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

2024-10-25

民族高等院校(共12篇)

民族高等院校 篇1

目前, 我国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几所民族院校, 如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 招生地域限制的取消, 国内的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也大为扩展。非少数民族院校民族学生的数量增多, 他们在民族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大为不同,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汉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摩擦, 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甚至还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深渊的影响, 这些都给我们当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为何要重视对高校民族学生的管理服务

之所以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服务和管理, 我个人认为,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 这是由我们国家现今的民族政策决定的。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1]少数民族学生作为55个少数民族群体的代表,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为他们在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铺路搭桥,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履行了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 就是做好了民族工作。

2. 这是由当今的国情世情所决定的。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掀起的颠覆行动和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反观国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也到了瓶颈期, 各种社会矛盾也涌现出来, 如这几年国内愈演愈烈的民族地区打砸抢烧事件、民族分裂事件等, 这些群体恶性事件, 参与者多是少数民族的青年群体, 这些不利因素存在, 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青年——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 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做通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看清暴力事件背后的本质所在, 理解我们国家目前改革多遇到的困境, 对政府保持足够的信心, 不盲目的跟从, 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3. 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所决定的。我们国家法律规定, 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这其中就包含少数民族。在各个高校, 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 让他们在大学的殿堂里健康成长, 并最终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各个战线上的生力军, 这本身就是在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应有之义。

4. 这是由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建国以来, 他们为了支援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这些地区付出大于得到, 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这些贫穷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缺乏必要的投资建设, 因此, 这些地区经济都极为落后, 甚至很多地区还处于温饱线上, 能够通过高考制度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是不易。因此, 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和管理, 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 就是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

二、管理民族学生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四个方面的阐述, 相信读者对高校做好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必要性都有了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那么, 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呢?

1. 在学生当中广泛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民族性格较为豪放、不拘小节, 有些民族学生卫生观念弱, 而这些往往很多时候都是汉族地区来的学生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这就会导致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产生摩擦, 稍有不慎, 就可能会被冠以民族问题的帽子。其实, 很多学生不是不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问题的根源在于这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 宗教信仰缺乏了解而已。因为, 高校应该在学生当中普及民族相关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包容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

2. 高校应该在国家助学金之外, 设立专门的资金, 向民族地区学生倾斜, 用于资助民族学生。各个高校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 应该优先考虑民族学生, 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民族学生。甚至有必要, 还应该设立民族学生基金, 专款专用, 专门用于资助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的民族学生。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助金, 在仅有的几个民族高校较为普遍之外, 大多数的非民族院校是没有的, 把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评价评定。这种做法是有待斟酌的。

3. 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学生, 他们进入大学以前, 学习成绩与内地相比, 较为后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多使用母语, 汉语基础差, 进入大学以后, 与汉族地区学生用汉语交流起来比较困难, 再加上思维方式的差异, 导致了他们多数会心理自卑, 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和学习障碍。这就要求高校若有必要, 可以开设民族班, 课程的设置易于被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和理解。针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 学校的心理中心和辅导员老师应及时跟进, 给予这部分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沟通。

4. 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可以设立专门供民族学生就餐的食堂或者区域。由于部分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因素, 如回族、维吾尔族等, 他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特别高, 稍有不慎, 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进而导致冲突发生、民族问题的出现。所以, 各非民族院校应该对本校民族学生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开辟专门用于特定民族学生就餐的区域。

小结

以上只是笔者对非民族院校为何以及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与服务所做的一点粗浅的研究。最后, 笔者想强调的是做好民族学生的工作非常重要, 它关乎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马虎不得。

参考文献

[1]民族政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503.htm.

民族高等院校 篇2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族院校各专业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家庭,由于身处民族地区,落后的基础教育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潜能的发挥,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面窄,民族地区的信息交流面也窄,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挥。从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城镇的同龄其它学生相比,民族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占优势,导致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能力弱的现象。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缺乏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入校后没有正确树立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行提升。

“偏见”下的民族类院校 篇3

偏见一:民族类院校只招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类院校是我国的创举。纵观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先例:专门为少数民族创建高等教育。民族类院校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1990年以前,民族类院校的招生对象起码有90%是少数民族学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国家的民族院校也在进行着调整。如今,民族类院校是面向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招生的,只是部分院校会在招生章程里设定汉族和少数民族考生的招生比例。

偏见二:民族类院校是不是理工科都比较弱?

传统的民族类院校主要以文科为主,应用性不强。但如今,在保持民族学科等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实现文理渗透,提高各类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各民族类院校的共同发展方向。可以这么说,学校的属性是“民族”,这代表的是国家有政策倾斜,但是学科方面却属于“综合类”,各学科协调发展。

偏见三:民族类院校是不是各种禁忌都比较多?

确实,不同的民族会有各自的禁忌,比如蒙古族人忌讳别人用烟袋、刀剪、筷子等指头部;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他们也不吃鸡、鸭、鹅等家禽……不过只要稍加注意,还是没什么的。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民族在一起和谐生活,经济全球化需要不同民族间的包容意识和彼此尊重,而这些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最好的时期就是在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在民族类院校就读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族类院校大盘点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类院校中的“大哥大”

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民族类院校,其学科实力很强。其中,民族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自建校以来就是名师荟萃,高手如林,无须赘述。同属国家重点学科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一般需要学习多门语言以及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和处理、民族文字编辑出版等方面的技能。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自然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学校的历史学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曾有一段时间,北京大学接收中央民族大学的保送研究生就只收历史系的,这一点就足够证明其实力。学校的音乐、美术、舞蹈三个学院各具特色。其中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还是舞台表演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知名校友中,宋祖英、杨丽萍、三宝、金海心、才旦卓玛等为学校增色不少。

除了以上几个专业方向,其他专业方向如哲学、文学与新闻传播等在全国也排得上号。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相信总有一个适合你!

中南民族大学——谁说我们只有文科强?

2014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南民族大学参赛队获光电组全国一等奖;

2014年1月,中南民族大学所申报的项目作为国家民委唯一推荐项目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

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获“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

2012年第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民族大学获一等奖2项;

……

种种奖项的背后,是中南民族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中南民族大学的文科也很强,除了拥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南民族大学还拥有法学理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这是一个真正的综合性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彝学之花

西南民族大学位于大学云集的天府之国、芙蓉之都——成都,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西南民族大学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现已成为国内培养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和从事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西南民族大学现有的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都值得选择。除了上述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外,旅游管理和金融学不必多说;法学因有民族法学特色而颇受关注;动物科学专业则拥有在青海藏区建立的牦牛研究基地,独具特色;与动物科学相关的动物医学、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等专业也相当不错。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

云南民族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尽显一派南国风光之妩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古籍、行政管理等是云南民族大学的“绝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算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在重视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不忽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已形成“东南亚小语种+英语等世界通用大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泰语专业为例,学生在主修泰语的同时必须兼修英语。“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毕业时做到“两证”在手,在就业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云南民族大学现在已成为我国川、渝、黔、滇四省市最大的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

西北民族大学——塞北烈风里的胡杨

一提到兰州,我们立即会联想到的除了赫赫有名的兰州拉面,恐怕就是干燥和风沙了。处在西北这样的偏僻之地,也难怪西北民族大学表现得那么“压抑”了。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隶属国家民委,西北民族大学的资历一点都不比兄弟院校差,只可惜由于地理位置、信息畅通等不可抗因素,它的发展速度和吸引力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所以说学校今天能够取得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学、格萨尔学、教育学等12个省级重点学科这样的不凡业绩,实在令人感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放在塞北的烈风里,每一点每一滴都是它永不认输,敢于攀登的证明。

广西民族大学——借力中国—东盟博览会

地处中国—东盟博览会主会场所在地南宁的广西民族大学,其“拳头”专业自然非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莫属。为给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荐贤才,广西民族大学于2005年增设了缅甸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两个社会急需专业。到2014年,学校已拥有英语、法语、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马来语等9个本科专业。现在的广西民族大学不仅是广西指定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国家语言文化培训机构和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还是我国4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大连民族学院——后来者的两个唯一

民族高等院校 篇4

一、校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是全国的体育教育的基本宗旨, 校本课程建设是与国家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的, 所以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即是“健康第一”。从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看,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阶段, 所以此时的教育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 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个性、提高学习兴趣;体现社会进步与发展, 突出民族特色;加强生命观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体系对生命的尊重与推崇。

二、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首先, 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的现状决定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是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东强西弱”的不平衡局面决定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各个方面与东部地区有着巨大差距。西部体育教育更是明显滞后。首先, 在硬件设施上, 明显不足。其次, 师资力量薄弱。

其次, 高校在我国教育系统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开发校本教材

我国向来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 对于高等院校不属于义务教育系列, 民族地区很多是贫困地区院校, 生源多是贫困生, 收缴学费困难, 另外国家投入少, 办学明显滞后,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明显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材方面更是不被重视。这些条件决定着必须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

最后,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有待开发

民族地区向来以民族体育资源丰富著称。据调查, 我国民族体育种类达900多种, 其中, 少数民族有600多种。这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 建立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最小的实施单位。在校本教研中, 要重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明确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研组的职责和任务: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重要教育经验和信息;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等。为了有效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管理。

2、重视校本教研与体育教师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要求, 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唯有不断学习, 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积极深入到民族地区, 进行学习, 采纳能校本化的体育资源,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 积极研讨教材、教法、学法;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 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做到边学习、边思考, 边实践, 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 不断地积累新知, 提高技能, 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 才能因地制宜做好民族地区的体育工作。

3、将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作为核心

第一, 重视地方性、民族性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程内容是实施体育教育的最基本的载体, 只有丰富的内容才能丰富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果。针对西部技术学校的特点, 应该重视地方性、民族性强的体育资源的开发。这样有利于本地学生的学习接纳, 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孕育不同的民族体育, 只有与时俱进, 学习、开发当地的体育资源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按学生兴趣建设。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应更多地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将校本化贯彻好, 以前体育课中往往出现不愿意上课, 下课后又愿意活动的现象就深刻的说明了这一道理。旧有的以技术教学的体育课对学生兴趣是一种摧残, 只有真正的做到以兴趣为导向才能真的将新课程的目标贯彻下去。

第三、充分开发学校资源

积极帮助学校开发利用校本有效资源, 指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促进学校民族特色的发展。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体育课程资源, 将教学中的内容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 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小结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存在资金匮乏、硬件设施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等缺点。但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要因势利导, 积极开发民族体育资源, 并将其引入我们的教材中、课堂中, 因地制宜以民族体育资源依托, 以学生兴趣为引导, 积极开发学校体育资源, 做到人尽其力, 物尽其用, 在现有的条件下, 发挥最大的力量搞好西部民族地区的技术学校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丁金念:《试论校本课程的历史演变》[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4) .45[1]丁金念:《试论校本课程的历史演变》[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4) .45

[2]沈兰:《课程权利再分配:校本课程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9) .38[2]沈兰:《课程权利再分配:校本课程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9) .38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 1999 (1) .54[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 1999 (1) .54

[4]朱士雄:《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J], 课程.教材.教法., 1999 (2) .290[4]朱士雄:《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J], 课程.教材.教法., 1999 (2) .290

民族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论文 篇5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作为民族职业院校来讲,应该发挥教学优势,从提高教师素质、丰富课程教材内容、建立多维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水平。本课题结合对1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研究,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质量进行了探讨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我国以培养学前教育为主的一些高等学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积极构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体系

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素质。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尽人意。一方面专业理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据对10所中等院校进行相应的调查,有7所院校的近六成的专业技能课(如美术、音乐、舞蹈)教师没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尤其是缺乏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课程论、教学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有近4成的老师对学前教育领域和幼儿园工作内容不熟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过分关注学生艺术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对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要求教学缺乏针对性。我认为要建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质量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专业教师岗前培训机制。特别是针对目前的一些转行教师,一定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机制。

比如,为这些老师提供相应的短程学科学习,并由组织方进行相应的考核,只有取得合格证书后才可以进入教学岗位;对于那些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说,必须通过自学考试或者校本培训补修相关课程,成绩合格后再进入教学岗位。

其次,要建立教师顶岗实习制度。我们职业教育大都是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师只有自己所教专业的岗位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任务引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也才能教出符合社会需要和岗位要求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应覆盖所有的教学人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水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职业学校,就要积极引领教师强化标准意识,进而打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二、积极构建以课程改革和教材配套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体系

目前,我们许多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是主要沿袭师范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创新意识不强,我们在对10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近都没有对课程有大的改进,有的`只是相应的改进了部分内容,而对教学体系没有相应的修改。

时代性不强,与现实社会的需要脱节严重。应下大力气,抓紧建立一套以课程改革和教材配套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体系。

一是要尽快设计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设计中要大量增加实践实习类课程,建立一系列的实践类课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

二是要做好专业课程的编写。我们知道,专业课程的载体和抓手是有一部好的高等教育教材。作业中职校教师来讲,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尤其是结合实践工作,积极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编写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相适应的课程。

三、积极构建以多维度评价为考核内容的教学质量体系

我们在对10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自己专门的体系,有7所院校的评价体系与普通教育差别不大,主要采用试卷评价的单一评价方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测量维度多样、校内校外接轨的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体系应将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能力评价相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特色之一即“以赛促学”,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包括传统的试卷考试,还更应该将各类竞赛活动的成绩也纳入评价体系。

二是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仅重视最终的学习结果,还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评价体系更科学。

三是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参与主体要广泛,不仅仅是老师或是学生一方评价,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既有老师又有学生参与的评价体系。

四是学校评价与幼儿园评价相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保育员、育婴师和幼儿园教师,见习实习是每个学生必经的学习阶段,幼儿园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岗位能力测查的结果,因此评价体系不仅要包括校内的各种评价,更要将学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

民族院校公共机房管理浅析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公共机房管理 技术管理 事务管理

一、公共机房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一)高校公共机房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等院校的公共机房管理涉及内容广泛,技术含量高,相关事务烦琐复杂,需要管理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硬件设施修理、授课教师间的协调安排、机房内部的网络维护、机房内的电力安全、设施资产的安全管理以及信息资料的保密工作等。

(二)高校公共机房管理的意义

高校的日常教学、计算机考试、毕业设计、学生选课、成绩查询以及各种互联网信息的获得,都需要以公共机房为载体。高校公共机房管理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公共机房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学生的应用需求。

二、公共机房的技术管理

(一)硬件设施的维修管理

高校公共机房服务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因此,硬件设备也极易被损坏。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保证机房的有效服务,对硬件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机房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机房的硬件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第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使用设备的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害;第三,建立必备的耗材备用库,确保损坏设备可以及时得到更换。

(二)系统和软件的维护与管理

高校公共机房的使用者又多又杂,学生和教师的多种移动存储设备不断地、交叉地插拔使用以及各类网络素材的下载,极易导致计算机设备遭受病毒入侵和感染。因此,公共机房管理人员要做好系统和软件的维护和备份,避免信息丢失。

系统和软件的维护与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在没有硬件还原卡的公共机房,一定要注意安装数据还原软件,并对系统及重要数据进行分区,保证系统或数据受到破坏后能够被还原修复;第二,尽量使用具有集成保护卡功能的计算机,可以自动进行硬盘分区、网络参数自动分配以及数据同传,这样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计算机的系统和软件安装要有规划性,不能需求一个安装一个,管理人员可以集中在每个学期初或者每个学期末一次性完成,以保证公共机房的正常使用和高效服务;第四,通过FTP服务器实现局域网资源共享,建议在日常工作中,把师生常用的软件、资料整理起来,放在FTP服务器上,一方面可以方便大家使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下载带来的病毒风险。

三、公共机房的事务管理

(一)机房用电和线路的安全

公共机房设备多,线路杂,可能一个不经意的小操作就能导致用电和线路故障,严重的甚至引发重大火灾事故,给师生造成人身伤害。为了保证机房用电和线路安全,最好分配专门人员进行电源管理,如果教师和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一定要提醒师生仔细观察电源开关是否完好,避免漏电和触电等意外发生。在机房的危险禁地要张贴醒目警示语,尽可能地将安全风险系数降至最低。

(二)网络安全

工作学习中,师生经常需要利用计算机下载互联网材料,木马病毒一旦入侵内部网络,则会快速传播扩散,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和泄漏,甚至造成设备瘫痪,无法使用。公共机房管理员要在网络中心安装防火墙以控制师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访问,有效过滤不良信息和木马病毒,同时,校内的每一台计算机设备都要求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库,保证杀毒软件对病毒的防御能力。

(三)硬件设备安全

公共机房硬件管理的一大重要方面内容是防盗窃及人为损坏。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计算机设备的增多,公共机房数量也开始增加,且分散在各个教学楼中,这给防盗、防人为损坏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近年来,学校通过安装监控设备,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监控设备还为在机房上公开课提供了摄像录制的功能,可谓一举两得。

(四)机房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公共机房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相关技术,还要熟悉管理知识。公共机房管理人员应注重自我提高,定期参与学习培训活动,也可以加强同行间的沟通交流,分享管理经验,保证公共机房的高效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的任何活动都难以离开计算机,作为信息重要窗口的公共机房,传统的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学习,完善制度,创新方法,做好学校公共机房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保障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德芬.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2013(06).

[2]孟超.浅谈高校公共机房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

[3]冯顺培.从技术维护角度看高校公共机房管理现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4).

高等院校民族班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班级管理,班主任

随着我国对民族高等教育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普通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民族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也引起了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的质量[1]。

1985年,根据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构想,国家教育部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惟一一所依托普通高师院校,专门为西部地区系统培养民族师资的办学机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该中心招生范围扩大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西部11个省(区),已先后为西部11个省(区)培养培训了回、藏、土、满、壮、蒙古、东乡、裕固、保安、撒拉、锡伯等各类民族学生近3万余名。

自2004年9月起至今,笔者担任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民族班班主任工作。现在,我班大部分学生即将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部分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开始为各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此,以所带班级为例,将这四年来的民族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心得与经验和同仁们共同讨论,希望能为继续做好西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和民族班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 班级基本情况

2004级生物科学民族班共有学生43名,男生19名,女生24名,其中中共党员10名,团员30名。生源地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辽宁、山东等10个省(区),由汉、回、东乡、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达斡尔、侗、彝和满族等11个民族构成。在校学习期间,该班涌现出了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科研素养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代表。三名同学因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分别荣获包括学习优胜奖、优秀品德奖、三好学生奖、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在内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奖励超过20余项,成为学校、学院和班级的优秀大学生标兵。毕业之际,共有15人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1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25人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3人通过国家计算机三级考试;43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6%,其中有9名学生分别考取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2 民族班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2.1 关心、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只有对学生感情深,工作才能细、方法才能对头。多年来,我努力做到:对学生思想上积极诱导,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关怀体贴。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从多方面给予他们以温暖和关怀。久而久之,建立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为做好班主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高度重视,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学生工作无小事,班主任工作更是繁重琐碎,对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就自己先要做到。在工作中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面对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的每一份情感。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他们的活动,和学生们成为朋友,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师生关系。利用空余时间去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和同学们谈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进步。通过不断努力,所带班级的班风、学风日渐浓厚,学生的学习态度越加端正,学习目的越加明确,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学习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各种机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从而提高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鼓励学生们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我所带班级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3 深入了解,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要教育好学生,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人从小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特殊的个性心理。加之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受教育的程度有着较大差别,个别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因此表现在行动上许多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于迷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怎样才能教育好这些学生,使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除了掌握他们共同本质特征外,更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了解每一个人成长的不同经历,了解他们的过去,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只有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育。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组织班集体活动和班会活动是很好的途径。因此,对每一次班会活动都能够进行精心安排和组织,无论是从班会的主题,班会的形式等各方面,都能营造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的氛围,使得每一次活动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

2.4 建立了一支学习好、品德高、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对班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班级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班级能否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改选班团委成员,通过民主推荐、选举,配备了一支学习好、威信高、办事公道、诚实负责的班干部队伍,为开展好班级各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5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小群体”现象

因民族和生源地的差异,在民族班里经常会出现一种“小群体”现象。对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认识、区别对待班级中的各个小群体[2]。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1)正视各种小群体的存在,理解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兴趣爱好各不相同。(2)正确认识各小群体的功能,既看清并利用其积极作用,又看清并限制其消极作用。(3)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小群体,鼓励支持积极型的,争取中间型的,教育改造消极和破坏型的。(4)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各小群体成员及他们的“领袖”人物。

2.6 狠抓纪律,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决定了班风和学风,好的班风学风有利于班级每位学生成绩的进步。因此,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风气,是班级管理中最起码的要求,而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是主要的手段。我主要从平时的班级纪律着手,包括上课纪律,课后纪律以及平时的在校纪律等等。同时通过平时的教育谈话,让每个成员认识到在班集体中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在平时班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做好常规工作,特别是卫生工作,在平时工作中,督促各个学生宿舍搞好个人卫生和宿舍卫生。

2.7 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

在担任民族班班主任期间,我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利用班会、座谈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锻炼。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能主动进行业务学习,汲取别人好的做法和经验,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力争在一些重大的少数民族节日,如开斋节、尔德节、藏历年期间能为民族学生给予一种人文关怀。

3 进一步做好民族班管理的思考

3.1 积极开展“成功教育法”

所谓“成功教育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信心和兴趣,实现正确评价的教育方法[3]。由于民族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语言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对周围环境十分陌生,对能否圆满的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逆反和对抗心理。“成功教育法”使学生不断尝试成功,增强信心,正确评价自身的优势和缺点,摆正心态。实施“成功教育法”,第一要求班主任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二,找到了“闪光点”后要让其发扬壮大,逐渐培养成一种特长,变成一种自身特有的素质,贯彻因材施教。

3.2 尝试“量化管理”模式,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所谓“量化管理”即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结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制定出“量化管理”指标体系后,以此为依据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的方法[4]。由于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省区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经济资助方面也有所倾斜,贫困大学生受资助的项目数量和额度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在贫困生鉴定方面中还未建立起准确科学的量化认定体系,在民族班学生的评选推优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尝试“量化管理”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3.3 全面推进师范民族生的素质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民族师范生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的合格人民教师[5]。针对这一重要任务,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根据民族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少数民族母语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较大、民族文化特色和个人特长明显等特点,在民族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民族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提高综合教学技能,加强对个人特长的鼓励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全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深入发展和全面推进的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马麒麟等编.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发荣.正确对待民族班中的小群体现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7):35.

[3]黎瑞兴.“成功教育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7):66-67.

[4]张京卫.大学生量化管理测评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75-176.

民族高等院校 篇8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近20年的中国期刊网, 中国全文数据库以及图书馆, 浏览大量的网址收集相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章近100余篇。

1.2 走访法

通过走访10位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探讨如何在高校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1.3 电话访谈法

通过电话对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河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吉首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50多所学校进行调查。

2 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体育功能, 千百年来一直在少数民族当中广为流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活跃的诸子百家对少数民族体育就给予了充分的评说。[1]近代我国曾在1953年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民族体育盛会, 时隔30年又举行了第二届民族体育运动会, 随后几乎每4年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从第一届到第九届参赛人数逐渐增加, 参赛项目不断完善与创新, 场地容纳人数在也逐年增加, 从而表明我国少数民族运动在不断地健康蓬勃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 有关少数民族传统著作不断地增加, 目前已经广为流传的有1000多本, 如1995年马学良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等, 相应的, 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著作也层出不穷, 如2003年郭颂等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近20年来对我国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学校且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以及高校且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情况。从1993~2013年20年中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章5343篇, 其中1993~2003年的10年中只有580篇, 2004~2008年的5年中就有1740篇, 2009~2013年有3032篇, 从研究论文的篇数来看, 我国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在逐年增加, 增加幅度有显著性差异。从与学校相关的文章来看, 1993~2013年共计74篇, 而1993~2003年仅占8篇, 2004~2008年占28篇, 2009~2013年占38篇。数目呈现逐年增加, 且增加显著。与高校相关的研究总计45篇, 其中1993~2003年仅占4篇, 而2004~2008年也仅有8篇, 只是在2009~2013年发展到33篇, 呈现显著增加。从整体来看从1993~2013年近20年中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研究较少, 只占到总体的1%左右, 而在学校研究中有60%左右都是高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从时间上来看2009~2013年这5年有关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就占总数的70%左右。近20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高校的发展较为突出, 但是从整体来看仅占总数的1%不到。

3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3.1 硬件设施情况

所谓硬件设施指的是场地、器材等有形物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多数项目对场地的要求较低, 可以在足球和田径等场地上进行。通过访问50多所高校显示:拥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较多。如舞龙舞狮、武术、高脚竞速、板鞋、跳绳和陀螺等。但珍珠球、木球和藤球等器材大多没有, 马上的运动开展得更少。

3.2 软件设施情况

所谓软件设施本文指的是课程设置, 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少数民族的宣传工作等非物质。开设课程情况显示:所有高校均开展武术课程, 而其他项目仅有极少部分的学校以课程的名义进行开设。大部分都是为了迎接每4年一度的民族体育盛会而进行的短期集训。对于大部分内容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 甚至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人员经调查显示:每个学校都有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人员, 但是多数是1~2个, 且多集中在武术研究, 尤其以中原地带较为突出。其它项目多是根据地理位置所决定。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草原的骑射、丛林的射弩等。有些高校开展则呈现民族特征, 如壮族学生喜欢开展抛绣球、投绣球和3人板鞋的项目, 侗族学生擅长抢花炮, 阿昌族学生喜欢荡秋千, 通过阅览这50多所的体育学院的网站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多数呈现出行政化的特点, 如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心成立等, 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传播得较少。

4 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4.1 高等院校渗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

4.1.1 缺乏宏观性

高校作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基地, 对于整个文化的起源, 类型和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手段进行传播应有宏观的把握, 这样才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合理有效地开展, 结合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分析得出: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对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的研究较少, 应加强理论研究, 从而使我国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4.1.2 非市场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重视体育的国家, 在开展体育项目上多以竞技体育为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体育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这与其功能和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和增加抵抗力等。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体育最主要的功能——愉悦身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主要是以愉悦身心为主。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喜爱和重视。它已成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也可以敞开大门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开展一些活动。如可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一些实践拓展者, 走到工厂、事业和企业单位, 进而实现“企业和学校双丰收的产学研道路”。

4.1.3 局限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世代相传, 具有各民族的特点,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各民族各具特色, 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发展多数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和文化推广的地方, 确保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4.1.4 滞后性

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在教育的引航者或者说是舵手, 应高度重视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那么21世纪的大学生, 作为知识较为丰富的国家栋梁之才, 应不断的与国内外优秀人事交流。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有义务传承与发扬, 对于个人的体育素养也有必要提高。

4.2 高等院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4.2.1 加强宣传力度

各高校中的体育学院有义务承担宣传工作, 高校内部可以通过网站、展板等多方渠道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 组织关于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竞赛, 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进行宣传。

4.2.2 市场化管理

与市场结合了解市场需求, 开展一些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如学校可以成立舞龙舞狮队参加各种演出等。

4.2.3 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1)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程, 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传统体育项目。 (2) 开展小范围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3)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一年一次的运动会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寸亚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特征与功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5) :123.

[2]赵苏喆.20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状况 (综述) [J].体育学刊, 2002, 9 (3) .

民族高等院校 篇9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课程性质

( 一)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 民间文学知识是一切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民间文学课程应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不但是某一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 还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和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 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为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部分歌谣、谚语、俗语、顺口溜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样式在向其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 传达民族信念、指导其人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谜语在后辈智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本身就是传播民间智慧的媒介之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 部分民间故事通过善与恶、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等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在虚实交织的情节中, 传达出朴素的民间道义批判。 又如民间歌曲, 借助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及曲调形式, 或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倾诉世间的不平, 或歌咏至死不渝的爱情, 都有利于良好学生审美情趣的建构。

除了上述智育、德育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其中的自然朴素之美, 也应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 中文系学生大都缺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 部分学生知道一些民间传说、故事, 但对其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学样式知之甚少。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应将对某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或某一样式民间文学作品的讲述与对其民族历史、 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讲述相结合, 指引学生体悟这些民间文学样式所蕴含的自然、原生态之美。

( 二) 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 传统教育以系统讲授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在艰涩的理论讲述中贯穿部分代表性作品并简要赏析。 这种理论先行的民间文学授课方式收效甚微。 正如孙正国先生所言:“ 当前教学的出发点则是理论结构的假设为核心线索的教学观, 也正是这种教学观, 几乎毁灭了民间文学的教学出路。 ”

与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等文学课程相比较, 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学了解不多。 因此, 我们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讲述内容, 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入手, 合理引导, 使其对民间文学的感性体认渐渐理性化。 诸如神话部分的教学, 我们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话作品, 继而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通过作品的讲述, 不但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展演性质, 也使学生容易理解神话即“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如此, 我们在探讨诸如神话的定义、起源、内容、分类、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时, 便不再空洞晦涩,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是神话, 其他如民间故事、歌谣、传说、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等内容的教学我们也可采用以作品为原点逐渐导向理论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学习。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 长期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 不利于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发挥, 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因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 在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口头讲述、课堂讨论、 问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并形成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与学理思考。 互动式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会民族语的学生乐意将他们从祖辈、邻居那里听来的口头文本带到课堂, 通过语言表演, 展现民族民间文学极富民族性、表演性的传承现场。 因此, 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民间文学的魅力, 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语境。 此外,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我们在民族民间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之时不忘田野调研的重要性, 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以“ 说”“ 写”为主的授课方式,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讲述、图片、音频、视频、动漫为一体的、充斥大量教学信息的多元式、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即使是深奥复杂、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学生也可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轻易获得。 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容量增大, 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 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不但能在课堂“ 亲临”那些具有流传变异特性的民间文学文本表演现场, 感受其不同的存在形态, 还能学习一些田野调研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然,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 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被完全摒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高校中文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本文对当今民族民间文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只是其一种可能性尝试, 如何切实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良性改革, 探索一条适合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 是每一个教育、教研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摘要:如何提高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探索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 我们既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的, 也要在充分了解课程性质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掌握民族民间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增进民族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民族高等院校 篇10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体育文化等等。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宣传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在不断发展起来,包括一些民族地区院校。以前民族院校一般往往只有当地招生,而目前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民族院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吸引了来之四面八方的学子。民族地区也开设了自己有特设的教学。如当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滇、黔、桂三省(自治区)结合处的黔西南州兴义市,黔西南州居住着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开设了当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黔西南州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展民族体育的现状

2.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情况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交往和身心保健的功能,正日益明确地被赋予与现代体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和健身意[1]。为现代社会文化活动注入娱乐和健身的蓬勃生机,少数民族民族体育的价值体现正引起教育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开始移植到学校,进入课堂,从潜文化形态中脱离出来,溶于日渐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中。

目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对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押加、踢毽子、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四个民族体育项目,并在每年的校运动会上举办了这四个项目的比赛。

2.2民族地区院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根据当地民族体育特色开设的。

从与实地考察访谈到,兴义民族师范体育学院开设这三项民族体育项目的原因之一是,这三项民族体育项目是当地人民平时最常见的运动,如高脚竞速,竟是少数民族孩子从小的玩具,不仅如此,走访了当地几所高中和小学,他们的体育课中也开设了高脚竞速。踢毽子由于不受场地限制和制作简单以及健身效果颇佳,也是广受当地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喜欢。

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情况

3.1兴义民族师范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体育的喜爱程度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34%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28.05%的学生比较喜欢,只有15.61%的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说明喜欢的学生还是过半,说明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还是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欢,学生的喜欢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

3.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不喜爱的调查分析情况

3.2.1对民族体育的不了解。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0.23%的学生表示对民族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不了解。民族地区院校目前也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来自全国国地的学子,有几乎一半的学生都是汉族,就算是少数民族,里面也有从未接触过民族体育的学生。导致他们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不了解,以至于对少数民族体育失去兴趣。

3.2.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民族体育本身就是集健身、娱乐于一身。说明它的娱乐性还是比较强的。但是从表2中看出,有22.9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民族体育教学本身的娱乐性发挥出来,教学内容设计太过于枯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特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发展过程中,精华糟粕共存,只有从体育的视角和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的内涵中深入研究,才能深刻体会到。然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以及人力。

4.2建议

4.2.1加大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增加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多样化的在民族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并能多做一些关于民族体育的宣传等,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民族体育。

4.2.2开创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在体育教学中,现在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是灌输式的进行体育教学。没有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民族体育本身的娱乐性,导致学生厌学。在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把一个重复多遍的体育活动创新为另一种上法。把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简单化。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而不再是枯燥无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感受到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身体锻炼。

4.2.3加大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投入。民族体育本身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遗留,想要继承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更需要加入更多的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

4.2.4对教师定期进行民族体育的相关培训。民族地区院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体育教学毕业,在民族体育方面仍有所欠缺,定期对教师进行民族体育的相关培训,丰富教师传统体育教学的知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法制教育研究 篇11

【关键词】法制教育 中职院校 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3-02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中职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我国政府“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1]。根据国情,中国要走的法治之路不是西方吸纳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式的模式。为了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并进而形成法律信仰观,只能靠政府由上而下对法律的普及、宣传和推动工作,政府的“普法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形式。同时,我们应意识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地区法制教育的模式,因此,探寻适宜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途径就成为一个研究重点[2-5]。本文具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职院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民族地区中职校法制教育的主要困境

(一)当前区情较为复杂,中职学生思想易受蒙蔽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所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新疆宗教组织主要有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经学院和佛教协会等[6]。

基于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情况,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家人及周围亲朋的宗教信仰影响,天真的认为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真神安拉给的。完全忽视了他们读的是社会主义的学校,从小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有些来自南疆比较封闭、偏远的农村学生到了学校,在明知学校禁止学生信教,禁止学生穿戴任何有宗教色彩的服饰和头饰的情况下不惜冒着被学校开除的危险依然偷偷去清真寺或者在宿舍做礼拜。

同时受中亚一些国家穿黑色罩袍和吉里巴甫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宗教思想浓厚,极易受到“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对其思想的危害。更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易被“三股势力”不法分子控制思想,易受到蛊惑,情感上易冲动做出过激行为。

(二)地处偏远,文化落后,法制意识薄弱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与此相比,社会其他方面的建设步伐相对落后,尤其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差距离较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员的腐败、城管的暴力执法、医生对病人的冷漠等社会现象时有发生。这对于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会产生严重的法律认识偏差,使一些本就生活在贫困地区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接触过城市生活的农村孩子认为权力大于法律,钱和权都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从而造成对法律的错误认识,使一些没有钱权背景的学生对法律产生质疑,面对他人的侵权行为选择了隐忍与沉默,或者想着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部分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行为上狂妄自大,认为钱权可以摆平一切问题,致使中职生的犯罪率高居不下。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土地广阔,人员居住相对分散。多数家长认为读大学才是孩子唯一的成才之路,所以在初中毕业时,家长、教师、学生都会选择考高中的道路,只有中考落榜后在无奈之下才不得不选择去职校继续求学。这就导致中职生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学生的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根据我国法治网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中职生具有厌学倾向的占43%,发生过违反乱纪行为的占29%,而且很多中职生在发生违法乱纪行为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触犯法律 。

(三)中职院校自身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

通过对中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分析来看。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法律教育,法律方面的教学课时设置的时间短而少,一般只设置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所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无法形成系统。而且很多学校将法律课程设置为考察科目,考查形式浮于表面。学校的不重视还体现在缺乏法律专业的任教教师,法律课的任教老师学校普遍认为谁都可以上,谁都会上的一个误区,在安排授课教师时不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都是哪个老师课时不足就排哪个老师去上。由于非专业性教师授课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种课程和考核设置的方式以及对教师的配备使得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差,法律知识的掌握自然存在缺失。这也是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抱怨现在学生难以管理的源头。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法律概念认识模糊,无法分清违法与犯罪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因在寝室丢失了物品而怀疑室友,就非法对其进行搜身,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而被怀疑的人也往往会采用过激的行为,用暴力进行反抗最后造成人员伤亡,从而将违法行为上升到暴力犯罪。

二、民族地区中职校法制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课程地位被弱化

学习时间短、专业性强是中职教育阶段的特点。法律作为一门德育课出现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很多法律多是蜻蜒点水般一带而过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认为枯燥无味,毫无生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上职校就是为了学习技能,只关心学习自己的专业技能,认为将来走向社会靠的是专业和手艺,因此对法律课程并不重视。此外,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致使在中职教育中法律课程普遍被弱化。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社会》、《哲学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教育读本》这几门课多是作为中职德育课出现的。事实上,政治与法律的教学方式是有差异的:第一,法律课的目标是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高品德、高修养、勇挑重担的社会主义好公民。第二,法律与政治隶属两个学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差异。第三,政治和法律对代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安排非专业教师来担任政治和法律的相关课程,事实上非法律专业的教师很难依照法律内在精神进行系统有效的教学,这就失去了法律教学本身的趣味性。

(三)教学脱离实际需求

就教学课程设置的明确程度,我们对5所中职院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有接近50%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程度一般及不太明确和不明确。

法律课程作为德育课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全方位具有法律素质的劳动者,在学习完中职课程就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事实,中职的法律课程设置中多部法律都是蜻蜓点水,这就造成学生对专业性极强的法律知识懵懵懂懂,再加上教材内容的繁冗复杂,案例没有结合实际,学生对教学内容很难理解。

三、民族地区中职校法制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法律教学正确定位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数以万计劳动者中的一员。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整体素质,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

从年龄角度讲,中职生正处于犯罪高发期,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再加上社会对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不认可,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挫败感和自卑感,极其缺乏自信。因此,在中职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教学内容需完善

区分法律教学与政治教学各自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法律教学与政治教学的内涵外延其实存在本质差异,对教师的要求也各有标准,明确并区分法律教学与政治教学各自的教学目标才能避免将法律教学与政治教学混为一谈,对教师而言,这样更方便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也更容易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其次,现行法律教材的内容多是以法律条文形式出现,教学内容毫无生机,致使很多学生对法律课程不感兴趣。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动手能力很强,这是读高中的孩子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教学平台对法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定期邀请监狱系统及公检法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进校园宣讲,或者是实地进行参观、交流、学习,这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教学需加强

案例教学近年来多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案例能够促进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并参与到课堂中来。当前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案例教学就更适合走进学生的课堂,起到正面影响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用震撼人心的例子增强学生的正义感,同时增强爱国爱疆的情感,让学生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案例的选取上,应该注意与学生在情感上达成共鸣,这样才能行之有效。例如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可以举近几年发生的“地沟油”、“瘦肉精”、“毒胶囊”、“过期疫苗”事件,学生更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客观认识到产品质量问题的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严重伤害和后果。

模拟法庭的体验活动学生就很喜欢,而且操作性简单不复杂。事先教师要做好各项安排,首先和法院、律师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与指导,其次安排好学生们的角色。包括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合议庭、被告人等,全部由学生扮演。这样亲身的演练比老师说更加形象有效,同时提醒了学生们一定要规范自身行为。而且这种方式充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了教学当中。

(四)建立长效联系机制

“三进两联一交友政策”是为深入贯彻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三进是指:“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两联是指:“联系家长、联系学生”,一交友是指:“与学生做朋友”。

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捷的今天,学校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同时,和家长多普及法制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法制素质。通过家庭、父母、学校多渠道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法制教育深入人心日常化。

中职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人才的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社会》、《哲学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教育读本》是培养中职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法制观念和民族法律法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德育课应重视、加强民族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民族法制教育功能,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习、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法制知识,懂科学,信科学,远离宗教和迷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新华网.2014,10,23

[2]梁春霞.浅谈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01)

[3]曹冬梅.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喀什师范学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4]梁灯.刍议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02)

[5]张鑫莉.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有效对策[D].四川师范大.2013

[6]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民族院校声乐教学探析 篇12

一、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民族高校声乐教育与普通高校声乐教育的本质都是艺术教育, 在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上没有异议, 问题在于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不同, 民族院校立足并服务于民族地区,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倾向性。如中南民族大学地处华中地区, 主要研究和服务的是土家族、苗族、瑶族等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大学地处西部地区, 主要研究和服务的是藏族、彝族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北民族大学地处西北少数民族聚集地, 主要服务和研究维吾尔族、回族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由此可见, 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在于不同区域性的民族高校所服务的少数民族群体不同。针对这个特点, 不同地区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特征应该以所服务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体特征为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 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由于各民族间文化背景不同, 带来了不一样的认同感, 为了增强各民族间的民族认同感, 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 其中声乐艺术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现状分析及解决手段

民族高校的声乐教育大多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模式, 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 并给出解决方法。

1. 人才培养形式。

民族院校声乐教学沿用了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形式, 采用个别课或者小组课进行精英培养, 其优势在于点对点式的精英化教育, 教师和学生关系更像的师徒关系, 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技术特征传授给学生, 包括人格特征, 审美特征等人生观、价值观也都潜移默化的被学生吸收。因此, 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仅需要一般歌唱者的风格特征, 更需要有着少数民族的风格特征, 这样才能以身作则, 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切身实地的在老师身上感受、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2. 人才培养内容。

民族院校声乐教学的内容由于受到美声唱法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元素。第一, 元音训练。在发声练习中, 使用了“a、e、i、o、u”美声唱法元音练习进行训练, 在此过程中, 分为单元音、双元音以及多元音。单元音是将每个元音单独在有规律的旋律上进行技术能力的训练, 目的是建立歌唱腔体、位置, 拓展歌唱音域。双元音以及多元音训练, 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进行组合型练习, 目的是将元音与元音之间进行连接。每个字的组成都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 元音在形成字的过程中尤为关键, 如“我”字, 拼音为“wo”, 元音是“o”, 所以必须将单元音“o”音发准确, 那么“我”字才准确, 再如“我爱你”三个字组成的主谓宾结构的短句, 拼音是“wo ai ni”, 三个字元音分别为“o”“ai”“i”, 可以看出, 第二个字是双元音“ai”, 这时涉及到元音之间衔接, 在衔接过程中, 要做到腔体稳定, 位置统一, 才能是用于歌唱的乐

音, 所以在练习时需要进行不同元音的组合训练。第二, 作品演唱训练。民族院校声乐教师师资情况分为两类, 一是民族唱法教师, 二是美声唱法教师, 在作品曲目选择上, 两者截然不同, 美声唱法的曲目以意大利、法国、德奥艺术歌曲, 歌剧咏叹调为主;民族唱法以中国艺术歌曲、中国歌剧咏叹调为主。以上可见, 在发声练习阶段基本一致, 主要问题在作品演唱环节。笔者认为, 民族院校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 发扬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不可排除有想从事美声艺术工作的少数民族同胞,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 民族声乐在民族院校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所以, 民族院校应遵循民族高校办学宗旨, 为少数民族服务, 大力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三、“民族唱法”与“民族院校”

“民族唱法”与“民族院校”都有“民族”这个词, 但是“民族唱法”与“民族院校”的“民族”在意义上存在区别。“民族”在辞海里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由此可见, 不同种类的人组成了不同种类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语言、文字、审美均不同, “民族院校”里的“民族”正体现了上述含义。然而“民族唱法”的来源追溯到1986年,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 其中对比赛进行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分组比赛, 由此三大唱法的提法在神州大地深入人心。但“民族唱法”多年来的成果来看, 表现出千人一面的结果, 演唱风格、演唱曲目都是那么的雷同。在声乐学界, 普遍认为民族唱法要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但就目前看, 都是那么类似的科学, 缺少的却是特色和风格, 目前的民族唱法仅是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进行中国作品的演唱, 是一种中国的美声唱法, 并没有涵盖“民族”真正的意义。

笔者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唱法”, 首先应该是某种能够包含56个少数民族风格特征的声乐元素, 其次是一种能体现声乐学科, 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持的声乐技能方法, 两者结合方能称之为“民族唱法”, 但现实是当代“民族唱法”没有一种能包含56个少数民族声乐风格特征的音乐元素, 就连语言都不再是本民族语言, 例如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 (二) 中, 全曲两段词全部都是翻译之后的汉语, 演唱出来之后的语感、语气、字韵均已失去了本该有的哈萨克族风格;现代“民族唱法”完全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理论依据, 没有一套独有的训练方式来完成自身技术技能, 所以才出现了目前民族声乐演员在舞台上都是“千人一面”的风格。笔者就“民族唱法”在声乐学科中的称呼是否科学提出质疑, 笔者认为“民族民间歌唱”更能准确体现民族院校声乐课特征。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主要集中体现了民间文化, 例如土家族的“哭嫁”歌, 是在土家族婚嫁习俗中演唱的民间歌曲, “撒叶儿伙”则是在土家族丧事中演唱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来源于各民族的民间文化, 不像意大利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咏叹调, 讲究作曲技法, 和声对位, 它们的产生是来源生活, 并非创作, 传承是靠一辈辈的口口相传, 难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所以不应上升到“唱法”高度。

四、结语

民族院校开办声乐课, 其目的是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艺术发展, 理应以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然而诸多现实阻碍了民族院校声乐课的发展, 其中“民族唱法”称呼有待改革, 民族声乐学科体系有待建立。只有拓展思路, 树立科学的学科发展观念, 民族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才能良性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摘要:本文就民族院校声乐教育应区别于普通高校声乐教育提出看法, 从民族高校特色入手, 通过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比较进行探析;对当代“民族唱法”在“民族院校”所起作用提出看法。得出民族高校声乐课堂应借鉴但不等同普通高校的模式;民族唱法应大力改革以适应我国民族院校发展。

关键词:民族院校,普通院校,声乐教学,民族唱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下一篇:地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