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英语教学

2024-10-04

精读英语教学(共12篇)

精读英语教学 篇1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是一门重要的集听、说、读、写、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英语知识技能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经过系统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以及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在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人文、科技知识, 并加强对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精读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养。如何促进精读教学效果是每个英语教师应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通过课程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精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观点认为精读课是以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文的讲解是否成功。传统的精读课教学大部分把重点放在词和句子上, 将一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和词组的意义、用法、搭配关系讲得透彻明了, 再通过语法关系分析句子等、教学方法一般是逐词逐句的讲解, 这样做使学生看到的实际上不是整篇文章, 而是一个个被分割开来的句子文章在教师的解析过程中支离破碎, 学生对语言和文体的鉴赏也成了雾里看花, 抓不住重点, 摸不出脉络, 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二、 精读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精读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 更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体应包括以下目标:

(一) 语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知识, 如语音、语法、常用词汇、基本句型结构和篇章结构等。

(二) 交流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目标, 在注重基本功训练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学习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了解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开阔视野, 增强独立思考与分析批判的能力, 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三、以传统教学与语篇教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精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 注重基本功训练。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对于学生英语基础的积累,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又存在上述弊端。“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为达到精读的良好教学效果, 在教法上, 笔者采用的是将传统的精读教学法同语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既注重语法及语言知识灌输又重视篇章结构分析和交际能力培养。

(一) 教材。

正确、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特点, 对精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辽东学院采用的是“超越概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该教材涵盖了“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两大板块中的课程, 具有以下特点:教材由中国教师和一批美国学者合作编写而成, 在选材过程中准确把握西方文化核心;课文素材以美国原版教材为主, 选材在突出时代感的同时兼顾经典语篇的分析与欣赏。正因为教材全部采用国外出版物, 保持原汁原味, 首先是语言, 为精读教学设置了挑战。作者以英语为母语, 词汇使用灵活难以理解。其次是教材内容蕴含深层文化内涵, 教师力求良好的教学效果, 努力锻炼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分析批判和吸收的能力。

(二) 篇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但单独的语句往往不能担负此重任, 只有在语篇的层面上对阅读材料进行解读, 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解读作者的审美指向、价值观念等超越语言表层的意涵。怎样理解语篇?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曾说过:“语言并非一些零散的词句, 而是由连贯的话语表现出来的。”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具有许多特征, 如它必须合乎语法, 语气连贯, 必须具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 句子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单独的词句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 也难以表达作者全面的意图。外语学习不但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 也是文化知识导入的过程。因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 还要将散落在语篇中的文化知识进行阐释讲解, 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增进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逐步发展语篇水平上的阅读能力。语篇分析是从文章的特定形式、体裁的规律性来分析语篇的内容和整体结构的。不同的语篇类型结构有各自特定的语篇模式, 分析语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层面把握住文章的框架结构及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 深化对语篇的理解, 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语篇分析的注意力主要在“篇”, 而不在“句”, 在文章的“意”, 而不在文章的语法点, 就是从表达完整、确切意义思想内容的语段语篇的结构形式入手, 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 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 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语篇教学的介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从单纯的词汇、句子中走出来, 从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 体裁、 结构, 培养了学生对语篇的分析、 综合和逻辑思考能力, 而且在英文写作方面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技能。此外, 运用语篇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注重语篇教法同时, 要继续保持传统教学的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语篇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三) 教学环节的实施。

以上理论具体体现在教学环节的组织, 包括课前学习, 课文讲解, 课后巩固三大环节。

1.课前学习。

课前学习是精读教学的“预热阶段”, 旨在在学习课文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具体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背景知识介绍。众所周知, 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密不可分, 每篇文章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 背景知识介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作业,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准备相关背景材料知识。比如《超越概念》第一单元《纯真的目光》, 课前学生应了解正、负空间的概念, 否则不仅不能读懂课文, 更谈不上感受作者描绘的美丽情景, 头脑中浮现不出正负空间对比的画面。

(2) 情感铺垫。精读的课堂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 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如书中第二单元《 不予评论》中, 作者提出许多学生对于种族清洗活人献祭等问题不做道德上的评判, 仅仅以个人喜好来判断是非。针对这一情况, 在课前学习中, 带领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 了解9·18 事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那就是道德是有标准的, 应在道德层面毫不留情地批判。

(3) 技能锻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与课文主题或中心思想相关的问题。通过提示性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自然而然地围绕课文中心思想或主题展开交流。这种交流自由而广泛, 往往能把他们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经历融合进来, 对教学大有帮助。教师有意识地参与讨论, 引导话题, 及时反馈, 使交际活动既有目的又有乐趣。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 培养自学能力, 尤其在这一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课文讲解。

一是依据语篇教学理论, 要求学生以双人或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结构, 总结各部分的大意, 概括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这种活动通过与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评判相结合, 形成了学生间、师生间就课文内容进行交流。二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设置不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思考题侧重对包括文化内涵在内的整篇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在语篇上理解文章和提炼主题的能力。先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从而确立讲解的重点。课文内容的问题侧重对课文中难句及重要语言点的理解, 旨在指导学生在上下文中理解语义, 观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实际用法。三是课文讲解能够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理解整个课文, 解读文本是带有主观色彩意识形态的, 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中立, 更重要的是能够解读课文, 洞悉课文晦涩意义, 洞察作者动机和观念形态, 推断作者的暗含意图, 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总之。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的课堂活动, 辅之以重点讲解和启发, 让学生从语篇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自然地实现从传统的“词—句—段—语篇”的讲解方法向“语篇—段—句—词”的课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3.课后巩固。

学生们每天在不同的课堂上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鲜知识, 已留下深刻印象, 即使费了很多功夫记住了一些词、句, 也难以准确运用。面对这一现状, 在完成课文讲解的基础上, 创设语言交际环境,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并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课后辩论。《超越概念》中很多文章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很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所以不妨适时地组织与课文中心内容相关的辩论, 鼓励学生使用文中所学的词汇和已有的储备词汇。

(2) 课后习题。以解答课后题和批阅学生作业的形式进行。每单元检查学生课后题完成情况并详细答疑解惑, 同时安排一篇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作。

四、结语

通过语篇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促进教学效果, 通过巧妙设计利用各教学环节可以将教学方法发挥极致。但大学英语精读的自身特点使得精读教学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教师和学生应作出长足的努力。教师应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及更新, 注重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缩短与教学前沿的距离。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不扎实, 语言实践能力还不强, 教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使得英语精读教学真正实现其意义。

摘要:英语精读课始终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综合性核心课程, 是语言各个方面技能和思维的高度融合。本文将从课程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如何促进精读教学效果, 巩固教学成果。

关键词:精读教学,语篇模式,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康成翠.超越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赵崇华.思维模式与语篇教学——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4].张焕香.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篇思维模式的导入[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2

精读英语教学 篇2

为了能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英语精读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不断地更新教材和精读的教学内容。从起我们把外研社出版的《致用英语》(1-4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精读教材.从起,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选用了高教社的有针对性的《综合英语教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精读教材.根据新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教材中的内容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文化知识.为了配合教学,还播放英文歌曲录音磁带,原文电影片段等.在使用优秀统编教材的同时,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疑难句子和相关语言点.在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教材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精读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为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以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准备.师生们普遍都很认可,一致认为精读教学内容的更新十分有利于综合技能的训练.

一个理想化的教学模式必须能够以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向学习者提供生动有趣,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学习内容,提供大量可理解的外语语言输入的信息和大量的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并能及时地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估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英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多年来,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先后采用了不少的教学方法.如:

(一)翻译教学法:主要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a)领读生词.b)讲解语言点和语法结构.c)翻译课文.这种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句子和词汇上.

(二)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即通过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折中教学法,即将不同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不同的教学活动.并使用了适合当时教学大纲要求的语篇分析法进行精读教学.语篇分析法就是将语言知识的传授融于语言实践活动中,在精解词汇,语法的基础上,依照作者的思想意图,按照文章写作的段落和层次讲解课文,使学生由原来的词,句为单位的思考,变成对整篇文章内容的联想思维,把学习英语的思路,由单纯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引向文章的情节和论点扩展的方法.旨在使学生养成一接触文章就首先思考文章各段重点,层次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习惯和能力,并且结合课内外大量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新大纲》的要求.这种教学法经过了多年教学实验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主题教学法的研究,把精读教学内容按主题模式讲解,每单元的精读和泛读课文均为同一个主题,这样便于学生在提高阅读技能的同时较快的记忆相关话题的常用词汇用法及语言表达方式.在采用主题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精读教学过程,通过小组管理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倡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五)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以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任务型“教学引入精读教学的全过程,突出一个目标,五种能力,一个主题和五个模块.同时,教师通过设计课前任务(Pre-tasks),课中任务(During-tasks)和课后任务(Post- tasks),实施小组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目地,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精心指导和督促,教学的重心由教转向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使学生逐渐地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任务,主要具有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情景,角色六个要素.目标是指任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内容是指在课堂上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行为和活动.程序是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情景是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

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角色是指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定位.

(六)课程改革与突破

根据我校学生英语基础很差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彻底改变了原来教法单一局面,按照新教学模式的要求,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文快速阅读,主要采取”语篇分析法“,通过找主题句,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题,确定文章体裁等课堂活动来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课文精读则采用提问,讨论,英译汉,汉译英,疑难句子分析,词语辨析,词汇拓展,语法归纳等方法;自我测试,以提问和讨论相结合,听写单词,听歌填词,多项选择,真题实战,综合填空,填词,英译汉,汉译英等方法进行;单元口语,以小组讨论,口译,口头作文,小组展示,对话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课文写作,注重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写作基础知识讨论,笔译,写课文摘要,看图写话,命题作文等方法进行操练.授课的方式也是多样化,如快速阅读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总结为辅;课文精读课堂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强调师生互动;写作以学生操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自测课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答疑为辅;单元口语课以学生讨论和展示为主,教师组织为辅.

课程的改革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第一,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其次,整合多种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师生互动,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转变教师角色.由chief presenter, controller, talker, criticizer变为director, facilitator, reminder, monitor, evaluator.

注意高中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使学生了解各自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衔接,使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具体可行的课内外学习任务的形式实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和指导.

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估方式,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使学生自评和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

课程的教学过程着重强调以下”三性“一是实践性.通过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强调在语言习得过程的实际运用.二是互动性.通过涉及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教学之间互相促进.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包容性.综合了多种教法的优点,注重读写,兼顾听说.强调语言综合技能的训

练,使”重讲轻练“转变为”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讲巧练“,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才干,提高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在精读课程体系安排上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实验室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应用英语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上述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优势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外贸单证课程总结

《外贸单证》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学期我担任级国贸班、2013级国商班《外贸单证》课程的讲授。课程讲授过程中虽然感受颇多。

1.结合国际贸易惯例准确讲解外贸单证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理论部分是在重复讲解并复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已经系统学过的内容。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外贸单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存在似懂非懂 的现象,提问时都能说出一二,但细细究问时却不知所云,比如信用证的议付、通知、偿付以及托收中付款交单、承兑交单等概念 以及不同支付方式下汇票付款人等实务知识多数学生都非常熟悉,但对一些细节问题却不能准确的回答。此时,讲授教师如果还在简单重复、蜻蜓点水的讲解所有内容,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讲授过程中要结合UCP600,URC522等国际贸易惯例内容,联系实践准确讲解重要的、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理解的概念与理论知识,对于简单且不容易出现错误理解的理论知识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回答。

2.密切联系单证员、跟单员考试讲授实践知识;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外贸单证课程学习的远期目标是能够准确高效的制单,将来胜任外贸岗位工作,近期目标是通过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考试,相比之下,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精读 教学策略

一、引言

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口语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主要是使用交际教学法。而精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需要理解词汇,句子以及各段落的涵义;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等。

教师所使用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

二、精读的教学法

对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需结合多种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法有交际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语法翻译法、暗示教学法等。

1.交际教学法。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但不可否认语言学对语言教学有很深的影响,同时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看待语言。交际学派认为,语 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结构。所以交际教学法和语言学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强调语义和交际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语言涵义和功能的种类而不仅仅是语法和结构的因素来组织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法领域的发展,成熟,语言教学法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由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现阶段交际教学法也日趋受到重视。交际教学法实际上一个是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系统,它包括语法纠正、接受能力、合适度还有实践操作等方面。著名英语教育专家William Littlewood曾经指出:“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at it pays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functional as well as structural aspects of language.”

2.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就是将语言学习情境转为语言学习应用,并训练学习者放弃母语作为参考的框架。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每一个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不经过母语翻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尽快丢掉“心译”直接用外语思维。课本是基础,相应地辅以图片和物体展示,强调的是问题、回答, 口头叙事,听写,模仿等课堂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新的语法练习。

作为面对大学生的英语精读课,教师会尽可能地创造英语语言的环境氛围,如教师会尝试用英语解释而不是翻译成中文,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思考和发言。

3.社团语言学习法。社团语言学习法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是由古兰创立的。它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为顾问,辅助者,学生是当事人,也被称之为人性化教学。

教师应该在教学材料的设计上具体表现出这种人性化的想法。这种教学法典型的教学活动就是人际关系间的交流。教师作为顾问给予学生建议,辅助,和支持。通过社团语言学习法,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在顾问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而教师对教学材料则会更加熟悉。

4.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其最简单的定义为: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尽管语法翻译教学法现在似乎显得过时,但在某种类型的课上仍然有它的应用价值,譬如英语精读课。课堂上教师会尽可能地如直接教学法所建议的用英语解释一切,但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教师会用到过时但有效的语法翻译法。例如,当教师想要解释几个语言点时,如果用中文解释会更清楚,而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混淆不清。

5.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建议的是这样的一种语言观,词汇是中心,强调的是词汇翻译而不是语境化。暗示是暗示教学法的重点,它认为想象力和放松、舒服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用这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当学生遇到课文不认识的新单词时,教师不会即刻告诉他们意思,而是列举此单词几种用法的例子让学生去猜它的意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

怎样上好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所使用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

1.课堂设计。英语教师准备教授一门课时,他需要了解教授的对象—学生的情况,年龄,学了多久英语,学了多少英语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决定课堂的设计。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大学英语精读,那么教授对象就是大学生,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英语水平,课程大纲要求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堂活动主要用交际教学法。在交际教学法里,学生是焦点,教师会组织一些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会要求学生阐述关于课文标题等方面的见解,教师也会给出几个课前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标题和课文内容的深层意义。通过这类的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型的课堂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被动的,只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角色,从导师变成了辅助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活动期间,教师实际也参与其中,首先教师要把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全班的课堂活动。其次,教师是辅助者,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环节。不管教学目的,设置,教学实施的规模如何,第二语言的教授都要求教师考虑到教学环节是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因素。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包含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而且是激发学生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的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使用事前准备,选择性注意,事先练习等元认知策略预习课文。预习后学生对课文内容,课文的深层意义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他们也知道上课时应该更专心听课文的哪一部分。

(2)课堂。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使用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学习策略。首先,给出几个课前阅读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可以是关于题目的、课文的深层含义、文章暗示的意义、又或者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建议学生使用团体合作的学习策略,这也是社团语言学习法的具体体现。其次,课前活动环节结束后,教师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然后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补充。接着教师就是详细讲解课文,在讲解这部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充当被动的聆听者,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成为活跃的自觉学习者。例如,在讲解词汇时,鼓励学生用推理的学习策略,就是给出新单词的几个用法,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较难的句子,教师会要求学生首先尝试用英语意译难点句而不是直接翻译成中文,如必要的话,教师会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解析疑难。教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告知学生课文的字面意思,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包括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

(3)课后。教师布置几个课后问题提供给学生课后思考,并提醒学生运用提问的学习策略来提出若干问题而教师则作进一步的解析。

四、结束语

怎样运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策略实际是没有统一的做法,但在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策略的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修正,相信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质量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Arnold,Jane.情感与语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红,龙如银.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2).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龙萨金,侯大为.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知识经济.2008(10).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英语精读课教学初探 篇4

目前, 我国外语教育的整体水平发展不平衡, 大中小学校英语教育相互脱节, 特别是我国高中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中学的外语教育并不重视听说教学, 忽视了外语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语言交际的功能意义, 造成“哑巴英语”现象。进入大学, 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面对更高起点的英语精读课教学, 不知道要学什么和怎么学。课堂上老师全英教学, 学生听不懂, 张口说不出, 感到很难适应, 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体会师生双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学习目的, 建立自信心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所有课程的基础,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科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获得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为英语高级阅读和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输, 而更侧重于激发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 (也就是对所学专业科目的好恶情感) 。所以在新生入学之初, 老师应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等向学生说明, 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动机和目的。而后, 老师应介绍所用教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时, 教学中结合趣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2. 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依赖牢固的语言基础。语音、词汇、语法等是基础, 然后过渡到篇章教学, 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最终达到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 语言教学应注重基础, 循序渐进。

2.1 语音教学

大纲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音标和单词发音要正确、清晰;语句和篇章语音语调流利、起伏合理, 并能够熟练、流利的朗读。针对发音参差不齐的大一新生, 纠正新生的错误读音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应逐个教授音标的发音要领, 就单词的读音、音节的划分、连读、辅音连缀和清辅音的浊化问题, 句子的意群的划分和停顿等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适时地给予纠正。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前演讲、单词和课文的阅读、口头练习等具体的教学环节, 将语音的纠正和强化始终贯穿其中,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成对子”进行阅读, 纠正彼此的发音。

2.2 词汇教学

词汇知识是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新生一接触到精读课文, 常常反映生词太多。学生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根据语言的的本质特征以及外语教学的特点, 词汇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系统原则。在词汇教学中, 充分重视各个单词之间在各种系统内关系。

(2) 交际原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 教学中词汇的学习尽可能在实际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3) 文化原则。语言的底座是文化, 词汇结构、词义的结构和搭配无不打上该语言社团文化的烙印。在词汇教学中应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 认知原则。在精读课教学中, 由于学生对母语和英语词汇都有一定的基础, 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分析对外语词汇的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5) 情感原则。在词汇教学中, 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精读课教学中, 应对词的结构 (包括语音) 、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 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及相关的词汇学习延伸到更多相关词汇学习和掌握。

2.3 语法教学

语法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是构成语段来表示意义和进行社会交际的基础。尽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法已从语言教学的中心位置退到辅助的地位, 且大多数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里已经出现, 但大学教材里出现的语法现象比中学所学语法要复杂得多。在大学阶段, 语法教学要在中学所学的语法基础上, 介绍一些新的语法项目, 填补中学的空白。在精读课教学中, 语法知识的讲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从词汇学习到句法分析, 从逻辑和修辞到篇章讲解。精读课教学中, 针对比较复杂的长句和难句, 可以采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其精髓, 提高教学效果。

2.4 篇章分析与语言教学

选择阅读的文章, 应该长度合理, 难易适中, 适合朗读、模仿、复述、讨论, 风格技巧多样, 体裁广泛;从内容方面来讲, 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英语精读教学中, 教学双方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只对课文的难点进行精讲, 学生课前要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词汇要借助于工具书进行查阅和学习, 若时间允许, 还可背诵课文中描写比较好的段落。老师在进行篇章教学之前, 首先要对作者的相关知识和语篇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然后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 归纳出各段落的主题含义;再对课文作深层分析, 比如各种修辞格的运用, 文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化现象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精读课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 又是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目的, 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英语精读课教学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多层次的教学实践, 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 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9

[2].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3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篇5

(一)几点解读和建议: 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就不能落地生根,所以必须教方法。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等。(这是在引领方法)(4)教学课内例文的方式:1.做到问题引领。问题设计关注单元语用要求和课后题、文中泡泡内容,不可贪多。2.品读重点句、段。就是品读单元预习课上的“重点段”。3.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最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4.做到“动态生成”。要处理好 “预设” 与“ 生成” 的关系。有“预设”,但更要有“ 生成”。(这是在引领学习方式)

(5)教学课内例文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三、阅读丛书篇目,用法练法

在迁移阅读丛书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在这一课型至少阅读丛书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单元预习课上要和课内精读课文一起预习,所以教师要心中有数,熟悉文章内容,明了这 “1+2”的整合点、语用点。依据这两个点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不宜太细,要使学生用在学习课内例文时收获的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实现用法、练法的目的。

(2)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立足精读文本 落实有效教学 篇6

一、关注文章焦点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实际上这就是文章的焦点和纽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内涵极其丰富,犹如人之眉眼,乃最精彩、最醒目之处。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彰显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运用“文眼”这一特殊的功能,可突出文本中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优化教学信息的编制、传递和反馈,缩短学生在阅读中自己认识、发现、理解和运用的过程,闻一知十,以少胜多。如《泊船瓜洲》一诗,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阅读时往往把着力点放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上,细致品文你会发现,“绿”字只是一字的运用之妙,却不能统领全诗,诗眼应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归结出诗人靠家近,应该还;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象出诗人离家久,更该还;从“明月何时照我还”,梳理出诗人思家切,不能还。为什么不能还呢?进一步查阅资料,辅助深入解读文本,发现王安石为革新变法而呕心沥血,“为大家而舍小家”。把“诗眼”定在“还”字上,这首诗的定位是抒情诗;诗眼定在“绿”字上,这首诗就成了写景诗了。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主题就把准了,教学就能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深入浅出,立意深远。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目中的“借”字,《水》一文第1自然段“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中的“最珍贵”,《黄河的主人》一课中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句子等“文眼”都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二、撞击情感触点

“情者文之径”(刘勰),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内核。语文教学的人文观究其实质是融入人的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活动,强调言语的内化,追求学生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心”的参与、“情”的共鸣,让情感浸润课堂、滋养学生。引领学生精读文本,要找准并撞击学生与文本语言情感的触点,如品词析句入情、凸显形象动情、体验生活悟情、诵读课文抒情等等,因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教者之间产生巨大的“磁场”,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情感、融汇情感、释放情感、升华情感的动人场所。例如。《军神》一课的教学,围绕沃克医生饱含敬佩之情的赞叹:“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展开教学,通过抓住“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竟被抓破”等关键词语的品读来还原人物形象;然后,随机播放手术场景的片段来展现人物形象;最后,通过“你有过受伤的经历吗?”调动生活体验来感悟人物形象,“你见到了怎样的刘伯承?”激发想象来丰盈人物形象,真情诵读来赞美人物形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刘伯承忍受的疼痛是何等的剧烈,刘伯承的意志又是何等的刚强。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解读中获取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对语言情境的感受更加具体,对语言情感的感悟更加真切。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感人的生活场景、生活原型;学生读出的也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获得深刻情感体验后,水到渠成地发自内心的情感倾泄。又如《番茄太阳》一课,可围绕题目探讨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及课文为什么用“番茄太阳”作课题,从中感受“我”的心情变化,体会到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的快乐、温暖和感动。再如《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可以从“遗憾”切入,探讨为何“遗憾”,细品人物言行神态,触摸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提挈写作支点

作者在构思作品时总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人物先出场,什么人物后出场,哪些内容为主。哪些内容为辅等等。叶老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提炼思路是一种解读和教学的艺术,我们解读文本理应花大力气去提炼主线,去枝强干,以简驭繁。我们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认识作者的意图,才能深层地把握文本,更能“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科学地设计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解读主线,提炼主线是对文本纵向的整体把握,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穿珍珠,要抓住穿珍珠的线;穿糖葫芦,要抓住穿糖葫芦的签。常见文章的主线有:(1)结构线。要善于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结构特点;(2)主旨线。要准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呈现的层次;(3)情感线。要深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理清人物(事物)情感的变化。如《黄河的主人》一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结构线),一条为暗线(情感线),明线由三组镜头组成:远景,黄河滚滚,浊浪排空;中景,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鼓浪前进;近景,艄公沉着机智地驾筏,乘客从容不迫地观光。三幅画面由远而近,由糊变清,由次到主,展现出黄河、羊皮筏子、艄公三组不同的形象,思路清晰。形象鲜明。暗线是人物情感的变化:作者突然见到黄河滚滚的“胆战心惊”;作者初次见到在激流中鼓浪前进的羊皮筏子时的“提心吊胆”;作者看到艄公沉著冷静时的“敬仰”“赞颂”。两条线索理清了,文章的主旨鲜明了,教学的思路也就清晰了。明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牵动暗线的发展变化,着力强化景(黄河)与物(羊皮筏子)、人(艄公)与景(黄河)、人(艄公)与物(羊皮筏子)、人(艄公)与人(乘客)之间的层层对比,深刻感悟到艄公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为黄河的主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四、夯实训练重点

阅读教学三个学段的共性目标是读书、背诵、识字、写字,但不同学段还有不同的重点训练目标。就一篇课文而言,可讲可学的内容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传授字词句篇知识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训练阅读理解到指导学习方法;从揣摩语言文字到获得情感品德的熏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解读文本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更有效地获取;要学会选择,选择是为了更高效地占有。要尽可能地筛选出文本内容的重点,突出学段训练的目标,深入解读,精心设计,落实训练。只有瞄准课文内容的重点,凸显学段训练的目标,才能显现不同年段阅读课的特点,才能贴近不同年段

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才能利用文本最具有价值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比如,《黄河的主人》属于第二学段的课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训练点,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地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敏锐地抓住课文在表情达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优美语言,如表现黄河滚滚、羊皮筏子鼓浪前进、乘客谈笑风生、艄公勇敢又机智的句段,体悟人物形象及其精神。(3)细心地捕捉学生的疑问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解读文本。

五、品尝文体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课文的文体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叙事性作品;二是说明性文章;三是诗歌。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既有其共性的目标,也有其个性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三种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理应把这些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教学之中。例如,读小说,要注重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故事情节的关联。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三打白骨精》一课,以小说写作特点为纲,采取“聊”(对话)的方式,分为五大板块组织教学:聊小说的要素。聊故事的环境,聊故事的情节,聊故事中的人物,聊故事的主题。巧妙地利用小说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小说情节的研读,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点;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这样,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等在师生不露痕迹的尽情对话中得以充分落实。再如,读诗歌,要注重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特级教师蒋俊兴执教《七律长征》,以诵读为本,努力唤醒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语言形象,带动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诵读出情、品析得趣,从而,步入文学殿堂,仿佛“文若已出”。

六、彰顯表达亮点

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教师解读文本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说什么)和形式(怎么说)。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注重凭借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语言表达技巧的艺术,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运用的角度上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在读中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句、精巧的段式、精致的手法、精妙的构思、精彩的布局等等,体会语言亮点,学习语言表达。达到学以致用。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教师可抓住对比手法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彬彬有礼的林冲对照傲慢无礼的洪教头;谦逊忍让的林冲对照狂妄自大的洪教头;机智沉稳的林冲对照鲁莽急躁的洪教头;武艺高强的林冲对照花拳绣腿的洪教头。人物之间的对照,加之首尾之间的对照,凸显了文章对比的艺术手法,彰显了人物形象的本质。再如,《东方之珠》一文的第5自然段写“夜晚的香港”,作者连用了“成了”“像”“如同”三个比喻词表现了夜晚港城的美丽。三句话都是写灯(灯光),却采用了不同的喻体:夜香港——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五颜六色的焰火,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闪光的长河。如此简洁优美的语言,生动贴切的比喻,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也可以在了解主要内容、认识比喻句的基础上,调换喻体,巧作比较,引导学生从灯的数量、位置、色彩和变化等多角度品味语言。并借助学生的生活积累、文中插图和播放的录像,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凸显栩栩如生的形象,充分感悟夜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同时体会语言的精彩,这样,便把握了文本特定的意义,读出了文本独到的教学价值,读出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职校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刍议 篇7

一、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教材

职校生源均来自于初中,这些学生的语言知识整体性、系统性较差。商务英语精读教材1、2册是对中学时期英语语言知识全面系统简要的学习。每课规定学习一项语法,一至而项语音规则,一篇精读课文及相关词表,一篇泛读课文。围绕这些学习内容设置口、笔头练习,展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巩固中学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并得到逐步提高,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英语知识。该教材内容贴近学校生活,用的语言是日常口语,比较实用,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语法寓于句型中,学生学习时不枯燥。两篇课文多为原著,体裁多样,词汇量大且复现率低,专业术语、俚语多,不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教材,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淡化语法讲解,将强化口语训练和语言表达放在首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遵循交际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语言学习最直接的作用和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运用语言去交际和处理事务。因此,教师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教材内容,侧重于口语教学,淡化语法讲解;坚持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去体验、实践,不断训练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话题演讲

话题演讲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口语练习方式,一般在课前的5—8分钟内让学生在讲台上完成。演讲的内容可以是weather, joke, short stories等浅度话题,也可以是personal experiences, news report, foreign cultures等中档话题,甚至可以谈film, TV programmes, current affairs等深度话题。话题演讲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习语言贵在运用,教师尽量创设适用于英语语言表达的教学任务和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去运用语言、体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精读的积极性。

2. 情景教学

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大多数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的就是语言环境,小学中学如此,即便在职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精心创设环境,进行情景教学,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表达十分必要。精读教材同样有适宜于情景教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要侧重于这个方向。情景教学的方法很多,如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因素、运用电化多媒体创设情景、借助音乐烘托情境、加以竞赛和游戏激发情景等。并尽可能多利用实物、幻灯、电视、简笔画等多种教具,使情景对话活灵活现,变枯燥无味的说教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场所。

二、遵循实用性原则,实践学以致用

职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报告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职校的英语教师,我们除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外,还应遵循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开展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夯实第二课堂,实践“学以致用”。如校园英语调频广播、英语小报记者团、特区义务导游等。

1.校园英语调频广播

校园英语调频广播由分成两个小组的十位播音员轮流主持。稿件来源于商务英语班的学生,并由英语小报记者团负责收集、送交编辑组审阅。周一到周五广播,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20分钟。内容有每天一歌、校园新闻、域外风情、英语故事连播等,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气氛更加浓厚。

2.英语小报记者团

英语小报记者团主要负责校园英语调频广播的稿件收集和编辑。每班三名记者团成员,主要组织班级同学投稿、组稿和编辑稿件。通过英语小报记者团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特区义务导游员

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外国游客多的优势,我们在暑假期间通过跟厦门旅游部门合作,利用暑假期间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们义务充当导游,借助这个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职校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教材,坚持遵循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差距的矛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职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是一门对英语语言知识全面精细学习的课程。本文针对职校生英语语言知识薄弱的现状, 结合精读这门课程的教材特点, 提出个人教学看法, 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职校英语,精读教学,教材特点,教学看法

参考文献

[1]顾日国.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宋春艳.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策略.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 篇8

Urquhar和Weir(1998)将二语阅读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 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 认知策略包括:速度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 ( 区分主旨与细节 、 命题推理 、 语用推理 、 转移 、 意译 、 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1]。

对于学生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和语篇互动的一个交际过程,是听说和写作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学习单词的用法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略读、归纳推理判断,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精读课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应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 最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均得到提高[2]。

在精读课教学中, 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精读课堂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3]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同时,还应将文章作为整体,学习语篇的组织与衔接[4],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思考, 学生可提高思辨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语篇教学法[5]等。 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 即读前设计及策略、读中设计及策略、读后策略和阅读评价。

一、读前设计及策略

1.学生分享 。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就与课文内容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并要求在正式上课前做PPT展示。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二课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入侵。 课前学生要搜集与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的资料。 课上学生们分别介绍了麦当劳、沃尔玛、宝洁等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的影响。 这一环节不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练就英语表达能力,更使精读课内容精彩。 同时学生可以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进行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头脑风暴 。 对题目 (包括副标题 )和突出信息 (作者每段 小标题、文章中大写、黑体、斜体、人名、图片、图标或数字等)快速浏览,并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提出他们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可采用围坐的方式,便于大家讨论。

3.快速阅读 。 学生应在头脑风暴中确立好图示的指导下快速浏览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7]。 同时教师应针对各段的主旨及部分细节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给出答案。 精读教学要将快速阅读与仔细阅读融为一体。

4.词汇准备。 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应掌握必要的词汇,以减轻他们阅读时的难度。 精读教材一般都会在课文后列出生词及解释,部分教材会在课文前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 对于这些词汇, 学生可以课下预习, 教师在课上更应教与学生正确识记词汇的方法和策略。 在单词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强调单词的发音及含义,实际上每个单词都应从多个方面学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制成词汇卡片,卡片上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词性、 词义、英英解释、构词规则、使用范围、内涵意义、文化内涵、常见搭配(习语)、语法使用(如enjoylovehope后加不定式还是-ing形式)、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使用等。

第1和2步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主题的信息, 开启大脑的认知功能。第3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框架,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 最后第4步,为学生阅读做好必要的词汇准备。

二、读时设计及策略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只拘泥单词、语法和句意的解释,更应将语篇分析与语言点讲解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各段落间的衔接,从总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阅读策略包括:

1.语言点处理 。 传统的教授单词和语法的阅读教学方法保守非议,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教学生如何处理新词与习惯表达、 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理解句子含义,最终为理解语篇服务,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阅读前, 学生已经通过读前的准备学习了大部分生词与文中关键词,如再次遇到新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忽略。 从文章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包括:利用下句话出现的定义猜词;利用单词前后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利用标点符号、 定语从句或例子猜测;根据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猜测。 教师除讲解和让学生操练重点语法点外, 还应介绍翻译与paraphrase的技巧 。

2.语篇处理 。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篇分析要从宏观结构入手, 从语义和形式去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连续手段。 语篇的衔接手段借助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来实现其整体结构的粘合[8]。 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 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了解这三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在阅读中, 学生要了解文章主旨及每段的主要含义,并列出outline,注意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段落之间的衔接。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推理,推测和把握未知信息。

3.文化知识拓展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语言学习者必然会遇到所学语言的习语、宗教文化、社交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民族心里和民俗文化。 遇到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句子或文章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精确讲解,并对比汉语和英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思考文化差异。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的第二课The Woods Were Tossing With Jewels, 讲的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一家人赶往美国西部安家的故事。 教师就在讲解课文中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美国的西进运动, 结合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西部牛仔及西部片来讲解,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比西进运动与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之间的异同。 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4.阅读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输入足够的词汇量、语法、概念、观点、文化等,为口语和写作输出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文章内某一事实或观点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仿写 。 仿写分为句型仿写和结构仿写 ,句型仿写在读时进行。 调查发现,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使用常见的几种简单句 (以主谓宾句式为主 )和简单的从句 ,句式结构变化不够多样 。 因此,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拟原句的结构和语法进行仿写。 例如精读第一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not because English is easy.True,genders are simple.But the verbs tends to be irregular,the grammar bizarre and the match betwee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a nightmare.” 这是并列句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写出了:“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no pollution.The sky will be blue again,the air fresh and water clear.”句型仿写是针对语言点的练习,而结构仿写是针对语篇的练习, 句型仿写可以在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分析完成后进行。 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 (compatibility)。 经过仿写 ,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变换句型,使用复杂句型,文章结构也更清晰、合理。

6.思辨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思维不断与作者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预测,推断文章下文内容。如果预测准确,阅读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预测有偏差,学生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推理,紧跟作者思维[9]。 教师还可让学生结成小组, 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细节,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推测、检验、 评价等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读后策略及阅读评价

阅读后的活动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的阶段,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吸收, 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 读后策略包括检查对文章中生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含义的理解、复述文章内容(也可通过角色扮演、 采访等多种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和结构,挖掘各段之间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 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看法(辩论等)、写读后感和结构仿写等。

阅读活动的评价总的来说可以分成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评价。 学生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阅读学习情况,包括单词、 语法、课文含义、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自评和互评[9]。

四、结语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探讨 篇9

日语精读是威海职业学院日语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 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是所有专业课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 是高职日语专业的基础。日语精读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通过日语精读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 我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谈谈精读课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二、高高职职日日语语专专业业的的教教学学现现状状

(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低, 厌学、畏学的学生, 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加之, 精读课仍然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般都是重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课文结构和长句、难句的分析, 课堂的支配权几乎全是教师在使用, 学生较少参与, 多数是被动接受,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过分纠缠于语言和内容的细节, 偏重语法分析, 导致教师“一言堂”和学生“哑巴日语”, 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 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 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没有学习积极性, 因此,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 不能因“材”施教。

近些年, 日企数量大幅攀升, 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热潮, 但就高职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说, 尚没有完全适合的教材。高职日语专业大多都是选用本科日语专业的教材, 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没有合适的教材来做到有针对性地施教, 所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 编写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日语教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方法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融合后的一种“仿真”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促进学生理解、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日语思维, 在情景中学生易于理解材料所传递的信息, 易于激发正确运用日语表达思想的欲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新版标日 (初级) 教材中第24课的应用课文驝見送り驞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机场送别、车站送别和毕业送别等多种送别场景, 让学生分角色地表演, 将所学的有关送别的语句表达和寒暄语运用到实际会话中,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模拟场景训练中,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尽量由课文知识延伸到相关的情景, 创设出新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从而提高精读的教学质量。

2.游戏训练法。

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效果也很好, 特别是在巩固词汇学习方面可以把游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例如, 在学完几单元后, 可以采用单词接龙的方式来巩固单词。教师或一名学生随便说一个所学的单词作为开头, 接下来的学生以此单词的结尾假名作为新单词的开头假名, 按照此规则进行下去。 (注:不能说以驝ん驞和驝る驞结尾的单词。)

如:よなか→かさ→さくら→らいげつ→つかう→うけつけ→けいたい……

(二) 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为一体, 图文声并茂, 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的知识介绍, 利用多媒体将网站或资料中采集、下载到教学材料中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注重课堂的各环节教学。

1.课前训练。

教师可尝试每堂课前让1—2名学生进行3—5分的日语演讲活动。演讲的话题不限, 让学生随意准备, 可以是有关自己身边的事、有趣的故事、日本人文、风俗等短篇文章或是学生自己写的短篇文章, 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胆量,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在演讲结束后, 鼓励演讲学生和其他学生用日语针对演讲内容相互提问交流, 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活跃气氛, 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上讲授与操练结合, 做到精讲多练。

精读课的任务不是孤立地学习单词和语法, 因此, 在课上应避免单调乏味的教师“一言堂”状况, 让学生不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要通过边讲解、边提问、边实践开展教学,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让学生将课堂当作学习运用语言的操练场, 配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教师应坚持用规范、易懂的日语授课, 在讲授单词和语法知识点时,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读单词不再是教师领读, 而是学生按照调型自己拼读, 教师讲解不单扩展词义还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利用新单词造句, 或者教师与学生以对话形式, 用新单词造句。课文讲解前, 教师可以先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对着课本一边听一边理解, 让学生眼、耳、脑并用, 集中精神理解课文。课文的学习不是讲解完单词和语法就完成了任务,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作为阅读分析材料,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让学生用日语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以笔头和口头复述两种方式完成。总之, 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以多种形式多练, 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际操练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丰富课后自学内容。

课堂上的训练都受到时间和人数上的很多限制, 不能做到充分到位地实际操练, 因此, 要让学生重视课后的自我充实, 将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情景操练和话题讨论等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开展日语沙龙, 在网上搜集感兴趣的日语知识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将课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让学生分小组地相互监督, 相互合作, 相互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全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高职日语精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本着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尽可能地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乐趣, 使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交际能力, 实现高职日语人才的社会价值。

摘要:精读课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 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实践课程。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结合教学现状和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与要求, 探讨了创新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日语精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縢淑萍.激发兴趣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J].宁夏教育, 2003.

[2]张剑.多媒体辅助日语精读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概念隐喻与英语精读教学探索 篇10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知活动。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依赖已有背景知识,依据上下文或者语境进行逻辑理解的过程。概念隐喻是人们思维、交际和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们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即通过熟悉的事物去认识和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这一认知过程就必然在语言中以隐喻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隐喻性思维方式决定了隐喻语言必然存在。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和阅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是语篇理解中的关键环节。英语阅读中的理解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隐喻理解,阅读理解与隐喻概念的建构息息相关(顾琳,2010)。

在英语精读的教材中,隐喻普遍各种语言层次中:词、词组、句子和篇章中。本文试图以《新编英语教程6》中的某些课文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和隐喻的语篇功能,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同时为精读课教师提供具体的隐喻实例供教学使用。

二、概念隐喻的理解

概念隐喻的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结构“X is Y”。目标域X和始源域Y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因而具有语义异常的特征。“The Fine Art of Putting Things Off”(第二单元第一篇)一文存在这种典型结构的隐喻:“hurry can be assassin of elegance”(仓促是谋杀雅致的刺客)。在这一隐喻构成中目标域“仓促”和始源域“刺客”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很容易辨别,意义也不难理解。作者先是把“仓促”和“雅致”喻指为人,然后把“仓促”喻指刺客,强调二者互相对立的关系和仓促对雅致的破坏性。在实际的阅读理解中,概念隐喻更多时候是以非典型结构出现的,需要读者结合语境,费些心思进行辨认和意义推断。

概念隐喻理解是语篇理解中的关键环节。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者根据语义异常辨别是否使用隐喻,近而通过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猜测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即重新认识隐喻本体。也就是说,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为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两个步骤(束定芳,2000)。隐喻的辨认可以依靠领域信号或话题标志。某些词语搭配明确地表明有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了转换,即说话者使用了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我们尝试用隐喻思维理解“bite into the world and taste its multitudinous flavors and juices”(第八单元第一篇,“Appetite”)这一表达。当“bite”与“the world”搭配时产生了强烈的语义冲突,读者不难辨认隐喻的存在。在隐喻理解中隐喻意义推断更重要,也比较复杂。这一过程要求读者运用想象力,结合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认知体验,根据语境建立起始源域和目标域的联系,寻求二者特征的相似点,猜测作者使用隐喻的意图,从而正确理解隐喻性语言的言外之意。上一个例子中,“bite”和“taste”两个表示“吃”的这一行为动作,“flavors”和“juices”是食物的组成部分,这四个词有效突出了“世界像食物”这一隐喻。结合文章主题,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我们不难推断出作者意在说明体验认知世界的欲望如同对美食的渴望。

隐喻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相似性,建立事物之间新联系的功能,有助于学生篇章理解,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辨别隐喻性语言的存在,认真思考其中蕴含的语义和情感内涵,提升隐喻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意识使用隐喻性语言,使其英语表达更生动更地道。

三、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

上面给出的概念隐喻,单纯强调隐喻表达的的文体意义。概念隐喻可以被展开,贯串于整个语篇,即语篇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概念组织系统,隐喻的系统性各域之间的相似性与互动性赋予了隐喻语篇功能。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隐喻延伸可以以源点域为出发点,使语篇紧紧围绕一个基本隐喻展开,从而在语篇中形成以源点域为中心的词汇衔接关系。隐喻是语篇生成的重要机制,隐喻的语篇功能具有浓厚的语言学和修辞学理据,对语篇分析和教学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冯志国,2012)。

本文以“The Romance of Words”(Unit 1,Text 2)为例解读延伸隐喻的语篇功能。语篇隐喻是由隐喻思维将事物的相似点加以扩展引申,由一个关键的相似点好到与之对应的一串关系,然后层层深入展开。这时的隐喻或表现为一个贯穿语篇始终的反复重现的喻体,或是一个基本隐喻与其派生的表达式之间的呼应(侯奕松,2011)。前一种如第八单元第一篇“Appetite”,作者将人的各种欲望比喻成对食物的胃口(appetite),喻体appetite则反复出现在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后一种语篇隐喻在第一单元第二篇“The Romance of Words”中有典型的体现。该文主体部分围绕“words(are like)living trees”(词如活生生的大树)这一概念隐喻展开。文中第四段作者提出“words(are like)living trees”这一主要概念隐喻,即根隐喻(root metaphor),同时指出根隐喻派生出的三个隐喻,即词如树有根、枝和叶。随后作者依次阐述了这三个概念隐喻:词根指的是词源;词的枝指的是有相同词源的词构成的“家族词”(word families);词的叶是指词本身和词义。在这篇文章里概念隐喻不仅使意义表达生动清晰,而且保障了语篇的连贯。精读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隐喻的语篇功能,同时鼓励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尝试利用隐喻组织语篇。

结语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使隐喻能力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本文以《新编英语教程6》中存在的隐喻为例,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解和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给英语阅读带来的启示。语言学习者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碰到比喻性语言,教师应该有意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强调隐喻理解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深入理解语篇语义和情感内涵。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以读促写,训练学生自觉使用和创造新的隐喻,从而使其英语表达更地道、更生动,进而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既然隐喻教学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师自身隐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是很必要的了。

参考文献

[1]冯志国.隐喻语篇功能研究的理据及意义[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

[2]顾琳.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生英语阅读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

[3]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浅谈高等师范英语精读教学实践 篇11

1.围绕文本素材,培养学生的语篇概括能力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在教材的编撰上注重了学生学习环境的生活性和时代性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感悟来真切感知英语的文化知识内涵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和发展,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要求,本人以为:(1)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文本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等渠道予以不断的丰富和拓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自主性;(2)注重学生对语言文本的整体理解感悟,鼓励他们通过书面或者语言表达的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学习理解;(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交流学习所得,提高学生的精度效果;(4)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一定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Reading”教学时,本人就文章内容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方式予以进行:(1)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What can I learn from the passage? How many parts can you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And how about the summary? 即要带着问题看文章。(2)学生通过阅读后对自己的不懂之处进行质疑并与同桌小组进行交流;(3)在解决问题后要求就自己认为精彩之处予以表达,即做个presentation,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和外籍人员共同探讨相关话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建议他们通过个人邮箱或者博客甚至QQ,MSN等媒体工具进行讨论交流。甚至,对于有深远意义的文章可以书写读后感或者书评之类的小短文,这样又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技能

英语精读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阅读、理解、升华的学习认知发展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学生从文本的阅读和探究中探寻。为此,优化教学过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奠定坚实基础。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如下认识:(1)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来讲解文章的发展思路和知识结构体系;(2)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对文章发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3)组织课堂教学辩论、情景再现表演等方式来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

例如,在精读中的“Practice”和“Dialogue”教学中,本人就要求学生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注重对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搜集。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图书和网络资料制作一定的文本或者多媒体展示课件来予以表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动力,使学生完全“浸”入语言学习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无穷无尽的乐趣中学到无尽的知识。

3.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精神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旨在为大学生提高语言学习的技能,目的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这些方法来运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这么说,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人以为,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就是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能够对文本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想象和预测,以培养他们的语言发展创新精神。这种拓展延伸还表现在:(1)鼓励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能够进行用心交流沟通;(2)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来再现文章具体内容,训练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如:可以表演课本剧和小品等;(3)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博客等方式来予以表现。

问题式精读教学浅探 篇12

目前,我正在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此项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高考的能力要求,设计若干问题。这是一次备课。第二步,让学生尝试思考、解题。第三步,检查并批阅学生的作业,根据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把学生学习的优点与缺点作为“二次备课”的重点,分析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从知识网络、思维方法与品质、学习方法(包括阅读方法与解题思路)等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指导。第四步,表扬正确的解题,订正错误的解题,着重从学法上给予支持,从能力上给予训练。

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我此次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我先把文本研读几遍以后,试着设计几个问题,但总不甚满意。我发现教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指引,但又不能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我围绕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梦想”设计了五个问题,问题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紧扣“梦想”。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能随意抛出,问题应该是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在讲解时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课前必须花大力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把每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成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秩序、更有条理、更有效。

让学生尝试先做,这一点与当下许多老师所主张的学案式教学不谋而合。学生做题目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如果抛出一个问题,不思考、不做就给出答案,那么收到效益的往往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所以学生先做是必需的。

当然,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文本的难度、风格等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并非每篇文章都一定先做,也可以先让同学进行讨论。例如,我在教学《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时,鉴于鲁迅的文章在意义的理解上难度较大,所以先让同学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独自对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教师的“二次备课”,这个过程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解答及时尽心地批改,在批改过程中,针对学生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最初,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常常只是看到学生答案的对错,却没有透过现象找到事情的本质。例如,我在教授《宽容序言》这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知山谷有何特点?”看似简单,但是许多同学答错了,我想了良久,也不知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就查找资料,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即在命题时,就一定要明确想要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这也就是要讲的重点和难点。

由此,我也更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二次备课”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力,需要逐步提高,自我完善。只有多阅读一些理论专著,从中吸取经验,才会事半功倍。

教师讲解的重点并不是答案的本身,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样得来的这个过程。教师在评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大包大揽,最好让学生讲解答案得来的过程;要让学生有考点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在初步进行“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践中,我走了一些弯路,无论是在讲解上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都缺乏考点意识,到后来逐步深入的实施中,我开始渐渐走入正轨。教师的讲解要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问题的知识背景、考点,然后通过筛选信息、寻找关键词、归纳信息等方法,找出问题的本质,而这样一个过程正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反复进行。正所谓熟能生巧,这样学生才会运用自如。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我认为这个循环有两层含义。

首先,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前面三个步骤(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就是“问题式精读教学”,而后一个步骤(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延伸。

其次,这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到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以后,自己根据考点设计问题的一个循环,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我们的更高一级的目标。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帮助学生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本,可以大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式精读教学就是要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问题式精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1)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 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2) 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先做的过程, 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 (3) 教师的“二次备课”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 (4) 教师评讲, 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5)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问题式精读教学,问题设计,二次备课,问题循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差速控制下一篇:食管支架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