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

2024-07-16

三能(通用4篇)

三能 篇1

在各地轰轰烈烈实施幼儿园园本课程或课程园本化的今天, 尤其是大家都在关注“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时, 我们是否关注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除高结构集体教学活动之外的一日活动中, 在每天多于480分钟的非集体教学活动中, 潜藏着多少个瞬间的教育契机。瞬间的时机一旦失去就不可能再重复, 当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态度可能是改变孩子的契机, 可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成为他一生的烙印。但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着视而不见 (视有契机却无所谓) 、无力顾及 (机械完成备课计划而无力关注) 、视而难为 (有关注少策略) 等三种现象, 因此失去了许多瞬间的教育契机, 所以当下亟须培养教师瞬间教育的能力。

一、瞬间教育中的“一识三能”

“一识三能”是瞬间教育能力的四要素。“一识”, 即关注意识, 具体指有关注孩子日常瞬间细节变化的意识;这是三个能力要素的前提, 没有对日常瞬间观察的意识, 三个能力的提高就无稽之谈。“三能”即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应答能力, 具体而言, 洞察能力指有透彻的观察、了解, 推测和捕捉细节行为敏感度的能力;分析能力是在观察之上的, 指有分析细节行为背后的原因的能力, 有作出价值判断和策略判断的能力;应答能力是指经历了思维分析判断后, 用言语、动作、态度等方式及时应答孩子的教育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应答能力, 它们既是要素也是瞬间的思维链到行为外现的过程。

二、“一识三能”的培养

(一) 提高意识

据一个专项研究发现, 教师身上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低关注和低发现”。部分教师看到好像有教育契机, 但采取无所谓态度, 视而不见;部分教师只关注着备课本所备的主题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 顾不上眼前发生的情景, 而机械地去完成备课本中的活动计划, 客观上还没有形成关注瞬间行为的意识。

这些现象的存在会降低我们课程的执行力。所以我们要像重视集体教学活动那样重视平时的教育细节行为, 树立关注孩子日常瞬间细节变化的意识, 第一要强化一日活动潜藏着瞬间的教育契机的意识, 去了就不复返了, 我们要及时捕捉;第二要提醒自己“教师瞬间的教育言行将影响着孩子, 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烙印, 我们要慎重把握。”

(二) 提高洞察能力

提高洞察能力就要有透彻观察、了解、捕捉细节行为敏感度的能力。平时我们对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比较关注, 但对低结构的活动容易忽视, 我们应拓展时间段进行关注。所以提高洞察力可以关注一日活动中自主时间段, 从着眼于观察元素入手。

1.洞察自主时间段

除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外, 有意识洞察晨间来园、晚间离园、区域活动、餐后活动、户外运动、外出活动等等。因为只有学习、游戏、生活的自主空间中, 我们能发现孩子深层次的行为与动机, 尤其是外出活动;只要我们有心, 我们会发现许多平时发现不了的现象, 会了解孩子更多的东西。

2.着眼洞察元素

提高洞察能力, 我们要从洞察几个元素“一句话”、“一个眼神和表情”、“一个行为和态度”入手, 根据以往对孩子的了解, 思考内在的联系, 去读懂孩子。

案例:洞察“一句话”———可以读到“小愚的发展状况”。

小班一男孩小愚几乎不举手, 餐后自主活动他多数选择看书。有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介绍我带来的书”, 大家都兴趣十足, 积极发言, 小愚静静地地听着, 神情随着同伴的介绍而起伏, 很投入, 但始终未举手。早点时间, 我过去轻轻问他:“刚才那么多人都介绍了, 好棒啊, 你为什么不举手啊?”一般也许会说“我不敢”、“我不会”或“我难为情”。他居然说:“人家聪明在嘴上, 我聪明在心上。”透过这句话我更了解了他有良好的表达水平, 说明他心里是知道的, 就是不张扬, 但又不服输。应该容易培养他积极举手的好习惯。

(三) 提高分析能力

提高分析能力, 重在分析瞬间行为背后的原因, 并作出价值判断和策略判断。

1.分析背后原因, 作出正确判断

在洞察基础上, 可读到孩子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需要状况, 进而深层次分析瞬间行为背后的原因, 判断以后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再去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去应答。

如在小愚案例中, 试想, 如果老师不敏感小愚瞬间的表现, 不去解读分析他的这句话, 他可能一直或很长时间内“聪明在心里”, 潜能不会很快地被挖掘。教师的价值判断是能培养他积极举手的习惯, 培养大胆自信的品质。后来他真的很快成为发言能手,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大胆自信的品质。

2.重视分析的关注点

重视分析需要关注两个关键点:其一是要善于分析挖掘孩子自发行为中的教育价值, 提供有助于孩子持续进步的相应教育策略。其二是要善于分析孩子“不合理”行为中的内在合理需要, 引导孩子在活动中, 运用适合的活动方式满足自己的活动需要。

(四) 提高应答能力

应答能力就是经过以上内隐的思维过程后, 用言语、动作、态度等方式外在表现出来的及时应对孩子的教育能力。由于孩子的表现不同, 教师采取的策略就不同。提高应答能力就要注意应答的多样性和方法的适度性。

1.应答的多样性

(1) 语言的应答

如在小愚案例中, 老师用语言应给予建议。“哦, 是这样啊, 聪明在心里我们是知道不了的, 你要说出来, 大家就知道你的聪明了。”

(2) 动作的应答

如:小愚案例, 可以用动作轻轻地摸摸小愚的头, 抬抬他的小手, 自己做一个举手的示范。

(3) 表情的应答

如孩子在学习型区域自主操作, 有时孩子专心地操作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他的工作, 当他抬头寻找老师的目光给予肯定时, 眼观八方的老师就要马上洞察到并接应, 给予点头、微笑等表情, 让孩子知道原来老师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成功, 这样会使孩子倍感教师的支持与赞许, 激励他持久专注地去自主学习。

2.方法的适度性

方法的适度性就要有针对性, 要注意时间的适宜性、推进的适度性、批评的适度性。

(1) 时间的适宜性

应答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善于把握最适合的时机, 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热应答或冷应答。热应答就是“水到渠成”时, 教师可以马上用言语、动作或表情给予孩子的外在的回应。冷应答可以在两种情况下使用:有时获取孩子的瞬间信息可作为“引水”, 教师可以做“引水入渠”的工程, 即延时应答, 可以作为后续教育的起点;有时瞬间的情景事件中内运用“不与理睬、转移注意”法做淡化处理。

(2) 推进的适度性

推进包括了个体推进和集体推进。个体推进指教师在应答过程中, 根据孩子的活动能力和发展需求, 对孩子发展作出适度推进, 给每一个孩子确立一个适合的高度, 给予孩子发展的方式和策略, 主要体现在以后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如小愚案例, 给孩子的推进发展目标:从小愚的强项口语表达入手, 培养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习惯, 继而培养大胆自信的品质。集体推进是以瞬间的教育契机推进整个活动。

(3) 批评的适度性

在日常瞬间的师幼互动中, 批评的比例不低, 如何掌握批评的度, 教师的言行把握就是关键。尤其是瞬间的突发事件的对话。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性格特点和天性来把握批评的度, 对有外显问题行为的孩子缺乏敏感性, 教育的力度大一些也不会过头。可以让他好好内疚一下, 让他好好受一下挫折。而对于敏感的孩子容易教育过头。

我们要意识到“一次不当的批评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心理症结”, 曾经有高校的心理学教授反映, 在接待各种心理咨询中, 有个别心理问题倾向的中学生的症结可能在上幼儿园时期的批评事件中。可见6岁之前的刺激对将来心理的发展会有很大影响, 我们幼儿园教师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行, 尤其是批评惩罚类的。教师不良言行就会导致孩子心理伤害, 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 这种伤害远比在肉体上受过的伤害更大。

所以我们要关注细节, 只要每一位教师瞬间情景的教育能力提高一小步, 幼儿园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一大步, 我们的课程执行力就会增强, 最终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智慧地成长。

三能 篇2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为主,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改进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广东海洋水产、农业及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保证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课程安排以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基础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彼此联系、依次递进的“四层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安心学习本专业的思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课程安排为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践)等。第二层次着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程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为主。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等为主。第四层次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内容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团学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时间上的“全程化”,内容上的“多层次”,空间上的“立体化”特点。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四年课内教学学时均在2400学时以内,比2009版方案减少约100学时,其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时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文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0个教学周,理工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5个教学周,实验学时数约占开设实验课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推进实验教学课程化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进实验课程化改革,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带进课堂,与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同时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整合课程内容,改变实验过分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重复、交叉等现状,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重组、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均要求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分别从原有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对不具备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按课程群(组)把条件成熟的教学内容作为单独课程来设置,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如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开设的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包含了原食品机械、食品保藏原理、饮料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保留原来的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食品工艺课程实验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掌握。经过实验课程化改革,学校含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由原来的近600门减少到300门,独立设置的主要实验课程由9门增至71门,实验总学时由204学时增至1224学时。这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和比例,使实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将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认知、操作课程置于生产一线进行,建立起包括产品认知、技术认知、企业文化认知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拉近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引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将其内容适当纳入学校实践课程项目和模块,实现产学研用的对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水产类专业构建了“2+X+1”产学研用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组织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其中的“2”,即通过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技能;“X”,即围绕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解决的一个(或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即掌握一种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的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类专业探索的“4+5+X”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到现代动物养殖场或饲料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熟悉4种主要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5个生产领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解决1个以上的生产难题。工程设计类专业与地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工程设计工作室”式的专业实习的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在企业工程设计师以及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锻炼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由校内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逐步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各专业设置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课程、3学分科研与创新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修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分类、分等级记载创新学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制度,每年立项资助150项左右校级项目,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项目形式资助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20余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并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际)级相关赛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学科专业竞赛格局,建立了“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竞赛运作机制,以赛促学,有效地促进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海大大讲堂”活动,支持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业沙龙学术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与南海舰队合作开展“军学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守纪、吃苦、献身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海洋调查、海洋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寒暑假国内外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完善并贯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习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学术讲座等各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管理办法。各教学院系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按计划进行,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有序、高效。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专项检查。在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中,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估。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等队伍,以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情况座谈会、毕业生信息反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每两年组织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每年组织教师优秀教研教改论文和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学考核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团学社会实践工作予以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核拨酬金。支持二级教学单位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明显,“三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支撑点和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不断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4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24个专业获批6类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这占全校本科专业的35.3%;建成1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7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个左右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

(二)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近5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名列前茅;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300多篇;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该团队在校期间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通过学校支持,团队大胆创业实践,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近几年每年营业额均超过千万元。

浅谈班主任队伍的“三能”建设 篇3

一、对班主任的本能需要——满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本主义出发,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五个层次,而要求尊重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前提。对班主任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班主任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班主任的人格、尊重班主任的合理需要。

1.满足和发展班主任要求尊重的需要

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每个班主任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学校工作的,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这是班主任最基本的精神需要。而班主任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校的忠诚感是学校的宝贵资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管理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必须要反思自己在下列方面做得如何:班主任有困难,我关心了吗?班主任在想什么,我了解吗?每一位班主任,我都是公平对待的吗?我让班主任感到自己重要了吗?

2.满足和发展班主任渴求平等以及归属的需要

渴求平等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班主任教师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放下领导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班主任,不仅时时事事处处如此,而且要有意识地与班主任接触、交流。沟通方式方法很多,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创造的,只要做个有心人。

二、对班主任的个性才能——发现

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一个可以开发的机会,唯有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才能产生效果。因为学校中每个人的才能各有不同,身为学校领导者的责任不是重新塑造班主任,而是在于运用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一位班主任的才干。

1.寻找班主任的长处与优势。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可见推动学校发展的杠杆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丰富班主任的生命质量。每一位班主任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会用放大镜来看他们的优点,用缩小镜来看他们的缺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每一位班主任的创造能力,善于发现乃至挖掘班主任工作的“闪光点”,放手让其实践,并及时肯定有价值的劳动,促使其不断自觉完善,充分地信任班主任。学校管理者用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了班主任的长处,而不在于弥补了班主任的短处。要懂得把每个班主任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每个班主任都是人才。

2.激发班主任的热情和兴趣

长期以来,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岗位是以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教学为中心进行,对班主任而言,调换其他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往往很小,长期狭窄的工作范围不利于班主任各种兴趣的开发,造成班主任知识视野狭窄,思想和思维方式僵化,容易形成懈怠的情绪。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班主任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班主任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激发班主任教师不断进取的热情,因此在教师中可根据其兴趣、爱好、特长组成不同的团体,如心理健康辅导组、信息技术爱好组、文学社团、综合实践研究团等,并不定期组织活动,在团体活动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三、对班主任的潜能——挖掘

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会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人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这样,学校在面对不间断的挑战时,才能保持最佳的团队力量。学校管理者要懂得整合团队成员的能力,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来提升学校这个团队的综合绩效。

1.目标激励

制定学校发展的长期和近期目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让班主任充分了解,让班主任在学校目标下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团结一致共同为之努力。这样个人与集体目标紧密相连,班主任会有使命感,工作起来就有了强大的动力,积极性就易于被调动起来。

2.领导激励

学校领导能否做到决策正确,能否以身作则,对于学校管理成效举足轻重,一所学校想要生机勃勃,领导是关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为中青年教师较多,领导和教师的工作经历差不多,工作了十几年的班主任经验丰富但工作方式、观念和方法也基本成形,这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和班主任教师一起探讨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行政领导兼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学校领导率先垂范,给班主任做出了榜样,提供样板,广大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怎能没有动力,没有航向?

3.信任激励

三能 篇4

高校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 是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确保发展新党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的高校党建工作已得到加强, 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 譬如不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 执行力度不到位, 不积极探索有效的支部活动形式, 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大, 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等。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 总结多年来对我校“三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党建工作的经验,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化、培养经常化、考察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等举措来加以解决。

一、实现教育制度化,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制度是实施教育与管理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应建立和完善组织制度、推优制度、选派制度、教育及考察制度、公示制度和考核制度, 规范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 严格执行“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 用党性原则规范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以制度为保证,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是“三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锻炼学生过硬的技能本领, 赋以学生顽强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制度, 首先要优化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内容。我们应通过“军学共建”活动, 与部队官兵互动, 把党章、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发展史, 作为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内容;同时实现教育内容的更新,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努力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大力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科技观、成才观、就业观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应通过教育, 使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国际意识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意识, 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对党的热爱、信赖和向往之情, 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

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积极分子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 入党积极分子的需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既有对党组织的向往和追求, 也有成才成长的需求;既有精神文化、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还有经济困难的、面临就业压力的等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我们要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认真了解、充分尊重他们的需要, 做到有的放矢, 分类教育。

我们要重点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支部作为承担、发动、组织、实施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组织, 其凝聚力和战斗力水平, 对教育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思路, 对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效果作用很大。如在教育机制上, 我们推行互联共建机制, 充分发挥中层党员干部、党员管理干部、党员教师、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 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另外, 还设置一些有特色教育的支部活动, 如“党员接待日”“优秀学生党员讲党课”“新生接待党员文明岗”“到军营入党宣誓”等一系列的党组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实践, 我们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从理论到感知的认识, 从思想上、行动上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落实培养经常化, 努力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

由于当前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不连贯性, 出现了阶段性断层现象, 为此, 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努力实现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无缝对接”。

1. 抓“启蒙”, 激发热情。

抓“启蒙”, 其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基本素质好、入党积极性高的优秀团员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 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我们从新生入学抓起, 对新生进行普及型教育。首先, 我们利用全院学生大会、班会、团组织生活,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形势政策、爱国主义等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党章学习小组等活动, 让学生学习党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 增强靠近党组织的信心, 从而使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 学生政治素养逐步提高, 形成了思想、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势。

2. 抓“巩固”, 提高认识。

我们通过推优、党校培训和组织生活进行理论与实践教育, 使学生提高认识。我们在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中通过推优, 把德才兼备的一部分青年学生遴选出来, 再由班主任和辅导员提出意见并组织谈话, 经党支部审查通过后进入党校学习。我们通过党校系统培训, 使入党积极分子深入细致地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 使积极分子在思想上认同, 学习和生活中接近, 行动上努力进步。在这个阶段, 我们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 对积极分子培训进行严格管理, 按照淘汰与奖励并举的原则, 实行党课考试淘汰制等。

3. 抓“强化”, 深入人心。

我们通过互联共建机制, 要求每个培养联系人要认真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 平均每个月要和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一次, 经常进行思想交流, 及时指出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也在其他学生中调查其表现, 认真了解申请人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表现, 并及时向支部汇报。我们通过“强化”, 使之深入人心, 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经支部大会讨论同意, 列为党的发展对象。

三、完善考察科学化, 建立一系列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机制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 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 这是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发现,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 不能因循守旧, 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精神, 不断充实和完善培养考察机制。

1. 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动态考核制。

我们通过建立严格、准确的积极分子档案和详细的积极分子发展规划, 定期做好积极分子队伍的整顿工作, 调整那些表现一般化、学习成绩平平的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 及时补充思想先进、表现优秀的申请人员到积极分子的队伍中来。

2. 建立群众测评考核制。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评价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测评, 建立综合档案。测评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纪律观念、模范作用、学习成绩、工作态度等六个方面。我们对照这六个方面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并定期地将考察结果公示,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 从而使入党积极分子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已,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为及早入党作好充分的准备。

3. 建立面试答辩制度。

分阶段进行面试答辩, 即参加党校学习面试答辩、发展对象入党面试答辩和预备党员转正面试答辩三个层次。我们通过试点、面试答辩环节不仅使每个入党积极分子加深对党的认识, 端正入党动机, 引导积极分子积极靠近党组织, 注重把在思想上入党落在实处,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做到管理规范化, 严格把好“三关”

发展党员工作说到底是个质量问题。为了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我们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同时, 还应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在管理过程中, 我们切实发扬民主, 力求实现公开、公正, 主要是在管理方面要切实把好“三关”, 即民主推荐、考察和培养联系人谈话关。

1. 把好民主推荐关。

确定什么样的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是个严肃的问题, 搞好“推优”工作是关键。首先要与时俱进地制订好推优基本条件, 然后团支部召开全体团员大会, 根据推优的基本条件, 定出符合推优的人选, 再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投票表决。投票结果当场公开, 团支部把投票结果及支部意见上报给团总支或院团委, 院团委在听取多方面意见并研究后推荐到学生党支部, 党支部在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人选。

2. 把好考察关。

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加强教育培养的同时, 还要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考察, 给他们压担子, 交任务, 从他们的工作作风、责任心和为同学服务的热情中考察他们的入党动机和思想觉悟。在卫生、早检、晚自习、草坪文明岗、文体活动等各项具体的工作中, 考察他们的组织纪律性, 并把他们的实际表现记录下来, 建立档案, 使考察连续化、规范化。

3. 把好培养联系人谈话关。

通过谈话主要考察他们的入党动机和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 并把谈话情况作好记录。培养对象要定期向联系人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 联系人也要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 提出其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外联系人还要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各位培养对象的情况, 党支部要根据联系人及时对培养对象进行分析和排队, 不断修订培养计划和发展计划。

总之, 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 必须立足现状, 完善、创新有关制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做到科学和有序, 要做到点面结合, 综合培养, 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紧跟时代步伐, 牢牢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 不断创新教育和管理, 从而增强其时代感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潘荣新.地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群体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6:28-29.

[2]龚彩云, 何锦前.基于经验模型的入党积极分子阶段性培养教育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2:120-124.

【三能】推荐阅读:

上一篇:制播系统下一篇:有机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