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读课程(精选10篇)
高职精读课程 篇1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 日语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日语专业。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外向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语言+专业”的“能说会做”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日语专业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并体现高职特色。然而, 传统日语精读课程教学重读写轻听说、重讲授轻演练, 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高职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日语精读课程是日语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整体的日语教学水平, 反映整体的教学效果, 是“语言+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过于侧重基础理论教育, 强调语法教学, 培养出来的学生读写能力强, 但听说能力较弱, 难以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日语精读课程应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3.1 模拟情景交际教学法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 离不开社会语言情境。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 理解具体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 触景生情, 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 从而加强培养运用日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初级阶段日语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 除去传统教与学的隔膜, 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抽象为直观, 化刻板为生动, 帮助学生体验到日语学习的成就感, 使学生学于其中, 乐于其中, 感于其中,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2 交互式日语教学法
交互式日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 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互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 通过观察模仿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 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提问和总结。教师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 随着教学的进行, 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 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师逐渐提高要求, 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种教学方法, 充分贯彻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 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交互式日语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参与和表演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研讨式教学法
在日语精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担负着指导发音、讲解语法、分析表达等责任, 同时要纠正学生在各方面的错误并使其充分认识并牢记。灵活采用研讨式教学法, 有助于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更正错误、深刻记忆。研讨式教学法适合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的各种领域, 但是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学生有限的水平能力, 若按照研讨式教学法的完整步骤进行, 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因此, 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教学中, 多采用导入研讨式教学法部分步骤和要素的方式。研讨式教学法适用于单词、句子等误译的纠正, 对学生在日常测验翻译题中出现的单词、语法错误进行分类整理, 再按类别罗列在PPT上。长句的讲解, 可以先就句子涉及的重点句型向学生提问, 达成共识后要求学生找出问题, 并与周围同学交流查缺补漏, 再按照正确句型的要求寻找出一种或多种更正方案。在要求学生思考翻译方法时, 避免过多启发更不能直接说出参考译文。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理解后, 记忆比直接灌输相比印象更深刻。
4. 考核方式改革
日语精读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建立形成性加终结性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多样化的考核体系, 教师可以对教与学的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多样化考核体系以评价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出发点, 通过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内外的学习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平时测验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 给出学生最终的成绩, 促使学生更自觉有效地学习。
5. 结语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向导, 以学生为中心为指导思想, 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后将继续探索, 不断实践, 使日语精读课程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摘要: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 日语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为了满足培养外向型复合人才的需求, 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依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三个方面,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使日语精读课程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高职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栗园园.对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 2005 (S1) .
[2]高兴兰.谈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的改革[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4 (02) .
[3]庞好农.二外日语的教学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4]李岩, 马晶, 曹洁.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日本问题研究, 2006 (01) .
[5]侯亚琼.对二外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06) .
探析高职英语精读课设计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精读课;建构主义理论;课堂设计;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1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28
1. 高职英语精读课介绍
高职英语精读课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几大模块教学中的一种,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的规定为教学目标。其中该规定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需要:“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一规定指明了英语精读课教学的方向,既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英语技能还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的人文素养。
2. 高职英语精读现状
2.1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
高职学生由于受生源、外部环境、学习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相对低下的,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以我院为例,我院地处四川西北的一个城市,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初高中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基础非常差,词汇量很少,阅读能力不高,其中词汇量的匮乏是一个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阅读是以词汇量为基础的,没有英语单词作为基础,阅读的过程就如同建设高楼大厦缺少砖瓦一样,都是空中楼阁。很多学生在入学时英语高考总分在50~60分左右。加之有的学生来自于中职院校、有的来自成人大专、有的来自普通高中,生源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基础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各种现实因素混杂在一起为英语教学尤其是精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2 教师教学现状
当前很多英语教师在讲授精读课时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照PPT宣科,教师只是唱“独角戏”,完全不顾及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真正的接受程度。学生谈英语色变。日复一日的消极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极端厌学英语情绪,这根本无法完成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无法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更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职英语变化的形势。英语教师如若不从精心设计课堂入手、不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这一根本问题上入手,英语精读课的教学就会持续可悲的局面。
3. 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广泛使用和具有热议性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作了详尽的阐述,这一理论对教育学有极大的启发和实用的意义。总体来说,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的本质,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学生自身主动性的调动去构建新的知识。
4.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精读课课堂设计
4.1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实现精彩精读课的前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以兴趣为驱动力的,英语学习也不例外,成功精读课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需要英语教师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情感、课内外的交流、其他课型的精心设计、教学结束后的人文关怀等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当然第一次英语课程、第一周英语课程非常重要,学生是否对教师的课程感兴趣基本上在前几次课就成型了,教师要注重前面课程的教学设计,注重自己个人魅力的展示,让自己的光彩在最初的印象中闪现出来。在后续的英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是建立师生情感,曾有人说过,若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需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有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精读课的设计环节才能够圆满实现。
4.2 通过精心准备多种类型的课堂环节设计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各高校的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各种类型的英语教材,有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针对这种教材内容不断变换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精读课的设计。
4.2.1 课堂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在瞬间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引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本人专门设计的单元图片展示、视频简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社会话题,还可以是电影片段的节选,抑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英文诗歌、一首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一个小故事、学生个人作品的展现等。总之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一部分呈现,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在展现主题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调动学生的耳朵、口、眼睛这几大器官,最好含有视频、音频资料的冲击。比如在讲时间这个话题的课程的时候,可以先引入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探讨,简单介绍中美国家时间观念的差异,然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共享朱自清的《匆匆》英文版《Rush》,在共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从而珍惜时间,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个时间安排表,计划如何度过大学时光,升华整个主题。
4.2.2 课堂教学组织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外部因素整合创设认知的建构过程。语言的学习更多的用途在于交流,因此在课堂组织上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将全班分成固定的5~6人的小组,每组有组长,每个小组自己取个名字。课堂上根据具体的内容实行组员内部的自学、互助学习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式学习。通常在学精读段落时,可以依照文章内容给每个小组学习不同的段落。教师给每组充分的时间准备,每组各派代表朗读、翻译、指出重点和说出自己所负责段落的大意。教师可以在讲桌上放台电脑,提供英语词典的在线翻译。学生有翻译或者单词上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者直接到笔记本电脑上现场查询。如果教学内容不适合分组式自学展示,教师可以和全班共同学习文章。每个段落设置不同的学习形式。第一段是翻译练习,第二段可以是全班朗读,第三段可以是小组问题设置,第四段可以是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以上教学组织形式完全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式教师精讲、学生做笔记这种单向、被动的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实施者,教师是真正的导演。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上述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
4.2.3 课堂内容呈现
如果教学内容是记叙文或者是描述性文章的话,内容讲解的设计相对比较容易,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比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讨厌坐飞机。通篇都是作者当天乘坐飞机的事件先后的陈述,没有任何的对话。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组负责学习一段话。然后由组员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将所负责段落的内容表演出来,可以加适当的台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额外资料的补充,比如提前安排好两个同学在中间环节——客人登机之后,广播一段飞机机长播报的欢迎词,双语介绍。这个环节加了之后,学生马上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节课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叙事文章变成了鲜活的故事展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第二节课将重点的知识再简单强调一遍。
如若文章内容是单纯的说明文可以用跟读、解说、访谈、翻译练习、问题设置等形式进行。比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有一篇文章平铺直叙地介绍了一个奥运项目——十项全能。文章内容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学习起来很乏味。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可以将这篇文章的学习设计成节目访谈的形式,将全班分组,每组各负责一段,每组根据本段话的内容设计访谈的问题以及答案,每组一个主持人、一个被访谈的人物。教室最前面放置两把椅子,每组在展现自己访谈内容的时候要有的开场白,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可以在访谈结束后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成绩。这种课堂形式新颖而且有趣味,学生完成得相当好。
教学内容如果是议论性文章或者是评论文的话,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根据具体内容组织现场记者问答或者发布会等形式。总之,精读课内容讲解的呈现形式一定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好的精读课内容展现的方式能够让死气沉沉的、枯燥无味的语法、词汇讲解课变成气氛浓烈的、学生期盼上的英语精读课。
4.3 基于建构主义的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是精读课的根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观性、建构性,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外部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质。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基本是围绕等级考试和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英语精读课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课。这就强化了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大大淡化了它的人文性。然而,精读课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在设计课堂环节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英语文化内容的渗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品格,进而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英语能力——语言的应用能力和人文水平。英语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完整的、均衡的、主动发展的人,应该有理性的头脑和丰富的情感,有自我完善的人格特征。英语精读课的教学应服从于这一终极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5. 结语
要实现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的人本主义的本位教育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去创建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英语教师也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分析学生,建立师生情感,创设精读课设计形式的内外部环境,注重课堂设计的前提、过程以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浅谈高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 篇3
学院和大学从“三校”毕业生当中招新生, , 实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和相当大的成果, 广泛受到了当今社会的认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线、管理培训、建设、生产的应用类型人才。为了回应这一目标, 职业外语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 强调学习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能力的运用, 使学生形成一套有效果说哇学习知识的方法。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我们的学校抓住时机, 开设了医学英语专业, 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学是刚开始形成, 在以前历史上没有, 为了提高高职教学, 我们迫切需要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继续探求摸索并总结出经验。下面以我校的医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为例, 以求窥一斑见全豹, 了解高职生, 为改进高职英语教学方法与思路提供点滴素材。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精读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精读课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即大力鼓舞高中所学的东西, 纠正提高学生的, 发音, 语调的同时, 经过充足的锻炼, 促进中学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提高, 使它语言沟通的实际技巧, 并尽可能的兼顾语言和文化, 使演讲, 阅读, 写作和翻译的能力有所提高,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便如此, 精读课程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未能成功地扮演一个角色。
通过近三年的教育教学活动, 作者发现, 职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比专科生差很多, 英语方面的语言知识基础量非常稀少, 现在语言成为交流工具应用应变的方面很差, 对一篇文章的段落、句子的理解能力很差, 要求的教学大纲词汇不符合要求、听力和口语能力是不够的。具体表现在教室里:第一, 学生在教室里练习说汉语, 要求老师语文教学;第二, 学生在教室里和老师不合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第三, 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喜欢说话, 使实践的教学方法不能顺利执行, 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高职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高职生英语现状的分析及具体的精读课表现,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对高职英语教学改进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以供探讨。
1. 开启心智, 激发主观能动性
很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中学生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长时间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严重的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 形成了过一天就学一天的游手好闲的状态, 形成了不让父母失望的被动学习的局面, 造成了一个“反正都这样了, 无所谓”的恶性循环, 成为了教学的绊脚石, 教师应该和这些学生痛陈利弊, 加上情感的辅导, 通过单独找学生谈话你, 与学生通信的方式开导他们, 学生们喜欢看到和听到的活动, 引导他们积极合作, 建立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约束的合同关系, 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达到英语高峰的心。
2. 分两个不同的班, 分年纪级测试
为了让学生们在他们的应有的水平上开展英语教育教学, 根据自己的自身能力, 来达到与之符合的效果, 在一开始, 学校要组织检查, 根据试验结果安排最好学生, 一般学生, 差的学生。于是, 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就更方便了, 学生用的书就更有方向性, 消除了成绩好的学生学到前面去了, 成绩差的学生无法跟到老师的进度, 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为了学生,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难易程度来匹配学生的实际水平,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克服心理障碍, 使同学们勇敢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这样可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 从实际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在涉及教学法的问题上, 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 承认真理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天马行空, 脱离宗旨任意发挥。国际上久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曾提出课堂语言教学必须具备三要素, 即投入 (Engage) 、学习 (Study) 和运用 (Activate) , 在此框架的约束下, 老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例如, 在十九世纪初的直接的教学方法, 强调直接应用, 直接理解, 直接学习目标的同时, 要求在任何时间不要使用他们的母语教学。母语不能在英语课上使用, 这很明显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合。因此, 教师可以将多种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
4. 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反映在教学中的基本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音和语法三个方面。没有很好的语言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得到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培养语言实际应用就像是空口说白话。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 精读教学应遵循实际操作为主, 能够用作为一个度量为原则, 重视词汇的用法, 复合难句理, 解理解语法, 翻译句子和话语分析, 在学习后的时间应经常反复学习过的内容, 以提高语言的刺激频率, 帮助学生记忆, 应用。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刚刚起步, 尚无成熟的理论做指导, 也无丰富的经验来借鉴。笔者就高职精读课教学的体验, 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希望高职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好。
摘要:本文列举了高职英语教育的特征, 并且通过对高职生在英语精读课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逐一的剖析, 笔者在试图找出问题应对策略的同时, 对高职外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摸索, 提出几点设想, 以供同仁探讨。
关键词:高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础要求》 (试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高职精读课程 篇4
【关键词】汉语作为母语(L1) 英语作为外语学习(L2)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在外语教学界,关于L1的使用一般遵循两种政策,它们是单语政策和双语政策。单语政策指的是在EFL课堂语言的教授者和学习者完全使用同一种语言,即目标语(L2)。坚持使用L2的出发点是基于为了在非目标语环境下创造一种使用目标语的环境,优点是让语言的教授者和学习者通过浸透的方式接受语言输入,达到L2习得的目的。缺点是其满足了语言交际应用的需要,在解决语言本身的重点难点上有诸多问题难以通过L2得到彻底解决。双语政策的优势在于,教师通过L1能够简单快速地呈现语言点,便于在课堂上组织各种活动。然而,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L1,既无法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实现语言交流的需要,也让外语学习失去了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EFL课堂教学目标不同,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评估。
一般而言,教师用语中的L1使用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听、说、读、写、译),教学目标(课程大纲目标+单元以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教学内容(课本或者其它一些补充材料),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等因素决定的。语言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出现L1过度或者过少使用的现象是正常的,如何合理地利用L1辅助L2教与学是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篇文章讨论的是教师课堂用语中的L1是否对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有影响以及可能表现出来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一、文献综述
在外语教学界,关于外语学习课堂上教师是否应该完全使用目标语进行授课一直是热门争议的话题。提倡使用L2进行教学的 “坚持派”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唯一百分之百成功的案例是L1习得。因此,L2教学应该照搬L1习得的模式。 “反对派”反驳道,L1习得者之前没有学习过其它的语言,L2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之前掌握了L1。相比较L2的习得者这个称谓,他们更像是L2的学习者,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Halliday,1975; Macaro,1997)。其他“坚持派”Weinreich (1953) 指出,L2习得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把L1和L2严格区分开。Lado (1957) 支持这一观点,他强调,如果学习者在L2学习过程中遇到他们在学习L1过程中相似的显著问题,那么学习者有必要尽量排斥使用L1。其他“反对派”普遍认为L1和L2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L1在L2的词汇、句法、音韵和语用学方面都产生影响 (Beauvillain & Grainger,1987; Cook,1994; Obler,1982; Locastro,1987)。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L2应该最大化地应用在外语教学课堂。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真实的L2语料。如果避免使用L1,主要交流通过L2来完成的话,这些学习L2的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应用。 Cook (2001) 不赞同这一观点。他质疑什么是所谓的“真实的L2语料”?外语学习并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学习者之间通过使用L2进行交流,讨论一些日常生活或者社会文化性的话题。然而,语言障碍可能影响到学习者是否能够应用L2进行正常交际活动。Chomsky (1980) 提出的“普遍语法”指出,如果学习者对L1的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那么其也适用于L2学习者。然而,L2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L1习得者,从这一层面上而言,两种习得机制不能复制。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使用目标语是否能够促进L2学习者习得L2值得探讨。假设教师课堂用语的输入和课堂互动对L2的习得有影响,L2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地接触L2。然而,通过大量L2的输入进行课堂互动是否能够强化L2学习效果仍然是个问题。对于教师用语L2绝对化的课堂,如果出现一些无法用L2解释的基本概念,教师是否坚持通过简化L2还是求助于L1解决问题呢?此外,课堂上L2的输入毕竟是有限的,课堂之外对L2的获取似乎更胜一筹。
关于L1在L2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种辅助L2教学的手段。正如一些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当教师在课堂上解释新的或者比较难理解的人和事物时,L1成为超越语言层面的互通桥梁。为了使外语学习者掌握除了语言之外的知识,适当使用L1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不同母语的说话者通过他们正在学习的同一门外语进行语码转换,当语码转换成功,交流过程无障碍,L1对L2的习得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语码转换现象,不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两种语言代码进行轉换过程中,一定有基础语和嵌入语(Myers-Scotton,1989)。
(2) 两种语言的语法不是互相抵触的。
(3) 语码转换可以是语句之内或者是句际间的转换(在一些文献研究中也被引用为“语码混用”)。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至今仍然没有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来表明L1在EFL课堂的位置:是接纳还是排斥。
二、讨论
国内关于EFL课堂教师语码转换(L1/L2)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关于L1是否能够促进L2的习得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其次,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在EFL课堂上L2真实语料的输入有限,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L1辅助L2教学,增加了学习者L2输入的机会。然而,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完全使用L1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国内的一些研究还指出,教师用语中对L1的使用应该参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等(Song,2005)。其中有研究者提出,教师用语中L1的使用在教学活动用语,教学内容分析和考试测评讲解三个方面使用最多,而且是呈上升趋势的(Liu,2008)。不同的教学活动用语,教师使用L2比L1的频率要高,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认知能力的培养上使用L1比L2的频率要高一些,关于语言测试的具体细节,教师需要大量地借助L1进行讲解,便于学习者接受。
在国外,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用语中L1的使用比例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制定。例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在EFL课堂上教师用语可能呈现的六种语用功能可能需要借助L1来完成。它们是,L2复制,L1/L2转换,L1/L2解释,L2输入,L2拓展,L2交际(Forman,2012)。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复述(L2)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语码转换达到语言知识理解的目的,可以通过对原有的语料进行创新增加学生L2的输入机会,可以给出提示进行语言知识层面之外的拓展,最终达到语言交际成功的目的。不难看出,在赞成通过使用L1促进L2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使用L2。然而,在双语环境下,L1的习得是既成事实,如何发挥其最大优势辅助L2教学是讨论的初衷。
三、结论
关于高职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用语中的L1是否对L2教与学有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通过对以上大量文献和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用语中的L1影响到EFL课堂管理,复杂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开展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在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用语中的L1影响到L2词汇、语法的解析。这可能表现在L2文本的获得和处理上,L2文本的知识储存和应用上。
3.在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用语中的L1影响到L2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上的培养。
由此可见,作为英语语言的基础类课程之一,英语精读教与学过程中存在语码转换。教师用语L1和目标语L2是互相联系的,绝对使用L2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促进L2的学习,L1可以被視作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辅助L2教学。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教师用语中的L1促进L2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 MIT Press.
[2]Chomsky,N.(1980)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Ellis,R.(1984)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Oxford: Pergamon.
高职精读课程 篇5
近年来, 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英语教师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课堂上大部分时候能使用目标语教学, 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明显增多了。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差, 缺乏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 课堂上仅仅满足于听课、做笔记,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信心不强。
2 任务型教学法和Willis任务语言教学框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就从未间断过, 任务型教学逐渐被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外语实践者所接受和推崇。任务型教学法不但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的特点, 而且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在众多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中, 英国著名的教学专家Willis提出的任务型教学理论框架是最具可操作性的。它包括三个阶段, 即前任务 (Pre-task) :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环 (Task cycle) :任务、计划、报告;语言焦点 (Language focus) :分析与练习。“前任务”阶段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介绍话题, 激发学生对所选话题所设置的任务的兴趣。二是激活跟话题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子, 促进任务的完成。“任务环”阶段包括任务筹划和汇报阶段。在此阶段, 教师是“监督者”, 监督和鼓励学生用他们所拥有的语言形式交流、表达, 完成任务。教师又是“主持人”, 介绍学生陈述, 提醒下一个同学汇报, 并做总结。在“语言焦点”阶段, 教师应该具体分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具体语言形式, 这些语言分析可以是词汇、句法、语音特征等方面的, 分析之后是操练词汇、短语和句子阶段。
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
3.1 教学实验概述
在本研究中, 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是同一年级4个班级, 班级间差异不大。这4个班级都是笔者执教的班级, 不会因为教师的个人因素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而且, 这4个班级使用英语教材都是《新视野英语教程》, 教学进度一样, 也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班采用Willis任务语言教学框架,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3P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e) 教学法。在实验前, 笔者设计了自主学习调查表, 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对学习资源利用4个维度进行问卷和分析;同时, 还准备了2套试卷考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这2套试卷均参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原则。
3.2 教学案例
《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三册Unit6 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
任务:A.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口语表达。
B.学生自主阅读文章, 分组讨论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
活动形式:individual work、pair work and group work
教学过程:
(1) 呈现任务
S t e p 1: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自然灾害图片:W h a t kind of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看着图片学生会说出:earthquake、flood、typhoon、storm、drought等。
Step3:教师用目标语引出任务并布置任务细节。
(2) 任务准备:从课文中挑选几句含有生词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意思, 猜测词义, 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目的是减少生词对阅读造成的障碍, 保证任务顺利进行。
(3) 任务执行:
Step1:让学生快速阅读, 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教师在教室里走动, 观察学生能够完成情况, 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可以给予适当帮助鼓励其完成任务。
Step2:挑选学生汇报答案, 其他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说明。汇报时, 鼓励学生用这样的句型:
Step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教师在教师里走动, 监督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
Step2:学生整理讨论结果, 准备汇报。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语言形式, 教师可以提示,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语法书或是协商解决。
Step3:抽取几个小组的代表, 向全班汇报完成情况, 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 任务评价:
Step1:回顾整个汇报过程中出现的词汇错误, 分析其用法, 让学生强化记忆。
Step2:分析课文的难句, 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风格和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Step3:教师要求学生对此次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评价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任务目标的掌握情况, 然后各小组成员评价本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和组员的表现, 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最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让学生产生信心和成就感。
3.3 实验结果
试验前, 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有效试卷和问卷分别为131份和135份, 试验后, 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有效试卷和问卷分别为126份和123份。调查结果整理如下表:
实验证明:任务型教学法比传统的3P教学法更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 它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促进学生尽量利用学习资源,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体现了由重视语言知识本身到重视语言的习得与运用, 它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给高职英语教学注入新的血液。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 供大家分享:一是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因素, 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二是既要注意任务设计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也要注意为某些语言结构的使用提供机会。三是由于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性增大了, 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这对教师的目的语水平、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得更充分些, 考虑得更全面些。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信心不强的特点, 尝试把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高职英语精读课上。通过实践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促进学生尽量利用学习资源,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高职英语,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科.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
[2]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
高职精读课程 篇6
1 高职英语精读课程现状
在当前的众多高职院校中,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 而忽略了对基础课程的研究。有些学生认为, 上了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学习成绩不尽理想, 把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在一些有用的专业课上面还是比较好的, 因为这样做的话, 以后就业的时候, 就可以让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强悍, 在这方面就业压力就比较小了。在当前这样一个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的社会背景来说,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来说, 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做到完全改变这样的现状, 但是, 我们需要做的是, 尽量让学生学习到他们应该拥有的一些基本技能。因为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方向几乎都是向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而当下国内的许多科学技术能力都是由国外引进的, 或者是直接由一些国外的技术人员对关键的技术进行操作, 这就需要一些有外语能力的人作为一些技术骨干或者技术交流人员与外国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讨或技术交流。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 那么外语就变成了高职院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了。而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育工作者, 也同样背负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使命。
然而面对许多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偏见, 我们应当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英语的意义,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翻译。英语作为一门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 那么其中翻译的是否准确就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考察点。而翻译的是否地道, 就要与英语文化相结合了。所以,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质。
2 精读课程中的跨文化素质
精读课程, 就是指英语精读的意思, 就是取一篇英语文章进行精细读解。这就像是一篇文章, 我们不仅仅要把整篇文章的大致含义读懂, 还要对每句话进行详细的剖析, 看看每句话的含义和布局, 都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就是精读的意义。那么为什么到了高职院校还要对英语进行精读的课程安排呢?主要是因为英语是一门外语, 许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是一些基础知识, 并非是要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来进行学习, 这样他们就不会理解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是什么样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如果要对人道歉的话, 我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I am sorry!可是, 这句话真的就是用于道歉时应该说的话么?这句话在英语中的含义一般情况下表示的是“我很遗憾”对于这样的理解, 你能说那句“I am sorry!”指的是对不起的意思么?再举一个例子来说Excuse me, but I'll have to go now, 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对不起, 我现在必须要走了”。那么excuse me在这句话中表示的也是对不起, 很显然, 在这句话中如果把“excuse me”换成是“I am sorry!”, 这是不合适的。所以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翻译的语句也各不相同, 在一些专业的背景下, 我们对某一个词, 某一句话的翻译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跨文化翻译, 由于我们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文化本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对文化的理解, 也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平心静气, 内敛大度。而西方文化所讲的则是更为直接, 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些都是不同的, 这就像是一些翻译, 对没有注意到文化背景的差异, 会闹出许多笑话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 我们要让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他们的跨文化素质来。这样一来, 以后他们在面对的工作岗位上的外文技术教材也好, 还是与国外技术员的交流也罢, 都会讲出一口流利的地道的英语来, 这样才不至于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 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培养出跨文化意识, 而这也是我们高职院校在校期间设立英语精读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3 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素质的培养策略
理解了高职院校设立高职英语精读课程的意义之后, 我们就要根据现状, 探讨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素质的培养策略。
第一, 要精细选择精读课程的教材。这点无论对于学生来说, 还是对于教师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好的精读教材, 那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像是一句空话, 无法实现。跨文化素质, 是一种追求原汁原味翻译的素质。既然是原汁原味, 那么就一定要是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文章。像是那些中国人模仿外国文章写出来的英文, 最好不要做为教材选用。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写英文的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 是否真的和西方人一样。这就像是我们看着外国人写中文的文章, 虽然说不上来哪里不好, 但就是觉得别扭的现象是一样的。因为文化差异, 所以在教授课程、选择教材时, 要时刻注意这些问题。
第二, 与学生一起翻译文章, 解读文章。在课堂上, 一定要注意交流, 时刻提醒学生要有跨文化素质, 要与学生一起翻译文章, 解读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深层含义, 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 要注意每个词汇、每句话的翻译,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文化的不同, 可能写出的文章笔法不会一样, 所以翻译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学生碰到了翻译不下去的时候, 我们一定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翻译是什么, 可以通过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 当遇到文化差异翻译出现困难的时候, 可以提醒学生外国或西方文化的一些思路。这样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就会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
第三, 深度挖掘文章中的含义, 并且对比学生翻译的与原文的意义相差之处。在精读每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翻译, 然后对比学生的翻译与正确的原文翻译有什么样的差异, 指出学生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 其实很多时候, 学生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的翻译并非是相差很多, 只是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 把有些句子的翻译想当然的翻译出了差错,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四, 随时建立课堂交流, 让学生与外教进行适当的交流与互动。高职学校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不是很好, 所以一定要注意教育方法。适当的让他们自己进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想让他们对文章的翻译做到精益求精, 不妨让他们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这样既能让学生们感受一下西方文化, 还能有助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在精读课程中, 外教的翻译与学生的翻译作以对比, 这样的对比结果, 可是比任何教学方式更具有说服力。而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西方文化, 对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五, 要结合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翻译的培训。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进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质, 是个非常好的想法, 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课, 专门找些原汁原味的外文材料, 让学生进行翻译, 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对跨文化素质有一个更好的培养, 让学生知道, 那些外文并不是想当然的去进行理解和翻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一定年限的我, 经历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或者语法不好, 而是因为他们有时候在翻译文章的过程中自己会觉得很别扭。翻译出来的文章怎么样都读不懂, 读不通, 可是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词汇, 每一句子, 都翻译的没有什么缺陷。最后他们找到我的时候,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看外文, 再看一下他们的翻译, 发现原来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他们有时候翻译的句子可能真的是一字不差, 但是, 他们忘记了文化差异这一概念的时候, 就不会准确的理解一句话放到文章中的含义了。这就是没有跨文化意识的可怕之处, 错了都不知道错在哪里。而让他们结合专业课去进行跨文化素质的培养, 这完全是出于对他们以后工作的考虑, 因为英语的应用,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必用得到, 在中国的环境下没有谁会为了学好英语而去说一些多数人都不理解的语言进行提升自己英文学习。那么只有在一些工作的环境下才会用到英语, 或者是一些外文的资料, 或者是与外国的技术人员交流, 而如果一个人可以真正的灵活运用英语, 懂得文化差异的问题, 那么他就会在应用英语或理解英语的时候准确的捕捉到关键点, 也就可以很轻松的知道哪些是我们所需要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了。
其实跨文化素质的培养中, 高职院校的精读课程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 绝不仅仅是一个授课老师, 还有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 让学生接受西方文化, 接受西方文化背景下那些人的说话方式, 这才是真正的跨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时刻谨记跨文化意识,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成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4 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精读课程中跨文化素质问题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 还有对跨文化素质的培养策略的论述, 我们了解到, 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不仅仅要培养出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 还要让他们具有与外国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并且还要培养他们通过外文文献自学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 都是基于良好的外语能力基础之上, 所以笔者提出了五点针对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策略,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跨文化素质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是怎么样培养起来的, 它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冬虹.教师的理念与学生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54-56.
[2]周旭蕾.对哈工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探讨 篇7
日语精读是威海职业学院日语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 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是所有专业课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 是高职日语专业的基础。日语精读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通过日语精读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 我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谈谈精读课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二、高高职职日日语语专专业业的的教教学学现现状状
(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低, 厌学、畏学的学生, 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加之, 精读课仍然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般都是重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课文结构和长句、难句的分析, 课堂的支配权几乎全是教师在使用, 学生较少参与, 多数是被动接受,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过分纠缠于语言和内容的细节, 偏重语法分析, 导致教师“一言堂”和学生“哑巴日语”, 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 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 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没有学习积极性, 因此,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 不能因“材”施教。
近些年, 日企数量大幅攀升, 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热潮, 但就高职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说, 尚没有完全适合的教材。高职日语专业大多都是选用本科日语专业的教材, 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没有合适的教材来做到有针对性地施教, 所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 编写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日语教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方法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融合后的一种“仿真”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促进学生理解、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日语思维, 在情景中学生易于理解材料所传递的信息, 易于激发正确运用日语表达思想的欲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新版标日 (初级) 教材中第24课的应用课文驝見送り驞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机场送别、车站送别和毕业送别等多种送别场景, 让学生分角色地表演, 将所学的有关送别的语句表达和寒暄语运用到实际会话中,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模拟场景训练中,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尽量由课文知识延伸到相关的情景, 创设出新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从而提高精读的教学质量。
2.游戏训练法。
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效果也很好, 特别是在巩固词汇学习方面可以把游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例如, 在学完几单元后, 可以采用单词接龙的方式来巩固单词。教师或一名学生随便说一个所学的单词作为开头, 接下来的学生以此单词的结尾假名作为新单词的开头假名, 按照此规则进行下去。 (注:不能说以驝ん驞和驝る驞结尾的单词。)
如:よなか→かさ→さくら→らいげつ→つかう→うけつけ→けいたい……
(二) 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为一体, 图文声并茂, 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的知识介绍, 利用多媒体将网站或资料中采集、下载到教学材料中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注重课堂的各环节教学。
1.课前训练。
教师可尝试每堂课前让1—2名学生进行3—5分的日语演讲活动。演讲的话题不限, 让学生随意准备, 可以是有关自己身边的事、有趣的故事、日本人文、风俗等短篇文章或是学生自己写的短篇文章, 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胆量,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在演讲结束后, 鼓励演讲学生和其他学生用日语针对演讲内容相互提问交流, 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活跃气氛, 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上讲授与操练结合, 做到精讲多练。
精读课的任务不是孤立地学习单词和语法, 因此, 在课上应避免单调乏味的教师“一言堂”状况, 让学生不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要通过边讲解、边提问、边实践开展教学,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让学生将课堂当作学习运用语言的操练场, 配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教师应坚持用规范、易懂的日语授课, 在讲授单词和语法知识点时,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读单词不再是教师领读, 而是学生按照调型自己拼读, 教师讲解不单扩展词义还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利用新单词造句, 或者教师与学生以对话形式, 用新单词造句。课文讲解前, 教师可以先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对着课本一边听一边理解, 让学生眼、耳、脑并用, 集中精神理解课文。课文的学习不是讲解完单词和语法就完成了任务,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作为阅读分析材料,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让学生用日语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以笔头和口头复述两种方式完成。总之, 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以多种形式多练, 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际操练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丰富课后自学内容。
课堂上的训练都受到时间和人数上的很多限制, 不能做到充分到位地实际操练, 因此, 要让学生重视课后的自我充实, 将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情景操练和话题讨论等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开展日语沙龙, 在网上搜集感兴趣的日语知识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将课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让学生分小组地相互监督, 相互合作, 相互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全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高职日语精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本着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尽可能地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乐趣, 使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交际能力, 实现高职日语人才的社会价值。
摘要:精读课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 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实践课程。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结合教学现状和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与要求, 探讨了创新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日语精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縢淑萍.激发兴趣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J].宁夏教育, 2003.
[2]张剑.多媒体辅助日语精读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精读教学探讨 篇8
1. 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我从事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在此我想将我对于精读课中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因为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是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的是他们的基本功的训练。而我认为,听、说能力及翻译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第一位。
2. 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通过以下具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对于学生不同能力的要求及培养。
2.1 关于篇章的教学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精读教学中必须做到精讲多练,采取多元化教学,侧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交际能力上。我们应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充分调动他们的交际动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提供机会让学生自由使用语言。
2.1.1 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
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及方法。就拿我们刚学过的课文“The Lady or the Tiger”而言,本课的难点是难单词相对较多,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课文背景知识内容也比较多,而且背景知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至关重要。我认为语言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背景知识的教学,通过语言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并通过历史文化知识促进语言的学习。只有了解背景文化知识,学生才能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于是我结合对作者的介绍,这篇文章为什么到现今还那么流行,以及竞技场在古罗马时的重要作用等,用全英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作者没有给出故事的结尾,到底最后从右侧门里出来的是老虎还是美女呢?公主给了这个年轻人怎样的暗示?年轻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公主真的忍心看到她心爱的人被老虎吃了吗?但是她真的能容忍她心爱的人和别的女人结婚吗?公主值得信任吗?年轻人相信公主给他的暗示吗?到底他是打开了公主给他指的右侧的门,还是选择了左侧的门?两扇门后又有什么秘密呢?国王那么疼爱自己的女儿,他真的忍心看到自己的女儿受如此的折磨吗?他会不会在关键的时刻改变所有这一切呢?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到底这故事该怎样继续呢?这就需要大家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完成它了。”这样在英文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2.1.2 小组讨论
在通读全文之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最终由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其他成员说出故事结尾,这一切都是在全英文的条件下完成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故事结尾千奇百怪,有具有传奇色彩的,有悲剧,有喜剧……不管结局到底是怎样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他们参与进来了,并且收获了许多。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为精读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语言交际机会,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看到他们认真快乐的样子,作为老师的我觉得很自豪,我更深信,适时地更换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东西。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不知不觉地加强了他们对说的欲望。
我认为,精读课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出一种领悟力,即领悟到以读者为基点的文字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外形和结构。在具体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文章的篇章整体,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和概括,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
2.1.3 简单文章的教授方法
对于比较简单的文章,我会先分组,分角色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小组成员用英文讨论这篇文章可以分几个部分,并讲出理由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握主题、阐明主题及围绕主题思想展开细节、发展段落的。经过长期对名作名篇结构的分析,学生动起笔来写作时,就会首先从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如何确定文章中心,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发展段落,从而避免出现中心不明、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篇章方面的错误。
分析完篇章结构后,我会挑出文章中的重点单词、短语及句法结构。并通过课后问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掌握程度。比如“The Necklace”这篇文章,其中对话就占了很大篇幅。如果一句一句讲,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会觉得无聊。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最后当女主人公用了十年的青春,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时,却得知自己原来从朋友那里借的项链只是一个仿制品,并不值什么钱,而自己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她又会怎么做呢?是要回剩下的钱,还是……
我要求他们就这个故事用英文写个续集,当一次作文交给我。通过写作,帮他们找出表达有误的地方,并点评写得好的文章,让学生在编故事的无意识中练习了写作。
2.2 关于翻译教学
就翻译方面而言,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学生快速翻译的能力。在我所教授的《大学英语新编教》中有一道汉译英的篇章翻译练习题,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所学课文中的重点词组、句型及语法结构的熟练程度。我通常会在课堂上给他们4到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着中文句子大声地翻译出来。我的要求是,不能翻阅书前面的内容,也不允许用笔在空白处写字。因为我想要强调的是,他们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运用自己基本的单词量及语法知识,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汉语到英语的转换。(其实,这种练习本来可以当成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上课只要给出正确答案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样的话就不能让他们对所翻译的句子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找几个学生每人翻译一个自然段,然后就他的翻译进行讲评,通过句子结构,告诉他们遇到某种类型的句子应该怎样翻译。然后将所有句子通过连接词连接起来,给出完整翻译答案。通过讲解及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对翻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就翻译而言,比较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作为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我深知,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慢慢总结,并探索出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瑛.文化背景在英语精读课中的重要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S1) :36.
[2]冯华玲.合作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5) .
高职精读课程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基础阶段 精读课程 文化导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重任。而英语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因此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度课程中实施文化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自语言产生以来,便植根于某种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18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语言置身到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分析,这也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转变。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认为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的发展对文化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其不能够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弗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完整的模型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说明,并提出了情景语境相关理论,他认为情景语境需包含参与者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以及对相关事物造成的影响。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精读课作为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大量难题,再加上英语交际环境的缺乏,给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融入英语文化背景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拓宽视野,从而更好的理解英语,为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导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对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反复的实践训练,潜移默化中使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英语学科如此,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反复训练,逐一强化,进而使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大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更需要加强对国外社会文化的学习,以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结合其社会文化对文章进行理解。文化导入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广阔的学习途径,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进而提升英语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强调的是对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满足国际竞争要求以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中实施文化导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进而提升英语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穿插一些英美社会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解读文章,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进而达到学习目的。
3.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语致力于对英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文化导入,学生能够对英语的语用规律、民俗习惯、社会观念等有一个深刻认识,这在人际交往、商业洽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化导入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交际的基本技巧,学会采用适当的交流方式达到交流目的,进而使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升,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越性。
三、文化导入的基本内容
1.背景知识的导入。文化导入主要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为背景知识的导入,主要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与精读课程相关的背景文化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了解社会背景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精读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其中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文学、地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避免学生采用本国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衡量外国文化,认清文化的民族差异。如《大学英语》第四册中的《Big Bucks the East Way》,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精读文章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美国家长的教育理念,这对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词语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词语、习语与成语,这些词语中隐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单纯地从语言形式方面进行学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精读课程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理解能力。
3.社会习俗与观念的导入。社会习俗与文化观念也是文化导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反映的一个社会某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习惯交流语言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国家的禁忌话题,因此,对不同国家社会习俗与观念的学习,能够促进交流合作。中西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英语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能够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的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1.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精读难度,因此,在课前必须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使学生提前掌握生疏单词与重点单词,提升课堂效率。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Learning Chinese-style》,本文中作者主要讲解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将中国的教育观念与西方作比较。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本文学习的重点,深刻理解课文,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找出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并以此为主题写一段文章,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这不仅能够使每个学生普遍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而且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课上讲解阶段。课上讲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下对资料搜集的途径不同,其获取的学习资源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将这些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并整理出与文章最为切合的资料进行课堂讨论。仍以《Learning Chinese-style》为例,其中,有关于哈佛大学的简单概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并带过,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师可将哈佛大学的背景知识以及教育理念进行讲解,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对国外知名大学的相关介绍进行播放,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3.课下复习阶段。单纯地课堂知识讲解很难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课下复习。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让学生完成基本单词、句型、語法训练的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以及对中西教育的认识。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一方代表中国教育方式,另一方代表西方教育方式,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辩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类型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为今后此类型文章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英语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文化导入,将文化背景知识、词语内涵知识以及社会习俗、观念等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并将其贯穿到英语教学的全程,提升课堂效率。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文化导入关系着英语教学的实施效果,更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以及英语专业教学实际,推动文化导入的实施,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滕颖,赵玉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3(9):79.
[2]孙咏梅,张小川.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23(6):135-137.
[3]李晓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以高职高专《英语精读》课程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4):78-80.
[4]李英华.文化背景对于英语精读课的作用——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6(15):128-128.
[5]黄秋洁.试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前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以及方法[J].时代教育,2014,32(11):173-173.
[6]Stephens,David.Effective reading interventions for Spanish-speaking English learner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English learners who struggle with reading,or both:A meta-analysis of second through fifth grades[J].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2014,3:134-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慕课环境下衡阳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D102);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慕课环境下实现大学英语泛在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5〕118号)的部分成果。
高职精读课程 篇10
高职高专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一直受到各类职业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但是, 作为高职必修课的英语精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各大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 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 但整体水平不高, 不适应现在的教学;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 英语基础差, 对英语不感兴趣。
在长期的精读教学中, 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照本宣科, 教师在精读课上对课文逐句进行解释,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讲解和记笔记, 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能协调, 综合素质欠缺。学生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 无法适应目前的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
二、英语精读课性质与教学要求
精读是高职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体。高职英语精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从词、句、语、篇等角度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语言操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 英语精读教学要充分体现个性化, 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 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高职英语精读教学的创新
1. 创新教学理念,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什么叫教学理念?所谓教学理念, 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 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向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要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活动的督促者。
2. 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僵化, 形式要务求多样, 一切都应该满足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以大班精读课为例, 这本身是启发学生心智, 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课前演讲、讨论, 讲解名人轶事等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 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 (pair work) 、小组讨论 (group work) 、课堂辩论 (class debate) 及演讲 (speech) 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避免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 又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问也是最常用的互动形式。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 提问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 了解学习理解情况, 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 多用提问检查理解, 推动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 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
3.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 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其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进行多手段、多模式的教学。制作Power Point课件, 有条件的, 可在语言教学中穿插一些英语原声影音内容。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 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进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4.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以往的精读教材虽相当权威、经典, 但有些内容显得陈旧。作为一部好的教材, 既要有规范的语言, 又要体现实用性、时代性、知识性;既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充实的语言文化知识, 又给他们留有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教材的选用方面, 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色来考虑。教材的内容应该避免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 要突出高职英语的特色。
5. 创新教学内容, 加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和文化导入。
充分利用英语课堂上的教学时间, 把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到教学内容中。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英语讲授的能力, 而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知识。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 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 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 从英语“重逻辑, 重明确”的特点入手, 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去运用语言。此外, 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体态语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 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 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总之, 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英语精读教学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 它是一个系统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袁振国.高等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