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发展现状论文(精选12篇)
蔬菜发展现状论文 篇1
辽宁是我国蔬菜大省, 蔬菜播种面积636万亩, 产量2035万吨。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超过322.5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近180万亩, 设施蔬菜的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2009年, 全省设施农业产值334亿元, 其中设施蔬菜产值162.5亿元, 占全省蔬菜产值的73%。作为全国日光温室的发源地, 也是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 辽宁首创了北方地区冬季不用加温就能进行反季栽培的生产模式, 在农作物一年一作区实现了一年四季生产。全省44个农业县 (市) 中有20个县 (市) 的设施蔬菜超过10万亩。
一、存在问题
1. 品牌意识淡薄
辽宁多数蔬菜产品无品牌, 经营过于分散, 龙头企业带动较弱, 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蔬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原因一是多数生产者认循传统产销模式, 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二是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加工不细、包装不精、档次较低、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设施蔬菜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少, 自主研发能力弱, 技术创新和品牌意识培植能力差, 造成产品竞争力弱, 获得品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数量少。
2. 质量安全监管不足
完善、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蔬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蔬菜还没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 缺少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 标准可操作性差, 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 T 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差距, 在标准建设方面停留在对蔬菜单过程、单方面标准化研究阶段, 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保障体系研究上, 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标准不配套, 因此产品质量很难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由于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使得质量档次不一的蔬菜, 体现不出优质优价, 导致菜农不重视质量只重视数量。
3. 无公害、绿色果蔬产业发展迟缓
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 全国无公害果蔬产业建设并认定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制定了一批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初步建立了检验检测体系, 出台了一批地方法律法规。但由于检测手段落后, 生产环节中关键技术不足, 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及其配套管理、物流配送体系运行机制不良, 产品合格率较低, 有些无公害果蔬名不副实, 直接威胁人们健康。辽宁绿色蔬菜食品消费市场相对滞缓,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蔬菜食品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的体现, 阻碍了绿色蔬菜食品事业的发展。
4. 农户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落后
一是农药使用不合理。蔬菜种植农户缺乏对农药使用的基本知识, 盲目使用农药, 或者采用粮食作物和蔬菜套种、轮作方式, 以及菜地附近没有隔离带, 导致种植粮食或其他农作物时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随空气漂移污染周围土壤, 影响蔬菜安全。二是化肥使用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 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 氮、磷、钾等养分比例失调, 不能满足蔬菜生长需要;肥料品种选择不合理或使用方法不当, 造成土壤盐渍化, 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增加, 影响蔬菜生长和品质;有机肥处理不够, 生成病原体、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 也可能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三是蔬菜采后处理技术落后。蔬菜产品特别是生鲜蔬菜的上架周期和保藏期短, 对采后处理要求较高。而我国农户蔬菜采后处理意识非常薄弱, 采后蔬菜损耗大, 品质安全保障水平低。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商品标志, 是产品有效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 能够确定地区农业品牌方面的发展方向, 推动蔬菜品牌的标准化与规划化、差别化和特色化, 提高品牌信任度、忠诚度与附加价值,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设施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 占地面积1000亩, 2002年至今一直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以有机食品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 集蔬菜产业研发、工厂化育苗、有机蔬菜加工、蔬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公司, 2009年, 该公司成为沃尔玛在全国设立的第四个、东北地区第一个蔬菜直接采购基地。
2. 加快国外先进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
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国农业先进技术随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外国农业人才的引进而进入中国, 加快了辽宁蔬菜产品的更新换代, 丰富辽宁蔬菜花色品种, 增强蔬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 辽宁蔬菜的另一个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市场是蔬菜加工品市场, 如蔬菜罐藏品、蔬菜汤制品、蔬菜腌制品和蔬菜干制品等。据报道, 日本市场每年消费腌制蔬菜约40亿美元, 每年从国外进口腌制蔬菜产品在30万吨以上, 可见辽宁蔬菜加工具有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外国农业企业的优势是先进设备、菜篮工程资金、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辽宁农业企业的优势是原材料价格、加工方法和劳动力, 二者的结合将有利于辽宁蔬菜加工产品品质的提高。
3. 实施无公害蔬菜产业化
开发无公害蔬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保证消费者健康安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化肥、农药和农业有害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 在满足农产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地下水氮污染严重, 河道富营养化, 农田大气质量下降及蔬菜等农产品品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进行农作, 在施用优质有机肥的基础上, 合理施用化肥, 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合理轮作达到防控病虫草害, 避免由于药肥水施用不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不仅节约资源, 提高蔬菜质量, 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高度重视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是农业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切农业增产措施都需要种子的作用加以体现和实现。蔬菜产业的发展, 首先必须重视以生产和销售蔬菜种子为目的的蔬菜种子产业的优先发展, 加强蔬菜种子的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完善蔬菜种子和科研培育体系、种子生产推广体系、种子质量检测与中试体系、种子信息网络体系, 积极培育育、繁、销一体化的蔬菜种业企业, 树立其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5.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设施蔬菜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效益等特点, 能使蔬菜周年生长, 在有限空间中生产出高品质蔬菜, 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基本上实现了无公害生产, 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辽宁蔬菜产业在过去的一段时期经历了设施配套标准化、生产面积规模化、栽培技术规范化、生产销售信息化等巨大而深刻的转变, 为农业产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蔬菜发展现状论文 篇2
关于扩大蔬菜出口加快蔬菜产业
发展的指导意见
豫政办 〔2011〕9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扩大我省蔬菜出口,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提升我省蔬菜产业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扩大蔬菜出口和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蔬菜产业迅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56.1万亩、总产量6624.3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居民消费需求、稳定社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省蔬菜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偏低,出口总量和比重偏小,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落后,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行业管理、规划和协调等,蔬菜产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创汇能力同农业大省和蔬菜生产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影响和制约了我省蔬菜出口和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规划、管理,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我省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切实加大对蔬菜出口和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加强蔬菜出口能力建设。针对蔬菜出口需求特点及我省蔬菜种植、运储优势和条件,加快绿色无公害蔬菜、脱水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产品的生产,不断提高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种植和外销能力。支持蔬菜出口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蔬菜出口创汇基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蔬菜产品生产基地,走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之路,提升蔬菜产品科技含量,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创建国家级蔬菜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全国性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强蔬菜加工能力建设,在蔬菜主产区建设一批脱水蔬菜、腌制蔬菜加工企业,力争蔬菜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加大蔬菜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力度,在大蒜、洋葱、番茄、辣椒等主要蔬菜出口基地建设一批储藏保鲜冷库设施,确保蔬菜年储藏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
(二)加大对蔬菜出口和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政府扶持蔬菜产
业发展的政策,明确涉农项目和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的具体措施,加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标准化建设、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技术推广工作,扶持一批蔬菜生产流通和出口创汇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充分利用中西部区域协调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和外贸政策,支持蔬菜出口和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把蔬菜加工企业纳入我省外贸发展“三个一”(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扶持一批规模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工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蔬菜加工企业进驻郑州出口加工区,支持有实力的蔬菜产品出口企业办理境外商标注册和获得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提高对蔬菜产品跨区域协调的能力,加快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及产地批发市场互联互通的完善的市场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支持蔬菜出口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出口蔬菜的检验程序,采取“绿色”通道、快速验放等措施,为蔬菜出口提供方便。通过采取蔬菜出口运输费用补贴、减免农产品检测费用等方式,切实降低蔬菜出口成本。切实做好蔬菜出口退税服务等工作,缩短退税时间,提高通关效率。
(四)做好信息服务和对外营销促销工作。充分利用商务、海关、农业等部门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国内外蔬菜产品市场信息的整合和发布工作,提供国内外蔬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发布省内外蔬菜外供情况和信息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等,为蔬菜出口企业和菜农提供贸易信息服务。建立蔬菜出口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蔬菜网上交易能力。加强对我省特色蔬菜和优秀蔬菜生产流通企业的宣传推介,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食品及相关展览活动。加强蔬菜生产加工企业有关人员的外经外贸知识培训,提高对外营销能力和水平。
(五)加快发展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加强蔬菜经纪人队伍建设,增强对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服务、营销拓展和信息服务能力,提高蔬菜生产、外销的组织化程度和价格谈判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提升以农民蔬菜专业合作为主体的蔬菜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城市直销网点、社区连锁店和超市专卖场,推动农民蔬菜专业合作与大型超市、学校、餐饮企业等集团采购单位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六)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菜牧渔各行业并重、产区检测与销区检测相衔接、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兼顾的质量控制基础设施,尽快形成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蔬菜产品全面监控的质检体系。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提高蔬菜质量安检人员素质,加快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检验人员。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制度,继续开展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与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争取更多蔬菜产品成为国家级名牌产品。切实做好蔬菜出口基地认证和原产地标记保护工作,推动更多的蔬菜生产流通加工企业获得国外质量许可证、检疫注册和卫生注册。
三、切实加强对蔬菜出口和蔬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导。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蔬菜产业发展提上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坚持“一手抓面袋子、一手抓菜篮子”,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认真抓好蔬菜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切实履行服务“三农”职能,为菜农生产经营和蔬菜出口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建立健全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建立河南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省农业厅、商务厅、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我省扩大蔬菜出口、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全省范围内蔬菜生产布局、供应工作,及时解决全省蔬菜出口和蔬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三)切实加强对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蔬菜生产行业管理职责,做好全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及生产销售指导性意见的制定工作,加强蔬菜生产流通的基础管理工作,优化蔬菜生产布局,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合理配置蔬菜生产资源,提升蔬菜出口创汇能力,推动全省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达州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科技;产业化;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13-1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45.8万亩,比2005年增加37.66万亩,年均增长5.8%。商品蔬菜面积42.5万亩,比2005年增加20万亩,年均增长14.8%。2011年全市有4个县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其中达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5.5万亩;有4个县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有2个县成为全省蔬菜(食用菌)产业强县。全市建成万亩蔬菜基地5个,1000亩以上蔬菜基地35个。
1.2 蔬菜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近几年发展,达州市蔬菜由大路菜向精细菜发展;由大地菜向设施菜、大棚菜发展;由普通菜向无公害和绿色、环保、保健菜发展;由季节时令蔬菜向周年生产供应发展。早春保护地蔬菜、夏秋蔬菜、秋冬蔬菜品种布局、播期安排、茬口衔接更趋合理,蔬菜上市品种更加丰富。
1.3 蔬菜科技含量显著增强
全市蔬菜优质品率达到80%左右,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蔬菜基地冬季茄果类育苗基本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早春商品蔬菜基本实现了保护化栽培;蔬菜设施化栽培、嫁接栽培、无公害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全市蔬菜设施化栽培面积达10万余亩,大棚蔬菜面积2万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2000亩左右,比2009年增加3倍。
1.4 蔬菜质量安全明显提高
近三年来,达州市参加全省蔬菜季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7.5%以上,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基本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组织制订无公害黄瓜生产技术规程等区域性地方标准15项。 现有无公害农产品70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环节建立了进销台账、诚信档案、生产记录等管理制度。
1.5 蔬菜生产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市建立蔬菜直销网点25个,蔬菜配送中心5个,修建蔬菜气调库5000平方米,农超(企、校)对接全面展开。
2 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蔬菜基地规模不大
达州市新建蔬菜基地基本建立在离城镇较远的粮食产区,农民种菜技术差,意识不强,基础设施落后。且新建基地大多依托业主或种植大户建设,农民种植蔬菜的少,致使新发展的蔬菜基地规模不大,以200~500亩的居多,真正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基地不多。由于基地没有规模,产地批发没有形成,不能给营销大户持续供货,营销商只能舍近求远到外地贩运。导致达州市蔬菜生产商品率不高,全市商品蔬菜率仅为30%左右,形成菜农卖菜难,而市场又缺菜的怪现象,严重挫伤菜农积极性,影响了蔬菜基地的稳定发展。
2.2 科学种菜水平不高
首先是优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各地引进了一些国内外优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但推广力度不够。其次是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蔬菜种植技术性强,一些菜农尤其是新发展区的菜农普遍缺乏种植技术,特别是蔬菜先进实用技术难以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低、质量差、商品性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次是蔬菜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主要蔬菜基地乡镇无蔬菜技术推广机构,无蔬菜专业技术人员,无蔬菜推广工作经费,也导致蔬菜产销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存在盲目扩大生产,单一品种生产过剩等现象发生。
2.3 营销环节发展不畅
首先是菜农直销场地缺乏。据调查,现有农贸市场均实行业主(企业)管理,摊位(点)98%为固定摊贩,失去了菜农直销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这个砝码,摊贩可自由拉高销售价;其次是蔬菜批发零售价差偏大。据调查,蔬菜批零价差达50%以上,最高的达250%。绝大部分钱被小商贩赚走,致使居民喊菜价高,而农民并没有增收,严重挫伤了菜农种菜积极性。再次是直销网点难以建立。建立蔬菜基地直销是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价格的最有效途径。蔬菜直通车、蔬菜直销门市、社区菜店由于方方面面原因致使建设的速度不快,效果不佳。
2.4 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首先是经营主体分散。达州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其次是集约化水平不高。近几年来,达州市虽建立了一批蔬菜基地,但基地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再次是加工发展严重滞后。达州市蔬菜加工率低,加工蔬菜所耗原料占蔬菜总产的比例很少。
3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 划定常年保障菜地,推进蔬菜规模基地建设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城市人口人均0.04亩地的標准在郊区确定菜地最低保有量,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
3.2 加强蔬菜设施建设,提升蔬菜生产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设施栽培,对新建大棚设施,按照不同建设标准,给予适当补贴。
3.3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首先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普及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其次是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
有机蔬菜发展探讨 篇4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辽宁朝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关注。蔬菜作为鲜活农产品, 其新鲜程度、色泽、形状等外观品质固然重要, 但更应具备营养、安全等内在品质。对于安全、放心的有机蔬菜, 消费者更愿花高价购买。
发展有机蔬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3年, 中国经过认证的有机农田约为30万hm2, 排名世界第13位。至2006年, 中国已有210万hm2经过认证的有机农田和有机转换农田110万hm2, 仅次于澳大利亚 (1 180万hm2) 和阿根廷 (390万hm2) , 世界排名第3位。据FAO统计, 中国2008年蔬菜 (包括瓜类) 收获面积2 408万hm2, 总产量45 773万t, 分别占世界的44.5%和50.0%, 均居世界第1位。但中国有机蔬菜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极小份额, 其主要是速冻菜、保鲜菜和脱水菜, 这与中国蔬菜生产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 发展有机蔬菜产业有利于打破国际上的绿色壁垒, 促进中国蔬菜的出口创汇[1]。
2010年, 辽宁省委、省政府鉴于朝阳在2009年特大旱灾的实际情况下, 做出了在朝阳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决策, 并投入资金10亿元予以强力扶持。朝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严格奖惩办法、统筹部门协作、开展招商引资等有效措施, 投资180亿元, 用1年时间发展设施农业7.118万hm2, 将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扩大到12.3万hm2。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之一, 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最佳途径,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城镇化建设重要举措。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业, 对于朝阳设施农业的发展, 百姓致富梦想的实现, 对解决朝阳当前“三农”问题和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机蔬菜发展的意义
1.1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亟需整治, 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 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环境污染,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导致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有机蔬菜的生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采取无污染、无残留的措施, 达到高效、环保、健康, 做到可持续发展。
1.2 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安全、放心、环保的有机蔬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追求, 而有机蔬菜不但因为它的无污染、高品质、高营养成为了人民的首选, 而且为有机加工食品提供可靠的原料保证, 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1.3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机蔬菜的生产方式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使农民减少了对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 同时有机蔬菜的价格比一般无公害蔬菜高出若干倍, 种植农户可以从中获得较高利润。加之蔬菜生长周期短, 农户增收见效快, 易扶持, 利于推广, 可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使传统农业的和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 优化了产业结构, 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2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
2.1 有机蔬菜基地的基本要求
2.1.1 基地的完整性。
有机蔬菜的生产基地要求地块完整, 基地间不能夹有任何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 但允许夹有有机转换地块;有机蔬菜的生产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 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
2.1.2 基地的转换期。
由常规生产基地向有机生产基地转换通常需要2年时间, 其后按照有机蔬菜生产管理的蔬菜收获后, 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多年生蔬菜在收获之前需要经过3年转换时间才能作为有机产品。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之日起计算, 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照有机蔬菜生产要求严格操作。
2.1.3 基地的缓冲带。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地块在有可能受到邻近的地块污染影响, 则在有机蔬菜生产地块和常规地块之间必须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 保证有机地块不受污染。不同认证机构隔离带的要求不同, 例如我国OPDC认证机构要求8 m, 德国的BCS认证机构要求10 m。
2.2 有机蔬菜栽培管理
2.2.1 品种选择。
有机蔬菜的种植必须使用有机种子或种苗, 在未认证的情况下 (如在有机种植的初始阶段) , 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1,2,3]。但应选择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苗, 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品种, 选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保护作物遗传多样性[2,3,4,5,6]。
2.2.2 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应采用包括豆科作物或绿肥在内的至少3种以上作物进行轮作;在一年一茬蔬菜的生产区, 允许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2种以上作物轮作[4]。前茬蔬菜腾茬后, 彻底打扫清洁基地, 将病残体全部运出生产基地外, 销毁或深埋, 以减少病害基数[7,8,9,10,11]。
2.2.3配套栽培技术。
通过培育壮苗、嫁接换根、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技术, 充分利用水、光、热、气, 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 实现安全高产[3,5,6,7]。
2.3 有机蔬菜的肥料使用技术
2.3.1 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有机肥料, 包括动植物的粪便及残体, 植物沤制肥、绿肥、草木灰、饼肥等[3,4,5,6]。矿物质, 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物质, 另外还包括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专用肥和部分微生物肥料。
2.3.2 使用方法。
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地在使用肥料时, 应做到种菜与培肥地力同步进行。使用动物和植物肥的数量应掌握在1∶1为好[1,2,3,4,5,6,7,8,9]。一般施用有机肥45~60 t/hm2、有机专用肥1 500 kg/hm2;将施肥总量的80%用作底肥, 结合整地, 将肥料均匀地混入耕作层内, 以利于根系吸收;对于种植密度大、根系浅的蔬菜可采用铺肥追肥方式, 当蔬菜长至3~4片叶时, 将肥料均匀撒到菜地内, 并及时浇水;对于种植行距较大、根系较集中的蔬菜, 可开沟追肥, 将肥料撒到沟内, 用土盖好后及时浇水[6,7,8]。
3 有机蔬菜发展建议
3.1 加强政府引导, 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的指导与实践, 我国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总体环境已基本成熟,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关注, 有机蔬菜生产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但是总体上看, 由于从事有机蔬菜生产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 目前从事有机蔬菜生产的基地或企业规模还较小。同时, 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暴利, 用普通农产品或者转换期产品冒充有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情况, 这些行为必定会给我国有机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因此, 要使有机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要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并对作假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同时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区域, 鼓励投资者通过多渠道融资缓解资金压力, 不断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
3.2 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目前, 很多有机蔬菜生产企业把精力主要用于有机认证和基地开发方面, 却忽略了对市场的开发和引导。由于有机蔬菜的性质和生产成本决定了高价格, 限制了一定的消费者群体,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潜在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机蔬菜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稳步扩大国内消费群体, 特别是开拓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的市场。同时, 鉴于有机蔬菜的国际市场前景, 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等, 加强建设与管理有机蔬菜基地, 以打破国际壁垒, 逐渐增加市场占有率[]。
3.3 与国际接轨, 加强对认证部门的监管力度
韩国已经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 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可以调整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 同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一致。同时, 不断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力度, 做到规范运作、确保质量, 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 逐步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 保证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确保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3.4 加强培训, 丰富菜农的有机农业生产知识
扩大农民职业教育, 丰富有机农业生产知识, 使农民掌握有机农业的科技知识和操作规范。同时, 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加强对一线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使农民了解有机蔬菜生产的相关知识。
3.5 加强有机农业法规和政策建设
麒麟蔬菜产业发展 篇5
2008年我区的蔬菜生产在麒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支持下,蔬菜站认真组织规划,做好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使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当前蔬菜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麒麟区蔬菜生产及产业发展现状
蔬菜产业作为麒麟区培育的一个主导产业,在麒麟区区委、区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区已建成商品蔬菜基地 305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其中:商品鲜菜25100亩,鲜食豆类33000亩,大蒜32000亩,早洋芋7000亩,水生蔬菜9520亩,甜玉米18356亩,辣椒14000亩,魔芋2100亩,食用菌250亩;实现总产量19886万公斤;实现总产值20670万元。示范种植各类蔬菜样板12700亩,其中大蒜5000亩,小粒蚕豆3000亩,辣椒500亩,水生蔬菜1000亩,甜玉米3000亩,魔芋200亩。在蔬菜加工营销上,收购外销大蒜1500万公斤,外销值2250万元,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大蒜原料150万公斤,加工产品3万公斤,产品销售值75万元。速冻厂全年共收购各类蔬菜加工原料860万公斤,其中:甜玉米610万公斤,小粒蚕豆100万公斤,豌豆100万公斤,朝鲜蓟50万公斤;加工各类产品366万公斤,其中:小粒蚕豆80万公斤,甜玉米250万公斤,豌豆30万 公斤,朝鲜蓟6万公斤。销售产值可达2600余万元,比2006年增500余万元;韭菜花厂共收购韭菜花原料3.2万公斤,销售商品韭菜花15万公斤,实现销售值180万元;外贸销售产品111.6万公斤,实现收入90余万美元。在种植上基本形成以三宝镇、越州镇、白石江办事处、茨营乡为主产区的生产格局。种植品种不但增多,如大蒜、甜脆豌豆、莲藕、辣椒、甜玉米等品种的种植规模每年均在万亩以上。同时全区取得了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及小粒蚕豆、甜玉米、大蒜、蒜苔等11个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
2008年我区计划蔬菜种植总面积137950万亩,总产量20133万公斤,总产值21773万元。其中:商品鲜菜39300亩,水生蔬菜7600亩,鲜食豆类33250亩,大蒜27400亩,辣椒3000亩,甜玉米20600亩,魔芋1600亩,早洋芋7500亩,食用菌250亩。
到目前已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30452亩,占计划的95%,总产量12200万公斤,占计划的61%,总产值12336万元占计划的57%。其中:商品鲜菜33644亩,水生蔬菜7600亩,鲜食豆类32156 亩,大蒜27529亩,辣椒4233亩,甜玉米14925亩,魔芋1600亩,早洋芋8560亩,食用菌205亩。
二、麒麟区蔬菜产业亮点
1、资金投入大,蔬菜产业有新的进展。五年来,共计投入各种资金525万元,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技术储备、种植补足等各项工作,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进程,商品蔬菜基地从2002年的4947.2亩扩建到2007年的30000亩,2007年种植面积141326亩,比2002年增91412 亩,增幅54.6%,年总产值从11227万元增加到20670万元,增9443万元,增幅达84.1%。蔬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蔬菜种植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导产业。
2、科技储备从弱到强,蔬菜种植水平有新的提高。组建区乡五个蔬菜技术推广站以来,蔬菜技术推广从无到有,蔬菜部门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入手,强化推广,蔬菜生产技术贮备从无到有,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试验示范新品种171个,推广种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引进浅水藕推广种植,解决了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难题,成为我区水田蔬菜种植的又一新亮点。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13场次,培训人员5634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900份。形成了以商品鲜菜、鲜食豆类、鲜食甜玉米、大蒜、水生蔬菜等种植格局。
3、加工企业逐渐壮大,蔬菜深加工有新的突破。
五年来,我区的蔬菜加工企业从小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单一的韭菜花加工厂发展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速冻食品加工厂。麒麟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现有两条蔬菜速冻加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蔬菜3.5吨。产品储藏低温冷库两栋,储藏量1100吨。加工的主要产品为甜玉米、甜脆青豌豆、小粒青蚕豆、甜椒、朝鲜蓟等品种。产品供不应求,现已基本形成了期货加工生产模式。每年需各类品种种植基地50000亩左右,初级加工原料产品1000万公斤以上,豌豆、甜玉米、小粒蚕豆等传统品种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4、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新的成效。蔬菜种植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编写了麒麟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手册,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新的成效。五年间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6万亩,其中鲜菜基地4万亩,大蒜基地1.5万亩,韭菜花基地0.5万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定蔬菜产品7个。
5、外向型蔬菜生产势头强劲,提升了蔬菜产业经营水平全区举办蔬菜样板18100亩,其中:外向型蔬菜样板10000亩(出口朝鲜蓟600亩,外销鲜菜4400亩,大蒜样板2000亩,出口小粒蚕豆2000亩,加工型甜脆豌豆500亩,加工型甜玉米500亩),水生蔬菜样板3000亩、鲜食豆类5000亩。为使样板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蔬菜站认真组织并结合全区生产生产布局和加工龙头企业的需求进行落实,具体是:
1、围绕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在三宝锦绣生态园发展种植出口朝鲜蓟样板600亩,在茨营乡种植小粒蚕豆样板5000亩,甜玉米样板500亩;在廖廓街道种植甜脆豌豆样板500亩。
2、在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的带动下,在茨营乡茨营坝子发展外销鲜菜样板3400亩,越州勇记农业公司在马房发展供港外销蔬菜1000亩。种植品种主要以上海青、菜心、芥蓝、青笋瓜、蕃茄、小苞、大白菜、花菜等外销鲜菜为主;在三宝镇黄旗举办水生蔬菜样板3000亩;在越州镇横大路举办大蒜样板2000亩。目前已经完成各类蔬菜样板种植16800亩,其中外向型蔬菜出口朝鲜蓟600亩,外销鲜菜3200亩,大蒜 2000亩,出口型小粒蚕豆2000亩,加工型甜玉米 500亩,加工型甜豌豆 500亩,水生蔬菜3000亩,鲜食豆类5000亩。通过在龙头带动、样板示范、农户参与的蔬菜样板 工程实施模式的推动下,提升了麒麟区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蔬菜龙头企业产、加、销情况
麒麟区现有蔬菜龙头企业三家,直接参与我区蔬菜产业化经营,分别是麒麟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香港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目前我区拥有滇东北乃至全省最大的蔬菜加工企业——麒麟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并引进了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等鲜菜龙头企业,带动了蔬菜产业化的整体发展。二是在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的带动下,在茨营乡茨营坝子发展外销鲜菜样板3400亩。产品直接销往香港地区,每年需要大量时鲜蔬菜产品。带动农户1000余户、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三是越州勇记农业公司在马房发展供港外销蔬菜1000亩。种植品种主要以上海青、菜心、芥蓝、青笋瓜、蕃茄、小苞、大白菜、花菜等外销鲜菜为主目前,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种植的短、平、快时鲜蔬菜直销香港市场15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25多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区的蔬菜产业发展速度与市场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龙头企业不强,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潜力仍未发挥,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发展阶段。主要表现是:
1、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蔬菜产业作为当地的一个后续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培育,在工作精力上投入不够,没有补助就不做的现象比较严重。
2、主导品种效益还不明显,现形成的5大主导品种(甜玉米、甜脆豌豆、出口型小粒蚕豆、水生蔬菜、大蒜)平均效益不明显。虽然蔬菜价格普遍较去年偏高,但大蒜产品蒜头的价格仍然较低,平均单价瓣蒜售价最好的在0.5元,平均价格只有0.35左右,独蒜售价只在0.8-1元,并且还没有外地商家来采购,导致农户的大蒜不但价格低还大量积压,较大程度的影响了蒜农的种植积极性,也影响了整个大蒜产业的发展。
3、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还未形成,一方面企业收不到原料,另一方面农户叫种出产品来卖不掉,双方利益无法保证,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
4、科技推广、业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开展少,严重影响了科技储备和实用技术的总结推广。
5、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五、2009年-2012年总体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坚持依托区位优势,服务城市,围绕加工营销企业,大力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蔬菜生产,利用大棚、喷滴灌等现代生产设施,推广各种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等无害化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标准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走品牌化生产发展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蔬菜产业。
(一)发展目标
2009年-2012年计划新建商品蔬菜基地4万亩。到2012年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8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2009年计划蔬菜播种面积达14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2.24亿万公斤,实现 产值2.44亿元;完成加工外销蔬菜500万公斤,实现加工值4000万元;2010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17.33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2.9亿公斤,产值4.5亿元,完成加工外销各类蔬菜700万公斤,实现加工营销产值5000万元;2011年计划蔬菜播种面积17.5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3.1亿万公斤,实现产值5亿元;完成加工外销蔬菜500万公斤,实现加工值4000万元;2012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18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3.2亿公斤,产值6亿元。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目标完成
为确保蔬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和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对发展蔬菜产业的关心、支持力度。把蔬菜产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实施单位,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蔬菜产业化经营的研究、规划、实施及管理工作,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2、加快基地建设,促进蔬菜规模化生产
在基地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化、分布实施的原则,采取谁积极,谁先建,扶持谁的办法。以白石江、沿江等乡镇建设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为主,种植“短、平、快,小而全”的时鲜蔬菜;以茨营坝子、越州马房和上坡建设打造外向型现代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为主,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种植外销和速冻蔬菜品种;以三宝镇五联、新龙建设名 特韭菜花原料基地为主,扩大韭菜、苤蓝、辣椒种植面积,满足加工需求。通过基地建设后逐步培育一批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基地建设要选择在生产条件好、水源充足、环境不污染的田块。
3、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扶持培育蔬菜龙头企业过程中,坚持“引外龙、扶强龙、育小龙”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鼓励企业、单位、个人参与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力组建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等营销组织,同时在引进外企过程中,要做好区域内现有加工营销企业的改造和嫁接,使其发展壮大。对进驻和新组建的企业享受麒麟区招商引资的各种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走“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标准化+农户”的运行机制,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创建麒麟蔬菜品牌,提升蔬菜产业经营水平。
4、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
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传统优势品种的更新换代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增强技术储备。推广应用大中小塑料棚、地膜覆盖、良种良法、立体栽培技术,合理安排茬口,应用喷滴灌、生物和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充分调动各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 生产技术,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发挥科技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严格奖惩措施
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基地建设、科技试验推广、现代蔬菜生产设施建设等补助。区乡两极建立健全蔬菜产业领导小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好工作目标责任书的签定及对目标任务的检查落实和年终考核奖惩。各乡、镇(街道、区)要好做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人,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外销蔬菜品种及新技术试验示范扶持资金力度;
2、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地、产品认证投入;
3、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
4、增加部门工作经费,增强科技服务体系。
5、加大蔬菜产业的投入力度,使蔬菜产业能做强做大,打造精品蔬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蔬菜发展现状论文 篇6
关键词:安徽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栽培现状;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55-02
水生蔬菜即生长在淡水中,可供食用的一类蔬菜,大多原产我国。我国目前栽培的有莲藕、茭白、荸荠、慈姑、菱、芡实、水芹、莼菜、蒲菜、水芋、水蕹菜、豆瓣菜等,除豆瓣菜外,上述其他水生蔬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均有1 000a以上。水生蔬菜主要利用浅水水面和低洼湿地进行生产栽培,也可利用粮田灌水栽培。多数水生蔬菜可在淡季上市,部分水生蔬菜还可加工出口,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季节性缺菜、丰富民众“菜篮子”等有重要作用[1]。此外,大多数水生蔬菜具有药用价值,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安徽省处于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长江、淮河、新安江3大水系和全国5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另外,还有全国典型的淮北煤矿塌陷湿地,面积辽阔[2]。据报道,安徽省水域、湿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3]。河湖交错,水网发达,水资源较丰富,水面底部以淤泥为主,并含丰富的有机质,是水生植物生长的天然沃土[4],为发展水生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 安徽省水生蔬菜资源及栽培现状
柯卫东等对安徽省中南部地区的水生蔬菜资源进行考察,共收集到62份水生蔬菜资源样本,涵盖水芹11份、莲11份、茭白9份、芋13份、菱8份、荸荠4份、芡实3份、蒲菜1份、慈姑2份[5]。安徽省水生蔬菜资源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如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岳西茭白、无为荸荠、杨柳荸荠、龙岗芡实等。其中,部分地方品种为安徽省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6]。
随着安徽省蔬菜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自然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水生蔬菜种植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逾4万hm2。主要有水芹、莲、茭白、荸荠、芡实、菱等。初步形成安徽4大优势蔬菜产业带之一的沿江沿淮沿巢湖水生蔬菜带。
近年来,合肥市环巢湖区域水生蔬菜迅猛发展,截至到2011年,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1万hm2,包括撮镇双季莲藕基地、长临河鱼莲藕立体种养基地、烟墩水旱共生蔬菜基地、丰乐莲茭混种与水旱轮作基地、三河莲藕茭白基地等6大水生商品菜基地和撮镇、三河2大水生蔬菜加工基地。同时,政府大力扶持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如庐江县的柳风荸荠专业合作社、田源花香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带动农户进行水生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此外,省内其他地市如岳西、滁州、六安等,水生蔬菜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投入建设加工厂等,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 存在问题
我省蔬菜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优势区域,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但是,目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品种退化严重,更新速度缓慢 水生蔬菜多为营养体无性繁殖,农户自行留种,选种不严格,多数未进行提纯复壮而直接进行连年种植;农户种植水生蔬菜时引种较混乱,良种覆盖率不高;存在长期连作情况等。这些传统的栽培与留种方式易导致种性退化,产量降低,产品品质下降。我省对水生蔬菜的研究相对较少,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优质自主新品种少,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对农户的引导等存在不足,导致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管理粗放,新品种更新速度和栽培技术发展缓慢。
2.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我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虽然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并已初步形成优势产业带,但生产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贮运及加工产业链配套环节发展滞后,是制约水生蔬菜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水生蔬菜产品仍是在当地自产自销,打入外地市场的优势不强、力度不够。一些传统的名优品种如菱、荸荠等,由于采收成本高、栽培技术落后等因素,种植面积日益萎缩。
2.3 采后处理技术薄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低 目前全省大多水生蔬菜产品缺乏釆后分级包装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价格;缺乏影响范围较广的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除子莲、芡实等加工产品外,其他水生蔬菜多以鲜销为主,如遇上市期集中,冷库及加工设备方面投入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严重影响种植户收入,制约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野生水生蔬菜资源保护力度 我省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适宜水生蔬菜生长,且水生蔬菜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近年来水生蔬菜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致使部分野生资源灭绝或濒临灭绝[5]。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与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注重加大对野生水生蔬菜的保护力度,并建立地区性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保存当地的地方种质资源。
3.2 加快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 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强对地方优良种质的搜集和整理,注重自主品种的研发与繁育。通过多种选育途径,选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和生产上的需求。同时,建立水生蔬菜制种基地、品种展示和示范园,引导企业和种植户更新品种,增加水生蔬菜企业和种植户的收入。
3.3 推進水生蔬菜生产产业化 加大对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保鲜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7]。推进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化快速发展,扶持龙头企业,扩大建设优势产区和地方名优水生蔬菜基地。开发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岳西茭白、无为荸荠、龙岗芡实等地方名特优新产品。在沿江无为、庐江、当涂、南陵、桐城和淮河流域水稻产区建立田藕、茭白、荸荠、水芹基地。培植一系列的知名水生蔬菜品牌,并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冷链贮运和采后加工企业等,形成健康有活力的水生蔬菜产业链,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打造产业品牌形象,提升安徽水生蔬菜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苗立祥,寿森炎,黄锡志,等.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概况[J].中国蔬菜,2007(增刊):5-6.
[2]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等.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18-15320,15412.
[3]《安徽植被》协作组.安徽植被[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陈明林,刘玲玲,张小平.安徽省水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2).
[5]柯卫东,李峰,孙亚林,等.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资源与生产考察[J].中国蔬菜,2009(20):61-67.
[6]刘义满,魏玉翔,柯卫东,等.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0(14):15-19.
[7]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16):132-133.
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关键词:蔬菜种子,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我国蔬菜培养的历史悠久并且种类繁多。我国地处三角地带,丰富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有利于多种蔬菜的生长[1]。因此我国也是众多蔬菜的发源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许多蔬菜都是从我国引进的。但是在国际市场格局中我国的蔬菜种子产业的地位与竞争力并不明显,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增大竞争力是我国蔬菜种子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我国蔬菜种子的现状
1. 蔬菜种子的起步晚
我国是使用种子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刘向的《书苑.杂言》中就有关于蔬菜种子的记载。但是真正把蔬菜种子当做一个产业来发展却比较晚,种子产业的发展是从1978年各级国有种子企业的建立算起的,蔬菜种子产业的起步更晚,大概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算起的[1]。我国的蔬菜种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的种子生产以及产后环节和种子产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 蔬菜种子发展快
随着蔬菜种子产业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各个省市纷纷建立了专门的蔬菜种子公司,同时由于其放开式经营吸引了教学科研等方面人才的加入,使得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加入了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比较大,温差也较大,因此适宜很多蔬菜的生长,各种子部门因地制宜建立了许多相关的优良蔬菜种子培育基地[2]。
3. 种子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技术和政策是影响蔬菜种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利润以及日益完善的政策使得种子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种子法》的实施标志着种子业完全进入到了法制化管理轨道,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2]。
二、蔬菜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
1. 蔬菜种子产业化发展不完善
蔬菜种子产业是以行政区域设置的。我国的蔬菜种子产业基地设置不健全,流通渠道比较广泛、环节多,给蔬菜种子的使用者和蔬菜种子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规的蔬菜种子生产公司培育不成熟,不正规的生产公司培育的种子流入市场,造成蔬菜种子市场中充斥着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正规企业单打独斗,产业链不完善,造成这些企业出现破产危机。
2. 种子商品化程度不够
由于资金短缺以及设备的落后,使得我国的种子加工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大多数优良品种从选育到最后的监测大都存在着分工不明确,各工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各蔬菜种子企业不具备生产一体化的特点,降低了种子的商品化。而且有些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
3. 科研后劲不足
一方面,新品的推出速度慢,产品水平低,优良品种的育成率低;另一方面,在种子研究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不集中,种子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各种现象表明蔬菜种子企业仍面临着科研水平低,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大量重复性的研究造成了资源和财力的浪费,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三、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对策
1. 组建大型的蔬菜种子公司
在国际化市场中,国际化种子企业都是在进行着育、产、销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国际化种子企业进行着有序且快速的生产模式,有条件的种子公司可以和国外一些较为成功的种子企业进行合作,学习其生产模式和人员的安排[3]。最重要的还是可以研发出自己的优良品牌,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加强各产业链之间的联系。
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在实施菜篮子建设工程、种子计划建设工程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蔬菜种子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加快种子产业的发展步伐,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政府还应加强管理力度,减少或杜绝劣质商品进入市场,确保进入市场种子的安全性,打破区域分销制度,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种子销售制度,尽快使种子商业进入国际化市场。
四、总结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和种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种业发展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种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蔬菜也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蔬菜种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在建立种子企业的同时也要多学习国外较为成功的企业,引进专业的科学人才,建立完善的生产链,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良.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2:60-61+64.
[2]张永强.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种子世界,2011,06:1-3.
泾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8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特别是自2014 年开始,根据泾县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先后出台了 《关于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促进蔬菜产业发展。2015 年将蔬菜产业建设列入县政府年度十五件实事,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琴溪马鞍和泾川五星为主的鲜食蔬菜生产基地;以黄村和丁桥为主的蔬菜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以茂林和桃花潭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5 年, 全县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 333 hm2, 形成各类蔬菜基地973 hm2,其中设施菜基地100 hm2,特色蔬菜基地506 hm2。建成高标准保障性设施蔬菜基地66.6 hm2,蔬菜加工基地253 hm2。蔬菜总产10 万t,产值3 亿元,蔬菜加工产值3.6 亿元。
1.2 蔬菜品种供应日益丰富
目前,泾县常规种植蔬菜品种稳定在30 个以上,正常季节大宗蔬菜品种供应相对稳定,全县现有各类贸易市场6个,年交易能力达15 万t。蔬菜专业合作社13 家,年流通能力在1 万t左右。保障性蔬菜基地的建设对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季节性和结构性供应紧张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3 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稳步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招商引资和培育种植大户等方式,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模式,加快了蔬菜产业化进程。目前,泾县共有蔬菜加工企业11 家、市级以上蔬菜加工龙头企业2 家,年加工量可达2 万t。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服务引导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合作社实施对接。目前,全县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3 家,以加工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全县蔬菜加工原料基地面积达到800 hm2, 可转移劳动力5 000 人。 以“章渡酱菜”“正兴隆酱菜”“丁渡酱菜”为代表的泾县酱菜系列产品,是安徽省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畅销省内外。先后荣获省优秀产品奖和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1.4 科技推广确保质量安全
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不断推广适用生产技术,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服务,加大蔬菜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全面推行蔬菜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认定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和宣传,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县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666.6 hm2,认证产品6 个,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3 项;年开展各类培训服务12 余场次,培训菜农1 000 余人次,年均蔬菜检测样本1 000 份,从技术层面保障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2 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泾县在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在保障性蔬菜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季节性供应不足,价格高
一是传统的中心城区周边的专业菜地近几年被大面积征占,供应量在逐年减少,而城区人口在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市民日常膳食中的蔬菜产品比重在不断上升,从而打破了原来相对的供需平衡。二是受天气和蔬菜生长周期的影响,每年的3—4 月和8—9 月蔬菜供应青黄不接,蔬菜供应季节性短缺明显,加之反季节精细菜种植规模偏低,存在市场供应上的结构性短缺。三是农资成本上升推高了菜价,蔬菜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四是流通渠道不畅推高了菜价。销售环节过多,缺少直销市场,农超直接对接难等问题也都相应地助推了菜价上涨。
2.2 资金扶持力度有限
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蔬菜基地建设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但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尚无对蔬菜种植的扶持和补贴,因此,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绝大多数依靠地方政府投入,来源单一。自2014 年开始,县政府虽然每年安排保障性蔬菜专项奖补资金300 万元,但与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2.3 蔬菜产销衔接不畅
一是缺乏市场信息服务。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二是缺乏产销结合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或不懂销售,产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三是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带动能力较弱,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菜农在结构调整上盲目性大,滞后于市场变化,常造成季节性量大无市场、价高无产量的产销脱节现象,致使产菜的不如卖菜的,继而挫伤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3 建议
3.1 强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
蔬菜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头连着菜农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要强化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产业发展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强化责任考核,奖优扶强,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尤其要重视设蔬菜施栽培建设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1,2],更好地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结构的原则,不断提高蔬菜供应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2 大力培育产销龙头
一是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新办法,稳定大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蔬菜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蔬菜产量。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用地、用电、贷款、产品运输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健全、规范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泾县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蔬菜产业发展。四是支持蔬菜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蔬菜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促进农超对接、农商对接,以订单、合同方式促进产销对接。稳步推进互联网销售。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发,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3]。
3.3 完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推广力度。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管理新技术,加强地方优势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泾县蔬菜良种普及率,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微)喷灌、滴渗灌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蔬菜产量、质量。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和培训。充分发挥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采取激励措施,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新建基地,要实行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实现每户都有“明白人”,村村都有“土专家”。三是继续抓好蔬菜标准化生产,严把安全质量关。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三品一标”的认定,完善地方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4,5]。五是加强市场引导。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发布市场信息,引导菜农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六是减少蔬菜销售的中间环节。在市民相对集中的社区、居住小区增设蔬菜直销点,不断探索蔬菜直销的新模式,既提供便捷服务,也提高菜农利润,平抑蔬菜价格。七是加强仓储物流建设。通过建设冷库,组建专业化的物流运输车队,增加蔬菜储备规模和运输能力, 有效缓解因季节性因素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的问题[6]。
参考文献
[1]方伟,张青,李晶敏,等.沈阳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意义及建议[J].长江蔬菜,2013(10):63-66.
[2]李薇,张晶莹.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303-307.
[3]梁文辉,张源云,郑光辉,等.茂名市茂南区蔬菜产业基础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8-139.
[4]林伟君,李欢欢,熊瑞权,等.2011年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形势及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2(7):25-27.
[5]于振华,陈立新,于杰,等.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方园艺,2014(11):170-173.
洋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生产基地已经形成
1.1.1 蔬菜产业带初具规模。
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2万hm2, 总产62.10万t, 总产值12.00亿元。其中专业菜田面积2 066.67 hm2, 复种面积4 800.00 hm2, 产量26.32万t;发展蔬菜生产专业村64个, 蔬菜生产专业大户2 426户。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汉江川道的龙亭、洋州、戚氏、谢村、马畅、磨子桥、黄安等7个镇, 种植面积7 133.33 hm2, 总产40.44万t, 分别占全县蔬菜的63.7%和65.1%, 以108国道沿线平川7个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带格局形成。
1.1.2 设施蔬菜发展较快。
近年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洋县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工作重点, 紧抓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菜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 集中连片建设大拱棚和日光温室, 设施蔬菜发展较快。洋县设施蔬菜生产形式主要有冬暖日光温室、渡锌钢管塑料大拱棚、小拱棚及地膜覆盖栽培。截至2013年底, 全县累计建设日光温室大棚634座, 占地逾40.00 hm2, 塑料大拱棚逾1 333.33hm2, 小拱棚逾200.00 hm2。已经形成了以冬暖日光温室和大拱棚西红柿、黄瓜、青椒、西胡芦、双膜洋芋、礼品西瓜等为主的精细蔬菜种类。全县设施栽培面积达4 140.00 hm2, 总产24.84万t, 产值3.50亿元, 分别占全县蔬菜的36.96%、40.00%和29.17%, 设施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1.2 蔬菜种类丰富, 地域特色明显
1.2.1 蔬菜种类齐全。
全县常年种植的蔬菜有50余种, 形成商品规模的主要有西红柿、黄瓜、青椒、茄子、豇豆、菜花、甘蓝、大蒜、莲藕、大白菜、萝卜、四季豆等12个品种, 年种植面积6 586.67 hm2, 年产量达到34.68万t, 产值5.78亿元, 占全县蔬菜面积58.8%、总产量的55.8%、总产值的48.2%。最具生产优势的有西红柿、黄瓜、青椒、豇豆、大蒜、莲藕、菜花等7个种类。全县常年种植番茄355.27 hm2, 产量2.10万t;黄瓜404.60 hm2, 产量2.44万t;青椒320.67 hm2, 产量1.46万t;豇豆780.00 hm2, 产量3.63万t;大蒜 (蒜苗) 986.67 hm2, 产量2.22万t;莲藕366.67 hm2, 产量1.71万t;菜花620.00hm2, 产量1.87万t。近年来, 洋县在抓好蔬菜产业发展上规模的同时, 加大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7类60余个, 其中白玉春、RY幸运韩国夏萝卜, 晚生寒春五号、魁首甘蓝, 克新六号、早大白洋芋, 千禧、粉玫瑰、东圣、金鹏、魔尔西红柿和津优系列黄瓜等品种投入生产, 以其产量高、品质优, 备受菜农和蔬菜购销客商欢迎, 已成为当地主栽品种。
1.2.2 蔬菜特色明显。
洋县地处秦岭南坡, 是全国南北气候分界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珍禽朱鹮的核心栖息地, 境内环境洁净,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使洋县生产的蔬菜具备品质优、上市适时 (早于陕西关中, 稍晚于四川) 的优势。例如洋州、马畅的菜花, 谢村的大蒜, 龙亭镇的冬暖日光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 东联村的早春拱棚精细菜, 石关的地膜洋芋等, 在兰州、西宁、银川、西安等西北市场享有盛誉。
1.2.3 蔬菜种植模式不断完善。
根据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 洋县在生产模式上探索总结出水稻—大蒜、水稻—地膜马铃薯、西红柿 (黄瓜) —甘蓝 (包菜) 、青椒 (西葫芦) —秋延西红柿等轮作的9种模式, 编写制订了7种设施菜生产的操作规程, 使蔬菜种植茬口日趋合理, 周年生产能力加强。
1.3 蔬菜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1.3.1 市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洋县有蔬菜产地贸易市场13个, 年销售蔬菜45万t, 其中县城综合批发市场和贯溪蔬菜批发市场担负着全县28.3%的蔬菜销售任务, 年外销蔬菜13万t。贯溪蔬菜批发市场是投资1 000余万元建设的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占地7.2 hm2, 具有日吞吐量300~700 t的能力, 是陕南规模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也是洋县的蔬菜交易中心, 在洋县蔬菜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2 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
全县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2个, 菜果科技服务机构4个, 建设白云农业、朱鹮生态农业省级蔬菜示范园2个, 在蔬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发挥了良好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洋县蔬菜产业的发展。龙亭镇蔬菜协会有会员180余户, 年购销蔬菜逾5万t, 协会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为入会菜农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优质优惠生产资料, 节约了成本, 极大地促进了龙亭设施蔬菜的发展, 全镇已发展冬暖日光温室561个;洋县蔬菜西瓜研究所与黑龙江、郑州等8个研究所合作, 积极推广优质、高产西瓜品种和嫁接技术, 使瓜农的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1.3.3 农民购销队伍壮大。
洋县从事蔬菜常年经销的有301户, 年经销蔬菜18万t, 占全县蔬菜生产总量的29.0%, 是洋县蔬菜销售的主要力量。谢村镇农民路正宏年组织蔬菜外销逾2 100 t, 磨子桥镇杨黑蛋在西安胡家庙市场、兰州市场设有销售窗口, 年外销5 000 t以上。由贯溪蔬菜批发市场董事长牵头组建的品康蔬菜经销公司在西安、兰州、银川等全国30多个城市设有销售窗口, 年外销蔬菜1万t以上。洋县蔬菜外销的主要品种有蒜苗、蒜薹、菜花、甘蓝、干豇豆、莲藕、菜豌豆、香菇、木耳等。产品主要销往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成都、武汉、福州、广州等大中城市。
1.3.4 种植蔬菜效益比较明显。
据调查, 1个日光温室大棚 (净面积333.33 hm2) 可产西红柿3 t, 2月中旬开始上市, 产值可达3万~4万元, 扣除肥料、棚膜、种子、农药等成本逾0.5万元外, 可获净收入3万元;塑料大拱棚产值30.0万~37.5万元/hm2, 扣除肥料、棚膜、种子、农药等成本约4.5万元/hm2外, 纯收入30万元/hm2左右。露地菜平均收入7.5万元/hm2, 日光温室大棚和塑料大拱棚2个固定设施生产收益分别是露地菜收益的12、4倍, 是种粮收益的15、5倍。
2 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贮藏水平低
洋县现有蔬菜储藏企业3家, 分别是洋州镇草坝村300 t果蔬贮藏库、贯溪1 200 t果蔬气调库和白云农业500 t果蔬气调库。各气调库由于缺乏流动资金, 时用时停, 因加工贮藏能力的严重不足, 使洋县蔬菜淡旺季市场没有调节能力, 对蔬菜的稳定销售和效益有严重的影响, 时而出现买菜难的局面。
2.2 蔬菜深加工能力弱
全县已建有谢村蔬菜脱水厂、县酱菜厂2个加工企业, 年可加工大蒜、生姜、洋葱、莲藕、甘兰等500 t以上, 但对于年生产50万t蔬菜县的市场调节是杯水车薪, 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冬季生产反季节菜和早春的提前上市菜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保护地蔬菜面积小, 品种单一, 生产规模不大, 高档蔬菜品种开发滞后, 没有形成冲击国内大市场的优势蔬菜产品[1,2]。
2.3 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落后
设施蔬菜是科技农业, 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机结合, 是未来蔬菜生产发展方向。目前, 洋县还存在着一方面设施蔬菜规模快速扩大, 另一方面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为主的技术服务相对滞后的矛盾。特别是新发展的蔬菜基地, 农户作务水平较低, 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效益, 进而抑制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2.4 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差, 筹资困难, 发展后劲不足
当前洋县蔬菜生产普遍存在缺少灌溉设施, 遇到干旱年份, 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开展的设施蔬菜建设, 因其投资大, 农户筹资较难。据测算, 在洋县建1 hm2镀锌钢管塑料大棚大约需要投资30万元;建1 hm2日光温室大约需要投资150万元。目前, 金融机构贷款利息为0.009元以上, 而且一次放贷量小, 周期短, 手续较繁琐, 民间借贷利息为0.012~0.018元。资金已成为蔬菜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2.5 专业菜田面积小, 生产分散, 集约化管理水平低
洋县耕地总量小, 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仅800.0 m2左右, 平川还不足666.7 m2, 而蔬菜建设主要集中在平川7个镇, 农民习惯耕作简单的粮油作物和利用农闲外出务工“劳工结合”的生产方式, 对土地流转有抵触情绪, 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制约了规模化的发展, 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
3 发展措施
3.1 加强蔬菜产业组织机构和科技队伍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蔬菜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发展变化快的产业, 需要一支相对稳固的专门机构和全程服务的技术指导队伍来协调、推动、指导生产, 形成县、镇、村三级较为稳固的服务体系, 加强培训指导和信息交流, 充分提高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促进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3]。
3.2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品种结构, 加大有机蔬菜发展力度
以开拓西北市场为重点, 大力发展蒜苗、蒜薹、菜花、反季节大棚精细菜、春提早拱棚精细菜、地膜洋芋等洋县优势品种, 加快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莲藕等水生蔬菜, 努力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芦笋、茭白、双孢白蘑菇等高档名特菜和保健菜。同时大力引进外地企业[4], 加大有机蔬菜生产力度, 借助朱鹮品牌, 开发山野菜、树花菜、椿芽、竹笋、核桃花等秦巴山区有机山野菜资源, 开展深、精加工, 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 拓宽国内市场, 打响朱鹮牌有机蔬菜品牌。
3.3 严把质量关, 树立品牌意识,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在蔬菜产业上, 积极引导, 制定标准, 把蔬菜质量和标准生产列入村规民约, 教育农民发展高质量的蔬菜生产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收购、加工企业把好质量关, 实行优质优价, 形成农民、协会、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树立质量、品牌、标准化意识, 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 把好市场关, 促使洋县蔬菜参与大流通, 进入大市场。
3.4 优化生产布局,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沿江平坝区7个基地镇, 以莲藕、蒜薹、菜花和其他叶茎菜、茄果类为主, 在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沿线及大集镇工矿企业周围集中划定发展一批专业村、专业组;每个镇集中连片建立万亩规模生产基地, 结合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规模化生产, 提高规模效益。中山区乡镇根据当地自然条件, 大力发展高山越夏反季节蔬菜, 重点建立甘蓝、甜椒、胡萝卜、白菜等生产基地;同时, 开发竹笋、蕨菜等山野菜, 建立生产基地。
3.5 培育龙头企业, 增强产业整体开发能力
积极培育、扶持、发展蔬菜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 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加快发展, 努力扶持企业争创蔬菜名牌, 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泡制腌制、加工蔬菜汁 (粉) 、蔬菜饮料、调味品等深加工, 促进产品增值增效, 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加大蔬菜贮藏保鲜、蔬菜汁、方便蔬菜、速冻蔬菜的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 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3.6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引进、示范新、特、名、优蔬菜品种, 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提高良种覆盖率。创办蔬菜科技示范点, 加快设施栽培、无公害栽培、秋延后春提早栽培技术和有机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 引导扩大拱棚、日光温室、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平坝每个乡镇划定区域建立稳定的保护地栽培生产基地200.0~333.3 hm2, 新建日光温室6.67 hm2以上。加大保鲜加工等技术和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的引试和推广应用力度。示范粮菜、果菜、药菜间作套种、轮作等高效生产模式, 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 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有机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确保产品卫生安全。鼓励科研院所、农业院校、技术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 开展技术有偿服务或领办蔬菜产、加、销企业实体, 推动蔬菜产业科技进步[5]。
3.7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拓展产品流通空间
一是进一步扩大贯溪瓜果蔬菜批发市场影响, 完善和规范马畅、谢村、四〇五、槐树关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建成3~5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蔬菜批发市场。二是积极创办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有利于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区域型、合作社型、公司型、协会型等中介组织, 引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运行管理机制, 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加强农民营销队伍建设, 加大产品营销力度, 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四是加快建立县、镇、村 (基地) 蔬菜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基地、企业、市场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衔接, 及时提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服务, 开展网上订单交易, 增加市场占有率, 促进蔬菜流通。
参考文献
[1]曾桂芳, 刘士惠.新疆博乐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13 (11) :18-19.
[2]高俊山, 刘星, 苗春乐, 等.鄂尔多斯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 (1) :10-11, 97.
[3]马春红, 刘威志, 孙宇峰, 等.白城市洮北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327, 330.
[4]唐秀华.哈尔滨市阿城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2) :307, 309.
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及其技术要求 篇10
1 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目前无公害蔬菜在我国的栽培面积逐渐扩大,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冬春蔬菜生产基地。2000—2009年, 无公害蔬菜生产在四川省大部分市县州比如成都、绵阳、自贡、南充、彭州、宜宾、达县、宣汉、泸州、西昌、阿坝等地都有大面积栽培。种植面积由85.8万hm2增加到115.27万hm2, 增长34.3%;产量也由2 312万t增加到3 176万t, 增长37.3%;产值由165亿元增加到500亿元, 增长2倍以上。目前四川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 西部第1位, 并远销东北、西北、华北、重庆、贵州、云南等周边省市及港、澳市场, 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我国前景无量。
2 技术要求
2.1 基地建立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是切断环境中有害物质污染蔬菜的首要措施。基本要求首先是选择地势平坦、排灌良好、水质好、适宜蔬菜生长的地块;要求远离污染源, 尤其是工矿业污染源;要避免“三废”污染, 即废水、废气、废渣;另外, 还要考虑到天敌的繁衍和商品的销售。基地生产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010-2002) 的规定。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改变肥源, 注重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的施用。有机肥料在农业耕作中早已体现出不同凡响的作用, 具有养分全面、肥效持久、对环境和土壤没有污染的特点, 还可以调节土壤肥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肥料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对作物具有特定肥效或有肥效又有刺激作用的生物制剂, 其有效成分可以是特定的活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这种生物体既可以是微生物, 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二是科学合理地施肥。比如在施肥的时间、种类、用量、具体方法等方面都要采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在施肥方法上, 要求基肥和追肥相结合、有机生物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注重三大要素氮磷钾的配合使用、复合肥料的合理施用, 搞好配方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 推广施用酵素菌、K100等活性菌有机肥等。
2.3 病虫害防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应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 一是做好预防工作。病虫害主要是通过植物和种子携带传播, 一定要重视植物的检疫工作, 严防黄瓜黑星病、番茄溃疡病等毁灭性病害传入蔓延。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结合当地气候条件, 科学地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二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利用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方法加强病虫害治理[4,5]。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品种的选育, 在选用抗病虫强的基础上尽量选用品质好的品种。还可以采用其他农业措施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比如深耕间混作套种、轮作倒茬, 防治效果也比较明显。物理防治较为简单, 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生物学性状人为地调节温光水气, 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温汤浸种、高温闷棚、黑籽南瓜嫁接等, 还可以通过对虫害采用人工和器械捕捉、驱赶等最基本的方法防治。三是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无公害蔬菜可以施用化学药剂, 但必须遵循严格控制农药品种、施药次数浓度范围和剂量,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施用方法。无公害蔬菜生产在农药施用上要求甚为严格[6,7,8], 比如:严禁施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如3911、1605、呋喃丹;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害虫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 如辛硫磷、多菌灵;推广应用微生物农药;对症适时适量用药。同时, 应从菜田生态系统总体出发, 本着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 优化协调运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配套措施, 创造有利于蔬菜丰产而不利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达到高产、优质、低耗、无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杏禹, 吴会昌.蔬菜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光晨, 范双喜.园艺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3]中国农业全书 (四川卷)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戚佩坤.果蔬贮运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5]金波.新型特菜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2.
[6]朱良鱼.南方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9.
[7]朱贺星.无公害蔬菜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蔬菜产业产业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S636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不可替代的副食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需求量快速增加;而供给水平由于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影响,滞后于需求的增长,农副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1988年农业部提出了“菜篮子”工程计划,并由各省组织实施了这一计划。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菜篮子”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我国蔬菜产业将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尽快、尽早、尽好地发展我国的蔬菜产业,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的品种、品质问题突出,总体质量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蔬菜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但是受过去长期短缺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蔬菜的品种不多、品质低下的局面还没有完全转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中国蔬菜的外观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内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也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产业化的一个前提是规模化经营。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在蔬菜的产、销一体化方面探索出了“区域分工、连片经营”的模式,但从专业化、规模化的深度和广度上看,仍只是产业化经营前的一种初级形式,即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宏观调控不是很到位,大部分菜农仍是分散经营,设施较差,信息不灵,蔬菜的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监控、品牌化销售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2.3 蔬菜的科技含量不高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蔬菜的科技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蔬菜产业的竞争力。我国每年的科技发明成果很多,但是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很少,新技术、新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较差,蔬菜栽培和管理主要还是靠经验,导致单产水平较低。由于科技投入不足,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集成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滞后,已明显地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2.4 蔬菜安全措施不足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再加上部分蔬菜生产者为了使产品提早或延后上市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施用不当等,都严重影响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每年我国都会发生由于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这不但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创汇。
3 加快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
推进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只有实行区域化种植,才能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这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总体上看,我国蔬菜产业在原有五大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要加快形成华南冬春蔬菜优势带、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优势带、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带、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带、黄淮及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带、沿海蔬菜出口优势带、西北部蔬菜出口优势带。各地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立足本地,放眼国内外市场,制定本地区蔬菜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3.2 加快产业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
产业化的基础是商品化,而商品化的实质是品牌化,品牌是产品附加值的最终载体。因此,我國蔬菜推进整体品牌战略的重点应放在加速蔬菜产业化的进程上。蔬菜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具有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蔬菜生产经营的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把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大规模的产业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3.3 创新与推广蔬菜科技,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国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尚属经验型,距离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还相差甚远,造成蔬菜单产水平较低、质量差、档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当前应重视选育、开发适销对路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积极开发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冷链贮运设备和技术,提高蔬菜产品的档次和保鲜能力。研制、推广自动化控制的小型园艺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经营,保持我国蔬菜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
3.4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没有高的标准也就没有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国家主要机构应该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指令性标准,包括蔬菜生产的技术、检测乃至细化到品种、规格、包装等。各地区必须依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蔬菜生产规模,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突出效益目标。要大力推行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加强蔬菜采后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及保鲜贮运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商品化处理率和处理水平,改善产品外观质量,促进蔬菜加工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3.5 加强快速通道建设,确保蔬菜运输畅通快捷
江西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12
1 江西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与发展过程及分析
据1978年统计, 全省蔬菜面积6.67万hm2, 到1982年播种面积也只有8万hm2。1988年底, 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后, 全省蔬菜面积进一步得到扩大, 蔬菜面积为19.9万hm2, 1992年增至31.79万hm2, 尤其是1993年我省实施“菜篮子工程”以后, 每年均以3.33万hm2的速度发展, 至2001年全省蔬菜 (含西甜瓜, 下同) 播种面积达70万hm2, 进入了全国前10位, 总产达1386.5万t, 产值近100亿元, 从此以后, 蔬菜面积基本稳定在73.33~76.67万hm2。2007年, 全省蔬菜、西甜瓜播种面积为76.67万hm2, 其中蔬菜面积68万hm2 (其中商品蔬菜47.3万hm2) , 产量1600万t, 其中蔬菜产量1350万t, 产值达120多亿元。
目前, 由于国内市场的蔬菜产品产量已步入相对稳定和充裕阶段, 并出现了季节性、区域性、品种结构性供过于求的局面。近3~5年来, 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实施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 鼓励发展粮食生产, 并收到了明显效果。对蔬菜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使部分种菜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体系未能形成, 经济效益不好的地区, 多又改菜种粮, 致使蔬菜种植面积出现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回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为蔬菜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供了机遇。而今后一段时期内, 蔬菜优势产区能否真正形成优势, 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竞争力。
1.2 品种结构
经调查, 江西蔬菜品种的结构比例 (不包括西甜瓜) 为:叶菜类占35.2%、瓜菜类占9.9%, 块根块茎类占15.8%, 茄果类蔬菜占14.6%, 葱蒜类占6%, 菜用豆类占6.6%, 水生蔬菜类占2.3%, 其它蔬菜9.6%。
1.3 区域布局及产销情况
蔬菜生产遍布全省各地。在多年发展蔬菜过程中, 各地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和适栽蔬菜种类及品种, 形成了5个蔬菜产区。
1.3.1 赣东北蔬菜生产区。
主要发展精细蔬菜和“春提前”蔬菜、水生蔬菜、块根及豆类蔬菜。如我省蔬菜面积最大的乐平市的灯笼椒等辣椒系列、水芹、莲藕、莴笋、甘蓝、凉薯等, 浮梁、婺源、德兴县的食用菌系列, 黎川、广昌县的茶树菇、白莲等, 铅山县、上饶县的红芽芋、菜用豌豆, 玉山县的茭白、白玉豆等。主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等市及方圆400km的一些城市。如乐平市外销蔬菜达56万t, 销往长江三角地区占50%;铅山县红芽芋10万t左右, 70%销往上海、江苏、浙江。
1.3.2 赣南蔬菜生产区。
主要利用遮阳网覆盖发展夏秋蔬菜。如寻乌水咸菜, 信丰萝卜、草菇, 龙南荷兰豆、毛瓜、上海青白菜、反季节香菇, 全南黄瓜, 定南甜椒等, 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及港澳地区。如龙南县近2.33万hm2商品蔬菜、9万t产量, 70%销往广东的一些城市, 其中有上海青白菜133.33hm2、西圆椒 (甜辣) 40hm2、红菜心66.67hm2基地蔬菜基本全部外销。
1.3.3 赣北蔬菜生产区。
主要发展“秋延后”蔬菜和高山蔬菜及水生蔬菜。如瑞昌的高山辣椒、山药、莲藕, 九江、德安县的大棚蔬菜, 湖口县的黄花菜, 永修县、修水县莲藕等, 主要销往南京、上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1.3.4 赣西北蔬菜生产区。
主要发展地方特色的蔬菜, 如万载龙芽百合、生姜, 新余魔芋、香椿, 上栗的白皮黄瓜, 芦溪县的芹菜, 安源的肉丝瓜, 上高县的西葫芦, 铜鼓县的反季节香菇, 奉新县的毛芋, 安义县的叶菜类, 高安县的鸡瓜×吉林辣椒、芥菜蔸等, 主要销往广东、湖南、湖北、港、澳等地。如高安辣椒每年播种面积0.67万hm2, 产量17万t, 外销数量达12万t, 70%销往湖南、湖北省等各批发市场。1.3.5赣中蔬菜生产区。主要发展“春提前”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 如永丰县的早辣椒、番茄、黄瓜、西葫芦、魔芋, 吉安大叶空心菜、韭菜花, 吉水螺田大蒜、生姜, 乐安县的茄子, 泰和县竹蒿薯, 兴国县的生姜等, 主要销往福建、浙江、湖南等距江西方圆500km的一些城市。如永丰县商品蔬菜面积1.07万hm2, 产量46万t, 外销数量达39万t, 主要品种是辣椒系列、黄瓜、冬瓜。
另外,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供港蔬菜企业, 扩大供港蔬菜量, 提升我省蔬菜发展水平。近几年来, 全省各地积极建立供港蔬菜基地, 从建立的基地情况来看, 供港蔬菜发展势头非常好。据调查, 由香港老板来赣建立的蔬菜基地有6家, 面积近133.33hm2, 由当地老板建立的蔬菜基地达几十家, 面积近0.67万hm2。这些蔬菜基地的建立, 为江西蔬菜的提升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4 安全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几年来, 我省在加大已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监管力度的同时, 积极引导组织各地申报了无公害蔬菜基地, 截2007年底, 全省通过专家审定的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200多个, 面积10万多hm2;另外, 永丰、乐平、高安3县 (市) 被农业部审定通过列入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面积达4万多hm2, 从一定意义上讲, 大大改善了我省蔬菜产品质量, 促使了我省蔬菜朝着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方向发展。如南昌市蔬菜产区经农业部定点农残抽检, 在全国达标率综合排名属前10多位, 大大降低蔬菜农残在市场的超标率。
2 影响我省蔬菜产品提升的主要问题
虽然江西蔬菜生产已具一定的规模和优势, 但要把江西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蔬菜产业基地, 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流通不畅
由于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 以及流通秩序等方面的因素, 加之,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蔬菜千家万户分散生产, 农民直接进市场的局面不改变, 就难以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 江西蔬菜加工企业尚少, 净菜配送的企业更少。以营销为纽带的菜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蔬菜是鲜嫩产品, 运销风险性大,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承受能力有限, 需要政府的扶持, 而目前尚缺乏有关的政府扶持。
2.2 质量不高
我省在花色品种上、时令上、营养成分以及无污染产品开发上, 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尚有差距。近年来, 由于菜农普遍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意识, 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此外, 地方特色蔬菜品种开发力度不够, “好的东西不多, 多的东西不好”。
主要有:一是产品的商品外观质量不高, 即产品色泽、大小、形状的整齐度不高, 多数上市的产品未能分级;二是产品的营养度和风味品质不高, 如黄瓜的黄瓜味不浓, 番茄的番茄味不浓, 辣椒辣味太重等;三是产品的安全、卫生存有隐患, 不能令消费者放心;前几年曾有赣南某县蔬菜运到沿海某城市后, 由于安全卫生不达标, 不准进入市场;四是产品整体包装等滞后, 缺乏产地标识, 保鲜运输措施不力, 降低了蔬菜市场竞争力。
2.3 良种繁育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省目前的蔬菜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尚不完善, 蔬菜种子市场较为混乱, 以劣充优、以假乱真等坑农的事件时有发生。还有, 不同的品种存在一定的区域适应性, 从外省调入的种子, 往往会发生不能适应本地自然条件而生长不良,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等现象。
2.4 科技含量不高,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仍处起步阶段
江西农民的科技素质偏低, 科技对蔬菜的贡献率还很低, 实用技术推广普及速度滞后, 单产低, 蔬菜生产设施化栽培的程度仍然不高, 对不利气候和复杂的市场需求应变能力不强, 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周年均衡性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无公害蔬菜工程刚刚起步, 推广面积只有2万多hm2。部分菜园的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性, 过分依赖农药, 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增加生产成本。
主要有:各生产技术标准化制定落后, 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标识的申报困难;有了标准和标识也很难落到实处, 更没有可运行的模式, 标准化生产仍然是一句空话;产地环境检测、产品检验体系相当薄弱, 无经费购制仪器、设备, 即使有了仪器、设备, 缺乏熟练的操作人员;有了仪器、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 而又缺乏运转经费等问题。我省蔬菜生产的紧迫目标是全面推进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 这也是提高江西省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目标和举措, 而上述问题若不能逐一解决, 则此目标难以实现。
相应的科研力量、设施、经费等未能随产业发展而相应发展, 导致蔬菜科研滞后, 形成了大产业、小科研, 甚至有些地方无科研或科研下滑的局面。在蔬菜设施栽培、外销蔬菜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引进、设施环境与蔬菜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设施栽培温、光、肥、水、气关键技术指标研究, 危险性病虫害 (根结线虫、土传病害、韭蛆等) 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产品包装、运销技术标准研究等, 都很少或尚未进行研究。群众创造的经验深入总结上升不够。在维持一定产量水平基础上, 提高产品品质的科技培训和树立的样板工作任重而道远。
2.5 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加工业落后, 品牌意识淡薄
江西蔬菜加工技术水平落后, 生产规模过小, 蔬菜年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4%, 而且以腌制品、罐头制品、冷冻等较低附加值的加工方法为主, 保鲜、干制、汤制等较高附加值的加工偏少。另外, 全省树立了蔬菜品牌的寥寥无几, 品牌意识淡薄。
3 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对全省重点蔬菜产区的调研和蔬菜发展态势的分析, 我们认为:江西蔬菜已不再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要以实现蔬菜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五要素为目标, 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为主, 以设施栽培蔬菜、外销和出口创汇蔬菜、名优特产蔬菜和食用菌为重点, 调优结构, 形成优势,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并重点提升蔬菜产品处理、加工水平、全面提升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创名优品牌产品, 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对蔬菜产业的领导
近十几年来, 江西蔬菜产业的发展, 对增加农民收入, 安排农村劳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丰富市场供应等方面, 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与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面对目前江西蔬菜发展的新机遇和产业发展升级的众多难点和深层次的限制因素, 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尤其要加强财政投入等方面的支持, 加快标准化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蔬菜质量安全监控检测体系建设。
3.2 加强蔬菜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
首先, 要加大对蔬菜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设施蔬菜、外销蔬菜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和引进, 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和产品处理、加工技术的研究, 为蔬菜产品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次, 要注重发挥省、市和重点蔬菜县 (市) 蔬菜科研和教学科技力量优势, 省财政拨出专项经费, 以项目将科技力量组织起来, 开展科研协作, 形成科技创新优势和科技创新体系。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 可在现有技术推广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管理体制, 增加经费支持, 并结合开展科技示范、技术服务, 建立起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技术培训要分层次开展, 省市蔬菜科研部门和省、市专业学会、协会, 应建立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发布制度, 并编印发行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科普书籍。培训中, 还要适当增加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尤其要重视培训农民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施用禁止施用的农药等。
3.3 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是关系到江西蔬菜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组织保证。要扩大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 积极为蔬菜龙头企业搞好服务, 省市、县 (市) 应积极引导和扶持菜农合作社、专业菜农协会、农民股份制经济实体的发展, 明确其法律定位和领导归属, 以便积极培育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法人团体, 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 进入市场流通, 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进市场的局面, 以推进蔬菜产业化和品牌经营目标逐步实现。借鉴蔬菜加工企业的相关标准和运作模式, 提高内销档次, 并着重支持以净菜上市, 由此推进蔬菜栽培管理、采后处理、包装、贮运、销售的标准化, 大幅度提高蔬菜的净菜率和卫生安全水平。
3.4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统筹蔬菜生产和保持生态环境, 实行蔬菜生产科学管理和合理轮作, 实现产品安全和对环境友好;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 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蔬菜发展现状论文】推荐阅读:
发展建设蔬菜05-14
蔬菜产业发展06-28
蔬菜发展趋势及对策08-26
县蔬菜产业发展05-09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08-21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10-05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6-10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9-22
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23
就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调研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