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教案

2024-08-01

民族语言教案(共13篇)

民族语言教案 篇1

语言与民族认同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信息的工具,语言不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且帮助塑造了人自身.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它使人们得以将客观事实进行分类、记忆、思维和总结.语言又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人们借此传播信息、介绍经验,表达感情.而民族语言的认同又是各个民族集团最有特征的行为,因而经常成为分辨不同民族的基本标志.

作 者:高梅 Gao Mei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宁夏,银川,750021刊 名:满族研究 PKU英文刊名:MANCHU MINORITY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H2关键词:语言 民族 认同 文化

民族语言教案 篇2

(1) 在宋代, 人们形容柳永的词很普及, 说“有水井处即有柳词”。当下中国, “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 PK一词一夜间成为中国人最时髦的用语之一, 甚至成为报刊的大标题, 可谓“有汉语处即有PK”。

(2) “你们俩PK一下”, 现在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 已成为国人的一种语言习惯, 以下句式很典型:“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 我约了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 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 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随后, 我们去KTV, 大唱卡拉OK。”当前, 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英语缩写:VCD、CD、DVD、CEO、ISO……商品、广告、路牌甚至警车、政府机关门牌上, 都是英文。日常对话中, “Bye”代替了“再见”, “WC”代替了“厕所”, 年轻人喜欢用英文名。

(3) 这种汉语英语化的现象不仅仅在于个别词组, 也在于对汉语的传统句式的抛弃, 而采用英语的表达句式, 读起来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

(4) 有人说, 英文缩写是为了简洁明快, 殊不知“加入WTO”要发7个音、超过10画, 可“入世”无论读和写都更简洁;也有人说, 英语表达更严谨, 这种理由很难得到诸多语言专家和国人的许可;还有人说, 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与国外交流, 可是, 这并不意味着要破坏汉语的纯洁性。“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 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5) 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文化凝聚力及软实力。语言并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更是维护一个民族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载体。诗人荷尔德林曾说, 若词语破碎, 无物可存在。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更直白:语言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家。

(6) 不可否认, 英语在当今世界确有优势, 受它的影响不足为怪。不光是汉语, 其他语言包括处于霸权地位的英语都面临着其他语言要素冲击的现实。但是, 提倡维护汉语纯洁性, 谨慎汉语英语化的趋势, 并不是反对学英语本身, 也不是让汉语故步自封, 拒绝革新, 而是批判盲目崇拜英语的行为和心态。比如, 不少国人有种“耍酷”、以说几个英语单词为时尚的心态, 毫无原则地乱用, 毫无目的地滥用。

(7) 汉语中英语要素的注入, 是国际交往的必然结果。任何语言无法排斥外来词, 但问题是如何吸收和融合外来词, 使之与汉语相和谐。这是一个大挑战, 但并非不可完成, 比如对外来词汇进行恰到好处的翻译就值得提倡。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比如“沙发”“巧克力”“可乐”“因特网”“超市”“黑客”等词就很好地解决了外来词到汉语的转化。

(摘自《环球时报》2006年6月6日, 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文章第 (1) 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汉语英语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3.请概述文章第 (4) 段的主要内容。

4.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当心汉语英语化”?

5.汉语中英语要素的注入, 是国际交往的必然结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呢?

《民族语言当珍惜》参考答案:

珍爱民族语言 弘扬民族文化 篇3

语言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形式,充满了美感。法国小说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到:“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从中我们能够感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假如一个民族没有了语言,那么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同样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儿女们的骄傲,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的象征。汉语有词汇丰富,语言清晰,音节响亮等特点,她充满了朴素美、简洁美、流畅美,充满了文化、智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汉语表达正在逐渐失去它的丰富性,正在遭受践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语言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非文化的倾向,正在背离汉语的基本语言规则,表现出明显的随心所欲,或生造词句,或移花接木,或中西杂糅,或枯燥干瘪,不伦不类,令人费解,使原本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汉语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感染力。如现在形容女孩子漂亮,只有一个字:“靓”,形容小伙子英俊潇洒也只有一个字:“酷”。漂亮到什么程度,英俊到什么地步,不清楚,看似简洁却失去了汉语的丰富表现力。再如铺天盖地的广告用语也使我们的汉语受到了挑战,商家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故意运用一些同音或谐音的词语,殊不知可谓贻害无穷。如网络公司将“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而多功能明目器的广告语则将“一鸣惊人”写成“一明惊人”,“默默无闻”被蚊香广告改成了“默默无蚊”,“一见倾心”被汽车广告改成了“一箭倾心”,“马到成功”被打字机广告改成了“码到成功”等等,这些改写的成语很容易误导学生,不仅让做老师的教起来困难,也成为困扰家长的一道难题,更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港台词语及外来词语的大量涌入也使汉语变得不伦不类。爸爸妈妈被“爹地”“妈咪”所替代。还有一些任意生造、组合的词语,将不能减缩的词语简单化,将不能重叠的词语叠词化。如把“儿童文学”叫做“儿文”,“通货膨胀”叫做“通膨”,将“风波”叠化为“风风波波”,“牵挂”叠化为“牵牵挂挂”,生硬别扭,影响了汉语的表达。除此之外,不能正确造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语法错误也是汉语表达中常出现的问题。例如,“三位同学们”“正在上了课”“由于他的帮助,使我度过了难关”等等说法经常能够遇到。

以上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注意,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学习国家有关汉语规范化的各项规定,要带头说普通话,使汉语规范化贯穿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珍爱我们的民族语言,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规范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 篇4

——蔡甸区玉贤中心小学关于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自评报告

作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基础阵地,学校肩负着规范语言文字,提高师生

语言文字修养,加大师生的人生厚度,提高师生的人生品位,弘扬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及普通话、实施社会用字规

范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落实上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通知精

神,迎接“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评估验收,我校积极宣传、精心准备、扎

实工作,掀起了规范校园用语用字工作的热潮。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玉贤中心小学创办于一九四六年,学校座落在汉沙公路西侧,北邻玉贤中学,学校

服务范围为五个自然村及镇直机关。学校占地16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学校各功

能室俱全,教学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和谐。

学校办学思想明确,提出了“学校高档次,教师高品位,学生高素质,管理高效率”的办学目标和新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突

出管理创新,以教科研兴校为特色。二○○二年完成市级科研课题,结题论文被区、市

评为一等奖,并选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教育文献《现化教育管理与实践指导丛书》一

书,并评为大赛一等奖。

在历代玉贤中心小学同仁的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近几年来,学校也先后被授予“教育管理年先进单位”、“蔡甸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蔡甸区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称号。

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242人,教职工34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优秀青年教

师8人;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24人。适龄教师普通话参评率100%,语文教师10

人,一级乙等4人,二级甲等6 人;非语文教师22人,二级甲等2人,二级乙等20

人;教职员工普通话培训测试达标率100%。

二、自评过程及结果

学校始终坚持把评估过程当作一次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根据区教育局要求,我校迅速成立了由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的“自评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小组反复认真领会了国家语委《关于进

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武汉市

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考核标准》等文件精神,实事求是,严格对照标准检查落实,并坚持做到边评边改。学校根据《武汉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分细则(中小学和幼儿园)》,从评估方案的四个指标对档案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完善。自评基本情况如下:

A:组织管理得分:35.5分

B: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得分:24分

C: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能力得分:25分

D:宣传科研及特色得分:13分

自评总分:97.5分

三、具体措施

(一)成立专班,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拥有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加强了领导,进行严格的管理,才能出色的完成此次创建工作。

1.成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书记周曙光、校长吴礼敏为组长,副校长樊荣、朱华仕、张卫芳为副组长,黄艳芳、吴晶、丁叶进、冯辉、方磊、吴倩、胡艳琴为组员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办公室”。

2.制定工作计划,健全规章制度。

我校将语言文字纳入到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做到有计划、有检查落实、有总结。在创建过程中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专项工作计划。

学校还相续完善了《玉贤中心小学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法”及湖北省实施办法的意见》、《玉贤中心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玉贤中心小学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考核办法》及《玉贤中心小学用语用字监督及督促整改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在岗教师必须持普通话合格证书才能上岗,从而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二)营造氛围,创设用语用字的良好环境。

1.设置提示性标牌和条幅

在创建伊始阶段,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就着手规划了提示性标语牌和条幅的内容及设置地点,并规范化的进行了设置。学校教学楼上设置“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永久提示性标语;学校悬挂“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做文明人”标语条幅;教师办公室摆放了“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提示牌;教室门上及楼梯间张贴了“请说普通话、请

写规范字”提示语。

2.全力加大标准、优美的语言宣传力度。

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夕会等时间,学科任课教师利用课堂主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学校黑板报开辟专栏,宣传“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相关内容;学校少先队广播站每周向师生宣传规范用字用语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班级白板开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专栏,对各项成果进行展示。

3.广泛开展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水平,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1)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教导处强化检查。

教导处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并进行强化检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坚持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评估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领导平时注重查堂,发现使用方言进行讲课和板书用字不规范的教师及时提出意见,帮助改进,并将检查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

(2)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班级考核和师生评优评先的条件。

根据《玉贤中心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玉贤中心小学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考核办法》等制度要求,学校把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要求学生上课下课都坚持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并将此作为班级评先、学生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还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管理,不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教师不能评先、评优,并扣除量化分,所在教研组、备课组不得参与评先。

(3)教师活动及成果。

学校党政工团多次举办教职工“师德”、“读书”等主题演讲活动,将普通话水平列入评分标准中。学校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诗歌朗诵会,定期举行教师普通话比赛、三笔字等比赛。并将这些比赛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受到感染,让语言文字规范化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竞赛活动,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省级、区级竞赛中,包括论文、书法、案例、指导奖等获奖人次分别为国家级3人,省级2人,市级11人,区级12人。

(4)学生活动及成果。

学校以学生活动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充满幸福的校园生活,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通过一系列“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啄木鸟在行动!”,到玉贤大街发放推普资料等活动,让孩子们沐浴在语言

文字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尽情地歌唱。

精心组织每年的“推普周”活动。“推普周”是学校开展语言文字宣传和实践活动的最好契机,我校做到了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按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员工使用普通话的意识,提升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竞赛活动,近两年,在武汉市第三届小学规范汉字书写竞赛中16人获奖,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小学生知识画报比赛中7人获奖,在蔡甸区艺术小人才诗歌朗诵比赛中2人获奖,在“爱我家乡,清洁家园”征文活动中4人获奖。

四、反思与感悟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一)学生生源复杂,部分学生方言太重,普通话训练难度比较大。

(二)语言文字工作向家庭、社会的辐射力度还不够大。

(三)个别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偶尔会使用一些方言和不规范字。

(四)在积极开展语言文字的科研工作及成果方面有所欠缺。

我们将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评估为动力,齐心协力,扎实开展活动,加大整改力度,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工作,营造一个纯洁的语言文字环境,使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更加规范,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玉贤中心小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 篇5

(文章摘自:http:///)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内涵外延等方面都与一般的文学有着不同之处,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性

这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最主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民族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中虽然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作家个人的文化底蕴、文学内涵、创作技巧和个性化的思想认识,但作家在本民族生活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浸淫其中,民族文化成为其深层意识的组成部分,在作品中总是以各种方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祖先为西域色目人,他本人生长于中原和江南,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教育,擅长诗词和篆刻书画,但他的某些诗词中却仍有着浓郁的北方民族的风味。

民族语言教案 篇6

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大学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西方文论、比较文学、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美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应用语言学、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中文信息处理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汉语言文学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

民族语言教案 篇7

关键词:民族学视角,主体民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所占比重最大,多民族的构成决定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多元性。而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母语维持问题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多语言文化国家地区的留存,提出主体民族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当前人们的呼声,是推行语言文化、加强民族沟通的重点。

语言是文化载体,象征着一个民族。语言不仅是用于沟通的工具,它的转变轨迹也能反映出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变化与发展。民族视角下的语言学习是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目标,教育的对象也应更广泛全面,而不是仅仅限于少数民族群体自身的教育。民族的多元化教育要求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民族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融入现代社会,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同样,主体民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了解,是对少数民族的接纳与认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繁荣。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存在方式,增进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了解,不论对于社会成员自身还是民族发展及国家稳固,都是有所裨益的。

一、社会成员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英语的普及,在推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造成人们对于自己母语的不以为意。语文教育是培养我们民族情结、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而人们对于母语的轻视,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层。中国主体民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危机,少数民族的一些语言风俗文化更是难以为继。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各类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文化现象,是每个民族千百年来的经验与积累,是人类重要的财富。各民族语言中已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蒙古族一族,整理出来与读者见面的史传文学名著有: 《蒙古秘史》、英雄史诗《勇士鼓那干》、长篇历史小说《泣红亭》等,而这些不过是少数民族文化作品中极少的一部分。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语言的衰亡,也是文化的衰亡。语言的丧失,将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播,青少年在各种语言文字的冲击下,也会失去对本土语言的认知。作为占中国总人数大多数的汉族,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将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留存与开拓提供更大的可能。

语言是语言使用者对外在世界进行认知时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主体民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有利于多元文化思维的培养,为研究民族语言变迁、理解民族价值打下基础,融入少数民族成员本身的视角,更为客观准确地对民族语言文化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主体民族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体现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的同时,也加强少数民族成员对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二、民族方面考虑,主体民族了解少数语言文化的学习加强民族间的互相理解,减少民族间的矛盾

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大多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语言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会不同,在一定基础上也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障碍。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误解,在追求强烈认同感的民族情绪下,很容易使冲突升级,甚至产生暴力行动,造成大量的死伤,对社会安全造成持久性威胁,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和平。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重在交流与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是如此。不同的文化间不能直接融合,近来频发的民族暴力事件对所有民族都起着警示作用。不同的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汉族文化并不能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替代。主体民族在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要学会包容与尊重语言文化的差异,鉴别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吸取长处,丰富自身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代表着主体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尊重与认同。想要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与矛盾,了解彼此的文化是重要的一步。这样,在民族之间产生文化差异时,才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和处理问题,有效减少民族间冲突,解决民族间矛盾,

三、国家方面看,主体民族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有益于国家的稳固与统一,加快与世界接轨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方式多为群散杂居,各民族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但由于少数民族的分布不集中,为民族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展开制造了难度。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孩子进入主流的同时,能够传播科学知识与民族文化,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共繁荣。

主体民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维持了汉族与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深化了汉族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在减少民族矛盾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中国各民族一起发展,共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教育难以实施的难题。主体民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时候必须明确目标,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不仅是多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培养其多元化思维。在学习的同时,应学会借鉴不同语言文化中的长处,促进少数民族特色语言文化的生长与自身发展。

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宝贵的经验积累,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一部分,占据着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反应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是值得主体民族去了解并推广的瑰宝。主体民族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少数民族适应新社会,在尊重其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改正语言文化中不合时宜落后的地方,扩大其理解世界的视角,跟紧时代脚步,做到与时俱进。

四、结束语

民族声乐语言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民族声乐  语言  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渐发展壮大的中国民族声乐成为了一种代表着民族气节、品质和个性、民族群众的审美特征和欣赏习惯的中国式歌唱艺术。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者而言,应该明白咬字归韵是语言和发音的双重结合,是乐感和情感的双重体味,只有在语言上多花力气多下功夫,才能顺畅完整地表达民族声乐的美感,传递民族声乐的内在情感,让中华民族声乐在世界乐坛上绽放更强烈的光芒。

一、 语言是民族声乐的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然也拥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而民族声乐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1324年的《中原音韵》中,先人就已经对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如何更准确地掌握民族语言的要领做了重点阐述。我国民间流传的“以字引腔”的民族声乐训练方法也是对语言是演唱基础的反映。民族声乐学派中流传至今的“谁说得动听(朗诵好),谁就能够歌唱”,更是对语言在民族声乐中重要作用的肯定。

在歌剧《江姐》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唱段中,江姐的扮演者金曼老师字正腔圆地唱出了“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征途上不怕火海刀山,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的歌词,尽管歌词简短,却因为金曼老师语言的强烈有力,将江姐一心为党、全心为民的信念直接表达了出来,奠定了整个唱段刚正不阿的情感基础。

二、语言是民族声乐风格的构成要素

风格是每部民族声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的生动体现。得益于多民族的国家特征,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因民族而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意味着我国的民族声乐拥有五十六种不同的风格。而在民族声乐风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语言是首当其冲的,每一种民族声乐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和推动。

以《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选段为例,这一选段就主要采用了川剧的唱腔,这是因为川剧高腔极具戏剧性,尤其是其中的“一字腔”特别适合用来细致的表达人物情感。《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是语言风格非常鲜明的一段,它采用慢板唱作,演唱者要认真仔细地拼读每一个音节,用微弱的声音唱清每一个字词。这种语言样式的选择是对《江姐》歌剧风格的强大塑造,传神地表达了江姐的人生中在崇高的信仰之外,很难为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生命考虑的生命感悟。此外,演唱者采用了过腔接字的气息与声控连贯方式,把两个字的开头和结尾相连,将前一个字的字尾送至后一个字的字头,唱出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主人翁心境,给听众带来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展现了主人公的女性独有气质。

三、语言民族声乐艺术质量的评判标准

对于民族声乐而言,语言是衡量民族声乐艺术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声与字结合的好坏对演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气与音的结合、声区之间的结合和声与字之间的结合是民族声乐中演唱者发声的普遍规律,而声音的美化是依附于字正腔圆存在的,只有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才能使民族声乐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所说的发音和字音的要求,事实上就是对语言的具体要求,每一位民族声乐演唱者都必须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和语言美化技巧,这样才能提高整部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品质。

歌剧《江姐》就通过语言的别样应用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质量。在《江姐》的许多唱段中,带有装饰音的语言和旋律多次出现,这就为原本平铺直叙的唱段带来了一些细小的变化,却强化了整个唱段的表现力,丰富了人物的立体形象,形成了整部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升华了整部作品的艺术品质,给听众带来了难以忘怀的艺术体验。同样在“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中,作为装饰音“蚕”和“赠”的装饰音唱的圆滑灵巧,瞬间将该唱段的艺术层面提升了一个高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追求美感和情感体验是其恒久不变的目标,而要想达到民族声乐的理想状态,就必须打好民族声乐的语言基础。语言是民族声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族声乐成功演绎的重要基础。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准确地掌握某部民族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品读某部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一部民族声乐作品的优良程度也与其语言息息相关,同时也必然离不开用心提炼的语言和清晰美妙的发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关注民族声乐语言的发展,这正是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方向和阶段,是应该被推而广之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岩.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J].艺海,2014,(08).

[2]张端.论民族歌剧《江姐》的演唱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14,(21).

民族语言教案 篇9

滇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初探-来自保山学院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就读保山学院的来自滇西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滇西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积极,他们在情感上对本民族语言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高度认同普通话和英语的有用性和社会地位,认识到学好普通话和英语的重要性.

作 者:王丽 Wang Li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刊 名:保山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6) 分类号:H1 关键词:滇西   少数民族大学生   语言态度  

民族语言教案 篇10

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在原维哈柯语言文学系一分为二的基础上于2004年4月15日正式成立的。这是全国唯一的也是国际上唯一的以维吾尔语言文学命名的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建立最早的几个专业之一,设立于1951年。1952年北京大学东语系维吾尔语科的全体师生并入,隶属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86年2月她与哈萨克、柯尔克孜语言文学等专业一起独立建系,曾被称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系”、“突厥语言文化系”、“维哈柯语言文学系”等。维吾尔语言文学系自从2004年4月15日正式成立之后,标志着该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她的成立预示着维吾尔语言文学学科今后将得到更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经过近半个世纪教学科研活动的锤炼,该专业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本系成立以前先后有李森、哈米提•铁木尔、耿世民、米尔苏力唐、刘学珍、魏翠

一、胡振华、高士杰、易坤琇、潘振宇、吐尔逊•吾守尔、夏木西丁、吾普尔江、董文芳、王德文、吐尔逊•阿尤甫、丁文楼、毕桪、王庭杰、王振忠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在该专业执教。目前我系教职工共有15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我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研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些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科研成果令世人瞩目。目前,我系教师已出版50多部专著、译著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100多篇。其中耿世民教授的《维吾尔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哈米提教授的《现代维吾尔语语法》(形态学)、阿布都鲁甫教授的《维吾尔语词汇学》、吐尔逊•阿尤甫教授和买提热依木教授编译出版的回鹘文文献《金光明经》、力提甫教授主编的《阿尔泰语言学导论》等一批学术论著分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我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半个世纪以来,本专业先后有18人曾经或正在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奥地利、荷兰、埃及、伊拉克、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工作、讲学、访问研究、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同时邀请这些国家的学者来我系进行学术访问或讲学10多人次,为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扩大该系和我校乃至我国突厥语言学科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全国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以及作为国家保护和扶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已于1979年起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起招收博士生。目前我系的教学活动覆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修生、本科生等各个层面,专业主要有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和维英汉翻译专业。主干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突厥语概论》、《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中亚概论》、《现代维吾尔语》、《古代突厥语》、《察合台维吾尔语》、《论文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贸易翻译》、《维吾尔现代文学》、《维吾尔文学史》、《当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维吾尔族历史》、《高级汉语》、《外语》、《计算机应用》、《法学概论》、《新疆地区经济》等等。其中古代突厥语、察合台维吾尔语等课程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教学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国内前列。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办学规模上的定位,即以本科生教学为主,以逐年扩大研究生规模为目标以及每年招收40名以上本科生和10名以上研究生的规划应保留。到2020年前这种办学规模应有大的改变,既逐步以研究生的培养为主,以本科生培养为副。而且在研究生里博士生为主,硕士生为副。同样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远程教学为副,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抓紧培养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一方面保证目前领先地位,另一方保证师资队伍中后继有人。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将转变观点,与时俱进,变模本灌输型为辨析民主性、变德智分离型为全面素质型,变传统封闭型为现代开放性。

民族语言教案 篇11

关键词:民族意识(ментальность);语言文化学;世界观

作者简介:曹晓蕾,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语言文化学的宗旨就是不断探索体现存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语言手段,并运用阐释的方法揭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智特点”(班文超,2011)。这里的“民族心智”就是我们要说的“ментальность”,我们译为“民族意识”[1],并将其与“ментальтет”看做同义词进行语言文化学分析,希望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有所补益。

В.А马斯洛娃认为 “民族意识”是语言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她引用В.В.科列索夫的解释对该术语下了一个语言文化学的定义,本文也采用该定义,即“民族意识是母语范畴和形式中的世界观,在认识过程中联接了民族性格典型表现的理性、精神和意志性质”[2]。这就揭示了民族意识首先是语言的一种表现,且在文化中没有民族意识囊括不到的东西,在潜意识层面民族意识的内容甚至比文化更广,更深刻。

在现代语言文化学领域民族意识可用于两个语义层面:一是当涉及到人们意识的民族或社会潜质时,二是试图证明精神统一和民族完整的根源时。从这些层面出发,该术语可用于认知语言文化学领域。该领域学者致力于研究民族意识与文化义素、语言意识、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侧重表现民族意识的语言手段,如A.H.列昂捷夫、B.B.沃罗比约夫、В.В.科列索夫。他们认为语言是固存民族意识的主要手段,试图通过民族意识的基本单位“心智概念(концепт)”在语言意识的基础上构建语言世界图景。“我们寻求民族意识的常体、普遍的类型,它们间接地通过语言和篇章,在比较不同经验材料后可被恢复。这些经验材料有: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想、习俗、情感和信仰等,它们被民族集体意识所接受,在其语言中得到反映”(Колесов,2003)。 正是特定民族语言群体积累的语言经验、知识和文化构成了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民族意识。

В. Н捷利娅学派从成语研究的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了语言文化学分析,认为成语反映了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民族自我意识。她特别关注成语词组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在形成普遍民族意识中的作用。从语言强制形成民族文化世界观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设”出发,捷利娅得出结论“成语的民族文化伴随意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它通过反映在该民族特有的成语形象中的朴素世界观强加在语言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之中,并促使其与语言使用一起代代相承”(Телия,1996)。 因此作为民族文化聚合体的成语不仅有称名意义还可以传承反映在民族意识的显著特点之中的世界观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民族意识的“传送机”。

将民族意识与语言个性理论相联系是对其进行语言文化学分析的又一有益方向。О.А.列昂托维奇将语言个性定义为“民族交际的特定方式,具备民族意识、世界图景和价值体系的文化内涵,形成特定的认知方式、语言和行为规范,并促使跨文化交际的转型”(Леонтович,2002)。他倾向于从民族性格、概念范畴、价值层级、集体|个体个性等角度研究语言个性问题,其中就包括从民族意识的特点入手。Ю. Н.卡拉乌洛夫侧重语言个性中世界观的评价的要素,认为价值体系尤其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意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价值体系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语言可以反映世界形象和价值体系,这些语言的世界形象和价值体系便构成了一个人民族意识的基础(张亚楠,2013)。

因此,民族意识这一概念在语言文化学中获得了丰富的意蕴,不仅可用作大型社会群体文化定型的依据揭示整个社会精神倾向的特征,还可用于解释少数人或个人的思维方式、信仰形态和精神风貌。上述语言学家结合自己的科研重点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该术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仍缺乏专门系统的语言文化学分析,我们认为民族意识的语言文化学分析还可从更多角度进行,比如从一些构成民族意识深层底蕴和价值内核的文化现象入手:神话传说、宗教教义、民俗仪式等,这有待语言文化学工作者进一步的延伸和开拓,谨希望我们的论述能对该课题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注释:

[1]参见彭文钊,赵亮在《语言文化学——俄罗斯现代语言学丛书》一书中的翻译,第33页。

[2]参考杨明天译《语言与心智》(В. В. 科列索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0页。

参考文献:

[1]班文涛.《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哲学理据及研究学派》.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张雅楠.《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个性——以俄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3.

[3]Караулов Ю.Н. Русская 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 и задачи ее изучения. М., 1989.

[4]Колесов В. В. Язык и ментальность.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3. С.14.

[5]Леонтович О.А. Русские и американцы: парадоксы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щения. Волгоград,2002. С.123.

[6]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M. , 2004.

民族语言教案 篇12

Greenfield (1972) 在研究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使用时, 第一次分析了语域理论。他对纽约市的波多黎各社区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结果发现西班牙语在非正式语域中会被用到, 比如说“家庭”和“朋友之间”。英语被用在正式语域或人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时, 如“宗教”、“教育”和“职业”。虽然他的实验验证了语域概念的理论, 但我们在实践中由于不会分类语域而不懂如何辨别不同语域。他认为不同语言社区之间的语域是不同的。

Colin·Baker (1992) 在《态度和语言》一书中对语言态度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回顾并探索了一些实际问题。这本书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 对态度的本质, 定位进行了阐释。

(2) 少数民族语言态度、双语态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对语言态度的先前研究局限在他们对个别语言态度的研究上 (比如说, 对法语的态度 (加拿大) 和对威尔士的态度等) 。然而对双语的调查显然被忽视了。先前的研究把对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研究和对双语态度的研究弄混淆了。他重新明确了双语态度和单语态度的不同之处。

(3) 语言态度的改变和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领域语言态度的变化被第一次提出来了。一种语言濒危时, 这种语言和文化将会通过教育政策被公开性的保护。通常意义上来讲, 一种语言态度的变化趋势将会从根本上决定一种语言保持的成功与否。尽管有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但其潜在的部分问题是语言态度改变的关键。

(4) 通过问卷对威尔士语言态度的调查。

陈淑娇 (1992) 在她的博士论文《费城华语社区语言保持和语言转变》中对费城华裔美国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调查。参与者共有32个孩子和39个成年人。这篇论文探索了在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城市和郊区两代华裔家庭人之间对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保持和转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的使用频率和语言态度与他们的身份认同, 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保持和语言转变有密切联系;在语言环境不同时, 如在华语社区和美国学校, 语言功能和语言态度有一定关系。

徐大明和陈松岑 (2005) 在新加坡的华人社区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共有三大发现:第一点就是华人在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过程中是有差异的。第二点就是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使用一种语言与对话者进行交谈。最后一点是在解释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时, 教育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另外一些社会因素, 如性别, 年龄, 职业, 教育水平, 家庭收入, 家庭条件只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托马斯和罗伯特 (2011) 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在北威尔士少数民族语言课堂内外对双语学生的语言使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他们对双语持肯定态度, 使用英语的趋势清晰。

2 国内研究

自从这些年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以来, 许多研究者都开始研究人们对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研究。以下部分将一一回顾。

戴庆厦是中央民族大学是最早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之一。他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藏语系语言和社会语言学方面。从1958年到现在, 他写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有27部作品和超过280篇论文, 他的作品涵盖少数民族语言的多种研究范围, 如语音学、语言保持、词典编纂、语言政策和规划、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问题、双语和双语教育的类型学等。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关于语言现状, 包括语言使用和一些关注语言态度的论文。例如, 戴庆厦和张弼弘 (1990) 在“论仫佬族的语言观念”中对仫佬人进行了研究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比起采取积极态度学习其他语言来说, 仫佬人更喜欢使用仫佬语。戴庆厦和陈卫东 (1997) 发表的“论普米族的语言观念”中做了关于普米族人语言态度的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对普米族汉语和母语采取了开放的态度。戴庆厦 (2010) 详细阐述了语言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的趋势。应该还指出在2010年, 戴庆厦还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书。这些书在中国不仅代表描述语言现状的宝贵经验, 对于社会语言学家而言, 也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研究并拓展他们的观点。

万明钢和王鉴 (1997) 使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 对生活在西藏的藏族双语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这些藏族双语人对藏语有深深的感情并倾向于把它保持下来。他们对汉语持有理性的态度, 认为这是一种交流工具。

王远新 (2008) 在“湖南省城步县长安营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中对苗族和侗族对汉语普通话和其他在村子中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他们对语言的评价具有先后顺::他们高度赞扬汉语普通话和长安营语, 其次是苗族语言和侗族语言。

卫炜 (2008) 在“甘洛县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态度”中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甘洛县的彝族语言的使用和态度。结果表明:在村子里彝族语言是最首选语言;彝-汉双语人很常见;彝族语言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王远新 (2009) 在“河北省抚宁县朝鲜族村的语言使用状况和双语教学”中对河北抚宁朝鲜族的语言使用和双语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使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客观地说, 朝鲜语的群体团结性比汉语普通话高;人们对汉语普通话采取积极的态度, 认为它的社会地位和功能高于朝鲜语。这一结果与当地语言使用的状况一致。

包桂花 (2010) 在“阜蒙蒙古族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中经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倾向于使用蒙古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汉语;25-70岁大多为掌握蒙古语和汉语的双语人。大部分蒙古族有使用汉语的倾向。一些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和态度。

摘要:以往国内外提供了不少关于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在中国, 也有很多研究是调查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使用模式和语言态度。本文重点探讨总结中国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状况, 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少数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松岑. (1999)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 (1) 15-20.

[2]戴庆厦. (2008)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R].应用语言学讲座, (1) 20-25.

[3]王远新. (2008) .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调查及弱势和濒危语言的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 111-119.

民族教案 篇13

教计

通海三中政治教研组 顾绍彪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从材料﹑视频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本课,搜集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风俗习惯等具体资料。【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MV 学生活动:时政播评 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那么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示学习目标。

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围绕“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自主探究(P76-77)

导学问题:含义(重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

学生逐一回答,朗读。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概念文字不多,但是内涵很丰富。继续深入解析。

继续分步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①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吗?

②是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呢?为什么?

③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72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

④自治机关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是自治机关吗?

⑤拓展延伸:联系学过的“一国两制”内容,比较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析。(1)含义(重点)──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概念解析: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

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陕西省没有自治州和自治县。

拓展阅读:你知道吗?民族自治之最。

拓展阅读: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学生活动:思考西藏自治区政府与陕西省政府区别联系,进而突出其双重性地位。

.(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主要自治权: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自治权?

第一,立法自治权

事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等

第二,变通执行权 事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第三,经济自治权

事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第四,文化管理自治权

事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

第五,其他自治权

事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了解民族自治区之最。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认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思考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

展示课件材料----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是近100多年来,面对着外敌的入侵,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西藏人民抗英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同时,统一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为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归纳解析。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选择:

①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

a、“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b、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A、西藏农奴制;B、西藏发展成就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完成五个自治区名称标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各组讨论发言内容,灵活处理,引领学生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现实意义(显著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课堂练习:略

上一篇:自我介绍的作文:害羞的我下一篇:城乡居保信息采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