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2024-09-02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精选12篇)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1

有机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和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学的目的是结合有机化学中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通过强化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教材内容的改革

由于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时开课, 为了能使理论很好的指导实践, 课程组将实验体系分三个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目前我校选用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实验》为教材, 该教材理论知识讲解全面、所用药品和实验方法均合理, 是国内许多高校普遍采用的一本教材。同时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实验》为教参, 该教材重难点突出, 便于实验报告的书写, 两部教材均为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 课程组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对两部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组织,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有12个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 其中11个基本操作实验和1个合成实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操作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有15个合成实验,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中对现有的实验内容还进行改进、充实和更新, 例如水蒸气蒸馏, 我们采用了改进的微量水蒸气蒸馏装置提取橘子精油, 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且让学生很喜欢。而下学期的内容, 以典型的有机反应为主线, 将反应、合成、分离、提纯及物性测试等环节串成一体, 形成系列化实验。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对我院2007级化学教育和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情况, 我们主要采取如下一些教学方法改革,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2.1 集中讲解实验, 突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为保证实验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组教师课前对每个实验进行集中讨论和备课, 并对学生采用多媒体、录相等教学手段进行实验讲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了实验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教材的有关内容, 了解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掌握实验原理并用简练的文字或形象的实验流程图和装置图写好预习报告。

2.2 实验过程中紧抓学生的规范操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实验前先检查预习报告, 并对实验操作和习题进行提问, 并规范操作和演示实验装置安装及操作顺序;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巡视并及时纠正出现的不规范和不正确的操作, 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越来越规范和熟练;学生做完实验, 数据必须采用实验记录纸进行实验原始记录, 教师签字后附在实验报告上上交。

3 考核方法的改革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单独开设的一门课, 占3学分。实验成绩的考核, 应该全面、客观、公平地反应出学生的实验情况, 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课程组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考核方法, 既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 严谨的, 公平的实验教学环境。

3.1 考核形式

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即平时实验课实行考核, 期末进行操作技能考试和笔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50%, 期末操作技能考试和笔试占总成绩的50%, 其中技能考试和笔试又各占50%。考核的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 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的动力。平时成绩以学生每次实验的实验过程中, 对学生仪器安装、仪器损坏、台面整洁、实验过程 (60分) 和实验熟练程度、完成时间成绩 (20分) 和实验结果或产品质量成绩 (20分) 等进行评分, 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同时避免了最后一次操作技能考试的偶然性。因此这个比例分配具有科学性。

3.2 建立实验档案加强平时实验考核

平时考核在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为此课程组制定了有机实验原始记分表。学生实验分组进行, 每个小组2人合作完成平时实验, 实验成绩以仪器安装、仪器损坏、台面整洁、实验过程 (60分) 和实验熟练程度、完成时间成绩 (20分) 和实验结果或产品质量成绩 (20分) 等组成。实际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平时成绩占学期实验总成绩的50%, 为每个学生建立实验档案。

3.3 重视能力培养强化期末实验考核

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占学期实验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其中笔试占50%, 实验操作占50%。笔试的主要内容为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安全知识、常用仪器的基本知识、实验原理、基本操作知识、仪器及装置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解释和错误实验装置图的改正、讨论等。笔试采用闭卷, 由课程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实验操作考核因不同学期实验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学期, 课程组主要进行普通蒸馏及相关实验操作及技能考试。第二学期, 主要进行普通蒸馏的实验操作、回流的实验操作、带有气体吸收的回流实验操作、使用各种滤器进行混合物的分离的操作。同时, 在操作考试中适当的结合口试, 口试是教师随机提问, 包括基本操作和实验装置方面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问题, 实验原理以及其他一些实验安全注意项等。

4 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进一步改革, 改变了以往指导教师只重视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报告的批改, 不重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现象。学生普遍比以往更重视实验课, 改变了过去那种不重视实验课的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了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 书写实验报告细致规范, 实验过程中也注意现象的观察和进行规范操作。

经过一年的实践, 师生一致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又考查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规范了实验教学, 又增加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摘要:针对我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特点, 结合素质教育, 课程组通过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兰州大学, 复旦大学有机教研室.有机化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艳君, 成泽艳, 刘建军等.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8 (2) :54-55.

[3]任玉杰, 吴海霞, 胡方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 2007, 22 (5) :11-13.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2

(浙江外国语学院理工学院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12)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各种危险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以及水、电、煤气,还会经常遇到高温、低温、高压、真空、高电压、高频和带有辐射源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若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一、实验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安全第一,实验第二!小心对待所有化学品。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验室内不能一个人做实验,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进行;

2.有毒有害化学品不得敞放,取用称量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3.保持良好的通风;

4.按照正规指南,安全处理危险物品;

5.注意防火,有机实验室尽可能不用明火(酒精灯、打火机、火柴);

6.谨慎对待没有做过的反应和没有用过的化学品;

7.身体或精神状况不好的时候不要做实验。

二、熟悉实验室常见无机和有机毒品

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毒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发生中毒现象。如HF侵入人体,将会损伤牙齿、骨骼、造血和神经系统;液溴(Br2)有毒,有很强腐蚀性和挥发性,市售时一般其上层用水封住,使用时用分液漏斗分层,现分现用;皮肤接触碘单质和吸入碘蒸气都是有害的(市售碘酒浓度一般为20/0);氯气和氟气是非常活泼的有毒气体。在实验及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室常见无机和有机毒品。例如:

1.有毒气体:卤素、氢氰酸、氟化氢、溴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光气、氨、一氧化碳等。

2.无机药品:氰化物及氢氰酸、汞、黄磷、Cr、As、Cd、Pb、Hg.Be相关化合物。

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等是剧毒品,吸入少量会致死。

3.有机药品:烷基化试剂、苯胺及苯胺衍生物、芳香硝基化合物、生物碱等。

烃、醇、醚等有机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三氟乙酸,液溴人眼会导致严重的灼伤!

三、强调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防护

1.防毒

(1)实验前应了解所用药品的毒性、性能和防护措施;

(2)使用有毒气体(如H2S、Cl2、Br2、N02、HC1、HF)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3)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蒸汽经常久吸会使人嗅觉减弱,必须高度警惕;

(4)有机溶剂能穿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

(5)剧毒药品如汞盐、镉盐、铅盐等应妥善保管;

(6)实验操作要规范,离开实验室要洗手。

2.防火

(1)防止煤气管、煤气灯漏气,使用煤气后一定要把阀门关好;

(2)乙醚、酒精、丙酮、二硫化碳、苯等有机溶剂易燃,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切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集聚引起火灾;

(3)金属钠、钾、铝粉、电石、黄磷以及金属氢化物要注意使用和存放,尤其不宜与水直接接触;

(4)万一着火,应冷静判断情况,采取适当措施灭火。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水、沙、泡沫、C02或CCl4灭火器灭火。

3.防爆

(1)化学药品的爆炸分为支链爆炸和热爆炸;

(2)氢、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一氧化碳、水煤气和氨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至爆炸极限,一旦有一热源诱发,极易发生支链爆炸;

(3)过氧化物、高氯酸盐、叠氮铅、乙炔酮、三硝基甲苯等易爆物质,受震或受热可能发生热爆炸;

(4)对于防止支链爆炸,主要是防止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散失在室内空气中,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当大量使用可燃性气体时,应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

(5)对于预防热爆炸,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必须分开存放,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

4.防灼伤

除了高温以外,液氮、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磷、钠、钾、苯酚、醋酸等物质都会灼伤皮肤,避免与皮肤接触.尤其防止溅入眼中。

四、熟悉常见危险物品及安全操作

(1)烷烃、醚类、醇类和丙酮等溶剂高度易燃,它们和很多氧化剂不能共存。

(2)含氯溶剂和碱金属(锂、钠、钾)以及烷基金属试剂剧烈反应,不能用金属钠干燥二氯甲烷。

(3)甲醇损害视神经,苯对造血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四氯化碳有很强的肝毒性,苯和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都已确认是致癌物。

(4)硝基甲烷和其他硝基烷烃与强碱、液溴剧烈反应,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5)金属氢化物:氢化钠和氢化钾一般分散为细小的粉末,市售时用矿物油包裹,如果一旦没有矿物油保护,就很危险;氢化锂铝,粉末很细,取用时必须戴口罩。使用过的称量纸和钢勺注意处理。

反应后处理:方法很多,切忌加入大量水后处理。可以采用加酸处理(对酸稳定物质):二异丁基氢化锂铝(DIBAL)或者后处理:酒石酸钠钾。

(6)硼氢化钠(钾):对酸不稳定,产生硼烷!量大时淬灭反应要非常小心,冰浴下慢慢滴加饱和氯化铵溶液(稀盐酸)淬灭。氨基钠(钾)性质活泼,小心操作!

(7)强Lewis酸和酰氯:AICI3、PCl3、PCls、BBr3等与水剧烈反应,处理时只能慢慢将其加入到水(碱液中),绝对不能将水加入到以上化合物中。

草酰氯、二氯亚砜、三氯氧磷以及乙酰氯、苯甲酰氯等有机酸的酰氯,后处理操作同上。光气剧毒,可使用三光气替代。

(8)实验室常见强氧化剂包括间氯过氧苯甲酸、过氧叔丁醇、双氧水、过氧乙酸、高锰酸钾。

双氧水以及有机过氧酸是实验室常用化学品,易爆炸,反应完后可以加亚硫酸钠或者硫代硫酸钠淬灭,严禁直接干燥及蒸干双氧水!

(9)腐蚀性刺激药品,如强酸、强碱、浓氨水、氯化氧磷、浓过氧化氢、氢氟酸、冰乙酸和溴水等,取用时尽可能戴上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等。如药品瓶较大,搬运时必须一手托住瓶底,一手拿住瓶颈。

(10)开启大瓶液体药品时,必须用锯子将封口石膏锯开,禁止用其他物体敲打,以免瓶被打破。用手推车搬运装酸或其他腐蚀性液体的坛子、大瓶时,严禁将坛子背、扛搬运。要用特制的虹吸管移出危险性液体,并配带防护镜、橡皮手套和围裙操作。

(11)切割玻璃管(棒)及给瓶塞打孑L时,易造成割伤。往玻璃管上套橡皮管或将玻璃管插进橡皮塞孔内时,必须正确选择合适的匹配直径,将玻璃管端面烧圆滑,用水或甘油湿润管壁及塞内孔,并用布裹住手,以防玻璃管破碎时割伤手部。把玻璃管插入塞孔内时,必须握住塞子的侧面,不能把它撑在手掌上。

装配或拆卸玻璃仪器装置时,一定要小心,防备玻璃仪器破损、割手。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 课程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53-01

《有机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一系列主干课。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基本都是国外引进,而当今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要求服从岗位需求来设计教学。为了能让学生将来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双语教学的引入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该文着重探讨本院实施双语教学以来的教学效果和反思,以利于双语教学更好地开展,让我们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1 調查

近年来有机化合物的开发进展迅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着产品库,每种新发现的化合物基本都采用英文名称命名,而我国处于制药产业链的低端,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新的化合物没有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所以很多企业为了保证有机化合物名称的准确性,多采用英文名称和CAS No.,产品的品名也基本都采用英文标识,这就要求药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对其工作对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名称要有一定的英文辨识能力。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行业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双语教学引入《有机化学》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药物开发的先进成果基本都来自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现有的开发技术和工艺与之差距很大,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深入时需要多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只有英文或德文版本,开展双语教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尽早学会阅读英文文献[2],吸收先进经验。

2 现状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对本科层次低一些,主要偏重于传授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我院2012级药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双语教学离预期的教学目的尚有很大差距。

2.1 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入学时层次偏低,英语基础较差[3],之前接受的都是中文教学,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口语习惯上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双语教学。比如在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这一章节,部分引入英文介绍,学生一开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持续时间不长,尤其是要求对有机化学专有名词进行记忆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很困难,完全记不住,同时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2.2 教材

从选用的教材方面看,无法满足双语教学需要。我院采用的是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教材,整本教材中几乎没有出现有机化学专有名词,实验内容当中也没有基本的英文介绍,双语教学内容和教材无法匹配,使得学生仍然习惯于用中文的方式学习和记忆,无法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2.3 教师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看,部分高职院校化学学科教师目前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笔者曾经在企业从事过有机中间体的开发,主要对象都是国外的研发机构和企业,阅读文献时仅采用英文文献,应用专业英语的时候较多,且公共英语基础尚可,因此在探索双语教学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据其他授课教师表示,自身的英语水平仅能满足考试需要,口语不能过关,若要应用于教学,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也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条件。

3 结语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首先,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教师是组织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能与之对应的师资队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对教师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其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国内使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基本上源自国外,但内容陈旧、呆板,知识体系有待更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应选择或组织精炼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有机化学》课程理论性强,但枯燥乏味,英文原版教材能从实践入手,通过建立有机分子模型来解释理论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能提高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最后,注重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药学专业学制短,课时有限,通常没有专门开设此类课程,可以考虑从公共外语课时中划出一半时间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为巩固教学效果,在作业和考试题中,可采用英文命题的方式(在本科院校已实现),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其他课程中提高英文词汇使用频率,强化学生的记忆,循序渐进,使得学生能逐步适应双语教学。

香港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化学课程目前已能实现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内地院校无法比拟的,笔者致力于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推广,期待借以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将双语教学付诸实际,形成长效机制仍是各院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小春,徐清,高文霞.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

[2]杨静,孙德梅,武雪芬.药学院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思索与初步实践[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4):66-67.

浅议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学 篇4

1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被动选择

绿色化学的兴起是化学领域的革命,绿色化学教材有多种,但其开篇往往都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材料工业等多种现代工业所产生的废物向自然环境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就产生了。从现有的资料看,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在人类历史上有两次:一是20世纪60年代,此前的欧洲、北美及日本发生多次环境公害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这些污染事件导致当时的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洁净空气法等法案,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受到遏制。另一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南美等国的工业化,环境污染更加被人们所关注,因为1960年代人们所关注的还只是地球的局部污染问题,而在20世纪80年代污染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环境污染的一再发生迫使人类对自己的发展方式作出改变,这便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该理论在化学邻域的具体实现模式便是绿色化学,当然,绿色化学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我们看到:由于经典的化学化工及其他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已超出地球的自净能力而使得人类工业的发展变得不可持续。我们只有作出改变,将经典化学转变为绿色化学,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绿色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

影响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化学,通常还包括能源、金属加工、交通、通讯等多种工业,因此,必须作出改变的也不仅仅是化学,绿色化学只是绿色技术的一部分。当然,由于化学品的污染对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绿色化学便成为绿色技术的主要部分。同时,绿色化学与其他绿色技术正在相互融合。比如作为能源工业的火力发电污染严重,会逐渐被其他绿色能源所代替,其中便包括以氢能利用为代表的燃料电池等;作为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的纳米材料,其制备方式通常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传统的化学物质的分离往往是通过沉淀过滤、蒸馏、萃取等实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及化学品,正在发展以物理原理为支撑的膜分离技术就能克服上述缺点。

3 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探讨

尽管绿色化学教材有多种,但基本内容相似,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原料、产品及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与溶剂的绿色化展开。由于绿色化学与其他绿色技术的相互融合,本学科不可避免与环境、能源、生物学、材料等相关内容产生关联[4],这对担任绿色化学的教师提出挑战,笔者刚开始教授绿色化学时,消耗了大量时间备课,如为了上好绿色能源中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一节,不但查阅相关资料,还走访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家获取第一手资料,从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深入讲解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在未来几十年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了上好绿色技术中的生物技术,笔者向生物学者请教,全面了解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并仔细讲解当前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争论,希望同学们能从生物技术专业角度理解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反应的改进,这种改进已经不像100多年前人们只是在实验室不断进行化学实验,而是在现代化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改进。笔者在讲解绿色化学工业时特别注重用化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绿色化学的实现方式,这也是对学生以前所学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应用。比如在讲解原料的绿色化是,人们用无毒的二氧化碳代替剧毒的氢氰酸进行有机合成,我经常提问要求学生从二者的结构理解这种替代的可行性。

4 绿色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无疑能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讲解环境污染相关内容时,笔者直接将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及同学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制成短片在多媒体上播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要求他们结合自己以前完成过的化学实验重新设计以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使同学们认识到绿色化学不只是理论,它正在逐渐进入我们的化学设计和化工生产。同时,笔者也把研究性学习引入绿色化学教学:将学生分为7人左右的小组,分别布置“绿色食品”、“绿色化学与雾霾”、“绿色化学与乡村污染”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5],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集体完成研究报告,并指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回答同学提问。较好地锻炼了同学的协作、撰写报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5 结语

绿色化学是化学发展的较高阶段,传统化学技术正在被绿色化学技术所取代[2]。教师应当在绿色化学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和学生融入这种改变之中,将绿色化学理念真正渗透入学生大脑,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始终不忘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唯有如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摘要: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从绿色化学的兴起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简单介绍了绿色化学。依据笔者多年来的绿色化学教学经验,从绿色能源技术、绿色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探讨了绿色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改进措施;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静康.绿色化学化工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9-12.

[2]翟翠萍,刘学军,陈欣.高等学校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化工时刊,2015,29(5):39-41.

[3]李德华.绿色化学化工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4-75.

[4]杨朕,杨维本.高校绿色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成才之路,2015(08):22-23.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5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王磊胡久华刘小英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

一、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科学素养

答题要点: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的的比喻说法。科学素养强调普通教育定向。现在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分)。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不相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分)

2、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科学探究活动(2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分)

3、活动表现评价

答题要点: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评价方式(1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2分),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多方位的评价。(2分)

二、简答(每个5分,共10分)

1、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为模块、学分制,共有8个模块,分为2个必修和6个选修。必修为化学1和化学2,共4学分;选修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习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达到6学分(2分)。

这样的课程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比较喜欢文学或英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化学与生活,满足生活中需要的化学知识;喜欢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了解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选择实验化学等。(3分)

2、简明分析现行高中教材的元素化合物和概念理论知识的体系。答题要点: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主要是按照族来组织的,例如高一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高二学习氮族;有机化合物知识主要分为两大类:烃和烃的衍生物,分别从典型的具体代表物的学习上升到类别。(2分)

概念理论知识主要是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一是考虑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一是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主要的体系为:

高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学键),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含平衡常数、盐类水解、中和滴定、电离度删)

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含金属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配平、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离子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电解原理等。(3分)

三、选择高中化学的核心化学知识,可以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也可以是概念理论内容(如氯气的性质、金属钠的性质、苯酚的性质,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将其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射击,教学过程的设计(引入、展开、结束)及板书的设计。要求尽可能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25分)

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

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6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内容不合适再扣分。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13分,引入与展开阶段各3分,展开阶段7分,没有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根据具体情况扣分。

板书设计:各级标题层次关系合理,体现核心内容,如果有错别字或化学方程式错误要扣分。板书设计占6分。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王磊胡久华刘小英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

一、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双基

答题要点: 传统的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最基本概念和初步原理;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事实及其基本规律;实验观察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简单化学计算的技能;运用科学语言和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技能。(3分)现代双基中的基本知识除了包括传统中的基本知识外,还有能够反映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相互关系的知识以及有关化学问题的知识;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知识,有关化学问题的知识。基本技能除了包括传统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外,还有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2分)

2、档案袋评价

答题要点: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式(1分)。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东西,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2分)学生在学习档案中可收录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如实验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有关的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等。教师根据档案袋中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2分)

3、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分)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2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分)

二、简答(每个5分,共10分)

1、你认为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有哪些特点?从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答题要点:

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化学。采取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

在内容上,选择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必修模块的定位和作用,必修教材的内容面广而难度较低,为的是给学生学习其他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分)

在体系上,元素化合物知识打破了原来的以族和周期为组织线索的方式,采取是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织方式。概念原理知识的编排考虑学生的认识顺

序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再结合概念原理的作用和功能进行编排,在必修化学1中主要是电解质与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放在主要元素化合物之前,作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必修化学2中,主要有原子结构、化学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主要是在必修化学1的基础上提升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认识。(2分)

在呈现方式上,采取以栏目和正文结合的方式,附加各种精美的图片,从而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活动性栏目如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等,资料性栏目如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等。(1分)

2、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为模块、学分制,共有8个模块,分为2个必修和6个选修。必修为化学1和化学2,共4学分;选修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习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达到6学分。(3分)

这样的课程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比较喜欢文学或英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化学与生活,满足生活中需要的化学知识;喜欢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了解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选择实验化学等。(2分)

三、选择高中化学的核心化学知识,可以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也可以是概念理论内容(如氯气的性质、金属钠的性质、苯酚的性质,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将其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射击,教学过程的设计(引入、展开、结束)及板书的设计。要求尽可能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25分)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

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6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内容不合适再扣分。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13分,引入与展开阶段各3分,展开阶段7分,没有体现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根据具体情况扣分。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6

在教学中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在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化学实验目的不够明确。不可否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一直都是将实验当做高考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从巩固理论知识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实际意义。正是为了高考应试的需要,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多以考试要求讲实验,背实验应付,导致学生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明确。

2.实验所需条件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之前相比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中学,对于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耗量较大的药品等,不能及时配备或补充,一些基本的课堂演实验都难以完成的现象时有发生。

(2)“化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通过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3.未能落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长期以来,无法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大诟病。甚至在实验教学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填好了实验报告,于是在实验时不认真观察分析,实验后不认真思考,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水平。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依附于理论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当前一些化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有一定的观念偏差,有的甚至将化学能力与化学实验技能画上等号,用纸笔应试替代实验能力,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存在也影响到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一是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招生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2.提高学生认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另一个层面上决定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走向。实验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感性的化学材料,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科学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抛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

3.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创新思维。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一同进步的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构建化学新知的过程。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解决化学问题为密切联系的纽带,学生在纽带联系中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认真思考,可以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条件和思维空间。

4.注重化学实验的有效性,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1)增强课堂实验的趣味性。化学实验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如利用课外时间,和同学共同完成“魔棒点灯”、“木炭跳舞”、“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等趣味实验,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确保课堂实验的安全性。教师在注重实验直观性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实验的安全性。其实高中化学有很多实验具有危险性。如有的教师在检验NaO

与HO反应有O放出时,为了更好地观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扫帚杆代替木条,的确带火星扫帚杆很容易复燃,但燃烧后的扫帚杆很容易掉到试管中,结果听到了强烈的爆炸声,上课时引起了学生恐慌……

5.课堂实验应注意渗透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理念。课程标准在开篇就明确指出,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每年向周围排放大量有害废物,包括固体、气体和液体等各类物质,给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其实在高中化学实验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会影响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环保意识,必须正确处理好化学对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2]潘小蓉.新形势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59).

有机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制作及应用 篇7

1微课概述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1,2]。 “微课”的特点为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资源使用方便等[3]。对教师而言,微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1],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1]。

2微课制作要点

微课短小精悍,在5 ~ 10分钟时间内,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一种微视频,其作用是启惑、解惑而非授业,不能代替课堂新知识的教学[4]。故在制作微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1选题要得当

设计微课时,要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5]。比如在学习烯烃的性质时,烯烃的加成反应是重点和难点,对于加成反应的定义、加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马氏规则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在认真研究学情后,通过制作三维动画演示乙烯和环己烯的加成反应机理,从而使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到加成反应的本质; 通过制作二维动画演示加成反应方程式的历程,从而使学生熟练书写加成反应方程式; 通过制作视频演示烯烃与溴水加成反应的现象,不仅节约了药品,而且还灌输绿色化学教育; 通过课堂讨论讲解马氏规则及其应用等,加深了学生印象,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2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

微课包括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6]。设计每个微课前,根据所要讲解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微课类型,有助于提高微课堂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烯烃的加成反应时,烯烃与溴水的反应可以设计演示类微课,先将溴水与烯烃的加成反应实验拍为微课视频,不仅增强了直观性,而且也节约了化学试剂,还达到了环保的要求; 烯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反应,则设计为启发类和探究学习类微课,启发学生根据日常购物的生活实例,进行猜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1],教师及时地进行启发,得出马氏规则的定义,从而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烯烃与卤化氢加成的反应; 加成反应的定义部分,则设计为讲授类和启发类相结合的微课类型。

2.3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

设计好微课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

由于微课时间短,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切入课题的方法、 途径力求新颖、迅速而且要与题目关联紧凑,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的讲授[7]。可以设置一个题目、从生活想象、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等方法快速进入主题。比如在设计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课时,由烟花爆竹的燃放和石油的形成直入主题; 在设计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确定微课时,由质检中心的一个实验报告切入主题; 在设计甾体化合物的结构时,由地奥心血康胶囊引入主题。总之,不同的微课内容,切入主题的方法不同,只要新颖、迅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可。

( 2) 讲授线索要鲜明

在微课的设计中,要求只有一条线索来突出重点内容[1]。 在讲授重点内容时,论据须精而简、充分而准确[8]。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微课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比如在讲解加成反应时,不论是加成反应的定义、加成反应的机理、还是加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均贯穿碳原子为4价,碳原子周围4个共价键这一条线索, 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明了化。

( 3) 结尾要快捷

微课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印象,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8]。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比如在微课化学反应速率的结尾,可以直接给出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增加气态反应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 4) 力求创新,亮点耀眼

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 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可以是细致入微地剖析,可以是精妙完美的课堂结构,也可以是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等。比如在烯烃的加成反应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围绕碳原子周围4个共价键这一特点,进行细致入微地剖析,同时结合动画演示和视频播放,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加成反应的定义、本质和反应历程,从而熟练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2.4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好的教学课件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得心应手,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课件要具有美感能使人赏心悦目; 要让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要提供适度的信息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视野,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要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奏响微课教学设计的五部曲,认真把握好 “了解微课的定义及作用”、“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 “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 这五个环节,巧妙的设计微课教学活动,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微课的合理使用

微课短小精悍,往往是一个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微课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微课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9]。但是微课不能代替课堂教学,要合理使用微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合物微观结构复杂、反应机理抽象、反应烦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适时地使用模型、动画、视频等微课,才能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三维分子模型微课的使用

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官能团繁多。在学习烷烃、烯烃、 炔烃、芳香烃、醇、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结构时,通过播放三维分子模型微课,使学生从空间上直观地认识物质的结构, 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并及时地对各物质结构加以对照,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2三维动画微课的使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学习烷烃的取代反应、 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芳香烃的取代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糖的成苷等反应时,通过播放三维动画微课,展示各类官能团中化学键的断开与重新组合,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反应机理,从而轻而易举地书写反应方程式,水到渠成地得出反应现象,延伸为各类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拓展为物质的推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实验视频微课的使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学生也对化学现象具有极大的兴趣。在学习不饱和烃与溴水和高锰酸钾的反应、环丙烷与溴水的反应、醇的氧化反应、酚与三氯化铁的反应、酚与溴水的反应、醛的银镜反应、还原糖的银镜反应、醛的希夫反应、缩二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等知识时,通过实验视频,使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反应现象、增强记忆能力,学会各类物质的检验鉴别,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4结论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8

1 合理安排并整合实验内容, 提高实验学习效果

根据专业性质, 同无机化学实验相比, 该专业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较高。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在分析化学实验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稍大。表1是实验内容的安排。其次, 在实验进度方面, 尽可能与理论课保持一致, 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原理。另外, 安排综合性实验内容所占的学时比例在30%以上。从实验内容可以看出, 虽然实验只有7次, 共36学时, 但实验内容涉及了实验教材中的12个实验, 特别是分析化学的实验, 每一种标准溶液配置和标定后, 都相应地安排一个测试实验, 保证学生在配制并标定好标准溶液后, 明白这些溶液的用途, 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程序。同时, 每个学生自己配制并标定好的溶液, 自己用来测定其他物质的含量, 会使学生增加对实验的认识和兴趣, 实验过程中更加细心、认真, 使实验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 精心组织实验教学

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 既包含了理论内容的讲授,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还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结论的方法。但实验课的时间主要以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主, 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一定做好。因此, 我们把实验课分为三个间断, 第一间断是预习实验, 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的预习, 同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守则, 并完成实验习题, 不能完成的做好记录, 在实验课上与教师讨论, 每次实验课指导教师留出约半小时的时间讲解实验原理、和学生一起讨论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一些实验操作做示范,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 使学生在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安全问题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间断是实验间断, 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 及时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 并记录实验数据。如果第一间断做得好, 第二间断就非常轻松了。第三间断是书写实验报告, 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教师根据其预习报告、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 给出每一次实验的综合成绩。

3 分组实验, 加强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 我们将开设实验课的各个班分为两组, 一般情况下每个组的人数为10~15人, 两组学生分别在两个实验室由两位老师分别指导进行实验。由于实验学生数量少,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另一方面, 有利于指导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解决学生在实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组方式, 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在彻底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 明明白白进行每一步操作, 是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训练, 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良好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和推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实验课程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 建立良好的考核制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使实验成绩能更加客观、公平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目前我们把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由每一次实验的综合成绩确定, 每一次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实验预习情况, 占单次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情况, 占单次成绩的20%;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总结情况, 占单次成绩的50%。期末考试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操作考试, 另一种是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教师命题进行笔试, 这种方式现在比较少用, 因为这种方式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 常采用操作考试, 教师给定实验内容, 学生提前预习好后, 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 教师在实验内容中设立得分点, 正确完成得分, 不能完成或操作错误不得分。

通过这几方面的改革, 目前我们对于该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在学时较少的条件下, 既能达到学生培养计划的既定目标, 又能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同时, 也可以较好地学习实验课程中涉及的操作方法, 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实验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胜清, 薛爱芳, 康勤书, 等.农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础课的研究性教学初探[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2) :28-30.

[2]郭小群.探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J].广东化工, 2010, 37 (11) :200-201.

[3]王宏胜, 陈新华, 许志红, 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 2011, 39 (21) :161-162.

[4]侯振雨, 段凌瑶, 侯超逸, 等.农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2) :115-117.

[5]朱团, 陈丽华, 刘立红, 等.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技资讯, 2012 (36) :112.

[6]王丽红, 朱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5) :158.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9

所谓的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使用化学品时应当有效地利用原料,尽量消除生成的废弃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和危险的化学品和化学溶剂[2]。化学实验绿色化是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新技术,对传统的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造,进而减少或彻底消除化学实验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过程[3]。

结合我院实际,我院正处于专科向本科建设的转型期,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塑造处于关键时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方面,树立良好的实验绿色化理念和环保意识,对学院的专业文化建设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有机化学实验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将有机化学实验与食品类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这也是我院有机化学实验的特色化探索的方向。

1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将环保意识贯穿实验始终

有机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将所学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让学生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实验的每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 什么是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进一步树立起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意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每个环节学生的掌握情况。如在预习阶段,我们将清晰、形象生动的网络教程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自学完网络教程后,需要对实验中要用到的药品、试剂的物理参数、性质等提前查阅,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开始前,老师会对学生的疑问做详细的解答。同时强调: 本次实验在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污染的情况? 应如何处理? 哪些环节有违绿色化学的理念? 有何建议?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沟通,在实验开始前,就将整个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 “三废”问题基本考虑清楚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一个学期下来,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的努力,如何做到实验绿色化,如何回收处理循环使用化学药品与试剂,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基本上树立起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不再轻易向环境排放 “三废”,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特色化探索的措施

2.1教师提前做预实验,为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做好前期设计

我院开设的每个有机化学实验项目,实验教师均要提前做预实验。必要时,同一个实验项目试验多种实验方法,以选择最佳绿色化的实验方法来应用于学生实验。同时,这也检验了有机化学与食品类专业知识结合的特色实验项目可行性,使其得以顺利开展。

2.2调整实验内容,开展串联组合实验,加强对溶剂的回收和利用

调整实验内容,进行绿色化探索,并不是一味地削减实验项目或实验内容,而是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学习及实验技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前提下,合理地删除反应过程要产生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或者用替代物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改进。同时灵活采用串联实验等,以达到化学品试剂的循环利用[1]。比如在 “利用薄层层析和柱层析检测分离着色剂苏丹红”的实验中,传统实验项目是将偶氮苯和苏丹红Ⅲ均配置为苯的溶液,展开剂和洗脱剂选用苯 - 乙酸乙酯溶液。由于苯的毒性较强,而偶氮苯和苏丹红Ⅲ的极性差别较大,老师们通过预实验,发现可以用乙酸乙酯代替苯,虽然偶氮苯和苏丹红Ⅲ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不太大,但对于学生实验,用乙酸乙酯已足够,实验现象明显,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由于使用的是纯乙酸乙酯,回收处理的乙酸乙酯又可以作为 “用乙酸乙酯从苯酚水溶液中萃取苯酚”实验项目中的萃取剂。如此循环,实验室存放的乙酸乙酯的量不需太多,循环使用,节约了成本,体现了实验绿色化的思想。

2.3改革实验内容,做到与食品专业特点相结合

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建设目标,在选择实验项目时,老师们充分考虑到将有机化学实验与烹饪、食品相关物质紧密结合,以期通过有机化学实验,学生们既能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所要求掌握的实践技能, 同时,又能对烹饪、食品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合成实验中,选择用酯化法合成白酒香气成分乙酸乙酯; 在皂化反应中,选择烹饪专业学生用剩的食用油作为原料制备肥皂; 薄层层析和柱层析中,选择检测分离食品着色剂苏丹红; 天然产物的提取实验中,选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精香料柠檬烯。改革后的实验内容,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很高, 继续拓展学习的欲望很强烈,实验教学效果好。

2.4减少化学药品和试剂的用量,减少“三废”排出量

对于高校有机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情况普遍严重的问题, 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要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可以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减少废物排出量,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拒绝危害品以及综合处理实验废物、变废为宝为出发点,从产生污染物的主要环节———实验环节上,对实验室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控制,就可以切断大部分污染源,极大地降低污染物的初试浓度[4]。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比如 “用乙酸乙酯从苯酚水溶液中萃取苯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均采取试剂用量为教材用量的减半处理,处理后,废液量减少一半,再进行分组收集汇总后集中处理,回收后的乙酸乙酯和苯酚溶液经净化后以供后续实验使用。在酯化法合成白酒香气成分乙酸乙酯的实验中,催化剂浓硫酸的用量也采取减半处理,处理后,学生实验效果明显,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既节约了教学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实验室库存量,减小了危险发生的概率。

2.5建议推广微型实验,积极探索模拟仿真实验

在一些需要用到毒性较大、药品昂贵、消耗量大、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有机化学实验项目中,采用尽可能少的药品, 在微型化的仪器中进行微型实验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1]。比如在需要用到苯、甲醇、溴等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实验中, 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开设微型实验。同时,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视频教学等资源不仅能清晰、直观,同时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也很好地克服了这类型实验的不足,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如何平衡学生试验与仿真模拟,我们正在探索中。

2.6重视实验步骤中的每个细节,做到绿色环保

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化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意识。指引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设计和完善实验[5],就需要学生重视实验步骤的每个细节。比如在回流和蒸馏实验过程中,在保证冷凝管充满水,有水在流动即可,不必要将冷凝水开得很大; 在取样和转移药品和试剂时,应细心仔细,避免因主观错误导致重做实验的情况。总之,重视实验步骤中的每个细节,培养学生从节约用水、用电,节约药品、试剂等细节做起,树立高度的绿色环保责任意识。

3结语

在绿色化学和化学实验绿色化理念的指导下,我院老师们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初步实现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同时,将有机化学实验与烹饪、食品类专业知识相结合,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也别具特色。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10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准确、细致、熟练、节约、环保的良好工作习惯,同时掌握实验室的各项规则,实验工作的基本程序,可能发生的一般事故及其处理的一般知识,培养良好的绿色环保、安全生产的意识。从实验教学来看,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1) 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危险性; ( 2) 危险化学品对实验人员,对环境带来的危险性; ( 3) 进行实验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 ( 4) 使用仪器过程中违规操作产生的危险性等。因此实验室的安全分析及应急救援是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前提,无毒,无害,安全操作,提前预防是发展稳定和谐平安校园的保证。所以笔者主要分析了有机化学实验室中存在的危险性以及应急救援措施。

1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素质,能保证实验室正常有效安全地运行,保证教学质量,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1. 1 制定实验室安全规则

有机化学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具体实验项目制定实验室安全规则[1]: ( 1) 学生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室前,必须了解实验室的注意事项,有关规定及事故处理办法和急救措施的常识; ( 2) 每次实验课前必须认真仔细预习实验,写好预习报告,必要时应网上搜索相关材料,保证每次实验的安全有效进行; ( 3) 实验过程中,每次实验装置装配完成后,应经指导教师检查确认后才可以开始操作,并且实验过程中,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岗位,积极思考,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有疑点及时向指导教师询问,实验后,应写出复合实验要求的实验报告; ( 4) 每次实验完毕后实验仪器放置要整齐有序,应清洗干净,水电灯关好。不得将固体物或腐蚀性的物体倒入水槽,实验后留下的有机物应收集在专用的收集容器中; 废酸、废碱应倒入废液缸中; 废纸应放入废纸桶中; 废玻璃应放在指定的地点,进行专业处理; ( 5) 实验相关规定: 实验室内应穿专用实验服,不准吸烟、吃食物,不得穿裙子、短裤、拖鞋,不得大声喧哗吵闹,实验结束后必须洗手; ( 6) 爱护实验室财产,正确使用仪器和设备,损坏仪器应及时填写破损单,节约使用试剂溶剂和相关物品。

1. 2 专人管理有机化学实验室

有机化学实验室常使用大量的有机试剂和溶剂,大多数有机物易燃、易爆,有些物质在不同程度上有毒性,因此必须有专人严格管理实验室药品,分类分放,定期检查和清理实验室药品,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时监督和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能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2 有机化学实验室火灾分析及应急救援

2. 1 易燃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一些有机试剂和溶剂,它们的闪点很低,很多都属于易燃液体[2]。易燃液体具有易挥发性、易流动扩散性、受热膨胀性、带电性、毒害性等特征,大部分易燃液体属于沸点低、闪点低、挥发性强、黏度较小、易流动、摩擦易产生静电,所以使用易燃液体时特别注意安全,实验室使用易燃液体时,周围环境必须避免明火。( 1) 蒸馏、回流、分馏实验中,对沸点低于80℃ 的液体,一般时应采用水浴加热,不能直接用明火加热。蒸馏或回流操作前必须加入沸石,预防爆沸引起爆炸,同时应提前预防有机蒸气泄露,必要时应在通风橱里进行。实验完毕后溶剂试剂产物应收集在收集瓶中保存,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进行妥善处理。( 2) 有机化合物制备实验中,要注意试剂溶剂的准确选择,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提前预防其它产物或副产物的产生,以避免不明物质产生火灾的危险。( 3) 有机化合物性质检测实验中,需要加热时不能用明火加热,必须用水浴加热,以免产生火灾。

2. 2 明火的使用

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明火有煤气火焰灯、非封闭的电炉、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等。使用这些明火时必须远离易燃液体,还应注意充满有机物蒸气的实验室里使用明火。实验室万一起火,首先不要慌张害怕,根据使用的明火,果断关电源、关煤气( 如酒精灯或酒精喷灯的话套住盖子或用湿布扑灭,千万不能吹灭) ,然后进行灭火[3]。 ( 1) 可燃性物质的器皿着火时,可用石棉布、表面皿、大烧杯等将其盖住,与空气隔绝。( 2) 衣服着火时,应先冷静,不能跑,迅速脱衣服或灭火毯裹住身体灭火或在地上打滚扑灭火焰。为了办证安全,有机化学实验室应具备黄沙、石棉布、灭火器等灭火用具,同时在实验课前必须告诉学生灭火用具的存放地点及使用方法。

3 有机化学实验室易爆分析及应急救援

爆炸是指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有机化学实验中用到的过氧化物、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重金属的炔化物、硝酸酯等均属于易爆炸药品,还有一些常用的乙醚、丙酮在存放过程中容易产生易爆炸物[4],所以使用时特别注意安全。(1)易爆物:使用操作前必须认真检查有无易爆的过氧化物或其它的易爆物存在。如有过氧化物,加入硫酸亚铁的酸性溶液进行除去。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安全,蒸馏时不能将物料蒸干。(2)合成反应中:对于产生大量热的有机合成反应中,如消化反应(用浓硫酸、浓硝酸等),要小心慢慢滴加物料,注意冷却。使用的滴液漏斗应符合使用条件,不宜漏液。(3)玻璃仪器的爆裂:实验时操作不当会引起玻璃仪器的爆裂,因此,仪器安装应听从教师的指导,完毕后再检查仪器安装是否合理有效,是否符合规定。操作时也认真观察实验进行程度,不能擅自离开,喧哗吵闹,以免发生碰撞而爆炸。在常压操作时仪器系统与大气的畅通,减压操作时,不能使用不耐压力的玻璃仪器,选择耐温耐压的仪器,以免产生爆炸[5]。

4有机化学实验室有毒性药品分析及应急救援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很多试剂溶剂都具有毒性。毒性药品主要以气体、蒸气、气溶胶形态经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再经肺部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危机人的生命。也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分布于全身[6]。所以操作必须认真仔细小心,尽可能使用无害的有机化合物,尽可能减少产生意外。同时实验室内应具备相应的急救器材备用。

4. 1 毒害品特性

很多毒害品的水中溶解性或脂中溶解性比较强,溶解性越大毒性就越强; 大多数毒害品的挥发性也比较强,容易引起蒸气,吸入中毒,挥发性越强,毒性越大; 一些固体毒害品颗粒越小,分散性越好,越容易引起中毒。

4. 2 有机化合物毒性危害

多数有毒有机化合物对粘膜和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长期接触可发生接触性皮炎、毛囊炎、座疮、皮肤局限性角化。急性吸入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慢性毒作用可诱发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严重的可出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感觉障碍、不全麻痹和运动失调等。同时也可以影响造血系统,其中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坏最严重,可导致白细胞减小、血小板减小、贫血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可能引起白血病和溶血。也可以损坏肝脏、肾脏、膀胱甚至产生致癌,其中卤烃类、硝基化合物损坏肝脏较明显,有些有机化合物急性中毒时不同程度地损坏肾脏膀胱,某些氨基化合物有致癌作用联苯胺作用较明显,可引起膀胱癌[7,8]。

4. 3 急救措施

实验操作中有毒有机化合物或刺激性很强的气体时必须在通风橱里进行,必要时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应当避免手直接接触有机品。使用前仔细看好化学品标识,充分了解化学品的危害性。操作过程中化学品沾在皮肤上应当快速用大量水冲洗,用肥皂洗干净,千万不能用有机溶剂洗,眼部溅入毒物,应立即用清水清洗或整个脸浸入清水中,睁开眼并不断摆动头部清洗毒物; 如误吞毒物,应及时彻底洗胃或催吐,除去胃内毒物,及时用中和药、解毒药减轻毒物的吸收; 溅落在桌面或地面的化学品也应该及时清扫; 如实验室内出现中毒,中毒者脱离感染区,安置在通风好的地方,应在现场立即急救,心脏停止的,立即拳击心脏部位的胸壁或左胸外心脏按摩; 呼吸停止者,赶快进行人工呼吸( 一般用口对口吹气法,剧毒品不宜用口对口)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交替进行,至到恢复心搏和呼吸。之后速送医院救治[9-10]。

5 有机化学实验室其它突发事故的分析及应急救援

有机化学实验室除了以上危险之外还可能发生割伤、灼伤、烫伤等突发情况。

割伤: 玻璃工实验中易引起割伤,较小的割伤用清水清洗后涂上红汞水。较大的割伤立即用绷带扎紧伤口上部止血,急送医院救治。伤口中有玻璃碎片的也必须去医院处理。

灼伤: 有机化学实验中一般用到浓酸碱,常用的酸: 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氢溴酸、氢碘酸、甲酸、乙酸、乙二酸; 常用的碱: 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氧化钙等,都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以使用这些酸碱的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品,实验室配制中和剂: 2% ~ 5% 碳酸氢钠溶液、2% ~ 3% 硼酸溶液,发生化学烧伤时进行自救,还必须备用橡胶手套、胶鞋、防护眼罩、清水盆等防护用具。同时加强安全卫生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烧伤事件的发生。

烫伤: 回流、蒸馏、分馏操作中水浴锅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烫伤意外,所以操作时小心谨慎进行,不能直接触碰加热装置以免烫伤。如果烫伤突发时,轻者可用蓝油烃或玉树油等药剂涂在伤处,重者立刻送医院。

酸碱不小心溅入眼睛后,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果酸溅入眼睛,用1% 碳酸氢钠中和冲洗; 如果碱溅入眼睛,用1% 硼酸中和冲洗, 最后用清水清洗, 严重者立刻送医院救治。

6 结论

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经常使用水、电、气、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的药品,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所以进入实验室后必须充分了解实验室环境,明确总电源、急救用具、防护用品、急救药品的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重视安全操作,尽可能较少突发事故的发生。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科学研究和技能鉴定的重要场所,作为开放性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人员比较密集,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尤其最近几年大小型仪器及危险化学品的日益增多,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实验室的安全分析及应急救援尤为重要。无毒,无害,安全操作,提前预防是发展稳定和谐平安校园的保证。

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目标及实现 篇11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提高他们实践操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注重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思想,充分培养与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创新教学;目标

要真正搞好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真正的去按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化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把 “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也决不仅仅是对科学方法的观摩或模仿,而且是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解决问题、搜集和查验资料、提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能力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的最早实验者杜威把实验科学的方法引进教学,要求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以实验验证假说,最后评价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把学生看作如同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以主动、负责的精神完成有目的的、不断改进经验的解决问题过程。为了发展对知识的寻根究底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实验,因为这样不仅可使知识更易信服和理解,而且这种高度集中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本身,以及成功后的喜悦,都会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形成。在教學过程中,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思路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化学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二、化学创新教学的实现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思维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开放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种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2.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找到独特、创新思路的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给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

3.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启迪智力的门户,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这需要学生认真精细地观察或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培养观察能力做起。

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主要是贯穿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教师都要尽力使反映问题的主要方面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特别是对那些现象贫乏,一瞬即逝,而又是显示本质性的内容,教师更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在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足以引起兴奋的现象——发出耀眼的强光,而常常忽视本质现象——白色固体物质的生成,其实,前者并不是揭示问题的本质现象,而后者才是实验目的要观察的主要现象。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用头脑中已有的印象代替应该真正观察到的直观材料,另外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要束缚其观察的空间,否则,将导致教师一味的指到哪里,学生看到哪里,从而使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不但束缚了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那就谈不上培养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4.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运用了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这种探索性实验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使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独立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追求新知识。在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对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设想,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在科学抽象环节中发展演绎能力和分析想象能力,在得出结论环节中发展概括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享受发现的乐趣,在应用环节中,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篇12

关键词: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课堂教学

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懂得一些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一、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生活中的化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 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 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 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 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实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综合化。当然不是简单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 而是尽可能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生动的实例来切入课程的主题。比如, 洗发时为什么先用洗发水后用护发素, 这就是化学中的酸碱性。食盐为什么可以作融雪剂等生活化学疑问。揭示化学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酸碱度的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要求同学们用PH试纸分别测定唾液、食醋、肥皂水、发酵的淘米水、井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 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度,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技能, 更是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学好化学真有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有作强烈求知欲, 而新教材正是从化学与生活事实引入化学知识, 使“教材——学生——课堂教学”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救。“探究性学习”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以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什么举例, 引入随堂探究。按课本中的作法, 检验水时烧杯发烫, 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 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我设计了两探究实验。操作一: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操作二: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 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 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 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了创新意识, 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当学生思维活跃时, 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保障

而一个成功的化学实验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无限积极性, 能够促使学生始终怀揣着一颗轻松的心情去接纳更深、更广的知识, 更加积极的探究化学的奥秘所在, 提升学生实操的动手能力, 逐步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创造力的的问题, 尽量给到学生一些实操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而不是传统的只用脑不用手或者只用手不用脑这种单一的思维向度, 这是抹杀学生创造力的最大杀手锏。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 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 努力做到操作规范, 速度适中, 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 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 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 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 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有的现象不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实验方法, 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如:在铝的燃烧实验时, 改为铝粉效果就很好。尽可能将较简单的演示实验, 改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 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 让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如果把反应具体化, 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 记忆起来就容易, 就深刻。例如, 讲溶液中有气体生成时在试管中加入盐酸和石灰石, 有气泡产生, 学生观察, 此时最直观, 记忆深刻。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 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 那么,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化学实验生动有趣, 愉快感, 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新教材的特点注重课后教学阶段, 课后实践是提升

课后实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一环, 它不仅要求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掌握的游刃有余, 更加强调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延伸, 让学生能够所学所用。我们学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 而应该更加侧重于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为自身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只有恰当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而积极的将化学中繁杂的理论尽量简单化、清晰化、条理化, 这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例如在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后, 我打破以往由教师复习总结的习惯, 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 并上台展示交流, 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的形式把舞台让给学生。我欣喜地看到, 同学们所列复习提纲既各不相同, 然后回的教材“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使学生能掌握教材重点。教材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 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 这个特点加强了课后知识的巩固, 为课后实践起到了提升作用。

“教材——学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创生和开发。要让学生学到化学的系统思想, 而不是系统材料。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创造者而不是“克隆”者;教材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定前.抓好初中化学教育的新途径.读与算, 2012, (1) .

上一篇:初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下一篇:地铁车站风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