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学科研论文(精选12篇)
促进教学科研论文 篇1
随着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化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西藏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基层农牧民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实用技能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作为西藏唯一的农业人才高等教育基地, 在西藏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西藏农业今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 科研促进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必须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方式, 要帮助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农业是一项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技术实用性很强的行业, 要培养今后西藏需要的农业技术人才, 需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其重点是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传统的高校实践教学主要以专业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为主,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产实践经验的多寡和实验场地条件好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 技能培养仍是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这就需要建立实践教学新方法。
在大学生能力培养已不可能主要依赖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实现的现实情况下,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国家层面上成为大学生教育理念的主流[1]。尤其对于西藏大学生而言, 根据其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实践内容更感兴趣的特点, 从本、专科生的培养目的和农业领域的行业特点出发, 充分发挥科研的创新机制和研究条件及西藏科研立项实用化的倾向性, 将创新理念教育下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 更加符合西藏社会发展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 科研在大学中的作用及其对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
2.1 科研在大学中的作用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 缺乏学术氛围的大学无法称之为“大学”。科研是大学良好学术氛围能够维系并发展下去的根本, 同时, 良好科研氛围也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 而科研创新是塑造大学形象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 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心灵凝聚的作用, 激发起大学生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欲望, 缺少教学, 科研无法体现出价值, 科研梯队也无从谈起, 而没有潜心科研的人员开展科研活动, 大学就缺少学术氛围和学术地位。因此, 科研对于大学氛围的营造和大学功能的发挥起到主导作用。
2.2 科研可提升教学实践的层次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学是教师通过已有理论知识体系充实学生的头脑, 侧重于“学”, 而科研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侧重于“用”。通过科研带动学生,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一点仅凭课程教学是很难达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振道先生曾在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提出:“培养青年人才, 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和高科技工具, 人才的培养要在实践当中去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 使学生变成老师的助手”[2], 科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 以教师科研促进教学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早已成为国外名校治校的利器[3]。
农业科研创新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性, 不仅在学科发展动态把握、学术思想形成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而且能够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并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学创造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奠定具备应对生产现实问题并予以解决的基础, 这对于自然条件各异、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的西藏农业生产来说尤为重要。
3 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
以科研项目研究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为载体, 整合科研与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 并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 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专门人才。
4 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途径
4.1 科研意识融入教学内容
全面把握学科发展动态, 将科研创新意识和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作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部分, 并将科研项目进展和探索及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从而形成有教科书理论体系作为基础支撑的创新型授课内容, 激发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探索新颖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如在科研场地布置、设施建造的过程中, 随时根据课程安排进行观摩讲解, 学生学习兴趣很浓;针对西藏核桃生产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林下养殖藏猪的技术途径, 并在课后引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并实地讲解, 学生们受启发很深, 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农村致富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4.2 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
教学和科研在教育体系内虽然职能不同, 但正是执行不同职能的2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才能共同完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理论知识认知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目的。由于学生实习会不可避免地对科研试验的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且在大学层面上科研和教学资金投入的渠道也存在差异, 由此在我国高校内经常见到在同一教师群体下, 却并存着教学和科研两套体系的不正常现象, 由此导致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虽然做到一些松散融合, 但缺乏应有的有机协同作用, 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一定水平的技能培养不尽人意, 甚至大学毕业后“回炉”教育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归纳科研和教学对立的缘由, 管理条块分割、应有管理职能缺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为此, 需要将科研和课程教学、技能培养纳入一体, 教学在为科研提供资源和一定保障, 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融为一体后, 资源利用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科研增加可支配资源的同时, 发挥创新意识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主力军的作用, 学校也应通过实验员岗位辅助教学, 消除学生实习对科研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来保障科研场地和设施设备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的正常运行。
4.3 教学效果评价内容的改进
将学生的创新实验和专业技能培养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 可根据学生动手实践内容的特点和效果, 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由指导教师、实验员, 或者是独立的第三方来科学考评, 由第三方主导的考评结果应与国家职业技能考评体系相对接。
4.4 学生专业技能的阶段式培养
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是学生智能深化的过程, 其能够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地切入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验和生产实际, 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提高认识, 并转化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第1阶段 (1~3学期) :理论知识的学习。本阶段培养目标是培养和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二是第2阶段 (4~5学期) :安排专业指导教师, 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实验, 并跟随高年级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本阶段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对专业研究有初步认识和体验, 初步掌握实验技能,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三是第三阶段 (6~8学期) :按照小组或个人分配小面积土地, 结合学生意愿和教师研究方向, 确定实验内容并予以展开, 学生实验效果纳入教学考评指标体系;本阶段目标是培养并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毕业实习和论文。
5 结语
在原有基础上缺乏创新的教学科研改革无法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下的教育难题, 这是因为教学科研改革的核心是创新, 由此必然会产生新的校园氛围与校园文化。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的构建, 这涉及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自由开放的学习研究环境, 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宽严相济的监督管理机制。
教学科研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学科研改革内容是否适合, 更在于大学管理机制是否与教学科研改革相适应, 后者也正是教学科研改革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4]。
摘要:介绍了科研对于西藏高校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以及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 并对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索, 以期为培养农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广顺, 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8 (6) :95-97.
[2]湖南省教委高教处.教改之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 :100-104.
[4]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52-56..
促进教学科研论文 篇2
乐园中学
覃发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一节好课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教师和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是这首歌曲的音符。教学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了低调。例如教学中没有创设好情景,学生思维不活跃,提不出问题;教学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恰当,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与活动等;教学中音调和谐,师生十分愉快,高潮不断,例如学生思维活跃,问题百出,学生参与活动率高。教师通过课堂内和课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对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三种。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不断推进教学。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定位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判断对教材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自己的坐标,确定自己新的起点。例如“这章内容你已经掌握,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下一章了”,教师这种评价对学生是恨重要的。
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给学生指定发展方向。例如,”你思维严密,在数学方面很有潜力,希望你好好学数学,把数学成绩进一步提高”。又如”你虽然只做对一个题,看得出来这个题是你独立做出来的,我很高兴,希望你以后独立完成作业”。
三,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你的习题写得真好,一下子做对了三个,只错了一个,以后继续努力,好吗?”
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矫正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弄清自己发展中的错误,尽早走出误区。例如“对你现在研究的问题要暂时放一放,原因是研究价值不大,学习时间不允许。你现在最需要做的是 ……”
利用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成长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 提高效率 促进成长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6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向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老师的执教理念,教学设计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设计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如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确定、授课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详略与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检测,以及对整堂课的教后反思等。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了教后的反思,我们应该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常规,优化自己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来对待。通过教后反思,检验自己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调节和矫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效率。
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综合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设计,在授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为了促进教学相长,课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对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教后反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优化整合,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后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课后反思要重视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应该对比自己的教学或者听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认真对比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以有机地生成,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规定,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教学。
(3)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是否更加注重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历史课,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异,班级内部学生更有差异,一堂课后,教师应该及时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诉求,反思课堂,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课题参与意识,提升课堂合作探究质疑的气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决心。
二、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学会确定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常规活动中,教研组针对一节公开课,教师交流研讨,往往指出:本节课教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言下之意,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结为教师的基本教学功能,但忽略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确定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不能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谈何能力的发展?
一节历史教材涉及诸多内容,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而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有限,诸多内容很不容易掌握。在优化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我们更应该反思,制定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知晓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授课语言的轻重,板书的强调,多媒体的显示,作业的布置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老师有意识的暗示和强调,也就学会了如何确定学习重点,从而提高了学习历史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把中国近代史的线索确定了四个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奋斗,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提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出了关键词涉及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争——林则徐虎门硝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28年的奋斗历程。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明确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三、针对课堂情境的设置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反思应重视课堂环节中,哪些历史情境设置合理,哪些不适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实际,要有取舍,设计更适合学生接受的历史情境。例如,在教授“重庆谈判”时,第一次在八年级(7)班上课,我按照教学参考的示例引导学生阅读,总结出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目的:(1)争取实现国内和平;(2)戳穿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由于没有设计具体的历史情境,学生感悟一般,课堂叙述程式化。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置了如下历史情境——课堂辩论:延安军民为毛主席是否到重庆建言献策,之后我又引入了《沁园春·雪》的典故,通过我的讲解和师生朗诵,在八年级(9)班上课,学生无不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都被毛泽东的宽阔胸怀、人格魅力吸引,深深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深远意义。所以,合理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教就是为了不教”。适时的课堂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实施链式教学促进教学高效 篇4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 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 推行研究性学习。”因此要深入课堂,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范式, 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难题, 有时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知识点十分多, 有时还很零碎。但是这些零碎的知识点却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障碍, 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鸡肋”。因此, 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以“动一发牵全身”、“震一点动整链”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 来运作数学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基本范式
1. 概念界定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 可引申为模式、范型等, 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特定时期对其研究成果的简约概括。科恩认为“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我们眼中的范式是指实践过程中大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种教学规范。
教学范式则是指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 课堂教学中的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遵守的法则等的综合呈现。
链式教学就是要把一个个知识链环 (单个知识点) 、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链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 并为后继学习安置开放的链接点。
2. 理论依据
(1)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是小学数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的过程, 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地认识, 将教材中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一个个知识链环、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有效链接, 并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2) 人们头脑中的数学体系是不同的。在数学家或者对于数学非常精通的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光滑的球面, 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条途径通向另一个知识点;在对数学稍微精通的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网状结构, 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有若干条途径通向另一个知识点, 但是不如前者多;在大部分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树状链式结构, 较大、较粗的环象征着对些知识点掌握熟练, 较小、较细的环象征着对此知识点掌握不好。因此, 根据经济学中的等边际原理, 若要取得成绩的最大化, 在较短的时间内, 应该针对学生较弱的环节分配时间和精力。
(3) 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 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递进发展的链式结构整体。一节课中往往有许多看似零碎的知识点, 其实都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形成链式知识, 再把链式知识结成一个网络状的整体。对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甚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以最基本的要领为核心, 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用“份”的概念把乘、除知识, 倍的知识, 分数知识, 比和比例知识及解答有机地前后链接, 左右沟通, 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基本结构
链式教学从一节课来说, 就是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特点, 将课堂分成几个链环, 把每个链环中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小环节, 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在学生注意力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周期内, 用一个个教学高潮来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参与度, 所以这个成链式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包含有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将一节课串联起来, 犹如一串链珠, 将整个教学内容连贯的呈现, 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基本结构图如下 (见图1) :
链式教学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环节, 它既注重每个环节的知识结构组织, 又注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知识链环、思想方法链环的相互贯通, 教师在巧妙运用各种手段组织知识点的时候, 也可以使其中某些环节变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教学高潮 (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 更有开放的链环随时可接前链后, 为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 预埋了可供链接的点。
4. 主要特点
数学链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大环套小链, 环环链接, 结链成网, 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环节流畅, 动一环全链共震。注重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强调整体教学, 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对后继学习的铺垫, 强调学新温故, 知新延后。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
5. 主要功能
实施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知识链越接越长, 越链分支越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也能前后链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构是多链绞合, 多向延伸。通过链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减少重复复习的时间, 降低后继知识学习的难度, 从而向低负高效发展。
6. 操作策略
(1) 解构与建构之策略——学新温故
小学数学有许多教学内容都由几个知识点组成, 在实施链式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用探究、操作、讨论等方式去解剖每一知识点, 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链接性, 而且这节课中的知识点一般都与已学过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教学时我们在注重对新知识点的解构中, 也十分注重对新旧知识的整体的建构, 从而形成知识的内在链接关系, 促进学生在大脑中结链成网, 组建知识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习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旧知, 扩大并增粗旧知环, 使知识之间路径畅通,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2) 寻根溯源之策略——有效链接
不少学生在掌握某些数学知识或方法的时候, 常常表现为一种点式的、孤立的记忆, 这样的收获或者只感知了某些知识之间的浅层的联系, 而缺乏对他们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的把握, 即缺乏一种建构意义上的链式结构, 因而, 其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很不完善的, 这样的认知结构不具有模型的价值, 即不能有效地促成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的解决, 不能有效地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服务。如果运用知识链来深入研究, 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网状结构链, 而且能为后继的学习预留可链接开放的链接点。
(3) 习新与铺垫合一之策略——知新延后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新知的探究和巩固, 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只构建了一条以当天知识为终结点的单一知识链, 这样断点链就无法开成共震之功效。因此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一环节中的知识节点可以与后继学习的哪些知识节点相链接?要为后继知识节点预留开放的链环。
(4) 知识方法经验融合之策略——多链绞合共进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课程教材体系的二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链是明线, 数学思想方法链是暗线, 其实还有一条活动经验链是辅线。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老师们大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扎实施教, 而对数学思想方法链、活动经验链的构建往往不够注意。如数学中常用的转化的思想、最优策略的思想老师在教学中常以点式出现。其实它们都是依附在知识链上的两条重要的暗链, 与知识链绞合共生。
摘要: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但是学习中往往以知识点状态出现,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降低了教学效率。链式教学就是要把一个个知识链环 (单个知识点) 、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链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 并为后继学习安置开放的链接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以“动一发牵全身”、“震一点动整链”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 来运作数学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以环境促进有效教学 篇5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
学习,是一项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事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等,无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们都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有效教学。经过相关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家庭环境
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回家不好好学习,只想着看电视玩游戏。但是,请反思一下,你为孩子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了吗?比如,孩子回到家准备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津津有味地玩手机,看电视?又或者正在高声讲电话?还是在电脑上玩游戏看网页?如果是,请放下你手中的手机、鼠标或者电视遥控,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准备一处安静的,光线适中的可供学习的地方。要配备一套书桌,摆上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让孩子想看书时可抬头取书,为孩子阅读提供便利。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也进入学习的状态当中,可以看看书或者阅读报纸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学习起来就专心得多了。当这样的行为变成习惯,学生学习时精神集中,对将来更深入学习产生长久、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教室环境
布置适宜的教室环境。教学不应该在下课铃声响起后便随之停止,我们可以利用教室的各项设施来延续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与当时教学相切合的内容布置教室的环境,比如教室的宣传栏、窗沿、墙壁,甚至地板等等来进行布置。内容可以是课文片段,可以是重点词语,也可以是心得体会等等。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时,便可以对教室环境进行相应的布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那么,在预习阶段便可进行如下的准备。首先在教室的宣传栏张贴有关祖国山水风景的照片以及介绍。另外,将单元几篇课文当中优美的句子,或者使用了写作手法的句子等等打印出来,做适当的设计和修饰张贴在教室墙壁的四周。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能将本阶段正在学习的重要内容进行反复学习,烂熟于心,将记忆保持在脑海之中。
在某阶段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将学习所得做成“所得卡”,悬挂在教室墙壁空白处,学生总结学习收获的同时,能回顾自己所学,并且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收获,一步步成长,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也能够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学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一举多得。
三、课堂环境
创建生动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有效教学。
语言是沟通的利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须注意教学语言不要过于呆板单
一、严厉无趣。试着用一种更为轻松幽默的的教学语言去开展教学。面对学生的回答时,我们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去点评。甚至,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们也可以转换方法,不妨用幽默的语言去教育他,或许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教学时可以结合游戏特点进行教学,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便采用了一种游戏的方式开展学。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并各自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将课文的关键问题“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分别作为游戏闯关的重要关卡。游戏采取必答和抢答两种回答方式。每完成一道问题,便是通过一关,可以获得一次游戏奖励,一步一步深入学习。游戏结束,学生们也得出了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最后,清点每个人所获得的游戏奖励,评出名次,颁发奖状。学生们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当下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下次的学习充满期待。
再者,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课堂的氛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能够与时俱进,灵活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图片,音乐,视频等等。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便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初始,边引用《狼》音乐片段作为导入,渲染课堂气氛。战争年代,对我们学生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借助多媒体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从而发出“远离战争,呼吁和平”的呼声。教学过程中,播放关于战争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文中所涉及到的战争场面,给学生留下了直观又深刻的感受。授课的最后,播放关于呼吁和平的歌曲,学生一边倾听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浓郁,学生在音乐中加深自己的感受。
也不妨,让学生变成“老师”。让课堂变成属于学生的课堂,而不是只属于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学生上台充当教师身份讲解有关的课文内容,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的学生听后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进行辩论。不同“老师”的切入点不同,讲解方式也有所差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交流学习他人的观点,求同存异,各取所长。随着这种方式的逐渐推进,学生慢慢乐在其中,能够勤于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人不同的观点,也能兼收并存。不知不觉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巨大提升。
四、活动环境
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活动环境中进行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可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背书小明星”竞赛活动、成语接龙活动、角色体验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等。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时,便开展了“主题阅读”活动。该单元课文是童话故事,单元写作也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篇童话故事。而这几篇童话故事的中心,都是关于人物的品质问题。在学习本单元时,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人物品质的其他童话故事,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农夫与魔鬼》,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关于品质的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当中,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不同童话故事的异处与相同点。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也为学生下一步创作童话做好了铺垫。
再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半截蜡烛》时,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去开展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演绎。角色分为: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一共六位。让学生提前在课下预习时分组排练,然后在课堂上分组演绎。这样一来,将静态的课文变成了动态的课本剧,整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演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更好地理解,学习该篇课文。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便就是引导和点评了。这样有效的教学,又何乐不为呢?
引进活动 促进教学 篇6
一、引进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成一种礼物来接受。”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快乐、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严肃、沉闷。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课堂45分钟是“熬”出来的,更别谈有什么兴趣。而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爱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引进活动,能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任教以来,我不断加强活动教学意识。现代诗单元教学,我一反常规,让每位学生自选一首诗到讲台朗诵。学生的表现欲、自尊心都很强。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们非常珍惜,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认真地准备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背下这首诗时,他们对诗的思想感情已领会七八分了。此时诗歌的含义无需教师过多地讲析。学生喜欢这种活动教学,为了不扫他们的兴。现代诗教学完毕,我干脆来个“诗文朗诵会”。没想到,一个班级竟有二十几人报名。有的朗诵了朱自清《匆匆》,有位同学还期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活动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二、引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机械地重复进行着“剥洋葱”的劳作,洋葱一层一层地剥,从里到外都是同一种味道。当他们面对剥好的洋葱,却不知如何去制作一盘盘生活中可以享受的美味佳肴。传统教学的课堂必然产生这样的高分低能者。这种教学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恰恰离不开实践活动。近几年的教学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不同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安排一些活动。开辩论赛、搞探究性课题……一次次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一次次的活动,使他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
三、引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死抱教材、教参。授课时照本宣科,很少触及课外知识。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教科书”。在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课外知识面窄,文学素养极低。在一些歌手大赛中,考核歌手的艺术素养时。歌手常常是基本的文学常识不懂,著名的诗句不懂。那种惨状真是不堪入目。我深感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化学魔术促进教学 篇7
一、利用魔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还应该除了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 任课教师也应该在多方面配合, 包括利用任何有利的机会和场合来教育学生, 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是一个技工学校教师, 我是任教制糖专业的化验课和化学课的, 因此在化学上也时时刻刻寻找有利的机会来促进促进学生、激发、激发学生。我校一年一度的文艺比赛晚会到来了, 本人用学校化学实验室现有的简单的一些化学品, 如浓硫酸、高锰酸钾、乙醇、白磷等为任教的这个班编导了化学魔术《玩火》, 又看了他们自编自演的男生舞蹈《英雄赞歌》, 我认为在《英雄赞歌》的内容、情景中, 很合适插入化学的内容, 结果利用硝酸钾、硫磺、木炭、木棒、油漆等制作了一支军用武器爆破筒给他们作为表演道具。
本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 两个节目都非常引人注目, 从魔术《玩火》大家看到化学竞有这么意想不到的神奇:一根木棒能够自然起火, 一个铁饭盒也能自然起火, 灭火的冷水里也能起火, 一张白纸靠近火能显出美丽的山水画;舞蹈《英雄赞歌》里的爆破筒就跟真实的一样, 喷射出浓浓的硝烟, 把人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不断地获得全校师生的喝彩。结果这个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化学魔术《玩火》获一等奖, 男生舞蹈《英雄赞歌》获三等奖。全校十六个班共三十二个节目, 设十二个奖, 这个班就拿了三个, 收益非浅!
晚会散后, 一些非制糖专业学生在议论:制糖专业!制糖专业就是好玩!真了不起!制糖专业的学生听到这些赞扬的议论, 脸上也充满了自豪感, 满脸的喜悅, 认为自己的专业了不起, 甚至认为自己也是了不起的!。第二天, 我又来到这个班上课, 明显地感觉到整个班完全的不同了, 学生们的脸上挂满着笑容, 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悅里, 他们很认真地听课, 对我也特别尊敬, 还带有亲切感,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整个教学是在很热烈、很热情、很配合、很自然、很合理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新的开端, 我必将乘胜追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里, 我都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大任务来抓。每上一节课, 都要围绕着课文的内容, 寻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生活趣事、名人趣事、化学生活常识以及那怕是小小的机会, 只要它与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教学有益的, 都在我的备课考虑范围里, 不轻易放过。久而久之, 我发现学生的思想意识确实变了, 整个班有了很大的转变, 大部份学生都真正有了学习的兴趣, 整个班风很好, 学习风气很浓, 上课讲小话的现象很少出现, 上课打瞌觉的现象根本就没有了。
三、根据化学课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方法、方式、形式、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各个专业也有各个专业不同特点, 有着各不相同的优势和机会, 各教师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正确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书育人, 鞠躬尽粹, 把我们的一生投入到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去,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在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我们就会发现有好多机会、好多方式、方法、好多精彩、有趣的场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就能够在职业教育这块天地里同样营造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教学气氛。同样的道理, 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们就会在“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效果, 并会对这一课题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表演化学魔术, 是一种科学艺木, 在职业教育的校园里可以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校园生活、增强青年学生热爱化学、崇尚科学、文明礼貌的作用,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教学效果的好例子。
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制糖专业的化验课和化学课教学中, 时刻寻找有利的机会来促进学生、激发学生,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利用化学魔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课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化学魔术,学习兴趣,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江忠远:《改进化学演示实验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教文汇》 (下半月) , 2006, (12) 。
用教学留白促进语文教学 篇8
一、精简教学内容, 实现减负增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学情, 了解学生的现状,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教师就可以简要的提醒或者讲解就可以了, 有条件的还可以对学生熟知的知识展开学生授课,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同学之间利用元认知进行知识的切磋和沟通。那么对于学习难度较大, 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 教师就必须多加解释, 多给时间,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小学语文的课堂留白是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 熟知的知识就要学生去自主探究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开展自学。
如在学习《司马光》的时候, 其实很多的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梗概, 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口沫, 把课堂主动权让出来,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展示机会。可以让学生讲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或者让学生相互配合, 设计表演课,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把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依据现有学情, 巧设留白难度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 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探究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动性。但是, 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了解, 小学生受挫折的能力有限, 抗打击的能力较弱, 所以在留白的问题上一定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探究问题的密度。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失去信心, 那么他们就不会再主动地探究问题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 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如果问题太简单吧, 学生就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 这么简单的问题, 他们就不愿意去思考了, 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地分析学情, 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 做到难易程度适中, 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同时, 如果和教师留白的问题过多, 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实时用以应付教师提出的问题, 精神过度紧张, 极易出现学习疲劳, 不利于学习;反之提问过少, 学生没有学习方式的变动, 不利于学习情绪的调动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也不利于学习。鉴于此,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留白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如在学习《木兰从军》的文章时, 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花木兰是男是女?她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这样的教学留白, 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重点问题,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那么文章的大意也就掌握了。问题看上去简单, 但是又能包含课文的主要问题, 这样的教学留白才是有效的。
三、开展有效教学, 实践语言留白
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小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 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为了让小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采取语言留白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境。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对于抽象的理论化的问题不感兴趣, 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简化语言, 该少说的少说, 不该说的不说。在语言的应用上强调语言的精准, 让语言背后透漏出阅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和课堂的需要, 要讲究语言含蓄, 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 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 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 , 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对于语言的留白, 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生出“实”来, 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狐假虎威》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简单的表述文章的大意, 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动物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存在?一步接一步的悬念设计, 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 也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告诫学生切忌“狐假虎威”。
巧设教学情境,促进计算教学 篇9
1.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趣中算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有认同感、代入感、熟悉感、亲切感和信任感,让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将有趣的《西游记》改编故事引入课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不知不觉又走了半天,他们都觉得有些饿了,于是孙悟空和沙僧分头去找吃的。不一会儿,孙悟空就用衣服裹了12个桃子回来。贪吃的八戒一口一个,一下就吃掉了2个,他伸手又去拿,孙悟空捂住桃子说:“八戒,你算算,我们4个人分得的桃子要同样多,每个人能分到几个桃?算不对就别吃了!”八戒为难地挠挠头说:“猴哥,我只会吃不会算啊!”孩子们听了都被逗乐了,纷纷举手,要求帮助猪八戒。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计算得出:要分得同样多,每人可以分到3个桃。在教学中,孩子们从故事受到启发,“平均分”的概念揭示便水到渠成,他们很快地掌握了除法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2.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算
在计算课中,如果能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计算,从而摆脱机械式的重复练习,那么对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根据口诀进行计算”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1数字对对碰。让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1~9的数字卡片,同桌两人玩游戏,两人先后各出1张卡片,先出卡片的孩子根据卡片上的数字,算出积,说对的孩子得1分,在规定时间内,谁得分多,谁就获胜。2幸运大转盘。出示大转盘,转盘上写了1~9,转动转盘,指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9,并算出积。通过这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计算的热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竞争情境,让学生在赛中算
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渴望被认可、渴望成功的愿望尤为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促其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时,我创设了“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擂台争霸赛”的竞争情境,在1分钟内完成20道计算题,胜出的人为擂主,获得奖牌,接受同学们的挑战。孩子们在这种竞赛的环境中学习兴趣高涨,为了得到奖牌,在练习过程中一个个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细致,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你争我赶的氛围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4.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中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为学生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就把孩子们带入去鸟岛郊游的情境中,并适时抛出相关问题。去鸟岛需乘船,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根据我们各班人数和轮船的限载量,你能解决乘船问题吗?哪两个班同乘一艘船合适?”为了解决乘船问题,孩子们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乘船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顺利来到岛上,我又大胆改编练习,创设了“答闯关题换旅游券”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示4道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算对便能得到一张55元的旅游券。最后让学生用旅游券自己选择可以在岛上游玩的项目。
要求每一小组成员讨论:
(1)每组有55元的旅游券,你们可以选哪些游览项目,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
(2)参加完这些游览项目,还剩多少钱?列出算式。
这样,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融入极具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边计算边解决问题,很好地完成了对知识的探究,达成了教学目标。
浅议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成长 篇10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反思新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 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还要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主要内容。如: (1) 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 (2)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 (3)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 (4) 所设计的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6) 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7) 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效果……而且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进行反思, 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 快速、灵活、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并做出调整和反应。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 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 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针对教学全过程, 进行思考性的概括,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设计到操作包括前两段反思结果重新思考, 教师可以反思已有的行为与课标的理念是否相符, 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可以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践的差距, 完成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 使自己的行为跟上课标要求;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或对学生当堂的练习批阅后进行反思, 把课堂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适宜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另外, 教师应该通过反思, 捕捉课堂中一些偶发的灵感火花, 日积月累, 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教学研讨;注重实效;关注校本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21-02
科学教研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出发,从帮助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科活动的机会向教师广泛宣传和介绍科学这一门课程,使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的学习从冷到热,从少数人关注,到许多人参与,科学课的探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问题。教学科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把教研目光锁定在课程改革这一时代教改的主旋律上,树立教学科研意识,活跃教学科研风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已任,努力促进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使教学、教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绩。小学科学教研的总体思路是:课程改革注重实效、教研活动关注校本、教学常规促进发展、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一、搞好教学研讨,促进课程改革
为扎实地进行课改工作,并使其取得成效,镇教研室的指导策略:一是搞好全员师资培训,在开学前一周,举行了全镇小学科学教师教材培训,对每册教材的编写及整合作了适当的说明,在这一学期进行了三次不同层次的教材、案例及互动研讨活动,提高了全体科学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二是成立攻关小组,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部分难题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跟踪培养典型,教研员深入学校挖掘典型,跟踪听课,与教师共同研讨。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曾一度出现不问效率、不讲质量的无序状态,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上是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最直接的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意识不强,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不相符,需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改,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但预设目标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全面、具体、准确、简洁。“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笼统的,要做到具体就必须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联系。教学目标应该是准确和简约的。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所谓简约是指目标的表述要简单明了,忌冗长拖沓,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否清晰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明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思路指的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去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包括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取哪些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使用什么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心实意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并且及时、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提问、回答和其他行为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和策略。为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认真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一年来累计听课150多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深入学校听课、指导、调研。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进一步深入开展新课程研究积累经验。
二、教学常规促进教研的发展
重视过程管理,落实备课要求,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四备四明”,即:备教学目标,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备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能力、情感的发展点,明确教学的主功方向;备教学程序,明确课堂教学的结构;备教法、学法,明确教与学的思路。由于我镇的科学教师都是兼课,对科学课的认识不够,认为科学只要考试前让学生把本册的知识点记住就可以,其实这样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做好查课工作,确保开足、开齐上好科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跟班听课,查备课笔记,看作业,听学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基本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中的得与失,真挚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位老师针对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反思,明确教学中的得与失,对今后教与学提出改进措施。组织对教师教案、作业等教学工作检查,将检查情况,向全体老师报告。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班风建设,注意教学进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扎实做好科学课的实验工作。激励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做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全面发展。
改变原有的集体备课的模式,强化公开课制度的落实。镇规范了各年级备课组的教研活动,要求每次活动都围绕本年级的教学内容讨论,每次安排一位老师作为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同伴互助的作用,每个年级的老师要全员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在个人设计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力量,合作设计教学方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研、集体备课中,以经验交流为主,合作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推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初步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打下基础。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机会,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是如何增加参与学习的机会。用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问题启迪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估计,而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必须做到认知与情意同步抓,给学生表现成功的机会,包括对学生提出有差异的教学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至少做到分层设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实验操作。在每节课结束时,要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在公开教学后和全体教师一起评课。教师们抓紧平时工作的间隙时间,互相交流,研究备课,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老师们还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找教具,做教具,为提高教学效果不遗余力。在教研中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存在哪些不足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三、教育研究成果显著
关注学生促进有效教学 篇12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课堂上,我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使其积极地参与互动,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例如,在学生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仅依据常规的教学道具——四种长度的小棒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动手,用自己带来的小棒围成三角形,或者与同伴合作围成三角形,对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都分别记录下来。然后,我再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们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探索意识。面对新课程,我认为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主体作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让学生敢问、想问、善于问。我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还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陈规。许多学困生在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沉默少语、缺少自信。对待这类学生,首先,我主要从行动上关心他们,有时候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张宽容的笑脸,一句恰当的赞美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别注意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批评都可能使他们压抑自我、封闭自我。同时,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多表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充满自信,才能使其放下胆怯,大胆提问。
其次,学生虽然开始提问了,但提的问题层次大多很浅显,提不出高层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预习某部分内容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这部分内容是什么?提到了哪些解题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用有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三、善用激励和反思性用语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运用一些带有启发性、赏识性、激励性以及反思性的常用语。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色时,我会表扬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我非常赞同(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鼓励他:“再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促进教学科研论文】推荐阅读:
师生互动促进英语教学论文08-10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0-18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06-01
教学促进06-16
促进有效教学10-01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05-09
促进教学资源09-03
以评价促进作文教学07-20
以学生反思促进教学09-05
反思促进教学水平提高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