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2024-10-12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精选10篇)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1

语文教材, 每一单元都编有一定数量的阅读课文。《大纲》明确规定, 阅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补充和延续,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这些阅读课文, 有效地进行教学, 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 谈几点看法。

一.以精讲带阅读课

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 每一单元的课文分精讲和阅读两类, 精讲课文教学, 一般是教师重在示范, 按照教学计划,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 来揭示同类课文的规律,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促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从而获得阅读规律, 从训练中来深化所学知识, 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因此, 阅读课文的教学, 教师重在指导点拨, 让学生自己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我在讲《药》《项链》《荷花淀》这三篇小说时, 前两篇是精讲课文, 后一篇是阅读课文。讲前两篇课文时注重介绍有关人物描写的基本知识, 讲清记叙和描写的关系, 在讲后一篇阅读课文时, 让学生按课文“思考与练习”的要求阅读并进行思考, 对如下问题作了指点:1、《荷花淀》反映了白洋淀人民坚持抗日爱国这一主题, 主要是通过对水生嫂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的。2、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较多, 但主要人物有两个, 一是水生, 另一个是水生嫂。文中对水生的描写比较集中, 用笔不多;对水生嫂的描写用笔虽多, 但多中有变。即在小说前半部分有较多单独形象描写, 后半部分是把她结合在青年妇女的群体中来描写的。水生热爱祖国积极带头, 机智勇敢的性格很鲜明, 一目了然;而水生嫂的性格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步揭示的。她与水生都有着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痛恨日寇, 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品质, 但又是比水生性格更复杂的人物。3、水生嫂的形象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 她的性格几乎在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中都有所体现。“话别”与“遇敌”两节是对水生嫂形象分析的突破。“话别”一节, 是水生嫂基本性格的一次集中体现, 勤劳、朴实、温柔、识大局、明大义, 积极支持丈夫参加抗日。“遇敌”一节, 又是对她性格描写的一次飞跃, 即在遇见敌船后又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 机智勇敢, 同时她在抗日的态度上由对丈夫的积极支持, 发展到自身抗日的激发阶段。在写作手法上, 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药》、《项链》、《荷花淀》这三篇小说在题材、内容方面不一样, 但在写作方法上有个共同点, 就是用各种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表现文章的中心。因此,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记叙和描写的关系, 掌握有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基本的方法。

二.要重视预习

我认为预习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非抓好不可。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学生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以前, 对阅读课的处理是让学生自己看, 看完后提问题, 但学生不能一一回答, 每次的阅读课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阅读课教学的失败, 其因是事先没有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预习。找出阅读课文失败的原因, 我注重抓好预习, 在预习中通常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如阅读《华威先生》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1、概述课文基本内容。2、通过对华威先生一系列言行活动的描写说明了什么?3、写华威先生是活跃在国统区抗日文化界的一个“忙人”;写到处兜售他的“一个领导中心”;最后写终于碰壁。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4、此篇采用了记叙文的哪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预习的另一种方法是学生看书提问题, 老师汇总, 课堂解答。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预习, 必须做到坚持落实。

三.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要把阅读课真正教成阅读课, 我认为教师首先解放思想, 消除顾虑, 做到放心、放手。阅读课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因为, 阅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学生巩固精讲获得知识, 培养他们读书的能力。正如教人游泳一样, 教者讲了游泳知识, 作了示范动作, 关键是下水实践, 那种提心吊胆, 只怕人家淹死, 而不让下水, 是永远也教不会游泳的, 人家也就永远学不会游泳。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师再加些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学生是完全能够掌握的。当然, 要使学生练有效果, 真正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如讲老舍《茶馆》的第一幕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由学生复述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课堂练习, 用对话形式写一段话, 要求从人物的对话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 同学们反映效果好。综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群文阅读

一、初识群文阅读

台湾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陈鸿铭的一堂群文阅读课——关于爱的文章及推广儿童阅读的经验让我惊叹。一是这么多篇文章能在同一时间内阅读;二是把阅读关注点落到了实处,三是感受教学过程“教”的转变。

其实,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彻底摒弃了我们还在追求的朗读、美读,单篇课文教学的所谓深挖教材已经越来越受到质疑和诟病,而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我的理想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二、准确理解编排内容,善用文本

以我班为例,学生来源较差,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不会引导孩子阅读,意识淡薄,课外阅读资源很少,造成了学生阅读量少和阅读能力欠缺。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教方法,如找词语、句子……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一节课时间紧紧的,虽说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学生兴趣不高,发自内心的感受很少。

于是我利用人教版三年级教材六单元课文内容,在一节课时间内阅读3篇课文。课文有《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这3篇课文结构相同,内容都是展现祖国美丽河山的课文,通过分组阅读不同的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关键句子;再分组交换,让一组同时呈现三篇课文;让各自持有文本的学生相互说说文本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文本,为什么?整节课,老师提出重点问题,学生轻松读懂了三篇文本内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自己读,并且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三、恰当选择时机,活用文本

1.一课一文,随文阅读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五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从多个侧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文内容离学生实际较遥远,学习费时较多,群文阅读操作难度较大,因此,采用一课一文,随文阅读。课文《孔子拜师》对应《杨万里拜儿童为师》,《盘古开天地》对应《黄帝的传说》,《赵州桥》对应《卢沟桥的狮子》。

2.自主选择,个性阅读

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情、训练目标弹性选择,学生也留有自主选择的弹性空间。如果学生不喜欢,强加给的学习内容,即使再简单也会索然无味。

四、给予方法指导,巧用文本

在解决了读什么、何时读的问题后,怎样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也很关键。教师可以加强整合,实施群文阅读。

三年级上学期,随着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尝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方法。“群文阅读”“主题回顾”这一环节我们做了调整,因为课内文章“主题提炼”才刚起步,所以降低难度,只要学生回顾这些名人有什么优秀品质即可。“阅读概览”这一环节只需要学生整理出“文章写了谁,写了什么事,你认为他有什么品质”三个问题,填好阅读记录表即可。老师给学生三个晚上的时间,充分阅读。让学生利用课文学到的方法阅读文章,理解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名人的优秀品质。其中三遍阅读法简单有效,适合学生独立阅读。所谓三遍阅读法,就是将课内“读通,读懂,读透”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第一遍认真默读,读通文本,第二遍小声细读,勾画好词佳句,第三遍大声朗读,在感受最深的地方旁注。

考虑到中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片段分享”“精彩赏析”合并为“阅读分享”,这是学生个体阅读后,心里有话想说,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分享的时间。这一过程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个人与文本、团队与文本的对话。大家一起聊这些名人,老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聆听他们发言。围绕“你喜欢谁?你崇拜谁?谁打动了你?谁值得你学习?你最想对谁说什么?你受到什么教益?”等展开。通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些名人闪光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思想情操,慈善的人文情怀,使他们深受感动。

群文阅读让学生更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提升阅读的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呢?

参考文献:

李怀源.课文·语文·人文:关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探讨[J].小学语文教学,2009(5).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3

为真实了解略读课文教学现状, 我特地开展了专题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放任自流型:有的老师认为“略读”就是简单一读, 略知大意, 于是便有了“忽略”教学之念, 放任学生读后简单交流一下完事;精雕细琢型:将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 特别是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 抠词抠句, 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蜻蜓点水型:有的教师知道略读课文不是测评的主要内容, 试卷中就是有也是“蜻蜓点水”, 于是出现了轻视的现象, 有的甚至连读都没读。略读课文教学练习缺失:统观教材中的98篇略读课文, 除了部分课文在“阅读提示语”中以问题或导向的方式指出了阅读任务外, 概无明确的“练习”;从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没有依据单元语文能力训练重点或阅读提示语展开设计, 只停留在散谈层面, 无论是面上的广度, 还是点上的深度都很不够。

二、行动策略与思考

(一) 把握单元整体目标,

明确练习设计指向

1.解读“单元目标”, 分册整体梳理。

既然精读是基础, 是准备, 就必须在单元整组框架下厘清“单元目标”。哪些能力目标是精读课文中重点习得, 并需在略读课文学习中迁移、运用、巩固?每个“单元目标”之间有何关联?我们在教学中要从这一原点出发, 进行深入解读、梳理, 做到心中有数。为此, 我就四年级教材进行了整体梳理。以四上前四单元为例———单元专题“感受自然”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心灵勾画式阅读。 (2)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奇观中不同的侧重点与表达方式。单元专题“观察发现”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 怎样记录观察所得。 (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开展观察活动, 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单元专题“走进童话世界”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概括童话的主要内容。 (2) 在品味童话的语言中体会童话的特点。 (3) 学习创编童话、讲演童话。单元专题“亲近动物”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作家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2) 体会用看似不喜欢的语言表达深深喜爱之情的表达方式, 并在说话写作中运用。 (3) 学习作家的表达方式,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2.落实精略对接, 实现殊途同归。

四到六年级的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精略衔接的承接点、阅读能力的训练点、表达方法的涵泳点等, 都需教师系统观照。教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和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六下五单元为例———六下五单元目标:学习本组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学作品。六下五单元课文及表达特点:《跨越百年的美丽》 (精读) 用一个具体事例赞美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功绩及人生意义。《千年梦圆在今朝》 (略读) 用5个具体事例表述数千年中华飞天梦想的实现历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精读) 用3个具体的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略读) 用一个事例写出科学课老师怀特森给予“我们”的终身影响。

其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我最好的老师》选用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来证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千年梦圆在今朝》用几个典型事例来说明。我们可调整教学顺序, 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我最好的老师》的基础上, 进行“想象还原抒写怀特森老师引导我们学习某一科学知识的学习情境”的练笔;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千年梦圆在今朝》时进行“我也能用几个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练笔。如此精略对接, 学生不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领会都会有更深刻、更扎实的体悟。

3.直面剖析课文, 确定迁移节点。

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 因此不能求全求深, 需要教者在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语的观照下细读文本, 发现文本表达的独特性, 确定“阅读能力”和“语言表现力”习得点, 重点进行迁移性训练。以四上一单元为例, 其中有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阅读能力迁移节点———体会作者用数据证明观点的写法;边读边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语言表现力迁移节点——— (1) 学习用数据证明观点的写法, 围绕某一事物写一段话; (2) 也可学习用“从……到, 从……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火烧云》:阅读能力迁移节点———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学习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语言表现力迁移节点——— (1) 学习写“abb式、abac式、事物+颜色”的色彩词; (2) 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 学习作者的写法, 写出三种形态的火烧云的变化过程。

(二) 立足学生能力发展, 精心设计“阶梯练习”

1.前置性预习练习———让学生学会在语言中自我游泳。

我和我的团队着力为三到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预习单”, 提前下发给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自学, 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与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预习单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基础性内容: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并读通课文;二是个性化内容: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和课文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对内容的了解、概括或梳理的练习;三是质疑性内容: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疑惑, 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预习单:

(1) 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 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abb式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abac式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事物+颜色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3) 读了课文, 我知道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写火烧云。它变化多端, 先变成_______, 接着变成_______, 然后变成_______。

(4) 我能找到描写火烧云色彩或形态的语言进行批注。

(5) 读了课文, 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由于预习练习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当学生走进课堂便是已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 课堂教学就有了全新起点。每一份预习单, 我们都在上新课前进行批阅与梳理。

2.过程性语言练习———让学生在语言涵泳中收获“阅读表现力”。

(1)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本阶段旨在展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对字词的读、记与理解及对课文的朗读与梳理情况。因而, 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了以“选择读音、生字辨识、词语记忆 (归类) 、朗读展示、课文主要内容提取概括”等形式的练习, 以媒体呈现口头展示或书面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有效正向反馈, 也是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必要强调。

(2) 学生聚焦涵泳探究。

本阶段旨在整合学生在预习中的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学核心目标设计“练习”, 引导学生深入涵泳文本, 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

如四上略读课文《母鸡》安排在精读课文《猫》之后, 同为老舍作品, 但写法上有所不同。因此, 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学习过程, 让学生充分获得历练:

●自读找“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品读感受“我的讨厌与不敢讨厌”。口头互动练习。 (在练习中感受动物生动的形象, 获得推敲词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训练。)

荫表格式对比《母鸡》和《猫》写法上的异同。 (在全体比较梳理中感悟文本表达特点。)

(3) 学生语言表达习得。

我们努力在“习作观照”下设计略读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单。仍以略读课文《火烧云》为例:

我能学习作者的写法, 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 学习第4-6自然段的写法写下来。

一会儿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

3.延伸性读写练习———让学生在自主读写中各放异彩。

(1) 努力追求与生活阅读对接。

我们高度关注略读课文教学后的阅读拓展。一是以一带篇。我充分利用好同步配套阅读《百合花开》一书, 以“主题阅读”方式, 推出一组同主题文章, 让学生进行略读, 整体把握, 感悟意蕴, 获得阅读能力训练。二是以一带本。不少略读课文是名家名作节选, 我通过“阅读推荐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著,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如四年级一单元学习后推荐萧红原著《呼兰河传》;二单元学习后读法布尔作品《昆虫记》;三单元学习后推荐阅读《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四单元学习后推荐阅读《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2) 努力追求与生活写作对接。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 我根据本单元精略课文的不同写作风格进行多样性写作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课内“迁移性训练”后, 勾连学生生活实践, 课后结合强化训练。如前面提到的略读课文《母鸡》学习后, 结合随笔练习, 请学生尝试用“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 用拟人的手法, 抓住具体事例写自己熟悉的某一动物。

(三) 聚焦教学实施状态, 自我剖析实践成效

1.常态实施, 进行“阶梯练习”跟踪评价活动。

为了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 并获得强化, 我们开展了常态性跟进性评价, 激励学生认真开展自主练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四年级“我能学·我会学”学习之星竞赛为例———好问星 (颗数:10颗;称号:小小问题家) : (1) 能在预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能在上完课后, 延伸出继续研究的问题。好学星 (颗数:10颗;称号:自学小能人) : (1) 能认真完成预习单, 并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解决对字词的理解及一些浅显的疑问; (2) 能在课堂学习中比较好地完成练笔; (3) 能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投入到思考、互动中。会学星 (颗数:10颗;称号:智慧学习王) :能在课文学习后, 主动开展相关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并进行记录与展示。

2.现场测试, 举行“阶梯练习”竞赛剖析活动。

紧扣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26—01

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有阅读课文,其内容多样,体例各异,教师应该抓住讲授阅读课文的好机会,加强阅读方法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备,要有策略

教师、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但是,准备要有分寸,有策略,要因人因课而异。

1.认真研究文章。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的准备。课前,老师要认真阅读课文,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全面领会课文精神,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讲解时给予适当的说明。

2.充分利用单元对话。因为每个单元第一课的对话都与第二课的阅读课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应抓住对话教学的机会,补充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知识准备。

二、导,要有技巧

教师要善于通过巧 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文章的境界。

1.设疑法。在上课之初教师先呈现一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讲A Journey in the Forest 时,教师可以设立问题:Have youever had a journey?Have you ever been to a real forest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are in the forest?以此来展开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

2.直叙法。对于比较难的文章,老师可用简明的语言直叙其中的部分,以增进学生的了解。但是,讲述要有分寸,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又不能把文章和盘托出。

3.表演法。对于比较长的对话性文章,里面出现的人物比较多,学生阅读时容易把文章的情节混淆,可在上课之前,将文章排成短剧,课上展示,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三、拔,要有梯度

1.內容安排要有梯度。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适当安排教学步骤。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且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教师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开始,从粗到细:先通读全文,再完成理解题目,最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供大家共同商讨解决。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2.能力培养要有梯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

四、练,要有实效

阅读理解,多读多练不可缺少,但是要避免只求量大、不求效果的练习。练习要适合学生的水平,适合课文内容,适合能力培养目标。

1.解释说明性练习。书上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原文摘录的段落,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可设计或找到有关解释说明性文章,让学生先行阅读。

例如,在学One Million Pounds 时,我找来了《百万英镑》小说的英文简介,将故事发生的背景部分摘印下来,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阅读。

2.巩固内容性练习。授完一课后,教师可以找同类的或与此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作为巩固性练习。例如在学了A Man of Great Determination后,我让学生阅读My Teacher (by Hellen Keller)和The Story of Tomas Edison等文章。

3.总结升华性练习

在教授完课文以后,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达到基本的能力培养目标外,还要有拔高性的练习,让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再快一步,例如复述练习和改写练习。在学完A Medical Conference后,我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小故事,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5

关键词:英语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深化,整体教学,综合能力

1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文教学应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熟悉篇章结构放在首位, 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 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把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合于其中, 加以理解、巩固和消化。笔者将就具体的教学模式和着重需要理顺的几种教学关系分别进行阐述。

2 教学模式

2.1 理论依据

课文整体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 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 做到局部不离整体, 整体寓于局部之中。其教学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 即宏观导读→微观剖析→整体吸收。课文的整体教学保持了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 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2 功能目标

课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上得到提高。

2.3 操作程序

2.3.1 阅读前。

(1) 讨论课文题目:在进行阅读前, 教师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猜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大概内容。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激发阅读欲望, 印证猜测的结果。 (2) 背景介绍: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 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而且还能使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3) 教授新词: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加快阅读速度, 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 简笔画或多媒体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4) 提问引导,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2.3.2 阅读中。 (1) 整体粗读, 领略内容大意。 (2) 分段精读, 注意细节。

2.3.3 阅读后。

多种迁移活动, 活化教材, 交际应用。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采用改变人称或时间来改写课文、续写课文, 将课文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 设置情境采访等。

2.3.4 实施条件。

读是阅读课的主线, 听、说、写配合。必须精心设计好各类问题, 逐步加深理解, 语言知识的讲解要适度, 操练要结合语境。

3 教学关系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 应着重理顺下列关系:

3.1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整体教学首先是要从整体出发, 从整体来教局部, 教局部时不忘整体。我们在备课时都要进行某一或某些局部性的教学, 各课时的局部侧重不尽相同, 但始终要求与整体内容保持紧密的联系。

3.2 难和易的关系

课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外三个:一要理解课文内容;二要能朗读或背诵课文;三要能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语言材料。如果在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要求达到这三个要求, 那几乎不可能。但整体教学是将全篇课文反复进行训练, 由易到难, 由粗到细,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以解决“难”的问题。

3.3 内容与结构的关系

在教学中, 要把词汇、语法、语言教学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 这样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结构, 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深层意义。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6

一、围绕要点, 品味语言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仅仅是民间文学启蒙了“我”吗?

生:还有母亲的爱。

师:默读课文,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生:是因为嗓音甜甜的, 犹如花的“芳香”, 使人迷醉。

生:还因为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犹如“芳香”。

师:能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得更透彻呢?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 洗完澡, 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唱起动听的歌谣。

生:因为“洗完澡”, 母亲有干净的体香。

生:又因为“搂着我”, 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 犹如芳香。

师:从这两句话中,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

生:善于唱歌的母亲。

生:和蔼慈爱的母亲。

评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略读的略字, 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 只需提纲挈领的指导, 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 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要不断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教学这一语段时, 教师巧妙地抓住文章重点, 紧扣“芳香”这一通感, 让学生由嗅觉的体验转移至听觉的体验, 感受歌谣的动听, 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体验到那浓浓的母爱、质朴的启蒙, 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的智慧。

二、感知写法, 迁移运用

【案例】苏教版国标版《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片段

师:围绕课文开篇第一句话, 课文选择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叙述?自读课文, 画出相关词句。

生:它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有著名的歌剧院、音乐厅。

师:如果课文仅仅就这几句话, 你有什么想法?还能让你感受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吗?

生:不能, 太不具体了。

师: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 选择材料, 组织材料, 具体描写的呢?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想想作者的表达顺序与方法, 圈画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

生:我找的是文章第二自然段。例如“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大部分音乐生涯、许多优美的乐章”表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师:是的,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维也纳给予音乐家们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美的乐章。

生:文章第三自然段讲了许多与音乐有关的装饰品。

师:围绕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这样的表达顺序能否调整、改变?

生:不能。从“到处……许多、多……就连、也……”等字眼中我们发现了语义的递进。

师:你真会用心读书。

师:今天, 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抓住特点, 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或角度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有重点描写”的方法, 介绍我们的校园。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介绍校园的特点吗?

生:仁爱求真。

生:历史悠久。

生:生机勃勃。

……

师:那你能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或角度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有重点地描写吗?

生:……

评析:读为写服务, 读能促进写, 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结构等特点, 进行读写结合, 为学生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执教本课时, 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句, 让学生感悟作者不仅从多角度选择素材, 而且组织材料时心思缜密, 从城市的寻常建筑, 到王室的花园, 语义层层递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维也纳的一切都深深烙上音乐的印记。随后, 教师迁移规律, 顺应学生写作的心理, 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 从读到写, 读写结合, 分析校园的布局, 可以抓重点建筑:育才楼—砺志楼—仁爱楼—求真楼;也可以按方位顺序:香樟大道—运动场—构骨操场。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巩固并运用从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三、搭建桥梁, 延伸阅读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露珠是一种自然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

生:有风、雨。

生:雷、电

生:还有冰雹。

师:其实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独特的形成过程, 有自己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好, 请同学们把《美文阅读》资料翻开, 读一读《雨》和《我是什么》这两篇文章, 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评析:略读课文的教学, 应该成为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教学中, 为了教会学生读书, 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 教师要根据所教课文的特点, 适当向课外延伸。教学《小露珠》一文时, 教师以一篇带多篇, 以读促读, 增加对同类现象的了解, 扩大知识量,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实, 拓展方式丰富多彩, 只要我们依据文本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认真挖掘文章的空白, 开发学生的潜能, 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拓展阅读的关键是学生兴趣的激发。如果学生连课文都不感兴趣, 你还让他拓展阅读, 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进行拓展阅读前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产生课外阅读欲望。同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与跟踪反馈, 从而真正达到“扎根课内, 拓展课外, 大量阅读”的目的。

四、理清文脉, 重视复述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师: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说这句话的?汤姆听了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在前后横线上各加上一句话。出示:, 爸爸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很不情愿地放了鱼。

师:真聪明, 这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那么课文又是怎么具体来讲的呢?

(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

师:课文用了一串四字词语来写钓到大鲈鱼, 来读读这些词好吗?出示四字词语。

生:套上鱼钩甩起鱼竿抛向远处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涟漪恢复平静觉察动静一阵惊喜小心翼翼

师:抓住关键词就可以很好地复述钓鱼过程了, 谁来试试?

生:汤姆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鱼钩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水面泛起涟漪, 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 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

师:不错, 讲得流畅。谁能讲得再生动些?听众注意:你最喜欢谁的复述?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生: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 然后甩起鱼竿, 把钓线抛向远处。 (做动作) 鱼钩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 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汤姆一阵惊喜, 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他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

……

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7

一、摆正阅读教学与知识传授的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习惯于在一堂课中教几个单词,读一段或几段文章,然后进行课文翻译和语法分析。这样容易使词汇脱离课文语境、句段与课文相脱节,造成“见树不见林”的弊病。然而语言点的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要特别强调抓重点,并对其做到精讲,把课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提到课堂的主要地位,不能主次颠倒。

二、课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课文整体阅读教学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不容忽视。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把课文过一遍,该教的不教,然后就是大量做练习,这种应付考试的功利主义做法,多数情况是欲速则不达。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呢?

1. 课文引入要自然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阅读教学也就轻松多了。一般来讲,教师可针对课文的类型和内容特点采用:实物直观引入法;事件、故事引入法;自由交谈、讨论引入法等。还可以从一首诗,一幅画,一句名言,一首歌曲,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来引起,用精炼、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然后引入正课。课文引入要注意两点:一要精炼,时间不要太长。二要妥当,不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2. 阅读方法要引导

对于不同体裁、内容的文章,具有不同的阅读目的,因而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主要有:略读、查读。

略读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快速概括文章梗概,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或查找主题句,使一篇繁杂文章条理清晰。要掌握这一方法,就必须教学生注意每段的开头、结尾,查找主题句;注意连接上下文的关联词。

查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回到原文,跳过无关信息,快速捕捉所需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要掌握这一方法,教师可采用:正误判断;wh-问答;排列顺序;图表填充等多种形式。

3. 阅读技能要培养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并不意味着能顺利阅读,还需掌握一些阅读技巧。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细节理解题(主要运用查读方法)。二是概括、归纳中心题(主要运用略读方法)。三是猜测词义题。学生如何应付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是阅读顺利与否的关键,也是教师重点培养的一个技能。

三、增强阅读美感,培养阅读兴趣

高中英语教材所选用的大多是日常对话,很少有精美的散文和诗歌,总体上来讲,课文读起来美感不足,文学性较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英语阅读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报刊等现代的一些信息手段,不失时机地补充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最新信息,紧跟时代步伐,感到英语阅读的时效性,体验英语阅读美的享受,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从而保护了英语阅读的积极性。

四、加大阅读量,全面提高能力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8

根据传统的做法, 教师通常只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 而忽视语言意义的教学, 往往将一段完整的阅读材料分割成若干部分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 结果是课文讲了几节课了, 学生还不知道全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样见木不见林, 既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理解, 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整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它不仅仅是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教学, 也主要是指把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信息, 从而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 学生首先对课文有个整体概念, 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 领悟中心思想, 达到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的目的。整体教学具体应该怎么教, 下面结合笔者的体会谈点看法。

一、预习新课

1. 标题讨论, 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 文章的标题是作者或编者设计出来让读者了解论题与主旨的, 对标题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为了引起学生对标题的重视, 把好阅读第一关, 因此, 在教新课前, 通常应把所学课文的题目预先告知学生, 让学生讨论和猜测文章的大概内容。如新世纪英语第四册Unit10Disaster, 学生看到标题就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不管学生的谈论和猜测与课文中心有多少联系, 但终将有利于课文的理解, 激发他们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2. 了解背景, 增进理解

语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中心思想, 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预测、判断和推理, 除了要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外, 还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因此, 在学习新课前, 通常可要求学生轮流搜集与要学课文有关的知识和材料。例如, 在学习新世纪英语第四册Unit 10:Witnessing of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之前, 可要求有关的学生向其他同学用英语介绍Titanic的大致情况,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这样, 既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指导预习, 简要提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明确目的的东西才是满足他们成就感的东西, 他们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以简捷、有效的方式去获得必要的知识, 因而在布置预习时, 作为教师应紧扣课文主题, 简要地提出1~3个思考题, 这不但能减少学生预习的盲目性, 也能提高阅读效率, 而且便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学习新课

1. 整体泛读

要把课文作为整体来教, 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文整体内容上。在学完单词后, 要求学生泛读课文, 同时配上与课文相关的理解题。泛读并非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 而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 快速提高阅读理解力和速度的教学。学生在默读中碰到不理解的单词, 不要停下来查字典, 而是跳过去或根据语境悟出它的含义。要求学生尽可能快速阅读, 只要把握住课文的要点即可。在阅读过程中, 还要求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以便反馈给老师, 使语言操练时有针对性。

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很多, 但有效的阅读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 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心读、声读、慢读、指字读、逐词读等, 这些非语言因素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率, 因而每学习一篇新课, 都应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限时阅读, 在限时阅读中, 只要求他们了解文章的题材和大概内容, 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对文章的发展和作者的意图进行猜测即可。限时阅读的目的是控制学生阅读速度, 迫使他们克服那些多余的小动作, 培养快速阅读的良好习惯。

2. 掠读 (Skimming)

掠读是由阅读目的所决定的, 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快的阅读速度。例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想在5分钟内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或者想在考试前几分钟内将要考的内容再复习一遍, 都可以用掠读的方法。在进行掠读时, 学生不需要详尽地理解所读材料, 只是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篇, 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在进行课外阅读的练习时, 教师先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进行掠读, 然后用课前设计的10个主要信息的正误判断题, 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 做出正误判断, 用以检查学生掠读的理解程度。

掠读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 抓住段落特点。每篇文章都是由段落组成的, 而每一个段落都是提纲的一个要点, 只要抓住了提纲的要点, 也就抓住了整个段落的意思, 才能迅速地获取阅读信息。所以在阅读过程中, 掌握了每一段落的要点, 对文章的整体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2) 抓主题句。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 主题句是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 它是一个段落中关键性的句子。抓住了主题句, 就抓住了段落的中心思想, 就抓住了段落的纲。主题句的位置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主题句位于段首;二是主题句位于段末;三是主题句位于段中。主题句位于句首的情况最为普遍, 通常为段落的第一句或第二句, 如新世纪英语第四册Unit 9:On Top of the world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大致都在第一、二句。如:

Paragraph A.Reaching the top of Mount Jolmo Lungma

Paragraph B.Not really on top of the world

Paragraph C.Causes of the lack of excitement

Paragraph D.Approaching of something unusual

Paragraph E.Another adventure lying ahead

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 进行归纳总结, 增加学生理解的深度。

3. 细节阅读

在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所理解的基础上, 可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首先可以“6W1H” (即where, when, who, which, why, what, how) 为线索提问, 如新世纪英语第三册Unit 4 The Olympic Games可提以下问题:

(1) Where and when did the old Olympics begin?

(2) Why did it stop?

(3) When did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s happen?

(4) What is the Olympic motto?

(5) How soon are the Olympics held?

根据以上线索, 学生对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束一目了然, 既理解了课文, 又训练了抓住线索理解整体的阅读技巧。在此基础上, 可引导学生把以上得到的信息进一步具体化, 如在提问“When did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s happen?”的基础上, 再增加一些提问, 如:Where were they held?How many competitors joined in the games?What's about the 25thSummer Olympics?What's about the sports?等。让学生进一步说出问题细节, 句子内涵, 找出每节主题句, 真正使学生做到由表层理解转化为深层理解。

4.语法归纳

整体教学的原则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包括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在教学语言点的过程中, 可首先要求学生识记本课的材料, 主动地去发现、归纳和总结语言的规律和特征。另外,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创设情境, 让学生使用所学的语言点和句型进行有意义的练习, 如情境造句、看图说话、短剧表演等, 避免学生只注意语法规律, 不注意语法现象, 提高他们自如运用的能力。

三、操练巩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英语学习的主要阻力是遗忘, 要克服遗忘现象, 就要使知识及时复现, 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因此, 学完一篇文章后, 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巩固性操练, 如根据课文内容填充、时态填充、句型转换、课文编写或与课文相关的模仿缩写,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 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泛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充分利用课本这份精读材料, 力求通过整体教学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精读内容毕竟有限, 因而, 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学生的泛读。泛读是精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每学完一篇课文, 作为教师通常可精选那些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且与本文相关的短文和简易读物, 指导学生阅读, 例如新世纪英语在每课结束后都有Additional Reading, 内容和课文非常接近, 作为泛读材料非常合适。

泛读增加了精读中所学语言的复现率, 扩大了词汇量, 熟练了阅读技巧, 加快了阅读速度, 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精读、泛读双管齐下, 学生的阅读能力终会提高。

结论

在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和建立学生的图式知识, 对篇章内容反复进行预测、证实, 引导学生注意理顺语篇的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对篇章结构的分析、推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活的语言。如能坚持这样做, 可促使学生自觉预习。通过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将能保持活跃。

在高中阶段, 教师应注意以回忆法为主, 引导学生围绕语篇按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顺序对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设问。这样, 一方面可突出整体理解为主,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和完整地获得信息的基本功。整体教学有利于创设一个和谐的、自然的语言环境,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篇分析的过程中去, 进而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寻觅形式 辨析效益 推进练笔 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22

一般而言,教材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性;二是某一文体的具体特点;三是借助学习与内化,能够对语文现象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运用。阅读教学应该从这个三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以语言表达的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

一、探寻:在初读感知中寻觅语言形式的外显特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仅主题鲜明,而且有精妙独到的言语表达形式。只有促进言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高度融合,文本才能凸显其文质兼美的特点。因此,阅读教学的学习应该放手让学生潜入文本中行进品读与体悟,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深入感受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提炼概括出课文围绕着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工作苦等几个方面表现了李时珍的辛劳;然后,让学生感悟作者在内容选择上的独具匠心,文章的四个内容包含了李时珍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内容选择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课文中李时珍与庞宪的对话,感受李时珍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感受对话形成的表达效果。这样,使学生将李时珍这一人物的鲜明形象镌刻在意识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对文本素材进行分类,感受作者创作思维的严谨与严密。在聚焦对话环节中,教师更是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直接砥砺语言的内蕴,体悟言为心声背后的弦外之音,成功地捕捉了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表达形式,让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秘妙。

二、品鉴:在深读辨析中体悟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

教材文本有很多精彩的表达。对学生而言,他们第一次遇到,具有陌生感。对句式表达效果的体悟就不能是教师的直接告知,而应该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和表达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辨析、品鉴中,让他们真正触摸语言的本质,感受到其实实在在的表达效果。

就以《泉城》第一自然段概述泉城特点时运用的句式为例。教学时,学生在深入阅读后发现句式表达的与众不同。他们首先意识到这句话采用了比喻、拟人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继续揣摩其内在形式,发现其特点:从内容层面来看,它着力描写泉水的声音与形态两个方面;而从形式上来看,每个语句都是先写作者实实在在的观察所得,然后再描写由此所产生的联想。而要想真正地感受这种形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就要引领学生深入朗读,全身心融入文本语言的内核之中。因此,教师采用了小组朗读与男女分角色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深入语言内核,掌握其言语形式,体悟其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探寻出言语表达的独特形式后,引领学生在指名读、个人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中不断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

三、实践:在细读联系中推进言语形式的随文练笔

不同的表达内容、不同的价值主旨,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作者在创作文本时,要根据自设意欲表达的内容,选择最适切的表达形式。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学会穿越文本表层,直抵语言形式,尝试理解与赏析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条理与章法的合理,在对话作者的思路中尝试运用。

如,《莫高窟》在描写彩塑与壁画时,都大量罗列典型的事物,突出了彩塑的惟妙惟肖与壁画的宏伟瑰丽。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感悟其内在特点,这并不是难事。因此,在教学这两段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内容深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这样将学生关注的视角从内容转向表达形式。学生在深入揣摩品读中意识到,这两段文字作者都是先简要呈现极具特点的事物,然后着力描写最具典型价值的物体。因此,在提炼作者写法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车站候车厅的众生图,引领学生选择三四个极具特点的候车画面,选择一个做细致描写。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依循着体悟内容、提炼写法、实践练笔的过程,既关注文本的内容,又聚焦表达的形式,并在最后进行读写结合的语文实践,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总之,文本的表达形式之美蕴藏在表达的内核中。阅读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探寻、品悟、实践中不断感知言语形式,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10

一、课文《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属于一篇长篇记述文, 脉络清楚, 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通过采用细腻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向读者展现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重在启发学生对周围事物应细心观察, 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一些奇妙现象。

全篇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两自然段, 主要描写由于叔叔的话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使得“我”决定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第二部分是三到六自然段, 主要描写“我”见证了金蝉脱壳那奇妙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自然段, 写脱壳后的金蝉在树上开始自己的歌唱生涯。

二、“教课文”的教学

从目前来看,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大多还处于“教课文”的现状中, 其教学设计仍摆脱不了课文, 紧紧围绕课文来设计。以讲为主, 拽着学生学, “霸道地”抢占了本属于学生的体验及探究学习, 仍以满堂灌输为主, 进而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最终导致学生能力始终不见提升。特选取一语文教师在教《金蝉脱壳》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7课——— (齐读)

生:金蝉脱壳。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 这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点名回答)

生1:主要写了作者见证了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师:很对!那初步感知金蝉脱壳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受呢?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表达。 (点名回答)

生2:奇特动人。

师:那大家下面仔细朗读课文, 在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金蝉脱壳过程的语句, 并对其进行理解。 (点名回答)

生3:“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 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 蝉背露出来了”

······

在该教学设计中,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 整个过程显得非常无趣, 部分学生还沉迷于局部细节处的“神奇”, 甚至对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都不清楚, 整个教学完全处于无序及盲目的状态。另一方面, 教师过分注重课文, 并没有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相联系, 仅仅将本文中所展现的主题讲解出来, 忽视了文体意识、语用意识, 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师生互动, 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法。

三、“教语文”的教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做到主动学、会学。教师在面对一片内容丰富及含义深刻的课文时, 应在教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揣摩作者意图, 体会文章主题。同时, 注重“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在“得用”中“得言兼顾”。选取另一语文教师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7课——— (齐读)

生:金蝉脱壳。

师:上一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初步了解到金蝉脱壳分为几个步骤呢? (点名回答)

生1:主要分为脱壳前、脱壳时及脱壳后。

师:非常好! (板书) 那有哪一位同学来说说, 你在读课文的基础之上获得怎样的感受呢? (思考三分钟, 自由回答)

生1:我觉得金蝉脱壳是奇特动人的。

生2:我认为是一幅神奇有趣的画面。

师:大家回答的都对! (板书:奇特动人、神奇有趣) 那大家认为课文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最为神奇有趣呢?并说明理由? (自由讨论, 自由回答)

生1:我觉得“脱壳时”最神奇有趣, 因为脱壳时, 金蝉慢慢地发生变化, 整个脱壳的过程配合非常协调。

生2:我也认为是“脱壳时”, 我比较喜欢金蝉, 觉得金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那好, 大家都认为金蝉脱壳时最神奇有趣, 让人印象深刻, 那我们一起去看看蝉虫是怎样蜕变成蝉的, 瞧, 开始脱壳了, 想看吗?那大家快速找到第4自然段, 放开声音朗读, 将你认为最能够体现金蝉脱壳时神奇的句子或词语画出来, 并在一旁注明你的感受。 (自由朗读)

生1:“抽搐”、“裂开”、“深绿色”

生2:“慢慢地”、“抖动”、“扑”

······

师:学完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想一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 那“我”看到了什么呢?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呢, 试想如果你是“我”, 那你看到了什么?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 首先引导学生对上一节内容进行回顾, 并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发生兴趣。通过细细品味语言的风格特点, 遣词造句及语言的特点规律, 进而把握全文的“文质”, 体会文章意境、美感及全文的谋篇布局, 这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固定喷射系统下一篇:绿色建筑的屋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