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共12篇)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1
一、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现状
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正式开展以来,城市居民的金融消费维权意识逐步加强,人民银行受理的投诉日益增多,纠纷解决机制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水平始终滞后于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水平较低、信息不对等原因,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较城市更加复杂。
(一)农村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
农村居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专业性较强的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认知度较低,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对潜在的风险和双方的权利义务认识不足,发生金融消费争议时,不能很好地通过各种合法渠道保护自身权益。
(二)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易受侵犯
在农村金融市场,消费者被侵权的形式多样化:一是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知情权易受侵犯;二是由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引起的金融服务权易受侵犯;三是农村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身份不对等造成的自由选择权易受侵犯。
(三)农村金融消费者维权工作缺乏有效模式
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一行三会”分别设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投资者保护局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切实加强了对消费者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但在县域一级,受传统体制的约束,除人民银行以外,“三会”尚未成立相应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事机构,也无明确授权其他组织从事消费保护工作,农村地区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尚处于真空状态。
二、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
现阶段,各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教育机构等不能够相对系统地开展金融消费教育,也不能够建立起系统化的金融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大部分农村居民在金融消费方面仅仅是局限于存款业务以及贷款业务等,在新型金融产品上的了解相对较少,对银行卡交易风险及金融诈骗防范知识严重缺乏,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犯风险较大。
(二)农村金融消费人员在金融权利上存在局限性
具体来说,其一,知情权存在局限。一些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业务、信用卡年费以及贷款种类等金融信息的公开不充分,农村金融消费者对相关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潜在风险不能够清楚了解,非常容易与银行之间发生纠纷。其二,金融服务权存在局限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而且窗口也相对较少,其办事效率地,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等,由于缺少抵押物,其所承担的融资成本能力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银行会因风险因素以及利益因素的考虑,在农村贷款投放方面缺乏积极性,对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主动性不强,农村居民接受金融服务受到限制。三是公平交易权受限。在具体实践中,金融机构多利用事先印制好的格式合同与金融消费者确定法律关系。农村金融消费者由于金融和法律知识有限,无法判断合同中是否有欺诈和侵犯权益的条款,导致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
一是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基本法律,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没有专门化的法律条款,适用性相对较弱。二是投诉管理机制不健全。当人民银行中相关分支机构接收到投诉之后,往往会采用移交方式或者是转交方式来处理,然而转交或移交之后的金融机构怎样处置呢,则缺乏全面化的反馈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在强制性手段实施方面严重不足,组字号造成投诉案件处理不理想。其三,专业人才缺乏。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到金融、法律等多部门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多为办公室人员兼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缺乏,较难满足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
要建立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宣传长效机制,采取适合农村实际的宣传方式,从田间到地头,强化宣传效果。首先,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需采用悬挂横幅形式或者是张贴海报形式,加强消费权益的保护宣传工作。其次,借助网络平台、电视以及广播等平台,公开揭露侵犯农村消费者自身权益的案例,加大新闻披露力度。最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学校”,培训主力为志愿者组织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采取“宣传+培训+实践”的模式,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广大农民金融维权意识的共同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外部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规范化的中介组织,最大限度降低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确权、过户以及登记等中介服务成本,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在信贷方面的实际需求。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在金融机构方面的硬件环境,借助推进银行建设、增设银行服务窗口、引进电子化服务工具、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普及征信体系等措施,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权益。二是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将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作为金融评估重要指标,要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服务项目的信息披露,明确各项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设立专职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投诉的受理、调查、处理等各环节的工作。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提高基层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专业化水平
“一行三会”和金融机构要注重选配一些学历高、金融法律知识较全面的、工作责任心强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岗位,加强培训和指导,丰富其监管手段和经验,提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水平。银行分支机构必须就消费者维权工作流程以及督办督察管理制度等进行建立健全,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历来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群众金融消费权益,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如何开展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2
近日,马上消费金融同重庆各大金融机构一同打响了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节,对于金融知识匮乏、风险意识薄弱的消费者,集中展开“防范金融风险,追求美好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提升消费者更加优质的金融消费体验。
参与此次第一届重庆夏季金融知识宣传节的有二十多家重庆本地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恒大保险等,涉及监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积极响应监管号召,作为重庆唯一一家消费金融持牌机构参与其中,在重庆人流量巨大的观音桥和解放碑商圈集中开展了以“防范金融风险,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夏季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线下马上金融通过金融知识单页发放、金融知识有奖问 答、现场工作人员讲解;线上通过官方微信金融知识互动、国内主流门户网站等全媒体宣传等形式,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专项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和诚实守信意识,进一步增强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3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金融消费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切关注。招商银行青岛分行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经营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与消费者之间和谐、共赢的金融关系。
持续搭建消保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招行青岛分行致力于打造三位一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服务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委员会下设工作机构即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服务监督管理中心,专职负责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内外部各渠道消费者投诉的协调处理。分行各部门均安排专人负责客户投诉、舆情监督、内控合规等具体工作,力争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分行先后制定《关于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实施细则》《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到日常的服务经营工作中。
深入学习消保知识,提升员工服务能力
为提高全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分行深入开展各项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学习活动。一是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向员工解读《新消法》。二是利用晨会、夕会深入开展《银行从业人员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读本》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三是积极开展各类竞赛,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竞赛”等,不断提高员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业务能力,在全行范围内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文化氛围。
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权益保护意识
分行加大金融知识公众宣传教育的力度,开展了系列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致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服务体验。一是响应银监局、人民银行、银行业协会的号召,通过“3·15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月”等活动,向广大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引导消费者关注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二是通过“亲子财商成长营”、“小小银行家”等活动,开展营业网点金融知识的日常宣传。三是通过“理财教育公益行”“金融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主动将金融知识送到消费者身边,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
完善投诉管理体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是依托“客户之声投诉处理系统”,实现了客户投诉的无纸化处理,提高了投诉处理效率。采用“48小时首次响应率”和“5个工作日结案率”对条线与支行实行量化统计和考核,并对投诉处理质量进行客户回访,不断推动服务改进和创新。二是增强客户服务责任,完善客户投诉责任制和应急业务处理机制。有效落实客户投诉“首问负责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上报,力争有效处理客户投诉。通过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让客户“满意而归”。
2014年,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五星级营业网点及千佳示范单位评选活动”中,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取得4个千佳示范单位、6个五星级营业网点的优异成绩,这也是招行青岛分行连续七年荣获中国银行业千佳、百佳荣誉。
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将继续坚持“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4
依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主体, 而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化和延伸, 其范围比消费者的范围要窄。我国银监会2006年颁布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首次使用了“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 但目前国内法律界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 金融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需要, 购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人。由此可知, 农村金融消费者是在广大农村区域, 购买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 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个人。
二、我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金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健运行。近年来, 随着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 但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缺乏竞争机制以及农民自身金融知识缺乏、防范风险意识缺失等原因, 使得目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影响了金融体制的改革, 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一) 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工作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基本法律, 其将消费性质限定为生活消费, 而金融消费由于消费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和一般生活消费有显著不同, 导致《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在金融消费领域的适用性并不强。《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业的常用法律由于立法理念仍局限于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对金融机构利益的保护, 并没有明确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出规定。虽然“一行三会”都已经开始做了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工作, 但银监会、保监会的工作还是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做的并不到位。而且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末端,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时间和过程, 目前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或政策。
(二)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 服务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准入的壁垒在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也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总量小, 农户贷款金额小、笔数多, 导致金融机构成本和收益比不理想, 使得很多金融机构不想到农村发展业务, 对此不重视也不积极。目前, 我国农村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是以农村信用社转化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 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几乎没有竞争, 农村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余地比城市的金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余地小得多。由于市场竞争不激烈, 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转变观念, 主动出击, 向农村消费者主动推介新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 仍就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 业务层次水平较低。同时, 由于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办事效率差, 浪费了客户大量时间, 另外,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环节过多, 使得农村金融消费者贷款难度加大, 很少做到“及时雨”。甚至有些从业人员在给农户办理贷款的过程中收取好处费, 拿提成, 在给付贷款金额时先扣掉到期利息, 直接侵害了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三) 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匮乏, 权责认识不清
虽然国家近几年来已经开始重视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 但力度是不够的, 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仍然不了解金融市场的规则, 其所了解的金融知识仅局限于银行业, 对保险业、证券业知之甚少, 只知道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 对新金融业务及产品既不了解更不敢试用, 唯恐被骗。很多地方金融机构仍以管理者自居, 对金融产品信息宣传不全面, 金融产品价格不公开, 使得金融消费者无法对金融产品的质量和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做正确的判断。由于信息不对称、权益保护能力不对等使得农村金融消费者对自身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认识不清, 法律观念淡薄, 对于很多金融侵权问题缺乏法律解决意识, 遇到纠纷往往不知如何处理。
(四) 农村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渠道不畅, 诉讼维权艰难
我国金融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和解决纠纷的机制, 没有统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尤其是农村金融消费者在和金融机构发生纠纷后只能首选和相应的金融机构直接处理纠纷, 单个的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相比, 弱势地位明显。消费者最终只能选择诉讼途径, 但在诉讼的过程中, 由于金融消费者本身无法提供充分的侵权证据, 同时由于诉讼的周期长、成本高, 导致维权成功率很低。这也使得很多农村金融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只能忍气吞声, 放弃追究。
三、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状况, 笔者认为, 应该从法律保障、加强竞争、加大宣传等多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一)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法律法规是金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利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要尽快树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治理念, 并在立法层面上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界定并加以规范。第一, 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把金融消费者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或者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以及权益做明确规定, 特别是针对农村金融消费者要进行倾斜性保护。第二, 要修订《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 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是其监督检查的重点, 以此督促各级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尤其是农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第三, 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救助, 保障其各项权利的落实。
(二) 加强监管,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一行三会”要制定和完善交易规则, 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防止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转嫁自身风险。尤其是在金融产品不断更新, 不断推出跨行业金融产品的情况下, 目前的分业监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 分业监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监管空白, 难以发挥监管的真正作用, 这也要求“一行三会”通力合作, 消灭监管空白, 真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缺乏竞争、服务水平不高的状况, 要积极引入竞争, 打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政策性壁垒,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主体, 建立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支持辖区现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向县域延伸机构, 鼓励农商行和农信社向乡镇下沉服务网点,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普惠性。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 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条件, 提高服务的效率。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 提高从业人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制度, 进行规范化建设, 统一着装, 统一收费标准, 尝试推行标准工作流程和标准服务用语。
(三)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应该对农村消费者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构建多维的金融消费者教育网络, 面向农村群众积极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 扩大金融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营造浓厚的金融宣传教育氛围。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公益广告、专题节目、滚动新闻等方式宣传金融法规和政策, 还可以编写简明易懂的金融知识手册。营业网点可以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宣传金融知识和政策, 逐步培养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理念。
有效的金融宣传和教育, 既可以增加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 也可以增进农村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收益与风险的了解, 还可以增强对金融消费维权的渠道和程序的认识, 自然也就会提升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 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从而可以有效约束和监督金融机构的行为, 使得农村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中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
(四) 建立便捷的投诉机制, 完善惩罚和赔偿体系
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投诉机构, 建立健全消费者争议解决程序, 在基层设立农村金融消费投诉处理机构, 负责受理、调查、处理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库,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 识别潜在问题, 为日常监管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完善惩罚和赔偿体系, 发挥人行和银监会的作用, 通过窗口指导、约谈和行政处罚, 促使金融机构认真对待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改变以自身利益为唯一出发点的格局, 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赔偿力度, 减少农村金融消费者受侵害的损失, 从而督促金融机构规范经营。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反映出传统的金融监管和金融消费者维权途径存在缺陷, 在美、英等国纷纷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背景下,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也迅速展开。作为金融系统中最薄弱的农村地区, 受多种因素影响, 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研究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对维护农户权益、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兰可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及对策——以泉州市部分农村地区典型调查为例[J].福建金融, 2013, (7) .
[2]谢欣.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缺失与重构[J].银行家, 2011, (9) .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标语 篇5
1、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2、改善金融消费环境,打造金融服务品牌。
3、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共建和谐金融乐园。
4、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共创金融和谐消费。
5、改善金融消费环境,维护金融消费安全。
6、贯彻落实资金流向,做好记录维权消费。
7、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建放心安心和谐金融。
8、普及金融知识,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
9、遵从公平交易准则,维护民众消费权益。
10、银行业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第一责任人。
11、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建和谐金融体系。
12、银行业应共同努力,保护消费者权益。
13、银行业社会声誉无价,消费者权益保护有道。
14、保护消费者权益安全,维护和谐金融环境。
15、维护银行信用形象,维权客户消费利益。
16、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构建金融和谐走廊。
17、保护消费者权益,今天我你做到了吗?
18、保护消费者权益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普惠公众、诚信服务、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20、全力维护消费权益,尽心提高服务水平。
21、打击盗现人人参与,尊重消费者处处践行。
22、切实履行保密义务,依法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
23、改进银行业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维权能力。
24、提升行业服务标准,创新时代消费需求。
25、改善金融消费环境,促进资金合理流通。
26、提供无偿兑换服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27、保护金融消费权益,共建诚信和谐金融。
28、创建整洁的金融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29、规范行为,优化流程,对消费者更负责。
30、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责任。
31、推动金融市场有序竞争,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
32、依法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的金融获知权。
33、真情维护消费权益,诚信提高服务水平。
34、以消费者权利为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35、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
36、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37、做好金融信息披露,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38、坚决抵制金融霸王条款,保护消费者每一分权益。
39、公平对待消费者,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
40、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交易环境。
41、落实岗位,优化流程,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
42、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43、重视消费者权益,让我们突破局限更上一层楼。
44、普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
45、提高金融品牌意识,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46、普及银行法规知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7、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杜绝安全隐患。
48、加强金融基础教育和宣传,保护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
49、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银行最大的责任。
50、保护消费者权益,是银行的头等大事。
51、严格实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保您的权益安全。
52、保护消费者权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53、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消费环境。
54、实行标准化服务用语和流程,让消费者满意。
55、普及金融法规(的)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素质。
56、为消费安全而努力,为您的放心而心慰。
57、保障您的`每一条消费者权益,是我们一直竭诚奉行的真理。
58、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消费者个人隐私。
59、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消费者权益安全。
60、倡导科学消费观念,促进健康持续发展。
61、明明白白,金融消费;您的权益,我们保护。
62、创新发展是硬道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是硬基础。
63、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64、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65、以消费者权益为重,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66、保障消费者接受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的权利。
67、保护消费者权益始于心,支持银行发展践于行。
68、加强贯彻落实尊重消费者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的义务。
69、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严禁乱收费和冒名贷款。
70、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71、三百六十度财经,全方位保障消费者权益。
72、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共建和谐社会金融体系。
73、掌握基本金融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74、改进银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75、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百姓消费权益。
76、依法取缔非法行为,竭力维护消费者利益。
77、努力做好银行工作,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78、提高行业服务优势,成就金融消费梦想。
79、群策群力保护消费者权益,同心同德促进科学发展。
80、扞卫消费者权益,让经济环境井然有序。
81、金融法规知识要普及,消费者合法权益要顾忌。
82、履行银行业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6
摘 要: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纠纷也日益增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鉴于此,我国要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理念和监管目标,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维护消费者权益,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运行,顺利实现金融转轨。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一、金融消费者
(一)定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构成消费者需具备的三个要素:自然人;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劳务。
我们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个人办理金融业务的行为进行判断:第一,个人办理金融业务,符合“自然人”的标准。第二,从个人的银行存取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购买保险、基金、股票等行为,都是为了改善目前的生活,实现个人或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这些财富归根结底还是用于个人消费。因此,符合“为生活需要”这一标准。第三,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个人办理金融业务符合“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标准。综上所述,“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理应遵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规定。
(二)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1.理论基础
(1)消费者主权与经营者主权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消费者主权”的思想,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兴起,生产者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以一种有组织的形式出现,有能力采取多种方式让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品种、价格、质量来购买商品,形成了经营者主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均衡的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只有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都得到实现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然而,在现代经济金融环境下,垄断造成的卖方市场,使得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无实质的主权,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严重的损害了市场充分、有效的发展。
(2)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拥有信息的一方可能会滥用其优势地位侵害另一方的利益,而不拥有信息的一方可能因为处于信息的弱势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在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显著,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不充分;信息收集成本高;消费者理解能力差。
(3)弱者保护理论弱者保护理念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弱者享有特权,使之与前者交易中拥有同等的条件,维护自身的权益,以达到实质的公平。按照弱者保护理念,金融消费者的弱者地位显而易见:第一,结构弱。金融消费者是分散的,势单力薄。第二,实力弱。单个金融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是无法与金融机构相匹敌的,即使是金融消费者团结起来也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第三,手段弱。金融消费者缺乏保护自己的手段。
无论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基于何种理论,金融消费者遭受侵害的现象已成为共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刻不容缓。
2.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个体的根本利益。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血液,普通群众越来越多的参与金融交易,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共享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2)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极大的影响着金融产品的设计。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范围:金融消费者群体
(一)普通金融消费者
根据个人参与金融业务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普通金融消费者简单的划分为:
(二)个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或者说自然人投资者包含于“金融消费者”,其合法权益应纳入到金融消费保护的范围之内。人投资者无论是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是购买股票、期货等具有明显投资色彩的金融产品,其交易行为本身都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性质。
(三)不包括机构投资者
消费者保护理念本身是为了保护自然人,即便延伸到金融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关于金融消费者界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自然人。其次,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甚至获得垄断利益,不处于绝对的劣势,机构投资者理应将其高额收益的一部分作为保护自身权益、防范侵害、弥补信息与专业劣势的成本。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核心:金融消费者权益
(一)基础性权益
1.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指金融消费者有权获得所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知识;有权获得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有权明晰保护自身权益的知识与途径。无论是现实的金融消费者还是潜在的金融消费者,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提高金融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2.受尊重权。受尊重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依法享有姓名、名誉、肖像、人格尊严、风俗习惯等受尊重的权利。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破坏金融消费者的形象、侮辱金融消费者的人格。
3.隐私权。隐私权指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金融机构不得过度收集、不当储存、私自披露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更不能以此谋取利益;其次,金融消费者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的权益,金融机构未经金融消费者允许,不得私自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其推销其它金融产品。
4.监督权。金融消费者依法享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类型、服务态度等涉及自身权益的相关情况进行监督;依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有权对不恰当的保护工作做出批评。
(二)发展性权益
1.安全权。安全权是金融消费者享有的首要发展性权利,它包括生命安全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其中财产安全包括金融消费者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时本身财产安全;实际财产利益安全;可预期财产利益安全等。
2.知情权。金融消费者享有的知情权是其能否顺利行使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前提条件。指金融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真实、准确信息。金融机构有义务披露所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帮助金融消费者作出理性的选择。
3.自主选择权。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包括自主鉴别金融产品或服务;自主选择金融机构;自主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种类。金融机构不得实施强买强卖、捆绑销售等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公平交易权包括公平的交易条件,如准确的计量、合理的价格;对金融消费者一视同仁,不得歧视金融消费者或用不同的标准将金融消費者区别对待;金融机构不得利用自身优势免除自己的责任,推脱自己的义务。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本论文是下面校级项目的阶段性论文
校级项目:《中小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项目编号:2015FSSK06
参考文献:
[1] 张为华.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2] 高佳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
[3] 谢文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金融危机形势下农村消费问题研究 篇7
一、农村消费现状
中国农村消费总体可概括为消费需求低迷、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 有效消费规模较小, 但潜在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 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 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加上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普遍缺失, 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实际消费。据统计, 自2000—2006年, 中国居民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46.4%下降到36.2%, 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消费率远低于世界75%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率则由15.3%下降到9.6%, 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3%下降到2006年的26.4%, 占2/3人口的农村只消费了不到1/3的商品。同时, 农村市场商品供应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农民急需的农机具、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偏高,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供应较少, 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并不符合农村消费实际, 有效商品供应结构不合理。加上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但随着农民实际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和消费市场的不断完善, 农民的消费潜能将会得到有效释放, 消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在农村, 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生力军是农民。
二、阻碍农村消费的主要原因
1. 农民收入较低, 购买力不足。
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 但农产品相对价格则逐年下跌, 农产品销售不畅, 农民增产不增收, 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统计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GDP增长了15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倍,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足7倍。近年来, 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2000年的18.4%下降到2006年的12.5%, 6年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加上金融危机影响, 农产品价格下降预期强烈, 大约2 000万农民工失业, 农民收入预期大幅降低, 消费倾向随之下降。
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 消费存在后顾之忧。
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是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 农民消费存在较大后顾之忧。医疗、教育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开支,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需要自己掏钱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 而其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 必然导致农民注重储蓄而压缩消费, 社保支出大大压缩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空间。看病是农民的最大顾虑, 一场大病可使普通家庭倾家荡产, 农村医疗卫生社保体制改革虽已启动, 但在三五年内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目前一名在校本科生一年的费用约为1万元左右,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 700元计算, 一个三口之家四年不吃不喝才能拱出一个大学生。另外, 农民还存在住房、养老等经济压力, 在此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增加储蓄, 尽量减少日常消费。
3.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消费观念落后。
受文化因素、民族传统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崇尚节俭、提倡克制、反对奢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农民往往量入为出, 而不会盲目扩张消费。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大多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除了个别特殊商品, 大部分消费品仍是自产自销, 且多为基本生产、生活所需, 服务性的消费品较少。同时, 由于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制约了农民信贷消费、超前消费意识。
4. 消费市场不完善, 消费环境较差。
农村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 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市场价格监测机制滞后, 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农民消费安全感较低。许多商家盯住城镇消费群体, 而对巨大的的消费农村市场研究不够, 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 市场商品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农村交通不便, 商品信息宣传渠道不畅, 农民对新产品的了解不够, 消费较为谨慎。相关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网点较少, “三包”承诺难以兑现, 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快农业体制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改变农村初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资源配合不合理现状, 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市场, 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二是保护农民土地、乡镇集体财政等合法权益, 做好政府财政支付转移工作, 加快社会财产由政府向民众转移的步伐, 扭转“国富民穷”的局面, 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三是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 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农产品价格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命脉, 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力、见效最快的政策杠杆。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机制, 扩大农产品保护价范围, 使保护价水平随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国际价格的波动以及居民整体收入的增加而相应提高, 遏制农产品价格与第二、三产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的趋势, 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增加财政补贴,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稳健、持久地贯彻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承包制度等既定农业政策, 提高政策稳定性, 增强农民政策预期, 为农民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 彻底减轻农民费税负担, 保障农业产出能够真正沉淀在农村, 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积累物质资原。
2.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增加农民的真实收入。
一是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积极探索和培育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提高土地、资金等生产资料配置效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出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 坚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均衡发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培育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企业合作, 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 彻底化解农业“大生产、小市场”的矛盾, 使农产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后顾之忧。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 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 针对当前农村社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差、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 扩大政府在农村社会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 增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和可支配资源的供给能力, 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 增强农民底线经济安全感,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制引致消费的效应, 引导农民将以前用于购买社会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向消费领域, 加大财政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 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转移支付对拉动消费的乘数作用。
4. 完善农村消费市场, 改善消费环境。
加强交通、电网、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积极培养金融、管理、信息、技术等市场要素, 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全面整顿农村消费市场秩序, 健全产品价格、质检和售后服务体制, 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清理各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厂家将销售目光从城镇转向农村, 积极调整生产结构,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生产出适合其消费需求的产品, 保证所供商品农民愿意买且买得起, 提高农民最终消费水平。做好家电、农机具、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 把惠农消费补贴资金用好、用足、用活,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扩大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务性消费, 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
5. 转变消费观念, 释放潜在消费能量。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中国已由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转变, 广大农民应当转变过去勤俭持家、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传统消费习惯和观念, 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从单纯重物质消费向物质、精神消费并重转变, 从现金消费向现金、信贷双重消费转变, 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据推算1元的信贷消费可以带动1.5元的商品消费, 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为农民提供消费资金支持, 降低消费信贷资格审核和担保门槛, 增加消费信贷投放量, 鼓励农民超前消费。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农民正确消费, 将农村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推动农村消费繁荣。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急剧萎缩, 经济发展由出口拉动型转为内需拉动型成为必然, 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对当前农村消费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剖析, 并就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农村消费
参考文献
[1]卢嘉瑞.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2]左敏.社会保障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卢嘉瑞.应着力提高农民消费率[J].当代金融研究, 2008, (4) .
[4]李北方.中国消费时代何时到来[J].南风窗, 2007, (2下) :56.
[5]周波.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财政, 2008, (24) .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还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率,但以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8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速明显减缓。据商务部综合司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总额10740.6亿元, 增长22.2%, 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 尤其是对两大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25.6%,比去年同期放缓5.2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放缓4.6个百分点。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 增速较上月回落2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国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催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外需疲弱趋势难以一时逆转,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遇到了危机。在这种局势下,凸显了我国经济由外需主导向内需支撑转型的紧迫性。如何通过扩大内需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社会总需求包括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大体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没有消费需求,经济就难以增长。因此,要保证经济增长就必须启动消费市场。与城镇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24%,可见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充足的空间去挖掘。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启动农村消费需求不仅是对冲外需下降压力的选择,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失衡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也在日益攀升。1978—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增加到3223.85元,增长了27.8倍。更可喜的是,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从2004—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得到释放。但从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看,农村严重落后于城镇,农村消费市场仍然是我国内需的一块“洼地”。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农村居民消费的特征并判断今后发展的趋势,为成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寻找突破口。
(一)消费项目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市场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1978—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 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贫困进入到小康生活的通道。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还是用于生活消费,而其中食品消费仍然占绝对高的比重。生活消费以外的支出如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其他商品与服务所占比重的绝对数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仍然微乎其微,需求明显不足。
(二)消费年龄结构断层化
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在不同年龄段上极不平衡。从少年、青年、中老年这几个不同的年龄段看,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呈橄榄型特征,中青年人群是消费的中坚力量。受经济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嫁娶前后的消费支出很大。随着农村住房条件的普遍改善,建造楼房已经成为青年结婚的必备条件,因此有些农民父母为了孩子婚事往往倾其所有,甚至举债建房。有不少人是为争面子相互“攀比”,在结婚聘礼与嫁妆上面大做文章,结婚酒席大搞排场。而中老年人考虑到劳动能力的逐渐减弱,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和保障水平较低的现状下,会选择存钱养老而谨慎消费。这种消费年龄上的断层化,不免使针对中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市场备受冷落,对产品的供需均衡带来一定影响。
(三)消费层次差异性明显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尤其东西差距较为明显,东部农村消费已进入小康水平,西部还处在温饱消费型水平。2007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分别为4281元、2938元和2527元,消费比为1.69∶1.16∶1,区域消费差距明显,消费支出呈多层次性。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上的多层次性特征正是收入差异影响消费水平的反映。2007年,农村居民中,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850.59元、2357.9元、2938.47元、3682.73元、5994.43元,消费比依次为1:1.63:2.04:2.54:3.24。而且在各项消费上,不同收入群体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居住、家庭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以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方面,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水平的4倍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失衡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高度关注并设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消费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升级,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生活消费项目中,食品支出虽然仍占绝对地位但比重不断下降,居住支出比重逐步上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启动,部分农村居民由自建住房向购买商品房过渡,因此住房费用将成为今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住房条件的改善必将伴随着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需求的提高,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已开始进入农民家中。非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由1990年的16.09%提高到2007年的33.12%,增长了17.0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农民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今后农民的教育费用支出将增加。
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激励中老年消费。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对自己一生的消费开支做出计划以便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个人在年轻时消费倾向高,到了中老年则储蓄倾向高,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对中老年消费产生激励。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覆盖和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行推广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减轻中老年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必将激励他们增加消费。
最后,各项国家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一直以来,东部地区在资源条件和要素禀赋上的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为了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就,而东部向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必将对中西部经济增长带来拉动效应。
三、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因素制约购买能力
1.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低且增长缓慢。
根据消费需求经济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从1978—2008年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对比可以发现,农民的消费需求基本符合收入决定消费的规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也大大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各项支农补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4元, 比上年增长了553.4元, 增长率15.4%。但从城乡对比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7年的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这必然影响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2.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
近年来,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线是4140.4元而达到收入平均线的农民只占44.32%,55.68%的农户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农村这种社会财富向高收入户集中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总水平的增长。少数高收入群体由于消费需求相对饱和而消费倾向偏低,而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购买力不足而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如果单纯依靠政策刺激,也只能挖掘小部分消费潜力,从长期来看,解决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
3.支出预期强于收入预期。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当前的收入(即期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持久收入(预期收入)决定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要受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受农产品价格上调空间的限制,依靠增产增收来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因受缺乏规模效益的制约而后劲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缺乏稳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文化教育、赈灾救济等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使得农民对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预期强化。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有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市民后,住房费用支出的预期也将加强。总之,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农民的预期收入增长慢于预期支出增加,为了保证未来经济安全,农民的预防性储蓄会增加,挤压了消费空间,即期消费受到抑制。
(二)农村消费环境差使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受阻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需要。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的落后限制了一些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有些乡村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对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造成困难;有些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电视信号微弱, 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 影响农村电视机的购买和更新换代;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过高的问题,使不少农民对用电和购买家电顾虑重重, 既担心买回家无法使用, 又担心买得起用不起。
2.商业流通组织无法满足需求。
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庞大而分散,商业经营组织的形式多是“夫妻店”,规模小而分散,配套设施较差,售后服务无法保证,部分商品功能、价格定位不准和售后服务不到位, 令不少农民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由于农民的质量意识淡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正常发展。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激发消费意愿
在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因素中, 社会经济预期和经济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想激发农民的消费意愿,必须改善农民的经济预期,增强农民消费的安全感,减轻农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负担。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强其消费安全感,促进当期消费。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收入是形成消费能力的核心基础,真正的、长期的消费增长动力还是来自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只有实际收入增加了,农民潜在的需求才可能变成现实的消费。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直接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民收入低的现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因此, 农村政策的制定, 应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第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保证现有惠农政策有效落实的情况下,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资金支持,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效益;第二,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村土地的合法流转,发挥规模效应;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连接农业生产的产销链条,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第三,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满足农村信贷的需要,如推出农民子女教育助学贷款、农业机电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第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业大省国家应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组织教育培训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消费通道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继续增加农村投资, 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民引进家用电器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创造条件。
其次,完善农村市场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组织,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诚信度高的经营模式。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加强商品质量监管, 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在农民中树立维权意识,积极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 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为消费者创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8)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金三林.立足城乡统筹扩大农村消费[OL].http://www.hbzyw.gov.cn/xwxx.asp.id=10001, 2009-9-15.
[3]农民为何不敢花钱.经济参考报[N].2002 (3) .
[4]刘建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社会科学, 2002 (7) .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9
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出口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却大幅减少。据海关最新统计,2009年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156万t,比1月份减少35万t,与去年2月份相比下降50%;1-2月累计出口347万t,同比下降52%。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由于其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使得中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由此预见,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仍然会产生较长时间的不利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2009年3月3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十次主席会议和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中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将产品对准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新动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已经率先开始进行。为此科学合理地研究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对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如何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农村市场自身的劣势和优势
(一)劣势
1. 农村经济不发达,城乡差距大,农民不富裕。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由表1可知,城镇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小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9个百分点左右;另外,人均家庭收入一栏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多,可见中国的农村经济不发达,城乡差距很大,农民收入少,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迫使农民不敢消费,而必须为自己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和其他无法预期的消费做好一定准备,这就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需求[1]。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 农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守旧。
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农民收入多用来储蓄以备防老养病、子女上学和结婚,只讲求吃饱穿暖,不懂得享受生活。对奢侈品的需求更是少之又少,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这些在城市司空见惯的事在农村很难实行。农民更倾向于买价格低廉的产品,“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是当前农村较为普遍的消费心理。由于受农民传统观念影响,质优价高的产品销路不会很好。这种消费观念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使得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动力和后劲不足,不利于农村市场的深度开拓。
3. 农村零售业欠发达,大多数商店都是个体户。
农村许多地区“夫妻店”居多,经营规模小,层次低,由于市场监管薄弱,加之利益追逐和道德约束的下降,农村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商店诚信严重不足,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选择空间较小,农民若想买质量好一点的产品,宁愿花钱坐车去县城或市区买,这就增加了购买成本,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欲望。
4. 农村金融信贷不发达。
建房是农民的毕生追求,只有住房需求满足之后,才会转向日用品及耐用品消费,如果建房资金不够,农民宁愿借钱也不会贷款,一是手续繁杂,二是诸多条件限制。金融信贷不发达严重制约农民增收渠道和内部增收空间,倘若有比较好的赚钱项目也往往因为资金不够而放弃。
5. 农村交通、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不健全。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9.6%的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46.1%的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81.1%的乡镇有邮电所,88.4%的乡镇有储蓄所,11.7%的乡镇有公园,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34.4%的自然村地域内有50m2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可见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不健全,许多地区没有路灯,夜间交通很不方便,一旦发生风暴灾害,电网、通讯就会中断,设备老旧不坚固,这些都阻碍了产品在农村的迅速普及。
6. 农村经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农村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增速也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2006年,东部地区平均每人纯收入是5 188.23元,中、西部分别是3 283.16元、2 588.37元,无论是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等,中、西部农村都与东部农村有较大差别。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5.3亿元,其中,从业人员4.8亿元,占90.1%。从业人员中,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70.8%、15.6%、13.6%,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仍占较大比重。农民收入困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专业农户,提高他们的收入将是重中之重。增加这些人的非农就业机会,拓宽收入渠道,对农村市场的深度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优势
1.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为5 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 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 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2009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为7 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 206亿元,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 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2]。巨额的财政支农资金和切实的支农政策犹如春天的甘霖,给广阔的农村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
2. 农村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市场渗透率不高,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中国人口的2/3即近8亿人都生活在农村,农民需求增加则利润会是何其壮观[3]。全国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7.3台,固定电话51.9部,手机69.8部,电脑2.2台,摩托车38.2辆,生活用汽车3.4辆。由此可见,电脑、摩托车、汽车、手机等在农村市场前景广阔。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 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8 000亿元,而增加“三农”投入转化为消费的比例大约为40%。更为具体的测算数字尤其令人振奋:根据中央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国家计划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130亿元,比上年增长90亿元。在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工业连续五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机市场购销两旺。家电下乡补贴200亿元,增长9倍。预计2008—2012年将拉动内需16 000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相关细则终获财政部等七个政府部门一致通过,已经在全国正式启动,国家将拨出50亿元补贴,据推测,其将拉动100万辆轻型客车和微型客车的消费,至少增加农村市场消费300多亿元。考虑到产生的乘数效应,这个数字将会更加乐观。如果这些数字真正能够实现,那么财政支农资金就能够把农村内需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3.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由图1可知,虽然2008年增速有所减缓,但绝对值仍是在增长,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增长,消费水平也会随之上升。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农村人口基数大,消费增加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率。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三、农村市场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出口受阻,产品开始内销。面对有些饱和的一、二线市场,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市场渗透率不高的农村市场。农村面对如此机遇和政策优惠,农村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发展将会迎来崭新的一页。
(二)挑战
现代大型企业的战略重心一直是城市市场和国外市场。城市设施健全、流通网络发达、服务体系到位,市场监管有力,国外市场同样具有优越的条件,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盟、北美和日本,人均收入都很高,人们对国外的需求愿望比较强烈,虽然现在经济危机导致暂时的外国需求下降,但是经济复苏之后,出口一定还会增加。企业会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另外许多厂商都想将企业做大,冲出亚洲,走向国际。农村市场相比之下,有点相形见绌。
四、拓展农村市场的对策
通过对中国农村市场有关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的全面把握和详细分析,我们了解到,尽管中国农村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但其市场的潜力和容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优势,紧抓发展机遇,冷静面对劣势和威胁,制定有效、合理的农村市场开发战略是极为必要的,这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市场调研,推销切合农民需求的产品。
深度开拓农村市场,就要了解农民的生活消费习惯、风俗文化;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特点、习惯和消费结构;根据农村即期消费和潜在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将农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力。例如,与农民建房有关的建筑材料像钢筋、水泥、砖等在农村都很有市场;还有农机农资如拖拉机、三轮车、化肥、农药等同样是农村生产所必需的。
2.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合理、健康消费。
转变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和过分守财、过度节俭的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懂得享受生活,拓宽消费领域,追求文明、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农民增添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家电等设施,比如,汽车、冰箱、空调、手机等的消费。不断提高现代化程度,同时要加强农民的文明理念和文化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4],并且注重商品包装,力争做到质优价廉。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农民最讲实际,要求眼见为实,因此,对于一项新产品的推广,就需要现场演示、说明,或在售点现场教授,直到他基本掌握为止。虽然这样会增加成本,但得到的相应回报应该是可观的。
3.积极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作用,并与中央保持一致。
近年来中央政府调拨巨额资金支持农村发展,地方政府应发挥基层干部领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积极实施与中央政府配合的系列农业政策,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在农村市场的开发上,地方政府绝不可以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保护落后生产力,阻碍商品竞争,同时也要整顿农村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行为,理顺管理体制,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厂家受到有力打击。另外,地方政府还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5]。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进行规划、引导和扶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遵循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初北方麦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强干旱天气,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此次干旱使得农作物受灾面积在峰值时高达1 133.2万公顷(1.6亿亩),这些都暴露了农村灌溉设施的落后。修公路、建电站、强通讯,也是深度开发农村市场所必需的。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才便于产品配送,便于城乡交流、商品流通。同时也要加强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小额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5.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农村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是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之一。工商企业在进军农村市场时,应参照城市市场经营方式。例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贝岗村,2008年饭店商铺还很混乱,2009年,随着更多商家加盟,参照广州市场模式,同类产品集聚销售,现在已经形成颇具规模、井然有序的消费市场。另外,农民居住分散使农村市场合理、有效、有序进行较为困难,治安、卫生、购物、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大大增加,政府一直号召建设新农村,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加强农村中心村、中心镇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新型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
6.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学有所教”的远虑,必定会抑制农民现期的消费,就难以有效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合作制度,在农村“低保、教育、救济”等方面,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出发,加强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真正使农民分享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好处[6]。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远虑问题。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我国的出口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产品开始转向内销,政府和企业界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到农村这个潜力巨大但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上。因此,一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推销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二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合理健康消费;三要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农村新型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四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出口锐减,农村市场,深度拓展,涉农市场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9-03-06.
[3]张兴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J].浙江经济,2008,(22).
[4]许海燕.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9,(5).
[5]白荣欣.社会主义新农村宏观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10
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 消费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消费也是所占份额最大的部分, 在大多数国家, 这一份额都达到了2/3以上;其次, 消费作为生产的最后环节, 其规模变动不仅直接制约着消费品的生产增长, 而且从长期来看, 也制约着投资需求的增长;最后,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居民边际消费的变化, 也通过乘数的决定作用制约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中国不仅是消费品最大的生产国, 也是商品消费的大国之一。因此, 消费需求的波动, 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加强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居民消费作为整个农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整体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府对农村建设的不断投入, 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度不断加大,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消费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 但是不少制约农村居民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因素依然存在。从调整物价和收入来促进消费的方式作用也日渐不明显, 探索促进消费新方式成为必要。本文旨在就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对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从而提出增长农村消费水平的意见。为研究当前农村消费水平和金融机构布局的关系, 探索通过采取金融支持来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 实现商业银行的成功经营, 必须了解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现状与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 探索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提出可改革的协调方案和合理性建议, 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农村消费水平现状
近年来, 农村人均纯收入呈上涨趋势, 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5, 919元, 比上年增长9%;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6, 977, 比上年增长11.4%;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7, 917, 比上年增长13.5%;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8, 896, 比上年增长为9.3%;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9, 892, 比上年增长9.2%。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下, 目前农村消费状况据统计资料显示:
2015年1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8%。其中, 城市上涨0.8%, 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 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0.5%, 服务价格上涨1.3%。1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 城市上涨0.3%, 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0.7%, 非食品价格持平 (涨跌幅度为0, 下同) ;消费品价格上涨0.2%, 服务价格上涨0.3%。
2015年2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其中, 城市上涨1.5%, 农村上涨1.2%;食品价格上涨2.4%, 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1.1%, 服务价格上涨2.2%。1~2月平均,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1%。2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2%。其中, 城市上涨1.3%, 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2.9%, 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1.3%, 服务价格上涨0.9%。
2015年3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其中, 城市上涨1.4%, 农村上涨1.2%;食品价格上涨2.3%, 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1.1%, 服务价格上涨2.0%。1~3月平均,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2%。3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5%。其中, 城市下降0.5%, 农村下降0.6%;食品价格下降1.6%, 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6%, 服务价格下降0.4%。
2015年4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其中, 城市上涨1.6%, 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7%, 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1.3%, 服务价格上涨2.1%。1~4月平均,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3%。4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其中, 城市下降0.2%, 农村下降0.3%;食品价格下降0.9%, 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4%, 服务价格上涨0.3%。
2015年5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其中, 城市上涨1.3%, 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1.6%, 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0.9%, 服务价格上涨2.1%。1~5月平均,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3%。5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其中, 城市下降0.2%, 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0.9%, 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3%, 服务价格上涨0.1%。
由数据分析显示,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全面升级。但是, 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中国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偏低, 消费结构有生存型消费的特征。我国农村居民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仍然是消费支出的大项, 这些消费占全年消费的一半以上, 有的地区甚至更高;第二, 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消费增加难度大。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的通讯娱乐和教育消费有所提高, 但增加缓慢, 收入增加对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的影响也日渐变小;第三, 地区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使得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不同, 并且用于消费的资金、方式和种类也不同。据数据显示, 2013年各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 北京13, 553.2元, 天津10, 155元, 上海142, 334.7元, 浙江11, 760.2, 江苏9, 909.8元, 河北6, 134.1元, 山西5, 812.7元, 安徽5, 724.5元……可以看到,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地区, 都是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而中西部省市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仅仅停留在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精神文化消费匮乏;第四,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尚未改变。在我国, 大部分农民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心理, 消费谨慎。农民对于基本生活消费品以外的消费总是抱着不需要就尽量不要买, 买了不划算, 农村里面买这些奢侈品没用的观念, 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率难以提高, 消费结构难以升级。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依靠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自2007年以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推出已有8年多, 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数量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偏向东部发达地区发展, 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县域和农村地区, 金融机构少, 竞争不充分, 无法有效满足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金融机构布局的不平衡制约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末,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东部有223家, 中部有162家, 西部有201家, 东北有105家。这说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偏向东部。其中,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江西;西部地区包括广西、贵州、陕西、云南、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重庆、四川;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河北、海南。其中, 村镇银行数量快速增长, 在2011年年末基本覆盖全国各省67市 (区) , 其中东部207家, 中部152家, 西部182家, 东北94家。但是, 已经成立的635家村镇银行的地区分布不够合理, 分布偏向东部地区, 并且村镇银行选址多在县城, 不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域和乡镇的农村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8月, 从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来看, 每个省都有支撑这个数据的“大户”。其中, 东部区域前三甲为山东65家、辽宁61家、江苏61家, 东部村镇银行占比43.2%;中部区域前三为内蒙61家、辽宁61家、河南58家, 中部村镇银行占比37.0%;西部区域的前三则为四川45家、山西32家, 贵州31家, 西部村镇银行占比19.7%。与村镇银行相比, 农村资金互助社数量偏少, 发展缓慢。全国只有一半省份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 具有明显的边缘化特点, 是名副其实的“盆景金融”。截至2011年末, 全国有1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农村资金互助社, 其中, 东部14家, 中部8家, 西部15家, 东北9家, 总计46家。从省际分布来看, 截至2011年末, 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最多的是浙江省, 数量是8家, 其次是黑龙江省, 数量是5家。山西、甘肃和吉林都是4家。除此之外, 小额贷款公司等也明显表现为东部较多, 中西部较少, 尤其是落后的乡镇地区。
总的来说,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均匀, 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较多, 欠发达地区较少, 东部较多, 中西部较少。
三、农村消费水平与金融机构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让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好地发挥出来, 需要分析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 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合理化。
通过对农村消费水平的现状和金融机构布局的了解, 总结出以下两个问题:1、消费水平高的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 金融机构布局密度大;相反,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布局稀疏, 创新性金融产品少;2、农村消费观念保守, 信贷消费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得以实现, 该地区小型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就会增多, 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较少, 照此循环, 地区差距日益增大。
农村金融可以支持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的布局和消费水平息息相关, 消费水平高的地区, 金融机构会择优布局在当地, 而金融机构带来的金融创新产品也能改变农村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水平, 长此以往会导致消费水平越高, 金融机构越多, 消费水平低的地区, 金融机构布局越来越少。总的来说, 农村金融应该支持农村消费水平的发展, 使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是我们的目标, 在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 合理的发展金融机构, 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 为当地树立起金融理念, 引导地区发展。针对这些问题, 利用金融机构对消费的影响来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 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密度, 具体要做到:
(一)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农民消费信贷, 提高农民消费倾向。
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宣传, 合理引导农民的消费意愿, 刺激消费行为。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消费信贷的宣传, 不仅要向消费者介绍消费信贷业务品种, 还要通过业务咨询、疑问解答等形式, 明确告诉消费者, 消费信贷是一种有计划的理性消费行为, 是银行为帮助消费者解决个人资产流动性暂时不足与现实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 开发的金融新产品, 是人们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宣传, 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消费信贷, 更新消费观念, 将潜在的消费意识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
挖掘潜力, 拓宽消费信贷的领域和群体。据资料统计, 我国消费信贷仅占整个贷款规模的1%左右, 在农村, 消费信贷更是一片空白。笔者调查显示, 在青海省共和县农村, 除电视机普及率很高外, 电冰箱、空调、现代厨具等家用电器普及率相对较低, 50%以上的农村居民对房子、农机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有着迫切的需求, 其中有30%左右的农村居民因自身资金实力不足而无法实现, 他们迫切需要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应树立全局观念, 把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从城市居民扩大到农村居民, 尤其是农村信用社, 更应该发展具有地方金融特色的消费信贷业务。
不断健全消费信贷业务品种, 以适应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为适应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品种灵活多样的需求, 金融机构可因地制宜, 推出一些适销对路的消费信贷品种。一是积极开办助学消费贷款, 并大力向农村推广;二是推出旅游消费贷款;三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部门推出具有“三农”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 如家电、医疗、婚丧嫁娶等消费信贷种类, 并建立相应的消费信贷营销网络, 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村消费者。
(二) 着重发展和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体系, 鼓励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发展, 让金融支持促进农村消费。
在政策金融方面, 要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尚未延伸到的县域, 应尽快成立相关机构或者设立网点。同时, 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服务范围, 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首先, 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 在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 资金的运用要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其次, 加大财政投入规模, 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 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 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在商业金融方面, 要把中国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在认真落实中央优惠金融政策的基础上, 农业银行要继续调整和优化机构网点设置, 深化改革, 夯实内部管理体系, 真正为农村服务, 为农民办实事。同时, 作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农业银行还要实行企业化经营, 建立起既能促进农业银行企业本身追求盈利, 又能制约无条件地追求利润的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 真正实现农业银行职能的企业化。
在民间金融方面, 在完善农村金融法制体系, 规范民间金融行为的同时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 政府要鼓励民间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发展, 让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消费方式的选择。同时, 也要对民间金融交易进行备案和监管, 防止出现金融案件影响农村居民正常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才能保证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三) 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 为提高居民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奠定基础, 开发金融消费, 转变消费观念和模式。
农村消费水平偏低, 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居民认为农村的生活环境不适合生活消费以外的消费,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就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好了, 人们才会更愿意进行消费。文化的普及程度也是影响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自身文化的限制, 人们对金融领域存在不理解和怀疑, 不会愿意利用信贷之类的方式进行消费, 因此要大力宣传金融知识, 让人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 慢慢改变消费观念, 适应新的消费模式。
摘要:农村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之一, 而农村金融机构布局是直接表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方式。本文就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伴随着不同消费水平的现象, 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从而探索出可改革的协调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消费水平,金融机构,消费信贷
参考文献
[1]石弢, 林敏, 张文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传导效应研究[J].农村经济, 2013.3.
[2]刘刚.当前农民收入、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6.6.
[3]王星闽.我国农村消费的现状及对策思路研究综述[J].理论建设, 2011.2.
[4]许婕.以金融深化驱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现实悖论——基于河南省农村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7.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11
国际社会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共识
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爆发、蔓延与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金融机构的短期逐利行为、消费者自身金融知识与能力不足、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的缺失乃至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是引发本轮危机的重要原因,将破坏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在此背景下,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开始成为一种国际共识。
从国际组织层面看,2011年及2012年,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和洛斯卡沃斯峰会的领导人共同宣言均提出要改革金融体系,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并先后通过了由OECD拟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高级原则》和《金融教育国家战略高级原则》。此后,世界银行于2012年6月出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良好经验》,旨在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质和对金融服务的信心。从各国监管框架看,继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确立审慎/行为监管“双峰”框架之后,美国建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B),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金融系统中的不公平以及欺诈行为的损害。此后,英国也对金融监管框架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其中,保护和强化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是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重要战略目标。
从国际金融机构看,大型银行集团普遍建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有的银行还开始计提不当销售拨备。摩根大通银行在适用于全集团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突出强调,要求全体员工严格遵照执行,并指定专门的法律合规专家处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花旗集团明确要求跟踪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章变化,对复杂衍生品和结构性融资交易进行法律合规审查,避免对金融消费者产生误导或欺诈性销售。三井住友集团总部设立利益冲突管理部门,对风险较高的26类金融商品和服务专门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细则以指导相关业务开展。
总结国际经验,有效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离不开五个基本条件:第一,公平对待金融消费者的理念和文化;第二,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体系;第三,专业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第四,健全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第五,完备的消费者金融教育规划。这些国际实践,非常值得我国银行业思考。
加强商业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般认为,属于社会责任范畴的责任,做了更好,可能赢得公众信赖,但不做也不会受到任何谴责。然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企业经营日益“金融化”,近年来银行业消费者已经成为相对独立、规模庞大的消费主体,加上公众维权意识增强,对于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诉求必然会逐步深化,如不加以妥善应对化解,短期来看是声誉风险,长期来看则是生存风险。只有切实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维护广大消费者对银行业的信心和信任,从而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当前,一旦《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出台,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将更加具体,并且至于监管部门的监督考评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是商业银行应对竞争的必然选择。过去,商业银行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和产品上。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为3.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3%,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未在这场价格战中占据上风。与此同时,现在一家银行一旦推出一款金融产品,其他商业银行往往很快就会抄袭过去,所谓“你有我也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银行业的未来竞争焦点将汇聚在服务质量上。作为例证,一些国外私人银行之所以能够生存数百年且始终焕发生机,与其别具一格的服务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商业银行应推出保护金融消费者有效措施
为了确保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观,赢得社会信赖,赢得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拿出有效措施。
首先,建议加快建立专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一方面,如果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附属于业务部门,则很难平衡业务发展与消费者利益之间的矛盾,而由法律、合规以及其他中后台部门同时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另一方面,国际上已有以汇丰、瑞穗等为代表的金融集团成立了专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
以汇丰银行公司(英国)为例,2006年以前,其投诉管理曾经受到英国金融服务局(FSA)的点名批评,为了维护汇丰品牌声誉,其高级管理层决定从内控合规部门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独立的客户权益保护主管部门-最佳银行质量部(Best Place to Bank & Quality),直接向汇丰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实践表明,这对于更加有力防止业务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或本条线利益最大化而忽视银行业消费者权益,对于落实监管当局标本兼治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商业银行应当把好“病从口入”关口,建立健全涉及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事前协调和管控机制,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开发、定价管理、协议制定、审批准入、营销推介及售后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落实有关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部规章和监管要求,使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措施在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前得以实施。
再次,应当高度重视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际存在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存款零风险,容易使公众产生任何银行产品都没有风险的错觉。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开展,个别产品在个别时点的风险已经不亚于证券市场投资。如果消费者通过金融知识学习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就可以避免。与此同时,向社会公众介绍金融知识,虽然花了商业银行大量人力物力,却可使更多潜在的金融消费者成为真正的消费者,并大量减少商业银行不必要的投诉“烦恼”。
根据世界银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良好经验》,2007-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全球每年大约新增1.5亿名金融消费者。虽然增长率曾一度下降,但其绝对数字仍保持快速增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较快、金融业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加强金融知识传播和教育,无疑会给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最后,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和反馈机制。以投诉处理为例,目前汇丰银行公司(英国)的分类投诉处理机制就十分值得借鉴。就其投诉渠道而言,广泛涉及亲临、致电、信件、传真、客户投诉意见表、客户意见箱、电子邮件、网站等。通过打分机制,汇丰银行对客户投诉进行分类,从1分到103分不等:10分以内的为普通投诉,由业务部门自行处理;10分到20分的为严重投诉,由客户服务质量组与业务部门共同处理;20分到103分的为非常严重的投诉,由业务部门协助客户质量组主导处理,客户质量组决定是否将该投诉上报至客户投诉委员会,上报到客户质量委员会的事项,由客户质量组按委员会的决定进行处理。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 篇12
博登海默曾说: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 我们便不能清楚地思考法律问题。所以, 在讨论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时候, 首先要把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界定清楚。虽然, 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已经不陌生, 但是在我国尚未有法律明确规定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金融市场的混业产品层出不穷, 造成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模糊, 造成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
(一) 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其重要意义
金融消费者是否属于消费者的行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消费者金融是以消费者为对象, 通过信用担保, 提供商品、服务或资金借贷的金融活动。[1]所以, 有学者认为, 其中的投资者就不能与消费者混为一谈。因为两个不同范畴的法律关系, 投资者是投资关系, 消费者是交易或贸易关系。其实, 这样的讨论, 就是在讨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界限问题。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消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扩展。也就是说, 以生活消费来界定消费者的范围已经不合符实际了。
既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消费目的来界定消费者, 那么我们可以从保护消费者的原始理论入手。弱势地位是消费者的根本属性, 也是保护消费者的原始理论。在平等的合同关系中, 因为经营者的技术、地位、信息等等都占据优势, 消费者往往容易受到利益损害 (弱势地位) , 因此, 法律打破形式平等的合同关系, 着重增加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 同样存在“弱势地位”的问题。使得金融消费者陷入困境的,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消费标的的无形性。金融消费标的不是传统的有形物商品, 消费者不能按照传统感官来判断商品的好坏, 只能凭借金融经营者提供的消息来决定消费行为。 (2) 消费内容的不易识别性。金融交易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信息的组合, 都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而且这些信息都是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出现。金融消费者一般不能独自利用纸上的高深信息了解和购买金融产品, 由此会发生利益损害。 (3) 销售方式的诱导性。这个也是因为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强, 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消费者只能单凭金融经营者的劝诱而非理性判断来购买金融产品。 (4) 金融经营者的垄断性。无论国外或者国内, 金融业的准入门槛都很高, 使得其就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金融消费者需求的普遍性与金融机构的有限性造成的矛盾使得金融机构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由此可见, 在学术理论角度上看, 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在平等金融交易中是处于弱势地位, 法律有必要去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维护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经营者两者关系的平衡。
(二) 我国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认识
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 我国金融体系是按照分业模式运作的, 这样使得大家常以“存款人”、“投保人”、“借款人”、“投资人”等来界定金融活动的个体。但是, 随着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出现, 这些称呼不能完全概括其经济个体的内容。在法律条文中, 上文也提到没有一个明确的法条作界定。在学术上, 各个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特别化, 是指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合同关系, 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 [2]也有学者认为“所谓金融消费者, 实际上是只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3]在金融机构的角度, 除了银行业明确表示对“金融消费者”的认可外, 保险业只接受了“保险消费者”, 证券业则坚持使用投资者的指称。[4]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见解, 但是有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笔者总结了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个人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围, 二是个人风险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范畴, 三是法人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范畴。
如今发达的金融时代, 金融行业有着层出不穷的金融方案, 令此行业拥有无穷的生机。因此, 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应当采取扩大解释。
1. 个人投资者应该属于金融消费者的范围。
因为, 不能如上文所述单凭投资者的行为目的来区分消费者。个人投资者应当纳入保护范围, 是因为“风险”是所有投资行为的特性, 无论个人投资者的专业程度如何, 相对于实力宏厚的金融机构相比, 在资金上、投资技巧上和信息占有上始终是出于弱势地位的。[5]
2. 对于个人风险投资者来说, 虽然个人风险投资者比个人
投资的营利性更强了, 但是仍需要得到保护。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普通家庭也会购买基金、股票等中低风险金融产品, 其实这个性质属于家庭资产, 是区别于生产流通领域资产的;[6]另外这种中低风险投资行为是在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和货币属性作用下形成的, 根本不可能成为生活消费的。而对于高风险的个人投资来说, 笔者认为是要排除。因为高风险投资者跟专业、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来说, 高风险投资者是具有高风险但是高收入风险自负的性质在里面, 他们与中低风险投资者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公平合同关系中与金融机构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他们能够与金融机构相抗衡, 不会处于弱势地位。
3. 法人虽然可能拥有比个人更多的资源, 但是法人和个人
一样都不一定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 在高难的准入门槛之后, 拥有丰富资金专业知识花俏营销的金融机构面前, 法人也会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 笔者认为判断金融消费者的标准应该在判断其主体在金融交易中是否处于弱势地位。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是在金融交易中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同时对经营者一方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依赖性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我们首先解决了逻辑起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要具体分析我国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情况。只有发现问题了, 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稳定金融市场、正确金融监管和提出科学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 从法律、法规体系上看
现在我国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还包括《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储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在众多法律法规当中, 却没有一部是专门、直接规定有关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权利及保护机制的法律。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第2条对消费者的概念界定就不适合用于金融消费者的界定。
(二) 从金融保护机构体系上看
我国现时金融保护机构的模式是“一行三会”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统领着下面三个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但是至今其中的机构仍然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 以至于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都无从入手。其次, 我国这种分业管理制度, 在面对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趋势, 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模糊, 以机构作为监管区分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了。如果消费者在购买混业金融产品后受到损害, 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很难找到救济途径。
(三) 从金融消费者上看
由于金融知识有限、掌握信息不对称, 金融消费者处于认识滞后、判断滞后、措施滞后、效应滞后的困境, 这样的弱势地位难以保证所有的投资、消费行为达到理性化。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是金融消费者的基本金融知识缺乏, 单方面靠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购买行为是不科学的, 必须有基本的金融知识加以判断以免增加风险。二是金融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权利不明确。如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许多金融消费者不懂得如何维权。三是没有任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规定, 如效仿香港在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是有冷静期, 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金融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市场的自由化, 而市场的自由化会引起金融产品的大量创新, 而大量创新金融产品会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受害机会。但是, 如果一味盲目地打击和规制金融市场, 在我国“国家主义”的金融环境下, 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的同时, 提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有效制度。
以下笔者就上述的分析, 提出个人的几点制度设想:
(一) 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立法体系
1. 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目标纳入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当中。
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保护金融消费者与处理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为, 保护消费者的权利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他们不是对立面的, 如英国的单一监管模式、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还是美国的“双层多头”的监管模式, [7]在继续强调维护货币与金融体系稳定, 促进金融该机构审慎经营的同时, 均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列入监管目标。我们应当学习迈克尔.泰勒的“双峰”理论, 提高认识, 以金融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金融监管当局应当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重要目标, 以金融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通过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
2. 选择正确的立法模式。
很多学者都提倡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出专门立法。笔者觉得这样不大适宜。第一, 我国金融业是属于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 在分业模式下作出对于有混业经营状况出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 无疑在立法上会出现混乱。第二, 我国金融业开始较晚, 发展迅速, 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金融业还是不完善。如果另外专门立法严格限制了金融创新, 会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不良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不可能短时间形成统一的意见, 从国家的层面立法。但是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来看, 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采取立法模式:一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以专门制定, 二是在中央层次上予以专门的立法。
(二)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1. 强化自律制度, 提升行业监管。
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导致了行业之间信息不流通和相互利益包庇, 而没有在同业合作与协调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发挥实质作用。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中的义务与职责, 并通过监查, 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
2. 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上文也强调了行业的
自律监管, 所以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也应当分别设立在一行三会的部门当中。但是, 因为我国的分业模式,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可能出现各自的保护标准不一样的问题, 这时必须要有一个统领的专门的保护机构, 安排派出机关到各个监管机构, 这能解决又适用在分业模式下被统一管理的问题。建立一个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就够通过制定法规制度能有权对违规机构进行处罚体现了其权威性和威慑力。最后, 专门的监管部门更显示其中立性。不仅要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更要维护弱势一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以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利益。
3. 重新明确细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利与义务。
作为一个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部门, 必须赋予某些特别职权: (1) 专属执法权与协调权。因为混业经营的出现, 所以为了解决多元监管、职责交叉所带来的执法越位、缺位问题, 法律应将原属其他监管机构管辖的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事务划归改机构管辖。 (2) 特别调查权。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以强制经营者承担信息披露义务以及调查、搜集相关信息的职权。 (3) 信息披露权与消费预警揭示权。机构有权规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并且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风险都能给消费者完全知晓。享受要求金融机构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包括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应予以明确规定。 (4) 处罚权。当金融机构违反公开义务时候, 可以规定予以惩罚性的赔偿。或者在当金融机构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时候, 监管机构可以帮助消费者向金融机构追偿赔偿。 (5) 问责制。权利与责任统一是监管权行使的一项基本准则。应当明确规定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制, 建立定期评估监管者是否实现监管目标的机制, 对监管过程中监管者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4. 建立金融投诉信息数据库。
学习美国建立一个金融投诉信息数据库, 通过统计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诉数量, 按照其投诉的次数和标的金额进行分类、调查、核实、调解得出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优劣, 定期的公布信息, 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有一个参照值。同时, 也提高了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三) 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1. 设立民间研究部门。
[8]设立研究部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研究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 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预测分析报告, 为消费者进行指导和培训, 处理消费者投诉, 设立相关资讯部门, 提供咨询意见。这是作为教育金融消费者的一个基点, 一个真正为了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部门。
2. 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
要平衡金融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深入开展消费者教育, 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如, 提高自身金融素质, 学习相关金融知识, 了解各种金融产品的属性、风险状况, 识别金融产品的虚假宣传。我国可以通过动员消费者组织、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 通过学校金融教育、金融普及教育、培训项目评估和金融素质水平测试等方式开展金融教育。
3. 推广冷静期制度。
冷静期是指消费合同成立之后, 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在法律明文规定的一段时期内, 无需陈述任何理由且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可以直接行使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 作为卖方的经营者则需无条件接受接触合同的后果。[9]这种制度可以防止消费者在金融经营者强势推销之下, 仓促被逼或者盲目地购买了金融产品或服务, 给消费者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
(四) 完善金融消费者的救济途径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金融消费者纠纷处理机制。以笔者看来, 我国应当重视消费者的意见,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纠纷处理机制, 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1. 建立内外部投诉处理机构, 实行法定与志愿两大类。
也就是规范金融机构内部投诉处理程序, 给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协商渠道, 另外在各级监管机构信访工作的基础上增设专门的消费者投诉受理部门。这样金融消费者能够有多种途径去维护自己权益。而分为法定和志愿两大类的意思是法定的督察机构, 法律规定了其权利和工作程序, 所有金融机构都有义务接受其督察;志愿督察机构不是法定的, 通常是以法人团体成立, 参加的各公司都是其成员, 督察机构以法人章程为指导。这样不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还以金融机构的角度全方位的保护和监督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2. 增设免费投诉热线方式。
这是借鉴美国的。在明确投诉受理范围、受理部门之后, 开通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和网站。这样可以解决消费者投诉无门或困难的问题, 同时保障对投诉的受理、调查、处理进展和反馈各环节的信息披露以实现公开透明度。
参考文献
[1][2]吕炳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之构建[J].金融与经济, 2010, (3) :4.
[3]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2) :34.
[4]马洪雨, 康耀坤.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2) :20.
[5]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01.
[6]郭丹.金融消费者之法律界定[J].学术交流, 2010, (8) :56.
[7]刘一展.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若干思路——基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经验[J].消费经济, 2011-4, (2) :85.
[8]李明奎.制度变迁视角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刍议[J].法学论坛, 2011, (1) :47.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消费者金融09-11
农村金融服务论文06-03
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方向论文06-05
基于新农村合作金融工作研究经济论文08-21
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10-29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10-25
日本农村金融05-13
农村生态金融05-16
农村金融模式06-10
农村金融困境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