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阅读教学(共12篇)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思想情感以及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班级制教学模式下, 保持学生个性并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探寻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今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学生个性的培养对于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仅有意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能够发现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并获知更多的有效体验。
一、营造氛围,打开学生心扉
强化学生的感悟经验,重在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探寻可操作的手段和方法。教语文,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毫无负担地融入到与文本对话的情境当中,舒展自己的内心。而学生心灵的开放与周边环境,特别是课堂气氛关系密切。教师要能够营造融洽而温和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身心放松真正达到阅读主体与客体的紧密融合,读者心灵与作者描摹的意境浑然一体,因而令学生自身产生独特的学习感悟。一般来说,配乐诵读、冥想等等方法都是有效开启学生心灵的方法。
比如,《桂林山水》的教学,凭借文本优美的词句和亦真亦幻的文章意境,教者通过一段配乐诵读导引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试一试,在老师读的时候如果大家喜欢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看一看你见到了什么景象,又想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生:(边听边想象,逐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闭目冥想。)师:(安静地)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啊?生1:真是美,我似乎到了漓江畔,看到了那碧绿的水流,静静地流淌着,江底倒映着我的影子,还能看到白云和天上偶尔飞过的鸟儿的身影,那水仿佛是绿色的绸子,能够轻柔地包裹堤岸上一切静默的自然风光。生2:我看到蜻蜓的影子,在水面上轻轻一点,于是一圈圈波纹漾开随着水流的方向前移,直到很远很远,依然看见那涟漪催动着山的倒影在晃动。那是一片静默祥和的天地,我爱那水,它的颜色如丝绸,我想拥抱她,那感觉应该和拥抱一团丝绒无异。……
倾听着诗歌一般优美的语言,我们不得不钦佩学生那无边无际的想象和奇妙的感受。此刻每一句表达都成了学生心的灵语,除却学生自由放松的欣赏状态,有哪位大师能够雕琢这般天籁啊?
二、批注阅读,催生个性感悟
集体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难得的就是学生自主感悟的时空,没有教师的干扰没有同学的影响,自己静静地去完成心与心的交流, 记录自己心灵流淌的言语。批注,应该是一种阅读的习惯,习惯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境界,那么感悟之丰富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十二册课文《匆匆》是朱自清诸多优美散文中的一篇,教学材料的特点自不由笔者赘述,此文的阅读教学最适宜让学生自主批注,开拓其独特感悟:
师:喜欢读这篇文章吗?生:喜欢,许多语句写得很优美,真想多读几遍。师:那就好,大家现在就开始,读三遍够吗?生:(笑)够了。师:其实,老师并没有想限定遍数,你读几遍能读懂就读几遍吧。那你想怎么读?生:我在前几遍读的时候,觉得有很多话,很多感悟,我想边读边做笔记,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是很重要的,那么现在就开始自己的阅读吧。生:(边读边做批注)……师:看大家的状态,似乎都很想交流了。生:是啊,我最喜欢读开头几句话了,排比句式用得很精彩,发人深省。我总觉得这去来与开谢之间有些什么变了,今年的桃花和去年的不一样,今年的燕子也不一定是去年那只,时过境迁,外表不能发现的变化,其实隐含着时间一去不返的特点……
这篇议论性散文,采用了多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无奈,是一篇很感性的文章。如果按照理性的新思维来分析讲解是很难深入人心的,至少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催生学生的领悟。
三、选择阅读,外显独特感悟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有时候就像是在做拼图游戏,一个片段一个片段拼凑,最终也能够完成文章所承载的内容图式,并且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选择性阅读,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章片段阅读,并产生自主体会的过程。
《猫》是一篇结构明晰的文章,个性因素使然,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小猫的表现,感受它的顽皮,而有的同学又喜欢大猫的尽责和可爱。根据这样的客观因素,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文章片段进行阅读。之后又重点引导学生做综合交流,将文章条理和内容完整地整理出来。学生个个乐在其中,并且都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学也始终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推进,教学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感悟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其他科目的一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它又是一条极具特殊性的学习途径,除非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帮助学生积累表达感悟的方法, 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并借此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2
关注学生体验促进有效阅读
文/方香珍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注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文本学习”,还应是“体验学习”,学习的内容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因此,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体验,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一、创境激趣,引导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进入特定氛围,激起情感体验。如,在《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二、关注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三、角色表演,深化体验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在角色表演实践中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角色表演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在《麻雀》一文的教学中,在讲到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母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个知识点时,这是为什么?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有位老师设计了以下几点:(1)情景再现。()通过课件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2)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着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3)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然后再请人表演这段情境。一人上台演猎狗,一人演麻雀,一人演母麻雀。当音乐再响起时扮演“猎狗”的学生做着凶神恶煞的姿态走来,对着小麻雀说:“小东西我要吃了你。”而后狂笑起来。而扮演“小麻雀”的学生,这时抱着臂膀瑟瑟发抖,嘴里不断地说:“别吃我,别吃我,妈妈,救命啊!救命啊!”就在这时扮演“母麻雀”的学生冲了出来,挡在了小麻雀的面前,伸开双臂,颤声说到:“滚开,你这个坏东西!你休想动我的孩子一根汗毛,不然,我决不饶你。”“猎狗”先是一愣,然后慢慢地向后退去。他们的表演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学生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的智慧都犹如休眠的火山,一旦点燃便有无尽的创造潜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我们越来越多地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
参考文献:
许在芳。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新课程:小学,2013(02)。
促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96-01
阅读对小学生教育有重要的价值,阅读不仅能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1]。阅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事实上,学校作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对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小学生乐于阅读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样是学校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学校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小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的有效阅读需要教师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授小学生各种各样的阅读策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成为阅读中意义的创造者。除此之外,学校在阅读教学中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阅读策略的教授不应该仅仅是一门学科的任务,它是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的,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负有教授学生阅读的责任。而当前,我国的许多学校还没有对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许多教师依然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应付考试的工具,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依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很少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阅读教学方式也较长使用单一的一问一答式,较难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2]。这些现阶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变革。
二、促进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效的阅读策略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技能,教师只有不断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去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乐趣。
1.在小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虽然有的阅读文本蕴涵丰富的知识,但其内容难易程度却远离了学生能理解的文本范围, 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都还没有理解,何谈兴趣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习惯于将选择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都由教师决定,小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选择的过程中。
例如,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选择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度,由于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都还没有达到要求,选择材料时就应注意略高于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同时,所选择的材料也不能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的个人经历有限,那些脱离他们经验的阅读文本既难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利[3]。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小学生原有的经验,所选材料能让小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
2.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探索
情境的创设包括材料情境、拓展情境、真实情境。现阶段的阅读教材几乎都是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阅读文章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教师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该材料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阅读的兴趣。现如今教学设施日趋完善,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相继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来丰富情境的创设,在上课时播放一些跟阅读主题相关的、具有动画效果的图片,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实情境则体现在例如:教师在教授如何指路的内容时, 可根据学校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充当小导游的角色,帮助“问路者”找到地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了重点句型,同时也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通过设置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而具体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体验收获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情境中,阅读小组最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把学习成绩、能力、甚至是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补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而小组之间是同质的,这样他们可以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的成员,可以是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以是自己想合作的同伴,这样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合作的氛围也会更加愉悦。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对文本的主题进行集体讨论,也可让学生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的段落,也可以是不同的主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阅读材料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相互交流,交流的过程可以是教师就文本的内容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来互相提问,改变以往由教师提问的单一方式,这样不同的思想碰撞,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取长补短。
4.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通过对文本的熟悉、理解和创造的过程来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可以通过听、跟读、朗读、再听这样的循环方式来进行。对文本的理解可以通过质疑释疑这种策略来实现。对故事熟悉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谈谈读书心得,例如:灰姑娘为什么要在十二点钟离开?王子为什么会喜欢灰姑娘等等。对文本的创造则可以通过学生的改编来完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编写后续故事,灰姑娘和王子后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如果灰姑娘没有遇到王子,会过什么样的生活等等。
5.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完成对阅读的反馈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评价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阅读过程,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所以,阅读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只限于教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重要的评价主体。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总结,自己判断是否完成了阅读目标的要求,教师可用口头提问的方式,针对学生当前正在阅读的内容,随机提问。对于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可通过正规的测试和考试来检测。在各种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技能,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效地运用阅读教学策略是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去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乐趣。
参考文献:
[1]张冠群,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文静,罗良,阅读与小学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William A. Henk,Steven A. Melnick,The Reader Self-Perception Scale: A New Tool for Measuring How Children Feel About Themselves as Readers, The Reading Teacher, 1995,48(6):470-482.
[4]史大胜,美国小学生早期阅读教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4
一、多向学生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 在课堂上多向学生宣传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互相存在发展的, 犹如人的两条腿, 如果一条粗一条细, 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健康的, 走路也会不稳。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那些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课堂好好听讲就可以了, 而忽视了课外阅读,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成为一个在学习上跛腿的人, 在学习的道路上是走不长远的。学生的写作需要宽阔的知识面, 需要汲取那些优秀文章的语句来补充自己, 所以, 他们必须重视自己的课外阅读量, 只有不断地阅读, 才能让自己跟上写作先进的脚步, 使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写出美妙的句子, 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现实社会中, 存在着许多的诱惑事物, 互联网高度发达, 电视、电脑等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力。而那些纸质的课外阅读则多少显得索然无味, 这就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丧失了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 只有具有了兴趣, 才能调动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阅读亦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能量, 利用教师的知识魅力, 让学生发现拥有宽阔的阅读知识面的人是多么的优秀, 从而让学生也幻想自己拥有那样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营造适合阅读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教学中尤其如此, 学生作为尚未成熟的群体, 对环境的抵抗力较低, 因此, 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 例如, 教师可以在班上鼓励学生多多读书, 可以购买或借书, 然后在班上互相传阅,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让班集体充满阅读活力。其次, 教师可以多多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互相交流阅读心得, 既增加了阅读乐趣, 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与收集信息能力, 提升了学生作文能力。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读物
并不是所有的课外读物都是有价值的, 教师在课外阅读上应该为学生把关, 精简读物书单, 定时开一些有价值的读物单子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缩小选择范围, 有所根据。从阅读本质上来说, 名著与其他读物的功能性是不同的, 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一些名著, 这些名著中描写视野宽阔, 艺术价值大, 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名著中, 学生可以了解人生、了解社会。除了名著之外,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读物, 从这些科普书籍中了解自然的伟大, 对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一个质的提高。
五、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
阅读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需要的素材, 但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尚不丰富, 对于如何有效地阅读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还不能灵活掌握。因此,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需要给予其适当的帮助, 例如, 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 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收集优秀句子, 将其收集起来以备写作之时查阅使用。除了做笔记之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读物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思考, 锻炼学生的写作逻辑性, 使学生写作时可以仿效优秀文章, 把自己的想法更有水准地表达出来。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 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 并将阅读很好地与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 可以联系家长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阅读环境。另外,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对自己写作有益的东西。
总之,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存在发展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要首先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优秀素材与段落, 为写作提供基础。
摘要: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许多教师为此苦恼。阅读作为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手段, 其在作文教学上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只有充足的阅读, 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美妙的句子可以借鉴。把阅读落到实处, 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扩展,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外阅读,作文教学,促进
参考文献
[1]郭伯红.开创课外阅读新局面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9 (24) .
[2]李燕.兴趣·选择·自主: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6) .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5
福建省武平县万安中心学校 钟秋荣
摘要: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及其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应对预设生成,多开展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进行提高,进行思考、探索,并辅以有效评价,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从而达成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分析任务。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达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
一、注重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给学生动手的空间,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在教学《位置》(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时,通过二个活动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第一,在本班教室里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说说自己在第几列第几行,此层次让学生明确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第二层次,以本班教室的座位为准,出示并确定动物园的大象馆、熊猫馆、猴山、海洋馆、大门的位置,让学生说说这些场馆的所在位置。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一格是100米,那么大门到猴山可以怎么走?走了几百米?结果表明将老师的先操作改为学生的先操作,对于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效果要比以前都好,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适时多动,才能激活他们思维,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数学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这“三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教学的准备过程有个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过程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进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也是一堂精彩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四年级下
册)时我在从“量一量”这个方法中过渡到“折一折、拼一拼”时,拿出一个很大的三角形问:“这个三角形可以用你们的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从而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吗?”学生大声地回答:“能”。这个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预设教学时一时疏忽而没想到这么大的三角形可以用学生的量角器量,而只能通过折拼这个方法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停留一会儿,我说:“真厉害,这么大的三角形也能量出来,上来试试。”学生通过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度并记录85°+45°+52°=179°从而出现小的误差,此时我趁机说:“你们看,我们通过量的方法而有误差,有没有通过其它的方法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课堂上的有效生成,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只有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这一次次生成的机会,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再如,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当长方形的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和宽成正比例关系。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那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成正比例吗?”此时这环节显然不在预设范围内,为此,我反问,有哪个同学根据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使这位学生对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更清楚了。课堂的有效生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三、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作为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而有效的学好本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
1、注重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新课标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新奇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有效激发学习潜能。如教学“确定起跑线”(人教版第十一册)时,为了掌握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我点出了学校运动会400米跑时的录像然后问,为什么每个运动员所站的位置不同?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维调整到学习状态,使之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演示录像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将录象中的内容和书上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学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顺势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是底面半径的平方乘圆周率时,创设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能否化成长方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圆又有怎样的关系?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
四、注重运用有效的评价,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但要重视课堂的预设生成,问题情境的设置而且要注重评价的功能。“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悟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一一这是他的不幸。”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发挥的程度上也不一样,如果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这个学生就会努力朝前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内容。特别是对开放题型或一题多解题目时,对学生写出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加以表扬。比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出示开放题型,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3×40=8×15,有个学生写出了8个不同的比例式,我在作业本上写了“你真了不起!”有个别学生也写出了一、二个比例式,我在旁加注:“你有很大的进步!如果你有心再认真思考些,相信你会更大的进步!”在评价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敲;有效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45-01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推敲,潜心领悟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许多字词有机组合而成,词是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但往往就是这些细微之处造就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绿”字,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叫绝。咬文嚼字,也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精妙之处,推敲推敲,思索思索,在咬文嚼字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课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一、词语的对比中推敲。
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会不同,性格当然也会不同。两者之间的对比,能够让我们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如三上《哪吒闹海》一课,夜叉和三太子的出场方式并不相同,我们在这不同之中能够嚼出甘甜的味道。
教师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
师:“夜叉和三太的出场方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夜叉是钻,三太子是跳”。
师:“一个钻,一个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夜叉的功夫差,知道有一个人让龙宫都摇晃起来,很害怕,偷偷地看一下。”
生:“三太子自认为自己的武艺高强,他没有把哪吒放在眼里。”
生:“夜叉是海里的小鬼,当然鬼头鬼脑的,三太子是太子,又认为自己武功高,肯定不会把哪吒放在眼里,他才不会像夜叉那样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呢!”
从这一个钻一个跳,不难对人物性格做出准确判断。
二、看似不值一提的词的推敲
课文中有这样一些词,教参中的重点词语提都没提到,也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看似微不足道,可往往就是这些词能帮助学生思考,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如四下的《最佳路径》中那位老太太担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担心”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推敲。
师:“老太太会担心些什么?”
生:“担心葡萄卖不出去。”
师:“除此之外,她还会担心什么?”
生:“她还会担心人们到葡萄地里乱摘,可摘下来又不要了,扔在地上。”
师:“有道理。”
生:“她还会担心别人摘了她的葡萄以后不给钱就跑了。”
生:“她还会担心别的同行来破坏。”
师:“她有这么多担心,为什么还选择这样的卖葡萄方式呢?”
生:“她年纪大了,没精力了。”
师:“很好,他联系了上文,我们读出就要像他这样。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她是有很多担心,但她想也不见得就有这么多没素质的人,我也年纪大了,就相信他们吧!”
生:“她想别人是来采摘葡萄的,而不是来这里破坏的。他们除了摘葡萄也不会做其他些坏事吧!”
生:“我相信他们会给钱的,那个不给钱的人他自己会良心不安的。”
生:“我让他们自己选葡萄摘,是相信他们,我想他们也愿意让我相信。“
从整篇课文的线索性大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车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回答情况来看,原本设想的“信任”一点较难说出的难题不攻自破,水到渠成,学生就说出了答案。
这些词看似不值一提,实际作用不容小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出这些词的“含金量”,适时、适度、适当地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三、标点符号的推敲。
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了,有些标点却在行文这中传递一种信息,有时是此外不声胜有声的精邃,有时是热情洋溢情感宣泄,无独有偶都是耐人寻味的。如六下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江告争!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三个惊叹号无不传递出“急”,而且是越来越急。再如四下“蚁国英雄”一文中最后:“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个省略号中包含着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推敲的地方。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激而发灵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推敲一番,有所思才有所得。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出“情思”,使学生的每一点体会,都来自他们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有效阅读,引导学生读进去,也就走近书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了一个学生自己能感觉体验的世界,使之与“那个世界”产生共鸣,不吐不快。
参考文献: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7
1 建立语文课堂互动阅读模式的必要
1) 首先教师先根据班级学生能力不同将学生进行分层, 分为高、中、低3层, 然后在每层内对学生进行随机配对 (或3~5人1组) , 组成能力上相对同质的配对, 配对的学生会在一起完成阅读教学互动合作学习内容, 或是把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异质小组, 每个小组的学生既是阅读者, 又是阅读的传播者, 要将自己的理解所得传递给同组其他成员, 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效率。
2) 教师在课前可以事先布置讲授阅读的课文或其他文本材料, 让学生以小组为阅读活动范围, 自行研读、理解, 形成自我的见解, 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 交付小组讨论形成的主要问题, 在研讨过程中加深对阅读的深层理解, 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2 组织有特点的语文课堂阅读互动模式
2.1 全班教学设计注重互动形成的过程性
阅读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设计20分钟时间对精读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导入, 在讲解环节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 设定的阅读目标, 朗读程序等, 然后设定讨论过程中的教学重点, 而不至于让讨论偏离阅读的重点。
2.2 课堂阅读教学突出互动性和合作性
教师在精讲20分钟后, 留下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课前预习生成问题, 进行针对性发言,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确定探究问题的重点, 让小组间充分交流、相互答疑、相互启发, 使课文阅读在开放性互动中得以延伸拓展, 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思维, 如在学习《鸿门宴》中对于项羽人物的理解, 通过小组互动, 学生中既有忠于原文的史实见解, 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提出项羽的悲剧是贵族精神的失落, 这是阅读互动开放放性的成果, 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品质, 也让阅读教学的价值得以呈现。
2.3 课外的互动合作阅读补给课内的时间差
如果把语文的阅读时间都放在课内进行, 显然是远远不够支持学生阅读内容的延伸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那么小组互动阅读模式为这方面的补给提供可行。早读时间, 可进行配对朗读, 小组配对的两个或3个学生轮流大声朗读, 听的成员要对朗读者读错的地方纠正, 教师可适时配观察, 对每个配对组表现进行记录, 便于日后反思总结。一周抽出一节课带领学生的前往学校的图书馆, 进行课外阅读补充, 而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这节阅读体验, 向小组成员推荐书目和分享阅读心得, 有效延伸课内阅读教学的效果
3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互动合作阅读良性发展
3.1 课前制定详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结构
要明确小组成员本节课要达成目标任务, 教师要说明将如何考察学生是否达到阅读学习目标, 并通过制定阅读理解的要求促进小组成员相互合作, 如要求每个小组在每节课中至少要提出一个有建设性问题, 并能通过合作互助完成其他小组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抽查一个组某位学生来回答问题, 通过他的表现来为整组的阅读情况打分。鼓励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去帮助别的组, 如交换阅读问题, 避免无谓的重复提问, 这几种合作学习任务方式将所有的组员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了完成阅读理解目标和小组任务, 必须互相帮助。而教师可以通过给小组加分, 或者对全班同学进行奖励方式, 促进他们之间相互支持。
3.2 课后师生一起评价和反思课堂阅读合作的成果的
阅读课结束后, 要求学生回家反思总结今天小组讨论的知识, 教师一周拿出一节课时间对小组反馈的问题进行提示、补充, 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检查每个小组学习状况, 而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阅读程度则一定要通过小测验或独立完成阅读作业来评定。
小组反思内容包括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小组互动合作情况两部分, 这一过程可以由各小组的学生相互评价, 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评定, 评估时要求真实有效, 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表现纪录的结果, 对表现积极, 对阅读理解有独到的见解给予肯定, 对表现不佳, 阅读有困难的个别小组, 要认真寻找原因, 总结本周阅读经验, 请表现最好的小组分享阅读体验。应该注意的是评价重在激励个体积极参与, 所以评估针对是具体行为而不是个人。
4 互动合作阅读教学的深远意义
传统阅读教学注重教师在课堂精讲理解, 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表达对阅读的感悟, 而学生任务在于倾听和记忆, 不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体验, 忽视了学生的先前经验和课堂上的即时反映, 不了解学生早已掌握或超过学生的最近阅读理解区, 这必然导致阅读教学停滞, 因为缺少观察的模式, 而互动合作阅读为教师观察学生阅读程度提供可行性, 在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和个性解读者, 而教师在观察学生合作互动中, 倾听学生的理解, 帮助和引导他们深入解读文本, 成为阅读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个性感悟和质疑中促使教师去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再阅读来提升自己知识能力, 同时因为合作阅读学习要求小组在每次合作结束后都要进行反思, 教师在培养小组成员反思习惯的目时, 自己的反思意识也必然随之提高, 于是在不断反思中促进教师去阅读学习更新教学模式, 而只有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体糸和新的教学方式, 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领域走得更远。
摘要:语文的创新, 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进而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课堂阅读模式, 创设民主宽松的的课堂环境, 选择有效的互动合作阅读模式, 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才能引导学生更课入地体验阅读的乐趣, 真正感受阅读带来的活力, 进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8
一、品尝语言之“美”,在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
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写法单调、语言枯燥的毛病。其实在语文教材中,尽是描写生动、语句优美、用词贴切的值得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范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范文中的优美语句仔细推敲品味,拓展语言素材,在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这些美词美句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从而奠定扎实的语言功底。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词汇丰富多彩,极具语言特色。阅读本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语言的特色,比如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课文第二部分又以拟人的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文学概念以人格化,以对话方式给读者描绘了文学的魅力,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给人以亲切感,更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在词汇的处理上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运用比喻、设置悬念、排比等修辞手法,尽显文题美、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在开展“美文美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彩优美的语句作一次鉴赏品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点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归纳,哪怕只言片语,言之成理、言之成趣即可。
写作是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以书本中的知识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品尝文本语言之美的同时累积、拓展自己的语言素材,并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创造中,这样才能写出焕然一新的文章来。
二、体会细节之“准”,在阅读中分析写作技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去思考,那么课文信息永远是别人的,自己不会对文字产生感悟;如果只是思考,而不通过写作检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那么思考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中,两者的动机永远是“空中楼阁”。教师应利用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主旨的同时,细细品味文本的写作技巧,扩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并将之作为素材应用到写作中。
比如《孔乙己》一文,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节化的描写处理,使得孔乙己的前后两次出场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孔乙己。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遇到类似的写作主题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采用细节化的描写,即使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段简单的回忆,因为有了细节化的描写,同样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收到“于细微处见真情”之效。
三、感悟情感之“真”,在阅读中展开思维联想
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借助想象和联想,开展情感体验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加宽加深,同时在学以致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在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例如在《社戏》一文中,对看戏归航路的那一段描写极具特色:“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老渔父停下艇子来喝彩。”短短的一句话却富含着江南水乡的特色,如“航船”、“大白鱼”、“浪花”、“蹿”、“老渔父的喝彩”,我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描写,其中一位男生新奇、童话般的想象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妙的“飞船夜行图”:在璀璨的夜空下,一碧万顷,十多位寻梦的鲁镇弄潮少年,用长篙撑着小船滑向大河深处,竹篙拍打水面的声音融合着航船碰击水流的声音,浪花飞溅,童声琅琅。在寂静的夜晚,那航船仿佛一条嬉闹的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时而向上蹿,时而向下坠,险象迭生……小船划破平静的河面,向青草处划去,一层层的波纹向四周不断地扩散。此时,连风雨同舟几十年的驾船好手老渔父也禁不住停下艇子,拍手称快,不断喝彩。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抓住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月夜归航的情景,这样的片段作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无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
总之,自古读写不分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汲取教材中的语言、细节、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在写作练习中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做到读和写相辅相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从品尝语言之美、体会细节之准、感悟情感之真三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写作教学做到读写整合、良性互动,以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掌握写作技巧,促进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9
一、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 “语文书是学生的世界”;而新课程理念下则成了“世界是学生的语文书”。本文认为,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通向世界、认知世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对于阅读, 只是提出量的要求, 至于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阅读, 却很少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写作训练亦是如此。其实, 真正的阅读整合并不仅是语文读本内容前后顺序的调整, 也并不只是对语文课本内容的一种简单充实, 而是要更加讲究两者之间的相互通融、相互映衬和相互关联。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 有人增加了《致文学》 (赵丽宏) 这篇文章, 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 初一学生对“文学”一词的概念还比较陌生或是模糊, 增加此文完全有这个必要;第二, 后者本身就是前者的一个部分, 增加此文使之更趋完整;第三, 两者语言风格完全相同。另外, 为了兼顾写作训练, 可以增加《未上锁的门》 (选自《读本》) 。因为前一扇门是形象生动的比喻义, 后一扇门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实在义, 两“门”并放一起, 有助于学生从“字面”进到“字里”再走出“字外”进行深刻地理解,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还有, 教材所安排的单元习作教学, 无论从训练的量上来说, 还是从训练内容上来说, 都是实在不足取的。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 实行“随学而读、随读而写”的读写链接, 既能取得活学活用、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 又能有效实现“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双赢目的。如在展开《为你打开一扇门》等内容阅读的同时, 可以设计“我眼中的文学”和同样具有双义的“路”的两个层次写作训练。这种优化整合的训练方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趁热打铁之中加强消化和巩固, 还能充分显现出教学之乐、创造之美。
二、关于阅读写作整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和写作同属于能力素养范畴, 是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终极性体现。加强读写训练, 能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教学”, 对于语文学习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效用。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读写整合的有效训练呢?
1. 立足教材内容, 展开读写整合, 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依据, 我们只有努力创建多维教学结构, 通过对讲读内容和推荐阅读篇目进行解析, 逐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在深化阅读情感的同时, 注重历练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和素养, 并逐步将之与写作迁移链接, 从而实现厚积薄发、学用结合的目标。一是注重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 扩大词汇量的吸纳储存, 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学用能力, 以此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二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受, 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中逐步完成世界观的自我塑造和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如吴晗在《谈骨气》中强调的“中国人骨气”, 余光中在《乡愁》中谈及的“思乡爱国情感”, 《七律长征》之中洋溢着的“气势磅礴的革命情怀”, 以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显现的“人间正义”等等, 都是永不过时的灵魂真谛。学生在“吟哦讽诵”和“学牛吃草”中, 终会渐有所得、丰而实之。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和评价, 逐步学会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完成思维的求异拓展过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 对于同样的一棵树、一株草和一丛花, 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 而有些人却能心生波澜、浮想联翩呢?为什么久违中举与真正中举, 对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同样的不幸?诸如此类, 这些由阅读思维直通写作的构思和立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四是在立足于教材时注重拓展, 在读写中实行有效迁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汉代刘向眼里, 书是“医愚良药”;在高尔基眼里, 书是“救命面包”;而在歌德眼里, 书则是“高尚之人”。一言以蔽之, 让学生徜徉在优秀作品中与之对话, 能从中汲取源源的精神食粮。
2. 增加课外阅读, 展开读写整合, 有效实现素养的迁移运用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一是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改造思维, 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可以树立全新形象。通过读书, 帮助学生构建规范化道德标准, 养成辨证思维习惯, 学会逆向思维方式。以思维训练和素养提升为纽带, 能够有效串起读写环节, 写作的积累和提高也能得到体现与落实。二是“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意味着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写作中, 同时也是有效阅读的不可缺失要素。在写作中势必涉及选题、择材、立意、谋篇布局、写法运用等环节, 蕴藏期间的情感锤炼对阅读过程足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在有效阅读中, 无论是字词句的读悟解析, 还是文章结构、写法的把握, 都是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 对写作会产生帮助和支撑;换言之, 在写作中积累形成的写法和经验对提升阅读也会提供反支撑作用。此外, 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中学会个性化体验, 学会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个性, 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生成创造之花。如果能够从书本和现实中获得感受和新意, 离创作之路也就一步之遥了。因此, 在引导学生阅读之余, 可通过扩补改写和续写的方式进行仿写或迁移训练, 以“再造作文”的形式来实现读写整合。
3. 坚持读书动笔, 展开读写整合, 有效形成牢靠的读写链接
改革观念,促进有效阅读 篇10
众所周知, 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做到“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当然学不好语文。要积累不能只依赖于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几十篇课文, 就需要依赖于课外阅读。如果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最根本途径, 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语文能力提高的有效保证, 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那么, 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轻松远航的风帆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更新观念, 营造氛围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千世界对于懵懂的学生充满了诱惑。所以说,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 问题是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 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 这样就难以体现出阅读的力量, 还有“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 成为一种有害的阅读。
著名散文家王英琦认为, “阅读之于人的精神世界, 犹如雨露之于原野。雨露能让原野布满鲜花绿树, 阅读能提高青少年的品德、人格、人文素质, 美化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可见, 课外阅读不仅是听、说、写的基础, 还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 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他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 课堂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对他产生特殊的吸引力, 因而它成了帮助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课外书读得越多, 掌握知识就容易。因此, 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
二、经典碰撞, 培养兴趣
“开卷有益”, 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现如今书海浩瀚, 其中鱼目混珠者极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从浩瀚的书海中大浪淘沙, 筛选精品。朱自清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新课标》的实施, 让我们完全可以将教材“名著推荐与阅读”中规定的名著拿到课堂上来读, 但不应该只停留在推荐上,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课堂上利用名篇佳作或名著节选将学生引入到阅读的美妙情境中。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为了让学生阅读有益, 老师可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 举办佳作欣赏会, 剪报手抄报展评, 收集各种生活事件写成随笔,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的积极性。
三、榜样阅读, 潜移默化
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 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 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她认为, “有智慧的人, 生命能闪光。阅读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能催开智慧的花朵。青年人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滋润自己成长”。看看魏书生老师, 驾驭课堂似天马行空、出神入化, 十分轻松活泼;作报告, 根本没有讲话稿, 但他镇定从容、旁征博引、幽默横生。这都得益于他大量的课外阅读。一个真正有品位、有见地、有发展的教师, 就该博览群书。《学记》中说, “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教师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 是孩子的榜样, 只有喜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因此读书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习惯, 更应该把读书当作教师的一种使命来对待, 每个老师都应该拥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四、博览群书, 加强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语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 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拓展自己的视野, 才能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和审美情趣.才能“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五、自读自悟, 学以致用
先哲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时不能只读不“悟”, 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质疑问难的过程。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 才是真正的知识”。如果在课外阅读中也能让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索, 他们也一定会提出许多问题, 而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正是他们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的一个过程,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思索的同时得以稳步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减负、增效”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而课外阅读就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有机地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摘要:近几年,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标的引导, 语文教师和学生们对课外阅读有所重视, 但仍存在误区, 语文的阅读能力没能真正得到提高, 课外阅读反而成了学生的又一负担。因此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应该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 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 成为阅读的主体。
关键词:课外阅读,新课程理念,博览群书,积累运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2]甘琳:《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管理方法浅探》。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版。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绘本阅读 亲子阅读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2
儿童时期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便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重点是激活孩子的阅读欲望,使其主动去接近图书,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得持续的进步。对于知识尚浅的低年级儿童而言,成人可以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帮助他们运用原本的知识去探索书籍,进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绘本阅读在亲子阅读中的作用
绘本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故事书,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的互动来说故事。短小精薄的绘本,如同一部精彩的单元剧,能让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中,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家长们通常认为,阅读可以让孩子多认一些字,多增加一些知识,有利于孩子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小学低年段,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该怎样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上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而绘本阅读恰恰能做到这一点。然而,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家长对于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不容乐观,对绘本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绘本就是给幼儿园小孩子读的。部分家长、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阅读的认识存在误区,想通过阅读立竿见影地取得好效果,多是倾向于让孩子读教辅用书,即使读儿童文学,也大多选择信息量大的纯文字的书,错误地认为绘本信息量小,光是图好看,孩子学到的不多。近年来,我有感于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推荐与绘本阅读的推广,绘本渐渐走进本班孩子的生活,也有效促进了亲子阅读。
二、亲子阅读中绘本阅读的利用
首先,要提高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建立全新的阅读理念。通过对家长的影响,促使家长关注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作用,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积极参与亲子阅读,与孩子在阅读中共同发展。
为了让家长们明白亲子阅读的意义,了解亲子阅读的方法,我多次召开家长会,就如何开展亲子阅读举行讲座。我还建立班级的QQ群,有了QQ群以后,家长和家长、教师和家长间的交流就多了起来。我渐渐地发现,家长队伍中有一部分爱读书的家长,于是就开展了亲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由家长把孩子读书的图片、录音、感受等即时分享到QQ群里。这在班里掀起了一股亲子共读的热潮,那些还没行动起来的家长看到了别人的分享往往也不甘落后。同时,家长们还在群里分享自己对阅读的感受、认识和指导方法。比如,有一段时间家长们一起在线读了童喜喜的《喜阅读出好孩子》,很多家长从理论到实践上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家长们也把自己亲子阅读的金点子或困惑,在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交流平台和大家互动交流。教师也利用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交流平台向家长发布信息,如“好书推荐”“读书方法介绍”“亲子阅读的方法、益处”等,家长从中可以学到一些正确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提升亲子阅读的质量。
其次,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增加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其以读为乐,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创设平台为亲子阅读提供展示的机会,可以利用家长委员会在周末、节假日组织讲故事比赛、绘本剧表演,让家长、孩子自制道具,自备服饰,亲子共演。这将有效拓展阅读的空间、模式,为家长、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真正让孩子达到“悦读”。比如,我们绘本剧表演第二季的活动主题是“爱”,家长、孩子们有的选演《逃家小兔》,有的演了《猜猜我有多爱你》,还有的演了《蛤蟆爷爷的秘诀》……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阅读的快乐,更多的是爱的教育。
再次,做好书籍推荐和书籍共享,使孩子们有书可读。绘本往往价格不菲,虽然吸引人,但让每个家庭都自己买书来读还是不太现实。所以就要创新图书的共享、流动模式,如“图书漂流”“班级图书角”“热心书屋”等模式。我在班级专门设置了图书柜,家长委员会发动全体家长筹集课外阅读基金,发起“拿出十块钱,多读三十本书”活动。买回来的书放在班级图书柜里,孩子们可以随时借阅。我们还鼓励孩子们互相推荐、借阅自己读过的好书,把家中已经看过的图书拿到学校与同学换着看;鼓励有能力的家长成立“爱心书屋”,为社区其他孩子提供可借阅的书籍。
最后,以评促读,班级定期开展“读书摘星”活动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以活动促使孩子爱读书,使读书常态化,使家庭有藏书,家长爱看书,并能定时、定点陪孩子读书。这样,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概念构图促进有效阅读 篇12
一、什么是概念构图
概念构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在研究儿童科学概念改变历程时,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发展出的用来表征个人内在知识结构的工具。这种工具又可作为一套方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称为“概念构图” (Concept Mapping) , 而所绘制出来的图就称为概念构图。但很快, 概念构图的研究范围便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展到各个学科。就语文教学来说, 概念构图是以命题或概念为基础, 对文章中的概念、字词、背景知识、结构等进行分类, 然后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结关系, 加上适当的联结语及联结线, 以不同形式和符号呈现二维图解。
概念构图策略就是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概念间的关系, 把先前的知识结构与目前要学习的材料结合起来, 有效地呈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达到阅读和学习的效果。运用概念构图策略,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获得空间的把握, 能够引导得出重要的概念, 达到更有效率的学习。
二、概念构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利用概念图来表征作为文章主要信息的概念、知识和文章内容、结构。康奈尔大学的Ednondson认为:“概念构图在将内容图式化过程中, 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对学生来说, 将概念构图策略应用于文章阅读, 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 有效地呈现概念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通过构建文章的结构图式, 获得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区分必要与多余的信息, 找出主要概念, 理清观点间的逻辑关系。如此训练, 必将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从而达成学生有效的阅读。
1.课前预习时, 应用概念构图把握课文
预习就是讲读之前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己运用心力认真读书, 进而掌握阅读方法, 养成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 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分为预习、报告与讨论、练习三个阶段, 并提出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 如果这一环节指导得法, 做到切实有效, 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现实中的预习教学, 往往是拼拼生字、抄抄词语、看看词义、读读课文等, 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这些内容是教师可以检查的, 实践操作简单。但是, 如此这般之后, 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预习时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教师却无法得知。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不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 我们尝试使用了概念构图。概念构图具有直观、便于观察的特点, 教师就能够通过学生的预习概念图, 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明白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现有的对文本的感知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2.课堂教学时, 应用概念构图解决阅读重难点
(1) 运用课前预作图, 从学生有疑处入手, 展开难点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概念构图则是架起三者沟通的桥梁。一方面, 它已经建立了学生和文本的联系, 学生通过预习, 把已掌握的知识、对文本的理解等思维过程都直观地展现在了概念构图中;另一方面, 它又沟通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只要看看学生构图, 就能了解学生对文本已有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构图, 进行“纠错补漏式”教学设计, 即学生构图中错误或缺漏的内容, 教师定为教学难点, 学生已理解的就不讲或少讲。实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理念。
教学实例:《无私的爱》阅读教学
《无私的爱》写了孔繁森抚养孤儿、教育孤儿、为孤儿卖血换钱三个故事。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就了解到文章介绍了孔繁森的几个事例, 但是很多人认为写的事例是:孩子生病时, 孔繁森辛苦照顾;孩子吃东西挑剔, 孔繁森教育他们;家中情况越来越差, 孔繁森去献血。由此可见, 教育孤儿和卖血换钱这两件事例, 学生已经基本清楚, 但抚养孤儿这个事例被窄化认识了。于是我就围绕“抚养孤儿”这一事例展开重点教学, 借助一份学生错误的概念构图, 边理解边修改, 帮助学生理清这一内容中包括“收养孩子”和“抚养辛苦”两块内容, “孩子生病时孔繁森辛苦照顾”只是“抚养孩子”中的一个内容。最后师生共同努力, 绘制出正确的概念构图, 学生的认知就很清楚了。
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从收养孤儿到抚养辛苦是有先后顺序的, 所以用箭头来连接。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抚养辛苦”具体表现为孔繁森晚上回家要做饭、教孩子学习, 夜里和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不厌其烦换床单, 节假日给孩子买衣服、陪孩子玩, 孩子生病直奔医院, 一整夜没有休息。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 学生感受到孔繁森把收养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女, 这是推理出来的结论, 就用箭头连接。其他各概念间的关系用普通的联结线联结。学生在预习时的困惑因概念构图迎刃而解。
像这样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发现或者提出新的问题, 是概念构图的优势体现。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有意义的学习, 更是探究式的学习、创新性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 并学会一种新颖的预习方法。
(2) 绘制概念构图, 突出教学重点, 感受人文内涵。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感情, 怎样引导学生自然又深入地感受到呢?看起来概念构图是比较理性的思维呈现, 人文教育似乎不能很好地融合到阅读理解中。其实不然。只要应用合理巧妙, 概念构图照样能够凸显人文教育功能。
教学实例:《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教学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我以学生的情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 即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幻景部分, 让每位学生边读边绘制概念构图, 然后借鉴一位学生的构图展开教学, 读读议议中修改构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幻想与现实的对比, 直观简洁地揭示了文章中心, 带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学生始终和小女孩同喜同悲, 并很快就感受到了当时穷人的悲惨命运, 社会的黑暗不公。
像这样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文章, 我们都可以恰当地使用概念构图, 突出学习重点, 整合新旧知识, 建构知识网络, 有效地呈现概念间的关系,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获得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和学习策略。
3.课后阅读时, 应用概念构图提升阅读成效
新课程提倡要加强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联结, 把语文学习推向更广的课外天地中。教师们已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 如课尾结束时, 许多教师都会说:回家以后看相关的课外书, 找一找还有哪些故事。这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苍白无力, 效果不显著。事实也证明, 这样的课外阅读也是一句空话。不过, 我们运用概念构图, 就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课外知识, 使课外阅读真正有效果。
教学实例:《钓虾与放牛》的课后阅读
在学习《钓虾与放牛》一文后, 学生对钓虾的方法产生了兴趣。教师趁势引导孩子:除了农家小朋友介绍的方法, 还有哪些呢?课外阅读时, 学生就把了解到的钓虾方法都绘制在概念构图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学生在阅读时不仅关注了阅读的内容, 还会静心思考,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阅读理解。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自主阅读的能力。下面就是一位学生课外了解到的其他钓虾方法。
学生通过构图来扩展、引申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随之增加, 扩展引申后的知识比原有知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更易与有关知识经验连接起来。而教师只要看看学生绘制的概念构图, 就能够及时地了解他们的阅读和再思维情况, 科学评价阅读质量, 大大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监测。
总之, 概念构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 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 教学时可视课文的内容而合理选用, 构图的时间可选在课前、课中、课后, 形式可以是教师提供、师生共构、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只要教师大胆创新, 灵活运用, 授之以渔, 一定能使阅读教学更高效省力。
参考文献
[1]崔峦.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10) :4-7.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促进有效教学10-01
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录音教学09-15
促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讨10-18
有效评价促进主动发展08-13
有效预习促进高效课堂论文07-06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有效促进“3+1”工程的提升10-09
有效促进后进生的转化10-25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10-03
我是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07-06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