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教学

2024-07-16

有机教学(共12篇)

有机教学 篇1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 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 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有机体才能制造; 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 在实验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 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 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是学生学好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药物化学等课程的重要保障, 是学生以后从事有机合成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础。同样有机化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与自身周围事物息息相关, 并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机化学的课堂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几个问题, 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何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感兴趣? 如何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我想到, 在进行有机化学的教育的同时将其化学发展史介绍给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进一步地理解和应用。

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18世纪到19世纪中页的“萌芽”时期的有机化学。在这个时间段, 化学家们主要成就是分离并制备了许多有机化合物, 并建立了一些分析方法, 对有机化合物的组成进行定量分析, 以求得化合物的实验式。1805年, 德国人塞尔杜纳从鸦片中提取了吗啡, 法国科学家舍弗勒尔制得了丁酸、戊酸、己酸以及不纯净的油酸。这些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成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制备的雏形。而在1781年, 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碳氧分析。他将有机化合物燃烧, 测定所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量, 从而推算出其中的碳和氢的量。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为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 就是19世纪中页到20世纪初期的“经典”有机化学时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帕在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研究了多种有机化合物之后, 两人在1857年同时独立的得出如下两个重要的结论, 也就是有机分子结构的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碳原子是四价的。凯库勒认为每一种原子都有一定的“结合力”, 他把这种结合力叫做价。由于在所有的已知化合物中, 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原子结合, 所以被选作了价的单位。他们除碳是四价的之外, 还注意到碳的四价是等同的。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是通过键结合而成的。二是碳原子可以互相结合, 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 还可以双键或者三键结合。库帕首先用一条短线表示键, 用这种容易理解的形式表达结构式。1865年, 凯库勒为苯确定了一个单双键交替的六个碳原子的平面环状结构。根据上述的基本原则, 已经可以解决多年来未解决的分子中各原子结合的问题, 也阐明了同分异构现象, 从而为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就是关于凯库勒的分子结构理论和确定苯环平面结构的故事。凯库勒在1890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25周年的大会上回忆说:“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一有关概念的经过, 一定会感到有趣的。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 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谬拉, 一起度过夜晚时间。我们海阔天空的谈论各种问题, 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 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 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我照例坐在车上, 不一会便陷入了沉思。这时, 我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平时原子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 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 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 大原子一会儿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 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 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那正是我的恩师—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 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当马车乘服务员喊了一声: ‘克拉帕姆路到了’的时候, 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我回到寓所之后, 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 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时辰, 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 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 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 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 没有什么不方便。一天夜晚, 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 但是, 思维总是不时的转向别的问题, 写得很不顺利。于是, 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盹来。这时候, 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了一群原子旋转起来, 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曾经体验过这种幻影的我, 对此敏感起来, 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 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而这些像一群蛇一样, 互相缠绕, 边旋转边运动。除此以外, 我还看见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 似乎在嘲弄我, 开始旋转起来。我想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这一次, 我又为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这个故事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首先, 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勤于思考, 只有多思考, 多动脑才会对问题有一些想法和见地, 这样才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才会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其次, 它能够活跃学生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学习其中的抽象科研方法, 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受用无穷的。

最后, 就是从20世纪至今的“现代”有机化学时期。1916年, 德国物理学家柯塞尔和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价键电子理论。他们认为: 原子价可以分为电价和共价。电价是靠正负离子的静电引力而成, 共价是由两个原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原子得失电子或共有电子, 外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的结构时最稳定。之后, 美国化学家兰米尔发展了路易斯的理论, 提出共用电子可由1个原子单方面提供的新观点, 后来被称为配位键。1923年, 路易斯首创用电子式直观简洁的表示一些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称为路易斯式, 一直沿用至今。

化学史的介绍,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增长见识和智慧, 更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科学发展的艰难, 以此激励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 并激发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所以, 化学教学时适当地引入化学史对课堂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摘要:讲述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史, 总结了在平时课堂教学时通过讲述化学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证明, 将化学史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且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化学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潘华英, 叶国华.有机化学 (第一版) [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翔.有机化学发展史概述[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28-29.

有机教学 篇2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他们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有机化学学起来很吃力。虽然课堂上听懂了,可课后做练习时觉得很难,尤其在测验时,时间不够用,每道题似乎都要想很久才慢慢解出来。

2、有机化学方程式难记。有机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化学方程式有较大区别,学生初接触,感觉生疏,尤其是反应条件多样复杂,很难记清楚。

3、有些实验书中没有详细介绍实验步骤但又需掌握,比如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印象比较混乱。

4、有机物质名称多,难记,解题时有些不能顺利记起,要回忆很久才能联系。

从我教学中的体会是:有机化学体现系统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知识的熟练和灵活应用是基本要求。特别是有机合成要求对知识有很全面系统的掌握、要有熟练的联想应用能力。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各类有机反应条件的应用、各类反应中有机物化学键的断键成键规律是要重点把握的。

综合这些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最有效的近期措施是:将已学的重要有机方程式列出来,把有机反应类型、条件做好归纳归类,印发给学生记忆。将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重要性质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检验方法等编写出来,印发给学生,帮助其梳理知识,加强理解和应用。及时针对性地讲评练习。备课和编写学案时,将重要知识、核心知识列出来,让学生记住。及时检查、测试,反馈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弥补和改进措施。

从长远打算,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和教师的忧患我采取的措施是:

1、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2、有机化学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体会到这种思想,以便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有机化学课程是由很多个分散的知识点组合构成的,应注意领会每个章节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有机化学课程是在学习无机化学基础后开设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方法,加强有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有机化学的零碎知识较多,如果只是无条理地堆积,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头绪就越乱,也越不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纲领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所谓读书要“从厚到薄”,就是强调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4、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由两部分组成,必修2教材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侧重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能让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要注意将必修2与选修5相关知识进行衔接,既要避免重复,又让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点我特别注意,在讲选修的时候必要迁涉到必修2。讲授新课时,对于必修2出现过的知识,要复习、甚至需重新介绍。

数学思想方法有机渗透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思想 挖掘提炼 有机渗透 长久效应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通向宇宙之美的关键。”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内容价值的核心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掌握的程度是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性因素。这是不能不注意也是不能不重视的特别之处。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涵盖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逻辑方面的思想方法和一般性数学思想方法等。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在原有的“双基”中加入“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足见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经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树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使人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去审视事物、解决问题,是一种观念形态,其价值远远超过数学知识、结论,是人对数学精神思想的领略和潜意识的运用。

审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数学本质认识模糊,钻研教材的精力和能力较弱,对教材内容剖析不够到位,对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握不够精准,比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较为淡薄,重视知识教学,轻视能力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当前偏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教育现状,在教学中更自觉、更有效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益。要促进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向智慧性学习的转变,彰显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数学人才。

不仅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地获取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当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大多比较浮躁,学习主动性不够,经常敷衍了事、不求甚解,在数学学习中淡化思想方法的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崭新的课程理念,并积极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师生共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挖掘蕴含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所特有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思维特征。小学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抽象思想方法、推理思想方法和模型思想方法等。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精心分析研究每一块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有效提炼出来,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课程教学中。

数学源于生活,是透过具体内容而提取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由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在小学数学中涉及抽象思想方法的内容有数、数量关系、计量单位、几何形体等,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就得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常见数量关系”,在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后,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学习是一种推理的思维过程,数学推理思想方法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模式,有时两者可以进行整合。演绎推理是一种基于“理念”的形式性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实用性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像加减法运算的规则、性质,乘除法运算的规则、性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运用都属于演绎推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剪、移,拼成长方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两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加以计算。

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是使数学走出数学世界,建构现实世界和数学联系桥梁的思想。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始终和数学建模密切相连,强调通过现实问题情境,从中寻觅出隐匿的数学信息,对数学问题简化和抽象,找出数学结构,再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答现实问题,找寻到符合现实问题的优化方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模型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两顶帽子和三套衣服之间的搭配方法时,在解决三种荤菜和四种素菜之间搭配方案中,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一种搭配模型,从中提炼出相关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三、立足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同具体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和体会的。因此,教师要立足数学课堂教学,在每一次学习活动中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开展实施:一是在知识建构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在知识梳理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三是在实践运用中固化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平行线”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铁轨,分析铁轨两边之间的距离,比较得出铁轨的两边永远都不会相交。紧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教室内黑板、课桌、椅子、门等物体的对边永远都不会相交,通过许多客观实例举证分析,从而总结得出“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接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测量、判断、绘画过程中,反复验证和运用“平行线”及其特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平行线”概念的获得过程和方法。在“平行线”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开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梳理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大好时机。譬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当学生学习掌握了“画图的策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画图的策略”进行回顾反思,加以整理。通过回顾反思,使学生懂得画图是一种常用的、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数学策略思想。

脱离现实情境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虚假而低效的,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有机渗透,使之不断理解巩固,在丰富的数学实践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四、健全科学长效的渗透机制

数学是发展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也要获得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汲取和提炼。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

课堂教学是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课外练习也是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渠道。在课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谋划设计好学生的数学练习素材,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有长久渗透意识,健全科学渗透机制,制订系统完整的方案。

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成功的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长久地活跃于他们日常的业务中,虽然那时,数学知识可能淡忘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学会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素养,蓄养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周俊霞.数学课堂上的“思路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刘春波.浅谈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0).

[3]蒋开秀.精讲精练与自主学习[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5,(04).(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精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统一 篇4

写作是语言综合技能的集中表现, 而英语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言交际能力。目前,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许多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英文写作书籍。这些书籍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英文写作的精髓, 反而有为考试而写作的嫌疑,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通过大量的学生范文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思维完全是中式思维, 词汇的使用不分语境和场合, 尽管熟视了大量的句子结构,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写作教学融于精读课教学之中,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写作教学融于精读课教学就是在进行精读课教学的过程中, 在对课文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语篇结构的分析的同时, 将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全方位地贯穿到精读课教学中, 使精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该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词汇教学, 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

词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词汇意义的讲解, 而是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搭配来真正掌握词汇的用法, 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

1. 词汇的搭配使用

在学生的写作中, 词汇的正确搭配使用是学生在使用词汇方面的弱点。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不少学生写出的英语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如;In old China growing children was not easy.这个句子中的growing与children在一起是动词和名词的错误搭配使用。在汉语中我们说养家、养猪、养鸟、养花、养孩子 (生小孩) 、 (抚) 养孩子。所有的动词都用了同一个汉字“养”。而英语中与上述名词的搭配却需要不同的动词。support the family=养家、raise pig=养猪、keep pet birds=养鸟、growflowers=养花、give birth to a child=养孩子 (生小孩) 、bring up (rear) children= (抚) 养孩子。

2. 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意义, 另一种是语言的文化意义。词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基本上都是词汇的基本意义, 很少涉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词汇讲解的过程中对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讲解尤其重要, 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而非照搬汉语的词语搭配;如:to work like a horse (干活如黄牛) ,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热锅上的蚂蚁) ,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 , wet like a drawn rat (湿如落汤鸡) 。人们常说的用英语进行思维, 实际上就是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

3. 词汇使用的语境

精读课教学中, 对于词汇使用的语境要给予特别关注。英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但这些同义词只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同义词。如:look, gaze, stare和glare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并不可以随便替换使用。

The students looked at the blackboard and read the grammar rules on it.学生们看着黑板, 读着上面的语法规则。 (一般的看)

When I turned around, I found my kind granny gazing at me with all smiles. (我转过身来, 发现和善的奶奶正满脸笑容地看着我。) (褒义的看, 表达内心的感情)

All of a sudden, the head master pulled a long face.The little children, scared, stared at him without knowing what to say. (突然, 校长拉长了脸。孩子们惶恐地看着他不知说什么好。) (恐惧不安的看)

The host’s eyes glared at the unusual treasure as if a hungry cat caught sight of big fish. (主人的眼睛紧盯着这不同寻常的珠宝, 就像一只饥饿的猫看见了大鱼。) (贪婪的看)

4. 词类的使用

汉语重形象思维, 语言中多用动词和形容词, 而英语重抽象思维, 语言中多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在精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差异, 并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如: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Although they have equal degrees of health, wealth and the other comforts of life, one becomes a success, the other becomes a failure.

(世上有两种人。尽管他们的身体状况相同, 并有着相同的财富和其它的生活享受品, 但是一种人成功, 而另一种人却失败。)

再如:

This life style has found its growing popularity and acceptance among young people.

(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为年轻人所喜爱和接受。)

二、句子层面上

精读教学中, 英语句子的简单汉译并不能使学生提高句子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通过两种语言的差异来理解句子的写作。汉语语法是隐性的,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即使不用衔接词来连接, 读者也可以通过句子隐含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英语语法则是显性的, 句子之间的复杂概念需要使用固定的衔接词汇。如:

两代人成长于不同的时代, 对于周遍事物有着不同的喜好, 鲜有共同话题。

Because the two generations have grown up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have different likes and dislikes for the things that are surrounding them, and thus have little in common to talk about.

再如: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me to learn to speak English and to live through this experience than it is to receive a certificate from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新视野大学英语》, Unit 4, Book 2)

此句子的讲解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It is important for sb.to do sth.是个句型, 而应该告诉他们汉语的写作多后中心, 而英语的写作多前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it放在句首做形式主语的原因。

三、段落层面上

一篇好的文章是由若干个紧扣中心的段落组成的有机体。在对英语课文进行语篇分析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段落主题的确定和段落的展开, 使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 同时将写作技巧和知识贯穿到段落分析中去。如:

The United States is definitely a telephone country.Almost everyoneusesthetelephonetoconductbusiness, tochatwithfriends, toshop, tomakeorbreaksocialappointments, toobtain allkindsof information.Telephones save the feet and endless amounts of time.This is due partly to the fact that telephone service is superb here, whereas postal service is less efficient. (《新视野大学英语》, Unit 1, Book 2)

第一句是主题句, 后面所跟句子都是用来解释和说明第一句。其中有不定式的并列使用, 有简单句, 同时还用到一个同位语从句。通过此段的分析与讲解, 给出另外一个主题句China is definitely a bicycle country.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如此训练对学生的段落写作能力的培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层面上

现在发行的英语教材中不乏优秀教材, 如:《新英语教程》、《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课文的选材内容丰富、语言地道, 是学生模仿写作的佳作。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他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定的写作知识的介绍, 这大大地方便了外语课堂写作教学。通过对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的讲解, 学生对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 对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 使学生从语篇角度高层次的理解作者在文章布局、潜词造句等方面的独具匠心, 体会英语写作的奥妙之处。

五、结语

《有机实验复习》教学反思 篇5

有机实验题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宠:从2011年至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都有考到。在此专题上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快的进步,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到解题的基本思路。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一、复习内容的处理

有机实验是一节复习课,主要以必修二和选修五中所出现的基础实验为依据进行创新的一类综合探究的课程。我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协和中学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本基础实验为切入点,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寻找解题的基本思路及技巧,然后运用技巧进行深化巩固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是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更好掌握解题的技巧。

二、成功之处

倘若说这节课有可取之处,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本为基础呈现基本解题的思路。通过选修五“苯和溴的反应”入手,激发学生解题欲望。

2、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师生配合融洽。得出基本解题的思路后立刻通过2012年全国卷的高考试题加以深化,令学生体会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3、三维目标兼顾,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解决有机实验题的基本思考方向,内化知识的形成和建构,让学生既关注高考试题中的实际问题、了解研究有机实验的重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课堂氛围和谐,激发学生主体潜能。针对本节课知识内容和思维、练习容量均较大,学生活动机会较多的特点,不仅引言、过渡、点评、小结等语言表述简洁自然,而且通过精心设计、鼓励性评价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做到让学生有话讲,愿意讲,大胆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此推进和提高课堂效率。

三、不知之处

可能由于设计时课堂容量偏大,所以本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有机实验基本解题思路,如果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并且让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更多的争议和讨论,教学的效果肯定更佳。

2、对学生展示的成果点评不充分。在第二个例题时,并没把学生的成果全部展示,这样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激 情,还有在展示的过程中和PPT展示发生的冲突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看有机化学模块教学 篇6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建立在《化学2(必修)》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更加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教材在编写上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建立起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多种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合成和应用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师如何根据该模块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目的,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在进行完甲烷、乙烯、乙炔的教学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已知拓展未知、从特殊推导一般”是最基本的学习有机化学方法,注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主线。只要理清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有机化学就会成为一条明朗的主线,从头到尾贯穿起来。并且要培养学生“个别到一般、由官能团到一类”的思考模式,能够自觉地运用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测出同系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和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让学生注意对知识的总结,及时的列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头脑中建立物质之间的知识网络。

其次,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特殊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3、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逐渐规范,提高了他们自己的动手能力。

最后,抓好课堂落实。一般选2到3道题目,有时所选题目也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或者留给学生作为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比如讲授加成反应时,习题设计可以设计成3道,分别是对称的碳碳双键、碳氧双键、不对称的碳碳双键加成反应,根据上述设计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对称的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加成反应,但是对于不对称的碳碳双键加成反应如果试剂分子也不对称,学生可能不会解决,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复习课本前一章内容中的吸电子作用和推电子作用,将知识前后串连,形成知识体系。课堂上时间如果不允许,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解决,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机化学基础》这个模块系统性很强,如在讲具体的有机物之前先安排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几大基本反应类型,我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了归纳了这些反应类型的特点和书写这类方程式的方法,并加强了这一方面的练习,再到后面书写某种物质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由前面的理论指导,感觉简单多了,有些复杂的方程式学生都能写出来,达到了举一反三,效果不错。

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探讨 篇7

存在问题

高职学生初学有机化学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新名词、新概念多, 官能团、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醇、酚、醛、酮、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接踵而来;二是涉及的有机物种类多, 从各类烃到烃的各类含氧衍生物、含氮衍生物, 直至高分子化合物, 令人应接不暇。学生往往感到内容庞杂、凌乱, 不好把握。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普遍感觉难, 害怕困难, 不愿探索[2]。

对策3.1应教学生尽快熟悉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有机物的命名方法, 分子式到结构式的过渡等形成有机化学特色的知识:

1. 正确把握化学概念的教学。有机化学中的概念部分不仅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而且是最重要的本质内容。学生对于概念的灵活运用, 对于各种判断题、选择题的正确辨别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正确进行概念教学, 是落实化学学科知识点的必要途径。

2.注重知识的串并联, 网络成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可分为:

烃的衍生物 (醇、酚、醚、醛、酮、醌、羧酸、酯、胺、酰胺、杂环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 。

利用学生已知的旧概念引入新概念, 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从无机物的概念引出有机物概念, 从烃引出烃的衍生物, 对比链烃与环烃的区别, 饱和链烃与不饱和链烃的区别, 形成概念和知识的系统,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3]。根据不饱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这一性质, 可以用来检验乙烷与乙烯或乙炔。①加入溴水, 能使溴水褪色的是乙烯、乙炔, 不能褪色的是乙烷, 此处发生了加成反应。②加入酸性高锰酸钾, 能使其褪色的是乙烯、乙炔, 不能褪色的是乙烷, 此处发生了氧化反应。

注重概念的异比同比, 区别联系

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这四个有“同”的概念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 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①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现象是一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这些单质叫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②同位素。人们将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③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指的是分子组成相同, 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有机物中广泛存在同分异构体, 主要有碳的骨架异构、官能团异构、几何异构等。它们之间物理性质一般不同, 化学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如顺2丁烯和反2丁烯, 熔点分别为138.9℃、105.6℃, 沸点分别为3.7℃、0.88℃, 密度分别为0.621g/ml、0.604g/ml。如果是官能团异构, 不是同一物质, 性质差异更大。

同分异构体指的是分子式相同的物质, 在判断是同一物质还是同分异构体时, 观察化学式相同的有机物的结构是否相同, 结构相同为同一物质, 不同则为同分异构体。也可以把化学结构式进行翻转或旋转, 翻转或旋转一定角度后相同则为同一物质, 不同则为同分异构体[3]。那么, 分子量相同的两种烃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吗?不一定。 (4) 同系物。同系物指的是结构相似, 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它们肯定有相同的官能团。“组成上仅仅相差一个或若干个的‘CH’的一系列有机物的互称”, 指组成上一定要有相差, 如CH CH CH CH、CH CH (CH) , 就不能称为同系物。同系物之间的熔沸点、密度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升高而增大, 化学性质一般也相似, 但也有较多的特殊情况, 如苯与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不反应, 而苯的同系物能反应[5]。利用这一点可以检验苯及苯的同系物。

总之在概念的讲解中要多方位、多层次进行, 从概念的基本内容入手, 层层剖析,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对概念深挖掘, 寻找的言外之意,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重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各类烃的分子结构特点时, 重点应把握住碳碳键的键型不同, 物质的性质也不同。如, 碳碳单键键能较大, 不易破坏, 所以烷烃性质比较稳定;而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能较小, 易破坏, 所以烯烃易发生加成反应, 由不饱和烃转化为饱和烃。

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分子结构特点时, 把握两个关键点。首先, 由“烃基官能团”构成的衍生物结构中, 官能团不但是分子的特征结构, 而且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活泼中心, 对于有机物的性质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只要把官能团的结构分析清楚了, 就可以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了。

2. 抓好反应类型, 掌握反应规律。

学习有机反应时, 首先要了解有机反应比较复杂, 反应速度慢, 常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的特点;其次还要考虑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反应物相同, 反应条件不同, 则反应类型会有所不同, 反应产物也不同。

3. 抓好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联系,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学习物质的性质, 知道各种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熟悉各种官能团, 根据官能团判断所能发生的反应。善于联想, 看到CH3CH (OH) COOH的结构简式, 要能想象得出: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脱水反应、跟钠反应;含有羧基有酸性, 能发生酯化反应、脱水反应;含有甲基及邻碳氢, 可发生消去反应、卤代反应等。通过对掌握的知识复习归纳, 综合起来, 才能学好有机化学, 做好有机推断题、合成题及鉴别题。

因此只有学好基本概念和理论, 才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才能扎实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对掌握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 使知识网络化, 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坐省.有机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8.

[2]张健.分层次教学—职业教育的新境界[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10上;P6-7.

[3]何洪武.化学概念理论复习四注重[M].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5;P54-55.

[4]余惠芳.同分异构体复习课教案[M].化学教学, 2000.8;P26-27.

对音美教学有机融合的探索 篇8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音美等艺术活动涉及到的各种构思、设计、制作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赋予他们发挥艺术想象的空间。音乐通过旋律、节奏、节拍等要素与美术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由于音、美的二度创造性很大,因而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综合形成新的联想,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如美术《唱大戏》一课,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是画一个脸谱,教学中教师即兴唱起《说唱脸谱》这首歌,气氛立即活跃起来,随着旋律和歌词的启发,学生边跟着唱边做着各自的表情,创造思维得到激发,其中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画两个不同的脸谱”。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不同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脸谱。

二、有利于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教育中的姐妹花,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美术课听音乐欣赏,画声音及音乐课中绘旋律、画意境等教学活动,两者的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一幅幅绘画配上一曲曲“画外音”,如美术欣赏《千里江山图》一课,当千里江山图在大屏幕上缓缓移动时,教师及时配上古筝弹奏“高山流水”的乐曲,立即拉近了学生与画面的距离,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让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另一方面,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启发学生为一曲曲音乐描绘出一幅幅“音中画”,如音乐《爱心家园》一课中,在听赏歌曲《爱在天地间》时,巧妙地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和救援的场面,从听觉和视觉上营造了氛围,在使学生更好地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学生立即对抽象的音符产生了形象的体验,教师及时让学生把对音乐的感受借助生花的妙笔为灾区人民设计出新的家园。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艺术趣味

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静谧有余而活泼欠佳的气氛;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能够改变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的情况,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根据学生好动、爱唱、喜画的特点,我将美术与音乐进行相互补充的教学,使这两门课中都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既赋予课堂形象渲染力,又能制造活泼、愉悦的气氛,让学生既能得到听觉享受,又拥有视觉的感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视、听、唱、动、画、记、创”七个要素,根据课例设计,如绘画教学、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内容的不同,在七个要素中进行增删调补,有机结合,灵活使用,互为补充地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音乐美术灵活巧妙地融合可以拓展学生艺术空间。如把音乐形象描绘下来,教师就启发每个学生用各自独特的画面去表达同一音乐主题,启发学生为音乐描绘一幅图景时,鼓励其去积极地寻找各式各样的图解。如科幻绘画、室外写生、歌曲创编、打扮歌谱等创作,教师在运用自身素质、教材内容、教学设备等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把同一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进一步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析 篇9

1 重视实验前的预习

有机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和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验教师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验预习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明白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每次实验开始之前应该逐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对于没有预习的学生不允许其进入实验室,并且要求其补写预习报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所用的装置和仪器设备、试剂的类别和主要参数、反应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实验的预期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将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前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加深理解,做到凡进实验室就必有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误操作带来的仪器设备损坏和危险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有机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注重基本常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对整个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实验教师在第一节实验课上就要向学生讲解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规范化操作守则、实验课的纪律和要求等。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试剂的毒性,认识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有机试剂,掌握水银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处理方法,教会学生使用实验室内的通风设备和消防设施,进行必要的防火、防电、防水、防中毒、防腐蚀、防爆炸、防割伤、防烫伤的安全教育[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加强基本操作的规范化训练

有机化学实验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一般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制备实验、性质验证实验等,其中基本操作实验是重中之重,所有的合成和制备实验都是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加强基础实验的规范化训练十分必要。

在第一学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针对每个基本操作开设了专门的实验[3],如:常压蒸馏、回流、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萃取、重结晶等。这些实验中会用到大量的玻璃仪器,有些是以前在无机实验中不曾接触过的,如:圆底烧瓶、三颈瓶、蒸馏头、克氏蒸馏头、直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尾接管、真空尾接管、温度计套管、二通阀、刺形分馏柱等。每次实验之前,主讲教师首先应使学生了解这些仪器装置的名称、基本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并对相应实验中仪器的组装顺序、方法等进行详细地讲解和示范,强调该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如蒸馏中温度计的放置位置、整个装置要保持与大气相通等。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在主讲教师的基础上,配备了一名专职实验辅导教师,逐个检查实验装置的安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美观化的操作。

4 培养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实现绿色化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试剂常常具有挥发性,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形成“三废”,给环境和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有机化学实验所造成的污染进行规范化地处理与防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4]。

我们在实验室中分类放置专门的回收瓶,用于回收实验所产生的废酸、废碱、固体反应产物、液体反应产物等,对于一些无毒、低毒的空试剂瓶,如无水乙醇等可回收用以配置溶液,并将有机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放置于一个塑料篮内,为每个篮子做好编号每组一套,每次实验之前由学生签字领取,实验结束后清洗干净上交,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玻璃仪器的损耗率。

我们还借鉴其他院校的实践经验,尝试推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半微型化和连续化[4],在选择和安排实验上注重前后实验的连续性,如先进行了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合成的乙酰苯胺又可作为重结晶实验的粗物质进行提纯;在一些性质验证实验中以点滴板代替试管,减少试剂的滴加量,观察到现象即可;在一些合成制备实验中,使用微量或半微量玻璃仪器,减少药品用量,适当缩短反应时间,或是用无毒、低毒的反应物替代毒性较大的反应物来进行实验,既得到了反应产物,又降低了污染和消耗,实现了绿色化教学。

5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技术

我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三个专业,其教学大纲和实验课时数各不相同,针对各个专业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适宜不同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大纲和教材,对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压缩了验证性实验的课时数,增加了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性实验内容。例如我们开设了“菠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和“辣椒中辣椒色素的提取”实验,并应用了纸色谱、柱色谱、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鉴定;通过“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使学生学习掌握了索氏提取器的使用方法;在“桔皮中提取挥发油”的实验中,进一步练习了水蒸气蒸馏操作,并结合GC-MS测定了挥发油的成分,从而使学生在熟悉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将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提纯及波谱分析等联成一体,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还在传统讲授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实验室添置了多媒体设备,并将教师制作的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通过下载观看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过程进行实验预习或课后温习,对于一些污染较大、毒性较强、实验条件有限的实验,更适宜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来进行实验教学[4]。

6 建立合理的实验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考察,因此实验成绩的考核标准应该全面、客观,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建立了系统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5],整个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

(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学生平时的上课纪律、出勤状况、实验操作习惯、实验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值日打扫卫生情况等几方面综合考察。

主讲教师每次实验开始之前要先考勤,查看有无旷课、迟到现象,并检查批阅实验预习报告,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等给出实验预习成绩;实验过程中,采取逐个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查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正确,以及有无打闹、聊天、不动手、抄袭数据等态度不端现象;实验结束后,主讲教师要检查实验台面卫生情况,在实验数据记录本上签字确认方可,并及时批改实验报告。每个实验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给出一个综合成绩,分为A(100分)、A-(95分)、B(90分)、B-(85分)、C(80分)、D(70分)、E(60分)几个档次,期末时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为最终的平时成绩。

(2)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占50%)。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安排一次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为四块,即:①实验预习(10分),以考试前检查预习报告的形式进行;②实验过程(50分),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仪器安装是否正确美观、基本操作是否规范等,具体细化到实验的每个操作步骤;③实验结果(30分),主要考核实验原始数据有无涂改编造、实验结果的好坏、产率的高低、产品的质量、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④实验态度(1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待实验的认真程度、仪器有无损坏、产品有无正确回收、实验室卫生状况等。

(3)实验笔试成绩(占30%)。

安排在每学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结束之后,总分100分,以闭卷答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本学期已做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验注意事项、部分实验装置图的绘制以及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解释等。

学期末,最终的有机化学实验成绩是由这三部分成绩折算得出的,这种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 结 语

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该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熙璞,蒋林斌,赖刚.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130-132.

[2]舒燕,王晓丹,史春越,等.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浅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82-83.

[3]王清廉,沈凤嘉.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宁静恒,李和平.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广东化工,2009,36(6):220-221.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措施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化工、医药、生物、材料、环境等与化学密切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观察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1], 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为以后专业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由于有机实验课是考查课, 不考试, 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可以瞎混。实际上有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有机理论的产生都是以大量实验事实为基础的[2]。因此, 针对课程重要性与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这一特点, 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思考,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1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1 应试教育导致的偏见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升学考试, 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而忽略了上学是要学技术、长能力、学习如何谋生的。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 大部分的中学都砍掉了本来应该开设的实验课, 导致学生从中学起就养成了不动手只动眼的习惯。甚至是有些学生认为有机实验有毒, 会伤身体, 上课不肯动手。

1.2 陈旧的实验教学观让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理论为先导的, 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演绎化的问题。具体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开设实验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 甚至是一些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也已经有所了解[3]。这就阻碍了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不能积极参与其中。杨振宇教授曾对此有过精辟分析:“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抽象的原则开始, 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1.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主要是由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单步合成实验三部分组成。在实验教学中三部分相互分割, 这样学生操作精度不够、效率低, 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往往是前面练习过的基本操作, 到后面合成实验要用时, 学生已经忘记了。并且目前开设的多为基础性实验, 几乎没有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开放性实验,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让学生产生误解学这些没有用。

另外, 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存在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于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将每个实验细节完全交代清楚, 学生依赖心理增长使得学生忘记了要自己思考解决问题[5]。即使是很小的一个问题也要跑过来问老师怎么办, 而不是先自己思考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比如, 在制备1-溴丁烷的过程中有红棕色出现, 大多数同学的解决办法是重新做或者跑去问知道教师要怎么办。没有人会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2 具体解决的办法

2.1 从新生入学开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首先, 在新生入学的欢迎会上就要告诉他们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出色的实验操作对于以后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 在平时教学及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2 改革目前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观中,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实验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手段, 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 强调实验结果, 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智力的积极参与, 同时也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教学应该是: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 让学生在实验室先“试试看”, 由实验悟出原理。使实验成为探究新理论、新方法的实践过程, 再由学生带着自己悟出的原理进入教材。

另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勇于挑战权威, 敢于提出与经典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发学生产生联想, 刺激学生的思维反应, 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3.1 调整教学内容

将以往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合, 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主, 将实验大纲中要求的基本操作融合到制备实验中进行反复训练, 用性质检测所制备产品的纯度。例如:在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中, 以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为主要目的, 同时练习分水器的使用、分液、萃取、干燥、蒸馏等一系列基本操作, 并用阿贝折射仪对所得产品进行纯度测定。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所用学时数, 而且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 使实验内容充实、连贯,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3.2 适当开设与绿色化学相关的教学内容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 它要求充分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在无毒原料、催化剂、溶剂等条件下, 获得环境友好的产物[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意引入新理论, 使学生对其有一定认识。比如:将乙酸正丁酯制备过程中所用催化剂浓硫酸改成可回收的固体硫酸, 使学生对绿色化学概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4 建立实验成绩考评体系

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考核在实验教学中占着重要一环, 也是检查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同时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7]。有的学生是为了成绩来做实验的, 课前不预习, 看一步做一步, 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也有的学生边做实验边写实验报告, 实验做完报告也写好了, 整个过程注意力就没在实验上。因此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 我们建立了一套严格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将实验成绩的考评分为三个部分。

2.4.1 平时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5%, 主要包括:出勤、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等, 每次满分100分。

2.4.2 实验结果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教师根据具体实验结果情况进行打分。

2.4.3 实验报告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5%, 教师根据实验报告书写情况进行打分。

2.5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实验前老师非常详尽的讲述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步骤、注意事项, 有时还写到黑板上。学生就按照老师讲的按部就班做就可以了, 这样学生就是一部复制机器, 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认为, 有机实验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和提问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实验中教师来回巡视, 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 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即使纠正。

3 结语

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 因此其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还是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 与教学观念的更新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勇于面对挑战, 集思广益, 建立新型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李济澜.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广东化工, 2012, 38 (14) :206-207.

[2]吴莉, 张富青, 傅晶, 等.建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17-18.

[3]陈玉华, 赵德建.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7 (2) :51-55.

[4]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 2010, 38 (10) :208-219.

[5]展军颜, 崔建国, 范建春, 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J].广州化工, 2013, 41 (4) :208-211.

[6]王晓红, 郝臣.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4) :85-131.

[7]尹彦冰, 苏国强.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1) :85-87.

浅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有机化学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1 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我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以无机化学为基础,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机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领会每个章节在整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重要物质,以及操作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明确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与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知识等相互联系,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引用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由于每种有机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怎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类研究,这时就要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看到一种新的有机物时而感到无从下手。

2.2 培养观察能力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营造活泼的教学情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

实验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发展学生喜欢有机化学、赞赏有机化学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开展有趣的小实验。化学实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

2.3 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

2.4 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对于同一种有机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比如乙醇在两种温度下分别得到乙醚和乙烯。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水解得到醇,而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则得到烯。在教学中要始终给学生贯穿这种意识,使学生对有机反应有一种立体感。

2.5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就要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有机化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来新,杨琼.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2(02).

[2]罗婧.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09).

[3]李景宁,汪朝阳,王永红.《有机化学》课“思路教学”策略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4]袁立丽.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5]刘郁,刘连新.有机化学教学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 篇12

一、课件的设计

有机化学是一门容量大、内容丰富的课程,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有机化学课程总学时数为108学时。采用双语教学后, 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难度很大。另外, 从学生方面考虑, 如果一开始就完全采用外语原版教材恐怕学生难以接受, 产生畏惧情绪, 导致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操之过急反而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后认为, 授课教材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 但是授课课件的设计必须加入专业英语的内容包括专业词汇。经过反复比较, 在参考国外英语原版有机化学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制作适合我们教学的双语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做法是使课件做到与所采用的中文教材保持内容的一致性, 长此下去, 学生通过课后进行中英文的对照、复习, 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逐渐熟悉和接受英文的教授, 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二、课外教材的选定

选择一本合适的课外英文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机化学的原版教科书非常多, 我们在参考了多本英文教材的基础上, 选择了美国V irginia大学Francis A.Carey编著、The M c G raw Com panies出版的有机化学教材[1], 现已有第七版, 该教材具有再版次数多、内容更新快、融入学科发展最新发展成果、重点内容突出、教材内容丰富、有例题及习题解答过程、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等特点,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外文原版教材可以免费从互联网上下载, 无需购买昂贵的原版英文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读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享受纯正英文的同时, 更多地掌握有机化学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

三、课堂讲授语言的把握

课堂上教师授课以汉语文和英语进行, 考虑到听、说英语是学生普遍的困难, 授课时教师以汉语为主, 辅以英语, 并注重专业词汇的介绍。但在某些特殊知识点的讲授上, 可以突出英语。例如, 在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时, 我们首先介绍中文命名的法则后, 还要介绍英文命名法则, 侧重介绍中文命名和英文命名的不同点。目的是使学生对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中英文名会认, 会写, 并会互相转换;此外, 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和反应机理的介绍, 也要突出英文, 尤其注重英文专业词汇的使用。用英语教学不可操之过急, 需要循序渐进, 待学生慢慢习惯用英语教学后, 可以增加英语的使用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可请同学在课堂上以英文回答, 这样对于同学说英语的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另外, 可以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有机化合物 (organic com pound) 、无机化合物 (inorganic com pound) 、结构 (structure) 、性质 (property) 、反应物 (reactant) 、产物 (product) 、取代 (substitute) 、加成 (addition) 、产率 (yield) 、溶解度 (solubility) 、纯化 (purify) 、分离 (separation) 、结晶 (crystallize) 、异构体 (isom er) 等, 这些词汇在教学中经常使用, 学生很快就可以熟识了。对于一些构词法的规律, 如前缀chloro代表氯, carbon代表碳, brom o代表溴, oxy代表氧, hydro代表氢;再如后缀ane代表烷, ene代表烯, yne代表炔, ol代表醇, am ine代表胺, oic acid代表酸等;再有与数量有关的专有词, 譬如:m ono表示“单”、“一”, di表示“二”, tri表示“三”等, m ethyl (甲) 、eth (乙) 等。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之后, 就可以轻松记忆许多相似的大量专业词汇。

四、课外英文文献的查阅

为了提高学生们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 我们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英文资料的查阅任务, 促进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电子文献资源等各种途径, 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 跟踪和了解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学科前沿和新的知识增长点。虽然学生们暂时对查阅的资料理解有限, 但通过查阅过程的实践, 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兴趣。

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的收获”, 较大地增加了学习和应用专业词汇阅读的自信心, 90%以上的学生认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中, 学生面临着学科知识和语言的双重难点,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2]。作为尝试双语有机化学教学的教师,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也需要勇气。教师要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由于双语教学难度要大大高于母语教学, 而且目前尚缺少大量成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 因此, 双语教师在备课方面负担重、压力大, 这些具体的困难要求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能力, 敢于面对困难, 勇于探索。

摘要:在我校本科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基础上, 阐述了作者在进行双语教学探索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程,双语,探索

参考文献

[1]Francis A.Carey.Organic Chemistry.<Seventh Edition>, USA:The McGraw Companies, 2007.

上一篇:三能下一篇: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