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旅游院校

2024-05-14

高等旅游院校(精选12篇)

高等旅游院校 篇1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升华, 国际旅游成为了一项热门专业, 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高等院校作为国际旅游酒店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 其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各类酒店的经营状态与效益。因此, 旅游高等院校应当从培养旅游相关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积极改革自身培养模式, 并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与旅游酒店等用人单位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使人才有发挥专长的场所, 而用人单位有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一、我国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一) “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院校近年来悄然兴起了一种近乎“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表面看, 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即提高了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为个别旅游酒店企业提供了专业性和着呢队形较强的人才, 是一个院校与企业共赢的较优模式。然而, 这种模式仅仅只能满足极小一部分企业, 该类院校的学生也掌握的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知识也大大的收到企业需求的局限, 一旦从该企业离职, 则意味着无所适从。由此可见, 订单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并不能满足社会大多数旅游酒店企业, 而培养方式下的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多数企业的用人需求, 弊大于利。

(二) “双证”人才培养模式

除“订单”培养模式外, 当前旅游院校还采取了“双证”培养模式。所谓“双证”即指学生毕业时即可获得该专业毕业证书, 还可以获得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上述双证的获取是通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之下的产物, 因此从理论上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 双证培养模式是一种规模化、统一化近乎机械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得不到个性发展也难以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取双证的过程枯燥而乏味, 教学内容较为古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应对, 这种被动而消极的专业人才难以在不符合自身兴趣的工作中发挥工作热情, 企业与学生两者都难以获得满意。

(三)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国际旅游备受热捧, 国际旅游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相较其他类型更为稀缺, 在人才培养上实行“中外合作”显得理所当然。国外的旅游业发展较早且状态维稳, 因此, 国内有必要向旅游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管理知识, 然而, 中外合作的重点是对国外院校的选择和对国内人才的选择, 国内院校能否选择出具备良好的生源与适宜的国外院校是重中之重。而对两者进行选择, 仅依靠主观意识似乎难以完成, 如何建立合理科学的选择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的方案

(一) 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标准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学校, 因此, 旅游学校应当以职业教育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授课时, 除专业课程安排外, 还应辅以相应的实践课程, 此外, 旅游高等院校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以兴趣为引导, 站在专业知识课程安排合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偏好的副课,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礼仪规范、心理学都有所涉猎的人才,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其适应力将不可同日而语, 企业与院校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二) 社会企业人才培养标准

培养一个优秀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必须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努力多方面入手, 旅游院校对学生进行汉族那也知识与技能培养时, 更应当为学生搭建实践学习的桥梁, 与社会各类旅游酒店开展深度合作, 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酒店及其工作岗位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职位爱好在学习中有所偏重, 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对院校在校学生开放式实践, 无形中传授给学生与企业本身相符的专业知识, 提高本企业人才输入的便捷性。旅游院校与企业的双重教育, 才是真正符合理论与实践的人才教育,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成熟的人才才是真正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人才。

(三) 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国际酒店所扮演的国际角色日渐重要, 而我国符合国际酒店管理的人才却严重不足。究其根本在于, 我国旅游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时, 选择的院校与本国旅游酒店的国际化发展不符。 在中外合作教学时, 应当选择符合本院校学生特点与本院校人才类别的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和学习, 做到学生的国外旅游酒店管理真正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管理层面与国际深度接轨, 而不是流于形式。选择适宜的院校才能让本院校学生获得全面而国际化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

三、结语

我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虽然正处于不断改革与发展, 然其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旅游学院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并未产生实质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下, 守旧而单一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旅游相关企业需求的人才, 长此以往, 旅游院校的人才质量必将受到负面影响, 而国内旅游企业也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旅游院校必须不断与国际接轨, 使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与时俱进, 才能使得本专业学生拥有广阔灿烂的就业前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国家地位不断提升, 国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人们需求从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移。因此, 近年来兴起了狂热的国际旅游热潮, 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 酒店管理管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同时得到空前的重视。由于旅游是酒店经济效益能否高效实现的重要环节, 因此, 我国旅游院校逐渐尝试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文章基于此对我国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以期对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泽军.我国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4, 07:122.

[2]胡晓玲, 刘苏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 2015, 07:115-116.

高等旅游院校 篇2

工科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工科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师资人才体系、设备资源体系和专业理念,具有优势地位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基础。

但由于工科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着重于高层次、宽口径、重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层次、培养目标的社会需求性很明确,与传统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差别很大,不可能借用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做出适合于工科大学这样的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定位非常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的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培养的人才性质不同,如果说土木工程传统本科教育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则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⑵ 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如果说传统本科要求宽口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则高等职业教育要强调专业能力强、专业方向相对集中的专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⑶ 如果说传统本科注重实践是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则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突出实践教学。

⑷ 面对的人才需求市场不同,传统本科人才目标定为研究、教学、设计、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精的职业领域,注重潜力和后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战略上的稳定性;则高等职业教育偏重更广泛的一般工程技术领域,专业面更宽,注重现实需求和迅速上手,专业教育要求具有随时满足社会需求的战略灵活性。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解决专业内涵的精与杂、宽与窄、理论与实践、竞争与互补等问题。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本科人才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要求互补,传统本科院校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互补,这种互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方向互补和层次互补。

由此可以决定具有传统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传统本科发展高端基于“人”的培养的前提下,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开发“专业人”教育,丰富人才培养的层次,通过专业细分和层次细分与传统本科教育形成互补,完善土木工程领域人才结构,填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人才空白。

对于土木工程大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对既有本科专业方向,如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铁道工程、建筑工程等传统专业方向,在层次上互补,着重于工程实施阶段的施工技术、组织计划、概预算、项目管理等工程建设层次,在现有本科教育的模式下,将专业内涵软化,以适应工程建设程序中的中后期各阶段技术职业需求;

其次,根据社会需求,对有些还未形成专业方向的技术与管理领域,开办特色专业方向,即在相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课的新领域,满足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如城乡建设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城市交通工程、建筑装饰工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环境工程、工程检测、工程防灾减灾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都是以传统土木工程为基本教育平台,系统地与相关专业相交叉,形成新的方向,目前社会需求较旺盛,可以根据社会近期和中期发展需求设置。此类专业方向基础课程较固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较灵活,可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从长期发展来看,在上述互补的基础上,规范化、正规化,最终形成与传统本科专业的融合,形成广义的工科土木工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旅游院校 篇3

关键词:河南;本科院校;智力服务;旅游人才

在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高素质且具备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从业人员作为支撑,也更加强调人才的知识涵养、开拓创新、技术服务素质。高等本科院校作为高层次、高规格、高素质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状况,积极的寻找和开辟旅游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河南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1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概述

1.1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概念

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不同于操作性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是指依托专业知识、创意、智慧,通过以非实物性产品为旅游产业部门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的专门人才,涉及管理咨询、规划设计、创意策划、技术研发、理论研究、教育培训等领域,属于旅游业中知识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人才。

1.2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作用

1.2.1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除了旅游资源与资本,在旅游发展新背景下,还应充分的挖掘旅游人才的创造力。这种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由资源、资本、知识到智力、智慧、智能的转变,同时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成为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1.2.2旅游业迫切需要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深入发展,一些新兴的涉及规划设计、创意策划、管理咨询、广告营销、景区托管、创A服务等业务领域层出不穷,如北京巅峰智业机构、北京绿维创规划设计院、深圳艾肯弘扬咨询管理公司、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

但是,目前这些新兴旅游企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作为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旅游院校对此责任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高等院校本科层次对智力型服务人才的培养现状,对河南省本科院校的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基本思路。

2河南省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2.1发展概况

河南省高等旅游教育的起步,以1993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创办为标志,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专业。截至2016年河南开办旅游专业的高校共86所,其中本科院校有25所。

2.2专业依托

就河南省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而言,其培养途径一是高校举办二级旅游学院,二是高校下属二级院校举办的旅游相关专业。目前,除开设独立旅游学院的高校,多是依托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等学科而存在。

2.3毕业生就业意向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设计了对河南省相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专业的忠诚度,行业的认可度三个方面反映现阶段旅游相关专本科毕业生的现状。本次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及电话问答的形式,对河南省19所本科院校348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

2.3.1专业的忠诚度

旅游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对专业的忠诚度直接体现在其就业意向上,而是否选择本专业就业与其对学校教育成果度及自身学习成果的认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图1中可知,河南省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本行业就业人数仅占54%,就业率低下。而选择留在旅游行业的毕业生中74%的人选择留在门槛较低的酒店和旅行社行业,而对于旅游景区、旅游智业机构等其他旅游相关企业单位生涉及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设置有着直接的原因。同时,也影响了旅游行业对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需求。

2.3.2行业的认可度

旅游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在旅游行业及留在旅游行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对本行业就业环境及发展前景的认同度和期望值。

由图2可见,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失率较高,表明其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丧失信心,旅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对旅游业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3河南省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结构单一

根据对河南省25所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其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方向的分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使得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结构过于单一。

3.1.1培养目标雷同

纵观河南省25所开设旅游专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普遍以培养适应我国旅游发展,掌握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较为雷同。

3.1.2专业方向单一

河南省有4所院校设置专门旅游学院,而更多的高校则是根据各自的办学优势在管理、历史、经济等学科下设旅游及其相关专业,但其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却较为单一,普遍设置为“旅游管理”专业,仅仅以特色课程的设置来凸显专业的特色,其中有仅9所高校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分类,占总数的36%。

可见,河南省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较为单一且趋于雷同,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侧重于“通才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导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更加无法适应新时期旅游业对人才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3.2培养模式保守

不同的教育目标要通过相应的教育模式来实现,目前就河南省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而言,以理论课程为主,而专业要求较高的实践性课程则严重不足。

分析原因在于,首先,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管理、经济类等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小,老师课堂教学单向输出成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这种模式教学信息量有限,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都将讲接的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高校由于经费不足,管理困难,外出实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等因素致使高校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实质的监管、考核体系。亦或是实习单位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教学场所,无法满足同学从自身发展方向的角度进行多方向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发展。

3.3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办学起步晚,开设旅游专业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应有的旅游实验设备设施较为匮乏,图书馆藏书少且更新慢。目前河南省旅游专业本科在校生约8072人,旅游专业老师约380人。师生比约为1:21。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很难在旅游智力服务型旅游人培养上实现质的飞跃。

3.4行业供需失衡

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35万人左右,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左右,其中本科毕业生占8%左右,而当前能够满足专业岗位专业能力要求的从业人员比例不高,专业型人才的基本供需比为0.63:1,尤其是旅游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供需比更是达到0.32:1。本科旅游院校作为高素质、高层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在就业率低下,流失率严重的事实与旅游业人才的缺乏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3.5新兴旅游业态发展滞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升级,旅游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新兴的专业需求不断出现,例如养生旅游、旅游科技顾问、旅游咨询等。截至2014年全国甲级旅游规划资质单位数达到100家、乙级274家。而河南省甲级单位仅仅为2家,占居全国0.2%;乙级为10家,占居全国的3.6%,单纯从数量上来看河南省旅游规划单位的数量与其旅游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显示出新兴旅游业态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河南省高校的智力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4河南省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

由于这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思想较为灵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本科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大胆创新,打破原有的培养模式,重新调整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智力服务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基于河南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

4.1调整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河南省高等本科院校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适时的调整培养目标,向多重培养目标转变。基于智力服务型人才的特征,结合旅游业的行业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置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郑州大学设置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注重旅游创意策划、区域旅游分析、旅游战略分析、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咨询、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景观设计、旅游科技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补充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生物等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将培养目标细分化、层次化、专业化。确立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智力服务型人才的更加专业化、差异化的培养。

4.2改革培养模式,推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通过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课外自学、典型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并在各种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新、创意和手动能力。同时,学习也应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注重给与学生自由广泛的选择机会,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各自特长个性的发展。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高校应积极组织旅游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克服在师资力量、实习场地、组织经费等方面的因素。选择与具有代表性,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各种正规旅游企业合作,建立综合实习基地。同时也可大力的倡导学生申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创意征集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智力服务的能力,对旅游业发展及旅游企业运作形成客观的认识,积累工作经验,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4.4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师资力量是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关键因素。基于河南省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的状况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鼓励其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其次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输送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国内外院校进行深造和进修;再者拓宽师资来源。从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中聘用兼职教师,或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或际操作训练,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最后加大师资力量硬件投入,增设旅游实验室、增加图书馆藏书量且及时更新等。

5结语

未来数十年是河南省旅游业大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将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有效解决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河南高等旅游本科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立足行业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培养目标,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郑向敏.知识经济与旅游业的变革和发展[J].旅游科学,1998,5(4).

[2]佚名.智慧旅游:旅游业的“再一次革命”[J].金卡工程,2012,2(3).

[3]张丽娜.2011旅游局长研讨:加快提升旅游业现代化水平[N].中国旅游报,2011-07-15(8).

[4]徐秋明,叶飞.试论智力在旅游行业中的主导作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

[5]李庆雷,易琳,李伟.高等旅游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7).

[6]李长秋.河南省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J].教育探索,2013,20(1).

[7]陈 燕,肖丽琼.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误区、困境及其出路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5).

[8]孙刘伟.河南省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高教论坛,2012,8(8).

[9]李庆雷,王珍,吴雅玲.旅游智业:一种特殊的新型旅游业态[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8(139).

高等旅游院校 篇4

“通识教育”始于美国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我们所有人在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要用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1]

“通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宏观的教育理念,它包含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师资建设、课程设置、课程评估与反馈等一系列过程;狭义上,“通识教育”是指为达到“全人”教育目的而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其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某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的欲望。[3]

二、国内通识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我国通过实施“985”、211”工程,促进一些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此外,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陆续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通识教育模式。

在通识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活动方面,国内多所重点院校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着力点的清华大学,实施“元培”计划的北京大学,进行低年级本科生教学改革的复旦大学,实施“三三制”的南京大学,以及进行博雅学院改革的中山大学等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此后,大部分高校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过硬”的拔尖人才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了我国人才的整体素养提升。

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以通选课建设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思路。截至2015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校也开始在原来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5]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在2010年5月的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专业教育的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过于明显和僵硬,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科的制度设计限制了学术的发展,限制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中国大学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一般不会挑战教授的观点。教学法以被动倾听、接受为主,把注意力放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上,对于人的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缺少开发。[6]

三、高等旅游院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思考

(一)关于高等旅游院校通识教育的宏观思考

就高等教育而言,如果要培养一个学养深厚、见识通达、人格健全的人才,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如果说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才”的话,通识教育则主要是培养“人”。只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道,只有既“通”又“专”,才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健全的“人才”。

高等旅游院校通识教育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培训的形式使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跨学科的广度的培养,需要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学科进行学习,然后再选择一个主科进行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的方式培养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二)关于高等旅游院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思考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为目的的,因此,音乐通识教育,其课程目标应与通识教育目标相一致,课程内容应多元化,涵盖综合性、包容性及传承性等特点,课程开设应合理化、科学化。[7]

高等旅游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在于如何建设具有明显地域优势的特色专业、打造综合实力较强的品牌学科专业,这同时也是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核心问题。[8]少数民族音乐是一种维系民族共同体延续与发展的文化工具,既是民族内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对外区分不同民族的标识。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少数民族音乐与高校通识教育结合,可以拓展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模式。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为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为通识教育学科发展及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原生态资源,对旅游院校协调发展民族旅游兴利除弊,实现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双赢奠定基础,对教学特色打造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重要影响。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把少数民族音乐跟通识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思路,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旅游和地方人才培养,从而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旅游、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发展。[9]

(三)关于高等旅游院校音乐通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改革

为了保证音乐通识教育在高等旅游院校的质量,学校应在建设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时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强调少数民族音乐通识教育,特别强调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传承。通过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相关少数民族音乐知识,加强学生与少数民族音乐的沟通、对话,从而改善他们在以传统音乐为核心的教学中所养成的理解不足的问题。

第二,在教学风格方面,教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保证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通过培训的形式,使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注重教师间及师生的交流。教师间的交流,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以定期组织各类交流活动的形式开展。这种交流可以让教师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等方面,互相启发和促进;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小班讨论和其他研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进而辅助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知识获取的层面,而是通过小班讨论进一步训练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对学生开展过程考核。传统期末考试的模式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体验关注不足,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要求音乐通识课程都要将过程考核纳入考试体系,并且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低于60%。要针对章节的重点设计合适的作业或讨论题目。[10]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本文以音乐通识教育为着力点,通过对国内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做法,针对国内通识教育的弊端,对高等旅游院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等旅游院校,音乐,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A new vitality in general education:Planning,teaching,and supporting effective liberal learning[R].Washington,DC.1988:3.

[2]栗长江.通识教育:概念、借鉴、发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03:5-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4]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6:81-82.

[5]冯倩倩、曹宇、邱小立.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发展[J].北京教育,2016,05:72.

[6]理查德·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7:9.

[7]沈兰·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张博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_保护与高等旅游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05:12-13.

[9]彭涛,胡显斌.“非遗”传承与高校通识教育互动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4,23:208.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5

但是,我国旅游行业的成人教育明显滞后于这一产业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部分高等和中等院校本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原则,开展了成人教育,但因受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范围窄,旅游教育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办学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水平。

基于这种现状,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与市场需要的无缝衔接。

以学历教育为出发点和基本点,建立一支热爱旅游事业,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开设的课程及实践活动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二是优化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教学及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培养体系与现代教学和评价体系出现了不协调和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本文力图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及研究回顾

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成人教育研究和旅游管理研究学者们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早在1985年陈树清便在《美国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提到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在国外的开设。

十年之后,余炳炎在《旅游科学》中提出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推动成人教育新发展”的新命题,拉开了我国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研究的序幕。

与此同时,钱忠也提出“加强旅游成人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合格人才”。

王玉成也提出旅游行业成人教育亟待发展。

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对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的呼吁。

本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在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招生标准、教材使用、课程体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讨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

由此可知,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呼吁和起步阶段、21世纪前十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之后,开始向着更纵深的专业讨论阶段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与之紧密相联的成人旅游管理教育需要向更精细化的研究领域纵深。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瓶颈

(一)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生源来源多元

成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

“从社会整体的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上看,成人教育促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再分配,从而为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劳动生产力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成人学生有着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良好,学习目的明确等。

但是在一些条件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与成人学生之间常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性的相互制约关系。

客观方面:一是由成人角色多样性造成的工学矛盾;二是由低收入高学费造成的经济负担;三是由年龄大、记忆力下降造成的学习能力下降。

主观方面:一是由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学历背景、知识断层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因素造成的压力和自卑心理;二是由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

主客观两方面交叠在一起,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各个办学单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机构及办学规模的调整。

这样一来,就催生了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然而,受到资金及编制限制,已有的专职教师不能满足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需求,这样,办学单位就必须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教学。

外聘教师的引进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发展可能产生三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大多数外聘教师同时任教于其他的普通高校,甚至是在校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以自己所在单位的学习或工作为主而以成人教育工作为辅,由此常常导致时间冲突,经常性的变故极大地影响到本专业成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这些外聘人员往往缺乏旅游成人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不了解,对教育学知识的把握欠缺,常常是沿袭移植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成人教育引入“普教化”的歧途,这样就严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再次,一些外聘教师在责任心、师德方面不尽如人意,不仅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成绩的考评方面往往敷衍了事。

这样就会造成学风败坏,甚至影响到办学单位的声誉。

一些学识水平低的外聘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专职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教师中的核心和骨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低于普通教师,导致成人教育专职教师总体上数量少,质量低”。

“质量低”表现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受到“普教”的深刻影响上,同时也表现在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在旅游教学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方面极为欠缺上。

另外,缺乏“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进行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

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在以旅游业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时,难以达到理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过于理论化以及与之前学习的衔接性差。

我国的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理论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对课程的开发更是欠缺,往往采用普通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教学。

表面的“平等”掩饰不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教育者对成教学生来源、背景的忽视。

成教学生之前的学历多是中专、大专,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理论基础相对较差,这就使成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与普通高校的相比要差一些。

因而,学习相同的内容成人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长期以来,旅游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

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现场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以上矛盾归结为两点:第一,课程开发欠缺,沿用普通教育课程,说明大多数教育者缺乏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二,课程“普教化”,缺乏务实性、实践性、应用性,说明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明确的,忽视了成教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需求。

(四)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相对薄弱

旅游管理成人学生是18岁以上的在岗、转岗、待业人员,是社会的工作者,他们多是以适应生存、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参加学习的。

高等院校工程结算审计 篇6

关键词:高校 修缮工程 跟踪审计

1 修缮工程的特点

高等院校修缮工程的显著特点是散而多,散是指修缮工程单个工程造价低、工期短、地点分散;多是指修缮工程数量多,工程类别多。校园设施的损坏临时性、突击性和偶发性极强,在修缮上必须以最短时间修复,由于这些原因,修缮工程多数都无立项审批、无预算、无合同、无图纸,后勤管理部门的签证较多,这些都给结算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2 修缮工程结算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部门的工作量一直都很大,再加上近几年来,修缮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审计部门的工作量就变得更多了,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部门就更加力不从心了,导致审计部门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2.2 规避招投标

《招标投标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一些部门为了规避超标,会采取把项目化整为零的方式,如此不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的制止,不仅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还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2.3 结算资料报审不及时、不规范

修缮工程结算资料不及时、不规范会严重的影响审计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施工单位在平时不注意收集资料,到年底再一边审计一边补资料;二是相关审计人员敷衍了事,不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三是由于修缮工程量大面广,而高校后勤部门没有相应多的管理人员,使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3 完善修缮工程结算审计的措施

3.1 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具备经济、法律、管理、工程、财务、信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审人员应该定期接受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及时了解国家、省市和地方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同时内审人员应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要有主人翁意识,时刻以维护学校利益为出发点,坚持职业操守,恪守审计准则,依法进行审计。

3.2 实施阶段性跟踪审计

早在2008年我国的相关部门就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基建项目全过程审计”,由此可知审计部门必须在工程施工前就进入到整个工程中。由于修缮工程涉及很多的环节,如果对每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监控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可以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阶段性跟踪审计,实施事前、事中的审计和监控,有效避免矛盾和纠纷的出现。

3.3 加强施工过程监督管理

修缮工程对内审人员来说,施工过程监督管理应重视以下几方面:①严格审查设计变更及签证。高校基本建设的实践证明,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避免违规腐败的现象出现,必须控制施工签证。相关人员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项目由于没有做好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工程签证单无法核实,这时需要进行现场签证,在签证时必须严格的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不能出现模糊的字样,保证签证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②参与隐蔽工程验收。工程签证问题一般都出现在隐蔽工程中,一些工程项目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会通过虚假签证增加工程造价,影响工程结算的真实性。相关审计人员在参与隐蔽工程验收时,必须熟悉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仔细的检查各项设计是否达标。③确认材料及设备价格。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来说,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工程造价的高低,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必须控制好材料的价格。一般来说,工程项目中材料价格都是由相关的网站对外公布的,对于没有进行公布的造价信息应该进行实地的考察,货比三家,以市场行情作为定价依据。

3.4 完善竣工结算审计资料

保证审计结果真实性和公正性的前提是完整的结算资料,同时它也是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审计的主要依据。首先必须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及时的报送资料,如果未能及时报送,应该做到奖罚分明。其次是工程结算资料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范标准,所有的结算资料都必须保证是原始证件,如果原始证件出现缺失的现象,必须出示相关部分的有效证明作为依据。最后,完整的结算资料应包括立项文件、相关施工及物资采购合同、招投标文件、工程签证单、竣工图纸、竣工验收资料、附工程量计算书和电子文件的竣工结算书等所有的相关资料。

高等院校修缮工程结算审计还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全体师生的支持配合,审计人员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审计工作也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09.

[2]高志峰,吴满红.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建议[J].审计月刊,2007(4).

[3]徐树华.加强高校基建审计提高投资效益[J].昌潍师专学报,2010,18.

高等旅游院校 篇7

我国自加入世界旅游组织以来, 各级政府对旅游业提高了重视, 国内旅游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国家也不断推出“拉动内需”等刺激旅游投入的方针, 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成就。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29万亿元人民币, 2010年初, 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已达到7600万人,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我国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 近些年, 我国大中专院校也都积极地申报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却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那就是很难选择本专业就业。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 以基层服务为主, 很多学生不愿选择。另一方面是当前大部分旅游管理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 适应工作能力较差, 这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当前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不足一半, 大部分学生则选择进入了其他行业。

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导致了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巨大缺口。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 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 重视学生的学识教育, 不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导致出现书呆子型的优秀生。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无法按照专业的特征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 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按分数录取的教育体制忽视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当前我国高校的录取方式还是采用分数制度从高分到低分, 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兴趣, 这给学生今后的就业带来了很多问题, 也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其他专业就业的重要原因。而在美国, 学生在高考的录取中是需要加入学生的申请和学校的面试环节的, 减少了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

2. 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 很多高等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甚至多年采用一套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 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适时的改进。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都采用国家教育体制实行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全, 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泛泛而谈, 缺乏深度和特色性, 与当前旅游管理所急需的营销人才、景区规划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网络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高级导游等专业性强的人才相脱节。

3. 不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但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却不重视或没有能力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 这也是很多企业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上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高校相比,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最突出的差距就是实践环节比重明显偏低, 方式明显落后。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希尔顿大学等都安排旅游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约7个半月至8个半月;英国旅游院校学生实习时间为6~12个月;澳大利亚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完成一年的学习课程后, 另外两年都要带课题进入企业边实践边做论文。我国很多旅游管理的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机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习。

4. 不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旅游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等要求很高, 而很多高校在教育学生时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 轻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对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更少。有数据表明,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是本专业就业率低, 其本专业就业后的人才流失率也非常高, 很多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就转入其他行业就业了。针对这种现象, 一位高校的教授指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很多是从基层开始的, 工作比较辛苦且待遇不高。在对一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采访中, 60%的旅游管理学生表述不愿考虑去基层工作。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 从心出发, 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就业观。

5. 师资与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是影响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 我国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紧缺, 很多教师是由管理类、经济类等相关学科转行而来, 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理念, 更没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 授课时多为照本宣科, 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

三应对策略

1. 从选拔人才开始,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

旅游是服务性行业, 其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与外人交际, 这就需要其具备较好的与人交往的素质和能力。如普通话良好, 英语口语较好, 具有亲和力和服务意识, 性格开朗、端庄大方, 富有朝气,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个人素质除了后天的培养, 还和其生存环境和遗传等相关, 因此, 高校在选择学生时应设置一定的选择条件,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合适的人才进入本专业。国外很多国家的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考录取时都要进行面试, 我国高校有很多特殊的专业在录取学生时也有较严格的面试程序。鉴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特殊性, 本人认为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实施面试,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该专业人才流失的可能。

2. 依据市场需求, 细化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 培养目标大体相同, 定位基本为“就业面宽泛的复合型人才”, 既能从事酒店工作, 又能为旅行社服务, 既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 又能从事策划管理工作。因此, 很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采用宽泛的方式, 通常是集营销类、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多个方向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入, 大同小异, 缺乏特色, 是造成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做法,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 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 走多元化道路, 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强化人才专业化。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酒店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 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3. 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 旅游专业人才除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 更应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 应重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 从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实践教学可从两方面入手: (1) 整合校内资源, 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 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 增加操作技能。 (2) 高校应积极与旅行社、餐饮、旅游景区等企业联系,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 多为学生创造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为了确保人才的质量, 可以规定每个学生实践、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教师队伍。由于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多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因此其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 除学历要求外, 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 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这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实践技能。而我国目前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是理论知识较高, 科研能力较强, 但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 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此, 旅游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 通过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 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此外, 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 并定期安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 以此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四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旅游管理人才出现了明显的缺口, 如果不能尽快地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 那么必将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与制约。这种人才培养与应用不相适应的现象应引起国家、高校及企业等多方的重视。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有一半以上选择了其他行业就业, 针对这种现状,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索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了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 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杜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与改革.http://wuyc68.blog.163.com/blog/static/81080499200862282534170/, 2008

[2]孙淑英.国外经验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技教育 (理论版) , 2011 (7)

[3]田凤、沈仲亮.调查显示旅游业对人才需求饥渴人才却无法进入[N].中国旅游报, 2010.7.27

高等旅游院校 篇8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 一) 教师专业性不够强和教学手段的欠缺

由于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 在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师资储备显得尤为单薄, 致使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和专业性英语教师都供不应求。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 不同于传统公共英语教学。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师, 多数还是由传统教师任教, 这就显露出此类教师在旅游专业性不够强和教学手段欠缺等多方面问题。其一, 由于传统英语教师在旅游专业性方面不够强, 在平日的课堂中, 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联的旅游知识。也有旅游方面的优秀教师, 但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 导致两方面的知识完全脱节。其二, 由于教学手段的欠缺, 课堂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空讲理论知识, 无法与现实工作很好的结合。学生仍然埋头于笔记与试卷之间, 没有有效的互动, 使这门课程趋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

( 二) 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整体偏差

相对比本科院校而言, 现如今的高职在校学生, 大部分入学成绩偏低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甚至连基本的听、说、读、写都未能充分掌握, 导致英语学习困难, 从而造成对英语这门课程缺乏信心, 对英语也长期表现出一种厌恶的消极态度。

( 三) 缺少科学的针对性的旅游英语专业教材

虽然目前我国出版的旅游英语教材不少, 但大多数教材的编撰仍处于一种误区, 从教材中不难看出, 误区就在于旅游英语被认为是基础英语的延伸, 在教材中的侧重还遵循着传统英语教材的课程安排, 没有对旅游英语的特点进行着重研究。例如传统英语教学偏向于对语法的解构、词汇的应用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然而旅游英语则更注重实际就业中的旅游专业性词汇和听说能力的灵活运用。

( 四) 考核方式的陈旧单一

目前, 我国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考评手段仍以采用传统笔试的居多。片面地追求书面与语法知识, 致使考核的范围较窄, 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造成学生的学习重点和目标有所偏离, 口语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能不到提高。所以说, 旅游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太过陈旧单一, 需要更加地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对策

( 一) 加强专业性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句话足以体现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师选拔方面, 我们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英语理论教学经验, 还需要他能够基于旅游实践就业而开发课程的工作经验。为了培养这样一群优秀的教师人才, 高职院校应积极对传统英语教师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或组织到旅游景点去工作体验, 对旅游专业教师则须长期地进行英语口语培训。长此以往, 让原来的传统教师队伍逐渐向旅游英语专业性靠拢。教师个人也应积极响应, 不断提升自我,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储备知识, 社会实践来积累宝贵经验, 然后将两者融合, 在今后的旅游英语专业课上充分发挥, 成为一位能够点燃学生热情, 提高学生专业语言能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 二) 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

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立就决定了其侧重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实践部分在整个课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谨记旅游服务行业这一属性, 抛弃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还要灌输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宗教、地势风貌等知识。只有通过对多文化的理解和渗透, 形成无偏见的多文化观念, 才能更加大方得体地进行对外友好交流。旅游英语作为一种职业英语出现, 一定是因为职业本身的需求。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今后就业中的实际运用, 比如旅行社、娱乐中心、服务台以及各种接待外宾的业务和管理工作。所以针对这一特性,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学习,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就业相结合, 从中检验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除此之外, 各校在旅游英语教材的选取上, 也应做到必要取舍, 既能更有效地提高专业既能, 还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

( 三) 提高学生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兴趣

除去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之外, 提高学生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同样重要。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对旅游英语的兴趣, 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由于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通过合理安排设计、分层次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 使其拥有学好英语的信心。其二, 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就业艰难的形势, 拥有一技之长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大环境的紧迫性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其三, 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为了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导游比赛等互动活动, 使学生对理论学习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 还能发挥不同学生的潜能。其四,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处于平等友好的状态, 向朋友一样去共同学习进步、聊天,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 大家开诚布公, 积极探讨,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只有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 才能达到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初衷。

( 四) 建立更科学的考核系统

传统的英语考核更偏向于对词汇应用和语法知识的掌握, 却忽略了它的实际运用技巧。英语作为一项交流工具, 应有一套更科学的, 更注重实际交流的考核系统。因此, 课程的考核应该把考试内容和旅游行业实际应用相结合, 强调在旅游服务业中的英语口语能力, 体现出交流工具的特性。在口语考核的过程中, 增加表演的成分,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旅游服务环境中, 通过不断的制造冲突和障碍, 根据临场发挥的状态来测试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在笔试考核的过程中, 尽量减少答案唯一性的客观选择题, 多一些主观问答题, 以此考核学生的英语基础写作能力和个人心理状态。考核的时间段也尽可能拉长, 不拘泥于一次性的考试形式。从多个时间维度去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技能, 可从教学前后对比, 平日表现对比, 甚至工作后的跟踪调查, 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每个学生进行更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 从而达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

三、总结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高速发展, 市场对“专业+ 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急需。相关院校的领导者和从事该专业的教师都应顺应时代潮流, 改变观念,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改进授课方式, 让学生更好的去适应今后的就业岗位, 成为旅游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现今的旅游英语课程不足, 并积极去改正推进, 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才能为国家旅游业输送人才。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为了学生的未来就业, 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请做出自身的努力, 为我国涉外旅游服务行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逐年稳步的快速发展, 导致目前整个旅游行业对旅游服务人员与管理人才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前提下, 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然而由于教材、教学模式、师生等各方面的不成熟, 导致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本文主要剖析目前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从各方面、多维度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旅游英语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 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实践, 真正地成为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玉菲.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姜希星, 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7:73-74.

[3]王爱支.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 2010, 03:73-75.

[4]曹长波, 吕园园.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3, 01:64-66.

高等旅游院校 篇9

一、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教学目标模糊

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由于其综合性的产业特点, 旅游英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十分复杂,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旅游专业从业方向多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领队、主题公园或景区景点的讲解、管理工作, 从业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求其掌握口语技能, 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和沟通交际的能力。然而, 当今社会招聘单位仍将英语四级、六级证书列为必要条件, 导致学生将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目标, 忽视口语能力 (Davis, R.L. 1997) 。迫于就业形势, 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旅游英语课堂常常沦为以应试为目的的大学英语课堂, 课程与专业实践脱节,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 教材内容陈旧

旅游业是个日新月异的行业, 不断有新的案例出现, 不时有新的法规出台, 教材也需要跟上步伐不断更新数据。旅游英语教材书目不胜枚举, 不同院校可根据专业侧重点、学生理解能力进行选择。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数据老化现象非常严重, 许多高校多年未更换教材, 一些教材的货币兑换率仍停留在9 RMB=1 EURO的阶段, 已经不能反映旅游业现状。教材组织形式仍停留在背单词、读文章、讲语法、课后练习的形式, 口语对话较少, 实践性不强。另外, 相关的“听、写、译”配套教材严重不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 师资力量不足

ESP课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欠缺。纵观各高校正在开展的ESP课程, 基本存在两种师资构成:一种是主修本专业, 同时英语能力较好, 能达到双语授课要求;另一种是主修英语专业, 但对旅游专业有所涉猎。两种类型教师各有特点, 第一种教师能够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讲解, 但是在英语发音和句子连贯性上存在问题, 课堂更倾向于中文讲授。第二种教师虽然能熟练用英语讲解, 但在具体理论深究拓展上, 明显乏力。两种师资情况都给旅游英语教学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蔡基刚2013) 。因此,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 师资水平亟需提高。

(四) 考评体系不够客观

尽管近年来英语应用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高校仍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 而忽视了口语能力和听写能力。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只强调了考试前的复习程度, 淡化了英语需要日积月累加以练习的特性 (刘润清1999) 。目前的旅游英语教学多注重实践, 在对该课程进行考评时, 可适当增加实践考查环节, 进行口语测试和团队成果展示,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任何语言教学都离不开对其背后文化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认为文化输入 (Culture Input) 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 旅游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向学生进行目的语的文化输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 同时也可避免实际使用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由于旅游涉及地域广泛, 包含了繁杂的知识和多元的文化, 出境游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冲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预判性, 提前让学生了解目的地国家的风土人情。教学中坚持以文化作为引导, 以语言作为工具, 以旅游作为目标 (马瑛2007) 。

(二) 课前演讲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发现, 大多数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 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信。针对此种现象, 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 可以把课堂的前5 分钟留给学生做个人展示 (Personal Presentation) , 英语展示内容不做限定, 可以是当下热点新闻, 可以是景点介绍的导游词, 可以是诗歌欣赏, 也可以是分享自己喜欢的电影。这种教学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又丰富了课堂形式。

(三) 情景对话与小组讨论

为提升课堂效率, 在教学某一主题 (如买票、购物等) 时可采取对话练习的方式, 将全班学生两两分组, 结成对子 (Pairs) 进行情景对话模拟。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灵活应用和沟通的能力, 角色扮演 (Role Play) 适用于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多数交际场所。角色扮演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还有助于他们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认定。另外, 根据课堂活动的不同, 也可以将几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 教师指定任务, 小组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 相互探讨, 完成既定任务, 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革新考核方式

专门用途英语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卷面成绩, 还要根据课程特点设定考核方式, 综合判定学生的语言能力, 可采取平时小分+ 口语成绩+笔试成绩的方式。任课教师需要记录平时小分, 重视平时积累, 如单词听写、个人展示、对话练习、小组讨论等活动都可以根据表现赋予分值, 既增加学生重视程度, 又公平地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期末考核要加大口语测试的力度, 以抽签或指定某一话题的方式, 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期末笔试要淘汰传统英语试题模式, 注重实践能力, 如翻译海关申报单、填写入境卡、写投诉信等。

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可以通过培养文化意识、组织课前演讲、灵活安排课堂活动、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得以实现。同时, 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 如完善多媒体教学、提供模拟实训室、加大课外实践力度;教师需要提高内在素质, 如慎选教材、及时更新知识、参加企业实践、培养双师技能等, 从而营造高效旅游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蔡基刚.2013.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 :1-4.

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马瑛.200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5) .

高等旅游院校 篇10

1. 问题表现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讲授课时偏多,而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则相对较少。从国内10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时数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5%—31%,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是8∶2至7∶3,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偏多。目前能落实4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的院校很少,独立开设的系列实训课程更少。

2. 对策思考

国内高职院校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课时数偏多,实践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要求适当添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少学者根据德国高等职业“学院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为1∶1”,建议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6∶4或5∶5。但笔者认为,在课时安排上,高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数应超过理论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51%—60%。理由如下:第一,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我校科技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51%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的作用要超过理论课的学习,4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习同等重要,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的学习大于实践教学。第二,在旅游行业调查中,73%的企业认为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68%的企业认为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行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课时量。在实习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应加大校内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第三,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的第六点:“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有人认为实践教学的比例过大,势必会削弱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这实际上是担心学生掌握知识的“量”,事实上,现代社会知识总量、信息总量的激增,使得培养“通晓一切”的掌握“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才变得既无意义又不可能。

二、教材脱离实际

1. 问题表现

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尽管编写了许多旅游教材,但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仍然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无论是在教材上,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都显示出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训练,脱离市场和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另外,教材内容操作性也不强,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

2. 对策思考

职业教育的教材,尤其是高职专业教材内容陈旧和脱离实际,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材是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载体,是动态的社会需求的反映,脱离实际的教材,难以开展实践性教学。有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学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求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为解决这种时间差,必须重视教材的建设,切实做好高职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的建设,使教材内容具有前瞻性。首先,在编写教材时,应全面考虑、统一协调各门课程教材的内容,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按照旅游行业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编写具有专业前沿的行业通用教材。其次,提高职业教育思想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发展需要”。教材要与市场和职业紧密联系,着力体现旅游专业的职业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旅游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把成型的企业文化模式和技术规范引进课本,加强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最后,要加快教材的研究步伐,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一批具有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

三、教学力量薄弱

1. 问题表现

开展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部分教师原来都从事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教学,旅游业务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实践经验。第二,教学设备薄弱。高职旅游院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都较为简陋、落后,难以满足正常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2. 对策思考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实践性教学需要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而且缺乏动手能力。“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5%”,多数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技能操作训练,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课教学中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加强实践课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应立足于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教师不必是高深的理论探求者和学科专业的专家,而是完整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高职旅游院校要督促教师长期学习,提高旅游教育理论水平;短期进修,丰富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放下面子,不怕劳累,积极主动地利用假期时间到饭店的第一线亲身参与实际服务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专业课教师“还应进行严格的专业技能考核,把实践教学能力列为教师评职、晋级的依据之一,使校内教师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又有熟练的实操技能”。其次,加强实践课教学设备的建设。由于办学经费不足,一些院校旅游专业模拟操作条件普遍较差,缺乏导游和酒店模拟“实验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职旅游院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教学经费,购置技能操作课的必备设施设备,建立模拟场地,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学设备,并且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得到保证。

四、方法手段滞后

1. 问题表现

导游和酒店实践课主要是理论讲授完毕后,学生根据练习资料、模拟材料被动地、反复地进行书面演练;模拟场地的实践课主要是教师讲解、演示后,学生做点简单模仿操练。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课往往变成理论课。学生对这种单调的方式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滞后,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对策思考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师生所采用的一切手段与途径”。在旅游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有效性。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北京教科院马凌认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手段。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时,不管教师采用那一种方法与手段,但最主要的是看它有没有效果,即有效性。第二,多样性。教学方法忌讳单调死板,再好的教学方法天天不变,也会使人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实践性教学,如以计算机为媒体,把投影仪、录放机、语音设备功能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呈现形象化和多样化;案例研讨,即结合旅游行业实际案例来组织课堂讨论;采用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与企业合作,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进行培训或给学生授课等。第三,创新性。德国的“双元制”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就是因为它的教学方式实践性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创新性。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我国实际,突出旅游职业的特点,建构“情境+训练+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实践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模拟场、校内演习场、校外真实场等旅游职业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仿真训练、真实训练,学生自创情境、有意操作、实际应用,使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推陈出新,富有生命力。

五、评价存在问题

1. 问题表现

在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用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来评价校内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质量。二是高职旅游院校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训与考评,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与考评,忽视工作业绩的鉴定。三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面面俱到,但旅游专业内涵不够突出,不能体现出高职旅游特色。

2. 对策思考

针对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一是高职旅游院校不仅要考虑学院整体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共性,而且要重视不同课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个性;应分别制定“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校内课程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校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毕业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学力评价方案”等,对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力水平等进行评价。二是考核体系必须包括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与旅游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以及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应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考核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进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三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高职旅游实践性教学教育的特点、行业特色、职业特征,体现高职旅游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围绕实践性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取得职业资格技术、培养职业技术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所学知识在酒店与导游业的综合应用而进行。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存在实践课时较少、教材脱离实际、教学力量薄弱等问题。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 重视教材与市场和职业联系, 加强师资与教学设备的建设, 创新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施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的措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问题表现,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陈丹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模式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60-01

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因而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而且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实施形式、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等,对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日益被人认识,其构建与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当前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问答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情境学习模式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暴露不少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1 高等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学科体系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要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个部分。但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与分工也不够确切,导致教学的实际效果有限。

1.2 教学教材的编排不够合理

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所用教材的编排是不尽合理的,具体的表现是编写的逻辑性不强、内容的整合不充分;所用信息过于陈旧,未能及时对新信息进行整合运用;有过多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则很少;基础理论过于缺乏,经常用大量的具体操作扩充教材。高等院校若始终以这样教材为主体进行教学,是根本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1.3 教学课程存在过多重复

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越来越注重专业课教育,因而在专业课程的划分上越来越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学生掌握更为深入的专业知识,但也客观上造成课程的知识面狭窄,进而人为地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择业范围。

1.4 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单一而呆板,且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导致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5 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虽有明显提高,但整体师资水平仍较低,导致教学的质量整体不高。

2 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逐渐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发展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存在普遍有效的某一种或是某几种教学模式,而且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运用的有效范围,在不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能只单独运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需要将多种不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运用。

2.2 逐渐从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高等院校在设计并运用教学模式时,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以使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出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

2.3 教学模式逐渐走向信息化

当前,高等院校在设计并运用教学模式时,越来越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充分整合,以给教学创作一个良好的环境。

3 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一系列有效地措施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3.1 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是高等院校及其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有教师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想优化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使师生、生生在教学过程能够相互沟通,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不断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也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变化,积极对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而要建立起科学且有前瞻性的课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的作用,由他们对课程的体系、内容、授课形式等进行规范和完善。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等院校教学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校教师,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设计、构建、实施、完善及创新等也不离开高校教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对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建设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可以定期安排教师进修或参与各类学术会议,以促进是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在教师中引入积极的竞争机制,以促使他们不断对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水平进行完善等。

3.4 不断对教学手段进行完善

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手段进行完善。而当前,对教学手段进行完善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较低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授课的时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接地获得和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金春.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9):70-72.

[2]吕林海,汪霞.创新型的大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基于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思维度审视[J].江苏高教,2008(1):61-64.

高等旅游院校 篇12

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概述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训练的场所,具有学生受训所需的软、硬件要素,即技术方面、人员与设备的支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的场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培训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的功能、社会性功能和研发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须具备培训受训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功能、预就业功能、产学研合作功能、信息反馈功能以及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功能。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学生技能培养,提出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思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技能的平台,也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场所。在参加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实训基地也应成为培养学生们创业精神和提高职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场。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在宏观上还没有建立权威、完善的高职实训基地的建立准则和管理制度,在宏观上进行的调控还远远不够。企业在接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时,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企业生产资源及原材料,提供实训期间相应的实训管理及安全保障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基地建设专项补贴,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基地建设合作的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此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上,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各个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中职责不明确,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

(二)实训基地的师资能力较弱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范院校,多数从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均来自非师范院校,实训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导致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也陷入了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赶不上中专技校的学生的困境。

(三)教学中实训室、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还远没有达到开放型实训室的目标。一方面,实训室开放时间有限,校内实训场所容量小,实训室的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专项基金,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设备的投入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这些原因造成了学校实训基地无法向开放型实训基地和共享型实训基地类型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在岗期间,多数都是研究型的教师,很多实训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实践经验。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仍是少数,尚未形成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已蔚然成风。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同高职院校在建立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合作方面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并没有有机的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停留在一时一事的合作上,多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参与层次总体不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为了规范实训教学,保证实训的顺利展开,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就必须加强对于实训教学的管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打破旅游专业在设备配置上和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按专业群的理念综合考虑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实训室进行优化调整,抓好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构建。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与相应的基地建设专项补贴,并建立协调机构共同推行校企合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建立一支机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应多派中青年教师进入相关的行业的各个部门兼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外出学习时,学校要多指派中青年教师带队实习,在旅行社和酒店兼职,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的运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把行业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出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实用人才。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这就要求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依托作用和院校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和实训室来辅助教学,对实训过程和实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岗前培训,在实训期间要接受学校和实训基地的双重管理。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缺乏科学健全的实施标准。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产学合作”的办学方式,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企业可以依据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协同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也可主动提出将教师、课堂、学生外置到企业,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提高专业能力。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满足高等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将理论、技能和能力综合的培养、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突破口。要紧密的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前熟悉职业环境,唯此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多数的企业紧缺理论知识扎实且具备良好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类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混合碱测定下一篇:SIM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