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共11篇)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 篇1
摘要: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是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文中从嘉鱼县发展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梳理了当前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了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嘉鱼县,发展对策
1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嘉鱼县蔬菜产业升级遇到了增长“天花板”。如何选择突破“天花板”的发展路径,有效提高本地蔬菜产业竞争力, 既是克服当前市场约束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从嘉鱼县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以及蔬菜产业升级趋势的角度看,突破“增长天花板”的现实路径主要依靠蔬菜产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具体落脚点就在大力发展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是嘉鱼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增强嘉鱼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1. 1是嘉鱼农业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嘉鱼县蔬菜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突出表现在大路菜产量过多、有机蔬菜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因此, 大路菜供过于求与物美价廉农产品需求短缺之间的矛盾,为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提出了现实要求。发展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正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金钥匙”,从而推动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上层次、上效益。
1. 2是嘉鱼农民增收的需要
当前,嘉鱼县蔬菜种类以大路菜为主,适应不了城镇消费市场的需求,“菜贱伤农”现象经常出现,农民收入提高不显著,迫切需要依靠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化运用与组织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快蔬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强蔬菜品牌建设,增加蔬菜附加值,实现品牌溢价,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1. 3是嘉鱼农业增效的需要
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业重大技术问题,是需要依靠引进、推广、消化、创新国内外先进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来解决的,这也正是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的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产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把生产区建成蔬菜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孵化器、优质蔬菜生产的辐射源、蔬菜技术人才的培训场、区域蔬菜的物流集散地、蔬菜加工的“领头羊”,推动蔬菜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1. 4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通过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产业化的建设,将蔬菜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无缝链接,组织实施集群式产业化经营,有效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实现持续的蔬菜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实现从农业粗放型开发向农业集约型开发转型,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2. 1自然条件
2. 1. 1气象条件
全县年均气温17. 2℃ ,年均日照时数1944. 3h,年均降雨量1370mm左右。嘉鱼县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合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的种植与推广。
2. 1. 2土壤资源条件
根据嘉鱼县土肥站提供的数据,耕地多为长江冲击平原, 旱地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耕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蔬菜、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长。
数据来源:由嘉鱼县土肥站提供
关于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嘉鱼县土肥站提供的数据,潘家湾镇: 砷≤0. 00001mg/kg,铅≤0. 0530mg/kg,汞≤0. 0002mg / kg,镉≤0. 0117mg / kg,氟≤0. 09mg / kg,亚硝酸盐≤2. 12mg / kg。
新街镇: 砷≤0. 00001mg/kg,铅≤0. 0562mg/kg,汞≤0. 0002mg / kg,镉≤0. 0097mg / kg,氟≤0. 09mg / kg,亚硝酸盐≤2. 02mg / kg。
从根据嘉鱼县土肥站提供的土壤测试数据来看,新街镇、 潘家湾镇的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相对较好,新街有机质较缺乏。将现有检测数据与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标准对照发现,重金属污染程度轻,土壤砷、镉、汞、铅元素含量均达到无公害蔬菜种植质量要求。
2. 1. 3水资源条件
全县长江干流以及支流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三湖连江水库水质相对较好,水质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2. 2基础设施条件
2. 2. 1交通条件
全县有武嘉、京珠连接线等省道二级公路5条、嘉陆等县乡公路10条,乡村公路130条,通车里程1903. 56千米; 沿长江有5个港口,其中千吨级深水港口2个,潘家湾5000吨级深水码头1个。特别是21世纪10年代后,武深高速、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建设竣工后,交通优势红利更加显现。
2. 2. 2基础设施条件
邮政及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迅猛。2014年全县电讯市场期末到达户数2. 46万户,农户期末到达2. 04万户,ADSL用户3. 6万户,电话普及率12. 4部/ 百人,电话入户率82部/ 百户。 全县年末手机用户16. 36万户,达到户均1. 44部。
2. 2. 3产业条件
经过30年发展,嘉鱼县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不仅颇具规模,产业化水平、科技水平也正在逐年提高。
2. 3设施蔬菜发展优势
2. 3. 1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凸显。嘉鱼县地属武汉城市圈,至武汉城区仅80公里,至武汉天河机场100公里。全县拥有武嘉、京珠高速连接线等省二级公路5条; 沿长江有5个港口,其中千吨级深水港口2个,潘家湾5000吨级深水码头1个。2013年嘉鱼县交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武深高速、外环高速、咸潘一线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全线开工建设,嘉鱼长江大桥通过国家评估和交通运输部评审,可望实现建设。
2. 3. 2市场优势
据统计,当前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蔬菜品种达127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种14个。嘉鱼紧邻武汉市场,具有地理优势。嘉鱼与武汉白沙洲农贸大市场、汉口北四季美农贸大市场、武汉中商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商户有着良好的业务对接。莲藕及其他特种蔬菜远销欧洲、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深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嘉鱼蔬菜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产品畅销全国。
2. 3. 3产业优势
露地蔬菜标准园规模不断扩大,蔬菜设施栽培初步实现了从小拱棚到大中拱棚到温室大棚的梯次发展。陆溪镇界石村、邱家湾村,新街镇晒甲山村、余码头村,官桥镇阴山村,簰洲镇庄屋岭村,潘家湾镇四邑村,鱼岳镇城郊等八大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已经基本形成。全县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万亩, 建有省部级设施蔬菜标准园3个。
2. 3. 4技术服务网络优势
蔬菜种植核心区已形成了“县———乡镇———科技示范户” 三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而且,菜农近30年丰富的实践栽培技术探索,对生产管理技术驾轻就熟。
2. 3. 5智力优势
有国内高新技术科研机构的支持,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知名种子公司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等,形成了科技支撑体系。配方施肥、微灌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控技术、集约化育苗等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成应用。
3嘉鱼县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 1嘉鱼县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嘉鱼县按照“调结构、抓科技、打品牌、建平台、重质量”的思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优化蔬菜产业结构,通过引进老板、争取项目、整合资金,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配套完善的要求,到2014年底全县设施蔬菜达到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年均增长18% 以上,年产量约18万吨,初步形成了陆溪镇界石村、邱家湾村,新街镇晒甲山村、余码头村, 官桥镇阴山村,簰洲镇庄屋岭村,潘家湾镇四邑村,鱼岳镇城郊等八大设施蔬菜核心基地。
设施蔬菜茬口安排以早春茄果类、菜用瓜类及夏秋茄果类、豆类蔬菜为主,部分采取周年种植叶菜模式。
近年来,嘉鱼县将设施蔬菜示范区的建设重点主要放在新街镇和陆溪镇。截止2014年5月,新街镇设施蔬菜示范区已累计投资近500余万元,完成800亩土地流转和500亩、400个设施大棚建设任务,现已建成200亩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3个50亩葡萄采摘示范园、100亩设施农业项目、20亩省农科院试验基地等七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并实施了农业部立项投资600余万元的蔬菜集约化工厂温室育苗项目,搭建钢架温室大棚6000平米、育苗玻璃温室6000平米,可年产优质蔬菜种苗1200余万株,可供1. 25万亩蔬菜基地育苗; 引进嘉安公司投资6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120亩的集蔬菜和水产品仓储、交易、加工、冷链物流配送功能于一体的嘉胜冷链物流项目。
在陆溪镇设施蔬菜示范区建设上,嘉鱼县以界石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陆溪口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整合湖北中烟公司、省烟草专卖局对口支持资金和农业、水利、 交通、电力等部门项目资金1370万元( 不含村组自筹70万元) ,先后建成了界石村二组、界石村三组和邱家湾村二组3个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兴建设施蔬菜大棚372个,大棚总面积266亩,入社农户149户,购置各种农机具14台套,交易服务区面积7000平方米,新建了1座年出栏2400头生猪养殖场和1座年产10000吨的有机肥料厂,拟新建1座蔬菜育苗工厂并建成1000亩露地蔬菜种植基地,积极探索有机循环农业发展道路。
此外,在牌洲湾镇广福庵村新建设施蔬菜大棚40个、面积50亩; 在潘家湾镇四邑村新建设施蔬菜大棚48个、面积50亩; 在鱼岳镇陆码头村、南门湖村新建设施蔬菜( 西瓜) 大棚面积258亩。积极扶持潘家湾镇新农蔬菜合作社,投资1600万元,新建四邑村新农果蔬科技园,建设设施蔬菜基地260亩、 冬暖棚66个,截止2014年5月中旬,已建成设施大棚10个( 大棚面积24亩) 。
在设施蔬菜示范区建设上,嘉鱼县突出抓好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推广了健康栽培种植模式。为鼓励发展设施蔬菜, 该县连续多年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增蔬菜面积、新建大拱棚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和补贴。两年来,在设施蔬菜示范区上累计奖补416. 3万元。同时,有序引导土地向种菜能手、蔬菜生产大户和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二是推广了“合作社+ 基地+ 农户”生产销售模式。依托陆溪口、乡名堂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示范区内实行统一主推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品种销售,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三是建立了投入品管理、 生产档案、基地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园区蔬菜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确保责任可追溯。
3. 2嘉鱼县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差距
3. 2. 1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偏小,种植规模有待提高
近年来,嘉鱼县设施有机蔬菜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进步,但是与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比较来看,占比不足10% ,规模仍然偏小,而现代化的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种植面积就越发少了。
3. 2. 2设施蔬菜标准化落地不到位,配套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嘉鱼县颁布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在生产应用环节,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潜力并未得以彰显。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大部分菜农文化程度偏低,对设施蔬菜的新技术掌握难度较大。二是技术服务人员掌握设施栽培技术较好,而对设施工程技术掌握较差。三是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导致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落地。四是设施蔬菜投入大,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大,菜农有畏难心理。
3. 2. 3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有待加强
目前嘉鱼县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规模效应,难以保证蔬菜质量的稳定性,更难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另外,从山东寿光蔬菜发展历程来看,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也是趋势之一。但是,从嘉鱼县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群效应并没有显现。比如,在流通环节上,没有形成集交易、运输、质检、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园区,相关产业聚合度还很低。
3. 2. 4蔬菜产品品牌性差,销售方式有待创新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 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另外,当前蔬菜主要通过农户自身寻找销售渠道来进行售卖,缺乏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渠道,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而且,由于农产品标准、物流运输等问题导致菜农试水电子商务效果不理想。
4嘉鱼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对策
4.1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目标
努力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生产标准、管理规范、功能多元、 科研高端的设施型现代蔬菜生产基地。
4. 2产业发展原则
追求科技性、效益性、社会性、生态性、前瞻性。
4.3规划与布局
4.3.1场址选择
嘉鱼县蔬菜产业分为: 露地蔬菜标准示范区、设施蔬菜示范区。露地蔬菜标准示范区主要位于潘家湾镇,设施蔬菜示范区主要位于新街镇、陆溪镇。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产业布局可以优先考虑这三个乡镇。一是设施蔬菜发展基础较好; 二是贴近武嘉公路,运输方便; 三是紧邻潘家湾蔬菜交易市场和新街冷库,便于交易和保鲜。
4. 3. 2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4. 3. 2. 1组织管理
组建嘉鱼县蔬菜产业集团。嘉鱼县蔬菜产业集团是设施蔬菜建设责任单位,具体负责项目区的建设与运作,生产开发与蔬菜销售。两种投资途径可以考虑: 一是建设新基地。投入大,但是可以按照高水平、高质量要求,自己可以把控。二是收购已有设施蔬菜基地。对建设良好但经营不善的设施蔬菜基地进行控股或者全资收购,经过短期改造,迅速产生收益。
集团旗下设置三家子公司: 种子种苗公司、新技术开发公司、有机蔬菜销售公司。
种子种苗公司的主要职能: 产业化引进、开发、繁育优质种子种苗,负责种子种苗销售。
新技术开发公司的主要职能: 负责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新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和技术推广。
有机蔬菜销售销售公司的主要职能: 负责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开拓,包括电子商务销售在内的批发销售,物流园区建设。
4. 3. 2. 2运行机制
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蔬菜产业集团对生产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有机蔬菜生产质量标准、生产区建设标准、物流园区建设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导项目区生产向集体化、产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在生产区,发挥龙头企业群的资金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采用“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产品的宏观导向、产中的技术指导到产后的销售与加工,产品的统一销售等多个环节,连结成一体化的新型生产经营机制。
4. 3. 2. 3主导产品
根据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农业增效显著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嘉鱼县农业区域特色,确定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为发展方向。根据当前生产区蔬菜产业化条件和市场需求,确定主导产品是: 早春、秋延后的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以及真空脱水菜、腌渍菜等系列加工产品。
4. 3. 2. 4区域功能规划
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在优质种苗培育、有机蔬菜、信息服务方面进行建设,并在种苗、生产、冷藏、销售、物流等方面建立蔬菜安全标准化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直接带动两个示范区蔬菜产业化发展。
1有机蔬菜工厂化育苗区。
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按照先进种苗生产设施与技术规程,为种植区供应种苗和对良种开发起主导作用。主要建设内容为工厂化种苗车间、组培规模生产线和炼苗车间等。
2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区。
建设连片高标准蔬菜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是完善路渠、排灌设施和遮阳、防虫网等栽培设施、滴喷灌设施、控温控湿设施等。
3科技培训及综合服务中心。
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农业( 蔬菜) 信息中心。
4有机蔬菜物流园区。
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电子竞价、电子支付等高科技手段完成交易。发展园区( 基地) 定点配送和冷链物流,探索电子商务新型销售模式,构建由基地向消费终端直配的销售网络。
5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发展的保障措施
5. 1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行政主管领导负责制,负责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产业规划与政策的编制,以及蔬菜产业集团的筹建,协调成员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将设施蔬菜工作纳入年度责任考核,督促指导产业发展。
5. 2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蔬菜产业集团、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首先,政府对蔬菜产业集团投入启动资金,并引入社会资本,待集团经营走上正轨然后退出。其次, 加大设施建设资金补助力度; 第三,在土地流转、水电等方面给予减免,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第四,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和鼓励省内外资本参与设施蔬菜产业开发。针对资金使用,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推动规划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5. 3构建功能完善的设施蔬菜产业支撑服务体系
构建功能完善的设施型现代蔬菜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包括构建设施型现代有机蔬菜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新型农民培训体系,逐步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流通、质检、金融为一体的设施蔬菜产业体系,保障产区又好又快发展。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 篇2
美国有机食品生产发展10年回顾
美国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概念 有机生产体系是种植、加工农产品,并使农产品增值的一种方式.有机生产体系的目的`:一是恢复和保持土地的肥沃程度;二是禁止使用对人畜有毒并且持久残留的杀虫剂和化肥;三是发展生物多样化的农业;四是保护水土资源.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品、转基因物质、辐射、防腐剂和下水道淤泥.有机食品加工商和处理商都必须使用有机生产方式.
作 者:尹红 作者单位:刊 名:中外食品工业信息英文刊名:GLOBAL FOOD INDUSTR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F7关键词:
我国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前景
中图分类号:S30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01-03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把需求的目光转向有机食品,使有机蔬菜呈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有机蔬菜是指在蔬菜的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除草剂和基因工程制品等物质,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法则,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经有机认证机构鉴定并颁发有机证书的蔬菜产品[1]。有机蔬菜生产是利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理论基础,创新性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栽培技术生产蔬菜的一种新模式[2]。由于有机蔬菜的营养成分比普通蔬菜含量高,品质风味更好,安全性高,非常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已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较高的绿色标准,筑起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我国许多农产品被限制或禁止出口。蔬菜因易发生病虫害、不耐贮藏等原因被绿色壁垒限制,而发展有机蔬菜正是有效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途径之一[3]。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多样化,具有良好的传统农业基础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因此具有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更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对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及推动整个有机农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有机蔬菜的发展现状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1999年OFDC顺利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认证专家对其有机认证的评估,促进了我国有机食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了我国有机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4]。目前,我国有机蔬菜产品大多通过龙头企业以保鲜、速冻加工等形式出口到欧美以及日本市场,另外国内市场已形成北京、上海、山东等有机蔬菜生产的集中区域和上海崇本堂、南京普朗克、北京有机农庄等以销售有机蔬菜为主的著名品牌。
1.1有机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003年我国获得认证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已有1000多家,有机蔬菜的实际种植面积约2000hm2[5]。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业用地面积为3750万hm2(包括处于转换期的土地),占所有农业用地份额的0.87%。亚洲有机农业用地为322万hm2,占世界有机农业用地总面积的9%。按面积来说,中国为亚洲第一,有机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90万hm2,其中有机蔬菜生产面积1.16万hm2[6]。
1.2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不断成熟
有机蔬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成熟,已形成一大批蔬菜品种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沟高畦,加强温、光、水、气、肥调控,土壤高温消毒等措施来减轻各种病害的发生。虫害防治主要采用保护天敌、推广采用性诱剂和黄板等、实行防虫网栽培和使用杀虫灯等,必要时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杂草防治主要采用水旱轮作、覆盖黑地膜及人工除草等。另外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晒垡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7]。
1.3质量监管网络初步形成
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每个环节都按OFDC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包括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产档案,产品质量、销售运输和产品代码编号等流通档案。OFDC的咨询人员和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做到随时检查各种档案,便于监控有机蔬菜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的整个流程,从生产源头确保有机蔬菜的质量[8]。
1.4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机蔬菜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出口国家主要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主,2003年出口额就达到1.42亿美元。《2014全球有机农业年鉴》显示,中国2012年有机产品出口额达到2.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8位;国内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到310亿元(约50亿美元),且发展迅速、潜力巨大[6]。目前,有机食品消费在欧美发达国家约占15%的份额,在日韩占7%~8%,而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不到1%,可见其中巨大的消费潜力[9]。另外,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高速增长,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加上我国国内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潜力巨大。
1.5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目前,有机蔬菜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成本、认证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转换期成本[10]。1.5.1生产资料投入成本
该成本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肥料成本、病虫草害防治投入成本。目前,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基本以大棚栽培为主,除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外,还包含每年大棚维护的成本、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成本等。
1.5.2认证成本
国内认证机构的认证费用约为22.5万元/(年·hm2),如果同时通过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其认证成本相对来说还要高。
1.5.3劳动力成本
有机蔬菜生产比常规蔬菜生产增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成本。此外,生产基地还包括雇佣工人成本、管理人员成本,这些成本基本接近总生产成本的40%。
1.5.4转换期成本
若生产基地由无公害生产基地经过3年的转换期才获得转换认证,在这3年转换期间,生产管理必须严格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进行,但产品只能按照普通蔬菜价格销售,因此额外投入成本也应计入企业生产的总成本中。
nlc202309042033
2我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机蔬菜总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投入成本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发展的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总量较少,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出口企业较少、品牌意识差、营销体系不健全等。
2.1投入成本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普通农田改作有机农田,需要3年的转换期。在有机蔬菜生产最初的3~4年内,除要支付数额较高的国内外有机食品颁证机构的认证费用外,还要对基地的土壤、水及空气质量等环境进行改造,同时在生产中改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产品品牌的注册和产品的宣传均需投入大量资金,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8]。有机蔬菜生产面积一般都要有一定规模,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作物茬口布局和轮作换茬。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一般比传统蔬菜高20%~30%,如果再加上较高的雇工成本费用,就比传统蔬菜高50%左右[5]。因此,投入成本高也是限制小规模农户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目前消费者的购买力及市场认同度等问题,导致目前生产有机蔬菜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好而经济效益不佳,从而影响有机蔬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机蔬菜的开发、生产需要一个全局的统筹规划,包括生态保护、技术推广、培训、市场培育等,而这往往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上给予的优惠。
2.2缺乏完善的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包括良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采后加工技术以及分级包装技术等,其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因为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以及基因工程制品,所以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高温消毒、合理的肥水管理、轮作、间作套种、保护天敌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1]。
由于有机蔬菜生产的特殊性和风险性,目前通过认证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的蔬菜生产往往不能实现周年均衡供应。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蔬菜病害逐渐加重,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有机蔬菜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还有待加强。另外,有机蔬菜采后加工、分级包装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究[11]。
2.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有机蔬菜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有机蔬菜科技含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低,有机蔬菜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12]。
2.4竞争激烈导致出口效益低,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获得欧美、日本等国家有机认证的中国企业很多,这就导致国外大型蔬菜进出口公司对于我国的有机蔬菜压级压价,从而出现只有较少部分以有机蔬菜的价格出口,而大部分以传统蔬菜价格出口[5]。国内仅在大城市的超级卖场和部分公司的直属专卖店出现有机蔬菜的销售,而且有机蔬菜的销售价格一般为普通蔬菜的2~5倍。从销售情况来看,购买有机蔬菜的人数仍远远少于购买传统蔬菜的,其中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在国内现有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大规模消费有机蔬菜经济基础的建立、消费习惯的形成以及有机识别标志的完善等仍须进一步加强。
3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制定和实施有机蔬菜的产业扶持政策
有机蔬菜生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技术、管理及环境要求较高,生产成本也比常规蔬菜高得多。有机蔬菜生产是实现蔬菜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又属于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相应的指导、扶持和推动。为扶持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对种植基地、农业科学研究及服务行业,政府部门都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支持[13]。在财政方面的产业政策包括补贴、税收、认证费用减免支持等形式。建议我国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对转换期的有机生产给予补贴,补贴幅度必须保证转换期生产企业的收益维持在转换前的水平。
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有机蔬菜符合国家提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提供专项资金开展有机蔬菜的宣传工作、信息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有机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等前期工作。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有机蔬菜生产,对有机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以尽快实现有机蔬菜产业化发展[14]。
3.2加强有机农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是有机蔬菜生产的基础和发展支撑。加强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研究,研发适于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对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研究,筛选和总结出适合有机蔬菜的生產技术并加以开发利用;(2)强化有机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探索蔬菜肥水一体化利用效率,挖掘作物高效利用肥水的能力;(3)重点研发高效安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探索并建立一整套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蔬菜栽培技术体系;(4)研发有机蔬菜保鲜、加工、储藏和运输的安全生产技术[3]。
根据区域特色按照国际标准尽快建设规模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在核心基地的组装、集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蔬菜技术体系。同时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利用现有示范基地的辐射功能,加速技术转化,尽快转变蔬菜生产者的生产观念,以促进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15]。
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含量,以有机蔬菜产业化为平台,充分整合国家、省级以及地市级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联合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协作攻关,加强农业重大突破性成果的研究,形成主要有机蔬菜产品的有机生产技术规程、采后处理技术规范和质量追溯管理等技术标准体系,为有机蔬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3.3加强宣传培训,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由于消费者对有机蔬菜了解甚少,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来提高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首先,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以加深人们对有机蔬菜作为一种新型健康食品的认识,提高有机蔬菜的市场地位;其次,应想方设法减少有机蔬菜的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再次,应加强市场服务,提供新鲜、质量高、种类多的有机蔬菜,建立和完善有机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生产经营记录制度,探索不合格有机蔬菜的召回、赔偿和退出市场流通机制,以增加消费者的质量信任感,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
nlc202309042033
有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尤为关键,打造一支通晓主要农产品国际标准、熟悉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加大对有机蔬菜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农民和有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接受能力。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6]。
3.4促进有机蔬菜产业化建设
有机蔬菜生产必须与产业化、组织化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有机蔬菜种植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保证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得以体现。因此在有机蔬菜生产中,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专营店、专柜为窗口的产业化运营机制,实现市场与农场的对接,形成基地-市场的运营模式。强化品牌意识,做到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测贸易信息,扩大销售渠道。国际市场要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重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消费水平较高地区。其次,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动我国有机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关键,也是增强我国有机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措施。再次,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建立、培育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加强监管有机农业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逐步形成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使我国真正迈入世界蔬菜生产大国和出口强国行列[14-15]。
3.5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营销体系是有机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生产企业要立足国际市场,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我国为了减少有机蔬菜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应着重提高有机农业标准和认证机构在国际上的地位,努力实现与国际规范化的认证形式接轨,达到有机标准和认证机构与国际间互认;另外,国家有机产业主管部门和认证机构应加强合作与联系,促进我国有机蔬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17]。目前,我国有机蔬菜的销售仍然以出口为主,由于有机蔬菜的国际市场被看好,积极利用外资或和跨国公司合作发展有机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也是提升有机蔬菜国际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国际市场对有机蔬菜需求状况,从我国蔬菜的比较优势出发,组织生产、加工、经营和贸易,发展适销对路的有机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品消费观念更注重于健康、安全,有机蔬菜消费潜力巨大,应着重开拓国内有机蔬菜市场[16]。政府要协助企业拓展有机蔬菜销售渠道如连锁店、超市和专卖店等,引导国内有机蔬菜的市场需求。各有机蔬菜生产单位要树立品牌意识,严格按照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
3.6完善有机蔬菜生产认证质量监管体系
开展和规范有机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有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制定质量追溯制度,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规程,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透明度,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18]。我国政府机构应遵循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尽快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有机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及监管体系,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的执法经验,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为我国有机蔬菜的生产、检验、销售、认证以及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14]。
4有机蔬菜产业前景展望
全球有机产品市场目前以良好态势持续发展。2012年国际有机市场规模达到638亿美元,有机产品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和欧洲。2012年全球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销售额依次为288.25亿、89.83亿、51.09亿美元[6]。总体来看,有机蔬菜被认为是无污染的健康安全食品之一,正在引领食品消费市场的新时尚,并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不仅有利于强化我国菜篮子安全和维护生态平衡,还有利于打破国际绿色壁垒,促进我国蔬菜出口创汇。目前,我国已具备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整体条件,有机蔬菜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但是,由于从事有机蔬菜生产投入成本高、投资风险大,我国从事有机蔬菜生产的基地或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化带动效应[19]。因此,要使我国有机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在全国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区域,鼓励投资者通过多渠道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加大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設规模,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
鉴于国际市场对有机蔬菜的需求日益旺盛,必须充分利用我国有机蔬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有机基地的建设和国际认证工作,逐渐增加我国有机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有机蔬菜消费市场的潜力同样很大,我国有机蔬菜发展应同时以本地消费市场为目标,研究先进的营销模式,加大开拓力度,发掘本地高端消费客户群体。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等。总之,不论是从出口、国内消费需求来看,还是从农业产业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都需要在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科学技术、监管体系、市场开拓等方面建立明确的方针和政策,为有机蔬菜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ZK(#]康起亮.广州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6):98-99.
[2]刘君绍.重庆市有机蔬菜发展前景与建议[J].西南园艺,2006,34(4):38-39.
[3]马超,王天文,文林宏,等.贵州省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6):179-181.
[4]杨朝飞.中国有机食品发展对策与管理[J].环境保护,2001(3):3-7.
[5]陈永福,赵宇虹,苏群.中国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和市场分析[J].蔬菜,2006(1):2-4.
有机蔬菜发展探讨 篇4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辽宁朝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关注。蔬菜作为鲜活农产品, 其新鲜程度、色泽、形状等外观品质固然重要, 但更应具备营养、安全等内在品质。对于安全、放心的有机蔬菜, 消费者更愿花高价购买。
发展有机蔬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3年, 中国经过认证的有机农田约为30万hm2, 排名世界第13位。至2006年, 中国已有210万hm2经过认证的有机农田和有机转换农田110万hm2, 仅次于澳大利亚 (1 180万hm2) 和阿根廷 (390万hm2) , 世界排名第3位。据FAO统计, 中国2008年蔬菜 (包括瓜类) 收获面积2 408万hm2, 总产量45 773万t, 分别占世界的44.5%和50.0%, 均居世界第1位。但中国有机蔬菜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极小份额, 其主要是速冻菜、保鲜菜和脱水菜, 这与中国蔬菜生产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 发展有机蔬菜产业有利于打破国际上的绿色壁垒, 促进中国蔬菜的出口创汇[1]。
2010年, 辽宁省委、省政府鉴于朝阳在2009年特大旱灾的实际情况下, 做出了在朝阳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决策, 并投入资金10亿元予以强力扶持。朝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严格奖惩办法、统筹部门协作、开展招商引资等有效措施, 投资180亿元, 用1年时间发展设施农业7.118万hm2, 将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扩大到12.3万hm2。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之一, 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最佳途径,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城镇化建设重要举措。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业, 对于朝阳设施农业的发展, 百姓致富梦想的实现, 对解决朝阳当前“三农”问题和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机蔬菜发展的意义
1.1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亟需整治, 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 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环境污染,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导致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有机蔬菜的生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采取无污染、无残留的措施, 达到高效、环保、健康, 做到可持续发展。
1.2 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安全、放心、环保的有机蔬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追求, 而有机蔬菜不但因为它的无污染、高品质、高营养成为了人民的首选, 而且为有机加工食品提供可靠的原料保证, 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1.3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机蔬菜的生产方式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使农民减少了对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 同时有机蔬菜的价格比一般无公害蔬菜高出若干倍, 种植农户可以从中获得较高利润。加之蔬菜生长周期短, 农户增收见效快, 易扶持, 利于推广, 可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使传统农业的和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 优化了产业结构, 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2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
2.1 有机蔬菜基地的基本要求
2.1.1 基地的完整性。
有机蔬菜的生产基地要求地块完整, 基地间不能夹有任何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 但允许夹有有机转换地块;有机蔬菜的生产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 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
2.1.2 基地的转换期。
由常规生产基地向有机生产基地转换通常需要2年时间, 其后按照有机蔬菜生产管理的蔬菜收获后, 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多年生蔬菜在收获之前需要经过3年转换时间才能作为有机产品。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之日起计算, 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照有机蔬菜生产要求严格操作。
2.1.3 基地的缓冲带。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地块在有可能受到邻近的地块污染影响, 则在有机蔬菜生产地块和常规地块之间必须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 保证有机地块不受污染。不同认证机构隔离带的要求不同, 例如我国OPDC认证机构要求8 m, 德国的BCS认证机构要求10 m。
2.2 有机蔬菜栽培管理
2.2.1 品种选择。
有机蔬菜的种植必须使用有机种子或种苗, 在未认证的情况下 (如在有机种植的初始阶段) , 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1,2,3]。但应选择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苗, 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品种, 选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保护作物遗传多样性[2,3,4,5,6]。
2.2.2 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应采用包括豆科作物或绿肥在内的至少3种以上作物进行轮作;在一年一茬蔬菜的生产区, 允许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2种以上作物轮作[4]。前茬蔬菜腾茬后, 彻底打扫清洁基地, 将病残体全部运出生产基地外, 销毁或深埋, 以减少病害基数[7,8,9,10,11]。
2.2.3配套栽培技术。
通过培育壮苗、嫁接换根、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技术, 充分利用水、光、热、气, 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 实现安全高产[3,5,6,7]。
2.3 有机蔬菜的肥料使用技术
2.3.1 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有机肥料, 包括动植物的粪便及残体, 植物沤制肥、绿肥、草木灰、饼肥等[3,4,5,6]。矿物质, 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物质, 另外还包括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专用肥和部分微生物肥料。
2.3.2 使用方法。
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地在使用肥料时, 应做到种菜与培肥地力同步进行。使用动物和植物肥的数量应掌握在1∶1为好[1,2,3,4,5,6,7,8,9]。一般施用有机肥45~60 t/hm2、有机专用肥1 500 kg/hm2;将施肥总量的80%用作底肥, 结合整地, 将肥料均匀地混入耕作层内, 以利于根系吸收;对于种植密度大、根系浅的蔬菜可采用铺肥追肥方式, 当蔬菜长至3~4片叶时, 将肥料均匀撒到菜地内, 并及时浇水;对于种植行距较大、根系较集中的蔬菜, 可开沟追肥, 将肥料撒到沟内, 用土盖好后及时浇水[6,7,8]。
3 有机蔬菜发展建议
3.1 加强政府引导, 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的指导与实践, 我国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总体环境已基本成熟,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关注, 有机蔬菜生产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但是总体上看, 由于从事有机蔬菜生产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 目前从事有机蔬菜生产的基地或企业规模还较小。同时, 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暴利, 用普通农产品或者转换期产品冒充有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情况, 这些行为必定会给我国有机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因此, 要使有机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要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并对作假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同时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区域, 鼓励投资者通过多渠道融资缓解资金压力, 不断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
3.2 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目前, 很多有机蔬菜生产企业把精力主要用于有机认证和基地开发方面, 却忽略了对市场的开发和引导。由于有机蔬菜的性质和生产成本决定了高价格, 限制了一定的消费者群体,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潜在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机蔬菜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稳步扩大国内消费群体, 特别是开拓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的市场。同时, 鉴于有机蔬菜的国际市场前景, 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等, 加强建设与管理有机蔬菜基地, 以打破国际壁垒, 逐渐增加市场占有率[]。
3.3 与国际接轨, 加强对认证部门的监管力度
韩国已经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 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可以调整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 同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一致。同时, 不断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力度, 做到规范运作、确保质量, 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 逐步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 保证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确保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3.4 加强培训, 丰富菜农的有机农业生产知识
扩大农民职业教育, 丰富有机农业生产知识, 使农民掌握有机农业的科技知识和操作规范。同时, 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加强对一线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使农民了解有机蔬菜生产的相关知识。
3.5 加强有机农业法规和政策建设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篇5
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流失、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就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策略、有机蔬菜的栽培技术、农技人员的培训以及产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充足的热量和丰富的雨量,四季分明。除西北边缘部分地区,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无霜期长,秋雨夜雨较多,为有机蔬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同时,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我国西部经济活跃的地区,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近些年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成都平原已经成为整个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有机蔬菜产地,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种植的优势
1.1 适宜的气候条件
成都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约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80多天,为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1.2 丰富的水资源
成都平原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排水通畅。岷江在都江堰市出口后,分散成外江和内江多条支干河流,向东南流入成都平原,使得平原江水常年不息,河渠密集交错,形成自流灌溉系统,为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植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2012年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透露,截至2012年12月25日,四川省水利投资大幅增加,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预计在2015年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到2010年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要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在水资源方面有着极为有力的优势。
1.3 良好的蔬菜产业基础
蔬菜产业是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以彭州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南菜北运”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技术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常年蔬菜种植达600多万亩,1200万吨的年产量,600多万吨的外调量。其中,彭州是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的面积达70万亩,200多万吨产量,蔬菜加工企业53家,销售收入达16.4亿元。目前,彭州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果菜十强县(市),对整个成都平原的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话语权。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产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有机食品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近十年来,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基本平稳,总的产量也稳中有升。2012年全年,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240.12万亩,总产量高达530万吨,产值83.6亿元。其中,有机蔬菜基地的面积有1.7万亩,同时蔬菜的种类也很丰富。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 11.4%、瓜类9.6%、豆类 8.9%、芥菜类 7.5%、萝卜6.2%、甘兰 3%。
2.1 加工情况
目前,成都平原的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为主,其中新都区泡菜产业园、郫县豆瓣为主的川菜产业园区、郫县香辣酱最为有名,总产值达数十亿元。以2012年为例,全成都市加工的鲜菜就达155万吨,泡菜的产量达53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三成。成都蔬菜产品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四川省农产品、1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8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生产的有机蔬菜除供应成都平原及川内其他地区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2.3 销售情况
订单销售是有机蔬菜主要采用的方式,各地大型超市和酒店和有
机蔬菜生产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按照订单进行标准化栽植和有机栽培标准生产。目前成都平原已初步建成了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其中,以龙泉驿聚合(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彭州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年销售蔬菜本地蔬菜就达达300余万吨。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笔者走访了成都平原部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整体看来,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加大投入。目前的灌溉系统比较完善,但是其排水能力还需要提高。由于成都平原雨水充沛,尤其是在夏季,更是考验生产基地排水能力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排水,便会给蔬菜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绝收。同时,育苗设施、园艺保护设施还有待改善。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会使得生产基地在遭遇恶劣气候的时候,抵抗能力差,进而影响蔬菜的生茶。
3.2 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劳动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有机蔬菜生产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掌握有机蔬菜的生产原理和生产技术,生产企业需要对生产人员进行标准、技术、管理及销售在内的全方位培训,向他们灌输有机生产和生态工程的意识和知识,进而提高生产水平。
3.3 缺乏具规模的知名有机蔬菜龙头企业
经过过年的发展,有机蔬菜正在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销量也在逐年剧增。但是,由于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整个成都平原还难以找到一家颇具规模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也没有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有机蔬菜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蔬菜生产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阻碍了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的销售。
3.4 有机蔬菜生产主体构成单一
目前,成都平原主要从事有机蔬菜种植的是农业企业,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在有机蔬菜的发展初期,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导致一些生产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整个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4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议
首先,要大力引进领先的农企投资,打造一些规模化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的蔬菜产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推动推动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转化,进而提高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其次,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产学研结合打造有机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人员是关键。一个健全的培训机制,能够稳定地为有机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解决规模化生产后种子和种苗不足的问题、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提高。
再次,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打造知名品牌。有机蔬菜和一般的蔬菜有所不同,只有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有效保证有机蔬菜的质量安全,进而为有机蔬菜的质量和生产有序的进行提供保障。在提高有机蔬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相关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从而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品牌的效应,对促进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有机肥料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篇6
(一)有机肥施用范围较大,作物和地域之间不够平衡
从应用作物看,有机肥料适宜于各种作物施用,但由于目前对有机肥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数量有限,各地70%以上的优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沼气发酵肥、饼肥等主要集中施用于价值较高的果树、蔬菜及瓜类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施用很少。而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由于受耕作条件的限制,一般被归还给粮田。
从典型农户分析,坚持使用有机肥料的农户占到12.5%,四分之三以上的农户在粮食作物上不使用有机肥料,而65%的农户在种植经济作物时一直使用有机肥料。
分析发展趋势,37.5%的农户认为与过去相比,有机肥料的总量是“增加”趋势,15%认为“减少”,47.5%认为与过去“差不多”。有45%的农户认为多用有机肥料一定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且认为以后农民种地使用有机肥料的会越来越多。
(二)应用方法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对有机肥料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加强,我国广大农村积制和使用有机肥料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如通过推行畜圈改造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农家肥有机质含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较十年前增加了3~5个百分点;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产生了“四增一减”的良好效应,即产量、土壤有机质、水分、蚯蚓数量增加,杂草减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良性发展。但是,在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譬如,一些有机肥发酵不够充分,对于农家肥、果渣等,一般都需进行堆腐发酵,这样既可活化肥料中的养分,又可以杀灭肥中各种寄生虫卵、病源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的有机酸和有害气体,施入土壤才能保证肥效和不产生副作用。在施用时与化肥混合,可以起到保肥效果,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秸秆还田中存在着还草量不合理,还田翻压质量差等问题。另外,对秸秆还田的田块,要补施少量氮肥,以防止土壤微生物发生“起爆效应”,与作物根系争夺养分,影响产量。
(三)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首要的问题是秸秆的利用率太低,秸秆是我国最主要的有机资源年生产量达3亿吨以上;目前将秸秆直接还田的农户只占到25%左右。不及秸秆总量的1/3,,还有32.5%农户把秸秆拉回家当燃料,仍有7.5%的农户将秸秆在田间当场焚烧。秸秆资源需要一些肥料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使这一天然的有机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利用。
增施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显著改善收获物的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和途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广大农民群众对有机肥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势利导,加强有机肥料的开发应用,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农业在使用有机肥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化肥工业的兴起而被冷落了,不少人为此忧虑呼唤。随着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有机肥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作为产业悄然兴起。如今,只要在网上点击“有机肥”三个字,便有大量生产企业的介绍成串而来。传统的有机肥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应运而生“运”是事物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农田一方面缺乏有机肥料,土壤养分失衡,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大量有机肥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污染环境。
究其原因:
一是有机肥料机制方式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笨重费力、污秽脏臭的传统有机肥投入方式已难以实施。
二是经济效益较低,垃圾、粪便的产出集中,要均匀分散到广阔的农田,必然要远距离运输,这在劳动力价值上升的今天是不易办到的。发展有机肥料产业化,实行工厂化生产、无害化处理,即通过就地收集、发酵、脱水、除臭、复混造粒等工序,生产有机肥料,解决有机肥积、制、运输和施用过程中的“脏臭、苦累、效低”等问题。采用“先处理、后使用、效益好”的现代有机肥投入新途径,可以大大提高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不少有机肥企业正是利用上述有效途径发展起来了。
我国有机肥料产业化还处于一个初期的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有机肥料行业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支持。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国家对有机肥料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一方面,国家要引导、规划有机肥料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在相关的政策上做倾斜,使有机肥料生产企业享受到优惠的政策,包括产品增值税的减免、铁路运输的价位优惠,以及项目建设和贷款等方面的优先考虑。业内人士呼吁,有机肥料管理缺乏必要的依托,急需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否则将会严重地破坏行业的有序发展。在有机肥料发展初期,产品均由企业自行制定标准,造成市场商品有机肥料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督管理困难。目前,部分不法企业趁机利用行业发展的不完善,制假售假、坑农害农,包括有机肥料中养分含量不足、粒度不强、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给有机肥料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行业管理部门要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合法企业和广大农民利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有机肥料行业行为。有机肥料生产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必须加强技术突破。专家指出,目前该产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是有机肥料资源的发酵腐熟技术。这项技术一是缺乏优良的菌种,二是对从国外引进的菌种缺乏规范管理。因此,除了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引进菌种的安全性检测、监督和规范管理外,还应加大科研的力度。
有机蔬菜种植的发展前景分析 篇7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发展前景,分析
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着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对农业的不断重视, 有机蔬菜的种植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加之, 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更加大了对有机蔬菜的需求。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必须大力推动有机蔬菜的种植, 为我国广大人民提供有安全保障的健康蔬菜。
1 有机蔬菜的基本概念
有机蔬菜种植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对有机蔬菜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下面本文将对有机蔬菜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
1.1 有机蔬菜的定义。
有机蔬菜是指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严格按照蔬菜成长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 在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一系列辅助品, 无毒无害, 纯天然生产出的蔬菜。有机蔬菜拥有权威机构进行认证并对其颁发有机蔬菜证书。有机蔬菜的发展遵循了生态发展的平衡, 维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1.2 有机蔬菜的特点。
有机蔬菜具有高维生素含量、高水分含量、长时间保存量以及无农药残留的特点。有机蔬菜是一种健康安全的蔬菜, 与通常的蔬菜相比, 有机蔬菜含有更多的营养。
1.3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
有机蔬菜基地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 这主要有三点要求。第一,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地是完整成片的地块, 其种植地与普通种植地有明显的区别;第二, 基地周围的大气环境良好, 尤其是对灌溉用水的要求颇为严格, 多为天然无污染的山泉水;第三, 基地土壤肥沃且不含有毒物质, 土地多为草炭土, 耕作性良好。
2 有机蔬菜的种植意义
有机蔬菜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有机蔬菜的种植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关系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更关系着人们的健康。
2.1 现状分析。
蔬菜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近几年来, 为了令蔬菜在种植期间快速生长, 提高产量并保持较好的外观, 大多蔬菜都会使用农药等相关除虫、促进生长的化学药剂。这些药剂有些是清洗不掉的, 残留在人体内部, 长此以往, 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2.2 保证人们的健康安全。
有机蔬菜不含任何有毒害化学物质, 同时具有高含量的营养价值。只有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才进行售卖, 这样的蔬菜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需求, 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环保观念的追求。
2.3 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同时, 人们生活质量的上升, 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有机蔬菜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健康的需求, 也保证了蔬菜质量。
3 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
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种、栽培管理以及肥料使用、病虫草害防治四个步骤。选种要选用优质蔬菜良种, 种子具有抗病性强、不含转基因成分的特点, 在选种的同时还要考虑所种植蔬菜土壤的适用性, 根据蔬菜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土壤进行种植;有机蔬菜的栽培管理, 需要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技术要实现与时俱进, 在进行栽培管理的同时要注意技术更新,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减少种植成本;对于肥料的使用要注意其施肥量、施足基肥和巧施追肥三个施肥方法。有机蔬菜肥料的选择要有专用机构的认证, 必须采用无毒害物质的肥料。施肥时要保证充足的施肥量, 最好以1:1的比例进行施肥;施足基肥就是要将肥料均匀的施入耕作层中, 方便作物进行吸收, 施肥深度以5cm-10cm为宜;巧施追肥主要是针对蔬菜长到3-4叶的成长阶段时, 擅于用浇水方式配合施肥, 这一阶段要注意及时浇水;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要防治病虫害, 其原则主要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为辅。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防治病虫害, 多采用物理法进行防治, 同时还可以配合人工方法进行杂草控制。在此期间, 还要注意有机蔬菜质量控制与技术的培训, 做好预测工作, 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防治。
4 发展有机蔬菜的种植前景
随着公众对有机蔬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我国有机蔬菜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面是本文针对现状对种植有机蔬菜进行的前景分析。
4.1 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正在蓬勃发展。同时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种植成本有所下降。有机食品的无毒害栽培成为当代追求食品安全人们的选择, 面对广大的消费者群体, 有机蔬菜具有广阔的市场。
4.2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选择质量上乘、优质、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使用有机蔬菜不仅是人们追求健康的一种方式, 也标志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
4.3 推动农业发展。
有机蔬菜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发展有机蔬菜种植, 有利于提高国内的农业发展水平, 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形象、促进出口都有着重大影响。
4.4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显示, 有机蔬菜的售价要高出普通蔬菜售价的一倍, 其创造的总收益远高于种植成本, 盈利空间较大。同时, 人们对健康安全的关注不断提高, 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人群前景广阔。
结语
总之,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符合我国当前的市场需求, 也符合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不仅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推动农业的发展, 还能有效保证蔬菜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的身体安全。
参考文献
[1]包国芳.浅析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种植过程及发展前景[J].四川农业科技, 2014, 4 (15) :10-13.
[2]谢让金.德国:有机果蔬发展前景乐观[J].中国果业信息, 2012, 6 (08) :22-24.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 篇8
广西农垦茶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 迄今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 hm2, 干茶总产量4000多t, 总产值近2亿元。由于广西农垦各级领导和茶叶企业重视, 目前, 已获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 (OTRDC) 机构认证的企业有大明山农场、百合农场、先锋农场、北耀农场、龙北农场和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 总面积333.33 hm2 (含有机转换期茶园) , 总产量约112.5 t。2008年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 (OTRDC) 的指导下, 又完成发展200 hm2有机茶园的项目规划, 100 hm2茶园进行有机转换中。2008年起实施农产品追溯建设项目使农垦成为首家具有“身份证”的茶叶企业。由此可见, 广西农垦有机茶开发尚处发展阶段, 但发展迅速, 前景广阔。
1 发展有机茶的优势和条件
1.1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优势
广西农垦下辖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是广西唯一一家研究和推广茶叶优良品种种植和生产的研究机构, 茶叶品种试验园超过24 hm2, 品种65种。现全垦区茶叶有国家优良品种12个,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98%以上。
1.2 生态优势
广西农垦茶区多分布在山地, 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全年气候温和, 水热等资源丰富, 茶区到处都是青山绿水, 植被覆盖率高, 覆盖率在65%以上。茶园之间都有山林或经济林隔断, 既改善了小区间生态环境条件, 又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具有发展有机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1.3 茶园基础良好、产品丰富
至2008年底, 全垦区已有8家企业, 10多个茶叶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认证茶园面积达600 hm2, 茶叶绿色产品总产量0.54万t 。产品有乌龙茶、绿茶、 红茶、黑茶、 茉莉花茶和桂花茶, 既有“A”级标准, 又有“AA”级标准。这些茶园及产品能较快地转换为有机茶生产。
1.4 科技力量雄厚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前身为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多年致力于茶叶生物农药利用研究和推广应用, 并取得了成果。其中推广了合理利用生物制剂, 如用Bt制剂和病毒制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害虫, 用白僵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 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利用昆虫信息素和互利素来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 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诱杀茶树病虫害的研究成果, 在茶区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 农垦茶叶企业在有机茶生产开发过程中, 密切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合作,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 形成以基地为依托、雄厚的科技力量为支撑, 推进有机茶开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使加工工艺标准化, 推广应用系统化。在有机茶、名优茶、乌龙茶、黑茶等方面科研成果显著, 共获得9项广西科技成果, 2项科技进步奖, 丰富了有机茶的科技含量, 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全面推动和引领茶叶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有机茶开发过程中良性循环发展。
1.5 各级领导和企业对有机茶开发的重视
茶叶产业是广西农垦八大产业之一, 发展有机茶首先要加强开发有机茶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其次是资金倾斜。 区农垦局近年来对企业开发有机茶采取了资金投入和补贴;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协助企业建立有机茶基地。
1.6 市场需求增长空间较大
“绿色、生态、和谐 、健康”的有机茶正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我国现人均消费茶叶300 g, 有机茶供不应求, 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 但有机茶销量还达不到茶叶销售总量的10%, 市场增长空间非常大。
2 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加大宣传, 提高认识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有机茶培训班、专题讲座、创办有机茶刊物、新闻宣传等手段,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茶农、企业对有机茶开发、生产和管理水平的认识。
2.2 依托科技, 解决有机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增加有机茶的科技资金投入, 特别是加大对茶叶科研单位在抗性育种与生物杀虫剂方面的科研投入, 并以科研单位的技术为依托, 帮助茶农、企业搞好有机茶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新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健全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适当提高茶青价格, 让茶农先得到实惠;同时, 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及时解决有机茶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等难题 。
2.3 加快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与绿色食品的有机转换
鉴于有机茶生产基地对茶叶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是基础、是源头, 所以, 广西农垦必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有条件地、有步骤地加快大明山、百合、先锋、北耀、龙北农场和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有机茶基地的建设, 并尽快地对符合条件的无公害与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进行有机茶的转换。
2.4 进一步重视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品的形象, 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 广西农垦在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营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店标识、统一大宗茶批发部标志, 建设地域茶叶品牌的新格局, 培育了一批市场信誉好, 产品畅销的知名品牌, 如“大明山”牌、“鸿渐”牌、“珍龙”牌等。2007年, 大明山牌“碧玉剑、盘龙王、”、“鸿渐”牌金萱乌龙茶等在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选中均获得一等奖。近20个品种在广西历届“桂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包括金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使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品牌的价值明显凸现。但面对国内外市场新形势, 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品牌建设意义的认识, 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建设生产基地, 扩大生产规模, 实施标准化生产;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和农业部“沃土工程”项目对茶园的管理, 使茶叶产品更安全, 更优质。这些技术的推广普及, 使劳动密集型的有机茶生产逐步朝着“向科技要效益, 靠科技求发展”的目标迈进, 扶持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龙头企业的发展, 实行产业化经营,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参加茶博览会、茶叶节, 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2.5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有机茶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较为复杂, 难度较大[4]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即广西农垦加大力度对有机茶生产的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的执行力度, 从区农垦局生产管理部门到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各有机茶生产企业要完善质量管理机构,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明确质量岗位责任, 加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茶农的技术培训, 增强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 并加大监督和质量抽检力度, 确保有机茶开发生产质量。
2.6 培育品牌市场, 增强企业活力
在国内市场上, 完善以“大明山”品牌产品为主, 以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各项举措, 解决原有企业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 同时, 通过东盟博览会平台寻找国外市场, 不断提高广西农垦有机茶叶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黄秀兰, 唐永宁.广西农垦名优茶生产开发成就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J].广西热带农业, 2010 (1) :48-49.
[2]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3]何孝东.福建有机茶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及对策[J].福建茶叶, 2005 (2) :25-26.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 篇9
1 崇左市耕地地力现状及特点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部, 成土母质为第4纪红壤, 其土质特点是酸、黏、板、瘦, 缺少许多农作物生长所需微量营养元素。全市耕地缺磷面积达51%, 缺钾面积达60%, 在肥料施用总量中, 有机肥仅占15%, 同合理的施肥比例 (40%) 相比少25%左右。据2012年测土配方采样化验显示, 全市高产耕地面积5.993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11.8%;中产耕地面积11.173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21.9%;低产耕地面积33.833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66.3%。全市中低产耕地总面积为45.007万hm2, 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8.2 %。中低产耕地主要障碍因素是由于土地长期施用化肥, 传统有机肥的施用大大减少, 土壤中所含的各类养分比例失调, 有机质含量低, 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缺乏, 农田的生态环境、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和土壤的理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而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
2 发展有机肥源生产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绿肥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有机肥, 任何化肥都不能代替[5,6], 若对耕地只种植轻护养生产, 将对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现象日益凸显。发展绿肥种植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崇左市冬种绿肥近几年徘徊在666.667 hm2左右, 仅占水田面积3.330万hm2的2%。生产责任制后, 各级政府未将冬种绿肥当作一季生产来抓, 未制定长远恢复绿肥发展规划并加以落实。近十多年来, 崇左市化肥用量逐年增加, 2010—2013年化肥用量平均年递增5.2%, 而绿肥生产却呈现徘徊不前或增减反复的态势,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有机肥积造数量不足, 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积造数量不足, 秸秆还田面积减少, 导致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7]。随着养殖业由单家散养向规模化园区养殖发展, 农村养殖业改变了家家搞养殖、户户积农家肥的习惯, 农户有机肥积造数量大幅减少, 户均不足2 000 kg。秸秆也弃而不用, 而将其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1.2耕作方式变革, 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降低由于近几年来种粮比较效益下降, 而且受自然灾害袭击频繁, 农民不愿投资深耕改土, 浅层施肥即播种, 致使土壤耕层逐年变浅, 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 抗旱抗灾能力减弱, 土壤对水、肥的调节、缓冲能力变低, 不利于农作物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2.1.3盲目施肥, 养分供应低且不均匀氮磷钾配比施用不合理, 有些氮不足, 有些不及时追施磷、钾, 导致作物缺肥、抗逆性差、多病、易倒伏, 以致造成低产、减产。
2.2 冬季缺水
冬季缺水是制约崇左市绿肥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十几年来, 国家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以大江大河堤防工程为主的防洪能力建设上, 造成农田的末级排灌渠系统不配套, 已有的农田排灌设施也缺乏有效养护管理, 严重老化、串灌漫灌现象普遍, 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 水灾旱灾逐年加剧, 耕地抗灾保收能力明显下降。崇左市全年雨水分布不均匀, 秋冬干旱严重, 形成典型左江旱区, 水利基础设施排灌能力减退。蓄水山塘水库随着时代变迁年久失修, 蓄水抗灾能力减弱, 加上山上绿树不断被砍光, 植被少, 蓄水源断流, 冬季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极少, 不足丰水期水量的1/3。冬种绿肥耐湿, 播种至发芽前不能缺水, 生长发育期忌积水, 耐旱性弱, 久旱缺水没有灌一次“跑马水”, 会致使绿肥 (紫云英) 早花, 降低产量。
2.3 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导致崇左市绿肥种植面积徘徊不前。崇左市是农业小市, 本级财力有限, 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多, 而农业这个弱势产业又急需投入才能稳固, 发展绿肥生产也同样。若只靠单家独户来完成改土工作很困难, 国家的有效投入必不可少, 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只有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民耕作的外部条件, 使得冬季有水可灌, 有绿肥种子, 崇左市绿肥种植面积方能恢复性增加, 才能步入种地养地、持续提高农作物产量良性循环的种植模式。
3 发展有机肥源生产的对策及措施
3.1提高重视, 增强种地养地可持续发展意识
有机肥源生产特别是绿肥生产发展与否, 与当地领导重视、认识程度有着密切关系。首先, 各级政府要站在粮食安全、农产品食品安全高度来充分认识发展有机肥源生产的重要性。粮食大幅度持续增产, 须靠优良品种、科学技术配套推广使用, 靠耕地质量有效提高和合理使用。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食品要求越来越高, 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无毒、保健的绿色食品倍受青睐, 许多食品回到原生态, 注重延年益寿养生之道。而现实中施用化肥多、农药多, 无形中改变了食品品质, 残留有机磷超标。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增加有机肥源投入量, 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其次, 将种地养地、提高耕地质量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制定长远规划, 将其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来考核, 统筹兼顾, 量力而行, 常抓不懈, 形成各届政府必须认真抓好、自觉行动的长效机制;再次, 规模种植需要当地政府协调, 有计划、分片改造低产田, 便于管理。发展冬季绿肥生产不是当季产生效益, 没有效益农民很难自觉出钱, 因此, 只有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投入补贴, 才能形成规模化绿肥种植面积, 保证有种有效益。
3.2 增加投入, 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高, 国家用于提高耕地质量农业资金补贴将逐年增加。现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推进资金、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土地整合流转资金、退耕还林补贴资金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都为全面实施提高耕地质量提供了宽松的外部条件。
首先明确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崇左市每年财政预算农业投入部分, 应包含中低产田改造 (绿肥生产发展所需) 经费, 有了保障, 按计划逐年分片落实, 做到种植一片、成功一片、收益一片。争取中央、自治区一级多方扶持, 通过项目工程申报, 引进资金组织实施, 造福一方百姓。其次, 市政府要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对前来进行提高耕地质量投资的企业、老板优先提供场地,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原则。企业发财我受益, 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 有发展。再次, 加强开放合作, 引导农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最广泛动员各种资金投资,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解决农村单家独户不能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
3.3 广辟肥源, 完善培肥土壤的有效机制
粮食作物产量水平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是粮食作物持续增产的基础, 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保障。
1推广秸秆还田。稻草、玉米秆、山上青枝绿叶都是优质有机肥, 有计划进行还田沤制, 提高秸秆发酵技术, 增加有机肥源。2发展食草牲畜养殖, 搞好秸秆过腹还田, 提高肥效。3加大粪肥及畜禽粪便工厂化处理力度[8], 实现有机肥产业化、商业化, 并以适宜价格让利于民。
3.4 发展休闲农业, 提高旅游品位
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 旅游资源丰富, 有中越跨国德天瀑布、友谊关和花山壁画等, 而在旅游景点沿途成片种好绿肥, 可配合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美景, 让人们踏春也观赏到五颜六色的自然风光, 体验回归大自然乐趣。
摘要:分析了崇左市耕地地力现状和特点, 提出以绿肥种植为主的有机肥源生产, 既可以培肥地力, 提高耕地质量, 促进粮食持续增产, 又能确保崇左市粮食安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理念。可采取提高重视、增加投入、广辟肥源和发展休闲农业4条提高地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有机肥源生产,绿肥生产,粮食增产,食品安全,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忠宽, 智健飞, 秦文利, 等.河北省绿肥作物种植利用现状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2) :12-14.
[2]杨振彪, 刘忠宽, 智健飞, 等.河北省绿肥发展战略及技术模式选择[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9) :17-19, 59.
[3]李继红.我国土壤酸化的成因与防控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6) :42-45.
[4]鲍琴书, 何建红, 邢曼平, 等.浙江省建德市商品有机肥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 2013 (Z1) :62-64.
[5]陈晓雷, 李军民, 杨明峰, 等.不同有机肥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 2012 (6) :38-41.
[6]刘亚柏, 刘伟忠, 张宝林, 等.句容桃园土壤肥力现状及其改良措施[J].园艺与种苗, 2012 (5) :50-53.
[7]张宪枝, 赵瑞平.玉米丰产方施肥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7) :35-36.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 篇10
1 铜仁地区有机茶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贵州有机茶认证茶园面积4866.67hm2, 主要集中在湄潭、印江、雷山、纳雍县、凤冈县等地。而就铜仁地区而言, 有机茶生产刚刚起步, 生产能力远远不足, 产品总量和品种数量都很少, 只有印江县净团茶叶公司在印江县永义乡的56.67hm2茶园和印江县梵净山银辉茶业有限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湄沱村的13.33hm2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目前印江县梵净山银辉茶业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有机茶开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 项目将新发展有机茶46.67hm2, 建立名茶车间600m 2, 年加工成品茶50余t。
2 铜仁地区发展有机茶的优势
2.1 生态优势
我区地处武陵高原山区,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工业较少, 是贵州乃至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茶叶种植园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地资源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 山、河流、自然植被是天然的隔离屏障, 是天然的生态茶园区域。
2.2 低成本优势
2.2.1 铜仁地区现有大量茶园正开展无公害认证, 从无公害茶园到有机茶园建设成本低。
目前, 石阡县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1130hm2茶园, 梵净山顶翠园茶业公司在玉屏县亚鱼乡的36.33hm2茶园, 印江县银辉茶叶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的46.67hm2茶园均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地区要求各产茶县每年50%的新植茶园开展产地认证。2.2.2劳动力成本低廉。有机茶生产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铜仁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村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则更大;而且土地价格也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 铜仁地区发展有机茶产业其成本优势明显, 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价格优势。
2.3 资源优势
2.3.1 茶叶品质优良。
评价茶叶的内在品质, 主要看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两项指标。铜仁地区地处武陵山脉,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茶叶独特的品质。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铜仁茶叶氨基酸含量为3%~5%, 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 而江浙茶叶仅分别为3%、30%左右。铜仁茶叶因此不仅清香馥郁、回味悠长, 而且经久耐泡。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曾对铜仁茶叶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 结果表明: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判定, 抽检的5个产品合格率达100%。
2.3.2 茶园面积大, 品牌基本形成。
2008年全区茶园面积达9186hm2, 产量3300t。形成了以梵净翠峰和梵净雪峰为代表的“铜茶方阵”, 松桃翠芽、夷州贡茶、泉都碧龙、泉都云雾、武陵剑兰、梵净绿茶、坪山翠芽、沿河富晒茶等10多种铜仁名优茶, 它们在全国各种茶叶评比活动中捧走若干奖项, 这为铜仁地区有机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铜仁地区有机茶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满足现状, 有机茶生产观念淡薄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虽然历史悠久, 但一直发展缓慢, 面积扩张主要在2007、2008这两年, 现均是是幼龄茶园, 尚未投产, 投产茶园面积不大, 茶叶产量不多, 销路不愁, 满足现状, 对茶产品认识不足, 没深层次思考和对茶产品的开发, 生产有机茶意识淡薄, 导致效益低下。调查表明, 铜仁茶667m2产值一般仅在500~600元之间, 而有机茶产值可达到15000~20000元。
3.2 茶园管理分散, 质量控制体系难实施
全区茶叶生产过去皆以劳动力的数量投入为主, 实行传统的开发模式, 科技含量不高。因此, 对茶叶的深度、精度、长链条、多品种、高附加值的开发极其有限, 从而造成优势资源的承载力低下, 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弱小。铜仁大部分茶园分布在山区, 茶园分户管理居多。而有机茶的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标准, 其生产过程必须应用质量控制体系加以管理,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增加了实施难度。
3.3 基地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要符合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 在基地规划与建设中应避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常规转换茶园基地周边的隔离带要完整, 不存在污染的安全隐患。因此, 有机茶基地建设应因地制宜, 做好全面规划, 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 保护和建设有机茶生态环境, 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
3.4 机构不健全, 关键技术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2008年地区及相关县相应成立了茶产业局或办公室, 茶叶建园和茶园管理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但仍还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指导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尚未成立茶叶科研机构, 对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得不到解决, 对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究不够。有的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 有机茶园迟迟未建立。
4 有机茶的发展对策
4.1 转变观念, 加强基地建设, 提高有机茶生产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茶叶生产结构已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 人们对茶叶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机茶确保茶叶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是人们所追求的。有机茶园建设是整个有机茶工程的重点, 发展有机茶要重点放在生态环境良好, 无直接或间接污染源的山区、半山区茶园。同时, 对茶厂设备、工艺、卫生条件等要进行严格要求, 以保证有机茶质量。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茶叶企业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要抢抓这一有利时机, 用工业化思维发展茶产业, 对茶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项目化运作、科学化管理, 大力发展有机茶园, 进一步优化茶叶品种结构, 扩大我区茶业基地生产规模。
4.2 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是振兴茶叶产业的必由之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要运用市场机制和运作方式, 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 联合生产、科研、农技推广等部门或企业, 组成有机茶开发的经济联合体。铜仁茶叶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 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产业化经营, 方可拓展一片新天地。
4.3 寻求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合作, 加强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有机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提高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各地政府、科研机构都把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作为重点研究项目。目前铜仁地区有机茶生产力低, 急需对传统茶叶生产技进行研究和改造, 政府和科研部门研究出适合铜仁本地的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 指导铜仁地区有机茶生产和发展。
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在人才和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有机茶生产企业要把握时机, 寻求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合作, 以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 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或技术的引进、项目对接等, 推动有机茶发展,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同时提高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 组织开展茶农培训, 使茶农掌握有机茶叶生产的基本技术环节。同时建立有机食品信息网, 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咨询机构, 为有机茶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4.4 打造“梵净山有机茶”品牌, 扩展国内外市场
相比浙、皖、闽等省的产茶地, 铜仁的地域文化一直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 相应带来茶文化、茶品牌的弱势, 从而极大地抵消了铜仁茶叶品质上本应有的竞争优势。铜仁茶叶只有实现自我文化突破及发掘, 才能笑傲市场。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 篇11
1.1 历史发展以及生产现状
2006年中国已经拥有210万hm2有机田,在世界上排名第3,另外还有大量野外地区的野生生产收获可以获得有机认证。各大农场近几年来十分重视有机食品的发展。红星农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北安市东南49.5km,东与冰趟子林场和部队农场为邻,西与赵光农场隔轱辘滚河相望,南与三零三林场毗邻。红星农场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是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多漫岗丘陵,海拔高度在254~354m之间,岗长坡缓,土地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作业。河川属松嫩水系,多是季节性河流。气候属温带大隆民生季风气候,冬季温长寒冷而干燥,夏季短促温热而湿润,春季少雨多大风,土地总面积为3.9万hm2,其中耕地2.23万hm2。
红星农场不仅拥有大量的有机认证田,而且对当地生产的有机作物、有机蔬菜可直接进行收购加工。在此基础上,红星农场建立了北大荒亲民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 000万元,员工600余人,拥有4 333.3hm2的有机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已通过ECOCERT、NOP、JAS以及国内4个标准有机食品认证)。红星农场在有机作物、有机蔬菜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对有机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建设了有机面粉加工厂、有机脱水蔬菜分公司、有机酸菜分公司、有机酱厂、有机白酒厂等。主要产品有有机大豆、有机小麦、有机玉米、有机芸豆等以及“柳毛河”系列原粮类产品和有机面粉、有机脱水蔬菜、有机酸菜、有机挂面、有机酱、有机白酒等“亲民”系列深加工类产品。其他农场的有机产业发展也比较迅速,例如八五一一农场有机田面积由过去的不足666.7hm2,猛增到现在的逾3 333.3hm2。
1.2 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健康,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分析显示,在过去10年间,一些国家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年递增率超过20%,这与一些常规食品市场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机蔬菜的种植讲究安全、自然的生产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和维持生态平衡。有机蔬菜没有化学残留,口感较好,而且已经被证明比普通蔬菜更具有营养价值。因此有机食品被誉为“朝阳产业”,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30%~50%,市场前景看好[1]。
有机作物和有机蔬菜在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其他管理方面要求比较苛刻,所以生产成本比常规蔬菜要高出好多。例如红星农场亲民公司生产的有机酸菜系列就比常规酸菜在价格上高出数倍,这样使得有机食品还不能普遍走向大众餐桌。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对有机一词缺乏认识,对有机标签缺乏意识。对认证过程也缺乏信心,所以在有机食品销售方面除了应加强食品健康宣传外,对供求方面也应该经常关注并持谨慎态度[2]。
1.3 有机食品优势
常规作物和蔬菜由于每年进行药物防治病虫害导致作物免疫力下降,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由于喷药和施肥消耗了大量资金,同时大量的喷药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面是一些药物对人体的为害:杀虫剂可以导致畸形儿、神经损害及遗传基因突变等;生长促进剂会导致肌肉振颤、脱发、过敏等症状,并且能够破坏人的神经系统;抗生素使人体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并导致抗生素对人类疾病疗效的严重降低;激素和镇静剂会引起肥胖症、激素调节紊乱、青少年性早熟、还能使人萎靡不振;农药残留是导致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死胎、早夭、早衰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化肥残留经食用后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可以引起人中毒缺氧,患高铁红蛋白症,还是诱发食道癌变的重要因素[3]。实行有机农业耕种的土壤肥力高,活性强,所以有机农产品不仅没有污染,还比常规农产品更有营养,含有更丰富的食物纤维和矿物质。有机蔬菜和常规蔬菜营养成分对比如表1所示。
一般的化学肥料,大多只提供氮、磷、钾3种植物最需要的元素,其他养分植物只能从泥土里吸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土壤几年后因缺乏养分,而使植物的健康生长受限制;而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壤能够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不像化肥那样容易溶解流失,用有机方法耕种的土壤,只会越来越肥沃。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富含营养的农作物,因此有机食品营养更丰富,在VC、蛋白质及各类矿物盐等方面的含量都较高;同时由于含矿物质较多,少人工化学物质干扰,味道天然纯正,浓郁香甜。
(mg/kg)
1.4 政府支持
实行有机耕种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耕种方式。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绿色食品,尽管有机食品价格比较高,但是购买有机产品的人仍然持续增长。各大农场、各地政府都对有机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例如红星农场专门成立了有机数字化信息中心。
1.5 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就是竞争优势分析(strength)、竞争劣势分析(weakness)、机会分析(opportunity)、威胁分析(threat)。1.5.1竞争优势分析。(1)环境。红星农场处于亚寒带,气候寒冷,病虫害压力相对比较少,非常适合有机农业发展。(2)农场结构。由于红星农场地势比较平坦,适合大面积作业,对农场机械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更方便的进行田间耕作。农场对有机作物进行高价收购,大大提高了有机户的积极性。(3)竞争性认证行业。目前很多农场都在进行有机认证,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红星农场必须在有机行业走出常规思路、勇于创新、找出适合红星农场发展的有机路子。(4)调查。红星农场多年来对常规农业的大量研究为有机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5.2 竞争劣势分析。
(1)环境。红星农场开荒历史比较早,常年来对常规作物的种植使得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2)标准执行。红星农场有机种植以及有机产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摸索中红星农场难免会走弯路。由于农场对种植户进行分户管理,使得监管难度增大,出现了不按照有机操作规程生产、私自喷药、私自偷换作物种子的情况,造成对有机农业标准的执行监管不力。(3)农民技术水平。红星农场有机种植户的知识水平总体偏下,有机种植经验普遍匮乏,有机种植户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建议在红星农场建立一个红星农场“有机交流”论坛,以方便种植户之间进行经验交流。(4)支持服务。目前红星农场对有机方面的技术支持还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农场已经建立了有机信息平台。在有机信息平台里,可以查询到有机作物的病虫害、操作规程等信息,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信息量比较少。(5)消费者信心。笔者调查了红星农场工作人员对有机产品的看法,一些对农场的有机产业不是很看好,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机作物成本太高,种植户有一种规避风险的本能;二是有机蔬菜或者有机食品价格普遍太高,能否顺利销售出去,普遍存在质疑;三是大部分人对有机缺乏认识,对有机发展前景更是茫然。
1.5.3 发展机会分析。
(1)扩张。红星农场土地面积为3.9万hm2,其中耕地2.23万hm2,随着有机产业的蓬勃发展,红星农场有能力持续发展有机农业。(2)国际认可。红星农场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机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已通过ECOCERT、NOP、JAS以及国内4个标准有机食品认证。(3)国内市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在有机食品方面将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亲民公司已经在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建立办事处。产品已经在山东、上海、黑龙江等大中型城市上架。(4)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外对有机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红星农场在开拓国外市场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红星农场的产品已经远销日本、韩国、东欧等国家和地区。(5)支持服务。红星农场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合作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有机信息系统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建成之后种植户可以十分方便的查询各种病虫害为害症状以及防治方法、有机生产操作规程、有机认证过程、有机认证标准等信息。
1.5.4 威胁分析。
(1)劳动力。种植有机作物使得劳动力成本提高。(2)价格过高。小规模的有机生产的高单位成本的恶性循环,限制了对有机产品的竞争性零售定价,从而降低了消费需求。(3)物流成本。目前红星农场交通不方便,生产出来的的产品向消费群体销售时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也就增加了物流成本。(4)审核能力。目前,农场还缺乏合适的有经验的审核员。
2 有机生产管理
2.1 有机概念
有机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多样性强调“与自然秩序相和谐”。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中的一部分,必须经过国家专门机构认证,根据有机农业的原则吸取了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蔬菜作物自身的特点,强调因地因时因物制宜的耕作原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激素,以及转基因产物,采用天然材料和与环境友好的农作方式,恢复园艺生产系统物质能量的自然循环与平衡,通过作物种类品种的选择、轮作、间作套种,休闲养地水资源管理与栽培方式的配套应用,创造人类万物共享的生态环境。
2.2 有机认证过程
有机产品认证过程比较复杂,周期也比较长(图1)。认证的成功率一般为80%~90%,为了防止有机认证的滥用可以采用下面3种工具:(1)产量估计。根据获得认证的地区以及预计产量在有机认证书上写明年产量。(2)限量供应标志标签。(3)使用交易证书。交易认证证书是认证机构在有机认证证书之外颁发的,目的是在第三方购买时加强有机来源的真实性,据一些向某些亚洲国家如韩国出口的受访农场报告,这些交易证书可以在这些进口国家使用。注意有没有查到或读过关于最后一个问题的相关监管文件[4]。
2.3 机产品执行标准信息
有机产品执行标准有日本的JAS规格技术标准、国家有机标准、美国有机农业条例、欧共体有机农业条例。所有的标准都详细地介绍了有机生产过程需要了解的名词、有机生产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2.4 有机作物病虫害防治
有机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各种生长调节剂,不能涉及转基因工程。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限制,使得目前对有机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产生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有机蔬菜和作物成本比常规作物或者蔬菜价格高的原因。目前关于有机作物或者蔬菜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经验相对常规作物较少,方法较单一[5]。不同的病虫害有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2.4.1 病害防治。
(1)加强水肥管理;(2)及时防治各种传染源(如各种害虫);(3)轮作倒茬,前茬蔬菜收获后,清洁田园,深翻施肥和晒土2周,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细菌;(4)拔除病株;(5)喷洒植物性安全制剂;(6)选用抗病品种;(7)塑料棚、温室中的黄瓜适当稀植,畦面覆盖地膜和滴灌浇水适时通风,有利于降低相对湿度,抑制病害发生;(8)2%武夷菌素水剂适宜浓度喷雾;(9)用电热发生器进行硫磺熏蒸;(10)适时通风、调节温度和湿度,尽可能避免适宜病害发生的条件(温度18~25℃,叶面结露),秋季鳞茎盘喷施适宜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
2.4.2 虫害防治。
(1)塑料棚外四周种植薄荷等香料蔬菜,具有忌避害虫作用,塑料棚通风口覆盖防虫网,防止成虫迁入;(2)黄色粘虫板诱捕成虫;(3)塑料棚和露地蔬菜喷洒植物性安全制剂,如除虫菊素(三保奇花)、苦参碱。(4)土地休闲期全田灌水,杀灭土壤中幼虫;(5)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捕和干扰成虫交配产卵;(6)结合农事作业,人工灭虫;(7)黄色粘虫板诱捕有翅蚜虫;(8)黑光灯诱捕成虫,堆青草诱捕幼虫。
2.5 有机作物整地与施肥
关于整地,各种作物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参照作物生产操作规程,例如红星农场内部的有机作物生产规程,注意施肥一般只能施普通有机肥和吉昌有机肥。现将具体施肥方面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施肥技术。只允许采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一般采用自制的腐熟有机肥或采用通过认证、允许在有机蔬菜生产上使用的肥料厂家生产的纯有机肥料,如以鸡粪、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在使用自己沤制或堆制的有机肥料时,必须充分腐熟。有机肥养分含量低,用量要充足,以保证有足够养分供给,否则,有机蔬菜会出现缺肥症状,生长迟缓,影响产量。针对有机肥料前期有效养分释放缓慢的缺点,可以利用允许使用的某些微生物,如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根瘤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溶磷菌等,经过这些有益菌的活动来加速养分释放养分积累,促进有机蔬菜对养分的有效利用。(2)培肥技术。绿肥具有固氮作用,种植绿肥可获得较丰富的氮素来源,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按含氮0.3%~0.4%,固定的氮素为68kg。常种的绿肥有:紫云英、苕子、苜蓿、蒿枝、兰花籽、箭苦豌豆、白花草木樨等50多个绿品种。(3)肥料种类。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的粪便及残体、植物沤制肥、绿肥、草木灰、饼肥等;矿物质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物质;另外还包括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专用肥和部分微生物肥料。(4)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在施前2个月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将肥料泼水拌湿、堆积,覆盖塑料膜,使其充分发酵腐熟。发酵期堆内温度高达60℃以上,可有效杀灭农家肥中带有的病虫草害,且处理后的肥料易被蔬菜吸收利用。(5)肥料的使用方法。施肥量: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地在使用肥料时,应做到种菜与培肥地力同步进行。使用动物和植物肥的比例应掌握在1∶1为好。一般施有机肥45~60t/hm2,追施有机专用肥1 500kg/hm2。施足底肥:将施肥总量80%用作底肥,结合耕地将肥料均匀地混入耕作层内,以利于根系吸收。巧施追肥:对于种植密度大、根系浅的蔬菜可采用铺肥追肥方式,当蔬菜长至3~4片叶时,将经过晾干制细的肥料均匀撒到菜地内,并及时浇水。对于种植行距较大、根系较集中的蔬菜,可开沟条施追肥,开沟时不要伤断根系,用土盖好后及时浇水。对于种植株行距较大的蔬菜,可采用开穴追肥方式。
2.6 收获管理
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要求进行收获。有机产品要打好标签,部分作物最好有专门的包装袋。
3 发展建议
红星农场在新一届场领导的带领下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到红星农场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访问参观者有力宣传了红星农场,也将红星农场的种植经验和发展思路带到了其他农场。红星农场的有机产业在农场领导的大力扶持下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目前红星农场有机信息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有机追溯还处在探索阶段,有机信息输入量大,更新力度不大。亲民公司、有机生产办、农业中心信息部办公分散,资料提供者与资料整理者之间欠缺衔接。同时,为信息技术员受到的培训机会太少,大部分信息只能依靠互联网。负责有机的管理人员以后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并进行宣传讲授,以加强农场职工对有机产业的了解。
摘要:介绍了黑龙江省红星农场有机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有机生产管理进行分析,以期带动红星农场有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有机农产品,发展情况,生产管理,红星农场
参考文献
[1]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2):48-51.
[2]叶波.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4):22-24.
[3]王明新.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4]王立方,陆昌华,谢菊芳,等.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7):168-173.
【有机蔬菜生产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有机蔬菜营销策略分析11-03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报告08-30
有机蔬菜的技术推广07-21
有机蔬菜栽培管理技术06-07
超市有机蔬菜调查报告08-26
有机无土蔬菜栽培基质07-27
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力促有机蔬菜产业化10-02
有机稻生产11-04
就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调研05-18
有机黄瓜生产技术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