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性贫血

2024-05-12

慢性肾性贫血(共10篇)

慢性肾性贫血 篇1

慢性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的并发症状,若未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可能增加疾病的致死率[1]。目前,临床已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均能够参与肾性贫血患者的疾病发展。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有学者发现发现甲状旁腺激素与肾性贫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本研究分析了甲状旁腺激素检验结果与肾性贫血病情发展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治疗的慢性肾病贫血患者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为43~73岁,平均(59.62±2.55)岁。病程严重程度:11例CKDⅠ~Ⅱ期,15例CKDⅢ期,18例CKDⅣ期,30例CKDⅤ期。本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其器质性病变、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中途退出治疗、严重感染症状者。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为41~72岁,平均(58.24±2.6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静脉采血,血液采集标本为2m L,于30 min内送检。将血液检查标本置于离心机中行离心处理,15 min后取出,并吸取上清液,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液中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值。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iPTH检测情况;(2)不同CKD分期患者iPTH检测结果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表示,并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PTH检测

观察组患者iPTH为(67.23±15.76)pmol/L较对照组(21.24±12.26)pmol/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5)。

2.2 不同CKD分期患者iPTH检测

CKDⅠ~Ⅱ期患者的iPTH(76.76±15.38)pmol/L较CKDⅢ期、Ⅳ期、Ⅴ期低,其中CKDⅤ期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与CKDⅠ~Ⅱ期对比,*P<0.05

3 讨论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达到控制疾病的发展的目的[2]。然而相关文献指出,肾性贫血患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还能降低疾病的致死。基于此,临床必须提高对慢性肾病肾性贫血的预测水平。

国内研究表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会导致红细胞活性降低,进而影响其造血能力,且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越高,红细胞的通透性也越高,两者呈正相关[3]。经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是导致肾性贫血患者疾病呈严重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有学者提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直接参与至肾性贫血患者病情的发展中。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对照组高,CKDⅤ期明显高于Ⅰ~Ⅳ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辛等[4]研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发现肾病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正常组高,且病情发展越严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上升趋势越明显,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从侧面证实了该结论。

综上所述,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能够直接参与至肾性贫血的发展中,临床可将该指标用于预测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对临床诊治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与慢性肾病肾性贫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入我院治疗的慢性肾病贫血患者74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的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i PTH为(67.23±15.76)pmol/L较对照组(21.24±12.26)pmol/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ⅠⅡ期患者的i PTH(76.76±15.38)pmol/L较CKDⅢ期、Ⅳ期、Ⅴ期低,其中CKDⅤ期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病肾性贫血患者会伴随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且疾病越严重,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越高,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慢性肾病慢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慢性肾病肾性贫血,血清甲状旁腺激素,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逯霞,桑晓红.慢性肾脏病Ⅲ期患者甲状旁腺激素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0):1456-1458.

[2]穆霖,傅淑霞.慢性肾脏病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肾性贫血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7(4):266-270.

[3]李芸,傅淑霞.慢性肾脏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对肾性贫血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3,28(4):391-393.

[4]王辛,李倩菊,郑永刚.慢性肾脏病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49-51.

肾性贫血的饮食及经络调理 篇2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血同源,。肾精亏虚,必然引起阴血不足;肝藏血,必赖肾水以涵养: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就会出现血亏: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而“气”对血又具有生化、固摄作用。气能生血、摄血,血又能载气,所以补血必先补气。综上,脾肾并重是治疗。肾性贫血的基本原则。脾虚为主时补脾为主,兼以补肾:肾虚为主时则补肾为主,兼以补脾。补脾重用人参、炙黄芪;补肾重用熟地、山萸肉。气能生血、摄血,血又能载气,所以补血必先补气。

一、饮食调理

1.归姜肉汤

原料: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当归、生姜洗净切片,羊肉去筋膜,略烫去血水后切片,将上述药材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旺火烧沸,撇去浮沫后改小火炖烂,稍加盐即成。

功效:养血和血。益气补虚。适用于产后血虚或老人体弱、阳虚畏寒、手足不温者。普通人亦可在冬季常食。

2.首乌鸡丁

原料:鸡脯肉100克,制首乌粉、山萸肉各10克,黑木耳50克,胡萝卜、菠菜各25克。

做法:将菠菜焯一下后切段,油煸熟后垫在盘底:鸡脯肉切丁,以制首乌粉上浆;将切好的鸡丁、胡萝卜丁放入锅中,油煸至将熟时,加入泡好的山萸肉、木耳翻炒,熟后加盐,装入放有菠菜的盘内。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合年老贫血兼有轻度浮肿者。

3.阿胶杞粥

原料:阿胶10克,枸杞子25克,芡实3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用枸杞子、芡实和米煮粥,熟后调入烊化了的阿胶,加糖或盐调味。每日早晚温服,连服3~4周;间隔数周后再继续服。

功效:滋补肝肾、益气养血。适合中老年人轻、中度贫血者。

4.枣薏药粥

原料:生山药、薏苡仁、粳米各100克,龙眼肉、红枣各15克。

做法:先将薏苡仁和粳米加水煮至半熟,再将去皮捣碎的生山药、龙眼肉及红枣放入锅内,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益气、补益心脾。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兼有心悸、健忘、失眠的患者。

二、经络调理

1.搅舌咽津

部位:口腔

方法:取坐或躺位。将舌头沿着口腔的上、下齿龈外周,先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各转动10~32次,产生津液后,分3口缓缓咽下。

功效:生津润燥,益气养阴。

2.按摩

(1)部位:胸腹,重点为神阙(穴位定位:即肚脐眼)、中脘(穴位定位:胸部,前正中线、肚脐上4同身寸处)、膻中(穴位定位:胸部,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天枢(穴位定位:肚脐两旁各2同身寸处)、足三里(穴位定位:小腿部,膝眼下3同身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5个穴位。

方法:简便的是先向左右推,再向上下推。至发红发热为止。每天按1~2回。虚寒者配合艾灸更好。

功效:强身和胃,增进消化吸收。但局部有炎症、感染者及孕妇,均不能按。

(2)部位:合谷(穴位定位:侧手部,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血海(穴位定位:大腿下部,髌骨内上缘2同身寸、股内侧肌突起最高点处)、三阴交(穴位定位:小腿下部,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同身寸、胫骨后缘处)3个穴位。

方法:自己先用指尖按摩合谷30~50次,再用指尖按或掌根搓血海、三阴交各30~60次。每天1~2次。

功效:养血补血,增液生津。但局部有炎症、感染者及孕妇,均不能按。

3.刮痧

部位:肾腧(穴位定位: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同身寸处)、脾腧(穴位定位: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同身寸处)、肝腧(穴位定位: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同身寸处)。

方法:在温暖的房间内,请人用刮痧板蘸刮痧油,从下往上刮,刮至出痧或发红发热为止,然后喝些温开水或热红糖水。每周1次。

功效:疏肝补脾益肾。但局部有炎症、感染者及孕妇。均不能刮。

责编/花语

慢性肾性贫血 篇3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肾性贫血,变异度

肾性贫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常规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抑制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从而导致贫血症状[1]。肾性贫血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肾功能康复进程。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肾性贫血变异度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康复进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80例,根据血红蛋白变异度不同分为波动组和稳定组,每组40例。波动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4岁~72岁,平均年龄(59.11±6.45)岁;稳定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2岁~78岁,平均年龄(57.83±5.51)岁。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临床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于不同血红蛋白变异度的慢性肾脏患者肾功能康复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1制定出标准化的临床统计调查表(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基本资料,既往病史、血糖、血压、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值、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生存质量等)。2每周系统检查患者肾功能、血常规以及肝功能等指标水平数据。3将调查统计数据交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归类、比较、总结、分析,形成专业化的书面文档。4出院后,对患者肾功能康复进展情况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的病死率。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2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值、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入院以及临床死亡人数。

2结果

2.1 2组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值比较稳定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值为(11.37±3.28),显著低于波动组的(16.78±5.90),差异显著(t=5.069,P<0.01)。

2.2 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入院以及临床病死率比较稳定组患者病情复发再入院、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比例均明显低于波动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入院以及临床病死率比较例(%)

3讨论

肾性贫血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并发症,通常在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中晚期时比较常见[2]。肾性贫血致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慢性肾脏病变会导致血浆中产生毒素物质,这些毒素物质会严重干扰患者体内细胞的生成和代谢系统,抑制红细胞生成,从而降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量[3],当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法满足患者正常的身体需求时,则会引发肾性贫血。慢性肾脏病患者一旦并发肾性贫血,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血、皮肤瘀斑、面色苍白蒌黄以及胃肠道、泌尿道出血等症状,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4]。

临床研究表明[5],大幅度、频繁的血红蛋白波动会造成器官组织反复缺氧,损害肾脏功能。因此,保持体内血红蛋白指标水平稳定、改善贫血程度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意义重大,能够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缓解贫血症状、降低临床输血率、减少患者的住院以及病死率,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稳定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值低于波动组,差异显著(P<0.01),说明血红蛋白稳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损伤程度较小,预后肾功能康复进展更优;稳定组患者病情复发再入院、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波动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大幅波动会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病死率,从而严重影响患者肾功能的康复进展。

综上所述,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预后肾功能康复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改善患者贫血情况,确保患者血红蛋白指标水平相对平稳,从而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蒯迪文.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对肾性贫血的影响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6):624-625.

[2]焦瑞宝,唐吉斌,姚余有.肾性贫血对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系列参数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6,31(2):111-113.

[3]戴再友,王文龙,李云生,等.尿毒症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纠正后无需r Hu EPO维持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2):157-158.

[4]王唯英,齐志红,肖棋军,等.生血宁辅助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1):70-71.

慢性肾性贫血 篇4

【关键词】养血饮;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

【中国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36-02

一、引言

肾性贫血一般是指由慢性肾衰竭而导致的贫血现象。在临床中会出现肾功能衰竭的一些指标变化,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贫血。肾性贫血的发病原因各不相同,而且病情会产生一些迁延,治疗的疗程比较长,病情的好转比较缓慢,这些都导致了治疗肾性贫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都是贫血的指标因素, 对于诊断、治疗以及康复过程中判断肾性贫血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同时,肾性严重的贫血不仅会加速病者的器官功能,还会加快肾衰,为了延缓此进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改善肾性贫血的现象,才能延缓肾衰的过程 。目前,在改善肾性贫血的临床治疗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对于改善病者的贫血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的消除病者贫血的广泛应用,改善了部分患者的贫血。但是在临床中人们慢慢发现,虽然有合理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合理,并且有充足的铁剂,还是会有一些病者反映治疗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产生了抗红细胞生长素抗体,或者是医源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等严重的问题。随着中医药在肾性贫血治疗中逐渐产生的良好疗效, 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重视。中医药早肾性贫血治疗中,除了可以有效的提高红细胞压积外,还能有效的改善肾功能。因此,如果把二者相结合,通过中药养血饮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治疗肾性贫血,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并且有很大价值的。

二、临床资料

观病肾性贫血的病例有35例,都是来自于某医院肾病内科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病例纳入标准、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并且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把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为对照组,病例例数为35例,使用养血饮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为实验组,病例例数也是35例。并且对治疗前两组之间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原发疾病、治疗时间、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以及贫血程度等进行了科学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均衡可比性。

三、治疗方法

3.1 治疗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都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益比奥(沈阳三生公司出,2000U/支),100u/kg/周。同时,试验组加服養血饮(吉林省力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每次1支,3次,d,两组均连续观察12周,其它治疗都相同。

3.2 观察指标: 安全性观测一般包括:一般体检项目检查、血、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主要的相关症状包括:头晕、心悸、乏力、头痛、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气短懒言、形寒肢冷、口舌咽干、耳鸣目眩,等。相关的检查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肾脏B超检查、肾功能检查以及每天的水液出入量。

3.3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积分变化<30%的症状;有效:积分变化30%——70%的症状;显效:积分变化>70%的症状;临床痊愈:积分变化>95%的症状。其中,证候积分计算按尼莫地平法:即计算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二治疗前积分]×100%

3.4 统计方法:用Ridit分析等级资料,用差方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

四、治疗结果

4.1 整体分析: 通过对两组临床治疗的检测分析得出,试验组无效4(11.4%)、有效14(40.0%)、显效16(45.7%)、临床治愈1(2.9%),整体效率是88.6%;对照组无效8(22.9%)、有效15(42.9%)、显效11(31.4%)、临床治愈1(2.9%),整体效率是77.1%。同时,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U=1.101,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表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疗效相当。但是整体观察,试验组的整体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的疗效比对照组略有优势。

4.2 体征分析:养血饮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治疗肾性贫血的过程中,通过治疗前后的观察发现,试验组治疗后在眩晕耳鸣(P<0.01)、神疲乏力(P<0.01)、心悸(P<0.01)、皮肤苍白(P<0.01)、恶心呕吐(P<0.01)、心悸(P<0.01)、头痛(P<0.05)、心悸(P<0.01)等现象中都有改善,特别是眩晕耳鸣、皮肤苍白、恶心呕吐等现象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不仅如此,试验组在眩晕耳鸣(P<0.05)、心悸(P<0.01)以及皮肤苍白(P<0.05)等现象的治疗改善效果上比对照组略有优势,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总之,养血饮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的体征有一定的缓和和改善作用。

4.3 血红蛋白、血红细胞的分析:对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血红细胞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试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对血红细胞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试验组(P<0.01)比对照组(P<0.05)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同样,对治疗前后两组血红蛋白的比较,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对血红蛋白都有治疗作用,但是两个组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4.4 试验组贫血程度分析:通过用Ridit分析法对试验组的疗效和贫血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 =1.36,大于 0.05(2),P中度组>轻度组,这表明贫血程度越重,疗效效果越不好;反之,贫血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明显。

五、讨论

近几年来,肾性贫血有比较高的发病率,而且治疗成效不是很明显,是内科比较难治疗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肾性贫血中发挥的一定的功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鉴于养血饮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因此,本研究就进行了养血饮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相配合使用来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养血饮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试验组在整体治疗效率、体征、血红细胞等方面都比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对照组效果更好。试验组的整体效率是88.6%,而对照组的整体效率是77.1%;试验组在眩晕耳鸣(P<0.05)、心悸(P<0.01)以及皮肤苍白(P<0.05)等现象的治疗改善效果上比对照组略有优势,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红细胞的比较中试验组(P<0.01)比对照组(P<0.05)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同时发现,肾性贫血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明显。本研究把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相结合,结果发现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中西医的结合对于肾性贫血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对以后肾性贫血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陈东河.补血生髓丸治疗肾性贫血56例[J].天津中医,2000,17(3).

[3]陈宇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32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16(3).

慢性肾性贫血 篇5

关键词:慢性肾性贫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

肾性贫血是由各类因素导致的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分泌不足, 或因尿毒症使血浆中的某些毒素对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形成干扰而引发的贫血, 属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贫血对于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肾性贫血给予有效治疗是慢性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2]。为提高慢性肾性贫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院对68例患者采取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68例慢性肾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资料, 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6例;年龄为24~74岁, 平均 (48.36±6.78) 岁;血红蛋白 (Hb) 为49.26~81.26g/L;红细胞比容 (Hct) 为11.26~24.73%;其中痛风性肾炎1例, 梗阻性肾病2例, 高血压肾小球动脉硬化2例, 多囊性肾病4例, 慢性肾盂肾炎4例, 狼疮性肾炎5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5例;年龄为23~75岁, 平均 (48.41±7.24) 岁;Hb值为48.68~80.98g/L;Hct为11.78~23.86%;其中痛风性肾炎1例, 梗阻性肾病1例, 高血压肾小球动脉硬化3例, 多囊性肾病3例, 慢性肾盂肾炎3例, 狼疮性肾炎6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全部患者于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均未接受过输血治疗, 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史;接受本次治疗前血清铁检测值均大于100g/L, 转铁蛋白饱和度均>20%, 有低于上述两项指标的患者先行补铁治疗;全部患者接受治疗时平均动脉压均<110mm Hg。本次入选资料中均排除:合并急慢性失血者, 合并有急、慢性感染者, 严重的继发性甲旁亢者, 严重营养不良者, 无法良好控制血压水平的中高度高血压患者以及无法配合完成治疗的患者[3]。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5mg叶酸, 口服, 3次/d;蔗糖铁100mg, 静脉滴注, 1次/周。对照组给予3000U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皮下注射, 2次/周。观察组给予5000U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2次/周。两组均随访12周, 治疗期间视患者的Hb、Hct值随时调整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

1.2.2 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8周时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Hb、Hct值。

1.2.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以治疗时间≤8周, Hb值较治疗前上升≥30g L或者Hct值较治疗前上升≥10% (Hb基本达到100g/L或者Hct基本达到30%) , 贫血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以Hb值升高≥15g/L或者Hct升高≥5%, 贫血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以治疗后Hb与Hct未达有效标准, 贫血症状无任何改善或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2.4 统计学处理

临床疗效对比采取卡方检验, Hb、Hct值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8周时Hb、Hct值检测结果

两组经治疗8周后Hb、Hct值均较治疗有不同程度升高, 但治疗后观察组Hb、H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肾性贫血是肾功能衰竭尿素症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血液透析治疗虽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无法纠正患者的贫血症状[4]。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是慢性肾性贫血的一项主要病因。据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显示, 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贫血给予早期治疗可显著减少肾性贫血患者的病死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内源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样可对骨髓内的红系祖细胞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 可有效促进红细胞的增值与分化, 其功效与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成正比的。合理的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 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肾脏疾病患者左心室肥大等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功能提高认知能力, 提升患者机体的活动能力与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中广泛认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治疗肾性贫血的一种最有效药物, 这主要是由于因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通过对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外源性补充, 来达到刺激骨髓内的红细胞前驱细胞进行增殖与分化,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慢性肾性贫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因此任何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均应采取促红细胞生成素补充进行治疗, 理想的治疗时机应选择在透析开始前进行[5]。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大剂量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迅速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 使患者的Hb与Hct达到并维持在理想水平, 大剂量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每周治疗2次可使血药浓度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 极大的提高了临床疗效。

本次观察中, 两组患者在采取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后贫血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Hb与Hct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在应用大剂量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后, 患者的Hb与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大剂量的应用疗效更加确切、起效更加迅速。同时两组均未见无明显毒副反应。因此大剂量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慢性肾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的明显优势, 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康永, 左显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4) :46-47.

[2]曹永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4) :60-61.

[3]马丽杰.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 3 (12) :81-82.

[4]缪世梅, 徐学康, 钱桐荪, 等.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20例[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9 (4) :272-273.

慢性肾性贫血 篇6

1中医学对慢性再障的认识

1.1 从“肾主骨生髓”来分析慢性再障的病机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 虽并无“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名记载或与此病相关的论述, 但自《黄帝内经》起就有很多以苍白、出血、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的描述。在临床治疗中往往根据它的临床表现划分其归属, 多将其归属为“血证”、“急疹”、“虚劳”、“血虚”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 肾主骨生髓, 髓能生血;肾主藏精, 精血可以互化, 精血同源, 肾精不仅可以化生为肾气, 也能够化生为血液, 因此血的生成与肾精关系密切。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骨髓坚固, 气血皆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肾生骨髓”。而慢性再障因多种原因导致髓亏肾虚精耗, 本源受损, 气血无以化生, 四肢百骸失养而成虚劳, 所以慢性再障的发病虽与心、肝、脾、肾等脏有关, 但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病机关键在于“肾虚”。

1.2 慢性再障的辩证施治

1989年在大连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 将慢性再障的分型与肾联系起来, 提出慢性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 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3型。随之各医家基本上围绕此3型开展临床及实验研究。如胡乃平[1]用菟丝子饮加减 (菟丝子、熟地、首乌、枸杞、补骨脂、女贞子、黄精、当归、黄芪、枣仁、夜交藤、陈皮) 治疗慢性再障 (肾阴虚型) 140例, 基本治愈9例, 总有效率为82.1%。唐由君[2]等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的远期疗效观察, 5年生存率62.79%, 10年生存率37.21%。徐瑞荣[3]等将慢性再障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3型辨治, 有效率77.78%。

2端粒与患者

2.1 端粒与端粒酶

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是末端DNA和蛋白质复合体。人类正常体细胞端粒逐年缩短 (每年约减少15~40bp) 。端粒长度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多而缩短, 所以它是细胞的“分裂钟”。端粒对染色体起稳定作用, 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非正常重组、缺失, 并参与染色体和核基质的结合。端粒长短和稳定性决定细胞寿命, 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大多数正常体细胞不表达端粒酶活性, 而在恶性肿瘤组织、某些正常的干细胞及生殖细胞中均发现有明显的端粒酶活性。目前已知人类端粒酶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人端粒酶RNA (hTR) 、端粒酶相关蛋白 (TP1/TLP1) 、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 。hTR是合成端粒DNA的模板, h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决定因子, 具有特异性, 同时, 又是人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2.2 端粒和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无论途径和方式如何, 端粒确实是与衰老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端粒涉及衰老的有力证据是由Allsopp等[4]人在培养不同年龄的人纤维细胞时发现的。他们发现细胞在培养液中分裂的次数与开始培养分裂的端粒长度成正比, 即端粒限制了细胞进行分裂的次数。Bodnar等[5]的实验也为细胞衰老的端粒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两种端粒酶活性为阴性的正常人细胞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表皮成纤维细胞) 导入能编码人端粒酶催化亚基的载体后, 发现其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同时有丝分裂次数增加, 使其寿命延长了至少20代, 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β-半乳糖苷酸的表达也显著减少, 这表明端粒长度缩短和体外细胞老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3 慢性再障中有关端粒的研究

慢性再障是以骨髓增生能力低下, 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造血干细胞性疾病。对于正常细胞来说, 当进行了一定次数的分裂后, 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衰老在人类成体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受到严格调控, 大部分成体细胞缺失端粒酶活性, 因此, 端粒逐渐缩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承担保护染色体的责任, 细胞进入衰老凋亡。英国学者Brummendorf等[6]运用原位荧光杂交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了再障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端粒的长度。发现再障患者粒细胞端粒长度较同年龄段正常组明显缩短,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 一些服用免疫抑制剂恢复的患者, 端粒平均长度竟然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 而一些对药物反应差或未进行治疗的三系严重减少的患者端粒长度明显缩短, 并与正常组差异明显。近期研究发现, 约有1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端粒酶突变, 而再障患者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 端粒长度的测量有助于选择捐献者。多数伴有端粒酶突变的再障病人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性较差[7,8,9]。上面的实验表明再障骨髓细胞端粒-端粒酶水平与其增殖能力极度低下是相对应的。

3 “肾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理论与端粒变化导致骨髓衰竭综合征之间的联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详尽论述了肾气盛衰与人之寿夭的关系, 明确指出人的生、长、壮、老受肾中精气的调节, 生命活动的过程即是肾中精气盛衰变化的过程。肾虚衰老学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藏精;肾精通过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气, 而肾气则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沈惠风等[10]认为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补肾益精是延年祛病的基本法则。安红梅等[11]研究了补肾填精复方含药血清对细胞衰老模型W I38的影响, 发现补肾填精中药复方可以减缓细胞衰老。

因此, 中医传统理论的“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主骨生髓”, 与骨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乃至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相关。而肾虚诱发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端粒酶突变以及端粒酶活性的丧失左右了骨髓干细胞的衰老过程从而导致骨髓衰竭综合征-再障的发生。我们在“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 主骨生髓”的理论指导下, 采用补肾益髓法去维持骨髓细胞端粒长度及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再障的目的是可行的。

李莹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经验总结 篇7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类经》有:“精足则血足。”《张氏医通》:“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血之源头在乎肾。”肾藏精,主骨生髓,补肾精即可生血。

《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李东垣指出:“盖血不能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对气能生血作了最精辟的论述,血虚时补气至今仍为中医治疗贫血的常规法则。

故贫血与脾肾两脏虚弱、气不生血密切相关,此外浊瘀互结、新血不生是肾性贫血的又一原因。肾功能衰竭患者,脾肾虚衰,浊邪停留,瘀血内阻,故新血不生。严重者,浊毒上逆,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脾胃生化无源,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贫血进一步加重。

2 证治规律

2.1 脾胃虚弱

证侯:面色萎黄,唇爪无华,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欲下降,腹胀便溏,口唇色淡。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化湿。若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兼心气亏虚而见心悸、气短、自汗、神疲、脉微,六君子汤加五味子、玉竹、黄精等益气养心。兼肾气亏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白带清晰者,可用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萸肉等益气固肾。

2.2 肾精不足

证侯:面色晦暗或黧黑,皮肤干枯,腰膝酸软,两足萎弱,浮肿尿少,头晕耳鸣,不耐劳作,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肾培元。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加鹿茸、菟丝子、续断、杜仲、当归、枸杞、冬虫夏草等。

2.3 气血两虚

证侯: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气血双补。

方药:十全大补丸加味。药用人参、熟地益气养血,白术、茯苓补脾生血,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佐以川芎活血行气使气血补而不滞,后加黄芪补气健脾生血,诸药合用,气血双补。

2.4 浊瘀互结

证侯: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酸腿软,口淡不渴,纳差便溏或尿少水肿,胸腹痞闷,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肢体困重,头重昏蒙,口唇爪甲紫暗,舌暗红,有瘀点、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涩。

治则:化浊祛瘀生血。

方药:党参、生黄芪、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大黄、丹参、赤芍等。急时治标,可配合中药结肠透析(含大黄、公英、附子、龙骨、牡蛎等),通腑降浊,促毒素排泄,邪去则正安,先去邪后扶正。

3 诊疗心得和注意事项

3.1本虚以脾肾两脏为主,故扶正法即健脾补肾为主要治法。

3.2养血活血,不可一味滋补,临床重用熟地、阿胶、紫河车等滋腻碍胃,反不利于生血,李莹教授不主张应用。若使用,则需加入陈皮、佛手、香橼等理气和胃。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虽对改善贫血有益,但应注意氮负荷增加,有升高尿素氮、肌酐之虞。应监测肾功。

3.3气血并重,补气生血,黄芪、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均为常用之药,尤其喜用黄芪、党参。

3.4肾性贫血是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之一,而浊邪停留是肾功能衰竭病机关键,故不应忽视化浊祛瘀。浊毒上犯表现明显时,尤以排毒降浊为主。

3.5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贫血可单用中医药疗法。中重度贫血应合用促红素,中药的作用除改善肾功和贫血外,还能减少促红素用量,并减少促红素引起高血压等副作用。

3.6部分重度贫血患者需要透析疗法清除毒素,缓解各系统并发症后,贫血问题才能解决。

3.7饮食调摄。应以优质蛋白饮食为主,营养均衡,适当运动,不可过劳,谨防外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5.

缺氧诱导因子与肾性贫血 篇8

1 HIFs概述

HIFs成员包括HIF-1α、HIF-1β、HIF-2α、HIF-2 β、HIF-3α、HIF-3β,而具有转录活性的是由HIF-1α-β与HIF-2α-β组成的四聚体,其中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又称芳香烃受体核转运子,ARNT)的氨基端均含有碱性的螺旋-环-螺旋(basic-he-lix-loophelix,b HLH)构型和Per/Amt/Sim(PAS)结构,是其形成异源二聚体并与DNA的缺氧反应原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HRE)结合所必需的结构[1]。在人类各系统,脯氨酰羟化酶1/2/3(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1/2/3)羟化脯氨酰基位点分别在C末端氧依赖降解结构域(C-terminal oxygen-dependent degradation domain,CODD)和N末端氧依赖降解结构域(N-terminal oxygen-dependent degradation domain,CODD),这些结构域亲和von Hippel-Lindau肿瘤抑制蛋白(p VHL),p VHL与泛素连接酶(E3)连体,经泛素蛋白酶将HIF-α快速降解。此外,天冬酰胺酰羟化酶(factor inhibiting HIF,FIH)羟化天冬酰胺残基位点在C末端活化结构域(C-terminal activation domain CAD),通过阻碍HIF转录共活化蛋白下调转录功能。PHDs与FIH均属于亚铁离子及2-酮戊二酸加氧酶超家族,HIF羟化酶发挥类似2-酮戊二酸加氧酶作用,通过氧化脱羧并羟化产生琥珀酸盐和二氧化碳[2]。当细胞缺氧时,HIF羟化酶活性受抑,HIF-α蛋白酶解无能,组装形成一活性转录复合物;能量共振转移显微镜可在细胞核分析HIF1及HIF2迁移及组装过程[3]。鉴于低氧涉及到许多人体疾病,氧合酶催化与低氧生理反应间的平衡点成为了HIF羟化酶活性的调节器,这将成为有效的临床治疗靶点之一。

2 HIF与肾性贫血

HIF-2是红细胞生成及铁代谢的关键因子,在低氧状态下活化,调控来自肾小管周间质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及肝细胞生成的EPO;HIF在肾脏上皮细胞活化还可诱导肾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上调EPO[4,5]。在贫血相关性肾脏病中,EPO缺乏、炎症、铁不足均可抑制红细胞生成,激活HIF通路可模拟生理反应协调铁代谢影响红细胞产生。近来,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信号传递及治疗策略涌现出新的观点,且部分药品投入临床实验。

2.1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

既往认为,肾性贫血由多因素引起的红细胞匮乏导致,其中EPO不足占主导地位且具有特异性,故重组人促红素(rh EPO)和其他红细胞刺激剂(ESAs)如阿法达贝汀(darbepoetin alfa)和倍他依泊汀(epoetin beta)已作为改善肾性贫血的主要治疗药物,但部分患者即使超常使用也不能达到满意疗效。这些EPO抵抗患者大多数考虑炎症和/或铁缺乏,抑制了EPO及祖系红细胞生成。

2.1.1 炎性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并发肾衰竭和/或肾衰竭并人工血管通路建立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性反应,骨髓来源炎性因子成为EPO抵抗的原因之一。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且肾功能正常患者并发贫血时,存在炎性反应者血EPO相对低下,在类似贫血非炎性反应患者血EPO相对不变。5/6肾切除大鼠反映了EPO抵抗与系统性或肾脏炎症有关,以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上调为主要表现构成了贫血恶性循环[6]。本研究团队前期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发现HIF-1α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替米沙坦可能通过抑制AngⅡ受体影响ROS依赖的P13K/Akt途径降低管周毛细血管的丢失,从而降低HIF-1α表达,进而减轻肾脏炎性反应[7];EPO可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降低TGF-β1、纤连蛋白(FN)的表达,发挥肾脏保护作用[8];百令可改善蔗糖铁在治疗血液透析并肾性贫血患者中的氧化应激状态[9]。除了炎症因子抑制EPO生成,几个炎症介质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IFN-γ)等还抑制祖系红细胞的分化。转录因子PU.1是髓系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元件,其分布广泛,功能特异,直接影响髓系前体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IFN-γ可诱导PU.1抑制红系分化,促进粒-单核细胞系分化[10]。在红细胞生成后期,血红蛋白(HGB)需要铁参与,在炎症和/或感染刺激下,STAT3通路活化IL-6激活编码铁调素的基因HAMP转录及通过BMP/Smad1/5/8通路活化B细胞可阻碍铁参与骨髓造血[11]。炎性反应在肾性贫血中扮演巨大的绊脚石,严重阻碍着抗贫血远期疗效,强化HIF信号可以抑制炎性反应[12]。

2.1.2 铁缺乏效应

HGB合成中除了炎性反应影响铁的有效利用,还可由反复血液透析失血导致慢性肾脏病(CKD)相关贫血引起绝对铁不足。2/3铁存在于人体红细胞内,终末期肾脏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铁丢失途径多见于透析后残血滞留于透析装置和透析管道、透析后中心静脉置管出口或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反复抽血检验等。在正常情况下,HGB约消耗25 mg/d铁提供给红细胞,同时巨噬细胞通过降解HGB回收再利用铁及吞噬衰老红细胞提供最多的合成原料。当出血或溶血时,贮存的、再循环的及肠上皮吸收的铁产出增加,其机制为受EPO刺激的有核红细胞产一种激素,它是小鼠在放血或注射EPO后首先呈现某种红系细胞特异性基因转录表达的蛋白产物,命名为erythroferrone,可抑制铁调素生成[13]。在肾脏疾病,EPO缺乏及慢性炎症均可导致大量有核红细胞丢失,从而erythroferrone表达严重不足。随着铁利用率进行性下降,红细胞生成越来越受限,同时珍稀的铁将贮存在非红细胞内。在m RNAs的5'非编码区(UTRs)和3'UTRs,铁调节蛋白(IRP)1和IRP2结合铁反应原件(IREs)调控涉及铁生成、利用、贮存的所有蛋白表达。在含铁充足的细胞内,IRP1具有顺乌头酸酶活性且铁硫簇位于其活化位点,IRP2迅速被降解;若细胞缺铁,IRP1缺少铁硫簇致活化无能,IRP2稳定表达,IRP1和IRP2结合IREs,IRPs结合m RNA的5'UTRs-IREs抑制其翻译及表达,而IREs与m RNA的3'UTRs结合可稳定m RNA,增加其翻译及表达。在大多数细胞,转铁蛋白m RNA由5'IREs调控,在铁利用过程中减少并维持细胞内铁含量水平。但在十二指肠细胞及祖系红细胞发现可变剪接,为无5'IREs的转铁蛋白m RNA,在铁缺乏过程中稳定表达转铁蛋白,只吸收来自十二指肠的铁,在红系幼稚细胞内铁蓄积减少[14]。在铁不足状态,IRPs还结合其他2个m RNA的5'IREs并增加其表达,他们分别是HIF-2α和红系血红素合成酶(ALAS2)。血液循环中红细胞数减少即可在肾皮质发生缺氧,尽管如此,IRP1结合HIF-2αm RNA的5'IREs,抑制HIF-2α在肾皮质内皮祖细胞(EPCs)翻译,进而使HIF-2α蛋白相对表达下调,阻碍EPO生成[15,16,17]。即使在缺铁性贫血中EPO生成比肾性贫血或慢性炎症相关性贫血(恶性肿瘤、感染、免疫失调等)显著增多,由于IRP介导HIF-2α下调,也会预示在相同贫血程度下,缺铁性贫血比非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肾脏合成EPO的能力明显下降。同样,铁缺失也会诱导IRP与编码ALAS2的m RNA的5'IREs结合,充当卟啉合成的限速酶,减少原卟啉及血色素在有核红细胞中聚集。反之,血色素丢失增加了HRI激酶活性,进一步限制有核红细胞蛋白合成。缺铁在赖以生存的EPO依赖阶段导致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不足,在HGB合成中HRI激酶抑制有核红细胞蛋白合成,因此不能满足EPO最大产出,表现出红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HGB低下。

2.2 低氧信号及下游效应

HIF信号刺激肝肾来源的EPO,通过铁的摄取和利用、改善骨髓微环境以利于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成熟和增殖综合调控红细胞生成。这种良性的生物行为为靶向肾性贫血提供药理方向:通过激活HIF信号端口模拟低氧反应发生的一系列生理路径协调铁代谢与红细胞生成。

2.2.1 低氧调控EPO

低氧下HIF2介导并结合特异型调节原件调控肝肾EPO基因转录[18],且涉及到多组顺式及反式调节原件[19]。条件性敲除编码PHD各亚基及HIF-2基因小鼠模型表明[20]:PHD总体活化比通过PHD-HIF2α-Epo HE级联调控肝脏各PDH亚基生成EPO更为重要。在肾脏发现8 kb可诱导原件位于EPO基因的5'区域,且高度保守的5'HRE在肾脏诱导部位已确定,目前其在体内的作用仍然不清楚[21]。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是一典型致肾性贫血尿毒症毒素,通过利用IS在肝癌细胞与CKD患者血中浓度相似原理,对大鼠进行口服吲哚试验,发现在肝肾皮质区IS诱导芳香烃受体(Ah R)活化可抑制HIF活性及低氧诱导的EPO m RNA表达[22];犬尿氨酸为内源性Ah R活化剂,Ah R抢占HIF-2α位点与HIF-1β结合导致炎症性贫血[23];低氧促进内源性硫化氢(H2S)产生可协助EPO合成上调[24];甲基转移酶可抑制小鼠纤维化肾脏产EPO,去甲基制剂5氮杂胞苷上调低氧诱导的EPO[25]。靶向Ah R失活、H2S活化、去甲基化,可为肾性贫血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2.2 低氧与铁代谢

血浆中HIF-2诱导低氧刺激红细胞生成时,HIF-PHD氧敏感通路优化铁摄取及利用以增加骨髓造血原料。二价金属离子转运子(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的作用是转运铁到细胞质中,由于十二指肠细胞色素b还原酶(duodenal cytochrome b reductase,DCYTB)限制Fe3+形成Fe2+,Fe2+通过DMT1从肠道摄取到肠黏膜细胞受限。HIF-2α/IRP与铁网络连接极其紧密[26]。涉及到调节转铁蛋白的HIF调控因子还有铁调素降解的靶标———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氧化Fe2+还原为Fe3+的铜蓝蛋白、促进回收铁再利用的血红素加氧酶1。

2.2.3 低氧与骨髓效应

低氧与HIF-PHD通路对骨髓产生直接效应。低氧刺激EPO受体调节HGB合成相关元件,维持干细胞稳定、祖系分化和成熟。内皮HIF-2在骨髓方面发挥着特异性作用,小鼠全组织HIF-2表达低下导致红系祖细胞成熟障碍体现了以上关系[27]。这种成熟障碍可能与维持红系成熟的表面蛋白———血管黏附分子1(VCAM-1)有关。HIF-1α在低氧状态通过调节HIF-2α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和FLT-1)替代受损的HIF-2α纠正贫血[28]。

3 稳定HIF抗肾性贫血相关治疗

目前肾性贫血治疗主要还是ESAs及静脉铁剂的应用,尽管该应用对大多数患者有效,ESA治疗及ESA相关的HGB水平与心血管风险仍呈正相关。利用HIF应答活化的药理作用为临床治疗可提供极大帮助,该作用可模拟生理反应纠正贫血且尽可能避免重组EPO带来的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HIF稳定剂主要优点有以下几方面:(1)生理范围内血浆EPO维持稳定,避免ESA静脉应用引起的血浆EPO超生理状态增加;(2)促进铁吸收及动员,减少静脉铁剂应用,降低相关不良反应;(3)口服制剂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能,稳定血液中各生化指标,使过度干预靶标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国际科学临床会议上公布了1000多例肾性贫血患者使用Fibro Gen制药公司生产的FG-4592情况。FG-4592抑制所有HIF-PHDs,半衰期12 h,1~2 mg/(kg·次),BIW或TIW;纳入患者类型有非透析CKD、MHD-ESRD、维持性腹膜透析(PD)ESRD,其中包含EPO刚使用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HGB达标且维持正常铁代谢,不依赖给药途径增加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水平,持续下调铁调素,药效不受炎症影响。一项Ⅱ期临床试验显示[29]:与使用阿法依泊汀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相比,FG-4592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抑制脂质代谢明显,血清总胆固醇约减少20%。另有一项针对非透析CKD并贫血Ⅱa期临床试验显示[30]:FG-4592瞬间或适度增加内源性EPO及降低铁调素,HGB与剂量正相关,无明显不良反应。近期再次对CKD并贫血并HD或PD患者进行非盲随机持续12周和6~19周两大Ⅱ期试验,结果证明:该药物适用于HD或PD患者,有效维持HGB并能下调铁调素[31,32]。上述调查结果不完善,仍然需要大量Ⅲ期临床数据完善评价,目前约8500例患者正在接受该药物试验[29]。葛兰素史克(英国制药公司)生产的GSK1278863正在对肾性贫血患者进行Ⅱ期临床试验。GSK1278863为HIF-1和HIF-2活化剂,一项独立试验显示,CKD 3~5期非透析患者及ESRD血液透析患者血生化指标及铁调素水平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10~100 mg不等)[29];在日本及高加索两个不同种族,应用50~100 mg GSK1278863后EPO、VEGF及网织红细胞均升高,15%~20%的患者出现头痛、腹痛不良反应,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无种族差异[33]。2016年6月,一项为期28 d的CKD并贫血随机对照实验显示:GSK1278863有效刺激EPO反应及非EPO依赖的红细胞生成[34]。Akebia Therapeutics公司研发的AKB-6548已完成Ⅱa及Ⅱb期试验,AKB-6548主要稳定HIF-2α,CKD 3~4期患者单剂量500 mg,获益同FG-4592,在为期28 d的剂量递增试验中出现短暂轻微的平均动脉压下降及尿酸增加;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期试验中,CKD 3~4期患者分别接受240、370、500、630 mg/d,持续6周,HGB均升高至7.5~15.0 g/L,血EPO水平在不同剂量组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药物作用在血EPO生理范围内治疗肾性贫血有效[19]。拜耳公司推出的抗贫血药物为BAY85-3934,抑制所有HIF-PHDs,中度抑制PHD2,前期在5/6肾切除大鼠动物实验发现有抗高血压及心机保护作用[35],目前近800例CKD患者正在接受Ⅱ期临床试验[29],该药物应用价值指日可待。从几个公司对不同PHIs在肾性贫血患者中治疗的临床资料来看,以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主要研究终点,证明了PHIs安全有效,且还具有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功效[36]。近期推出红细胞生物制剂如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商品名:sotatercept,luspatercept)在Ⅱa期临床试验中获得较好疗效[37],仍然需要评估远期免疫能力。

4 展望

慢性肾性贫血 篇9

【关键词】蒙医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草果二十一味丸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35-0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疑难重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或功能异常及造血微环境异常致红骨髓容量下降,被黄骨髓取代,从而引起红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可引起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甚至死亡。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1]。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中分别采取西药治疗与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治疗,经本次研究证实,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现综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5年3月之间所收治的6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资料。其中,患者年龄9~49岁,平均37.5±2.0岁;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25例;患者病程0.5~4年,平均1.9±0.3年。本院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的诊断均根据张之南在2007年出版的第三版《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所述要求进行临床诊断工作。在具体的临床症状表现方面,患者多出现头晕、乏力、贫血、心悸等临床现象,同时所有患者均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出血症状:其中,皮肤瘀点患者41例,齿龈出血患者37例,合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19例,鼻衄明显患者10例,经期经血过多患者9例。根据治疗过程所采取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再障病程、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既往病史等信息,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前后,系统评价所有患者的蒙医症候,同时评估和总结所有患者的骨髓象、血象等检验结果。

1.2.1 对照组西药治疗方法

对本组患者采用康立龙进行治疗。其服用方法为:每次口服康立龙4mg,每日服用3次,分早中晚服用。在治疗过程中,小儿的用药剂量可根据实际病情及临床表现酌情减少。治疗3个月计为1个疗程,治疗总周期为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系統观察本药物对本组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疗效。

1.2.2 实验组蒙药治疗方法

在服用康立龙的基础上,对本组患者加用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进行治疗。本组服用康立龙的方法与对照组服用方法相同。草果二十一味丸的主要成分有草果仁、石膏、甘松、沉香、地丁、麦冬、茜草、石莲子、栀子、广枣、白豆蔻、广木、降香等,将上魔神所有药材研磨成粉末,制成5g重的蜜丸。成人患者早晚各服1.5丸,未成人患者每天服用1丸。对于出血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选加血余炭、炒水牛角粉、草茸、紫草等进行治疗;对于血色素指标偏低的患者,可选加西花、紫河车、黄芪等进行治疗;对于白细胞指标偏低的患者,可选加木贼、鸡血藤、三棵针、茜草等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计为1个疗程,治疗总周期为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系统观察草果二十一味丸对本组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疗效。

1.3 评价方法与标准

1.3.1 评价方法

对蒙药的临床评价标准为:采用蒙医证侯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主症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2、4、6分,次症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l、2、3分[2]。

1.3.2 观察指标

首先观察患者的骨髓象、血象,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和次要临床症状。主要临床症状可分为:发热、齿鼻衄血、面色苍白、皮肤紫斑、头痛等;次要临床症状可分为:口干、头晕、头痛、气短、心慌、倦怠疲乏、口苦、腹胀便溏、食少纳差等。

1.3.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完全消失或几乎消失,症候积分减少超过90%;显效: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改善明显,症候积分减少率位于70%~90%之间;进步: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有所好转,症候积分减少率位于30%~70%之间;治疗无效: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无可见好转,甚至有病情加重现象,症候积分减少率低于30%。总体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

计算公式:[(治疗前病情积分-治疗后病情积分)÷治疗前病情积分]×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处理本次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西药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6.06%、24.24%、33.33%以及36.36%,而蒙药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42.42%、12.12%、39.39%以及6.06%.在总体治疗有效率上,实验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再障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如饮食失调、情志过激等导致胃火失调,影响脾、胃、肝脏功能而精华和糟粕分解受阻或外感湿毒,瘟疫侵人机体及精血,七素代谢功能障碍,血液生成受阻而成。临床上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慌、气短以及齿鼻衄血、皮肤紫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证[3]。

本次实验表明,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可有效地提升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邢英春.蒙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6)

[2]邢志阳.蒙药草果21味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3)

慢性肾性贫血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肾性贫血的患者30例,随机划分观察组和参照组各15例,其中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6例,年龄43~60岁,平均年龄(53.2±14.8)岁,平均透析时间为(9.4±6.2)个月。肾性贫血的标准:TSAT≤25%、SF≤200 mg/L、Hb≤90 g/L、Hct≤0.28 g/L,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病、消化道肿瘤,活动性溃疡,急慢性失血,对铁剂过敏等患者。可见两组患者在年龄、Hb、Hct等资料上十分接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用口服给予给予力蜚能的治疗方式,饭后或者空腹服用,每天2次,300 mg/d。观察组采用静脉铁剂的方式在血液透析之后给予蔗糖铁注射液(瑞士维福国际公司),首次使用时,把100 mg蔗糖铁注射液溶于0.9%的生理盐水100 m L中,先进行缓慢滴注25 m L,查看30 min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此后予每次100 mg蔗糖铁注射液在透析结束前半小时静脉给药,每周2次。总补铁量按美国NRF-DOQI推荐,两组肾性贫血的患者采用EPO 100~150 U/kg,通过皮下或者静脉的方式给药,研究过程中维持药物用量,保持另外的常规药物一样。检测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6周的TSAT、SF、Hb、Hct指标。

1.3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检测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6周的TSAT、SF、Hb、Hct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贫血症状是否得到明显的改善。

1.4统计学方法:全部的结果经过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同时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由表1可见,两组肾性贫血患者在治疗后6周,TSAT、SF、Hb、Hct等指标都有明显提高,而且具有显著意义(P<0.05),然而观察组效果更加显著(P<0.01)。其中,观察组的Hb从治疗之前的(69.5±12.1)g/L提高到(88.1±8.3)g/L。

2.2不良反应:本次严重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没有不良反应产生,参照组存在2例轻微肠道反应,进行治疗后肠胃不适症状消失。

3讨论

虽然慢性肾衰患者可以通过促红素给予方式改善贫血症状,然而因为机体利用铁的效率较低或者严重缺铁,从而大大降低治疗效果,因此通过补充铁剂才能有效改善贫血,这就是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需要进行定期补铁的原因。目前,治疗铁缺乏的方式主要有静脉铁剂与口服铁剂。口服铁剂在肠胃吸收方面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胃肠道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降低口服铁剂的疗效。然而,静脉铁剂可以弥补其不足,不但可以为肾性贫血患者提供足够的铁剂,而且可以有效减少促红素用量。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表明,静脉铁剂在强化促红素反应或者改善贫血症状的方面的疗效比口服铁剂好。从经济视角出发,静脉铁剂相对贵,长久服用造成患者沉重的经济压力。倘若是吸收口服铁剂效果较好的患者,则口服铁剂是首选。针对极度缺铁的患者,应当以静脉铁剂为主要治疗方法,将口服铁剂作为辅助手段,同时进行,达到快速补铁的效果,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疗效。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Hb由治疗之前的(69.5±12.1)g/L提高到(88.1±8.3)g/L;参照组的每个指标也有所增长。综上所述,静脉铁剂和口服铁剂两种方法治疗肾形贫血都产生有明显的效果,然而静脉铁剂效果更加显著,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静脉铁剂在治疗肾性贫血中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肾性贫血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通过静脉方式补充蔗糖铁注射液,参照组采用口服方式服用给予力蜚能,对比TSAT、SF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贫血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观察组的的效果优于参照组;观察组的TSAT从(23.4±8.9)%提高到(30.1±6.7)%;参照组的TSAT从(23.5±8.1)%提高到(27.3±6.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比参照组少。结论 两种治疗肾性贫血的方法都有显著的效果(P<0.05),然而静脉铁剂效果较参照组更加显著(P<0.01)。

关键词:肾性贫血,静脉铁剂,补铁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巫玉婷.静脉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5,8(9):11-12.

[2]孟凡英.肾性贫血静脉铁剂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74-75.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下一篇:泪小管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