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2024-06-17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共12篇)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 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 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联系生活”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科学性, 操作权在教师, 教师的思想观念起决定性作用。那么, 在教学中, 应如何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 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 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自学成才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 而生活是广阔的, 是不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拿到语文课堂上或者干脆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呢?叶圣陶老先生认为:“大可不必, 语文教育要有凭介, 这凭介就是教材, 要以教材为例子来进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时, 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 让教学贴近生活, 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 去诠释生活的经验, 去解读语文材料, 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实现与文体的对话, 并真正受到启迪。

1. 尽情表演, 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 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 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 尝试实践, 体验生活。

教学时, 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展现课文内容,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 去体验生活, 去感悟生活, 加深感受。

二、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教育要介入生活。语文教育一头连着课堂, 一头连着生活。两头热, 两头相连,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远离生活, 脱离生活, 是走死胡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关起门来搞应试的典型。对此, 叶老给予了无情批判, 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 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 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 有用处没有用处……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只要做个有心人, 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学到很多东西。

1. 从生活中学习识字。

我们身边的环境日新月异, 媒体日益丰富, 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 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 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当领着可爱的孩子逛街、散步时, 你可以随机教给孩子一些生字;当坐在家里陪孩子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 也会有很多需要你适时教给孩子的文字, 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 去山南海北旅游, 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的环境和识字的资源。这样, 慢慢地, 孩子不但会扩大识字量, 还会养成一个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2. 从生活中学习表达。

案例一关于造句。教师让学生用“发现”一词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第二个学生也发言:“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

案例二关于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上学路上》。要求写发生在自己上学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内容。有一个学生却写了自己在路上看见一群蚂蚁忙忙碌碌地搬一条大青虫的过程, 写的内容详细, 描述很精彩。

三、教师的思想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我们还得回到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来说。在第一则里, 老师批评了第一个学生, 对第二个学生大加赞扬, 称赞这位学生的句子具有科学性。很显然, 这个学生所描述的现象, 并不是自己观察到的, 况且还有模仿第一个学生的嫌疑。可是对于第一个真正用眼睛观察过生活, 实实在在描述生活的学生, 老师却没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励。试想, 这个学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察生活, 去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吗?第二则, 老师对描写蚂蚁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的:“你的作文没有思想性, 没有体现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更何况, 上学路上, 你居然还这样贪玩。”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上学路上, 哪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们一贯提倡让学生说自己想说, 想自己所想, 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 耳朵亲自听到的, 为什么要否定孩子说真话的行为, 扼杀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 要想真正地让生活走进语文, 教师的思想观念必须准确。正确的导向是, 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 描述生活, 让孩子在以后去感受生活, 甚至去改造生活, 创新生活。

课堂小天地, 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在新课程指导下, 让生活走进语文, 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 获得各色人生经验, 品味各种别样的人生。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2

鹤壁市实验学校 张文静

教学实况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文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生活化,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

现以《做手工》作文教学片段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做手工吗?做什么样的手工?

(给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去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把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再现。)二.理解题目及要求。

出示题目及要求。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做什么手工?有什么想法?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生1:我想做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老师,祝老师新年快乐。生2:我做一张剪贴画,送给妈妈,因为她太辛苦了。通过交流更加深入理解了训练要求,这不仅是在进行作文教学,更是在渗透做人之道,在铺生活之路。

三.尊重个性,再现生活。

师:你们每个人亲自做一遍,做好后,把做的过程讲给你同桌听,也可讲 给老师听,并说说你的想法。谁听了就说说感受,提供点参考意见。

(做,是学生对生活重现,让他们有材料可说,让学生说一说,是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的重要一步。说,使学生将生活,思想,情感尽可能多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充满信任,弘扬主体的教学氛围中。)反思: 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去细心观察生活,去体味感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写出一篇篇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文章。

为了改变学生以往“怕写作文”的毛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想想:学生为什么写作学知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潇洒地施展,我有一些体会。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课堂体验。

有了经历,学生写作时才会有话说。例如《假如我是盲人》的体验作文,在作文前,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睛。课堂上,他们体验盲人从自己位上到讲台在黑板上写字;课下,自己摸索着去办公室;课后,摸索着值日……,体验之后,教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材料)先交给学生讨论讨论,他们会在交谈中互相得到启发,打开自己的写作思

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体验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同学们有了真实感受,自然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课外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

三、设置多种作文展台,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达此目的,我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编印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搞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这样不仅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作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也为自己的作品居然上作文集而受到鼓舞。

2、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3、设立作文成果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档案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小作家”“小草园”等。让学生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成果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必然途径。

体验生活与作文的有机结合

追寻生活与作文的有机融合 篇3

一、融入自然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更易激发。大自然美丽神奇、绚丽多姿,大自然中的绚烂色彩是任何丹青妙手也无法描绘的,大自然的天簌之音是任何高明的音乐大师都无法谱写的。因此,在平时的作文生活中,我们可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拥抱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从而开启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乐观的个性和健康的人生态度。以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为例,下春雨了,我带他们到蒙蒙细雨中去,仰着头,伸出手,感受一下春雨的细、柔,观察万物在雨的滋润下抽绿绽红的美景。再如,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便将学生带入自然,让他们零离距接触自然的蓬勃与朝气,让他们真切感受那山的苍翠、水的灵动,让他们在与春的接触中萌发写作冲动,形成对春的体验与哲理思索。

二、关注社会生活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认识周围世界,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沸腾的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学生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时刻留意身边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了解时政,热心关注国际间的风云变幻,纵横捭阖。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那些难忘的生活的瞬间和思维的火花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从而丰富和发展个性思维。实践表明,同学们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三、体验家庭生活

家庭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是学生真情实感最易表露的场所。实践表明,开展一些家庭亲情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细微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后写出感人肺腑的亲情文章。学生写起作文来也会洋洋洒洒,真切实在。笔者曾在班级中开展“每天十分钟”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做到自我服务劳动十分钟(自己的事自己做)、家务劳动十分钟(家里的事帮着做);在“我帮妈妈种庄稼”活动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在“为妈妈洗脚”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写下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且看学生在参与“我帮妈妈去买菜”活动后的精彩作文片断:“菜市场中的菜可真多啊!绿的韭菜、红的辣椒、紫的茄子、细长的芹菜、矮胖的冬瓜……各种蔬菜让人挑花了眼。”“这是我第一次上菜市场,真的很紧张,但想到妈妈上街买衣服时见货杀半价,这次买菜时,便也来了这一下,可是杀错了对象,大家说青菜没虚价……”

再如,一位学生通过尝试帮助父母亲采摘菊花,学会了理解,懂得了珍惜,做到了体贴,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且看他们在日记中的内心表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早起,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爸爸妈妈已叫我起床。来到菊花地里,只能隐隐约约分辨菊花的颜色,而我们的抢摘工作已经开始。深秋的寒霜打在花上,用手摸上去滑滑的、冷冷的。不一会儿手指已冻得发麻,刺心的疼。爸爸只好给我一副手套……总觉得平时睡觉的时间太短,而今天早上的时间却是那样长。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迎来东方的一丝鱼肚白。”实践表明,同学们通过对家庭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更富真情实感,内容更为充实。

四、参与学校生活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共性,习作指导应融入学生喜爱的多彩活动中,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语文向其它学科融合,在兴致盎然,热情高涨的活动中创设言语交际情境,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发展思维,提高说话作文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学期初,笔者就曾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在第一堂作文课中,学生写出关注后的感受。

实践证明,由于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能较好地写出新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既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又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4

一、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宝藏, 它博大无边, 没有外延, 包容一切。你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就可以发现, 得到你称心如意的东西。斗转星移, 日月流逝, 自有它运行的规律。草木的一枯一荣, 人们的一颦一笑, 自有他的特点个性。用心观察思考所有的一切, 就会发现生活奇妙无比。如果经常用二、三百字描述一种现象, 用三、五十字记载一些感受, 你的视野就会大开, 你的胸怀就会宽广。这样今天记一点, 明天写一点, 原始积累就多了, 就会升华出一种思想。具有思想水平的人, 回过头再审视语文, 就可谓居高临下, 游刃有余。这样考试时, 写作文不但言之有物, 而且行文流畅。

如果你不能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认为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两点一线, 枯燥单调, 那么请你给学生多一些交流的机会。学校规定每周讲一次, 每天一次安全教育, 达到各种规章制度周周讲的目的。于是, 我在几分钟安全教育之后, 挪用了这块时间, 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有组织性“畅所欲言”栏目。要同学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 到众人面前站一站, 谈一谈, 谈话的内容不受限制, 可时间每人不超过五分钟, 内容必须是“金玉良言”, 即积极向上的, 对人有益的, 并明确提醒“谁参与, 谁受益”。于是轮到的同学就是这周栏目主持人, 今周一个主题, 下周一个立意, 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学生反映, 在这项活动中, 了解到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奥巴马、习近平、普京等风云人物及时事, 还有涉及民生问题, 如毒奶粉、地沟油、工业盐;乃至环境问题, 如全球温室效应、各种动植物都成了谈话的资料, 大家谈得非常开心。这一联系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精彩。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漫谈,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很多作文素材, 丰富了思想。在交谈中, 作文思想、材料、技巧都随手拈来。原来应试作文可以很自然和生活挂钩, 何必在课堂上磨磨唧唧老半天还挤不出一篇闪光的文章呢?向生活学习语文, 轻松愉快, 受益匪浅。有了很多知识积累在应试中就能随手拈来, 水到渠成。

二、应试命题为语文教学切脉诊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试题内容源于新课标, 要求评价既关注“三维目标”, 又落实“五大板块”;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又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 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体现评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为此,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看似较“虚”的隐性目标要现实化, 就必须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考察之中。如:“这学期学过的课文中, 你最喜欢哪个人?最不喜欢哪个人?请说明原因。”“读了短文, 提出你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问题。”“短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能引起你的注意, 如果在平时, 你会摘抄些什么?”“加点的字你将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这样的试题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考查了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认知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是依据生活中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入文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应试性的有机融合。

三、生活化和应试性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新课标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 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为此, 要改变以往考试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被忽视的局面, 现在考试中已增设了这两方面的客观试题。如:“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可渗透到其他试题之中, 又可单独测试。如:学了许多有关环保的文章, 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设计一份“保护母亲河”的活动规划。这样的试题考查了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些考核的内容都扣紧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加强这方面的应试性练习, 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新课标彰显了这样一个新理念:语文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 到生活中用语文。现在出题人员会依据课标设计试题, 注重选择社会生活的内容, 努力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如:漳州市实验小学五 (5) 班的赵小宇同学 (邮政编码:363000) 准备向“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的王军叔叔 (邮政编码:430079) 邮寄53.2元订购《小学生天地》2007年第1—12期杂志1份。请你帮赵小宇同学填好邮局汇款单。这样的试题生活气息浓郁, 体现了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描述生活的新理念。

语文考题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 因为考试也在改革, 教材只是拐杖, 而提升题都在生活中, 很多口语交际的题目, 作文的命题都是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或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让语文教学中落实到生活中,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才富有灵动气息, 不至呆板, 也顺应了当今考试改革, 是生活化和应试性的有机结合。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 篇5

有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从衣食到住行,无一能离开有机化学,可以说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而塑料,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化学。

塑料,是重要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可见,有机化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基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线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线型高分子化合物;第二种是体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称为体型高分子化合物。有些高分子带有支链,称为支链高分子,属于线型结构。有些高分子虽然分子间有交联,但交联较少,称为网状结构,属于体型结构。两种不同的结构,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性能。线型结构,加热能熔融,硬度和脆性较小的特点。体型结构硬度和脆性较大。塑料则两种结构的高分子都有,由线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塑性塑料,由体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固性塑料。由此可见,由于结构不一样,用途也不一样,这就使得生活中最常见的有机材料就是塑料。

塑料很常见,优点很明显,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碱反应。可以用来装运酸碱。塑料制造成本低,可以大批量制造。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此外,它还是良好的绝缘体。最有利用价值的是,塑料可以用于制备燃料油和燃料气,这样可以降低原油消耗。

同样的,缺点也不少。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例如聚苯乙烯燃烧时产生甲苯,这种物质少量会导致失明,吸入有呕吐等症状,PVC燃烧也会产生氯化氢有毒气体,除了燃烧,就是高温环境,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例如苯等。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塑料埋在地底下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也不会腐烂。塑料的耐热性能等较差,易于老化。由于塑料的无法自然降解性,它已成为人类的第一号敌人,也已经导致许多动物死亡的悲剧。比如动物园的猴子,鹈鹕,海豚等动物,都会误吞游客随手丢的1号塑料瓶,最后由于不消化而痛苦地死去;望去美丽纯净的海面上,走近了看,其实飘满了各种各样的无法为海洋所容纳的塑料垃圾,在多只死去海鸟样本的肠子里,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无法被消化的塑料。可见,塑料对环境危害还是非常大的。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6

一、在数学教材中融入生活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教材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整合,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将生活味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景。如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加入生活场景,设计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学到知识。

师:儿童节到了,玩具店都在进行优惠活动,一种玩具原价为3元一件,有两家商店同时出售,甲商店买十送一,乙商店打九折,那么到那家商店买东西更便宜呢?

生1:两个商店一样,甲商店30元买11件,每件的价格是30÷11≈2.7元,乙商店原价3元打九折后是3×90%=2.7元,所以两家店一样。

生2:不对,乙商店更便宜,甲商店买十送一是30元买到11件,乙商店打折后2.7元一件,那么买11件只要11×2.7=29.7元,比甲商店便宜3角钱。

生3:甲商店没有说送的是什么,如果送的是不到3元钱的东西,那到乙商店去买更便宜,如果送的东西价格比玩具贵,那到甲商店买更便宜。

师:大家想的都没有错,这样看来只要是甲商店送的东西价格没有玩具价格贵,那么就是乙商店比较便宜,但生1比较两个商店中玩具单价的思路也是正确的,请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会和大家不一样呢?

生2:他计算甲商店玩具价格时用的是约等于,乙商店的是等于,两个价格实际上并不一样。

生1:没错,我忘记了30÷11是除不尽的,结果是2.7272……实际上是大于2.7的。

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发表意见,增强了数学的生活味,可很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味

数学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经验,其教学目的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等。因此,在将“生活味”与“数学味”结合时,应确保“数学味”的基础地位,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炼“数学味”,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如在“认识分数”中,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有关的数学现象,需要教师从中提炼出“数学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生1:妈妈将一块饼干分成三份,把其中的给了我。

生2:把一张纸从中间撕开,半张纸就是。

师:没错,把饼干分成三份、把纸从中间撕开都是平均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均分的例子,但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分与大家说的平均分还有一定的差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

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更加科学、严谨。

三、以实践活动促进二者结合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数字接力、数字谜语等游戏,促使“数学味”与“生活味”的融合。如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可以设计两个学生用彩带制作手工品的游戏情境。

师:两个同学手中分别有1m长的彩带,现在要用彩带扎小花,一位同学需要0.5m长的缎带,一位同学需要长的缎带,请两位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裁开缎带?

生1:我需要0.5m长的带子,0.5m是1m的,从中间剪开带子就可以了(动手做)。

生2:我需要长的带子,可以把带子对折、再对折,这样一来带子就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段是,只要剪下其中的三段就是(动手做)。

师:没错,0.5m是1m的,那么1m的是多少呢?

生2:(用直尺量)0.75m。

师:对,那让我们比比看这两段彩带哪一个长?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呢?(两位学生将裁好的带子放在一起比较)

生2:我的带子比他的长。

生4:0.75m大于0.5m,等于0.75m,所以大于0.5m。

利用游戏的方法,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通过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做一做,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后舍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endprint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使“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机融合,增加数学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数学教材中融入生活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教材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整合,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将生活味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景。如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加入生活场景,设计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学到知识。

师:儿童节到了,玩具店都在进行优惠活动,一种玩具原价为3元一件,有两家商店同时出售,甲商店买十送一,乙商店打九折,那么到那家商店买东西更便宜呢?

生1:两个商店一样,甲商店30元买11件,每件的价格是30÷11≈2.7元,乙商店原价3元打九折后是3×90%=2.7元,所以两家店一样。

生2:不对,乙商店更便宜,甲商店买十送一是30元买到11件,乙商店打折后2.7元一件,那么买11件只要11×2.7=29.7元,比甲商店便宜3角钱。

生3:甲商店没有说送的是什么,如果送的是不到3元钱的东西,那到乙商店去买更便宜,如果送的东西价格比玩具贵,那到甲商店买更便宜。

师:大家想的都没有错,这样看来只要是甲商店送的东西价格没有玩具价格贵,那么就是乙商店比较便宜,但生1比较两个商店中玩具单价的思路也是正确的,请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会和大家不一样呢?

生2:他计算甲商店玩具价格时用的是约等于,乙商店的是等于,两个价格实际上并不一样。

生1:没错,我忘记了30÷11是除不尽的,结果是2.7272……实际上是大于2.7的。

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发表意见,增强了数学的生活味,可很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味

数学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经验,其教学目的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等。因此,在将“生活味”与“数学味”结合时,应确保“数学味”的基础地位,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炼“数学味”,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如在“认识分数”中,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有关的数学现象,需要教师从中提炼出“数学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生1:妈妈将一块饼干分成三份,把其中的给了我。

生2:把一张纸从中间撕开,半张纸就是。

师:没错,把饼干分成三份、把纸从中间撕开都是平均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均分的例子,但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分与大家说的平均分还有一定的差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

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更加科学、严谨。

三、以实践活动促进二者结合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数字接力、数字谜语等游戏,促使“数学味”与“生活味”的融合。如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可以设计两个学生用彩带制作手工品的游戏情境。

师:两个同学手中分别有1m长的彩带,现在要用彩带扎小花,一位同学需要0.5m长的缎带,一位同学需要长的缎带,请两位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裁开缎带?

生1:我需要0.5m长的带子,0.5m是1m的,从中间剪开带子就可以了(动手做)。

生2:我需要长的带子,可以把带子对折、再对折,这样一来带子就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段是,只要剪下其中的三段就是(动手做)。

师:没错,0.5m是1m的,那么1m的是多少呢?

生2:(用直尺量)0.75m。

师:对,那让我们比比看这两段彩带哪一个长?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呢?(两位学生将裁好的带子放在一起比较)

生2:我的带子比他的长。

生4:0.75m大于0.5m,等于0.75m,所以大于0.5m。

利用游戏的方法,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通过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做一做,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后舍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endprint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使“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机融合,增加数学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数学教材中融入生活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教材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整合,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将生活味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景。如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加入生活场景,设计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学到知识。

师:儿童节到了,玩具店都在进行优惠活动,一种玩具原价为3元一件,有两家商店同时出售,甲商店买十送一,乙商店打九折,那么到那家商店买东西更便宜呢?

生1:两个商店一样,甲商店30元买11件,每件的价格是30÷11≈2.7元,乙商店原价3元打九折后是3×90%=2.7元,所以两家店一样。

生2:不对,乙商店更便宜,甲商店买十送一是30元买到11件,乙商店打折后2.7元一件,那么买11件只要11×2.7=29.7元,比甲商店便宜3角钱。

生3:甲商店没有说送的是什么,如果送的是不到3元钱的东西,那到乙商店去买更便宜,如果送的东西价格比玩具贵,那到甲商店买更便宜。

师:大家想的都没有错,这样看来只要是甲商店送的东西价格没有玩具价格贵,那么就是乙商店比较便宜,但生1比较两个商店中玩具单价的思路也是正确的,请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会和大家不一样呢?

生2:他计算甲商店玩具价格时用的是约等于,乙商店的是等于,两个价格实际上并不一样。

生1:没错,我忘记了30÷11是除不尽的,结果是2.7272……实际上是大于2.7的。

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发表意见,增强了数学的生活味,可很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味

数学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经验,其教学目的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等。因此,在将“生活味”与“数学味”结合时,应确保“数学味”的基础地位,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炼“数学味”,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如在“认识分数”中,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有关的数学现象,需要教师从中提炼出“数学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生1:妈妈将一块饼干分成三份,把其中的给了我。

生2:把一张纸从中间撕开,半张纸就是。

师:没错,把饼干分成三份、把纸从中间撕开都是平均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均分的例子,但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分与大家说的平均分还有一定的差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

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更加科学、严谨。

三、以实践活动促进二者结合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数字接力、数字谜语等游戏,促使“数学味”与“生活味”的融合。如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可以设计两个学生用彩带制作手工品的游戏情境。

师:两个同学手中分别有1m长的彩带,现在要用彩带扎小花,一位同学需要0.5m长的缎带,一位同学需要长的缎带,请两位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裁开缎带?

生1:我需要0.5m长的带子,0.5m是1m的,从中间剪开带子就可以了(动手做)。

生2:我需要长的带子,可以把带子对折、再对折,这样一来带子就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段是,只要剪下其中的三段就是(动手做)。

师:没错,0.5m是1m的,那么1m的是多少呢?

生2:(用直尺量)0.75m。

师:对,那让我们比比看这两段彩带哪一个长?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呢?(两位学生将裁好的带子放在一起比较)

生2:我的带子比他的长。

生4:0.75m大于0.5m,等于0.75m,所以大于0.5m。

利用游戏的方法,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通过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做一做,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后舍小学)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7

关键词:蚯蚓堆肥,农村,有机生活垃圾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的同时, 也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据统计, 我国仅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就接近3亿t, 畜禽粪便年排放量 (湿重) 达27亿t, 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超过6.5亿t[1]。这些废弃物的利用率很低, 只有10%~20%, 大量秸秆被焚烧, 污染了大气环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未经处理即大量排入河流湖泊, 成为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废弃物, 使其变废为宝,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及科技界的重要使命。

1 当前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农业加工废弃物等有机废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直接农用、堆肥、填埋、厌氧发酵和焚烧等, 但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应用及推广[2,3]。 (1) 传统上, 人们将农业有机废弃物制作成农家肥或直接农用还田, 但由于农村缺乏劳动力、机械和受化肥及其速效性的冲击, 仅依靠自然的力量, 不能合理彻底地处理和利用这些有机废弃物, 导致大量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 并产生严重的面源污染; (2) 采用常规的堆肥工艺费工、耗时 (一般3~6个月) , 产品质量不稳定, 而采用先进的堆肥工艺和利用新型的机械设备处理垃圾, 也面临着生产的堆肥商品价格高、销售困难等问题; (3) 填埋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最常用方法, 在我国占垃圾处理量的80%以上, 但这未能合理地利用资源, 且占用大量的土地, 还容易产生渗滤液、恶臭气体等二次污染, 抑制生态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 (4) 大量集约化养殖场的废弃物未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理, 仅采用简单的堆置或直接农用, 造成地下水污染、大量臭气的散逸和疾病传播; (5) 利用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一项较好的技术, 产生的沼液通常作为有机肥施用, 但沼液直接使用会产生异味滋生蚊蝇, 易造成二次污染, 且沼液的土地消纳施用量还需详细研究, 妨碍其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6) 焚烧处理垃圾应该有针对性 (一般垃圾热值≥5 000 k J/kg、含水率≤54%、可燃物含量≥22%) , 而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中可燃成分主要为生活厨余垃圾、塑料或废纸等, 热值较低, 且由于技术难度、前期投入、运作管理、热能的收集和二次污染等原因, 在我国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垃圾难度大, 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如何能将废弃物有效资源化、变成优质的肥料成为专家们面临的难题。

因此, 人们在总结有机废弃物处理经验的基础上, 考虑处理技术的环保性及经济性, 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蚯蚓引入到固体废弃物处理中, 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新型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蚯蚓堆肥处理技术[4]。蚯蚓堆肥处理技术是在普通堆肥处理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蚯蚓食腐、食性广、食量大及其消化道可分泌出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纤维分解酶、甲壳酶、淀粉酶等酶类的特性, 将经过发酵预处理后的有机固体废物作为饵料喂食给蚯蚓, 经过蚯蚓的消化、代谢以及消化道的挤压作用转化为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都很好的蚓粪, 从而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5]。但蚯蚓处理垃圾也受许多因素制约, 影响其繁殖和处理垃圾的效率。

2 蚯蚓堆肥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蚯蚓堆肥处理技术, 充分利用了传统堆肥与蚯蚓处理的优点而避免了各自的缺陷, 是一种较好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复杂的装备以及处理过程, 且固定投资、运行、维护费用相对较低, 适用广大农村和城市郊区, 已得到国际研究者认可。

早在1973年, 日本学者成功地培育了繁殖率高、易于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太平2号” (Eisenia foetida) , 使这项生物技术得到革命性发展[6]。之后, 这项技术的研究相继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印度、南非和其他一些国家展开。在英国洛桑实验站, 应用蚯蚓处理固体废弃物如污泥、生活垃圾及农业有机废弃物已形成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规模[7]。但长期以来, 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新鲜的, 基本上没有对其进行预处理, 处理效率偏低。

我国研究蚯蚓堆肥处理垃圾技术相对较晚, 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起步, 到21世纪初才开始逐渐深入研究。2000年, 邱江平提出利用蚯蚓和微生物协同处理处理有机废弃物[8]。之后, 刘庄泉等提出利用好氧堆肥与蚯蚓处理相结合的生态处理方法处理城市郊区垃圾[9], 从而使我国对蚯蚓处理垃圾积极展开研究, 然而处理效率也相对较低, 在生产和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原因主要在于: (1) 堆肥环境复杂, 不利于蚯蚓繁殖生长。蚯蚓需要无毒、酸碱度适宜、盐度不高的生活环境; (2) 堆肥生产工艺参数调控很复杂, 无法保障蚯蚓良好生长。利用新鲜或未腐熟的原料作为蚯蚓的饵料, 分解速度慢, 且可能随时间的延长, 原料自身发酵, 产生高温、放出氨气、甲烷等有害气体, 使蚯蚓中毒身亡, 因而必须对堆肥调控参数合理配置, 优化蚯蚓生长环境; (3) 快速高温堆肥腐熟技术仍需详细研究。堆肥腐熟程度直接影响蚯蚓对其的食性, 蚯蚓所喜欢的饵料并不是完全腐熟、没有能量活性的堆肥, 而是指仅在堆肥制作中易分解的有机质被降解, 适合蚯蚓的消化, 具有相当能量的堆肥。因此, 对高温快速堆肥技术应进一步研究, 以将堆肥原料适于蚯蚓降解; (4) 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负荷最小化的综合处理模式, 目前缺乏总体技术集成。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多为传统堆肥养殖法, 处理效率低, 占地面积大, 对堆肥与蚯蚓处理一体化设备研究较少。因此, 提高蚯蚓堆肥处理效率需综合考虑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和蚯蚓的生态条件。

3 展望

利用蚯蚓处理农村有机垃圾是固体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该技术既适用于垃圾集中处理, 也适用于分散处理,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进一步研究: (1) 堆肥生产工艺的参数研究。优化堆肥参数, 为蚯蚓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提高蚯蚓处理固体垃圾的效率; (2) 加强微生物与蚯蚓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通过引入有益菌种能够使堆肥快速升温, 杀灭病原菌, 降低堆肥发酵周期, 同时能与蚯蚓协同处理有机垃圾, 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 (3) 研发堆肥处理与蚯蚓养殖的一体化技术。将堆肥预处理与蚯蚓养殖技术相结合, 研究蚯蚓高效处理垃圾的调控模式, 实现蚯蚓处理垃圾技术集成。因此, 蚯蚓处理农村有机垃圾既能减轻环境污染, 又能生产优质有机肥, 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飞, 赵承美, 余国忠.微生物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堆肥中的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4 (2) :278-280.

[2]卢洪秀, 程杰, 江立方.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27-29.

[3]孙振钧.蚯蚓反应器与肥料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管冬兴, 楚英豪.蚯蚓堆肥用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8, 26 (9) :28-30.

[5]邱江平.蚯蚓及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J].I.蚯蚓及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9, 17 (3) :227-232.

[6]杨文霞.城市有机混合垃圾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蚯蚓堆制处理[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6.

[7]张宝贵, 李贵桐, 孙钊, 等.两种生态类型蚯蚓几种消化酶活性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 2001, 21 (6) :978-981.

[8]邱江平.蚯蚓及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III.蚯蚓在处理有机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上的应用[J].上海农学院学报, 2000, 18 (1) :53-58.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8

一、挖掘生活数学资源,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而数学教学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我让他们在课前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 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找出来。比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中, 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买东西的事例, 明确“应付的总价 =单价×数量”的等量关系, 以及从了解商店卖东西的过程中体会“原来物体重量 - 卖出去的物体重量 = 现在物体重量”的等量关系。

如教学《折扣》时, 我设计这样的生活情景:

现在给你们四人小组每人20元钱购买套餐和冰淇淋。请你们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折扣出现在什么地方, 什么是折扣?

(2) 你打算在买哪种套餐?

(3) 你打算怎么买?

(4) 设计演示文稿, 并说一说设计方案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刚一提出, 孩子们立刻来了精神, 迫不及待地纷纷献计献策, 各自商量起对策来, 就连听课的老师们此时也不禁动起脑筋, 互相窃窃私语起来。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了解了“折扣”的含义。以任务驱动, 设计购买方案,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 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了解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渴望, 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教材上的例题是生活数学的典范表述, 但要通过抽象思维把题目中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实物、图形甚至是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于是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难学难懂, 有一部分学生会解文本上的数学问题, 却不会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 我尝试利用教学情景再现数学问题, 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在理解文字上的数学问题时, 我就让学生释放想象力, 把用文字浓缩的数学题, 转化为情景, 进一步与生活相联系,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

又如六年级数学课《折扣》这课, 老师和孩子们正在探讨有关“折扣”的问题, 听课的老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时, 上课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套餐每套18元, 冰淇淋每个5元。A套餐, 每套打九折, 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B套餐, 两套以上每套减价20%, 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C套餐, 买五套以上打七折, 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你觉得哪个套餐更划算?”

现在商家都是以“打折”促销, 学生与家长在商场购物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就蕴含了百分数的应用。数学老师要有敏锐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 能够联系生活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体会学有用的数学的乐趣。

三、课后活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到生活。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人们在生活中利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价值, 展示其魅力。针对个别同学的“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我通过平时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让学生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建立“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节约能源》时, 我让学生试着结算家用水电费, 并计算出上月自己家的用水量、电量。我先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 求出自家的水电费;然后让他们比较本小组成员的家庭用水量、用电量及水电费的情况, 接着对他们进行家庭节约用水、用电的思想教育。这个活动中,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我让他们在学数学、用数学中, 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建构学生数学思维, 经历生活化数学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掌握数学,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学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指出:“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数学思维的建构需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新方法与原有方法, 通过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多维度的比较, 在比较中生成新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完善自己认知结构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有效建构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例如一堂有关“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练习课, 学生前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解决起问题来也特别有劲头。结束了基本的练习, 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练习题:“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分别是:成人每人10元、学生每人5元、团体 (10人以上) 每人6元。”问题:“怎样买合算?怎么买所花的钱少?”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练习,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它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的方法将几种不同的买票方案进行比较, 得出比较合算的结果。

第一种方案是老师和学生分开来买票:10×3=30 (元) , 50×5=250 (元) , 250+30=280 (元) 。

第二种是把老师和学生的人数先加起来, 一起买团体票:50+3=53 (人) , 53×6=318 (元) 。

前两种比较普遍, 根据比较学生会选择第一种。

第三种是:老师有3个人, 再加7个学生, 10×6=60 (元) , (50-7) ×5=215 (元) , 60+215=275 (元) , 比280元少了5块钱。第三种只有个别学生提出, 也只在前两种方案的启发下, 通过自主思考、比较并作出选择。

这里, 老师从学生外出游玩买票入手, 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游玩买门票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 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 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三种买票方案, 计算出所花的钱是不一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比较, 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 学生把枯燥的计算隐藏在实际生活中, 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 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数学生活化建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多让学生参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他们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将数学文字表述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的能力, 从简单问题入手, 让学生获得成功,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情景再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孔企平, 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城市生活垃圾选用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先将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金属、玻璃、纸张等可回收利用物质进行分选,再把剩余的可降解有机物质垃圾进行堆肥。主要成分含量为:C 323.24 g·kg-1,N 13.88 g·kg-1,P2O5 10.02 g·kg-1,K2O 12.21g·kg-1,水分 53.56%。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某垃圾堆肥厂进行。堆肥采用二次发酵,堆肥初期C/N为25左右, 1次发酵水分控制在60%左右,温度大于55℃不少于5 d,最高温度不超过75℃,发酵周期为28 d左右。2次发酵初期水分控制在55%,后期控制在30%左右,发酵周期35 d左右,每周翻堆一次。在堆肥周期内进行多点采集样品,并利用四分法采集各处理样品。

1.3 样品采集

在堆肥前后进行多点采集样品,并采用四分法取各处理样品。每次取新鲜样品500 g,置于-86℃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1.4 分析方法

1.4.1 水溶性有机物制备

取一定重量城市生活垃圾新鲜样品,按堆肥干物质重与双蒸馏水体积为1:10(g·mL-1)加入蒸馏水,在室温条件下,于200 r·min-1下振荡提取16 h,然后在4℃,12 000 r·min-1下离心20 min,上清液过0.45 μm的滤膜,滤液中的有机物即为DOM,测定其有机碳含量,然后用蒸馏水将碳浓度调节一致,然后用冻干机冰冻干燥备用[13]。

1.4.2 荧光光谱分析

发射和激发单色器的扫描速度均为200 nm·min-1,发射单色器狭缝宽度10 nm,激发单色器狭缝宽度5 nm。荧光发射光谱从370 nm扫描到600 nm,固定激发波长为360 nm。为获得激发光谱图,采用固定发射波长560 nm,激发光谱扫描范围300~500 nm。同步扫描激发光谱波长300~600 nm,△λ=λ发射—λ激发=18nm[14]。所用仪器为Perkin Elmer Luminescence Spectrometer LS50B。胡敏酸样品测定浓度为34 mg·L-1。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图1A是堆肥起始阶段与堆肥结束时水溶性有机物在固定激发波长为360 nm的荧光发射光谱图。由图1A可以看出,堆肥起始阶段胡敏酸在400 nm左右有一较强的荧光强度主峰,而在440 nm附近有一十分微弱的类肩峰。至堆肥结束时,400 nm处荧光谱带变宽,而440 nm附类肩峰荧光强度增强,与堆肥后期富里酸的荧光发射光谱相似(见图1B),比较靠近土壤富里酸的特征峰(450~460 nm)[15],表明堆肥后,水溶性有机物中芳族类化合物增多,分子缩合度增强。

2.2 水溶性有机物荧光激发光谱分析

与发射光谱比较,通常状况下水溶性有机物的荧光激发光谱由于具有一些特征峰及肩峰,更能发现水溶性有机物的结构特征。由图2A可以看出,堆肥初始阶段,水溶性有机物在520 nm附近形成一较强的荧光强度主峰,同时分别在390 nm与400 nm左右各形成一中等荧光强度峰。堆肥结束后,520 nm附近荧光强度峰消失;390 nm左右处荧光强度峰谱带变宽,有减弱的趋势;而460 nm处荧光强度峰明显增强,并有成为主峰的趋势,与堆肥后期富里酸特征峰相似(见图2B),同时也与报道的土壤富里酸荧光激发光谱主峰一致[16];另外在波长320~350 nm之间,形成两个弱肩峰。堆肥结束后,水溶性有机物荧光激发光谱形状比较接近于堆肥后期富里酸的荧光激发光谱特征,因此,可以断定,堆肥后水溶性有机物分子中芳构化程度明显增加。

2.3 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同步扫描光谱分析

与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相比,荧光同步扫描光谱更能获得较清晰图谱,对于不同的样品能够提供独特波谱,使分子结构的鉴定成为可能[16]。图3A为堆肥前与堆肥后的城市生活垃圾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同步扫描图谱,堆肥前分别在335 nm有一个十分强的吸收峰;385、453 nm分别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475 nm处有一个相对较弱的吸收峰;在500 nm附近有一荧光强度十分弱的肩峰。堆肥后胡敏酸在335 nm附近吸收峰明显变宽,385 nm荧光峰有转变为肩峰的趋势;453 nm中等荧光峰逐渐转变为强荧光峰,并有成为主峰的趋势,比较靠近土壤富里酸的荧光峰;而493 nm附近形成一个较弱肩峰。同时堆肥后453 nm附近荧光峰有较为明显的红移现象,由堆肥初期的453 nm移至堆肥后期的458 nm,这种红移现象说明,堆肥后水溶性有机物中分子中共轭作用加强,分子结构的缩合增加,芳构化程度明显,向成熟方向发展。堆肥结束后水溶性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峰(335、385和458 nm)与堆肥后期富里酸的特征峰(335、385和460 nm)基本类似,表明堆肥结束后,水溶性有机物中主要是类富里酸类物质。

3 讨论

水溶性有机物在陆地及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受到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者的关注。自1949年Kalle开创性地利用荧光光谱表征有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来,人们利用各种荧光光谱研究水体、土壤、有机肥料等不同来源的DOM。如固定激发波长的荧光发射光谱、固定发射波长的激发光谱、固定发射波长与激发波长差△λ(△λ=λ发射—λ激发)、同步扫描荧光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等。目前,我国对水体中DOM荧光光谱特性研究报道较多,而对堆肥过程中DOM荧光特性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一般而言,堆肥初期,DOM中主要由结构简单的类蛋白物质组成,通过本研究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DOM中有机物质的组成及结构特性发生明显的变化,堆肥后期结构复杂的类富里酸物质成为DOM的主要成分。富里酸是腐殖酸类物质的重要组分,其结构相对简单,但活性较高。因此,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堆肥DOM中富里酸类物质一方面可以在短时间内矿化,释放出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N、P及微量元素等),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4 结论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10

关键词:有机物污染,常规水处理,深度水处理

1 引言

我国饮用水处理已有近百年历史, 20世纪80年代前天然水污染较少, 水源水质好, 故应用常规的水处理的工艺, 如混凝、澄清、过滤与加氯消毒即可得到卫生、安全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但近30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及人口数量激增, 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增, 农药、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及流失, 使得到水源污染严重。城市中的污水年处理率只占2.43%, 大部分的污水直接排放, 结果导致82%的水域及93%城市的地下水源污染, 多数水源的水质恶化显著[1]。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 很多自来水厂的水源已经不合格, 常规的净水工艺无法消除其中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污染物, 尤其是其中的有机物。有机污染物具有危害大、浓度低、去除难的特点, 部分有机物其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三致”作用明显。除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没达标就排放外, 大气中污染的加剧, 也造成生活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若水源中有机物浓度超标, 就会对胶体产生保护作用, 致使水中氯化消毒产生的副产物增加, 同时铝剩余量与混凝剂的消耗量等也显著升高, 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2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

研究资料表明水源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有机物, 水中有机污染物源自于两方面。一是人类和自然界向水中排放的有机物, 主要有工业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大气降雨挟带的污染物, 还有地面的径流及浅层的地下水从土壤里渗出的一些有机物质。所有这些有机物包括腐植质、杀虫剂、化肥、农药及水体水面养殖而投放的激素等有机物。二是水体中生长的生物所产生的有机物, 及从水体的底泥中释放的一些有机物。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物质占总的有机物的比例极小, 但对于哪些富营养化的水体如湖泊、水库等, 则会成为不容忽略的影响因素。

水有机物污染中工业污染大多来自化工、造纸、石化工业、酿造、制药等行业, 而农业中应用的杀虫剂、激素、肥料等能渗入到地下水源中, 或通过地表径流而流入水源中。依据对污染物的毒性、生物降解率和在水中出现几率等有关因素的分析, 需要优先控制的有机化合物多达114种, 主要有杀虫剂21种、多氯联苯8种、酚类物质11种、卤代脂肪烃26种、亚硝酸类物质7种及其他的化合物[1]。这些有机污染常具有较大毒性和累积性。水中高浓度的有机物, 对胶体的保护作用常使水氯化消毒用量加大, 消毒副产物使自来水中致突变物浓度升高, 还能腐蚀输水管壁, 增加重金属离子污染, 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已经发现的供水中2000多种有机物中, 饮水中含38种致癌物或促癌物、23种疑致癌物、50种以上的致突变物质[2]。

近些年来, 环境激素在生活用水中也经常检出, 环境激素可造成人体与生物的性激素活性及分泌量降低、生殖能力异常、生殖器官畸形、癌症的发病率提高。环境激素污染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威胁很大。此外还有些有机物, 如腐殖酸, 被证实为卤化消毒的副产物的前体, 它能够与氯化消毒剂发生反应, 转变为具“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消毒副产物, 例如三卤甲烷及卤乙酸等。

3 常规处理技术处理有机物污染时的局限性

常规水处理技术主要能除去胶体物与悬浮物、病原微生物等, 经多年的使用与完善。技术工艺已比较成熟。当前水常规的处理工艺主要有4项程序:混凝、澄清、过滤及消毒。但一般只能除去水中的胶体物、悬浮物和细菌等, 而对大量的有机物尤其是溶解性的有机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差。现有传统的用水处理工艺, 对有机物去除效率常为20%~50%左右, 对氨氮类物质去除效率约10%, 供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仍较高, 其中某些有机物仍有致癌性, 导致我国4亿人生活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机物的污染[1]。

常规的水处理中, 氯化消毒能抑制管网中细菌的繁殖, 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深入研究后发现, 氯化消毒使水中一些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与氯发生了化学反应, 能使水中致突变物含量升高, 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较大危害。而有机污染物在进入供水管网后, 能被管壁上的附着生长的一些微生物利用, 这些微生物在氯化消毒后仍能够存活, 比一般的微生物危害更大。能腐蚀管壁使重金属离子与铁屑溶入水体, 增加输水的能耗, 降低自来水管网的使用寿命, 还导致爆管事件的发生[1]。毒理学上研究发现, 水氯化消毒化学副反应与管壁微生物残留, 能导致具有“三致”特性的非生物稳定性的水, 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因此须在现有常规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基础上, 进一步进行完善与发展, 通过增设深度的水处理工艺, 确保饮用水的水质安全。

4 水深度处理技术

水的深度处理是经过常规的处理之后, 使用适当、有效的处理手段和方法, 把常规处理中不能有效除去的污染物质和消毒副产物的前提物予以除去。

4.1 活性炭吸附

用活性炭吸附, 是一种重要的在常规的水处理基础上有效除去有机物污染的深度水处理技术。活性炭是一多孔疏水性的非极性吸附剂, 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 靠其表面上的物理吸附作用, 能吸附水中非极性及弱极性的有机污染物。活性炭还能多层吸附, 吸附的选择性较低, 脱吸附容易, 能方便的在吸附饱和后进行再生。有机物去除受到活性炭本身特性和水中有机物的性质的影响。活性炭处理技术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去除作用是明确的, 但活性炭的价格贵, 从而提高了水处理的成本, 阻碍了其大规模的应用。而活性炭对于水氯化消毒的副产物如三卤甲烷类的处理率低, 也影响了其对水处理的效果[3]。

4.2 臭氧氧化

臭氧作为一强氧化剂, 能破坏有机污染物分子结构, 改变污染物的性质, 同时还有除臭、除色等功能。臭氧能氧化水中Mn、Fe、NO2-、H2S等, 能强化混凝的效果。现主要利用其强氧化性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臭氧能分解多种有机物, 如苯、苯乙烯、二甲苯及氯苯等, 但对氯丹、DDT分解的能力弱。因为臭氧水溶解度低、稳定性差, 导致臭氧常不能把有机污染物完全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一般把有机物氧化转化为小分子的醛、酮和羧酸类物质。水的污染处理中, 臭氧投入量受到限制, 致使大量的有机物不能够完全分解, 部分中间产物仍存留在水体中。此外, 经过臭氧处理的水, 再经氯化消毒一些臭氧化的中间产物, 容易与氯产生化学反应, 会生成三卤甲烷类的物质, 从而使水中致突变物质的活性升高。所以自来水处理中, 一般将臭氧氧化与其他工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例如可在活性炭床前安排臭氧氧化与活性炭工艺联合使用, 也有的应用臭氧氧化代替原来的预氯化处理工序[2]。

4.3 膜分离技术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 膜分离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水处理技术之一。膜过滤主要依据所选用的膜的截留尺寸来进行水质处理。膜分离一般有如下特点:膜过滤是一物理作用, 无需药剂;过滤过程中没有相变, 比起其他方法能耗更低;在膜分离的过程中, 不会产生副产品也不会改变物质属性;膜分离容易操作, 可实现自动化, 且常温操作, 适用范围较广。水处理时膜分离靠压力驱动来进行。按膜去除污染物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膜分离分为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这四种。微滤可除去水中胶体物、悬浮颗粒和细胞微生物。超滤可除去分子量30~30000间的大分子、胶体微粒、病毒与其他一些微生物。纳滤能截留价数在二价以上的一些离子与其他微小颗粒, 膜所透过的为水分子与某些一价离子如氯、钾、钠等。而反渗透则除水分子以外, 所有杂质颗粒甚至离子都不能通过, 但能耗极大成本极高[4]。

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 膜材料的价格不断降低, 膜分离工艺在水处理的应用中竞争力不断加强。膜分离采用不同大小孔径的膜分离与筛选水中有机物质, 处理时无须加入药剂, 能除去许多结构复杂的邮件污染物, 运行较为可靠, 设备简单, 便于进行自动化控制。但膜处理时先要对水进行一定的预处理, 处理的要求比较严格, 否则膜容易受到损伤及污染, 从而影响膜正常的运行。此外膜投资与维护运行的费用高, 需要经常清洗, 这也限制了膜在大规模水处理中的使用。

5 结语

当前水源污染日益加剧, 水质不断下降, 而水源中有机污染物种类与性质差别很大, 因此每一个水源的净化都有应有其针对性, 其水质净化工艺都应进行合理设计, 而只采用单一的处理工艺基本上难以得到卫生安全、质量可靠的用水。因此要发挥各种处理技术的优势, 来除去水体中各种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如将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生物污染处理和常规处理工艺联合在一起, 组合、优化形成新的工艺方案, 从而高效可靠的完成对水的深度处理[3]。

参考文献

[1]于惠芳, 马峥, 张振良.饮用水处理技术进展[J].工程与技术, 1999 (5) :13~17.

[2]王华, 吕锡武.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 1999 (2) :41~42.

[3]任春雷, 范欣芳.我国饮用水水质污染来源及处理技术[J].资源与环境科学, 2012 (12) :212.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11

关键词:深入生活;数学;生命

首先,课前要深入生活,发现数学。课标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數。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商场里的商品拍摄成录像。在新课伊始播放录像,创设情景,带学生去逛商店,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同一种东西摆在一块儿。”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其次,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

有机女人与有机生活 篇12

1.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2.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3.以葡萄糖为例, 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主要性质和用途.

4.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主要性质和用途.

5.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二、题型与考查方式

最近几年理综综合能力测试利用新材料、医药、农药、环境、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或研究成果作背景材料作为载体, 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题型逐渐丰富起来.生活中的有机物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石油、煤、天然气、油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从理论上学习的内容, 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由于高考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靠近学生生活.因此,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这一部分成为高考命题的新热点.在学科内综合中, 由于糖类是多官能团化合物, 在题目设计中能体现所有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 在连续四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将该部分内容作为命题素材;又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物联系密切, 在高考试题这一部分内容连续四年出现了学科间综合试题 (生物与化学两个学科间) .这一部分在命题时往往与烃和烃的衍生物相联系, 主要考查这些有机物中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

主要为框图推断题, 是这几年的重点题型.常以新情境题形式出现, 它能把有机部分所有重点及主干知识, 如结构、性质包容在题中, 达到既考查基础知识, 又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贡献的目的.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1.“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章节中与能源、交通、医疗、环境等方面的结合点;2.适当关注有机方面的前沿科技成果, 特别是近些年诺贝尔化学、医学奖方面的内容.

难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相关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的信息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着力点放在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上.应该特别注意定性和定量结合即带计算因素的推断题, 也要注意无机与有机结合的一些试题.

四、注意事项

从调研考试及近几年高考评卷场反馈的信息来看, 本专题学生在试卷上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结构简式、结构式, 分子式、最简式混写;2.专用名词出现错字:如, 苯写“笨”、“酯”和“脂”混用等;3.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常忘记写无机小分子:如酯化反应的H2O、醛催化氧化成酸多加上H2O等;4.有机化学反应中的重要的条件不对或不全 (如卤代烃消去写成浓H2SO4、Δ) 、不准确 (如水浴加热用“Δ”代替;“→”写成“”, “↑”、“↓”不写) 、不配平 (如醇、醛的催化氧化、银镜反应) ;5.不会写麦芽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的分子式.除此而外, 其余地方有机物一般都是用结构简式却写成分子式.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把物质推断出来了, 但由于平时习惯未养成, 将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不正确而丢分, 非常可惜.

在解题时要注意:生活中常见几个较复杂有机物分子式、结构简式的书写 (如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等) ;几个典型代表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相互转化 (由多糖转化成低聚糖、单糖、简单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纤维素的几个主要性质反应等) .

五、经典题型

1.常识性知识

例1 2000年理科综合高考试题 (全国卷) 5题:

尿素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尿素是一种氮肥

(B) 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C) 尿素能发生水解反应

(D) 尿素是一种酸性物质

解析:这是一道学科间综合试题, 考查生物、化学和生活常识性知识, 尿素的化学式为CO (NH2) 2, 它是一种肥效高的氮肥, 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尿素, 根据其化学式可知它是一种酰胺类有机物, 所以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它不是酸性物质.所以该题的答案为 (D) .

2.与工业生产相联系

例2 2001年理科综合高考试题 (全国卷) 26题 (4) :在啤酒生产过程中, 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 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 酵母菌迅速繁殖, 糖度下降, 产生白色泡沫, 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 酵母菌繁殖迅速下降, 糖度加速降低, 酒精浓度渐渐上升, 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 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啤酒.

根据上述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__.

解析:这是学科间综合试题的其中一小题, 主要考查麦芽糖、葡萄糖化学式的书写和由二糖转化为单糖, 再由单糖转化为酒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由二糖转化为单糖是水解反应, 由单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高考中考生出现的错误主要原因是麦芽糖的化学式或结构简式书写错误.

3.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例3 (2004年理综吉林·四川卷) 科学家发现某药物M能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它在人体内能释放出一种“信使分子”D, 并阐明了D在人体内的作用原理.为此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已知M的分子量为227, 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C、H、N的质量分数依次为15.86%、2.20%和18.50%.则M的分子式是__.D是双原子分子, 分子量为30, 则D的分子式为__.

(2) 油脂A经下列途径可得到M.

图中②的提示: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六、对应训练

1. (上海理综卷) 聚丙烯酸酯类涂料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墙面涂料之一, 它具有弹性好、不易老化、耐擦洗、色泽亮丽等优点.下边是聚丙烯酸酯的结构简式, 它属于 ( )

①无机化合物;②有机化合物;③高分子化合物;④离子化合物;⑤共价化合物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2. (上海理综卷) 室内装潢和家具挥发出来的甲醛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 甲醛易溶于水, 常温下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当温度超过20 ℃时, 挥发速度加快, 根据甲醛的这些性质,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 入住前房间内保持一定温度并通风

(B) 装修尽可能选择在温度较高的季节

(C) 请环境监测部门检测室内甲醛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后入住

(D) 紧闭门窗一段时间后入住

3. (北京理综卷) 心炯胺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它具有如下结构简式:

下列关于心炯胺的描述, 错误的是 ( )

(A) 可以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溴反应

(B) 可以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C) 可以和氢溴酸反应

(D) 可以和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液反应

4.据报道, 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 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 )

(A) 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 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制得

5. (广西化学) 我国研制的长征捆绑式火箭在第一、二级发动机中用“偏二甲 (基) 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液体燃料.

(1) 已知偏二甲 (基) 肼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其中含碳40%, 含氢13.33%, 其余为氮;

又知其分子中有一个氮原子不与氢原子相连.通过计算写出偏二甲 (基) 肼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简式:

(2) 在发动机中偏二甲 (基) 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 写出该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所有的氮元素均转化为N2)

6. (广西化学) 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 分子式为C6H8O6)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其含量可通过在弱酸性溶液中用己知溶液的I2溶液进行滴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6H8O6+I2C6 =H6O6+2HI

现欲测定某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具体的步骤及测得的数据如下.取10 mL 6 mol·L-1 CH3COOH, 加入100 mL蒸馏水, 将溶液加热煮沸后放置冷却.精确称取0.2000 g样品, 溶解于上述冷却的溶液中, 加入1 mL淀粉指示剂, 立即用浓度为0.05000 moI·L-1的I2溶液进行滴定, 直至溶液中的蓝色持续不褪为止, 共消耗21.00 mL I2溶液.

(1) 为何加入的CH3COOH稀溶液要先经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

(2) 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

7. (2004年江苏化学) 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 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已知反应①中二氯乙烷的产率 (产率=×100) 为98%, 反应②中氯乙烯和氯化氢的产率均为95%, 则2.8 t乙烯可制得氯乙烯__t, 同时得到副产物氯化氢__t. (计算结果保留l位小数)

(2) 为充分利用副产物氯化氢, 该工厂后来将下列反应运用于生产:

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 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 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 形成了新的工艺.

由于副反应的存在, 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 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 反应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试计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 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 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 (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 也不消耗氯化氢) .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 (B)

5. (1)

(2) C2H8N2+2N2O42CO2↑+4H2O↑+3N2↑

6. (1) 煮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溶解的O2, 避免维生素C被O2氧化, 冷却是为了减缓滴定过程中维生素C与液面上空气接触时被氧化的速度.

(2)

0.05000molL-1×21.00mL×176.0gmol-11000mLL-1×0.200g×100%=92.40%7. (1) 5.8;3.4

(2) 设投入反应①、③的乙烯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

由反应①生成的二氯乙烷为x·a%,

由反应③生成的二氯乙烷为y·c%,

则由反应①、③共制得:二氯乙烷的物质的量为 (x·a%+y·c%) , 通过反应②可获得HCl的物质的量为 (x·a%+y·c%) ·b%.

据题意, 反应③消耗的HCl为2·y·c%, 则

y·c%= (x·a%+y·c%) ·b%

解得xy=200c-bcab

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应为200c-bcab.

上一篇:动手操作放飞思维下一篇:大棚温室栽培香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