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共7篇)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 篇1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论文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本文从有机农业的概念及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了有机食品
在我国推广的屏障及展望.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论文正文:
1.有机农业概念: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 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农业生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 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2.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但2002年以前由于标准不统一,管理部门多,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发展速度。2003年后,随着《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划归认监委统一管理以及有机认证工作的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发展。到2005年底,中国约有1600个企业,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转换)食品认证,有机认证面积169.4万公顷(包括捕捞水域、放牧区域),产量307万吨,转换认证面积61万公顷,产量181万吨。野生采集208万公顷,产量5万吨。有效认证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最近几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应运而得到蓬勃的发展,不断的有新的基地及新的有机产品通过认证走向市场,走向我们的餐桌。虽然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A.有机农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消费人口纵多,但是我国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B.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0.1%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C.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与科研开发缺少经费,国内鲜有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特别是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D.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公共认识与诚信体系的缺乏,无序竞争的问题相当严重,有机认证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以上是我国有机农业在推广过程存在的一些小瓶颈,为了解决这些,我们应该科学把握定位,发展有机食品需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加强对有机食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切实加强监管,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用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使有机农业在我国不断的发展。
4.发展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发展顺利,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3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5.0%,也就是50-60亿美元的规模甚至更高,毫无疑问,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已经具备开发有机食品的很多有利条件,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事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既要积极推动她的发展,又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如何同时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要想使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切实解决有机生产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严格,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把中国的有机食品牌子做大、做响、做强。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孟凡乔.《绿色食品》.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世界农业,2004,(7):7~11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 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关系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 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进人80年代, 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 如“替代农业”“低投人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1]。我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设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逐步开展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外出口等工作。
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各级人民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国际上对与绿色食品类似的食品的叫法不尽相同, 在芬兰、瑞典等国家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 美国叫“有机食品”, 在日本称“自然食品”等[2]。虽然它们的宗旨和目标基本一致, 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雾里看花”, 就连业内人士也很难科学的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的优劣。有人甚至认为AA级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3], 为了正确引导绿色消费, 为了使我国安全食品健康发展和有序管理, 明确各食品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安全食品体系的重要内容。笔者就什么是绿色食品, 什么是有机食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绿色食品是否是有机食品
1.1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学说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和加工、经专门机构认定。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 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原则生产”,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加工生产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动植物生长调解剂、食品添加剂以及其它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3]。
1.2独立体系学说
(1)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它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 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标准”的基础上,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绿色食品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 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1]。
(2) 中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阶段。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IFOAM) ”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有机生产标准, 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 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 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4]。
1.3笔者的观点
本人赞同独立学说的观点其原因有4:
(1) 从发展背景看, 绿色食品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借鉴国际相关行业作法的基础上产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二战以后, 欧、美、日、澳等地区和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随着农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源源不断地向土地输入, 在丰富食物供给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能源依赖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其次, 造成有害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富积, 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 导致食品污染, 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第三, 片面依赖化学肥料增产, 忽视有机肥, 使土壤中有机质减少, 限制了微生物活动, 恶化了土壤理化性质, 从而导致肥力下降, 土地生产能力萎缩;第四, 片面依赖农机、化肥等措施, 加之不合理的耕作, 引起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1962年, 卡逊女士在《春风无语》中的论断无疑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70年代初, 美国政府又发现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其农田表土每年流失40多亿t, 地下水和河流中硝酸盐也出现超标, 便开始重视化肥和除草剂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问题。从此, 以不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饲料添加剂为特征的有机农业, 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日本于1971年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 并且对一些农产品开始使用“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的标记。1972年11月5日,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 在法国的弗赛拉斯 (Versailles) 成立, 标志着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 许多国家开始从农业着手, 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快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替代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践。1990年5月, 针对中国的国情,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借鉴国际相关行业作法的基础上, 我国决定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并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1992年11月, 中国绿色食品的权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并于次年5月被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1FOAM) 接纳为正式成员[5]。
(2) 从我国安全食品体系看, “绿色食品”是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马爱国主任指出农业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方向是的处理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保持协调发展的工作基础。要准确把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自的基本定位, 着眼全局, 统筹谋划;要从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要求出发, 紧密结合农业发展目标, 确定认证产品的发展重点;要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自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 采取相应的推进方式和工作措施, 建立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正确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规划, 合理选择认证产品类型, 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产品水平。
(3) 从目前在我国食品市场主要存在的食品类型和各种安全食品之间的关系看,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同属于安全食品的不同类型: (1) 常规食品。 (2) 无公害食品。 (3) 绿色食品。 (4) 有机食品。
除此之外, 还有诸如:生态食品、保健食品、自然食品、天然食品等。这些食品大都是在安全食品框架下衍生出来的, 品种较多, 质量不一。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3类。
常规食品合格的常规食品是指符合我国相关食品卫生法的商品食品。
低级别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A级属于低级别安全食品。
高级别安全食品绿色食品AA级与有机食品 (亦称生态食品) 属于高级别安全食品。
上述3种分类级别依次越来越高, 而只有后两者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安全食品范畴。
各种食品之间的差别。食品之间除了在概念上的差别外, 其主要差别是各类食品的生产产地、生产培育、加工包装等过程中标准要求的不同。此外各自的概念、开发对象、满足的层次需求运作方式、运用的技术手段及认证程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别。就其各自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无公害食品产地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都有相应的规定, 但不完全统一。绿色食品标准采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标准。有机食品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主管, 标准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有机认证标准, 它注重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食品加工过程等全程要求[6]。
(4) 从目前国际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和从中国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发展与法规建设现状和发达国家比较看:不难看出, 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中, 突现了从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 到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到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 再到“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部署的确立, 我国安全食品体系呈现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的螺旋式发展脉络[2]。国际有机农业标准体系的特点是: (1) 强调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强调有机农业应该禁止或基本上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添加剂。 (3) 强调有机农业的基本形式是以自然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不提倡应用集约化生产方式。 (4) 强调有机农业的标准是对过程进行全程控制, 而不是简单的两头控制和所谓的化验分析。 (5)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不一定必须比常规农产品优秀, 以免造成宣传上的误导。 (6)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需要对全程进行控制, 包括检查、认证和授权[7]。
绿色认证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热门行动, 对愈来愈多的企业产生了吸引力。目前,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 (ISO) 已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 与以前制定的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 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 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5]。
国际标准化组织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和E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其中ISO14001是核心, 此外还有OHSAS18001国际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ISO14001和OHSAS18001这两大国际绿色体系即“双绿色认证”, 通过认证就标志着企业在通往国际市场, 打破国际贸易壁垒上开通了一条国际“双绿色”通道[8]。
中国是资源约束型国家, 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不能沿袭以牺牲环境和损耗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道路;经过80年代的改革发展, 中国城乡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并逐步向小康方向迈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必然要走向国际市场, 在全球关税壁垒逐步取消的情况下,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标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 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有机农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解决环境和食品污染问题, 更重要的是加强中国农业生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要由国外有机农业认证组织完成。尽管国家环保局曾经尝试制定有机食品标准, 由于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属于大农业产业范畴, 需要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才能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的问题, 因此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法规 (标准) 还很不完善[7]。
今后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必须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ISO、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产品的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修改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同时积极推进跨国认证、双边及多边认证、国际认证等[5]。
参考文献
[1]梁燕君.浅谈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济纵横, 2005 (6) :31-32.
[2]章家恩.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状况及其发展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 61 (3) :18-21.
[3]高红莉, 张海亮, 文春波.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当代生态农业, 2006 (1) :85-87.
[4]方一平, 曾勇, 李仕明.中国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1) :129-135, 146.
[5]谢瑾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8) :61-64.
[6]张虎成, 俞穆清, 田卫, 徐宁.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5 (4) :466-469, 472.
[7]宋魁.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化状况及其对策.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2 (5) :90-95.
绿色财富与有机农业发展 篇3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惟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卡逊·蕾切尔
这是美国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卡逊·蕾切尔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过的一段话。她告诉我们,在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人们长期以来所走的面临着灾难结果的道路,另一条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惟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的道路。
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当年的卡逊·蕾切尔并没有给出这两条道路的名称。今天,当我们党的十八大明确做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部署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卡逊·蕾切尔所说的这两条道路,一条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特征,以牺牲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工业文明的道路,一条就是我们正要走向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以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的道路。
环顾今日的世界,人类正站在这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一方面由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和生态危机正向我们疾步走来,许多国家人民处于贫困境地,部分国家和地区陷入社会动荡乃至战争深渊,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正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追求环境与发展共赢而努力奋斗。
正是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绿色财富”,一个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人类社会以往那种对财富不加区分、对获取财富不择手段的传统财富观念的批判和扬弃,也是我们今天所处历史发展新时代的呼唤。
二、关于绿色财富的内涵及其与传统财富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绿色财富呢?
众所周知,“财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为什么追求财富”、“追求什么财富”、“如何获取财富”、“财富的用途是什么”等问题上,社会主体之间却有着极大的差别,以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财富可以不加区分地拥有、可以不择手段地获取、可以为所欲为地挥霍,财富也因此呈现种种不同的颜色。譬如:以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为特征的血色财富;以贪污、盗窃、污染环境为特征的黑色财富;以色情、赌博、拐卖妇女为特征的黄色财富;以制毒贩毒、危害人类健康为特征的白色财富;以收受礼金、礼物等权利寻租和回扣、返点、滥发奖金等额外“好处费”为特征的灰色财富;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法手段为特征的变色财富;如此等等。当然,也有我今天所讲的绿色财富。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形形色色的财富世界。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发生各种纷争、冲突、动荡乃至战争,人们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过程中之所以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其源盖出于此。
所谓绿色财富,就是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准则,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有利于人类健康繁衍,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其核心是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
其中,“资源安全”指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财富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低耗、循环利用和财富消费过程对资源的节约;
“环境安全”指的是不破坏和污染环境,是财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财富消费过程的无害化;
“生态安全”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被破坏,是财富生产过程恪守生态优先原则和财富消费过程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社会安全”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财富生产和消费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诚信守法,是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应有的责任、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这“四个安全”是绿色财富的核心理念,缺一不可。
事实上,这“四个安全”的提出也为我们确立了绿色财富的四条界定标准,即衡量资源安全的经济学标准、衡量环境安全的环境科学标准、衡量生态安全的生态学标准、衡量社会安全的人文社会科学标准。其中,前三条标准衡量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第四条标准衡量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只有同时符合这四条标准的财富,才是我们所说的绿色财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财富同人们通常意义的财富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前提不同。绿色财富是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的;通常意义的财富是不以这 “四个安全”为前提的。
其次是涵盖的范围不同。绿色财富除了传统经济学意义的物质财富外,还涵盖森林、湿地、雪山、草原、河流等自然财富;通常意义的财富并不承认森林、湿地、雪山、草原、河流等自然财富。
第三是功用不同。绿色财富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繁衍,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通常意义的财富未必具有这“三个有利于”的功用。
第四是涉及的学科不同。绿色财富涉及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而通常意义的财富一般只涉及经济学一个学科。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新事物甚至新时代的到来。我认为,“绿色财富”就是这样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它所预示的“新事物”就是正在我们国内外蓬勃兴起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它所预示的“新时代”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三、关于绿色财富的分类
与人类认知领域的其他许多概念一样,绿色财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因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nlc202309031657
这里我们首先按照绿色财富的存在形态将绿色财富划分为绿色物质财富、绿色精神财富和绿色人力财富。
所谓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绿色财富,例如森林、草地、雪山、环保节能汽车、绿色生态建筑等。
所谓绿色精神财富,指的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绿色财富,例如优秀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制度、法律、政策等。
所谓绿色人力财富,指的是以人力资源形态存在的绿色财富,就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具有一定智力或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例如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公务员、工人、农民、媒体记者等。
为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把包含这三大种类的绿色财富统称为“广义的绿色财富”,把其中的绿色物质财富称为“狭义的绿色财富”。
对于绿色物质财富我们还可以按照是否经过人为加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天然型绿色物质财富、人造型绿色物质财富和组合型绿色物质财富。
所谓天然型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未经人类加工天然形成的绿色物质财富,例如天然林、天然湿地、天然草原、生物多样性等。
所谓人造型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经过人类加工生产出来的绿色物质财富,例如绿色建筑、绿色家具、绿色服饰、绿色汽车等。
所谓组合型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天然绿色物质财富与人造绿色物质财富组合而形成的绿色物质财富,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自然风景区等。
当然,对于绿色财富我们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譬如我们可以按照绿色财富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国家)还是个人将绿色财富划分为绿色个人财富和绿色社会财富;可以按照绿色财富的物质存在形式将绿色财富划分为有形绿色财富与无形绿色财富;可以按照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划分为绿色生理财富和绿色心理财富……如此等等。
四、关于绿色财富的创造途径
(一)创造绿色财富最要紧的是树立绿色财富观。
这是因为人们的财富观念决定和影响着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财富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富。在传统财富观念下,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在创造和拥有财富过程中只顾及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不顾及其对人类健康繁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正是多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诸多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也正是由于传统财富观导致的种种负面影响,从反面教育了人们,促使绿色财富观应运而生。
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财富观。正是主流财富观引导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是以有形和无形的商业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那么在正要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则有理由认为,生态文明时代的财富观理应是以绿色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即绿色财富观。只有树立这种绿色财富观,才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特质和发展目标相匹配;也只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牢固树立起绿色财富观,才能为创造绿色财富提供行动的指南和力量的源泉。
现在党和国家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这进一步为我们树立绿色财富观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装和理论依据。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会懂得:只有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健康为代价发展的经济,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只有在保证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前提下获取的财富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阳光、安全、可持续的绿色财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创造绿色财富最要紧的是树立绿色财富观。
(二)创造绿色财富必须以绿色物质财富为中心。
应该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绿色财富都是我们要努力为之奋斗的财富。但从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认为在创造绿色财富的进程中应以创造狭义的绿色财富即绿色物质财富为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坚持以创造绿色物质财富为中心是坚持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必然逻辑和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前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的健康为代价获取传统财富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实现由创造传统物质财富向创造绿色物质财富的根本转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任务和主导需求。
(三)创造绿色财富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这从下列材料即可得到证明:
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在最近于成都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的致辞中说: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煤,占全世界的22%,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这说明,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50%的能源。仅靠节约的能源又可以生产出一倍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档次大幅度提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跟环保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值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在未来12年内还有望翻番。
世界自然基金会2010年的报告称,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包括风能基础设施、太阳能电池板和生物乙醇生产等)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1.6万亿欧元(1欧元约合10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电子业的世界第三大产业,其2007年收益已经高达6300亿欧元,超过了全球制药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几年前在《节能减排与绿色财富》的文章中称,一个年产800万吨至10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如果对其可燃气全部加以回收利用,其燃值相当于120万千瓦发电厂提供的能源,如果全部利用其固体废物作为资源,就可以解决300万吨水泥厂的主要原料;按2000年汇率计,我国百万美元GDP总能耗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值高2.4倍,比美国高2.5倍,比欧盟高4.9倍,比日本高8.7倍,比印度高0.43倍,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将总能耗降下来,不要说降到世界平均值,就是降到印度的水平,也将会增添一笔十分巨大的绿色财富。
nlc202309031657
还有资料显示,美国犹他州的生物技术谷、日本的筑波生物产业区、德国的慕尼黑生物产业区、英国的剑桥生物产业区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群落发展的典型。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和软件巨头比尔·盖茨在内,全球一些超级富翁在金融危机的惨淡背景下,都将众人眼中的“逐利”资本大举进入绿色产业。美国通用电器公司2005年推出名为“绿色创想”的商业战略以来,其产品如海水淡化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发动机等,已经实现了3倍于公司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
这说明,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企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新机遇、新领域。
五、关于发展有机农业创造绿色
财富的几点看法
(一)发展有机农业是创造绿色财富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上讲,“有机农业”的质的规定性和“绿色财富”的质的规定性是完全契合的,发展有机农业所创造的正是真正意义的绿色财富;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说,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也已经走到这一步,而且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说明这条路不仅是必须走的,也是完全可以走得通的。
(二)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崇高事业。
这里说的“功德无量”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是对大自然功德无量,即生态效益好,有利于耕地等国土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农村区域的空气、土壤、水(包括地下水)免受污染,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再一个是对人类社会功德无量,即社会效益好,有利于确保粮食、蔬果等食品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农区、山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发展有机农业大有可为。
1、从社会需求上看,有机食品的销售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巨大市场。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6亿。其中,城镇人口7.3亿,占总人口53.73%,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四分之一。
据测算,在数量如此巨大的城市人口中,关注自身健康、渴望健康食品并具有相应购买力的高端(占城市总人口5%)和中高端(占城市总人口10%)理论消费者约为:1.095亿人。
此外,在占城市总人口85%的普通消费人群中,还有至少5%(约0.31025亿人)渴望健康食品并具有相应购买力的非中高端理论消费者。
以上三者合计:约为1.40525亿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9.25%,占全国总人口的10.33%。
应该说,这1.40525亿人都是我国健康食品市场的理论消费者,也可以说是我国健康食品市场的目标消费者。
如果按上述消费者人均月消费健康食品的不同档次(高端消费者2000元人民币、中高端消费者1000元人民币、非中高端消费者500元人民币)计算,则我国健康食品市场的年理论消费总额约为1.93815万亿元。
当然,这里所说的健康食品并不仅仅指有机食品,还包括绿色食品和其他无公害健康食品。但是,就算有机食品只占其消费总额的20%,那也是接近4000亿元啊!
然而刚刚出版的《中国有机产品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有机产品的总值为816.8亿元,这与我们上面所说的一年需求4000亿元的理论数据相比,只占约20%,可见其发展空间之大。更何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有机食品的社会需求还将不断增长呢。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吗?
2、从各地发展有机农业的成功经验上看,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这方面,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其经验“值得好好总结,逐步推广”的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公司采用多维立体种植方式,在茶园里实行间种套种,乔灌草花科学搭配,不仅使茶园的植被覆盖率达到130%,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茶叶种植中难以解决的水土流失问题,还用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通过种植木槿花吸引蜂类、蚁类杀灭茶叶的害虫,通过种植除虫菊防治茶叶的害虫,解决了茶树病虫害和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使其生产的茶叶成为真正的有机茶,进而使茶园的亩均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至千元左右大幅提高到万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南阳东仑生物光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光碳核(基)肥在发展有机农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广。农民用这种光碳核(基)肥生产各种农产品,投入少、产量高、品质好、又对环境友好,可以说是真正的有机产品。在我看来,这种用光碳核(基)肥生产的各类农产品可以统称为“光碳产品”或“光碳食品”,也在食品领域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类,从学术角度讲,就是增添一个新的概念。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类产品一定是很有生命力的,其发展前景一定是十分广阔的。
六、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是关于领导决策的,就是要做好主要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科学决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建议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学一点生态学,以懂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至少是懂得生态学的基本常识),懂得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懂得生态学原理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科学应用,懂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将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切实融入发展有机农业的决策中去。同时,建议相关领导同志在决策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不仅要听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农学家的意见,更要听听生态学家和有机农业专家、生态工程专家的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科技专家”常常打着“提高产量”、“为农民增收”等幌子坑蒙拐骗,如前些年出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廋肉精、毒姜、毒胶囊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大家切不可上当受骗。
第二点建议,是关于有机农业的实施主体的,就是要对相关企业家、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开展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教育。
nlc202309031657
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机农业知识,二是包括生态伦理在内的伦理道德知识,三是相关法律知识。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相关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掌握有机农业科技知识和相关应用技能,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和增强法治观念,为顺利实施发展有机农业的科学决策和相关方案构建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氛围。
这里我之所以特别提出伦理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其原因在于:现在,包括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在内的全社会的整体伦理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已经下降到严重危及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程度了。正是由于伦理道德水平的下降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我们许多原本正常经营的企业为了自身“利润”的增长可以毫不顾忌地向土壤、河流和大气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渣、废水和废气,我们许多原本朴实善良的农民兄弟为了“挣钱”可以眯着良心地以次充好,甚至公然造假。其结果是造成整个市场鱼龙混杂、诚信缺失,使得真正的有机产品也没有人买。在我看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切实有效解决,长此下去,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有机农业的种种构想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点建议是关于相关部门和区域合作的,就是发展有机农业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行动。
这里说的跨部门联合行动,主要指作为我国农业主管部门的农业部门,要和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生产管理的其他相关部门,如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国土部门、海洋部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食品检验检疫部门等,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同心合力做好相关工作。
这里说的跨区域联合行动,主要指一些跨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大范围的有机农业发展区域,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相关政府之间要明确权责划分,切实做到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这是因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与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食品)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相匹配的大范围良好的自然条件,包括良好的水质、土壤、空气、光照、气温等,而这些自然条件本身是不按行政区域来划分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部分专门提出要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我们发展有机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文是作者、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黎祖交教授在2014区域扶贫开发与有机农业拓展高层论坛暨全国有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联谊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发表时本刊略有删节。)
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4
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
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万公顷,加拿大34万公顷。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列支敦士登17.97%,瑞士9%,奥地利8.64%,意大利6.76%,芬兰
6.73%,.丹麦6.20%,瑞典5.20%,捷克共和国3.86%,冰岛3.4%,英国3.33%。目前,国际有机食品贸易市场上有机食品品种主要有粮食、油料、肉类、蛋奶制品、饮料、酒类、加啡、可可、茶叶、草药、调味品、甜味品等,此外还有动物饲料、种子、棉花、花卉等有机产品。
近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根据国际贸易中心估测,全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零售总额1997年约为100亿美元,2000年已经增长到175亿美元,增幅75%左右,美国有机食品零售总额最多,为80亿美元,其次是日本25亿美元,德国2300万美元,瑞士470万美元,丹麦360万美元,奥地利260万美元。2001年全世界有机食品零售总额估计为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2%,欧洲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2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46%;北美占37%,亚洲大约16%,大洋洲只有1%。2002年全球有机食品增长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短期内需求较大的市场仍然是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三、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有机食品零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很小,只有2-3%,但增长潜力巨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将出现显著增长,一是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特别是BSE事件,促进有机食品生产消费
迅速增长;二是一批大的食品商如麦当劳、雀巢等已进入有机食品行业,正雄心勃勃地进行有机产品的营销开发,试图抢占国际有机产品市场。三是食品加工部门调整结构进行有机产品开发,改进包装,促进有机食品国际贸易。四是许多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据国际贸易中心预测,近期内有机食品增长率主要市场大致在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较多,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由于有机食品市场主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商机。特别是那些不在欧洲或北美生产的有机产品如咖啡、茶叶、可可、香料、热带水果、柑桔、蔬菜等产品由于发达国家需求量大,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大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农业技术中有机农业管理成分较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农药、化肥使用少,污染轻,这些地区相对比较容易转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上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力需求。最近几年,国家七部委在全国开展了50个农业生态试点县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0个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同时,我国已建立了有机农业和有食品发展机构,即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已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 篇5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一有机农业产生的背景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德国和瑞士,这在当时是对应刚刚起步的石油农业而产生的一种生态和环境保护理念,而不是一种实际的行动。
20世纪40-50年代是发达国家石油农业高速发展的年代,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因此就有一部分先驱者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随着现代石油农业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影响的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纷纷于20世纪60和70年代自发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也初步形成。1972年,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欧洲成立的,它的成立是有机农业运动发展的里程碑。现在,IFOAM已经成为全世界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界公认的联络与协调中心,拥有分布在全世界100个国家的730个会员机构。随着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进口需求的急剧增加,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我国的传统农业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侵蚀,海洋的污染,热带雨林的减少,土地的沙漠化等都在不断加剧,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性,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众多研究机构、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参与下,中国各地启动并组织了生态农业运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千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和数十个生态县,还研究并推广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这些都为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机农业的目标
农业的首要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足够食物,而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者时刻与其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建立相互适应的关系。有机农业的目标就是在保证政府目标实现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目标的有效达成,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均衡和协调。
三有机农业的意义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 篇6
成立于1986年的佳多公司早年便是物理农业、生态系统的践行者, 以“倡导生态农林理念、创造和谐生存空间”为己任, 一直致力于农林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防治器械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 拥有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佳多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佳多农林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佳多农林生态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佳多病虫调查统计器、佳多种子催芽仪等诸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品。
人们向往生态农业, 渴望绿色和有机食品, 同时又对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生产产量存在担忧。面对多数人的这一矛盾心理, 2009年, 佳多在河南省汤阴县筹建了1 333 hm2 (2万亩) 的琵琶寺有机生态园区, 据河南省佳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孙乃霞介绍说, 佳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做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探路者, 摒弃离开化肥农药农业就无法生产的理念, 园区完全采用佳多公司的ATCSP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 向世人展示物理防控技术、有机循环农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在孙总的解说下, 一幅生态、有机、天然、绿色、休闲、美好的农业生产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蔚蓝的天空, 清新的空气, 茂盛的草木, 满眼的绿色, 觅食的鸡鸭。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田野里种植着有机五谷、有机蔬菜、有机果树;佳多各种设备、系统应用于园区内;工人在锄草、浇水、采摘;几个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园区内, 路边嬉笑的儿童快乐地玩耍……
佳多有机食品的类别丰富多样, 有马齿苋、荠菜、茵陈、扫帚苗等天然野菜, 也有小麦、水稻、玉米、芝麻、谷子、甘薯等, 有机蔬菜囊括了茼蒿、韭菜、茴香、豆角、茄子、西兰花等市面上常见的几十个品种, 核桃、柿子、枸杞、金银花、酸枣等水果干果令人望而生津, 散养的土鸡悠哉地散布在林间田垅, 啄食着田间的害虫、杂草, 同时又“执行”着施放有机肥料的任务……
种植、养殖互为所用, 全产业链覆盖、无缝链接
佳多有机产品生产科技支撑系统 (STSSOP系统) 由佳多沼气循环应用过程系统 (MCAES) 、佳多测土测肥配方施肥系统 (SFMFS) 、自动节水灌溉系统 (CAIS) 、佳多新技术研发体系 (NTRDS) 、佳多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 (ATCSP) 和食品安全检测系统 (FSDS) 6大系统组成, 几乎是涵盖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产业链环节。
琵琶寺万亩有机生态园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纯净沃土, 历史文化悠久。早先这里人少地多, 靠天吃饭, 田间投入甚少, 使这片土地没有经受大量的化肥、农药污染。流转后, 佳多实行了计划性的弃荒休耕, 恢复生物链。孙总介绍说, 园区在播种时不进行常规的种子包衣, 确保从种子起就没有被化学药剂“侵害”。肥料补养选用园区内自产有机肥 (如猪、鸡粪便等) , 并辅以科学精确的测土测肥配方施肥, 还原了土壤应有的深厚与肥沃, 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为有机食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必要条件。
园区远离城市, 且外围边界种植有80~800 m的生态防护隔离绿环, 与外界进行隔离, 减少了周围环境对园区内部循环系统的干扰, 为保护有机农林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安全空间, 再加上地势呈丘陵、半丘陵状, 所以空气流动, 病虫害传播程度很低。淇河——被誉为豫北地区唯一未受污染的河流, 一支流向鹤壁成为市民饮用水, 另一支流经琵琶寺万亩有机生态园, 润泽万物。根据有机生产的标准, 佳多公司还外设有沼泽过滤带保护水源, 内凿200m深井满足灌溉、养殖所需。
害虫防治方面,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板、性信息素、天敌、紫外杀菌灯等生态技术, 杜绝了农药的危害。在探索作物生长环境等领域, 佳多也有许多创新的思路, 譬如在农田林地的表面上, 允许适度数量、规模的小草生长, 既可以蓄水保墒固肥, 又能借助草叶吸收转化光合作用的太阳能, 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有机食品的形成。散养的家禽家畜没有铁笼的束缚, 没有栅栏的羁绊, 更重要的是零使用激素、抗生素, 不进行人工注射防疫, 实施中草药预防治疗。
有机食品加工过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纯天然制作。面粉采用悠久古老的石磨, 低速碾磨, 保留小麦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的膳食纤维结构, 玉米面同样采用这种加工方法, 避免高温破坏营养成分。
孙总表示, 为了保证销售渠道的纯洁性, 琵琶寺有机生态园生产的产品不进入超市, 而是由佳多专用的冷藏配送车辆负责运输到全国各个营销网点, 目前佳多的有机食品连锁店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武汉、长沙、郑州等在内的18个城市。购买琵琶寺有机食品, 顾客需先预定, 营养师配餐后由连锁店直接送货上门,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避免了流通环节带来的污染。
佳多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 但为了让用户放心, 公司坚持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认证的原则。
探索建立“四次收入”先进的经营模式
为了提升生产、技术等管理水平, 探索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公司先后成立了汤阴县佳羑林果专业合作社、汤阴县生恢蔬菜专业合作社、汤阴县原野沼气专业合作社、汤阴县羑佳种植专业合作社、汤阴县佳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汤阴县佳旺养殖专业合作社, 进行了专业的分工管理。
佳多通过“公司+合作社 (协会) +农户 (现代农庄) ”的模式, 开辟了农民增收的“四次收入”渠道。通过土地流转, 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这是“第一次收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农民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报酬, 这是“第二次收入”;通过发挥农民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获取绩效工资, 实现剩余价值的首次分配, 这是“第三次收入”;农民将自己的技术、资产、土地等入股园区进行分红, 实现剩余价值的再次分配, 这是“第四次收入”。在园区建设过程中, 佳多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问题捆绑在一起, 获得了同步解决、联合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及城乡差距等问题, 农民自身也进行了身份的转变, 从普通农民转变为懂技术的“农民工人”, 从传统农民转变为园区的股东, 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的、良好的基础。
获得荣誉
1991年, 佳多公司推出了其专利产品“频振式杀虫灯”, 这在我国当时的农林植保领域引起了轰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广学安排试点亲自对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的控害保益效果进行验证;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式邦称之为“灯光治虫技术的一项重要进展”;农业部原副部长范小建称赞为“中国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曙光”;全国农技中心原主任夏敬源称之为“世界物理杀虫第一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连续12年被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全国重点推广产品, 被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列为监制、推广产品, 出口到12个国家和地区。2010—2014年共有19项产品进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05年, 佳多公司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年参与起草了《频振式杀虫灯》等7项国家标准;2009年参与制定了全国林业系统《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行业标准;2012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佳多琵琶寺有机生态园2012年被环保部批准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3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林业有机食品有害生物防控示范基地, 同年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
目前, 佳多公司的产品已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行政特区, 并远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波兰、德国、英国、约旦、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伊拉克、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 篇7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近日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韩沛新表示,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要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背景,谋划如何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要坚持走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相结合、国际一般规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认为,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是农业部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充分依靠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更多的能人志士,结合中国的农情和国情,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规范有序发展。
中央财政近25亿元补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下达山西、湖北等十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0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83万亩、退耕还草17万亩。
《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20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3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68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种草费120元。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补助资金分两次下达,每亩第一年500元(其中种苗种草费120元)、第三年300元。同时,《总体方案》还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政策宣传、检查验收等工作所需经费,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根据上述补助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24.976亿元,其中现金补助24.796亿元,工作经费一次性补助0.18亿元。
2015年我国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2015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5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千克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
据了解,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国家在主产区从2004年起对稻谷、从2006年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我国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攻关获重大突破
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凭借从品种选择、育秧、田间管理到收获等环节的7项关键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协同攻关的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试验近日获得重大突破:水稻增产和节本效益显著,亩均增产100千克左右,比常规种植约增加10%。
据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介绍,今年在江西珠湖农场,科研人员选用“广两优7203”“广两优7217”“内2优111”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同时将“水稻好氧栽培技术”“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植物免疫诱抗剂”“适合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集成“组装”并推广应用。采用集成技术的田块,比当地主栽品种使用常规技术亩均增产100千克左右,增加收入最高达235元;同时,每亩比常规技术节约物化投入50元左右,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约200元,每亩增加总效益近500元。
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农业部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了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现场会。来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11个省市有关部门、棉花科研单位的代表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观摩了凯斯、约翰迪尔、贵航、天鹅等大型采棉机现场作业,观看了深松整地、精量播种、中耕施肥、植保、秸秆收获和利用等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机具的作业演示及展示,实地参观了机采棉清选加工现场,交流了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研讨了机采棉发展趋势、推进措施,并对今后黄河和长江流域加快推进棉花机械化生产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近几年,山东省围绕解决机采棉这个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开展协同攻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较快发展,今年全省按机采棉标准播种面积近10万亩。河南省农机部门2012年开始试验机采棉种植品种、模式和脱叶剂使用等田间管理技术,对麦后移栽和麦后直播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对比。山东省、河北省组织研发了一批棉花耕整-施肥-覆膜-播种联合作业机、棉秆收集处理(还田或粉碎)机具和自走式四轮高地隙棉田喷雾机。湖北省的机采棉试验正有序推进。
为了尽快实现棉花机械化关键薄弱环节技术的突破,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一要建立棉业联合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发改、质检、供销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等有关单位沟通合作,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共同研究解决棉花生产、收储、加工等方面的问题。二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特别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加强试验示范,科学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加大对棉花主产区和棉花生产机械化补贴的支持力度,为加快突破棉花生产机械化的瓶颈提供支撑。四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建立棉花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技术普及应用。五要推进棉花规模化生产。发挥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鼓励棉花生产向种植大户、植棉能手转移和集中。积极发展棉花生产合作社,统一种植模式,促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标准化。
我国育成首个异交不亲和糯玉米
日前,在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玉米田里,农业专家组对一种糯玉米进行了异交率检测。经专家组鉴定,在混种条件下,这种特殊的糯玉米,异交率只有0.08%;而普通的糯玉米,异交率高达19.2%,约是特殊糯玉米的240倍。这种特殊的糯玉米,称为异交不亲和糯玉米,是科技部和中科院组织实施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小麦和玉米抗逆、优质、高产、稳产品种鉴定筛选与示范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nlc202309020138
据该玉米品种培育者、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陈化榜介绍,我们日常所食用的糯玉米,都需要在远离其他玉米的地方隔离种植或与普通玉米错期播种,才能保证糯性。而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里种植的这种特殊糯玉米,即使跟其他玉米混种,却也能保持它应有的糯性品质。相邻种植的对照糯玉米,却因接受了其他玉米的花粉,结出的不少籽粒都失去了糯性。
据悉,此品种的育成,使糯玉米有望告别“隔离种植”生产难题。这套技术还可应用在我国玉米制种技术上,解决制种过程中大面积隔离地块难觅的问题,提高制种纯度,解决我国玉米种业制种环节的一大难题。
新疆兵团育成棉花新品种ZH-1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一团棉花新品种选育工作基地内,技术人员在忙着挑选、采摘新品种棉花ZH-1,为来年该品种棉花继续选优以及大面积推广种植做准备。
棉花新品种ZH-1是一个早熟品种,它的生育期在125天左右,绒长可以达到30厘米。八十一团良繁站技术员宦忠介绍说,新品种ZH-1比目前该团推广的81-4品质优、早熟性好,利于机采。
科学家研制出碳酸口感苹果
据报道,科学家们经过10年研究,近日终于培育出了新型碳酸口味起泡苹果。当你咬下起泡苹果,嘴里会立即充盈甜蜜的果汁,口感独特,就如同喝汽水一般酣畅淋漓。但此类味觉感受只能通过直接咬苹果来获得,并不能榨出碳酸苹果汁。
一种新发明的简易工具可用于海胆取肉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李娜、陈丕茂等人发明的“一种用于海胆取肉的简易工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该实用新型海胆取肉工具,包括撑开装置、底槽和盖合在底槽上的上盖,其中撑开装置包括通过铰接轴相互铰接的两根撑开臂,各撑开臂的尾部接有操作手柄,上盖的中部设有插入孔,撑开臂的前部穿过插入孔并伸入底槽内,且铰接轴固定连接在插入孔中。使用该工具,人员无需直接接触海胆就能将海胆肉取出,极大地方便了操作,同时也避免了海胆刺的伤害。
H7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研制成功
近日,从农业部获悉,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亚型,H7N9/PR8株),并通过了新兽药评价,作为应急技术储备。
为进一步做好H7N9流感疫情应对工作,及时发现、剔除家禽H7N9流感病毒,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农业部制定并实施《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在实施剔除计划的同时,农业部积极组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H7N9禽流感疫苗,以备急需。在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下,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亚型,H7N9/PR8株)。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免疫效果良好,可对H7N9禽流感病毒攻击提供有效保护,能够100%阻止病毒复制和排泄,对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降低病毒高致病力突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疫病防控需要,即可马上使用该疫苗对家禽实施免疫,确保H7N9禽流感可防可控。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07-19
雷公尖乡2009年绿色有机农业工作要点06-06
有机产品认证有机农业06-16
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01-05
有机农业01-13
我国有机农业01-19
透明的有机农业10-15
闽台有机农业06-14
有机农业的发展0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