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2024-10-08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精选12篇)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党和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 对民族院校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扶持。在民族院校中开展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课程, 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其成长。近年来, 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音乐艺术教育, 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大量的公共音乐课程, 有的学校把公共音乐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与此同时,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 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等。而作为公共艺术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教育, 创新教育模式, 也是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具有一定区别:第一, 在校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第二, 学校综合实力一般, 师资水平有限。民族院校在进行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 需要将公共音乐教育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区别于音乐专业教育 (主修方向) , 更应具有公共性, 即面向广大学生, 其教学方式应使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通熟易懂。2001 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在2005 年前普遍开设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 并纳入教学计划, 计入学分。”如此可见, 国家已开始重视公共艺术教育, 而公共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其使命与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公共音乐教育是把音乐专业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各个专业的学生, 使其在刻苦钻研学问之余能够陶冶情操, 放松心情。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束缚, 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只知道寒窗苦读, 他们的学习能力优异, 课余生活枯燥乏味。音乐既可塑造人的修养, 又可添加生活趣味,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十分喜欢音乐, 研究之余也会拉拉小提琴。

(二) 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

思维能力由理解力、分析力、抽象力、判断力等构成。现在的脑科学研究表明, 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协调、均衡的发展, 人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若一个判断力极佳的人, 而其他方面的思维能力很一般, 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方面, 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听力、观察能力、演唱或演奏能力、创新力等。学生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 可以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有利于开拓思维,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 当今是个多学科、多领域合作共融的时代, 公共音乐教育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 除了本专业之外, 增加涉猎学科, 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三) 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

音乐艺术对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属于“美育”的一部分, 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不一样, 专业音乐教育在于技术技能的传授, 而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 净化学生心灵, 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精神饱满, 具有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心态。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解读, 震撼学生的心灵, 激发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与此同时, 还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大好河山的赞美,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对美满爱情的憧憬, 从而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对策

(一) 提高意识, 重视公共音乐教育

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不健全, 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质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提高认识是关键, 第一, 民族院校的广大师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公共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普及音乐艺术知识, 教育目的不一定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才, 但通过公共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增强创造能力;第二, 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社会需要多给耐心, 不要因为没有见到效果就否定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第三, 教育机构和民族院校应该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多投入, 保证公共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我国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可多邀请国外专家来讲学, 各个民族院校还应加强公共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科研, 并定期与其他高校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交流经验与教训;第四, 积极构建良好的音乐艺术校园文化, 提高校园音乐艺术氛围, 为学生提供音乐展示的实践活动平台。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 课时有限, 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很难达到公共音乐教育目标, 因此应该重视课后的学习, 通过加强学校的文化氛围, 重视公共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

(二) 完善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是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心, 课程又是课堂教育的关键环节, 因此为了提高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质量, 应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首先, 学校应该组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团队, 通过集思广益, 让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更加全面、科学。由于公共艺术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学生来至不同的院系, 不同的专业, 他们在艺术修为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套广泛适用的课程;其次, 学校需要完善学分制教学模式, 使公共艺术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最后, 作为公共音乐知识的传授者,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公共音乐艺术在全球的发展动向, 并且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 将最新的音乐形式、音乐类型、音乐元素和学生现实需求相结合, 尽最大努力做好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

(三) 建立民族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共享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交流更加及时, 且成本非常低, 每所民族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各具特点、优势, 民族高校在师资和资源方面有所欠缺, 不可能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做到面面俱到, 只能在某些方面予以重点发展。通过各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就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和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增加各个民族院校老师之间的交流, 可以取长补短, 提升老师在公共音乐教学质量;通过网络课程, 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老师的授课, 增加公共音乐知识的宽度。因此, 各个民族院校可以建立一套公共音乐课程共享机制, 该机制不失为教学改革良方,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都是有利的。

(四) 丰富和创新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

(1) 内容创新。民族院校的学生多为少数民族学生, 与其他的高校相比, 民族院校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且多元化。在公共音乐课程的课堂上, 各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 多元的民族地方音乐本身就是可以作为课堂上供大家认识、交流的授课内容。另外, 公共音乐课程可以不只局限于传统或古典音乐的鉴赏和学习, 当今的世界音乐发展趋势, 音乐新元素都是当下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事物之一, 亦然可以成为公共音乐教育的授课内容。

(2) 教学方式创新。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选修课程而存在, 为吸引更多学生的选修, 教学形式应增强其趣味性为前提。在公共音乐艺术课程中, 老师应多加入一些实践环节, 增强课堂互动, 让各民族的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地方民歌, 如彩调、山歌、劳动歌曲等, 通过这样的实践环节, 可以使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提高学生在展示自己家乡音乐元素的自信与自豪。另一方面, 民族音乐元素在公共艺术课堂上的展示, 展现各民族大学生的文明风貌, 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团结, 营造团结友爱的课堂氛围。

(3) 考核方式创新。公共音乐教育是一门感知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可以摒弃以往试卷考核模式, 一方面将音乐会的形式搬入课堂,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音乐表达方式或内容以演唱演奏的形式展现出来, 或者相互交流合作演绎某同学家乡的民歌民谣, 既增进了交流又促进了相互学习;另一方面, 亦可以论文的形式作为结课考核之一,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平时课堂上观看的音频、视频或他人的表演谈谈自己深入的体会与思考品鉴, 使得学生真学、真思考、真懂。

三、结语

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已然成为大学校园里学生任选或限选课的一部分, 它的教学质量也是综合素质教育、人格全面发展教育当中不可规避的一部分。实施公共音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培养民族学生的民族院校应大力推进公共音乐教育, 培养学生艺术涵养。民族院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将国际先进的理论知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 取长补短, 构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公共音乐教学体制。在不久的将来, 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春天会花开烂漫。

参考文献

[1]杨岚.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问题研究[J].艺术教育, 2006 (7) .

[2]易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戏剧之家, 2016 (04) .

[3]丁香.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 (下) , 2016 (04) .

[4]高洪, 殷素梅.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出路[J].大舞台, 2015 (08) .

[5]王建.突破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基于认识、设计与体制的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02) .

[6]周娟.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认识[J].艺术科技, 2015 (03) .

[7]潘龙瑞.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11) .

[8]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8) .

[9]姚真真.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3) .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2

高职院校为高考扩招接收了大批毕业生,但高职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却远比本科生大。值得庆幸的是,高职生接受的教育专业指向性强,从综合素质来看,他们比本科生更适合创业。因此,对高职生进行创业教育就更有价值,这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高职生竞争力最有力的措施。

一、高职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思考的能力。课程中注重开发高职生的创业品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实行素质教育,它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全面发展,以期提高高职生毕业后创业或就业的能力,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创的一种全新而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2.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率

近年来,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口号,使我国的就业工作能够不断优化。对高职生进行创业教育研究,使得大部分高职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有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许多高职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有了思想上以及知识上的准备,毕业后如果选择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更多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另一方面,即使高职生毕业后由于资金不足或其他各方面原因没有走上创业的道路,在创业教育中收获的各种意识和技能也足以支撑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帮助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创业教育是高职生提高自我竞争力的良好渠道,也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率的不二选择。

二、高职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职生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大学毕业生一直实行分配制度,也就是常说的“铁饭碗”。直至后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扩招,铁饭碗现象慢慢褪去热潮,此时,创业教育才开始出现在高校教育大纲中。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直接导致了我国高职创业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比如,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强烈的创业教育意识,缺乏专业的师资,无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差。概括地说,就是总体上处于发展滞后时期。

2.对创业教育投入不够

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显然当下我国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缺乏指导性教材,教师的可参考内容不多,所以教学缺乏针对性。其次,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由于资金投入不够,许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教师都身兼多职,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又何谈对学生的指导?最后,对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平台的支持不足。学生没有社会经历和人脉,而政府也没有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或提供开创平台,投入不够导致学生的创业理想被现实吞没。

3.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到今天,采取的一直都是就业指导课这样单一的方式,而有关部门也忽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丝毫没有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这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方式中消磨了青春和创业的`激情。

三、优化高职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开创个性化职业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潜能和职业目标,所以,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比如,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创业的不同需求,教师要从创业意识、心理素质方面让学生首先对自我适合从事的创业活动有良好的认知;其次注重与时代相结合,毕竟学生创业要直面的是社会,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决策。最后是技能,教师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督促他们珍惜时间,熟练掌握多样技能,为自己创业做好准备。总之,创业教育具有个性化、全面化、立体化。

2.加大投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仍需要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的投入。一方面,组织各领域专家编写科学高效的创业教育教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进修学习的资金支持和机会。同时,政府出资建设更多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创业平台,加大对学生创业的多渠道资金支持,比如,在高校成立免费的创业培训平台和创业基金会,创立完整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勇敢创业。

3.丰富创业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激发高职生创业的兴趣,高职院校应摆脱传统单一的创业教育方式,引入更丰富实用的教学方式,比如,高校可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校企合作,和各领域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让学生走到生产第一线,感受创业的无限可能。其次,可以开办各种创业赛事,鼓励学生在创业中努力创新。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3

【关键词】 微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GXTZB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红梅,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6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为人际交流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途径。智能手机普及后,产生了许多短小精练的信息传递模式,以方便人们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微时代”这个词汇已经进入公众视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信息与信息之间也得到了更好的交换。

一、“微时代”的概念与特征

1. “微时代”概念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练的信息传递为特征的时代。其特征是信息传递快速,交互性强,内容更具冲击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微时代可谓发展迅速,微博是微时代的开端,微信则是微时代的一种延伸,而后逐步发展到微公益、微电影、微小说等等,为日常的人际交流带来了便利,也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2. “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1)具备流动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普及率较高的移动终端,其性能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智能手机的推出为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实现高效的信息流动,势必要提及3G、4G技术,这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空间移动问题。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信息接收终端将不再被局限于手机或者是电子设备,生活当中的很多设备都开始被赋予智能化与传播化,终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突出了微时代的流动性,人类的信息传播范围被大大扩展,更好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2)传播的微小性。信息传播终端在不断革新,各种可携带的終端因为体积小、携带方便,备受人们青睐而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观看电影、电视剧、小说、漫画等等,增添休闲乐趣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因为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人们更青睐于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在任何环境及条件下都可以很快地接收现成的信息内容。

(3)传播的即时性。因为信息内容微小精练,所以微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加快了信息更新的速度。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信息终端进行消息发布,不限制时间与地点。例如微博,人们可通过简短的文字与图片快速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接收者可以及时对信息进行接收和反馈,这种便捷的方式提高了接收者对于信息的阅读兴趣。

(4)传播的互动性。除了可以快速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人们还可以通过信息传播终端进行互动,提高了大众对于信息交换的参与性。例如微博、微信,A某发布了个人的最新动态,其朋友B某、C某通过微博、微信进行评论或转发,A某在接收评论后再给予回复,于是发布者与接收者便产生了空间互动,实现了即时对话,不仅信息传播交换的时效性增强了,还增进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二、“微时代”与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产生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院校较多,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总人数为150余万,他们的素质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于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往往成为他们异于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微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改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为其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但是,微时代所展示出来的公众信息交流平台,除了信息交换,也给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带来了一定冲击。同广大青少年一样,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容易将内心的想法沉浸于微博、微信之中,从而导致其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正面沟通、互助、合作。科学研究证明,人格需要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交流中才能形成。大学阶段刚好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若把握不好就会为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若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味沉溺于微世界之中,不愿与人进行正常交流,这将对他们的人格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被削弱

微时代中的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是开放而自由的,人们在其中进行交流不存在具体界限,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是宗教信仰的选择上也同样没有强制性,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表现在思想信仰上的差距颇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精英,更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和发展的引领者,马克思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微世界当中的信息是复杂多元的,言论发布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非常不利。民族院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多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授,载体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但在微世界当中,诸如“马克思主义不可信”之类的不良言论也大量存在,这将扭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信仰,对其人格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3. 微时代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不能很好衔接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知识传递与交流,无论是集体授课还是单一指导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单向性较强。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耗费精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微时代,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变得更为灵活开放,教师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但同时也存在新问题,因为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容易在青年大学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而教师往往由于年龄与技术限制,接受新事物较慢,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微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做到很好的衔接。如今的大学生,成长生活于现代科学文明下,很早就接触微世界,对单一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若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三、“微时代”如何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 利用微时代的信息平台,创造新的教学载体

大学生对于微时代越来越了解,应用越来越纯熟,所以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时代的特征,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具体应当利用微时代强大的交流互动平台,努力搭建以社会知名人士、教学名师、先锋模范人物等为教学主体的绿色教学平台,为民族高校大学生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 利用微时代的信息传递速度与内容进行教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微时代信息传递迅捷这一特点,搜集微世界中有用的教育信息,并加以综合利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点,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新颖、时尚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成教学目的。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微时代进行衔接

如上所述,对于微时代所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民族院校应当尽量加以利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政治教育的主体仍是高校教师,所以广大教师应提高认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充分了解微时代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熟练掌握大学生中流行的各种新媒体。为了帮助教师达成这一目标,民族院校应当适当投入资金并提供技术支持,对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微时代实现更好的衔接,打造一支更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以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马建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3,(1).

[2] 胡民.“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4,(1).

[3] 吴华.“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

[4] 宋姗.南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浅析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时代意义

0 引言

近年来,“藏独”、“疆独”势力活动猖獗,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民族的共同进步。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后,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于2009年8月25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至此,民族团结教育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现阶段各项事业还不发达,民族问题显得异常突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涉及我国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十分繁重。

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看着中国一天天发展强大,对其利益构成威胁,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敌视态度,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蛊惑下,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段,极力挑起事端,制造混乱,煽动民族对立和仇视,妄图从民族关系上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个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通过加深大学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断提高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功和共产主义社的会实现的伟大目标。

2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意义和内容

2.1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意义

2.1.1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面对国际新形势的需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民族问题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并表现出新的特征。历次民族分裂活动事件,都是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少数分裂反动势力阴谋的结果。自然而然地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鉴于此,加强各族人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中,也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宣传说教上,需要用新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推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以获得实际成效。

2.1.2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民族问题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当前,各族人民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当家作主,实现平等,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但是,由于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不平衡,民族问题在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间显得异常严峻。由于存在对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够了解的问题,误会和摩擦也不断增多。新世纪和平与发展虽是世界主流,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的政治并不乐观,更不容忽视。其阴险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离势力相互勾结,加紧对我国进行反动、破坏和颠覆活动。还有一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中,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存在部分大学生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不明确化、迷茫的倾向。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日益淡化甚至没有,价值观趋向于功利化、物质实用化,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民族问题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1.3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继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和国家继续发展的共同需要与追求。在新形势下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所关注的大事。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国内各种问题上都存在着西方敌对势力直接或间接破坏的阴影。在国内,由于各民族之间因利益关系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矛盾。同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日益严重。这都是危害我国民族团结、破坏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巨大力量,它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作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力军,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2.2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党的民族思想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紧紧围绕当代我国领导人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和“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党的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的民族团结思想以及“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着重开展“四个高度认同”即祖国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的教育。三是中华民族团结历史以及民族工作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方面主要内容不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对当前的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全面而深刻的传授给教育对象,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民族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获得实效,必须要有良好的、切合大学生实际的教育途径,因此,我们应当在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内容的时候,着重探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但是,教育的主体是各高校的授课教师,要想民族教育具有时效性的途径发挥作用,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下面,我就对几种常见民族教育的主要方式进行简要介绍,以便各高校在进行民族教育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教育作用

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作保障,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以强化学生维护民族团结意识为主,切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入,以使学生自觉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另外,还可以开依据学校自身情况,适当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类选修课,将民族常识、民族政策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深入学生头脑。

3.2 高校自主创新,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3.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是文化之都,是师生共有的教学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依据现有的条件,开展有关民族团结或民族知识的各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做出过贡献,并且还在继续做着贡献,从而增进他们对各民族平等和加深民族感情,提高民族团结意识等的认识。

3.2.2 开展广泛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了解局势,体验生活,促进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各高校更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依据学校情况自定,其中主要包括社会考察调研、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高校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将他们自身的认知转化为情感。并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的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同学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有了以上的渠道,各高校还应该加强制度保障,使各种教育活动发挥最大作用。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领导应当制订出完善的民族团结教育计划和方案,并且体现在学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在教学计划、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先中都应有比较详细的量化标准。同时,学校还应抓紧编写出有特色、符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的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学习辅导材料。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与报道工作,大力营造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浓厚氛围。最后,还应加强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及时对教育成效进行评估,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于一体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推动教育取得实效。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我党始终把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放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之上,并通过教育的手段予以保证。在现阶段,要加强民族教育,就不应该盲目,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清楚民族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继而运用切实可行的途径,加强高校民族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无可争议的民族团结教育题中之义。作为高校,我们更应该从教育本身做起,从肩负祖国繁荣建设、民族团结使命的高校大学生抓起,使民族团结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关于思想战线上问题的谈话[Z].邓小平文选,1981-07-17.

[2]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0,(6).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5

通过创业培训(SIYB)培训模块,系统性、渐进式、实践性的教学培训,让具有创业意愿又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撰写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创业计划书。

培训内容有哪些?

分为创业意识(GYB)和创办你的企业(SYB)两部分,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准备、创业开办、创业营销、创业经营管理以及创业测评、案例分析等课程。

我可以参加吗?

培训对象为在校大三、大四学生

培训结束后会怎样?

将由教师指导学员独立完成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统一组织学员参加创业计划书的评审,评审合格的将颁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取得合格证书后进行创业的学生,将按规定提供创业扶持,享受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学员们的日常动态吧~

培训实施小组制管理,全班分为:文娱组、监督组、信息组、学习组、后勤组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职责,实行计分制。

每组成立一个公司并设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及logo,并且有自己的团队名称、团队口号、团队队歌和动作造型。

日常的课程也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进行模拟招聘

制作小组海报

国家级创业讲师朱于飞为同学们讲解

模拟采购原材料

团队讲解

“我们的超市”

浅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篇6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195—03

古谚有言:“国有所立”。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中国靠什么立国?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支撑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因素,不仅在于有发达的经济为基础,有科学的制度为约束,还在于有一种巨大的凝聚、感召、刺激力量的精神为后盾,这就是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显得尤其迫切。高等学校的思政工作者应该始终把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切实担负起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发展

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相联系,由此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一个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有中华民族存在,就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前进而不断丰富、充实。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和为贵”、“德莫大于和”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帮鼎新”的革新精神等,都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代代相传,不断指导、促进、鼓舞着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又不断形成以“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了一些新的精神,即: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代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以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为代表的新时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为代表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以及抗洪、抗非典、抗南方冰灾精神的延伸与升华的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必定与时俱进,不断体现时代性,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这些民族精神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站在时代大潮的前沿,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光大民族精神。

二、重视民族精神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传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1]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2]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2] 胡锦涛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3] 近十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几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教育都是一个树本立根、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工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但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新加坡、德国、美国等东、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结构等方面与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同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并取得较高的实效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激烈竞争的21世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强大思想武器。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排除万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关键时期,这就更需要以中华民族精神来团结、鼓舞、引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备中坚力量,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对民族文化有着自豪感、认同感。但无需讳言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对中华民族精神构成竞争和挤压,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政治原则、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对大学生极具影响力,一小部分大学生被西方文化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出现食洋不化、良莠不分的现象,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削弱了对中国的本土文化、傳统精神的认同感。互联网的广泛、快捷、开放、便利,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二校园”,在增强大学生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的同时,也削弱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腐败现象、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平等竞争、下岗职工的增多、就业困难等的各种社会问题,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惘,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信任危机。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用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精神支撑。对他们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使他们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来丰富中华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以使他们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强大和社会的富强而不懈努力。

四、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首先,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机制建设。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尽管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整体上仍然处于被动的无序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调节机制等等,从人员、经费、时间等软硬件着手,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融入高校的常规管理之中,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使其处于有效的连续状态,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开展能够合理有利、有序高效,确保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实施和发展的有效空间。

其次,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平台。高校要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培植新的生长点,把民族精神教育倾注和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结合国内外的时事热点难点,力求用品位高、内容新、形式多、民族特色浓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校园文化活动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实现“曲径通幽”的效果。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锤炼作用,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平时的课余时间,科学规划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展社会实践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发生的深刻变化,比如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活动,灾后重建的公益劳动,到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慰问调研,“三下乡”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中,在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亲身体验中感知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激发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第三,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契机把握。高校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潮。重大活动多为目的明确、意义重大和影响广泛的活动,它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比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的成功发射等,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良好契机。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困难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可能造成一定消极影响,但高校要善于掌握和利用,也可转化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契机,比如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到了捣乱破坏时、汶川地震发生时,海内外中华儿女空前的爱国热情震撼全世界,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彰显和弘扬,广大大学生受到了一次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此外,在“五四”、“七一”、“十一”等国家重大节日,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重大纪念日,是进行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好机会,高校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让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了解传统、体验历史、熟悉国情,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

第四,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层次区分。根据著名学者于海先生的观点来看,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个层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对大学生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和国家富强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意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时,要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以诚信、守法、自强、仁爱为主要内容,培育大学生树立现代的公民人格。从教育的对象来看,大学生中既有志存高远的优秀青年,也有理想平庸的泛泛之辈,还有信仰动摇的少数分子。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分清步骤、因材施教。要在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更要进行最高理想和信念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最后,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發展而发展,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既要传承历史的精神财富,也要汲取当代的时代精华。高校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服务大局,把爱国热情化为强国行动,在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体现民族气节,培养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任何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和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给予抨击,对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要给予支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交往与合作;引导大学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落后的民族意识,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7-01.

[4]邵明英.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路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6).

[5]王利华.论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7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观教育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正确观点, 深入了解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一、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民族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树立起各少数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观念, 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大学生要做到相互尊重;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各民族经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相对来说,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除了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以外,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思想观念保守、封建残余思想和迷信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固步自封观念和保守心理, 扼杀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尽管我国政府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但这些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 不过, 这不是民族的优劣问题, 而是各个民族发展的先后问题。

民族平等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交往中各个民族之间处于同等的地位, 享有同等的权利;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亲如一家、和睦相处的一种友好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教育, 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我们党一直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在民族问题上, 我们党首先解决了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地位问题, 指出:在我国各个民族具有一律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同样的社会权利, 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同的社会义务;各民族无论拥有多少的人口, 居住地域无论大小,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是否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之间一律平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 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二、将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引入课堂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增加我国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资源等教育内容, 激发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明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首先, 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为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他们曾经熏陶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思想境界, 培育了传统的民族精神, 中国先辈们创造的灿烂精神文化, 对中国今天文化的繁荣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我们忽视了对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在我国不同程度地渐渐退却, 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和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现象。为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精神文化,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把儒家思想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帮助民族大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育他们“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他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高尚爱国情操;发扬“刚健奋进,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民族大学生。

其次, 要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各少数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绘画艺术、建筑风格、医药艺术、文化典籍等等, 构成了我国各民族绚烂多彩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希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创造各种条件, 尽量避免单纯的灌输和说教, 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 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民族整体文化中来进行。要加强民族常识教育, 引导他们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发扬光大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做到推陈出新, 继承和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同时, 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民族历史。为了使民族大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上指导、帮助和培养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之外, 在课外也应指导民族大学生阅读我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 引导民族大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看待中国, 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辛历程;了解中国各族人民灿烂的优秀文化, 民族院校大学生通过一些课外学习和阅读, 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知识, 进一步增强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院校通过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 有利于民族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我们党的民族政策, 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民族观, 培养他们自觉贯彻执行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认识和对待各民族的不同文化, 处理好大学期间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共同抵制民族分裂活动和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有利于保持我国的稳定、团结和统一。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院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应该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近年来,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屡有发生。2007年11月, 某科教城某学校一女生因感情问题从5楼跳下, 摔成重伤, 休学治疗。2008年6月, 该科教城另一所学校一名大一男生因学校不允许其带电脑到学校, 当着其父亲和老师的面从十楼一跃而下, 酿成悲剧。2008年9月, 该科教城某学校一名女生因感情问题吞食大量安眠药企图自杀, 被同学发现送入医院, 因抢救及时挽回了年轻的生命。频频发生的高职院校学生自杀事件,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型应用型的高等技术人才, 受其教育目的影响, 高职教育成为一种追求外在名与利的社会化的工具, 它不允许编织任何与政治、经济无关的所谓乌托邦式的梦想, 忽视教育的自然导向功能, 使得生命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

1. 高职教育工业化和技术化。

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 高职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了教育的工业流程, 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 一切按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高职教育的工业化把学生的整体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 把“人”当作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视野里, “生命”也就只能是一种“挣扎”。

2. 高职教育内容窄化。

高职教育将教育追求“成人”的无限目的, 化解为适应眼前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高职教育的内容是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 而忽视了人性的提升及生存的价值。高职教育的教育方式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而自我的品性修养, 自我对个性的砥砺、自我的实践活动则不被看作是教育的方式, 因而教育活动被窄化, 认为教育活动只是“你”对我的活动, 而不是我对自我的精神活动。这样的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是自由与幸福, 而是受控与痛苦。

高职教育忽视了人的体验, 忽略了生命的需求, 过于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 教育理念中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功利色彩, 而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 一方面面对着无情的竞争, 另一方面快餐式的教育, 又使他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欣赏, 面对挫折和打击缺乏耐挫力和宽容, 从而引发了种种悲剧。

二、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自杀的突出问题,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 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 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热爱自身生命, 尊重他人生命, 维护自然生命, 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 我们应该:

1. 高职院校的领导及全体教师应树立生命关怀的意识与生命教育的理念。

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 在具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以人为出发点, 以人为动力, 以人为目的实施人性化管理, 尊重人, 理解人, 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和学生的状态, 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要善于赋予教育活动以生命力。教师应引导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话, 应活化教材。同时, 教师还应提高自我成长的能力, 在生命教育中, 教师首先应自爱, 然后博爱, 而后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爱。教师在自我成长的同时, 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

2. 以“人性化”制度取代“枷锁式”制度。

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某大一男生因不满学校不允许其带电脑而选择跳楼”, 案例背后的学校管理制度很值得我们深思, 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呢?学生的基本需求是不是真的被满足了?学校是不是真的在与时俱进?很显然, 这种学校管理制度是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的, 而倡导生命关怀的学校制度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要能体现出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它的设置不是用来压抑人性、限制生命发展的多样性, 而是用来保证人性的弘扬, 推动生命的健康成长。“人性化”的制度制定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 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树立民主参与意识。制度的执行过程要以学生为主, 要围绕公平、客观、科学、规范的目标, 执行过程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违规者的处理要严而有情, 严而有度。违规理应受罚, 但不能机械地、无情地进行惩罚, 处理前应与违规者进行深入的、感性的、理性的交流,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其心悦诚服, 心甘情愿地接受应有的处罚。

3. 开设生命教育的选修课。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 (1)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进而重视珍惜生命; (2)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 培养健康的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 (3) 探讨生命的意义, 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健全人格。生命教育的内涵要求通过深入的系统教育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生命, 这是学校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生命教育的选修课可以借鉴港台地区的做法。比如, 台湾成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委员会, 由各级学校逐步推动生命教育, 而香港的公民教育则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生命、把握生活的内涵而制定。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固定的学科或课程, 而是随机的, 整合的,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定, 学生更需要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4.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项调查发现,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1) 强调自我发展, 却感到迷茫; (2) 价值取向多元化, 却害怕挫折; (3) 心理承受力弱, 困扰较多; (4) 心理知识缺乏, 不愿求助。可见, 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多么令人担忧。所以, 首先, 我们应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知识。我们可以采取橱窗宣传、讲座、宣传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明确把握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如何应对;遭遇心理困惑的时候可以向哪些人求助, 等等。其次, 我们应该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生存拓展训练, 让学生在学会自救互救技能, 锻炼生活处理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提高社会生活能力。鉴于自杀个案的突发性较强, 总是令我们措手不及,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信息的及时收集, 对部分近期心理有困惑或表现异常的学生进行跟踪随访。关于及时收集信息, 可以借鉴我校的做法。在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保健员, 统一进行培训后“上岗”, 保健员必须随时随地地将自己班上表现异常的学生的情况及时上报给所在系的调研部, 然后各个系的调研部将本系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汇总上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由中心的专家老师对上报的材料及时审阅后给予反馈信息。最后, 我们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开设不同的主题教育。比如, 大一上半学期以入学适应为主, 大一下半学期以学习教育为主;大二上半学期以人际交往为主, 大二下半学期以就业辅导为主。

参考文献

[1]徐慧兰, 肖水源, 冯姗姗, 陈希希.中南大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性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4, VOL25, (4) :288-291.

[2]张美红, 肖水源.无法承载的生命之重—大学生自——杀危险性评估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6) :61-63.

[3]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5) :12-17.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0 引言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一致,是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提上日程,其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系统主要包括理论依据、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教育内容、途径等几方面。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得到实效。

1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团结对国家的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国家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及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眼下,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地区间经济、文化、教育差异日益增大,在各个方面都曝露出一些民族不和谐现象。因此,为了使国家和谐发展,民族共同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迫在眉睫。从国际上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很多国家对我国采取的还是敌对、防守态度。不否认中国发展态势很好,但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的国家认为我国的发展威胁到其自身利益,所以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审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其特定的范围、阶级基础以及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可以概括为:民族团结是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民族团结。

随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细致地阐明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及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资本主义时期,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主要是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是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是防止民族被分裂的强大力量、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需要。从我们今天的生活局势上来看,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注意初级阶段,面对的国际形势非常的严峻。我们的无产阶级政权还是非常需要用这样的理论反西化,维护我国的国体。使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来越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

2.2 我国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主要思想

2.2.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主要从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角度论述的;民族团结的对象,分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中华民族整体的团结、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即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三个层次。(2)民族团结的核心,党是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内外各民族干部的团结特别是各民族主要领导干部之间的团结。(3)民族团结的基础包括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三方面;主要因素包括解放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解放后是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4)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以及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2.2 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民族团结思想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民族团结的核心是党的团结尤其是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民族团结的目标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强调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是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争取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合作;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2.2.3 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是由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四个方面有机构成的。

3 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的主体、客体

3.1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就是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意欲传递给学生的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是连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民族团结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突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的教育。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围绕当代领导人提出的“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以及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党的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等四个方面的思想同时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着重开展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的教育。三是中华民族团结历史的教育。四是民族工作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几个方面主要内容是不能截然分开、各自为营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通过几个方面的综合教育,全面的给学生灌输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民族团结思想,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接受教育,使教育落到实处。

3.2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客体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主要指高校承担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任务的老师包括学生处等有关部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等等。他们在整个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并支配着民族团结教育的其他因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教育者必须具备坚定、正确、扎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思想宣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主要目的是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育中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对待学生热情、耐心、细致,能够理解人、关心人;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分析教育对象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目标,以达到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的目的。

毫无疑问,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教育者,那么,客体即教育对象,就是广大的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观念,文化水平较高。同时,他们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是具有主动性的。当然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需要被激发,鼓励。教育者如果能全面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4 教育途径

4.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民族团结教育要长期有效地进行,必须有相应的教学任务作为保障。对于多数的高校来说,一般很少开设民族理论等方面的专门课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功能。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首先就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维护民族团结意识,切实教育他们自觉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语言。通过课堂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深入学生头脑。

4.2 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民族团结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主要的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增强教职工的民族观念,提高政策水平。还可以使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搞好宣传、补充和延伸,使民族常识课教学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3 拓宽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班级、学院和学校各个层面营造民族团结教育的氛围,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相结合,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我校开办主题文艺汇演、举办民族知识竞赛等,使民族团结教育搞得生动活泼。(2)开展广泛、有效、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入了解各民族聚居地区的特色,积极投身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建设。如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可让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了解其历史背景,通过亲身实践,将对他们的认知转化为情感。(3)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文明校园的文化建设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营造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文化沟通。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的主体、客体和途径几个方面深入研讨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切实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才是民族团结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2009年07月17日).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

[5]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10

1 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简析

1.1 民族习惯差异, 民族信仰不同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多以本民族聚居的方式生活, 长期受到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 积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学习, 生活环境变化大, 饮食习惯、行为方式与身边同学存在差异, 少数民族学生如内心深处感到不适, 很难与其他同学融为一体。他们希望其他同学认可和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 讨厌他人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他们, 严禁违背他们的民族意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老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 使得他们在一些琐事上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导致民族意识不同的直接原因。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 如藏族学生信仰佛教, 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等, 他们希望学校能理解并支持他们的信仰, 同时能支持他们参加相应活动。

1.2 地区文化教育差异, 学习课程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历史、地域、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社会阅历、接受的基础教育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 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偏低, 学生入校后明显感到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压力大, 课程多、难度大、强度高, 知识点与高中知识衔接有脱节现象, 他们感觉极不适应, 感到学习恐慌。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 并且很多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 计算机基础相差甚远。进入大学之后, 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从而厌学情绪严重, 学业前途迷茫, 成绩不太理想, 自卑心理滋生。

1.3 地区经济条件差异, 消费心理波动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经济状况不够景气,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收入偏低, 来到内地读大学, 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均较以往有所增长, 生活标准相比身边同学有一定差距。这份经济压力带给少数民族学生消费心理波动的同时, 也挫伤了他们自尊心, 带来了心理上的失衡现象。

2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2.1 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

近年来, 高职学院发展迅猛, 在校学生剧增,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民族种类不断增多, 学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多样。各民族之间, 由于彼此的习俗、文化、语言了解不够, 在学习生活中, 易发生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冲突。所以, 加强民族知识普及,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对于学校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来说, 势在必行。同时, 针对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 更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各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 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遇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才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学校德育管理者应该了解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 通过组织观看教育片、介绍少数民族英雄、观看少数民族电影、演唱少数民族歌曲等方式,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校学生中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树立“汉族和少数民族同生存, 共发展”的正确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各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睦相处, 互相尊重, 避免民族纠纷的发生。

2.2 走进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

对于少数民族工作, 部分辅导员和学生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 对学生采用群体式管理, 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缺少单独的沟通交流, 忽视了个体差异问题的存在, 对学生实际情况只知其表, 不知其里, 从而失去控制。

辅导员是受学校委派负责学生学习、生活、政治思想的指导老师, 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 所以, 应与学生加强交流, 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首先可通过找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 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向少数民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做到有的放矢, 对问题能及时地从心理上解决, 从而杜绝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为他们办实事, 办好事。学校教务、后勤、学生工作部等部门, 应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 向他们了解自己平时工作情况, 征求他们的意见, 及时采取措施, 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学校领导也应该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节日等特殊日子, 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交心, 减少距离感。

当然, 这说的是狭义上的交流, 从广义方面来说, 学校德育管理者与其它高校德育管理者或民族工作者之间, 高校德育管理者与地方少数民族联谊会等上级部门之间, 也要多沟通, 打开一条民族工作的畅通渠道, 由点带面, 形成统一的联动工作机制。

2.3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科学导向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来自不同的地域, 属于不同的民族, 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有的性格孤僻、有的性情粗犷豪爽、有的小气、有的大度……, 总之, 千姿百态。因此,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 正确引导, 科学管理, 树立“没有不可造之才, 只有不会造之才”的育人思想。

对于学校德育管理者来说, 要做到不放大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不埋没学生的优点和成绩。不能揪着学生的缺点不放, 而要采取单独谈话、公开表扬等方式, 对其优点加以肯定, 对其缺点加以适当、无形的抑制, 变被动为主动, 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无形中去掉身上的缺点, 树立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在与同学打成一片的同时, 也能为课余活动增添别样的色彩。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 如何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 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也多了一份忧虑,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边远山区, 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而且采用本民族语言教学, 少数课程开设滞后, 出现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掉队的现象。对此, 从辅导员到德育管理者, 都需要通过各种渠道, 及时地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采用集体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打开问题的症结, 做到对症下药, 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因此, 学校民族工作在常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作为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 要找准工作的正确方向, 明确管理的思路,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培养和提高自身创新教育方法。以对民族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高校民族工作。

结束语:高职院校面对少数民族学生, 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全身心地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 鼓励他们充满信心, 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不断提高自我, 早日成才。按照党的民族政策、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是我们学校民族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丽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黑龙江史志, 2007, (12) .

[2]孙彬.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改探索, 2007, (6) .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 篇11

关键词:工科院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01-01

山东轻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近年来其不断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发挥工科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专业优势,弥补其在知识结构、性格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缩短或消除大学生毕业走入社會的不适应期,培养了大批实战型大学生,其创业教育走在了齐鲁高校的前列。鉴于此,本文选取山东轻工业学院为典例,通过剖析其创业教育的发展特色,进而为地方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某些借鉴。

1 创业教育之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创业基本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开设课程、筹措资金、提供咨询、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备自己开办公司的能力。具体来讲,大学生创业教育包含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普及大学生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大学生创业人格等主要内容。

2 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之困境

(1)创业教育精英化。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从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始的,因此,刚刚诞生就打上了精英教育的烙印。在后来各大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精英化现象。(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化。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两大群体:一是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二是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各学院辅导员。两类教师群体的共同弱点是无创业实践经验,或者说相对较少。(3)创业教育校内资源分散化。高校创业教育涉及学校多个部门,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并未整合或虽已整合但力度不大,这也是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一大因素。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再加之隶属于不同部门,如果连这些有限的教育资源都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那么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而已,使工科学生所学创业知识不系统,缺乏全面性和前沿性。有些工科高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仅是公共选修课,学分低,门数少,而重复率又很高,连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都无法满足,更别提普及到普通大学生了。(5)缺乏校园创业文化气息。与财经类或某些综合类高校相比,我国大部分的工科院校创业文化气息则相形见绌,尚未形成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工科院校缺乏校园创业文化气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上,很少看到创业类活动的身影。

3 地方工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之路径选择

3.1 学高为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实施成功与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基于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标准的综合考量,山东轻院力避“纸上谈兵”式理论型创业指导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了一支内外结合、专兼结合、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的创业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此外,该校还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创业知识,选派青年教师以挂职学习的形式到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

3.2 融会贯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渗透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工科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主动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班级课程授教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符合专业方向发展和适应未来创新创业需要的能力框架,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将创业教育渗透进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进入专业课堂,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环节,将创业实战型人才的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中。

3.3 课程育人,按工科专业需求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最直接平台,也是对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兴趣,提高创业能力最基础性的平台。山东轻院结合工科院校特点,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校内外专家自编了高质量的创业教材,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改革。

该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工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包括《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有《企业家与创业管理》、《金融市场学》等25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创业类课程,每个工科专业的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工科专业,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是山东轻院创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3.4 实践育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无缝对接

对于工科院校来讲,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创业实践的开展,尽可能地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成果的转化。

其一,开发校内市场,搭建创业实验区和工作室。该校与中国联通、团省委合作,联合成立了山东轻工业学院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并为该社提供了近千平米的免费创业场所。其二,与企业合作,搭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大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得到实战锻炼。与企业合作,搭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3.5 文化育人,校园创业文化暗香涌动

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篇12

1 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现状

1) 考试作弊与创作抄袭。考试作弊在当代大学生中已不足为奇。在高等美术院校中, 有的大学生平时不刻苦学习, 考试时为了能够蒙混过关, 通常在美术理论或通识教育课程考试中, 采取夹带书籍、纸条或偷看别人试卷等错误行为, 甚至在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中, 还雇佣“枪手”代考,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 有些大学生为了应付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要求, 在日常专业创作、毕业展示创作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抄袭, 将校内外往届优秀学生美术作品的整体或部分直接据为己用, 从而形成艺术创作的不诚信现象。

2) 拖欠学费与逃脱贷款。学费是在校大学生应按时按量支付给所在高校的基本学习费用。在高等美术院校中, 不少大学生将家长给的学费挪作他用, 经常用于从事网络炒股、美术培训班创业等经营性活动, 甚至直接消耗于吃喝玩乐等消费性活动之中。由于高等美术院校的学费相对较高, 导致学生拖欠后的学费数额居高不下、量大惊人, 某些学生在毕业前为了还清学费, 甚至做出铤而走险的违法违规行为。众所周知,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 它以大学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 可如今美术院校大学生的还贷情况却普遍不尽人意, 不少学生毕业后迟迟不归还贷款, 甚至有意拖欠。

3) 就业违约与创业造假。就业签约是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签订的法定合同, 也是规范双方行为的重要方式。在高等美术院校中, 有少数毕业生在择业时自愿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但往往事后却不履行就业合同规定的义务, 随意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 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现阶段, 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创业者逐年增多,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为了在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时容易通过资质审核, 便采取资产、资金作假等不良行为。甚至在具体商业活动中为给个人增加亮点, 还采取伪造专业成绩、学校评语, 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 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这些现象的发生, 都与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2 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 社会诚信环境不佳。我国正处于在市场经济发展和逐步成熟阶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一部分人的求利心理, 导致了社会各领域的诚信危机, 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 社会上便出现许多诚信失范行为和现象。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这些现象使得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美术院校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诚信品质, 并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 为了个人眼前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

2) 学校诚信教育不够。诚信教育力度不够是高等美术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据了解, 大多数美术院校没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内容安排, 没有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落实措施, 在教育内容上, 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 不能贴近美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口头说教”和“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重灌输, 轻实践;在教育的实效性上, 问题研究不深, 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大多数专业教师只注重艺术专业方面的教学, 基本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与诚信教育。同时学生政工干部配备不足, 也是高等美术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 导致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只能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从而导致对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不到位的。

3) 家庭诚信引导不力。家庭诚信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 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的一代且家庭条件较好者居多, 他们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 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 大多数学生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 只重视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的好坏, 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养成引导, 对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正确的行为影响子女, 特别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行为, 也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健康影响, 从而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3 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建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高等学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 诚信的学校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由于美术院校学生和专业的特殊性, 使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来说显得任务更加复杂艰巨。

1) 立德树人要突出诚信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众所周知, 诚信是大学生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为此, 高等美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欣赏”或“为艺术而艺术”的实际情况, 把诚信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看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树立“讲诚信光荣, 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 进一步提高诚信意识。

2) 课堂教学要重视诚信教育。课堂教学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渠道。高等美术院校的诚信课堂教育, 一方面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 重点突出诚信教育在“两课”中的分量, 突破过去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论道德的空洞说教, 尽可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避免假大空, 促进诚信教育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另一方面要依托艺术专业课的教学, 对于很多的中高年级的美术院校学生来说, 自身精力主要是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作, 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任课教师, 因此学校要充分运用专业课的时间, 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要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诚信教育, 使学生不仅明确诚信的丰富内涵, 更能理解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行业规范。

3) 校园文化要体现诚信教育。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 高等美术院校应可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 精心规划、创作和设置诚信教育专栏, 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灯箱, 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页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内容等, 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让学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受到教益。同时, 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 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载体, 用正面的舆论引导人, 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 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鉴于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学习分散性特点, 学校应特别通过学生班团、学生宿舍、专业团队等小型活动, 以主题讨论、思想交流等形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从而全面促进校园诚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长期化。

上一篇: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下一篇:节约型社会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