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与胰岛素抵抗(精选9篇)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 篇1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降低,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分子细胞水平上,胰岛素抵抗主要体现为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传导能力不足。从胰岛素信号与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一直到最后靶分子的传递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损,都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中药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现将辛味中药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1 辛味中药
1.1 胡椒
胡椒,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胡椒中含有胡椒碱、胡椒精油、胡椒油树脂、月桂酸、硬脂酸等活性物质。胡椒碱可改善糖类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促进药物吸收代谢等作用。宋娜丽等[1]研究证实,对于高脂、高糖、高盐诱导的糖代谢紊乱及血压升高大鼠,胡椒碱可以降低其空腹血糖,降低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Choi等[2]研究认为,胡椒碱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机制可能在于胡椒碱提高了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活性。胡椒精油、胡椒油树脂、月桂酸、硬脂酸等活性物质具有减肥和有效清除自由基等作用[3]。
1.2 荜茇
荜茇,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荜茇中含有胡椒碱等生物碱,还含有木脂素类、酯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等多种活性物质,除胡椒碱可通过调节AMPK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可调节血糖、血脂等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减肥等作用[4]。
1.3 葛根
葛根,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葛根中含有葛根素、葛根总黄酮、大豆苷元、三萜皂苷、乙酰胆碱等成分,具有降糖、降血脂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血脂异常等疾病[5]。葛根素在葛根中含量较高,其药理作用丰富,现有研究发现,葛根素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与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y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AMPK活性等有关;葛根素可改善糖尿病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其机制与调节活性氧活性等有关[6,7]。
有多个与葛根相关的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抵抗具有治疗作用,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方中以葛根为君药,且全方重用葛根。章常华等[8]研究认为,8%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可显著增加Hep G2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消耗量,进而改善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王春怡等[9]研究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黄芪葛根汤可显著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黄芪葛根汤由黄芪、葛根2味中药构成,黄芪、葛根的用量比为2∶1。
1.4 半夏
半夏,药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半夏中含有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降血脂等作用[10]。
有多个含有半夏的中药复方均对胰岛素抵抗治疗有效,半夏泻心汤由法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甘草、大枣组成,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徐萌等[11]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即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胡照娟等[12]研究认为,含有半夏的辛开方具有一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1.5 苍术
苍术,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苍术中含有倍半萜类等挥发性成分及倍半萜苷类等非挥发性成分。张佳琪等[13]研究证实,由苍术、厚朴组成(苍术∶厚朴=1∶1)的中药复方,具有运脾之功,可以降低实验动物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其机制与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相关。加减四妙散由黄连、黄柏、苍术、薏苡仁构成,骆天炯等[14]研究发现,加减四妙散可降低实验动物的空腹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YANG等[15]研究认为,加减四妙散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在于其影响AMPK的活性。
1.6 石膏
石膏,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效:生用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具有解热、抗炎等作用。白虎加人参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红参构成,其中石膏为君药,赖洁梅等[16]研究认为,白虎加人参汤可升高实验动物的胰岛素敏感指数,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升高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肝脏胰岛素受体蛋白及其m RNA表达水平。
1.7 茺蔚子
茺蔚子,药性:辛、苦、微寒,归心包、肝经,功效:活血调经,清肝明目。茺蔚子中含有益母草宁等生物碱,亚油酸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及多种氨基酸及丰富微量元素等,具有调节血脂、降血压等作用[17]。王倩等[18]善于使用茺蔚子治疗证属痰瘀兼毒的胰岛素抵抗。吴博等[19]研究表明,由茺蔚子、菟丝子、莱菔子、白芥子、枸杞子、苏子、女贞子、车前子、五味子、决明子等量组成的十子代平方可明显增加实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1.8 柴胡
柴胡,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柴胡中含有柴胡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现代药理证实,柴胡具有降血脂、抗炎等多种作用[20]。何道同等[21]研究发现,柴胡与人参按4∶2比例配伍,可降低实验动物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黄开颜等[22]研究认为,多种以柴胡为君药的方剂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1.9 荔枝核
荔枝核,药性:辛、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行气散结,散寒止痛。荔枝核中含有挥发性油、有机酸等成分,具有降血糖、调血脂、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等作用[23]。李常青等[24]研究证实,对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荔枝核醇提取物可以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胰岛抵抗指数,因此荔枝核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脂、降低脂质毒性、改善胰腺细胞的内质网应激损等有关。
1.1 0 川芎
川芎,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嗪是川芎中含有的一种生物碱,目前已可人工合成。川芎嗪具有清除自由基等作用[25]。宋春红等[26]研究发现,川芎嗪可降低模型大鼠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且其效果优于二甲双胍。董津男等[27]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川芎嗪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如川芎嗪与螺内酯联用,则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更为明显。
1.1 1 红花
红花,药性:辛,温,归心、肝经,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红花中含有红花黄色素、木脂素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等作用[28]。王虹等[29]研究发现,对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非糖尿病患者,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改善其胰岛素抵抗,同时还可纠正脂代谢紊乱。
1.1 2 紫苏子
紫苏子,药性:辛、温,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子经榨油可得苏子油,孙慧玲等[30]研究发现,苏子油具有较好地降血脂、抗氧化作用,适当剂量的苏子油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且其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可能优于二甲双胍,但若服用苏子油过量,可能反而导致实验动物的胰岛素抵抗。
1.1 3 附子
附子,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种乌头碱、二萜双脂类生物碱等,并含有一定的多糖类物质。于乐等[31]研究发现,附子多糖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模型的胰岛素抵抗,并初步探明机制可能与其促进GLUT4转位有关。
1.1 4 肉桂
肉桂,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肉桂内主要含有多酚类等成分,具有防治糖尿病、抗氧化等作用[32]。卢兆莲等[33]研究认为,对于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肉桂多酚能够明显改善其胰岛素抵抗,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肉桂多酚可能预防或逆转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进展。马如风等[34]对多个肉桂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后认为,肉桂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诱发的脂质代谢紊乱等作用,而肉桂治疗糖尿病的中医理论依据包括引火归元以制虚火,益火之源以补阴阳虚损等。
1.1 5 淫羊藿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药性:辛、甘、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淫羊藿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淫羊藿苷。淫羊藿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淫羊藿可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淫羊藿的这一作用强弱可能与其淫羊藿苷的含量有关,即淫羊藿苷含量越高则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越好。淫羊藿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在于其降低多种炎症介质水平,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趋化刺激因子水平,改善氧化应激等[35,36,37]。
2 小结与展望
现代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脂质代谢紊乱、脂肪异位沉积、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氧化应激、炎症、自身免疫等有关[38],AMPK、GLUT4等均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与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39]。而对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辛味中药可调节血脂、抗氧化、抗炎等有关;在分子细胞层面,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辛味中药可调节AMPK活性、影响GLUT4表达及转运等有关。因此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与已发现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相一致。
津液输布的失常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辛味药具有促进津液正常输布的作用,进而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如《类经》载“辛从金化,水之母也”,《注解伤寒论》言“辛以润之”。现代学者研究认为,辛味药疏通阻滞、发散表邪、散湿化痰、化瘀温经、通导燥实、发越郁火、助阳补火等功能均可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40]。前述胡椒、荜茇“下气”,半夏“降逆”,葛根“升阳”,柴胡“升举阳气”,荔枝核“行气”,紫苏子“降气”,茺蔚子“活血调经”,川芎“行气活血”,红花“活血”,均体现了辛味药可促进人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而气血的正常运行则是推动津液正常输布的重要动力;石膏“清热泻火”,可使邪祛而正安,亦可推动津液的正常输布;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淫羊藿“壮阳”,可达到阳升阴布,阴阳相济,维持津液的正常输布。有较多的辛味中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且部分辛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对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明确,其机制可能与辛味药具有促进津液正常输布密切相关。今后可对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行深入研究,并可依据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提示,运用“以方测证”的思维方法,深入研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为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新思路。
摘要: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已经成为热点。本文对胡椒、荜茇、葛根、半夏、苍术、石膏、茺蔚子、柴胡、荔枝核、川芎、红花、紫苏子、附子、肉桂、淫羊藿15种辛味中药的药性、现代药理学研究、相关临床报道等进行总结,尤其关注15味中药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有较多的辛味中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辛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对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明确,且已有较为清晰的作用机制;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有关,但目前对辛味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尚欠深入,今后可运用“以方测证”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辛味中药,药理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 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为2005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DM)患者,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共计71例,全部采用胰岛素治疗,普通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治疗25例,重组人胰岛素治疗46例;年龄50.25±26.01岁;其中,男41例,女30例;病程1~5年30例, 其中,男21岁,女9例;6~15年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16年以上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 不着在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群30例,年龄46±13岁;其中,男19例,女11例。
胰岛素抵抗判定标准:采用公认的稳态模式HOWA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WA-IR):HOW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按国内杨文英[2]报道,以HOWA-IR≥2.69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标准。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X±S)一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方差齐)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SPSS10.0软件包。
结 果
糖尿病病程与年龄的情况:发病病程以实际确诊糖尿病的年限为准,按不同年龄和病程进行排列,观察病例共71人,用以说明所观察病例的病程与年龄的关系。糖尿病的发病早期(≤5年)的病人30例,发病晚期(≥16年)的病人30例,发病6~15年共11例(见表1)。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糖尿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无论是发病早期还是发病晚期,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大于诊断标准(HOWA-IR≥2.68);提示糖尿病的发病不同阶段均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而且早期胰岛素抵抗严重(见表2)。 这也提示与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有关。(糖尿病人在黎明开始有时会出现高血糖,被称为“黎明现象”。)一般认为是由于体内拮抗激素水平增多的原因。而这一时间段正好与醛固酮高分泌水平相吻合。
讨 论
1988年,Reaven在总结前人对胰岛素抵抗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X综合征”(syndromed X)的新概念。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甚为复杂,大致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②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可引起胰岛素抵抗;③第二信使异常。现已证明,胰岛素的正常生物学效应须具备以下条件:①β细胞分泌正常结构及正常量的胰岛素。②所分泌的胰岛素运转至胰岛素的靶细胞 。③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全相结合。④胰岛与受体结合后的信号一步步向细胞内转导,激活一系列细胞内的级联或网络反应。以上胰岛素的正常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可分为3个密切关联的阶段:即受全前(结合前)、受体和受体后。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皆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糖尿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无论是发病早期还是发病晚期,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大于诊断标准(HOWA-IR≥2.68);提示糖尿病的发病不同阶段均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而且早期胰岛素抵抗严重 。糖尿病人在早6~9时,会有血糖增高的现象,一般从凌晨3时左右开始升高,持续至上午8~9时,被称为“黎明现象”。一般认为,“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需要代偿性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来保持血糖的正常值,但由于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损,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更为明显,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会显著升高, 2型糖尿病病人同样会出现“黎明现象”。 我们发现,这一时段醛固酮亦呈高分泌状态,与这一过程相吻合,可以认为,醛固酮也是造成“黎明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胰岛素抵抗(IR)与许多代谢异常相关,影响了人体血糖自然循环和稳态。在糖尿病早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参与,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所以在早期改善或消除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可减少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而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不但血糖得到控制,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也能得到长久保护。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4,787~798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3
根据1997年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糖尿病分型 (简称新分型) , 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 在中国前者占5%, 后者占95%。预计在今后的15年内全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将由目前的1.2亿上升到2亿。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特别是慢性并发症也会逐渐增多。冠心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的主要并发症, 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 男性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4倍。糖尿病冠心病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1倍, 心肌梗死的猝死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左右。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病死率增加2倍, 女性增加4倍。在糖尿病患者中, 死亡总数的50%~60%是由冠心病造成。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 主要危险因紊是高龄、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只是在糖尿病时, 还存在胰岛素和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血小板凝集及黏附功能异常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 冠心病的发生率指数上升及死亡率增加。
2 发病机制
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均显示, 糖尿病与大血管病很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 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又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冠心病是严重的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抵抗是高胰岛素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高血糖如何影响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近年国内外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关系
肥胖人易患2型糖尿病, 源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指胰岛素抵抗时, 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高血压、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血清高胰岛素血症影响心血管病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途径是: (1) 胰岛素作为一种生长因子, 它通过自身的生长刺激作用和刺激其他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I) , 直接诱导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引起动脉壁内膜和中层的增殖。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能增强脂膜的合成。 (2) 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引起脂类代谢紊乱, 其特征性的脂类变化是高甘油三酯 (TG)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公认的冠心病致病因子。 (3) 胰岛素能增加远端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导致血容量增加而使血压升高。高血压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已不容置疑。高血压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 更增加冠心病的危险。 (4) 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升高使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减慢。在纤维蛋白原浓度高的状况下, 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 使PGIz降低, 血小板血栓素增加, 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 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管腔狭窄, 血流缓慢, 组织缺氧,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高胰岛素血症间接参与和加速了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形成。心肌微循环病变与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相互关联。微循环障碍后必然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和功能障碍。
2.2 高血糖如何影响血管病变
高血糖致血管内皮损伤, 使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葡萄糖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内皮细胞复制减少。修复能力下降, 最后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血液中的物质容易向内膜和中膜渗透。高血糖增加内皮细胞胶原合成酶的活性和促进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功能, 所以高血糖不但短暂直接刺激内皮细胞。而且还持续影响其功能。
3 病理特点
糖尿病冠心病的大动脉病变与非糖尿病者动脉粥样硬化相似。主要表现是血管内皮损伤, 不同于非糖尿病者的病变可能有较多的酸性黏多糖 (PAs) 阳性糖蛋白沉积及伴有微血管病变。冠状循环的微小血管主要滋养心肌和心脏自主神经。主要病理改变为: (1) 内皮增生、增厚伴乳突样突起, 有时呈桥形; (2) 内皮下纤维化伴弹力纤维增生, 形成管壁环状或垫状增厚; (3) 中小血管壁内层有透明变性物质沉积和渗出, 有时见于供应房室结和窦房结的小动脉内层; (4) 小动脉内层下有粥样斑块增厚, 伴胆固醇沉积和透明变性。糖尿病患者最有特征性的病理现象是酸性黏多糖染色阳性的糖蛋白沉积和血管壁增厚为特征的微血管病变。
4 临床表现特点
4.1 休息时心动过速
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达90次/min以上, 此种心率增快不受各种条件反射的影响, 而且较固定。有时可达130次/min左右。
4.2 无痛性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秦明照、王国宏等报道252例心梗中, 糖尿病50例, 占19.84%。平均年龄为 (62.9± 7.8) 岁, 自糖尿病诊断到发生心梗的病程为 (6.2±1.96) 年, 糖尿病易并发心梗, 本组报道为22%, 另有资料为42%等, 症状常不典型, 心绞痛不明显和无痛。
4.3 糖尿病心肌病与心功能衰竭
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胸闷、气短、心壁增厚、心脏增大是糖尿病心肌病所致。部分患者糖尿病冠心病和心肌病同时存在。据报道有30%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70%伴有心梗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左室功能衰竭。
4.4 猝死
糖尿病心肌病偶因各种应激, 如严重感染、手术麻醉和突发精神打击等可导致猝死。
5 检查和诊断
5.1 血糖
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糖尿病诊断标准, 如果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mmol/L, 餐后2h血糖达到或超过11.1mmol/L明确糖尿病诊断, 给以相应的处理, 防止冠心病发展。如果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异常。若在7.8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低于11.1mmol/L, 为糖耐量低减, 应控制饮食, 肥胖者减轻体重, 谨防发生糖尿病。
5.2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红细胞半衰期中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 (7.7±0.9) %。近年来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差的患者, 有可能存在血管病变, 对早期预测有无冠心病有一定意义。
5.3 心电图
经常监测心电图, 发现ST-T异常, 提示有冠状动脉损害。冠心病诊断成立后, 要追踪观察心电图 (含Ho1ter) 的变化。
5.4 血脂
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症时异常脂质血症更为严重, 使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3倍, 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的异常血脂指标是:胆固醇≥5.75mmol/L, 甘油三酯≥1.70mmol/L, 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 高密度脂蛋白≤0.99mmol/L。
6 防治
6.1 糖尿病教育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糖尿病教育, 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 但并不可怕, 只要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体重标准化, 即肥胖者减轻体重, 消瘦者增加体重, 达到标准体重±5%, 监视和防治并发症。就会像非糖尿病者一样正常地生活和愉快地工作。
6.2 饮食治疗
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的负担, 减少过剩的脂肪, 减肥,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餐后高血糖, 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 提倡高纤维、低脂、低盐饮食。
6.3 运动疗法
运动能增加心肺功能,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糖代谢, 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6.4 药物疗法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患病率低, 在我国仅占糖尿病的5%左右, 因胰岛素缺乏引起, 主要的治疗办法是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 在我国糖尿病占95%, 近年还在不断地增加, 缘于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只需采用胰岛素增敏剂, 必要时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 (拜糖平) , 既存在胰岛素抵抗, 又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采用胰岛素刺激剂如磺脲类药, 并用胰岛素增敏剂。
6.5 减少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影响
高血压和高血脂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或高血脂后, 动脉粥样硬化更快发展, 糖尿病冠心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治疗应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1) 非药物治疗:对于肥胖者控制主食, 限制脂肪摄入量, 低盐, 增加体力活动, 减轻体重, 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水平, 降低血压。 (2) 药物治疗:若非药物不能控制高血压, 则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常使用的降压药, 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α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α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增加胰岛素分泌, 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和老年排尿困难。临床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具有降低血压, 保护心血管和肾脏,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展, 降低蛋白尿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 (开博通) 、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洛丁新) 。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也能使微量蛋白尿或明显蛋白尿得到改善, 如服用依那普利20mg/d, 60d后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运动中和运动后出现的微量蛋白尿。 (3) 治疗高脂血症: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是防治动脉硬化与缺血性心、脑疾病等。严格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 必要时口服降血脂药物, 如:胆汁酸螫合剂、苯氧乙酸衍生物, 如吉非贝齐、苯扎贝特, 他丁类:如辛伐他汀。
6.6 糖尿病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因为胰岛素能防止和改善糖尿病心肌病, 所以最好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时。尽可能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 尤其避免噻嗪类利尿剂与β阻滞剂合用, 因为噻嗪类利尿剂能增加胰岛素抵抗, 使胰岛素释放降低而加重高血糖, 引起并加重高脂血症, 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除非用于防治心律失常或治疗心肌缺血, 糖尿病患者应慎用β阻滞剂, 因为β阻滞剂能增加胰岛素抵抗, 减少胰岛细胞分泌。
综上所述,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 而胰岛素抵抗是造成糖尿病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冠心病是致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以及防治方面都与非糖尿病性冠心病不同, 希望临床医生加以注意。
摘要: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 发病机制的探讨, 病理生理的分析, 临床表现的特点的总结, 以及诊断要点, 与非糖尿病性冠心病不同的防治方法, 治疗经验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从而提出胰岛素抵抗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性冠心病
参考文献
[1]钱荣立.深入研究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是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的基础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2-3.
[2]曾平, 张毅, 李淑英, 等.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3, 11:689-692.
[3]邵基康, 柳洁.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3, 5:371-372.
[4]邓宏明, 于志清, 夏宁, 等.胰岛素抵抗与非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相关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1, 17:280-284.
[5]金文胜, 潘长玉, 陆菊明, 等.葡萄糖耐量低减与动脉粥样硬化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136-139.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 篇4
方法 收集98例初诊T2DM患者,根据有无高尿酸血症(HUA)分为HUA组和非HUA组,测定并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结果 HUA组FPG、FINS、SUA、TG、TC、LDLC、HomaIR均高于非HUA组(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TC、TG、LDLC、Homa-IR呈正相关(P<0.05或0.01)。
结论 SUA水平增高与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关键词】 初诊2型糖尿病;血尿酸;血脂;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10
血尿酸(SUA)是嘌呤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HUA)与肥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有关,SUA水平升高可导致或加重血脂代谢紊乱[1]。HUA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UA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和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明显高于SUA水平正常者,而HUA同时也是胰岛素抵抗(IR)的特征,与IR密切相关[2]。本研究我们观察了初诊T2DM合并HUA患者的血脂、IR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初诊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脂、IR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初诊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及合并严重DM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是否合并HUA分为HUA组和非HUA组,HUA的诊断参考《内科学》第7版的标准[3]。其中HUA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7~76岁,平均(58.24±7.45)岁。非HUA组67例,男37例,女30例;年龄39~77岁,平均(58.61±6.2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禁食10 h后晨起空腹采集肘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血脂指标采用日本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INS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公式为(FPG×FINS)/225。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t检验,尿素与血脂、IR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HUA组FPG、FINS、SUA、TG、TC、LDLC、HomaIR均高于非H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分析,SUA与TC、TG、LDLC、HomaIR呈正相关(P<0.05或001)。见表2。
3 讨 论
3.1 血尿酸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T2DM患者HUA发病率为5.5%~10.3%,高于普通人群的0.5%~43%[4],研究发现HUA与DM、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潜在的相互致病机制,并可诱发和加重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DM合并HUA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也明显高于SUA水平正常者[5]。有资料显示血尿酸水平与脂代谢异常呈正相关(P<0.05),随着SUA水平的增高,TC、TG、LDL等这些可促进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子的水平也越高,而具有保护作用的HDL的水平则越低,表明T2DM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大[6]。本组资料也显示,T2DM合并HUA患者TG、TC、LDLC水平均高于非HUA组(P<001),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也发现SUA 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5),表明在T2DM合并HUA患者中通常存在更明显的脂代谢紊乱,随着SUA水平升高,脂代谢紊乱发生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是脂代谢异常引起SUA排出减少,体内SUA水平增高,增高的SUA可抑制脂蛋白酯酶活性,造成TG分解减少,TG水平升高,引起脂代谢异常,进而血液黏稠度增加,微血栓形成风险加大,导致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示对T2DM患者的SUA水平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3.2 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IR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胰岛素敏感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造成血中高血糖状态,这是糖耐量异常、T2DM及脂代谢异常等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近年来有关HUA与IR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虽然对于两者因果效应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李才慧等[7]报道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等均较妊娠期糖尿病尿酸正常者增高,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尿酸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认为HUA的存在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密切相关。鄞国书等[8]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UA水平,发现正常糖代谢者、糖耐量异常者及T2DM者UA水平逐渐升高,且UA与FINS、糖负荷后2 h胰岛素及LogHomaIR均呈明显正相关,提示T2DM患者UA与IR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组资料中,T2DM合并HUA组患者FINS、HomaIR均高于非HUA组,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也发现SUA与HomaIR呈正相关,表明HUA与IR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一方面是HUA直接损伤内皮功能,抑制葡萄糖转运依赖的内源性NO分泌减少,并促进脂肪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来诱发IR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高胰岛素水平作用于肾小管引起UA重吸收增加、排出减少,而DM患者本身肾微血管病变也会引起UA的排出进一步减少,同时IR还能促进糖酵解中间产物向磷酸核糖焦磷酸(PPRP)、5磷酸核糖(R5P)及UA合成的方向转移,导致UA水平增高[9]。因此HUA与IR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HUA可加重T2DM患者血脂代谢紊乱和IR状态,增加T2DM发生血管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对T2DM患者需加强SUA水平的监测和控制,对减少T2DM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宋丹丹,张 川,杨 杰,等.高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2):302304.
[2] 蒋 升,李素华.老年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前期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A):2021.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30834.
[4] 张妮娅,刘 超.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55(6):4445.
[5] 徐 蓉,孙丽荣.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1,39(11):10061008.
[6] 马东芹,郭 晖,吕新航,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血清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5):24212422.
[7] 李才慧,贾雪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浆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13114,119.
[8] 鄞国书,徐冬川,孙如琼,等.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筛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415418.
[9] 马 静,赵立华,谢 云.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空腹C肽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1):4649.
(收稿日期:2015-08-04 修回日期:2015-10-22)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T2DM家系38个, 分析其一级亲属89例, 男47例, 女42例, 年龄41~79岁, 平均 (58.36±8.59) 岁。研究组89例一级亲属中已排除糖耐量异常者与糖尿病患者。另选择我院同期接收的血压、血脂、体重指数 (BMI=体重/身高2, kg/m2) 正常的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 男49例, 女41例, 年龄39~76岁, 平均 (57.12±8.09) 岁, 对照组均排除糖尿病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两组研究对象均除外重要脏器疾病史, 无其他内分泌疾病, 近3个月内未进行外科手术, 无急慢性感染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BMI、血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检测方法
1.2.1 生化指标的测定
两组研究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与臀围。两组检测前禁食超过8 h, 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 进行空腹血糖 (FPG) 、血脂、空腹胰岛素 (FINS) 等指标的检测, 并分离出血清, -70℃冰箱中保存待测抵抗素。两组受试者口服葡萄糖75 g后2 h测定血糖值 (2 h PG) 与胰岛素 (2h INS)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胰岛素值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检测试剂盒)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等值。
1.2.2 血清抵抗素的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 检测血清抵抗素, 酶免疫试剂盒由美国Market公司生产, 可检测抵抗素浓度的数值范围在0.5~25.0 ng/m L。
1.3 血清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评价应用稳态 (HOMA) 模型计算出HOMA-IR, 其计算公式为。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由于HOMA-IR为非正态数据, 应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抵抗素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IR的危险因素,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血脂的比较
经统计学比较可见, T2DM家系一级亲属FINS、2h INS、TG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一级亲属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FPG、2h PG、TC和LDL-C水平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表2。
2.2 血清抵抗素的比较
经统计学比较可见, T2DM家系一级亲属血清抵抗素、HOMA-IR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表2。
2.3 抵抗素与其它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可见, 血清抵抗素与BMI (r=0.376, P<0.01) 、FINS (r=0.334, P<0.01) 、2h INS (r=0.421, P<0.01) 、TC (r=0.311, P<0.01) 、HOMA-IR (r=0.346, P<0.01) 呈正相关, 血清抵抗素与2h PG (r=-0.296, P<0.05) 呈负相关, 血清抵抗素与FPG、TG、HDL-C和LDL-C无显著相关性 (P>0.05) 。
2.4 IR的危险因素
将其他检测指标作为自变量, HOMA-IR作为应变量,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可建立线性方程的自变量有:BMI (β=0.485, P<0.01) 、FPG (β=0.664, P<0.01) 、2h PG (β=0.702, P<0.01) 、血清抵抗素 (β=0.257, P<0.05) 。可见, BMI、FPG、2h PG、血清抵抗素为T2DM家系一级亲属IR的危险因素。
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T2DM家系中血糖正常的一级亲属是T2DM潜在的高危人群, 临床中应加以足够的重视, 而在研究中此类人群可用于T2DM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6]。采用HOMA模型来评价各类人群的IR操作简易可行、测试成本较低、计算方便, 仅需要受试者的少量静脉血, 几乎对其无损伤。HOMA模型在病例数较大的情况时, 与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法检测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而检测糖尿病人群时同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7]。因此, 本文采用HOMA模型计算相应的HOMA-IR用于评价T2DM家系中一级亲属的IR。文献表明T2DM发病机制主要有胰岛素分泌缺陷与IR[8]。本文的结果中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高胰岛素血症且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T2DM家系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IR, 而胰岛素分泌过量是其内分泌紊乱的早期特征。
抵抗素是机体中脂肪细胞源性多肽激素, 在脂肪细胞、单核细胞、脾脏免疫活性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等均有其基因表达。抵抗素的作用可能在于IR、下丘脑垂体系统青春期前的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等生理与病理过程[9]。在抵抗素与IR的相关性方面, 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存在较大分歧, 抵抗素是否参与IR的发生是其争议的核心问题[10,11]。但有证据表明抵抗素与T2DM与肥胖相关性IR有显著相关性[12]。抵抗素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影响IR:抵抗素通过影响肝脏葡萄糖输出量从而调节机体的糖耐量水平;抵抗素采用自分泌的方式造成T2DM的其它前期效应分子的释放, 并采用旁分泌进入骨骼肌从而减少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 最终引起机体糖耐量的受损;抵抗素可通过降低细胞表面葡萄糖转运体的活性从而减少胰岛素调节的糖摄取, 引起机体糖耐量受损[13]。
综上所述, T2DM家系血糖正常的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IR, 其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 抵抗素对一级亲属的IR程度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是其IR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血清抵抗素水平的监测工作。
摘要: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胰岛素抵抗与血清抵抗素水平的相关性, 初步阐述抵抗素在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89例 (实验组) 的血清抵抗素、血脂、胰岛素等水平, 并与血糖正常的非糖尿病家系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FINS、2h INS、TG、血清抵抗素、HOMA-IR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一级亲属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FPG、2h PG、TC、LDL-C水平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血清抵抗素与BMI、FINS、2h INS、TC、HOMA-IR呈正相关 (P<0.01) , 与2 h PG呈负相关 (P<0.05) , 与FPG、TG、HDL-C、LDL-C无显著相关性 (P>0.05) 。BMI、FPG、2 h PG、血清抵抗素为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家系血糖正常的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 其抵抗素对胰岛素抵抗程度有明显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与PCOS代谢综合征 篇6
1 PCOS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情况
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机体为克服IR而产生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因而出现空腹和糖负荷后高胰岛素血症, 故高胰岛素血症被认为是IR的替代性参数 (surrogate variable) 。IR具有组织特异性、选择性、异质性和时相性, 在肌细胞可引起其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处置能力减低, 但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则呈相反作用, 刺激其增殖;可刺激卵巢的卵泡膜细胞使其产生过多的雄激素, 参与PCOS的发病机制。
实践中判断IR并不容易, 原因是缺乏简单实用的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目前世界公认的判断IR的“金标准”是1979年创立的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可测定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率, 使IR可进行定量测定。但这种测定昂贵、十分费时、患者需要频繁抽血, 因而难于作为临床常规项目。目前用的较多的是涉及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测定的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 (homeostasis model of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 , 该方法由 Matthews等于1985年首次提出, Mather等通过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实验与HOMA-IR进行比较, 发现HOMA-IR>75th 百分位数是评价IR简单易行且准确性高的指标。目前, 在评估PCOS患者中的IR时使用HOMA-IR居多。也有应用空腹胰岛素、G/I比值、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 (quantitative insulin-sensitivity check index, QUICKI) , QUICKI=1/log (胰岛素) +log (葡萄糖) ]、胰岛素敏感性公式[1/ (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 ]、胰岛素释放试验等。
由于不同种族维持正常空腹血糖的胰岛素水平有差异, 因而依据空腹胰岛素计算出的判断IR指标的值也有差异;另外, 胰岛素的测定缺乏标准化的方法、胰岛素测定的商业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也较大, 因此, 各研究报道的PCOS中的IR发生率存在差异。美国Kauffman等对PCOS患者进行了研究, 在45例白种人中, G/I<7.2、 HOMA-IR>3.8表示IR;26例墨西哥裔美国人中, G/I<4.0 , HOMA-IR>4.5表示IR。林金芳等对与PCOS患者年龄匹配的104例背景人群的研究提示HOMA-IR≥1.66的为IR。而我们以900例育龄健康体检女性对照计算出的HOMA-IR 75th百分位数为1.47[3]。
Vrbikova报道了捷克PCOS患者中 (n=244) IR的发生率为40.2%, 空腹血糖受损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 为12.3%, 糖耐量异常 (IGT) 为9.4%, 2型糖尿病 (T2DM) 为1.6%。El-Mazny等报道了埃及50例不孕PCOS中, 以G/I≤4.5为IR, 其IR的发生率为58.0%。在我们所做的广东省PCOS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中, 从1180例正常育龄女性中计算出的HOMA-IR的75th百分位数为1.13, 在调查检出的PCOS患者中IR的发生率为33.5%。我们以空腹胰岛素水平>95th百分位数为IR, 发现在999例PCOS患者中IR的发生率为50%, 而在不同体重指数 (BMI) 亚组 (<18.5;18.5≤BMI<23;23≤BMI<25;≥25) 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4.64%、10.87%、43.07%和65.07%[4]。各国的报道有差异, 也与所研究的 PCOS患者的BMI和年龄有关系, IR随年龄和BMI增加而增加。这些研究的结果也提示, 判断IR的指标受到较多因素如BMI、年龄及PCOS患者的IR情况时, 应以当地正常人群求得HOMA-IR或空腹胰岛素等其他指标的相应百分位数为参照, 以这个值为切点来判断IR的情况。
2 PCOS中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
MetS以一系列代谢异常为特征, 包括:糖尿病和 (或) 升高的空腹血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 使得这样的个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MetS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事件而使得患病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并且, 已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 MetS与几种癌症的发生相关联, 包括直肠癌和乳腺癌。
在MetS的概念提出之初, IR被认为是其潜在病因, 随着研究的进展, 近来人们又提出了多因素病因学的假设, 认为仅将IR作为MetS的病因并不妥当, 其他因素如肥胖、炎症反应因子 (CRP) 、脂联素、瘦素等也与MetS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高血压被认为是MetS发生的独立因素。
由于MetS具有高度异质性、表现多样化, 目前MetS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迄今为止存在多个MetS的诊断标准, 包括1998年WHO糖尿病定义咨询组的MetS定义、1999年欧洲IR研究组 (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 EGIR) 的MetS定义、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NCEP ATP Ⅲ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定义、2004年我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根据中国人MetS的研究提出的MetS诊断标准 (CDS标准) 、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oundation, IDF) 综合世界6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专家的意见, 又颁布了国际学术界第一个MetS的定义。
国内对不同MetS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结果大多认为, IDF标准与我国的CDS标准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另外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分泌学组关于PCOS的诊治共识中建议使用IDF 2005年提出的标准诊断MetS。
PCOS患者中MetS的发生率因种族及使用的工作定义不同而有差异。美国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以NCEP-ATP III工作定义报道PCOS患者中MetS的发生率为43.0%~47.3%。即使使用的诊断MetS的工作定义都是IDF的标准, 不同种族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德国报道的是33.8%, 澳大利亚报道的是 40.0%, 印度是 46.2%, 泰国为35.3%。在泰国的报道中, 其3个年龄组 (<25, 25≤年龄<30, ≥30岁) MetS 的发生率分别为22.5%、27.8%和 53.5%;这些都高于我们的研究中的相应年龄组PCOS患者MetS的发生率。中国台湾以IDF的工作定义评价了107例PCOS患者的MetS发生率与我们的报道相近, 为16.0% (16/107) 。我们的病例-对照研究[5]显示, 根据IDF定义, PCOS患者的MetS的发生率为16.8%, 是PCOS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中非PCOS患者的4.2倍, 而国外报道, PCOS患者较正常对照人群MetS的患病率高4~11倍。在不同BMI组中 (<18.5;18.5≤BMI<23;23≤BMI<25;≥25) MetS的发生率分别为0、3.9%、20.2%和 51.1%;而在4个年龄组中 (20≤年龄<25;25≤年龄<30;30≤年龄<35;≥35岁) MetS的发生率分别为7.3%、14.9%、24.2%和42.4%。按照NCEP-ATP Ⅲ工作定义, 我们研究的PCOS患者的MetS的发生率为18.9%[4]。
在PCOS患者中, 最常见的MetS的组成成份是血脂异常, 特别是HDL-C降低, Essah等报道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高达68%。我们的研究中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为41.6%[5], 也是最常见的代谢异常, 与其他的研究报道相似。其次, 是超重和 (或) 肥胖 (BMI≥23) , 占38.4%, Essah等报道发生率高达67%;IFG的发生率为19.8%;16.1%的PCOS患者表现出血压升高, 而Essah等报道血压升高率高达45%。总体来看, PCOS患者以上各代谢指标的异常率是正常对照的2 倍以上。
尽管我国PCOS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3,4,5], MetS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 但仍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即使同为中国人, 生活的地区不同, 报道的PCOS患者中的MetS发生率也有差异。中国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 <30 岁和 30~39 岁的普通女性人群中MetS的发生率的分别为2%和8%。但这仍然提示, 同其他国家观察到的一致, 我国的PCOS患者与非PCOS人群相比, PCOS仍然是MetS发生的高危人群。
医学界提出MetS工作定义的目的, 是要识别那些有CVD和T2DM高危因素的个体, 但也有研究揭示, 用MetS的工作定义识别那些有发展成糖尿病可能的个体的优势并不比测定空腹血糖和 (或) 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高。那些即使只具有单个MetS的构成成份的个体发生T2DM和CVD的风险仍然是增加的。在我们的研究中, 虽然PCOS患者中的MetS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 但是MetS的单个构成成份的异常却仍然有高的发生率, 60.7%的患者具有至少一项MetS的构成成份。一些研究认为即使只有单个MetS构成成份的个体也已经是CVD和T2DM高危因素的个体。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 评估PCOS患者中MetS的各个成份也是有意义的。
总而言之, 虽然中国PCOS患者中MetS的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的报道, 但是, 在PCOS患者中MetS的单个成份的发生仍然是高的。并且, MetS的发生率仍高于同年龄的对照。除了IR而外, 年龄和BMI 是MetS发生的独立因素, MetS的发生率随年龄和BMI的增加而升高。有鉴于此, 控制体重和矫正各项代谢指标不仅有利于PCOS本身的治疗, 而且对于减少MetS的远期损害也是重要的。那些即使未满足MetS诊断标准而又具有单个MetS构成成份的患者依然是CVD和T2DM的高危个体, 在临床实践中评价PCOS患者中MetS的单个成份是有价值的, 特别是那些超重和 (或) 肥胖、年龄超过35岁的患者更需关注。
参考文献
[1]Alberti KG, Zimmet P, Shaw J.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A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J].Diabetic Medicine, 2006, 3 (5) :469-480.
[2]Lahmann PH, Hoffmann K, Allen N, et al.Body size and breast canc-er risk:findings from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4, 111 (5) :762-771.
[3]Xiaoli Chen, Dongzi Yang, Lin Li, et al.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unselected women from southern china[J].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8, 139 (1) :59-64.
[4]Chen X, Ni R, Mo Y.Appropriate BMI levels for PCOS patients in southern china[J].Hum Reprod, 2010, 25 (5) :1295-1302.
盆腔炎性疾病与胰岛素抵抗 篇7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胰岛素抵抗,人类Toll样受体4
盆腔炎性疾病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是女性上生殖道多重感染所致炎性疾病的总称, 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以及输卵管卵巢脓肿[1]。其病程迁延, 易反复发作而使盆腔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有研究表明, 炎症可在局部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其主要是通过人类Toll样模式识别受体家族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中的Toll样受体4 (TLR4) 分子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而实现[2]。TLR4作为介导炎症与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发生的桥梁, 被激活后可致细胞内炎症通路上调, 炎性因子分泌增加[3], 而炎性因子可通过内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激酶的活性, 导致IR[4]。IR不仅与代谢综合征 (MS) 、2型糖尿病 (T2DM) 和动脉粥样硬化 (AS) 有关, 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引起关注。
1 盆腔炎性疾病与TLR4信号通路
1.1 PID概述
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 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于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感染、经期不良卫生习惯、宫内放置节育器、不洁性生活史等使病原体侵入或由邻近器官炎症累及所致。本病好发于性活跃的年轻妇女, 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复发率高等特点[5]。
目前认为PID是多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已知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及其他下生殖道内生的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6]。国外PID以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最多, 占60%~80%;国内则以厌氧菌及需氧菌混合感染为主[7]。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过去10年的资料显示, PID患者最常见的检出细菌是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各占24.4%;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检出率分别仅占24.4%及4.3%。该病发生部位深藏于盆腔,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不容易采集, 症状、体征并非其所特有, 且表现轻重不一, 临床上诊治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根据单一病史、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可同时敏感和特异地诊断PID。腹腔镜检查作为其诊断的金标准, 对有症状PID的阳性预测率也只能达到65%~90%[8]。此外, 许多PID患者症状轻微, 不容易被发现, 易延误诊断及治疗。然而, 尽管PID得到明确诊断, 临床上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病程易慢性化。盆腔慢性炎症长期存在, 远期可导致输卵管因素性不孕症、异位妊娠以及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
1.2 PID与TLR4信号通路激活间的关系
TLRs是一个模式识别受体家族, 有十多个成员, 分布于不同免疫细胞表面, 在识别和抵御不同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LR4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TLR相关蛋白, 属于Ⅰ型跨膜糖蛋白, 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 在发动机体固有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TLR4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表面[9]。其配体按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配体。病原微生物进化中保守的抗原分子———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PMPs) , 如脂多糖 (LPS) 、肽聚糖、酵母多糖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核酸等是TLR4的主要外源性配体[10]。它们可与TLR4分子胞外区丰富的亮氨酸重复序列特异性结合, 诱发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PID发生时, 患者盆腔内存在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TLR4胞外区特异识别病原微生物PPMPs后, 可诱导炎症反应。其诱导炎症反应经过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 分为髓样分化因子88 (My D88) 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其中My D88途径较为重要, 主要介导核因子 (NF-κB) 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TLR4与外源性配体结合后促使其本身二聚化, 并通过其胞质区的一段保守序列———Toll/IL-1受体同源区 (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 TIR) 传递信号并激发下游反应。首先是TIR结构域与My D88羧基端的TIR结构域相互作用, 活化后的My D88通过位于氨基端的死亡结构域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IRAK) 的氨基端死亡结构域相互作用, 导致IRAK发生自身磷酸化, 然后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TRAF-6) 相互作用, 活化后的TRAF-6与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 (TAK1) 及TAK1结合蛋白TAB1/2形成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 (I-κB) , 降解I-κB, 促使NF-κB进入细胞核, 激活该通路;同时, 另一在Toll样信号通路中进化保守中介蛋白, 也就是所谓的ECSIT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signaling intermediate in Toll pathways) 蛋白, 可将TRAF-6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通路联系起来, 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 (JNK) 、P38蛋白激酶信号通路[11]。
上述通路的激活可使多种与炎性反应相关的基因启动转录, 导致炎性介质释放。
2 炎症导致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PID发生时, TLR4可作为炎症反应信号传递的门户蛋白, 与病原微生物相应的配体结合后, 引发信号传导, 导致NF-κB、JNK等通路活化, 启动多种与炎性反应相关的基因转录, 促使炎性介质的释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明确提出, 炎症刺激是导致IR发生的重要因素[12]。研究表明, 炎症导致IR是通过炎性因子抑制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传导, 其中炎性因子干扰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1) /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 信号通路是导致IR的主要分子机制。
2.1 NF-κB通路与炎症反应的启动及放大
NF-κB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组织细胞内可诱导核转录激活的因子, 是炎症启动、调节的关键因子。正常情况下, NF-κB与其抑制蛋白结合而无法进入细胞核内与特异的DNA结合。然而, 随着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 NF-κB通路可因其信号的向下传导而被激活, 进而启动、调节炎症反应。此外, 当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时,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L-6) 等炎性因子可激活NF-κB抑制激酶β (IKKβ) , 使NF-κB抑制蛋白磷酸化并与NF-κB解离, 进而使NF-κB游离于细胞质并转位到核内调节一系列炎性因子及炎症相关物质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 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放大。
2.2 IRS-1/PI3-K通路和JNK通路与IR发生
IRS-1是首先被发现的胰岛素受体底物, 生理情况下, 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 导致IRS-1酪氨酸磷酸化, 随后激活其下游底物, 使胰岛素信号通过IRS-1/PI3-K信号通路向下游传导, 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等的代谢[13]。
TLR4信号通路被侵入盆腔内的病原微生物激活后, 诱发机体产生炎症反应, 随即机体分泌大量炎性因子, 如TNF-α、IL-6和C-反应蛋白 (CRP) 等来实现对自身的保护。这些炎性因子可激活一系列激酶, 使IRS-1丝氨酸磷酸化而干扰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 导致IRS-1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松散及激活下游底物PI3-K的能力下降, 从而减弱胰岛素信号经IRS-1/PI3-K通路传导, 引起IR[14]。此外, 丝氨酸磷酸化可促进IRS-1的降解, 并同时作为负反馈信号减弱胰岛素的作用[15]。
JNK是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其中一个途径。目前认为JNK是炎症与IR的链接通路[16]。炎性因子如TNF-α、IL-1β均可激活JNK, 使IRS上的第307号丝氨酸磷酸化, 干扰邻近的磷酸化结合位点, 导致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受阻而产生IR。
3 结语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 篇8
1 胰岛素的一般概况
1.1 Visfatin的发现
2005年日本研究人员Fukuhara等[1]利用差异显示法对2例正常女性志愿者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中的8800个c DNA的PCR产物进行筛选, 发现了一个在内脏脂肪细胞特异性高表达的m RNA, 测序结果表明, 该c DNA片段与前B细胞集落增强因子 (pre-Bcell colony-enhanceing factor, PBEF) 的5’非编码区序列相同, 用PBEF的多克隆抗体在COS-1细胞的培养液与细胞裂解液中均检测到该物质的存在。体外研究显示, 在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过程中, PBEF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并且PBEF蛋白分泌量亦明显增加。因其在内脏脂肪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 该研究小组将这种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PBEF命名为:Visfatin。
1.2 Visfatin与PBEF及Nampt的关系
Vfsfatin与11年前发现的由淋巴细胞分泌的PBEF来源于同一基因片段, Vlefatin的c DNA序列与PBEF相同, PBEF最早在淋巴细胞中被发现, 是B细胞早期分化的一种生长因子, PBEF有促进B淋巴细胞成熟的功能[2]。2006年Wang等研究认为:在细胞内PBEF具有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 (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Nampt) 的活性[3], Nampt是细胞内氧化型辅酶I (nicotinamide ademine dinucleotida, NAD) 的限速酶, 参与调节NAD依赖蛋白脱乙酰基酶Sir2的活性[4]。
1.3 Visfatin的编码基因, 蛋白结构及表达
人Visfatin基因位于染色体7q22.17~q31.33, 长374kb, 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Visfatm基因5′端可以分成2个片段, 一是长1.4kb、富含GC的近端基因片段, 含有几十转录起始位点, 缺乏TATA及CAAT盒;另一片段为长1.6kb、富含AT的远端基因片段, 含有TATA及CAAT盒及起始密码子, 可以作为远端启动子。Visfatin的氨基酸序列在各物种间具有高度同源性, 为二聚体结构, 分子量52ku[3]。除内脏脂肪外, Visfatin还在骨骼肌、肝脏、骨髓、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胎膜中均有表达。脂肪细胞的分化可激活Visfatin的表达。Visfatin的表达还受药物、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PPAR-α和PPAR-γ激动剂可增加OLETF大鼠脂肪组织Visfatin的表达[5]。但也有研究提出Visfatin的表达不受噻唑脘二酮类影响[6]。通过ELISA方法检测发现, 人体血浆中PBEF水平为 (15.4±1.7) ng/m L[1、5]。
2 Visfatin与糖脂代谢
2.1 Visfatin与糖代谢
在细胞水平, Visfatin能增强3T3-L1脂肪细胞和L6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能抑制肝细胞葡萄糖的释放。动物实验表明:快速静脉注射重组Visfatin可以在30min内引起受试小鼠血糖水平的迅速下降, 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无论是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小鼠或胰岛素缺乏的小鼠, 应用大剂量的Visfatin均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 Visfatin还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诱导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IRS-1、IRS-2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激活胰岛素受体, 这与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途径一致。不过Visfatin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部位上与胰岛素存在差异, 但是其具体结合域尚不清楚[1]。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Visfatin具有与胰岛素类似的作用, 但小鼠空腹或餐后Visfatin浓度并无明显变化, 与胰岛素存在餐后分泌高峰不同。空腹时血浆Visfatin浓度是胰岛素的10%, 而餐后血浆Visfatin浓度是胰岛素的3%[1]。相对胰岛素而言, Visfatin的这种低浓度对血糖的作用是有限的。
2.2 Visfatin与脂代谢
在细胞水平, Visfatin能增强3T3-LI脂肪细胞和L6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抑制H4IIEC3肝细胞葡萄糖的释放, 诱导脂肪前体细胞的分化和脂质积聚, 促进葡萄糖转化为三酰甘油, 诱导三酰甘油在前脂肪细胞的积聚[1]。这提示Visfatin可以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内脏脂肪组织, 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质的储存[7]。Smith等对亚裔印度人研究发现:血浆Vsfatin浓度与HDL Apo A1呈正相关[8]。
3 Visfatin与炎症及炎性因子
有报道指出在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脓毒血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中, PBEF的表达增加[9], 建议将其作为检测肺损伤的指标。体外研究表明, 炎性因子TNF、IL-6可抑制Visfatin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中的表达, 而地塞米松可以诱导Visfatin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中的表达[10]。TNF、IL-6二者均可以显著抑制Visfatin的转录水平, 推测这一作用可能是炎性因子加剧机体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Curat等[11]研究认为:在肥胖的病理状态下, 脂肪组织有大量巨噬细胞聚集, 用FACS流体细胞仪方法发现, Visfatin可能来源于巨噬细胞, 可将Visfatin视为促炎因子。Kohzo等[12]研究认为:Visfatin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关。近来研究发现,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也较健康群体增高[13]。但也有研究认为:PBEF缺乏与细胞因子分泌性相关的基因信号序列, 也未发现通过经典或旁路途径被分泌, 并且Visfatin在胞核中被发现, 考虑PBEF可能是某些炎性反应中细胞死亡的产物[14]。
4 Visfatin与胰岛素抵抗
有关Visfatin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前仍不十分清楚。Fukuhara等[1]研究认为, Visfatin可以降低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水平, 推测Visfatin可能增加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维也纳医学院的Haider等[15]在一组研究病态肥胖患者体内Visfatin水平的试验中发现体重减轻后血浆Visfatin浓度会有明显下降, 据此认为, 这或许与改变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血浆Visfafin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无相关[16], Berndt等[7]应用葡萄糖钳夹试验检测361例2型糖尿病及59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糖尿病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 同时测量上述人员的血清Visfatin浓度, 发现Visfatin与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并无关联。此外, 在生理条件下Visfatin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类似于胰岛素, 但是人体血浆Visfatin的浓度很低, 只有胰岛素的3%~10%, 且不受空腹及进食的影响[1], 因此, Visfatin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性尚有争议。
5 Visfatln与肥胖
在最初的研究中, Fukuhara等[1]研究认为, 无论在小鼠或人体中, Visfatin主要在内脏脂肪中高表达, 且与肥胖有关, 其水平与内脏脂肪数量呈正相关, 而与皮下脂肪无关。重度肥胖者血浆Visfatin的浓度高于正常, 而这些肥胖者手术减重6个月后升高的血浆Visfatin浓度明显降低[15]。Chen等[17]也在实验中证实, Visfatin与腰臀比呈正相关, 同时腰臀比是血浆Visfat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Berndt等[7]通过对183例肥胖患者和健康对照研究发现血浆Visfatin浓度和内脏脂肪Visfatin m RNA表达水平与体质量指数, 体内脂肪含量明显相关, 提示该细胞因子与肥胖相关, 但与内脏脂肪的重量和腰臀比无明显相关。他们还发现: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中Visfatin m RNA的表达无明显区别。但对此也存在争议, KIoting等[18]发现Visfatin基因在肥胖的WOKW大鼠和瘦的DA大鼠的表达无明显改变, 认为Visfatin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无相关性。
6 Visfatin与2型糖尿病
Chen等[17]对6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9例性别及年龄配对的非糖尿病患者间进行的试验中发现,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浆Visfatin浓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印度学者Sreeeedhara等[19]对150例 (男75例, 女75例) 和150例年龄, 性别均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血浆Visfatin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升高, Visfatin与BMI、内脏脂肪含量相关。Lopez等[20]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浓度与胰岛B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
7 争议与展望
首先, Visfatin能结合并激活胰岛素受体, 具有类胰岛素作用, 但其血液浓度较低, 而且浓度在空腹, 餐后无明显变化。另外, 其促进脂肪的合成, 可能加重肥胖, 所以, Visfatin能否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存在争议。其次, Visfatin生成是对胰岛素抵抗的代偿性反映, 还是特异组织炎性细胞活动的标志, Visfatin是否可做为胰岛素抵抗心血管危险的标志性因子。是否是促进腹部脂肪沉积的原因, 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第三, Visfatin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在胞内或细胞核内, Visfatin还具有Nampt的活性, 参与细胞内NAD的合成, 因此该蛋白在胞内名为Nampt, 而在胞外则称作Visfatin/PBEF, 其作用也截然不同, 二者是同一蛋白质, 还是同一基因转录产物的不同修饰形式, 尚需研究。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为观察组,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 选择非高血压患者20例为对照组, 所有样本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 TG、TCH、HDL-CH正常。
1.2 方法
所有样本在不同日2次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 测空腹血糖 (FPG) 、FINS、HbA1c、TG、TCH、HDL-CH, 做OGTT试验测血糖、胰岛素曲线。ISI=Ln (1/FINS×FPG) [1], IR= FPG×FINS/22.5[2]。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FPG、HbA1c、TG、TCH、HDL-CH及OGTT
2 h血糖变化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PG、HbA1c、TG、TCH、HDL-CH, OGTT 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不能确诊糖尿病、高脂血症。见表1。
2.2 FINS、ISI、IR变化 观察组FINS、IR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 , ISI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 发现高血压患者FINS明显高于正常人, 存在着胰岛素抵抗[3,4]。本研究观察组FINS、I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I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说明了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或肥胖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高血压患者中被削弱, 这时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而为了维持一个较正常的血糖水平, 机体自我调节机制使其胰岛B细胞分泌较正常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这便造成了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 (1) 促使肾小管钠重吸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增大; (2) 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对升压物质敏感, 加重高血压[5]。胰岛素抵抗使胰岛B细胞长期承受高负荷的胰岛素分泌, 功能逐渐减退甚至衰竭, 无力分泌足够控制正常血糖的胰岛素, 从而引起糖尿病。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胰岛素增敏治疗, 可以改善高血压预后, 延缓或预防糖尿病。
参考文献
[1]李光伟, 潘孝仁, Lillioja S, 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J].中华内科杂志, 1993, 32 (10) :656-660.
[2]孙剑, 杜群.胰岛B细胞功能评价的方法及相关指数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 (1) :127-129.
[3]Hattersley AT, Tooke JE.The fetal insulin hypothesis:an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low birthweightwith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J].Lancet, 1999, 353 (9166) :1789-1792.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推荐阅读: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09-16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07-02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06-29
痴呆病人08-17
老年痴呆10-19
痴呆老人论文05-26
老年期痴呆06-27
血管型痴呆07-03
缺血性痴呆06-18
痴呆患者走失流程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