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2024-07-21

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精选7篇)

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篇1

精读课文有哪些阅读方法 ?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法”与“教法”大多数时候具有一致性。《语文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法”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与阅读内容密切配合的途径、方式等,如结合上下文阅读,借助字典、词典阅读,联系生活实践阅读等,是广义的阅读方法;一类是相对独立的狭义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背诵等。在此主要介绍狭义的阅读方法:

① 朗读,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活动。阅读教学首先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领读等。其三是朗读方法反复经常使用。请同学们阅读本教材提供的案例,感受和体会其中朗读方法的运用。

②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默读要注意做到分清场合地点,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默读指导时,第一步先要提出明确的“默读”要求,供小学生自悟,自律;第二步,由朗读到轻读再到不出声,逐步过渡,以降低默读的难度;第三步,采取限制时间,或附带问题,或将圈点、批注、勾画与阅读相结合等方法,以提高默读的速度和效率。

③ 诵读,就是艺术地朗读。诵读有时凭借文字,有时脱开文字凭借,常常用于阅读比赛、课本剧演出、专题训练等,诵读时要抓住三个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准确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合理地运用语言技巧;第三步,借助舞台、音乐、灯光、表情等加强艺术效果。

④ 背诵,就是将语言信息存储于大脑或输出大脑的过程。背诵有积累语言材料、感悟思想感情、形成语感等特殊的作用。新课程主张在小学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的语言发展最佳时期,博闻强记,多背诵一些优秀诗文、典范篇章,作为未来阅读学习的储备和文化积淀。这是前人学习母语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概念阅读的有效措施之一。

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篇2

一、突出重点, 综合训练

一篇课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一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但这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 平均用力, 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进行综合训练, 一要突出年龄特点, 体现训练的阶段性。在低年级着重进行词、句和朗读训练, 中高年级在继续重视词、句和朗读训练的同时, 可适当进行段、篇的训练, 注重进行默读、复述的训练。二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每个年龄段应该有重点, 每一课的教学也应该有重点。但应当注意, 重点和非重点是相互转化的。这一课的重点, 在下一课就会转为非重点。所以在突出重点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去学习新的重点。三要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二、导读结合, 相辅相成

过去一般讲法是“讲读结合”或“讲练结合”, 为什么要变成导读结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讲”还是“导”。对于这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 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 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就可知道,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而是导。

什么是导呢?导,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发现。导, 包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 如组织、提示、提问、示范、指点和必要的讲解。教师导的目的, 是使学生学会读书, 而学会读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读书和思考。

学生的读离不开教师的导, 教师的导着眼于学生的读, 二者应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来,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导读结合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教师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指导, 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阅读、思考、讨论和练习。

三、渗透方法, 融会贯通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说出正确的结论, 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的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并不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述、灌输有关读书方法的知识。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所谓“渗透”, 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 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 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 内化为一种能力, 进而反复运用。

1. 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

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 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 在整个读书过程中, 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 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 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 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 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 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设计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 先初步通读课文, 主要是读正确, 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细读课文, 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 理解语言;品读语段, 体味语境;通读语段, 增强语感;结合语段, 升华情感。

2.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

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 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 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运用这种方法, 有两个要点, :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 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篇3

关键词: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方法

精读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课。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率领专家组编写的《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该套教材体裁涵盖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戏剧、散文等;题材广泛、生动,内容涉及西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政治等,既有小故事,也有大作品,兼具趣味性和信息性;每篇文章的语言都特色鲜明,有韵律性、对称性、修辞性等语言形式美,张剑屏还曾就这套教材的语言表现形式美做过专门的分析(张剑屏,2004)。由于该教材中选的文章集思想性、人文性、教育性和系统性于一体,所以仅仅简单地给学生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短语、翻译文章大意远远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笔者来自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对这套教材的理解不断加深,本文将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就《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文章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愿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课前,对所学文章背景及文化的了解

美国语言学教授Stephen D. Krashe认为:“足够的输入量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有效的语言输入,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一种噪音。”为了使“输入”可理解,教师应建议学生对所学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课堂上教师要强调某些与文章背景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点,这样才能避免课文讲解时学生的语言输入太过突兀。比如,在学习“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导入圣诞节的由来,顺带讲解一些圣经知识,让学生知道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的。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相关习俗,如圣诞歌曲和圣诞老人等;在学习Mandela’s Garden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关曼德拉的重要信息,使学生在欣赏文章时能体会到曼德拉是如何凭借着坚强的信念在监狱里熬过27年的,也能理解到为何监狱院墙边的一条狭长菜地能给他带来如此大的满足感。语篇教学必然涉及文化差异,不同语言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因此不只在课前阶段要重视文化背景导入,在课文的讲解阶段也要重视用文化的观点研究语言,帮助学生探索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来体现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

二、课中,基于语篇的课文讲解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课文学习是精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它涉及重点词汇的辨析、长难句的分析、语法点的掌握以及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关于课文学习,笔者采用的是基于语篇宏观理解的教学模式。以语篇为起点讲解课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宏观结构。比如,在讲解精读第四册的“Thinking as a Hobby”时,已经提前让学生预习过,因此笔者先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的Theme & Style,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题,把文章结构划分成三大部分。Part One: Introduction; Part Two:The three grades of thinking;Part Three: Conclusion。然后以各种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浏览文章并找出答案。比如,在本文第二部分的开头,笔者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比文章作者是如何分别描述Venus,Leopard,和Rodin’s Thinker的,并思考作者描述的这三件事物所隐含的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语篇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同类语篇体裁的纲要式结构,举一反三。另外,文章中用到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提喻(synecdoche)、反语(irony)、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夸張(hyperbole)等的使用,引导学生找出,并说明其作用,以便学生理解文章并体会文章的形式之美。

对文章中的长难句,笔者采用sentence paraphrase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Thinking as a Hobby”这篇文章中的“Nature had endowed the rest of the human race with a sixth sense and left me out.”这句话,可以先给学生解释,endow with意思是to provide sb. with a natural quality or talent,本句意即“Everybody, except me,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think.”关于语法讲解,笔者认为,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它不再是重点。但是考虑到我校学生是本科三批,入学分数普遍不高、语法基础不扎实的实际,我们精读课堂上某些重要语法点的讲解就是必要而且重要的环节。

Dr. Krashen的“互动假说论”的核心是“在无意识中习得语言”。因此,有效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就某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课堂。这套精读教材中的很多经典文章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无意识地习得语言。比如,“The Man in the Water”这篇文学报道讲的是1982年发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次飞机失事,飞机坠落撞击大桥掉进冰冷的河水里,被称为“水中人”的普通乘客每次都把传到他手中的救生圈让给其他乘客,最终自己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河水中。“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的亲身感受,在旅途中,他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所以他得出结论:人们应该接受陌生人的帮助,也要尽力帮助陌生人。讲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结合近来的一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如,当遇到陌生老人摔倒时到底该不该扶?这样结合真实社会现象的讨论或辩论贴近生活,同时又与所学课文形成鲜明对比,学生感兴趣,也就能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思考,从而在低焦虑的无意识交流中习得语言。

三、课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所学文章

精读课堂教学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就所学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些课下思考题,使其进一步思考所学文章,加深理解。如,雷切尔·卡逊的“The Silent Spring”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是毫无生机的春天。就这篇文章,笔者安排学生课下分小组讨论,并作出与本篇文章主题相关的PPT展示出来。结果,学生做出的PPT及其思想深度远超笔者的预料。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辅助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录像或电影,鼓励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文化背景相关的书籍或杂志等。

本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就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前注重学生对所学文章背景及文化的了解,课中基于语篇讲解课文,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结合最新的真实社会现象让学生讨论与文章相关的话题,使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就某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观点,达到在低焦虑的无意识交流中习得语言的目的。课下就所学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使其进一步思考所学文章,加深理解。毫无疑问,笔者的实践探索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本研究也只是抛砖引玉,旨在与同行一起探索这套精读教材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剑屏.浅析语言形式美:《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语言特色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怎样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 篇4

常乐小学 李平

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如何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教师要注意不是所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 “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 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一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更有表现力。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可以通过上下文来体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可以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常乐小学 李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结合的结晶。

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高效课堂对我们的启示是:

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及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

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

4、高效课堂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课堂上更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让孩子的个性飞扬

常乐小学 李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精读课文翻译(下) 篇5

我对人类的了解越多,对他们的期望就越低。和以前相比,我现在常常以较宽松的标准 把一个人叫做好人。10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

论人性

弗兰克,莉迪亚·汉默尔 人性是性格、气质和性情的基础,性格正是基于这种牢不可破的基质之上的,它必须以这 种基质的形式存在,并将它保留终生,这种基质,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本性。

人类的本性不会也不能改变,只有一些表面特征才会变化、改善和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 改变人们的风格、举止、衣着和习惯。一项历史研究表明,曾经行走在地球上的古人们和今 天的男男女女们受着同样的基本力量驱使,被同样的激情左右并有着同样的抱负,时至今日,对幸福的追求仍然是全世界人类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此外,没有人希望改变自己的本性,有人可能会觊觎总统或国王的职位,但不会和他们交 换位置,除非那意味着他自己身份的继续。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独特个体,而且,就他而 言,他就是宇宙的中心,有别于其他任何人。如果有人把史密斯先生误认作琼斯先生,这人 就该道歉。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而环境和教育对性格的影响都极其有限。两个人从 相同的经历中也不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但是两个人会各自分析这些事件并将它们融合到自己 丰富的生活模式中去。人性总是忠于它本身,而不受信仰或教育体制左右。一个人的个性和 他独特的天性在出生时就已经形成了,而且不会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无论是否有 机会发展,都保持为潜力。在遭受压力或兴趣变化的情况下,他们会部分或全部地消失相当 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什么能永久地改变他们,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抹去。

人性的恒定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本性。这就是 为什么一个恶名远扬的人很难重建公众对他的信心。人们凭经验知道某一年中表现出无赖性 格的人不太可能在第二年有任何改观。小偷也不会变成值得信赖的员工。吝啬鬼也不可能变 成慈善家。而且,一个人不会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变成谎话精、懦夫或叛徒,如果那时候他是,那么早在他性格形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了。大罪犯最初都是小罪犯,正如大橡树最初都是小 橡果。

尽管人类有完美的潜质,但事实上他远远没有达到完美。如果事实上他已经是完美的,那 么那些神父、教师和人道主义者便会无事可做; 那些教堂、学校、法庭和监狱便会无所用处。因此虽然人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研究它、控制它和引导它。而且这应该是我们 的宗教机构、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的最高职能。人类在胚胎期是完美的,就好比一粒种子,在幼芽期是完美的一样。精神是完美的,但它 栖居到人类肉体结构中后,便参与其中,表现出后者的不完美。在它与物质的联系过程中呈 现出凡人的弱点、欲望和局限。但是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却仍能免遭邪恶的染指和玷污。只有外在的人——个性和躯体,由于无知、思想错误和违反自然规律而变得不完美。外在的 人,原本也是完美的,但是由于人类如此的亵渎和滥用,今天,它已经与原型相去甚远。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人类是伟大和高尚的,尽管他的过错和弱点不断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只 有当人类行为偏离常规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对好邻居、良民、慈父和贞夫视而不见,但杀人犯、抢劫犯或殴打妻子的人却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因为这些行为非同寻常。

人类固有的优点还体现在不计其数的英雄主义行为、充满无私和牺牲精神的举动上,每天 我们都会读到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他人生命的事迹: 有人跃入水中拯救溺水的泳者; 有人 冲进火场将陌生人带出险境; 有人从死亡的车轮下救出孩子; 许多人献出鲜血使他人生命得 以延续。数不胜数的不知姓名、不被记载的人们,不仅在战场上,而且还在战争的大后方,为了他们的同胞献出了生命。人性不会也不能改变,它只展现它固有的模式。它有天性而且这种天性的规律是可知的。我们只能尽力去了解人类的真实面貌。

Unit Eight 安全带可以避免乘客在车祸中受伤或死亡,这几乎是常识。但是,约翰.亚当斯最近所 做的研究得出了更加复杂的统计数据。当司机系着安全带时,他们开车无所顾忌,更多车祸 因此而发生。

座椅安全带的隐患

大卫·布杰克里 座椅安全带固然能降低我们在车祸中死亡的危险,但从统计数据看,情况并不是那么绝对。事实上,据一位研究者说,安全带可能会使人们在驾车时更加肆无忌惮。对于这个有危险的世界,如果有一件事我们还算了解,那就是座椅安全带可以救命。当然,它确实可以救命。但实际情况通常要更混乱、更复杂。伦敦大学学院的风险专家、地理学荣 誉教授约翰· 亚当斯早就质疑安全带能保证驾车安全的信条。亚当斯最早开始查看统计数字 是早在 25 年前的事了。他的发现与人们的普遍看法恰恰相反——在 18 个强制使用安全带的 国家,要么交通事故死亡率根本没有变化,要么实际上反而导致了死亡率的净增长。怎么会这样?亚当斯用风险补偿的概念来解释这些数据资料,这个概念就是:人们往往会 根据他们意识到的风险程度的改变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亚当斯解释说,假设一位司机 驾车途中要过一个窄弯道,这名司机是个男青年,那么他会受到自己对以下两方面认知的影 响:驾车的风险和驾车的回报。他所考虑的东西可能包括:能够准时上班或准时赶赴朋友的 饭局、让同伴对他的驾车技术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作为熟练驾车手的形象更加巩固。他还 可能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问题、长命百岁的愿望、对车上年幼乘客的责任感、撞毁自己的漂亮 新车或驾驶证被没收的代价。这些可能的担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还要考虑到天气和路况、交通拥挤的程度和所驾车子的性能。但亚当斯说,关键的是这个司机还将根据他对风险变化 的判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他系上了安全带,而他的车子带有前、侧气囊和防滑刹车系 统,他驾起车来可能会更大胆。亚当斯强调说,问题就在于自我感觉安全的司机们实际上对其他司机、骑自行车者、行人 和自己车上的乘客来说是更大的危险(平均 80%的司机系安全带,而同车后座的乘客只有 68%系安全带)。风险补偿绝不仅限于驾车行为。亚当斯说,类似的还有表演高空秋千的艺 人、攀岩者或摩托车手。如果在他们的安全等式上增添某种安全装置——比如说分别给他们 一张救生网、一根保险绳或一个头盔——这个人可能就会试着做些平时认为很愚蠢的技巧性 表演。因此,安全带并非简单、直截了当地减少死亡人数,而是对风险和死亡事故进行了更 加复杂的再分配。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亚当斯提出人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方向盘中间 安一个尖头的木桩,司机开车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或者在保险杠上装满炸药呢?这简直是丧 心病狂,是的,不过这确实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如何根据对风险的判断来调 整行为。日常生活中,风险是不断移动的靶子,而并不像统计数据那样是个固定数字。除了外部因 素外,每个人对于冒险都有自己内在的安全尺度。有些人天生大胆而有些人天生谨慎,还有 些人是宿命论者,他们会认为,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设计了死亡时间表,预先确定了我们的 死期。因此,对驾车风险做任何单一的测算所得到的肯定只是最粗略的基准数据。亚当斯引 用了这样的统计事实作例子: 青年男子发生严重撞车事故的概率比中年妇女高 100 倍。同样,在星期天凌晨 3 点钟驾车的人比同一天上午 10 点钟驾车的人死亡风险高出 100 多倍,有人格障碍的人比一般人死亡风险高 10 倍。亚当斯说,假如这个人还喝醉了,汇总所有这些因 素并分别加以考虑,就会得到一个具有统计性的预测: 一位心理失常又喝醉酒的青年男子在 午夜驾车,7 个小时后一位头脑清醒的中年妇女驾车去教堂,前者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概率 比后者高 270 万倍。

问题的要点就在于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承担风险所带 来的种种回报——无论是财产方面的、身体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的。这正是风险赖以存在 的真实的人类社会。亚当斯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他把近期的一篇博客题目定为《关 键的是置人于死地的东西,而不是数字》。我们对风险的反应多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是 自发的行为(如戴水肺潜水)、是不可避免的(如公共交通)、还是强加给我们的(如空气质量); 取决于我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能控制的(如驾驶)或是由别人控制的(如乘飞机);还取 决于这种潜在危险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好意(如医生的指令)、无意的(如自然因素)或恶意的(如谋杀和恐怖活动)。我们每天要做几十遍风险计算,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多数时候人们对 风险的计算自然而然或者说是出自本能,以至于我们几乎注意不到我们在做计算。

Unit Nine 在过去的五年里,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的住房价格增长速度是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 12 倍.今天,该县中等家庭不得不将其收入的 54%用于购买位于该县的普通住房;在 2000 年,这个数字是 26%。形势如此严峻,以至于费尔法克斯县最近开始对年收入 90,000 美 元的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很快,这个数字可能提高到 110,000 美元。住房危机走向郊区

迈克尔·格伦沃尔德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经说经济大萧条造成 1/3 的美国人住房简陋、衣衫褴褛、营养 不良,然而 70 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却是穿着考究、营养日益过剩。但是,廉价房稀缺是一 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而不仅仅是依靠福利为生的城市家庭的危机。这个问题已经波及中 产阶级,并向郊区蔓延,在那里服务工作者及其家属挤在过于狭小的公寓里,大学毕业生不 得不借宿在父母家,而消防队员、警察和教师在他们所服务的社区也买不起房。住房拥有率接近历史最高位,但有房户和无房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房户和房子离工 作单位 80 英里远的有房户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现在,1/3 的美国人花费至少 30%的收 入用于住房,联邦政府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无力支付”的负担,而有一半的穷打工仔花费至 少 50%的收入用于租房,这种情况被称为“极其严重”的负担。在过去 10 年里,房地产迅 猛发展,这使得在此之前就已经购置房产的美国人大赚特赚了一把,但现在廉价房对中、低 收入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比税收、社会保险、汽油价格更严重的问题。美国曾经非常关注廉价房问题。1934 年和 1937 年,罗斯福签署了住房立法,提供抵押贷 款、政府公寓,并为那些穷困潦倒的工人提供建筑工作。1949 年,国会树立了官方目标— —“让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能拥有一个体面的家和宜居环境,”而到了 1974 年,尼克松总统开 始对数以百万计的低收入租户在私有住房方面提供租金补贴凭单。半个世纪以来,在华盛顿 发生的大多数住房方面的辩论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扩大联邦政府的资 助。但在过去 20 年中,唯一的联邦住房新提案就是 HOPE VI,也就是克林顿政府拆毁 80,000 单位的最差公共住房,重建混合收入寓所来取而代之。该计划已经拆除了大部分高度危险的 房子,它们曾使公共住房声名狼藉,并已重建了一些城市的社区。但是它更多的是把享有补

贴的公寓房夷为平地而不是取而代之。

总的来说,自 90 年代初以来,接受联邦援助的家庭数已经降到最低,尽管人口不断增加、预算不断膨胀。美国国会已经拒绝了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大部分的削减计划,但几乎没有讨 论过增加计划;廉价房的倡导者花费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于努力争取保持现状。而现状真是很艰难。今天,有 450 万低收入家庭享受联邦住房救助,还有 3 倍于此的家庭 符合被救助资格,却拿不到救助。费尔法克斯县有 12,000 户家庭在排队轮候 4,000 套救助公 寓。“这太宝贵了,一旦拥有,没有人愿意放弃。”费尔法克斯住房委员会主席康拉德·艾根 这样说。这听起来奇怪,但如今住房危机的受害者不是那些已经享受“救助计划”的人,而 是那些没那么幸运去享受这个计划的人。一些自由派人士梦想着对所有合格的低收入家庭都给予补贴,但是这个每年要斥资上千亿 美元的解决办法很不现实,即便是在预算赤字再度膨胀之前也不现实。因此,即使一些曾经 主张住房政策的人,现在也支持对大多数联邦租房救济金实行时间限制。人们对 10 年前福 利改革中所涉及的时限问题有争议,但研究表明,这些时限有助于激励受助人摆脱对福利的 依赖。和福利不同的是,住房救济金不是联邦所赋予的权利,因此几年后对一个家庭停止供 给意味着给另一个同样需要救济的家庭一个喘息的机会。

8“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大卫·史密斯——波士顿的一位廉价房的倡导者说,“你不能让内 在矛盾无限地延续。” 问题的根源是廉价房的供需,或者更准确地说,工作地点附近的廉价房的供需之间极不协 调。据哈佛大学住宅联合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现在有 1,500 万个家庭至少把他们一半的收 入用于支付住房费用;许多人为了住房甚至在医疗保健、照顾儿童和食品等方面节省开支。

及健康状况不佳紧密相关;仅洛杉矶就有 62 万户家庭多人共居一室。其他工作者 居住在较为便宜的社区,忍受着越来越长距离的交通往返,这种现象被称为“驾驶以保生活 质量”。这造成各种不良结果——孩子们看不到父母;当汽油价格飙升、城市向外扩张、道路上 堵满了长途通勤的打工者、他们的汽车排放着温室气体,劳动者根本就入不敷出。费尔法克 斯县监督委员会的会长凯西·哈金斯说: “我认为如果我们迫使人们平均每天四个小时呆在 汽车里,我们就无法建立强大的社区。”廉价房也可以使社区具有竞争力;如果打工者没钱 住在那里,我们还真不知道费尔法克斯县怎能一直创造就业机会。为促进廉价房,地方官员最好不要挡在路上——不要要求一英亩最小面积和两车位的车 库、不要阻止低收入和高密度的项目。

另一方面,联邦预算由华盛顿政界人士决定。但是,美国国会自 1986 年施行低收入住房 税收抵免政策以来没有再支持过新的建设项目,该政策每年造就近100,000 套廉价住房,足 以取代被拆除或被转变为市场化招租的那些住房总数的一半。布什在 2000 年和 2004 年的竞 选中提出了房屋所有权税收抵免政策,这是一项极好的政策,但是他最终竟然没有实行。一 项等待国会投票的法案可能会把一些联邦特许机构——如房利美——的利润按照一定的百 分比转移到国家廉价房信托基金名下,但这项法案似乎停滞不前。唯一的用国家力量促进支 付能力的办法并不是有关住房的办法; 例如,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劳动者更能够负担得起住房 费用,那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降低工资税或扩大收入税收抵免等方 式。解决廉价房危机的一个明确办法:房地产市场崩溃。这是一个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住房 问题——因为这会伤害有房户。但是对于使用风险贷款的低收入房屋所有人来说放松价格可 能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对于无房者来说,它也不会带来居者有其屋的结果。即便价格小幅下滑都可能引发建设减速,从而使中等收入家 庭缺乏廉价房的局面变得更糟糕。最终,政治家可能重新发现住房问题不是一个城市贫困问题,而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生活 质量问题,正如燃油价格或医疗保健一样。居者有其屋通常被称为是美国梦,但如今许多劳 动者为了使他们的家人不至于破产,宁愿租一所体面的房子居住。

Unit Ten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其任职演说中提到:与接受高等教育这项权利相伴的是各种义务。

危机时代,大学该扮演的角色

雪莉·M.泰夫曼今天,由于长期以来美国人对教育价值的共识,大学在美国社会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一位前任校长哈罗德·多兹 1933 年在就职演说中曾提到,“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不论 对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的投入都是如此地慷慨大方。美国人民对正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 抱有一种近乎天真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在这样一个深信不疑的基础上确立的,即美国的活 力、它富有创造性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它具有惊人独创力的经济、它的国家安全以及它健 全的民主制度——极大地依赖于其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信心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基础研究和 应用研究给予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明智地将对研究的支持与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结合起来;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无力负担高等教育学费的学生给予资助; 一些私人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给 予投资,他们认为高等院校是达成其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一些个人和私人部门给予投资,他们认为高等院校是未来健康发展和富裕繁荣的孵化器。社会当然期望我们能有所作为以回 报这种广泛的支持。社会期望我们产生新思想,开发新知识,以一种开放和共同协作的方式 探索复杂的问题,培养未来一代公民和领导者。当处于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辜负这些期望就 尤为重要。中世纪大学的形象是一座象牙塔,学者们远离社会进行孤独的沉思,不关心窗外之事—— 这一形象已被现代大学所取代——现代大学不是象牙构筑的,而是高度开放的机构,允许内 外自由交流。高校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高校的理想,经由多少代人的 铸造,旨在渗入国民意识之中。学者和教师必定要周旋于学院内外以寻觅运用他们的才能为 公众服务的机会,寻觅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见识的创造性工作,寻觅把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 化为实际应用的途径。我们的学生在从事社会活动时怀有一种强烈的公民责任意识,并且当 他们毕业若干年后成为老校友时仍然会这样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探索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是依靠也不应该依靠功利主义动机,而是依靠以新颖的和创造性的 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 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时推动了构成 “非合作博弈论” 基础的数学概念的发展时,他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些概念会在今天被用于 分析选举策略、战争起因及预测人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当还是一名年轻科学家的分子生物学 教授埃里克· 维绍斯着手识别决定果蝇胚胎身体结构模式的基因时,他可能不知道他会识别 出在推动对人类癌症的研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基因。由此得知,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科学 发现及学术成就将如何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时,我们也得知,只在可预知的领域 来挖掘知识是不明智的,因为新知识往往依赖于在未知领域准备好肥沃的土壤,在那些领域,好运气同深奥的智慧一样能开花结果。我们最珍视的组织原则之一——探索的自由,不仅仅 从道德上说是必需的,而且它也是一个实际需要。

就像我们有义务广泛寻求新知识一样,我们也有义务确保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够被广泛地传 播。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对其做出必要的修正,或将其发扬光大,或依据它来作出更好的决 定,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或构建出更好的规划。在日后的岁月中,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决策者 根据留存于大学的知识来做决定,咨询能通过对过去的深刻理解而洞悉现在的历史学家们; 咨询能提供明辨是非原则的哲学家们; 咨询能以其洞察力使经济回归正轨的经济学家们; 咨 询知道如何建造更安全建筑的工程师们; 咨询能分析我们容易招致未来袭击的软肋并能制订 出弥补这些弱点的战略的科学家们; 以及咨询能帮助我们弄清恐怖分子在我国及世界各地实 施恐怖行动的动机的多个领域的学者们。

现在,请允许我来阐述一下我们应对社会所尽的第三项义务: 培育下一代的公民与领导者。普林斯顿大学所提倡的对大学文科教育的见解,我校第 13 任校长伍德罗。威尔逊曾作过精 辟的表述,我在开学典礼上曾诵读过他的雄辩的语句: “在大学里我们应当努力传授的,与 其说是知识本身还不如说是做学问的精神。它包括:辨别正确推理与错误推理的能力,消化 与阐释论据的能力,广泛观察的习惯,对于持客观见解的偏好,执着于清晰有条理的思维过 程,本能地热衷于阐释内涵而不拘泥于推论的字面意思,对知识的鉴赏力,对人类健全心智 的无限尊重。”

威尔逊及其继任者们拒绝这一狭隘的观念:即大学文科教育只限于为某种职业做准备。他 们在了解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更清楚在普林斯顿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洞察 力,坚信这才最有益于社会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对以下两方面做了区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 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获取和能够应用于任何职业的思维习惯的发展。所以,当古典文学家走进 医学院、物理学家成为国会议员或历史学家执教小学的时候,我们便感到庆幸。如果我们作 为教育家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将从普林斯顿的教育中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理 念与价值、思维的开放与严谨、社交实践与公民责任感。在这困难重重的年代,我们将号召 我们的学生和校友们在他们的职业中、在他们的团体和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通过这样 做,通过他们的领导力、洞察力和勇气,他们将帮助履行普林斯顿对社会的义务和实践我们 的座右铭: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Unit 3 Travel奥斯陆

1记得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时候,我在哥本哈根独自一人去看电影。在丹麦,电影票是对号入座的。我走进电影院,发现在我的票对应的座位旁,只有一对年轻情侣。这对情侣如胶似漆地拥抱在一起,如同一场持久战争结束后码头上亲人的重聚。我很不情愿坐在他们旁边,就如我绝不会要求加入他们的行为一样——这两者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谨慎地隔开几个座位坐了下来。

2人们陆续地走进影院,参照电影票找到位子,在我们周围坐了下来。电影开场时,这个宽敞空旷的观众席中间,扎堆地坐了约30人。电影开场两分钟后,一个拎着大包小包购物袋的女士艰难地挤到我这排,在我座位旁停下,并用严厉的口吻气愤地朝我用充满了喉塞音的丹麦语说道,我坐在了她的位子上。几个女引座员马上打开手电筒一阵查看,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安地重新确认自己票上的座位号,直到大家都清楚了,我是—个美国游客,因此没有遵循简单的就座指示。在羞愧中我被送回指定的座位。3接下来我们坐在一起看电影,30人如同一艘超载的救生船上的难民一般挤作一团。肩膀相互摩擦着,忍受着各种细小的噪声。那时我想,有些国家在某些事情上做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好,然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他们做的却糟糕得多。我开始思考为何会有如此反差。4有时候某个国家的小发明是如此独特和精巧,以至于我们总是由它而联想到这个国家——英国的双层巴士,荷兰的风车(给那里的低地景观增添了一款多么美妙的创意:想想这些风车会如何改观内布拉斯加大平原),还有巴黎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馆。然而,也有一些事情,大部分国家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办到,但某些国家却完全想不到。

5比如说,法国人无法掌握排队的窍门。他们一遍遍地尝试,但这似乎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论你去巴黎的任何地方,总会看到整齐的队伍在公交车站候车。但一旦公交车靠站,队伍立刻瓦解,就像精神病院的消防演习一样,所有人都争抢着第一个上车,完全没意识到,这样一来排队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6另一方面,英国人则不能领略吃的基本要领。证据就是他们本能地使用刀叉来食用汉堡。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把叉子颠倒放置,将食物盛在叉背上保持平衡。我已经在英国居住了15年,但我仍不得不压制一种冲动,想要走向酒吧或餐馆里的陌生人说:“打扰一下,可以允许我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吗? 那样你就不会把豆子散落在整张桌子上了。” 7德国人被幽默困扰,瑞士人对乐趣毫无概念,西班牙人丝毫不觉得在半夜吃晚饭有什么滑稽之处,而意大利人根本就不应该被告知汽车发明的奥秘。

8这次欧洲之旅带给我很多惊奇的小事,其中一个就是我发现世界竟能如此多样化,对于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处理起来却方式各异,比如说吃喝或是买电影票。有趣的是,欧洲人同时既可以如此相似——他们普遍好学而理性,开着小车,住在古镇的小房子里,喜欢足球,不怎么注重物质生活,遵纪守法,而且他们住寒冷的宾馆房间,去温暖舒适的地方吃喝——然而却又拥有着如此琢磨不透、永无止尽的差异。在欧洲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对此我十分赞同。

9我仍然享受着对事情进展的未知感。从哈默菲斯特返回后,我在奥斯陆的宾馆呆了四天,女服务员每天早上都留给我一盒叫做BioTexBiff的东西,说明上说是一种“minipakkeforferie,hybelogweekend"。我不清楚它到底是用来洗衣服的,还是漱口的,或足用来清洗抽水马桶的,我通过闻它的气味,并试验它各种可能的用法,度过了好几个快乐的小时。最后我判定它是用来洗衣服的——的确效果显著。然而我并没有搞明白:在这周剩下的时间里,在奥斯10陆无论我去哪儿,都有人在互相议论:“你知道吗? 那个人身上有马桶清洁剂的味道。” 当我告诉伦敦的朋友,我将周游欧洲各地并将其写成书时,他们说:“喔,你肯定会说很多语言吧。”

11“为什么,我不会,”我会带着一点傲气回答,“我只会英语。”然后他们就看着我,好像我疯了。但是就我而言,那正足国外旅游的美妙之处。我并不想知道人们在说些什么。置身于一个对你对一切都搞不懂的国度,能激发出如此强烈的孩子般的好奇心——我想不出比这更奇妙的感觉了。突然之间你又回到了五岁。你无法读懂任何东西,你对事物运行方式只有最基本的感知,你甚至无法安全地穿过马路。你的整个存在变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猜想。12看国外电视节目,试着想象到底发生了们?么事,这让我乐此不疲。比如说,在奥斯陆的第一个晚上,我收看一个科学节目,演播室里的两个男子站在一张实验桌旁,讨论着一种有着光滑皮毛的貌似啮齿目的动物,它们在桌面上爬行,偶尔爬上主持人的外套。主持人正在说:“那么你与所有这些动物做爱,是吗?” 13 “当然,”嘉宾回答道,“你必须对豪猪十分小心,当然,旅鼠若是感觉你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它们,会变得焦躁不安并跳下悬崖,但总的来说,这些动物是非常亲切的伴侣,并且性也是十分美妙的。” “哎呀,我觉得那很棒。下周让大家见识一下你是怎么用药柜中的简单家庭用药制造出致幻药的。但现在是该让荧幕空白几分钟,然后让灯光突然亮起,照在主持人身上,让他看起来似乎就像正要抠鼻子。下周见。”

15去过哈默菲斯特后,就觉得奥斯陆简直妙不可言。天气依然很冷,到处还撒着灰蒙蒙的雪花,但是比起哈默菲斯特来那可要暖和多了,这也让我彻底放弃了想要买毛皮帽的想法。我参观了博物馆,并花了一天时间游览巴度半岛,那里丛林茂密的山坡上矗立着该城市最美的房子,其视野可跨越海港冰面一直延伸到市区,十分迷人。但是大多数时间我就在市中心闲逛,在火车站和皇宫之间来回溜达,在卡尔约翰街向街旁的商店橱窗里张望。在路边明亮的灯光的照耀下,长长的卡尔约翰步行街富丽堂皇,与健康快乐、不屈不挠又充满朝气的挪威人融合在一起。我很高兴能离开哈默菲斯特并来到这个充满活力、尤如白昼的世界。当我觉得寒意逼人时,我便进入咖啡馆或酒吧坐下,偷听那些我无法明白的对话,抑或拿出我的《托马斯库克欧洲时刻表》,满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做接下来的旅行安排。

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 篇6

学生在注重课文阅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掌握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学生只有多次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但多次阅读并不是盲目的阅读,而是要有目标有目的的阅读。多次阅读也不是过多地追求阅读的次数,总要个度。学生对课文阅读学习应以五次为宜,也就是对课文进行五次阅读学习。

所谓对课文进行五次阅读学习是指学生对课文阅读学习要进行五次有目标有目的的阅读学习。第一次课文阅读学习要通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通篇阅读一遍,知道课文所写的大致内容是什么。在通读的同时还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疑难语句标画出来,并通过工具书独立或合作探究认识生字,理解生词难句在文中的含义。对于生字词句句千万不要弃而不理,因为只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课文阅读学习要细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仔细阅读一遍,理清课文的脉络布局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给刻分段,知道并理解各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各段在文中的不同的`作用。第三次课文阅读学习要精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精心阅读一遍,在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在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就是所谓的中心思想。第四次课文阅读学习要赏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欣赏阅读一遍,在赏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把握课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精髓。第五次课文阅读学习要品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品析阅读一遍,从而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这样更能进一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 篇7

关键词:阅读课文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G623.2

教学生会读文,首先应思考课文的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经常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教每一篇课文时老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课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懂得了一篇课文要先读课题,形成习惯。

阅读课文, 要让学生学会遵循必要的程序, 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按下列阅读程序进行学习。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比如原来教学阅读《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先了解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战胜顽敌,夺取泸定桥的?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都有一个初步和认识。

二、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学会用笔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借助查字典和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扫除障碍。学会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这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做到,查阅字典的能力在平常需要培养和训练,但査到字典的解释读一读或死记硬背不等于学生就能理解了, 根据字词理解规律, 应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找出字词的解释还应理解词语,防止死搬硬套, 一定要教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否则就会言不达意。

三、教学生细读课文,学会逐词逐句地学习,,以深入理解内容、再读并不是教学生简单的重复, 要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细读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 自己动脑筋思考,从文中找答案。 如在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 在这段话中哪句话最能表现人物(事物)特点。让学生学会在文章的句段中找出答案。

四、让学生在读中学会分段, 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段要切在熟读课文, 掌握课文的内容, 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按时间变化,空间变换,情节发展的不同顺序来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就是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不仅学会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总述句,总结句,而且还要学会把主要的内容写具体。概括主要内容有两种: 一种是具体概括,另一种是抽象地概括。段落大意的概括是属于具体的概括, 而中心思想的概括是属于抽象的概括。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思维差别。教学生学会概括段意,先具体概括,在具体概括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段意要在学生通读全文,并逐段细读之后进行,针对不同课文,教给学生学会不同的概括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①让学生找出中心句。②抓住中心句加以扩展。③抓住主要内容加以概括。④归并成段的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进行抓主舍次的“焊接”。⑤抓住段落中的总述句和总结句来直接表示段落大意。总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多种,关键要明确概括段意的要求, 至于分析课文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能从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从作品的全部形象出发, 把握形象发展的内在逻辑,防止表面和片面性。如: (1)分析中心思想要善于提炼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观点, 防止浮在表面, 复述大意和牵扯过多的倾向。(2)分析中心思想要从作品形象出发,切忌空泛和主观臆断。(3)分析中心思想要从整体形象着眼,力戒以偏代全。除了以上分析课文中心思想三种基本方法之外, 还要学会两个辅助手段: ①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査阅有关的资料。②参考文章的标题和篇末的警语, 最后让学生学会掌握对中心思想的表达模式: 即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地加以阐述。

五、教学生学会研究作者采用哪些表达方法来阐明中心的, 找出文章精妙之外,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为了阐明文章的中心采用哪些表达方法。

六、让学生学会仿写,练写读后感,学文的目的是为了会说、会写文章。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学好课文,学会练习仿写或写读后感,体现学以致用。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被选入课文中的名家名著, 都有很好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学会写读后感, 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有明显的好处。学会写读后感,首先必须要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写作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后才有自己的感想。 写读后感, 要让学生学会①熟读课文。②领会内容。③学会思考。④寫出感想。只有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分析,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才能写好读后感, 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观看《教育强国》系列记录片有感下一篇:风险防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