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堂教学

2024-11-05

精读课堂教学(精选12篇)

精读课堂教学 篇1

沉默现象是我们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反映了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和心理认知过程。Levinson根据话轮转换位置的不同, 把沉默划分为:“话轮内沉默”, “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话轮沉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完成当前话轮时, 通过提问或提名的方式将话轮传递给学生, 而学生却拒绝接受话轮所产生的冷场现象。本文对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话轮转换过程中的话轮沉默现象进行分析。作者目的在于揭示在独立院校精读课堂上“问-答”过程中, 学生保持话轮沉默的原因和意义, 并通过对其分析, 就如何促进独立院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启示, 并希望这次研究能够对三本院校教师如何处理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话轮沉默现象有所帮助。

1 课堂话轮沉默研究现状

人们交流的特点是轮流说话, 及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规则约束着人们在谈话中有条理地转换角色, 使人们在谈话中交互作用。但日常会话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沉默的现象。而在精读课堂教学中, 许多研究证明当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将话轮传达给学生, 学生理所应当接住话轮。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拒绝回答而保持沉默, 这种现象被视为课堂中的话轮沉默。例如:

Example1:

Teacher:How to paraphrase this sentence?

Students: (silent)

Teacher:No one?

Students: (lower their heads) .

例1中, 教师开始让学生意译句子, 但学生在第二话轮中保持沉默, 教师在第三话轮中再次确认是否有人回答, 但学生仍旧沉默。这是在精读课堂中最常见的一个关于话轮沉默的例子。而在三本院校英语精读教学中,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大多数学生在接到教师话轮时以低头和沉默回应。而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效果, 所以研究三本院校学生课堂“问-答”过程中保持话轮沉默的原因和意义对三本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帮助。

2 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对象是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2009级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精读课程是二年级主要专业课程, 通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要达到专业英语四级水平这一培养目标。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一般都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并且坚持听说领先的原则。但据本院专业精读教师统计, 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沉默现象。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是个巨大的障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种课堂行为研究, 主要采取问卷、访谈方法采集数据。其目的是分析三本院校专业英语精读课堂沉默的各种因素并寻求对策。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2) 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

3) 研究步骤

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

a.本研究抽取兰州商学院09级英语专业2班32人做问卷调查。

b.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 按照成绩优、中和差以及按照课堂表现积极、一般和不积极的6位同学做了访谈, 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 人数和比例 (表1)

学生类别课堂沉默占课堂表现的百分比 (表2)

3 学生课堂保持沉默的因素

研究发现:问卷、访谈结果基本一致, 详见 (表1和表2) 。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及教师课堂组织;英语基础差、心理素质差而害怕出错成为造成三本院校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 因此, 教师如何组织课堂,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打破课堂沉默的关键。个案研究中6名学生由于性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基础的明显差异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各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生成绩和课堂表现是正相关关系。根据分析, 我们将导致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归结如下:

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

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的入学特点, 很多三本院校学生进入英语专业只是为了拿张文凭, 在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上和其他本科院校有一定差异, 所以作为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师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本身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2) 课堂的组织形式

课堂上的话轮转换不同于日常会话, 精读课堂上,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什么时候, 有谁来回答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个别学生的积极性,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发言的机会。而且, 在有些情况下, 仅仅是教师讲, 学生听, 一旦学生发言, 教师的讲课便会被打断, 久而久之, 教师始终是课堂上话轮的主角, 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取决于教师。

3) 学生心理因素差, 害怕回答错误

通过问卷和交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 认为炫耀自己不利于和同学的团结。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素质差, 害怕出错而拒绝回答, 因此在课堂上选择沉默, 因此, 教师应当从根本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念, 减少课堂上的沉默。

4) 课堂提问方式

经过观察, 笔者发现, 在精读课堂上, 多数教师以提问-点名回答-给予反馈的模式进行课堂话轮, 例如:

Example 2:

Teacher:”Can you try to conclude the whole passage, (nominate a student) ?”

Student:Um…

Teacher:OK, sit down please.

这种固定的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回答问题的兴趣。

5) 学生英语基础差

调查的学生当中12%以上的人认为他们英语基础差, 有时无法理解老师的输入, 从而对课堂老师的问题一般采取沉默。

4 解决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沉默现象的方法

根据上述对造成学生上课话轮沉默的原因分析, 笔者总结出一下应对措施。

1) 学生基础差的现状

根据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现状, 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在刚刚入学会不适应大学课堂中的全英教学, 所以, 作为精读教师, 首先要从学生基础稍差这一现实为出发点, 慢慢帮助学生提高, 而不是任学生自己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应给给予鼓励和鞭策, 让学生尽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跟得上大学的教学步骤。

2)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对于内向不善发言或怕出错而不愿发言的同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与学生交谈使学生明白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课堂开口的重要性, 使学生慢慢改变, 逐渐习惯英语课堂的大声说, 使学生体会踊跃回答问题的好处。

3) 给学生的回答多些点评和反馈。

对回答较好的同学可以给予表扬来增强学生的动力, 而对于回答不是很满意的学生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指出其缺陷, 可以说诸如"That's all right, can any one expand on that?"or"I appreciate your first part of the answer, but….”.给予学生多一点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去钻研去探索。

4)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沉默现象, 可以对自己的提问进行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理解, 思考及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从而陆续回答, 改善教学效果。

5) 课堂的组织

良好的课堂组织会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能够促进师生课堂上的默契,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增强师生间的配合, 相反, 课堂组着的不好会挫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反感或不愿配合, 所以好的课堂气氛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5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三本院校精读教师可以从学生、教师、教材或课堂环境等方面对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加以解读, 通过上述建议慢慢改善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顺利完成课堂交际及教学任务。课堂话轮沉默在授课中很难避免, 但若教师能很好地掌握并利用它, 那沉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提醒、是有用的。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认识沉默并采取措施避免学生上课不应有的沉默,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改善教学质量。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其生源, 学习环境, 学生心理状况, 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课题, 但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精读课堂研究少之甚少, 所以本文的研究选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话轮沉默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使课堂活跃起来,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精读课堂,话轮沉默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2008.

[2]朱媛媛.大学英语课堂的话轮转换过程中学生话轮沉默现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3]谢蓉蓉.课堂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 2011 (1) .

[4]王新英.大学英语精读课堂话语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9)

[5]杨春燕.大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轮转换之语篇分析[J].海外英语, 2010 (2) .

精读课堂教学 篇2

(一)几点解读和建议: 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就不能落地生根,所以必须教方法。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等。(这是在引领方法)(4)教学课内例文的方式:1.做到问题引领。问题设计关注单元语用要求和课后题、文中泡泡内容,不可贪多。2.品读重点句、段。就是品读单元预习课上的“重点段”。3.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最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4.做到“动态生成”。要处理好 “预设” 与“ 生成” 的关系。有“预设”,但更要有“ 生成”。(这是在引领学习方式)

(5)教学课内例文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三、阅读丛书篇目,用法练法

在迁移阅读丛书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在这一课型至少阅读丛书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单元预习课上要和课内精读课文一起预习,所以教师要心中有数,熟悉文章内容,明了这 “1+2”的整合点、语用点。依据这两个点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不宜太细,要使学生用在学习课内例文时收获的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实现用法、练法的目的。

(2)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篇3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语篇教学 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核心为精读教学。面对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在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了解相关英美文化概况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把握好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

词汇教学是精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多年来,词汇的教与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難题。原因就是词汇太多、太难、不易掌握。如何提高词汇的教与学?笔者总结了前人以及同行的经验,并通过亲身实践,将其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教师在讲解词汇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构词法,找出同义词、反义词、上坐标词、下坐标词,并且把词汇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单词间形声义的转换,将英语单词按照词形联想、词义联想两种方法来识记。

1.词形联想法:根据单词构成的外形特点进行联想和扩展,以收到学习一个识记一串的效果。比如,词缀dis-表示“不、相反”等涵义,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disagree,disadvantage,disobey等词的词义。

2.词义联想法:指的是根据某一个中心概念,将已学过的近义词串联起来进行比较识记,比如表示“喜欢”这一专题的近义词就有:like,be fond of,enjoy,love,admire,be interested in,prefer等。在词汇教学中,尤其要提醒学生注重语境的作用,因为单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既有其语言本身的意义又有环境赋予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动态思维模式来理解词义。尽量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来进行书面或口语交流,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掌握和记忆。例如,在学习snobbish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用英语描述(若学生基础较差,可适当用汉语描述)某影视剧或小说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势利的人物形象,然后告诉学生:“这个人是snobbish的”。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Do you like snobbish person,why? 或者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Snobbish Person 的作文。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口头交流或书面表达的途径真正理解snobbish一词的含义,从而也记住这个单词,同时也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3.语法教学也是精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语法规则又是中国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的内容。通过总结前人的语法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法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英汉对比层面。英汉两种语言属于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法系统,这是英汉语的本质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英汉对比。一方面,教师可以介绍英汉语法中完全不同的内容。如英语的谓语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语气等形态标记,汉语的谓语动词没有任何形态标记;英语中的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而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英语语句强调形式上的连接关系,而汉语语句之间注重意义上的连接关系等等。有关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多之又多,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在此不作详尽叙述。另一方面,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汉语法相似的内容。例如,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陈述句和以疑问词做主语或修饰主语的特殊疑问句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相同。如果把下列汉语句子译为英语,在词序上一般不会发生错误:

1)a.昨天,我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 b.Yesterday my mother gaveme a gift.

2)a.谁发明了电话? b.Who invented the telephone?

可见,在此类英语句形的学习上,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推测出汉语会向英语发生正迁移,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因此,在外语语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能够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提高语法教学效果。

(2)交际层面。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所涉及到的语法点仅按照先呈现(presentation)后机械训练(practicing)的步骤讲解,那么学生往往会当时弄明白过后又不会运用该语法点,这只能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该语法知识。为了使语法教学有效进行,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可在呈现和训练语法点之后创设一些交际活动或者提供适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来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观点,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知识的用途,也检查并巩固自己的学习情况。例如:讲解现在完成时的时候,在学生熟悉该时态结构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I’m very happy because I have realized my dream.How about you? Have you realized your dream?”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回答要么是“No,I haven’t realized my dream.”要么是‘‘Yes,I have realized my dream.”总之,只有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促使学生把语法学习和培养交际能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确保语法教学在“用中学、学中用”。

二、重视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它包括语篇的主题分析(theme analysis)、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以及文体分析(style analysis)。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从事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词汇、语法结构,教学的效果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还是支离破碎。若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脉络和寓意,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语篇分析。同时,语篇分析还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有助于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提高写作能力。 认识到语篇理解的重要性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积极运用各种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事前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并且期望得到固定模式的回答)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词汇、语法转移到句子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上。

三、增加背景知识,了解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即语音、语法和词汇外,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对语言学习的补充和加强。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了解英美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习俗以及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只有在此前提下,英语交际才能得体和准确。

比方说,在英美国家,熟人见面打招呼可用“How are you?”而不能用“Have you had dinner yet?”后者是英美人很少说的一句话,其内涵仅限于吃饭。而中国人使用这句话的频率却相当高,其内涵往往并非“吃饭”,而是作为一个打招呼的客套语,没有邀请对方吃饭的意思。因此,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流障碍,教师应多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目的语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培养他们对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和学习的好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教师也不应忽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要使学生具有正确地说写和理解英语语音、词汇和句型的能力;得体地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正确地区别可接受的及不可接受的英语语言习惯的能力。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认真教,学生主动学,学得到、用得上,彼此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适.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精读课教学“五步法” 篇4

第一步:预习检查, 了解学情。

在课前, 学生大多会进行阅读, 查找资料, 进行预习。这种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唤醒、回忆、发现和强化, 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 对必备的旧知识存在的缺陷进行补救, 以架起“认知桥梁”;第二个内容就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 对课文的生字词有所了解和消化记忆, 以便从中提取自我可以接受的信息和问题, 实现自学并初步感知的目的。

第二步:初步质疑, 整体感知。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 学生常常会有疑问, 就算一堂课讲完了, 学生有可能还存在疑问。如果是内容性的疑问, 如, 学生不理解, 不明白之处, 应在当堂课就解决疑问, 譬如通过师生交流、小组活动、朗读感悟等手段;但是若能在一堂课讲完后, 有引发学生思考性的问题, 则这堂课难能可贵!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使学习效果更为扎实。要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一节课讲到底的“一言堂”而学生安于现状, 少有主动质疑, 或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 缺少探究性的现象, 那么, 教师就应反思, 是否从小就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第三步:讨论交流, 思考碰撞。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讨论或辩论来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这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 相互探讨, 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在讨论中, 学生就自己从文本想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理解, 逐步达成共识, 或引发更深一步的思考。

第四步:教师点拨, 关注写法。

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拨。讨论是点拨的基础, 点拨是讨论的递进。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的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 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文本之上, 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并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引导, 这常常是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的关节所在。要想具有这样的能力, 必须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修炼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 博览群书, 勤于练笔, 常作反思, 逐步形成开启学生思维, 总结学生意见, 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思维拓展, 练笔仿写。

精读感悟 教学设计 篇5

精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文章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受,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3、能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了解分类描写、移步换景、分镜头组合的写景方法。

4、学会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会欣赏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掌握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欣赏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总能使我们心情舒畅,激发我们对美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景吧。

运用PPT出示美丽的风景,并引导学生:

同学们,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展示PPT,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第三单元,走进《泉城》、《九寨沟》和《田园诗情》,二、感悟相同

师: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展现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写作的呢?

1.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首先从语言上,课文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这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板书:语言美),语言美呀,除了华丽词语的运用,还离不开两种修辞手法,它们是?(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是比喻和拟人(板书:比喻 拟人)。比喻句拟人句的运用,让文章变得更美,美得充满趣味。

展示PPT,师:我们翻开课本,从这三篇课文里找一找,划出比喻句,拟人句,并进行小组交流。

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们一课里找一个,来美美的读读,读完告诉大家,这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谁先来?

老师也给同学们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我们来齐读。PPT展示,学生齐读。比喻句等修辞手法好在哪里?我们看看这句话:“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可以改成“绿色的草原上”吗?为什么?谁来说?我们来看看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PPT展示:比喻句、拟人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运用修辞,我们还会发现每一课的语言特点又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泉城》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其中不同泉水流动的形态就各不相同,打开课本,珍珠泉是“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黑虎泉是“泉水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喷吐出来”,而趵突泉,它的泉水是“从泉底往上冒”。

《九寨沟》的语言又显现出另一种特点,它的语言整齐,辞藻格外华丽,作者可谓不惜笔墨,大肆渲染。我们不妨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个小老师可以领着我们一起读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田园诗情》一文的语言相对平实,读来感觉老成持重、娓娓道来,我们来读读课文夜晚图就会深刻的感受到。小老师在哪里?齐读。

2.除了语言,完整、清晰的结构也很重要。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从结构上来看,本单元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清晰明了、巧妙的篇章结构对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景物特点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美(板书:结构美)。这三篇课文都是课文开头都是先从整体上介绍景物特点,然后再分别介绍几处景物的具体特点,文章最后再做总结。这是运用了哪一种构段方式?(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板书:总分总)。

三、体会不同

PPT展示,师:这三篇课文,各有各的美,作者是怎么样分别展示不同景物的美的?,想一想,同样是写景状物,它们的写景方法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2、这三篇课文写景状物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PPT展示,《泉城》是抓住有特色的景点介绍(板书:抓主要景点),济南有72泉,作者没有去一一介绍,而是选取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让我们加深对泉城的理解。而在具体介绍每一个泉水时,分段的构段方式都相同,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再写泉水的特点。我们来找一找泉水的位置和特点。

PPT展示,《九寨沟》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板书:移步换景)。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地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你来找一找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眼,谁来说一说?先是“从南坪西行40公里”,再“继续向纵深行进”。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领略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又了解到九寨沟的异兽珍禽。

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看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美不美?那我们来美美的齐读一遍。我们来找一找,这一段中写了哪些景物?谁来说一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雪峰:插入云霄 湖泊:清澈见底 森林:古木参天 瀑布:高低错落

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湖水、瀑布是详写,雪峰、森林是略写。因为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九寨沟最著名的景观是湖泊,而瀑布的形成也与其他地方的瀑布不同。那么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呢?你来找一找。谁来说一说?(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继续向纵深行进,来到第四自然段,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都有什么特点?

PPT展示,《田园诗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是分镜头组合写景方法(板书:“分镜头组合”),作者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采用了荷兰景物的几个分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荷兰美景,哪几个?谁来说?对,是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和夜晚图,从这五个既不相同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方面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画卷,把荷兰田园的美丽风光一个个向我们做了介绍。

写景状物的方法有很多,这三篇课文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写景方法。

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PPT展示:先自由读,再齐读:在写景文章中,通常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并使用合适的结构方式来谋篇布局,这样文章能更加条理、清晰。而不同写景方法的运用,让每篇文章都美得不同,美得有特色。

四、作业设计

1、再次体会三篇课文的写景方法。

2、小练笔:《我的美丽家乡》

【小练笔评价标准】

1、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2、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景交融;

3、语句优美;

4、书写认真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准确。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写景状物 泉城:分类描写 九寨沟:移步换景

田园诗情:“分镜头组合”

语言美:比喻 拟人

精读环节中“语用”教学的实施 篇6

【关键词】精读 ; “语用”教学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84-01

一、精读环节实施“语用”教学的可能性

1.精读与“语用”教学关注语境

课程标准指出“閱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所强调的“钻研”、“感悟和思考”、“熏陶”、“启迪”和“审美”都立足于对文本的精读。

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提到要结合、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也强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里的“上下文”和“语言环境”就是需要师生在精读重点段落或语句时,要考虑“语境”。而无论是通俗层面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语用”还是语用学的“语用”,其核心要求和本质特征都是“具体语境中的人对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地使用和交流”。这里所说的“具体语境”与文本精读时要求“结合上下文”就串联了起来,在精读环节为实施“语用”教学提供了土壤。

2.精读与“语用”指向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对精读提出评价要求时指出“要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到通过重要词句的帮助理解文章,乃至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都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语用”教学就强调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这里言语实践的主体就是学生。

3.精读与“语用”教学共创趣味性

目前精读环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将文本进行一番“支离破碎”的讲解,尤其是在中低年级,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苦口婆心的讲解后,课堂会呈现出一片“茫茫然”的景象。如果在精读环节进行“语用”教学,即师生——特别突出学生,体验性和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文本意义的生成和交流。而这里所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其表现方式就包罗万象了。精读中包含着“语用”教学,也变原本的枯燥为有趣。

二、精读环节中“语用”教学的应然转身

一线语文教师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最敏感也是感受最深刻的,掀起了一股“语用热”。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实践中也不断进行着语用教学的探索。在阅读的精读教学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精读是语用教学精耕细作的土壤。在精读中师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中训练学生品读和鉴赏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但由于目前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语用教学,故使其精读教学走入了“伪语用”。精读环节的语用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师生谈谈自身的阅读感受,或者以布置学生背诵相关段落来结束精读教学。而潘永教授现所倡导的“积极语用”就将语用教学指向了听说读写视思评的结合,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教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一种“理解性语用”向“表现性语用”的转变成为必要。但前者仍然是后者的坚实基础。

三、精读环节实施“语用”教学的策略

1.精读要关注言语知识的教学

“真正有用的语文知识,应该是语用知识即言语知识,而不只是语言知识。”与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语言知识”不同,“言语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它主要研究人对语言的运用,即人是通过语言实现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和方法,比如具体的读法、写法、听法和说法等。故在精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递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授予学生以“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

2.精读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的教学

义务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阅读要求停留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上,但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直至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应该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即在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怎样写”、“写得怎样”的问题。师生共同研讨“怎样写”是精读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对写了什么的理解,避免对“写了什么”的认识仅停留在模糊或者抽象的概念上;同时通过对课文“匠心独运”表达的体会、理解,为明确“写得怎样”做了铺垫。

3.精读要关注言语实践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而“语用”的实质也是“具体语境中的人对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地使用和交流”。所以,精读教学不能是空中楼阁。对课文的内容、情节、语言都可以在精读环节中设计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关注言语实践活动,如在精读时设计提升学生表达力的环节。从接受向表达的转变,是学生完成从单方面的认知、理解、记忆和鉴赏而向基于认知、理解、记忆和鉴赏的表达力自觉升华的实践。如教学《麦哨》一文,要让学生能感受到田野的美丽和孩子的快乐、自由,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说说如果你们来到这样的草地上还想干什么呢?”从感受别人的快乐到表达自己想要得到的快乐,学生对于乡村生活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参考文献

[1]王元华.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J]. 语文建设,2008,Z1:8-12.

[2]阎宗学.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的“语用”定位[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7:41-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英语精读教学研究 篇7

一、精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观点认为精读课是以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文的讲解是否成功。传统的精读课教学大部分把重点放在词和句子上, 将一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和词组的意义、用法、搭配关系讲得透彻明了, 再通过语法关系分析句子等、教学方法一般是逐词逐句的讲解, 这样做使学生看到的实际上不是整篇文章, 而是一个个被分割开来的句子文章在教师的解析过程中支离破碎, 学生对语言和文体的鉴赏也成了雾里看花, 抓不住重点, 摸不出脉络, 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二、 精读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精读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 更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体应包括以下目标:

(一) 语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知识, 如语音、语法、常用词汇、基本句型结构和篇章结构等。

(二) 交流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目标, 在注重基本功训练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学习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了解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开阔视野, 增强独立思考与分析批判的能力, 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三、以传统教学与语篇教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精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 注重基本功训练。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对于学生英语基础的积累,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又存在上述弊端。“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为达到精读的良好教学效果, 在教法上, 笔者采用的是将传统的精读教学法同语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既注重语法及语言知识灌输又重视篇章结构分析和交际能力培养。

(一) 教材。

正确、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特点, 对精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辽东学院采用的是“超越概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该教材涵盖了“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两大板块中的课程, 具有以下特点:教材由中国教师和一批美国学者合作编写而成, 在选材过程中准确把握西方文化核心;课文素材以美国原版教材为主, 选材在突出时代感的同时兼顾经典语篇的分析与欣赏。正因为教材全部采用国外出版物, 保持原汁原味, 首先是语言, 为精读教学设置了挑战。作者以英语为母语, 词汇使用灵活难以理解。其次是教材内容蕴含深层文化内涵, 教师力求良好的教学效果, 努力锻炼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分析批判和吸收的能力。

(二) 篇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但单独的语句往往不能担负此重任, 只有在语篇的层面上对阅读材料进行解读, 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解读作者的审美指向、价值观念等超越语言表层的意涵。怎样理解语篇?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曾说过:“语言并非一些零散的词句, 而是由连贯的话语表现出来的。”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具有许多特征, 如它必须合乎语法, 语气连贯, 必须具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 句子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单独的词句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 也难以表达作者全面的意图。外语学习不但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 也是文化知识导入的过程。因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 还要将散落在语篇中的文化知识进行阐释讲解, 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增进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逐步发展语篇水平上的阅读能力。语篇分析是从文章的特定形式、体裁的规律性来分析语篇的内容和整体结构的。不同的语篇类型结构有各自特定的语篇模式, 分析语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层面把握住文章的框架结构及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 深化对语篇的理解, 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语篇分析的注意力主要在“篇”, 而不在“句”, 在文章的“意”, 而不在文章的语法点, 就是从表达完整、确切意义思想内容的语段语篇的结构形式入手, 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 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 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语篇教学的介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从单纯的词汇、句子中走出来, 从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 体裁、 结构, 培养了学生对语篇的分析、 综合和逻辑思考能力, 而且在英文写作方面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技能。此外, 运用语篇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注重语篇教法同时, 要继续保持传统教学的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语篇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三) 教学环节的实施。

以上理论具体体现在教学环节的组织, 包括课前学习, 课文讲解, 课后巩固三大环节。

1.课前学习。

课前学习是精读教学的“预热阶段”, 旨在在学习课文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具体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背景知识介绍。众所周知, 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密不可分, 每篇文章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 背景知识介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作业,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准备相关背景材料知识。比如《超越概念》第一单元《纯真的目光》, 课前学生应了解正、负空间的概念, 否则不仅不能读懂课文, 更谈不上感受作者描绘的美丽情景, 头脑中浮现不出正负空间对比的画面。

(2) 情感铺垫。精读的课堂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 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如书中第二单元《 不予评论》中, 作者提出许多学生对于种族清洗活人献祭等问题不做道德上的评判, 仅仅以个人喜好来判断是非。针对这一情况, 在课前学习中, 带领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 了解9·18 事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那就是道德是有标准的, 应在道德层面毫不留情地批判。

(3) 技能锻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与课文主题或中心思想相关的问题。通过提示性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自然而然地围绕课文中心思想或主题展开交流。这种交流自由而广泛, 往往能把他们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经历融合进来, 对教学大有帮助。教师有意识地参与讨论, 引导话题, 及时反馈, 使交际活动既有目的又有乐趣。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 培养自学能力, 尤其在这一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课文讲解。

一是依据语篇教学理论, 要求学生以双人或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结构, 总结各部分的大意, 概括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这种活动通过与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评判相结合, 形成了学生间、师生间就课文内容进行交流。二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设置不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思考题侧重对包括文化内涵在内的整篇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在语篇上理解文章和提炼主题的能力。先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从而确立讲解的重点。课文内容的问题侧重对课文中难句及重要语言点的理解, 旨在指导学生在上下文中理解语义, 观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实际用法。三是课文讲解能够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理解整个课文, 解读文本是带有主观色彩意识形态的, 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中立, 更重要的是能够解读课文, 洞悉课文晦涩意义, 洞察作者动机和观念形态, 推断作者的暗含意图, 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总之。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的课堂活动, 辅之以重点讲解和启发, 让学生从语篇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自然地实现从传统的“词—句—段—语篇”的讲解方法向“语篇—段—句—词”的课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3.课后巩固。

学生们每天在不同的课堂上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鲜知识, 已留下深刻印象, 即使费了很多功夫记住了一些词、句, 也难以准确运用。面对这一现状, 在完成课文讲解的基础上, 创设语言交际环境,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并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课后辩论。《超越概念》中很多文章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很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所以不妨适时地组织与课文中心内容相关的辩论, 鼓励学生使用文中所学的词汇和已有的储备词汇。

(2) 课后习题。以解答课后题和批阅学生作业的形式进行。每单元检查学生课后题完成情况并详细答疑解惑, 同时安排一篇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作。

四、结语

通过语篇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促进教学效果, 通过巧妙设计利用各教学环节可以将教学方法发挥极致。但大学英语精读的自身特点使得精读教学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教师和学生应作出长足的努力。教师应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及更新, 注重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缩短与教学前沿的距离。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不扎实, 语言实践能力还不强, 教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使得英语精读教学真正实现其意义。

摘要:英语精读课始终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综合性核心课程, 是语言各个方面技能和思维的高度融合。本文将从课程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如何促进精读教学效果, 巩固教学成果。

关键词:精读教学,语篇模式,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康成翠.超越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赵崇华.思维模式与语篇教学——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英语精读课教学初探 篇8

目前, 我国外语教育的整体水平发展不平衡, 大中小学校英语教育相互脱节, 特别是我国高中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中学的外语教育并不重视听说教学, 忽视了外语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语言交际的功能意义, 造成“哑巴英语”现象。进入大学, 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面对更高起点的英语精读课教学, 不知道要学什么和怎么学。课堂上老师全英教学, 学生听不懂, 张口说不出, 感到很难适应, 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体会师生双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学习目的, 建立自信心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所有课程的基础,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科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获得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为英语高级阅读和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输, 而更侧重于激发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 (也就是对所学专业科目的好恶情感) 。所以在新生入学之初, 老师应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等向学生说明, 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动机和目的。而后, 老师应介绍所用教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时, 教学中结合趣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2. 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依赖牢固的语言基础。语音、词汇、语法等是基础, 然后过渡到篇章教学, 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最终达到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 语言教学应注重基础, 循序渐进。

2.1 语音教学

大纲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音标和单词发音要正确、清晰;语句和篇章语音语调流利、起伏合理, 并能够熟练、流利的朗读。针对发音参差不齐的大一新生, 纠正新生的错误读音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应逐个教授音标的发音要领, 就单词的读音、音节的划分、连读、辅音连缀和清辅音的浊化问题, 句子的意群的划分和停顿等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适时地给予纠正。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前演讲、单词和课文的阅读、口头练习等具体的教学环节, 将语音的纠正和强化始终贯穿其中,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成对子”进行阅读, 纠正彼此的发音。

2.2 词汇教学

词汇知识是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新生一接触到精读课文, 常常反映生词太多。学生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根据语言的的本质特征以及外语教学的特点, 词汇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系统原则。在词汇教学中, 充分重视各个单词之间在各种系统内关系。

(2) 交际原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 教学中词汇的学习尽可能在实际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3) 文化原则。语言的底座是文化, 词汇结构、词义的结构和搭配无不打上该语言社团文化的烙印。在词汇教学中应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 认知原则。在精读课教学中, 由于学生对母语和英语词汇都有一定的基础, 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分析对外语词汇的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5) 情感原则。在词汇教学中, 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精读课教学中, 应对词的结构 (包括语音) 、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 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及相关的词汇学习延伸到更多相关词汇学习和掌握。

2.3 语法教学

语法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是构成语段来表示意义和进行社会交际的基础。尽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法已从语言教学的中心位置退到辅助的地位, 且大多数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里已经出现, 但大学教材里出现的语法现象比中学所学语法要复杂得多。在大学阶段, 语法教学要在中学所学的语法基础上, 介绍一些新的语法项目, 填补中学的空白。在精读课教学中, 语法知识的讲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从词汇学习到句法分析, 从逻辑和修辞到篇章讲解。精读课教学中, 针对比较复杂的长句和难句, 可以采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其精髓, 提高教学效果。

2.4 篇章分析与语言教学

选择阅读的文章, 应该长度合理, 难易适中, 适合朗读、模仿、复述、讨论, 风格技巧多样, 体裁广泛;从内容方面来讲, 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英语精读教学中, 教学双方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只对课文的难点进行精讲, 学生课前要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词汇要借助于工具书进行查阅和学习, 若时间允许, 还可背诵课文中描写比较好的段落。老师在进行篇章教学之前, 首先要对作者的相关知识和语篇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然后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 归纳出各段落的主题含义;再对课文作深层分析, 比如各种修辞格的运用, 文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化现象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精读课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 又是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目的, 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英语精读课教学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多层次的教学实践, 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 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9

[2].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3

职校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刍议 篇9

一、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教材

职校生源均来自于初中,这些学生的语言知识整体性、系统性较差。商务英语精读教材1、2册是对中学时期英语语言知识全面系统简要的学习。每课规定学习一项语法,一至而项语音规则,一篇精读课文及相关词表,一篇泛读课文。围绕这些学习内容设置口、笔头练习,展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巩固中学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并得到逐步提高,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英语知识。该教材内容贴近学校生活,用的语言是日常口语,比较实用,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语法寓于句型中,学生学习时不枯燥。两篇课文多为原著,体裁多样,词汇量大且复现率低,专业术语、俚语多,不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教材,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淡化语法讲解,将强化口语训练和语言表达放在首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遵循交际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语言学习最直接的作用和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运用语言去交际和处理事务。因此,教师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教材内容,侧重于口语教学,淡化语法讲解;坚持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去体验、实践,不断训练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话题演讲

话题演讲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口语练习方式,一般在课前的5—8分钟内让学生在讲台上完成。演讲的内容可以是weather, joke, short stories等浅度话题,也可以是personal experiences, news report, foreign cultures等中档话题,甚至可以谈film, TV programmes, current affairs等深度话题。话题演讲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习语言贵在运用,教师尽量创设适用于英语语言表达的教学任务和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去运用语言、体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精读的积极性。

2. 情景教学

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大多数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的就是语言环境,小学中学如此,即便在职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精心创设环境,进行情景教学,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表达十分必要。精读教材同样有适宜于情景教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要侧重于这个方向。情景教学的方法很多,如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因素、运用电化多媒体创设情景、借助音乐烘托情境、加以竞赛和游戏激发情景等。并尽可能多利用实物、幻灯、电视、简笔画等多种教具,使情景对话活灵活现,变枯燥无味的说教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场所。

二、遵循实用性原则,实践学以致用

职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报告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职校的英语教师,我们除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外,还应遵循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开展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夯实第二课堂,实践“学以致用”。如校园英语调频广播、英语小报记者团、特区义务导游等。

1.校园英语调频广播

校园英语调频广播由分成两个小组的十位播音员轮流主持。稿件来源于商务英语班的学生,并由英语小报记者团负责收集、送交编辑组审阅。周一到周五广播,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20分钟。内容有每天一歌、校园新闻、域外风情、英语故事连播等,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气氛更加浓厚。

2.英语小报记者团

英语小报记者团主要负责校园英语调频广播的稿件收集和编辑。每班三名记者团成员,主要组织班级同学投稿、组稿和编辑稿件。通过英语小报记者团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特区义务导游员

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外国游客多的优势,我们在暑假期间通过跟厦门旅游部门合作,利用暑假期间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们义务充当导游,借助这个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职校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教材,坚持遵循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差距的矛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职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是一门对英语语言知识全面精细学习的课程。本文针对职校生英语语言知识薄弱的现状, 结合精读这门课程的教材特点, 提出个人教学看法, 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职校英语,精读教学,教材特点,教学看法

参考文献

[1]顾日国.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宋春艳.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策略.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问题式精读教学浅探 篇10

目前,我正在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此项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高考的能力要求,设计若干问题。这是一次备课。第二步,让学生尝试思考、解题。第三步,检查并批阅学生的作业,根据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把学生学习的优点与缺点作为“二次备课”的重点,分析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从知识网络、思维方法与品质、学习方法(包括阅读方法与解题思路)等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指导。第四步,表扬正确的解题,订正错误的解题,着重从学法上给予支持,从能力上给予训练。

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我此次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我先把文本研读几遍以后,试着设计几个问题,但总不甚满意。我发现教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指引,但又不能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我围绕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梦想”设计了五个问题,问题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紧扣“梦想”。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能随意抛出,问题应该是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在讲解时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课前必须花大力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把每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成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秩序、更有条理、更有效。

让学生尝试先做,这一点与当下许多老师所主张的学案式教学不谋而合。学生做题目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如果抛出一个问题,不思考、不做就给出答案,那么收到效益的往往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所以学生先做是必需的。

当然,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文本的难度、风格等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并非每篇文章都一定先做,也可以先让同学进行讨论。例如,我在教学《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时,鉴于鲁迅的文章在意义的理解上难度较大,所以先让同学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独自对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教师的“二次备课”,这个过程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解答及时尽心地批改,在批改过程中,针对学生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最初,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常常只是看到学生答案的对错,却没有透过现象找到事情的本质。例如,我在教授《宽容序言》这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知山谷有何特点?”看似简单,但是许多同学答错了,我想了良久,也不知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就查找资料,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即在命题时,就一定要明确想要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这也就是要讲的重点和难点。

由此,我也更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二次备课”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力,需要逐步提高,自我完善。只有多阅读一些理论专著,从中吸取经验,才会事半功倍。

教师讲解的重点并不是答案的本身,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样得来的这个过程。教师在评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大包大揽,最好让学生讲解答案得来的过程;要让学生有考点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在初步进行“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践中,我走了一些弯路,无论是在讲解上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都缺乏考点意识,到后来逐步深入的实施中,我开始渐渐走入正轨。教师的讲解要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问题的知识背景、考点,然后通过筛选信息、寻找关键词、归纳信息等方法,找出问题的本质,而这样一个过程正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反复进行。正所谓熟能生巧,这样学生才会运用自如。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我认为这个循环有两层含义。

首先,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前面三个步骤(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就是“问题式精读教学”,而后一个步骤(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延伸。

其次,这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到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以后,自己根据考点设计问题的一个循环,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我们的更高一级的目标。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帮助学生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本,可以大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式精读教学就是要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问题式精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1)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 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2) 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先做的过程, 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 (3) 教师的“二次备课”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 (4) 教师评讲, 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5)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问题式精读教学,问题设计,二次备课,问题循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精读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精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目标

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精读课是专业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环节,有效地完成这一环节必须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把教学重点转向对交际能力培养,从而实现全部的教学培养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教材内容要多样化以外,还必须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越显陈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会受到限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拓展精读课堂容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师授课,为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充实课堂内容对于拓展精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多方位的刺激在学生知识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了运用互联网、录音机、VCD、DVD、语音室、幻灯、投影仪、电视机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及设备。运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图、文、声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英语学科教学效果。

2.能够为课堂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在互联网流行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丰富的教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融入到教學过程中。通过动画、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网络媒体来配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图片、短片、电影等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其自然地接受英语的熏陶,直接地接触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把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学习更加直观、真实。

3.能最大限度的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周围环境对于建构学习者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发展自身认知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外部信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外部信息,构建完美的外部环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并提供了增加新知识的途径和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建立精读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成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由于多媒体所特有的优势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灌输教学的模式向现代素质教育、引导教学模式转变的今天,仅仅依靠教师“填鸭”式的教授和理论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恰好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参与性强的氛围,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精读教学课堂。

1.要优化教学思想,确立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精读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活动。因此,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运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有些教师为了突显多媒体的作用,付出了大量时间试图将教学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但往往会由于课件太长,影响了常规的英语教学,使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事实。不仅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禁锢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会使学生由于过久的观看而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

2.多媒体的设计要注意紧扣教材内容。 充分把握教材重、难点,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出必要的交际情景从而突显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和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运用机会,充分体现精读课堂教学的实训作用。

3.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下做好角色转换。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精读课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储备箱”。教学也将摆脱知识灌输和倾倒的历史。“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逐渐从传统课堂中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的幕后导演。尤其是精读课程对知识量、信息量的要求较大,教师更应该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组织课堂,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理论方面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要在实践方面运用先进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

精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统一 篇12

写作是语言综合技能的集中表现, 而英语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言交际能力。目前,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许多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英文写作书籍。这些书籍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英文写作的精髓, 反而有为考试而写作的嫌疑,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通过大量的学生范文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思维完全是中式思维, 词汇的使用不分语境和场合, 尽管熟视了大量的句子结构,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写作教学融于精读课教学之中,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写作教学融于精读课教学就是在进行精读课教学的过程中, 在对课文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语篇结构的分析的同时, 将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全方位地贯穿到精读课教学中, 使精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该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词汇教学, 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

词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词汇意义的讲解, 而是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搭配来真正掌握词汇的用法, 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

1. 词汇的搭配使用

在学生的写作中, 词汇的正确搭配使用是学生在使用词汇方面的弱点。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不少学生写出的英语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如;In old China growing children was not easy.这个句子中的growing与children在一起是动词和名词的错误搭配使用。在汉语中我们说养家、养猪、养鸟、养花、养孩子 (生小孩) 、 (抚) 养孩子。所有的动词都用了同一个汉字“养”。而英语中与上述名词的搭配却需要不同的动词。support the family=养家、raise pig=养猪、keep pet birds=养鸟、growflowers=养花、give birth to a child=养孩子 (生小孩) 、bring up (rear) children= (抚) 养孩子。

2. 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意义, 另一种是语言的文化意义。词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基本上都是词汇的基本意义, 很少涉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词汇讲解的过程中对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讲解尤其重要, 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而非照搬汉语的词语搭配;如:to work like a horse (干活如黄牛) ,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热锅上的蚂蚁) ,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 , wet like a drawn rat (湿如落汤鸡) 。人们常说的用英语进行思维, 实际上就是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

3. 词汇使用的语境

精读课教学中, 对于词汇使用的语境要给予特别关注。英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但这些同义词只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同义词。如:look, gaze, stare和glare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并不可以随便替换使用。

The students looked at the blackboard and read the grammar rules on it.学生们看着黑板, 读着上面的语法规则。 (一般的看)

When I turned around, I found my kind granny gazing at me with all smiles. (我转过身来, 发现和善的奶奶正满脸笑容地看着我。) (褒义的看, 表达内心的感情)

All of a sudden, the head master pulled a long face.The little children, scared, stared at him without knowing what to say. (突然, 校长拉长了脸。孩子们惶恐地看着他不知说什么好。) (恐惧不安的看)

The host’s eyes glared at the unusual treasure as if a hungry cat caught sight of big fish. (主人的眼睛紧盯着这不同寻常的珠宝, 就像一只饥饿的猫看见了大鱼。) (贪婪的看)

4. 词类的使用

汉语重形象思维, 语言中多用动词和形容词, 而英语重抽象思维, 语言中多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在精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差异, 并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如: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Although they have equal degrees of health, wealth and the other comforts of life, one becomes a success, the other becomes a failure.

(世上有两种人。尽管他们的身体状况相同, 并有着相同的财富和其它的生活享受品, 但是一种人成功, 而另一种人却失败。)

再如:

This life style has found its growing popularity and acceptance among young people.

(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为年轻人所喜爱和接受。)

二、句子层面上

精读教学中, 英语句子的简单汉译并不能使学生提高句子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通过两种语言的差异来理解句子的写作。汉语语法是隐性的,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即使不用衔接词来连接, 读者也可以通过句子隐含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英语语法则是显性的, 句子之间的复杂概念需要使用固定的衔接词汇。如:

两代人成长于不同的时代, 对于周遍事物有着不同的喜好, 鲜有共同话题。

Because the two generations have grown up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have different likes and dislikes for the things that are surrounding them, and thus have little in common to talk about.

再如: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me to learn to speak English and to live through this experience than it is to receive a certificate from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新视野大学英语》, Unit 4, Book 2)

此句子的讲解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It is important for sb.to do sth.是个句型, 而应该告诉他们汉语的写作多后中心, 而英语的写作多前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it放在句首做形式主语的原因。

三、段落层面上

一篇好的文章是由若干个紧扣中心的段落组成的有机体。在对英语课文进行语篇分析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段落主题的确定和段落的展开, 使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 同时将写作技巧和知识贯穿到段落分析中去。如:

The United States is definitely a telephone country.Almost everyoneusesthetelephonetoconductbusiness, tochatwithfriends, toshop, tomakeorbreaksocialappointments, toobtain allkindsof information.Telephones save the feet and endless amounts of time.This is due partly to the fact that telephone service is superb here, whereas postal service is less efficient. (《新视野大学英语》, Unit 1, Book 2)

第一句是主题句, 后面所跟句子都是用来解释和说明第一句。其中有不定式的并列使用, 有简单句, 同时还用到一个同位语从句。通过此段的分析与讲解, 给出另外一个主题句China is definitely a bicycle country.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如此训练对学生的段落写作能力的培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层面上

现在发行的英语教材中不乏优秀教材, 如:《新英语教程》、《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课文的选材内容丰富、语言地道, 是学生模仿写作的佳作。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他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定的写作知识的介绍, 这大大地方便了外语课堂写作教学。通过对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的讲解, 学生对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 对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 使学生从语篇角度高层次的理解作者在文章布局、潜词造句等方面的独具匠心, 体会英语写作的奥妙之处。

五、结语

上一篇:综采地质下一篇:痴呆与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