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蔬菜产业现状

2024-09-23

关岭蔬菜产业现状(通用8篇)

关岭蔬菜产业现状 篇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黄岩区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模板)食品营养与检测10-1班

蔡健

学号20102345 摘要:本文从黄岩区蔬菜生产现状出发,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无公害蔬菜生产问题、品牌意识不强、生产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等措施。

关键词:蔬菜;现状;问题;对策

黄岩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6.8℃,极端最高38.1℃,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1675.8毫米,日照1955小时。土壤pH值6-8。境内江河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1]。全区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黄岩独特的自然条件,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温、光、气、热、水资源。目前黄岩的主要蔬菜有:茭白、番茄、红茄、红莳药、富山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等。黄岩区蔬菜生产概况

1.1 蔬菜生产现状

首先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黄岩区近年来紧紧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田作物渐减,与1999年相比,粮食物作减少了23.08万亩,而蔬菜瓜果增加了9.84万亩。200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产量21.76万吨,实现产值2.56亿元,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4.6%,成为黄岩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以上三项指标平均每年分别以28%、29%、35%的速度递增,但是近几年增长幅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在“树名牌、创特色、扬优势”的指导思想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蔬菜内部结构,发展设施型蔬菜,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在国内蔬菜市场基本饱和,竞争剧烈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茭白为主导的高效蔬菜生产体系。

其次,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到2007年止,全区有区级常年蔬菜基地18个,面积3600亩。近年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各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化特色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如新前、头陀茭白基地,院桥大棚番茄基地,宁溪红茄基地,高桥黄瓜基地,沙埠芋艿基地,秀岭莳药基地,北洋前蒋白萝卜基地,南城药山小青菜基地 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等等。并陆续注册了一批优质蔬菜品牌,如“剑山”牌茭白、“沙埠”牌芋艿、“富顶”牌高山蔬菜等。区蔬菜办还相继制订了《黄岩双季茭白》、《沙埠早乌芋》、《双季茭白无公害生产》等系列黄岩区地方标准和《黄岩双季茭白安全生产模式图》、《黄岩红茄安全生产模式图》,并在各生产基地进行认真组织实施。1.2 主要蔬菜品种及销售状况 1.2.1 茭白

黄岩双季茭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农药残留低、适种范围广的优势,已成为全区农业的一大支柱产品,在黄岩头陀镇建有双季茭白基地。2007年,6万亩茭白总产量达7.95万吨,总产值1.89亿元,黄岩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和双季茭白生产基地,全区茭白有95%以上采用棚膜覆盖栽培。双季茭95%以上销往外地市场,产品跨长江、过黄河、遍布华东、华中、华北十多年省市,在江、浙、沪几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1.2.2 二茄(番茄、红茄)等特色产品

除茭白以外,大棚番茄与大棚红茄生产水平高,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二茄”已逐渐成为蔬菜产业的另一主导产品,目前黄岩区是全省最大的大棚番茄越冬栽培基地。大棚番茄主要分布在以浦口杨、浦口西、繁荣、高洋等村为中心的院桥镇,全区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3.24万吨,产值5200多万元。产品95%以上销往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市场[2]。特别是近两年无限生长硬果型优质番茄新品种的推广,为番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黄岩区大棚番茄被列为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红茄是黄岩区域第三大宗以销外地市场为主的蔬菜,全区面积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宁溪前洋、北洋前蒋、北城新宅等地。近年来,上郑、富山等高山红茄发展势头也较猛,全区年总产量超万吨,60%以上产品销往温州、义乌、东阳、杭州等地市场。

黄岩区的其它特色蔬菜品种也较多,如胜利黄瓜、沙埠芋头、前蒋菜头、井头莳药、药山韭、羽山葱、平田紫莳药、富山高山菜头等。这些蔬菜地方特色强,产品质量优,在消费者心中都有较好的声誉,在这几年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些特色蔬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2.3 西部山区高山无公害蔬菜

高山蔬菜种植环境污染少,是无公害蔬菜的重要补充,高山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山蔬菜,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种植高山蔬菜0.95万亩,西部山区种植的高山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蔬菜,除自产自食外,共有商品菜5000多亩,主要种植茭白、红茄、白萝卜、紫莳药、辣椒、四季豆等。其中茭白,紫莳药、白萝卜、红茄具有较强的高山地方特色,并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

2、黄岩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区蔬菜产业中还没有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产业化所要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基地与大批发市场之间也没有建立产销联接的互通关系,生产者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同业自律意识较差。近年成立的各专业合作社也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蔬菜流通中批零差价较大,“两头(生产者、消费者)哭、中间(中间商)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果形成了“种菜不如卖菜”的怪现象。自产自销农户因市场摊点少而出现卖菜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3]。2.2 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从蔬菜生产产地的大环境来看。近年来,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郊区。而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监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在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污染,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塑料已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灌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甚至含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黄岩素称“化工王国”,特别是在江口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厂,大量的污水排入永宁江,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蔬菜生产十分不利。

从生产者来看,菜农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薄弱,有些菜农根本不管有无病虫害,而是每周喷一次杀虫药或杀菌药,蔬菜产量提高了,但是菜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也提高了,降低了蔬菜质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有些地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黄岩区曾对16种蔬菜进行抽查,硝酸盐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87%。2.3 品牌意识意识不强,产品包装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处理和包装。随着生活水平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的提高,人们在购买蔬菜时不仅要考虑到蔬菜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包装的新颖和美感。面对WTO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蔬菜生产、流通、采后处理、包装等标准,并严格执行,从而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有信誉,以实现树形象、创品牌,扩大外销市场的目的。2.4 设施相对落后,抗灾害能力弱

虽然近年来区级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比较大,但由于蔬菜基地的投入要求较高,区级新建蔬菜基地每亩500元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4]。同温岭等周遍县市相比,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投入都远远不如他们。老蔬菜基地多数因年久失修,基地外蔬菜产区的设施则更为落后,抗灾能力更弱,特别是每年台风季节,蔬菜生产损失大,价格波动大,同时设施的落后还影响到其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目前黄岩区没有收取蔬菜基地征用的菜田建设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投放与新技术的推广。黄岩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固高效的蔬菜生产基地。对现有蔬菜基地的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不断提高蔬菜基地设施的水平,逐步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强、档次高、抗灾能力强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已建成的蔬菜基地的监管,按时足额收取菜田建设费。通过基地建设,实行集中布局,连片种植,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保持蔬菜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外延的适度扩张。3.2 加强基地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对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无大环境污染问题,要求附近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其灌溉水源地、地下水或河流上游无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菜地不含有天然有毒物质,使基地所处的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基地去种植蔬菜,同时政府应做好生产基地附近污染企业的搬迁工作,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保证生产环境合格,从而为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供基础保证。黄岩西部是丘陵山地,很少受到“三废”的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都具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3.3 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每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黄岩区一般要遇到35度以上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天气,喜温和喜凉蔬菜陆地栽培较为困难,从而导致蔬菜产量骤减,俗称“伏缺”。因此,利用山区夏季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是缓解蔬菜“伏缺”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例如,西部的富山乡为纯山区,山场广阔,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山林面积6.6万亩,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南正顶,大岙尖、仰天湖和望海岗等,发展高山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旺驱淡、填空补缺”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本山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要改变目前高山蔬菜生产过于分散的格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集中连片,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3.4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传统种菜向科技种菜转化,提高菜田的产出率,在品种和品质上求新、求奇、求特、求质、求效,促进蔬菜品质提高。建好蔬菜科技示范园,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蔬菜的窗口和菜农学习的样板。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以丰富市场供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积极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兴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蔬菜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健全蔬菜技术推广网络,搞好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培养造就一批蔬菜生产科技能手,提高菜农整体素质。3.5 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菜农的品牌意识

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拉动生产、加工,与农民分享利益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重点是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出口蔬菜、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生产,发展净菜加工,开发蔬菜脱水、速冻、保鲜等加工产品[5]。蔬菜既然是一种商品,就应该注册商标。应该在商品包装上实行标签制:注明品名、品种、产地、数量、等级、以及包装员等,以确保产品质量、数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便于选购,便于质量查询。要增加名牌意识,发挥名牌带动战略,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名牌优势、出口优势,有了这种优势,就有了经营国际化蔬菜市场的基础,就能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1]陈可可.黄岩茭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长江蔬菜.2006,(2):1-3 [2]罗邦初,李挺.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黄岩蔬菜.浙江现代农业.2000,(6):26-28 [3]陈可可.黄岩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长江蔬菜.2007,(9):1-3 [4]黄岩区蔬菜办公室.黄岩蔬菜产业分析评价.

http:/// [3]2010年公务员 申论命题热点写作[4]百度文库 [5]食品添加剂网

关岭蔬菜产业现状 篇2

一、存在问题

1. 品牌意识淡薄

辽宁多数蔬菜产品无品牌, 经营过于分散, 龙头企业带动较弱, 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蔬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原因一是多数生产者认循传统产销模式, 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二是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加工不细、包装不精、档次较低、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设施蔬菜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少, 自主研发能力弱, 技术创新和品牌意识培植能力差, 造成产品竞争力弱, 获得品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数量少。

2. 质量安全监管不足

完善、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蔬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蔬菜还没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 缺少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 标准可操作性差, 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 T 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差距, 在标准建设方面停留在对蔬菜单过程、单方面标准化研究阶段, 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保障体系研究上, 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标准不配套, 因此产品质量很难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由于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使得质量档次不一的蔬菜, 体现不出优质优价, 导致菜农不重视质量只重视数量。

3. 无公害、绿色果蔬产业发展迟缓

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 全国无公害果蔬产业建设并认定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制定了一批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初步建立了检验检测体系, 出台了一批地方法律法规。但由于检测手段落后, 生产环节中关键技术不足, 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及其配套管理、物流配送体系运行机制不良, 产品合格率较低, 有些无公害果蔬名不副实, 直接威胁人们健康。辽宁绿色蔬菜食品消费市场相对滞缓,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蔬菜食品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的体现, 阻碍了绿色蔬菜食品事业的发展。

4. 农户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落后

一是农药使用不合理。蔬菜种植农户缺乏对农药使用的基本知识, 盲目使用农药, 或者采用粮食作物和蔬菜套种、轮作方式, 以及菜地附近没有隔离带, 导致种植粮食或其他农作物时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随空气漂移污染周围土壤, 影响蔬菜安全。二是化肥使用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 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 氮、磷、钾等养分比例失调, 不能满足蔬菜生长需要;肥料品种选择不合理或使用方法不当, 造成土壤盐渍化, 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增加, 影响蔬菜生长和品质;有机肥处理不够, 生成病原体、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 也可能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三是蔬菜采后处理技术落后。蔬菜产品特别是生鲜蔬菜的上架周期和保藏期短, 对采后处理要求较高。而我国农户蔬菜采后处理意识非常薄弱, 采后蔬菜损耗大, 品质安全保障水平低。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商品标志, 是产品有效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 能够确定地区农业品牌方面的发展方向, 推动蔬菜品牌的标准化与规划化、差别化和特色化, 提高品牌信任度、忠诚度与附加价值,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设施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 占地面积1000亩, 2002年至今一直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以有机食品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 集蔬菜产业研发、工厂化育苗、有机蔬菜加工、蔬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公司, 2009年, 该公司成为沃尔玛在全国设立的第四个、东北地区第一个蔬菜直接采购基地。

2. 加快国外先进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

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国农业先进技术随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外国农业人才的引进而进入中国, 加快了辽宁蔬菜产品的更新换代, 丰富辽宁蔬菜花色品种, 增强蔬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 辽宁蔬菜的另一个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市场是蔬菜加工品市场, 如蔬菜罐藏品、蔬菜汤制品、蔬菜腌制品和蔬菜干制品等。据报道, 日本市场每年消费腌制蔬菜约40亿美元, 每年从国外进口腌制蔬菜产品在30万吨以上, 可见辽宁蔬菜加工具有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外国农业企业的优势是先进设备、菜篮工程资金、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辽宁农业企业的优势是原材料价格、加工方法和劳动力, 二者的结合将有利于辽宁蔬菜加工产品品质的提高。

3. 实施无公害蔬菜产业化

开发无公害蔬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保证消费者健康安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化肥、农药和农业有害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 在满足农产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地下水氮污染严重, 河道富营养化, 农田大气质量下降及蔬菜等农产品品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进行农作, 在施用优质有机肥的基础上, 合理施用化肥, 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合理轮作达到防控病虫草害, 避免由于药肥水施用不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不仅节约资源, 提高蔬菜质量, 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高度重视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是农业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切农业增产措施都需要种子的作用加以体现和实现。蔬菜产业的发展, 首先必须重视以生产和销售蔬菜种子为目的的蔬菜种子产业的优先发展, 加强蔬菜种子的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完善蔬菜种子和科研培育体系、种子生产推广体系、种子质量检测与中试体系、种子信息网络体系, 积极培育育、繁、销一体化的蔬菜种业企业, 树立其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5.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关岭蔬菜产业现状 篇3

金沙县地处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东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地势呈三级台阶,西高东低逐渐下降。金沙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气、热较为充沛,年均温15.3℃,元月份均温4.5℃,年降雨量1048㎜,日照时数1118h,无霜期280d左右,境内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各种蔬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蔬菜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

1 蔬菜生产现状

1.1 发展概况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947 万hm2,蔬菜总产量16.9584万t。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520 万hm2,蔬菜总产量15.6759万t。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626万hm2,蔬菜总产量 16.1466 万t。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 1.3497万hm2,蔬菜总产量 17.4238万t,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蔬菜标准示范园20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生产技术不断配套完善,单产和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

1.2 蔬菜加工队伍逐渐壮大、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为了促进金沙县蔬菜生产的发展,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金沙县相继组建了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雄泰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龙喜辣椒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2000t,产值1000万元,金沙县雄泰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5000t,年产值1500万元,金沙县龙喜辣椒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500t,年产值600万元。另一方面建立了2000㎡的木孔乡湾子辣椒批发市场和安底镇黔北辣椒批发市场,由于有龙头企业和市场拉动,蔬菜生产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为金沙县蔬菜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2 蔬菜生产存在问题

2.1 蔬菜产业组织松散薄弱,生产规范化程度低

金沙县蔬菜生产多以自食性生产为主,自食性菜地所占比例较大,商品蔬菜生产比例小。蔬菜生产大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绝大部分菜农属兼业性菜农,千家万户分散种植,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单元小,生产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无保障,产业化营销阻力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2.2 蔬菜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

金沙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人才匮乏,农技人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老化,在精细菜、高档菜的生产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蔬菜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低,所以,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尚属经验型,距规范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相差甚远。

2.3 市场体系不完善

金沙县蔬菜产品销售市场主要是以城镇或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乡镇的集散市场为主,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以龙头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生产程度低,运输、金融、信息等服务不配套,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实力弱,未能组织规模化的蔬菜生产,不能很好满足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2.4 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后处理滞后

由于地方财力投入不足,对产地的土地平整、水源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有大的举措;其次,金沙县蔬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企业少、规模小,缺乏冷库及冷藏运输等冷链建设,产品外销出口受到极大的制约。仅有的蔬菜加工企业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雄泰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龙喜辣椒食品有限公司,也是手工作坊式企业,产品研发力度小,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也未能很好适应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工设备有待进一步改进。

3 蔬菜生产发展优势

3.1 气候适宜

金沙县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县丘陵占56.6%,山地占38.7%,平地占3.4%,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且气候温和,冬暖夏凉,自然生态优越,蔬菜病虫害较少且容易防治;另一方面,县境内的大田乡、安洛乡、新化乡、高坪乡等平均海拔1200m以上,且夏季凉爽,具有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优势,是我县夏秋反季节蔬菜栽培的适宜区域。县境内的清池镇、龙坝乡、西洛乡、禹谟镇、安底镇,沙土镇、官田乡等平均海拔900m以下,适宜发展春提早和秋延晚蔬菜种植,具有发展早熟蔬菜的优势,

3.2 环境污染较轻

金沙县蔬菜生产环境受“三废”污染较少,土壤和灌溉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蔬菜病虫害相对较少,境内西洛乡的阳海村,清池镇的普安村,大田乡的白泥村,桂花乡的果松村,城关镇的桃园村、大堰村,禹谟镇的国庆村,安底镇的墓祥村,沙土镇的大路村,源村乡的岩底村,木孔乡的水塘村、桂花村、新江村等获准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产地认定面积0.6675万hm2,,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8个,分别为番茄、萝卜、甘蓝、大头菜,白菜、辣椒、菜豆、马铃署等。

3.3 蔬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蔬菜生产的产地环境好,蔬菜病虫害相对较少,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金沙县人口密集,人均占有耕地较少,劳动力资源丰富,蔬菜生产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4 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指导思想

金沙县蔬菜生产的发展要以满足市场对蔬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商品基地建设、实用技术推广、產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产销技术应用为基础;努力提高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全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扩大外销,提高蔬菜生产经营效益,促进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2 对策措施

4.2.1 及时摸清市场行情,做到有的放矢

金沙县蔬菜生产,一是要从调查目标市场的主要蔬菜产地情况入手,掌握其生产蔬菜的种类、数量和上市时间,在生产安排中尽量避免与其优势产品冲突,使上市时间错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政府引导,召开招商引资会,与客商签定订单生产;三是多方面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对蔬菜的需求状况,挑选出适宜金沙县生产特点且又具有较大市场需求量的蔬菜品种进行生产。

4.2.2 争取多方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立项申报,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支持,逐步改善金沙县蔬菜产业的生产环境,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完善冷链物流,使金沙县的蔬菜产业在更件建设上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4.2.3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全县经工商部门登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有16家,在这些专业合作社中,只有少数几家合作社组织了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工作运转正常而有效。因此,为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桥粱和纽带作用,在政策、资金投入方面,应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支持加工企业、农技人员、机关干部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水平。

4.2.4 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种植

为实现蔬菜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要大力推动土地向蔬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加工企业流转,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规范流转行为,按照农民自愿、政策引导、项目支撑、能人引领、部门联动、政府统筹、市场运作、规范推进的原则推动土地流转。4.2.5 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关岭蔬菜产业现状 篇4

—对**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03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区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03年8月我区胡家扁、白渡、河坝、梧凤村435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重庆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

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02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01年到2003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二是土地因块分散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蔬菜。据统计,我区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为0.88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3.5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同一片土地发展蔬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组织和引导,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而往往出现你想发展他不愿发展,致使连片土地都无法发展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一部分村组想种菜而难以种菜。实践证明,水是蔬菜生产第一不可少的要素,从蔬菜育苗到上市,在其生长期间几乎天天要浇水,而我区绝大部分区域配套的渠系和供水时间都是围绕粮油生产的需要进行配套和用水时间确定的,与蔬菜需水的时间和配套的渠道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靠机井抽水或改变石门水库供水时间及方法,根本无法种菜。

四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区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800-1000元;竹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为2000-3000元;钢管骨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5000-7000元左右。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区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钢管骨架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差异较大,技术部门无法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技术规范,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无技术而望而却步。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是我区蔬菜产业难以大发展。据了解,因蔬菜的鲜活性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区尽管有17个农贸市场,但除过街楼批发市场以外,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口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而过街楼批发市场目前正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交易场地狭小,各类配套设设施尚未完善,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处批发交易(每日仅贩运蔬菜的小商小贩就达2000人以上),场地十分拥挤,有的蔬农为了抢占场地,每晚10时左右就开始进市,从而使该市场的交易时间由原来的凌晨3-4时左右大大提前,对离城较远的菜农和商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缓慢。调查表明,我区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绝大部分是外地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引进的途径上除蔬菜技术服务部门外,主要由经营蔬菜种子的个体民营企业或农户自行引进,不仅不能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而且由于新品种的试种风险太大,菜农一般不敢试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区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始终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区菜农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得不偿失。蔬菜技术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园少,也无力扶持一批示范户,更无力走出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因而在技术的运用上只能靠经验摸索,导致目前我区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蔬菜品牌。

二是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步伐滞后。按照我国蔬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对各类蔬菜上市的最低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入市销售的蔬菜都已开始建立准入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是发展蔬菜的重要保障和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虽然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4350亩。但这些认证的基地主要由租赁土地的专业大户所为,而我区生产蔬菜的主体农户,因取得认证的成本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因此技术部门推行标准化生产时,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我区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三是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从我区过去蔬菜产业三次大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各级财政对菜地的用水、用电、渠系和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资金投入,从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主要原因是这类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改变的。税费改革以后,绝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无来源,集资项目被限制,因此根本无力解决这类问题,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新菜地建设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是各有关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蔬菜的生产成本高。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贷款难。据了解,信用社去年在我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户中很少。第二是电价高。按电力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蔬菜抽水用电执行的是工业电价,每度高达0.78元,比农用电价0.32元高出0.46元,仅此一项,在我区一些专业菜地,每亩仅电费成本就高出80元左右。第三是对农用运输工具收费多。据调查,我区现有各类机动三轮车480台左右,这些机动三轮车主要用途是运菜拉肥,是农民拉运蔬菜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据了解,购置一辆6马力的三轮运输车,价格大致在3000-4000元左右,而办齐各类证件手续费却高达3000元以上,收费项目达8项之多,如此之高的收费,使我区离城较远购置了机动三轮车的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议区财政或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在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转让费;新品种试验费;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建议每年在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单列一笔解决。二是加紧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对部分农口事业单位可重新进行整合,抽调业务熟、技术精的人员组成蔬菜检测站,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对未经检测的蔬菜禁止其入市销售。同时,还应承担为外销蔬菜办理各类证件等工作。建议加紧向上级争取检测设备,尽快投入工作。三是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把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好机井和渠道的配套工作;水利部门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蔬菜发展的用水问题;交通部门对已成规模的专业蔬菜村和新发展的蔬菜村的道路应优先考虑予以一定的扶持,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健全市场体系。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事关我区蔬菜发展的大局,建好、管好该市场意义重大。目前中、省、市已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落实项目资金,抓紧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外,建议对已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第四,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组,可继续采取专业大户、外来客商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的方式,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而无地可种,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有土地的问题。二是组织菜农建立各类蔬菜协会。建议此项工作在蔬菜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在部分村组试行。三是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各项政策措施。中、省、市、区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关键是抓落实,切实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基地发展。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篇5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山场22.3万亩,水面15.3万亩。现辖15个乡镇,27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2天,日照时数2126小时,降雨量1006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三山七圩”。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7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65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42.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20万亩,全年总产量超79万吨,产值约8.1亿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

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13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5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植区,面积约8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积约2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1.5万亩;以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以西埠镇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1.5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

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

司、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由各地的蔬菜生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3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产品进行配送,现已在南京6个大型农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年前三季度共创产值6000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带动基2万亩。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土”、“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县已有民营蔬菜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量5万余吨,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年5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和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了县、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

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5月,我县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达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蔬菜生产区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

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县各经销点进行清理,并与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查。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四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县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15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更具法律效力。质量检测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皖江大市场、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测。2004年,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4500余份,抽检合格率达97.7%。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构建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网。五是加强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产品销售。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县自创建工作开始就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皖江”、“皖蔬”等无公害商标。为提升和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县政府对几大蔬菜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打造“皖江”品牌,并加以严格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首届“蔬博会”奏响新乐章

2004年4月18日和19日两天,我县成功举办了安徽和县首届蔬菜博览会。博览会两天时间里八方宾朋齐聚和州,各地农民涌向会场。精心设置的精品展和“三新”推介展,既展示了和县蔬菜的种植水平,又推介了蔬菜领域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真正唱出了一台蔬菜大戏。此次盛会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蔬菜知名度,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热情,为我县实现三年规划,实现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6

井龙村位于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坐落在六万山脚下,是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全村辖1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880亩,有1854户农户,共有6546人,其中贫困户111户338人,贫困发生率为5.16%。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中草药,养殖猪、鸡、鸭、白鸽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福绵区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贫根”,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规划,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井龙村实际,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井龙村“两委”引进玉林市大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井龙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采摘核心示范基地项目。项目以公司投资为主、区产业扶贫资金为辅,充分利用公司的收入作为发展精准扶贫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撑平台,与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搭建“肥料一种植一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摸索创建新型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真正起到了造血功能。20xx年,通过这种模式,带动了井龙村61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000多元。

三、主要亮点

泾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7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特别是自2014 年开始,根据泾县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先后出台了 《关于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促进蔬菜产业发展。2015 年将蔬菜产业建设列入县政府年度十五件实事,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琴溪马鞍和泾川五星为主的鲜食蔬菜生产基地;以黄村和丁桥为主的蔬菜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以茂林和桃花潭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5 年, 全县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 333 hm2, 形成各类蔬菜基地973 hm2,其中设施菜基地100 hm2,特色蔬菜基地506 hm2。建成高标准保障性设施蔬菜基地66.6 hm2,蔬菜加工基地253 hm2。蔬菜总产10 万t,产值3 亿元,蔬菜加工产值3.6 亿元。

1.2 蔬菜品种供应日益丰富

目前,泾县常规种植蔬菜品种稳定在30 个以上,正常季节大宗蔬菜品种供应相对稳定,全县现有各类贸易市场6个,年交易能力达15 万t。蔬菜专业合作社13 家,年流通能力在1 万t左右。保障性蔬菜基地的建设对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季节性和结构性供应紧张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3 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稳步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招商引资和培育种植大户等方式,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模式,加快了蔬菜产业化进程。目前,泾县共有蔬菜加工企业11 家、市级以上蔬菜加工龙头企业2 家,年加工量可达2 万t。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服务引导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合作社实施对接。目前,全县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3 家,以加工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全县蔬菜加工原料基地面积达到800 hm2, 可转移劳动力5 000 人。 以“章渡酱菜”“正兴隆酱菜”“丁渡酱菜”为代表的泾县酱菜系列产品,是安徽省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畅销省内外。先后荣获省优秀产品奖和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1.4 科技推广确保质量安全

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不断推广适用生产技术,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服务,加大蔬菜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全面推行蔬菜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认定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和宣传,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县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666.6 hm2,认证产品6 个,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3 项;年开展各类培训服务12 余场次,培训菜农1 000 余人次,年均蔬菜检测样本1 000 份,从技术层面保障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2 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泾县在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在保障性蔬菜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季节性供应不足,价格高

一是传统的中心城区周边的专业菜地近几年被大面积征占,供应量在逐年减少,而城区人口在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市民日常膳食中的蔬菜产品比重在不断上升,从而打破了原来相对的供需平衡。二是受天气和蔬菜生长周期的影响,每年的3—4 月和8—9 月蔬菜供应青黄不接,蔬菜供应季节性短缺明显,加之反季节精细菜种植规模偏低,存在市场供应上的结构性短缺。三是农资成本上升推高了菜价,蔬菜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四是流通渠道不畅推高了菜价。销售环节过多,缺少直销市场,农超直接对接难等问题也都相应地助推了菜价上涨。

2.2 资金扶持力度有限

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蔬菜基地建设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但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尚无对蔬菜种植的扶持和补贴,因此,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绝大多数依靠地方政府投入,来源单一。自2014 年开始,县政府虽然每年安排保障性蔬菜专项奖补资金300 万元,但与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2.3 蔬菜产销衔接不畅

一是缺乏市场信息服务。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二是缺乏产销结合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或不懂销售,产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三是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带动能力较弱,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菜农在结构调整上盲目性大,滞后于市场变化,常造成季节性量大无市场、价高无产量的产销脱节现象,致使产菜的不如卖菜的,继而挫伤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3 建议

3.1 强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

蔬菜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头连着菜农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要强化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产业发展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强化责任考核,奖优扶强,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尤其要重视设蔬菜施栽培建设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1,2],更好地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结构的原则,不断提高蔬菜供应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2 大力培育产销龙头

一是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新办法,稳定大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蔬菜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蔬菜产量。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用地、用电、贷款、产品运输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健全、规范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泾县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蔬菜产业发展。四是支持蔬菜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蔬菜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促进农超对接、农商对接,以订单、合同方式促进产销对接。稳步推进互联网销售。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发,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3]。

3.3 完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推广力度。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管理新技术,加强地方优势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泾县蔬菜良种普及率,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微)喷灌、滴渗灌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蔬菜产量、质量。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和培训。充分发挥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采取激励措施,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新建基地,要实行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实现每户都有“明白人”,村村都有“土专家”。三是继续抓好蔬菜标准化生产,严把安全质量关。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三品一标”的认定,完善地方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4,5]。五是加强市场引导。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发布市场信息,引导菜农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六是减少蔬菜销售的中间环节。在市民相对集中的社区、居住小区增设蔬菜直销点,不断探索蔬菜直销的新模式,既提供便捷服务,也提高菜农利润,平抑蔬菜价格。七是加强仓储物流建设。通过建设冷库,组建专业化的物流运输车队,增加蔬菜储备规模和运输能力, 有效缓解因季节性因素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的问题[6]。

参考文献

[1]方伟,张青,李晶敏,等.沈阳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意义及建议[J].长江蔬菜,2013(10):63-66.

[2]李薇,张晶莹.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303-307.

[3]梁文辉,张源云,郑光辉,等.茂名市茂南区蔬菜产业基础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8-139.

[4]林伟君,李欢欢,熊瑞权,等.2011年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形势及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2(7):25-27.

[5]于振华,陈立新,于杰,等.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方园艺,2014(11):170-173.

关岭蔬菜产业现状 篇8

【关键词】蔬菜;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1.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现状

乌兰察布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长,海拔高,有利于各类蔬菜营养物质特别是糖分的积累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背靠大草原,无污染,病虫害发生的机率相对较少,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冷凉蔬菜的天然条件。

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主要品种有西芹、甘兰等23大类80多个品种,总产量150万吨。素有“中国薯都”美誉的乌兰察布,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年产量400万吨。并形成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园区,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蔬菜和马铃薯品牌。但是销售渠道却不够畅通,以往一般是先销往山东寿光等地之后,人家首先打入当地大型现代化储藏设施,然后以山东等地的品牌对京沪等地市场慢慢销售,或转销海外日、韩等国市场。还有一部分由本地的一些能人大户分销到广州、杭州等几个一、二线城市。

2011年秋,丰收之后的马铃薯销售大战已经降下帷幕,各地的马铃薯销售市场趋于平静,窖贮的31亿斤马铃薯估价待售。今后四个月的贮存期内,能否卖个好的价格,还是众多贮薯户的心结,也是各级政府时刻牵挂的问题。

2011年9月28日,“中国薯都·乌兰察布马铃薯北京展洽会”隆重举行,10月11日,由国家商务部和自治区政府主办的马铃薯促销供需对接会在我市召开。重点都是解决马铃薯的滞销问题。卖薯难已引起中央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这期间,中央级新闻媒体共播发涉及我市马铃薯生产销售的新闻17条,如此高规格、高频次的宣传报道实属罕见。政府重视、媒体为媒,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了“供需对接”、“农超对接”的多种措施,加快了马铃薯的销售进度。同时,市财政紧急调度资金支持十几家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薯的收购和加工规模。政府还拿出资金补贴建设简易储窖的农民大户,以加大马铃薯的仓储能力。得益于多方(包括中央电视台)协助,我市的马铃薯外销、加工、仓储工作初步告捷。

什么原因造成今年我市马铃薯卖难,今后如何解决马铃薯的销路,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广大种植农户们需要深思和面对的问题。反观2011年的马铃薯销售市场,主要表现在价格低,价格低的原因是货源多,货源多的基础是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整个社会的供需总量失去平衡,导致马铃薯产能过剩。这种现象不單表现在马铃薯一个品种上,从全国媒体报导上看,元葱、大白菜、生姜、大蒜等多种蔬菜品种,都跌至生产成本线以下。马铃薯的滞销价跌,其表现出的原因,同其它蔬菜的亏损并无异处。近年来,我国的农副产品市场,屡现价格周期性波动怪圈,往往前一年挣钱的作物,第二年就赔钱。以去年的价格,指导今年的生产,显然慢了半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农业生产决策失误,也是造成“卖难买贵”的根本原因。变幻莫测的市场,莫说种植户,就是决策层包括多年从事流通领域的商家也把握不住。

2.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从2011年马铃薯卖难问题来看,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对全国的马铃薯市场需求,没有一个科学的接近实际的测算。之前马铃薯市场的虚高,误导了今年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造成产能过剩、价跌滞销,很多农户及种植大户处于无序种植状态,盲目跟风造成亏损,本钱尽失。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产品种植的信息服务,强化信息引导,告诉农民种什么、种多少。这是当前最需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盲目认为种的面积越大,产量越高,挣的钱就越多,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有时种的少,反而产值却很高。其次,尽快建立马铃薯专业协会及培养经纪人队伍。经历2011年的卖薯难,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转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实现大生产、大流通。根据市场需求,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我市某薯业公司不久前组建了马铃薯种植大户合作社,联手应对市场的风险与机遇,给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了个好头。与此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农超对接”、“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卖难买贵问题。

2011年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还由于没有打造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长期以来品牌宣传力度小、投入少;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因而也就缺乏价格话语权。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营销主渠道,小而散、蚂蚁搬家式的原始营销方式,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大中型蔬菜市场均未形成产品冲击力。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还有仓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高标准的现代化储藏设施少、容量小;仓贮设施主体还是农户的低标准土窖或半土窖,产品储藏损失率为20%左右,是造成即收即卖的主要原因。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链条上均缺少本地或落户本地的大中型龙头型核心企业,产业拉动能力弱,导致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小,规范化程度也不高,投入不足,单产水平低,制约整个产业的大发展。还有进京难的问题。多年来进京的公路无论是国道还是京藏高速公路都存在着严重的堵车问题,加之收费问题未能妥善处理,绿色通道不够畅通。

鉴于此,要利用京蒙合作的契机,发挥两地政府作用,用好政策,做足文章,支持我市冷凉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在北京等各大城市的支持和协助下,认真做好我市冷凉蔬菜的品牌宣传、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京、沪等一线城市设立本市直销窗口,以统一的大品牌直接进入一线大城市市场销售。并且可以在大窗口之下分设各旗县或各大公司的小窗口。这也是我市蔬菜营销大户、种植大户的强烈要求。与此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支持外地相关企业来我市投资蔬菜产业,我市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金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配合。同时,也欢迎其它省市客商前来我市投资,以扩大就地深加工的能力。北京市政府对京郊蔬菜基地有补贴政策,我市作为北京的蔬菜直供基地,凡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基地面积也应该积极争取享受这一政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把冷凉蔬菜产业列入农业支柱型产业的政策支持下,按照“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工厂化育苗、统一农机化栽培、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商品质量标准”的六统一模式指导生产,实现产业的高标准起飞。对京沪等地的大型市场进行冷凉蔬菜供应,进而实现均衡上市。要对冷凉蔬菜的生产质量严格把关,确保生产、加工等环节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安全要求。力争达到精品为有机食品、主打产品为绿色食品,全部产品为无公害食品。要尽快建设冷凉蔬菜商品现代化贮藏设施体系。必须在产地建设与其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蔬菜储藏设施;同时,也需要在京沪等主要销售地近郊建设一定数量的储藏设施。

为了应对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应建立市、旗县两级冷凉蔬菜办公室信息体系和核心企业信息体系,双轨制、政企配合,互相校正。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指导。只有传导正确的信息,才能有效缓解农民盲目种植的问题。并且将农民的小规模散户生产逐步纳入到核心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之中(土地租赁给公司、作产业工人或接受指导、作辐射基地),这是化解农民信息困惑及消除盲目种植的有效手段。也是形成稳定而可持续的产业链的重要方法。

上一篇: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演讲稿下一篇:房地产宣传单张文案和策划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