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状况(精选7篇)
贫血状况 篇1
妊娠期贫血是孕妇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合并症,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 有50%以上的孕妇合并贫血, 国内统计其发病率也在30%以上。为了解本地不同孕期妇女的贫血状况, 现将2009年1月—12月在本院进行孕产妇保健所检查的血红蛋白水平的情况进行分析, 借此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提高本地区孕妇孕期保健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2009年1—12月在本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定期产检的本地孕妇测得的血红蛋白值, 孕妇年龄20~42岁, 总数为450例, 其中孕早期133例, 孕中期149例, 孕晚期168例。并调取2009年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非孕育龄期妇女170例所测得的血红蛋白值设立对照。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Sysmex XS-1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其试剂及质控均为Sysmex产品。采血管使用的是江苏康健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 (EDTA.K2干粉抗凝的血常规管) ,
1.3 方法
按操作常规静脉血2ml注入采血管, 用Sysmex XS-1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孕妇及健康检查人员的血红蛋白值。
1.4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血红蛋白标准, 血红蛋白<110g/L诊断为贫血, 其中90~109g/L为轻度贫血, 60~89g/L为中度贫血, <60g/L为重度贫血。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期贫血发生率为36.2% (163/450) , 其中轻度为94.5% (154/163) , 中度为5.5% (9/163) , 无重度贫血。贫血发生率为:孕早期9.0% (12/133) , 孕中期36.2% (54/149) , 孕晚期57.7% (97/168) 。结果发现孕妇贫血发生率随孕期增长逐步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非孕妇女轻度贫血12例, 中度贫血2例, 发生率为8.2% (14/170) , 与孕早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孕中期和孕晚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妊娠期身体各系统均发生一系列改变, 以适应胎儿生长需要。由于孕期血容量增加较早, 红细胞增加时间晚且量少, 故血液呈早稀释状态, 但孕早期这种变化不是很明显, 因此孕早期贫血率还是和正常妇女无显著差异。但孕中期开始, 孕妇需铁量逐渐增加, 孕晚期达高峰, 而铁是合成Hb的重要原料之一, 孕妇因需铁量增加但摄入不足, 吸收不良, 使Hb合成减少, 而发生贫血。
贫血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合并症, 孕妇贫血对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流产有显著影响[1], 并与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2,3], 因此应积极防治妊娠期贫血。防治措施主要有: (1) 加强孕妇健康教育和贫血危害性的宣传工作; (2) 加强孕产期保健, 做好孕妇的营养指导和营养宣传; (3) 帮助孕妇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 (4) 定期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和应对妊娠期贫血; (5) 妊娠中期开始起应常规补充铁剂, 降低孕妇贫血发生率。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不同孕期妇女的贫血状况, 借此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提高孕妇孕期保健的质量。方法 调取孕产妇保健手册上本地不同孕期妇女的血红蛋白水平, 分析贫血状况。结果 和非孕妇女相比孕早期贫血无显著差异, 孕中期和孕晚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贫血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合并症, 因此应积极防治妊娠期贫血。
关键词:孕妇,血红蛋白,贫血
参考文献
[1]胡志坚, 许榕仙.孕妇贫血对妊娠的结局影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6) :660-661.
[2]王娟, 任爱国, 叶荣伟, 等.妊娠期贫血与早产[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9, 20 (4) :210.
[3]郭志荣, 蒋国雄, 周永兰.娠期贫血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关系的meta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3, 23 (3) :373377.
COPD患者贫血状况调查 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贫血
许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影响造血过程而导致贫血, 如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心功能不全等, 因此专家猜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也不例外。尽管传统观点认为COPD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OPD患者中贫血现象并不少见, 发生率可达20%以上[1], 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为了解我院COPD患者贫血的患病率及临床特点, 今进行此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呼吸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第一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87例, 其中男58例, 女29例, 年龄41~96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 排除遗传性贫血、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慢性失血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依据患者入院时的血常规记录, 将患者分为贫血组 (男性Hb<120g/L, 女性Hb<110g/L) 和非贫血组。
1.2 方法
入院时常规测量身高、体质量, 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 记录入院后第一次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 (CRP) 、纤维蛋白原 (FIB) 及肺功能结果, 出院时记录本次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7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贫血者14例, 非贫血者75例, 贫血发生率为16.1%, 贫血组的年龄更大, CRP、FIB水平更高, 住院时间更长, 而BMI值更低, 肺功能更差,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2001年, Tassiopoulos[2]发表了COPD患者贫血的调查研究, 这是COPD患者贫血最早的研究之一。之后, 国内外陆续刊发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人们发现COPD患者中贫血现象并不少见。在ANTAPIR研究中[3], Chambellan等对法国2524名长期治疗的COPD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中12.6%的男性和8.7%的女性伴有贫血, 均高于红细胞增多的发生率。本组研究中贫血的发生率为16.1%, 与国内相关报告结果相似。尽管目前COPD发生贫血的原因尚不清楚, 但基于其他学科慢性病症贫血的研究进展, 专家们认为COPD患者的持续性全身炎性反应是导致其贫血的主要原因。现有研究证明, COPD患者稳定期体内CRP、FIB、TNF-α等多种炎性介质浓度增加, 急性加重期表现更为明显。本研究中贫血组CRP、FIB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 表明这些炎性介质与贫血有关, 其可能机制为:CRP、FIB等急性时相反应物可抑制铁的吸收, 影响铁的代谢, 细胞因子TNF-α、IL-6、IL-8抑制红细胞前体生成, 干扰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的作用, 两者都抑制了红细胞的生成, 最终导致贫血。
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 因而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直接导致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 尽管此时动脉血氧分压可能正常, 但到达组织的绝对氧供量下降, 这就加重了COPD患者的缺氧状态, 必然不利于病情恢复。Schonhofer等[4]为进一步研究贫血与COPD的关系, 曾对COPD合并贫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结果发现能帮助呼吸机依赖的患者成功脱机。
COPD不仅可以引起咳嗽、咳痰、气喘等呼吸道症状, 还有显著的肺外效应, 如营养不良、体质量减轻、骨骼肌功能障碍等, 进而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本研究显示, COPD合并贫血组年龄更大、BMI更低、肺功能更差、住院时间更长, 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NTAPIR研究表明, 降低的血红蛋白水平是一个强烈的死亡预测因子, 并和长的住院时间、频繁住院相关。因此笔者认为, 本研究结果反映出贫血组病情更重更复杂,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在抗感染、止咳、平喘治疗的同时, 一定要重视贫血及合并存在的其他情况如营养不良等, 积极查找病因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以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John M, Lange A, Hoemig S, et al.Prevalence of anemia in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arison to other chronicdisease[J].Int J Cardiol, 2006, 111 (3) :365-370.
[2]Tassiopoulos S, Kontos A, Konstantopoulos K, et al.Erythropoieticresponse to hypoxaemia in diffus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s opposed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J].RespirMed, 2001, 95 (6) :471-475.
[3]Chambellan A, Chailleux E, ANTADIR Observatory Group.Progn-ostic value of the hematocri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PDreceiving long-term oxygen therapy[J].Chest, 2005, 128 (3) :1201-1208.
婴幼儿贫血状况的调查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抽取2014年9月份, 通过对2000例 (其中双胎1例, 早产儿2例) 婴幼儿作了贫血状况调查。
1.2 方法:城区和乡镇儿童分别是0岁400例, 1-2~岁300例, 3岁以上300例。检查前先作了问卷调查, 包括母亲孕期健康状况, 分娩时的情况, 产后吸吮第一口奶的时间, 婴幼儿时期喂养方式, 检查项目包括全面体格检查以及血红蛋白检测。
1.3 观察指标:城区和乡镇各年龄段儿童的血红蛋白值。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高发阶段在1岁以内。1岁以后, 小儿贫血发生率开始下降, 3岁后降至最低。见表1。
3 讨论
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 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 烦燥不安, 精神不振, 体质量不增或增长缓慢容易疲劳, 抵抗力低等症状[1,2,3]。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 而且对小儿智力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甚至影响小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婴幼儿贫血最常见是缺铁性贫血, 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①先天铁贮备不足。②铁摄入不足。③铁吸收减少。④生长发育过快。⑤丢失过多。⑥破坏过多。我们通过对2000例婴幼儿作了贫血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婴幼儿贫血的发生符合前面赘述的观点, 表明不同年龄段要有不同的喂养方式。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 母乳中铁含量虽低但极易吸收。婴儿在4~6个月内不必添加辅食。但随着母乳成分的变化, 小儿的不断增长, 母乳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矿物质的含量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6个月后必须进行食物转换。城区的家长在这方面相对重视。喂养较为科学, 因此小儿贫血的发生率要低于农村。再者小儿出生后, 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从4周龄, 正常儿从4月龄开始要及时补充硫酸亚铁。或加用强化铁的饮食, 同时, 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比如西红柿汁、菜泥等, 以增进铁质吸收。
然而幼儿期正处在断奶之后, 生长发育仍较快的时期, 仍应供给足够的能量。但在2~2.5岁以前, 幼儿乳牙未出齐, 咀嚼和胃肠消化的能力较弱, 此期喂养不当幼儿仍然容易发生贫血。因此, 此阶段食物应稠、软、烂, 易于咀嚼。在注意幼儿膳食质量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还要鼓励和培养幼儿自己进食, 有效的方法是先放少量的食物, 吃完后再添加, 使其不感到家长的强迫, 保持愉快的进食环境[4,5,6,7,8,9,10]。综上所述, 科学合理的喂养和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是防止婴幼儿贫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鸿丽, 张学群.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35例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6) :738-739.
[2]郭树平.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10) :764-765.
[3]沈欣.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9) :2953-2954.
[4]于相玲, 朱春雷.厦门市湖里区3岁以下婴幼儿贫血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 (9) :992-994.
[5]黄中炎, 陈勇, 孙佳, 等.1658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2) :266-269.
[6]周金蔓, 黄中炎, 徐瑞杰, 等.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对发育水平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32) :5570-5572.
[7]王向文, 牡丹, 刘建平, 等.151例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2) :140-142.
[8]张丽珍, 吴建芬.某街道周岁以内婴幼儿贫血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6) :122-123.
[9]高新, 韩黎, 张金凤.某地区2013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8) :180.
贫血状况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分层抽取甘肃省临潭、卓尼2县1 099名0~6岁儿童,其中藏族儿童567名(男童300名,女童267名);回族儿童532名(男童290名,女童242名)。
1.2 方法
采用HemoCue Hb 301型血红蛋白仪,采取无名指尖血检测;诊断标准:Hb>110 g/L为正常,Hb<110 g/L为贫血;考虑高海拔对人体血红蛋白的影响,以原诊断标准×[1×4%×该调查点海拔高度(m)/1 000]校正计算血红蛋白[3]。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百分率的比较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藏族与回族儿童贫血率比较
藏族儿童贫血率为27.86%(158/567),回族儿童贫血率为19.55%(104/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8,P<0.01)。
2.2 不同性别儿童贫血率比较
藏族男、女儿童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05);回族男、女儿童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3,P>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不同年龄儿童贫血率比较
藏族儿童各年龄组贫血率在17.50%~42.77%之间,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0,P<0.01);回族儿童各年龄组贫血率在12.30%~30.85%之间,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3,P<0.05);儿童贫血率均以3个月~1岁之内最高。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据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近10 a来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虽有很大改善,但营养不良发生率依然较高,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贫血是儿童少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4]。本次调查表明,藏族儿童贫血率明显高于回族儿童,可能与藏族人群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藏区哺乳期儿童多以牛奶、酥油为主食,一般添加的蔬菜、水果不足,故而儿童很少食用水果之类食品,食谱里也很少有蔬菜类,且主食及零食类型单调;而回族人群居住在交通便利、相对开放发达的村镇,且自身经济文化水平高于藏族,有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和相关的婴儿保健知识,相对能够合理安排婴幼儿膳食,食谱种类多样,故动植物蛋白摄入均衡,并且零食多以水果为主。 3个月~1岁阶段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藏族和回族添加辅食基本是单一的面糊类,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可能是贫血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儿童的原因之一。我国已将贫血列为儿童少年需重点防治的疾病[5],因此对儿童饮食习惯的干预是防治贫血的有力措施之一,要改变少数民族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水果、蔬菜、奶类,以预防贫血的发生,提高少数民族人群的身体。
关键词:贫血,患病率,儿童,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弓巧玲,杨建国,邵声波,等.儿童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49-50.
[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周浩武,郭晚花.青海省627名学龄前儿童贫血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0,31(5):594-595.
[4]冯燕霞,刘清,杨发.兰州市城乡小学生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7):1639-1640.
百色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百色市15所中小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检测学生19 903名, 其中小学生8 888名, 初中生5 788名, 高中生5 227名;男生10 134名, 女生9 769名;城区学生13 269名, 乡镇学生6 634名。
1.2 方法
采集手指末梢血20 μL, 按照WHO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用Hb-1002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上海粤海惠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测定血红蛋白 (Hb) 值。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为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3 贫血判断标准
依据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 以Hb值7~14岁<120 g/L, 14岁以上男生<130 g/L、女生<120 g/L判定为贫血。其中<60 g/L为重度贫血, 60~89 g/L为中度贫血, 其他贫血为轻度贫血。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共检出贫血学生2 871名, 贫血检出率为14.42%。男生贫血检出率为13.56%, 女生为15.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6, P<0.01) 。见表1。
2.2 不同学段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由表1可见, 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贫血检出率依次为8.28%, 16.97%和22.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8.83, P<0.01) 。
2.3 不同地区中小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城区学生贫血检出率为14.43%, 乡镇为14.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2, P>0.05)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我国儿童少年的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的营养缺乏病, 是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1]。百色市中小学生贫血率明显高于2005年汕头市中小学生 (10.77%) [1], 低于安徽省2000年中小学生 (28.6%) [2]。百色市中小学生贫血率以轻度为主, 占99.34%, 提示中小学生的贫血防治工作应以轻度贫血学生为重点对象, 对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 百色市不同学段学生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3,4]报道基本一致, 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负担、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有关。此外, 学生处于青春期, 生长发育快且生理条件、膳食结构、膳食习惯已逐渐接近成年人, 对营养的需求量大,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很容易导致贫血的发生。
本组资料女生贫血率高于男生的原因, 与女生易挑食、偏食、饮食量较小以及追求形体、节制饮食有关, 也可能与女生进入青春期, 经期失血等因素有关。因此, 强化对女生自我保健意识与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显得特别重要。城区中小学生贫血率与乡镇无明显差别, 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城乡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已逐渐缩小。
调查结果还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家长和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此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独生子女比例增加,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 致使学生饮食习惯不良, 偏食、挑食普遍, 导致膳食结构不均衡。二是生活较困难的学生及家庭缺乏合理的膳食结构, 有的学生不吃早餐或随便吃一些营养价值不高的中、晚餐, 只要填饱肚子就可以, 是造成学生轻度贫血的重要因素。三是膳食中的蛋白质、铁、钙、核黄素、维生素类含量不足, 以及女生为追求形体美而盲目节食等对健康造成影响。
为防治学生贫血, 应以开设营养课程等健康教育活动为切入点, 普及贫血防治知识, 提高学生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平衡膳食意识, 改善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调整膳食结构, 在膳食中增加动物性食品, 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和新鲜蔬菜, 达到营养平衡, 对青春期女生, 要正确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不要片面追求形体美而节制饮食。不要在学校中开展营养监测和贫血监测, 对贫血者早发现、早治疗, 在学生中开展驱虫、补充小剂量铁剂和微生素C等综合性贫血防治措施[5]。
百色市虽在学生贫血防治工作中做了不少努力, 但尚未进行影响因素及防治效果评价, 调查结果仍达不到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控制水平, 故应对百色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及独特的人文、饮食文化进行分析, 找出共有与独特的影响因素, 探讨建立经济、高效的现代学生贫血综合防治模式, 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使学生贫血患病率达到国家的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德海, 陈红英, 黄志刚, 等.汕头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3, 29 (2) :38-39.
[2]祁江, 曾广王.安徽省2000年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疾病控制杂志, 2003, 7 (1) :66-67.
[3]张柳兰, 陈剑.冷水江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6) :478-488.
[4]王欢, 韩亚利, 郭海涛, 等.咸阳地区农村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7) :613-614.
婴幼儿贫血状况的调查研究 篇6
关键词:婴幼儿,贫血
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一个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年龄愈小生长愈快,因此需要的营养也就越多,而其消化和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一旦喂养不足或不当,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性疾病。贫血就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以6个月到2岁最多,起病缓慢,而且容易反复发生,因此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引不起足够重视。总以为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贫血状况会自己改善,不必药物治疗。殊不知贫血对小儿的影响是很多的。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烦躁不安,精神不振,体质量不增或增长缓慢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而且对小儿智力的影响是不可逆的,甚至影响小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婴幼儿的贫血分为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两种情况:生理性贫血是指出生后的婴儿由于体内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减低引起的一种贫血表现,这是每个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所以称为婴儿生理性贫血,无须治疗。而病理性贫血则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1先天铁贮备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2生成不足。包括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不合理的饮食搭配,使小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良,也可增加铁消耗,影响铁的吸收;生长发育过快,对铁的需要量增大。3破坏过多。多为先天性疾病。4丢失过多。正常小儿每日排铁量相对较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缺乏,每失血1 m L即损失0.5 mg铁,如膈疝、钩虫病、鼻衄等慢性小量失血。
为此我们于2014年9月份,通过对2000例(其中双胎10例,早产儿2例)婴幼儿作了营养状况调查,其中1000例来自乡镇,另外1000例来自城区,统计时严格区分年龄段,事先作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母亲孕期健康状况,分娩时的情况,产后吸吮第一口奶的时间,喂养方式,是否服用过硫酸亚铁?幼儿断奶时间,辅食添加时间、种类,检查项目有全面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检测。调查结果见表1、2。
海盐县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调查 篇7
贫血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在学龄前儿童中贫血现象尤其多见。贫血的种类很多,其中全球缺铁性贫血高达11亿[1],原因见于营养知识欠缺、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有地区性原因及多种身体疾病引起等其它因素。贫血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贫血儿童的免疫功能降低,对其生长发育、智力等均有明显影响。而在托幼园所通过较大人群范围的普查体检,可以发现许多引发贫血原因的共同点,也便于实施群防群治,以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的目的。为了解海盐县学龄前儿童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人口质量,笔者对4 520名3~7岁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4—6月,对海盐县武原镇12所幼儿园4 520名3~7岁进行血常规体检,对大、中、小、托班级随机发放调查表1 795份,以年龄、性别、籍贯地、母乳喂养( ≥6个月、<6个月、不确定) 和非母乳喂养、偏食习惯( 有偏食、无偏食、不确定) 6种方法为调查内容,回收完整资料1 662份,其中男性儿童819名,女性儿童841名,各班人数分别为大班382名、中班453名、小班484名、托班341名,并剔除已明确原因的严重血液系疾病及心肝肾疾病患者,统计分析1 660名血红蛋白结果,年龄统计按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以上组( 含少量7岁儿童) 分为4个组。
1.2按操作规程采集手指末稍血150μL左方法右,即置EDTA-K2抗凝管中混匀,2 h内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检测仪器为雅倍CD-18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试剂耗材均为仪器配套产品,所有检测过程均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1.3贫血划分 标准[2]轻度贫血90≤Hb <110( g /L) ,中度贫血60≤Hb<90( g / L) ,重度贫血30≤Hb<60( g /L) ,极重度贫血Hb<30( g /L) 。
1.4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 0软件处统计学方法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660名儿童的贫血率2.83%,均为轻度贫血。不同性别儿童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海盐籍与非海盐籍儿童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3.20,P<0.01) ; 有偏食与无偏食儿童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51,P < 0. 05) 。不同年龄组儿童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1.69,P<0.01)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