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2024-12-21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精选11篇)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1

1 民族地区新闻工作概述

1.1 民族地区环境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域广袤、人口密度较小,分布情况广泛而复杂,而民族聚居又相对集中,导致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同时,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变迁,少数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以及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语言是文化的外衣,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因此极具多元化。

1.2 民语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也因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49年11月1日,我国第一座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广播电台——延吉广播电台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播电视媒体在各民族地区悄然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民族语言新闻工作取得了空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以新疆地区为例,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很多广播电视台都拥有多个民族语言的频道[1]。以新疆电视台为例,目前就有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频道,每天的《新疆新闻联播》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同步播出。

2 民语新闻的内容与特色

民语新闻是基于少数民族而言的,它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了发生在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中的新闻事件,也涵盖了国内外新闻中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语新闻报道以体现友爱互助、增强民族团结为出发点,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具有新闻工作共同属性的同时,民语新闻又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及特殊性,其面对的受众群体是特定的少数民族,涉及到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文化生活及宗教信仰等。因此,新闻的内容不仅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满足民族文化心理,还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注和喜好。合理地采用民族语言和图片,不仅能突出新闻的民族特色,还有助于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美感。

3 民族地区民语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起步晚,底子薄

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起步较晚,与同行业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仅地域性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且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新闻事业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市场规则的支配。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新闻产业空间相对狭小,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且新闻资源分散性较大,难以发挥出规模优势。

3.2 新闻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足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回家乡工作,且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进一步导致新闻人才的缺乏。同时,由于经费投入相对有限,技术设备单一、老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3.3 重复性报道多,资源共享不足

在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享有平等的使用权,很多报纸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新闻资源总量看似庞大,但重复性报道较多,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一些群众由于只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文字的新闻信息难以发挥作用,新闻资源难以实现充分共享。形成了新闻信息的供需矛盾,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2]。

4 发展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4.1 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地域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新闻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及方法。首先,要充分把握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树立民族工作意识,以避免出现政策或方向性的错误。同时,民语新闻工作还肩负着维护稳定、反对分裂、增进民族团结的重任,关系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其次,要善于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认识到差别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便于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4.2 突出民族特色,服务经济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在报道中突出民族特色。有利于与被采访者近距离沟通,获取更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更有助于增进民族感情[3]。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闻报道中要向经济领域倾斜,集中力量用于反映和指导振兴民族经济的活动上。通过宣传党的经济政策,介绍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典型案例的引导,带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摘要: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环境特点,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分析民语新闻的内容与特色。同时,找出当前民族地区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语新闻工作,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索朗达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特点浅见[J].中国广播,2005(7).

[2]李洪林.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J].科技传播,2014(12).

[3]刘亮明.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特点[J].新闻战线,2003(9).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2

论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力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文化形式一样,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保护,各少数民族拥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力.政府一方面立法保护,一方面积极扶持民族语文教育、培养人才,建立相关的民族语文编译、新闻出版机构,并主动为少数民族创制、推行文字,推进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 者:李锦芳 Li Jinfang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刊 名:广西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年,卷(期):“”(2)分类号:Hz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使用 权力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3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英语教师 语言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国民的英语能力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在中国,英语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英语是除了母语之外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课程。然而在中国,英语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英语学习缺少自然真实的环境,学生英语学习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英语课堂。而毋庸置疑,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1 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李观仪(2003)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戴曼纯,张希春(2004)为了了解教师心目中优秀教师的主要素质,从全国1030 余所高校中抽取40 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有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二、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三、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其中第一种素质,即教师的语言能力是首要的。在有关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研究和讨论中,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总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大家有这样的共识,作为教语言的老师,尤其是大学英语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具备合格的语言水平。

2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语言水平的现状

鉴于语言教师语言水平的重要性,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如香港,对外语或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有明确的衡量或考核的办法。而在中国大陆,对英语教师语言水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测量的方法或工具。要了解教师的语言水平,作者认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调查,因为再没有比教师每天所教的学生更了解老师的语言水平和能力。虽然通过学生了解老师,会有一些个人的偏差,但是,只要调查面足够广,调查做得足够细致,还是可以把偏差降低到最小范围的。

为了解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满意度,作者在2011年10月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广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40%的学生对老师的英语水平不满意;41%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使用英语的比例占不到整个课堂语言的一半;在回答“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你认为老师的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需要提高?”时,7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语言水平离学生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

3 提高教师英语能力的迫切性

提高教师语言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语言课堂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师的课堂话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达此目标的媒介;英语教师的话语本身己超出了作为教学工具语言的物质功能,它是学生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最大、最可靠的信息来源。除了课堂组织的功能以外,教师的课堂英语己经成为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又一个理解和仿效的“目的语”的信息源。英语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起示范性作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规范的发音,良好的口语水平,丰富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教师准确流畅的英语口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提高教师语言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由强调阅读能力开始向注重听说能力的方向转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否则,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不能流畅准确地说英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提高教师语言能力是社会,也是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加,整个社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学生对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王斌华,刘辉(2003)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对将来工作最重要的分别为62%、38%、10%和7%。而四、六考试改革项目组对国内几十所本科院校1万多名师生的抽样问卷表明,教师和学生对提高口语能力的呼声最高,达到70%,远远高于其他几项能力(蔡基刚,2005)。因此可以理解,学生对老师的语言能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也势必会水涨船高。

提高教师语言能力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要求。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教师比其他行业更受到尊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普遍认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尤其在他所教授的科目有着绝对的知识优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给了学生大量接触英语的机会,这就势必使得学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英语语言能力不够,本身难以用英语正确表达课程内容,上课不得不大量借助母语,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必然会大打折扣。而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最终又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与思考

与老牌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兴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为教学型高校,这就决定了提高教学质量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在对外语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只重学历而不重能力,重科研业绩轻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负荷过重,对教师教学的衡量仅以是否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为考核标准,而不看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必然导致许多教师为评职称或完成科研工作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教学工作中只重量的多少而不重质的提高,更不会花多少时间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而在国内非目的语的环境中,教师跟学生一样同是英语的学习者,如果不花足够的时间来练习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想要维持原有的英语水平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提高了。

为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改变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外语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能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学历的提升或职称的提高,而应该是教师各方面素质全方位的提升。对教师教学的衡量不能仅以是否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为考核标准,更要看教学质量。鉴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的定位,在对外语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应适当增加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权重,适当降低论文和课题的权重。学校要努力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李观仪.我的英语学习和教学[J].外国语,2003(1).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4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网站都会涉及翻译。对蒙古语广播和网站来说,涉及最多的应该是新闻。如同其他的文体翻译一样,新闻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新闻翻译浅近文学翻译文体,其语体具有具体、生动、鲜明、通俗等特点。其实,广播新闻翻译属于综合文体。

一、新闻翻译要通俗易懂

通俗化对广播新闻翻译来说是首位重要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是广播听众群最广,广播节目要照顾绝大多数、不同人群。“每一个人”可以是老人、儿童、文化层次不同的人,这就要求广播语言通俗化。二是还有一群人会很随意地听广播,边做事情边听。要吸引这些“随意”的听众群,就不能使用难懂的词语或繁杂冗长结构的句型。三是广播本身具有转瞬即逝的弱点,人们听广播听得懂听不懂都是一次性的,没听懂当即无法补救。因此,广播新闻翻译的语言必须做到通俗易懂。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通俗化呢?

第一,从听众角度出发,选最常用的词语。我们蒙古语广播的听众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不是很高。这就要求在我们在广播新闻译文中不能使用生僻少见或华丽深奥的词语。广播新闻译文应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字眼。

第二,从易懂角度出发,难懂的一些词语可改译成解释性词语。广播新闻报道的涉及面极其广泛,它反映社会各行各业,内容包罗万象。每天都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创造出现。广播新闻报道中,还有不少人们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省略词语、缩写词和各种各样的习惯说法。

二、新闻翻译要口语化

广播新闻全靠播音员向听众“说”国内外新闻消息。这种“说”稿与一般念稿完全不同,它要求新闻稿的语言要连贯、流利、畅达。换句话说,要非常适口。如果新闻稿语言不连贯、不流畅、不顺口,那么播音员无法“说稿”,只能一字一句地结结巴巴地念稿,那就没有广播味了。

广播新闻翻译要使译文语言达到口语化,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使用日常口语,不用或少用书面语、文言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书面语和文言文。书面语、文言文同口语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二,坚持按日常口语习惯造句,多用言简意明的短句,杜绝结构繁杂的长句。广播完全不同于报纸。对报纸读者来说,句子的长短,结构的繁简,字数的多少都不完全影响其理解内容,至多再读几遍便可理解。广播听众却没有再听的机会。因此,遇到长句就要分成若干短句,以使听众一听便明白。

三、新闻翻译要规范化,使听众得以引导

广播语言的使用,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每天收听广播,可以了解国内外新闻等。同时,他们会注意每个词、每句话,不仅注意到字的读音,还会注意遣词造句。新的名词术语也就很快在人们中扩散开来。由此可见,广播工作者不仅仅是在做宣传工作,而且还做着语言教育工作。广播是现代化的强大的宣传工具,听众多,感染力强,传播快。因此,在翻译新闻报道时应十分谨慎,努力为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化,为本民族语言的健康纯洁发展做出榜样,起到示范作用。那么,广播新闻翻译工作者在使自己的译文语言达到规范化方面,应该做哪些努力呢?

第一,坚持按本民族人民的思维习惯来安排词序,避免出现不合乎本民族语言习惯的语句形式。各个民族心理状态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语言的词序大不一样。一种语言的词序是不能打乱的。广播新闻翻译工作者必须反对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的硬译、死译,努力使自己的译文语言形式完全符合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说话习惯,使自己的译文通顺畅达,尽力达到用本民族语言写出来一样,避免在本民族语言中出现其他民族语言的语句形式。

第二,坚持使用本民族统一的共同语,地方台尽量避免滥用方言土语。汉语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其他民族也都有或应该有自己的共同语。广播新闻翻译必须使用这种普通话,即共同语,才能更好地为本民族全体人民服务。就拿蒙古语来说,广播新闻译文中只能使用书面语为主导的、以察哈尔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

第三,避免出现各种病句残语,使民族语言健康纯洁地发展。广播新闻要求准确及时,为争取时效,很多新闻稿往往是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采编并审定播出的。因此,新闻报道稿件中难免出现文理不通、逻辑不顺的病句残语。

四、新闻翻译优美化,使听众得到美感

翻译广播新闻稿,运用语言文字,只尽到一般述说的责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广播这一声感形式的特点,使译文语言适口悦耳,给人以美的感觉。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是围绕英语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语言学理论普遍存在于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正确把握语言学理论,掌握英语教学中语言的现象与规律,才能搞好英语教学。

一、语言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存在形式

在职业院校英语教材中,按模板分章节来安排,其中涵盖了情景、语法、词汇等内容,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则是教师借助教材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认知、传递信息的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但从当前的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教师对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学理论认识还不够。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存在语言管理和语料。语言学是语言管理的总体范畴,语言管理是从语料库中提取的,而语料只是一般性的分解或排序,如对音素或音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对象的音位,对句子结构、语言变迁的事实和结果的历史语言学及其相关研究等都属于这一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分解后的语料并不适用于教材,只是用于传情达意的语言材料,要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料处理能力。

其次,关于语言学现象和规律。英语教学面对的不是规律,而是现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规律是较为枯燥的,而语言现象自身的魅力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能将生硬的语言赋予生动性,最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而理解并掌握英语语言规律。

最后,语言依托着思想,但语言学是对抽象语言形式的研究。英语教学是通过选择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化底蕴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活动,而基于学生知识基础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时把握语言形式和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性,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的内涵。

二、语言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借助言语作品进行教学,言语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其中的语料没有规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分析语料的能力和了解语料文化背景的能力。而教师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過听、说、读、写等方式来形成转化。

首先,扩展交际语用知识等信息,增强学生领悟英语语用特征的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掌握语料所表现出来的个别规律,并没有形成共性认识,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多番引导、活动等形式,才能逐步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规律,学习英语,应用英语。

其次,学生对语言内在规律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按照语言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分阶段实施教学。

最后,关于英语语感的问题。语感是英语学习中不自觉地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语感是一种能力,是形成语言技能的基础。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重点。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语料的数量和质量的积累来进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在学和用中不断获得。

总之,在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语言学理论是指导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充分了解语言学理论,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抓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吴定敏.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B,2011(12).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6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党人参议员拉尔夫提出一项议案提供联邦资金支持学区双语教学课程。他的议案最终成为双语1968年的《中小学教育法案》(Title VII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原来的条款只包括西班牙学生,但类似的法案由其他立法委员提出了包含所有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和针对低收入家庭学校。Lyons(1995)认为,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补救或补偿了那些英语语言技能不足的孩子[3]。然而,对于第七条和“母语有利教学的问题”的目的和目标还缺乏共识。是否《民权法案》第七章注定要成为一个反歧视或反贫穷的措施还有分歧。《民权法案》第七条最初应该是帮助学生成为熟练双语者或者只是他们尽快过渡到英语读写教育。1970年,使用16种语言的134项目得到政府资助,四年之后,服务340000名学生的220项双语项目受到《民权法案》第七章基金的资助,超过85%的资金用于西班牙语项目。

虽然这些都称为双语教育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学生在使用本地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双语教育法案还导致了几个州采用类似的政策。到1999年,有30州的法规允许母语教学,9州规定强制执行,其他7州停止执行禁止母语教学的法律。但是,在联邦层面,模糊的原始条款导致许多争论,第七条再获批准改变。然而,再批准的政治气候也影响了法律的变化。1974年,反贫困准则被放弃,法案被修改,母语教学是只用于允许学生在学英语或对学术方面有帮助时进行。1974年修改法案还包括创建全国清算双语教育作为联邦资源信息的收集和传播。1978年修改法案介绍了英语熟练(LEP)从而代替英语口语,目的是为了强调学生跨域的听、说、读、写作和认知发展的需要。禁止双浸入式课程被取消,然而,保持学生的母语形成的一个日益敌对的政治环境,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双语教育模式,要求取消只准讲英语的主流项目的人数增加。在修改法案之前,美国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声称,大多数双语课程旨在维护而不是过渡,相同的报告发现,49.6%的双语教师缺乏对母语熟练的学生,这种说法值得怀疑[4]。

另一个反对双语教育主要来源的是Lau救济法案,由民事权利办公室继1974年最高法院对刘诉尼科尔斯的裁决后提出。虽然《民权法案》第七条规定只适用资助项目,Lau救济法案适用所有的学区,充当了事实上的合规标准。Lau救济法案超越了法院的决定,并没有强制要求任何特定的方法,本质上要求各地区为ELL学生实施双语教育项目。

罗纳德·里根在总统大选前3个月紧紧抓住问题,用它作为例子提出“美国人民后面的政府”的需求。在里根的选举后将Lau救济法案正式化的努力失败了。因为没有正式的规则、人权办公室审查就只能视情况而定,这还导致了发现许多地区未能满足ELL学生的基本需求。双语教育的重新授权法案在1984年澄清了《民权法案》第七条目的是帮助所有的LEP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能力以及满足等级晋升和毕业标准。令人惊讶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妥协,双语课程的发展得到了有限的支持,但一定比例的资金也要保留给特殊另类教学项目(SAIPs),他们不需要母语教学。双语人士成功地通过谈判将发展计划加入,他们试图打破《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赤字/补偿模式,但对SAIPs的补贴为未来经授权只准讲英语的项目资助打开更多渠道。1988年的重新授权,里根政府试图删除所有对SAIPs的限制,但资金有限,对SAIPs妥协的有限资助最多达25%。1994年作为改善美国学校法案(H.R.6),克林顿政府最后重新授权的第七条,导致对发展维护双语课程的越来越多的关注[5]。

总统乔治·W·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让学习英语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联邦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小学和中学2002年教育法案重新修订。双语教育法案(第七条)换成了移民学生有限英语熟练语言教学(第三条NCLB)。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事务办公室更名为英语语言习得、语言提高和有限英语熟练的学生学术成就。国家交换双语教育项目变为国家的交换英语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教育项目。第三条的目的是确保儿童有限的英语熟练,包括移民儿童和青年,达到英语熟练程度。联邦资助LEP学生增加了近一倍,但旧的第七条竞争性赠款项目被国家教育机构资助的模式替代。虽然增加并且更公平的分配基金给LEP学生值得赞赏,但资金使用范围更窄,导致合格学生的减少。各州、地区和学校需要向LEP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教学教育计划。这被定义为一个教学课程———(A)英语不熟练的孩子发展的目的是达到英语熟练,英语水平能满足具有挑战性的国家学术内容和学生学业成就标准;(B)可使在教学使用英文和母语的孩子达到英语熟练,包括英语熟练的孩子,其实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使所有参与的孩子精通英语和第二外语[6]。

因此,第三条确实允许资助过渡双语教育项目但不是维护双语项目。尽管为双重浸入式双语教育项目设立了补贴,应该指出的是,这些项目,尽管很受欢迎,仍只服务一小部分学生。同时,具有讽刺意味是,被分为LEP语言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权力发展双语教育,除非有足够的只讲英语的学生通过双浸项目对双语有兴趣。同时,在只讲英语的学生中需要的双语教学通常局限于西班牙,只有几个项目的语言如法语、中文和日语。因此,对那些说不常教语言(例如高棉语、老挝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双重浸入项目没希望。尽管有过渡和双浸项目补贴,新法律更有可能阻碍双语教育和促进只准讲英语的方法。

资金分配的变化给各州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依据当地水平决定资助什么项目。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事务第一任办公室主任声称,联邦双语教育政策非常必要,因为各州不愿处理少数民族和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问题。第三条要求LEP项目学生基于科学基础研究,这取决于每个州来确定什么是认可的科学基础研究。

更成问题的是第三条的问责条款,第三条一个明确的目的是帮助LEP学生发展学生高水平的英语学术素养,满足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达到相同的挑战国家学术内容和学生学业成就标准的要求。表面上,该目标是值得称赞的,衡量责任的要求是严格的。各州需要培养英文熟练标准,评估开发“年度可衡量的成就目标”(AMAOs)并且给出定义。英文熟练评估每年必须有,AMAOs必须包括“孩子在英语学习进步年度增长数量或比例”和“孩子获得英语熟练度数量或百分比”[7]。此外,衡量学术成就在国家学术会议内容和成就的标准,所有LEP学生必须包含在各州评估程序中,不管他们在美国多久。全州范围要求各州为LEP学生设置AMAOS评估。为语言水平和学术成就而定的AMAOS必须为LEP学生定义和量化“年度明显进步”(AYP)。如果一个学区未能连续2年使其达到AMAOs进展要求,他必须提交一份改善计划,各州需要提供在开发和实施计划方面的技术援助。如果一个学区未能连续4年使其达到AMAOs进展要求,各州授权修改地区的指令,减少其资金,或更换人员。换句话说,国家有权接管地区学校。因此,学区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尽快和尽可能多教LEP学生英语,因为他们努力准备为全州LEP学生参加全国范围的高风险测试,而测试只用英语。

参考文献

[1]Crawford,J.(1999).Bilingual education:History,politics,theory,and practice(4th ed.).Los Angeles:Bilingual Educational Services.

[2]Kloss,H.(1998).The American bilingual tradition.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Delta System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7).

[3]Lyons,J.(1995).Thepas tandfuture directions of federal bilingualeducationpolicy.In C.Baker(Ed.),Policy and practice in bilingual education:Extending the foundations(pp.1-15).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

[4]Crawford,J.(2000b).Atwar with diversity:U.S.language policyinanageo fanxiety.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

[5]National Clearinghousefor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a).How hasfederal policyfor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evolved in the U.S.(Ask NCELA No.3).Retrieved May 15,2003,from http://www.ncela.gwu.edu/askncela/03history.htm.

[6]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Pub.L.No.107-110(2002).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7

一、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现状

了解高职英语教师能力现状是提高和完善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因此本文会按照上文提到的“语言”领域进行分析。

首先,按照“P-12第二外语教师教育的初始TESOL项目的认定标准”(TESOL 2010)的“语言”领域标准,英语教师需要学习如何在课堂中融入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高职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因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师资结构不同而呈现语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因教学内容相对基础、工作量大等因素,也就出现了英语教师语言能力下降、难以提升的现象,尤其是听说能力。“语言”领域还要求英语教师需要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组成、联系,并知道如何同时讲解口语和书面语。此要求对于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并不会被当做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理。

此外,要求英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多样需求使英语课程更具个性化和全面性。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整体来说相对较差,但是同一课堂中学生英语水平仍存在明显不同,英语课程又都是大班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的设置上一定是侧重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势必会忽略英语基础相对好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群体,也就造成了这两部分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缺失现象。

其次,“语言”领域要求教师将语言当作一个交际系统,而且教师必须知道如何选取和使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这两点也就需要教师熟悉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以此指导实践教学。但是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并没有正规地、系统地学习过应用语言学或者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方面的内容,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缺少理论依据和指导。

最后,英语教师必须了解语言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高职英语教师中双师比例较少,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比较重,一名教师需要承担多个专业的教学工作,虽然高职英语教材在职业英语部分有所侧重,但是不可能每个职业所需的英语内容都在教材中体现。因此,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还是更侧重日常英语技能的教授。

二、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发展存在问题

从上文的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现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高职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的发展存在发展不全面、学习不系统,甚至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本文浅析了阻碍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发展的三种因素。

首先,我国没有明确的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的标准,更不用说专门针对高职类英语教师的标准。因此,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并不知道具体的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包括什么,应该在哪方面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也就造成了英语教师在语言能力方面不全面的问题。

其次,没有专门针对我国英语教师能力提高的培训。虽然现在TESOL的培训机构和课程在我国逐渐增多,但是TESOL培训与我国英语老师的实际英语教学情况仍存在无法全部适用的现象,并且培训费用也十分昂贵。国内对于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也很多,但是并没有系统的对于语言能力基础的全面的培训。同时,针对高职类英语教师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师在语言能力方面无法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提高的困境。

最后,没有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追求。由于英语教师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同时大部分学校的奖励机制偏于科研,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造成了英语教师满足现状、疲于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的现状。

三、结语

结合“语言”领域方面的要求,通过浅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希望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能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语言水平,摸索总结出适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的标准,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姜莉霞.“教学做”一体化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2(06).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8

陕西省目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三十余所。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指出当前陕西高等教育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例外,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新的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为切实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实现地方院校的有效转型,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在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认真领会转型精神, 积极主动探索转型思路

教育部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高校恐惧不安, 认为转型是将本科院校降级为职业院校或专科层次的技术院校。2014年6月, 互联网上突现“XX省本科降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 众人争相转发, 一度引起社会热议。其中“陕西本科将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广为流传, 相关院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惶恐不安, 四处辟谣。为此,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也特意发文辟谣。可见, 许多人将高校转型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降级”。实际上,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型, 需要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转型不等于放弃, 转型不是全盘否定, 转型不是简单的本科降级为专科;转型的重点是突出应用性;转型的目的旨在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因此, 当前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内涵, 并将其广泛传播, 借助新闻媒介等, 让广大师生和亿万群众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与实质。同时, 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更多院校结合自身实力, 积极探索转型的思路与方法。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主动探索转型的思路, 助力于高校转型发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陕西各地市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地域文化优势, 选择合适的定位, 建立与地方政府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实现各高校专业间的错位发展。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师范生、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综合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分层次, 分方向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大一、大二年级着眼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大三、大四年级可以分若干个层次、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非一味“求全”“求大”、追求“宽口径”和“广适应”。

大学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应助力于地方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 依托中文学科组建的陕西 (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极大地提升了中文学科的综合实力,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研究。鉴于此,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应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联系, 着力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培养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陕西省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陕南、关中、陕北之间存在文化共性, 也存在文化个体差异。各地方院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文化资源, 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密结合, 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等。例如, 陕西理工学院侧重汉水文化研究、安康学院侧重秦巴文化研究、商洛学院侧重商洛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侧重秦东文化研究、榆林学院侧重陕北文化研究、咸阳师范学院侧重长安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侧重关陇文化研究等。高校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紧密联系, 把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培养一批扎根西部, 面向基层, 致力于当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 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 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与社会期望值相距甚大。专业转型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的灵魂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必须审视存在的问题, 重新定位, 必须重视培养的过程与质量。以师范专业为例, 第一, 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做到“量”与“质”的统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与985、211高校不能同日而语, 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状况, 因材施教, 制定一系列措施, “逼”学生成才。如规定必读书目、划定背诵篇目等, 定期检查, 及时督促。第二, 加大师范生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三笔字”、普通话训练, 开设绘画、音乐理论等艺术素养类课程, 开设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教育技术类课程, 围绕这些课程, 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如讲课和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三笔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和辩论比赛等, 以活动促教学, 以教学带活动, 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 改变单一的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努力探索课堂训练、校内实训、校外短期和长期实训等相结合的“三大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第四, 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更新专业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评价考核方式

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更新固有的培养模式。师范专业可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工作, 尝试双导师制, 实现“校校对接”;综合性专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培养, 实现“校地对接”。彻底终结“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讲授一生”的历史;让“学生几本教材、几支钢笔, 上课记记、考试背背的时代”寿终正寝。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负责人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管, 重视培养质量的落实。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考核评价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考核方式, 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前熬夜突击, 狂背数日便轻松过关, 于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学习的风气。如果不根除这种风气,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能再唯试卷成绩论, 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再唯期末考试定胜负, 应该根据课程需要, 开展多次形式多样的测试, 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评方式,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评机制, 迫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加强专业技能的习得。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 篇9

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现状, 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 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 这一优势, 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 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 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 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 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 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 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认为, 从实践教学出发, 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 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 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 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 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 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 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 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 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 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 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 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 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 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 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 采集语料的过程中, 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 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 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 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 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 (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 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 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 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 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 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 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 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 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 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 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 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 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 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 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 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 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 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 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 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 关于词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 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 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 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 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 课堂气氛得以活跃, 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 如果针对不同章节, 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 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 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 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 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 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 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 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 涉及不少民族语言, 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 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 遍及各大方言区, 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 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 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 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 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 讲授发音相关原理, 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 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 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 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 学生难于理解, 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 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 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 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 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 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 建立了数据库, 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 对学生进行了分组,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 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 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 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 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 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 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 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 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 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 不得其解时, 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 并进行论证, 形成研究小论文, 分组进行讨论, 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 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 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 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 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 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 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 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 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 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 拓展学生视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 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 由于学生人数过百, 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 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 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 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 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 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 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 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 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 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 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 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 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 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 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 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 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 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 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 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 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 会说畲语, 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 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 从语言的角度, 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 会蒙语, 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 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 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 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 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 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 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 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 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 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 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 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 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 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 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 选定组长, 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 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 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即, 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 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 .彭泽润, “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

[3] .张先亮,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第2期;

[4] .黄育红,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 教育探索, 2010年第10期;

[5] .谢荣娥, 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文学教育, 2012年第8期;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

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必须依赖于经济政策。只有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地位,才能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积极主动的使用母语。在这方面,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值得借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地理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低、生产条件差、科技和文化知识不够普及等原因,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还相当困难,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国自八十年代中期大规模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施了农村、国企、财税、金融、投资、外贸、流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各自的沿海、沿江、沿边特点,积极发展边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七十年代末以来,国家在保留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补贴并设立发展基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包括优先合理地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财政支持,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给予扶持,扶持对外扩大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也照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在新世纪初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战略,主要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国家又颁布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利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维持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语言政策

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政策。如果语言政策没有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人权提供足够的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群体就有可能放弃他们的母语。只有支持性的语言政策,才能鼓励少数民族群体维持和发展他们的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的生命力和濒危》里总结出政府的态度和他们的支持,也就是从政策上重视语言多样化,对少数民族语言提供法律保护,以防少数民族语言被占主要地位的语言被动或主动地同化。

罗伯特·菲利普森认为,语言政策和许多与政府有厉害关系的事渗透并且相互关联。很多欧洲国家并没有把语言政策的责任分配给一个具体的政府部门,但很多部门都与影响语言政策的决策有关,如,文化部门:在面临变化,国际化和日益增强的商业化时,维持并促进民族传统和本土语言在电影、音乐和文学中的创造力;商业部门:保证用一系列语言来装备商业界,使之顺利进行进出口贸易;外事部门:保证外交官、国内公务员和专家在国际事务和地区链接中能用外语工作;教育部门:在普通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中,给公民提供各种语言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科研部门:保证科技团体能胜任用国际语言进行交流(在合作项目,会议,杂志等),并且也能用相应的当地语言交流科学进展。.

实际上,语言政策在上述的所有领域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在学术界和政治官僚界,似乎没有一个能保证语言文献规划,地位规划和习得规划以及贯彻和监控这些有法定资格的活动的基础机构。在语言问题有着高度优先权和政治影响的地方,政府拨专项资金来进行特殊的语言政策的研究。如一个多世纪以来就是双语国家的芬兰,1970年初以来的加拿大,尤其是在联邦层面和魁北克省,还有后法西斯主义的西班牙,特别是在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当第十五个成员国加入欧盟时,有人估计六人中有一人在家说另一种语言而不是这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语言。除了这些当地的和区域性的语言外,还有很多新来的语言,如难民和劳工移民散居在外的语言,难民和劳工移民非领土性的语言,以及象吉普赛那样的非领土性语言。

因此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中,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如何定位,是保护还是同化,是拯救还是任其自身自来,关系着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死存亡。对此,刘宝俊教授认为,尊重而不是歧视少数民族语言,平等对待而不是用棍子胁迫,共同发展,携手前进,步向‘天堂’,这是我们制定民族语言政策的基础。

三、全球共同行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全球的少数民族语言群体都面临着祖先语言的快速流失。这种危机促使草根阶层和政府层面都做出努力拯救少数民族语言。虽然这些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成效,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努力在继续。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研究表明,少数民族语言是能够保持和发展的。一项名为“拯救万帕诺亚格语”的研究项目显示,消失的语言还有可能复活。这种印第安土著语言曾在新英格兰东南部盛行,但19世纪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说了,只在当地地名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9月该项目得到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支持,受助者计划搜集整理用该语言撰写的历史典籍,为该族儿童开设相关语言课程。这门上传已久的语言有望真正复活。

澳大利亚有102种少数民族语言,会说这些语言的人都是老年人。新南威尔士采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来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的维持、复苏和再创。一家澳大利亚电视台5月开始通过广播向青少年传授当地土著语言努嘎语(Noonger),主要讲解该语言的日常用语。

新西兰在保护土著语言毛利语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成效显著。新西兰毛利语区推行土著语言毛利语,开展毛利语言习得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毛利儿童已经不懂得他们祖先的语言。语言学家认为毛利语已经成为一种濒危语言。为了挽救毛利语,毛利社区建立了所谓的“语言巢”,社区中还能讲毛利语的许多老人志愿到学龄前儿童学校担任护理人,为这些学校中的毛利儿童讲授毛利语。2010年度,新西兰退出一个名为Te Whanake的毛利语学习数字资源系统,集教材、学习指导、光碟、教师手稿和词典于一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著语免费教学资源。

总之,只有全球共同行动起来,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我们才不会失去宝贵的语言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商务印书馆,2011(12):3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999,9.

[3]Robert Phillipson,English-Only Europe: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3-23.

[4]周庆生.国外语言规划理论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 4,3.

[5]刘宝俊.语言与民族感情[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3):113.

民族语言当珍惜 篇11

(1) 在宋代, 人们形容柳永的词很普及, 说“有水井处即有柳词”。当下中国, “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 PK一词一夜间成为中国人最时髦的用语之一, 甚至成为报刊的大标题, 可谓“有汉语处即有PK”。

(2) “你们俩PK一下”, 现在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 已成为国人的一种语言习惯, 以下句式很典型:“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 我约了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 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 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随后, 我们去KTV, 大唱卡拉OK。”当前, 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英语缩写:VCD、CD、DVD、CEO、ISO……商品、广告、路牌甚至警车、政府机关门牌上, 都是英文。日常对话中, “Bye”代替了“再见”, “WC”代替了“厕所”, 年轻人喜欢用英文名。

(3) 这种汉语英语化的现象不仅仅在于个别词组, 也在于对汉语的传统句式的抛弃, 而采用英语的表达句式, 读起来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

(4) 有人说, 英文缩写是为了简洁明快, 殊不知“加入WTO”要发7个音、超过10画, 可“入世”无论读和写都更简洁;也有人说, 英语表达更严谨, 这种理由很难得到诸多语言专家和国人的许可;还有人说, 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与国外交流, 可是, 这并不意味着要破坏汉语的纯洁性。“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 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5) 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文化凝聚力及软实力。语言并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更是维护一个民族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载体。诗人荷尔德林曾说, 若词语破碎, 无物可存在。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更直白:语言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家。

(6) 不可否认, 英语在当今世界确有优势, 受它的影响不足为怪。不光是汉语, 其他语言包括处于霸权地位的英语都面临着其他语言要素冲击的现实。但是, 提倡维护汉语纯洁性, 谨慎汉语英语化的趋势, 并不是反对学英语本身, 也不是让汉语故步自封, 拒绝革新, 而是批判盲目崇拜英语的行为和心态。比如, 不少国人有种“耍酷”、以说几个英语单词为时尚的心态, 毫无原则地乱用, 毫无目的地滥用。

(7) 汉语中英语要素的注入, 是国际交往的必然结果。任何语言无法排斥外来词, 但问题是如何吸收和融合外来词, 使之与汉语相和谐。这是一个大挑战, 但并非不可完成, 比如对外来词汇进行恰到好处的翻译就值得提倡。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比如“沙发”“巧克力”“可乐”“因特网”“超市”“黑客”等词就很好地解决了外来词到汉语的转化。

(摘自《环球时报》2006年6月6日, 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文章第 (1) 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汉语英语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3.请概述文章第 (4) 段的主要内容。

4.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当心汉语英语化”?

5.汉语中英语要素的注入, 是国际交往的必然结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呢?

《民族语言当珍惜》参考答案:

上一篇:高职院校身体素质现状下一篇:新型农村社区绿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