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2024-10-04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精选9篇)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1

一、网络购物及网络消费者

网络购物就是指销售者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所销售的商品, 购买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浏览并选择自己所倾向于购买的商品, 然后提交订单, 并通过网银、支付平台或现金支付等形式进行付款, 销售者在接收到买家的订单后安排物流进行发货, 在购买者收到商品后完成交易的一种购物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出卖人通过网络媒体发出要约并交付标的物买受人对要约做出承诺并支付价款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1]

网络消费者是消费者的一个延伸概念, 根据《消法》第二条对消费者的界定, 可以将网络消费者定义为:“指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通过网络购买或者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自然人。”

在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常常为了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而弃消费者的权益与不顾, 此时消费者就应当借助法律的力量来与经营者抗衡, 维护自身权益。从维权的角度来看, 网络消费者较之传统消费者来说也具有其特殊性。 (1) 难以确定责任主体。 (2) 寻求救济很难且成本高昂。

二、新《消法》中对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一) 对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知情权, 是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概念, 网络消费者的权利就是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在新《消法》的第28条中提到采用网络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网络消费者知悉真情权受侵害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虚假信息, 由于网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就使得经营者有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而且网络上的虚假广告也很泛滥。另一方面是网络欺诈, 网络经营者可以随意的对自己的商品定价, 这为网络欺诈提供了便利, 在实践中统一商品不同经营者的定价往往差异很大。

而在上述法条中可看出要求经营者披露的信息都是一些商品或服务的基本状况, 但是网络消费与实体消费存在很大的差异, 消费者很难以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状况来证明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从而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 举证责任倒置

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则一般是“谁主张, 谁举证”。在网购领域, 原告要收集经营者的证据成本极高, 所以人们都认为网络消费者要进行维权是非常艰难的。新《消法》中实行的举证倒置的规则, 不用消费者举证来证明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而是由经营者自己举证来说明自己并没有违法行为, 举证责任导致的方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虽然举证责任倒置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但是网络消费者较之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具有其特殊性, 比如:在举证过程中, 经营者要证明其交与消费者的商品不存在瑕疵, 在传统的商品交易中, 经营者只要证明在将商品交给消费者, 消费者当面验收并未发现瑕疵甚至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来证明交货时商品无瑕疵。而在网络消费中, 经营者与消费者无法验证商品签收时是否存在瑕疵, 如果商品在签收之日起六个月内出现瑕疵, 很难证明是商品本身存在的还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引起的。所以网络经营者的举证责任明显重于一般经营者的举证责任。

(三) 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

新《消法》新增的一大亮点就是第二十五条, 此条款赋予消费者反悔权。网购中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购买的商品常常和自己的预期或者经营者的描述差距很大, 为了保护网络消费者, 新《消法》赋予网络消费者七天的反悔权, 旨在平衡双方的信息的不对称。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制度也存在其除外情形, 新《消法》第二十五条就提到了四类。此条虽然是新《消法》的亮点, 但是此条对于网络消费者和经营者来说仍然比较概化, 比如对于经营者来说对于恶意退货者如何识别和防范的问题;对于网络消费者来说, 商品有瑕疵是否适用无理由退货, 第二十五条中规定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 可是“商品完好”具体要如何界定, 新《消法》中也不明得知。

三、改进新《消法》并完善对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 对网络消费欺诈和虚假广告进行整治

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对网络消费者进行欺诈, 或者通过虚假广告来引诱消费者购买其商品。在治理虚假广告、防范消费欺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制定广告管理法规。由于虚假广告的泛滥, 国家有必要出台治理广告的法规来规范不合理的广告经营行为, 然后将网络广告纳入其调整的范围;其次, 改善监管方式, 寻找查处违法网络广告的新路径。在监管过程中, 根据各行业特点确定哪些行业具有发布网络广告的普遍性, 再根据特定的行业来查询行业中哪些网络广告违法, 以此来确定当地的企业, 并对此企业的网络广告实施有效监管。再次, 消费者也应当提高鉴别虚假广告的能力, 发现虚假网络广告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增强维权意识。最后, 要建立网上消费维权平台, 利用全国联网优势, 通过消费者所在地和经营者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相互沟通, 及时有效调解各类消费纠纷和查处群众举报的违法行为, 进而压缩虚假广告的生存空间, 最大限度地限制虚假广告的生存市场。[2]

(二) 减轻网络经营者的举证责任

瑕疵的认定时间对于传统消费和网络消费是不同的, 在传统消费中, 当经营者将商品交给消费者时, 消费者可以当面验收, 未发现瑕疵便签收或者通过协议来固定证据, 此时经营者对于商品瑕疵的责任便划分给消费者。而对于网络消费而言, 网络经营者与网络消费者无法当场签收商品, 更无法在签收时验证商品是否存在瑕疵, 如果商品在交给消费者的六个月内发现瑕疵, 此时并不能确认此瑕疵是商品本身存在的或者是又消费者自身使用不当引起的。由此可看出, 网络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远高于传统经营者, 由于其不能举证而导致败诉是显失公平的, 因此, 笔者认为, 举证责任倒置虽然更有利于消费者, 但是在网络消费中, 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减轻网络经营者的举证责任, 一些其无法举证的地方由网络消费者来承担, 如当消费者收到其网购商品后六个月内发现其瑕疵, 消费者就应当来证明瑕疵是如何存在如何发现的, 而不应该由网络经营者来证明。

(三) 预防恶意退货, 区分瑕疵退货和无条件退货

恶意退货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多人合谋利用规则恶意退货;二是消费者恶意购买后退货。要有效的遏制恶意退货, 笔者认为除了规定一般原则外还应该规定例外的情况来要求恶意购买者承担退货的费用, 此外对于特定时间和场合的商品不应当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定, 如情人节的鲜花、中秋节的月饼, 如果这些商品还使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的话无疑对网络经营者极不公平。

在网购的退货环节中, 常常可以看到在无理由退货的原因的其中一项是商品质量存在瑕疵, 所以, 网络消费者常常误认为商品质量存在瑕疵是7天无理由退货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其退货时主动承担运费。其实不然, 如果商品本身质量存在问题不应该走7天无理由退货的程序, 而是应该按照新《消法》关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退货更换及修理的相关条款进行操作, 而且应该由网络经营者来承担退货的运费。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是得网购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伴随网购的不仅仅是网络经营者的营业额, 更是网络消费者接踵而至的投诉。网购的特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消费者在网购中容易受到损害, 其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在2014年修改的新《消法》中虽然对网络消费者进行了进一步的保护, 但由于这些条文过于笼统, 其实施的细则未出台, 地方条例也没有得到及时修改, 所以要用这部新法来完善的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是很困难的。本文立足于解决网络购物中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借助新修改的《消法》来谈及目前此法对于保护网络消费者现存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其改进方式。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杨秋异.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 2015 (02) .

[2]张洁.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障探究[J].经济管理者, 2015 (02) .

[3]钟磊.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D].延边大学, 2014.5.

[4]李明哲.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 2014.3.

[5]李兆杰.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 2014.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2

1、什么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是指消费者所享有的,由法律法规确认,受法律法规保护的权利。

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

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和获得赔偿的权利;(安全权)2)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知情权)3)有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和拒绝经营者强制交易行为的权利等。(公平交易权)4)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求偿权)

3、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是?它颁布实施的意义?

制定及实施的时间为何时?

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我国十几亿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993年制定,1994年1月1日实施。

4、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作为消费者,应该通过合适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国家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积极落实各项职能。3)也要求消费者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每一个消费者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当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可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消协投诉)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什么是协商和解?

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摆明实事,分清是非,经营者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商业惯例履行其应当承担的义务,从而使争议得到解决,使消费者满意。

7、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是什么意思?

是指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其他分支机构投诉,请他们居中依法进行调解。

8、依法负有保护职责的行政部门主要指哪些?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卫生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等

9、仲裁的含义?

仲裁也称公断,是解决争议的方法之一。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仲裁方式解决消费争议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双方已经达成仲裁协议。

10、如何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消费者避免受侵害的有效方法)?

1)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2)购买商品后,消费者应主动索要发票。3)消费者要尽量到正规的商店购物,少购买流动摊点的物品。4)消费者要善于识别各种消费陷阱,提防上当受骗。

11、购买商品后,消费者为什么应主动索要发票?

消费者所持有的发票是获得售后服务必不可少的凭证,也是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证据。

12、理智消费的意义?

理智和成熟的消费,可以主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烦恼,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3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现状

相对于国外来说, 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在金融行业这个日益繁荣的市场中, 个人对金融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主要表现为货款、投资、理财等多元化的金融消费格局, 而不再是简单的银行存取款业务。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不规范性、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以及金融交易的特殊性, 使得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更加突显, 金融消费者的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剧。他们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金融消费者缺失法律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法律正式文件中, 并未出现过“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 而是被划分为好几类, 以不同的经营模式分散开来。在一些领域与规则中, 消费者被冠以“顾客”“投资者”之类的称呼, 而这些法律法规并未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所以金融消费者的法律适用性与主体地位比较薄弱。

(二) 我国金融监管的机制不够健全, 不能有效地实行问责机制

在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就是“三行一会”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 按照纵向监管权限, 分别监督各自领域内的金融交易活动。但是金融监管机构未能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 而是偏向于把控市场秩序, 营造出良好的国企改革环境, 因此带有深厚的政治色彩, 大大削弱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

(三) 我国金融消费的纠纷处理机制不够完善

金融消费纠纷产生以后, 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向金融机构投诉, 如不能达成满意的解决方案, 消费者才会诉诸法院。但是, 我国的金融机构内部并未建立一种专门的纠纷处理机制, 面向消费者的投诉进行专业有效地处理。而所谓的信访制度也很难取信于消费者, 缘于在调查纠纷、处理效力方面缺少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另一方面, 金融消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所以金融机构的处理能力有限, 诉诸法院又因程序繁杂而不能快捷有效地处理纠纷, 这些都导致金融消费的纠纷处理过程越来越难。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实现权益保护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 金融产品创新性与金融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提供给金融消费者更多自由的选择, 推进金融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但金融创新活动一旦不受约束, 则必定会大大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使其丧失一定的判断力, 甚至对监管机构的评估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在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利益的吸引下, 金融机构由于其误导、欺诈市场的行为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反之, 若一味地限制金融创新, 采取单纯的强化监管方式也会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 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机制与司法救济存在着冲突

一般而言, 司法救济的法律效力要远远高于金融监管机构, 司法保护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的最后一道救济途径。但现行条件下, 司法保护执行起来相当困难, 司法救济对处在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也会花费较长的诉讼周期与诉讼费用, 所以金融消费者一般采取向金融机构投诉的处理方式。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监管力度明显不足

三、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创新

(一) 在立法方面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适时保护其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应当制定一部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 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一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模式, 逐步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 要实现司法救济途径的创新与完善

在我国可以采取小额诉讼制度, 这样有利于实现诉讼的效益化, 避免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权益保护的情况, 既可节约诉讼成本, 又能保证司法公正。因此对于处理众多金融纠纷, 调整复杂金融关系,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有裨益。另外, 可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纠纷仲裁机构, 针对各种金融纠纷问题进行专业性处理, 提高处理效率, 保证处理质量, 同时可与消费者协会配合, 共同高效地解决金融消费纠纷。

四、结语

现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法律保护机制的严重缺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是刻不容缓。相信随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优化与完善,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机制也将会得以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志娟.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河北大学, 2010.

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篇4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

当今社会,金融行业愈发趋向于混业经营的模式,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在享有更加便捷服务的同时,其权益受损的风险也大大提升。在日常的金融消费中,我们与银行机构的接触最多,因而有必要以银行业为切入点,对当前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现状展开分析,并试图构建出较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一、银行业金融消费者之界定

在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大多将银行业金融消费者称为“存款人”或“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随着《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出台,对这一内涵首次做出解释。因此,本文首先对银行业金融消费者的界定进行详细的探讨,进而正确理解这一概念的范畴。

1.银行业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

一般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消费时,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消费。例如,人们购买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有的是出于增加生活资金的考虑,也有的是为了有效利用闲散资金以规避将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金融交易中,一般投资者与消费者一样,与银行机构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需要法律倾斜保护。而一些专业投资者则不同,他们通常是以营业为目的进行投资,同时具有一定的资金和专业能力,应在交易中自负风险。因此,将一般投资者纳入“银行业金融消费者”的范畴来加以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2.银行业金融消费者和银行客户

银行客户大多是指正在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自然人或法人组织,而银行业金融消费者的范围则更加广泛,它不仅涵盖了银行客户,还包括曾经在银行进行消费和将来有可能在银行消费的个人或团体。因此,与银行客户相比,法律应当给银行业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这意味着法律不仅要对消费者和银行机构的交易活动予以保护,还需要规定双方在磋商阶段需遵循的行为准则。不仅如此,当业务终止后银行仍需要履行相关的保密义务,以保证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二、我国有关银行业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1.立法现状与不足

自2010年起,在国际上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重点的大浪潮的影响下,国内涉及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有所增加,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我国目前只有金融业三大行业各自发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缺少一部专门、全面的法律规范;而且,银监会发布的《指引》等规范性文件虽然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主,但其效力却低于法律法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约束力也不强,有待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2.监管现状与不足

当前,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通过整治银行乱收费行为、拓宽银行业消费者投诉渠道等措施,使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应当看到,随着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难免出现监管空白或管辖权冲突的情形。另外,银监会和行业协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以通报批评和督促银行机构纠正为主,对银行机构的约束作用不大。

3.纠纷解决机制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缺少诉讼外专业处理金融纠纷的机构,这也是消费者求偿权难以得到实现的重要原因。此前,关于银行机构应当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在《指引》中虽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构建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给出明确的规定。而建立有效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举证成本,节约司法资源,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得到救济的关键所在。

三、对完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议

1.填补立法空白,完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完整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时,还应当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进行修订,补充有关保护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内容。

2.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对三大行业进行统一监管,从而有效解决监管标准不一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的银行机构采取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以起到加强约束,督促整改的作用。

3.完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篇5

(一) 银行消费者的界定

消费者是与经营者和生产者相对的概念。学界一般认为, 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 (1)

但是在金融领域, 金融商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具有直接的生活消费目的。笔者认为, 银行消费者是非基于商业、营业的目的而购买银行产品或接受银行服务的个人。

(二) 银行消费的特殊性

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 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与银行消费者权益遭受侵犯有重要联系。

1. 接受格式条款是消费的前提

普通消费基本都是一手交钱一手提供货物或服务的过程, 而银行消费者获得银行提供服务的前提是要接受格式条款或合同, 合同格式条款的内容消费者无力改变, 造成了双方地位不平等。

2. 消费过程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银行消费者在接受银行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时, 必须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条款规定的一些程序。

3. 银行消费者要向银行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

银行为降低自身风险, 在个人成为银行消费者之前, 银行都会要求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并进行严格审查。这就为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4. 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性

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听取银行的一面之辞, 这样, 对于交易的真实情况银行消费者很难全面了解。

(三) 银行消费者权利

《消法》第二章详细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基本权利, 上述银行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消费者应在以上权利的基础上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权利:

1. 安全的权利

《消法》第18条规定, 安全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一般商品的消费者重视人身安全权的保护, 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消费者更重视财产安全权的保护。

信息安全又称为“金融隐私权”, 是消费者在向银行购买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 对其金融信息所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 (2) 由于金融隐私涉及了银行消费者多方面的个人信息, 一旦被泄露, 将对消费者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 保护银行消费者的金融隐私权显得尤为重要。

2. 获取信息的权利

获取信息的权利, 又称金融知情权。普通消费者也有知情权, 而在金融商品的交易中, 银行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严重, 金融知情权显得尤为重要。银行消费者大多都不具有金融专业知识, 为了使其更好地享有金融知情权, 银行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3. 请求银行先付权

普通商品交易中如果出现问题, 往往要在查清事实, 明确责任的前提下, 再进行赔付。源于银行与银行消费者实力对比悬殊的现实需要, 需要赋予银行消费者请求银行先付的权利。

二、银行消费者保护国际经验

(一) 美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最健全的国家。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完善的法律体系

其联邦和各州都有大量关于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 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规定银行业务应该公开透明, 禁止歧视消费者。

2. 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

金融危机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消费者在金融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对提高公共信心、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 提出要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CFPA) , 来负责保护除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监管领域之外的金融市场上的消费者。

(二) 英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英国民众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质相对较高, 形成了强制性和自律性机制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包括以下方面:

1. 务实的法律规范

英国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称不上完善, 但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处理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争议方面, 英国金融监管机构有着一套“事前控制———事中解决———事后弥补”的操作性极强的法律法规。 (3)

2. 畅通的投诉程序

为了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服务水平, 英国设立了统一的金融服务消费纠纷解决机构———金融行业调查专员公署 (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s, FOS) , 并制定了完善的投诉程序。

3. 严格的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英国银行监管的一大亮点。所有主要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都会自愿同意遵守《银行营运守则》, 营运守则提炼了银行必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 这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银行而言, 消费者依然处于信息和交涉的弱势地位, 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目前,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4)

(一) 银行消费者安全权得不到保障

安全权包括人身安全权、财产安全权和信息安全权。对于银行消费者来说, 财产安全权和信息安全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许多银行的安全措施不到位或信息得不到维护, 极易造成银行消费者资金损失, 现行法律对银行的责任承担也没有明确规定。

(二) 银行消费者的知情权实现不足

由于金融商品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消费者作为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人, 在与银行交易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三) 银行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受到损害

1995年银行体制改革后, 我国银行变成了市场经济的一员, 但长期以来在计划金融体制和银行垄断政策影响下, 形成的银行与消费者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银行消费者滥用优势地位, 漠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主要表现在银行卡收费问题和银行格式条款等方面。

(四) 消费者的求偿权难以实现

我国目前缺乏消费者投诉等纠纷解决机制, 当发生纠纷时, 一般只能诉诸诉讼解决, 但是消费者在诉讼中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问题, 即使提起诉讼, 消费者在取证、举证等方面也十分困难, 也阻碍了求偿权的实现。

四、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构建

(一) 构建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1. 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权威性法律, 其规定具有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 随着新行业的出现, 新的消费类型也随之产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需适应现实的发展, 增加特殊行业的规定。

2. 运用《反垄断法》保护银行消费者

在我国, 反垄断法不仅在总则中规定维护消费者利益是反垄断法的目的之一, 更在一些具体制度中规定把消费者利益作为判断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或是否给予豁免的重要标准。 (5) 所以, 我国要在具体的执法或司法活动中将这些规定投入实际操作。

(二) 建立健全相关机构

1.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立法应明确赋予银监会保护银行消费者权益的职能, 在内部设立银行消费者保护机构, 并建立相应投诉机制, 专门处理消费者与银行有关事务。

2. 消费者保护协会 (简称“消协”)

消协是我国法定的消费者保护团体,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协应配备专业人员调解、处理银行与消费者的纠纷, 并设立对银行消费者进行教育的机构。

3. 银行业自律机构

行业自律已经成为不少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行业自律机构应承担起银行业自律监督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能。

(三) 构建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

首先, 银行应建立起接受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部门, 尽量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其次, 银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也应该建立起接受消费者投诉的机制。再次,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独立机构专门负责解决消费者与银行的纠纷。最后, 通过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保证消费者救济权的实现。

摘要:银行服务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金融业是信心产业, 银行消费者对银行的信心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概括规定。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在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借鉴比较美国、英国的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完善我国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构想。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6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使用的领域正在不断的扩展,但是由于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法律方面的不足之处,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对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进行探究,下面我们就开始我们的探究工作。

二、银行消费者权益的概述

(一)银行消费者的定义

首先消费者的概念是与经营者和生产者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其含义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那么就银行消费者而言,它的定义是非基于商业、营业的目的而购买银行产品或接受银行服务的个人。

(二)银行消费的特殊性

银行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消费与普通的消费有所不同,它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消费者必须事先接受一定的条款或者合同,一旦合同生成,消费者就很难再进行更改,这样一来对于银行消费者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2)银行消费者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必须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3)银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要向银行提供自己的完整而可靠的个人信息,以减少银行业务的风险性,但是这也增强了消费者信息暴露的危险性。(4)银行消费者在银行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大都对实际的情况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完全听由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安排,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三)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的合法效益进行了规定。基于以上银行消费者的特殊性,银行消费者在合法权益方面包含了一下几项权利,下面我们分别阐述:

1. 有关银行消费者安全方面的权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18条规定安全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银行消费者在安全方面的权利注重对财产方面安全性的保护。另外还包括信息安全,银行消费者由于向银行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一旦遭到泄露,将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注重对这项权利的保护。

2. 银行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权利:

这项权利又叫做金融知情权,由于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因此这项权利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为了改进这一现象,银行要做好对消费者的告知义务。

3. 银行消费者具有请求银行先付的权利:

由于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实力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银行应该给予银行消费者请求先付的权利。

三、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就当前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消费者在安全权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就安全权的定义来看,其中既包含了人生安全权、财产安全权,还包含了信息安全权,对银行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财产安全权和信息安全权。但是就我国银行的现状来看,在安全权方面是缺陷的,由于其欠缺,导致银行消费者的安全权受到侵犯,相关的法律规定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盲区。

(二)银行消费者缺乏知情权

金融商品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银行消费者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是贫乏的,导致消费者在与银行进行交易时,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银行消费者在公平交易权上难以实现

从此银行体制改革后,我国的银行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但是由于金融体制和银行垄断政策的影响,银行消费者与银行处于不平等的关系,导致银行消费者在行使公平交易权方面难以实现,举个例子说就是银行卡的收费以及银行的格式条款。

(四)银行消费者的求偿权受到侵害

就当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在消费者投诉机制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纠纷问题,消费者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但是诉讼的成本较高,银行消费者一般支付不起,这就阻碍了其行使求偿权,不能切实的维护自身权益。

四、银行消费者保护在国际上的经验

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在银行消费者保护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下面我们就以美国为例,为我国的银行消费者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

美国在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美国的联邦和各州在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方面都有立法方面的规定,这些法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这些规定明确要求银行的业务应该具有公开透明性,并且明令禁止银行歧视消费者行为的发生。(2)美国建立了关于消费者金融保护的机构,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深刻的认识到消费者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的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在美国的金融管理改革方案中,美国建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署,主要负责保护除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领域之外的金融市场上的消费者。

英国在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方面也有较大的成就,建立了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英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方面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现行的法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了有效的处理银行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问题,英国的金融机构创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事前控制———事中解决———事后弥补”(2)英国还建立了投诉程序,这样一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当在银行消费方面出现纠纷问题后可以有投诉的渠道和部门,这就是投诉程序的积极作用。(3)英国的银行内部有着严格的行业自律,这是英国银行在监管方面的亮点,银行内部和房屋贷款协会严格的遵守《银行营运守则》,银行的一切行为得要以这项守则为基准,不得做破坏消费者权益的不良行为。

五、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针对当前我国银行消费者在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提出几点有效的法律改进方案: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为了有效的保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一定要增强这项法律的落实程度,增强其保护力度。另外《反垄断法》也对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要充分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机构

一方面,要健全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专门处理银行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相关事务的有效机构,对维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保护协会的工作,为银行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矛盾提供便利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就是建立银行内部的自律机构,行业内部的自律对行业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解决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权益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制来处理解决,银行不仅要建立一个接受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部门,还要积极的吸取国外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同时也要完善和改革相关的诉讼制度,切实的维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结论

本文对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业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给予方法解决,在发展的道路上积极的探索维护银行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方法途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7

网络购物是指网上商品销售者通过网络发出要约, 消费者通过对产品描述、产品外观图片进行认知、判断, 继而做出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决定, 并将这一决定以某种电子信息形式告知卖方, 卖方在收到货款或者得到付款担保或者承诺之后, 通过自有物流体系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将商品送达并由买方签收的一系列过程。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有独特优势:

(一) 网络购物方便快捷。

消费者只要拥有一台连接网络的计算机, 足不出户, 随时随地就能徘徊在网上商城和店铺之间。只要觉得合适, 就可以点击鼠标, “拍下”喜欢的宝贝, 而不受时空的限制。由于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 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购物, 大大缩短了购物的时间。网络购物的“方便”更加体现在, 消费者在淘宝、拍拍等购物网站中可以按照自己所想, 直截了当的搜索所需商品的名称, 甚至可以通过查找想要的款式、颜色、面料来节省“逛街”的时间。

(二) 网络购物经济实惠。

在网上购物, 一是省去了逛实体商店的时间和交通费用;二是网上商店因为没有像实体商店那样缴纳租金、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费用, 所以在价格上更有优势。以淘宝为例, 由于具有网络店铺虚拟的特性, 使其相应节省了一般实体销售场所需要支付的租金、人工成本、工商水电费、库存费及其他杂费, 使得销售商品的附加费用降低, 因此淘宝上所售的商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低于市场零售价。

(三) 网络购物种类繁多。

网上交易没有空间和场地的限制, 只需将商品通过图文展示出来即可, 而且消费者可以浏览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就衣服而言, 不同于商业街、商场里有限的服装款式, 网店上有各式各样不同样式的衣服可供消费者随意选择。由此说来, 网络购物中可供选择的范围相对更大,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货比三家, 从外观、质量、价格、用户评价及配送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而择优选购, 更容易挑选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性价比更高。

(四) 网购过程更人性化。

传统购物中的交易通常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完成的, 而网购的买卖双方是通过网络即在线方式完成的, 买方通过卖方在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来决定购买与否。买卖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以及支付方式都是通过电子方式完成的。网络交易的全过程中, 买家和卖家会通过阿里旺旺、腾讯QQ、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等方式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进行沟通, 而卖家为了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 获得消费者好评, 提高自身知名度和信誉, 大多数能以人性化的温馨语言与买家友好交流。

二、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 消费者知情权无法充分实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内容、费用等有关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物的时候通常会仔细的甄别甚至试用和品尝来选择商品。然而,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 由于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 我们只能通过卖家提供的一些物品照片和卖家自吹自擂的介绍来了解商品信息。这样就使得消费者和卖家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而对商品信息局限于眼观的了解, 缺乏真正的体验, 就使得消费者在收到货物之后发现实际物品与网上的图片差异太大, 质量也没有想象中的好。这样就很容易使消费者和卖家在网上发生纠纷, 网络购物的特性就使得消费者的知情权无法得以保障。

(二) 消费者退换货权受到限制。

目前, 在我国的网络购物中, 支持货到付款方式的经营者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 经营者支持消费者支付货款在先, 自己发货在后的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经营者来说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弊端在于, 货款一旦支付, 经营者是否发货、何时发货、发什么样的货, 就完全不在消费者的掌控之中了, 而一些经营者收到货款以后, 也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情况发生, 这些现象大大降低了网站、网上购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度, 损害了整体网络经营者的商业信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 承担保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 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但是在网购的环境下, 消费者要想主张这项权利, 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退货问题上, 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各种理由不支持退货, 即使有的经营者同意退货, 但在退货商品的运费、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上, 它们也会选择让消费者自己来承担相应的风险方法,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的消费风险。

(三) 消费者隐私权容易受到侵犯。

网购的过程中, 90%以上的网站会要求消费者提供姓名、邮箱等详实的个人资料, 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客户体验与服务。由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将消费者的隐私权独立而完善的列入其中, 特别是没有对转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非法行为有确切的明文法律规定, 从而对商家没有产生约束, 这就使得消费者信息极为容易泄露。所以, 部分商家为了攫取经济利益, 扩大销售额, 就会经常对消费者进行邮件的推送和短信的广告传播。更为严重的是, 消费者在受到商业垃圾信息骚扰的同时还会受到一批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个人资料欺诈、盗窃或破译用户密码, 使得消费者的个人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四) 网上购物存在支付安全隐患。

网络购物支付方式是一种非即时的清算支付方式, 一般消费者通过信用卡或者银行卡先付款, 商家收到货款之后才发货或者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我国金融服务水平和现有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的限制, 使得这种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比如电子货币被伪造, 电子货币支付信息被厂商和银行不法搜集后泄露给第三者使用或者自己使用;不法分子使用假域名或者利用IE浏览器漏洞等非法手段破解账号密码导致电子货币被盗;消费者在消费时错误使用、未经授权的使用造成损失;支付系统不完善被非法入侵被黑客攻击。所以, 支付风险也极大地困扰着消费者, 在这极具风险的网上支付环境中, 消费者很容易就遭遇财货两空的情况。

三、网络购物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建议

(一) 完善网络购物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 相对西部发达国家,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 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既要借鉴国际经验, 也要结合自身国情, 修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势在必行, 针对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确立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法, 并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然后, 加大对网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审查力度, 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介入, 行业协会、认证系统等通力合作, 在网络中尽快建立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经营者信用保障机制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系统三大安全保障体系;其次, 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 解决争议的传统方式是:请求消协解决、向行政部门申诉等, 但由于网络消费具有电子化、虚拟性等特性, 对传统争议解决方式有冲击, 我国应当借鉴传统交易中的“原告就被告”原则, 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由于多数交易涉及金额较小, 消费者认为通过诉讼来解决有点得不偿失, 据此应当建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

(二) 严格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通过法律应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规定在线披露信息的义务, 包括身份、商品或服务信息、交易信息, 此外还应规定不得滥用格式条款的免责义务, 规定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义务, 以保护消费者信息的安全, 告知消费者降低风险的技术措施, 对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带来的损害结果必须负有赔偿责任;经营者擅自转让消费者个人信息给第三方, 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负有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除了对商家的具体义务加以法律规制外, 还应向消费者履行以下主要义务:对消费者发送确认合同成立的通知, 提供完善的付款机制和顺利的退换货渠道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 承诺只在所申明的使用目的范围内及消费者本人同意的情形下使用消费者个人资料。除明确网络商店的上述义务外, 还应明确其禁止行为。严禁网络商店发布虚假广告, 应严禁网络商店欺诈消费者, 严禁网络商店利用网络广告骚扰消费者, 应禁止商家使用格式条款故意逃避其责任。

(三) 完善网络购物行政监管机制。

首先, 建立具体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资格认证制度。对他们要进行双重审查和备案才能更具体地保护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具体来说, 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身份、财产、信用等相关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在网络经营者进入某具体综合型购物网站时, 应由该网站对它进行第二步审查, 从源头上防止以欺诈为目的的经营者进入经营领域;其次, 建立责任保证金制度。责任保证金可以由网站经营者对商家按照销售比例提取, 建立专项的责任保证金基金, 再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监管。如果出现消费者遭受侵权的问题, 就可以利用责任保证金先行赔付, 再由政府部门出面和商家交涉, 使消费者放心, 维护消费者的交易安全;再次, 设立专门的网络交易管理机构。成立更为专业的管理机构, 制定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等工作制度, 培养专门的网络购物监管机构人员, 以便对网络购物进行更为专业、完善的管理和监督。

(四) 建立支持消费者维权的体系。

应该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和仲裁制度, 由于网络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分散的、弱小的权益, 需要对其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进行司法保护。网络交易中, 大多数是小额交易, 在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后, 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维权, 因此有效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对于方便公民小额纠纷, 特别是保护网络消费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程序。这不仅能够解决网络纠纷中诉讼管辖权的问题, 也能够轻松解决消费者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多种纠纷。还应该建立消费者援助制度, 消费者援助制度实施后,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机构可以向法院起诉, 要求给予违法者以民事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也可以支持消费者起诉, 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 法庭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 体现在司法程序中保护弱者的原则。

(五) 建立网络支付安全保障机制。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购物对应的电子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我国不少网络交易平台上都形成了一套第三方网络支付体系。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建立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信心和网络购物的安全程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双方资金转移服务安全而最有效的机构就是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 网络购物消费者通过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进行在线支付, 只有消费者收到并确认商品后才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付款给网络交易者,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消费者财产不被侵犯。当然, 安全程度较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的优点, 但由于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大家共同监管, 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六) 提高消费者的个人防范意识。

作为网络购物的消费者, 在进行网购时, 应当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一是查证商家的身份, 选择大型购物网站, 不轻信宣传广告、宣传标语, 充分保障自己的知情权;二是注意保障个人隐私。在填写自己基本信息时首先阅读商家有关隐私条款的内容以及填写的资料的用途, 在填在线表格时更要小心, 不要随意打开网站周围不必要的链接;三是注意支付安全。支付时消费者应尽量采取电子商场提供的传统支付方式, 如银行汇款, 货到付款的方式。如果采取电子平台直接汇款, 则要保留银行消费记录, 以便发生纠纷时举证。四是购买商品时, 消费者一定要索要购物凭证和服务单据, 如发生纠纷或需要售后服务时, 这些凭证单据可以帮助消费者投诉、诉讼和获得售后服务。

摘要:近年来, 网络购物发展迅猛, 但网络购物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实惠的同时, 也附带产生了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购物现状出发, 结合现行法律法规, 提出维护网购消费者权益的合理化建议。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购物观念的转变,网络购物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一代。网络购物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便利了群众生活。

(一)网络购物的基本理论

网络购物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等于电子商务。目前,我国法律对网络购物的定义并没有相关的立法规定。在《2010中国电子商务100位CEO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中,“名词解释”这一项中对“网络购物”进行了阐述,即“网络购物,是指消费者通过购物网站获取商品信息,在发生购买意向后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写详细收货地址与联系方式,通过货到付款、第三方支付、银行在线支付、邮局电汇等形式支付当前消费额,之后厂商以快递形式发货至消费者的快递过程”。《调查报告》是由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其中对于“网络购物”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它从网络购物这一消费过程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在很大程度上能让不懂网络购物的人也能知晓,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网络购物有多种形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类型为B2C和C2C。B2C是Business to customers的简称,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一种交易关系。这种模式中,企业是自营式的,自己进货,自己销售。京东商城、淘宝商城、卓越以及当当网等购物网站都是B2C模式。C2C是Customers to customers的简称,指的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易关系。这种模式的早期形式是我们熟知的二手货市场。现在,个人买家通过在网络交易平台上进行注册,即可成为卖家。个人卖家通过发布商品信息来吸引消费者。淘宝网就是这种模式。

至于我国网购市场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1年12月发布的《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来了解。《报告》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和特点、市场竞争现状、网络购物用户特征与行为以及交易纠纷等进行了阐述。《报告》明确指出:2006—2012年间,我国网购交易金额由2006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 566亿元,在短短的几年间,交易金额增长了28倍多。同时,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从2006年12月份的3 357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9 395万人;我国网购渗透率的变化表明了半年内在网上买过东西的用户数量占网民数量的比例的一个变化,即由原先的24.5%增长到37.8%。这些数据都在表明,网络购物在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壮大。

(二)网络购物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具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特征:

第一,网络购物中交易主体复杂化。在传统购物中,交易主体为买卖双方。而在网络购物中,交易主体则不只包括买卖双方,还包括提供网络交易平台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以及货物运输公司等。这些主体的加入保证了网络购物存在的平台,消费金额的支付以及消费物品的运输,但同时也造成了网络交易主体的复杂化,使得网络交易纠纷的处理更加复杂。

第二,网络购物中交易方式电子化。在传统购物中,买卖双方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协商,买卖商品的。而在网络购物中,买卖双方的交易主要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卖家在网上发布商品的信息,买家通过这些信息来决定是否购买。这个买卖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通过数据电文的形式完成的,合同交易额的支付也主要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的。所以,在网络购物中,交易方式是电子化的,这是与传统购物相区别的。

第三,网络购物中交易的低成本性和快速性。在传统购物中,卖家通常需要一个店面进行交易,这就至少要求卖家定期交付房租。而在网络购物中,卖家通常不需要有这一个店面,只需要有一定空间容纳商品即可。这个空间不需要有聚集的客户流、便利的交通等要求,甚至可以是卖家的住所。这仅是一方面,但它毫无疑问地表明网络购物中卖家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同时,网络购物中的买家“足不出户”,只需在网上限制一下交易条件进行搜索就可以选购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也节省了买家的费用和时间。

(三)网络消费者的特殊性

网络消费者指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市场(主要为B2C和C2C两种模式下的市场)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他们通过网络进行消费,为的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符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理应受到保护。但是这种保护要更全面、更有力度,因为网络购物具有不同于传统购物的特征,网络消费者又具有一些传统消费者不具有的特点。

第一,网络消费者遭受侵权的方式多样化。在网络购物中,网络交易主体的复杂化和交易方式的电子化,使得网络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隐私权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新的形式的侵犯。在网络购物中,因支付方式多为网上支付,这就有可能出现钱财两空的后果,侵犯网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另外,在网络购物中,常出现网络团购和特价清仓中的“折扣倒计时”,使得网络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加,购买并不必要的商品。但是,此商品的“倒计时”有可能在本该结束的时间还在进行。这又是一种新的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方式。总之,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权益遭受到不断“推陈出新”的侵权方式的侵犯。

第二,网络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证据难以取得。在网络购物中,侵犯网络消费者的证据,如经营者发布的虚假商品信息、经营者格式合同中的“霸王条款”等,很容易被篡改、删除。这些电子数据是记录整个网络购物过程的证据,对网络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网络经营者感知到某些信息将会成为网络消费者维护自己利益的证据时,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毁灭这些证据,使得网络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证据难以取得,甚至遭到人为的毁灭。

第三,网络消费者权益被侵犯后,维权之路异常艰辛。网络消费者权益被侵犯后,与经营者进行协商、消费者协会和仲裁进行调解是常用的手段,这也是与传统消费者维权相同的手段。但是,当三者并不能维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网络消费者选择诉诸于法律,向法院提起诉讼时,他们会发现此类诉讼比传统消费者提起的诉讼难度更大。因为此类诉讼中,网络购物合同的履行地难以确定,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原告就被告”的规定来确定诉讼管辖法院也有不合理之处。所以,网络消费者选择诉讼的方式来维护权益存在着更多的困难。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一)立法方面的保护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网络消费者进行保护。现在对网络购物进行规制以及对网络购物纠纷进行规制的法律主要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如《电子签名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及《侵权责任法》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面对网络消费者这一较为特殊的消费者群体时,其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弱的客观问题就显现出来,其对网络消费者的保护力度较差。

可喜的是2011年中央部委出台了七项在网络购物领域的相关政策,如国家邮政局出台的《关于做好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商务部出台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工信部出台的《互联网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这些政策从快递服务、第三方交易平台、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管理以及网络侵权假冒行为等方面对网络购物进行规制。但是这些规制并不是直接对网络消费者进行保护,而只是一种间接手段。

(二)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犯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之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对于消费者最后的购买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购物相比,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知情权的获取途径较狭,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销售者在网店里公布的“宝贝详情”和“累计评价”。但是,在这两项内容中,销售者可能会有意无意的隐瞒商品的一些重要信息,而网络消费者面对商家给出的铺天盖地的图片和诱惑性的语言,很容易忽视这些重要信息。“宝贝详情”一栏是已购买此商品的消费者对该商品使用情况的一个评价,但是并不能排除这些评价中有商家雇佣的“托”。

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常常因商家的虚假告知、不完全告知和不告知受到侵犯。第一,在虚假告知中,商家往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假促销的形式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例如,2011年10月份,“高朋网出售假冒天梭表”一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团购当时,高朋网在宣传首页还贴出“原装正品,支持验货”的标语。后因多么消费者去专柜验货而发现其售假行为。第二,商家在宣传商品时,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这种不完全告知行为会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也是对其知情权的一种侵犯。第三,商家对商品信息的不告知,这常见于网络团购中。在团购中,消费者在真正进行消费时,经常遭遇到“捆绑式消费”或各种刁难,而这在当初的团购主页上是没有说明的,这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

(三)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受到侵犯

在传统交易中,消费者几乎是不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经营者的;而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至少要将自己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告知经营者,否则商品无法送达消费者。因为网络购物的这一特点,使消费者的隐私权容易受到侵犯。

在网络消费者成功购买某种商品后,他填写的信息很可能会被用作经营者进行产品宣传的对象。对这些个人信息的利用,成为经营者扩大宣传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很多网络消费者在交易成功后会陆续收到经营者发送的关于促销商品的垃圾邮件或手机短信,打扰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经营者出卖网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2012年11月2日新浪新闻中,则出现了“1号店员工内外勾结泄露客户信息警方控制11人”的新闻。经警方查证,大部分用户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这种将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非法出卖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是对网络消费者隐私权更为严重的侵犯。

三、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

(一)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专章设立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

因网络购物中交易方式与传统交易方式的不同,现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并不能完全满足对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是,这种不同尚未达到要对网络消费者进行专门立法加以保护的程度。网络购物更多的改变的是形式,消费者的含义及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国应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制定切实可行保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

我国应考虑对制定于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修改,在新修订的此法中设立专章对网络消费者的具体内容进行法律保护,增设对网络消费法律关系的界定、网络消费信用、网络消费诉讼的内容等。同时,还可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对网络纠纷的举证责任进行规定。鉴于网络消费者搜集电子证据的难度,可以考虑对此纠纷部分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规定由经营者承担网络消费者不能提供证据情形下的举证责任,适当减轻网络消费者的诉讼压力。

(二)加强政府监管,对网络交易实行全国联网一体化监管

政府监管是网络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中央政府中,有12个部门可以对电子商务相关业务进行监管。但是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主的监管部门对网络交易的监管存在缺失。为保障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应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在中央和地方建立相对应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应充分借助《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网络交易主体,尤其是网络经营者身份的识别,注重对经营者消费信用的监管,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消费信用环境。另外,既然网络购物是建立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那么政府监管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监管便利,建立全国联网的一体化监管,实现“以网管网”,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实现动态监管。

(三)提高网络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

网络消费者是维护自身权益最重要、最有效的保护者,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消费者网上购物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首先,网络消费者在选择网上经营者时,应慎重选择,不能只看商品信息,更要注重店家的信息(如公司名、所在地、客服电话、店铺动态评分等),还有累计评价,多参考其他买家的评价。其次,网络消费者在已经选择好商品后,要注意支付过程的安全,注意保留交易证据。在选择支付方式时,数额较大的交易最好选择货到付款,避免货款两空。在出现交易纠纷时,交易证据能帮助网络消费者更好地维权。另外,出现交易纠纷时,不要花钱买教训的心理,要勇于维权。培养网络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最重要的屏障。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已经为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网络购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风险,容易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对网络购物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之后,详细分析了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和求偿权受到侵犯的现状,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措施,以期望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应有的保护,促进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君洲.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法律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1-12.

[3]周媛.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4]http://www.100ec.cn/detail--4932542.html,2012-10-31.

消费权益法律法规选登 篇9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法院近期受理一起原告毛某诉北京阳光山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因网上购物而引发的纠纷。2004年10月, 家住江西省南昌市的毛某在新浪“一拍网”注册, 并在网上拍下二手笔记本电脑一台, 价格为3350元, 卖家为湖南省长沙市建设北路华天商城枫祥科技, 联系人李某。11月2日, 毛某按照网上资料向枫祥科技的个人账户汇款3400元, 但没有收到电脑。此后, 联系人李某手机关机。经向湖南省长沙市工商管理局查询, 发现长沙市并无建设北路, 也没有华天商城, 设在华天商城的枫祥科技更属子虚乌有。

2005年3月毛某向东湖区法院提起诉讼, 状告新浪“一拍网”的所有人和经营者, 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3400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经东湖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新浪“一拍网”作为买卖平台, 负有对卖家审查义务, 造成的损失“一拍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调解, 被告表示愿意赔偿原告的损失, 但要求原告协助配合公安机关侦破此案。网上购物引发的纠纷案件增多是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拓展大势所趋。

二、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 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商报讯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104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其中有84.2%的受访者认为网购维权难度大, 73.5%的人在网购时遇到过需要维权的问题, 受访者认为卖家虚假宣传 (63.1%) 、卖家销售假货 (41.9%) 等, 是其网购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现在网购维权难度大, 主要体现为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相比于购物金额诉讼成本费用太大等问题, 对不良卖家因为差评给消费者打骚扰电话的现象, 法律缺乏针对性的规定。那由于网络虚拟性导致网上购物买卖双方的信息会不对称,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 只能以浏览网页的方式获得商品信息, 有关商品的产地、用途、性能、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检验合格证等都是经营者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单方面提供的, 网上购物消费者在购买前检查货物的权利被剥夺, 网络经营者经常利用相对优势进行欺诈或隐瞒商品质量的真实情况。

(二) 消费者求偿权得不到履行

目前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的问题有很多, 这些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网络交易产生了负面影响, 阻碍了个人网络交易的发展, 其中最有可能先解决的问题是对消费者的权益被侵害后的补偿政策。首先就是退货, 许多商品交易成功后, 当消费者发现该商品有出入时, 可申请退货, 对于退货问题,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并没有在明确的规定中给出对所有商家都适用的退货原则。有些商家对于退货的规定是:消费者收到商品后三日内, 可以以正当、合理的理由要求退货。但“以合理、正当的理由”, 这是一个空点, 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实际上是处于劣势的, 在信息对抗中, 有些情况是很难让消费者申请退货的行为的理由是“正当、合理”的, 而消费者本人又很难拿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从商家接收到的信息量。所以, 退货规定的大前提本身就存有设计上的不合理性, 而且由于网络交易涉及多个环节, 不仅是交易双方, 还包括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 还涉及物流商等多个环节。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 往往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推诿, 就使得侵权责任更加难以认定。

(三) 合同的公平性与管辖权难以确认

网络交易在进行交易时, 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通过网络与商家签订有关协议, 协议内容一般都是商家事先准备好的格式化合同。对于这些格式化条款, 一方面, 由于其合同条款已经固定, 没有另一方的意思表示, 所以在具体执行中就会对合同的效力和约束力等问题产生异议;另一方面, 由于其条款完全由商家制定, 难免会存在一些违反公平合理、等价有偿原则的条款, 消费者一般只能接受或者拒绝, 没有选择的机会。而为顺应网络的飞速发展, 200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有关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服务的法律法规。遗憾的是,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网络合同管辖问题都还是默示推定使用《民事诉讼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但是网络购物中的经营者具有流动性, 经营者的身份也难以明确, 至于网络购物中合同履行地的确定也是一个难题, 因为网络购物交易存在邮寄、运输, 而交易双方多以格式合同为准, 因此诉讼管辖法院难以确认。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如果出现违约的情况下, 网络消费合同是否适用消费者住所地管辖原则, 目前仍然没有明确作出规定。

(四) 支付安全问题难以理解

网络交易通常由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或其他支付手段付款, 但只有支付宝起到了保护钱的作用, 卖家付款通过支付宝平台, 但是钱还没到卖家, 等收到货后, 确认收货了, 钱才真正达到了卖家账户, 这样做从实质上会对卖家进行监督。但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在使用其他支付方式时可能承担以下风险:网上支付信息被厂商或银行收集后无意或有意泄露给第三者;不法分子非法破解账号密码导致电子货币被盗;消费者未经授权使用信用卡造成损失等。因为网络消费从合同的订立到款项的支付都通过互联网进行, 而在交易过程中, 交易信息的泄漏会极大的侵害交易者的财产安全权, 而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它们常常受到网上“黑客”攻击, 使得网络消费者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

三、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在网络交易中, 产品信息以及卖方个人信誉, 都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 消费者能否得到卖方的可靠信息, 取决于经营者向网络平台提供商提供数据的真假, 所以, 借助中间商的形式向消费者传递, 很难确保真实可靠的信息, 使消费者有蒙受信息欺诈的可能性。一些网站提供的网络服务平台供应商, 为了吸引更多经营者在网上开展业务, 不仔细审查开店者的资格, 如此低的开店门槛, 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目前法律法规对网络经营行为的规范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对秒杀、团购等网络行为缺少明确的规范, 对行为主体责任缺乏认定, 同时, 违法查处手段也是捉襟见肘。在我国, 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法律缺失状态, 当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 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只是简单地适用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法律法规, 然而这些法律都是在传统交易背景下制定的, 除部分适用网络商务的环境外, 其他的都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对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是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础和核心构成的, 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 网络交易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尚未出现, 面对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对现有法律制度的修订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针对这种现状, 对我国网络交易中权益保护制度的构建应遵循一定思路。首先, 相对西部发达国家,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 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既要借鉴国际经验, 也要结合自身国情, 修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势在必行, 针对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确立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法, 并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然后加大对网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审查力度, 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介入, 行业协会、认证系统等通力合作, 在网络中尽快建立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经营者信用保障机制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系统三大安全保障体系。其次, 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 解决争议的传统方式是:请求消协解决、向行政部门申诉等, 但由于网络消费具有电子化、虚拟性等特性, 对传统争议解决方式有冲击, 我国应当借鉴先进经验, 传统交易中的“原告就被告”原则。由于多数交易涉及金额较小, 消费者认为通过诉讼来解决有点得不偿失, 据此应当建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

(二) 严格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通过法律应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规定在线披露信息的义务, 包括身份、商品或服务信息、交易信息, 此外还应规定不得滥用格式条款的免责义务, 规定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义务, 以保护缴费者信息的安全, 告知消费者降低风险的技术措施, 对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带来的损害结果必须负有赔偿责任;经营者擅自转让消费者个人信息给第三方, 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负有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除了对商家的具体义务加以法律规制外, 还应向消费者履行以下主要义务:对消费者发送确认合同成立的通知, 提供完善的付款机制和顺利的退、换货渠道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 承诺只在所申明的使用目的范围内及消费者本人同意的情形下使用消费者个人资料。除明确网络商店的上述义务外, 还应明确其禁止行为。严禁网络商店发布虚假广告, 应严禁网络商店欺诈消费者, 严禁网络商店利用网络广告骚扰消费者, 应禁止商家使用格式条款故意逃避其责任。

(三) 建立支持消费者维权的体系

应该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和仲裁制度, 由于网络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分散的、弱小的权益, 需要对其应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进行司法保护。网络交易中, 大多数是小额交易, 在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后, 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维权, 因此有效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对于方便公民小额纠纷, 特别是保护网络消费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程序。这不仅能够解决网络纠纷中诉讼管辖权的问题, 也能够轻松解决消费者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多种纠纷。还应该建立消费者援助制度, 消费者援助制度实施后,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机构可以向法院起诉, 要求给予违法者以民事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也可以支持消费者起诉, 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 法庭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 体现在司法程序中保护弱者的原则。

(四)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中的行政与社会监督。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阶段, 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对于减少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 除了立法外, 更需要各部门严格执法作为保障, 强化外部力量的规制。各级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对网络服务经营者的监督, 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应给予制裁。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 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级消费者组织、各种传播媒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舆论媒介, 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相信社会监督的力量会使更多的商家关注自己的形象, 从而达到维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的目的。相对现实交易而言, 网上交易更具有难以用行政手段控制的特点。所以要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网络交易因其特性导致行业自律往往比行政手段规制更具有有效性。因此, 有必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力量和作用。

综上所述,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政策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不可或缺, 可以有效地限制欺诈和不公平的商业行为。网络世界, 瞬息万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立法当时, 并不能充分顾及其与一般实体商品交易之间存在的特殊差异, 这也就是法的滞后性, 以至于实际适用消费者保护法于网络消费时产生诸多异议与困扰。所以应建立完善的法制化消费者保护机制, 进而兼顾网络商家与消费者双方权益, 使未来的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当然除了国家和政府在制度上、立法上来完善网络交易的安全及其保护双方的利益之外, 网络消费者也应该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这将会改善我国网络消费环境, 增强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信任, 提高网络消费水平, 加快网络消费市场发展, 使我国尽早跨入网络消费时代, 实现网络经济的腾飞。

摘要:网络交易在给人们带来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给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诸多风险。主要反映在: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求偿权得不到履行, 合同的公平性和管辖权难以确认, 支付安全保证困难。迫切需要用法律来保护消费者权益。政府应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严格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完善消费者维权的制度体系,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中的行政与社会监管。以尽快改善网络消费环境, 增强网络消费信心。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婉珍.网络嵌入性与产业集群竞争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69-73

[2]邱平平.论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法治与社会, 2007 (6) :106

[3]张孝锋.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理论研究, 2006 (11) :78

[4]庞敏英.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 2006 (7) :78-80

[5]卢杰, 黄新建.社会网络嵌入性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5) :108-111

上一篇:循环经济价值网下一篇:语文精读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