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通用3篇)
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 篇1
摘要:针对目前国际上对与绿色食品类似的食品的诸多不相同叫法, 人们很难科学的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的优劣。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说明“绿色食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是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同属于安全食品的不同类型。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关系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 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进人80年代, 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 如“替代农业”“低投人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1]。我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设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逐步开展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外出口等工作。
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各级人民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国际上对与绿色食品类似的食品的叫法不尽相同, 在芬兰、瑞典等国家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 美国叫“有机食品”, 在日本称“自然食品”等[2]。虽然它们的宗旨和目标基本一致, 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雾里看花”, 就连业内人士也很难科学的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的优劣。有人甚至认为AA级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3], 为了正确引导绿色消费, 为了使我国安全食品健康发展和有序管理, 明确各食品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安全食品体系的重要内容。笔者就什么是绿色食品, 什么是有机食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绿色食品是否是有机食品
1.1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学说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和加工、经专门机构认定。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 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原则生产”,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加工生产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动植物生长调解剂、食品添加剂以及其它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3]。
1.2独立体系学说
(1)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它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 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标准”的基础上,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绿色食品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 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1]。
(2) 中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阶段。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IFOAM) ”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有机生产标准, 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 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 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4]。
1.3笔者的观点
本人赞同独立学说的观点其原因有4:
(1) 从发展背景看, 绿色食品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借鉴国际相关行业作法的基础上产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二战以后, 欧、美、日、澳等地区和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随着农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源源不断地向土地输入, 在丰富食物供给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能源依赖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其次, 造成有害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富积, 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 导致食品污染, 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第三, 片面依赖化学肥料增产, 忽视有机肥, 使土壤中有机质减少, 限制了微生物活动, 恶化了土壤理化性质, 从而导致肥力下降, 土地生产能力萎缩;第四, 片面依赖农机、化肥等措施, 加之不合理的耕作, 引起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1962年, 卡逊女士在《春风无语》中的论断无疑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70年代初, 美国政府又发现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其农田表土每年流失40多亿t, 地下水和河流中硝酸盐也出现超标, 便开始重视化肥和除草剂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问题。从此, 以不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饲料添加剂为特征的有机农业, 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日本于1971年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 并且对一些农产品开始使用“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的标记。1972年11月5日,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 在法国的弗赛拉斯 (Versailles) 成立, 标志着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 许多国家开始从农业着手, 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快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替代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践。1990年5月, 针对中国的国情,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借鉴国际相关行业作法的基础上, 我国决定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并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1992年11月, 中国绿色食品的权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并于次年5月被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1FOAM) 接纳为正式成员[5]。
(2) 从我国安全食品体系看, “绿色食品”是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马爱国主任指出农业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方向是的处理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保持协调发展的工作基础。要准确把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自的基本定位, 着眼全局, 统筹谋划;要从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要求出发, 紧密结合农业发展目标, 确定认证产品的发展重点;要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自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 采取相应的推进方式和工作措施, 建立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正确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规划, 合理选择认证产品类型, 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产品水平。
(3) 从目前在我国食品市场主要存在的食品类型和各种安全食品之间的关系看,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同属于安全食品的不同类型: (1) 常规食品。 (2) 无公害食品。 (3) 绿色食品。 (4) 有机食品。
除此之外, 还有诸如:生态食品、保健食品、自然食品、天然食品等。这些食品大都是在安全食品框架下衍生出来的, 品种较多, 质量不一。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3类。
常规食品合格的常规食品是指符合我国相关食品卫生法的商品食品。
低级别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A级属于低级别安全食品。
高级别安全食品绿色食品AA级与有机食品 (亦称生态食品) 属于高级别安全食品。
上述3种分类级别依次越来越高, 而只有后两者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安全食品范畴。
各种食品之间的差别。食品之间除了在概念上的差别外, 其主要差别是各类食品的生产产地、生产培育、加工包装等过程中标准要求的不同。此外各自的概念、开发对象、满足的层次需求运作方式、运用的技术手段及认证程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别。就其各自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无公害食品产地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都有相应的规定, 但不完全统一。绿色食品标准采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标准。有机食品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主管, 标准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有机认证标准, 它注重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食品加工过程等全程要求[6]。
(4) 从目前国际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和从中国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发展与法规建设现状和发达国家比较看:不难看出, 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中, 突现了从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 到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到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 再到“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部署的确立, 我国安全食品体系呈现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的螺旋式发展脉络[2]。国际有机农业标准体系的特点是: (1) 强调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强调有机农业应该禁止或基本上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添加剂。 (3) 强调有机农业的基本形式是以自然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不提倡应用集约化生产方式。 (4) 强调有机农业的标准是对过程进行全程控制, 而不是简单的两头控制和所谓的化验分析。 (5)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不一定必须比常规农产品优秀, 以免造成宣传上的误导。 (6)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需要对全程进行控制, 包括检查、认证和授权[7]。
绿色认证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热门行动, 对愈来愈多的企业产生了吸引力。目前,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 (ISO) 已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 与以前制定的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 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 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5]。
国际标准化组织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和E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其中ISO14001是核心, 此外还有OHSAS18001国际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ISO14001和OHSAS18001这两大国际绿色体系即“双绿色认证”, 通过认证就标志着企业在通往国际市场, 打破国际贸易壁垒上开通了一条国际“双绿色”通道[8]。
中国是资源约束型国家, 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不能沿袭以牺牲环境和损耗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道路;经过80年代的改革发展, 中国城乡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并逐步向小康方向迈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必然要走向国际市场, 在全球关税壁垒逐步取消的情况下,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标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 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有机农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解决环境和食品污染问题, 更重要的是加强中国农业生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要由国外有机农业认证组织完成。尽管国家环保局曾经尝试制定有机食品标准, 由于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属于大农业产业范畴, 需要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才能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的问题, 因此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法规 (标准) 还很不完善[7]。
今后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必须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ISO、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产品的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修改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同时积极推进跨国认证、双边及多边认证、国际认证等[5]。
参考文献
[1]梁燕君.浅谈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济纵横, 2005 (6) :31-32.
[2]章家恩.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状况及其发展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 61 (3) :18-21.
[3]高红莉, 张海亮, 文春波.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当代生态农业, 2006 (1) :85-87.
[4]方一平, 曾勇, 李仕明.中国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1) :129-135, 146.
[5]谢瑾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8) :61-64.
[6]张虎成, 俞穆清, 田卫, 徐宁.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5 (4) :466-469, 472.
[7]宋魁.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化状况及其对策.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2 (5) :90-95.
[8]李建华.绿色贸易壁垒的新特征及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税收与企业, 2003 (2) :47-49.
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 篇2
2017-01-16 11:09:47 来源:中国食品报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利形势,以及经济下行压力、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市场供给、产业水平、品牌效益的同步提升。
截至2016年12月10日统计,新发展绿色食品企业3949家,产品8930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和8.5%。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10,116家,产品24,027个,同比分别增长5.6%和2.7%。绿色食品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万家,产品总数接近2.5万个。农业系统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1家,比去年同期增长7.7%,产品3844个,同比下降6.2%。
全国已有489个单位创建696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1.73亿亩,对接企业2716家,带动农户2198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全国创建了24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2534万亩,初步形成了稻米、蔬菜、水果、茶叶和畜牧产品等各具特色的有机种养示范模式。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步伐加快,全国共有绿色生资企业121家,产品266个,分别比去年增长21%和10.4%。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西等8个省区,涵盖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产品类别,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业态相融合的示范园建设工作拉开了序幕。
2016年,通过更加严格的生产加工现场检查、更加严格的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更加严格的标志许可审查、更加严格的证后监管,确保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维护了品牌的公信力。根据产品抽检、企业年检结果,共取消了110个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及时进行了公告并集中对外发布信息。通过组织开展对全国146个销售场所产品的绿色食品用标监察抽样,及时处置了少数不规范用标产品,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了假冒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组织开展了对安徽、浙江、大连等14个省(市、区)的43家获证企业的不通知检查,对北京市场在售有机产品进行了市场监察。
2016年,各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全国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4385家、产品11355个,年产量3973万吨,分别占绿色食品总量的44%、47.1%和39.5%。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达74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3。通过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内的606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1479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在各地举办的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纷纷“唱主角”,备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欢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放发展步伐稳健推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扩大,一批全球知名的企业还获得我国颁发的证书。
在新形势下把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的机遇
绿色食品经过26年的发展,打造出了一个精品品牌,创建了一项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环境来看,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刚刚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要求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品质管理,支持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打造一批富有特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从市场条件来看,随着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档次正在加快升级,对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快速增长,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已成大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肩负重任,既要把准定位,创造条件,推动发展;又要主动入位,服务大局,发挥作用,为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坚持“安全、优质、环保”的产品定位。秉承“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带来强劲生命活力”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严格的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减量化、可持续标准化生产,加强对投入品的科学合理管控,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实现以环境质量促产品质量提升,以产品质量促生活质量提升的目标。
二是坚持“用品牌化引领标准化、用标准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定位。通过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新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专业营销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促进农业升级转型,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三是坚持“打造精品品牌、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的市场定位。通过提升品牌的公信力、美誉度,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和覆盖面,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模式,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引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的“风向标”,带动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并发挥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以品牌为载体,配置优质资源,拉动消费需求,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多措并举不断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稳健发展,致力打造精品品牌。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结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实际,今后要在稳步扩大发展规模,增加产品有效供给,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全力把品牌做好做实做强,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要瞄准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加强全程质量管控,从严把关,确保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继续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质量追溯以及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水平。目前,绿色食品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尚不理想,要重点引导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示范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提高产品档次;加快畜禽、水产品发展,丰富品种结构,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挖掘资源潜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协调推进绿色生资、绿色食品原料、绿色食品产品、绿色食品营销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打通产业链,同时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放大品牌增值效应。
推动融合发展,持续增强动力机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协同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一方面,根据国家可持续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规划,有序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的结合。立足《农业部关于促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现有的农业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财政部、农业部新近出台的《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创设。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品牌宣传,支持产销对接、专业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市场拉动力。
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 篇3
一、强化养殖繁育追溯管理
只有强化源头管控, 才能为全面溯源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方面我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摸索出了一套工作程序。
(一) 实行精准生产
优良的品种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我们结合企业15年的生产销售经验及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培育了“精气神山黑猪”这个新品种。在繁育的过程中, 反复总结经验, 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准确的猪只档案与数据体系, 基本档案体系包括:配种记录、分娩记录、选种记录、死淘记录、饲喂记录、增重记录、免疫记录、保健记录、治疗记录、抗体检测记录等, 并运用电子报表、数据库、育种软件, 初步建成了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 在平台中档案数据与猪只识别编号紧密对应, 系谱清晰准确, 随时随地可以查询与运用。
(二) 实行科学防控
畜牧部门十分支持公司的发展, 不仅为我们提供二维耳标, 还定期深入到公司养殖系统采集相关基础数据, 从养殖技术和防疫免疫两方面给予真心服务。
在动物免疫上, 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口蹄疫疫苗, 结合我们自己采购的各种疫苗, 严格、系统、有计划地实施春秋普免, 为猪群健康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在抗体监测上, 我们联合吉林农业大学, 每月自购检测试剂盒对猪只做5%~10%的免疫检测工作, 对抗体不合格的猪只进行增补免疫工作, 确保各项抗体合格率达到85%以上, 畜牧站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到企业采集血样进行抗体监测。通过共同努力, 我们保持了较好的疫病防控水平, 至今未发生重大传染性疾病。
在猪只死淘上, 对于因病或意外死亡的猪只尸体, 我们先取下耳标编号留存, 进行数据更新后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将对应的猪只编号及处理情况上报畜牧站, 请检疫人员现场监督查验。
(三) 实行严格检疫
猪只在出厂前必须经过两个重要环节的检验把关, 一是, 我们按照企业标准, 对出厂猪只进行标准化的评价与检验;二是, 畜牧站根据我们提起上报的销售计划委派检疫人员到场检疫。猪只出厂后, 相关出厂信息会上传至企业内部数据系统, 检疫人员为合格种猪开具检验证明。至此, 出厂的精气神种猪才算是合格的。为了能够有效配合动物防检疫工作, 公司还建立了数字影像记录系统, 为育种中心、商品代牧场等关键点逐个安装了数字摄像设备。
二、强化屠宰加工追溯管理
坦率地说, 在加工环节, 目前我们还没达到每一盒产品都可以追溯到相对应的活体猪只的水平, 能做到的却是每盒产品可以对应批次进行追溯。具体措施包括:
(一) 接受宰前检疫
上报动检工作人员宰杀计划和待宰猪只的耳标编号, 接受检疫人员实施宰前检疫检查, 通过这一环节认真筛查病害猪只, 并按国家规定予以及时处置。
(二) 坚持多道检验
将符合屠宰标准的合格猪只, 进行有序的刺青编号, 并将刺青编号与耳标编号, 在内部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对接, 宰杀后刺青编号留存于胴体, 在屠宰分割线上, 检验检疫人员对胴体和内脏实施18道严格筛查, 合格后才进行排酸处理。
(三) 实施条码管理
排酸结束后, 胴体出库进行刺青编号识别, 实现与养殖信息的对接, 同时通过计算机进行再次编码转换, 这一环节我们将刺青编码转换成一维条码, 并将打印好的整组条码分别粘贴在1/2胴体上。在进行精细分割与包装时, 条码识别软硬件系统将产品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 这样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不中断的数据追溯信息了。
(四) 执行先进技术
为了确保产品防伪和提高产品保质期,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冲入式气体调理包装, 这是完全封闭的定型包装方式,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冷鲜肉零售包装技术。它可以保护产品从出厂一直到消费者手中免遭恶意作假和二次污染, 从根本上封堵了假货流入的所有渠道。
三、强化物流运销追溯管理
物流运销虽然只是产品的简单摆放和移动, 但在溯源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为了实现终端可控, 我们利用现代科技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
(一) 对车辆定位跟踪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与缩短运输时间, 我们对运输的车辆进行了GPS定位跟踪与时时温度监控。这些信息会通过网络及时的传递到产品的运输目的地和公司总部调度中心。这对防止产品被恶意更换, 进而保证可追溯的完整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例如:如果冷藏车车门被随意开启或温度异常变化, 就可通过管控中心予以察觉并更正。
(二) 对产品全息展示
目前, 精气神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可以通过4008客户服务专线或公司专门设立的互联网查询平台, 来获取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过程的信息。这个追溯与管理系统也帮助企业实现了山黑猪数量的不多与不少, 上市时间的不早与不晚, 质量监管的不疏与不漏, 为公司销售管理赢得了从容与精确。为公司践行“保证客户满意”的宗旨, 自信地承诺“食用后不满意可退款”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保障。
四、强化工作制度追溯管理
为了保证可追溯系统的有序运转, 我们把“制度高于一切”作为公司的方针之一, 在生产经营中以制度促溯源、以溯源强制度。
(一) 执行与监管分离
在管理上, 我们建立了溯源实施执行与监管分立的质量保障工作。一方面, 执行管理体系负责生产计划的落实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一方面, 监督管理体系负责对执行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与考核评定。执行与监督的岗位实行不定期轮换。在管理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明确。
(二) 上级与下级分责
在责任上, 公司董事会要求, 总经理对追溯管理负总责, 中层经理对部门追溯负分责, 每位员工对本岗工序负具体责任的机制。这样, 在责任制度上又实现了多层级可追究监管, 并贯穿于整个产业链始终。
总而言之, 保证了质量监管从初始端到终末端的有效延伸, 进而上传到数据统计分析中心, 实现全面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