

其一,“传道”与“创造”的关系同一性。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传道与创造的关系。然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做U盘去存储知识,而要成为后人的肩膀。现有知识就是被创造的,传道更不能只做传输,而要创造新的知识,就是科研。越有质量的教学提供的科研人才越具有创造力。否则科研将成为“无本之木”。同样,失去了科研的教学是“无源死水”。不夸张地说,对人类而言,教学和科研分离是近乎于断绝文明的不智之举。

而对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性也一直备受关注。可喜的是,根据陆根书等[7]和魏红等对两种能力的实证研究[8],基于不同时间、数据和计算方法,都证得出显著的正相关性[9]。就像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89)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Bishop,J.Michael)指出“最崇高的使命”对于当代的科研和教学从业者,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尽管他说“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像是个人志趣。但“使命”绝非信口胡说。对于高校,科研、项目、影响力等与办学水平的粗暴等同或许是现实的窘况。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将“使命”一词与其绑定并无不妥。没有科研的大学等同于中小学的延伸,没有教学的大学无异于研究机构。这都将使其失去存在的必要性。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七所研究型大学,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是科研评估中的翘楚,其教学工作得分始终靠前[10]。1998年与200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先后发布《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与《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随后出现,如《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报告》(2012)、《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2015)等。顶尖院校纷纷改革本科教育。其中,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院长Harryd?R.Lewis更是在2006年出版了《Excellent Without A Sou》(《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其副标题直指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一所出色的大学怎么能忘了教学》)。足见,国际知名院校、机构以及教育者对教学工作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深度认识。

其二,从授业到受渔的转变。有一种观点:能在网络中获取知识都没有再进入课堂的必要;有一种现实:我们将进入有风险的、后现代的、复杂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社会。因此,大学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应对未知事物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教学与科研则会密切结合,或成为同一个过程。拆除科研教学之间的高墙就成为教育改革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之前提过,建制化的科学活动固然有其严肃性,但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内涵。从Research的词源来看,其探索未知的内涵不限定身份、群体。形成这种认识对师生双方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都不愿意身处一个自身能力受到怀疑或侮辱的教学环境之中。那么在教学中尝试融入研究的性质以及在科研中包含教学的过程,就成为拆除“高墙”的一种可能。

其三,探索形式,寻找结合点。亦如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所说的,“研究与教学不是天然匹配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二者才会构成一种单一的结构”[11]。所以,简单的“轻―重”或“一扬一抑”的粗鲁模式不能对复杂的问题起到实质性作用。教学与科研的中介点是“学习”,实践一种以“研究性导向”的教学形式或许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利益的结合点。去“做学问”而非“讲学问”,也是此次“高创会”的理论尝试。会中众多的教学案例显示,教师和学生通过新的形式都获得某种“提升”或“自我实现”。其实这种有机结合一直存在,例如华南理工的何敬堂院士工作室,从世博会中国馆到中国半数校园的规划皆出于此,同时该工作室仍是人才教学基地,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三、结语:制度改革,转变观念

从18世纪历经各种洪堡模式至今,科研虽然有了相对独立的“生态”,但多数科研活动始终和大学机构形影不离是有原因的。科研工作者始终都是学者。无法将学术和学习分离的事实,让二者保持着内在的相关性。然而,二者的良性互动仍需不少外在变革。

教师发展与定位转变。首先,时代和学生变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就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是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刘华东在《高校教学工作的本质是学术活动》演讲中提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三桶水”:知识储备之水;源头活水;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之水[12]。其次,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将身份从课堂的“主宰”向“主导”转变。调动学生更多脑力,给予其“自我实现”并“自我负责”的机会。最后,不同资历的教师都应该大胆投身科研和教学。由于“学易知难”的惯性认识,科研地位被定得更高。以至于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传授而不能创造知识,进而轻视包括自己、学生乃至人类的创造力。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随着近代主体意识的觉醒,虽然教学的主动权看似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学习的主动权却在于学习者个人。如果学生不主动,名师也无法出高徒。《大学是如何影响本科生的》(2005,第二卷)指出:“大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并融进学校提供的学术、人际关系和课外活动等氛围。……任何从中学后教育经历中获得的东西,都是其自己努力的结果。”[13]因此,“学习”不仅是教学与科研的中介,也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学习”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懈怠都无法达成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既需要教师改进质量和形式,也需要学生珍惜机会和资源。

考评制度的改革。不少教师感伤地说:“我为学生负责了,谁来为我负责。”这透露的正是考评制度造成的现实无奈。以职称评价项目为例,涉及科研的有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论文等级4项,而涉及教学的仅有工作量1项。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接受《社会科学论坛》的访谈时也说道:“以项目制为中心、以数量化为标志的评价体系……需要的是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而不是‘出好活’。”他认为,需要厚积薄发的学科会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被甩出轨道”。所以,过时的考评制度是教改的“绊脚石”。很多学者和高校都做出尝试,比如,博耶(Boyer,E,L.)提出一种“创造性契约”,据此,教师都可在一定的时间内转移工作重点:一段时间内主要从事科研或教学。这也改变了时间分配的困局[14]。又如,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在“高创会”上介绍的“三三制”教改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同提出的“教学为生,科研为升”理念。二者还不约而同地将学生纳入到考评改革中。

认识教学工作的学术定位。在一项关于“教学是否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专门学问”的调查中,虽然持有非常或比较同意观点者的比例达到93.2%,但却有33.7%的教师在近三年中一次教研课题也没参加过[15]。实际上,“教学学术”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厄内斯特?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重点领域》中就已驳斥过“教学非学术”的观点,并对教学在教授的学术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做了强调,使教学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16]。教学活动的学术定位,是以专业角度看待知识的传递过程。学术地位的回归,将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间学术交流,学科理论发展以及教师地位提升。这是教学同时也是科研活动迎来新的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激励制度引向价值观念转变。从考评体系一隅就能看出,外环境对于塑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作用。国家层面,如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明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层面,如斯坦福大学设立教学奖励和薪金补助、成立本科教育研究委员会、改革晋升条件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1998~2000年,《迪尔英报告》之后,公开表示在“教学优异”奖励制度上努力的大学从12%增至65%[17]。最后,如之前所述,“一轻一重”的简单思路不是真正出路。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复杂的,多层次,因果关系不固定的,也有研究指出二者关系是非线性的[18]。线性思路极易导致粗暴的“教学漂移”和“科研漂移”或“教学型”和“研究型”简单二分。激励制度应与上述的各项结合,从价值观上认识到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面的。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篇3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科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4

1 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1810年, 洪堡按照哲学家费希特提出的举办大学的两条原则即“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提出“教学与研究在国家保证的教学自由的前提下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创办了柏林大学。这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确立地位的标志。洪堡认为:教师不只是为了学生而存在, 教师和学生都有理由追求新知识, 大学不但是现有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应成为创造者。洪堡的办学理念,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迅速在英法及以后的全世界得以推广。

2 德国大学模式的兴盛与衰败

科学研究在德国大学中的开展, 使得德国成为当时科学的中心, 因而德国大学的模式很快被不同国家借鉴和移植。但在这一过程中, 不同国家基于自己的传统, 对德国模式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在英国, 大学素有强调自由教育、重视教学的传统, 他们在效仿德国模式以后, 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对教师的聘任依然重视候选人的一般智力和教育资格, 科研上的成就一直不足以成为任命的条件。在法国, 政府虽然鼓励“高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创立, 但科学研究在法国一直有独立体系或附属于教学。大学还和过去一样, “仍然是高级教学机构, 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学术性职业方面的课程, 并为这些领域里通过考试的人颁发学位。”

在这一时期, 德国大学的模式在欧洲大陆发展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因为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很强的教育传统, 这使得研究在大学中无法获得与教学同样的地位。再加上此时的研究已经是近代意义的研究了, 这又与在欧洲大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这种情况可能在英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19世纪中叶古典派与实科派展开了一场论战。捍卫大学传统的古典派努力保护教学的地位, 而主张改革的实科派则想把科学以及科学研究引入到大学中来。在这一论战中, 以纽曼为代表的古典派对以后英国大学乃至整个欧洲大学的发展影响比较大。纽曼认为, 科研不应该在大学中进行。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对科研排斥的结果, 是在大学之外形成了完备的国家科研体系。

到19世纪末, 德国大学模式已经呈现衰落之势, 许多国家包括德国已经开始对大学是否还能继续成为稳固和主要的研究场所产生了怀疑。这是由大学的传统和科学发展的矛盾引起的。一方面, 20世纪初期的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 尤其是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 对研究设备和其他物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大学的科研条件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 虽然政府可以也愿意组建大规模的、条件更好的实验室, 但这样的实验室又显得与大学的传统极不协调, 因为传统的大学是一个自由的机构, 它对政府的干预一直持抵制的态度。

3 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兴起

正当许多疑难问题困扰欧洲大学的时候,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学与研究再一次在大学中得到统一。美国本来是个教学传统比较浓厚的国家, 19世纪中期以前, 德国大学的模式对其影响很小。“19世纪初, 全美共有21位从事科学的全日制教师。”19世纪中期以后, 许多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人有意模仿德国大学, 意欲把研究引入到大学中来, 在这种想法之下, 19世纪70年代,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模式已经是大幅度改造后的德国模式了, 这种模式使得欧洲大学面临的教学与研究的矛盾在更广阔的大学背景里得到缓解。因为在大学不同层次的教育中, 对教学和研究的重视程度可以不再相同。

20世纪3、40年代,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像当年的德国大学一样成了全世界争相效仿的模式。同时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大学为政府提供的服务在美国的胜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大学同政府通过科研进行合作的观念逐渐被接受, 只不过在美国是政府支持科研, 而在法国和前苏联变成了政府计划科研。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在相当多的国家里, 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教学和科研有不同侧重的思想, 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是实践之中。因为, 现实的情况是在任何类型和层次的大学中科研都在持续升温。欧洲大学如此, 美国大学也如此。

总之,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是“源”和“流”的关系, 二者缺一不可, 那些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矛盾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观点, 至少对于我国高校来讲, 都是不可取, 高校各级领导及教师应该在制度框架内, 正确对待教学和科研, 真正建立起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 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而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矛盾, 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本文主要阐述19世纪至20世纪的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关键词:19~20世纪,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亨利.纽曼著, 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亚朴.高等教育文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4]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5

2.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有以下体会:(1)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教学经费。(2)可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3)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①”他实际上就是谈到了学校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能否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系到办学特色的形成,关系到质量效益能否提高,关系到综合实力的强弱。所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项工作必须引起高等学校的重视。

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大学是有“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柏林大学。在十九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原则,他从人才培养、教师职责和师生关系多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应该有教学和科研两个职能。他的这一理念很快在柏林大学贯彻实施。在柏林大学他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聘请了一批第一流的教授,如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施莱尔马赫,还有语言学家沃尔夫、历史学家尼布尔、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萨维尼、医学家胡费兰德、农学家塔埃尔、化学家克拉普罗特等一大批卓越的学者。正是有了这些引进的学者,使柏林大学很快具有了当时德国第一流的科学水平。也正是这些学者的潜心研究和创新教学,为柏林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继柏林大学之后,德国其他大学也纷纷走上教学与科研结合之路。恰恰是由于德国的大学实施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才使得它的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

事实上,后来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也纷纷以德国为榜样,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比如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学校在创建之初就紧紧抓住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学校建立以后,不仅引进大批人才,而且加强人文学科的科研建设,把人文同理工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学校发展成了文理兼顾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的教学成果极其可观――到目前为止,该校 已经培养出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科研成果也同样引人注目――原子弹的研制、J粒子的发明、分子的复制合成、原子激光仪的创造等等。正是由于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麻省理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另外,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无一不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在国内,北京大学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格局。北大方正集团集中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创造大量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教学、科研、产业一条龙,不仅有利于科研的发展,而且把科研应用于教育教学,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西南交通大学,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的典范。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它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组织强大的科研力量来进行高速、重载运输、新型机车车辆、光通讯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其他一些国内一流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的说来,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在国内仍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尚有待提高。

世界一流大学和我国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都用事实告诉我们,教学与科研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科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99—02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大学体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体育的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从以往片面关注增强体质的生物性机能改善,到全面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从以往仅仅关注大学阶段的短期效益,到兼顾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长远效益 [1]。大学体育的内容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倾向,大学体育内容的选择,比以往更加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承接着实现大学体育目标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 [2]。体育教学过程是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程序 [3]。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掌舵者。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大学体育任务的完成程度,很大程度上受体育教师素质影响。

二、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工作总体滞后于体育教学

体育科学研究是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探讨和认识过程 [4]。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体育科研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使体育科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在教育科研指导下的最佳的和有成效的体育教学,这就是学校体育科学化的重要问题,也为今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做出参考。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由于受长期的认识限制、条件限制,而呈现滞后于体育教学实践工作的现象,尤其是我国普通高校更为明显,即便是我国体育院校也未能成为主宰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体育教师中一部分是迫于职称压力,而被动进行科研工作的。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两种偏颇现象

高校体育教育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体育教师本身出身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技术派,即以教学训练为中心;二是理论派,即把科研放到很高的位置。具体表现在:技术派认为高校体育教育育中,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是中心,体育教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花拳绣腿”,可有可无。当教学和科研发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人人就提出科研冲击教学的说法,认为只有抑制科研才能保证本科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理论派认为体育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由于科研工作相对体育教学而言,对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社会地位有着更明显和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学,认为职称评定和个人利益更多的是依靠项目和文章,部分教师在科研与教学间的注意力失去平衡,精力和时间向科研倾斜,挤压教学必要劳动时间。这两种偏颇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等影响,第一种现象更为突出。

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

1.体育教学是体育科研的基础,为科研提供鲜活的素材。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在现有人事编制条件下,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来自教师队伍,特别是一线从事本科教学的中青年教师。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高校科研课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教学活动中各门课程逻辑系统的发展。体育教学不仅为体育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体育科研的开展,有力地推动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在体育科研工作中,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目标,并为最终实现体育工作的总目标而努力。在确立学校管理目标时,首先要注意学习和认识学校的总体目标,把握方向性原则,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工作,使素质教育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落实;其次按照素质的要求贯彻教学目标,在体育科研活动中,切实感受到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次在试验中,能够合理的调整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使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学有所长,最终达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贯彻和落实。进而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使体育教师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体育科研的开展,能全面调动体育教师的求知欲,使他们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大胆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思路,研究体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节课都能研究出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再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加上科学的理论依据及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就能形成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既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不仅如此,由于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了,也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教学工作。

5.体育科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体育科研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的营养,激活脑细胞,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等能力。体育活动的游戏和比赛具有复杂、灵活、多变的特点,从事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反应敏捷、观察判断准确、想象丰富。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施加的各种因素,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效率明显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能成分发挥智力优势,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教学向着生动、活泼方向发展。(2)体育科研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多,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明显提高。体育科研的实验,既注重了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又注重把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作为实验因素、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主要指标。因此,在实验中侧重对学生各种素质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各种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素质提高了,完成动作就轻松、自如了,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针对学生身体发育存在不平衡的实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就是有针对性地施加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学生就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能促进体育教学向着丰富多彩方向发展。(3)体育科研实验使学生的体育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在体育科研实验中,教师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接受各种知识,并运用到体育实践来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学生在学会某些知识和动作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向会学多种体育技术、技能方面转化,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体育科研为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材的内容与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时时更新,才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而体育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新理念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体育教师必须通过科研,不断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应用于体育教学,才能真正把体育教学工作搞好;只有通过科研,才能了解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了解到体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只有以科研作为坚强后盾,在教学上才会觉得得心应手。实践中发现在体育教学评估,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大都是肯在科研上下工夫、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教师。

6.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可以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的科研水平也是衡量学校的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应不断地努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加强科研意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教师只有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深入研究,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才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使讲课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努力改进科研融入教学的发式。应以“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为指导思想,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小结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相互影响产生矛盾。许多优秀的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骨干,又是科研的能手,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未能处理好这一关系,容易产生片面理解,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矛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现代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已远远不只是一名技术传授的教学者,而是充当着多职并兼的角色,其中研究者的角色越来越重。高校体育教师长期坚守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了解直接又真实。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如果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将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争做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当代大学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7.

[2][3]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39.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7

1 教师教学与科研

教师教学是一个多向的信息传输动态系统,它不单纯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进入顿悟境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达到这个高度,教师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21世纪高校教育的主题是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品格和创造能力。科研压力会使师生产生知识饥饿感﹑危机感,使其自觉克服思维惰性,主动学习,不断充电;科研经验和成果的积累,会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学者气度。科研能力的迁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

高等教育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即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兼有重要的科研任务,兼有为国家输送高一级人才的功能。不可否认,高校如不搞科研,教学本身就会缺乏底气,教学质量会受到削弱,且教学改革也难以取得成功。因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1)教学与科研有着内在联系。从国内外教育实践看,教学是实现学校目标、完成学校任务的根本手段,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而科研是发挥学校功能、实现学校价值的重要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作为创新的载体颇受重视。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教师既要完成学生的课程学习,也要参与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兼顾了知识的整合及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能促进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据中国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成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按时完成了学业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题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此外,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也比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强很多。这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创造能力。认知心理学表明,创造性教育可引发创造性想象力和创新性人格的形成。在创造性教学中,兴趣是创造潜力得以发挥的钥匙,学习兴趣最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能使大脑进行持久而专注的思维活动。新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权利。科研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及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勤奋、坚韧、勇于拼搏、敏于观察、乐于探索的能力。

2)教学与科研是源和流的关系。科研作为源,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师资水平、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学作为流,使科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及丰富的知识积累;而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在教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校师生才能生存与发展。

3)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直接影响一般很少超出学校范围,而科研的影响却很容易超出校园,甚至超出国界,名扬四海。声誉能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和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所说,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而研究则不同,成果一经发表,学术成就就像硬通货一样,能够被校际或国际同行们衡量和评价。因此,研究工作是教育行业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又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促进了高校科研的持续发展。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不要人为地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2 教师教学和科研与学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也日益强烈,时至今日要发展高科技离不开高等教育,而要办好高等学校也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关于教育与科技的关系,钱伟长有着鲜明的观点:“科技和教育是共同发生作用的,而且没有教育就没有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队伍”“要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必须走在前面”。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5]。教师将科研的成果及学科前沿的知识不断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把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应用的知识渗透到各章节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6],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到科研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尽早从事类似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了学习与发现的方法。这也是某些高校要求教授到教学第一线的原因。同样,科研也应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要瞄准国际科学技术最前沿,建设一流的学科研究,使科研有所前进和突破,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学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又体现人民利益的重要方面。高校工作要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教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创新,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成果,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先进教材,形成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摘要:阐述了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教师教学与科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教学与科研应与学科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教师,教学,科研,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龙.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4):1-3.

[2]韩秀如.科研与高校师生的综合素质[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2):50-52.

[3]吴伟.浅谈基础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19-22.

[4]郑晓燕.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J].德州学院学报,1995(2):42-44.

[5]陈俊.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1):260-262.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8

关键词:新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冲突,平衡

新晋本科在晋升之前, 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平衡和融合。长此以往, 科研与教学便产生了系列矛盾, 最终导致科研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失衡。造成很多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精力投入上形成了某种对立的关系。大部分教师做科研的功利性较强, 往往是受职称评定、完成工作量等利益的驱使。变成了科研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无关, 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促进作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相互矛盾, 缺乏互相渗透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冲突的表现

(一) 时间的分配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首先表现在时间上的冲突。随着高校晋升,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师队伍显得供应不足,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日益扩大。因此, 教学时间被拉长, 每个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被加重, 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据了教师的科研时间。同时, 也存在一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 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的写作上, 又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这样的时间冲突矛盾, 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科研没做好, 教学也没提高的尴尬境地。

(二) 经费的投入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冲突还表现在学校的经费投入上。由于, 新晋本科院校是在原来高专的基础上晋升, 以教学为主导致使学校的经费投入更多的倾向于教学方面。从教学设备、教师的课时津贴补助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由于科研基础薄弱, 因而, 科研设备、科研奖励等方面都存在不能与之配套的现象, 这大大限制了学校的科研发展。

(三) 内容的脱离

新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冲突还表现为教学与科研内容的脱离。目前,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业务考核等原因, 致使很多教师选择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很多教师是为了学术而不懈追求, 同时也存在教师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这就出现了, 一些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内容与他所教授课程内容相距甚远, 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毫无帮助, 甚至还存在完全脱离的现象。因此, 就会出现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果指标不成正比的现象。

二、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原因

(一) 片面理解“: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

新晋本科院校的前身决定了教学为主导的现象, 在晋升成本科院校之后, 存在片面理解了“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的定位, 忽视了高校的教学是体现了科研的教学这一特征, 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在如何理解“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问题上,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模糊不清的, 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规律。这样的认识误区, 在新晋的本科院校中, 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条件等因素决定, 显得尤为突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都需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但不能把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单纯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若撇开科研只谈以教学为中心, 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认为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 削弱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二) 错误认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

在一些新晋本科院校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 学校的科研总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因而, 学校整体科研气氛不弄, 科研工作在教师中往往变成了少数有科研能力教师、或需要晋升职称教师的个人行为。长此以往, 在很多教师中已然形成了科研只是少数可以或者需要科研的教师的个人行为的思维惯性和认识误区。很多教师都认为, 如果不是晋升职称需要, 普通高校的教师没必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当中, 且长期也形成了一定的惰性, 根本不想去费心费力做科研。另外, 即使部分热心科研的教师, 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并不能基于科研与教学互动来把握和规划自己的科研发展。如此, 个人的科研往往有浓重的功力色彩且与教学脱节。

三、平衡、融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 合理的定位

在高校,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相辅相成, 但绝不能互相代替。教学是科研基础和依托, 是科研不断走向深入的推动力。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 反哺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学校需要及时调整学校宏观政策导向, 合理定位, 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 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 做到科研和教学同等重视。“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大学, 仅有科研成果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好的大学和好的教师, 都是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落实到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的教师”。

(二) 优化教学管理和教研管理体制

新晋本科院校在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 教学与科研需要统一管理。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管理统一起来, 才能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环境, 不至于引导学校偏向某一方。同时, 还需要建立教学和科研相互联系的管理体制, 建构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

(三) 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新晋本科院校中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冲突很大程度与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有很大关系。高校在考核教师时, 教学质量是一个方面, 往往更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如, 发表文章、承担课题等, 均与科研有关系。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 会引导或促使教师从教学重点转向科研。因而, 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冲突, 需要对教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做到既重视科研指标, 也注重教学指标。学校应完善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协调的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 就必须将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活动的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四) 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 具有双重身份。因此, 教师研究的内容也分为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两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相距甚远, 势必会导致两者都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者的关系平衡。因此, 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将科研内容和教学内容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科研不仅不会阻碍教学的发展, 还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反过来,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科研有所完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9

一、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问题

从根本上讲, 教学与科研是源与流的关系。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是教学, 教学是高校存在的基础, 如果没有教学, 高校也就成了单纯的科研机构。而科研则是高校整体实力和水平的体现, 是高校申请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的必要条件。因此,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高超的教学水平, 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教师而言, 教学意味着“有没有饭吃”的问题, 而科研则意味着“吃什么饭”的问题。一般来讲, 科研水平高的人教学水平也会较高, 教师会把科研过程中积累的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授课当中, 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由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来完成。知名的学者专家乃至大师掌握了本学科领域的前沿, 站在学科的制高点, 并能触类旁通, 打破学科的藩篱, 使整个科学体系融为一体, 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方法、深入的思考的同时, 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寻幽探奇。

二、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问题

虽然根本上讲, 高水平的科研是高水平教学的前提。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1. 教学与科研性质方面的差异

有些学者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对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热情, 而科研则需要独处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由于教学与科研都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身上, 而教师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固定的, 教学占的时间多, 科研占的时间就会减少, 反之亦然。

就教学而言, 授课模式就可分为传统的授课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等,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其和科研结合的程度也各有差异。文科、理科和工科的教学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差异。文科的文史哲传统学科和经管类、法政类学科又有所差异。每种学科具体的课程之间又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性的学科和课程或都是实践性的应用性的课程, 和科研也有不同的结合度, 不能一概而论。

2. 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方面, 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备课、授课、课件制作、作业、试题、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 只要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出严重的教学事故, 评价基本都是合格以上。教师授课的课程大部分存在差异, 考试试卷和判卷也都由授课教师完成。因此, 教学水平难以比较, 有些授课认真的教师学生评师的结果可能还不如一些授课敷衍却专门讨好学生的教师得分高。

而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则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根据其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发表文章刊物的级别与类型、科研获奖的级别与类型等有很详细的规定, 可操作性相比教学来讲要强得多。虽然高级别的刊物或索引特别是科研获奖、科研项目的获得等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但一般来讲, 高级别的刊物、索引、奖项、科研项目代表着高水平, 这套评价体系也为高校教师所公认。更重要的一点是, 高校的职称评审基本上是以论文或著作定天下, 对教学的考核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助教升讲师, 讲师升副教授, 副教授升教授, 都有具体的文章要求, 各级职称的不同等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同样也是科研说了算。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就要投入到攀登职称高峰的奋斗中, 而论文特别是高级别的论文是评职称的关键。所以教学工作的敷衍化甚至边缘化就成为当今高校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教师自身利益的获得方面, 教学效果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 由于教师自己授课自己判卷, 所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就业率是体现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 而就业率影响因素颇多, 如学校名气、所学专业、毕业人数、社会经济环境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所以学生就业不好可以推诿到其他方面。而科研效果是高产性和速显性的。有些教师是写作的高手, 一年能发表十几篇甚至几十篇论文, 有的能发明几项专利, 有的可以申请到纵向和横向课题,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教学采取敷衍的态度照样完成规定的课时, 课时费不少拿, 而科研成果是实实在在自己的, 这是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理状态。由于教学与科研评价的难易程度不同, 高校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所以对高校对二者的奖惩在实施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对教学来讲, 教学工作量主要按课时计算, 不仅授课, 其他带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等也都量化为课时量。一般学校教师按多上一门32课时的课程计算, 报酬在640元~1600元之间, 而能够超工作量的, 除了实验室的老师外, 一般教师很难超过多少, 都以凑够工作量为目标。而科研方面, 发表一篇SCI或EI索引的论文, 就可获得万元以上的科研奖励。可以说, 辛辛苦苦上一年的课, 不如发表一篇此类文章的报酬, 更不要说高级别的纵向课题和几万几十万的横向课题所带来的收益。高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投入较少的时间, 课时量是一样的。而如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科研上多发表几篇SCI、EI、CSSCI、核心期刊的文章。而且, 高级别论文和课题还有评职称、先进等长期综合利益。因此, 评职称与教学和科研收益的差距扩大化是教师轻教学、重科研的主要原因。

3. 大学教育的特点对教学与科研要求的差异

大学教育传递的是普遍的为人们认同的知识, 研究性教学毕竟只能在某些学科实行, 而对于大部分学科, 基础的理论和学科方法是传授的重点。虽然本科生的课本、课程不是十分深奥, 但为了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准备一桶水的思想。一门课常讲常新, 指的也是这个道理。备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要备好一次课, 一般至少需要4到5个小时写教案、搜集资料和素材、做课件。对于一些新教师或新课程来说, 这个过程时间更长。

4. 目前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形成的后果

目前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 不仅没有将这两者统一起来, 反而形成轻教学, 学生未培养好;重科研, 得到的只是论文数目增加而实际水平降低的后果。中国的学者大部分只是西方学术的翻译家和注释家。不管是文科, 还是理科和工科, 学科体系基本都是照抄西方的理论和知识。科研方面绝大部分也仅限于用西方一知半解的理论、模式、方法去分析中国的问题。本土化的学科体系和科学模式的形成还任重而道远。可以说, 本科生的教学乃至硕士博士的教学, 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点所谓的学科前沿, 这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 并不需要太多的科研支撑。由于科研评价体系不尊重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不尊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 在追名逐利的心态、晋升职称和科研任务的压力下, 教师的科研日益呈现功利化、浮躁化的特征。

三、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改进措施

因此, 要改变目前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现状, 不能仅就教学或仅就科研来探讨, 也不能仅仅纠缠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而应该把二者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探讨。

1. 教学体制方面

在教学体制方面, 实行大文科或大理科、大工科的改革。在一二年级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相对于道德说教或纪律约束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科设置方面, 削减过时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学科, 更新现有的学科体系, 削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和学科。只有专业和课程设置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 学生能够好就业, 就好业, 感到学习有前途才能有动力, 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教师而言, 科研与教学应该根据科研与教学的实际来掌握结合的程度和层次,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力提倡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如在工厂、企业、商业机构、行政机关工作或实习的经历。同时, 鼓励一部分教师通过自我完善成为双师型人才, 尽量减少应用型专业和学科学院式教师的数量。师资力量按照学科体系充实完善, 尽量做到教师所教即所学, 能够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

2. 科研评价管理体制方面

科研考核体系不能一刀切, 也应当根据具体的专业和学科制定不同的标准, 如文科和理科、工科的标准应有差异, 从事理论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和从事计算机、电信、化工等学科的应有所区别。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师自身的专长, 使教学型的院校和教学型的教师能够和研究型的院校和研究型的教师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应立足于真正的科研创新, 建立科研发展的长效机制, 而不能仅仅考核科研的数量, 造成科研大跃进的虚假繁荣。

3. 教育与科研关系方面

根据教师专长学校允许设立专门教学或专门科研的教师岗位或主要负责教学或主要负责科研的教师岗位。在考评、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照顾两方面特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使在教学和科研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者都能晋升职称, 获得相应的奖励和报酬, 从事教学的教师同样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通过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职称评审制度和教育科研奖励方面的调整, 使教师能根据自身所长各安其位, 各展其能,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天祥杨运鑫李健宁:以学科评价为基础的研究型人学综合实力评价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2 (2)

[2]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 2003 (4)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10

1 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 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 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科学研究的成就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无穷动力。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体, 在整个科学研究发展中高校科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目前, 高校科研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以及大企业与高校合作科研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下, 科研工作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是大学向社会证明其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科研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工作者的重视, 已经成为教师除了教学之外应用、发挥个人知识潜能的重要途径。

2 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

高校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高校的科研与教学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者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关系。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二者的整合, 是目前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高校的最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可以代替教学去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高校是传递高深学问, 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机构, 能够教好学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的期望中最为重要的, 也是社会评价大学好坏的标准之一。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正是基于此, 高校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彰显教学的生命气息, 尊重生命的丰富性, 为学生发展提供整体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中受益, 高校教学不再是单个人的行为, 而是集体智慧相互碰撞的结果。

3 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1810年, 洪堡所创办的柏林大学, 提出了著名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 主张在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复杂思维活动”中, 将教学和科研形成“连续发展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教学带动科研, 科研促进教学, 它们相互促进, 又互为依存。教学是使科学研究进行参与、推广和转化的手段, 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 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既是对已有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提炼, 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既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 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和概括。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新理论、新知识,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证实其可行性, 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反馈信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对科研工作的总结。通过科研, 教师对现象分析会更深刻, 对规律把握会更自觉, 实践会更理性。如果教师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 进入课堂的时候, 就必然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4 教师分类基础上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目前, 有很多高校开展了“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模式”, 为不同教师提供机会, 让他们扬长避短, 使各类型教师人尽其才, 全面发挥其聪明才智, 使学校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是一个学术自由的大平台,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等适合个人发展的类别, 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和规划教师职业生涯。

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具有创造性、迟效性、隐蔽性的特点, 这种劳动的付出是艰辛的、繁重的、高强度和超负荷的。所以, 给予高校教师一个宽松的、弹性的分类管理模式, 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是根据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 分成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个最基本类型。教学型教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投入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与精力, 并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 能够保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且教学质量达到良好, 这类教师是高校中在教学工作方面的重要人物。研究型教师是指把主要工作方向投入到科学研究方面, 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 这类教师实质上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业务骨干。教学研究型教师是指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又承担科研任务, 这类教师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双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绩。目前, 这类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 而是变动的;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样的;不是能够简单设计的, 而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因此,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 为员工的聘用、晋升、奖惩、薪酬等决策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客观实际的依据,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小红, 孙志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考评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8, (09) :24-25.

[2][德]赫尔曼·勒尔斯.经典的大学理念:洪堡构想的大学观念的起源及意义[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 1990, (03) :128-129.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11

摘 要: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高校青年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归纳了高校青年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时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分析认为要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需要青年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提高,还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政策的引导。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教学 科研

1.引言

高等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学几乎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后来,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大学经过不断发展和转型,其职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办学理念[1]。经过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最终形成。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2],可见科学和科研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

2.高校青年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时面临的困惑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但是,对于高校教师尤其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限于精力和时间,二者难以兼顾。高校青年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时遇到的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近年来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师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一部分还有留学背景。这些青年教师在读研究生和做博士后期间,已经习惯了做科学研究的节奏,对于做实验、分析数据、写作和发表科研论文、甚至撰写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书是比较熟悉和擅长的。但是,当青年教师接受了教学任务后,面对不太熟悉的工作领域,往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准备课程。而且,对课堂节奏的把控、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都可能成为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校会安排青年教师上岗培训等系列活动,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言传身教,从而迅速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这个不太熟悉的业务领域花费极大精力和时间后,留给科研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就会大幅减少。很多青年教师在角色切换时会遇到较大困难,一些教学任务较重的青年教师甚至绝望地发现,在教学任务的挤占下,科研工作不知不觉已经处于半停顿状态,难以实现二者和谐发展。

其次,学校的评价制度让青年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时无所适从。目前,高校对职称晋升和评价考核的条文均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了要求和限定。其中,对于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往往着眼于讲授课程的学时、学生和教学督导的评价情况,以及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及获奖情况等。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数并获得良好的课堂评价已经花费了较多精力。而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及教学成果奖等均需要多年积累和沉淀,基本与青年教师无缘。对于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主要包括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SCI、EI检索情况、影响因子、分区等)、国家发明专利的受理和授权情况及主持和参与的纵、横向科研项目情况等。青年教师对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等较为熟悉,但是要想以此为基础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纵向课题的资助,仍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面对职称晋升这个横亘于青年教师前进路上的第一道障碍,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哪个方面付出更多精力是难以抉择的。

最后,社会导向会给青年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带来困惑。大众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排行榜了解高校水平的。排行榜中,高校被分类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那些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知名大学”等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于是乎,大众当然会认为科研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好坏。各高校努力向“研究型”大学靠拢,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向科研倾斜。诚然,这对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思想的导向下,高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而且,相比于科研成果的易于量化,教学水平很难轻易分出伯仲。以国内某著名高校外语系讲师方某某为例[3],由于科研成果未能达到学校要求,在类似“PublishorPerish”的学校制度下,方老师只能离职或转岗。但是,方老师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这个消息一经公开,该高校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毕业生的上百封请愿书。这些来信都希望学校能将受到学生爱戴、教学效果优秀的方老师留在讲台上。可见,教学水平的高低是难以量化衡量的,一些全身心投入教学的老师由于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需要面对“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的压力。

3.高校青年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的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自入职以来,就承受教学和科研带来的全方位的巨大压力。面对前面所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青年教师需要调整好心态,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的平衡;同时,外界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青年教师要调整好心态和状态,积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勇于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挑战。青年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工作是根本,必须对承担的教学任务负责,要从心底热爱教学,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不能把科学研究丢弃。虽然在科研方面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较入职前会有所减少,但是时间减了,热情不能减,坚持不懈才有收获。

此外,高校应针对青年教师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例如:为保证教学质量和青年教师成长,新教师第一年不应安排教学任务,要让新教师多听水平高的老教师的课,尤其是自己将承担的课程。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一年的学习时间更有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新教师适应工作节奏。同时,入职后第一年由于没有具体教学任务,能投入科研的时间相对充足。新教师可以边学习教学技能,边继续科学研究,从而顺利完成从研究生或博士后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4.结语

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和管理部门的难题。目前国内高校在细分教师系列、改进评价体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状况离教学和科研二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矛盾则更为突出。青年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接触更多本学科知识,以开拓自己的科研思路;并思考如何把自己熟悉领域的前沿成果融入教学中,使科研反哺教学,促进自己全方面进步。同时,高校管理者应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避免简单粗暴地把某些指标列为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的必须因素,以更为弹性化和人性化的政策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岳宇君.教学与科研:关系、融合、分析及展望.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1):92-96.

[2]赵婀娜,葛亮亮,邓睿.教学与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人民日报,2015年4月27日,第012版.

[3]邱东,鲜思东.大学数学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36-137.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12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与科研,高等教育,高等院校

本科教学

本科教学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具有综合知识视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科教学是在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多方位和多环节的环境中进行的, 要最终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必须形成健全、协调的育人环境, 其中,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目前高校追求的两项重大指标, 教学是高校的基本任务, 科研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院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并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 必须把教学置于最优先的地位。科研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1]。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许多专家和学者各有不同看法。一般来说, 通常有以下几种观点:

1. 相互阻碍型

有人认为,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要想同时做好教学与科研这两项工作是很困难的, 两者之间是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比如, 有的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却很少。

2. 相互促进型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 教学与科研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适当的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有机会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 还可以把科研中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教师本身对科研的热爱、执著和创造精神也会影响学生。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 教学本身的内在责任和要求会促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知识视野和综合素质, 这种学习是科研的理论基础。其次,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思考和去伪存真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借助于前期的知识积累, 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此外,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有时也会启发教师的思路, 拓宽研究的方向。

3.相互独立型

少数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没有什么特定的关系。这些教师在科学研究时会潜心致力于自己热爱的学问, 很少会想到把科研成果带到教学中, 更不会主动与学生交流科研方法与经验。显然, 这种脱离教学的科研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照本宣科、不进行深入思考的教学也同样不能启发科学研究。

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 还应该包含科研, 原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说过:“你不教课, 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 就不是好教师。”[2]他实际上说的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因此,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是每个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本科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确定教学为首的目标

要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全心全意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尤其对刚走上讲台的年轻高校教师来说, 认真备课非常重要为了在有限的课堂上上好课, 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

2.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科研成果是评价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各所大学都很重视。有时科研成果也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这样, 一方面会造成一些教师专心致力于自己热爱的科研课题, 忽略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 而得到的物质回报却很低, 受利益驱使, 或者为了评定职称, 或者为了完成科研任务, 一些教师会挤压教学时间,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游离于教学之外, 对科研的重视是以逐渐牺牲本科教学质量为代价的[3]。

因此, 过高的科研要求和过分的科研投入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可能干扰和妨碍教学。教师要意识到, 科研的最终目的不是发表文章, 也不是获得某个奖项, 而是在科研的过程中,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宣讲, 而是一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探讨和释疑, 在教学准备与实施过程中, 对知识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 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身上找到灵感, 拓宽研究思路[4]。

3.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本专业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到国内外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先进方法。教师把这些最前沿的成果带到课堂中去,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和发展。只有把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在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各国大学校长讨论认为, 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科研化、科研过程的教学化, 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

参考文献

[1]周慧琴.对高等教学与科研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2.4 (4) .[1]周慧琴.对高等教学与科研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2.4 (4) .

[2]钱伟长.钱伟长院士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群言. 2003 (10) .[2]钱伟长.钱伟长院士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群言. 2003 (10) .

[3]宋海农等.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 2004 (1) .[3]宋海农等.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 2004 (1) .

上一篇:权益联合法下一篇:培养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