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精选5篇)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 篇1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
建设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是推动有机食品发展、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的重要载体。为规范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考核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境内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单位或组织均可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二、申报条件
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
1、基地应具备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在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秸秆综合利用率为100%;农膜回收率为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95%;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推广率达100%。
2、基地所在单位或组织已制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包括生产基地建设目标、生产基地建设年度计划及运作模式;具备规范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操作规程;有科学的作物轮作计划和基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
3、基地所有耕作土地或养殖品种全部获得国家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包括有机转换认证)。土壤环境质量不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Ⅳ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不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4、已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决策、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完整的文档记录体系和跟踪审查体系,并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组织生产。
5、基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在0.5公顷以上的地区,大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500公顷,水果种植面积不少于10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不少于50公顷,其他基地面积不少于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在0.1公顷以下的地区,大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100公顷,水果种植面积不少于2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不少于10公顷,其他基地面积不少于10公顷。畜禽养殖存栏量(以猪为计算单位)不少于1000头,水产养殖年产量不少于50吨,茶叶和蜂蜜年产量不少于10吨。
三、申报原则、程序、内容及时限
1、申报原则。按照自愿原则由申报单位或组织自行申报。
2、申报程序。拟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单位或组织经自查完全符合条件后,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文件和材料。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书面申请、有关文件和材料后,组织有关人员对材料进行初审。如有必要,可进行实地核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书面申请、有关文件和材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送初审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收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及有关文件和材料后,委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对材料进行复核和实地核查。专家组应在收到有关文件和材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送书面核查意见,并将核查结果通报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3、申报内容。申请报告须附有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工作总结包括基地基本概况、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效;技术报告包括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申报表(见附件)、申报条件中所要求的各项内容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包括地、市级以上检测、监测部门出具的检测、监测报告)。
4、申报时限。一个单位或组织在一个年度内只能申报一次。
四、审批、命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专家组报送的初审意见和核查意见进行审议。对符合条件的,命名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并颁发证书、标牌,允许其使用专用标志。“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证书、标牌和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制作。证书、标牌和标志有效期四年。
五、监督管理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负责“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经常性监督工作,每2年组织一次全面复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群众有反映的基地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上报的复查结果进行抽查。根据复查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和要求,逾期未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撤消命名。
2、获得命名的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被取消命名:(一)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严重违反《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要求的;(三)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不良影响的;
(四)产品未获得认证机构有机认证而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义销售的;(五)销售的有机食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六)被认证机构吊销认证证书的;
(七)非有机食品以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义进行销售的;(八)被命名的“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在生产种类发生变更后已不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要求的。
3、获得命名“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单位或组织满一年后,应于每年的1月31日前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年度基地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应包括基地有机食品生产情况(种类、数量、经营状况以及内贸和外贸出口情况)、环境管理及环境质量状况、有关考核指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于每年的2月28日前将有关材料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六、本规定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附件: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申报表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 篇2
在我国,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再加上人们健康消费理念的提升,有机食品市场也在悄然增长,越来越多的有机蔬菜出现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很多有机食品专卖店悄然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社区中间。然而,2011年,国内市场有机食品“假认证”风波迭起,给国内刚刚兴起的有机食品市场以沉重的打击。如何规范有机食品认证和监管,促进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和贸易健康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球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概况
(一)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有机食品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消费安全的普遍关注,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和不含转基因成分的有机食品,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和销售额均呈现增长势头。一项国际民意测验表明,85%的工业化国家公民在选择食品时首选有机食品。尽管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传统的食品高出50%至150%,但市场销售额仍在不断上升,有机食品正成为国际食品市场上的宠儿,2010年,有机产品全球销售额接近600亿美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瑞士等国家有机产品市场居世界前列。大洋洲、欧洲和拉丁美洲有机农场面积均呈现增长态势,亚洲的有机农场面积自2003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有机农业用地占比在部分国家也呈增长态势。
(二)有机食品贸易在食品贸易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根据国际贸易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有机食品也逐渐成为一项大宗贸易。该报告指出,美国、欧盟、日本的有机食品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到2006年,仅欧美市场就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贸易也将呈现快速增长。
(三)有机食品认证管理不断完善
目前,全球超过31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通过了有机标准认证,在欧洲约有730万公顷土地运用有机手段耕种,其中约有660万公顷(相当于总农业用地的4%左右)经过欧盟认证。不仅发达国家如此,部分发展中国家有关有机食品立法和监管也有发展。拉美有超过10个国家,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有相关立法,还有更多的国家有机食品立法正在起草过程中。
二、国际有机食品的认证发展及其特点
(一)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发展
1.美国。2002年以来,美国有机产品销售额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目前有机食品在美国食品市场的份额占到约4%。美国还是有机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有机蔬菜和水果中有25~40%来源于进口。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有机食品生产法案》。根据该法案,在销售的产品上标识“有机”字样必须通过合法认证机构的认证,认证机构的资质由美国农业部评估审核。并且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和认证标准。在有机农产品方面,美国目前拥有有机农作物生产标准、有机畜产品生产标准和有机农产品标准三类。
2.德国。在欧洲,德国有机食品消费值占欧洲生产或进口的有机食品值一半以上,目前仍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德国非常重视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管理方式,由政府制定法令、法规和标准,批准质量认证,认证机构负责各环节质量检查。有机食品管理中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比较严格。按欧盟规定,有机农业企业每年都必须接受一次严格检查,检验合格才能获得证书。BCS是德国著名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3.日本。日本农林水产省在1988年度的《农业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有机农业,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并正式颁布实施。1999年日本颁布并实施JAS标准。2006年,日本农林水产省修订的《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要求加强对有机农产品和食品的认证、标识管理,规定在日本市场上出售的有机农产品应带有认证标识。日本有机和自然食品协会(简称JONA)下属的日本食品和农业物质审查中心(简称FAM IC)是日本有机食品认可审核机构。
(二)国外有机食品认证的特点
1.拥有健全的有机产品标准、认证标准和检查检验法规体系,并能根据现实需要及时更新。以有机食品标识的使用为例,一般把有机食品分为四大类,只有有机配料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才能称为有机产品,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但是等于或者高于70%的加工产品,可以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配料生产”字样,有机配料含量低于70%的加工产品,只能在产品成份表中注明某种配料为“有机”字样。而且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有机食品认证制度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即使是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改完善。我国在这方面明显落后。
2.多层次的有效监管制度。除了监管机构、认证机构的持续性检查外,国外社会性的监管也较完善,具体包括消费者组织和食品科研机构等,从而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实施有效监督。和国外相比,在国内,一方面认证监管机构监管尤其是持续性监管乏力,另一方面依靠外部社会力量的监管也很薄弱,从而导致对有机食品监管效率较低。
3.严格明确的法律责任。发达国家的食品召回制度就是在监管制度约束下的强制行为。一旦食品包装或标签上出现不规范或错误的用语,就要求生产或加工企业召回问题食品。而在国内,不规范用语较为普遍,象超市等销售渠道为了迎合消费者,在宣传过程中用诸如“无污染”、“纯天然”等字眼,这些用语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明确界定,法律条文方面缺乏对这些行为的处罚规定。
4.对进口的有机食品认证有严格的要求。以欧盟为例,凡欧盟进口商进口的有机食品必须获得符合ISO导则65①要求的认证机构认证。欧盟每个成员国均设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监管有机食品,凡成员国进口商要进口有机食品,必须获得该机构颁发的进口许可证。我国对从国外进口的有机食品及其认证没有明确的文件加以规范。
三、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和监管存在的问题
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世界平均水平为2%,发达国家一般为5%-10%)。近年来,随着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成份等食品问题的出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追求促使了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增长,国际上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有机食品认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浮出水面。
2011年,一些媒体通过追踪有机食品产业链,发现了在我国部分省份存在随意标注“有机”,花钱买认证和张贴假冒认证等乱象,使得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原本的一点诚信消失殆尽。当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机食品生产者重认证、轻管理。2005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的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1—2005)对农产品生产质量要求较高,而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掌握有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编制文件来获取认证而非有效贯彻有机食品标准,把认证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导致我国有机食品实际生产技术与国外存在差距。
第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效率较低。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②第五部分“认证后的管理”中有3条对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管理做出了规定,不过这些规定属于原则性规定。现实中很多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获证企业的违法行为不能及时纠正。
第三,对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和企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不够。国务院2003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所以在认证制度方面,我们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处罚不严。笔者在媒体上进行资料搜索,很少发现有认证机构被处罚或被移交司法机构处理的案例。
第四,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关信息未能有效传达给消费者。最早在我国开展有机食品认证的是一些国外认证机构在国内开展的出口认证。随着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国内经批准的合格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约为30多家③,还有少数未获批准的机构开展非法认证。合格认证机构信息在有关机构网站上可查询到,而消费者获知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无法区分认证机构合法与否,这就加剧了当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的“乱象”。
四、完善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监管
国际标准ISO/IEC导则65:1996规定了涵盖有机食品在内的产品(包括服务和过程)认证机构的运作要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以此为基础发布了《产品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CNAS-CC22:2007)。当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执法监管力度不够,由此造成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鱼目混杂,发证行为不规范,发证后理应履行的对认证对象的持续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等。基于上述问题,必须要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管,具体可参考以下做法:依法从严审核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资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既有认证机构资质变更情况能及时通过多数公众知晓的渠道发布,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加强对有机食品认证人员的培训和注册管理,增强认证人员业务能力;定期对市场已认证食品情况进行抽查,预防和发现认证机构后续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及时曝光对有关认证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罚案例,增强对认证机构的威慑。
(二)规范有机食品认证标志和标识的使用,防止认证标志和标识滥用
发达国家一般对于“有机”标志和标识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对于违法滥用认证标志的造假者处罚相当重,如美国《有机食品生产法》规定,违法滥用有机标示者处以10000美金以下的罚款。国内目前鲜有公开的对违法使用认证标志和标识行为的处罚案例,从而导致部分企业根本未获得认证,却以“有机食品”名义宣传销售,动辄就冠以“纯天然”、“无污染”字样。针对上述行为,建议必须从两方面规范:一要规定超市等销售终端有机食品证书或必须明示证书有效期;二要强化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有机食品证书和标志使用的执法监督,并对相关违法行为在媒体上公开。
(三)加强社会性监管的力量
美欧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美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来自州、联邦、地区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等多方的不同监管和检查。针对当前国内监管过分依赖官方监管的问题,提出以下参考建议:理顺从上到下的监管分工模式,细化监管机构职责,继续强化官方对认证机构、认证人员和认证企业的管理;应积极鼓励其他机构团体参与有机食品认证的监督,如媒体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舆论监督,食品科研机构加强有关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消费者增强权益保护意识等;借鉴2011年7月起在各地逐步实施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推行有机食品认证有奖举报制度。此外,如美国、德国等国政府对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有一定的扶持和补贴以降低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我国也可部分借鉴其做法,降低有机食品的价格,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认证市场乱象。▲
注释:
①中文名称为《产品认证机构通用要求》
②2012年3月1日起新版《有机食品认证实施规则》生效。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 篇3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监督管理,确保基地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农绿[2005]2号)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办法》(试行)(农绿[2006]6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地监督管理是指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农业部绿办)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对基地建设单位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等。
第三条 所有基地建设单位每年必须接受由农业部绿办和中心统一组织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四条 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及省绿办负责组织实施。各级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如下:
(一)农业部绿办和中心的工作职责
1、制定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
2、组织开展基地监督管理工作;
3、指导和考核省绿办基地监督管理工作;
4、组织对重点基地进行监督抽查;
5、依据有关规定,对年度检查不合格的基地做出取消基地称号的决定并予以公告;
6、向绿色食品系统通报有关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情况。
(二)省绿办的工作职责
1、负责所辖区域内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2、根据农业部绿办和中心的有关规定,制定当地的基地监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并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
3、依据有关规定,对基地建设单位年度检查做出结论,并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
4、配合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所辖区域内的重点基地实施监督抽查;
5、完成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委托的其它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 省绿办应当明确分管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确定负责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六条 省绿办应建立完整的基地监督管理工作档案。档案材料应包括基地单位创建申报材料、《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证书》复印件、基地年度自查报告、省绿办年度检查报告、《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综合意见表》(以下简称综合意见表,见附件)等。
第三章 基地监督管理方式
第七条 年度检查由基地建设单位自查、省绿办实地检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审查组成。
第八条 自查是基地建设单位按照基地建设的标准和验收要求,对基地标准化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自我评价。
第九条 实地检查是指省绿办对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落实情况及保障体系运行情况等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条 实地检查应在作物(动物)生长期实施。实地检查不得少于听取汇报、资料审查、现场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总结等工作环节。要求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拍照,并附在年度检查报告后。
第十一条 实地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地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运行的基本情况。
第四章 基地监督管理结论处理
第十二条 省绿办应于每年11月20日前将基地自查报告、基地检查报告及综合意见表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
第十三条 年度检查结论为整改的基地建设单位必须于接到省绿办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措施和结果报省绿办申请复查。省绿办应及时组织整改复查并做出结论。三个月内不提出复查申请或复查不合格的由省绿办报请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取消其全国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第十四条 对年度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单位,省绿办在做出结论后应立即报请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取消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并负责收回证书及匾牌。
第十五条 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省绿办上报的材料进行备案审查,并以文件的形式对基地年度监督管理的结果进行确认并下发。对于监督管理结论为不合格的基地,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将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告,两年内不再受理其创建申请。
第十六条 基地建设单位对省绿办年度检查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接到省绿办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农业部绿办和中心提出复议申请,农业部绿办和中心于接到复议申请3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
第十七条 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而致使基地丧失了建设条件的,基地建设单位应及时经省绿办向农业部绿办和中心提出暂时停止使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的申请,并将基地证书和匾牌交省绿办。待条件恢复后,经省绿办实地验收合格后再行恢复其称号。
第十八条 由于生产管理等原因而致使基地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基地建设单位应及时经省绿办向农业部绿办和中心提出停止使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的申请,并将基地证书和匾牌交省绿办。基地建设单位由于其它原因,也可自愿申请停止使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并将基地证书和匾牌交省绿办。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上述两种情况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告。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九条 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省绿办的基地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第二十条
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基地监督管理工作业绩显著的机构和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及其分管领导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 篇4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工作规则(试行)
(海油函〔2006〕80号)
各分部:
为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明确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5〕11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作规则》(安监总办字〔2005〕197号)和《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号令)等有关规定文件的要求,海油安办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工作规则》(试行),于2007年2月1日起试行。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工作规则》(试行)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工作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明确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5〕11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作规则》(安监总办字〔2005〕197号)和《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号令)等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则。
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以下简称海油安办)是总局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
三、海油安办设立海油分部(设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化分部(设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油分部(设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各分部的业务工作。
各分部依照有关规定实施具体的安全监督管理,并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可设立相应的地区监督处。
四、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忠于职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政令畅通。
第二章 职责划分
五、海油安办职责:
(一)组织起草和宣贯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标准。
(二)综合监督检查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条件、设备设施安全、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情况。
(三)综合监督检查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审批各分部提交的培训计划;协助组织中央管理的海洋石油企业总部(集团公司、总公司、一级上市公司,下同)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及各分部监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工作。
(四)综合监督检查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三同时”情况。负责海洋石油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备案、海洋石油新建油气田一期建设项目生产设施设计审查的备案和安全竣工验收工作。
(五)负责中央管理的海洋石油企业总部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工作。负责对各分部上报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许可证材料审查和现场审查意见”进行审核,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六)负责海洋石油安全中介机构资质申请的受理、材料审查和现场审查工作。
(七)按事故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海洋石油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协调事故和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八)完成总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各分部职责:
(一)参与起草和宣贯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标准。
(二)负责日常监督检查所辖作业区域内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条件、设备设施安全、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情况。
(三)负责监督检查所辖作业区域内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负责组织除中央管理的海洋石油企业总部之外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许可证取证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再教育和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出海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以及临时出海人员的安全教育。
(四)负责监督检查所辖作业区域内的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三同时”情况。负责海油安办直接负责之外的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设计审查的备案和安全竣工验收工作。
(五)负责所辖作业区域内除中央管理的海洋石油企业总部之外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许可证取证单位的材料审查及现场审核工作。
(六)负责海洋石油安全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七)按事故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所辖作业区域内海洋石油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协调事故和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八)完成海油安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地区监督处的业务工作由分部领导。各分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地区监督处的职责。
第三章 分工负责
八、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负责本单位全面工作,副主任按照分工协助主任工作并对主任负责。
各分部主任在海油安办主任、分管副主任领导下负责本分部工作,对海油安办主任、分管副主任负责。
九、主任出访、出差和离职学习、休假期间,按排名次序指定一名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分管副主任出访、出差和离职学习、休假期间,其分管工作由主任或主任指定的其他副主任代管。
十、处长在主任、分管副主任领导下负责本处工作,对主任、分管副主任负责。
十一、各分部在所辖作业区域内履行职责。涉及几个分部的工作,应当由作业区域所在分部会同有关分部研究处理;需要海油安办决策的,应提出拟办意见,按程序报海油安办决定。
第四章 工作决策和部署
十二、海油安办负责起草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草案、部门规章、标准、重要政策措施和行政许可项目等重大事项,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十三、海油安办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各分部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十四、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必须坚决贯彻总局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
十五、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搞好工作安排,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十六、海油安办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各分部在年中和年终向海油安办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重点工作计划情况。
第五章 公文处理和请示报告
十七、在职责范围内,各分部可以单独向下或向有关单位发文(函),也可与有关单位联合发文(函)。涉及海洋石油安全监督管理重要事项的发文,应经海油安办审议,必要时以海油安办名义印发。
十八、各分部发出的重要文件,应抄报海油安办。
十九、海油分部、石化分部和中油分部的发文编号,分别为海油分部〔200×〕××号、石化分部〔200×〕××号和中油分部〔200×〕××号。
行文格式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执行。
二十、凡属下列重大事项,各分部必须向海油安办请示或报告:
(一)工作计划和重大工作部署。
(二)领导批示或交办的重要事项的落实情况。
(三)涉及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外事活动和其它重要事项。
各分部原则上不直接向总局请示或报告工作。如有需要请示或报告总局的事项,各分部按程序行文,由海油安办向总局呈报。
二
十一、各分部呈送海油安办的请示、报告,按下列原则办理:
(一)拟文要求。送海油安办的请示或报告的抬头用“海油安办”。除特殊情况外,请示或报告应一事一报,并由分部主任签发;副主任代签发时,应注明主任“已同意”。
请示、报告内容如与有关分部有关,要事先协商一致,协商不一致时,应将有关分部意见一并上报并作说明。
(二)报送。各分部呈送海油安办领导的请示或报告,应送交海油安办综合处办理公文登记。
(三)办理。凡海油安办领导有明确批示或要求的事项,各分部的请示、报告可直接送交办的领导;如需业务处办理的,应同时抄送业务处一份。
凡海油安办领导没有明确批示或要求的事项,传阅件送海油安办主任阅批,办理件送业务处提出处理建议,然后按程序报分管副主任、主任。
二
十二、各分部承办的重大事项,由分部主任检查落实,并要及时向海油安办业务处通报办理进度或完成情况。
二
十三、政务信息、重特大事故信息等通过海油安办上报总局。
第六章 会议制度
二
十四、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实行主任办公会议和主任业务办公会议制度。
二
十五、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须经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主任办公会议由主任召集和主持,各副主任、处长(监督处处长)出席。
二
十六、主任业务办公会议由主任、分管副主任按照分工召集和主持。会议主要内容是处理分管业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协调专门事项,研究讨论需要提交主任办公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参加会议人员由主持会议的主任、分管副主任确定。
二
十七、主任办公会议的议题由主任确定。提交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和讨论的事项,要先经分管副主任审定。
主任业务办公会议的议题由主持会议的主任、分管副主任确定。
二
十八、副主任、处长(监督处处长)不能出席主任办公会议时,要向主任请假。
第七章 其它工作
二
十九、各分部主任、副主任的调离和任命,需征得海油安办的同意。
三
十、各分部监管人员如有变更,应在变更后一个月内报告海油安办并交回执法证件。
三
十一、各分部应安排好本分部监管人员参加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三
十二、各分部在每年的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分别向海油安办报告本分部监管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
十三、各分部在委托培训机构举办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许可证取证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班前,应报经海油安办同意。
第八章 工作要求
三
十四、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的工作人员必须坚决执行海油安办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海油安办或各分部内部按程序提出。
三
十五、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要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规范服务、从严治政的新风。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的工作人员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三
十六、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的工作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有关海洋石油行政许可的工作程序办理行政许可事项。
三
十七、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要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加强内部监督,提高自律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九章 附则
三
十八、本规则未规定事项,按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三
十九、本规则自二○○七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 篇5
程》(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2]11号
颁布时间:2002-2-6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保证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正确执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的规定,在广泛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如遇到问题,请及时将情况反馈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
附件: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为切实加强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进一步明确税务机关内部工作职责及税企双方责任,准确、及时办理“免、抵、退”税,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规定,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登记
(一)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4]031号)的规定,自取得进出口经营权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登记。
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应在发生第一笔委托出口业务之前,持代理出口协议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临时出口退税登记。
生产企业在办理出口退税登记时,应填报《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表》(表样见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二期网络版)并提供以下资料:
1.法人营业执照或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无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无需提供);
4.海关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明书(无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无需提供);
5.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审批表或年审审批表;
6.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如代理出口协议等。
(二)2002年换发税务登记前,出口退税企业登记办法暂时按以上规定办理。2002年换发税务登记时,出口企业除提供换发税务登记的有关资料外,还应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以上资料。2002年换发税务登记后,有关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登记一并纳入税务登记统一管理。(标为灰色部分已于2006年4月30日失效)
二、生产企业“免、抵、退”税计算
(一)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应根据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退税率计算。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上的离岸价为准(委托代理出口的,出口发票可以是委托方开具的或受托方开具的),若以其他价格条件成交的,应扣除按会计制度规定允许冲减出口销售收入的运费、保险费、佣金等。若申报数与实际支付数有差额的,在下次申报退税时调整(或年终清算时一并调整)。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离岸价,企业应按实际离岸价申报“免、抵、退”税,税务机关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
(三)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
1.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期末留抵税额”。
(四)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五)新发生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自发生首笔出口业务之日起12个月内的出口业务,不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从第13个月开始按免抵退税计算公式计算当期应退税额。
三、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申报
(一)申报程序
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口并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上做销售后,先向主管征税机关的征税部门或岗位(以下简称征税部门)办理增值税纳税和免、抵税申报,并向主管征税机关的退税部门或岗位(以下简称退税部门)办理退税申报。退税申报期为每月1-15日(逢节假日顺延)。
(二)申报资料
1.生产企业向征税机关的征税部门或岗位办理增值税纳税及免、抵税申报时,应提供下列资料: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规定的附表;
(2)退税部门确认的上期《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见附件一);
(3)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2.生产企业向征税机关的退税部门或岗位办理“免、抵、退”税申报时,应提供下列凭证资料:
(1)《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
(2)《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见附件二);
(3)经征税部门审核签章的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4)有进料加工业务的还应填报;
①《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见附件三);
②《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见附件四);
③《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见附件五);
④《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见附件六);
(5)装订成册的报表及原始凭证:
①《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
②与进料加工业务有关的报表;
③加盖海关验讫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④经外汇管理部门签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或有关部门出具的中远期收汇证明;
⑤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⑥企业签章的出口发票;
⑦主管退税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3.国内生产企业中标销售的机电产品,申报“免、抵、退”税时,除提供上述申报表外,应提供下列凭证资料:
(1)招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中标证明通知书》;
(2)由中国招标公司或其他国内招标组织签发的中标证明(正本);
(3)中标人与中国招标公司或其他招标组织签订的供货合同(协议);
(4)中标人按照标书规定及供货合同向用户发货的发货单;
(5)销售中标机电产品的普通发票或外销发票;
(6)中标机电产品用户收货清单。
国外企业中标再分包给国内生产企业供应的机电产品,还应提供与中标人签署的分包合同(协议)。
(三)申报要求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有关项目的申报要求
(1)“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填写享受免税政策出口货物销售额,其中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出口货物销售额为当期出口并在财务上做销售的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免抵退出口货物人民币销售额;
(2)“免抵退货物不得抵扣税额”按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免抵退出口货物人民币销售额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计算填报,有进料加工业务的应扣除“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知税额抵减额”;当“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大于“出口货物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时,“免抵退货物不得抵知税额”按0填报,其差额结转下期;按“实耗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按“购进法”计算的“兔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购进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
(3)“免抵退税货物已退税额”按照退税部门审核确认的上期《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的“当期应退税额”填报;
(4)若退税部门审核《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的“累计申报数”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对应项目的累计数不一致,企业应在下期增值税纳税申报时根据《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差额”栏内的数据对《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2.《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的申报要求
(1)企业按当期在财务上做销售的全部出口明细填报《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对单证不齐无法填报的项目暂不填写,并在“单证不齐标志栏”内按填表说明做相应标志;
(2)对前期出口货物单证不齐,当期收集齐全的,应在当期免抵退税申报时一并申报
参与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单独填报《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在“单证不齐标志栏”内填写原申报时的所属期和申报序号。
3.《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的申报要求
(1)“出口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按企业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免抵退出口货物人民币销售额与征追税率之差的乘积计算填报;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按退税部门当期开具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中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填报;
(3)“出口销售额乘退税率”按企业当期出口单证齐全部分及前期出口当期收齐单证部分且经过退税部门审核确认的免抵退出口货物人民币销售额与退税率的乘积计算填报;
(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按退税部门当期开具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中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填报;
(5)“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差额”为退税部门审核确认的“累计”申报数减《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对应项目的累计数的差额,企业应做相应帐务调整并在下期增值税纳税申报时对《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行调整;当本表11c不为0时,“当期应退税额”的计算公式需进行调整,即按照“当期免抵退税额(16栏)”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18栏)-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差额(11c)”后的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填报;
(6)新发生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12个月内“应退税额”按0填报,“当期免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相等;
4.申报数据的调整
对前期申报错误的,当期可进行调整。前期少报出口额或低报征、退税率的,可在当期补报;前期多报出口额或高报征、退税率的,当期可以红字(或负数)差额数据冲减;也可用红字(或负数)将前期错误数据金额冲减,再重新全额申报蓝字数据。对于按会计制度规定允许扣除的运费、保险费和佣金,与原预估入帐值有差额的,也按此规则进行调整。本年度出口货物发生退运的,可在下期用红字(或负数)冲减出口销售收入进行调整。
四、生产企业“免、抵、退”单证办理
生产企业开展进料加工业务以及“免、抵、退”税凭证丢失需要办理有关证明的,在“免、抵、退”税申报期内申报办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发生退运的,可以随时申请办理有关证明。
(一)《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办理
1.进料加工业务的登记。开展进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在第一次进料之前,应持进料加工贸易合同、海关核发的《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并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向退税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2.《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出具。开展进料加工业务的生产企业在向退税部门申报办理“免、抵、退”税时,应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退税部门按规定审核后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
采用“实耗法”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按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出具;采用“购进法”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按当期全部购进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出具。
3.进料加工业务的核销。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最后一笔出口业务在海关核销之后、《进料加工登记手册》被海关收缴之前,持手册原件及《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到退税部门办理进料加工业务核销手续。退税部门根据进口料件和出口货物的实际发生情况出具《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核销后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与当期出具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一并参与计算。
(二)其他“免、抵、退”税单证办理。
1.《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生产企业遗失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需向
海关申请补办的,可在出口之日起六个月内凭主管退税部门出具的《补办出口报关单证明》,向海关申请补办。
生产企业在向主管退税部门申请出具《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时,应提交下列凭证资料:
(1)《关于申请出具(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的报告》
(2)出口货物报关单(其他未丢失的联次);
(3)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
(4)出口发票;
(5)主管退税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2.《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生产企业遗失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需向主管外汇管理局申请补办的,可凭主管退税部门出具的《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向外汇管理局提出补办申请。
生产企业向退税部门申报请出具《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关于申请出具(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的报告》;
(2)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3)出口发票;
(4)主管退税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3.《代理出口未退税证明》。委托方(生产企业)遗失受托方(外贸企业)主管退税部门出具的《代理出口货物证明》需申请补办的,应由委托方先向其主管退税部门申请出具《代理出口未退税证明》。
委托方(生产企业)在向其主管退税部门申请办理《代理出口未退税证明》时,应提交下列凭证资料:
(1)《关于申请出具(代理出口未退税证明)的报告》;
(2)受托方主管退税部门已加盖“已办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戳记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3)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
(4)代理出口协议(合同)副本及复印件;
(5)主管退税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4.《出口货物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生产企业在出口货物报关离境、因故发生退运、且海关已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的,须凭其主管退税部门出具的《出口货物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向海关申请办理退运手续。
本年度出口货物发生退运的,可在下期用红字(或负数)冲减出口销售收入进行调整(或年终清算时调整);以前年度出口货物发生退运的,应补缴原免抵退税款,应补税额=退运货物出口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追税率,补税预算科目为“出口货物退增值税”。若退运货物由于单证不齐等原因已视同内销货物征税的,则不须补缴税款。
生产企业向主管退税部门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关于申请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的报告》;
(2)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3)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
(4)出口发票;
(5)主管退税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五、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审核、审批
(一)审核审批程序
退税部门每月15日前受理生产企业上月的“免、抵、退”税申报后,应于月底前审核完毕并报送地、市级退税机关或省级退税机关(以下简称退税机关)审批。退税机关按规定审批后,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反馈退税部门。对需要办理退税的,由退税机关在国家下达的出口退税指标内开具《收入退还书》并办理退库手续;对需要免抵调库的,由退税机关在国家下达的出口退税指标内出具《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见附件七)给征税机关,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退税机关应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免、抵、退”税情况在与计会部门及国库对账的基础上汇总统计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征税机关应在接到《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的当月,以正式文件通知同级国库办理调库手续。
(二)审核审批职责
1.主管征税机关的征税部门或岗位审核职责
(1)审核《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与“免、抵、退”税有关项目的填报是否正确;
(2)根据退税部门提供的企业自报关出口之日起超过6个月未收齐有关出口退税凭证或未向退税部门办理“免、抵、退”税申报手续的出口货物的信息,按规定计算征税(另有规定者除外);(标为灰色部分已于2006年4月30日失效)
(3)根据退税部门年终反馈的《免抵退税请算通知书》,对出口企业纳税申报应调整的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检查;
(4)根据退税机关开具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以正式文件通知同级国库办理免抵税额调库手续。
2.主管征税机关的退税部门或岗位主要审核职责
(1)负责受理生产企业的“免、抵、退”申报并审核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凭证的内容、印章是否齐全、其实、合法、有效;
(2)审核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申报“免、抵、退”税的报表种类、内容及印章是否齐全、准确;
(3)审核企业申报的电子数据是否与有关部门传递的电子信息(海关报关单电子信息、外管局外汇核销单信息、中远期收汇证明信息、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信息等)是否相符;
(4)负责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核疑点的核实与调整;
(5)负责“免、抵、退”税有关单证的办理;
(6)根据企业申报“免、抵、退”税情况及出口电子信息,将超出六个月未收齐单证部分和未办理“免、抵、退”税申报手续的免抵退出口货物情况反馈给征税部门;
(7)负责出口货物“免、抵、退”税资料的管理和归档,“免、抵、退”税资料原则上最少保存十年;
(8)负责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年终清算,将《免抵退税清算通知书》及时上报退税机关并反馈给征税部门。
3.退税机关主要审核审批职责
(1)负责“免、抵、退”税内外部电子信息的接收、清分和生产企业“免、抵、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维护;
(2)负责对基层退税部门审核的“免、抵、退”税情况进行抽查;
(3)负责《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的出具,负责办理生产企业“免、抵、退”税业务应退税额的退库;
(4)负责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情况的统计、分析,并于每月10日前上报《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统计月报表》(见附件八);
(5)负责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清算的组织、检查、统计、分析、并按时汇总向总局上报年终清算报告及附表。
六、其他问题
(一)关于“免、抵、退”税年终清算、检查、出口非自产货物(包括委托加工和视同自产货物)、深加工结转的管理办法及小型出口企业标准等问题的规定另行下达。
(二)地可根据《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的基本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予以执行。
附件一: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略)
附件二: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略)
附件三: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略)
附件四: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略)
附件五: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略)
附件六: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略)
附件七: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略)
【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推荐阅读:
有机食品证书05-09
何为有机食品07-01
正确认识有机食品05-29
绿色有机食品出口10-22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06-27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08-03
有机食品发布会08-21
有机食品的发展趋势11-17
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07-19
有机食品迎来中国制造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