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2024-05-23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共10篇)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篇1

在未来的几十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贫血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 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不明原因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发病率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原发病的掩盖等原因, 很多老年人轻度甚至中度贫血常常被忽视。贫血是老年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即便是轻度贫血也可能导致机体重要的功能损害和死亡率增加[1], 因此提高对老年贫血的认知和诊断、治疗水平尤为重要。

1 关于贫血的判定标准

准确的判定标准对于评价老年贫血的严重程度、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尚缺乏大规模调查资料, 不同文献采用标准略有不同, 男性血红蛋白 (Hb) 低

限为120 g/L、125 g/L, 女性则100 g/L、105 g/L、110 g/L不等, 国内一般采用在海平面水平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作为贫血的诊断标准[2]。国际上多采用WHO专家委员会1968年根据有限的资料制定的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作为贫血的判断标准, 此标准尚缺少≥60岁老年人资料, 其准确性令人质疑。最近2项大规模的健康调查样本量分别为33 994人和41 038人, 其Hb水平略高于WHO正常人群Hb低限标准, 而≥60岁老年人Hb水平略低于<60岁人群 (表1) [3], 表明WHO贫血标准基本适用。但对于≥65岁老年人贫血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年龄调整?老年贫血诊断标准是应该根据生理需要还是根据人群统计资料制定?老年女性月经消失, Hb水平是否应低于男性?这些问题尚有待探讨。

几项研究显示老年贫血的病人生理功能和体力下降。Penninx等[4]发现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3种不同定时功能测试 (站立平衡、5次重复从椅子上站起坐下、8英尺行走) 能力下降与Hb浓度下降一致。In CHIANTI研究发现, 在意大利Chianti地区居住的年龄在65~102岁的贫血患者膝伸肌力和手握力与同龄非贫血者相比降低[5]。

更重要的是, 在患其他疾病的时候贫血可能影响老年人的死亡率, 例如, Ezekowitz等[6]研究显示在老年充血性心衰合并贫血的患者比无贫血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Hb下降10 g/L, 死亡危险增加13%, 提高Hb水平能提高终末器官功能。Wu等[7]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贫血的老年患者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贫血者;Hayashi等[8]研究显示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与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治疗后左室功能改善。这些资料提示在老年人贫血与合并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

即使在无合并症的“健康”老人中, Hb下降也导致死亡率上升、生存时间缩短。Zakai等[9]在5888例社区老人随访中, 按WHO标准贫血者11年病死率为57%, 无贫血者为39% (表2) 。

注:与非贫血者比较, **P<0.01

对于Hb接近正常或在正常低限时, 是否影响老年人生存率?Zakai等[9]发现男性Hb<137 g/L、女性Hb<123 g/L时, 11年死亡率49%, 显著高于Hb正常高限者。Horwich等[10]在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中也有相似的发现 (表3) 。

NHANES III调查结果显示按照WHO (男性Hb 130 g/L, 女性Hb 120 g/L) 标准, 仅育龄期妇女贫血发生率高于男性, ≥65岁女性贫血发生率逐渐低于男性。在一项对1002例老年女性随访观察中, Hb<120 g/L的老年女性病死率显著高于Hb>139 g/L的老年女性[11], Culleton等[12]在调整年龄、糖尿病状态、肾小球滤过率及合并症等因素后, 不同Hb水平女性生存曲线与男性相近。说明Hb下降同样是老年女性的危险因素。

因此Hb下降不是衰老的正常改变, 并且由于老年人脏器衰老改变, Hb下降对其影响更明显, 因此老年人贫血诊断标准设定应以是否影响生理功能和生存质量为准, 而不应简单以人群统计资料设定贫血标准。老年女性对Hb下降与男性同样敏感, 且老年女性月经消失, 贫血标准不应再有性别差异。适合于中国老年人的最佳Hb水平是多少尚需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现阶段建议采用Hb<120 g/L作为贫血标准。

2 贫血的诊断

对于Hb低于正常下限的老年人, 除了仔细询问病史和详细查体外, 首先应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推断病因并进行相应检查。

低MCV的老年贫血最常见的病因是缺铁性贫血, 其次是慢性炎症性贫血。此时, 如果血清铁蛋白<20 μg/mL, 则提示为铁缺乏;而血清铁蛋白升高伴C-反应蛋白增高, 血清铁减少, 则高度提示慢性炎症性贫血。需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可能缺铁伴慢性炎症性贫血, 临床上应综合判断, 检测转铁蛋白受体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MCV增高最常见原因是叶酸、VitB12缺乏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酗酒和慢性肝脏病也可能造成大细胞性贫血。除检测血清叶酸、VitB12浓度外, 试验性叶酸、VitB12治疗也是重要诊断依据, 如试验性治疗无效, 应作进一步检查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应注意检查肾功能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 另外缺铁性贫血早期、混合型营养性贫血同时兼有大细胞和小细胞时也可能表现为MCV正常。

何时进行骨髓检查是临床上医患常常讨论的问题, 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浆细胞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因此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贫血均应进行骨髓检查 (涂片、活检及染色体检查) 。

总之, 贫血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临床问题, 而老年人临床情况复杂, 合并症多、用药多, 进行临床诊断时要作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Lucca U, Tettamanti M, Mosconi P, et al.Association of mild anemia with cognitive, functional, mood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in the elder-ly:The“Health and Anemia”study[J].PLoS ONE, 2008, 3 (4) :e1920.

[2]林果为.贫血[M]//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4.

[3]Beutler E, Waalen J.The definition of anemia:what is the lower limit of normal of the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J].Blood, 2006, 107 (5) :1747-1750.

[4]Penninx B, Pahor M, Cesari M, et al.A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disabil-ity and decreased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muscle strength in the eld-erly[J].J Am Ger Soc, 2004, 52 (5) :719-724.

[5]Penninx B, Guralnik J, Onder G, et al.Anemia and decline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among older persons[J].Am J Med, 2003, 115 (2) :104-110.

[6]Ezekowitz J, McAlister F, Armstrong PW.Anemia is common in heart failure and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insights from a cohort of12065patients with new-onset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 2003, 107 (2) :223-225.

[7]Wu WC, Rathore SS, Wang Y, et al.Blood transfu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l J Med, 2001, 345 (17) :1230-1236.

[8]Hayashi T, Suzuki A, Shoji T, et al.Cardiovascular effect of normali-zing the hematocrit level during erythropoietin therapy in predialys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J].Am J Kid Dis, 2000, 35 (2) :250-256.

[9]Zakai NA, Katz R, Hirsch C,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anemia sta-tus,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mortality in an elderly cohort: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Arch Intern Med, 2005, 165 (19) :2214-2220.

[10]Horwich TB, FonarowGC, Hamilton MA, et al.A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symptoms, greater impair-ment in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art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 2002, 39 (11) :1780-1786.

[11]Chaves PH, Carlson MC, FerrucciL,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mild anemia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m-pair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women: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Ⅱ[J].J Am Geri-atr Soc, 2006, 54 (9) :1429-1435.

[12]Culleton B, Manns B, Zhang J, et al.Impact of anemia on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J].Blood, 2006, 107 (10) :3841-3846.

老年性贫血 篇2

老年性贫血的原因

大约有以下几种引起贫血的原因:

1造血系统与造血机能老化。红细胞的生成场所为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大,红骨髓逐渐减少,因而造血场所减少了。更为重要的是,40岁以后,刺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合成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量开始逐年降低。加之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氧消耗量减少,故受耗氧量影响的这种激素的生成也可能降低。

2红细胞的寿命缩短。据日本学者测定:老年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要比青壮年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短一些。老年人红细胞内部一些酶类活性与代谢均有所降低。对渗透压的抵抗力与对高温抵抗力均有所降低。故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红细胞破坏增加。

3造血原料缺乏。随着年龄的增大,牙齿脱落,舌及味蕾萎缩,胃肠功能减退,消化酶分泌腺体萎缩等原因,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造血所必需的铁,维生素B12,叶酸与一些必需氨基酸因消化吸收障碍而缺乏,就会使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4雄性激素水平降低。老年人性器官功能衰退,老化,可造成雄性激素的分泌量明显降低。雄性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的生成。雄激素水平的下降,就使红细胞的生成水平降低。

5其他原因。老年人痔疮发病率较高,消化道溃疡与凝血机能减退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慢性失血也有不少,这都可导致贫血。为了减肥和降低血脂,片面地强调控制饮食,也是老年性贫血的原因。

老年性贫血的表现

老年性贫血的患者可出现面色,手掌及牯膜苍白。一般易于出现活动时气短,心悸,这些应与老年性心肺疾病鉴别,但又要防止漏诊。老年性贫血者可出现心脏症状或精神神经症状,也可以出现浮肿,引起心力衰竭,或并发心绞痛。尤其是脑或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的病例,则更易并发此类现象,应加注意。老年性贫血的实验室指标一般不太明显,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降低也不显著,可能与老年人血浆浓缩有一定关系。

老年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老年性贫血病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消除长期慢性失血.然后适当地补充造血所必需的一些营养物质如叶酸、维生素B12,铁与锦等及一些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贫血现象可望逐渐消除。人们在进入老年期以后,要注意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的氧消耗量,这样可促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刺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生成,延缓造血系统的老化。有社会活动能力的老年人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值要高于丧失社会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因此,老年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是有益的。

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多供给一些既可口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热量可控制在每天2500卡以下。肥胖,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控制不要过分。食谱的配制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使必需氨基酸的数量与种类增多。要多提供一些新鲜水果与蔬菜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钾等无机离子。老年人以摄入花生油为宜,花生油对血脂升高影响较小,且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族的吸收与运输。对于老年性贫血的患者要适当增加含铁较多的食物如猪肝,海带,紫菜,黑木耳,芹菜等以补充铁剂的不足。在烹调时可加一定量的食醋来促进铁的吸收。

老年慢性病贫血的诊断 篇3

1 病因

一般而言, ACD者多有基础疾病存在。常见病因如下:①感染:如病毒感染 (包括HIV感染) 、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等。②肿瘤:包括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④创伤:烧伤、外科创伤。⑤实体器官移植后的慢性排斥反应[3]。

2 发病机制

ACD是细胞因子以及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改变导致的体内铁平衡失调、红系祖细胞增生受抑、红细胞寿命缩短而造成的一种贫血。

2.1 铁平衡失调

低铁血症的产生及红系祖细胞铁利用受限是ACD一个最显著的病理生理特征, 其发生是急性相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证明给小鼠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白介素-1 (IL-1) , 小鼠可以发生低铁血症和贫血[4], 这可能与细胞因子所致的铁蛋白的高表达有关, 而铁蛋白是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储存铁的主要蛋白[5]。在慢性炎症的情况下, 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吞噬红细胞和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摄入二价铁的方式来获得铁[6]。γ干扰素 (IFN-γ) 、脂多糖、TNF-α可以上调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的表达而提高活化巨噬细胞铁的摄入[7]。近年发现铁稳态调节激素Hepcidin 在此过程中也起关键作用。Hepcidin是一种产生于肝脏、循环于血液并经尿液排出抗微生物蛋白, 也是一种Ⅱ型急性时相蛋白。Hepcidin最初由Krause 和Park 两研究小组于2000 年分别从人血超滤液和尿中分离出, 是一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 分别命名为LEAP-1 (liver 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和Hepcidin[8,9]。实际上, Pigeon 等[10]2001 年采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法” (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寻找与小鼠肝铁负荷增多相关基因时才明确Hepcidin是机体铁稳态调控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分子或铁稳态调节激素。Hepcidin是由25个氨基酸残基和4个二硫键构成的阳离子多肽, 是食物铁自肠道吸收和铁从巨噬细胞释放主要调节因子。慢性炎性反应时产生细胞因子IL-6和慢性感染时产生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LPS) 均可强烈刺激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及分泌, 后者通过抑制肠道铁吸收及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铁释放, 由此产生低铁血症是ACD 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表明, Hepcidin抑制肠道铁吸收及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铁释放作用与膜铁转运蛋白 (Ferroportin) 有关。Ferroportin是Hepcidin的靶分子, 是一个跨膜的铁输出蛋白, 存在于小肠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胎盘细胞表面, 能与Hepcidin 结合, 随后Ferroportin-Hepcidin 复合物内化进入细胞并在胞内降解, 导致细胞铁输出减少[11]。此外IFN-γ、脂多糖、TNF-α同时可以通过下调膜铁转运蛋白阻止铁的释放使铁更多的阻滞在巨噬细胞内[7]。以上作用发生于肠道黏膜细胞则导致铁自肠腔进入肠黏膜细胞后, 在肠黏膜细胞内积聚而不能被吸收入血, 随肠黏膜细胞脱落铁即排出体外;发生于巨噬细胞则导致贮存在巨噬细胞内的铁不能自巨噬细胞输出、释放入血而积聚在细胞内。铁吸收减少及铁自巨噬细胞释放减少双重作用导致ACD时显著的低铁血症。但有研究发现, 老年人炎症反应通常不典型, 特别是对一个刺激的炎症反应在老年人常常延迟, 甚至在这一炎症刺激因素去除后发生。临床可以看到老年人受炎症刺激, 当刺激发生时炎症反应延迟出现, 炎症刺激因素去除后, 则临床才表现为种种迹象且IL-6、TNF-α水平持续增高, 这可能是老年患者产生ACD的一个常见机制[12]。

2.2 红系组细胞增殖受抑

研究发现, AC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中, 重组TNF-α抑制低氧诱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mRNA表达, 表明TNF-α可能通过抑制EPO产生引起贫血[13]。在ACD的病人中, 骨髓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是受抑制的, 这与TNF-α、IL-1、IL-6、IFN-γ等因子对红系爆发集落形成单位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有关。IFN-γ可能是最强的抑制因子, 因为它与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网织红细胞数目成显著负相关[14]。最近, Dallalio等[15]研究发现, Hepcidin在体外也能抑制红系集落形成, EPO≤0.5 U/mL时, 体外红系集落的生成被Hepcidin抑制, 而在EPO水平为1.0 U/ml时则不受抑制。提示Hepcidin不但通过影响铁代谢, 而且通过影响红系祖细胞增殖和生存而在AC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3 EPO产生不足和生物学活性降低

EPO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红系祖细胞, 并可促进幼红细胞增殖与分化, 在红系造血中起关键作用。EPO的生成与组织氧合以及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ACD时细胞因子对EPO产生抑制及使EPO生物学活性降低在ACD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1β、TNF-α可显著抑制低氧诱导EPO产生;联合IL-1α、IL-6、TNF-α对低氧诱导EPO产生有协同抑制作用[16]。也就是说, ACD时贫血引起低氧由于体内高细胞因子血症的存在而不能有效刺激EPO分泌。

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性和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循环中细胞因子总量成负相关, 因为如果有高浓度的TNF-α和IFN-γ存在的情况下, 需要更多的EPO才能形成红系集落形成单位[17]。

此外, 当炎症时巨噬细胞诱导产生的一氧化氮 (NO) 增多, NO通过改变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及血红素前体5-氨基酮戊酸 (5-aminolevulinic acid , ALA ) 水平而致ACD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3 临床表现

老年人ACD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如慢性反复感染、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恶性肿瘤、各种创伤等。贫血的严重程度可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18]。但也有认为一般为轻中度贫血, 贫血进展比较缓慢。贫血症状通常被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所掩盖, 只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心率增快等, 无特异性。早期由于炎性细胞因子对红系造血抑制而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随病程延长由于显著低铁血症引起红细胞缺铁演变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因此误诊率高。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为正常细胞正常

色素性贫血,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低色素或小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 (Hb) 常在80~95 g/L间, 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铁代谢指标:血清铁 (SI) 及总铁结合力 (TIBC) 均低于正常、运铁蛋白饱和度 (TS) 正常或稍低于正常、血清铁蛋白 (SF) 正常或增高,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 降低,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 FEP) 和锌原卟啉 ( ZPP) 仅轻度升高。骨髓中红系细胞可有轻度的代偿增生, 铁染色示铁粒幼细胞减少而细胞外及巨噬细胞内的贮存铁增多。细胞因子检测:血清EPO水平降低, 血Hepcidin水平明显升高, 细胞因子IL-1、IL-6、TNF-α、IFN-γ水平升高。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ACD诊断

①有引起ACD的原发疾病 (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等疾病) ;②临床表现为进展缓慢的轻至中度贫血;③正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④具有上述典型铁生化改变;⑤排除原发疾病本身引起的失血、肿瘤浸润骨髓引起的贫血、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及肿瘤侵犯骨髓或肿瘤晚期时的稀释性贫血。

不是所有慢性疾病伴随的贫血都称为ACD。某些慢性疾病 (如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和消化道疾病) 由于各种症状, 如纳差、失血及骨髓抑制等因素导致的贫血应该称为慢性系统疾病性贫血或继发性贫血, 而不应称为ACD。继发性贫血在症状得到纠正后应有改善。

5.2 鉴别诊断 老年ACD与缺铁性贫血均存在SI水平的低下, 故应予以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 ACD 也可并发缺铁, 此时TIBC多>360 ng/L, TS多< 15%, MCV < 80 fL (但很少<72 fL) , sTfR 及sTfR /Log SF值显著高于ACD无缺铁者, 可作为ACD并发缺铁的诊断依据。

莫让老年贫血导致夕阳黯淡 篇4

王大爷的贫血晕厥,震惊了小区的老人们,他们纷纷到医院去查血。结果在50多位老人中,发现2人患重度贫血,6人中度贫血,而轻度贫血几乎占半数。重度贫血的2人中,1人查出胃癌,另一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影响 随着人体的老化,骨髓脂肪组织逐渐增多,造血的红骨髓减少,而且老年人雄性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系干细胞的分化成熟,致使红细胞生成减少。与此同时,老年人红细胞内各种酶的氧化活性与代谢功能降低,促使红细胞脆性增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老年人造血物质摄取不足及吸收障碍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对营养物质特别是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的吸收较差;老年人肠胃运动功能减退,易导致便秘,若应用药物不当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由于膳食搭配不合理,也会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造血物质不足。

免疫功能降低 老年人免疫功能普遍降低,可引起细胞性免疫异常,机体的正常组织被自身的免疫活性细胞和自身抗体所破坏,产生自身免疫性贫血;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起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引起继发性贫血。

老年易贫血 如何保健

贫血老人的机体代偿能力差,常可引起其他疾病的加重或恶化,因而老年贫血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患有贫血的老年人,首先要到医院查明病因,对症下药。此外,还可以饮食调养,在膳食中注意供给人体足够的造血原料,如铁、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肝脏、海带、紫菜、黄豆、菠菜、芹菜、油菜、番茄、杏、枣、橘子等。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叶酸)是红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动物肝脏和瘦肉中含量较多,绿叶蔬菜等也含有叶酸,可多食用。蛋白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贫血病人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黄豆及豆制品等。

贫血的老人往往食欲不佳或消化不良,因此,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色、香、味,以促进患者的食欲。

老年易贫血 食疗能帮忙

黑木耳煲红枣 黑木耳15~30克,红枣20~30枚。将黑木耳用温水泡发,洗净;红枣洗净,掰开,将两者加水同煮。吃木耳、红枣,饮汤。功效补血养血,适用于老年贫血。

参须乌鸡汤 乌骨母鸡1只,人参须 15~20克,米酒少量。鸡宰杀洗净,去内脏,参须切小段,加水适量及少许米酒,隔水炖熟后吃鸡肉喝汤。功效益气养血,暖胃温阳,适用于老年贫血。

龙眼炖甲鱼 山药片30克,龙眼肉20克,甲鱼1只。甲鱼宰杀洗净,去杂肠,加适量水,与山药、龙眼肉一同清炖至熟烂。吃肉喝汤,佐餐食。功效安神养血,适用于老年贫血。

猪脑黑木耳汤 猪脑1个,黑木耳15克,植物油、细盐、黄酒、香葱、味精各适量。猪脑去血筋洗净,黑木耳用冷水泡涨,洗净,去杂质。起油锅,放入1匙植物油,用中火烧热,倒入黑木耳翻炒3分钟,加黄酒1匙、细盐半匙、冷水少许,焖3分钟,放入猪脑,加冷水1碗半,用小火慢炖半小时后,加香葱、味精少许,佐餐食。功效滋补肝肾,适用于老年贫血伴头晕、记忆力减退。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篇5

1 AIHA的诊断

1.1 温抗体型AIHA的诊断

1.1.1 温抗体型AIHA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温抗体型AIHA一般起病缓慢, 以贫血症状为主;急性型多见于儿童, 可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痛等溶血表现。1/3患者伴有黄疸及中度肝脏肿大, 1/2以上的患者脾脏肿大。

1.1.2 温抗体型AIHA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程度不一, 典型的血象呈正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升高。

骨髓涂片:增生活跃, 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15%患者出现幼红细胞巨幼样变。如发生再生障碍危象, 骨髓象呈增生低下, 类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的表现。

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①游离血红蛋白:正常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仅10~40 mg/L, 血管内溶血时可增高。②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管内溶血时会降低。急性溶血停止3~4 d后, 该指标才恢复。③血红蛋白尿:尿常规显示隐血阳性, 红细胞阴性。④含铁血黄素尿: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提示血管外溶血的检查:①胆红素: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总胆红素增高, 尤其是血清游离胆红素。慢性AIHA患者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肝功能受损, 出现肝细胞性黄疸。②24 h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量:均增加。

直接法抗人球蛋白试验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试验) :是诊断AIHA的重要指标, 用于测定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这种吸附于不完全抗体或补体的致敏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不会出现凝集现象, 如果加用人血清球蛋白免疫动物所获得的抗人球蛋白 (抗IgG和抗C3) 血清, 则抗人球蛋白会通过与致敏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结合, 导致致敏红细胞凝集, 此时为DAT试验阳性。

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试验) :DAT主要检测红细胞膜上IgG和C3成分, 但对于IgM和IgA的自身抗体, DAT试验常为阴性。临床上2%~4%的患者具有温抗体型AIHA症状但DAT试验是阴性的[2]。现在可采用改良Coombs试验[3], 主要原理是先用含有广谱抗人球蛋白 (IgG、IgM、IgA和C3) 的试剂进行筛选, 如果试验阳性, 再进一步分型。结果分为单纯性和复合型, 后者的溶血程度重于前者, 以IgG+IgM+C3型最重, C3型最轻[4]。

单克隆Coombs试验:可进一步鉴定出IgG型抗体的亚型, 作为改良Coombs试验的补充[5]。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试验) :大量合成的自身抗体超出了红细胞最大结合限度, 或是致敏红细胞大量破坏, 导致血清中游离抗体增多, 此时, 用Rh阳性O型的正常人的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孵育, 如血清中存有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则被红细胞吸附, 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 出现凝集反应则为IAT试验阳性, 表示患者血清中存在游离的抗体, 这类患者溶血常较严重。但IAT试验阳性并不能反应是自身免疫所致, 还需结合DAT试验来明确诊断。在输血前检查IAT试验对判断是否会出现溶血比较重要。

红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 (erythrocyte-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 EAIg) :适用于反复DAT试验阴性患者。用125I标记的葡萄球菌蛋白A (SpA) 与红细胞表面IgG反应, SpA的结合量反映了相关IgG量。但SpA不易与IgG3结合, 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人使用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ELISA) 检测EAIg, 诊断敏感度100%[6]。同时, 流式细胞术的发展促进了其在EAIg检测中作用, 不仅可测出致敏细胞的比例, 还可对致病抗体进行分型[7,8]。

1.2 冷抗体型AIHA的诊断

1.2.1 CAD的诊断:

1.2.1.1 CAD的临床表现:

慢性CAD多见于老年患者, 常在冬季发病, 寒冷环境下出现手足、鼻尖、耳廓等发绀, 伴有麻木感, 经保暖后症状即可消失。亦可出现急性溶血症状。除贫血及黄疸外, 其他体征少见。急性CAD多见于年轻患者, 主要继发于支原体肺炎或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症状持续1~3周, 多为自限性。原发性CAD以>50岁患者为主, 因常出现淋巴增殖性疾病, 故临床很难区分原发或是继发性。

1.2.1.2 CAD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轻至中度贫血, 网织红细胞轻度升高。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 可出现其他溶血试验阳性。

DAT试验:阳性, 几乎均为C3型。

冷凝集素试验:血清中冷凝集素一般系IgM, 能与患者自身红细胞或O型人红细胞在37 ℃以下发生凝集反应, 效价显著增高。4 ℃最明显, 37 ℃时凝集的红细胞则呈可逆性地散开。4 ℃冷凝集素效价高不一定说明有溶血反应;但如果在30 ℃白蛋白或生理盐水介质中效价仍高时, 则有诊断意义。慢性CAD患者的血清电泳中偶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1.2.2 PCH的诊断:

1.2.2.1 PCH的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 多在全身或局部受冷后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症状, 表现为寒战、高热、全身乏力、腰背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 并出现暗红色或酱油样尿、黄疸、贫血。但症状很快缓解, 血红蛋白尿持续数小时后消失。

1.2.2.2 PCH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严重贫血, 网织红细胞增多, 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 并可见畸形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尿试验阳性。

DAT试验:溶血发作期呈阳性。

冷热溶血试验 (Donath-Landsteiner, D-L) :D-L系PCH患者血清中存在的一种冷反应抗体, 属IgG。在37 ℃不能与红细胞牢固结合而发生作用, 但温度<20 ℃、并有补体存在时, 该抗体可牢固结合于红细胞表面, 但不发生溶血, 温度恢复至37℃后即发生溶血[9]。

总之在AIHA诊断前, 还需进行相关的鉴别诊断, 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溶血性贫血。对于部分实验室检查尚不能确诊为AIHA的患者, 需长期随访, 并考虑其他类型的溶血性贫血的潜在可能。如果在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的基础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亦可诊断为Coombs阴性AIHA。

2 AIHA的治疗

2.1 皮质类固醇

对于温抗体型AIHA, 皮质类固醇是初始治疗药物及主要的治疗药物。作用机制有:通过早期对组织巨噬细胞的作用, 减缓IgG和C3吸附的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的清除, 此为早期作用的机制;降低抗体对红细胞膜抗原的亲和力;减少抗体的生成, 这为后期的重要作用机制。泼尼松60~100 mg/d, 持续1~3周, 约80%患者有效。血象稳定后, 维持治疗剂量1月, 再逐步减量。小剂量泼尼松 (5~10 mg/d) 持续至少6月。一般维持剂量>15 mg/d时也被认为是治疗失败;如果在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 需要加大药物剂量以获得再次缓解[10]。对于成人AIHA, 20%~35%可获得持续缓解。

2.2 脾脏切除

脾脏切除是AIHA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 有效率为50%[11]。脾脏切除对CAD作用有限;对继发性AIHA的作用较弱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1]。疾病的晚期复发并不少见, 因为脾脏切除后抗体合成增加, 同时肝脏清除功能呈代偿性增高。脾脏切除后应警惕脓毒血症综合征, 可急速进展为感染性休克, 死亡率达1.4%[1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前还存在争议, 但一旦出现感染, 应立即予抗感染治疗。

2.3 免疫抑制治疗

在皮质类固醇和脾切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AIHA, 虽有报道成功的病例, 但具体药物和剂量的使用尚未达成统一。在如下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治疗:①患者脾切无效或是脾切后复发;②脾切禁忌证;③不能耐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10]。

2.3.1 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系一种巯嘌呤 (6-MP) 衍生物的免疫抑制剂, 可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并耗竭T细胞, 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可有效用于温抗体型AIHA, 同时因其有延长激素的治疗效果[13], 故有报道称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难治性原发性AIHA时有效率更高[14]。

2.3.2 环孢菌素:

可用于皮质类固醇耐药的AIHA患者, 获得一定的疗效。有人用环孢素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老年女性患者, 起始剂量为每日5 mg/kg, 分2次服用, 连用6 d, 随后减量至每日3 mg/kg, 并维持药物血清浓度在200~400 mg/ml。其中的3例AIHA均获得完全缓解, 1例Evan's综合征部分缓解[15]。但其具有肾毒性, 在肾功能衰竭和功能损害时应严密监测。

2.3.3 霉酚酸酯:

霉酚酸酯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B淋巴细胞形成抗体。可用于肾脏、肝脏、心脏等实体器官移植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排斥的预防和GVHD的治疗。除此以外, 还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Crohn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二线治疗[16]。但用于AIHA的报道并不多。有报道认为霉酚酸酯可用于治疗温抗体型AIHA[17], 4例AIHA予以起始剂量500 mg/d, 随后1000 mg/d维持剂量, 均获得了部分缓解。

2.3.4 环磷酰胺:

有人使用高剂量环磷酰胺 (每日50 mg/kg, 连用4 d) 治疗9例难治性AIHA, 其中5例原发性AIHA和1例继发性AIHA获得完全缓解, 另3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随访15月 (4~29月) , 无1例复发[18]。早期研究表明患者治疗后可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但长期效应仍不明确。

2.4 单克隆抗体

2.4.1 抗CD20抗体 (Rituximab) :

Rixtuximab是人鼠嵌合型抗CD20的IgG1/κ单克隆抗体, 可有效地清除CD20表达阳性的B淋巴细胞, 作用维持6~9月。其作用机制包括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以及抑制B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由于成熟的血浆B细胞和记忆性 B细胞不表达CD20, 因此, 单独的Rituximab治疗不会导致严重的感染[19]。由于Rixtuximab具有靶向作用且不良反应小, 目前既可用于B细胞恶性疾病, 也可用于难治性AIHA。由于血浆B细胞未受影响, 其可持续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 故可致治疗失败[20]。就既往报道, Rituximab似乎对冷凝集素疾病更为有效[21,22], 而对温抗体型的疗效则存有差异[23], 但由于报道中的临床表现存在很大异质性, 并且病例数有限、随访时间短, 尚不能达成共识。有报道Rituximab用于治疗难治/复发AIHA患者, Rituximab 375 mg/m2, 每周1次, 连用4周, 发现CAD和温抗体型AIHA的有效率类似 (8/10 vs 29/38) , 1年无病进展生存率为61%。Rituximab治疗AIHA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不是清除自身抗体那么简单, 可能还与抗原递呈、T细胞作用等免疫反应环节相关[24,25]。

2.4.2 Alemtuzumab:

Alemtuzumab是一种人源性抗CD52的单克隆抗体。CD52大量表达于B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细胞上, 其次为正常B细胞和T细胞表面。目前主要用于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所继发的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6,27]。

2.5 血浆置换

有个案报道, 1名既往有HIV感染病史、霍奇金淋巴瘤Ⅳ期继发AIHA的患者, 给予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和IVIg、Rituximab等治疗后无效, 病情在48 h内进行性恶化, 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在第1次血浆置换数小时后, 病情开始好转;每日1次血浆置换, 连续4 d, 该患者的血象稳定, 并停止血液透析。在随访的3月中, 无AIHA复发, 并成功予淋巴瘤的化疗3次。对于传统治疗失败的重型AIHA,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快速的方法。但是血浆置换只是一种暂时的治疗策略, 不适于长期的AIHA治疗。血浆置换用于IgM引起的AIHA的疗效好于IgG型AIHA, 因为IgG分布于血管外并且血浆置换后易于积聚[10]。血浆置换在CAD中显得更为有效, 因为IgM抗体80%存在于血管内, 能够有效地被血浆置换。在血浆置换时需注意保持身体深部温度[10]。

2.6 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Cohen等[28]用HSCT治疗17例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 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AIHA2例、Even's综合征1例, 移植后8例获得缓解, 2例出现移植相关死亡, 1例因原发疾病死亡。亦有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有效治疗继发于SLE的难治性重度AIHA的病例报告[29]。

2.7 其他

2.7.1 达那唑:

Ahn等[30]试验结果显示AIHA (原发性或继发性) 大部分对达那唑有效, 并且达那唑的不良反应小于糖皮质激素。研究者认为80%的初治温抗体型患者有效, 对泼尼松治疗有效, 难治/复发患者60%有效;达那唑在温抗体型患者中的应用可以减少泼尼松的使用, 并且可以减少二线脾切的需要。机制尚不明确。

2.7.2 静脉免疫球蛋白 (IVIg) :

Flores等[31]总结了3个中心共73名AIHA患者的IVIg用药情况, 共29例 (40%) 有效;由于IVGg的疗效有限, 不推荐用作AIHA的标准治疗。同时还发现儿童、肝脏肿大、治疗前低血红蛋白的患者疗效较好, 可选择性使用。另有其他有个案报道[32], 疗效并不明确。

2.7.3苯丁酸氮芥:

有治疗成功的报道, 并且骨髓抑制作用有限。

2.8 AIHA的输血支持

AIHA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会影响配血试验结果, 这使得该类患者的输血问题较为复杂。

由于多次输血或是妊娠等原因, 12%~40%AIHA的患者血清中可测得异源抗体。这些异源性抗体会加重输血后的溶血反应, 造成自身AIHA疾病加重的假象, 干扰正常的临床诊治。在输血前可先测出这部分异源性抗体的类型, 选择更“兼容”的血细胞输注, 以免发生严重的溶血事件。但实际应用中, 测定异源性抗体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尚未推广。

另外, 有些AIHA患者的自身抗体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 有的温抗体型AIHA患者Rh血型存在抗e抗体;而部分CAD患者会出现抗I或i抗体, PCH则易见抗P自身抗体[33]。这都增加了临床输血选择的复杂性。故临床上检测患者体内完全的RBC表型很重要 (Rh、Kell、Duffy以及Kidd型抗原系统) , 一来更好的知晓异源性抗体, 二来更好地选择相合的血制品, 以减少输血免疫反应及输血的溶血反应。

对于CAD患者, 因自身存在的IgM抗体会增加了ABO血型鉴定的复杂性, 故可在适宜温度下 (37℃) 先去除自身IgM抗体后再进行精确的ABO血型鉴定。如果在紧急需要输血或是ABO血型不好鉴定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输注O型红细胞[10]。

AIHA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 经有效治疗后, 贫血多能改善, 故多数不需要输血。输入的红细胞可能被破坏, 故应特别注意掌握输血指征:一般为血红蛋白<40g/L或红细胞压积<0.13, 并在安静状态下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首选输注洗涤红细胞, 无洗涤红细胞时, 也可输入浓缩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 可减少输用全血导致溶血加重的危险。若有同种抗体, 选择与同种抗体相容的血液输注。若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 则选择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行配合性试验, 输注受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血液。在患者的ABO血型难以确定而病情危重, 先予以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

>65岁老年AIHA患者, 合并有心肺疾病、严重感染时, 当血红蛋白<80g/L时, 就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酌情输注红细胞。在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输血, 在输血前或开始时予以地塞米松5 mg或氢化可的松200 mg。对AIHA合并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输血速度不宜超过每小时1 ml/kg。

此外, 现在还出现了不少血制品的替代物, 其本质是人工的携氧载体, 作用类似于血红蛋白。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 临床还是倾向于使用人源性的血制品。这些生物技术产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发和试验。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贫血患者, 其中地中海贫血患者50例 (THAL组) , 男15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34.3±11.3) 岁, 平均病程 (2.1±0.4) 年;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 (IDA组) , 男19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 (33.7±12.5) 岁, 平均病程 (1.9±0.6) 年。另外随机抽取50例健康人员 (对照组) 参与此次研究, 男2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 (35.1±13.4) 岁。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空腹状态下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肘静脉血2 ml, 将血液样本置于EDTA-K2的抗凝管中混匀, 利用型号为JHF7-3000的血常规检测仪进行检测鉴别, 鉴别指标主要包括Hb、RBC、MCV、MCH、MCHC、RDW。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Hb、RBC、MCV、MCH、MCHC、RDW水平分别为 (126.3±0.89) g/L、 (4.41±0.63) ×1012/L、 (89.3±0.45) fl、 (32.1±0.14) pg、 (353±0.81) %、 (0.131±0.001) % ;IDA组患者各项指标分别为 (72.3±22.36) g/L、 (3.67±0.68) ×1012/L、 (65.4±7.69) fl、 (20.3±3.33) pg、 (299±31.43) %、 (0.153±0.021) % ;THAL组患者各项指标分别为 (91.3±15.41) g/L、 (4.83±0.72) ×1012/L、 (66.7±6.69) fl、 (19.5±4.25) pg、 (306±32.09) %、 (0.183±0.018) %。THAL组及IDA组患者Hb、RBC、MCV、MCH、MCHC、RDW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THAL组患者Hb、RBC、RDW指标水平与ID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间MCV、MCH、MCHC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将血常规检查检测的Hb、RBC、RDW指标作为鉴别THAL与IDA的辅助参考因素。

3 讨论

THAL是因珠蛋白肽链合成发生障碍使其合成功能失衡发生溶血性的贫血, IDA是指患者体内铁储量不足, 不能满足红细胞生成的正常需求量而发生的贫血, 二者均属小细胞性贫血症状。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THAL与IDA, IDA患者主要采取补充铁剂的方式进行治疗, THAL患者主要采取适当补充维生素E进行治疗, 因为THAL患者体内的含氧自由基使维生素E被加速分解, 致使维生素E严重缺乏, 另外体内的铁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使其在患者体内发生沉积, 所以, 在适当补充维生素的同时要接受去铁治疗, 以免铁在体内沉积过多造成脏器损伤[4]。由此可见, THAL与IDA早期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骨髓铁染色方法是诊断患者是否铁缺乏的金标准, 但是其本身是一种侵入性检查, 患者普遍难以承受, 而且结果受取材部位的影响, 一般相差较大。传统方法临床的诊断主要依靠常规血常规检查与铁代谢指标检查判断患者是否贫血[5]。本文通过利用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来对贫血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针对性比较鉴别, 发现THAL组及IDA组患者Hb、RBC、MCV、MCH、MCHC、RDW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THAL组患者Hb、RBC、RDW指标水平与ID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间MCV、MCH、MCHC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可以将血常规检查检测的Hb、RBC、RDW指标作为鉴别THAL与IDA的辅助参考因素。

综上所述, 临床利用血常规检查可以迅速有效地对THAL与IDA进行诊断鉴别,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地中海贫血患者 (THAL组) 、缺铁性贫血患者 (IDA组) 与健康人员 (对照组) , 各50例。均肘静脉取血2 ml, 进行血常规检验, 对比三组研究对象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 计数、平均红细胞比容 (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和浓度 (MCHC) 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指标。结果 THAL组及IDA组患者Hb、RBC、MCV、MCH、MCHC、RDW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THAL组患者Hb、RBC、RDW指标与ID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间MCV、MCH、MCH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可以将血常规检查检测的Hb、RBC、RDW指标作为鉴别THAL与IDA的辅助参考因素。临床利用血常规检查可以迅速有效地对THAL与IDA进行诊断鉴别,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王红芳.红细胞参数在鉴别成人轻型β-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中的价值.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9) :269-270.

[2]黄永奎.血常规检测在鉴别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应用.医药前沿, 2013 (20) :134-135.

[3]童晓霞.血常规检测在鉴别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应用.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6) :3347-3348.

[4]原旺意, 胡彩汀.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7) :2554-2555.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84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2.3±4.2)岁,根据贫血类型分为A组(缺铁性贫血)78例和B组(地中海贫血)72例。随机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血液检验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血液检验前需要保持空腹状态,然后统一应用血常规专用管进行静脉血液采集,采血2~3ml。储存血样后,需要在血液样本混合抗凝剂[2]。然后使用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生产)进行血常规检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获得三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的血液常规各项指标,包括RBC、Hb、RDW、MCV以及MCH(RBC: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对照组患者的血液常规各项指标符合正常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通过t值和检验资料(α=0.05),结果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RBC、Hb、MCV以及MCH几项项血液常规指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A组患者的RDW指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而观察B组患者的RDW指标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有溶血和造血功能障碍、铁元素缺乏所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下是主要致病原因。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乏力、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不同类型贫血存在相似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临床诊断和分型增加了难度,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需要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办法予以诊断和鉴别。基因检测等专业技术在贫血的诊断和鉴别当中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检测过程复杂、耗时较长且造价较高,并不适合大规模的推广。

本组研究中,选取150例贫血患者以及同期接受血液检验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7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观察A组、7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和对观察B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B组患者的RBC、Hb指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A组和B组患者的MCV、MCH指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其中观察A组患者的R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B组与对照组患者的RDW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说明RBC、Hb、RDW、MCV以及MCH等指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参考,充分说明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86-87.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为我院门诊2014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贫血患者, 其中有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 缺铁性贫血患者中, 男21例, 女29例, 年龄19~45 (30.2±6.5) 岁。地中海贫血患者中,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22~47 (31.5±6.9) 岁。两种贫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2ml,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验, 观察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 其中计量数据的两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贫血患者在RDW、MCV、MCH、MCHC指标值上的差异均较大 (P<0.05) 。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DW、MCV、MCHC指标值均低于缺铁性贫血患者, 而MCH值则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营养不良的表现, 其多发于青少年, 而在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发病, 且发病率较高。当机体血浆中的铁元素迅速降低, 红细胞无法正常生长, 进而就会出现贫血。贫血指的是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缺铁性贫血既会单独发病, 也会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忽然发病,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地中海贫血则是一种遗传性贫血疾病, 是溶血性疾病, 在临床诊断中, 两种疾病很容易出现误诊, 很多缺铁性贫血被误诊为地中海贫血, 在临床上这两种疾病均表现为红细胞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但是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差异非常大。因此, 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患者机体内的铁元素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随着缺钙程度的变化不断变化, 进而导致红细胞充盈程度出现动态变化, 所以在血液检验中显示出红细胞体积的大小不一。而缺铁性贫血好发于女性群体, 尤其是妊娠妇女, 月经不调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女性等, 容易出现铁元素缺乏, 进而导致贫血的发生。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因血液中珠蛋白生成障碍导致的贫血, 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而人体的基因非常复杂, 珠蛋白肽链的类型也较多, 故而大多数地中海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4]。在临床鉴别诊断中, 一般需要结合检验科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 而基因法也是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是其局限性较大, 很多医院都无法开展基因检查, 因此, 需结合血液检验结果进行鉴别诊断, 地中海贫血一般在血液检验中表现为:红细胞破坏较多或是寿命缩短, 骨髓红细胞造血代偿性增加, 可以将这两项指标作为判断地中海贫血的重要指标[5]。另外, 血红蛋白尿提示急性血管内溶血, 也可作为溶血性贫血的重要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对于初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患者, 还可通过特殊检查确定溶血贫血的具体类型。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测出血清中的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血红蛋白浓度等。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 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会出现显著降低现象, 而在形态上则可以看出红细胞大小不同, 其中多为小细胞[6]。另外在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上, 当指标值升高表明红细胞分布容积呈现出不均一性, 故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值较高。在本研究中,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C指标值更高, MCH指标值更低, P<0.05。指示我们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MCHC指标值差异较大, 可将这几项指标作为鉴别诊断这两种贫血的重要指标。关于这些指标值作为鉴别诊断上, 有学者指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14.5%, MCV<79fl;而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DW<14.5%, MCV<79fl。

但是, 血液检验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还需做好如下工作: (1) 加强对血液标本温度、检验时间等的控制, 预防溶血现象的发生。 (2)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检验, 遵照标本采集、检验流程操作, 并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减少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3) 贫血患者血液采集部位的不同, 检验结果会出现差异, 因此在检验中必须正确选择样本采集位置, 进行空腹血糖检测以及餐后2h血糖的检测, 空腹血糖检测最好选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样本。 (4) 人在剧烈运动后, 血糖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采集样本前叮嘱患者不得做剧烈运动,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 血液检验是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方法, 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 而关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鉴别诊断中的相关标准上, 临床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以充分发挥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减少漏诊、误诊病例, 进而确保治疗方案的正确,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探索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在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中分别选出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 对全部患者均采用血液检验, 检测RDW、MCV、MCH、MCHC指标值, 并进行对比分析。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DW、MCV、MCHC指标值均低于缺铁性贫血患者, 而MCH值则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 (P<0.05) 。血液检验在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确切, 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 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治疗,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

参考文献

[1]潘飒, 崔娜.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218-219.

[2]杨淑媛.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12) :125-126.

[3]赵艳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0) :2288-2289.

[4]施泽瑜.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 2012, 33 (30) :6626-6626.

[5]赵静峰.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1) :1658-1659.

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篇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贫血诊断中血液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7例地中海贫血患者、5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血液中RBC、MCH、Hb、MCV和RDW五项观察指标差异,计算血液检验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贫血诊断中检验灵敏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对各项数据结果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各项血液检测观察指标差异明显(P<0.05);地中海贫血组MCH和Hb水平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RDW指标水平明显低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RDW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贫血时血液检验可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但其误诊率也较高,辅以其它诊断方式可取得更为确切的鉴别诊断结果。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血液检验;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0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blood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anemia.Methods 4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53 patie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40 cases of healthy subjects were studied.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i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lood RBC, MCH, Hb, MCV and RDW five observation indexs, calculated the blood test metho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Anemia Diagnosis mid-term test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Youden′s finger.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all the blood test observation indexs in the three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5); MCH and Hb level in mediterranean anem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group(P<0.05)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ast group(P<0.05), and RDW leve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ischemic anemia group(P<0.05);ischemic anemia group of RDW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anemia in the blood test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but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 is also high, supplemented by other diagnostic methods can get more accurate results.

Keywords:Mediterranean Anemia; Iron Deficiency Anemia; Blood Tes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貧血是指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生理状态,多由系统疾病引起,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血液疾病[1-2]。根据贫血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明确分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功能性贫血及出血性贫血等类型,因不同类型贫血其相应治疗方法也各有差异[3-4],故学临床正确诊断和鉴别贫血对其后续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贫血诊断中血液检验的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符合地中海贫血诊断标准47例,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53例。根据患者贫血类型予以分组,其中,地中海贫血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35.5±3.6)岁。缺铁性贫血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6.1±3.5)岁。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行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6.8±3.3)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血液检验方法 检验器械:①血常规检查专用管;②Sysmex XE-5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方法:三组受检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以同一血常规检查专用管真空采取其静脉血液,采血量3ml,于专用管中加入抗凝剂摇匀混合后以备检验。续后将专用管置入血液分析仪,并严格依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血常规检测。

1.3 观察指标 ①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BC)[5-6];②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③血红蛋白(Hb);④红细胞平均体积(MCV);⑤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4 检测效果判定 以上述140例受检者血液检验灵敏度、特异性及负荷率为检测效果判定依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x±s)、百分率(%)表示,且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各项血液检验指标比较 三组各项血液检测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地中海贫血组MCH和Hb水平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RDW指标水平明显低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RDW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见表1。

2.2 检测效果判定 血液检测结果表明,47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有45例被测出地中海贫血阳性,2例为阴性;93例确诊为非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有31例被测出地中海贫血阳性,62例为阴性。另53例确诊为缺铁性贫血患者中有51例被测出此症,2例漏诊;87例非缺铁性贫血患者中60例测出结果为阴性,另27例误诊,被测出缺铁性贫血阳性,见表2。

针对140例受检者开展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诊断地中海贫血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5.7%、66.7%及0.624;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6.2%、69.0%及0.652,见表3。

3 讨论

贫血为目前臨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医学尚无较为简便且精准的检查和鉴别方法用于其诊断[7-8]。虽然现已有部分医疗机构采用联合基因检测等较为专业化的检测手段进行贫血鉴定,但是我国多数医疗机构缺乏相应医疗设备和操作型人才,因此现阶段临床仍以受检者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降低作为主要的判定依据。

随着医学理论及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明确的贫血类型包含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功能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以前两种贫血类型最为常见,因此本文探讨前两种贫血。如上所言,贫血者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不过该情况只能确诊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并不能确定其贫血类型。根据已有医学理论可知,贫血类型不同其治疗方式有异。以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为例,前者属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血液中珠蛋白生成障碍引发;后者则因某种疾病或长期饮食不当引起机体铁、珠蛋白以及卟啉生成下降引发。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中的一些血液指标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诸如RBC、MCV及RDW等,因此本文主要以RBC、MCH、Hb、MCV和RDW为判定患者贫血类型的依据[9-10]。

本研究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地中海贫血组MCH和Hb水平明显高于缺铁性缺血性贫血组(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RDW指标水平明显低于缺血性贫血组(P<0.05);另缺血性贫血组RDW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由此可见,三组血液各指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地中海贫血同缺铁性贫血之间MCH、Hb、RDW指标水平差异明显,可以作为该类贫血类型的鉴别依据。

另一方面,血液检验判定地中海贫血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5.7%、66.7%和0.624,而缺铁性贫血三项指数分别为96.2%、69.0%及0.652。提示血液检测鉴别两种贫血类型的确诊率较高,漏诊率较高,同时其误诊率也偏高。故而,笔者认为血液检验可作为判定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依据,但作为贫血类型鉴别还需辅助其它诊断手段。

综上所述,血液检测在贫血诊断中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贫血做出鉴别诊断,但其误诊率较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竺晓凡,常丽贤. 红细胞相关参数在儿童贫血诊断中意义的再认识[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11):801-804.

[2]马丽萍. 地中海贫血的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13(06):561-565.

[3]冯颖,郑建霞,轩维清,等. 红细胞参数与血清铁蛋白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28(10):886-888.

[4]张宝凯,张静,马希祥. 临床肺癌诊断中肿瘤标志物CA153、CA125检验应用的价值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22):3279-3280,3282.

[5]袁浩,曹友德,陈雪初. 髓过氧化物酶指数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4):42-45.

[6]杨一芬,郭怡华.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97-2499.

[7]杨庆峰,齐振普,郑林煜,等. 广东东南沿海地区育龄妇女贫血状况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8):4802-4805.

[8]郭霞,高举. 儿童贫血的诊断思路[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11):805-810.

[9]王贞,刘艳,李艳莲,等.3种红细胞参数在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2012,30(06):438-439.

[10]吴洁,林丽,覃西. 78例海南α-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型及血液学表型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58-1661.

老年贫血的诊断论文 篇10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诊断,鉴别诊断

贫血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型疾病, 该病症在临床中指的是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 且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人体中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可能由多种系统性疾病发生所引起的。患者一旦产生该种病症将对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中, 较为常见的贫血类型有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功能障碍贫血、缺铁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巨幼性红细胞贫血等[1]。其中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我国重点监控的贫血疾病种类。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难以实行有效的鉴别与诊断。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与鉴别的一种常用方法。因而, 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过程中通常将患者的血液中的RDW、MCH、RBC、Hb、RBC/MVCV、MCV指标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进行血液检验的200例患者与同期来我院实行血液检验的健康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血液检验对贫血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进行血液检验的200例患者与同期来我院实行血液检验的健康者100例。其中贫血患者中男136例, 女64例, 患者年龄为14~64岁, 平均年龄为 (36.3±2.3) 岁。贫血患者中缺铁性贫血有123例, 地中海贫血77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黏膜苍白、心悸、乏力、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等症状。将贫血患者分为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同时抽取同期来我院血液检验的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患者均处于空腹状态采血量控制在2 m L左右。取患者静脉血后采用真空管装, 患者治疗期间应当控制所有血糖管理, 将混凝剂与血标本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在检测的过程中, 均对患者的血细胞进行检测, 比较患者血细胞中RDW、MCH、RBC、Hb、RBC/MVCV、MCV数据是否存在差异, 血清蛋白是缺铁性贫血患者检测项目, 地中海贫血患者则以地中海基因的检查结果为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研究所应用的数据都经过了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同时应用剂量资料比运用t检验原理。在此过程中的计数资料主要采用χ2进行检验, 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发现,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BC、Hb指标均低于地中海贫血组, 但是RDW指标高于另外两组,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地中海贫血组患者的RBC、RBC/MCV均高于另外两组,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对照组的MCH、MCV检验结果发现均高于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临床诊断发现, 缺铁性贫血患者主要是在合成铁元素的过程中生成降低。所谓的生成降低主要包括了珠蛋白等下降, 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缺铁的状态下, 进而引发体内合成血红蛋白功能降低, 进而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发生[2]。与此同时, 人体内铁元素的供应处于失衡状态, 缺铁性贫血就会根据缺铁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导致红细胞充盈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体内的红细胞体积会发生变化。在临床检查中就会发现患者的红细胞体积呈现出大小不均匀的状态。患者血液内的珠蛋白肽链发生障碍是引发地中海贫血的主要原因, 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造成患者表现为临床贫血症状, 该种贫血常见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从医学角度来说, 基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导致体内合成血红蛋白肽链出现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 患者临床中的表现也有可能各不相同, 病情严重的患者会表现出慢性进行性溶血贫血症状。同时不同类型的贫血在临床上具有不同的症状。因此, 在临床上利用血液鉴别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所患贫血的种类, 有助于患者的治疗[3]。

综上所述, 在患者诊断与鉴别诊断贫血的过程中, RDW、MCH、RBC、Hb、RBC/MVCV、MCV指标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标准, 同时有助于不同类型贫血的诊断与鉴别, 血液检验对贫血鉴别诊断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泽瑜.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 2012, 33 (30) :6626.

[2]赵静峰.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1) :1658-1659.

上一篇:手机移动办公系统下一篇:物理教学文明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