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2024-05-21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通用12篇)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1

便秘多由大肠积热、气滞、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 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所致。老年习惯性便秘在临床上较常见, 属于慢性便秘范畴, 多由气阴不足、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加之年老体弱、气虚津亏、肝肾精血不足, 故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津亏则无以润下大肠, 出现大便排出困难或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等症状。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 仅就养血润燥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略谈几点看法供同道们商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9例, 其中男28例, 女21例, 年龄52~70岁, 平均为58.6岁。按就诊先后, 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 对照组22例。本组病例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1]。如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3d以上1次, 大便干燥坚硬, 粪如羊屎;重则大便坚涩, 可伴有面色淡白无华, 心悸健忘, 头晕目眩, 胃纳减退等症。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养血润肠通便汤治疗, 方中当归、玄参、熟地、生地、麻仁、升麻、知母、生首乌、麦门冬、桃仁、枳壳等。每日1剂, 早晚分服, 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润肠丸, 早晚各1丸, 1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 其它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便秘明显改善, 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h内, 其它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d或便质干结改善, 其它症状均有好转。无效: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

2 结果

2 组患者服药10d后, 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27例, 痊愈9例, 显效12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22例, 痊愈5例, 显效8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发病机理

老年习惯性便秘从发病机理上说多属于气血不足, 下元亏损所致。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年老体虚之人, 每每气血亏虚。气虚, 一来讲不能运血, 肠道失润;二来则推动无力, 大肠传送之能缺乏。血虚则津亏, 无以滋润大肠, 则肠道失濡, 大便难行。笔者认为, 阴血不足, 津亏肠燥, 阳气不足是老年人的病理特点。老年人气血亏虚, 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大便排出困难;阴血亏虚则津枯, 不能下润大肠, 而致大便干燥, 排便不畅, 甚至便结不通;年老体衰, 大便闭结, 一般认为是大肠燥甚, 实则是肺气燥, 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 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 不能旁流以润大肠而引起排便困难。目前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大多含有大黄、番泻叶等, 泻下通便虽疗效确切, 但均为治标之法, 不能久服, 否则易伤正气而加重病情。另外, 应用泻下通便法病人往往停药后又复发。

3.2 中医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体会

笔者采用具有养血润燥、润肠通便作用的润肠通便汤治疗, 疗效显著。方中熟地黄苦甘而温, 质润滋腻, 能养五脏, 化阴血、调肝气, 养心血, 为血中之血药;本品滋润纯净, 其性缓和, 守而不走, 能补肾生精, 封填骨髓, 为补肾生精之要药。生地、当归滋阴生津养血, 且能润肠通便;玄参能清降润燥, 质润而寒, 寒而不峻, 润而不腻, 能清热养阴;本品禀赋阴寒, 味苦则泄, 咸能软坚, 清上彻下, 能清肺金, 降火邪, 滋肾阴、通血脉。火麻仁为滋养润肠通便之良品, 老人及虚人便秘常用, 其体滑滋润, 为养阴润肠常用之品, 尤以润肠燥、通畅道、滑大肠、养阴血较为擅长, 其味甘而滋润, 兼能补中气、益血源, 滋阴养血补虚, 少用为佐使。升麻其性主升, 善提清气、升阳气, 清气在下者能升之, 阳气下陷者能举之, 为升阳举陷之要药。佐以知母、生首乌、麦门冬以清热生津, 增水行舟;枳壳破气下行;桃仁润肠通便之品。诸药合用滋阴补血, 益气升清, 润肠通便。应用本方治疗阴亏气虚, 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 一般服用2剂大便可通, 4剂必通, 可缓解大便闭结之急苦。盖大肠居于下流, 最难独治, 必须从肾经以润之, 从肺经以清之。气既下行, 沉于海底, 非用升提之法, 则水注闭塞而不通。启其上孔, 则下孔自然流通。此下病治上之法, 亦腑病治脏之法。本方重在扶正固本, 通便作用缓和, 并有较好的调整胃肠功能作用, 能改善大便性质和缓解腹痛, 对老年人便秘尤为适合, 且远期疗效巩固[2]。体弱年高宜缓下, 攻下之品, 每易伤正, 所谓吐下之后, 定无完气。年高体弱者, 每每气血俱亏, 纵有可攻之征, 异当不制其剂, 或以丸药缓下, 若图上时之快, 不仅欲速不达, 且有性命之危。故《景岳全书》谓:“凡老人、虚人、产后、病后便秘者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 虽今日暂得通快, 而重虚其虚, 而致根本日竭, 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 愈无可用之药矣[3]。况虚弱之辈, 幸得后门坚固, 最有寿征, 虽有涩滞, 亦需缓治, 但以养阴等剂渐加调理, 则无有不润。故本文运用养血润燥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效果显著, 疗效可靠,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学“虚便”的范畴, 久治难愈, 比较棘手, 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气阴不足, 燥热内结, 腑气不畅, 气虚津亏, 肝肾精血不足, 故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津亏则无以润下大肠, 出现大便排出艰难或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之状。本文运用养血润燥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习惯性便秘,中医药疗法,老年人

参考文献

[1]柯美云.慢性便秘诊断和治疗的进展[J].当代医学, 2004, 12 (6) :35.

[2]王秋兰.养阴益气润肠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8例[J].河南中医, 2003, 23 (9) :36.

[3]刘贵树, 冯海鹏.润肠通便汤治疗老年性便秘45例[J].天津中医, 2001, 18 (4) :42.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2

(二)、穴位按摩方法:

1、两手拇指指腹放置于两脚的束骨穴(足外侧,足小趾跖关节的后上方凹陷处),逐渐用力向下按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后稍加揉动。每5秒钟按1次,共按,0 次。同法按揉肝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背部正中线旁开1.5 寸)、肝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束骨具有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功效。肝俞可以疏肝理气;脾俞健脾化痰,益气和中;肾俞补肾壮阳。经常按摩这四个穴位,可以有效淡化已经形成的老年斑,防止新的老年斑形成。

老年便秘中医治疗法 篇3

便秘系“太阴之厥,则腹胀满,后不利”(《内经》),便秘有“阴结”、“阳结”、“脾约”之称(《伤寒论》)。应“以药滑之”,而不可“妄以峻利药逐之”(朱丹溪)。后人将便秘总结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类。

1病因及病机

1.1 气血不足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枯竭,大肠失去濡润,而形成便秘。

1.2阳虚寒凝年高体弱,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生,凝滞肠胃,致阳气不运,津液不行,肠道传导无力,形成便秘。

1.3阴液不足老年体弱或久病,或服用泻下药物过多,导致津液大伤,肠道干枯,大便燥结难下。

1.4气机郁滞老年之人,多忧善虑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致便秘。

1.5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尽,耗伤津液,使肠道失于濡润而致便秘。

2治疗

2.1非药物治疗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调理及身体锻炼,特别是功能性便秘更应如此。食物应富含纤维并多饮水。

2.2药物治疗便秘临床上分为气秘、虚秘、冷秘和热秘。虚秘又分为气虚和血虚2种。

2.2.1气虚便秘特点为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嫩苔薄,脉虚。药用黄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

2.2.2血虚便秘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药用当归、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参、佛手、香椽、枳壳、生黄芪、白蜂蜜等。

2.2.3冷秘特点为大便难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药用当归、仙灵脾、肉苁蓉、木香、枳壳、麻仁、生黄芪等。

2.2.4气秘特点为大便秘结,噫气频作,腹胀痛,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药用木香、槟榔、佛手、郁金、枳实、麻仁、柴胡、内金等。

2.2.5热秘特点为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数。药用大黄、炙枳实、白芍、生地、元参、生芪等。

3典型病例

3.1女患,65岁。长期便秘,伴腰痛腰冷,时腹胀,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药:仙灵脾10g,肉苁蓉20g,生黄芪15g,佛手10g,香椽10g,生山楂15g,当归15g,牛膝10g,首乌15g。

患者体弱,脾肾阳虚,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便秘。肾阳不足,则腰痛腰冷。脾虚运化无力,则腹胀,食欲不佳。仙灵脾、牛膝温肾助阳,肉苁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佛手、香椽理气,首乌、当归补血行气,润肠通便。5剂后每日大便1次。后守方调理。

3.2男患,92岁。曾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数日或每周大便1次。曾用泻火通便之品,服后腹泻不止。时有腹胀,乏力,面色苍白,时咳嗽、痰多、苔薄黄略腻、脉细。辨证属气血不足,治以益气补血,润肠通便。方药:生黄芪15g,茯苓15g,太子参15g,全瓜蒌20g,佛手15g,香椽15g,木香10g,郁香10g,当归15g,生山楂15g,白芍15g。

患者气血不足,脾虚不运,遂成便秘、腹胀。水饮不能运化,聚而成痰。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则面色苍白,乏力。生黄芪、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润燥、佛手、香椽、木香、郁金理气,以助脾运化,生山楂健胃消食,全瓜蒌清痰热,又可润肠通便。5剂后即每1~2天正常大便1次。后守方化裁,以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为主调理。

4讨论

老年肥胖症的中医药治疗 篇4

老年肥胖的发病主要与饮食、劳逸、体质、遗传、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精神情志及地域等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在于年老体弱, 脏腑功能失调, 尤其是脾胃运化无力致脂浊痰湿蓄积。中医药治疗老年肥胖的关键是减轻多余的体质量, 主要是减少多余的脂肪。近十年来, 老年肥胖的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单味药治疗

现代药学研究已证实, 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苍术、决明子、番泻叶、生大黄、荷叶、泽泻、虎杖、茵陈、薏苡仁、丹参、生山楂、何首乌、红曲等药物减肥效果突出[2,3]。根据老年患者的脾胃虚弱、痰湿内蕴、膏浊积滞等不同证候特点, 直接选用上述某一种药物治疗, 缓缓图之, 屡见功效。

1.2 中药单体成分治疗

现代研究发现, 黄连素、葛根素、淫羊藿苷、左旋羟基柠檬酸 (藤黄果) 、左旋肉碱酒石酸盐、积雪草总苷、蓝莓 (花青素) 、螺旋藻和荷叶提取物、罗望子果皮提取物原矢车菊素三聚物、柑橘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儿茶素、柔毛水杨梅植物提取物、梧桐科植物胖大海提取物、元宝枫叶提取物、芒果苷钙盐、金合欢树皮多酚提取物、大蹼铃蟾铃蟾肽、稀土元素盐等均有一定的减肥作用[4]。

1.3 复方中药治疗

1.3.1 辨证论治: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分类方法是将肥胖分为胃热湿阻型、脾肾两虚型、肝郁气滞型、阴虚内热型和脾虚湿阻型5个证型[5]。基于此, 治疗肥胖症原则包括: (1) 化湿:用于脾虚湿聚之证, 代表方为二术四苓汤、泽泻汤、防己黄芪汤。 (2) 祛痰:用于痰浊内停证, 轻者用二陈汤、平陈汤、三子养亲汤, 重者用控涎汤。 (3) 利水:微利用五皮饮, 导水用茯苓汤、小分清饮, 逐水用舟车丸、十枣汤。 (4) 通腑: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 (5) 消导:用三消饮、保和丸。 (6) 疏肝利胆:用温胆汤、疏肝饮、消胀散。 (7) 健脾:用五味异功散、枳术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 (8) 温阳:用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赵进军等[6]对肥胖症的辨证亦有独特的认识, 他指出: (1) 用泽泻汤、防己黄芪汤为代表的化湿法治疗脾虚湿聚之证。 (2) 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控涎汤为代表的祛痰法治疗痰浊内停证。 (3) 用五皮饮、茯苓汤、小分清饮、舟车丸、十枣汤为代表的利水法治疗水湿内停证。 (4) 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的通腹之法治疗腑实证。 (5) 用三消饮、保和丸为代表的消导法治疗食积内停证。 (6) 用温胆汤、疏肝饮、消胀散为代表的疏肝利胆法治疗肝郁胆阻证。 (7) 用五味异功散、枳术丸、参苓白术散为主的健脾法治疗脾虚不运证。 (8) 用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为主的温阳法治疗脾肾阳虚证。廖威等[7]采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方法, 应用参苓白术散、五苓散、泽泻汤治疗单纯性肥胖, 效果明显, 故认为单纯性肥胖应从脾论治。

1.3.2 专病专方治疗:

秦培洁等[8]以消膏降浊方为基础方 (黄连、山楂、太子参、半夏、瓜蒌、鸡血藤等) 辨证加减治疗确诊的86例肥胖症患者, 12周后观察患者体质量、临床症状、体质量指数 (BMI) 、腰围、臀围、腰臀比 (WHR) 及血脂的变化情况, 总有效率为73.26%, 且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BMI、腰围、臀围、WHR、总胆固醇 (TC) 及三酰甘油 (TG) 等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文秀英等[9]采用中药汤剂决明方 (决明子、姜黄、莱菔子、菟丝子等) 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1例,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体质量、BMI、WHR、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脂联素、游离脂肪酸 (FFA) 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近期疗效满意。但上述专方治疗肥胖的长期效果尚不得而知。

1.3.3 中成药治疗:

随着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减肥轻身汤、三花减肥茶、海藻轻身汤、轻身降脂乐冲剂、体可轻、减肥轻身乐、轻身一号、天雁减肥茶、减肥降脂胶囊、消胖灵、轻身饮、健脾减肥散、健脾益肾散、消补减肥片、清消饮、清通饮、降脂减肥健美饮等中成药纷纷上市, 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多得到科学的验证, 只是缺乏随机、对照、多中心的大型临床研究, 不能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 阐明中成药在治疗肥胖症中的作用和地位[6]。

2 非药物治疗

2.1 针灸

针灸治疗肥胖症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畅艳艳等[10]以“薄氏腹针”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好, 其无痛性治疗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长期坚持。张君等[11]对“补脾泻胃”针灸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进行了理论探讨, 认为通过不同的补泻方法来刺激特定的经络腧穴, 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运行气血、疏通经络, 可以达到减肥、降脂的目的。东文霞等[12]将针灸的子午流注开穴理论与低频电脉冲刺激相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 方法简便, 且疗效持久。杨金山[13]采用电针治疗实证肥胖50例, 选曲池、足三里、天枢、中脘为主穴。胃中蕴热者加内庭、上巨虚, 肠燥便秘者加腹结、支沟,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三阴交, 湿困脾胃者加丰隆、阴陵泉, 总有效率为94.0%。罗仁瀚等[14]采用雷火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0例, 治疗组采用赵氏雷火灸加饮食控制, 对照组采用单纯饮食控制, 7 d为1疗程, 观察3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推拿点穴

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这种疗法可通过按摩加速脂肪组织的“液化”以及促进肠蠕动与腹肌收缩, 使一些脂肪转化为热量而消耗。姜美香等[15]在肥胖基础治疗的同时, 对虚实夹杂型及虚证采用擦八移、擦肾俞、擦命门至热、捏脊、摩腹、抖腹以消脂等, 对实证采取摩腹法, 顺时针摩腹以通腑导滞, 推下七节骨300~500次, 擦胁肋, 指振中院, 振腹以排脂等推拿手法, 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0%。李慧梅等[16]采用推拿点穴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 治疗组33例采取推拿配合平衡饮食与运动的方案, 对照组34例采取平衡饮食与运动相结合的方案, 结果2组治疗后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脂百分率、BMI与治疗前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火罐

李健等[17]采用火罐治疗单纯性肥胖37例, 腹部取穴:中脘、关元、天枢、水道、外陵、大横、水分。用闪火法对上述穴位反复闪罐至皮肤潮红。腰背部采用走罐法, 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推动至皮肤潮红。结果临床痊愈6例, 显效8例, 有效17例, 总有效率为83.78%。

2.4 耳穴

耳穴治疗肥胖症的选穴特点主要有辨病取穴、辨证取穴和随症取穴。治疗方法有单纯耳穴贴压法、体针配合耳穴 (针刺、贴压) 法、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等6种方法。常用穴位有内分泌、胃、脾、神门、饥点、三焦、大肠、皮质下、肾、口、交感、肝、小肠和直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研究层次较低, 治疗方法过于单一等[18]。李清梅[19]应用饮食指导、运动和耳穴贴压减肥法, 观察耳穴贴压联合教育干预等综合措施治疗肥胖的效果。结果显示, 耳穴贴压联合教育干预能有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华云辉[20]采用透刺闪罐与耳穴治疗单纯性肥胖, 发现此疗法对所有患者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减肥效应。

2.5 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发展, 是将羊肠线 (一种异体蛋白) 植入人体穴位内, 长期刺激穴位从而产生疗效, 是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 有健脾益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等功效。只需半月治疗1次, 施术时间短, 无需用麻醉药。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 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 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21]。张忠成等[22]取主穴天枢、中脘、关元、上巨虚, 脾虚湿盛者加脾俞、丰隆, 肝郁气滞者加肝俞, 胃肠实热者加天枢, 阴虚火旺者加复溜, 脾肾阳虚者加肾俞、脾俞。每2周1次, 每3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3.3%。

2.6 运动治疗

中医传统保健运动“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气功”、“太极拳”等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肥胖患者如能坚持锻练, 动静结合, 使得气血调畅, 疾病自除[23]。这些运动强度适中, 动作和缓, 适合各种肥胖人群, 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老年肥胖者。

2.7 限食疗法

Waters等[24]对老年肥胖患者的减重问题进行了系统综述, 主要讨论了肥胖老龄患者能否通过限食达到减重的目的, 限食减重是否安全, 减重的成效能否得以维持。陈国芳等[25]提出, 对于肥胖的老年患者, 在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限食治疗, 其初步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Wang等[26]研究发现, 男性患者限食后体质量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女性, 除了脂肪含量和空腹血糖水平, 男性患者BMI、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DL-C、TG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女性。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5

专业:

学号:

姓名:

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

目前,对于老年痴呆的研究,已广泛涉及病因、发病机制、动物模型、治疗药物等方面。西医学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因此,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求防治老年痴呆的有效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国皇家内科学会对痴呆的定义是:“痴呆是不伴有明显意识障碍的皮层高级功能的获得性的全面障碍,它包括记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和已获得的技能、正确的社交技巧和控制情绪反应能力的障碍,通常是进行性的”。根据这一定义,痴呆在理论上应该是: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记忆、理解、判断、计算、定向、自我控制等能力的进行性障碍,并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D)、血管性痴呆(VD)、混合型痴呆和其它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痴呆中最主要的两大类型,患病率占所有痴呆的90%以上。中医学虽无老年痴呆病名,但早在《内经》中即对脑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组织的联系有较全面的论述。《内经》将现代医学脑的功能和记忆、思维、情志活动等,归属于五脏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脑理论五神脏理论,后世将其加以发展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丰硕成果。

八十年代末,国内外开始进行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整理、研究中医有关脑髓的生理、病理,尤其是对脑衰老、老年痴呆的有关认识和实践,并对其中的有效方药进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老年痴呆症的诊治呈现三低现象:一是诊断率低,欧洲对老年性痴呆的正确诊断率不足1/3,我国为23%;二是治疗率低,与低诊断率相比,治疗率更加惨淡,在我国仅为1%;三是治疗天数低,即便在美国,医疗费用能报销,人均治疗时间也仅为200天左右。因此,普及对老年性痴呆的诊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老年痴呆应以预防为主,根据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老年人平时应注意工作和生活规律,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限制烟酒,调节情绪,避免心理刺激,多吃营养丰富的饮食,培养多种兴趣,丰富晚年生活,以强化大脑思维,加快脑部血液循环及脑细胞的新陈代谢,防止老年痴呆。

由于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一般以无任何诱因和缓慢起病占多数,常被认为是正常衰老而未能引起家人及医生的注意,所以注意早老性痴呆与正常衰老相鉴别,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年痴呆临床特征主要为始则兴趣逐渐狭窄,记忆力持续衰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对新事物新环境难以适应。继则丧失对时间、空间的定向力,以至糊涂呆傻,不知羞耻。,还可表现为精神、行为、情感、人格等非认知能力的异常表现,如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周氏等对31例AD患者的早期症状分析,发现16例患者以精神症状为主,其中13例以妄想为首发症状,其妄想内容与记忆障碍有关。其余以记忆力减退、情感淡漠、行为障碍等症状为主诉。

王氏对老年痴呆的早期诊断,提出以“四失”作为鉴别正常衰老与老年痴呆症的依据:失语——语言表达和理解力丧失;失用——运动功能完整,却丧失完成某种姿势的能力;失认——感觉功能完整,却丧失认识熟人熟物能力;功能丧失——丧失计算、组织、推理、抽象思维能力。

刘氏认为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基础护理。病室安静、整洁、安全;注意保暖,防治各种感染;保持皮肤、口腔清洁;起居作息有度,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外出有人陪同,防止走失。②心理护理。合理的情志调理,使其心神宁静,精神愉悦;对患者耐心、细心、和颜悦色,消除孤独感和敌视感;做好家属的工作,维护家庭和睦。③饮食护理。饮食清洁,饥饱适宜。选择具有滋补肝肾、填髓健脑的中药和食物,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④加强思维语言训练。鼓励病人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计算、书写,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防止智力进一步衰退。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简代繁、循序渐进,以活跃思维、恢复记忆。

老年痴呆症属中医“呆病”、“痴呆”、“善忘”、“文痴”、“郁证”等范畴。杨氏等对139例AD患者的辩证经统计后认为,本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精不足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心肾不足、气血虚亏、阴损精衰是发病的核心,而痰瘀火邪的作用只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阎氏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年迈肝肾精亏,脑髓空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为病之本;血瘀痰阻,脉道不利为病之标。

黄氏等认为:老年痴呆与肾精、心阳关系密切。AD患者大脑皮质萎缩,神经元减少,同时存在肾阴亏损,精髓耗竭。VaD患者有多发性脑梗或皮质缺血性病变,同时又有心阳虚衰,元阳耗竭。

赵氏等认为,老年痴呆与脾关系密切。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是老年痴呆的病理之本;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影响气机升降,则是其继发病机。脾虚贯穿于老年痴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补益脾气,健脾化痰,活血开窍为基本治法。

李氏等选择十例没有雄激素补充治疗禁忌症,且经精神科确诊为老年痴呆的男性病人,予以补充十一酸睾酮酯120mg/d,连续口服5周。结果表明,老年男性痴呆病人体内雄性激素偏低,并明显存在相关症状,雄激素补充可使多数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辩证分型论治是中医的精华与特色,在老年痴呆的治疗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汪氏用补肾益聪汤治疗老年痴呆20例,药物组成:何首乌、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远志、石菖蒲、酸枣仁、当归、丹参、黄芪、甘草等。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肾阴虚加 麦冬、女贞子;肾阳虚加巴戟天、淫羊藿;瘀血阻滞加红花、桃仁、川芎。总有效率93.33%。林氏[13]自制健脑益智散:紫河车、龟板、杜仲、何首乌、桃仁、红花、当归、天麻、人参、黄芪、石菖蒲、羚羊角粉、金钱莲、白芍、柴胡等组成,治疗116例。髓海不足加山萸肉、山药;肝肾亏虚加熟地、阿胶;脾胃阳虚加肉桂、白术;气滞血瘀加丹参、木香;痰浊阻滞加半夏、胆南星;阴虚火旺加知母、川贝。上药分别研成细粉,临证配成散剂。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5%。杨氏用聪脑汤:黄精、百合、龟板、旱莲草、五味子、莲子、何首乌、石菖蒲、灵磁石、神曲组成。脾肾阳虚减龟板、何首乌、五味子,加鹿茸、红参、杜仲、巴戟天;肝肾阴亏加熟地、知母;阴阳两虚加西洋参、鹿角胶、枸杞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4%。经HDS检查结果显示:聪脑汤可改善智能,降低TC、TG,提高男性睾酮和女性雌二醇的水平。治疗组好转者为:大脑皮质广泛萎缩3例,轻度萎缩7例,脑沟变宽、脑回变平4例。表明聪脑汤有增强大脑神经细胞活力,使大脑皮质萎缩得以明显改善的作用。

周氏以白虎汤中肥知母15g,生石膏30g为主治疗23例。痰浊上蒙加白术、怀山药、白扁豆、砂仁;瘀血阻络加水蛭、红花、刘寄奴、佩兰;髓海空虚加益智仁、蔓荆子、山萸肉、枸杞子。治疗结果:对失语失认总有效率达到68%。对记忆减退、行为异常、个性孤僻、阅读书写困难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华氏用地黄饮子治疗26例: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石斛、麦冬、茯苓、远志、当归、附子、石菖蒲、党参、丹参、五味子等组成。心神不宁,失眠烦躁加酸枣仁、柏子仁、龙齿;阴虚有热去附子,加黄连、黄柏、知母;痰湿症状明显加半夏、陈皮;血瘀症状明显加桃仁、红花。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15%。韩氏[17]将老年痴呆分为狂躁型和抑郁型,狂躁型拟方:胆南星、郁金、丹参、川芎、大黄、石菖蒲、水蛭、半夏等;抑郁型拟方:熟地、何首乌、枸杞、黄精、山茱萸、桑寄生、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女贞子、蔓荆子等。治疗60例,临床总有效率90%。

沈氏取合谷、神门、间使、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神庭为主穴,烦躁生火者加风池、太溪;流涎不止者加地仓、颊车;言语蹇涩者加廉泉;胸闷、心悸者加内关;小便不利者加关元、中极。治疗40例,有效率为76%。孙氏[19]采用针刺四神穴为主,配关元、大锥、足三里、天枢、血海、三阴交等穴,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治疗70例,总有效率95.5%。李氏[20]用电针治疗43例,主穴为:百会、血管舒缩区、风池、内关,总有效率79.49%。优于氢化麦角碱对照组(有效率20.6%,P<0.01)。赖氏[21]采用四神针、智三针(本神、神庭)、水沟为主穴配神门、后溪、足三里、太溪,电针与手法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总有效率87.6%。

姜氏等取风池双、风府、百会、颈3-7夹脊穴,行补法。常规静滴清开灵,胞二磷胆碱或脑活素等药物,治疗32例,总有效率为93%。多氏用复智汤(熟地、枸杞、远志、山茱萸、益智仁、黄精等)加头针(额旁3线、额中线、顶颞前斜线及枕上正中线)治疗肾虚为主的患者54例,总有效率91%。

穴位注射:杨氏等用胞二磷胆碱注射于神庭、头临泣双、头维双以及合谷、风池双,治疗25例,总有效率为92%。

拔罐:杨氏运用健身负压吸罐于患者背部督脉循行部位来回缓慢推移3次,留罐于大椎穴,另按左右顺序从肾俞至大杼穴走罐同前法。按督→左→右→顺序反复走罐拔吸至皮肤潮红,留罐30分钟。治疗18例,总有效率为89%。

中医药对治疗老年性痴呆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历来重视智力保健,早在《内经》中即对老年智能减退和老年痴呆的共同核心症状“善忘”,多有描述,后世又专立“健忘”、“痴呆”、“神病”等病证。治疗方剂有近200首,多是宗古方、经方化裁,如读书丸、生慧汤、转呆汤等。中药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便于长期服用。另外,还有针灸疗法、针灸加药物疗法、饮食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心理疗法等,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手段上的多样性。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康复训练,仍是改善老年痴呆患者机能状况的主要方法。

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开展较大样本的研究,是近年中医药治疗痴呆研究的趋势。从许多临床有效验方中,选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则为中药治疗老年痴呆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在胆碱能学说、神经递质、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抗自由基损伤、钙拮抗作用、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LTP系统的影响、脑组织及神经细胞培养的改善、神经生长因子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这说明,老年痴呆的中药研究虽起步晚,但进步快,起点较高。

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①对老年痴呆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统一,辩证分型不一致。大多数报道未采用客观、公认的诊断和辩证标准;仅有少数报道采用1990年5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老年呆病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讨论稿)》中的诊断与辩证标准。②大多数的报道缺乏可量化的疗效评定标准,仅有少量报道采用MMSE、HDS、ADL、PRS等量化指标进行客观疗效评定。③大多数研究未采用严格的科研设计和对照方法,实验条件与技术落后,无法与国际水平接轨,因此其结果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④临床上对VD报道较多,而对AD的研究不多,这与AD患者占老年痴呆68.8%的现状不相适应。⑤缺乏大样本的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流行病学跟踪调查研究,难以说明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差等。这些都是需要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共同重视和完善的问题,以期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防治老年痴呆作出新的贡献。

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病患机制未明,使得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实验研究困难重重。动物模型是目前最突出的难题,VD的动物模型相对容易,而AD模型要有衰老和遗传两个因素以及特征性脑部病变。日本竹田俊男研制的快速老化痴呆鼠SAM-P/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6

老年人的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该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交互为患而出现心脉不通,心脉不荣,不通不荣则痛。目前中医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是最基本的治疗大法。笔者近20年来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认识到老年患者涉及病种多、兼夹证多,肾虚、脾虚和肝郁是治疗难收速效之原因,临床治疗应个体化,在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应重视补肾、解郁安神、健脾。

久病勿忘补肾

老年心绞痛是老年常见疾病,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病位在心,表现形式为“心脉不通”。本虚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为主,标实者为气血不畅,心脉痹阻为多。心主脉,脉为血之府,血行脉内,周流不息。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肾相关。《灵枢、经脉》说: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出贯肝隔,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在生理上心肾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肾为先天之本,诸阳之根,心阳本于肾阳,心阳非此不能生,非此不能发。肾阳充足秘藏,则心阳亦充足,共同温煦血脉,使脉道舒展通畅,血液得以在脉道中畅行不瘀滞。《内经》中指出“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强调肾亏体衰在“胸痹心痛”发病中的地位。明《景岳全书》亦日:“凡房劳过度,肾虚赢弱之人,多有胸肋间隐隐作痛”;姜春华等曾报告,冠心病在心绞痛缓解期都有腰膝酸软、耳鸣、畏寒、浮肿、动则气喘等肾虚症状。血之循行有赖于心阳的鼓动,如果心阳衰弱,鼓动无力,营血运行不利,脉痹不通而为心痛。从整体看,病本源于肾阳不足,肾阳不足是心阳不振之根,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源所在,由其而致的心血瘀阻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并在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年老体弱,肝肾渐虚,肾精日耗,使阴精亏于下,阴虚而血涩;因此,在心绞痛的治疗中,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既要注意活血通络治标,更要重视补肾培元治本。

例:患者,男,57岁,初诊时间2008年3。患者2年前有心肌梗死病史,近1个月来,经常心前区隐痛,活动及激动时易作,每次发作2~3分钟,移时自缓,无明显放射痛,在我院查心电图示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查胆固醇6.4mmo]/L,甘油三脂为2.90mmol/L,诊为“心绞痛”。服美托洛尔、消心痛、丹参滴丸等,心痛发作减少,时有胸闷气短,自感疲乏、头晕、耳鸣,观其面白体胖,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滑,脉细,属肾元不足,胸阳不振,心脉失畅,治以补肾培元,和血通络,药用右归饮加减:山芋15g,枸杞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仙灵脾10g,葛根15g,檀香10g,丹参30 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连服14剂,同时原服中西成药继用,诸症消失。半月后患者来诉胸闷未发,精神、体力明显转佳。

胖人注重健脾

《灵枢·经脉》云: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早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就有记载:“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脾胃论》云:“后天之本在于脾,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致,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脾胃居中焦,系气机升降的枢纽,其气升则水谷精气上充心肺;气降则滋后天阴精以济心火。大致与老年人脾气渐衰,脾虚运化无力,湿浊内生,水湿化痰,所谓“阳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生。此清浊不分,停留凝聚而成之“痰”乃无形之“痰”,冠心病人中约超过半数形体超重,血脂升高,肥胖也是脾虚之象。临床运用活血化瘀疗法单纯治“标”,虽可暂时缓解,但心绞痛发作渐频及停药复发,究其原因就是不重视脾胃虚弱这个“本”。心主血脉,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纳化正常,气血充沛,则心脉盈盛,五脏安和。若脾胃虚弱,升降反作,气血乏源,则心脉失养,血运不畅,亦可致心痛,笔者结合临床所见,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屡获良效。

例:患者,女,63岁。以“心悸、胸部憋闷、气短3个月”为主诉就诊。症见:肢体倦怠,面白形肥,纳差,气短自汗,便不成形,舌淡白,脉沉弱无力。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西医诊为冠心病。经过抗缺血、抗血小板治疗10天,症情不减,每因饮食失调及劳累时疼痛加重,给予中医诊治。查脉观症,诊为胸痹(脾虚失养)。归脾汤加减治之:党参30g,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0g,枣仁15g,元肉10g,木香3g,檀香10g,佛手10g,炙甘草6g;每日1剂,随症适当加减。调理治疗10天后,心绞痛及诸症基本消失。

善于调肝

情志不舒、精神紧张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诱因,同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躁和抑郁,使疼痛缠绵难愈。《难经·第十五难》曰:“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于心也。”《灵枢·厥病》云:“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时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薛氏医案》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读医随笔》又指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近年来,在临床中笔者采用舒肝解郁,活血通络之法治疗,每获良效。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阴囊湿疹病患86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年龄范围60~85岁,平均年龄(70.8±4.9)岁,病程1~4W,平均(2.6±0.8) W。患者受检前均没有做过特殊治疗,近期内也没有服用抗组胺类及类固醇类药物。两组受检人员年龄以及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3]

中医讲求“辨证施治”,按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湿热、血燥、阴伤以及阳虚四个类型,其中湿热型主要按照清热利湿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血燥型主要养肝生血、利湿止痒;阴伤型主要滋阴养血、除湿止;阳虚型主要健脾利湿、温肾助阳。内外兼治,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将黄连以及滑石粉按照1:3的比例敷于患处。

1.3 护理方法

由于疾病病变部位的特殊,老年病患存在一定的抵触及焦虑、害羞心理,因此治疗前应了解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病患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像病患讲解与该病有关的知识以掌握病患现存的心理问题,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并能够给予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过程中向病患讲解中药治疗的有关配方及效果,促使病患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根据病患不同的治疗结果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用药护理根据病患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督促病患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病情观察。告诫病患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的一些临床表现,以便于患者和家属能够采取很好的防范措施。饮食护理宜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充分的食物,忌食辛辣、海鲜等刺激性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健康教育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内衣以宽松、吸汗且透气的棉质内衣为主,勤洗勤换。当病患出现瘙痒加重时应避免抓痒,可采取如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1.4 疗效判定

①治愈:阴囊皮损消退完全,且未出现肥厚、结痂和渗液;②显效:皮损消退面积达70%,且未出现瘙痒和渗液;③有效:皮损消退面积范围30%,患者出现轻度的瘙痒;④无效:皮损及自觉症状无减轻。皮损无消退,且患者的自觉症状无改善[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一周内,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其中研究组中治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到90.7%;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8例,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7%,二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阴囊湿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临床上主要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类型。阴囊湿疹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阴囊处的皮肤呈弥散性肿胀发红,伴有微小的丘疹及水疱,奇痒无比,病患搔抓破裂后出现大范围的糜烂,并且有的渗出的淡黄色的浆液凝结成痂。阴囊湿疹在中医学中被称作“肾囊风”或“绣球风”。阴囊湿疹中医治疗中讲究“内责之于心脾,外责之于风湿热邪”,通过辨证论治,观证求因,从而表里兼治;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当进行准确的辩证,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对老年阴囊湿疹病患进行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了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后,总有效率达到90.7%,而对照组仅对老年阴囊湿疹患者进行了中医治疗,总有效率为76.7%,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疗法对老年阴囊湿疹患者起到一定的疗效,从而说明正确的治疗方式可为疾病的治愈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老年阴囊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以及临床护理,则显著提高了对老年阴囊患者治疗的效果,因此看出临床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为疾病的快速治愈以及避免疾病的再次发生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小晶,温剑萍,余雪红,等.阴囊湿疹253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622-633.

[2]池少平.阴囊湿疹伴感染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4):168-169.

[3]李瑛.老年阴囊湿疹患者中医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2013,7(6):131-132.

[4]崔关花,朱竹焕.中药治疗阴囊湿疹临床观察[C].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259-260.

中医辩证治疗老年痴呆症体会 篇8

1 病因病机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脑功能失调与智能衰退为主的病症。以呆傻愚笨, 智能低下, 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 寡言少语, 反应迟钝, 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示语, 或闭门独居, 或口中喃喃, 言辞颠倒;—行为失常, 忽哭忽笑, 或不欲食, 数日不知饥饿等。中医学对老年呆病的认识比较早, 对本病的描述多数散见于“白痴”、“呆痴”、“神呆”、“呆病”、“痴呆”等疾病中, 其临床表现易与一些疾病相混淆, 如:癫病、狂病、痫证、健忘、郁病、谵妄、百合病、脏跺等疾病, 这些疾病虽然均有精神神态的改变, 但老年呆病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在临床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视空间技能以及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变化。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 脑髓充足, 才能神气清灵;髓海不足, 则神呆气钝失却清灵。老年肾气衰, 阴精亏损, 阴亏于下不能上充于脑:髓海空虚为本, 痰瘀犯脑为标, 元神失养, 神明失聪, 导致该病发生, 加之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 或久病体虚, 脾气亏虚, 运化失司, 易致痰阻脑络, 或情态失调, 气机瘀滞, 致血行不畅, 或元气虚, 气虚不能运血。老年性痴呆症是由于气、血、痰、瘀、火诸邪内阻, 上扰清窍, 造成老年人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元气不足, 阴阳失调所致。基本病机为髓海失养, 故治疗上当培补后天脾胃, 以冀脑髓得充, 化源得滋。同时, 须注意补虚切忌滋腻太过, 以免滋腻损伤脾胃, 酿生痰浊。

2 辨证论治

2.1 虚证

2.1.1 肝肾阴亏型

症见表情呆滞, 双目少神, 形体消瘦, 沉默少言, 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面红盗汗, 爪甲无华, 耳鸣耳聋, 舌红少苔或无百, 脉象沉细。治拟补肝益肾, 滋阴养血。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知母、川黄柏、熟地、丹皮、当归、淮山药、山萸肉、云茯苓、阿胶等。肾虚重者, 可用左归饮加减。阴虚火旺者, 加重用知母、川黄柏、丹皮。肝血不足者, 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1.2 脾肾不足型

症见表情呆滞, 沉默少言, 记忆力减退, 丧失认知能力与计算能力, 说话含糊不清, 语不达意, 腰膝酸软, 食少纳呆, 气短懒言, 口涎外溢, 四肢不温, 舌质淡白, 苔少, 脉象沉细。治拟补肾健脾, 益气生精, 以金匮肾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熟地、肉苁蓉、山萸肉、枸杞子、炒白术、云茯苓、巴戟天等。脾肾阴虚为主者。加用天花粉、玉竹、石斛等。脑肾阳虚为主者, 加用黄芪、干姜、上肉桂等。气短乏力较甚者, 加用紫河车、阿胶、黄芪、潞党参等。

2.l.3髓海不足型症见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记忆力减退, 懈惰思卧, 齿枯发焦, 腰膝酸软, 步行艰难, 夜眠多梦, 舌质淡, 苔薄, 脉象沉细。治拟填精补髓, 开窍醒神。方用补肾益髓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龟板胶、熟地、山萸肉、白术、当归、淮山药、石菖蒲、远志、杏仁等。本型以虚为主, 但不可峻补, 一般多以本方为主加减制蜜丸或膏剂以图缓治, 也可用河车大造丸补肾益精.

2.2 实证

2.2. l痰浊阻窍型

症见体型偏胖, 表情呆滞, 智力明显衰退, 终日无言, 呆若木鸡, 或口中喃喃自语, 有时哭笑无常, 或有痰鸣声, 脘腹痞满不适, 不思饮食, 或口多涎沫, 舌质淡, 苔厚腻, 脉象细滑。治拟健脾化湿, 豁痰开窍。方用指迷茯痰浊化热, 干扰清窍,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者, 将制南星改为胆南星, 并加瓜蒌、栀子、黄芩、天竺黄、鲜竹沥;伴有肝郁化火, 灼伤肝血心液, 症见心烦躁动, 言语颠倒, 歌笑不休, 甚至反喜污秽, 宜用转呆汤加味。

2.2.2 瘀血内阻型

症见表情呆滞, 记忆力明显减退, 言语不利, 易惊恐, 肌肤甲错, 或有外伤史, 双眼暗晦, 或口干不欲饮, 舌质暗紫色, 或有瘀斑, 苔少, 脉象纲涩, 治拟活血化瘀, 开窍醒脑。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干地龙、制香附、广木香、赤芍等。瘀血日久, 血虚明显者, 加用制首乌、紫河车、阿胶、大红枣等:瘀血日久, 阴血亏虚明显者, 加熟地、阿胶、鳖甲;肝火旺者可加菊花、夏枯草、丹皮、栀子、生地、竹茹等:痰瘀交阻, 兼口重, 口流粘沫, 舌质紫暗有瘀斑, 苔厚腻者, 可加半夏、橘红、枳实、杏仁、胆南星:久病入络者, 宜加蜈蚣、僵蚕、全蝎、水蛭、地龙等虫类药以舒经通络, 同时加用天麻、葛根等:兼见肾虚者, 症见口中流涎, 舌淡紫胖, 苔腻或滑者, 可加益智仁、补骨脂、山药等。

3 针灸治疗

3.1 体针

酌情使用多针透刺, 如百会透四神聪:神庭透当阳, 再透上星:首面透鼻交;定神透水沟;足三里透丰隆;风府透哑门;大椎透身柱;命门透肾俞;内关透神门:复溜透太溪等治疗。

3.2 穴位注射

用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注射, 对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效果。

3.3 针药并用

对一些单用针灸治疗效果欠佳的痴呆患者, 可交替针刺人中、四神聪、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及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两组穴位并用。

4 典型病例

李某, 男, 74岁, 患痴呆症4年。初诊症见:表情呆板, 神疲不语, 目不识人, 纳少, 不识家人, 常在路中走失, 不能回家。家人将其姓名、电话写于其衣服上。舌淡肨, 苔薄白, 脉细弱。辩证为呆症 (脾肾不足型) 。治拟补肾健脾, 益气生精。方用金匮肾气汤加减。潞党参15g, 黄芪15g, 熟地30g, 当归15g, 山萸肉12g, 白术芍 (各) 9g, 枸杞子30g, 淮山药30g, 云茯苓15g, 青陈皮< (各) 6g。在此方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治疗, 连服药3月, 停药半月, 为1个疗程, 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 症状较入院时明显好转。能回忆许多往事, 家属来院探望时, 能与亲人正常交谈, 并要求家属领她出院。

陆某, 女, 81岁, 患痴呆症4年。初诊症见:表情呆板, 神疲乏力, 言语不清, 声音微小, 目不识人, 纳少, 步履迟缓不稳, 嗜睡, 自汗, 大便难, 小便失禁。近记忆力消失, 不能正确计算数字, 阅读书写能力丧失, 舌质淡, 舌体胖, 苔白, 脉沉细无力。此乃年迈体弱, 肾气已衰, 加上久病伤脾精血俱亏, 致脑髓空虚, 神明失养而发痴呆。治以脾肾双补, 益气养血。处方:当归30g, 太子参30g, 肉苁蓉30g, 鸡内金l0g, 积壳l0g, 黑芝麻15g, 淫羊藿18g, 菟丝子30g, 五味子9g, 补骨脂20g, 生甘草320水煎服, 1日1剂。服药15剂, 神疲乏力减轻, 上方加赤芍15g, 桃仁10g、鸡血虅30g、仙鹤草30g、益智仁15g, 继服3个月, 步态较前明显好转, 心智益较前明显提高。

5 讨论

老年性痴呆症属临床常见病, 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多发生在65岁以后, 女性略多于男性, 随着年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高, 症状也不断加重。临床典型症状有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的障碍, 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明显减退。引起老年性痴呆症的真正原因, 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但有许多因素与发病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免疫、遗传、病毒、毒物等均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有关。

中医认为, 其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为主。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相关。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脏腑功能逐渐衰退, 从而导致人体三宝:精、气、神受损, 阴阳失调所致, 病性则以虚为本, 以实为标, 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 因而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证以痰浊蒙窍及瘀血内阻为多, 治疗当化痰开窍, 活血祛瘀;而痰瘀内结日久, 生热化火者, 又当清热泻火。虚证以精、气、血、阴、阳亏虚为多, 当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肾填精、滋阴养血、补气益血等法。由于肾与髓密切相矢, 因而补肾是治疗老年性痴呆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至于虚实夹杂证, 当分清主次, 或标本同治, 虚实兼顾。

综而述之, 治疗老年痴呆症当以补肾、醒脑、益精髓为治疗准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 中药能改善痴呆患者的记忆认知障碍, 对抗中枢胆碱能损害造成的皮质乙酰胆碱含量和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的降低, 减轻乙酰胆碱脂酶的损伤, 从而提高体力、智力、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水平。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均采用了多种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西药, 促进神经生长的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新型胆碱脂酶抑制剂卡巴拉汀, 都因为疗程中的昂贵价格与疗效的失平衡而被临床医师慎用。临床实践表明, 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配合以饮食 (竖果、茵类) 、情志 (言语开导、心理暗示) 、益智 (书画、棋类、桥牌) 、体育 (五禽戏、太极拳) 等疗法, 以促进大脑半球左右平衡, 延缓大脑的衰退。

摘要:老年痴呆症在我国属多发病, 难治病, 威胁着广大老年人的健康。本文就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作了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中医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 (4) :195~197.

[2]邢秀吉.老年痴呆症研究现状及中医治疗对策[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2 (1) :58~60.

[3]么洪文, 老年痴呆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中国杜区医师, 2004, 20 (20) :20.

[4]邓皖利, 张杜平.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思路探讨[J].新疆中医药, 2001, 19 (增刊) :13~15.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9

1临床资料

患者38例, 均为本院老年病门诊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就诊患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995, 1, 1) , 经检查确诊为厌食症并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年龄均为60岁以上, 其中男22例, 占50.9%;女16例, 占49.1%;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者3年以上。

2辩证治疗

2.1 脾失健运型

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 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阳, 脾胃虚寒, 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 腐熟无力, 精微难以为脾胃所用,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 胃不受纳, 脾胃不和而发病。症见面色少华, 不思饮食, 或饮食无味, 或伴呕吐, 形体消瘦, 二便调, 苔白或厚腻, 脉尚有力。治以健脾助运。方用曲麦枳术汤加味。方药:白术15 g, 神曲30 g, 麦芽30 g、枳实15 g、陈皮15 g、鸡内金15 g、藿香15 g、砂仁12 g、山楂24 g。脾虚夹湿者加薏苡仁30 g、白扁豆24 g、泽泻15 g;苔厚腻湿重者, 减白术, 加苍术15 g。本型共14例。

2.2 肝郁脾虚型

老年人长期情志不遂, 或思虑过度, 肝木郁结, 使脾胃消化进一步减弱, 脾失健运而发病。症见厌食, 精神抑郁不畅, 胃脘胀满不适, 嗳气频作, 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舌淡苔白, 脉弦细。治以健脾疏肝理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越鞠保和丸加减。方药: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2 g、陈皮10 g、木香10 g、砂仁12 g、山楂15 g、神曲20 g、莱菔子12 g、香附10 g、连翘l0 g。脾虚甚加太子参20 g、黄芪20 g;胃脘胀满不适, 嗳气频作较重加柴胡10 g。本型共10例。

2.3 胃阴不足型

老年人久病、大病之后耗伤正气, 胃气受损, 或外感高热, 热病伤阴, 胃阴不足则水谷少人, 津液无由化生, 胃气失降, 浊气上升而厌食。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 皮肤干燥, 缺乏光泽, 心烦不安, 自汗盗汗, 大便干结, 舌质偏红, 舌苔光剥或少津, 脉细。治以养胃育阴。方用益胃汤加减。方药:石斛15 g、乌梅12 g、北沙参24 g、玉竹24 g、白芍12 g、甘草9 g、山药20 g、茯苓15 g。阴虚甚者加玄参30 g、花粉12 g, 加大滋阴益胃之力;心烦不安加胡黄连12 g、莲子心6 g;汗多者加淮小麦30 g, 大枣5~6个以止汗。本型共9例。

2.4 脾胃气虚型

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 日久气血生化不足, 吸收不利, 脏腑肌肉失于濡养。症见厌食, 气短懒言, 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舌淡苔白, 脉细弱无力。治以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2 g、陈皮12 g、山药30 g、薏苡仁30 g、白扁豆15 g、砂仁12 g、木香12 g、桔梗12 g、甘草9 g。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山楂24 g、神曲24 g、麦芽30 g以消食导滞;大便溏薄者加炮姜12 g以温运脾阳;脾胃虚寒手足不温者加理中汤以温中散寒。本型共5例。以上治疗10 d为一疗程, 草药均采用先武后文, 药开后文火煎煮30 min, 煎取药汁300 ml, 1日分2次服用, 1剂/d。

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 食量略有增加;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4结果

所有38例患者中, 治愈24例占63.1%;好转7例占18.4%;无效者7例, 占18.5%。总有效率81.5%。其中脾失健运型14例, 占36.9%, 治愈9例, 好转3例, 无效2例;肝郁脾虚型10例, 占26.4%, 治愈4例, 好转4例, 无效2例;胃阴不足型9例, 占23.6%, 治愈4例, 好转4例, 无效1例;脾胃气虚型5例, 占13.1%, 治愈1例, 好转2例, 无效2例;所有病例在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

5讨论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2016年8月期间,选择在该院入院接受治疗的87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该次治疗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属于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制定的《糖尿病肾病诊断及治疗范畴》[4],患者年龄均大于60周岁。排除标准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心脏等脏器重度疾病和严重精神类疾病等。在开展治疗前,首先向患者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根据患者的主观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1例,组内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区间伟60~79岁,平均年龄(68.22±3.85)岁。病程区间为4~29年,平均病程(12.58±5.65)年。观察组患者46例,组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区间伟60~83岁,平均年龄(67.53±4.02)岁。病程区间病程区间为5~31年,平均病程(13.26±6.13)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传统西医治疗,主要方法包括:(1)控制血糖。常规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患者血糖;(2)稳定血压。高血压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相应的控制高血压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关键着手点。对于合并高血压患者,优先使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国药准字H31021938)进行治疗,口服每次1片,1~2次/d。对于重症患者,可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10910052),口服每次1片,1~2次/d;(3)饮食调整。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严格管理,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0.8 g/kg,钠元素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 g等。常饮食以新鲜的蔬菜和粗粮为主,少食多餐,禁烟禁酒。

1.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中医疗法的治疗环节。中药基本方组成:熟地黄30 g、山药30 g、山茱萸30 g、蒲公英20 g、大黄6 g和黄芩12 g等。然后根据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分型加减。中医角度将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肾气虚型、肺肾气阴虚型、阴阳气虚型3种,具体如下:(1)对于肝肾气虚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其症状表现为多汗燥热和血亏神乏等,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生地20 g、首乌15、枳壳10 g、川牛膝20 g和黄精15 g等;(2)对于肺肾气阴虚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其症状表现为咳嗽气促和胸背酸软等,在基本方基础上,加元参20 g、麦冬10 g、生地20 g、沙参30 g、积实10 g和地骨皮30 g等;(3)对于阴阳气虚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其症状表现为手足心热和神疲乏力等,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生鹿角片10 g、生地骨皮30 g、当归10 g、生黄芪30 g和女贞子10 g等[5,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Scr)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值(FBG)和餐后2 h血糖值(P2BG)等。

1.4 疗效标准

整体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其中显效为患者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尿白蛋白排泄至少下降50%,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50%以上,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降30%以上;有效为患者糖尿病肾病临床症状表现有所改善,以上各项实验室检测数值有所降低,但均不及显效的下降标准;无效为患者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临床改善不明显,各项检测数值无变化,甚至恶化。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24 h尿蛋白定量等4项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再次检测,以上4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见,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再次检测,以上两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见,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目前西医疗法是首选的治疗途径,主要从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等方法入手,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但由于西医具有治标不治本的缺陷,加之患者年龄偏大等多种原因,西医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西医疗法比较,中医疗法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如几乎无毒副作用和治疗方法因患者而已等,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以该次治疗实践为例,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辨证分为肝肾气虚型、肺肾气阴虚型、阴阳气虚型3种,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从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和治疗效果多方面,与采取传统西医疗法的对照组患者比较,前者均更为理想,说明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该院近期手收治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其主观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西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结果 从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和治疗效果两方面,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所得结果均更为理想。如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85%和9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效果显著。

关键词:老年患者,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桂滨.老年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新中医,2011,43(1):133-134.

[2]程会兰.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5,33(2):81-82.

[3]郑春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4):510-511.

[4]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糖尿病肾病诊断及治疗规范[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5):463-465.

[5]欧恺怡.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2):63-64.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中老年;高血压病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高血压病在临床越来越常见。笔者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种证型,在临床上进行辨证治疗。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静息状态下连续三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肺、肝、肾功能损害等患者[1]。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A组为肝火亢盛型,共4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为(61.63±7.42)岁;体重52~74kg,平均体重为(64.52±5.83)kg;病程1~15年,平均病程为(5.53±1.64)年;高血压分级为Ⅰ级20例、Ⅱ级22例、Ⅲ级3例。

B组为阴虚阳亢型,共4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为(61.78±7.14)岁;体重51~75kg,平均体重为(64.20±5.75)kg;病程1~14年,平均病程为(5.62±1.71)年;高血压分级为Ⅰ级20例、Ⅱ级20例、Ⅲ级2例。

C组为阴阳两虚型,共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1.99±7.38)岁;体重50~76kg,平均体重为(64.80±5.69)kg;病程2~14年,平均病程为(5.28±1.55)年;高血压分级为Ⅰ级21例、Ⅱ级23例、Ⅲ级4例。

D组为痰湿壅盛型,共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为(62.02±7.42)岁;体重51~75kg,平均体重为(64.25±5.53)kg;病程1~13年,平均病程为(5.43±1.60)年;高血压分级为Ⅰ级18例、Ⅱ级19例、Ⅲ级3例。

对比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性别、年龄、体重、病程、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均给予中药汤剂口服,1剂/d,早晚各一次。

A组处方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益母草、茯苓等。

B组处方包括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C组处方包括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D组处方包括半夏、白术、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2]。

1.3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

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下,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19mmHg;

无效:治疗舒张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或恶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当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四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较,A组>D组>B组>C组,其中C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四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A组(n=45)18(40.00)24(53.33)3(6.67)42(93.33)*

B组(n=42)14(33.33)18(42.86)5(11.91)37(88.09)*

C组(n=48)15(31.25)21(43.75)12(25.00)36(75.00)

D组(n=40)16(40.00)20(50.00)4(10.00)36(90.00)*

注:与C组比较,*p<0.05

3.讨论

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并逐渐年轻化。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例,高血压不仅可导致靶器官功能损害,也是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重点。西药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也有目共睹。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中医学理论将高血压病归纳于“风眩”、“眩晕”、“头痛”之范畴。肝火亢盛型多因七情内伤而致肝失疏泄,使气郁化火、肝火亢盛,治则宜疏肝解郁、清热化火。阴虚阳亢型主要与素体阴虚或阳盛有关,阴虚则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治则宜滋阴潜阳、养血和营。阴阳两虚型与肝肾气血阴阳虚弱有关,尤以肾阴肾阳虚弱为主,治则宜滋阴壮阳、补益肝肾。痰湿壅盛型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恣食肥甘生冷,脾之运化失司,水湿痰浊内停所致,治则宜健脾益气、化湿祛痰。

本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老年高血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其中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较为棘手,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朱伟,李世军,阮新民.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38~40.

[2] 谷万里,史载祥,余云旭,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42~847.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65例老年炎性贫血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32例;年龄为52~78岁, 平均 (60±1.5) 岁。以上患者均符合WHO诊断贫血标准, 男性的Hb低于130g/L, 女性的Hb低于120g/L。

1.2 治疗方法

口服归脾汤, 白术30g, 茯神30g, 黄芪30g, 龙眼肉30g, 酸枣仁30g, 人参15g, 木香15g, 甘草8g, 当归3g, 远志3g。每日1剂, 开水冲服, bid; (药品是由深圳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的999中药配方颗粒) ;加再造生血片, 每次4片, tid;卧床患者加服多维元素片, l片/日。1个月为一个疗程, 共服3个疗程。加施灸法, 取穴以膈俞、脾俞、气海俞、关元、膏肓俞、肾俞、足三里、血海、大椎等穴, 施灸20min, qd, 共3个月。

1.3 观察项目

用ELISA技术检测IL-6、IL-l、TNF-a, 血常规检测Hb。体力的状况评定, 用ECOG的评分标准:0级与正常活动能力一样;1级能做轻体力的活动和生活自理, 但不能做较重体力的活动;2级能生活自理, 但不能从事工作, 日间有一半时间离起床活动;3级仅能部分生活自理, 日间以卧床或坐轮椅为主;4级长期卧床不起, 且生活不能自理。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三个月后, IL-1、IL-6、TN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 Hb水平显著改善, 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的体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其中恢复0级的比例为44.62%, 比治疗前的9.23%有明显的改变 (P<0.01) 。详见表1、2。

3 讨论

老年人常出现贫血, 其原因多见于老年人随着机体衰老, 对铁的吸收利用功能减弱, 而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分泌的雄激素减少使得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导致造血的功能低下。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 易产生自身的免疫性贫血, 且易发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等, 而出现继发性贫血。或者, 老年患者的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摄入的质量不高, 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甚至, 因老年人的各种慢性疾病, 会引起分泌红细胞激素减少, 导致红细胞的生成不足。而炎性贫血往往是因微生物的感染, 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 引发的炎症物质常会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红系前体细胞抵触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生成。经研究表明, 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 其体内的炎症标记因子, 如IL-6、IL-1、TNF-a等也会显著增高[2,3]。老年性贫血差不多与老年衰弱的所有指标升高都有关, 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的联系[4]。有文献报道, 机体的虚弱会导致IL-6升高, 两者呈正相关性[5]。而IL-6在各个红细胞生成的阶段都起着抑制作用, 且削弱了EPO的依赖性细胞的通路。

贫血属传统医学的“血虚”、“虚劳”、“血枯”等, 其发生原因有脾胃功能的失调、缺乏精微物质, 肾虚不能生化骨髓, 髓亏不生血。而归脾汤可健脾生血, 再造生血片可滋补肝肾, 改善气血两虚的症状;多维元素片可预防因维生素的缺乏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本组患者经治疗后, IL-1、IL-6、TN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 Hb水平显著改善, 患者的体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证实了中医药综合疗法对治疗老年炎性贫血有良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玲, 王明霞.老年贫血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 2004, 26 (3) :230-230.

[2]王娜.生血宁片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 19 (3) :43-45.

[3]陈志伟, 王可伟, 万毅, 等.老年贫血30例临床分析[C].中国临床医药研究, 1999:261-262.

[4]陈志伟, 王可伟, 万毅, 等.24例老年贫血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 21 (4) :563.

上一篇:生态走廊下一篇:男女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