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精选11篇)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
引言
写作是语言综合技能的集中表现, 而英语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言交际能力。目前,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许多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英文写作书籍。这些书籍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英文写作的精髓, 反而有为考试而写作的嫌疑,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通过大量的学生范文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思维完全是中式思维, 词汇的使用不分语境和场合, 尽管熟视了大量的句子结构,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写作教学融于精读课教学之中,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写作教学融于精读课教学就是在进行精读课教学的过程中, 在对课文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语篇结构的分析的同时, 将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全方位地贯穿到精读课教学中, 使精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该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词汇教学, 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
词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词汇意义的讲解, 而是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搭配来真正掌握词汇的用法, 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
1. 词汇的搭配使用
在学生的写作中, 词汇的正确搭配使用是学生在使用词汇方面的弱点。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不少学生写出的英语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如;In old China growing children was not easy.这个句子中的growing与children在一起是动词和名词的错误搭配使用。在汉语中我们说养家、养猪、养鸟、养花、养孩子 (生小孩) 、 (抚) 养孩子。所有的动词都用了同一个汉字“养”。而英语中与上述名词的搭配却需要不同的动词。support the family=养家、raise pig=养猪、keep pet birds=养鸟、growflowers=养花、give birth to a child=养孩子 (生小孩) 、bring up (rear) children= (抚) 养孩子。
2. 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意义, 另一种是语言的文化意义。词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基本上都是词汇的基本意义, 很少涉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词汇讲解的过程中对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讲解尤其重要, 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而非照搬汉语的词语搭配;如:to work like a horse (干活如黄牛) ,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热锅上的蚂蚁) ,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 , wet like a drawn rat (湿如落汤鸡) 。人们常说的用英语进行思维, 实际上就是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
3. 词汇使用的语境
精读课教学中, 对于词汇使用的语境要给予特别关注。英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但这些同义词只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同义词。如:look, gaze, stare和glare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并不可以随便替换使用。
The students looked at the blackboard and read the grammar rules on it.学生们看着黑板, 读着上面的语法规则。 (一般的看)
When I turned around, I found my kind granny gazing at me with all smiles. (我转过身来, 发现和善的奶奶正满脸笑容地看着我。) (褒义的看, 表达内心的感情)
All of a sudden, the head master pulled a long face.The little children, scared, stared at him without knowing what to say. (突然, 校长拉长了脸。孩子们惶恐地看着他不知说什么好。) (恐惧不安的看)
The host’s eyes glared at the unusual treasure as if a hungry cat caught sight of big fish. (主人的眼睛紧盯着这不同寻常的珠宝, 就像一只饥饿的猫看见了大鱼。) (贪婪的看)
4. 词类的使用
汉语重形象思维, 语言中多用动词和形容词, 而英语重抽象思维, 语言中多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在精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差异, 并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如: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Although they have equal degrees of health, wealth and the other comforts of life, one becomes a success, the other becomes a failure.
(世上有两种人。尽管他们的身体状况相同, 并有着相同的财富和其它的生活享受品, 但是一种人成功, 而另一种人却失败。)
再如:
This life style has found its growing popularity and acceptance among young people.
(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为年轻人所喜爱和接受。)
二、句子层面上
精读教学中, 英语句子的简单汉译并不能使学生提高句子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通过两种语言的差异来理解句子的写作。汉语语法是隐性的,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即使不用衔接词来连接, 读者也可以通过句子隐含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英语语法则是显性的, 句子之间的复杂概念需要使用固定的衔接词汇。如:
两代人成长于不同的时代, 对于周遍事物有着不同的喜好, 鲜有共同话题。
Because the two generations have grown up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have different likes and dislikes for the things that are surrounding them, and thus have little in common to talk about.
再如: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me to learn to speak English and to live through this experience than it is to receive a certificate from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新视野大学英语》, Unit 4, Book 2)
此句子的讲解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It is important for sb.to do sth.是个句型, 而应该告诉他们汉语的写作多后中心, 而英语的写作多前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it放在句首做形式主语的原因。
三、段落层面上
一篇好的文章是由若干个紧扣中心的段落组成的有机体。在对英语课文进行语篇分析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段落主题的确定和段落的展开, 使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 同时将写作技巧和知识贯穿到段落分析中去。如:
The United States is definitely a telephone country.Almost everyoneusesthetelephonetoconductbusiness, tochatwithfriends, toshop, tomakeorbreaksocialappointments, toobtain allkindsof information.Telephones save the feet and endless amounts of time.This is due partly to the fact that telephone service is superb here, whereas postal service is less efficient. (《新视野大学英语》, Unit 1, Book 2)
第一句是主题句, 后面所跟句子都是用来解释和说明第一句。其中有不定式的并列使用, 有简单句, 同时还用到一个同位语从句。通过此段的分析与讲解, 给出另外一个主题句China is definitely a bicycle country.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如此训练对学生的段落写作能力的培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层面上
现在发行的英语教材中不乏优秀教材, 如:《新英语教程》、《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课文的选材内容丰富、语言地道, 是学生模仿写作的佳作。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他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定的写作知识的介绍, 这大大地方便了外语课堂写作教学。通过对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的讲解, 学生对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 对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 使学生从语篇角度高层次的理解作者在文章布局、潜词造句等方面的独具匠心, 体会英语写作的奥妙之处。
五、结语
将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精读教学结合在一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精读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用心去教, 也需要学生用心去学。只有教、学双方共同努力, 才能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2
对于2――7重点段落自学思考质疑讨论,把“略读”的方法,略读的意义循序渐近地有效教学,学生对什么是“略读”,怎样“略读”记忆就深刻。而且让学生进行略读竞赛,考察学生略读的效果,让学生对略读更感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的略读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学生阅读速度跟不上。其实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在设计怎样略读教学时,我提供一些有探究性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教学中教师对文章中一些难懂的词语和成语进行了分析,例如: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提问:
(1)“一目十行”的“十”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不仅如此,还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从而让学生学得主动又有效,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通过进一步质疑讨论,让学生明白精读与略读看似矛盾,实际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正如最后小节说的只要我们把精读的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现状;对策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精读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通常为每周6~8学时,居于所有专业基础课时量之首。然后,精读课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个原因。
1.精读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词汇的教学,忽视阅读训练。目前的精读教学,依然以语法词汇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篇章中的词汇,强调词汇释义的同时,也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这种做法虽为精读课的惯常教学重点,但是却容易让学生误解为“精读课就是学词汇与语法”,从而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为,精读的学习任务就是单词与语法,而非篇章的理解。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授课,仍然以传统的知识型授课模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以教科书为主,授课目的为讲解每课的词汇、长难句、语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习得中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感。
3.教材内容枯燥,缺乏时效性。在精读教材中,虽然不乏经典的文章,但是总体而言,阅读材料缺乏时效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哲理性的篇章虽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是许多学生在思考之前,已经丧失了读懂的兴趣和信心。
4.教师缺乏对于精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授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却鲜有教师在阅读方面有专业的研究与探索,授课方法多从自身的阅读体会及学习经验得来,欠缺专业性。然而英语阅读,作为精读教学的重要技能,更需要专业地研究与分析,探讨适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可行之法,促进精读课的教学发展与进步。
二、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的精读课程可以做出如下的改变:
1.在精读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精读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弱化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讲解,而是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强调篇章理解,将词汇的释义与语法知识融入篇章理解中。
2.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精读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尝试改变“知识型授课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小组学习、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模式等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3.使用阅读补充材料,弥补教材的缺陷。教师可以精读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为线索,向学生推荐阅读书单,并用于课堂、课后的阅读探讨,作为对于教材的枯燥性与欠缺时效性进行。这样既达到了扩展阅读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同步扩展。
4.加强精读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精读教学方面多做研究,探讨与尝试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精读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总结
高校英语阅读,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其教学目的都在于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精读教学承担着学生综合阅读水平提高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此课程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浅显地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现状,尝试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以期达到逐步改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对于精读课程的改革与探讨,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精读,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付出诸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纳托尔.外语阅读技巧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慧芳,祁凡.大学英语互动阅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西尔伯斯坦.阅读教学的技巧与资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敏.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教学研究,2004(7).
[5]方文俊.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剑南文学,2013(3).
[6]李凤菊.提高高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初探[J].金田, 2013(12).
[7]杨彩仙.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8]火倩倩.浅议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概念隐喻与英语精读教学探索 篇4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知活动。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依赖已有背景知识,依据上下文或者语境进行逻辑理解的过程。概念隐喻是人们思维、交际和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们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即通过熟悉的事物去认识和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这一认知过程就必然在语言中以隐喻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隐喻性思维方式决定了隐喻语言必然存在。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和阅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是语篇理解中的关键环节。英语阅读中的理解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隐喻理解,阅读理解与隐喻概念的建构息息相关(顾琳,2010)。
在英语精读的教材中,隐喻普遍各种语言层次中:词、词组、句子和篇章中。本文试图以《新编英语教程6》中的某些课文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和隐喻的语篇功能,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同时为精读课教师提供具体的隐喻实例供教学使用。
二、概念隐喻的理解
概念隐喻的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结构“X is Y”。目标域X和始源域Y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因而具有语义异常的特征。“The Fine Art of Putting Things Off”(第二单元第一篇)一文存在这种典型结构的隐喻:“hurry can be assassin of elegance”(仓促是谋杀雅致的刺客)。在这一隐喻构成中目标域“仓促”和始源域“刺客”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很容易辨别,意义也不难理解。作者先是把“仓促”和“雅致”喻指为人,然后把“仓促”喻指刺客,强调二者互相对立的关系和仓促对雅致的破坏性。在实际的阅读理解中,概念隐喻更多时候是以非典型结构出现的,需要读者结合语境,费些心思进行辨认和意义推断。
概念隐喻理解是语篇理解中的关键环节。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者根据语义异常辨别是否使用隐喻,近而通过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猜测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即重新认识隐喻本体。也就是说,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为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两个步骤(束定芳,2000)。隐喻的辨认可以依靠领域信号或话题标志。某些词语搭配明确地表明有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了转换,即说话者使用了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我们尝试用隐喻思维理解“bite into the world and taste its multitudinous flavors and juices”(第八单元第一篇,“Appetite”)这一表达。当“bite”与“the world”搭配时产生了强烈的语义冲突,读者不难辨认隐喻的存在。在隐喻理解中隐喻意义推断更重要,也比较复杂。这一过程要求读者运用想象力,结合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认知体验,根据语境建立起始源域和目标域的联系,寻求二者特征的相似点,猜测作者使用隐喻的意图,从而正确理解隐喻性语言的言外之意。上一个例子中,“bite”和“taste”两个表示“吃”的这一行为动作,“flavors”和“juices”是食物的组成部分,这四个词有效突出了“世界像食物”这一隐喻。结合文章主题,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我们不难推断出作者意在说明体验认知世界的欲望如同对美食的渴望。
隐喻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相似性,建立事物之间新联系的功能,有助于学生篇章理解,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辨别隐喻性语言的存在,认真思考其中蕴含的语义和情感内涵,提升隐喻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意识使用隐喻性语言,使其英语表达更生动更地道。
三、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
上面给出的概念隐喻,单纯强调隐喻表达的的文体意义。概念隐喻可以被展开,贯串于整个语篇,即语篇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概念组织系统,隐喻的系统性各域之间的相似性与互动性赋予了隐喻语篇功能。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隐喻延伸可以以源点域为出发点,使语篇紧紧围绕一个基本隐喻展开,从而在语篇中形成以源点域为中心的词汇衔接关系。隐喻是语篇生成的重要机制,隐喻的语篇功能具有浓厚的语言学和修辞学理据,对语篇分析和教学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冯志国,2012)。
本文以“The Romance of Words”(Unit 1,Text 2)为例解读延伸隐喻的语篇功能。语篇隐喻是由隐喻思维将事物的相似点加以扩展引申,由一个关键的相似点好到与之对应的一串关系,然后层层深入展开。这时的隐喻或表现为一个贯穿语篇始终的反复重现的喻体,或是一个基本隐喻与其派生的表达式之间的呼应(侯奕松,2011)。前一种如第八单元第一篇“Appetite”,作者将人的各种欲望比喻成对食物的胃口(appetite),喻体appetite则反复出现在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后一种语篇隐喻在第一单元第二篇“The Romance of Words”中有典型的体现。该文主体部分围绕“words(are like)living trees”(词如活生生的大树)这一概念隐喻展开。文中第四段作者提出“words(are like)living trees”这一主要概念隐喻,即根隐喻(root metaphor),同时指出根隐喻派生出的三个隐喻,即词如树有根、枝和叶。随后作者依次阐述了这三个概念隐喻:词根指的是词源;词的枝指的是有相同词源的词构成的“家族词”(word families);词的叶是指词本身和词义。在这篇文章里概念隐喻不仅使意义表达生动清晰,而且保障了语篇的连贯。精读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隐喻的语篇功能,同时鼓励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尝试利用隐喻组织语篇。
结语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使隐喻能力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本文以《新编英语教程6》中存在的隐喻为例,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解和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给英语阅读带来的启示。语言学习者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碰到比喻性语言,教师应该有意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强调隐喻理解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深入理解语篇语义和情感内涵。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以读促写,训练学生自觉使用和创造新的隐喻,从而使其英语表达更地道、更生动,进而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既然隐喻教学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师自身隐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是很必要的了。
参考文献
[1]冯志国.隐喻语篇功能研究的理据及意义[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
[2]顾琳.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生英语阅读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
[3]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精读与略读》教学设计 篇5
一、精读
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精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朗读和笔记的能力。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教师提示精读的步骤和方法,学生逐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精读的技能,形成熟练的技巧与习惯。
精读的技巧与习惯主要凭借语文课堂教学来完成。训练的方法按阅读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字的训练、词语的训练、句子的训练、段落的训练、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分析写作特点的训练。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可采用“导读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设疑法”;为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效率,进行审美教育可采用“情感法”。
二、略读
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略读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导,对不同类型的材料,指示不同的阅读方法,并组织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开讨论会等形式掌握阅读要领。
略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不用口发音和耳朵听,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去掉多余的动作。如阅读时用手指,用铅笔、尺子在页面上指指点点,头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等。这些都是多余的动作,略读时要去掉。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字、词联想。如看到“恨铁”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钢”,这样做可节约一半的时间。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韩语高级精读 知识性 趣味性
自从2003年韩流在中国不断升温以来,国内开设韩国语的院校不断增多,韩语学习者人数也每年成递增趋势,市面上出现的韩国语学习资料更是短短几年间多得使人眼花缭乱,韩语从无人关注的语种成为学生备受追捧的热门小语种。在加上中韩交流日益频繁,许多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备受喜爱,使得学习韩国语本身在中国就成为一种时尚。正是由于这种大环境的变化,对于韩语教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韩语教学不再适应目前环境的变化。在韩语的初级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趣味游戏、自编对话等方式抓住韩语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入门,但是到了高级韩语阶段,随着知识点的不断增多,趣味性的不断减少,学生的积极性也呈下降趋势。从校外的一些韩语培训班也可以说明这一情况,一般来说,报初级韩语的学生总是热情高涨,人数也很多,但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当然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也从侧面给教师敲响了警钟。教师如何在韩语高级教学中,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每一位担任高级韩语精读的教师都值得思考的课题。
高级韩语精读无疑需要知识性,但同时也需要趣味性。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试图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来看,效果还算不错。笔者所选用的教材是韩国首尔大学语学院编写的《韩国语4》,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一、设置合理的课堂模块
要想使高级外语教学课堂既具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笔者认为设置合理的课堂模块至关重要,把趣味性融合在知识性之中。所谓的课堂模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组成,教师设置什么样的课堂模块,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关键作用。从笔者亲身经历来看,传统的韩语高级教学课堂模块非常简单,大多数以单词讲解、语法演练、课文分析、课后题处理等固定模块进行。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这一点,我把我的课堂设置为学生课堂发表、课前讨论、单词扩展、语法精讲、课文分析、课后题处理、课外阅读扩展等八大模块。这八大模块的完成依靠的是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师主要担任宏观指导、重点难点讲授和答疑的任务,学生主要是烘托课堂氛围、配合教师互动的任务。
1.教师的主导作用——单词扩展、语法精讲、课文分析、课后题处理
韩语高级精读课程与基础、中级韩语相比,确实难度有所跨越。虽然从板块来讲,单词、语法、课文分析与课后题处理都属于传统的授课模块,但是这些学习资源该如何整合,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词扩展:本人参照了许多国内外有名大学编著的韩语高级教材,但是除了延世大学语学堂出版的《韩国语教程》之外,大部分教材对于单词也只是列出基本的汉语意思,并没有对单词用法作进一步解释。但是从韩语高级的教学目标以及韩语能力等级考试(高级)的考察来看,有些重点单词光知道汉语意思并不能把潜在记忆中的单词活学活用。所以笔者在讲授韩语高级课程的时候,都会对课后重点单词做进一步扩展。首先如果这个单词有好多词义,并且以前出现过其他的词义,我就会启发学生把记忆中的单词唤起来,先叫学生说出学过的词义,并举出简单例句,如果这个词是很重要的单词,集大家的智慧一起回顾,学生的主动性会被唤起,并且学生自己回想起来的印象深刻,这样我再补充今天出现的新词义,学生就不会觉得记忆起来负担太重,也不会抱怨这个词怎么这么多解释,反而会因为又学了一个新的意思而兴奋。面对此类单词,由于这种把词义由集散到聚拢的教学方法,学生活用单词能力有明显提高,并且在做能力等级考试一词多义的题型时明显感到游刃有余。实际上考试出现的一词多义,都是重点单词的常用词条,但是如果平时不刻意地养成总结的习惯,到考试时还是会一时难以把记忆中的潜在单词唤起。另外,对于其他的一些重点词汇,我也都会结合与学生切身相关的例句,叫学生充分理解单词使用的语言环境,既觉得有意思又能记忆深刻。
我们班上有个男生特别爱睡觉,所以每次我都有意识地提醒他,所以讲到这个例句,我叫他翻译成汉语,他一下来了精神,大家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永远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正确用法。有时候,身边的例子是课堂氛围的调和剂,既能给枯燥的课堂带来清新的空气,又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某些小小提示,所以我的课堂很受用。
语法精讲:语法是高级韩语课程很重要的一块儿。学完高级课程,基本上韩语中出现的语法都讲授完毕。所以高级韩语精读语法讲授既担当着求新,又肩负着温故的作用。因此,我在讲授某些新语法的时候,善于使用联想法,也就是刻意想想是否存在与所学新语法相似或容易混淆的已学过的语法,如果有,就要适当加以总结和区别。
课文分析、课后题处理:由于新的单词和重点语法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会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主要看学生对这些单词、语法在文中具体运用时是否真正理解透彻,必要的时候,对一些带有新单词和新句型的重点句子都要求背诵。课后题也是基于对单词、句型、课文的针对性练习,因此以学生做为主,教师挑重点讲解为辅的方式进行。在这里需要说的是课文的小作文的处理。并不是每课都有写作练习,但是偶尔会出现一些主题性的写作,我非常重视这个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每次提交的小作文我都认真修改,并且选出优秀范文,使学生自己在课上念,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都力争下次在课上念自己的作文。另外,为了不打击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即使不被选为优秀范文的,我也会从中挑出非常优美或者见解独特的语句,专门制成学生的语录集,这样每次作文,他们都很愿意写,从不会有不情愿,反而都很期待老师的作文点评,这对于增强高级韩语学习的情趣性简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应该说,以上说的四部分,都是教师在起着主动作用,并且知识性偏强,需要学生上课积极配合,集中注意力。那么下面要讲的发挥学生主动性主要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而设置的环节。
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发表、课前讨论、课外阅读扩展
毕竟,韩语高级课程与初级、中级课程相比,少了很多游戏,少了很多分角色,少了很多学习韩文歌等本身就非常有意思的环节。所以面对高级课程授课方式的改变,如何使学生保持充足的积极性,体会韩国语学习的乐趣,我的课堂增加了课堂发表、课前讨论、课外阅读扩展的模块。
课堂发表:我这里的课堂发表与很多教师采用的“小论文发表”的形式相区别。主要是每堂课上课之前拿出10分钟给学生,每次课一个同学,到讲台上去说韩语。话题不限,可以说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一件事的感想,也可以单纯地介绍昨天自己经历的事情,总之,能够大大方方地站到讲台上用外语思考,用外语表达,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初中级韩语教学的时候,学生大多数习惯了背诵或自编对话,都是两个人的形式练习,到了高年级,我开始训练学生用韩语独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有些不适应,主题大多限于讲小故事,后来随着不断地轮回,一学期下来,我们主题变得丰富多彩。有介绍自己家庭的,有进行简单演讲的,有对时事新闻进行评论的,还有对旅游胜地进行介绍的。每次讲课之前,大家的情绪都由于这短短的十分钟调动得十分高涨,对于展开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学生的潜力无限大,只要教师肯挖掘,一定会有令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在学期末进行调查问卷中,对学生问及有关“课堂发表设置的必要性和效果”时,100%的学生都认为“十分有必要”,“提高语言效果显著”。这一结果,可以说“课堂发表”环节起到了预想的效果,并且对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效果非常不错。
课前讨论:课前讨论主要是讲新课之前课文导入的时候,进行的一些观点性的主题讨论。之所以我把课堂导入并不是简单一带而过,主要是因为高级精读中出现的一些课文大多是观点或主题性的文章,为了使学生在看到课文出现的观点之前,先养成自己的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看课文的时候,可以更加客观地、而不是被动接受地去学习。这一部分,一般都是教师给定主题,这些主题都是与要讲授的课文主题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引导。由于自己有真正想要说的话,所以学生即使表达的时候不免会出现一些小的语法错误,但是大致的自己的观点都能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帮助。比如,我们讲授第一课的时候,内容与科学技术有关,主要想象了一下科技发展以后,人类美好的未来。于是我给定主题“科学发展的利与弊”,结果学生谈到科学发展的利的时候,好多涉及到了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观点,比如“不治之症得以治疗,可以去太空旅行”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再学课文的时候,对文中出现的和自己不谋而合的观点会产生自信,因为是他们没看书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课文的观点。还有,有的同学,想象力极其丰富,说科学发展以后,将会出现水上汽车,全能机器人等等。总之课堂因为学生的想象力而充满了快乐和活力。同时,我们也讨论科技带来的弊端,这样使学生能够养成客观评价事物的思维方式,对课文观点应该是很好的补充。每次课堂讨论,大家都积极发言,因为只要用韩语,稍微错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敢说,表达出自己的一种观点就可以,所以学生消除了恐惧,而且讨论本身就带有辩论色彩,所以课堂经常唇枪舌剑,使学习韩语的乐趣不言而喻。
课外阅读扩展:主要是把我们讨论的时候,出现的比较好的观点总结下来,然后使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然后大家进行资源共享,这样我们保证了既充足、又实用、又有意思的课外阅读材料源源不断更新。
二、开展学生负责制的项目教学
调和韩语高级精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除了课上设置比较合理的授课模块之外,我认为开展学生负责制的项目教学也是很好的方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始终围绕着项目是否能够完成而进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注重动手能力的理工科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一些。我把“项目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上尝试是我在听上海同济大学黄克勤教授讲授的“中级德语精品课程”时受到启发所致。黄教授主要讲自己在讲授德语的时候,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小项目,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和独自研究的能力。从黄教授那里我受到启发,我觉得学语言的方法很多是相通的,如果适合本语种,完全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项目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自己研究能力之外,我主要考虑如何把趣味性融合到知识性的出发点来受用的。所以我们开展的小项目,可以是课文学习的补充,可以是我们感兴趣的所有的与韩语有关的知识运用与总结。
比如,上课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是关于韩国历史人物林居正的,所以我们集体做过“韩国历史人物简介”的专辑,每人负责一位韩国历史人物,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全面的历史人物形象,并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每个小项目,都由一个同学做负责人,随着项目不断增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要负责的项目,所以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做的成果,有负责人整理存档,在一定的时间我们集中做一下成果展示,形成资源共享。另外,我们上课的时候学过很多与身体相关的谚语、惯用语,但是只是比较零散,不系统。所以我布置给大家一个项目,编订有身体相关的谚语、惯用型的手册,每个同学负责一个身体部位,对每个谚语、惯用语给出正确解释并附以例句。这样每个同学都不会觉得任务太多,当大家做好由项目负责人整理好给我的时候,一本全面使用的与身体相关的谚语、惯用语手册呈现在我面前,我不禁感慨学生的潜力真是无限的。当我把学生整理的加以适当修改、调整之后学生人手一份,形成资源共享,学生感到学习再也不是只面对课本的枯燥的事情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通过使学生用韩语做自己喜欢做的项目,他们的积极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并且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韩语的水平会有极大的提高。我从来不主张学习韩语一定要学习课文的内容,所以学生一直认为越来越喜欢上高级韩语课了。
韩语高级课程,无疑知识性无比重要,面对活力四射的学生个体差异,趣味性仍然不能忽视,两者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以趣味性提升知识性,把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好地调和起来,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当然,要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好地调和,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责任心。教师只有怀有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理解和尊重的关爱之心,才肯为了学生对课堂多一份思考。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更精湛的知识做学生的知识领路人。教师怀着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和对知识、教学方法不断实践和钻研的研究精神,才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在快乐中运用所学知识,我们的课堂也因此由有限的课堂变成无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魏泓.谈谈如何增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趣性.[J].上海:外语教学与文化,第四期2007
2.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黄克勤.中级德语精品课程建设[讲座].2009
5.石伟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
摭谈阅读教学中的通读与精读 篇7
一、在通读中把握全文信息
通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报纸、小说、诗歌时,采用的都是通读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技巧指导中渗透通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帮助他们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司马光》一课为例,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画出文章的主角、配角和大体事件,然后进行通读,并对事件的每一次细节给予重视,从而快速了解文章具体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样一来,在了解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便可以更好地进行精读。另外,在通读期间,还应要求学生挖掘出文章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等基础信息,由此让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快速掌握课文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整体来讲,通读是一种简单、实效性强的阅读技巧,是学生进行精读的前提。甚至可以说通读的效果和质量会直接影响精读。
二、在精读中体会文章情感
精读和通读的区别在于:精读需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用词、语句和段落等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分析作者如此描述的意图。精读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体会,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为例,在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小骆驼和骆驼妈妈的对话,特别是小骆驼自卑的原因,以及他突然觉得应该自豪的原因。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围绕骆驼妈妈的语言进行剖析,在间接指出骆驼的优点的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自身,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一些被忽略了的优点等等。由此,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就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由于小学生受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制约,在围绕精读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合理的点拨,以此让学生懂得“想什么,如何去想”。而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在阅读其他文章时,便可以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和阅读方法。
三、在反思中感悟阅读真谛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阅读过程是否存在遗漏,是否存在某些不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阅读能力,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不曾被自己注意到的重点。如上述两则案例,在指导期间,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老师存在着极强的依赖心理,对很多问题他们几乎不会主动思考。所以在阅读期间,我为学生安排了一些反思问题,如“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语,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汇替代?如果换一种表达方法,课文内容的表达是否会发生变化?比如骆驼妈妈直接将骆驼的优点都告诉给小骆驼,而不是小骆驼主动提问,骆驼妈妈解释,课文在说服力上是否会出现变化?”由此一来,学生在反思中便可以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延伸探究的过程中会更深刻地把握课文细节。另外,教师长期实施上述指导手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8
1 词汇教学
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学的精读课堂不再把生单词单独提取出来给学生讲解。但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在教学环节中将课后生词表中的生词单独提取出来讲解。根据大纲二级要求,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通过基础英语课、阅读课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4,000-5,000个(其中含中学已学2,000个),并且能正确使用其中的2,000-2,5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2000)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入学时的词汇量还不及2,000,生词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会在教授新课前将课后生词表中的重点单词划出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学习任务本来就紧,加之基础不好,很难在一周内记住几十个单词。笔者挑选的单词一般都是大纲、院内专业二级、全国专业四级考试要求掌握,扩展性强的以及实用性强的单词。这样学生的负担就不会那么重。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笔者要求学生查单词一定要查英文意思和例句。讲解单词应吸取不同外语教学流派的优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作为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语法翻译法在词汇讲解方面仍占据重要地位。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Half a Day为例。例如讲解intricate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例句、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单词词性拓展等形式。值得提出的是,笔者所给例句均是根据本校本专业实情来举的例,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
Intricate记忆:in(在里面)+tricate(阻碍物)----在障碍里----错综复杂的
Examples:The design of school badge of CISISU is an intricate idea and would need a lot of intricate work.
Students in Foreign Affairs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e always fascinated by intricate ideas.
Synonym:complex,complicated
Antonym:plain,simple
Intricacy n.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intricate
e.g.the intricacy of the problem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2],他认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大一下学期是学生到大二的过渡时期,词汇教学的重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词的能力。笔者首先挑选出若干重要生词,然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8个人。每个小组负责查阅字典学习3—5个生词,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可以独立完成,但必须有一人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当“老师”教词汇,其他几位小组成员需要回答这位“老师”的提问。最初,学生只列出单词的中文解释,不会举例,也不会讲述扩展词性。笔者然后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拨补充。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起督促和指导作用,通过指导学生“教”而指导了学生“学”,学生通过“教”对知识掌握得更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文化背景教学
长期以来,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词汇的解释、句型的操练和语法的分析。而近年来,交际教学法的普遍应用则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语言教学不仅要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综合性课程,精读课集语言、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于一体,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主要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因此,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的讲解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考虑到精读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以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切入不能盲目追求多、全、新。上课所选的文化背景知识一定是与学生年龄、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所学语言内容、专业特色等方面息息相关的。
笔者所教班级系英语外事管理系国际新闻方向专业学生,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精读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第6课The Man in the Water为例。这篇文章系1982年《时代》周刊上一篇关于华盛顿空难的新闻评论。既然是新闻评论,学生所学专业又是新闻方向,笔者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搜集关于灾难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参考网站主要为BBC、CNN、New York Times、Time、Washington Post等美国家主流媒体以及China Daily、Global Times等中国主流英文媒体。课堂上抽4个学生起来讲述自己所搜集新闻。鉴于学生英文水平有限,笔者仅要求学生叙述新闻基本要素。即5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简称为学生做完presentation以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点拨补充,扩展新闻传媒知识。
再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2课Going Home为例。根据试听教学法原则,笔者在新课开始给学生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并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然后笔者对黄丝带的来历进行了讲解,同时补充讲解了艾滋病国际符号红丝带(Red Ribbon)和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绿领巾(green ribbon)事件。这些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 总结
词汇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是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大一精读课的两个重要环节。词汇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同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背景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精读课文化背景教学不是要求学生通晓一切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语言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讲内容,以达到通过学习文化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
摘要: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主干课程,精读课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责任。其中词汇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又是精读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为专业性外语三本院校,词汇教学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老师必须给予启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学生词的能力。文化背景教学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精读课,词汇教学,文化背景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Piaget 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3]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杨利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2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马旺艳,祝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探究[J].外语教学研究,2012(12).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日语精读,教学,研究,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如何改革日语教学,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适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是当前日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 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授课已经屡见不鲜, 在我国也得到了初步发展。日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日益显出其优势。日语精读又是学生习得知识最重要的课程, 因此, 在日语精读教学中适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在必行。
一、日语精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了解, 国内大多数日语专业的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日语教学主要运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 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面, 授课形式往往流于讲解词义、铨释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模式中。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 即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语言形式的讲解、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
1、教师偏重对学生的纯语言能力的培养, 却忽视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即忽视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2、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课堂效果差。
3、传统课堂中没有辅助教具, 教师讲授一些日语知识 (如日本文化等方面) 时, 因为没有直观的感受, 学生就难免觉得抽象。
因此, 传统的日语教学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对知识的多方面的需求。所以, 教师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 应将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更好地提高日语教学水平。
二、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国高校的日语教学中, 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 注重知识的传授。利用计算机辅助日语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知识的习得。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计算机辅助日语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视听材料, 如新闻、日本文化集锦等, 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又加强了日语听说能力。
3、改变单一课程学习的局限性。
计算机辅助日语教学可以将听力、日本文化等课程的内容融入到《日语精读》教学中去, 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在实施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之前, 笔者对所教的日语精读10级学生 (共34人) 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
(1) 是否愿意运用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
是 (3 4人, 占100%)
(2) 传统教学是否必要?
是 (34人, 占100%)
(3) 多媒体课堂希望有哪些内容?
背景介绍 (31人, 占91%)
重点单词和语法的讲解 (28人, 占82%)
相关影像资料 (34人, 占100%)
其它 (15人, 44%)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希望课堂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但同时认为传统教学必不可少。另外, 学生希望通过多媒体教学多途径地获取新知识。
1、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的实践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前, 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制作《新编日语》第二册及第三册的部分课件, 课件采用power point形式;整理了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视听材料, 如新闻短片、日本文化集锦等。
多媒体课堂授课中主要讲解的内容为课文背景知识介绍、重点单词和语法的讲解、视听材料的补充这三大部分。
首先, 利用文字、图片等给大家介绍背景知识。例如在讲到「歌舞伎と相撲」这一课时, 就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 然后对歌舞伎的语源、分类和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分别给大家看了歌舞伎和日本相扑比赛的视频。通过这种直接的视觉效果, 使得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刻, 而当中出现的一些日语单词如「横綱」「仕切り」「塩撒き」等, 学生也都能比较轻松地记忆。
其次, 重要单词和语法的讲解附有较多的练习, 这样可以快速并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同时节省了课堂时间。
最后, 根据课文具体内容需要, 让大家看一些简短的日语视听材料并让学生练习。例如, 在讲到「東京見物」这一课时, 我就给大家播放了外国人到日本东京参观的最新视频, 视频中的会话可以巩固课文知识,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
2、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的效果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的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实践,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比以前积极、活跃;学生反馈也良好;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平时做的一些测试和期末考试中, 成绩较以前也有所提高。
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日语水平,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种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无论对于学生要面临的国际日语一级考试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
计算机辅助日语精读教学, 突破了单一课程学习的局限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 弥补了传统日语精读教学的不足。所以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峰:《高校日语教学与日语学习软件的利用》,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年第4期。
[2]安淑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6。
[3]吴宏:《网络教学系统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5。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0
Critical thinking是对观察、体验、反思、推理和交流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的过程(Michael Scriven&Richard Paul,presented at the 8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Reform,Summer 1987)[4],可译为“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而所谓“批判性思维”并非对一切事物进行无根据和主观地批判,而是基于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的思维。在本文,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同一概念,二者可互换。本文则主要讨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习者批判阅读能力。
1 批判性阅读
Freebody和Luke(1990)[5]将阅读能力分为四个层次:即解码阅读(coding competence),语义阅读(semantic competence),语用阅读(pragmatic competence)和批判性阅读(critical competence),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解码阅读是最初级的阅读能力,读者能够使发音与符号对应,却难以解读其语义。第二层次为语义阅读,读者超越简单的发音与符号的对应,能够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使其与整个文本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构建,但理解局限于文本意思的理解。第三个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读懂词义句义,还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实现语用能力。第四层次的阅读为批判性阅读,批判读解读文本是带有主观色彩、意识形态和权力制衡的。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中立、毋庸置疑的,批判性阅读,不仅能够解读词意和句意,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读者能够解读文本,洞悉文本晦涩意义,洞察文本动机和观念形态。
作为一线外语教师,笔者的观察结果令人遗憾,现今的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超越第三层次的阅读水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而前三种阅读能力都是非批判性的阅读,如何提高大学生阅读思辨能力是值得教学实践者深入思考的课题。Freebody和Luke(1990)的四个层次的阅读可以归纳在表1。
2 大学英语阅读现状及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大英要求》)提出的关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对应的阅读水平的要求也是分为同样的三个层次,《大英要求》中一般要求的阅读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问题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更高要求的阅读能力: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理解其意义,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原版教材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
然而在分析和对比《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英标准》)和《大英要求》时,笔者发现《高英标准》的级别目标总体描述与《大英要求》的定位有些重合。蔡基刚(2010)[6]也指出大学英语的基础英语定位的弊端,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更高的要求。《大英要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的“更高要求”也局限于非批判性阅读水平,大学英语的基础定位所致,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的问题,在语言达到《高英标准》的水平,在实现非批判性阅读之上,要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习者批判阅读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进行阅读。
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外语教学重“学”轻“思”,那就是浪费时间和劳动力。若外语学习重复着依赖大量记忆扩大词汇、语义理解式阅读,那么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的仅仅是教材的文本,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模式,在当今信息几何增长的时代,教材的文本将飞快地遭到淘汰,那么步入社会失去独立和终生学习能力的毕业生也将失去竞争优势,所以提高学习者思辨能力成为外语教师乃至所有教师的重要课题。
3 如何提高批判阅读能力
批判思维从开始质疑文本开始,读者会提出更多How?Why?What if?……的问题。批判思维要求有意识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创造、评估和反思。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可以提出“what”“when”“where”的问题外,可以问学生“why”和“how”,激发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
在讲解《莳萝泡菜》一文时,笔者作为精读课程教师,深刻地体会到批判阅读的在教授阅读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莳萝泡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作品,曼斯菲尔德本人被评论家赞誉为“捕捉到了契诃夫的艺术精髓”。编入《现代大学英语三》的《莳萝泡菜》全文2000左右单词,全文共65段,其中48段为男女主人公对话,余下17段多为第三者视角下故事场景及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对本文的解读使笔者深刻意识到,单纯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精通满足不了阅读理解的需要。
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现代大学英语》教材的学生是英语专业和英语强化班的学生,英语强化班需要在校学习五年,他们在第一年的学习集中英语学习,在之后的四年继续学习自己的专业和部分英语课程。笔者教的是英语强化班的学生,《现代大学英语三》是在他们完成第一年英语基础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课程)后的必修课程,学习者90%以上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然而在赏析《莳萝泡菜》一文时,他们的反应却是“不知所云”。
《莳萝泡菜》讲述的是女主人公Vera与六年未见的旧情人在咖啡店偶遇的情形,尽管二人如六年前一样孑然一身,期盼着相知相爱的伴侣的出现,然而却因二人皆强烈自我的个性难以结合在一起。然而在解读小说的内容及含义时,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下面列举三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简要分析:
小说中有几处对于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如“摘手套和戴手套”、“向上拉面纱和向下拉面纱”、“系领扣与解领扣”,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很难超越语义阅读水平,理解停留在英汉符号的对应,难以理解其象征义。当笔者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为什么Vera向上拉面纱,还解开了衣领?这能够反应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态?”学生很难给出他们的理解。然而,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作者通过肢体语言的描写反应较少发言的Vera的内心变化,Vera向上拉面纱还解开了衣扣,表明她解除了戒备心,准备忘却二人的过往,正敞开心扉与男主人公进行交流,然而学习者的非批判性阅读习惯难以使他们的理解升华。
小说的大部分是构架在主人公对话上的,还有些段落是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然而在针对人物心理描写进行提问时,学生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比如说在二人共同回忆过去的恋爱时光时,有一段文字,大意为“他与过去相比显然好得多,他少了曾经的梦游般的糊涂与犹疑,现在的他俨然一副成功者的姿态,他也一定赚了很多钱,他衣着考究,就在此时他从兜里拿出了一盒俄罗斯香烟。”学生的理解为:本段是男主人现在的状况的描写。的确,学生可以理解词义句义,然而缺少批判阅读能力,对“这段话反应了什么?”等对此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充分。本段文字,表面是男主人公外貌的描写,实则是女主人眼中男主人公的变化,所以本段文字既是对男主人公外表的描写,更是对女主人公内心变化的描写。读者可以透过作者第三者角度对男子外貌描写,看到了Vera在内心暗自将男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内心充满了矛盾,对过去作出的选择有一丝懊悔,对自己现状怜惜不已。
还要提及一处对话,当二人回忆起当年一起去俄罗斯的梦想,Vera得知他已独自实现了这一梦想,便勾起了女主人公曾经爱好弹钢琴的回忆,然而现状有些惨淡的女主人公早已将心爱的钢琴卖掉,得知此事,男主人公淡淡的说道:“但是,你曾那么热爱音乐”,女主人公:“我现在没时间了”,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男主人公就此打住,没有去追问曾经心爱的女人到底为什么卖掉了钢琴,而是继续对他独自旅游的经历侃侃而谈。笔者在分析文章过程中问“如果你是男主人公,你会怎么做?”“男主人公的做法说明了什么?”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对人物有更好地把握,对人物关系能够进行更好的解读。
4 阅读教学中的反思
在讲授英语阅读课程中,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是有待提高的。笔者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敬畏”和“尊重”,他们宁愿选择去背诵所谓“经典”段落,也不愿意花些时间对文本进行加工、思考和反思。几年的教学让我看到了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入学成绩令人羡慕,他们词汇量大得足以让他们成为合格的“解码者”,对字面语义的理解也足够的准确,也基本能够在学习后应用至实际生活,然而,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却在阅读课上表现得不尽人意。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一直坚持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中立、毋庸置疑的,文本一定程度上带有作者主观色彩、意识形态,所以批判性阅读水平的读者,不仅能够解读词意和句意,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解读文本,洞悉文本晦涩的意义,洞察文本动机和观念形态。英语教学应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不是使学生毫无置疑的接受阅读文本的观点,如何鼓励学生思考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5):350-355.
[2]于咏昕.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6):51-54.
[3]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0(1):37-43.
[4]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aboutCT/define_critical_think-ing.cfm[EB/OL].
[5]Freebody P,Luke A.Literacies programs:Debates and de-mands in cultural context[J].Prospect:Australian Journal of TESOL,1990,5(3):7-16.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1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多元智力理论, 教学评价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大都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依据。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学科本位, 其缺点是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 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我认为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形成性教学评价。形成性教学评价属于人文化评价, 是和终结性评价相对而言的。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 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 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二、构建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1. 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交流的一种工具, 是一种技能, 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目的就是能学以致用, 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一学期一次的笔试和口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情况, 但相当不全面。试卷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表现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标准所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要求的, 也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 形成性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进行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明白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因此,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均能积极参与, 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抢答得分, 整个过程师生一起点评, 互相交流, 形成一种浓厚的热烈的学习气氛, 学生无拘无束地运用语言、实践语言, 能得到很好的“听”、“说”的锻炼, 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3. 形成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各类形成性评价的活动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 而是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案, 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对评价标准的选择和解释, 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明确学习的方向, 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调整学习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精神, 促进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让学生成为对自我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主体, 让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控英语自主学习的情况, 从而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2. 多元性原则。
自我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既要重视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又要关注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评价;既要对课堂上的情况进行评价, 又要对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方法也需要多元化, 可以使用问卷、学习档案、访谈、日记等多种评价方法。
3. 引导性原则。
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评价问题, 进行自我评价后要能够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 既看到自身在英语自主学习中成长的轨迹, 又看到自身需要进一步提高改善的地方, 从而更明确地自我定位和树立新的目标。
4. 激励性原则。
以激励评价为主,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 肯定他们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运用形成性评价, 可以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发现在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程序组织、手段使用等各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技能。在形成性评价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也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形成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精读课形成性评估模式, 如下所示:
1. 教师记录。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观察形式, 分别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规范观察和标准化观察。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经常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主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上不仅可以运用测验、听写等测试性评估, 还可以运用非测试性评估, 如提问、抢答、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手段, 及时记录下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情形, 然后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问题, 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座谈, 帮助他们制订修改措施。师生间的访谈有利于对学生个人成就和需要作出正确积极的评估, 有利于了解每一个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情况, 从而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 增强教学效果。在批改作业时, 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性的分数, 而是适当附加诊断性、指导性、鼓励性的评语, 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说明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学生作业的实际现状, 并告知其缩小两者差距的办法。
2.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并对其作出评价。
首先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是指一段时间内与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的一系列资料, 这些资料显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习计划和总结; (2) 个人发展评估表; (3) 作业及测验记录; (4) 学习报告 (学生以周记的方式汇报学习内容、进展和自己在英语精读课上学习的策略并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英语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习报告可以对教师课堂观察进行补充, 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适应。指导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评价, 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 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方向, 调整学习行为,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最终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 学习效果评估。
学习效果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同学互评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时, 教师既是评估标准的制订者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精读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等等。例如在精读课堂教学中利用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我提前给学生演讲题目, 在课外准备, 课堂教学中抽出一段时间, 选几位同学进行3—5分钟的命题演讲。在学生中选出四位评委, 制订评分标准, 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 包括语音、语调、演讲内容和演讲技能。通过学生互评,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自主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最后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 包括演讲的整体表现情况与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 发现优点,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在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的收获是:教学观念得以转变, 角色与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截然不同, 由教书匠、考官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 教学能力和自身业务水平也得以发展;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与学生同时进步。学生的受益之处在于:英语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能够积极发言, 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能较好地感知、理解教学内容, 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形成语言能力;在参与学习活动中, 学会倾听, 学会协作, 学会相互尊重;重视正确学习观的培养, 学习动力得以加强,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自主性课堂模式的建立, 一方面, 可以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不再扮演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另一方面, 可以赋予学生新的教学理念, 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机会、课堂活动、学习策略等方面做出决定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使学生调整角色, 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要自己管好自己的学习,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监控学习进度和评估学习成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引用新的教学模式, 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推行形成性教学评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形成性评价尽管有多种形式, 但核心思想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哪种形式的评价更为有效, 要看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所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否逐渐完善。形成性评价的结果, 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方法, 不宜过度强调量化, 比如可以多采用语言描述性的等级评定, 如:Excellent, Verygood, Good, Adequate, Need improvement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形成性教学评价和终结性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如60%终结性评价, 40%形成性评价或70%与30%的分配, 等等。通过形成性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与自身现有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 引导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形成性评价将评价的重点从评价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 强调评价活动在调节教育过程, 实现教育目标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掘潜能, 树立自信, 指导今后的自主学习过程。Black和Wiliam指出, 学生自我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与自身的现有水平, 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来缩小现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布卢姆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1-28.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0, (9) .
[4]郭茜, 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5) :103-108.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大英精读教学10-17
高职英语精读教学05-08
英语精读课教学07-28
精读英语教学10-04
精读课堂教学11-05
日语精读教学法07-09
浅谈如何改进英语精读教学05-23
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改革10-17
精读与略读导学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