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学资源(精选12篇)
促进教学资源 篇1
一、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基本思想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 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 推行研究性学习。”因此要深入课堂,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范式, 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难题, 有时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知识点十分多, 有时还很零碎。但是这些零碎的知识点却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障碍, 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鸡肋”。因此, 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以“动一发牵全身”、“震一点动整链”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 来运作数学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基本范式
1. 概念界定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 可引申为模式、范型等, 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特定时期对其研究成果的简约概括。科恩认为“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我们眼中的范式是指实践过程中大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种教学规范。
教学范式则是指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 课堂教学中的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遵守的法则等的综合呈现。
链式教学就是要把一个个知识链环 (单个知识点) 、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链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 并为后继学习安置开放的链接点。
2. 理论依据
(1)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是小学数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的过程, 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地认识, 将教材中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一个个知识链环、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有效链接, 并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2) 人们头脑中的数学体系是不同的。在数学家或者对于数学非常精通的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光滑的球面, 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条途径通向另一个知识点;在对数学稍微精通的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网状结构, 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有若干条途径通向另一个知识点, 但是不如前者多;在大部分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树状链式结构, 较大、较粗的环象征着对些知识点掌握熟练, 较小、较细的环象征着对此知识点掌握不好。因此, 根据经济学中的等边际原理, 若要取得成绩的最大化, 在较短的时间内, 应该针对学生较弱的环节分配时间和精力。
(3) 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 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递进发展的链式结构整体。一节课中往往有许多看似零碎的知识点, 其实都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形成链式知识, 再把链式知识结成一个网络状的整体。对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甚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以最基本的要领为核心, 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用“份”的概念把乘、除知识, 倍的知识, 分数知识, 比和比例知识及解答有机地前后链接, 左右沟通, 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基本结构
链式教学从一节课来说, 就是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特点, 将课堂分成几个链环, 把每个链环中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小环节, 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在学生注意力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周期内, 用一个个教学高潮来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参与度, 所以这个成链式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包含有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将一节课串联起来, 犹如一串链珠, 将整个教学内容连贯的呈现, 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基本结构图如下 (见图1) :
链式教学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环节, 它既注重每个环节的知识结构组织, 又注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知识链环、思想方法链环的相互贯通, 教师在巧妙运用各种手段组织知识点的时候, 也可以使其中某些环节变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教学高潮 (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 更有开放的链环随时可接前链后, 为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 预埋了可供链接的点。
4. 主要特点
数学链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大环套小链, 环环链接, 结链成网, 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环节流畅, 动一环全链共震。注重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强调整体教学, 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对后继学习的铺垫, 强调学新温故, 知新延后。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
5. 主要功能
实施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知识链越接越长, 越链分支越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也能前后链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构是多链绞合, 多向延伸。通过链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减少重复复习的时间, 降低后继知识学习的难度, 从而向低负高效发展。
6. 操作策略
(1) 解构与建构之策略——学新温故
小学数学有许多教学内容都由几个知识点组成, 在实施链式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用探究、操作、讨论等方式去解剖每一知识点, 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链接性, 而且这节课中的知识点一般都与已学过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教学时我们在注重对新知识点的解构中, 也十分注重对新旧知识的整体的建构, 从而形成知识的内在链接关系, 促进学生在大脑中结链成网, 组建知识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习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旧知, 扩大并增粗旧知环, 使知识之间路径畅通,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2) 寻根溯源之策略——有效链接
不少学生在掌握某些数学知识或方法的时候, 常常表现为一种点式的、孤立的记忆, 这样的收获或者只感知了某些知识之间的浅层的联系, 而缺乏对他们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的把握, 即缺乏一种建构意义上的链式结构, 因而, 其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很不完善的, 这样的认知结构不具有模型的价值, 即不能有效地促成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的解决, 不能有效地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服务。如果运用知识链来深入研究, 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网状结构链, 而且能为后继的学习预留可链接开放的链接点。
(3) 习新与铺垫合一之策略——知新延后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新知的探究和巩固, 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只构建了一条以当天知识为终结点的单一知识链, 这样断点链就无法开成共震之功效。因此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一环节中的知识节点可以与后继学习的哪些知识节点相链接?要为后继知识节点预留开放的链环。
(4) 知识方法经验融合之策略——多链绞合共进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课程教材体系的二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链是明线, 数学思想方法链是暗线, 其实还有一条活动经验链是辅线。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老师们大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扎实施教, 而对数学思想方法链、活动经验链的构建往往不够注意。如数学中常用的转化的思想、最优策略的思想老师在教学中常以点式出现。其实它们都是依附在知识链上的两条重要的暗链, 与知识链绞合共生。
摘要: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但是学习中往往以知识点状态出现,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降低了教学效率。链式教学就是要把一个个知识链环 (单个知识点) 、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链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 并为后继学习安置开放的链接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以“动一发牵全身”、“震一点动整链”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 来运作数学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高效课堂,链式教学
促进教学资源 篇2
乐园中学
覃发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一节好课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教师和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是这首歌曲的音符。教学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了低调。例如教学中没有创设好情景,学生思维不活跃,提不出问题;教学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恰当,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与活动等;教学中音调和谐,师生十分愉快,高潮不断,例如学生思维活跃,问题百出,学生参与活动率高。教师通过课堂内和课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对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三种。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不断推进教学。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定位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判断对教材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自己的坐标,确定自己新的起点。例如“这章内容你已经掌握,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下一章了”,教师这种评价对学生是恨重要的。
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给学生指定发展方向。例如,”你思维严密,在数学方面很有潜力,希望你好好学数学,把数学成绩进一步提高”。又如”你虽然只做对一个题,看得出来这个题是你独立做出来的,我很高兴,希望你以后独立完成作业”。
三,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你的习题写得真好,一下子做对了三个,只错了一个,以后继续努力,好吗?”
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矫正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弄清自己发展中的错误,尽早走出误区。例如“对你现在研究的问题要暂时放一放,原因是研究价值不大,学习时间不允许。你现在最需要做的是 ……”
抓好阅读教学 促进作文教学 篇3
小学作文中,让学生掌握的无非是:如何分析、确定题目;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写作顺序;如何过度、照应、点题等。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好阅读教学。
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文章,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一、如何分析、确定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在这方面,学生易出现以下问题:对于命题作文的题目理解不好,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抓不住重点,甚至出现跑题现象;对于确定范围自己拟题的作文,则易出现题目与内容脱节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文章题目的分析。
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使学生通过分析题目掌握这样几个问题:1、这是一篇记事的记叙文;2、文章主要写的是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文章的重点在“飞夺”两个字上。这样,再结合分析“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重点,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飞夺泸定桥》而不是《夺取泸定桥》,领会了题目和内容的密切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弄懂了这个问题,在作文时,对命题作文能够通过分析题目,从而确定文章的体裁、重点、主要内容等,对于自拟题目的作文,也能够通过题目体现出文章的体裁、重点和主要内容了。
二、如何开头结尾
作文时,如何开头和结尾,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不难的,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分析一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从而掌握开头和结尾的一些方法。这里,主要让学生掌握的是:开头结尾简略写,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总结全文,完足文意,收束全篇,令人回味。
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具体课文,向学生传授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例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开头可以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等;还可以采取倒叙的手法;再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结尾“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这种突出必要要素的结尾方法,以及结合《渡船》一文,学习自然结尾的方法等。
三、如何做到内容具体
文章主要部分写不具体,这是多数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为此,在阅读每篇课文时,应让学生掌握它的主要部分是怎样具体叙述、说明、描写的。
比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这篇课文分三段来写:第一段写的是种花生;第二段写的是收花生;第三段写的是议花生;其中第一、第二段不是重点,叙述比较简略,而第三段是重点。为了做到内容充实、叙述具体,作者通过对父亲、姐姐、哥哥、“我”这几个人的语言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语言的描写,使文章内容写得很具体,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样久而久之,使学生比较容易得掌握在记叙类文章中,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再加之必要的叙述,文章的内容就表达得比较具体了。
四、如何运用写作顺序
文章的顺序直接体现文章的脉络,尤其在小学阶段,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让学生掌握记叙的顺序很重要。因此,我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
如结合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结合《在祖国的蓝天上》一文,掌握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结合《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掌握按问题的不同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等。
这样,通过对运用不同写作顺序的文章的分析阅读,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如何在写作中安排写作顺序,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飞跃。
五、如何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衔接。有的学生写文章,让人读起来上下文不衔接,原因之一就是在写作中没有安排好过渡,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有关过渡方面的知识。
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文时,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过渡段,通过较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过渡,怎样过渡,以及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呼应。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在这方面,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照应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如《在仙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在上下文出现:“……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这两句形成了行文中的照应。此外还有开头和结尾照应、题目和内容照应等。
六、如何点题
一篇文章在展开内容叙述时,需要用一些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意。学会点题,可以使中心思想得到深化。
促进教学资源 篇4
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多媒体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提高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绪言》这节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现一些使天空变的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等图片, 通过投影观察, 既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法,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破化学课堂得教学难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 又摸不着, 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 学生较难理解。而多媒体对图形处理能力强, 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模拟物质结构。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C60的结构;也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 模拟分子的结构及其形成;同样可以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 模拟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化学反应过程也比较抽象、难懂, 利用多媒体制成动画就可事半功倍。例如氧气的化学性质、水的电解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复分解反应的过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动画以播放, 无需多言, 就可以一目了然很清楚也很生动。学生也为其形式的新颖, 声画的精彩而目一新, 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⒊利用多媒体模拟和放大某些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的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对于一些装置复杂、不易实现的实验;或涉及毒性物质较多、毒性较大的实验、或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反应过程过慢的实验都可制成课件, 模拟放大。如实验室制取氧气, 先撤灯后撤导管的后果;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煤气中毒原理;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我们既可以用动画模拟实验现象, 也可以用相应软件在课件中插放实验录像再现实验现象。对于工业生产过程, 如石油的炼制、铁的炼制等都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制成动态的流程。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具有严谨性、灵活性, 还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增加课堂得教学的容量。
利用多媒体可以系统性的传授知识, 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 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 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 利用文字闪动, 图像缩放与移动, 颜色变换等手段, 不仅容量更大, 速度更快, 效果更好。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 教师难以把, 《中考说明》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涉及的仪器、装置都一一列出, 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试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多媒体, 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 不但增加课堂的容量, 还有利于学生比较、加深理解记忆,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以环境促进有效教学 篇5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
学习,是一项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事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等,无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们都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有效教学。经过相关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家庭环境
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回家不好好学习,只想着看电视玩游戏。但是,请反思一下,你为孩子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了吗?比如,孩子回到家准备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津津有味地玩手机,看电视?又或者正在高声讲电话?还是在电脑上玩游戏看网页?如果是,请放下你手中的手机、鼠标或者电视遥控,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准备一处安静的,光线适中的可供学习的地方。要配备一套书桌,摆上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让孩子想看书时可抬头取书,为孩子阅读提供便利。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也进入学习的状态当中,可以看看书或者阅读报纸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学习起来就专心得多了。当这样的行为变成习惯,学生学习时精神集中,对将来更深入学习产生长久、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教室环境
布置适宜的教室环境。教学不应该在下课铃声响起后便随之停止,我们可以利用教室的各项设施来延续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与当时教学相切合的内容布置教室的环境,比如教室的宣传栏、窗沿、墙壁,甚至地板等等来进行布置。内容可以是课文片段,可以是重点词语,也可以是心得体会等等。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时,便可以对教室环境进行相应的布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那么,在预习阶段便可进行如下的准备。首先在教室的宣传栏张贴有关祖国山水风景的照片以及介绍。另外,将单元几篇课文当中优美的句子,或者使用了写作手法的句子等等打印出来,做适当的设计和修饰张贴在教室墙壁的四周。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能将本阶段正在学习的重要内容进行反复学习,烂熟于心,将记忆保持在脑海之中。
在某阶段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将学习所得做成“所得卡”,悬挂在教室墙壁空白处,学生总结学习收获的同时,能回顾自己所学,并且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收获,一步步成长,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也能够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学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一举多得。
三、课堂环境
创建生动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有效教学。
语言是沟通的利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须注意教学语言不要过于呆板单
一、严厉无趣。试着用一种更为轻松幽默的的教学语言去开展教学。面对学生的回答时,我们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去点评。甚至,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们也可以转换方法,不妨用幽默的语言去教育他,或许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教学时可以结合游戏特点进行教学,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便采用了一种游戏的方式开展学。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并各自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将课文的关键问题“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分别作为游戏闯关的重要关卡。游戏采取必答和抢答两种回答方式。每完成一道问题,便是通过一关,可以获得一次游戏奖励,一步一步深入学习。游戏结束,学生们也得出了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最后,清点每个人所获得的游戏奖励,评出名次,颁发奖状。学生们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当下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下次的学习充满期待。
再者,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课堂的氛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能够与时俱进,灵活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图片,音乐,视频等等。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便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初始,边引用《狼》音乐片段作为导入,渲染课堂气氛。战争年代,对我们学生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借助多媒体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从而发出“远离战争,呼吁和平”的呼声。教学过程中,播放关于战争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文中所涉及到的战争场面,给学生留下了直观又深刻的感受。授课的最后,播放关于呼吁和平的歌曲,学生一边倾听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浓郁,学生在音乐中加深自己的感受。
也不妨,让学生变成“老师”。让课堂变成属于学生的课堂,而不是只属于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学生上台充当教师身份讲解有关的课文内容,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的学生听后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进行辩论。不同“老师”的切入点不同,讲解方式也有所差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交流学习他人的观点,求同存异,各取所长。随着这种方式的逐渐推进,学生慢慢乐在其中,能够勤于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人不同的观点,也能兼收并存。不知不觉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巨大提升。
四、活动环境
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活动环境中进行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可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背书小明星”竞赛活动、成语接龙活动、角色体验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等。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时,便开展了“主题阅读”活动。该单元课文是童话故事,单元写作也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篇童话故事。而这几篇童话故事的中心,都是关于人物的品质问题。在学习本单元时,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人物品质的其他童话故事,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农夫与魔鬼》,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关于品质的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当中,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不同童话故事的异处与相同点。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也为学生下一步创作童话做好了铺垫。
再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半截蜡烛》时,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去开展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演绎。角色分为: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一共六位。让学生提前在课下预习时分组排练,然后在课堂上分组演绎。这样一来,将静态的课文变成了动态的课本剧,整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演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更好地理解,学习该篇课文。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便就是引导和点评了。这样有效的教学,又何乐不为呢?
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口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教学氛围 小学英语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46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学正从传统的语言意识传授升级为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过程与人的意识发展、语言能力的进化又密不可分。小学阶段是口语能力提升的黄金阶段,怎样帮助学生打牢口语基础,培养口语能力,就成了教学中的难题。纵观当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口语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配角,仅作为听力、阅读、写作中的穿插。相对闭塞的语言环境,又使口语交流变得突兀和略显尴尬。为了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需要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口语交流的自由与和谐。
一、鼓励大胆发声,增强口语信心
英语口语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不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指标。正是由于当下教学评价的弊端,使得学生对交流中的口语错误产生极大的“恐惧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得不敢发声,畏惧交流。这对天性乐观、无所顾虑的学生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敢想敢说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发声,客观评价“错误”,增强学生口语交流的信心。
三年级上的学生刚起步接触英语,更应培养口语交流的自信和勇气。例如在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三年级上Unit1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前阶段的初步了解和自主学习,对用英语打招呼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口语交流,并主动与学生互动“Hello,Li Ming!”学生给出积极回应“Hello,Miss Zhang!”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接下来可能得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多种的口语发音版本。此时教师无需直接纠错,反而要更多引导学生互动。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崇尚交流的习惯和信心。
在口语交流中,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脱口而出。虽然准确的口语表达是交流的目标,但只有学生敢于口语交流,才是口语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如上的教学体验,收获了口语表达的自信,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勇气,课堂氛围才能被调动起来。
二、借助视听材料,提升口语兴趣
如上相对单一的交流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升,但材料的单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认知的深入,所起的效果非常有限。如不能及时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很快会消沉下去。随着教学多媒体在课堂的普及,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它,通过形式丰富的视听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在本章,口语素材相对单一,反复练习意义不大。此时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通过口语内容的丰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Good morning》歌曲的视听和教唱过程,在优美的音乐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会good和morning两个词汇的发音和拼写;再例如借助电影中角色间打招呼和交流的片段,帮助学生认知普通外国人的交流方式,体会语言中所包含的情绪。
通过扩充的内容帮助学生感知到英语口语其实与汉语一样,是情绪、音节轻重、缓急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帮助学生借助口语的表达,体现出内在的含义。借助丰富的素材,提升学生对英语口语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收获学习的喜悦。
三、开展课堂活动,丰富口语环境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授意味浓重,教师并不注重课堂活动对课堂气氛的积极影响。所以笔者提倡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活动对课堂气氛的积极影响,让口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教学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感知到英语的趣味性,缓解新课程产生的学习压力,从一开始便与英语成为“朋友”。
例如在《Hello》一章口语学习中,可以设计形式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开展情景对话模拟,将打招呼的环节设计在学校、游乐场、路上偶遇等,通过指导学生注意情绪和环境的变化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口语模拟;再例如结合教学道具开展“大富翁”的教学游戏,如Fun time所设计的内容,针对每一步中角色给出的对话进行口语练习,看参与的学生谁最先完成任务,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口语的训练,有效避免了因为反复朗读、背诵而使学生产生的厌倦情绪。增加了口语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英语口语作为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从英语教学的开始就加强对口语教学的重视,帮助学生克服口语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逃避心理,让口语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希望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氛围的调动和刺激,帮助学生增强口语信心,提升口语学习的兴趣。同时笔者相信只要教法科学得当,契合学生发展需求,口语教学定能突破传统的教学屏障,收获累累硕果。
用教学留白促进语文教学 篇7
一、精简教学内容, 实现减负增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学情, 了解学生的现状,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教师就可以简要的提醒或者讲解就可以了, 有条件的还可以对学生熟知的知识展开学生授课,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同学之间利用元认知进行知识的切磋和沟通。那么对于学习难度较大, 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 教师就必须多加解释, 多给时间,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小学语文的课堂留白是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 熟知的知识就要学生去自主探究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开展自学。
如在学习《司马光》的时候, 其实很多的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梗概, 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口沫, 把课堂主动权让出来,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展示机会。可以让学生讲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或者让学生相互配合, 设计表演课,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把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依据现有学情, 巧设留白难度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 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探究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动性。但是, 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了解, 小学生受挫折的能力有限, 抗打击的能力较弱, 所以在留白的问题上一定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探究问题的密度。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失去信心, 那么他们就不会再主动地探究问题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 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如果问题太简单吧, 学生就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 这么简单的问题, 他们就不愿意去思考了, 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地分析学情, 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 做到难易程度适中, 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同时, 如果和教师留白的问题过多, 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实时用以应付教师提出的问题, 精神过度紧张, 极易出现学习疲劳, 不利于学习;反之提问过少, 学生没有学习方式的变动, 不利于学习情绪的调动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也不利于学习。鉴于此,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留白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如在学习《木兰从军》的文章时, 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花木兰是男是女?她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这样的教学留白, 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重点问题,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那么文章的大意也就掌握了。问题看上去简单, 但是又能包含课文的主要问题, 这样的教学留白才是有效的。
三、开展有效教学, 实践语言留白
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小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 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为了让小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采取语言留白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境。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对于抽象的理论化的问题不感兴趣, 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简化语言, 该少说的少说, 不该说的不说。在语言的应用上强调语言的精准, 让语言背后透漏出阅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和课堂的需要, 要讲究语言含蓄, 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 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 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 , 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对于语言的留白, 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生出“实”来, 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狐假虎威》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简单的表述文章的大意, 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动物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存在?一步接一步的悬念设计, 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 也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告诫学生切忌“狐假虎威”。
巧用教学语言促进有效教学 篇8
一、巧用人文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数字、乏味的计算、抽象的定理和公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1)语言要规范。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一个好教师应该懂得适当地“藏”,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弱势一点,让学生表现得强势一点。课堂上教师在做引导者的同时,要善于做一个旁观者,少说话或者不说话,多给学生宁静与沉思的时间,多给学生争论和交流的机会。小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教师规范的语言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2)语言要风趣。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含蓄风趣的语言犹如课堂上的调味品,往往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是最让人提神的,妙趣横生的语言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认识整千数》时,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了加深学生对1万这个大数的感受,出示苹果,提问:“如果每天吃1个苹果,一年我吃了多少个苹果? 如果给我1万个苹果,我要用多少时间吃完?”在得到的结果要27年多后,教师风趣地说道:“没准那时我两鬓斑白,连苹果都咬不动了!”这样幽默的比方,让枯燥的数字顿时变得灵动起来, 学生对1万的感知特别深刻,从而使抽象的学习凸现出浓浓的人文信息。
(3)语言要激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的切入点,毫不吝啬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评价。例如:“回答得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他!”“你的解题思路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设,真是太棒了!”……一个小小的鼓励在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激励出学生终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巧用态势语言,形成情感流动的课堂
佐藤先生说:“用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和学生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巧用态势语言, 能在教学中强化、交流、暗示学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赞许的眼神。课堂上,教师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常常能收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教师的赞许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疑问的表情。在课堂上,当我们提问时可以故设悬疑,引入思索;当我们发现问题时可以满脸狐疑,让学生想方设法探索解释;当学生回答的问题精彩时,我们的脸部表情可以足够的夸张,用笑容肯定他们的想法。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认识整万数》时,当学生在原来的计数器上(个、十、百、千、万)拨出3、30、300、3000、30000后,教师出示要求拨出300000,并带着和学生一样满脸疑问的脸问道:“好像咱们的数位不够了,怎么办?你能想出一个方法解决数位不够的问题,拨出30万这个数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3)形象的动作。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肢体语言。课堂上适当运用态势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作用。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比的认识》中,教师从图片的比例拓展到黄金比,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比画下肢和整个身高的比, 敦促学生:但愿你们(身材比例)都是黄金比,你们从坐端正身姿开始!既有优美的动作,又恰如其分地规范了学生的坐姿习惯, 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巧用媒体语言,感悟生活联系的数学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今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它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射线、直线和角》时,教师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美丽的中国香港夜景,让抽象的射线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
浅议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成长 篇9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反思新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 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还要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主要内容。如: (1) 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 (2)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 (3)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 (4) 所设计的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6) 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7) 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效果……而且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进行反思, 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 快速、灵活、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并做出调整和反应。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 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 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针对教学全过程, 进行思考性的概括,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设计到操作包括前两段反思结果重新思考, 教师可以反思已有的行为与课标的理念是否相符, 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可以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践的差距, 完成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 使自己的行为跟上课标要求;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或对学生当堂的练习批阅后进行反思, 把课堂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适宜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另外, 教师应该通过反思, 捕捉课堂中一些偶发的灵感火花, 日积月累, 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利用光盘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篇10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在实施中主要有三种模式, 其中“模式一”配备有电视机、DVD播放机和各年级的教学光盘, 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进行辅导。根据农村教学点布局的特点, 如何运用“模式一”进行教学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以为有了设备, 应用自然而然就可以推进, 效益就不断得到了提高。其实,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如何推动应用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对此, 我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是在实施“模式一”教学的实践中, 我认为教学光盘播放点应用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 播放教学光盘为辅。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 我们要切实落实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 要特别注意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现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教育机会的平等。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主导地位, 就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将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光盘, 可以让学生平等感受、体验、享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三是教师要针对教学需要, 认真分析光盘中的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运用相关教学理论, 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光盘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先熟悉光盘中的内容, 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的结合, 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改进教与学的过程,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四是教学光盘播放一定要注意形式。有些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反复播放, 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穿插必要的辅导;有些课程可以以教师授课为主, 播放光盘为辅。在教学过程中, 光盘教学片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四者之间可以形成有效互动, 这种模式很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 将会在各科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掘资源促进生成 篇11
一、让文本成为生成性资源
现行各科教材普遍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具有开放性,相比较而言,语文教材(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有意蕴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这为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5年年底,徐州语文会课比赛,三位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文中讲到母亲请史铁生到北海去看菊花,如何理解此时史铁生的心情。我听到了三位教师各自的解读:一个认为是“烦躁”,一个认为是“消极”,还一个认为是“喜悦”。面对同一文本,教师的解读尚且如此丰富,更何况学生呢?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不仅属于作家本人,还属于读者,因此文本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首先,应该有一个阅读预测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阅读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果如所料,于是他的认识能力就得到强化,认识结构就得以进一步巩固(即同化);另一种是不如所料,即阅读对象在预测中没有出现过,于是他必须回过头来,必须检查自己的预测思路,对自己的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学生在阅读预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丰富的生成。例如,在教学汪曾祺的《受戒》(苏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本《语文读本》必修四)时,我们就可以强化这种阅读预测—“谁戒谁”“谁受谁的戒”。“受戒”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是明子善因寺受戒,第二是明子在芦苇荡前受英子之戒,第三是普遍人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要求之戒。学生在果如所料与不如所料的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主旨将会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为生成提供了基础。这种基础,通过强化阅读预测,必将成为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生成性资源。
其次,提倡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既然文本内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性,那么要使文本成为生成性资源,提倡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就是一种必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①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②从第三学段开始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第四学段学生要“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实际上,在提倡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这一点上,广大语文教师有着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让学生成为生成性资源
由于家庭背景、学识经验、阅读积累、性情禀赋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是个体性的。例如,在教《你一定会听见的》时,我让学生听潮水的声音,有学生认为这是自动麻将桌的声音。再如,《背影》中父亲说“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有学生认为是关切的嘱咐,也有学生认为是严厉的命令。这种差异也可能是群体性的。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当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时,学生竟然在底下发出笑声。我问为何发笑,学生说:“儿子这么大了,父亲居然还要去送行。”“父亲说话唠唠叨叨。”“父亲爬月台的样子很笨拙,很可笑。”“他的穿着挺老土。”我想,这笑声就反映了这批“新新人类”与以往学生的差异。姑且不论这些教学生成是否有价值,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首先,珍视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学生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非预设性生成。教师应珍视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因为其中有智慧的火花和探究的冲动。引导非预设性生成沿预设的河流前进,就会产生有价值的生成。这种引导可以是点石成金,可以是辨伪去妄。仍以《背影》教学为例,“不要走动”是父亲在命令儿子,学生的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这反映了当时父子间的隔阂甚至是冲突,我据此引导学生体会已身为人父的朱自清写此文时的心情—对父亲的愧疚与爱。针对学生的笑声,我问学生:“你们不觉得这位可笑的父亲有可爱之处吗?”引领学生去关注父亲关心儿子的点点滴滴的细节。
其次,要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之转化为丰富的教学生成,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预设情境便是其中之一,它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现学生的个性。预设情境,可采用表演、竞赛、设置悬念等多种形式。下面以《羚羊木雕》两个教学环节来说明。
环节一:分角色朗读。我要求全班选出三位学生分别担任爸爸、妈妈和“我”的角色,其他学生可点评,也可毛遂自荐朗读示范。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读妈妈的“是不是拿出去卖啦?”这一句,学生更是各执一词。有学生认为“卖”字应读得短促生硬,读时应毫无表情,有学生认为在读这个“卖”字时应面带微笑,语带拖腔,读出妈妈是在“诱”我说出羚羊木雕的去处……我让学生们读出各自理解的妈妈的应有的语态、神情。不管哪种读法,学生都一致认为这里用“卖”字而不用“送”就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它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妈妈焦急紧张之态和重财轻义的形象。
环节二:表演—自编自导“我”讨回羚羊木雕的一幕。学生在表演“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中的“看”这细节时,创意迭生:或认为传达轻视之意,用“白了我一眼”;或认为要体现万芳当时对“我”的失望,生气之情用“瞪”“剜”等词。
纵观这两个环节,学生情绪高涨,创造力和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三、让教师成为生成性资源
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这是生成性的要义。学生的生成促成了教师的生成,教师的生成又引领着学生的生成,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有人会说教师的教学生成主要靠教学机智,但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认为,教师这一生成性资源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发、培养的:
1.培养平等的师生观。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要求“当事人”处于“平等的网络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切不可以师道尊严而自居,否则,影响教学生成的氛围,阻滞教学生成的进程。一次上作文课,我刚走进教室,就听学生大喊“狼来啦”,我说:“同学们把我比作狼,这使我想到了动画片《狼和羊》中灰太狼说的话—‘我有世界上最好的抓羊方法,却从来没有抓到一只羊’。同样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写作方法,却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这是为什么?”一句话就引入了作文教学。试想,如果当时教师高高在上,厉声呵斥,那么无疑会破坏整个教学进程。事后,我了解到学生们是故意用同一种方法,在测试教师对他们的反应,我已是第三个接受测试的教师了。此事也充分说明了学生渴望与教师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师生观有利于营造民主氛围,促进生成。
2.培养开放的价值观。开放的社会必定会有多元化的价值观。上面提到的教学《背影》时的笑声,就是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的体现。对此,教师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抱残守缺,应该持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当学生的想法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教师可与之探讨给以引导,但不能予以压制。例如,教《老王》一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在讨论老王该不该收杨绛的钱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老王应心怀感激不该收。一位学生说:“老王那么穷,不收白不收。”“既然该收,老王为什么又不收呢?”我问。“可能是不好意思,杨绛家看病也要花钱。”“对,这是底层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想法—生病等于致贫,等于天塌了。老王是从自己的境遇来揣摩作者的境遇。草根有草根的卑微,草根有草根的善良,草根有草根的尊严。”我想,如果简单否定学生的价值观,那么就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生成。
3.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站得高、看得深,才能从容面对生成,从容引领生成,不断地丰富生成。
整合资源,促进美术教学 篇12
一、开发信息课件,形象展示美术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出示大量艺术精品,从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到西方的油画,从书法作品到绘画作品,从生活中的艺术设计到建筑中的艺术造型。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并点评其中艺术设计,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更具趣味性。
二、组织专题讨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广大教师一定要避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注重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讨论,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如在《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直观地欣赏中国花鸟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笔者在课堂上投影了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及不同特色的中国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分组研究,从线条、勾勒、色彩、明暗及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且相互讨论。笔者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适时点评,帮助学生完善感知、提炼特色与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增强参与效果,打造更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堂。这一点对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提高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动手参与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既要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又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激发灵感、培养能力。如在《人类的朋友》一课教学中,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小动物的趣味知识外,还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动物的比例、线条变化,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细致的观察能力、用线造型的表现能力。在师生互动观察后,笔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观察体会相互探讨比例的关系及线条的变化等, 接下来开展创作指导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形象、直观和有效,学生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对灵感激发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有较大帮助。由此可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拥有更多操作平台,具有更多操作机会,对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帮助。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学生动手参与程度高,整个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家学习讨论热烈,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开展。
四、运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赛促学是许多教师乐此不疲的重要方式, 初中生竞争欲较为强烈,教师将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及目标任务设置为竞赛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巩固相关要点。如在《装点生活》教学后,为了让学生了解被广泛应用的装饰图案、装饰风格、艺术特色,创意性地进行设计与运用,笔者组织开展了小竞赛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在课外自主设计尝试,有创意地把装饰图案运用于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并进行分小组造纸竞赛,对设计作品的图案、色彩及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作品。在这样的竞赛氛围下,每个小组学生的兴趣都被有效激发起来,课后,大家借助常用物品的外形,富有创意地把装饰图案应用于其中,形成具有一定风格与主题的装饰作品,再在班级进行竞赛评比。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五、开展兴趣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课外空间的拓展是重要的资源,广大教师要注意发掘课外兴趣小组这一有效资源,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得到满足,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如色彩、素描、造型或美术欣赏等学习兴趣小组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使课外兴趣小组成为学生美术课堂学习兴趣的延续与补充,同时其是学生巩固美术学习成果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美术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互补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特长,因材施教,将具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专门训练,尤其是其中有志于未来从事美术事业的学生,在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在充分兼顾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美术专业方面的特长培养,这一点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在这样的环节中,一些艺术天赋较好的学生得到全面培养,为他们将来发展拓展空间。
【促进教学资源】推荐阅读:
教学促进06-16
促进有效教学10-01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05-09
以评价促进作文教学07-20
促进教学科研论文07-03
以学生反思促进教学09-05
反思促进教学水平提高10-01
促进政治教学改革10-22
集体备课促进语文教学05-28
集思广益促进教学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