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精选12篇)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1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多重功能,特别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成为区别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在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其科研成果在许多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1]。因此要想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并出一流成果,则必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使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挖掘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1 教师教学与科研
教师教学是一个多向的信息传输动态系统,它不单纯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进入顿悟境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达到这个高度,教师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21世纪高校教育的主题是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品格和创造能力。科研压力会使师生产生知识饥饿感﹑危机感,使其自觉克服思维惰性,主动学习,不断充电;科研经验和成果的积累,会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学者气度。科研能力的迁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
高等教育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即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兼有重要的科研任务,兼有为国家输送高一级人才的功能。不可否认,高校如不搞科研,教学本身就会缺乏底气,教学质量会受到削弱,且教学改革也难以取得成功。因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1)教学与科研有着内在联系。从国内外教育实践看,教学是实现学校目标、完成学校任务的根本手段,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而科研是发挥学校功能、实现学校价值的重要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作为创新的载体颇受重视。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教师既要完成学生的课程学习,也要参与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兼顾了知识的整合及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能促进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据中国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成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按时完成了学业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题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此外,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也比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强很多。这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创造能力。认知心理学表明,创造性教育可引发创造性想象力和创新性人格的形成。在创造性教学中,兴趣是创造潜力得以发挥的钥匙,学习兴趣最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能使大脑进行持久而专注的思维活动。新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权利。科研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及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勤奋、坚韧、勇于拼搏、敏于观察、乐于探索的能力。
2)教学与科研是源和流的关系。科研作为源,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师资水平、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学作为流,使科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及丰富的知识积累;而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在教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校师生才能生存与发展。
3)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直接影响一般很少超出学校范围,而科研的影响却很容易超出校园,甚至超出国界,名扬四海。声誉能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和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所说,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而研究则不同,成果一经发表,学术成就就像硬通货一样,能够被校际或国际同行们衡量和评价。因此,研究工作是教育行业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又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促进了高校科研的持续发展。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不要人为地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2 教师教学和科研与学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也日益强烈,时至今日要发展高科技离不开高等教育,而要办好高等学校也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关于教育与科技的关系,钱伟长有着鲜明的观点:“科技和教育是共同发生作用的,而且没有教育就没有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队伍”“要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必须走在前面”。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5]。教师将科研的成果及学科前沿的知识不断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把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应用的知识渗透到各章节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6],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到科研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尽早从事类似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了学习与发现的方法。这也是某些高校要求教授到教学第一线的原因。同样,科研也应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要瞄准国际科学技术最前沿,建设一流的学科研究,使科研有所前进和突破,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学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又体现人民利益的重要方面。高校工作要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教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创新,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成果,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先进教材,形成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摘要:阐述了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教师教学与科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教学与科研应与学科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教师,教学,科研,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龙.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4):1-3.
[2]韩秀如.科研与高校师生的综合素质[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2):50-52.
[3]吴伟.浅谈基础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19-22.
[4]郑晓燕.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J].德州学院学报,1995(2):42-44.
[5]陈俊.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1):260-262.
[6]姚治中.以科研推动教学改革[J].皖西学院学报,1994(1):44-45.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2
一、引言
Hargreaves认为,教师文化是指教师在长期应对相似需求和限制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本文对教师文化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范围内及学院范围内的科研文化及其现状、问题的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揭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阶段性特征,发展成因,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等。正如Lange指出的,“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综观国内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围绕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应开设的课程、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等外语教师培训内容而展开[3]。
二、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情况不容乐观。尽管有很多教师参加了科研活动,但是科研活动的质量堪虞。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仅占所有项目的24%,而高质量的论文仅占所有论文的8%;同时,论文内容更多地是对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手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或陈述,而缺乏从教学论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的仅有6人,其余均为教材教辅书籍。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师仍然对纯理论或较深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相比十年前杨忠等做的调查,在科研数量和参与度上有所进步,但是从科研的质量上来看,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文化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研个体文化向科研合作主义文化的转变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文化还是一种个体文化。其特点是科研主要还是以自身的知识完善和增长为目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科研。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学的组织机构造成的。在大学,高校教师各自为政,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合作。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主要目标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选择科研的对象,独立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并且独立完成科研文章和项目。但是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始向合作文化转变,这是因为现在的研究对象比较广,科研资金需求大,研究内容开始向跨学科发展,研究深度加深等,个人进行科研遇到了不少的难题。
(二)科研中的派别主义文化
教师之间不是独立工作,也不是和整个学校的大多数同事一起合作,而是参与到学校内更小的团体,如学院、系,特殊利益团等,这就形成了派别主义文化。调查中表明,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在选取自己的科研合作伙伴的时候,更多的是根据自己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私人关系来进行选择,其次才会考虑到其专业水平、研究方向等。这种派别主义文化尤其对一些年轻的`高校教师来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年轻教师缺乏做科研的经验,在科研道路上急需帮助,而这种派别主义文化,阻碍了年轻教师向有经验教师的学习途径。而一些年轻教师要想加入到某个派别当中,成为科研团体当中的一员,往往比较困难,甚至必须选择与其中一些教师拉近关系,而对另一些教师疏远关系,从而使教师间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三)功利性科研文化
研究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最初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不带任何目的的纯科学理论研究, 旨在探索真理,追求新知,而不是直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因而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多为自觉、自发为发掘真理而献身的学者,他们的研究目的纯粹是为了知识本身。但是随着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和改变,整个高校界的科研活动开始带上了功利色彩,表现出社会化倾向,原来的纯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研究所取代。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也主要是出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种工具,把职称晋升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课题经费和职称被等同于其工作能力,因而导致对科研活动的纯功利性追求。同时,科研活动往往讲述数量不讲质量,制造出大量的学术垃圾。
三、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并不乐观。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却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科研现状和科研文化的原因很复杂,本文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缺乏科研意识
(二)科研环境欠佳
31%的教师认为院、系领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学英语教师由于主要从事基础教学,没有学科具体内容,因此很难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由于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活动,因此那些在专业方面相对较强的院系领导没有充分发挥出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普通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四、建立良好科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造成目前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状况不佳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既包括了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原因,也包括了学院、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甚至还包括了社会因素原因,因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院及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和平台。院系领导应该通过引领教学、提供教师多种学习的平台如工作坊、学术讲座、科研基金、科研信息材料、进修项目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普通教师的学习典范、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及其所在院系的学术带头人,尽力创造一个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文化。
(二)改变我们学术体系当中的对教师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奖励制度。在我们的体制中,每个教师都被期望完成“教学、实践、和研究”这三项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完成家庭职责。这一期望应该被重新评价。英语教学活动是多维的,非常复杂,要求极为复杂的技能,以至于个体教师最好情况下也仅仅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其中的二项职责。我们应该搞清楚教师心中什么样的奖励才是真正对其有意义的,建立起较科学的奖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大、学术价值高、实践指导意义大的教师进行奖励。
(三)创建合作的科研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交流,学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合作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超越个人反思以及对外界专家,教育培训者等的依赖,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合并共享资源,促进彼此的专业发展。
(四)合作并不是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困境的唯一解决方法。专业发展及专业学习过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们可以在教师培训中获得,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还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的交流获得,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正如Bailey等指出的:持续的就是专业发展是每个个体英语教师的职责,而不是学校、培训机构、或者他们的工作单位的职责。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因为只有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成绩。
五、结语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3
摘 要: 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主力军,在高校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本文针对青年教师要同时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务的现状,提出在教学中培养以本科生为主的科研力量的观点,并从基础教学、实验教学、开放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科研力量 教师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快速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大量需求吸引众多青年教师涌入高等院校谋求发展。据统计,目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全国高校专职教师中的比例已远超过60%[1]。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长远发展的重任越来越多地落在青年教师的肩上,对青年教师的双重考核机制“教学+科研”越来越严格。新入职青年教师一般具备博士学位,在高校中尤其作为科研中坚群体[2]。然而,在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青年教师面对很大压力,在不具备硕导资格(通常需3-5年时间)及研究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存在研究经费充足而研究人员不足的矛盾。如何快速融入新的工作岗位,担负起多重角色,是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以教学促进科研,通过教学与实践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青年教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机构,教学与科研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高校教学除了给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自身优势,对本科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及科研能力,以教学促进科研。
一、基础理论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在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科研训练的目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学术前沿动态分析”、“国内外知名研究学者简介”、“科学研究与应用实例”等专题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了解学术前沿,开阔视野,学习知名学者的研究精神,对科技研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研究思想。另外,指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涵盖国内出版物及国际期刊,注重学术资源的检索、学习和总结,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及做科研基本的资料查阅能力。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基础课程设置的一大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实验原理及操作训练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较强的科研基本功及丰富的实验室经验,改革实验教学,包括实验教材、课程内容、实验方法等。改变仍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现状:老式教材、实验内容和方法单调、实验设备落后及实验步骤繁琐等。青年教师大多熟悉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掌握大量的先进科研技术及先进科研设备的使用。因此,青年教师有必要对实验教学研究进行探索和改革,将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与学生分享;打破老旧实验方法的局限,在教授学生基本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技术;对同一实验项目,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多项实验技术;鼓励学生在不同方法之间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意识。
三、开放性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之一。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大学生培养”、“开放选修”等开放性研究项目,重点培养具有科研上进心及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作为科研助手。这一类开放性科研训练项目通常可以持续一到两个学期甚至更长,本科生在这段科研训练过程中作为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的一分子,甚至研究主体,可以获得实际技能和知识,有利于毕业后适应职业,尤其是研究工作。同时,可以解决青年教师科研开展过程中人员不足的问题,利用优秀的本科生辅助完成科研项目。另外,认真利用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是一大帮助。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倡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与学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启发式的方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研指导,包含资料查询和总结、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让本科生尽早加入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中。
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同时,不能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既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科研技术,又要鼓励学生将本学科学到的基础知识加以利用,在科研中巩固知识。青年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如何养成好习惯,如何思考做研究,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3]。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当下,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大量涌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要求愈来愈高,青年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及科研力量不足的困难,青年教师必须大力培养本科生作为科研主力,通过教学逐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优异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后备科研力量提供指导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志鹃.高校青年教师角色的多维探讨[J].考试周刊,2015,19:19.
[2]王丽欣.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J].考试周刊,2015,12:152.
[3]嵩天.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科研方法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5.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4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林永柏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师的科研能力差,教学工作好也好不到哪去;教师的科研能力强,教学工作差也差不到哪去。”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水平与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水平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新现象,就要思考如何去解决,即教科研研究的课题;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最终寻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并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是教科研的过程、结果和意义。时间久了,教师就会形成一种探究精神、探究习惯和探究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都会轻松解决,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教师的科研成果,还会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仅以教育管理为例。目前,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不能体罚学生,不能训斥学生,教师如果还按照旧有的观念和办法去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会给学生、家长带来伤害,也会给学校带来麻烦。网上经常报道教师因为批评学生或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学生家长找到学校闹事,甚至遭受身体乃至心灵的伤害的事件。家长的做法是过于偏激,因为他们只在意自己孩子受了委屈,却不太了解现在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状况和难处,但教师也有责任为了避免诸多的麻烦,教师在工作中就要多些智慧,而这智慧就源于教科研。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找到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拿出更好的策略,教师的教育管理智慧就拥有了。具备这样的智慧,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就不会再有这样的麻烦了。
二、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构想
明白了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利害关系,就要重视教科研工作。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科研意识
要做好科研,首先要强化科研意识。由于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杂,既要教学,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致使学生的作业量加大,教师的批阅任务就变得繁重。班级学生人数多,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管理工作的任务也很费心费神。教师整天忙于这些事物,身心疲惫,很少有人去想着搞科研,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其实,之所以大家都那么忙碌、忙乱,恰恰是因为我们缺乏科研意识,不做科研导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做科研有利于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花费点时间还是非常值得的。魏书生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教育家,就在于他一直重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和思考,所以,他不仅工作轻松自如、成绩显著,而且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理论上,也颇有造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启发和指导。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钱梦龙先生,正是基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思考和总结,才创立了语文导读法。钱梦龙先生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研究,不仅把自己塑成特级教师、劳动模范,其研究成果还对推进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改进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所以,我们要树立科研意识,乐于并勇于做一些研究工作,工作的愉快与轻松、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尊重、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或许就在其中。
2.善于观察和思考
做科研首先要有课题,也就是问题。没有科研意识,就很难发现问题,或者看到了问题也不会做系统深入的思考,和没发现问题一样。但是,有了科研意识,有时候反倒不会,出现四处找课题但一直也找不到合适题目的现象。其实,这种摆着架子做科研是做不出什么科研的。
做科研,首先要学会留心,留心观察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留心别人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比如,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问题”孩子,平时,对于问题孩子,我们多是抱着只要不出大事差不多就行,包容多于教育。其实,问题孩子之问题都有其特殊的产生根源。笔者曾经带过的一个教学班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平时孩子不爱写作业,上课也总是迟到,还经常说谎,怎么批评教育都不管用。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个孩子,就要深入了解这个孩子。通过家访和了解其邻居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奶奶带着。奶奶对孩子要求挺严,但是年岁大了,管教方法不太得当,孩子缺少心理温暖和关怀,性格变得孤僻和固执,对学习没兴趣。于是,我就开始试着多关心和鼓励孩子,有时候周末还会带孩子回家给他做点好吃的,帮他辅导功课,指导他完成作业,给他讲奶奶和父母对他的爱,讲奶奶和父母的不容易和对他的期待等。孩子在慢慢变,两年之后,这个问题孩子已经没了“问题”。后来,我把问题的发现、思考及相应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提炼,写成《关于问题孩子的教育思考》发表出来,对别人有什么启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孩子的教育管理方面确实有了深入的思考,并收获颇多。这是通过做科研获得的。
3.要有创新精神
做科研,还要加强学习,并树立创新意识。有些问题我们看到了,思考了,也想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创新精神,我们给出的方法多是囿于传统的观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在变化着,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要勇于创新。比如,工作中我发现,因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能力不同,如果一个标准去对待学生,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参看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和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理论,我最终想到了留层级作业的办法。即学习能力强的,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我留少量作业或不留作业;对于学习能力弱,不太用心的学生,我就稍微多留些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还可以自己申请留作业的量,但是,要和学生签协议,减少作业量必须保证一定时间内学习成绩有所提升。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赶上来的,可以减量,成绩下滑的,要增加作业量。这个办法,既可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减轻学习负担,避免浪费时间,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多看看课外书等,又可以激励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提升学习效率。开始,我把这个想法和同事们说,但是,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太冒险,没有人这样做过。我认为,别人没做过的不等于不可行,都按经验去做,还谈什么发展?发展需要创新实践。于是我坚持这样做了。实践证明,这个办法确实灵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来,我申请了省社科院的课题,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成了《层级作业与教学减负》咨询报告,顺利结项,课题成果还获了奖。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5
内容摘要: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学校工作中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又密切联系的两项工作。学校工作中若不大力抓好科研工作,则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即会困难重重,相反亦只有在教学、专业和生产对科研提出较高的要求,才能使学校科研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有时会产生矛盾,但关键是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矛盾获得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更快的提高, 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就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关键词: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命题。目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聚焦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让教科研走进课堂,亲近每一位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回归自然和本真的重要途径。近一年来,我们围绕“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一些探索,这里我就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与策略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学必须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学、科研辩证关系的内涵使然
通过研究发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涵义。虽然这两种活动的对象和任务均不同,但这两种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任何发现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否定这个基础自然不会有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就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如果教师没有科学研究环境,从来不接触科学研究,他将永远不会获得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也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基本途径
教师只有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由此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而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学术水平的提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开阔,也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灵活的教学。再者,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自然地用科研所必要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更快地步入学术研究的正途。
二、那我们应该怎么研究呢?
(一)、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的课题研究应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课题来自于教学实践,也应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在这当中教师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把握好自己工作的特点。
(二)、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同样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师选择课题不能凭空而来,而应联系自我实际,着眼于课堂教学这一沃土。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话学生并没有注意听、也没有认真地去听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于是就可以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的课题。
(三)、将课题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
应该说,作为一线教师搞的课题研究大多是由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自己感触最深的、有所体会的观点想通过科研来提升;另一类是自己最感困惑的、疑虑最大的问题想通过科研来探明。从科研类别上看,大都属于行动研究。我们把这种选择课题的方法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经验提升法。这样选取的课题,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操作,只需完成由纯经验向理论指导下的经验转化即可。二是便于交流。由于课题与老师的实践结合紧密,教师就会注意及时加以总结,将经验、体会、思想、心得进行交流。主要的方式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教学叙事、教学随笔。
(四)、将课题研究与业余学习相结合
终身学习的观念现在已深入人心。作为实践性强、时代性强、信息量大、综合程度高的教育科研来说,不断地进行学习充电是保证自己不落后的前提。
作为一线的老师,底子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能发展,只能是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加以探索,这在业余学习时就应加以体现。只要教育科研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有我们教师真诚的投入与深刻的反省与思考,就是成功的。让教育科研成为同仁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
三、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课题科学决策
科研课题是科学工作者的假想在现实中的检验。对教育教学来说,课是很多很多,是不是所有课题都适合我们去检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不同、目的不同、理论依据不同,课题就不同,有许多课题对教学是有冲击的,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是有害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校领导是绝对把好关的,如:教师的小课题研究都是我们经过认真研讨,科学决策才能确定,务求科研项目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能力的增长,能够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总而言之,我们学校对科研课题的承接都是根据我校的物质条件、教学水平、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和新课改教学进行选择的,这点非常重要,斯大林说过“干部决定一切”领导的三拍遗害无穷,一定要慎之,所以,我校一贯精选课题、科学决策,以使课题的选择和实验对教育、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立足校本,将教科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特点,有自身的发展规划、有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特点和长期规划在实施教科研的同时,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迷失自我,邯郸学步。我校就是这样,在做好科研课题的同时,坚持校本教研,把握长期发展目标不放松,我校每学期都制订了校本培训原则、策略、方式和内容,坚持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在培训的同时倡导教师边自学,边教学,边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在教学中反思,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一点,我校体会深刻,比如我校的一些青年教师在胡海英、贾宛秋等教师带领下,迅速的成长起来,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而这种传、帮、带形式多样,随时随地,灵活方便,有针对性,这种“理论+经验”的方法使教师听了能懂,懂了能用,用了有效果,使教师有兴趣、有动力,我校还坚持教师校本教研全员参与和责任划分相结合,注重发挥教师的互助合作,提倡同科促进,不同科交叉的方法,注重将教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我校的教研活动决非为教研而教研,为完成任务而教研,而是为了如何发挥科研活动的本质目的。我校的成功离不开校本教研的长期坚持,离不开科研课题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将科研课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6
关键词:教学;科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17-02
一、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各种途径的开拓,从高职院校教学硬件、教师自身修养、学历学位、教学方法、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很多探讨,也取得一些积极成果和实践。
1、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育大词典》里面明确指出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是指教学活动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能力主要由基本素养(主要是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水平(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设计能力(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策略制定和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思想、步骤传递教学,并实时的监控、调整、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这样定义教学能力内涵基本上包括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个人、学生个体和学院各种规章制度等,不仅指出了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而且深化了教学能力的分解目标。陈锁庆(2009年)指出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能力缺陷,分析教师提高自身的方法能力、亲和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教学能力对学习职业素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李茹(2010年)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视角,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进行阐述,分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针对性、层次性、复合性等基本培养策略,指出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研究能力、面向社会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李永兰(2012年)认为高职教师是指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然后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视角对高职教师教训能力进行分析,她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教学能力主要分为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而从心理学角度,教训能力则包括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2、教学能力的提高途径
有的学者对教学能力提高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学习环境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要求教师教育和领导成为优质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构建他人导向式与自导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微型学习为学习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赵雪梅认为通过培养“多能合一”型(教学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实践指导能力)高职教师,对促进高职教育及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邹时高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吃透学情,以利因材施教和赤吃透教材的知识标准,以利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法,吃透社会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文付宁认为通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教学设计能力、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合理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实践、实训课的教学质量。李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内涵、目标和理论基础,指出我国高职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角色向导游、策划师、组评价者角色转换,并注重学生教材、环境和合作因素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李红认为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教产融合、研修结合、引评一体等方式培养高职教师教学硬实力,通过师德教育、信仰教育、激励机制和以为为本管理模式培养高职教师教学软实力。方修建则认为在工学结合新的教学模式下,探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吴富喜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并创新需要五个基本条件:教学理念、教师水平、师生关系、课堂管理、教学方法,以期提升高职课堂教学效果,最终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金秀岩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只有具备开创性的组织教学能力、熟练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本学科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多媒体等方面出发,从每个方面的较高要求条件进行定性的探讨与评价,提出较为理论上所谓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另一方面,有缺乏与之融合贯通这些方面的支点。每个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个人条件差别变化较大,所以只有通过可操作性途径,并能落实到教师的教学的各个方面们也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个途径:毕业学生顶岗实习资料的分析、总结为教学案例素材等,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课堂效果和教学能力,这也一是当前高职教师所需要的。
3、科研能力提高途径
成焱霞探讨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高职科研工作但对于提升学校水平、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的建议: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业务学习;学校层面的引导与支持力度政策;建立教师科研基金投入;建立科研信息库和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覃兵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现状、总结出原因,并对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改善科研条件,创造科研气氛;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规范科研行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强化教师科研自觉意识。李胜利也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型不断提高;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注重教师自身学历和学位的提升;促进科研能力提高的激励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郭长胜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分析科研之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加强科研工作意识,端正科学研究态度;减轻教师教学量,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科研;加大成果奖励,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帮扶体系建设,提供较高科研平台;强化校企合作,首先成果转化;注重学校交流,重视校校科研合作。叶宁通过问卷调查,对宁夏高职院校科研能力低下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提高科研意识;组织专家讲学,设立课题,促使教师亲身实践;定期指导,相互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文献分析,除了在外在的研究平台、经费投入受限、高职教学模式外,大都提到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团队建设都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除自身的学历、文化、交流外,很大一部分需要靠自己知识积累形成后,才能具有一定科研洞察力,才能自身形成科研研究问题,最终获得可立项,进而转化一些成科研成果,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科研团队建设也需要各个成员在各个专业方向上有所积累,有所发现,这样才能形成梯级不同以及对较深科研研究问题进行较为深入探讨研究,形成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顶岗,可以看到现在企业所从事当前工作成果总结,所积累的专业方向所解决的问题的程度,实习生毕业定岗材料汇集了不同区域的行业动态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教师所需要的最基础资料,通过这些信息的不断积累,形成专业、行业的最新动态,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洞察力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对这些毕业实习学生资料进行挖掘、分析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叶 宁.宁夏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73-74.
[2].赵雪梅 高可智.多能合一型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能力路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124-126.
[3].陈锁庆.高职工学结合背景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2-33.
[4].李 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21-24.
[5].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126-128.
[6].李 森.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对高职教师教学的工作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88-290.
[7]杨在宝 张 杰 薛春丽等.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77-78.
[8].成焱霞.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2,(04):47-48.
[9].覃 兵 莫明琪 唐 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能力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31-34.
[10].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7):130-132.
[11].邹时高.高职教学注意三个吃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9):64-66.
[12].石芬芳.略论工学环境结合下高职教师教学理的提升[J].职教论坛,2008,(12):20-23.
谈教科研驱动与教师自主发展 篇7
一、“教科研”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构成, 在“教科研”中是作为主体存在的, “教科研”中所有的行为和结果和教师都是息息相关的。
1. 教师是“教科研”的实际执行者
作为“教科研”的主体, 教师是整个教育科研的实际执行者, 也就是说“教科研”的具体活动和内容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结合自身教学的现实条件和环境, 对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公关,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乃至局部完善教育体系。
2. 教师是“教科研”最直接的评判
“教科研”进行的好坏与否, 其科研成果是否能够对教育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该如何评判?该通过谁来评判?根据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这一判据来看, “教科研”的最终评判者应当是社会;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而言, 是否能得到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应当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依据, 但是由于学生处于成长初期, 其判断能力和思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以“学生爱学”、“上课有意思”来判断“教科研”的成果是可以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学生应当作为“教科研”成果的主要评判之一;而教师作为“教科研”的执行者, 社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教科研”成果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 教师思维较为成熟, 因此, 教师应当作为“教科研”最直接的评判。
3. 教师是“教科研”的受益者之一
“教科研”的目的是完善教育体制, 促进教育发展, 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而在整个过程中, 最终受益者应当是社会, 直接受益者是学生, 而教师也是主要受益者之一。
首先, 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 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其次, 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和学生的纽带作用。
此外, 教师作为教育体制的主要构成部分, 教育体制的完善可为教师带来最直接的收益。
二、教师如何在“教科研”中成长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教科研”对于整个教育革新而言是有效且至关重要的部分, 而教师对于“教科研”而言则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不断成长、提高, 反过来会更好地促进“教科研”乃至教育体制的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真正融合到“教科研”活动中去,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在操作中锻炼自我
“教科研”既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行为, 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 需要经过学习———研究———总结三个大的阶段, 而在不同的阶段中, 教师都可以得到不同的锻炼。
首先, 教师在认知过程中得到理性升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在今日便开始塑造,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领域就在于在学科知识化的基础上使教师实现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 这就决定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必须是学习型的教师。基本的教科研理论、扎实的学科功底, 以及相关的教科研前沿都不能不学。去年以来, 我校提出了:一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 一星期读一本教学期刊, 一学期写一篇读书笔记, 一学期参加一次读书笔会, 一学期开展一次“学习型”教师的评比等一系列要求, 切实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操作能力。
其次, 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实际锻炼。以课题研究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人人有课题, 且必须经过论证, 选择有价值的题目来研究。课题出于问题, 问题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课题要小, 要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疑惑。在这个过程中, 教科室进行了“分层推进”的模式, 即根据教师科研能力分配课题的模式。这种“门当户对”的课题分配模式帮助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能力和专长, 大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再一次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二年来, 十多位教师在苏州市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 近十位青年教师成长为市、区学科带头人。
第三, 教师在总结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终得以固定下来的形式, 撰写科研论文是教育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这最后阶段往往需要人们付出比前几个阶段更多的思维努力。近几年来, 我校先后有二百多人次三百多篇论文在区以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学生素质也大有提高, 在历次会考中, 文化素质在区域内名列前茅, 先后有一百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均得益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深入,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 在评判中反省自我
教师作为“教科研”最直接的评判, 是最先了解“教科研”成果优劣的, 教师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发现不足之处, 从而通过自我反省以及进一步的完善得到更好的提高。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 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 重视反思。真正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 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 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 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 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 以资研究和共享。
这几年里我们提出:全体老师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导处要求撰写教学后记;一周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反思, 并上传至各学科负责人;负责人两月进行一次优秀反思评比;优秀反思通过校报和校园网对外宣传;构建博客沙龙, 提倡教师撰写教育日志, 为教师的备课、反思、日志作出评论, 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型”教师评比。我们还制订了详尽的考核细则, 将学习和反思列入年终考核, 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实践证明, 凡善于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 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3. 在管理中规范自我
科研管理对学校科研发展至关重要。这几年来,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 狠抓科研管理, 做细做实, 向科研管理要效益, 不仅规范了教师的科研行为, 更促进了教师发展, 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并且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课题管理中,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袋。学校的每个课题都有一个资料档案袋, 由课题操作组负责, 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 并把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教师或学生所获得的成果、每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究总结及每月的课题月报表进行记录、存档。
(2) 学期研究工作记录本。学期研究工作记录本包括每月的研究主题, 研究内容, 研究效果及改进措施。通过记载学期研究工作记录本, 一方面保证活动有目的的开展, 另一方面通过记录研究结果, 能更好地反思、矫正, 以利今后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3) 实行课题操作组长负责制。学校的每个课题都专门指定一个操作组长负责, 要求操作组长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特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制定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确定学期研究重点, 安排好课题小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及学期末有本学期科研工作的总结。
(4) 课题研究月报制度。每一个月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由操作组长向教科室主任汇报课题研究情况, 再由教科室主任对各个课题组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保证每个课题有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5) 兼职教科员辅导制度。我校每一个课题都专门配一名兼职教科员, 帮助课题小组开展活动, 既发挥了兼职教科员的引领作用, 又便于课题组开展活动, 使研究活动更有效。
(6) 课题档案袋调研制度。这是我校教科室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一项常规化、制度化工作。时间定在每个学期末, 由教科室组织兼职教科员和课题组长在听取课题组长研究情况汇报、查看课题资料档案袋的基础上填写调研表, 再由教科室对各课题组在研究和资料方面提出整改意见。
4. 在受益中发展自我
“教科研”的最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而教育制度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因此, 教师是“教科研”主要受益者之一。我校邱丽华老师于2004年2月承担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数字资源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研究, 他们的课题研究圆满结题,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一篇研究论文在省、市、区杂志、会议上交流、获奖;邱老师参加苏州市青年教师英语课评优活动荣获一等奖, 被授予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 还参与省、市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荣获相城区信息技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去年被任命为校教导处副主任。
俗话说“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近几年, 我们真心、真诚、真实地搞好学校教育科研, 精细、实在地抓好课题管理, 教师研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这对于学校发展无疑是个良好的趋势, 教师在其中也获益颇丰。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 只有将“教科研”及其受益不断贯彻到教育体制的各个环节, 教育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教师队伍才能不断地成长起来, 最终使每个学生得到会面的发展。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8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小学骨干教师是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是各地各校的“领头羊”, 促进小学骨干教师快速发展, 对提升整个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教师的专业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第54页) , 教师的专业成长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三个方面所获得的成长和发展。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对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有何作用, 如何作用及有何特点, 到目前为止极少见文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或探讨。另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内在关系, 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教育科研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如何迅速有效提升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大有裨益。
二、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骨干教师”和“科研能力”依课题界定:“骨干教师”, 是指教育行政部门选拔的培训对象, 以及培训后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骨干教师, 包括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科研能力”主要指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能力、教研课题研究能力等。
(一) 研究对象
1. 近年到桃源师范学校 (即常德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系湖南省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 参加过省、市级培训的小学骨干教师203人, 以下分别简称为省级骨干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
2. 湖南省部分小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共23人, 以下简称为名优教师。
3. 常德市非上两类别的部分小学教师146人, 以下简称为一般教师。
以上有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一般教师共四类别372人;其中男教师153人, 占41.13%, 女教师219人, 占58.87%;教师主教课程覆盖了小学现在规定开设的全部课程。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研能力”选取了易于掌握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教育科研论文获奖数量”“教育科研论文获奖级别”“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
2.“专业成长”三因素的指标选取:“专业知识”选取的“学历”指标;“专业技能”选取了能较准确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每年上公开课节数”“公开课最高级别”2项指标;“专业情意”选取了教师对自已的“职业满意度”“所教课程的满意度”2项指标。
(三) 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法。
通过纸质和网上多种途径收集小学骨干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和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文件、书籍、资料。
2. 调查法。
对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问座谈。问卷根据需要自制。调查在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间进行。
3. 比较法。
对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一般教师分三组或四组进行比较, 其中名优教师和一般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对照组。
4. 统计分析法。
对所需要统计分析的数据除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外, 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t检验、X2检验、相关分析等推断统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处于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
从表1论文获奖篇数比较表、表2论文获奖级别比较表、表3论文发表篇数比较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骨干教师与名优教师、一般教师有明显差别, 3个表经X2检验, 计算出的X2值大大大于P<0.01临界值20.09和23.21, 这说明3个表的每表中骨干教师与名优教师、一般教师差异非常显著;从表中还可见骨干教师状况处于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 这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同时也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与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一致性。
(二) 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态度状况良好, 但专业态度与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相互作用度低。
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专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是教师成长之魂, 是教师从教“愿不意”的问题, 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了便于比较, 抽取了156名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和146名一般教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表4、表5分别是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对“你对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你对所教课程”的专业满意度的问卷统计结果。
从表4表5可见:骨干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两项之和分别为85.90%和89.75%, 一般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两项之和分别为70.55%和85.62%。
经对两个样本率的假设检验, 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专业满意度差异不显著 (t=1.13, P>0.05) ;但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差异非常显著 (t=3.27, P<0.01) , 笔者分析这与骨干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承担重任多、出头露面多、“有为”“有位”等因素有关, 这也体现了骨干教师的价值, 所以骨干教师对职业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的统计率都高。另外, 我们将小学市级骨干教师职业满意度两项指标与教育科研能力三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比较 (见表6) , 结果显现专业态度与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两类指标相互间作用度低, 而且一般教师也有相同情况 (见表7) 。
两类指标相互间在市级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中作用度低我们分析这属于正常现象, 特别在现阶段。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市级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在对职业满意度和教育科研的认识上没有省级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那么深刻和趋同, 他们的实践行为使他们正处于一种认识的分化阶段, 尤其是市级骨干教师。因为市级骨干教师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阶段。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中部分人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 看到了自己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从教的专业具有的积极作用;另外还有部分小学教师看到了教育科研的功利作用, 他们也积极投入, 但他们的这种科研能力发展没有明确指向职业和专业, 有的甚至想通过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待有了一定“筹码”后去转换职业, 对于年轻教师笔者认为这也属于一种可以理解的认识行为。
二是在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中对教育科研有着“教育科研无用”或“教育科研无门”的“两无”现象, 前者是认识问题, 后者是引领指导的方法问题, “两无”认识现象已严重阻滞很多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这其中包括部分骨干教师, 这必须引起我们基层小学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 小学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现阶段与专业知识指标学历相关度低, 没有显著性, 且呈无序状态。
专业知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会不会”的问题。
df=156-2=154, r双侧检验界值0.05水平为0.159, 0.01水平为0.208小学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3因素与专业知识指标学历相关系数r分别为0.072、0.118和-0.023 (见表8) , 相关度低, 经检验均不具有显著性, 正相关有, 负相关也有, 呈无序状态。这是一种反常结果、反常现象, 因为教育科研的很多知识和能力就是通过学历学习得来的, 这种反常结果的形成原因诸多, 比较复杂, 但“十五”期间大批小学教师在职通过多种途径突击提高学历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 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到一
定阶段, 科研能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学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因素是其科研水平的高低。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 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学习、去创新。
由于多种因素及历史原因, 小学教师重教轻研, 致小学教师一直“单边飞”运行在较低层次, 虽然部分教师教学突出, 教学科研有时有所超越, 但均无较重大的理论上的突破, 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没有大的影响, 故无较大的建树。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是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表1、表2、表3显示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 科研能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学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因素是其科研水平的高低。国家最近颁发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对小学教师可以评聘正教授级职称, 这将对一批特别拔尖的小学教师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指明了新的振奋人心攀登高峰。
四、结论
(一) 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处于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
(二) 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态度状况良好, 但专业态度与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相互作用度低。
(三) 小学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现阶段与专业知识指标学历相关度低, 没有显著性低, 且呈无序状态。
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9
关键词:大学,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
一直以来,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以来, 科研就开始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并延续至今。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的观点已经成为被现代高校普遍接受的原则。国内相关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欧美等国就开始广泛关注“教科研”的问题, 并且成果颇丰, 许多学者都试图找寻教学与科研的正负关系, 来探寻解决之道。他们的研究虽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和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 试图从学生培养成本这一崭新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大学体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现实质性问题, 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事物之一。21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众化的推进, 大学正逐渐成为综合性高校, 随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各国高校都陷入了“一流名校”热潮之中, 并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席卷着全世界。所谓的“一流”就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 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一流分类。同时, 它也是绩效指标, 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大学的质量, 这种指标使得大学的内外部的自我评价都成为一种“会计学”。“一流”的大学理念还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型, 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置于一流之下。但是, 本研究是否有意义, 是否对学生有益, 优秀的研究员是否同时也是合格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笔者并不认为教师们会为此而中断科研, 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作为高校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二、对策
减少科研, 增加教学量能解决以上的难题, 但是高校对排名度的热衷, 以及对政府财政资助的需求, 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
又或是完全将科研与教学分离, 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在过去从来没有过重大的重叠, 也不乏理由在未来把它们分开。”在《学问的中心》中, 约瑟夫·本戴维也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非自然的匹配。”以上研究的支持, 再加上来自外界对高校教育问责的压力, 使得许多高校都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分离, 并分别向社会报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 从而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 划分出“只教学”的大学和“只科研”的大学。又或是, 在学校内部进行完全分化正如很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那样, 本科生院校只进行教学, 而研究生院则可以融合教学与科研。
这种剥离式的分化, 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无异, 又何谈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以及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费尔德曼 (Kenneth A.Feldman) 的研究指出,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一个持久的神话, 二者至多是疏离的一对。显然, 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思考。
(一) 改革评价机制
当前, 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 用单一的评价体制, 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一般大学教师的考核含有三项指标:学术成果、工作质量和教学能力。其中学术成果占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校, 只要求教师有科研成果, 其他的工作可以忽略不计。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 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
笔者认为将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并进行考核。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制大多是以科研为主导的, 而忽略了教学评价。所以, 要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必须纳入对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 不能仅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表现, 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这一点上, 美国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价可资可鉴, 其评价内容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 还可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
此外, 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激励促进, 设立教学补助基金,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例如, 斯坦福大学就试图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及薪金补助、关于本科生教育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完善晋级标准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 促使大家“更多地谈论教学, 并尊敬与奖励那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 使它成为让人热爱的劳动, 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浙江大学近年来也制定了新政策, 设置教学津贴, 主要用于奖励给负责人的教师。这种物质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 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这份工作, 但是这仍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改革机制让大学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 建立调和性机制
在大学中建立一种调和性机制, 在不同时期转移教师的工作重心或是建立一种既能体现职业道路个体差异和灵活性、功能整合扩展的学术内涵的学术评价新模式。
例如, 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中博耶提出了“创造性契约” (creativity contract) 这一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 每个教师都可自觉地在一定时间内转移自己的工作中心, 并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工作的重点向应用和服务方向转变。另外, 在选择工作重心方面, 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并促进教师跨学科发展, 尝试不同类型的学术工作。
博耶的这项契约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一生多产, 提高工作效率, 他认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从中青年教师到老年教师, 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 从而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 巨大的工作量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 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 博耶还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多产期时间, 人文社科类的要比理工科的晚一些。所以, 各高校可依据不同学科的多产期, 对教师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 促使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或结合自身状况, 由教师本人向学院提出计划申请。并成立教师工作分配任务委员会, 根据申请, 结合学院的科研教学计划制定每个教师在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当然, 教师可对小组分配的计划提出异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双向的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三) 促进老师多元化发展
如今, 教育正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的高校和教师也该紧跟多元化的时代步伐。教师在里面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把所有教师都限制在科研教学的范围内, 探索知识的自由必然受到限制。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不再将教师定性为“科研型教师”或“教学型教师”, 不再仅以科研数量或是教学好坏来衡量教师。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来激励老师的多方位发展、跨学科发展。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教学,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意义非凡。这样我们的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会更为广阔, 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三、结论
如今, 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 特别是近些年科研与教学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成本的不断上升, 学费问题的不断争议, 教学科研的投入成本问题将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科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及调和机制对缓解大学财政困难、消减学费、提高老师工作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 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对师生发展, 共建和谐校园意义非凡。最后, 请大家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不要忘了, 大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到底在为谁服务?在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请不要忘记教育是大学存在的理由, 而非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再审视[J].高教探索, 2000, (2) .
[2]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3) .
[3]刘献君, 张俊超, 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
[4]Feldman KA.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scholarly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s related to their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a review and explor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7, 26 (3) :227-298.
[5]Webster D S.Do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enhance teaching?, Educational Record, 1985, 66:60-63.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10
一、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截止2010年8月底, 五所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82人, 其中40岁以下 (含40岁) 的青年教师96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从年龄结构看, 30岁以上 (含30岁) 的青年教师82人, 占青年教师总数的85.4%,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4人, 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4.6%;从学位结构看, 6人具有博士学位, 占青年教师总数的3.4%, 111人具有硕士学位占青年教师的77.5%, 本科毕业35人, 占青年教师的19.1%;从职称结构看, 教授, 副教授41位, 占青年教师总数的42.7%, 其余为讲师, 助教。整体而言, 与其它年龄段的教师相比, 这些70后, 80后的青年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基础知识扎实, 计算机, 外语水平高, 具有较强的获取最新科技信息及跨文化环境交流的能力。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这些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足:他们相当一部分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 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训练, 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在参加工作前, 绝大多数人都一直在学校读书, 缺乏参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实践的经历;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态, 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二、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措施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地方院校师资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迅速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使其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变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多年来, 各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力保证了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抓师德教育, 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职业与塑造人类的崇高事业紧密相连, 因此, 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从业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奉献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还应努力拥有符合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思想, 新观念及新意识。近年来, 为适应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青年教师补充的力度在明显加大。在留用和引进青年教师时, 院校始终坚持“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的审查原则, 严把质量关, 真正将那些思想素质高啊, 道德品质好, 业务能力强, 踏实勤奋的优秀青年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2.抓岗前培训, 进行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学习
各院校积极配合学校人力资源部, 鼓励、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 集中组织青年教师修学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法规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 加深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 培养其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后发优势。
3.重视传帮带, 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
教学技能是完成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 它体现了教师知识转化, 语言表达, 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研究等综合能力, 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正相关性。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 是青年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4.坚持试讲制度, 严把授课资格认定关
青年教师到校走向讲台独立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之前的不同阶段, 一般要进行多轮的试讲考察:
(1) 新教师的试讲考察:主要考察申请者是否具备作为高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转化、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等基本能力。由于青年教师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 所以教学能力考察往往成为其能否入职的决定因素。
(2) 申请授课资格认定试讲考察:除了考察前述的知识转化, 语言表达, 课堂组织等基本能力之外, 还特别关注青年教师对拟讲课程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及课堂效果。
5.加强教学督导, 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各院校非常重视教学督导工作, 成立了由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 并确立了对青年教师既“督”又“导”, 以“导”为主的督导原则, 关心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
督导组成员通过深入课堂听课, 观察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 及时了解其教学状况, 听取学生反馈教学效果,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述, 做现场指导, 充分肯定成绩, 实事求是指出不足, 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通过教学督导, 帮助青年教师端正教学态度, 规范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有效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青年教师的自觉行动, 望各学院在薪酬分配, 职称晋升等关系到青年教师重大切身利益方面, 制定政策时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
2.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练,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各学院在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指标时, 对主要承担教学的青年教师, 教学工作量的要求要适度。
3.教学实验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已十分严重, 望各院校重视这一问题, 采取相关措施, 吸引高素质的青年教师, 充实实验教学队伍。
4.青年教师的培养, 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领导, 特别是各基层领导一定要认识到教育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青年教师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只有这样, 才能自觉扎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5.青年教师的培养, 规章制度是保证。只有建立了相对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规章制度, 才能使得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长期坚持。
6.青年教师的培养, 要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 帮, 带”作用。学院要充分认识到广大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鼓励, 推动我们的中老年教师无私, 真诚地区帮带青年教师, 才能保证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陈秋华.基于高校青年教师各成长阶段需求特征的激励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 2010, 3 (7) :39.
[2]郑焰英, 陈东生.探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 (9) :113-115.
[3]马韵新.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与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资讯, 2010, (27) :204-206.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11
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1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研究型大学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强调教书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依托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以科研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并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有利于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新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者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路径,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整合,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教师们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们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研究,开拓了思维方式,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只有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能够从根本上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解决阶段性矛盾的根本路径
虽然高校一再强调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就教学与科研融合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但效果不尽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程度还较低,多年来高等院校存在的科研与教学融合不力的问题,迄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教学与科研在过程上存在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和能量,师生双方都没有从教学中获取学习、研究的灵感。其次,大部分院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度侧重于其科研的业绩,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专心于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而言,教学的成就较难衡量,部分院校、教师将追求科研成就作为了主要的目标,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学的任务。再次,虽然不少高等院校的科研总量大,科研经费充足,但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的情况严重。最后,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知名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不参与或很少参与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太重,教学时间严重挤占科研时间。在教学与科研间出现的这些矛盾,其实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问题,是大学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探索科教融合的新路径,使之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教学与科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可以根本上解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问题。
二现阶段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原因
1国家社会层面的原因
首先,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需要间的矛盾是导致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重要原因。社会在不同阶段的需要是通过科研反映到大学中来的,而这种需要与大学理想所形成的冲突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矛盾表现出来。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到,每次教学与科研矛盾的激化大都是因为科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1]。而科研之所以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能够给政府、企业甚至是研究者、大学带来许多实际的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与科研矛盾的激化是大学不断被赋予功利目标的后果之一。
其次,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知识无疑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也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我国明确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通过调整项目评审、评奖等多种手段,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和市场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家这种宏观指导思想的带动下,大学争取到科研项目就意味着科研经费的获得,而经费获得的重要条件就是科研规模与实力。因此,教学与科研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教学却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加强,从而导致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2学校层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大学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没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工作重心出现了偏差,出现了求高、求大、求全的“攀高”心理。在这些大学里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学科的分类定位,有些把某些学科的分类定位错误地上升为学校的整体定位,另外一些则把学校的整体定位普遍套用于全校所有学科的发展定位,使得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其次,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如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科研融合没有形成完善而合理的路径体系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教师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所以,就应该从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事实上,我国大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2]。突出的问题有:在考核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结果,评价制度明显向科研成果倾斜,过分强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刊物的级别、得到奖项的等级;常常忽略对日常教学过程质量的考核,对教师素质的考核不够重视;对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过,不重视将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对科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的认识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途径;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比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
3教师层面的原因
首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对教师的内部激励作用也不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低,通常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则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结合。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比较单一、机械,而科研工作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中体会到创造与创新的满足感。同时,与教学相比,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更容易产生成就感,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成果而言,更能及时的得到反馈和收获成绩。
其次,从外部激励来说,从事科研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师的福利。Robert C·Serow(2000)的研究表明,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容易受到同事的尊敬以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现有的制度下,教师搞科研更容易评上高一级职称、晋升高一级岗位。高校对教师的学术水平都作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很多具体指标。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看成了第一选择,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加剧了教学与科研的冲突[3]。在大学里,科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相对较教学少,其成败更多地取决于科研人员本身的努力程度。然而,教学成果即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还与个人的能、性格、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并不一定与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正相关[4]。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路径
1从高校宏观环境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合理的学校类型定位。由于每所学校的基础和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软硬件建设水平不齐,以及社会地位、服务方向和竞争力都不同,每所学校都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学校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第三类为教学型大学,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但以教学为主体。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意味着科研在学校地位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高校只有从宏观上定位其学校类型,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才能更好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第二,合理的专业定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的专业,对所有专业的重视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不同学科间,师资力量和科研经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校内不同专业的定位也就不一致。在研究型大学里存在教学型专业,在教学型大学里也存在科研性质较强的专业[5]。因此,学校应考虑到不同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与发展方向,进而作出符合不同学科的专业定位。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申请科研立项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积极作用,培养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给教师提供一个适合教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创建具有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是以师生对学习、研究的向往和热情为基础的,这正需要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来哺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作风最好的体现,它既是是学校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又是大学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共同文化环境。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研究性校园文化以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人格、学术自由为特征。在这种文化中,教师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发展既有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赢得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也能在参与教师真实的科研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创新、创造发明的乐趣,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本领。
2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完善人员选拔与分工制度。学校应分别设立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学校根据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意愿最终确定教师的岗位。同时,对岗位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允许教师在能力范围内在教学岗位与科研岗位间流动。比如有的专家教授暂无科研项目,就可以鼓励这些人走上教学岗位,把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最近动态,同时,也能从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的到一些启示,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只教学不进行科研活动,只是在工作上更侧重于教学工作,对其工作的评价也以教学工作为主。教师在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之余可以将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活动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并将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样更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第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与激励机制。关于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师的行为和学校内部科教融合的质量。对于教学的评估应围绕教学活动展开,而对于科研工作的考核则应以科研成果为中心和重点。教学与科研都应各自有适合其发展的衡量标准,两者间的指标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评估机制也应有所差异。针对科研设立科研发展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核心期刊论文奖的同时,也应针对教学工作设立一些激励政策,比如人才培养基金、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称号等。这种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处在不同岗位的教师来讲,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对于教学岗位的老师来讲,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就相当于“保健因素”,在科研活动方面的成果为“激励因素”;而对于科研岗位的人员来讲,科研成果变成“保健因素”,相关的教学活动则变成了“激励因素”。总之,教师间的竞争应该是不层次、多角度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业务取得成果,最终得到其价值的体现[6]。
3从教学、科研的内容与主体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重新审视研究的内涵。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研究应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研究,另一种是教育研究。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关注学术研究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研究,从而无法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一位教育者,也是一名学者。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融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和谐发展。所以作为高校教师,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也要发展教学研究,应根据自身的岗位而有所侧重,将两种研究相结合共同发展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应提高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应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教学与科研间的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得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道德调节,激发教师的道德感,引导教师正确看待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矛盾,正确对待工作中的竞争与协作,进一步加强教师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
总之,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要综合运用行政、道德、市场和文化的共同调节作用。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待和分析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原因,通过多种路径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婷婷.从大学与社会的矛盾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2):47一50.
[2]付金会,宋学锋.影响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平衡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29一58.
[3] Homer Bates,& Cheryl Frohl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inance faculty. http:∥www. abe. villanova. edu/proc2000/n039. pdf,2000 Academy of Business Education.
[4] John Hattie,Herbert W. Marsh. One Journey to Unrav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Reaearch and Teaching: Closing the Divide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Marwell Confer-ence Centre,Colden Common,Winchester,Hampshire,SO21 1 JH,18—19,March,2004.
[5]史秋衡.论科学规范与大学科研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1).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与教学问题分析 篇12
关键词:科研,教学,英语教师,考核,高校
一、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
首先要明确的是, 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 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 体现着大学的本质属性, 也因此决定了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人才培养是根本, 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 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条主线。
“追求卓越”应该是大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以高水平的教学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和教师的一切工作, 都应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指向。大学教师要真正沉下心来,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上。大学教师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和服务是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这是大学的根本秩序, 也是教师职业的固有逻辑。
当然, 大学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单一的教书育人。大学作为一个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场所, 肩负着创造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使命, 大学教师就必须做知识创新的科研工作, 才能传授比较复杂而又高深的知识;通过科研, 教师可以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丰富教学内容, 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治学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是教师带领学生探求真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非单一的、孤立的目的和追求。
科研与教学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 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 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教学质量是保证一所大学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研则是大学保持活力的源泉。教学推动科研, 科研促进教学, 两者互为依存。同时科研也是培养人才, 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了解前沿的学科知识, 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保持课堂的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性。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进大学首先要过教学关, 因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要务, 当青年教师教学关过了以后, 下一步能够支撑他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就是开展科学研究。
二、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英语作为中国的第二掌握语言,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外交, 还是国际金融领域, 英语都显示了它强大的实用性。中国也是学习英语的“超级大国”, 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公共课, 还有一些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英语课。教育部高度重视, 高校领导十分关心并大力支持英语教学。在传统的教育行为中, 学生受传媒 (网络, 电视) 影响甚少, 教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的直接来源。但在当今的教育行为中,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获取信息,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处理知识, 这将从根本上结束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唯一阵地, 以书本为源泉的传统教育形式, 代之以学生为核心, 以实践为参照, 以社会为范畴的现代教育形式。教师不仅要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战略眼光、超前意识。尽可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新、广、杂、博、深等方面发展。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校内外的大事、要事, 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身为大学英语教师, 必须终身学习, 要具有较强的教育和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进行引导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 表达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除以上对能力方面的要求, 有的高校还把英语教师任课班级的四六级过级率与教师的年终成绩挂钩, 这种做法使得教师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四六级考试这个指挥棒。此种情况下, 若再需要完成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科研任务量, 英语教师的压力可以想见。
三、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状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几乎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都无法绕开的问题。有教师曾抱怨:“我们一方面要做个好老师, 每年的教课时数必须达到多少小时, 另一方面学校对我们的科研期望值又与科研院所相当。这样下来, 一些老师身心疲惫, 还有一些老师则会在教学方面应付了事。”
该教师所提到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科研与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 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因为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长期显现, 而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 学校在评价教师时, 更注重其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
但问题是, 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论文数量是否能代表教师的科研水平, 所谓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对教学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张鸣教授在《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中的这段描述也许能给出答案:高校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 也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 否则就会下岗。当然, 如果产量高, 也有奖励, 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 奖金甚为可观……这样一来, 所有的教师, 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 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 跑项目, 出文章, 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 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 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 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 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 简单重复, 低水平重复, 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一言以蔽之:“现在的状况是, 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 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 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尊重学术规律, ‘计划学术’、‘量化学术’盛行, 通过给教师下达高指标让教师成为为‘指标’而拼命的‘学术民工’, 造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
在杨玉圣的《高校科研“去GDP化”刍议》中, 他也提到, “根据高校行政最高主管部门即教育部的权威说法, ‘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这是根据SCI数据库而得出的关于高校科技论文的排序结论。按照目前高校教师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而估算的话, 就像我们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数量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均超过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大国一样, 中国高校的文科论著产出数量也很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但是这个“第一”的含金量有多少,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可借鉴的做法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大学的布局与定位是非常明确的:研究型大学 (如哈佛、伯克利、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 的主要使命是从事前沿学术研究, 其教师和研究人员除教书育人外, 主要致力于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就数量而言, 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也不过一百来所。其余的绝大多数属于教学型大学, 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 不需要在科研上投入多少精力, 因为把学术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就是其主要的工作。这样一来,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往往兢兢业业于科研, 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一心一意于教学, 两者各有侧重,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在国内也已有人提出, 大学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高级技师型三种, 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型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教授必须有专业著作。后两者类型的大学则应注重教学。尤其社区学院或专科学校的教师, 则应该主要考核其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学校分流发展, 对于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 全部要求论文及著述, 是不合适的。
不仅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有所差别, 同一大学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也应该进行分类, 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可以在各科教师中挑选有志于专门从事科研的老师, 他们的任务就是以科学研究作为第一要务, 原则上没有本科教学的任务, 只有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 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体化。而对于教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老师, 在科研方面的考核要求则应当适当放宽, 使其能够专心于教学。为了实现科研教学相长,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从事科研的教师与侧重教学的教师交流研讨, 让后者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 最新的教学方法, 然后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后, 再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经过这一过程积累沉淀形成的成果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五、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单位, 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 科研只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所履行的第二大使命, 能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当然更好, 但不能成为硬性指标。中国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有更注重科研的倾向。从大学的使命、高校在社会组织中的定位来讲, 这种做法是在远离大学自身的本质。大校要准确定位, 明确自身在社会组织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通过人才培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的进步。尤其对于授课任务普遍高于其他学科、知识又需要不断更新的英语教师, 科研考核指标更应该酌情而定。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关于高等教育部分也强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点, 要加大教学投入,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若能将此思想真正贯彻实施, 不仅大学英语,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郭雅慧.大学教师的职责[J].中国石油大学大学报, 2011, (19) .
[2]许羚菡.试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2006, (8) .
[3]杨玉圣.高校科研“去GDP化”刍议[EB/OL].http://blog.sina.com.cn/yangyusheng, 2010, (4) .
[4]余飞珍.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作用[J].科教文汇, 2007, (9) .
【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推荐阅读:
抓科研促教学谋发展06-05
高校教学与科研06-1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0-15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09-22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10-25
学校教科研、教师培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8-02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计划05-22
科研和教学07-06
科研反哺教学07-27
教学科研能力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