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

2024-08-24

高等有机化学(共12篇)

高等有机化学 篇1

建立在物理有机化学基础上的《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 对整个有机化学及后续有机合成等课程起着理论指导作用。目前它是本校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基础课程。本课程开设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 认识化学键的本质, 认识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同时希望学生学会从微观、本质上分析、解决有机化学问题, 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做简要的总结。

一、教材的选择

研究生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 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 对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同学能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实现从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上的转变,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选用Carey&Sundberg编著的《Advanced Organic Chemisty》第5版 (影印版) 作为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参考教材, 选用魏荣宝主编的《高等有机化学》作为其他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Carey&Sundberg所编著的《Advanced Organic Chemisty》从1977年第1版到现在的第5版一直是有机化学领域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 内容涵盖从化学键、分子结构, 到化合物反应性能和各种有机合成反应, 再到保护基及多步合成中的设计策略等。新版中编者在注重基础的同时, 很好地把握了有机化学领域当前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既疏理了各种有机合成反应、阐明反应的机理, 又有一些应用的实例, 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同时书中每个章节都备有大量的练习题,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为其阅读英文文献至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魏荣宝主编的《高等有机化学》在加强结构、反应和反应机理的描述, 注意知识的更新和规律性总结的同时, 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成就。因此选用它作为非有机专业的硕士生的高等有机化学课程的参考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

为达到深化并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培养研究生的基本专业素养、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在选择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高等有机化学是由结构、反应机理、合成三部分组成。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Hoffmann曾说过:化学理论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一种思维体制, 以总结更新知识。结构理论部分学生主要学习包括化学键、电子效应、立体化学、溶剂效应与活性中间体等内容。在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分子整体, 分子中全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较为系统地学习重要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芳香取代反应、碳一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一氧双键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在理论和反应机理的基础, 向学生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 学习合成路线的设计和合成路线的选择。教学过程中, 结构理论与反应机理、合成紧密关联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利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推断出反应活性及反应位置, 在一定范围内预测反应条件、反应速度和反应平衡。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解这些知识时,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从微观、本质层次分析问题。在突出高等有机化学经典基础理论的, 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 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传统教学中, 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启示, 重教学形式、轻思想内涵, 重单点深人, 轻纵横联系”;学生“重被动接受、轻主动思考, 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 重孤立运用、轻灵活迁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创新能力, 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系列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构理论部分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部分, 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好结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后面的化学反应机理、化学反应规律及合成都有极大帮助, 因此这部分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了将结构理论精讲、深讲、讲透, 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基础上, 学会抓住问题本质, 培养从微观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钻研两本参考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文献, 编写出讲义。在讲义的基础上, 吸收国内、国外著名的网络课件精华, 制作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件。再精心组织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第一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包括教学进度、课程的目标、阅读材料及作业要求等, 以尽快引导学生适应研究生的课程学习。 (2) 每次课前让学生简短描述上次课学过的内容或自己的体会, 或给出相应的情景问题 (以习题或来自科研前沿、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关注的话题) 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答, 以强化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知识。 (3) 每次课结束前预告下次教学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 并指定必须阅读的参考资料, 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4) 新理论知识的导入一般先设计情景问题或现象,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导入新课。 (5) 讲解新课时, PPT、口授与板书紧密结合, 如讲授分子结构、分子轨道、电性效应、立体化学、活泼中间体、反应机理等难点、重点时, 利用PPT对这些问题进行模拟,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变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形象地展示在屏幕上时, 口授与板书结合逐步展开阐述, 深入剖析基本概念、内涵和应用, 以求学生理解透彻。 (6) 以章节为单元的知识点结束后, 要求学生在讲解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讲义、自己阅读的文献, 归纳总结出知识点, 并以大作业及读书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求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同时, 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并与相关学科中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对知识间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 培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应及合成部分,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做法为: (1) 事先充分准备。第一次上课将拟好的反应及合成专题交给学生, 学生自由分组选题 (分组方式可以是兴趣相投的学生组合, 也可是同一研究方向、同一导师门下的学生组合, 还可以是持有专长的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学生组合) ;结合课题, 学生查阅文献、撰学讲稿, 制作PPT等前期的准备。 (2) 组织好课堂讲解、讨论与辩论。学生讲解 (可以是小组成员每人讲部分内容, 也可以选出代表来讲解) , 讲解过程中同学可随时质疑、讨论。其中反应专题部分主要就机理、影响因素、典型反应、代表性实例展开讨论和评述;合成部分就合成路线的长短、反应的难易程度、收率的高低、原料是否易得等方面进行讨论, 并评述该合成路线的优缺点, 工业化难易程度、安全生产和环境问题等。 (3) 做好讨论总结工作:讲解结束后, 首先学生就同学们表达的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及自己学习本专题的体会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接着任选学生就讲解内容、演讲技巧等进行点评;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主要包括对学生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纠正, 或者从新的角度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达到真正地将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 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剖析相关问题, 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在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教学实践,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还有诸如让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发展密切结合, 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等方面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摘要:高等有机化学因其内容抽象、深奥、难懂加大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难度, 而面对学习背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 教师讲授这门课程的难度就更大。本文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曹峰, 卢萍.谈当前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论坛, 2008, 5 (23) :96, 99.

[2]游书力, 吴毓林.评Carey&Sundberg编著的《高等有机化学》[J].第5版.科学通报, 2009, 4 (10) :1482.

[3]栗茂腾, 付春华, 李为, 余龙江.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12) :2548-2550.

高等有机化学 篇2

课程编号:020895 计划学时:60~80

其中讲课:60~80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 参考教材:

1、《高等有机化学》 魏荣宝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有机化学基础》 荣国斌 主编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研究有机反应机理最基本的方法。

2、掌握有机化学中的结构、反应机理、合成艺术,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和反应理论。

3、掌握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思路。

4、掌握重要有机反应的机理

5、具备分析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共价键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价键理论 第二节 共振论

第三节 分子轨道理论 第四节 杂化轨道 第五节 氢键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二章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第二节 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三章 酸碱理论

建议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第三节 酸碱的Lewis理论 第四节 软硬酸碱的概念 第五节 超强酸和超强碱 第六节 酸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四章 有机化合物的芳香性

建议学时:2~4学时 第一节 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 第二节 Y芳香性

第三节 方克酸类(选讲)第四节 二茂铁类物质

第五节 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五章 立体化学

建议学时:6学时 第一节 有机分子的异构体 第二节 有机分子的构象 第三节 手性和手性合成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六章 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

建议学时:2学时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有机反应的类型 第三节 反应机理的研究 第四节 取代基效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七章 有机活性中间体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碳负离子中间体 第二节 碳正离子中间体 第三节 自由基中间体 第四节 双自由基 第五节 苯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几种典型的反应历程 第二节 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九章 亲电加成反应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 第二节 炔烃和丙二烯类的亲电加成反应 第三节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第四节 亲电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章 亲电取代反应

建议学时:6学时 第一节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二节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三节 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四节 其他芳香烃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五节 反应实例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 亲核加成反应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碳-碳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二节 碳-碳三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三节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

第四节 羧酸衍生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

第五节 金属氢化物与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六节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七节 碳-氮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八节 分子内的自催化亲核加成反应(选讲)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二章 亲核取代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二节 芳香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三章 自由基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自由基反应 第三节 卡宾和乃春的反应 第四节 Metathesis(选讲)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四章 消除反应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消除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 消除反应的历程 第三节 消除反应的取向

第四节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及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第五节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六节 热消除反应

第七节 各种消除反应(选讲)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五章 有机光化学

建议学时:2学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烯烃的光化学 第三节 苯类化合物的光化学 第四节 酮的光化学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六章 周环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电环化反应 第三节 环加成反应 第四节 σ键迁移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七章 分子重排反应

第一节 重排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 亲核重排 第三节 亲电重排 第四节 芳环上的重排 第五节 自由基重排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八章 超分子化学简介(选讲)

第一节 大环冠醚 第二节 环糊精 第三节 杯芳烃

第四节 树形化合物 第五节 分子棒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高等有机化学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 改革 理念 思路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高等院校的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其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对其化学、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提出: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基础知识为支撑、以实验教学为载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方向为特色、以突出适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其化学实验教学总体改革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使化工专业、化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 “五个转化”和“一个结合”。

1 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培养人才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优质高效地培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规定实验教学内容应在精选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充分拓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与个性协调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开展实践教学“万·千·百·十工程”资助优秀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创新实践,以获得教学计划外学分。

2 实验教学的理念

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基本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训练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和探索客观规律的能力;通过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适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所以,实验教学的理念也应随之而改变,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基础知识为支撑、以实验教学为载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方向为特色、以突出适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应该高度重视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该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安排适当的原则,根据适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开展适用型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现代化教学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创造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并独立进行的自主实验环境;完善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做到融专业知识教育于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探索创新精神。

3 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实验教学总体改革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使化工专业、化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 “五个转化”和“一个结合”,建设一个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五个转化即:由四大基础化学各自独立开设实验项目向整体计划开设四大基础化学实验项目(避免基本操作项目的重复开设)的方式转化;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形式为主向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由纯粹的单一实验教学形式向模拟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化;由单一的基础综合实验向基础综合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转化。

一个结合即:工程训练(包括金工实习、生产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的教学过程与教学产品相结合,在真实工业环境或接近真实的模拟工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具体改革思路

以建立有利于培养适用型和创新人才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目标,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新体系的框架下实施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更新,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全面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前提实施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其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下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并建立与新的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素质的适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具体思路是,对基础化学实验部分,在原有无机化学实验、定量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重组形成基础化学实验Ⅰ、Ⅱ、Ⅲ,分别负责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机与无机制备、仪器与物理化学测量的实验教学。重组过程中,力求根据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打破传统的二级学科障碍,结合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基础实验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接受学科交叉中的新原理、新技术、新研究领域的挑战能力,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综合实验部分,在原有专业实验课的基础上形成,分为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Ⅰ和专业综合实验Ⅱ。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后的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综合实验Ⅰ主要为单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的一些实验;专业综合实验Ⅱ主要以化学实验等专业方向的科研成果以及化学化工学科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的特色是综合化与现代化,主要为多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从化学一级学科上整合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每个实验选题中体现“合成制备——分析表征——实际应用”的基本思路。综合性基础与设计性实验,既体现了化学学科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的特色与优势,又涵盖多个二级学科的知识点,将学生从原有专业知识过窄的二级学科领域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化学一级学科的高度上学习化学、领略化学、理解化学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的规律。这些实验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实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技训练相结合,融多样化教学形式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环节。研究型实验教学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多以开放实验以及学生科技创新结合的科研课题内容进行。学生在课程老师指导下自选研究课题,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在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接受科技氛围的熏陶。研究型实验教学层次又不同于毕业论文的科研训练,其形式较为灵活,不受课时限制,可在不同的年段、或课内或课外完成。研究型实验也包含科技开发内容,称作开发实验,让学生参与开发实验,培养学生“产学研”结合的意识。

5 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化学实验教学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基础后专业,基础与专业并重,从验证性实验(主要含基本操作)——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依次推进的方法。通过几年化学实践教学的探索,确立了“三个层次、一个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层次——基础实验,考虑本科生入学的基本状况,明确化学实验教学中哪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化工学科中本科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基础实验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载体;

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以掌握基本的化学研究方法为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培训专业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研究能力;

第三层次——研究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计划,主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综合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为拔尖人才创造成才条件。

总之,高等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肖信,汪朝阳.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秀芹.开展化学实验研究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1994,(1):46-48.

[3] 章践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和举措[J].教育探索,2000,(8):50-51.

[4] 张小林,余淑娴,彭在姜《化学实验教程》第一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 张景义.高职专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报,2000,14(1):47-48

[6] 李秀芹.开展化学实验研究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1994,(1):46-48.

[7] 刘继家.设计性实验和创造培养[J].化学实验,2000,20(6):27-28.

高等有机化学 篇4

1 高等有机化学简介

1. 1 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

《高等有机化学》是培养适合现代应用的复合型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在许多教学环节上存在着问题[3]。首先是教师方面,教师欠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例如课时安排不合理,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把所安排的课程讲授完毕。在设计教案,课堂训练,和课后复习考核等方面,教师循规蹈矩,不敢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很少接触国际上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潮流。另一方面是学生还是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却未能达到思维方面的完全转变,又加上 《高等有机化学》机理方面的枯燥和难懂,所以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死,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中。

1. 2 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与继续深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该领域内某些重大成果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难点剖析

由于高等有机化学的授课范围是多个专业,因此授课对象的学科背景以及他们的化学基础差异比较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知识传授、 教学形式,不重视思维启示和思想内涵,不注意纵横联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掌握理论知识,不注意主动思考,忽视实践操作,不能够灵活迁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由于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加上有限的教学课时,教师只注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并不注重学生是否把所学的知识点掌握, 研究生感觉这门课程像天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3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3. 1 慎重制定教学大纲

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其本科所学专业不同,理论基础参差不齐。 《高等有机化学》的理论深度又高于 《基础有机化学》,但是 《高等有机化学》 的学习又是以 《基础有机化学》为基础,两者的内容又有重复的部分,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特别慎重。教师要站在当今学科发展的前沿角度,去除陈旧的和重复的东西,添上前沿的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高等有机化学》中一些内容是侧重记忆的,另外一些是要求理解并熟练掌握的。对于前者,主要靠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后者,教师要发挥其主要作用,给学生多指导,多讲解。把重点放在介绍方法,结合案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教学课时,精心选择、提炼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根据授课对象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因为选修 《高等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生专业不同,所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该课程的时候讲授侧重点也不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合理安排讲义。由于学生本科来自不同的专业,基础程度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考核,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然后按程度把学生们分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 2 合理分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的能力, 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演讲和讨论的能力。由单纯,枯燥,老师主讲的形式变成学生热情,生动的讨论的场景。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每次上课之前让学生回顾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或者体会,结合科研前沿,生产实践,社会关注的话题,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通过这种方法来强化学生在课堂外巩固复习所学知识。课堂上,讲述内容时,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让他们来讲堂上和他们讨论,直到弄懂,然后再出一道类似的题,让他给台下学生讲解。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几道合成机理题让学生课下练习,下节课让学生给大家讲解。 通知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预习的时候找到自己所感兴趣方面,指定阅读的相关参考资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合成化合物部分时候,结合国外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第一次上课时,将拟好的反应及合成专题交给学生,每个学生是一组 ( 因为我们学生人数比较少,如果学生人数多的话,可以让他们自己互相结合,两三人一组,分组可以按兴趣相投的学生组合,也可是同一研究方向、同一导师门下的学生组合等等) ,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或者自己正在做的课题自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演讲稿, 制作PPT等前期的准备。制作的PPT要求尽可能少的出现课堂上需要演讲的文字。

( 2) 把握好课堂授课方式。每个学生按学号讲解,讲解过程中同学认真听讲,演讲完毕,台下的学生提出质疑、讨论, 教师同时提出发问,对于学生都不理解和明白的方面教师可以稍微提示下让主讲者下课后查阅资料,弄明白后给大家解答。 学生演讲过程中要求脱稿,给大家讲解该合成反应相关的机理,合成部分就合成路线的长短、反应的难易程度、工业化可行性,反应收率的高低、原料是否易得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评述该合成路线的优缺点,安全生产和环境问题等。如果有多种方法合成同一产物,比较两方法的优缺点,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制备方法。

( 3) 做好讨论总结工作: 讲解结束后,台下学生就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学生结合自己研究的内容就本节课的内容说出学习体会和收获。接着教师点评、总结,纠正学生讲解或理解错误的地方,就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国际上比较前沿的进展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从新的角度来理解该专题。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

3. 3 增加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也由以前大量的板书变成了更多的依赖高科技产品。传统板书刻板,枯燥,费时,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会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抽象变成具体,使得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一些难以理解的如杂化轨道时,结合Flash动画[4]用多媒体的方法将轨道变化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采取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 在讲述立体化合物时,通过制作球棒图,使要讲述的化合物部分旋转。动感的效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空间立体构型的理解。尽管多媒体有一定的优点,但是要避免多媒体 “一翻到底”[5],避免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在PPT上显示出来,然后念给学生,教师要灵活的把多媒体和板书结合起来使用,在讲授不太重要的知识时,可以用PPT展示,节省时间,在讲授一些像机理推导类似知识的时候,尽量使用板书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抓住两者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 4 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运用于实践。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是通过多个类似或者相关的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得出理论知识,再用产生理论解释类似反应的现象。产生的理论不断接受新的现象检验而趋于完善。所有的理论教学都是为实践服务的。不仅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加点实验,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精彩的理论课也比不上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课。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应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验课, 这样既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也可以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教师可以指定一个物质的结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老师的审核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合成该物质。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及结果归纳规律并总结该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学生严谨的科学修养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工厂物质生产的案例,然后把案例加以修饰,通过向学生展示案例,让学生总结并提炼该案例与所学理论的吻合点,并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工程意思和突出培养绿色化工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或者案例,对于学生掌握该学科理论知识,增加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研究生综合素质均有较好的作用。把学生引入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拥有探索成功后的喜悦和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教学模式,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主动追求知识。

4 结 语

本文针对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授课对象个体差异大等特点,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只有结合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取舍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单一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才能探索出更多有趣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并恰当的选择教学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发挥学生主观追求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和学的统一。 教师只有不断努力,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马奇.陶慎熹,赵景旻译.高等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0.

[2]候学会.《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31):96.

[3]徐徐,王石发,罗金岳.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广州化工,2013,41(24):180-182.

[4]赵兵,宋波,田志茗,等.师范类《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化工时刊,2011,25(4):64-65.

高等有机化学 篇5

1 当前中学化学教育和大学化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描述不够准确

中学化学教学始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点的严密性、科学性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教辅材料及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化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偏差。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误导,影响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电子层数较多的原子半径总是大于电子层数少的”。这一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但这些问题在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上往往都很少有确切而较深入的专题阐述,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出了上述那样的结论,再经过长期的传承,这些结论变得理所当然了,也很少有人再去质疑。再如,对Cl2分子形成的描述包括:(1)2个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一个氯原子核对另一个原子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即2个氯原子之问的异性电荷静电吸引力;(2)2个氯原子的电子和电子之间,核和核之间的排斥力,即2个氯原子之间的同性电荷静电排斥力。合理的描述为:当2个氯原子成键,原子间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和吸引力相当,处于稳定状态;当氯原子问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总表现为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当氯原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总表现为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可见,中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出现科学性偏差,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学化学偏于注重基础知识,其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从内涵和外延2方面去把握,容易产生科学性偏差。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科学性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做出适当的调整。

1.2 不同的教育目的造成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不顺利

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中学教育实际上还是以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为主。中学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比较淡薄,能够经常注意到教学衔接的不多,平时又很少相互交流。同样大学教师几乎没有到中学听过课,对中学新课程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由此看来,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对学生将要学什么或已经学了什么了解甚少,在教学中又不考虑中学与大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必定会让学生感到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之间出现断层,难以顺利地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学与大学不同的管理模式,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从主观上影响了教学衔接的开展。

1.3 不同的教学方法阻碍了中学化学教育与高等化学教育的衔接

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表现在基本化学事实少,基本原理涉及的概念少。有的不要求定量表述,联系实际过少,然而对基本概念的要求过高。过多地追求严格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化学计算要求高,过分强调其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价值。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这种教学模式的现实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2)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有机化学 篇6

【关键词】分析化学 立体化教学 网络教学

【基金项目】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校本专项课题:2016JXZX3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3-01

分析化学是化学四大分支之一,该学科具有很强应用性,分析化学在能源、材料、环境和健康医学等领域的进步已经被有目共睹。分析化学学科在高等农业院校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它是后续农业专业课学习的基础。立体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思维及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1.教学观念立体化

知识无国界,授课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少数教师有条件出国交流或者去国内名校进修,更多的教师只能靠自我学习。从国际和国内的教学资料中了解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及学术前沿,将其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的也会将其根植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知识观中,不断的传授给学生。

2.教材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最早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 我国立体化教材发展较晚,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学科题库建设使得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得以推进,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是立体化教材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此阶段全国建成300多门网络课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高潮迭起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建立,推动我国教学资源进入立体化建设系统发展的第三阶段。建立立体化教学包、学科网站及重点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使得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书和网络课程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我们面前,互联网的覆盖更是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服务。

分析化学在掌握理论基础上,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我校的分析化学课程是我省省级精品课。分析化学课程网站的建立是网络立体化教材的必备条件,在网站上我们设立课程介绍、课程建设、教学辅导、在线答疑、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我们把一些化学实验视频或者CAI课件放在网上,即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还能规范化使用化学实验仪器。

3.教学方法立体化

我国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率,作为教师逐渐探索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学相结合在一起应用实际学生的“教”与“学”中。立体化教学方式可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视频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有共性参与课堂教学又获得单独教授个性化学习。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时代让全球信息化和共享化, “慕课”应运而生,MOOC即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 Massive, O: Open, O: online, C: Course),MOOC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早将其课程放在开放平台上。随着WIFI和微信的使用,学习方式又发生变化,由之前的博客、论坛过渡到微博和即时通讯。微信群即是虚拟教室,身处不同地方的个体临时聚集在一个群,在群中学习、听课和讨论。错过课程还可以过后“爬楼”,重新学习。这个新兴的学习方式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我们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再受教育的学习方式。网络公开课也体现的教育公平,知识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4.学习方式立体化

在每个网络覆盖的私人及公共场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跨越地里障碍和时空阻隔有效利用零碎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学完课程内容。在有网络条件下随时随地接收学习任务,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拓宽自己视野,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对于自己不懂的或者持有异议问题还可通过网络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同时老师也能远程指导。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授课教师一般都是知名高校的大牛老师,讲课风格幽默有趣,激情洋溢,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者可以接受不同风格授课方式。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术,促进了我国全民的学习热情,逐渐建立学习型社会。

国外的网络课程基本是英语讲授,这就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还可以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和写能力,尤其有利于学习者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撰写。

当然,立体化教学的也存在弊端,网络信息杂乱无章,网络广告四处横飞,不小心就会碰上钓鱼网站或者伪信息网站。学生每天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真正获取有用的知识可能不到20%,由于学生自控力较差,在信息海洋中容易迷失自己,网络正在吞噬着我们的生命。另外有些学生不能将零散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检索能力。这就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获取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高等有机化学 篇7

1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 多是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学生普遍的基础较差, 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此外,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加之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多数试剂具有刺激的挥发性及一定的腐蚀性, 学生对有机实验课程缺乏热情, 敷衍了事。

1.2 实验教学效果较差。

目前, 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仍是采取老师先讲解, 学生跟着做, 教学模式单一。实验时, 老师先对实验目的、原理及过程进行讲解, 演示实验装置的构建过程, 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 照抄课本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观的思考,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较差。

2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有机化学实验重要性。

长期以来,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常常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理论课的附属品[1], 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有机化学实验成绩也只占有机化学的30%。学生实验时只是照抄板书, 模仿操作, 大多数并不真正理解实验为何如此操作。因此, 需要转变观念, 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首先, 应当教育学生, 就业岗位对其专业操作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而扎实的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需要通过平时刻苦的实验操作训练获得, 使学生在认识上重视实验课程。其次, 在课程设置上, 应当提高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比重, 随着实验课程地位的提高, 学生会自觉正确对待实验课程。

2.2 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有机试剂大都易挥发且有毒, 在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也常常会遇到刺激的挥发性试剂, 这些试剂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更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致使他们对实验缺乏兴趣, 不敢进行实际操作。针对此问题, 必须尽快将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例如, 课程设置时挑选对环境污染小的实验, 改变合成的方法及试剂的绿色化, 实验试剂的减量操作等等。这样既降低了实验成本, 减少了资源消耗, 改善了环境的污染, 又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3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 对于实验课, 大多仍是按照老师先讲解, 学生听完后“照方抓药”机械的重复,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缺乏思考性和主动性, 如此这般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印象不深刻, 不能达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2]。因此,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预习报告, 预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该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课前有一个初步认识, 上课就会更有针对性。为了监督学生的预习效果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验讲解及演示过程中, 不断向学生提问, 与学生形成互动,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考察他们的预习效果, 根据反馈信息即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此外, 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需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若按照“照方抓药”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虽然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但不利于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性, 从而退化了他们想问题、找办法的主动性。因此,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进行启发式教育, 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他们进行思、分析,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

2.4 强化实验操作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型, 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力求淡化理论, 就化工类学生而言, 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其应用能力的基石, 因此, 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中, 需先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例如, 蒸馏、回流、萃取和重结晶等, 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定性分析等实验, 使学生学会系统地运用化学实验方法, 掌握实验室中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4]。

2.5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由于有机化学实验的复杂性, 实验通常情况下需要2、3个同学一组合作完成, 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实验, 只等待同组人做出实验结果, 而后照抄完成实验报告。因此, 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强化实验操作过程的比重。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可根据预习报告10%, 出勤情况10%, 实验操作50%及实验报告30%来执行, 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过程, 减少实验结果抄袭的情况,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而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今后我们将继续转变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观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贺龙强, 刘中阳, 郑丙利.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13:522-523

[2]章结兵, 任秀彬, 汪广恒, 等.高等学校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化工, 2014, 43 (5) :179-180

高等有机化学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和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格、类型、层次、学校的个性特色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 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大学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本科的压缩型,而是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也就是理论教学要遵循 “必需、够用”的原则,重点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 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补充和提高,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类各专业所需的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加之有机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有机化学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扩大加深。另一方面, 传统的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主要研究重点放在技能与知识的传递上,而对于有机化学中的一些科学观念的研究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应用型培养人才目标的研究却很少。所以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求我们对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并系统优化,建立一套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体现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有所用,使高等有机化学成为一门配置合理、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高质量的课程。

一、高等有机化学的未来教学方向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理念来看,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应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化工行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整体改革以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为导向, 对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并系统优化,建立一套系统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与产业和行业相结合 ,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各章节教学知识点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具体的生产实例,同时,通过教师对生产实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强、 具有专门专业知识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对化工企业能做出贡献的优良人才。

过去的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只注重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需求,通过查阅解读考研真题的各种类型和常见内容知识点,结合各个章节进行大量例题训练。总体目标是为了在加深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熟悉掌握各种考研题型,提高专业课成绩。这从某个方面来说与应用型本科建设不能说是完全矛盾的,但一定不是非常契合的。所以,通过几年的教学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理念的学习后,发现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教学的中心从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转化到既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又要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来,更加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既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高等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

学生对于高等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但仍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才能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探索运用多媒体、有机化合物结构模型等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式教学、课程讨论和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倾向、心理特征等相关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强化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讲授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基础有机化学已经介绍了很多基础理论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机化学领域里的一些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 这些都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入到课堂上,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扩大学生科学的视野。在教学内容上也可以作一些调整,适当增加一些新工厂实例,在部分化学反应或理论中穿插用到一些工厂或企业实例。以学术知识为主线,由浅入深渐渐深入,将科学概念、科学知识融汇其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具体的生产实例,同时,通过对生产实例的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结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优化,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自我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最终对改善课堂效果,提高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军,王颖,翟明,王伟华,苏立强.应用化学专业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02.

[2]荣国斌,袁履冰,王全瑞.高等有机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0.

高等有机化学 篇9

1 在化学动力学中的应用

对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来说,其反应速率是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变慢的,也就是说反应速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反应物的浓度降低而逐渐变慢,即是变速过程。如:

N2O5在四氯化碳的分解反应,N2O5浓度在各时间间隔内变化如表1 所示,根据公式( 1) 可求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5,6]。

(298 K)

从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浓度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其数值不断的变化,若将测定时间的间隔缩小到无限小( 即数学中求极限) ,此时,公式( 1) 中的 Δ 符号就可以用微分的符号d来代替,公式( 1) 就变为:

此即该反应的瞬时速率。

2 在化学热力学中的应用[5,6]

气体膨胀功在讨论热力学问题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在恒定的外压下气体膨胀,即等压膨胀,此时,气体的膨胀功为:

第二种类型: 气体向真空膨胀,即外压为零( p =0) ,此时气体膨胀功等于零,W =0。

第三种类型: 气体分次进行膨胀,如j次,外压一次比一次小,即p1> p2> p3> p4> … > pj,到最后一次等于终态的内压,则做的总功是每次做功的总和:

第四种类型: 如果气体的膨胀分无限多次连续不断地进行,首次膨胀时的外压比始态的压力小一个无限小的量,随后气体每次膨胀时的外压总比上一次的外压小一个无限小的值, 最后一次膨胀的外压比终态的压力也小一个无限小的值,此种气体膨胀方式为可逆膨胀。该类膨胀所做的功为所有膨胀过程功的总和,由于每次压力变化为无限小的量,因此气体体积的变化也为无限小的量,根据数学的规定,式( 4) 中的 ΔV就可以改写成dV,式( 4) 则改写成积分的形式:

由气体方程pV = nRT得:

将( 6) 代入( 5) 得:

将式( 7) 积分得到可逆过程的膨胀功为:

3 在原子结构中应用[6,7]

原子核外的电子不是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的,其运动符合统计规律,即在原子核外的某区域是成几率分布的。因此,要很好的研究电子出现的空间区域,就要去寻找一个函数,用该函数的图像与空间区域建立联系。这种函数就是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函数 ψ。该波函数可由薛定谔方程求出。薛定谔方程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

球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的关系图1。

由图1 可知:

通过坐标变换后,薛定谔方程为:

为了简单的对方程进行求解,要对上方程进行变量分离, 即将含有三个变量r、θ、的偏微分方程化成三个分别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常微分方程:

上三个方程分别称之为R(r)、和方程,在解此三个方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解的合理性,需引入三个参数n,l和m,且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n为自然数,即:n=1,2,3…n;

l=0,1,2,…,n-1;

m = 0, ± 1, ± 2,…,± 1。

由解得的R(r)、和即可求得波函数:

在解方程中引入的三个参数就是量子数,分别称之为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在讲化学时学生很难理解这几个概念和它们的取值,通过此次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化学的重要性。

4 结语

高等有机化学 篇10

1 化学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差, 厌学情绪重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文理生兼收,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尤其对文科生来说, 化学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 学习时往往带有抵触情绪[2]。另外, 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 学习方式不能适时转变, 而课程骤然增多、课堂容量大幅增加、难度跨越加大、进度变快等都引起了他们“消化不良”, 甚至“因噎废食”。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化学课同医学专业课的联系, 只把化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学习, 未发现医学专业课中处处存在化学的“影子”, 因而缺乏学习兴趣, 表现出应付及被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忽视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3]。

1.2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知识更新速度慢

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化学教学时数不断减少, 但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在这一矛盾作用下, 教师面对不同教材, 不同学生, 往往不能适时改变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大部分化学教师专业知识扎实, 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 授课时缺少生动、具体的医学实例, 讲解空洞、乏味, 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4]。另外, 教师也面临做科研、晋升职称等压力, 因而教学方法陈旧, 知识更新速度慢。

1.3 化学实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医学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把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掌握书本知识的辅助教学环节, 使得实验内容的安排以验证书本描述现象、机理为主, 而不考虑实验教学本身的教学规律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学生按照课本“照方抓药”, 导致实验课预习不充分、实践操作能力差, 使化学实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5]。

2 对策

2.1 调整教学内容, 降低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卢姆说, 对一门学科的兴趣, 既是掌握该学科的原因, 又是掌握该学科的结果。化学学习难度过大,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医学的兴趣[6]。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 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 酌情讲授教材内容, 适当删减, 做到详略得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化学与医学相结合。如在讲解酸碱平衡时, 可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例进行讨论,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医学进步离不开化学发展, 医学生需有扎实的化学基础。

2.2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多种教学法并用。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过程。因此,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才能使其能动地发展、完善自己。

有关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 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 能记忆25%的内容;听觉视觉同时运用, 能记忆65%的内容[7]。因此, 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图、形、声并茂的特点, 结合板书, 对抽象知识进行讲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电子云、共价键的形成等。

2.3 改革实验教学

教师设计实验内容时, 应删除、修改内容陈旧的实验。如在配位滴定法的实验中, 将水中总硬度的测定改为测定市售补钙剂中的钙含量的测定, 这样既贴近生活, 又可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指导实验时, 对于验证型实验, 要认真讲解、规范演示,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对应用型实验, 应大胆放手,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对于不合理处给予批评、指正, 帮助学生最终完成实验。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8]。

参考文献

[1]王欣.谢冰.高职医学教学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9) :19.

[2]李智, 邱高会.文科护生学习医用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 2009 (16) :29~30.

[3]邹明静, 李刚, 王英玲, 等.医学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91~92.

[4]高吉仁.高职医学院校化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5) :45~46.

[5]李建荣.浅谈职业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困惑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7) :105~106.

[6]Barr D A, John Matsui, Wanat S F, et al.Chemistry courses 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premedical students[J].Adv in Health Sci Educ, 2010 (15) :45~54.

[7]霍群.从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迈进的几点思索[J].高教论坛, 2005 (3) :84.

高等有机化学 篇11

【关键词】生物化学 医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3-01

生物化学主要就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在结构、代谢和功能等之间的关系,探索出生物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医学专业名词较多,概念性较强,生物新陈代谢的反应较为复杂,学生的学习进度较为缓慢,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只注重知识点的教授,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都比较片面,无法理清各种物质间的新陈代谢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而科学合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运用多种教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把握好教学的客观规律,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点上,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的就是把握生物化学的整体知识结构。例如,临床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就必须掌握人体的代谢特点,还要将由于代谢而导致的疾病产生与生物化学上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就比较简单,启发学生的诊断疾病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授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时,主要是关于生物化学中与疾病相关的检测项目和指标的讲解,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检测项目,像这样的临床医学生化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强化,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临床专业人才。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巩固旧知识体系,加强两者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病例式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切临床学科的基础专业源头,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是在完全的脱离临床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才能够进行临床实验,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临床的熟练度,但是却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在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消磨了对医学生物化学学习的热情。而病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病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其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主要是通过将病例的分析加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当时病例发生的情景进行描述,学生就要融入到当时的医生的角色中,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师生间和生生间进行激烈的讨论。例如,在发生糖尿病的过程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由于其中的葡萄糖分子不能及时的进入细胞内,发生氧化分解,而导致了血糖增加,胰岛素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学生在得知问题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最为简单的就是让患者不适用高糖分的食品,控制饮食;而也有学生认为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胰岛细胞基因,恢复其功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在学生们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新课改出台后,各个教育层次的教学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法作为最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受到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法的作用更为突出。就现阶段的生物化学技术发展速度来看,生物化学作为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必修专业课程,若是仍然使用原有的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是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的,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辅助用具的教学下,教學的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在面对生物化学中繁杂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的方式不利于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能够节省大部分的板书时间,更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帮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等专科的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还要进行忙碌的临床实验操作,若是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后再进行枯燥的知识点学习的话,无法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操作模拟,局部细节放大等方式来记忆学生的注意力,将文字难以表述的细节运用动画展示出来,使得知识点不再抽象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从以上描述的教学方法看,教师主要是要在教学当中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不断实践总结,从而提高高等专科学习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 生物化学[M].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0.

[2] 陈鹏,李斌,郭慧芳. 以病案为导入的教学法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42-243.

[3] 肖建英.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化教学方法改革[J].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17-19.

[4] 琳琳,赵庆伟,丁肖华. 设计性实验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431-432.

高等有机化学 篇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有机结合,技能型人才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本, 是民族壮大之源。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需求由原有的理论型人才转化为技能型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组成部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其中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 而职业学校教育是专门为社会培养一种拥有一定学历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怎样改革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发展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让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能更好地进入企业, 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一、职业教育内容的改善

2009年教师节前, 温家宝同志在北京35中听课的点评和讲话中强调, 教育要做到“四个相符:一是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二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三是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需求;四是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1]”。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全力例行好这四个符合, 培养出“立地”和“顶天”的职业技能型人才[2]。要培养出“立地”和“顶天”的职业高技能型人才,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 (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主要以理论课为基础和核心) , 开拓新的、适合高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满足企业工作岗位 (特别是第一线岗位) 要求的人才, 而且也应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 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开设教学课程及内容, 在开设课程之前, 应与企业进行沟通, 让企业评估开设的课程是否合理;在内容上, 应该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 把专业课放在实验室来进行;在课程安排上, 应将理论和实践安排在一起, 并且对半开设, 让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时间掌握理论知识, 后面两节课进行实践操作, 巩固并且把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实现让学生“放手去做”、老师在监管当中去引导学生, 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去做, 这样可以达到合理地“收”住学生的主要知识点, 实现合理“收”与“放”的有机结合, 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师资建设

1. 教师队伍的建设。

(1)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让学生在所学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去做, 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创新。但这个‘放’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做, 不是漫无目的乱做。因此,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但要有强硬的专业能力, 更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包括引导学生而具有的方法方式层面的能力, 包括人文层面的能力, 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等。所以学校首先在教师引进上, 应将企业人才引进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 让这些从企业来的有经验的教师带动新教师, 提供给学校更多、更好的企业经验和知识;其次, 高职院校应利用暑假这个有利的时间让自己的老师去企业学习, 去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它们的优点;最后, 在校内, 高职院校应多组织自己本校的教师进行座谈, 进行沟通, 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独特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 (2) 领导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具有一定的发展眼光, 对自己的学校定位准确, 因为他们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是大海中航行的舵手。只有建设好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 一个院校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向正确目标发展, 才能更好地带领教师队伍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找到通往成功的灯塔。

2. 硬件建设。

与本科院校不同的地方是,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因此, 职业教育在建设上注重实践能力。首先, 给学生提供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 能够让学生有动手的地方, 让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用实验的方式去验证理论, 用所学的知识去开发自己的潜力, 设计出新的产品;其次应创造条件建设更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让学生能够在厂房里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最后, 学生在学到两年的知识的基础上, 去企业进行综合演练,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或股份制校企合作[3], 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 增强学生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考试机制的改革

考试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能力的手段, 是不可缺少的。但对于注重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来说, 在考试机制上也应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机制模式, 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半小时的理论答题上, 在考核制度上也要有创新。如:可以设置一个大的框架,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在一个大的时间范围内 (如一天或两天时间) , 让学生自己交上自己动手所做的产品, 并现场提问学生的产品设计思路以及产品的原理等。也可以将学生带到企业中进行, 让企业和教师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因为, 这种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方式不再是一个教师教一个学生、一个教师考单个学生, 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班。作为班级的一员, 学生都不会愿意给自己班集体抹黑;作为一个老师, 也不愿给自己的学校抹黑。针对一些必须要学的基础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考核的方式可以采用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 进行班级演讲;不能只局限在应试的考试上, 让学生机械地在试卷上答题。进行班级演讲可以增加学生对政治的兴趣, 并且让学生可以互相吸取别人的优点, 效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因此, 这种模式无形中凝结了学生、老师与学校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动手能力。

四、接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在整个学习期间, 职业院校对所开设的专业可以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4], 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 鼓励大家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的考取。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完成技能模块学习;又能在主动参加全国或地区行业的职业技能资格的认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下, 在高职院校学生找工作中能够起到一定的认证效果, 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准、更好地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用人单位。

总之, 职业教育是我国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怎样发展好职业教育?怎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将是个永恒的主题。职业教育要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只有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 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 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只要国家在把握住主方向的前提条件下, 让高职院校自己放手去做;学校在把握教学方向的情况下, 让老师放手去做;老师在把握住课程的主动脉情况下, 让学生放手去做, 做到“收”与“放”合理地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会像雨后春笋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EB/OL] (.2009-09-04) 2009-10-[11].新华网.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9) :5-10.

[3]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3) :28-32.

上一篇:氧量分析仪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之教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