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读课论文

2024-10-04

语文精读课论文(精选12篇)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1

一、第一课时从严谨治学做起

精读课第一课时要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打基础就要严格认真,有些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乱七八糟,很难规范。语文教师在第一课时要以极大耐心把这些作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对于这些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在教学实践中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让孩子们从心里真正喜欢,而绝不是靠单纯的师道尊严强求来的。这样,在加强作业管理时教师的话才有力度,孩子们从语文作业的认真开始,从小夯实语文基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把语文知识融入有趣、诱人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孩子们在情趣化教学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让孩子们感到认真做作业是一种能力。管理作业时,一定要形成高效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充分利用恰当的风趣幽默语言,紧紧抓住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会,不要把更多教学任务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魅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快乐学习的机会,在管理作业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语文课堂里,师生共同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学习气氛至关重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围绕作业管理,教师能够有效调节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实践应用兴趣和能力,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实效。

二、第一课时重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比较任性,如果不加强管理,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一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仅仅靠作业来牵动学习,而没有从根本解决主动学习的问题,就已经潜藏了一部分要掉队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但已经有了逐渐跟不上的迹象。当然这部分学生落伍肯定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老师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一些孩子的。如何改变呢?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比如我现在所教的一个学生,他聪明,好学。其他科目都优秀,但就是语文这一科目很差。叫他谈过几次话,但都无济于事,他只说他从小学开始就对作文有畏惧情绪,每次考试都因为作文写不好,语文成绩很差,所以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导致每次的语文作业都完不成,语文成绩总是很差。后来,老师给他妈妈发短信,打电话,谈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妈妈也很发愁,于是想办法,给孩子妈妈在假期里布置了一些任务,今年开学来了,又帮助他,引导他写日记,多读书,勤于动笔。后来又叫他谈话,孩子说他现在有点进步了,最起码对作文不畏惧了。于是老师乘此机会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给他作业本上写鼓励的话语,他现在乐学语文了。他只要开始有兴趣学习,那么以后的成绩定会慢慢提高的,老师对他的努力不放弃,因为有了学习热情就有了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希望。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动力和方向的指引,这一点,老师必须明白,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在小学阶段管理好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胜于知识的传播。语文课堂往往比较充满激情,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对情感丰富、知识含量大的语文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情绪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特别要做到一视同仁,促使教学平等,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有利于实现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这需要教师以极大地的爱心和责任心来实施,因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接受知识的效果更好。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摆架子,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提问题要恰到好处。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教师的言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语言尽可能友善亲切,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主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树立服务意识,让孩子们处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这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无论在课堂内外,教师都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方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共同进步,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教师注意不能将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带入教室,要尽可能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

四、结语

小学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容易找到让学生们的思想激情活跃的成分,教师应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课内外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长期探索,在尽可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摘要:通过对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感觉每一篇文章都很精彩,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很重要,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相关的课外读物,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通过精读课教学从小夯实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为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夯实语文基础。

关键词:语文精读,第一课时,课内外结合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2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程序。三者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精读课和略读课。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的课文中,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占总数的 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

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精读课我们要讲好,略读也不容忽视,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精读和略读课文各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那么美的文章为什么要略读呢?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那么精读课和略读课究竟该怎么上呢?如何上才能省时高效?

“精读课”(亦称“导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导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精读课如何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一般不对教学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办法,设计讲究实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考虑到许多教师设计教学时把握不好,因此,还是提出了一些导读课和略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的程序仅供大家参考。

一、精读课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目的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意识的反应的学习方式。由其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协助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的动机,对新旧事物的牵引,把学生带到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阶段,所以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

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

在教学程序上,体现简化实效。

二、低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程序

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古诗内容较深,学生只需能读会背,对内容的了解不作硬性要求。这样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诵。在反复、逐步深化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字,词和朗读有机结合)一篇低年级课文的教学顺序可以安排为:“初读──读正确;熟读──读流利;理解地读──读出感情”。

“初读”: 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项任务:第一,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兴趣,于永正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第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上几遍,达到读正确。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第三,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般不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第四,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几名学生(最好选中下等的学生)读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学生能否都达到了读正确的要求。

“熟读”:要求是读流利,即读得通畅、流畅,比较熟练。这一环节,一般应做的几项工作是:第一,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第二,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第三,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比如,指名读、句段填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地读”:就是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语调、语音、速度和停顿。这个环节,应把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应做以下几项任务:第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之后仍不懂的问题。对不需要结合深读课文就能理解的问题,大多数可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少数问题可由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个别问题可由教师作简明扼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需求结合深读课文才能理解的问题,要放在指导深化读课文时解决。第二,指导学生个体试读感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第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采取分段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对课文景美、情真的重点段重点处置。先通过读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感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可以辅之以教师或学生的范读,可以通过评读探讨如何读好重点句段。以上三步,不要截然分开,而要穿插进行。第四,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之后,可以进行生字的字形剖析和写字指点。读一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形,不好写或容易写错的字,要认真示范书写,让学生用课后提供的范字描红,先描后写,把字写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

低年级“三读式”教学程序,表现了“以读为主,寓讲于读”的精神,符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经验。同时又加强了识字和朗读训练,利于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程序假如用两课时的话,第一课时就是“熟读、识字”,第二课时就是“理解地读、写字”。

三、中高年级一篇课文导读教学的程序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这种状况下,阅读教学应更愈加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在自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一篇课文的教学顺序大致可以安排为:“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汇报交流──深化、提升;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自读自悟”环节的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阅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应约占一篇课文教学时间的一半。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有激发阅读本课兴趣味的导语,提出阅读要求,提示阅读步骤和方法。第二,指导学生读课文(中年级可以出声读,高年级可以先出声后默读),读的遍数可以从实际出发,但必需做到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从全体上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认识、读准生字,扫除读文障碍。第三,让学生逐段细读,着重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第 四,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自读自悟”关键在于“读文”和“感悟”。一悟词句,通过充分的读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悟内容,知道文章写什么;三悟思路,了解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必需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悟”,悟出的可能不全面不正确,这不要紧,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在读中自悟的过程。在开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时,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可以“小步前进”,即把自读自悟的环节分成几步,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读读悟悟,画画批批,以便使学生逐渐掌握自读自悟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干什么?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其实这个环节,正是因材施教、帮助个别学生的良好时机。

“汇报交流”环节的要求是:交流读书心得,打破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正是顺学而导、完成教学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时机。主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引导学生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交流可先小组再全班)。第二,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引导、点拨。引导,要兼顾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和表达形式,要抓住重点和难点。点拨,要对好的见地恰如其分地肯定和鼓励,对感悟不深或错误之处,要策略地指出并指导纠正。(这正体现着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语,给出正确的答案。)第三,指导品读重点段,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加强语感训练。学生汇报不出反映文章宗旨的重点句、段,教师应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展开重点、难点教学。第四,教师要擅于在讨论基本到达预期目的时,巧妙地把教学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经验证明,“汇报交流”这一环节进行的好坏,关键在学生能否能充分地“自读自悟”。不充分地读书,或只读不思考,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可能离开课文乱说一通,谈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读背说写”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习,积累运用。主要任务有:第一,拓展阅读,从课文的相关内容拓展开去,一篇带多篇。第二,指导语言积累,背诵全文或典型段落。第三,说写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或表达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第四,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五,让学生听写、抄写或默写自己喜欢的,或指定的段落、语句。第六,指导分析字形和写字等。这些工作除了识字、写字、抄写词句,每篇导读课文必需安排外,其他各项可根据课文内容、形式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一两项即可,不必每篇导读课文面面俱到。

上述中、高年级导读课教学三大环节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较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进程的话,那么,“自读自悟”便是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搜集信息和感悟信息;“汇报交流”则是生与师、生与生以文本为认识对象的广泛多向的对话交流,进行信息处理;而“读背说写”就是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把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强化、积累和运用。同时,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突出了语文实践,在“汇报交流”阶段又完全可以提升人文精神。我市小语整体改革多年的理论实践,这一教学程序,既提出了一篇课文整体教学的思路,又给各类题材和体裁的课文的教学设计留出了灵活和创造的空间。各类课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下,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地安排具体教学步骤,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我们看略读课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最后总结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是在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地处理略与不略的关系。略逐词逐句分析,不略重点,难点。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略老师的难舍处,不略学生的兴趣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见略读课文在单元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是学法的应用和巩固。是学生品悟写法,读写结合有效的训练点。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教育文摘《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程序》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除了这些在给大家看一个预习方案。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教师可以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

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可以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另外,从二年级起,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可以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省时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各校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呢?这是以单元教材解读为基础,以读和写的训练为核心,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根本,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为宗旨的高效教学研究,简称为“一个基础,二个核心,三个目标”。

一、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材高效教学的认识

1.教材解读,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的基础。

依照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新一轮课程有了重大改革,现行的课本,每一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主题,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序列。因此解读教材首先必须从单元教材整体入手,准确把握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抓出本单元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训练等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主题内容、读写训练重点),从而确定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它们都是围绕“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无比,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来写的。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学习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然后研读各部分内容,准确地把握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教法。如:精读课文,是单元主题内容、读写训练关键的一课,是本单元教学的主体。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了解课文内容,同时要教给让学生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精读课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阅读,是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展阅读的桥梁。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各部分内容围绕单元主线,可以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合力。

2.读写训练,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的核心。

学生言语积累是在学生自身积极的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读书——领悟——积累——运用”,根据人教版教材单元编排双主题(内容主题和读写训练主题)的特点,在单元教学中突显读写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的核心。

第一个核心是读:读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精读课文的高效阅读,我们传承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积累,实现言语的有效输入。在这一过程中要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二是略读和拓展阅读,把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内。或围绕内容主题,或围绕读写训练主题,开发适当适量的阅读材料,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有效地加大输入量。为达此目的学校可以在4-6年级每周专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强化读书方法的运用,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二个核心是写。写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中,学习、记录、勾画精妙词语、句段,积累语言素材,学习表达方法,领悟写作特点。二是结合单元阅读课文内容进行主题小练笔。在实施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研究中,学校可以要求在学习每单元课文时,至少有两次小练笔训练,学生把阅读感悟,语言积累,写作方法,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实现有效输出。

3.落实三维目标,语文高效教学的充分体现。

(1)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听说读写能力构筑起语文素养的四个主要支架,单元高效教学强调以读写训练为核心的同时,并不忽视听说训练。我们应该以读写为核心,把听说有机结合到每一个单元教学的每一节课里面,采用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落实听说训练。集中,主要体现在每个单元里的口语交际教学。分散就是在单元各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有机重组教学内容,把听说贯穿于阅读教学中。

(2)突显过程与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高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在语言实践过程领悟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形成自学能力。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语言实践——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单元高效教学,虽然以读写为核心,但并没有因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由于单元高效教学是以教材解读为基础,教师有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和语言实践因素,因此教学时,人文教育会寓于研读感悟中,寓于阅读拓展中,寓于练笔运用中,春风化雨,不着痕迹,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关于小学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的做法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高效做法是以单元主题为明线,以方法领悟——形成能力为暗线,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自身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语言、丰富语言。具体模式如下:

1、单元导读,明确主题,整体感知

单元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细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内容和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简单了解学习方法。然后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浏览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栏目,粗知单元学习的方向。单元导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性认识学习内容,并初步产生理性学习的意识。

2、开篇精读,构建新知,发现方法

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是单元主题内容,读写训练的关键一课。应紧扣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品味语言,发现学法和写法。积累语言,进行练笔。

精读课文要做到以下四个字:精、实、法、用。精:全面、精细、深入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写作方法。实:基础知识(字、词、句、段)要夯的扎扎实实;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要训练到位。法:精读课文要在学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中体会读书的方法和写作手法。如在细读课文处,采用的方法是围绕中心问题,读---画---思---悟,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为略读课文打好基础。用:在分析写法的基础上,有机的进行拓展练笔,进一步深化、理解语言的精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3、略读自学,运用巩固,能力初成

略读课文,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运用精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教师从中引导、点拨,巩固学习方法,学生在“读思议悟”中初步形成一定的读写能力。

略读教学也要做到四个字:简、放、拓、用。简:就是教师讲的要简。不要逐句逐段的分析。应抓重点,提纲挈领把握基本内容,主题思想。放: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拓:略读课文的作用是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一个单元的学习,仅就课内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适量的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阅读。用:要进行单元高效教学,单元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把积累的语言、学法、写法加以运用,略读课文也是如此。张丹的这节课,预设要完成一篇略读课文,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还要进行小练笔,力求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4、口语习作,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实践运用是言语学习的目的。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应借助单元中有关课文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把课文学习过程中对特色语言的品味、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迁移到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从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

5、回顾拓展,交流感悟,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整体回顾,围绕单元主题,课文学习、口语交际、练笔习作等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梳理学习方法,联结旧知,拓展能力,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丰富主题内涵,升华主题教学。在这部分内容概括为四个词:回顾、拓展、运用、升华。一般情况下“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是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之后进行的,会用两个课时。一课时进行交流平台的内容,一课时是进行日积月累和其他内容。

上好一节小学语文精读课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4~5篇课文,这些课文大致可分为精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每个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一般都是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精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精读教学不能用教师的“讲”替代学生的“读”,“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给予各方面的帮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畅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缩短新知与原认知结构的距离。如:在进行《陶罐和铁罐》教学时,以介绍小伙伴的形式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场景图和两张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感受陶罐和铁罐对话精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激起阅读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铸成读书的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叶圣陶)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读”使学生“悦读”。

二、渗透方法,融会贯通

1、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设计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先初步通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细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理解语言;品读语段,体味语境;通读语段,增强语感;结合语段,升华情感。

2、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运用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三、善于设疑,学中导悟

教学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教学中,教师的“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正是在阅读理解提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通过质疑设问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就题质疑,学生踊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们为什么沉默?③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④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再度细读,品味其中深长的意味。

还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提问,使学生动脑与动口、动手相结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达到自悟、议疑,真正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提高“学”的能力,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例如:初读时问:文中写什么?精读时问: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巩固读时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维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自我锻炼接受信息,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写作练笔指导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经过精挑细选的,在表达上颇具特色,独特典型的选材、准确生动的词句、合理巧妙的谋篇布局……都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设计“小练笔”,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是我们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课堂小练笔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在课文中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填白,还可以让学生续写、仿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通过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在阅读、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把阅读和习作很自热地融为了一体,既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 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 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总之,无论怎么上好一篇课文,怎么教语文,只要重视读的指导、读书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积累,重视写作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生也就学好了语文。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夯实基础

一、阅读教学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第一课时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变得十分重要, 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使其受益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更好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 通过互动合作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才能谈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实施教学互动, 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奥秘的兴趣, 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实践, 应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 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孩子们有了兴趣, 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就会积极主动探究语言知识的奥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其他因素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为实施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思想意识方面的保障, 才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调愉快的教学过程, 在师生共同参与, 积极互动下, 让孩子们以高昂的激情, 主动探索生活周围存在的那些趣味性词语秘密, 让孩子们自己发现, 在同学的互相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这样的教学互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 这种教学互动有利于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利于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障孩子们愉快的心理状态, 教师以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 抛弃一切情绪化的干扰, 以积极的心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 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促进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授。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不至于使个别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构建人性化的高效率课堂教学情境, 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二、阅读教学过程要强化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融入素质教育理念, 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小学生探索生活中的语言奥秘, 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 就要落到每一节课堂, 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打消孩子们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构建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尽可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让语文知识更加形象化、趣味化, 这需要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长远发展考虑, 要对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负责, 教师要做到问心无愧, 学校要对社会发展和人才战略勇于担当。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在第一课时, 要拓宽教材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 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鼓励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逐步强化素质教育。

三、阅读教学要夯实语言基础

教师在第一课时必须解决学生观念的问题, 提高课文教学, 夯实语言基础。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甚至家长, 唯分数论的观念已经长时间左右着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一言堂和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要使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更加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抛开传统观念的束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主, 结合生活实践把教材中的难点尽可能趣味化、形象化, 让孩子们在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改变传统意义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要点,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 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 尽最大可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 家长对教师水平的评价, 社会办各种名目的强化训练班, 快速提高分数班, 无形中使孩子们在强迫和无奈的情况下, 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 有的富裕的家长花高价雇名师补课, 有的学校为了竞争和树立品牌, 免费为分数高的学生进行培优。这在某种程度对其他孩子是一种无形的打击, 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一种遏制,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弊而无利。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无论从学校到社会, 从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到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 以及诸多历史原因, 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以对下一代负责任的心理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从改变思想观念入手, 探索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切创新途径。

四、结语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5

以读为本 以读促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精读赏析课教学设计

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校 鹿萍

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课型:精读赏析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读,是语文学习永远的金钥匙,它是感知的前提,理解的途径,感悟的法宝。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本课是一篇情感很浓的文本,适合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通过以读导学感受“父亲形象”,并在读中渗透抓词品句、体会悟情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然后通过范读、自读、品读、对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失父之痛”,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并发现对比的写作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增强感悟,培养能力,获得思想启迪,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与战争有关的课文,选编本文意在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并引领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向全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所以本文选准“以读文本,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真正实现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战争及文中设计到的一些“专业名词”知之

甚少,因此,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需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与补充: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搜集有关战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初步感知“联合国”、“维和部队”“蓝盔”“纳粹”等词语;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有效的学习助力。

生命,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缺少经历,缺乏感悟,所以没有深刻的体验,也就难以理解战争的罪恶,雷利内心的悲痛,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而文本提供的信息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安排了一些“超文本”的内容,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大餐,增强学生的感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从而增强学生对战争的仇恨,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及感情。

2、通过品读文本掌握“抓词品句,体会悟情”的读书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方法,并感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4、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文本掌握“抓词品句,体会悟情”的读书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方法,并感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教学难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及意图】

板块一:创设情境,生成情感【2分钟】

1、创设情境,感受幸福。

教师导语:同学们请看,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的景色让我们陶醉。我们都喜欢和家人一起到大自然中享受春天,你想和谁一起去干什么?

2、对比导入,生成情感:

教师导语:郊游、放风筝、散步这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啊!但是这一切雷利却永远的失去了,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个中国孩子,一起去聆听他内心的呼声吧!

【板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设计理念:音乐美、图片美带领学生走进幸福的生活,与文中主人公的不幸进行对比,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自觉地潜入文本,用心灵去感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为课文的学习做了情感铺垫。】

板块二:读悟结合,激发情感【20分钟】

(一)回顾主要内容

在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概况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帮大家回顾一下? 【设计理念:通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抓词品句,感受父亲形象

教师导语:在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雷利对爸爸深深的怀念,雷利的爸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1、感受父亲形象——热爱和平

教师导语:在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雷利对爸爸深深的怀念,雷利的爸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曾高度赞扬这位父亲。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交流:

①在这句话中那个词最能体现加利先生对父亲的赞扬?

②通过对卓越的理解,大家从这句话中读出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是啊,爸爸誓死保卫和平,他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所以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

2、感受父亲形象——知识渊博,有才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交流: ①父亲的卓越还表现在哪里?

②在这句话中那些词最能体现父亲的卓越?

③谁能结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雷利的爸爸还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爸爸精通四国语言,还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雷利的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而且很有才华的人!

3、感受父亲形象——热爱家庭

教师导语:雷利的爸爸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他更是一个平凡的父亲。

教师运用问题和品读推进学生思考、体会:

①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②师生合读体会爸爸对家人的那份浓浓的爱。

③临上飞机前,爸爸跟雷利有过怎样的约定?蓝盔是什么?

④课件出示蓝盔资料,学生具体了解。教师顺势提问,爸爸为什么要送给雷利一顶蓝盔?

⑤引领学生动情朗读,感受父亲对家庭的热爱,并牢记温馨场面。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品关键词的方式,感悟父亲的形象,并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充分激发,抓词品句的学习方法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有感情的朗读和适当的课外资料的补充,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的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读、感悟,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教师导语:雷利有一个爱和平,有才华,爱家庭的好爸爸,他怎能不感到骄傲与自豪呢?他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爸爸凯旋归来,将那顶蓝盔亲手戴在自己头上啊!

1、创设情境,感受失父之痛

①教师配乐朗读,再现父亲灵柩归来的情景,学生交流心情。

②教师顺势出示学习要求,引领学生运用学习的读书方法深入品读,交流。

【设计意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学以致用,深入文本抓词品句,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2、利用多重对话,奠定感情基调

教师导语:爸爸的嘴张着,他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①教师引领学生呼吁,体会父亲对和平的渴望。

②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发挥想象,进行心灵对话。

教师小结:爸爸对亲人,对战友,对祖国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

【设计意图: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此环节用情打动学生,用情感染学生,用情震撼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抓住写法,品悟失父之痛

教师导语:多少次的魂牵梦萦,多少次的期盼等待,曾经的约定还在雷利的耳边徘徊,但是虽有蓝盔却不见了亲人: ①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具有写作特点的句子,感悟雷利的失父之痛。

②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点:对比,加深理解雷利肝肠寸断的心情。

(板书:美好、残酷、对比感受)

【设计意图: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引语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情品读,在美好愿望和残酷现实的对比中,学生对雷利失去亲人的悲伤与痛苦、雷利肝肠寸断的心感受的更加深刻。老师激情的引语和学生深情的品读,既加深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还为学生收获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四)拓宽资源,激发情感

教师导语:爸爸壮烈牺牲,他呼唤着和平,雷利痛失父亲,他渴望着和平,可是当今的世界和平了吗?

1、走近文本,了解当今世界的不太平。教师抓住以下问题进行梳理:

①文中那段能看出,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②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③ “和平之花”指的是?和平为何是娇嫩的?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战争时时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2、拓宽资源,激发内心情感。学生观看战争资料

教师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交流:

①孩子们的痛苦,历历在目,所有的灾难都是谁造成的? ②同学们看到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幕你想说什么?

③此时此刻,你想对加利先生说什么?让我们和雷利一同呼吁。

【设计意图:文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安排“超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战争的无情,激发学生情感。在点燃学生们激情之后,使学生文思如泉涌,真情借此畅快流露。从而增强学生对战争的仇恨,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板块三:学以致用、习润情感【10分钟】

(一)回顾温习,总结读写方法

教师导语: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加以品读,使我们知道了雷利的爸爸热爱和平、知识渊博、热爱家庭;接着我们又在品读中体会悟情,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就是读书的一种方式——抓词品句,体会悟情。(板书:抓词品句,体会悟情)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写作方法叫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写法中我们对雷利去父亲的悲伤与痛苦感受的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节课收获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引领学生直观地梳理本节课收获的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奠基,降低难度,进行阶梯式衔接。】

(二)拓展文本,学以致用

教师导语:让我们继续运用学习上文习得的这些读写方法,一起走进《请把我埋得浅一点》,让我们到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的集中营里,听一听一个犹太小女孩的纯真愿望。

1、出示学习要求,确定学习方向和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

3、学习分享:小组长利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交流小组学习成果。

4、教师激情导言,引领学生品读文本重点语句,加深感悟。

5、谈谈品读发现:从小女孩纯真愿望与残酷现实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6、感悟写法,交流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教师小结:小女孩纯真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战争使小女孩想跟妈妈在一起的小小心愿都变成了奢望,更使她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亲人,残酷的现实使我们再次感受到战争的冷酷和无情。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文本,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合作学习中运用学习上文的读书方法品

读、感悟,并发现对比的写作方法,在小女孩的纯真愿望和残酷现实中再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加深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战争的仇恨。】

板块四:回顾整理,升华情感【5分钟】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聆听了雷利对和平的呼唤、小女孩的纯真愿望,感受了雷利失去爸爸的悲痛、小女孩等妈妈的坚定信念,在残酷的现实中相信同学们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激发感悟,交流心声

2、师生合读,升华情感

3、回顾品读,呼唤和平

4、情由心生,共同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心声,使学生畅快流露内心感受:师生合读,升华学生的情感:回顾品读,名言的引入,感悟雷利、犹太小女孩,及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呼唤;情由心生,共同祝愿和平永驻人间;此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加深学生对和平的渴望,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

平的信念。】

板块五:课外延伸,呼唤和平【1分钟】

教师导语:同学们希望大家从今天的课堂出发,将和平的心声永远传递,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

【设计意图:课外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战争有了深刻的体会,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外让孩子继续搜集资料,了解战争与和平,并采用多种方式呼吁和平,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深化本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抓词品句

美好(和平!)纯真(和平!)

体味悟情

残酷(和平!)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6

【关键词】语文精读;第一课时;学习兴趣;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前提,以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基础,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精读课的效果,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第一课时要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以探索精神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有限时间提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是重要途径。第一课时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拓阅读新领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同学们感受到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乐趣,适当围绕生活实践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实施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课外阅读指导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从情感深处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引入心理学知识,把握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唤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思维,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阅读教学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实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把通过阅读教学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课外阅读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通过实施有效课外阅读教学活动,构建理想的语文教学情境,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起探索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潜在的,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只是如何去激发出这种能力,只要找对方法,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

二、在第一课时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心理学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应用实践,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攻克难题。加强课外阅读必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结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课外阅读的特点,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意义的阅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解,把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为强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另外,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方面要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强化良好心理素质培养。

三、在第一课时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针对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的心理,教师在精读课第一课时要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优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提高渠道。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供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设施,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课外阅读活动变得轻松而且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阅读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普遍运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实施探索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课外阅读结合的权利,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兴趣和爱好。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课外阅读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在最佳心理状态和兴致高昂的过程中,以探索的精神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教学实效同等重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共同参与积极开发,通过教学课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

四、结语

为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在精读课第一课时通过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外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精读课第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延伸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有效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前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积极探索有效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特别是在第一课时, 一般情况教师都会让学生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课文中。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很多, 而且非常关键, 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是至关重要而不可轻视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的重点课文教学实践中, 要大力弘扬学习课文中的先进文化, 激发学生崇尚课文中的英雄人物, 热爱祖国的万水千山, 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学习各民族先进人物, 激发孩子们崇尚美的兴趣, 强化对小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积极影响。通过第一课时的课文阅读指导, 让学生对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了进一步探索学生的欲望。通过有效的阅读指导, 让学生对优秀的历史人物, 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等一切课文中涉及的内容, 产生极大的关注热情, 并且以此为契机, 有了进一步探索学习的主体意识。第一课时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要任务, 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同学们在兴趣的支配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新的知识。兴趣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第一课时, 必须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阅读计划, 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兴趣中阅读课文,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 语文教学变得轻松而且活跃, 教师在第一课时, 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 以确保以后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多媒体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应用多媒体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良好的辅助作用, 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在第一课时,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 用形象的、活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夯实基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能够在语文学科信息化的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较好效果, 这对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 能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速融入新课文的情境中, 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化的实施。现在, 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向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渗透, 在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结合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安排第一课时, 在开始接触课文时先让孩子们观看一段相关视频, 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在第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技术, 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探索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途径。教师可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时间, 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第一课时教学改革过程中,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文教学结合的途径。现在的孩子们都对电脑比较感兴趣, 所以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因素, 大胆尝试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把课文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多媒体给以演示, 能够增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围绕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情境, 把相关知识融入其中, 这样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

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 教师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针对所学课文的需要, 特定设计安排一些必要的课外阅读活动, 在促进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 面对浩繁的课外辅导资料, 一定要为学生把好关, 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应用实践, 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加强学习效果。加强课外阅读必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 结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课外阅读的特点, 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意义的阅读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 发现心理素质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解, 把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结合起来, 为强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 才能使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 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另外, 在第一课时,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通过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 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强化小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提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有效性, 是每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探索总结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应该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希望与同行共勉。教师在第一课时紧扣课时目标,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教学情境, 指导课内外阅读结合等措施,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的第一课时, 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 焕发起孩子们对所学课文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 在兴趣的支配下, 积极主动探索课文内容。教师通过对第一课时的把握, 围绕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心理, 营造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合理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进程, 提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有效性。

精读课教学“五步法” 篇8

第一步:预习检查, 了解学情。

在课前, 学生大多会进行阅读, 查找资料, 进行预习。这种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唤醒、回忆、发现和强化, 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 对必备的旧知识存在的缺陷进行补救, 以架起“认知桥梁”;第二个内容就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 对课文的生字词有所了解和消化记忆, 以便从中提取自我可以接受的信息和问题, 实现自学并初步感知的目的。

第二步:初步质疑, 整体感知。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 学生常常会有疑问, 就算一堂课讲完了, 学生有可能还存在疑问。如果是内容性的疑问, 如, 学生不理解, 不明白之处, 应在当堂课就解决疑问, 譬如通过师生交流、小组活动、朗读感悟等手段;但是若能在一堂课讲完后, 有引发学生思考性的问题, 则这堂课难能可贵!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使学习效果更为扎实。要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一节课讲到底的“一言堂”而学生安于现状, 少有主动质疑, 或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 缺少探究性的现象, 那么, 教师就应反思, 是否从小就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第三步:讨论交流, 思考碰撞。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讨论或辩论来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这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 相互探讨, 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在讨论中, 学生就自己从文本想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理解, 逐步达成共识, 或引发更深一步的思考。

第四步:教师点拨, 关注写法。

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拨。讨论是点拨的基础, 点拨是讨论的递进。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的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 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文本之上, 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并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引导, 这常常是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的关节所在。要想具有这样的能力, 必须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修炼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 博览群书, 勤于练笔, 常作反思, 逐步形成开启学生思维, 总结学生意见, 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思维拓展, 练笔仿写。

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 篇9

Urquhar和Weir(1998)将二语阅读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 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 认知策略包括:速度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 ( 区分主旨与细节 、 命题推理 、 语用推理 、 转移 、 意译 、 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1]。

对于学生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和语篇互动的一个交际过程,是听说和写作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学习单词的用法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略读、归纳推理判断,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精读课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应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 最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均得到提高[2]。

在精读课教学中, 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精读课堂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3]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同时,还应将文章作为整体,学习语篇的组织与衔接[4],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思考, 学生可提高思辨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语篇教学法[5]等。 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 即读前设计及策略、读中设计及策略、读后策略和阅读评价。

一、读前设计及策略

1.学生分享 。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就与课文内容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并要求在正式上课前做PPT展示。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二课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入侵。 课前学生要搜集与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的资料。 课上学生们分别介绍了麦当劳、沃尔玛、宝洁等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的影响。 这一环节不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练就英语表达能力,更使精读课内容精彩。 同时学生可以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进行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头脑风暴 。 对题目 (包括副标题 )和突出信息 (作者每段 小标题、文章中大写、黑体、斜体、人名、图片、图标或数字等)快速浏览,并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提出他们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可采用围坐的方式,便于大家讨论。

3.快速阅读 。 学生应在头脑风暴中确立好图示的指导下快速浏览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7]。 同时教师应针对各段的主旨及部分细节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给出答案。 精读教学要将快速阅读与仔细阅读融为一体。

4.词汇准备。 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应掌握必要的词汇,以减轻他们阅读时的难度。 精读教材一般都会在课文后列出生词及解释,部分教材会在课文前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 对于这些词汇, 学生可以课下预习, 教师在课上更应教与学生正确识记词汇的方法和策略。 在单词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强调单词的发音及含义,实际上每个单词都应从多个方面学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制成词汇卡片,卡片上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词性、 词义、英英解释、构词规则、使用范围、内涵意义、文化内涵、常见搭配(习语)、语法使用(如enjoylovehope后加不定式还是-ing形式)、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使用等。

第1和2步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主题的信息, 开启大脑的认知功能。第3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框架,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 最后第4步,为学生阅读做好必要的词汇准备。

二、读时设计及策略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只拘泥单词、语法和句意的解释,更应将语篇分析与语言点讲解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各段落间的衔接,从总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阅读策略包括:

1.语言点处理 。 传统的教授单词和语法的阅读教学方法保守非议,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教学生如何处理新词与习惯表达、 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理解句子含义,最终为理解语篇服务,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阅读前, 学生已经通过读前的准备学习了大部分生词与文中关键词,如再次遇到新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忽略。 从文章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包括:利用下句话出现的定义猜词;利用单词前后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利用标点符号、 定语从句或例子猜测;根据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猜测。 教师除讲解和让学生操练重点语法点外, 还应介绍翻译与paraphrase的技巧 。

2.语篇处理 。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篇分析要从宏观结构入手, 从语义和形式去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连续手段。 语篇的衔接手段借助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来实现其整体结构的粘合[8]。 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 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了解这三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在阅读中, 学生要了解文章主旨及每段的主要含义,并列出outline,注意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段落之间的衔接。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推理,推测和把握未知信息。

3.文化知识拓展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语言学习者必然会遇到所学语言的习语、宗教文化、社交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民族心里和民俗文化。 遇到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句子或文章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精确讲解,并对比汉语和英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思考文化差异。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的第二课The Woods Were Tossing With Jewels, 讲的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一家人赶往美国西部安家的故事。 教师就在讲解课文中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美国的西进运动, 结合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西部牛仔及西部片来讲解,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比西进运动与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之间的异同。 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4.阅读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输入足够的词汇量、语法、概念、观点、文化等,为口语和写作输出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文章内某一事实或观点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仿写 。 仿写分为句型仿写和结构仿写 ,句型仿写在读时进行。 调查发现,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使用常见的几种简单句 (以主谓宾句式为主 )和简单的从句 ,句式结构变化不够多样 。 因此,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拟原句的结构和语法进行仿写。 例如精读第一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not because English is easy.True,genders are simple.But the verbs tends to be irregular,the grammar bizarre and the match betwee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a nightmare.” 这是并列句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写出了:“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no pollution.The sky will be blue again,the air fresh and water clear.”句型仿写是针对语言点的练习,而结构仿写是针对语篇的练习, 句型仿写可以在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分析完成后进行。 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 (compatibility)。 经过仿写 ,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变换句型,使用复杂句型,文章结构也更清晰、合理。

6.思辨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思维不断与作者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预测,推断文章下文内容。如果预测准确,阅读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预测有偏差,学生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推理,紧跟作者思维[9]。 教师还可让学生结成小组, 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细节,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推测、检验、 评价等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读后策略及阅读评价

阅读后的活动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的阶段,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吸收, 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 读后策略包括检查对文章中生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含义的理解、复述文章内容(也可通过角色扮演、 采访等多种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和结构,挖掘各段之间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 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看法(辩论等)、写读后感和结构仿写等。

阅读活动的评价总的来说可以分成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评价。 学生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阅读学习情况,包括单词、 语法、课文含义、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自评和互评[9]。

四、结语

语文精读课论文 篇10

一、精读应与写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现行的大学英语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提倡使用语篇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甚至欣赏原文。除了适当地加入一些文化背景介绍,有时会深入地批判性分析作者观点之外,文本教学还是课堂上的重点。有的教师只带领学生直接分析词、句、段,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是不可取的。较好的教师会从整体上把握,让学生整体认识全文,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及文化背景、文体、结构、主题,并理解文中的难点及常用的语言点。那么,精读课是否到此就应该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了呢?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听懂了,但是真正有效的英语教学还应包括让学生能使用英语。而实际上,由于缺少使用的机会,学生经常高呼学得快,忘得更快。上课时,精力投入了,一个学期下来,时间也用了,学生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学习成就感不明显。正如桂诗春先生在《应用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单靠课堂教学不能真正培养出外语交际能力,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所学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1]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基本没有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写作成了他们的薄弱环节。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极弱,不是提作文变色,就是写出来的作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谋篇上,思路不畅,毫无逻辑,结构混乱,连贯性差;在遣词造句方面,常常提笔忘词,用词简单,词不达意,汉式英语繁多;语法上更是错误百出。那么,是否就因为没有英文写作课而让学生放弃学好英文写作了呢?英文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其应掌握的一种重要语言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置之不管,让其放任自流,而应该抓住一切机会,甚至为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努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精读可与写作相结合的可行性

中外很多语言专家和学者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两者之间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关系为理论基础,提出可以利用精读课所学语言知识,延伸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学习者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可理解性输入是指输入的语言略高于但不超出学习者的理解范围。[2]

语言输出假设是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来的。她认为尽管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必要的,但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只有通过使用所学语言,即进行可理解性输出,语言习得才能实现。[3]

可见,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是外语教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两者密切相关。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而光有输入,也不算是学会了一门语言,必须通过输出,才能真正将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实现目标语言的习得。语言的输入主要是靠听和读,而输出则是靠说和写。

对于英语精读课而言,要使用所学语言知识点,当然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上的。但是精读课堂时间有限,精读课不宜上成口语课,而作文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不受课时限制。还有,精读课学到的语言点也并不都适用口头表达,相比之下,书面描述,也即是写作,与精读的文章一样,都注重用词准确与严谨,结构的统一与协调。所以,学生是可以运用精读课上获得的语言输入,通过写作进行有效输出的。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将精读课继续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运用所学课文进行写作练习,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课后继续学习英语,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有词可用,有思路,结构可供模仿,写起来更有信心。

三、如何用写作来延伸精读课

由于精读课堂时间有限,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练习通常是在课后完成的,教师很难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写作任务,既要把握任务设计的难度分级、排序和任务之间的衔接,也要注重设计任务与精读课教学内容在逻辑上的相连与流畅。

训练写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供同行批评改进。

在起初阶段,笔者一般会安排四个学生左右为一组,让他们就所学过的精读课文进行课后讨论,并将三四百字的原文缩写成一百字左右的短文,或者根据他们的兴趣,选定原文中的一个主题,改编成对话短剧的形式,并加以表演。在改写或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们群策群力,积极参与。上交的短文大都使用了文中的新词汇、重要句型,抓住了原文的主题思想,并对原结构做了整体的把握,还加入了学生们自己的观点。如《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一书中的第一单元“Why College?”,学生们不仅概括性地总结了原文中人们上大学的现象,以及为什么上大学的一些原因,还结合实际,谈了他们为什么选择现在就读的学校。还有由于是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经过他们相互核对查看,语法错误很少。第二单元“Who’s Afraid of Maths Anyway?”,学生就把原文改编成了短剧,四个学生中一个扮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其他三个是节目嘉宾,一个扮演科学家,一个扮演数学老师,一个扮演女学生,他们大部分使用了文中介绍的原因进行阐述女生害怕数学的原因,偶尔也融有他们自己的观点,表演生动精彩。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兴致都很高,上交的短文得到老师的表扬,上演的短剧得到大家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能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学习成就感逐渐增强,也慢慢开始觉得写作不是那么可怕,甚至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第二阶段,笔者就缩减组员的人数,大约两人为一组。主要是由教师提供题目,让学生模仿原文的结构,拟写出一篇作文的框架;并用教师指定的重要词汇或者短语编写与新作文相关的句子,句子间可以不关联。如《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的第四单元是“Moving From Detroit to Hobbs”,文中分析了两个地方的差异。笔者就让学生拟写“Moving From Middle Schoo to College”的提纲,学生也切合自身的体会,列举出了高中与大学生活的不同,上交的提纲中有些还包含了很深刻的生活理解。就学生造的句子而言,大部分还是能跟他们编写的提纲有一定关系,虽然还不连贯,但是逐渐地往中心靠拢。第六单元是“Why Are We Addicted to Soaps?”笔者让学生练习了“Why Are Some Students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s?”收到的效果也相当不错。由于编写的作文大纲与学生的生活很近,学生们进行了思考,得出了结论,他们开始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感到写作应该是他们思想与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第三阶段,笔者不再固定题目,主要安排学生自己完成,不再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他们可以创造性地进行写作,但是还是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学过的语言知识点。第八单元的标题是“This Generation Means Business”,学生交上来的小作文各不相同,有的写“This Generation Means Creation”,谈到了这一代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成果;有学生写“This Generation Means Chances and Challenges”,谈到了他们这代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勉励自己要抓住机遇,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有学生写“This Year Means Success”,对于他来讲,今年是成功的,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努力没有白费,等等。虽然学生的表达还不是那么到位,语法错误还有,但是就写作来讲,内容和思想是最重要的,形式次之。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来就不高,想写、敢写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笔者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学生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他们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只要符合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后进行,教师都应该大胆尝试并使用。因此,笔者提倡精读课不应只局限在课文的讲解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写作的方式继续延伸对课文的学习,提高英语读写两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Group Ltd, 1985.

[3]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M.Gass&C.G..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rowley, MA:Newbury House, 1985.

关于大学日语精读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日语精读课;交际能力;课程联动机制

一、大学二年级日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够

笔者所授大二日语专业精读课所用的教材是《新编日语》(修订版)第三、第四册。教材编著的设计为“每课教学时间为10学时左右”。实际教学中,二年级上学期精读课8个学分,共128学时;下学期6个学分,共96学时。如果按照编者的设计,那么大二一学年也只能完成22篇课文的教学量,不足两本教材共计36篇的课文总量的三分之二。如果以一周一课的进度(笔者实际授课经验),最多完成32篇课文,无法完成全部课文的教学。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一般日语系都会启用高年级精读教材。所以在基础教学的《新编日语》教材中尚未完成的课文,只能不了了之了。

2.与其他专业课衔接不紧密

学生进入大二年级以后,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写作、泛读、会话等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本应该是是精读课的延伸,是精读课培养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技能的分类再强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笔者深感精读课与这些专业课脱轨。学生往往困惑于学到的知识用不到,想用的知识没学到。究其原因有:第一,教材不统一。以《新编日语》为例,其并没有听力、泛读、写作等配套教材,导致专业课教师不知道精读课教些什么,精读课所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上得不到强化与运用。第二,教师不统一。一般而言,精读课的教师都只是负责精读课,不再担任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不同专业课则由不同教师担任。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对日语的认知理解皆有不同,导致各门课存在不协调的问题。第三,教学进度不统一。一般精读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有16周的课时量,而其他专业课则根据学分各有不同,但一般都少于精读课,导致学期中末期,精读课所学的知识点没有延伸强化的场所。

3.多媒体运用如同鸡肋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人情风貌,加强学生對信息的感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体验,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但据笔者观察,日语精读课中所谓的多媒体运用一般多表现为课件的使用,其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所谓的使用课件,就是把原来板书上的内容换到电脑屏幕上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不用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点鼠标。学生则依旧抬头看屏幕,低头抄笔记。教学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改变。甚至有的时候,由于课件展示的信息量较多,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来不及做好笔记,教师又进行到下一个页面的教学,这样就会使多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功能和价值。第二,课件中的插件喧宾夺主。课件中视频资料过多,运用时间过长,会混淆、转移学生掌握知识的主体视线,使学生抓不住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削弱了教学效果,耽误了教学进度。

二、相应的对策

1.以“交际法”取代传统的“语法译读法”

这是解决日语精读课课时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根本手段。根据现行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运用能力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应用语言学家康纳尔(Canale)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交际能力四分说):一是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二是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言功能和表达得体的能力;三是话语能力,指以言行事的能力;四是对应能力,指在言语交际中进行应酬和磋商的能力。精读课应重视培养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完成教材的课文内容为目标。一旦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就不用拘泥于是否完成了教材内容。

2.建立日语精读课与其他专业课的联动机制

日语精读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综合能力的课堂。要达成这个培养目标,不能仅仅依靠精读课,还需要听力、泛读、写作、会话等相关专业课的共同协作。为了避免专业课各自为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以精读课为主导的课程联动机制。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期开始前,各专业课教师统一沟通每门课的课程内容,将关联性低的课程内容排除在课堂教学以外;第二,以精读课课程为主,安排关联课程的教学进度,如精读课学习关于如何发表的课文,那么听力课就可以听有关发表的段落,写作课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课题发表报告,会话课可以安排一次模拟发表。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让学生“输入”知识内化后“输出”。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发挥日语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力量,从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佳音.基础日语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7).

[2]陈燕生.现代视频技术手段对日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8).

[3]董编.情景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对中级汉语精读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12

一、学习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与学之间, 学生自身的内因起决定作用。必须要在中级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有效的汉语学习策略。在学期初就应该跟学生再三强调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 每节课之前必须布置预习任务。中级班有些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达不到, 如果没有预习,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根本无从谈起, 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另外, 现行的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都存在一个在所难免的缺陷, 那就是生词外文翻译的准确性问题。有些生词, 如果学生预习时为了省事只是看书上的翻译草草了事, 往往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还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课前不复习, 经常占用课堂时间查字典, 使得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步骤延缓拖沓。因此让学生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是上好整堂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应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原有学习模式, 在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和语法水平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 自觉培养和提高汉语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改变原有不当的汉语认知和学习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自身在汉语课堂之外的自学能力。

二、语音教学

在每一节新课的教学中, 第一步首先是读生词的环节, 这在中级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读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进入中级阶段的留学生发音还有很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读了解预习状况, 发现学生的发音偏误,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纠错。发音问题本应在初级阶段解决好, 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特别是各国留学生都会有一些顽固性的发音问题, 那中级阶段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时机, 否则发音顽疾将伴随学生终身, 再难根除。另外中级学生有些正确的发音也还不够稳定, 也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发音很不自信。因此在自读之后还应教师领读, 让学生模仿正确的发音, 为他们使用该词开口交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与生词的发音相比, 课文的朗读在中级班就显得格外重要。中级精读课文已经从单句、短文过渡到了较长篇幅的文章, 各种文体兼有, 包含大量以HSK丙级词汇和语法为主的书面语表达, 如何训练留学生在这种较长的语篇中保持流利的语感, 掌握重音节奏, 了解语流的音变, 是中级班语音教学的一大难题。试想, 如果一篇课文学了一周之后还不能流利地朗读下来, 那究竟学到了多少;高一级的词汇语法不经朗读又有多少能够扩充到学生的实际交际当中去呢?因此读课文应该成为中级精读课程重点强调的一环。课堂教学中读课文的环节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后配合磁带播放, 学生自读后教师纠音正调。课后还可布置学生掐时间读课文, 逐步提高朗读速度;自读课文并录音, 通过回放自我纠正;与中国朋友交换朗读等方法。甚至可以效法中国学生在每天正式上课前进行晨读;或如果课堂时间允许, 可选择适当课文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读课文竞赛, 并由学生打分评判等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切实提高朗读水平。

三、汉字教学

长期以来, 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汉字教学一直相对滞后。中级班有些学生在初级班没有过汉字关, 对汉字仍有神秘感、畏惧感, 有些学生常常说好于写, 有的词会说不会写, 对汉字仍有畏难情绪;有些学生多多少少存在汉字书写错误, 对形近字、同音字的辨别仍有一些模糊。这些都大大制约着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向中级发展。

想要打破留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 改善留学生汉字识记困难、效率低下的现状, 这就必须将着眼点从生词转移到汉字, 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目前, 对外汉语学界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字本位”的教学法。有统计表明, 汉语词汇数量虽然庞大, 但构成词汇的常用字却高度集中。一个人如果认识频率最高的1 500个字, 他就可以读通一般读物的96%左右的字。另一方面, 汉字的构词能力非常强。据统计, 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现代汉语所使用的7万个词, 平均每个汉字能构成20个合成词。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学习阶段, 采用字本位的原则, 利用字形分析与构字规律来学汉字就有效得多。我们应大力推行以部件教学为主线的方法即“部件识字法”或“字素教学”。《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全部8 822个词, 用了2 866个汉字, 仅用431个部件。其中有理性高、构字性强的就更少了。这样就化繁为简, 将教学重点缩小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 降低了汉字认知难度, 减轻了记忆负担, 便于识记。

加强汉字教学, 首先应该强调书写规范, 要真正理解汉字各部件及其组合关系。外国学生写汉字时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书写错误, 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认轮廓, 不辨细微, 笔画增损, 部件错置等。其病根就是初级阶段的笔画、部件、单部件字这些组合汉字的基本零件没能掌握好。要向学生强调到了中级班解决汉字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落下的汉字基本功要迎头补上。其次, 要加强汉字书写练习的强度, 纠正学生懒于动笔的毛病, 留学生在短时期内想要学好汉字, 不勤于动手很难见效。另外还应改变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对电脑的依赖, 提倡手写, 改善看多写少、说好于写的不平衡状态。最后, 通过对整字、部件、形部、音部的逐层破解, 加强汉字部件及其组合关系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主要汉字表意部件的固定称谓和独立的意义。特别是要加强形声字的教学, 通过形部来确定意义归属, 通过音部来推测发音, 这对于汉字的认和读都是一个有效的支撑, 同时会帮助留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 这不但可以加快汉语学习的进度, 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汉字识记的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中级精读课的重中之重。在中级班, 必须让学生了解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词汇在语义上并不存在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除了在语音、书写形式上不同之外, 在语义范围、适用范围、搭配关系、感情色彩、语体风格、文化内涵等各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因此, 中级班的生词学习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义词、反义词、同素词、同音词大量出现, 各种深层问题纷纷暴露出来, 使学生无所适从, 学习陷入瓶颈。

因此, 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必须向学生灌输一种更为成熟、全面的生词学习方法。学习一个新的生词只是了解意思还远远不够, 近义词与反义词、褒义词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单音节与双音节、及物与不及物, 以及离合词的问题等等情况均要考虑在内。同时到了中级班常用词一词多义的情况也愈演愈烈,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一个词可能不止一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了, 而是每一个义项都会对应不同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学生在学习生词时往往识记单位仅限于词, 出现认词不认字的情况, 已学生词里的字出现在别的词语中就无从辨别了。认识“帮助”, 却无力识别“救助”。这大大局限了学生生词量的扩展, 也制约了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里对未知词汇的猜测感知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根据汉语自身的词汇构成模式和加工方式, 加强词素教学, 重视词素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将双音节词拆分成单音节词, 再用分析汉字的方法来解析词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的词语教学是个别的、孤立的, 而字本位的词语教学是成体系的, 以一个个字为中心, 可以形成一个个字族。如从“严”出发, 可在其前加字形成“庄严、尊严、威严、森严”等, 也可在其后加字形成“严格、严明、严肃”等等, 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不容易忘记。这样就让学生从一个个汉字迷魂阵中走出来, 对词汇和汉字的构成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大大扩充了词汇量, 有效增强了识记效果。

另外, 在中级词汇教学中, 讲词汇不能不讲搭配。可以说没有搭配就没有词汇, 因为学生如果不知如何使用, 就很难表达出有效的句子。应让学生在了解词义之后, 能够从语用方面得到明确界定。这其中, 搭配习惯、固定搭配、前后搭配的语体一致性, 单音节双音节的平衡原则等都是应该格外强调的。

中级水平开始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成语、惯用语等参与表达, 借以提升表达的程度和效果。留学生初学成语还有一定难度, 应将成语中四个字的固定排列对应关系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成语也有规律可循, 从而不再畏惧。

五、语法教学

虽然学界目前有淡化语法的趋势, 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认识到, 语法教学虽不可太过繁杂、刻意强求, 但基本的语法意识必须在中级班建立起来, 这对于学生有意识地了解汉语规律、强化练习、规避偏误大有好处。中级班学生的语法水平良莠不齐, 如“的、得、地”的语法定位、动词做定语、多重定语、多重状语等情况, 一开始学生认识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还存在较多问题, 在教学之初应予以厘清。定、状、补三语法是中级语法的核心, 应针对学生的理解误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点进行讲解, 反复强化练习。

从中级班的教学实践情况看, 有的学生对于初级阶段的语法还未完全掌握。比如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以、而、为、则、由”等虚词、反问句、复句等, 并未掌握好。而初级阶段语法项目中的难点又在中级教材中继续出现, 并进一步深化。因此, 我们必须设立一些语法专题, 打破初中级阶段间的藩篱, 对于跨越初级和中级语法的难点集中进行讲练。因为有些语法项目比较复杂, 如复合趋向补语等, 这一课中出现一种用法, 那一课中又出现一种用法, 各课的注释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在语法专题中集中汇释和操练, 大大有利于语法的全面掌握。

对于重点语法, 在讲解时应针对各种情况多举几个例句, 让学生穷尽该语法的所有情况, 留下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六、课文教学

如果说单句表达是初级班的主要任务, 那么成段表达能力, 就是中级汉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级阶段加强语篇教学是中级阶段的一大任务。笔者在中级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能够用简单的口语复述课文;三是能够分析课文中每一句话的内部的语法关系以及句与句之间, 段语段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

一篇中级水平的文章, 涵盖了大量中级词汇、语法, 学生如果想要将其完全消化, 读, 是第一步。读课文能够从点到面地进行再现, 对于进一步理解词意和文意, 熟悉生词和语法的使用, 连贯整个语言环境, 加强综合理解和整体感知都大有裨益。

复述课文既能考察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又能锻炼学生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的能力, 还能看出学生对生词和语句的理解有没有偏误。同时复述课文也是一种成段表达的训练, 帮助学生摆脱单句模式, 一次表达一个系统的主题。

语段、语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篇章结构特点, 是在文章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全文主旨, 从文章布局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汉民族的表达习惯。如, 正确地安排语序, 准确地运用虚词, 通过词汇的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 使语篇中的句子相互衔接。注意运用逻辑关系词语来表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步掌握照应、替代和省略等语法手段来实现语段、语篇的连贯。在语篇的训练中要着重强调寻找段落中心句, 句与句、段与段间的关联词语和文章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的关键语句。

另外, 标点符号对于阅读理解有很大帮助, 但留学生除了最常用的逗号、句号、问号等之外, 普遍对于标点符号疏于了解, 阅读时不加留意, 不解其意, 写作时认为可有可无, 书写不规范。其实在阅读理解中, 如果能有效辨别特殊的标点符号, 那对于上下文的衔接, 阅读速度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在写作中, 标点符号恰当而多样的使用, 会给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针对中级汉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希望能通过这些环节的加强, 提高学生对汉语的整体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策略, 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汉语水平。

摘要:针对中级汉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面临的诸多难点, 应从学习方法、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六个方面探讨解决策略与方法, 借此提高学生对汉语的整体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策略, 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汉语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级,精读,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2]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1997 (3) .

[3]金婷.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3) .

上一篇: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下一篇: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