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稻生产

2024-11-04

有机稻生产(共7篇)

有机稻生产 篇1

有机稻是在原生态环境中, 从育种到大田种植不施用化肥、农药, 全部采用微生物、植物、动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虫的综合防治, 所产大米属于国际上最高标准的绿色食品。贵池区的有机稻生产开始于2012年, 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经过精心选址, 在贵池区梅村镇杨棚村确定了一个逾23.33 hm2的有机稻生产基地, 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常年降雨量1 600 mm, 无霜期240 d, 有效积温5 100℃, 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是一个自然的三面环山的小型盆地, 基地内有1座国家小Ⅱ型水库, 能实现自流灌溉旱涝保收。同时基地远离各种污染源, 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是理想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经过3年的发展, 梅村有机稻基地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平均产量达到4 500 kg/hm2, 实现了目标产量;完成了优质品种的筛选, 确定了几个当家品种;有机稻生产中的IPM技术、稻鸭共育技术、群体质量控制技术、水浆管理技术等种植技术集成日趋成熟, 并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 注册了“里石”商标, 印制了包装。基地内的有机稻生产也基本实现农事操作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化、原料加工现代化、产品销售市场化。同时, 由于在有机稻生产过程中, 杜绝了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的使用, 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小环境, 田间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当地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意识也明显增强, 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3年多的发展, 贵池区有机稻生产日趋成熟,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人工、材料成本过高, 影响了生产效益, 也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贵池区山区稻瘟病特别是后期的穗颈瘟和谷粒瘟近年来有偏重发生趋势, 且一旦发生, 受药剂使用限制, 防治效果不理想;由于基地目前规模还不是很大, 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市场的知晓度、知名度不够, 造成市场销售不畅。因此, 下一步基地将重点围绕如何更加规范、科学地进行农事操作, 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 进一步筛选米质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的有机稻新品种, 同时扩大宣传, 增加里石牌有机大米的市场知名度。

1 精选品种

有机稻品种的选择, 既要注重品种优质化, 又要考虑栽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 选择优质、适应性强的品种。经过2012—2013年2年的品种筛选试验, 确定了几个当家品种, 如玉针香、常优5号等。

2 石灰水浸种

浸种前必须晒种1~2 d, 以增强发芽势。用1%石灰水浸种3 d, 浸种用的石灰水必须用生石灰对成, 且石灰水水面要高出种面15 cm, 浸种时不要搅动石灰水水面, 保持厌氧环境, 可以有效防治苗瘟、恶苗病及烂种烂秧苗期病虫害[1]。

3 肥水管理

在肥水管理上, 增施饼肥绿肥, 科学管水。有机稻谷生产是一种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 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实现良性循环,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2]。因此, 作物秸秆、沼渣沼液、豆科作物、绿肥、菜籽饼等有机生物肥料是有机田块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来源。通过连续3年的饼肥对有机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定点) 试验, 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 确定以下施肥方案:一是基肥。用腐熟的菜籽饼1 500 kg/hm2于栽前施入土壤中, 同时在当年有机稻收割后种植紫云英、油菜等绿肥, 第2年4月翻耕沤熟,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追肥。有机稻在生长过程中, 因不施化肥, 往往分蘖不足, 叶色偏淡。因此, 在移栽后7 d需追施腐熟的菜籽饼750 kg/hm2作分蘖肥, 搁田前期再追施腐熟的菜籽饼750 kg/hm2, 保住已有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叶面喷施穗肥。在孕穗期和始穗期分别喷施酵素菌液肥2 250 m L/hm2, 提高结实率, 增加粒重。水层管理, 采用“两浅”“两深”“一间歇”的节水灌溉法。插秧至返青结束, 浅灌3~5 cm, 插后灌水时间保持花达水0.5 d再灌水。有效分蘖期, 浅水促蘖, 浅灌3~5 cm。有效分蘖期末, 灌10~15 cm深水控蘖。拔节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深水5~10 cm灌溉。灌浆蜡熟期, 间歇灌水, 蜡熟末期撤水[3]。切记不能断水过早, 影响成米的品相。

4 稻田养鸭

采用健康栽培、稻田养鸭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由于有机稻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有毒有害农药, 因此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栽插密度、科学的水浆管理来减少郁蔽, 增强通风透光, 健壮植株, 增强有机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另一方面, 利用稻鸭共育技术来捕食田间杂草与害虫,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田间害虫。有机稻种植由于肥力水平的限制, 分蘖能力不强, 因此既要保证大田足够的基本苗, 密度又不能过大, 否则会造成田间郁蔽, 增加病虫害发生的机率。通常采用株行距为13.3 cm×23.3 cm或10.0 cm×26.7 cm, 密度33.0万~37.5万穴/hm2, 每穴栽插3~4株, 基本苗120万~150万株/hm2 (常规品种) 。有机稻生产过程中的稻鸭共育技术, 能有效地控制大田的病虫草害发生, 每1.00~1.33 hm2用围网分割成1个小区, 每小区投放15只鸭, 鸭品种要选择那些活动能力强、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它们能有效地捕食田间害虫及杂草, 而且由于长期在田间活动, 能促进有机稻植株的健壮, 防止后期的倒伏, 同时鸭粪能培肥土壤。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能有效地诱杀螟虫、飞虱类害虫。通过这些综合防治措施, 有机稻田的病虫草害基本上能控制在防治指标以内[4]。

参考文献

[1]关术平, 周世兴, 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4) :113-114.

[2]张栩, 薛应征, 王书玉, 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9) :15-16.

[3]王开斌, 汪先霞, 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12) :18-19.

[4]王玉清, 刘红梅, 舒勇, 等.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11) :112-113.

兴宁市有机稻规范化栽培技术 篇2

1 兴宁市有机稻种植经济效益

兴宁市有机稻生产由兴宁市惠福有机稻种植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并收购、加工、销售, 打造“围龙香”有机大米品牌。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试种常规优质稻品种梅优6号, 种植面积为30 hm2, 该品种具有谷粒细长、米粒香软、适口、生长稳健、茎秆粗壮, 有一定的抗倒性及抗病性, 平均产量为4 500 kg/hm2、产值为13 500元/hm2, 扣除成本3 000元/hm2, 纯收入为10 500元/hm2, 比种植普通水稻收入增加3 000元/hm2。由于栽培技术不断规范, 兴宁市2008年后逐年扩大有机稻的种植规模, 产量和效益大大提高, 至2010年有机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600 hm2。产量平均达到5 250 kg/hm2, 产值为21 000元/hm2, 扣除成本6 000元/hm2后, 纯收入达15 000元/hm2。农户按照有机稻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生产出来的稻谷由惠福有机稻种植发展有限公司高价收购, 通过精加工、包装后销售, 其打造的“围龙香”牌有机大米产品经合法检测机构检验, 在深圳、东莞以单价15元/kg销售, 产品供不应求, 市场前景广阔。

2 有机稻规范化栽培技术

2.1 基地与品种选择

有机稻生产基地要求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远离工厂、居民生活区及污染源, 利用无污染的山泉水进行灌溉, 并与常规水稻生产田之间有较宽的隔离带。水稻品种选用适宜于兴宁市种植优质常规稻品种梅优6号, 该品种具有农艺性状好、抗性强、米质优、饭味香的特点, 适宜于兴宁市的罗浮和水口镇深山区单季水稻区种植。播种前先晒种1~2 d, 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2~3 d, 以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再催芽待播。

2.2 适时育苗移栽

兴宁地区单季种植播种期为5月6—8日, 秧田应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基肥, 用种量为45~60 kg/hm2。待谷芽露白后即播种, 播后轻压种, 并撒施草木灰。秧苗在1叶1针时, 施好断乳肥, 用腐熟的人粪尿水肥22.5 t/hm2淋施, 以促进秧苗分蘖。5月结合土地耕翻施加2次基肥后即可移栽, 移栽规格按16 cm×20 cm进行插植, 抛足30万~33万蔸/hm2, 抛足基本苗120万根/hm2。

2.3 肥水运筹

施足基肥, 第1次施用腐熟有机农家肥30 t/hm2;第2次整地耙田时施用腐熟的饼肥750 kg/hm2。根据土壤肥力、植株长势等情况追施有机肥料, 在移植后2~3 d和幼穗分化期以及孕穗期, 分别施入有机生物肥料2 250、1 500、750 kg/hm2, 以保证水稻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水分管理以浅为主, 够苗露晒田, 以水调肥, 以气养根, 以根保叶, 以叶促大穗。浅水分蘖, 控制禾苗暴生暴长, 以控制无效分蘖, 使叶片挺直, 促进根系生长;通过科学用水, 促进水稻早分蘖, 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灌浆期干湿交替。早封行, 改善田间小气候, 实现丰产。

2.4 病虫害防治

有机水稻病虫害包括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稻纵卷叶螟[1,2]。防治上, 一是选择抗稻瘟地优良品种, 于拌田期间打捞纹枯病菌核, 以清除菌源;二是利用黑灯光进行诱蛾, 在成虫的盛发期利用成虫的趋光性, 用黑光灯对蛾进行诱杀, 1盏黑光灯可控制4 hm2水稻面积, 每天清理1次灯箱, 可控制大部分成虫;三是用Bt制剂对稻纵卷叶虫进行防治;四是通过养鸭对稻飞虱的发生和为害进行控制, 在稻飞虱迁飞降落时, 开始放养鸭群, 稻田放养50只/hm2, 连续放养7 d以上, 在除去稻飞虱的同时还可灭草。

2.5 适时收获

有机稻成熟后应及时收割, 在水稻完熟期92%谷粒变黄时进行。收割前淘汰田间倒伏和感病虫害的植株[3,4], 以防混入霉变或虫咬的稻谷。收割时采用人工收割, 用竹板拍打脱粒、晾晒, 晾晒时要防止其他杂谷混入。

参考文献

[1]邓伟珍, 李琼, 李宏文.有机稻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1) :184.

[2]有机稻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2) :13.

[3]周袭虎.有机稻规范化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2) :92-93.

有机稻生产 篇3

邵武作为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台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积极实践台湾有机稻种植和副产品加工, 构建“引进一个项目, 带动一片基地, 优化一个产业, 发展一方经济”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闽北水稻产业升级的途径, 将为闽北激发农业潜在优势, 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提供现实依据。

1 闽北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南平市 (俗称闽北) 地处福建省北部, 闽江源头流域,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19℃, 年平均日照1 700~2 000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900mm, 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农业生产潜力大。境内凭借武夷山脉优势, 山地丘陵多,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构成了多种气候类型并存的丰富多样的气候特征, 物种丰富, 自然资源优越, 农业发展条件好, 是福建省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 也是承接海峡两岸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的重要战略通道。

南平市辖1区4市5县, 总土地面积2.63万km2, 为全省的21.67%, 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市。全市耕地面积340.53万亩, 占全省的17%,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04.245万亩, 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9.34%, 山地占80.26%, 耕地占7.89%, 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1.2 水稻产业现状

福建省17个商品粮基地县闽北占8个, 年提供商品粮占全省的1/3以上, 素有“福建粮仓”之称。长期以来闽北水稻产业都是以“稳粮增粮”为目标, 种植品种以超高产的籼稻为主, 大力推广高肥、药剂防控病虫等高产栽培技术。近年,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科学技术体系, 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 加快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结构的调整, 同时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产业, 促进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 仍存在增产不增收, 优质不高效;优质品种缺乏规模效应, 无品牌竞争力;龙头规模企业缺乏、企业后劲发展不足等问题。

2 闽北水稻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2.1 海西发展的需要

2009年5月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为福建加快发展提供了又一次机遇。闽北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格局中定位为“绿色腹地”, 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推动闽北继续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闽北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发展, 形成具有闽北特色的经济———生态效益型农业。

2.2 市场消费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物质极大丰富, 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有广泛的认识与更深刻的要求, 我国目前推广的安全食品有3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并颁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予以推行安全生产。由此粮食生产单一抓产量的阶段已基本结束, 现在已经进入了高质量的、高附加值的安全健康发展阶段。围绕粮食生产能力, 进一步做优做强水稻产业势在必行。

2.3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 闽北山区广大农村仍以个体种植经营为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难以发挥闽北山区绿色、生态资源的优势, 致使闽北山区农民守着宝地却过着穷日子。因此, 闽北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特别是加强对台合作,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设备在生产、加工、销售中的应用, 更新种植理念。既能最大限度发挥闽北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又能突破规模、集约化发展瓶颈, 进而推动水稻产业化升级。有机农业代表了新兴农业生态发展方向, 开展台湾有机稻种植与加工, 能积极推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邵武发展台湾有机稻实践

3.1 强化政策扶持

在硬件环境上, 交通、水利、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闽台深化农业合作的瓶颈;软环境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保障体系不健全, 如台商反映强烈的征地租地难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1]。为此, 邵武采取“四推进”措施, 主动靠前服务、优质服务, 切实加强对台农业合作, 促进有机稻基地建设。一是推进职能转变。通过政策落实、服务创新和行政效率提高, 从项目的引导、项目选址、咨询服务、跟踪支持等工作入手,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市场机制,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 进行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协调, 着力解决投资用地难问题。通过土地流转, 2012年邵武市东源农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水北镇林家山建立台湾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350亩。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2013年投资220万元在台湾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 修筑灌溉渠1 386m, 机耕路1 735m及其他配套工程。四是推进“五新”对接。将台湾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列入“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通过项目扶持, 引进台湾新品种、现代高新技术、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总结成熟、适应于闽北山区发展的集成技术、模式和经验, 加快基地建设。

3.2 引进适宜的品种

有机稻种植关键在品种选择, 一要耐贫瘠, 二要抗病虫, 三要考虑栽培地气候和土壤情况。目前较好的品种有:越光、仙光、绢光、台粳等。台粳系列经台湾本土专家的育种而产生, 为温带型水稻, 对光周期钝感, 生长期长, 适合丘陵地区单季种植。1998年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引进“台粳9号”, 经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鉴定, 具有株型好、抗病害、抗倒伏、米质好、香味浓、口感佳等特点, 其产量等综合性状较好[2]。2013年邵武选择“台粳9号”品种作为有机稻栽培尝试, 并作为高档商品稻米品种进行开发, 销售价达100元/kg。

3.3 配套有机稻种植技术

耕作模式为水稻—绿肥, 年种植一季水稻,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采用适当的耕作措施, 提高土壤肥力, 运用生物、物理等自然的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一是施用微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二是菜、豆饼浸出液做追肥;三是苦楝、苏云金杆菌防虫治病;四是种植紫云英翻压回田, 提升肥力;五是人工耕作避免污染。

3.4 充分利用山垅田

有机稻的生产不仅要求生产全过程中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而且要求农田土壤、灌溉水、空气等指标都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按照有机生产的要求, 还需设置有机生产区、隔离带、缓冲带, 建立排灌分渠水系等有机栽培法来组织一切生产活动[3]。邵武充分考虑地方资源特点, 利用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突出山垅田处于山垅谷地和山障坡麓地带, 三面环山, 有生物多样性复杂的小生态, 病虫害危害较小, 与其他作物种植区有天然的隔离带;常年泉水灌溉, 水源充足, 容易获得清洁的灌溉水源;水耕历史悠久, 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充裕, 潜在肥力较好, 土壤的背景状况较好;远离交通要道, 污染少等比较优势。结合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 扬长避短, 较好地发展有机稻种植, 解决了山垅田的严重抛荒现象。

3.5 传统产业做出优势特色

随着稻米流通市场开放, 北方稻米和泰国进口稻米质优、价高, 但仍得到市场热捧。有机稻米具有优质、安全、营养的特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市场前景广阔。邵武稻米作为主导产业, 应抓住机遇, 参与激烈市场竞争,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把传统产业做出优势特色, 积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突出闽台农业合作, 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进一步做优做强“铁城米业”主题, 调整水稻产业结构, 着力发展有机稻。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加工包装水平, 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做大稻米产品品牌, 开创有机米品牌———“武夷纵谷”, 升级传统粮食产业定位高端消费市场。改变过去大米走的低端路线, 突破传统粮食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瓶颈, 实现邵武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给邵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再添一个重量级的砝码。

3.6 延伸农业产业链

作为中国最大农产品的水稻, 其加工业处于一种满足口粮大米需求的初级加工状态, 整个产业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65%-70%[4]。因此, 水稻产业的发展急需做强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邵武在闽台农业水稻产业合作中, 积极拓展合作领域, 重点引进台湾加工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 延长产业增值链,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配置效率。在发展优质米、有机米生产的基础上, 进行有机稻草深加工, 做有机稻草榻榻米, 变废为宝, 延长水稻产业链, 大幅度提高水稻的附加值。改变稻草利用长期以初级品为主、附加值低的局面, 最终确立“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产业模式, 实现水稻产业“优质高效”。

3.7 培育新型农民

在邵武市东源农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经营中, 农民作为企业用工, 在接受企业生产指导的同时, 也接受了企业的技能指导。农民也就获得了吸收现代农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现实渠道和有效途径, 而且是从最贴近生产领域的实用知识入手。同时, 邵武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 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依托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 探索开办“农民田间学校”, 加强农民台湾农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培育一大批乡土特色新型职业农民, 既提升了邵武水稻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也为邵武农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4 升级闽北水稻产业的思考

4.1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推进闽台农业深入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南平市与台湾企业开展农业合作以来, 积极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等, 取得一定成效[5]。随着2005年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和2009年通过《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 福建省先后颁布了《福建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福建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使用土地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 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台商到福建投资可享受的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和进出口优惠等各种优惠政策。据统计, 几年来, 全市共引进台资项目近300项, 其中投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就有150项, 引进台湾优质瓜、果、蔬菜、花卉等新品种150多个, 引进并推广台湾实用科技10多项, 先后涌现出邵武“嘉德”、建瓯“得茗”、延平“豆宝”等一批新兴台资农字号企业, 为南平与台湾的合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6]。全市应充分利用闽台合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 推进闽台农业产业发展。

4.2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 推进闽北有机农业发展

闽北山区空气清新、污染少、水质好, 曾被专家誉为“绿谷”。2012年全市15个乡镇和7个村通过省环保厅审核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30个乡镇和113个村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命名, 643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邵武、武夷山、光泽、松溪荣获省级生态县,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3.7%, 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发达地区低[7]。闽北农业的优势在于物种丰富, 气候适宜, 环境优越, 土地肥沃, 劳动力充足, 具有发展科技、劳动密集型生态农业, 生产绿色产品的有利条件, 还具有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因此, 全市应充分发挥闽北山区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3 充分利用台湾经验和邵武实践, 转换闽北水稻产业经营机制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农业升级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台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8]。截至1997年, 台湾已辅导成立有机米产销班29班, 全年种植面积1 300hm2[9], 不断地推广优良品种, 改进技术, 使台湾大米保持了良好的品质, 目前台湾粳米的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邵武先行先试, 借鉴台湾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机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 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加快水稻产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水稻产业在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 培育了产业链, 提高了附加值, 增加了比较效益。因此, 闽台农业合作可实行“强强联合”, 从农业产业化工程、种子工程、绿色技术工程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入手, 转换产业经营机制, 加速高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向传统农业技术渗透, 促进闽北水稻产业向现代、高新、高效方向发展。

4.4 充分利用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 全面升级闽北水稻产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定性定位问题以来[10], 2012年,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农技推广工作,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南平市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方面,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 健全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另一方面,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改善推广手段, 提升推广服务能力。为此, 我市应充分利用现代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 积极吸收转化引进技术, 带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和推广实用新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相互配合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培养更多技能型农民成为当地推广运用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骨干, 推动闽北水稻产业全面升级。

5 问题和启示

有机食品生产与常规食品生产相比, 生物灾害风险更大, 因此, 有机农业生产投资风险也更大。注重培养台资龙头企业, 通过留住其研发、营销、管理等重要部门使其扎根闽北, 构建“海西”农业发展与合作的“总部经济”。实行品牌合作。尽快形成品牌农业区域效应, 闽台共创同一农业名牌, 有效整合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与营销资源, 达到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明.“海西”建设背景下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0, (3) :138-139.

[2]江川, 王金英, 叶新福, 等.台湾水稻品种的性质观察和利用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 2000, 18 (2) :11-12.

[3]杜相革, 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40-49.

[4]陈正行, 王莉.延长水稻产业链改变“强稻弱米”现状[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 36 (1) :29-32.

[5]吴金桃, 杜会香.加强南台农业合作促进闽北现代农业发展[J].福建农业, 2013, (3) :8-9.

[6]杨华, 黄燕.南平与台湾农业合作的历史[EB/OL].福建之窗http://www.66163.com/Fujian_w/dskx/20050811/xs174435.html, 2005-08-11.

[7]林卿.“入世”给闽北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4) :6-9.

[8]刘秉文.WTO框架下闽北对台农业合作的优势分析及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 2002, (1) :19-21.

[9]赵建.台湾稻米政策及对大陆制定粮食安全措施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 2010, (3) :28-30.

有机稻生产 篇4

在种植有机特色水稻时, 应该选择无污染且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 在种植前, 应对种植区域的土壤、水进行研究和分析, 确保其满足种植要求, 选用米质优、抗性好、适宜该地种植的品种来实施种植。还应加强有机特色水稻种植的管理, 综合防治各种病虫草害。下面基于参与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红米、黑米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3a来的种植经验, 就有机特色稻种植技术进行详细地阐述。

1 品种、种植地的选择和培肥

所选用的有机特色稻品种应为米质优良且抗病性、抗倒性较强的稻种。红米稻有:冬粘、湘晚籼12、资丰红米;黑米稻有:乌贡、金穗黑糯、黑香稻1号, 秧田选择, 必须要选择便于发苗、地势高且干燥、便于排灌、土质肥沃以及盐碱相对较轻的地块来作为秧田地, 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增施农肥措施来完成秧田地土壤的培肥工作, 从而使该土壤有利于特色水稻的发苗和生长。种植地选择:紫鹊界秦人梯田地处新化县水车镇, 平均海拔600m以上, 境内无三污;光照长, 天然的自然灌溉条件, 且水质相当好, 可以直接饮用;土质好, 有机质含量丰富, 重金属含量在有机稻生产许可范围内, 有天然隔离带和缓冲区, 形成独有贡米的生长环境, 是生产有机稻的理想基地。

培肥方式主要如下:农肥捣碎, 使其充分腐熟, 接着再将其均匀撒施于床土表面, 并用耙子将其挠入大约3cm的土层内, 反复将其挠匀, 其中每一床撒施150~250kg的细碎且充分腐熟的农肥。

2 所选种子的处理

2.1 发芽试验

在播种之前应该实施3次试验, 可通过多点随机取样的方式来实施该项工作, 从而确保样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在试验中要求种子的发芽势必须要超过85%, 且发芽率应可达到95%。

2.2 晒种

在浸种之前, 应选择天气晴朗的时刻, 在背风向阳的干燥位置把种子摊铺6~7cm厚, 进行2~3d的晒种, 在晒种时, 每一天应该进行相应的翻动, 翻动的次数为5~6次, 所有种子必须要经过筛选、风选以及精选, 将受到损伤的种子与秕谷剔除, 做好去杂和去籽工作。

2.3 盐洗

在完成晒种工作后, 在50kg的水中速撒入大约12.5kg的食盐, 使其充分溶解, 形成为浓盐水。把种子倒入至盐水以后, 应及时进行搅拌, 将秕粒漂净, 接着捞出沉于水下的这些饱满种子, 再用清水进行清洗, 以免种子受到盐水的侵害。要注意的是, 为使选种质量不受到影响, 在实施盐洗工作时, 应该随时用鸡蛋来实施盐水浓度的测定, 并且持续进行浓盐水的补充。待该项工作完成后, 用1%的石灰水来进行浸种处理, 以免种子带菌。在催芽过程中, 其水温应该控制在30~32℃, 通过24~30h后, 其催芽率能够达到95%。

3 播种与秧田管理

播种时间最好选择天气晴朗时来实施播种工作, 为避免营养土落干而导致“秃疮”缺苗问题发生, 在旱作床面实施播种之前, 应事先进行过水浸床, 用水浇足且浇透盘土以及床底土, 在确保床面不过水的同时, 还要确保床面水分的均匀与饱和。此外, 覆土的厚度应在0.8~1.0cm, 在覆土以后, 盘土的总厚度应该为2.5~3.0cm, 不可过薄或者过厚。

为使床内温度得到提高, 在播种以后, 应及时将步道沟、排水沟以及床头沟清理干净, 将坝埝修好, 并将田间的积水排净。定期进行双幅薄膜开闭口的检查, 查看其结合的严密性和床边薄膜的压实性。在70%苗床秧苗立针的时候, 应立即灌水, 在过完水以后应及时将秧田内的积水排净。适温炼苗, 炼苗温度条件如下:一叶一心期, 温度应控制在28~32℃;二叶一心期, 其温度应控制在24~28℃;三叶期, 其温度应控制在20~24℃。如秧苗产生杂草, 应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来实施拔草工作。

4 整地插秧

4.1 整地

因梯田不适宜机械操作, 又都是浸冬田, 所以全部人工挖田, 水坝埝应牢固, 且光滑不会漏水, 搞好田埂, 保证春季不崩溃, 土壤结构表现为上糊下松且有水有汽的状态, 同时每丘田要挖平, 保证水的畅通, 田间水层应控制于3~4cm。

4.2 插秧

按照品种自身的特性, 结合土壤自身实际的肥力来明确插秧密度, 在原则上通常以24×17cm为主, 且每穴插4~6根秧苗, 每667m2基本苗5万~6万苗, 在此建议因是梯田透气性与光照度都较强, 可以适当密植。

5 田间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

5.1 田间管理

土壤培肥, 可采取秸秆还田方式, 即秋季收割时把稻草充分地切碎, 并均匀撒于水田里, 接着再利用相应的工具把稻草深埋至田里, 若施加的为农家肥, 则应把其充分腐熟后再撒于田间。

本田除草, 即在泡田时, 通过大水漫灌将杂草漂除, 要注意的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 应加强观察, 及时将要发芽的这些杂草及时拔除。

5.2 病虫害的防治

有机稻生产 篇5

水稻是滨海县的大宗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达43 333.3hm2左右, 单产在8 250kg/hm2以上。近年来, 因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 加上手插秧费用猛涨, 机械耕耙费用加大, 而直播稻栽培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技术优势, 使直播稻栽种面积逐年扩大, 已成为滨海县水稻重要栽培技术之一, 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零星种植扩展到2009年的3万hm2, 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近70%, 茬口主要是大麦、小麦和油菜, 播种方式主要有水直播、旱直播、撒播、机条播等[1,2]。

2 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和播期不当难齐穗

滨海县地处苏北沿海地区, 气候特点决定了直播稻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 比常规种植水稻迟20~30d, 整个生育期短10~15d, 滨海县常规种植的水稻正常8月底齐穗, 而直播稻要在9月上中旬抽穗, 极易受低温影响, 如品种晚熟或播种较迟, 就不能安全齐穗或影响灌浆, 造成结实率、千粒重下降, 空秕粒多, 稻米品质变差, 减产严重。

2.2 措施不合理难争全苗

如直播前整地质量差, 田面不平整, 造成播种深浅不一, 导致出苗困难, 基本苗不足;播种量不合适, 播种时疏密不匀, 难齐苗匀苗;播种时遭遇麻雀集中危害, 而造成严重缺苗;播后小苗期正好与梅雨季节吻合, 易受淹受涝出现严重死苗;分蘖期如低温寡照, 就有发苗不足的风险, 难形成全苗等, 同时出苗后, 秧田若不集中管理, 措施不当, 则难以形成壮苗。

2.3 化除不及时易成草害

直播稻苗期除草不及时或除草剂选用不对路, 防治方法不当, 都将造成田间杂草生长繁茂、草欺稻现象, 严重影响直播稻产量。每年滨海县都出现不少由于防治不好形成草欺苗的田块, 产量损失很大。

2.4 后期容易倒伏而减产

直播稻根系入土浅, 如苗数多, 群体大, 立苗后未晒田, 封行时未搁田, 基部节间未经阳光照射, 节间变长, 抗倒能力低;氮肥过量, 磷钾肥不足, 茎秆不壮;成熟期间的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的危害等, 都极易造成倒伏减产, 且不便于收割。

2.5 自生稻危害越来越重

由于多年直播, 尤其是旱直播的田块, 自生稻越来越多。自生稻成熟期比水稻早, 成熟后籽粒落入田间。自生稻难以化除, 只能采用人工多次拔除, 但难以除净, 导致自生稻危害越来越严重, 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质[3]。

3 主要栽培对策

3.1 选用早熟品种

直播稻受前茬的限制和后茬的约束, 必须选用熟期适宜、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 在当地较为早熟又高产的品种。徐稻3号、徐稻4号、武运粳21等都较为适宜, 但熟期偏晚的武运粳8号、武育粳3号等要慎用。

3.2 合理安排播期

就滨海县沿海气候特点来说, 要确保直播稻安全成熟, 在播期上应掌握于6月上旬前播种结束较为适宜, 越早越好, 最迟不能超过6月20日, 否则后期极易受低温影响, 难以安全齐穗或空秕粒增加。所以在茬口选择上白田最好, 其次是大麦和油菜茬口, 小麦茬进行水稻直播的风险较大。

3.3 确保一播全苗

一是提高整田质量。无论采取哪种播种方式, 都要求“泥融、田平、沟通, 高低不过寸”。二是确定适宜播量。直播稻基本苗掌握在120~150万株/hm2为宜, 播量掌握在60~65kg/hm2, 并注意均匀播种。若播量过少, 则拿不到全苗;播量过多, 则田间群体数量过大, 不易形成壮苗, 后期也易倒伏, 同时田间病虫草害加重。三是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d, 提高种子活性, 并杀灭部分病菌。播前药剂浸种, 浸种方法:用恶线清1支浸种4kg, 浸2~3d, 再日浸夜露。人工直播宜短芽播种, 用机直播的为防止机械损芽, 不需催芽, 待浸种至露白后即可捞出晾干播种。四是均匀播种。人工直播的要按畦称种, 先将70%~80%的种子全畦播种, 余下的20%~30%视密度补播, 争取匀苗。五是开好田内丰产沟。可采取播前人工开沟或播后拖沟的方式, 开好田间一套沟, 有利于水浆灌排, 方便田间管理。六是防鼠雀危害。用3%立本净颗粒杀虫剂30kg/hm2拌细土, 撒施在田面上, 防鼠雀危害及前期害虫。

3.4 适时化学除草

除草好坏是直播稻田成败的关键。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方法控制杂草危害。“一封”即:在播后2~4d, 选用杀草谱广、封闭效果好而安全的除草剂进行封杀, 注意用药时田板不能有积水和露籽, 用药时选择晴好天气, 否则易形成药害, 且用药时间宁早勿迟。“二杀”即:在播后10~15d, 稻苗2~3叶时, 用稻杰或苄二氯等进行化除, 如田间千金子多的田块需用千金乳油防除。施药时田间湿润无明水, 药后24h, 保持3~5cm水层3~5d, 切忌水淹心叶, 并选择晴好天气用药。“三补”即:播后25~40d, 在水稻分蘖盛期 (5~7叶) , 对阔叶草及莎草发生重的田块, 用二甲四氯加苯达松对水喷雾, 用药时排干田水, 隔天复水, 保持3~5cm水层5d以上[4]。

3.5 加强水浆管理

播后至3叶期, 以湿润灌溉为主, 促扎根立苗。3叶期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0%~80%时, 脱水搁田, 控制无效分蘖和高峰苗数, 防止倒伏。进入孕穗期建立浅水层。后期间歇灌溉, 干干湿湿, 促进根系活力, 增强抗倒能力。收割前10~15d断水, 达到养根保叶争粒重。

3.6 合理运筹肥料

根据直播稻生育和吸肥规律, 坚持少吃多餐, 采取“前足、中稳、后控“的施肥方法,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 合理运筹氮、磷、钾, 补施微肥, 达到壮苗、秆粗、穗足、粒重。大田施纯N 270~300kg/hm2、P2O590~120kg/hm2、K2O 150~180kg/hm2。基肥在耙地时, 用45%高浓度复合肥300~375kg/hm2加腐熟有机肥22.5~30.0t/hm2, 于播前2~3d浅旋入土, 泥肥混和, 防肥害死苗;1叶1心期施断奶肥, 用尿素75.0~112.5kg/hm2, 促秧苗早发早分蘖;3叶1心期施促蘖肥, 用尿素112.5~150.0kg/hm2, 以后看长势再用肥促平衡;穗肥在拔节落黄时施尿素75.0~112.5kg/hm2或45%复合肥100~120kg/hm2撒施, 既为促花肥又为保花肥。后期搞好根外喷肥, 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磷钾肥全部基施。

3.7 及时防治病虫害

主要抓好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的防治。

参考文献

[1]章秀福, 朱德峰.中国直播稻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稻米, 1996 (5) :1-4.

[2]景德道, 刁立平, 钱华飞, 等.水稻直播与移栽的比较及相应育种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7) :17-20.

[3]袁志章, 胡祝祥, 华荣.直播稻生产现状与应用前景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1) :89-92.

腾越镇饵丝稻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 篇6

关键词:饵丝稻,生产现状,有利条件,发展思路

饵丝是我县传统的地方食品, 由朝阳村胡家湾人发明创造, 曾被明朝永历皇帝赞誉为“大救驾”而享誉海内外, 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腾冲饵丝是选用当地优质饵丝专用稻米与腾冲火山热海地形地貌之天然矿泉水经传统工艺加工制成, 大致分为鲜饵丝和干饵丝 (方便饵丝) 两大类。由于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历经数百载而不衰。目前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 加工工艺的逐步改进, 系列产品不断增多, 以及腾冲驼峰机场建成开通, 保腾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腾冲立足建成“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县”的条件和人们对食品选择要求的不断提高, 腾冲饵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加速提升饵丝米的产量和质量, 拓展加工企业及市场, 促进饵丝产业的壮大已是当前的迫切要求, 是实现腾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1 腾越镇的基本情况及饵丝稻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腾越镇地处腾冲县城, 位于腾冲县中南部, 东经98°13′, 北纬24°12′, 海拔1640m, 东与芒棒乡、五合乡相连, 西与马站乡、中和乡接壤, 南与清水乡及著名的侨乡和顺镇相连, 北与北海乡毗邻, 辖区国土面积271.98平方公里, 辖8个社区24个行政村, 362个村民小组, 32515户, 总人口112149人, 其中农业人口72631人, 占64.76%。耕地面积40794.49亩, 其中水田32202.77亩, 旱地8591.72亩。年平均气温16.0℃, 积温5000℃-6000℃, 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 年日照时数2000-2200小时, 干湿季分明, 5-10月为雨季, 占年降雨量的81.7%, 湿度79%, 无霜期283天。整个饵丝稻生长期多雨寡照, 光温不足, 低温冷害频繁, 易发生稻瘟病, 严重影响了饵丝稻的产量。

1.2 饵丝稻生产发展概况

加工饵丝所用的大米叫饵丝稻, 当地俗称“浆米”、“粑粑米”, 系本地中晚熟高原籼稻硬米, 属籼粳中间型品种。是在我县水稻栽培品种中保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地方品种 (类型) , 我镇饵丝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发展-缩减-再发展的起伏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是我镇的主要当家品种, 常年面积约1.8-2万亩, 平均单产250-300千克, 主要栽培品种为天杂57、58、74_35、天杂126, 广农矮、红20、大白谷等;90年代因“籼改粳”后缩减到2千多亩, 80年代是在低水平上的面积扩大, 稻米的主要用途是解决口粮问题, 90年代是以产量为目标, 以外来的高产品种替代本地低产抗病性差的饵丝稻品种, 达到增产的目的, 因此, 不断缩减饵丝稻的种植面积, 使饵丝稻生产陷入低谷, 完全属于农民的一种自发行为;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镇建设加快, 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对外交流的频繁, 饵丝稻生产及科技推广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加强。2000年在朝阳村首次举办县乡联办样板3050亩 (其中提纯复壮样板600亩) , 2001年县政府将饵丝列入地方骨干产业加以重视, 并将腾越镇作为重点乡镇加以扶持, 腾越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 把这一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 按照以市场为导向, 以品种为龙头, 推广良种良法综合配套, 加强无公害技术, 发展订单农业等措施,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及科技普及率。这几年来, 腾越镇的优质饵丝稻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 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全镇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8500亩发展到2008年的14000亩, 增64.7%, 单产由2005年的337千克提高到2008年的389.8千克, 增产15.67%, 总产由2005年的286.45万千克到2008年的545.75万千克, 增产90.52%,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推广的技术措施

品种提纯复壮及良种推广方面:大面积推广由县农业中心选育的优质饵丝稻“浆米”腾58-6、58-7两个新品系, 搭配74-35、天杂57、天杂58等饵丝稻品种, 逐步淘汰低产劣质的红20、广农矮等饵丝稻品种, 并对这些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保持其品种特性, 以提高产量及“浆米”质量。

技术推广和栽培措施的改进方面:针对饵丝稻品种杆高迟熟、生长期偏长, 感光性强的特点和农户种植管理比较粗放的生产习惯, 是我镇饵丝稻品种单产难于提高、效益难于体现的主要症结。近年来, 我镇强化良种良法配套, 积极推广水稻旱育秧、规范化条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引导农民使用低残毒广谱高效农药新产品和实行保健栽培, 在生态环境好、水源清洁的地区着力推广饵丝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大面积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控氮增施磷钾肥技术, 减少和控制化肥农药下田, 严禁喷施有机磷杀虫剂和其他高残毒的农药, 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一是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技术;二是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三是全面启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四是通过项目补助、技术支持、无偿提供良种、订单农业等方式来办好优质饵丝稻示范样板, 全镇2005-2008年累计举办高产连片样板面积840亩, 实现总产33.36万千克, 平均单产397.1千克, 用样板的力量、典型引路的方法来达到推广的目的。

2 发展饵丝稻的有利条件

2.1 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和种植基础

一是有适宜种植饵丝稻的土壤和气候环境。腾越镇有水田面积32202.77亩, 大部分农田适宜种植饵丝稻品种, 饵丝稻宜种植在海拔1500-1750m, 年均气温在14-16℃的在带, 我镇稻田分布在海拔1520-1880m之间, 年均气温在16.0℃, 有利饵丝稻的生长。二是种植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一定的现代化科学种植水平, 据试验示范, 最高单产可达500千克左右。三是有一定的优良种植品种及纯度较高的种子来源, 近几年来, 县农业中心每年都为我镇提供7000-8000千克纯度较高的种子供农户种植, 四是有上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

2.2 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

腾越镇从事饵丝加工的龙头企业有两家, 一家是赢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云腾饵丝厂) , 另一家是2001年成立的合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两家企业年生产快餐饵丝130万千克, 需用饵丝稻米208万千克。2004年两家企业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发展潜力较大;另外, 我镇还有饵丝加工作坊160户, 年生产鲜饵丝830万千克, 主要供应城区和周边县市, 每年需用饵丝稻米592.86万千克。2008年9月在鲜饵丝加工比较集中的专业村胡家湾还成立了“腾冲县胡家湾饵丝生产合作社”, 以章程的形式对鲜饵丝丛原料的选择到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对足进我镇饵丝稻的发展,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商品销售市场及区位条件较好

随着腾冲机场的通航、腾密二级柏油路的建成通车和保腾高速公路的即将建成通车, 腾冲旅游将随之兴盛, 流动人口的增加及交通的便捷, 县内、县外、省内、省外及境外的市场将随着扩大, 销售市场非常看好。

3 存在问题

饵丝稻是我县水稻品种的特有类型, 是饵丝加工产业不可替代的主要原料, 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 关乎整个产业发展兴衰。目前我镇饵丝稻已有较大的发展, 但与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还显滞后, 主要存在问题:一是优质饵丝稻米原料不足, 至使有些加工作坊在加工环节上仍有大量的掺假现象, 影响商品信誉度、市场销售量;二是区域化生产不突出即生产的零星分布性, 由此导致了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有相当面积的技术和管理到位率低下, 影响饵丝稻的产量提高;三是饵丝稻品种选育和引种示范工作由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现有品种抗性容易退化, 导致不易栽培管理, 生产投入成本增高, 效益变低, 影响种植积极性和面积的扩大;四是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指导不力, 影响产量和品质。

4 发展思路及配套措施

腾越镇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大镇, 农村人口占全镇人口的64.76%, 粮食生产仍是广大农户的主要产业, 随着腾冲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饵丝加工产业的壮大, 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拓展, 腾冲饵丝身价已悄然发生变化, 逐渐成为腾冲旅游文化的一个品牌。目前饵丝稻米在粮食制品中是商品率最高、增效最快的一个稻米品种, 2008年5-6月优质“浆米”价格大幅上涨, 直到目前每千克售价为3.8元, 稻米供不应求。因此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 扬长避短, 做大做强腾冲饵丝产业。为确保我镇饵丝生产稳步发展, 带动加工餐饮等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发展的双赢格局, 现根据我镇饵丝稻生产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4.1 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加工专业户的扶持力度, 实现饵丝稻米优质优价, 从而提高饵丝产品质量

要继续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加工专业户的扶持力度, 帮助企业拓宽市场, 提高新产品质量, 创造名牌新产品, 增强企业消化能力, 扩大订单农业的面积和产量, 督促企业实现优质优价, 防止变相压价, 损害农民利益。把分散的个体加工专业户组织起来, 营造一个良好的加工环境, 以确保饮食卫生、环境清洁, 宏扬其久远的饵丝加工历史, 创造名优产品, 提升产品价值。

4.2 加强饵丝稻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选育繁殖和提纯复壮工作

目前我镇饵丝稻生产中, 一是良种主要依靠县上繁育, 二是科技措施的到位率还低, 仍有部分农户把饵丝稻生产当作“懒庄稼”对待, 施肥管理差, 条栽面积小, 种植面积分散, 形不成一定的规模, 有些农户还在种植一些年代过长, 品种退化、混杂严重的品种。因此各级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饵丝生产的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对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等基础性工作要给予必要的关注, 安排专项经费, 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业技术队伍, 抓好试验示范及科技推广工作;二是要加强对外交流, 引进外地品种和育种材料, 丰富本地品种资源, 以加快步伐和成果利用,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应保存好地方优质饵丝稻品种种源, 为以后饵丝稻品种选育扩繁工作提供原始材料;四是要重视和加强饵丝稻的良种繁育和提纯复壮工作, 饵丝稻品种由于其特殊性所致, 一般整齐度较差, 遗传因子很不稳定, 品种的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容易发生变异, 已定型的品种穗选繁育后在米粒颜色上仍有白米、红米之分, 为确保品种纯度, 必须年年进行原种扩繁、去杂去劣、提纯复壮后再进行良种繁殖, 所以加强和完善良种繁殖基地, 为今后饵丝产业的发展, 保证优质种源的供应是一项急需认真落实的工作。

4.3 实行区域发展、规范种植、因地制宜、优化品种布局

面积分散, 管理粗放, 这是我镇饵丝稻品种产量不高、效益不显、品种混杂、米质掺杂、品质不保的主要原因。为保证龙头企业收购到优质原料和体现优质优价, 扩大订单农业的规模, 应引导和鼓励农民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品种布局应以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为主, 良种推广应以新选扩繁的腾58-6、58-7为主推品种, 逐步调减和压缩饵丝稻劣质品种种植面积, 淘汰严重退化的老品种, 扩大示范腾58-8、74-35-1、74-35-2。

4.4 加强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努力实现良种良法的配套实施

我镇饵丝稻大部分种植在较难排水的低洼田, 烂坝田及肥力瘦薄的田块, 客观上为新技术的推广、增产措施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05年以来, 随着饵丝稻新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也随之得到较快地推广应用, 但仍明显落后于其它水稻品种。经过多年实践, 总结各地的高产栽培经验, 归纳起来今后饵丝稻在栽培管理上要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4.4.1 认真抓好种子的药剂处理, 把好种子处理关, 严防种子带病, 从根本上控制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的发生与漫延。

4.4.2 扣种稀播推广“旱育秧”或“湿润秧”, 控制“老水秧”, 减少“松毛秧”, 提高秧苗素质, 实现壮苗移栽。

4.4.3 适时播种, 早育早栽。当前推广种植的品种全生育期180天左右, 宜于4月上旬播种, 5月下旬移栽, 秧龄45-50天,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

4.4.4 规范条栽, 推行节本稀植宽窄行条栽方式。采用 (8+4-5) ×4-5 (寸) 的条栽规格, 以5尺左右为一带, 亩栽1.2-2万丛, 每丛2-3苗, 保证每亩基本苗5-6万苗。4.4.5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施肥, 扣氮增施磷钾肥, 补施微肥, 以底肥为主, 追肥为辅, 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 达到节本增效,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4.5 加强大田管理。做到浅水移栽, 寸水返青, 苗够晒田, 忌长期深灌满灌, 孕穗期忌干水, 灌浆后干湿交替, 以增强根系活力, 减轻倒伏。

4.4.6 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推行保健栽培, 尽量减少农药下田, 使用低残毒农药, 适时抓好秧田统防, 大田预防等常规措施, 认真做好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水稻螟虫的适时防治。

5 小结

腾冲饵丝作为腾冲饮食文化的一个象征, 对推动我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我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要确保我镇饵丝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须在饵丝稻生产科技推广工作上有所创新, 加强选育种工作, 提高栽培措施的技术含量。优化品种结构, 实行区域发展, 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加强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 确保食品的安全, 扩大订单农业生产, 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在配套措施技术方面, 重点抓好种子处理、扣种稀播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规范条栽、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 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无公害饵丝稻栽培技术。以此确保加工企业有充足的优质稻米供应, 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壮大企业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献。

参考文献

[1]腾冲县农业志.

[2]腾冲县农作物品种普查资料汇编.

[3]腾冲镇2005年-2008年饵丝稻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4]腾冲县2000年-2007年饵丝稻品种调查资料绘编.

有机稻生产 篇7

2 试验设计及执行情况

试验采取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66.7m2, 2次重复, 小区间留走道40cm, 四周设保护行。试验要求选择肥力均匀, 交通排灌方便的田块, 田间管理接近或略高于一般大田, 田间观察记载, 室内考种均按试验方案进行。

参试点共7个, 各参试点均能按试验方案执行, 管理得当, 均能正常反映各品种的特征特性, 保证了试验的准确性, 试验结果全部参加汇总。

3 气候因素对品种表现的影响

2013年籼稻整个生育期间, 气候对水稻生长有一定影响。苗期, 气温较常年偏低, 不利秧苗正常生长;秧苗移栽大田后, 气温适宜, 水稻分蘖快, 田间最高分蘖较往年增加;幼穗分化期遇见持续高温天气, 且干旱少雨, 影响了水稻幼穗分化, 导致了每穗粒数较往年减少;水稻生长中后期由于高温干旱, 不利水稻扬花受粉、灌浆, 结实率降低, 籽粒饱满度差, 水稻米质变差, 生育期缩短。

4 试验结果与品种简评

4.1 Y两优77 (编号:A04、B5)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41d, 比对照迟熟1d, 株高125.6cm, 每667m2有效穗16.5万穗, 每穗总粒数171.9粒, 结实率76.7%, 千粒重27.1g。该品种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 叶色浓绿, 分蘖力强, 穗层整齐, 成熟时落黄好。

米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出糙米率80.0%、整精米率69.3%、垩白粒率15%、垩白度1.6%、直链淀粉16.0%、胶稠度81mm、长宽比3.0、碱消值6.0级、透明度1级、水分12.6%。米质达国标优二级。2012年经检测, 出糙率80%、精米率72%、整精米率70.5%、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白度1.6%、直链淀粉15.3%、胶稠度80mm、碱消值6级、透明度2级、水分12.2%。米质达国标优三级。2013年经检测, 出糙率78.7%、精米率67.5%、整精米率54.3%、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48%、垩白度6.7%、直链淀粉14.2%、胶稠度60mm、碱消值6级、透明度3级、水分11.8%。

3a各项指标平均:出糙率79.6%、精米率70.4%、整精米率64.7%、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3.3%、直链淀粉15.2%、胶稠度74mm、碱消值6级、透明度2级、水分12.2%。米质达国标优三级。

抗性鉴定:2012年经江苏农科院植保所鉴定, 对稻瘟病苗瘟表现为免疫;穗颈瘟人工鉴定为中抗 (2级) 、田间鉴定为中抗 (2级) 。2013年鉴定: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JS-49-6、KS-6-6均表现为中抗 (3级) ;对纹枯病中等致病力菌株RH-2表现高抗 (HR) ;稻瘟病综合抗性为中抗 (MR) 。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稻区域试验, 平均每667m2产稻谷573.5kg, 比ckⅡ优838增产5.5%, 极显著, 7点汇总7点增产。2012年续试, 平均每667m2稻谷581.0kg, 比ckⅡ优838增产6.1%, 极显著, 9点汇总9点增产。2a平均每667m2产稻谷577.3kg, 比对照Ⅱ优838平均增产5.8%。

2013年参加籼稻生产试验, 7点汇总7点增产, 平均每667m2产586.3kg, 比对照品种II优838增产7.3%。

4.2 II优838 ck (编号:A02、B3)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40d。株高129.7cm, 667m2有效穗15.8万穗, 每穗总粒数153.3粒, 结实率78.4%, 千粒重28.4g。该品种株型紧凑, 分蘖力较强, 叶片较长上举, 抽穗整齐, 穗层平坦, 结实性较好, 抗病抗倒, 成熟落黄较好。

米质分析:3a各项指标平均:出糙率80.8%、精米率70%、整精米率54.6%、粒长6.2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58%、垩白度8.8%、直链淀粉20.6%、胶稠度37mm、碱消值3.8级、透明度2级、水分12.6%。

抗性鉴定:2012年经江苏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JS-49-6表现为高感 (9级) 、KS-6-6表现为感病 (7级) ;对纹枯病中等致病力菌株RH-2表现感病 (S) ;对稻瘟病苗瘟表现为免疫 (0级) ;穗颈瘟人工鉴定为中抗 (2级) 、田间鉴定为中抗 (2级) 。2013年鉴定: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JS-49-6、KS-6-6均表现为中抗 (3级) ;对纹枯病中等致病力菌株RH-2表现抗病 (R) ;稻瘟病综合抗性为抗 (R)

产量表现:2013年平均667m2产546.6kg, 2012年平均每667m2产569.5kg。

5 结语

通过对各试验点的检查, 各试点均能按试验方案进行, 试验结果与田间长势长相基本一致, 能准确反映出Y两优77品种的特征特性, 该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米质优, 在第2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较大潜力, 也表现出了与对照品种的各项优势。

摘要:通过该试验, 进一步鉴定水稻新品种Y两优77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筛选出适宜豫南稻区的水稻新品种, 为水稻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技术基础,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新品种,优势

参考文献

[1]赵荣德.超级稻桂两优2号在桂北稻作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4) .

上一篇:三维弯曲成形下一篇:实用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