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2024-07-01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共8篇)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篇1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腾克中心校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腾克中心校成立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民族学校,民族学校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带有双重性质。因此,我校作为达斡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自2005年3月迁入新校址时起,我校在传承和保护达斡尔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作为民族学校却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达斡尔族民族特色。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校用图板、照片等形式介绍达斡尔族过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文化体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历史上,达斡尔人在生产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样生产、生活,为什么会形成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品质;通过展示曲棍球比赛、乌春表演、鲁日格勒舞蹈的图板,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活动,更加热爱本民族,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1、文化艺术活动以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活动。近几年,不论是校园文化艺术节还是艺术展演活动都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为主,如:“民族民间广场舞比赛”、“扳棍、劲力比赛”;“达斡尔族歌曲大赛”等等,不仅让学生收到了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艺术展演活动中,孟志娟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歌伴舞《四季歌》、吴永明老师的乌春表演、学生的舞蹈《鲁日格勒》等作为学校的保留节目、品牌节目曾参加过旗庆等多次全旗大型的文艺汇报演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内容。我校一直成立有文艺队,合唱队,有计划地排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如: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

我校的绘画小组开展的活动也以民族艺术为主体,如:“哈尼卡制作”、“剪纸”等都是绘画活动小组的主要教学内容,活动小组的艺术作品布置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活动室。

3、作为曲棍球基点校,我校积极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校曲棍球队成立于2004年,虽然开展时间短,校代表队积极参加旗举办的各种比赛,2006及2007年全旗曲棍球比赛中荣获道德风尚奖,并为上级输送了2名优秀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从而推动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三、以开展课程文化的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

1、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轴,介绍达斡尔族的历史、人物、文化、体育、服饰、风俗习惯,在授课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曲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达斡尔族的发展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坚韧、积极向上的品质,并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2、2009年4月,我校还增加了达斡尔族语言的课程内容。达斡尔族语言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趋于消失的势态,因此民族学校有责任开设达斡尔族语言传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会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今年,我校担任了自治区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申报了“达斡尔族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及“达斡尔族鲁日格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子课题,虽然处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但是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艺术和鲁日格勒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此项活动的成功开展必将会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进一步发展

学校坚持“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领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科研兴校”方略,建立并实施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修、研”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但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创成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腾克中心校所有师生必定会拿出我达斡尔族人具备的坚强不屈的品格,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一代一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腾克中心校

2009年6月9日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篇2

然而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期中, 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大量流入,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恶化, 本民族最传统的音乐文化逐渐被忽视,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如果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更谈不上接轨国际,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必须大力保护和弘扬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一、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是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母语”, 它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结着华夏祖先几千年的智慧和灵感, 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年来, 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了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 包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需要我们后代去继承和弘扬。

很多国家都把自己的母语音乐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 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育。马克思说过:“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而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是具有世界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音乐文化, 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 就不会更深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就更加谈不上继承和发展, 因此, 要通过民族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意识, 才能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二)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民族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知识教育, 更是一种审美教育、人文教育, 音乐是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贵教材。通过民族音乐教育,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提高他们对音乐文化艺术的品位,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为自己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 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对新生事物敏感, 一旦接受了民族音乐文化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满足, 他们必将对民族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民族音乐的功效才能在大学生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三) 加强高校 (尤其是音乐专业) 的民族音乐教育, 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强烈需求。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音乐需要全民去行动, 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强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 关键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树立其民族自豪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兴败的关键因素。然而以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来看, 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 关键是缺乏具有较高民族音乐素质的教师, 这就出现一个核心问题, 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因此,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和加大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力度, 扩大在校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 提高其民族音乐素质, 特别是音乐专业, 更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教师资源。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 由于国家和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音乐系, 以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教学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民族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 从2 0 0 1年国家制定《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 0 0 1—2 0 1 0) 》以来, 全国各教育部门和学校才对民族音乐教育开始重视, 但还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几所高校的深入观察, 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

过民族音乐教育。很多普通高校, 尤其是没有音乐系的理工科大学, 只注重本专业的科学文化教育, 音乐教育并没有被列入必修的课程, 更不用说民族音乐教育, 有的学校开设民族音乐教育的选修课, 也好像只是一个点缀, 起到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经调查, 非音乐专业选修过民族音乐类课程的学生仅占8%, 当问到不曾选过的学生原因时, 他们普遍认为学习这门课对自己的专业毫无用处, 可见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远远不够, 没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二) 教育方式有待转变, 大学生

对民族音乐兴趣的大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在开设民族音乐教育这门通识选修课的学校, 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古板, 一味地念课本, 教学语言居多, 欣赏音乐较少, 致使课堂气氛僵硬, 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某些高校音乐专业对民族音

乐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也不足。作为将来的教育工作者, 音乐专业师范类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对自身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是声乐、钢琴或者西洋乐器, 就一心研究自己的专业, 把声乐唱好、钢琴弹好就可以了, 始终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的作用和价值, 可见音乐系从管理上就没有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样怎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呢?

三、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策略

以上是现阶段高校民族音乐发展中暴露的几个问题, 笔者根据这几个问题, 针对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高校中设置的专业类别有很多, 笔者在此文章中将它分为两大类:非音乐专业和音乐专业, 笔者根据这两大类不同的特点, 寻找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措施, 以达到提高整个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

(一) 对高校非音乐专业设置民族音乐选修课,

1、重视民族音乐, 开设相关课程

现阶段, 高校各个专业的分类比较明确, 大部分学生仅仅单一学习本专业知识, 即使跨专业选课, 也很少选择音乐学院的课程, 笔者认为, 要想让民族音乐知识在普通高校的各个专业内得到普及, 学校必须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理念, 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 0 0 1—2 0 1 0年) 》要求, “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 完善教学制度, 开设相关课程, 如民族音乐基础课、欣赏课、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等等, 鼓励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

2、改进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当以情感教育为主, 欣赏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 学习各民族传统歌舞, 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带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带来的震撼, 加深对各民族的音乐特点、风格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这样能够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到本专业知识, 还能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课堂中, 缓解平时专业课学习紧张的压力, 同时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3、举办各类活动, 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由于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 忽视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因此认识不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对民族音乐也就毫无兴趣, 因此, 学校要在课外积极开展一些与民族音乐有关的活动, 比如民族音乐文化专题讲座, 民族音乐知识竞赛、民歌比赛、民族舞蹈比赛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使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乐趣, 直接地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二) 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音乐专业的学生, 毕业之后的发展道路大部分会从事表演或者教育工作, 更有义务学习好民族音乐, 自己对民族音乐知识学习、了解的多与少, 直接关系到踏上教育岗位后的教学水平, 关系到下一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学习, 因此, 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转变教育理念, 加大民族音乐教育力度

各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专业中地位的认识, 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基本的观念, 让全体领导和老师认识到发展本国民族音乐, 是发展本国音乐并且走向世界的根本之路, 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音乐系成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 专门负责搞好民族音乐教学、科研与实践, 加大教育力度, 进一步地培养出具有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高、中、小学音乐教师, 才能让中国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2、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施教者, 最基本要热爱、熟悉民族音乐, 自身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很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较强的民族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间以外, 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 切身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 对增强自身的知识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亲身的感受, 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热情, 和强烈的使命感, 以至于把自己这份热爱感染给每一位学生。

3、调整课程设置, 在基础课程中注入民族音乐内容

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 却很少有同学对民族音乐有深刻的了解, 这就需要学校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必修课程, 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 同时在基本的声乐、钢琴、舞蹈、器乐、试唱练耳课中, 也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渗透在里面。

4、让学生深入民间“采风”, 积累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

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 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依靠自身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 去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搜集民族民间音乐, 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将其保存下来, 在“采风”的过程中, 学生能亲身体验到民族音乐最传统的独特魅力, 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 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中的地位, 为了让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研究者, 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责任和义务, 鼓励大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专业素质, 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真正达到保护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华, 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当代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双语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125-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据2008年年底统计,新疆总人口21308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9448万,占新疆总人口的6075%。新疆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1]。文化传承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2],文章中对文化传承的主体界定在是少数民族范围。新疆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汇集了众多民族优秀文化,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众多优秀文化成果。文章利用调研期间考察的南、北疆基础教育的现状,意识到在学校教育穿插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是祖辈留传给后代们的丰厚遗产,它贯穿于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着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民族的身份象征[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新疆成为内地人争相旅游、参观的胜地,各种现代思潮冲击着本地区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减弱,以至民族技艺后继乏人,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迫在眉睫。

一、学校教育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冲击下,出现了主流文化冲击而产生的文化断层。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为了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4]。新疆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但是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加速衰退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对文化多样性造成直接威胁。民族传统文化衰退有诸多原因,学校教育的作用对其至关重要。

(一)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仅注重对考试课程的考核,并且以此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成绩。对民族文化特色科目的考核缺项,是少数民族本文化的传承存在着不可良性发展的软肋。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势必扼杀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现当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忽视,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造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教育的呆板,创新意识差。由于忽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民族文化课程,但并没有按照我国新的课程政策实施。在现今民族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疏离,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忽略了环境的适应性。

(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不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群眾较多,所以基础教育中民族教育的质量基本代表了整个自治区的水平。国家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发掘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生活化,在西部大开发轰轰烈烈进行的同时,汉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国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规定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适当的穿插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实现教育的在民族地区的生活化,因过于强调主流文化课程,人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关注意识淡薄。在对南北疆基础教育现状调研后发现,现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不利,有的地方甚至只是敷衍教育部门的上级检查。在学校教育内容方面,涉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比例很少,所以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

(三)民族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育”理解片面

通过对一些双语老师访谈发出,很多教师仅仅把双语教育理解为“汉语教育”“学好汉语”,单独把“双语教育”的理解提为一个问题来讲,是因为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辅助。如果一个民族语言文字消逝,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传承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对通用语言文字传播力度的加强和大批双语学校教育的开展,新疆少数民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更加自觉地学习使用汉语,在汉语文成为各民族交际的主要工具的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学习汉语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发展民汉双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发展主流语言能力的同时,保持和开展本民族语言,进而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笔者在对在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广大南疆地区调研时发现,本地区双语教育发展迅速,各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学校双语班的规模普遍越来越强,民族班的人数越来越少,因为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年青一代对学习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情下降,甚至有些民族学生仅会说简单的本民族语言。

(四)教师缺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和了解

新疆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学历水平虽然跟国家平均教师水平差别不大,但是由于民族教育的起步较晚,民族教师的师资水平较差,加上前几次课程改革中民族教育,基本都是按照国家课程实施的,在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不足。现今基础教育中,基本上没有专门教授民族文化的教师,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机会从学校里系统的学习到本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的过程中,在对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很多老师表现了这样的困惑:“我们不是很了解民族文化,如果了解深入的话,在课堂中就可以灌输一些民族文化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另外学生们理解民族文化,还可传输给他们的后代,这样文化就不会消失了。”还有一些老师在访谈中表露出对美术老师的羡慕“他们比较了解民族文化,在教课中学生兴趣都比较大,课堂纪律好,学生也喜欢她”,“每年的培训根本没涉及到这方面内容,我们自己了解的不详细,根本不敢跟学生讲,怕出错”。

nlc202309031016

二、如何发挥教育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土壤,民族教育如果不能抓住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不能保障民族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纳入民族教育内容体系中去,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延续。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适合少数民族教育的评估和监督体系,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到考核中。改革现有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积极创建新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科学教育发展标准,探索适合少数民族特色的教学方法。新疆少数民族的人数多,很多地方还是多民族集聚,更加利于建立和实施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评估和监督体系。民族政策执行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努力,涉及范围广,民族教育评估和监督需要从入学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民族文化继承保障等方面进行,并考虑把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行政职能范围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降低少数民族特长生入学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要切合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也要兼顾民族学生的自身条件。

(二)挖掘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探索和研究。新疆远离内地,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受现代化冲击较小,民族特色文化保存的较好,把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民族教育中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印记的内容系统的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继承。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措施和法规,编写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方面的教材;考虑当地民族文化的需求,突出民族特色,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考核纳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来,这对引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优势必要的。

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以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和民族学校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组,形成国家民族课程、地方民族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体系。适当放权当地教育部门,加大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的开发,把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和理论转化,系统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5]。在新疆,很多学生在数学等文化科目上存在弱项,却在民族体育和舞蹈、手工艺上有着不错的潜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与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经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方式。在学校开展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学等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正确认识到双语教育在新疆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双语教育从长远角度上,是为了民族群众能够及时的掌握时代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实现国家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认清双语教育不是单纯的是“汉语”教育,“民族语言”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个主要世居民族中除回、满两个民族已使用汉语文之外其他个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民族语言(10个民族使用维文、哈文、柯文、蒙文、锡文、俄文等六种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6]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流通语言是维吾尔语,北疆则是哈萨克语,以这两个民族为例他们有本民族的文字,民族文化以书本的形式流传下来,便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来传承[7]。双语教学是保证民族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治区“双语”教学多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尤其是维吾尔族相对集中的南疆,“双语”中小学比比皆是,“双语”教学已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势所趋,“双语”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探索完善。目前,新疆接受“双语”教育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总计798万人,占少数民族學生总数的337%[8]。的少数民族学生只有通晓本民族语言,才能阅读本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献,领略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通晓汉族语言,一是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二是汉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机制相对较为健全,可以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民族教育要有意识的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自信心,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只知匍匐于外国文化的影响下,甘心接受人家的‘同化’,这势必丧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而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将丧失民族的独立性”[9]。民族文化发展,首先是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就需要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学校教育负有重要责任,因为在青少年形成价值观的最佳时期都是在学校里渡过的。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人保障机制,将其纳入民族教育体系,学校定期请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吸引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根据新疆地区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展一些民族特色工艺的课程,极力扶持开展民族工艺的创作。建立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平台,聘请老艺人担任民族职业学校教师。在对南疆地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喀什市已经建立了民间工艺工作室,从事民族工艺创作,有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在业余时间,去民间工作室参观,体味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

另外新疆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要利用目前大好的社会条件,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国十几个发达省份对新疆对口援建,在援建过程中,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已经得到很大改观。可以利用发达省份对口援建的积极条件,积极推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前来投资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新疆的旅游文化。在社会优势条件的影响下,间接的推动各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热情,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疆有47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在共同的地域下,各民族经历了一代代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能够保存到现在,也实属不易。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仅提高了民族文化物质遗产的重要认识,还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民族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考虑民族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新疆多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注意优秀传统地区文化的弘扬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吴福环.1949~2009新疆少数民族发展报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83.

[2]陈多仁.试论民族文化传承中学校、社会、家庭、自我和自然之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2010(8).

[3]张国栋,巴登尼玛.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4]周国茂.民族教育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责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朱玉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

[6]王慧敏.论新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西域研究,2009(2).

[7]金志远,陈婷.内蒙古民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调查与思考[J].民族问题研究,2011(1).

[8]阿布都热扎克·沙依木.中国共产党光辉照耀下的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新疆社会科学,2011(4).

[9]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9.

[责任编辑:吴平]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篇4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向世人展示了文明古国博大的胸襟和智慧。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消失了三个,只有中华文明至今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且历经磨难而不灭,生生不已,这种久远历史的精神力量支撑,就是文明,就是文化。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好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所了解和知晓,一则修养身心,再则能够有力的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汇报四个学习感受:

一、传统文化会极大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对生命的无知,才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这是一种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梯度。

让我们穿越五千年的时空隧道,在山积海涵中汲取岁月的灵光,洞悉古老民族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大都是向内求的学问,诸如佛学,讲究内明,即开悟;道家讲究内景;医学讲求内经,(黄帝内经)儒学倡导内业,武学提倡内功等。今天的社会,一些人们,无休止的追逐物质财富,造成心灵家园的大量荒芜,这也是社会浮躁的重要原因。

从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命题问世以后,为人类生息发展指明了道路,大的宇宙天体不说,仅从一年365天对应着人体365个穴位来讲,何等的天人合一,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宇宙天地人的核心——(从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来讲)是个“仁”字,即仁爱。这就说明自然万物皆有灵性,(水的实验)告诉我们人类,真的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唐山大地震,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除了人类全然不知意外,大多数动物都有感觉)人妖之间,只是一念。

后来,我们的古圣先贤发现了阴阳、五行、八卦,经络等至今科学达不到的顶峰。

公元前571年——551年,人类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先后诞生了老子、释迦摩尼、孔子,这三位伟大的圣人出生在同一时代,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安排。这三位圣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先河。

有人说,一个人要想提升生命境界,务必拜三位圣人为师,即孔子、老子和释迦摩尼,他会让你了解人生的真谛。

仅以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为例,儒家思想经过发展,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并由此派生出很多传统美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致使当时社会人才辈出,使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多次领先于世界,其中鼎盛时期如贞观、开元年间等,出现了万邦朝拜的盛世景观。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访问日本时,跟池田大作谈话时讲到,解

决21世纪世界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

建议大家在工作生活之余,看看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弟子规》、《黄帝内经》、《了凡四训》等书籍,听听百家论坛,一定会提升会丰盈精神家园。

其实,人来到这个大千的婆娑世界,以活到100岁计算,不过三万多天,真的是宇宙的匆匆过客,所以,搞清楚怎样生活,才是所以知识的最终目的。

二、传统文化繁荣的年代,大多孕育出中华英才。

我仅以民国社会和毛泽东时代为例:

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文是,为什么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来?下文,好像没有下文了。

民国社会,出现了那么多大师,如国学大师王国维、钱穆、梁启超等;文学大师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张恨水、闻一多等;思想大师胡适、李舒同、冯友兰、蔡元培等,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张博领等。这些先进的文化,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受益于冯友兰的哲学思想,至今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李叔同的《送别歌》成了民国社会的校园歌曲(长亭外、古道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出现伟大的教育家,倒是专家片地都是。

民国社会及教育井喷般的人才辈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在那年代没有迷失、缺失,更没有丧失。是它的不竭的源泉。从出了众多的国学大师可以判定。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内化和内涵为,向全社会和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因为革命英雄践行了优良传统,无数英雄为了新中国舍生取义,把优良传统做到了极致。

当时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形象,很多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如高尔基、保尔等,加之中国的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后来的雷锋、王杰、焦裕禄等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一种学英雄、做英雄,蔚然成风.。举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那就是“,讲究理想、真诚友爱、万众一心!摧枯拉朽般的人民革命运动,初生太阳般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文明古国获得了新生!”(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英雄都不崇拜的民族是不配有好的命运的

三、传统文化是今天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们国家,都在做传统文化资源的文章,如孔子出生地山东曲埠,作出无数的文化品牌;有的还刻意抢夺别人的文化资源,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死后葬于何处?国内普遍认为在陕西,然而山西、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一拥而上,都在争取;2014年,全国两会,辽宁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甘肃省归还《四库全书》(1966年,因战备需要,由沈阳文渊阁移到甘肃),两省为此争执不下,闹到国务院;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能一个出生在浙江省,一个是江苏,两省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打出手。

远的不说,黄帝问道广成子,本来在我们蓟县府君山,早已跑到甘肃省平凉

县,该县因打出这张王牌,每年旅游收入达到几千万。

再说我们家门口的窦燕山,因教子有方而名垂青史,而且还是正史,现在已经确认在西龙镇龙前村,沉睡了——年,到今天还没有睡醒。

四、新世纪呼唤传统教育

高考政策落地:在高考中考政策一系列的改革中,高考语文2016年由过去的180分提到200分,逐年提高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将设立国学专业等,管理层及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迷失缺失与部分丧失,对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利影响。

不过,我们也欣慰的看到,尽管今天的教育不断的变革,作为人文科学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却一个字也没有变动 ;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那是1934 年南开30校庆张伯苓校长提出的,今天也没有变动。倒但是今天为数众多的学校,在不断创新的浪潮中,与时俱进,他们的校训和校风处在时刻的变动之中,至少每年变动2次。

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先生,在学生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把“理想、担当、良知、敬畏”作为演讲主题,他号召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肩负起国家富强、人类文明的重任。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好的栓释。北大校长告诉学生要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要吃两种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具备两种精神:一个是科学精神,一个是人文精神。这都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最好的传承。

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现代化达标和提升工程中,好多的学校都能把“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作为办学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在逐步理性的回归,这是国家的根基。如果根基动摇,就会大厦将倾。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篇5

——龙苑中学端午节主题活动

一、设计背景

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是民俗节庆之一,以此为载体,开发并运用民俗节庆中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懂得要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育目的

1、学生了解端午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端午节相关活动的自觉意识。

2、学生通过参加端午系列活动,增强民族意识,升华爱国情感。

3、学生通过对中韩两个端午节比较,提高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

三、活动意义

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端午节食粽”蕴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一种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的追求;“端午节龙舟竞渡”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运动精神和力争上游的民族豪情;而“端午节插菖蒲、插艾蒿、喝雄黄酒”等习俗则表达了一个多民族国家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愿景,也彰显出一种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怀。我校借助端午节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强身健体,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

四、实施过程

(一)准备工作

1、召开会议,告之专题活动主题,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并分配任务

2、准备相关资料和制作活动需要的道具

3、出一期相关内容的黑板报

4、召开第二次班干部会议,检查专题活动各环节落实情况

(二)活动流程

一、预备环节: 端午古诗词吟诵。

端午节,一个充满文化传统的节日,有太多迁客骚人为之倾倒,为之称颂。对端午节诗词的吟诵有助于学生走进端午,亲近端午,感受端午的文化气氛,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二、正式环节:

1、主人公Jacky登场,表演的形式向大家交代身份。(海外侨民第三代,趁回国探亲的机会回故乡探访故乡的端午节。)

2、主人公听说的四个端午节起源: 曹娥小品(见附件1)杨震小品(见附件2)屈原小品(见附件3)勾践小品(见附件4)

让学生观看小品并对小品的真假做出评判。并有邀请的嘉宾(龙南七寸居委会的阿姨)做总结并再补充一个起源的传说。

在四个小品中,除了杨震这个小品,其余都是真的,再给同学补充两个起源的传说,一个是为了纪念清官——陈临,而不是杨震。另一个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这五个传说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对祖国的忠义,对父母的孝顺,为官的清廉,成就事业的智慧以及困境中的奋勇。

3、端午节民俗传统大讨论:

我们学校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请他们交流各自家乡过端午的风俗习惯,其中穿插以下环节,总时间约为25分钟。

(A)包粽子:比一比哪个班的粽子包的又好又快。时间:5分钟 人员:每班两人 评委:居委会阿姨

(B)做香袋:教主人公做一个,大家一起动手做。时间:约5到8分钟。

人员:每班两名代表上台教主人公,其余同学在原位自行制作。(来宾参与互动制作)结果:展示制作成果。

(C)喝雄黄酒:用雄黄酒在大阿福额头上画一个王。时间:约2到3分钟 人员:Jacky 结果:介绍民间曾经流传过的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D)划龙舟:游戏模拟划龙舟。时间:约6到10分钟 人员:每班两名代表。裁判:Jacky 附:

龙苑中学学生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

初一(4)班

叶根生:

我的家乡是四川,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不能坐门槛的习俗。

初一(4)班

胡航:

我的家乡是重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饺子的习俗。

初一(4)班

杜凯:

我的家乡是安徽,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挂艾草的习俗。

初一(4)班

林旭辉:

我的家乡是福建,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樱桃和赶鸭子的习俗。

初一(3)班

黄雪琳:

我的家乡是福建,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桑葚的习俗。

初一(3)班

薛晓熳: 我的家乡是辽宁,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做香囊的习俗。

初一(3)班 李菊梅:

我的家乡是四川,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七岁以下的孩子系五彩线,在节后第一次雨天才能取下的习俗。

初一(3)班

晏红:

我的家乡是重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樱桃的习俗。

初一(3)班

张磊:

我的家乡是江西,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七吃汤圆的习俗。

初一(3)班

夏豪:

我的家乡是安徽,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百草水沐浴的习俗。

初一(2)班

刘轶群:

我的家乡是黑龙江,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酒、黄泥蛋)的习俗。

初一(2)班

杨莉莉:

我的家乡是安徽,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划龙舟的习俗。

初一(2)班

夏安娜:

我的家乡是安徽,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七岁以下的男孩佩戴符,女孩佩戴石榴花的习俗。

初一(2)班

孙莉莉:

我的家乡是安徽,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煮鸡蛋的习俗。初一(2)班

张雯:

我的家乡是安徽,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放风筝的习俗。

初一(1)班

沈忆春:

我的家乡是上海,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用蜂蜜腌制的玫瑰花瓣的习俗。

初一(1)班

薛飞:

我的家乡是上海,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樱桃的习俗。

初一(1)班

陆俊合:

我的家乡是上海,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吃粽子的习俗。

4、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师生共同完成号召大家一起行动的倡议书。

通过与韩国国民保护端午节行为的比较,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保护传统的民俗节庆,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倡议。

附:

倡议书

中国,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度,有着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瑰宝——它们或是以佳作传世,或是以经典留名,或是作为风俗节庆深深扎根于每代中国人的心里。端午节正是这些风俗节庆之一。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必须把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地传下去!

我倡议:

一、让我们从我做起:

1、多去博物馆了解传统习俗知识,再告诉别人。

2、利用校园网,做双语的端午网页。

3、利用软件制作动画,让孩子也能接受。

4、学习老艺人的民俗手艺,并发扬光大。

5、帮助发宣传单。

6、邀请孤儿、孤老共度佳节。

二、请我们的家庭、社区、学校众人拾柴:

1、创作民俗节庆歌曲。

2、开设关于民俗节庆的兴趣小组,并评选小能手。

3、印发宣传单,来介绍民俗节庆知识。

4、开展多种活动,如做香袋等。

5、艺人可以开办学校,教其他人。

6、开展主题班会,搞各式活动。

三、请我们的政府再接再厉:

1、开发粽子的新口味等,让更多人喜欢它。

2、制作民俗节庆的吉祥物。

3、多举办民俗节庆的博物馆、主题公园、度假村等,扩大世界知名度。

4、建立专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频道。

5、将民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6、政府营造民俗节庆的过节气氛,如龙舟大赛、做月饼、总字形状的宣传花车游行等。

让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俗遗产,为共筑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传承华夏之光,启迪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5、活动结束,总结:

传承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6

——《厦门本土音乐家》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厦门市华侨中学 曾国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理念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课程资源有了重新的定位和认识,认为应该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本土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实验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回顾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让《厦门本土音乐家》走进课堂(探究)——再进课堂(实验)——做课题——编教材,经历了循序渐进,由探究到实验教学到研究的过程。

一、编写的动因: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音乐课程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认识到音乐不仅仅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它还具有社会性——音乐含有历史因素;文化性——音乐含有习俗因素;文学性——音乐含有诗词性因素;活动性——音乐含有舞技因素;传播性——音乐含有时空因素;抒表性——音乐含有情事因素等。由于它的社会性、文化性、文学性、活动性、传播性和抒表性,促使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厦门人文音乐”,把 《厦门本土音乐家》引进课堂。在这探索和实验中,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教师研究的必要和社会传播的需求,引发我们编写一本校本教材《厦门本土音乐家》。

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有如下论述:“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遵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促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

19世纪中叶,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音乐文化传入厦门,首先在鼓浪屿得到普及,这个面积只有1.91平方公里的美丽海岛上,居住着1.6万人口,拥有600余架钢琴,居民家庭拥有钢琴密度居全国之首,它还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和音响效果一流的音乐厅。在这块充满音乐灵气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音乐家,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仅局限于厦门本土,而是活跃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他们当中大部分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或在音乐领域的某一方面,有过开创性的、至今尚无人超越的贡献。他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家乡也作过重要贡献。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些使家乡的人骄傲的音乐家们,是我们音乐教育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课程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生成和发展,课题组编写一套中学本土音乐教材。

编写程序是:①确立大纲;②收集资料;③编写教材;④实验教材;⑤修改教材;⑥出版教材。

二、课程纲要:

我们在教材编写筹备阶段中,实现教师与专家、领导、学生结合,研究制定了《厦门本土音乐家》校本课程纲要,经过讨论,广泛的征求意见,最后确立了本教材校本课程纲要,摘要如下:

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民间音乐是指音乐形式的生态环境、创作和接受主体、传播过程和途径而进行艺术形态学分类的。

本土民间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有着基础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加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多元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的。

1、教学目的: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于唤起少年儿童潜意识里的音乐意识和文化意识。音乐,以其动人的旋律,荡漾着人们,音乐给人的启示还不仅在音乐。在欣赏《厦门本土音乐家》的作品时,不仅要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还要挖掘他们的生平、人格等人文精神,了解《厦门本土音乐家》的生平故事,了解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思想历程和创作风格。在学习中,一边听其幼年、青年、中年不同时期的故事,一边欣赏各时期的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探讨《厦门本土音乐家》的人生轨迹,让学生从音乐中了解人,又能从中体验其音乐。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目标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服务。

2、教材编写:

编写内容,《厦门本土音乐家》指在本地音乐家。他们创作及改编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作品、大合唱作品、合唱曲及独唱歌曲;歌剧音乐、舞蹈音乐、民乐曲和个人风采等。收集范围以厦门本地为中心,呈水波状向所有本土音乐家们扩展。

①编写量:按中学音乐课程总量的20%编辑,共一册。内容围绕本土音乐家为主题,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感受本土音乐家的人文、创作及改编的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②编写原则:《厦门本土音乐家》教材编辑,遵循三大原则。作品入选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优选原则;编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辑体例遵循主体知识与背景知识结合、多种题材和体裁作品穿插、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

3、教学建议:《厦门本土音乐家》教学有它的特点,教学中要研究、突出这些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审美,参与音乐实践;挖掘、利用厦门人文、厦门音乐(主要是20世纪以后的新音乐)、厦门的民间音乐(主要是南音、高甲戏与歌仔戏)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熏陶;在欣赏、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本土音乐家的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教学评估:对《厦门本土音乐家》教学评估,要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要遵循《厦门本土音乐家》的教学规律。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学、教、研、传的过程和政、校、社会的反响。对学生的评估以重视、兴趣、参与和传播,要注重情感态度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使评估将学生引向审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活动,引向全面发展。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篇7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 学校音乐教育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 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每个国家都力图寻找优秀的文化资源, 使自已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 为了使我国的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 学校音乐教育必须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但是, 目前民族音乐在学校的教育中仍存在形式化的弊病, 一些教材没有明确规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目标, 致使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1。为了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学校音乐教育应当更加突出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地位。

(二)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学校音乐教育为载体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很多载体, 比如民间音乐团体, 但最主要的载体还是学校音乐教育。学校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强, 可以把握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学校音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作用, 使国人学习民族音乐的精粹, 为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

二、如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 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文化传承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 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的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文化政策, 引导社会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立法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护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需要学校领导层的努力。校领导应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引进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 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同时, 音乐组的教师应当定期开展科研活动, 探求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新的教育方法2。

(二) 树立正确理念, 指导传承行动

理念是指导行动的方针, 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 才能指导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行动有效进行。学校的音乐教师应当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时俱进。

首先, 教师应当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让学生分析音乐中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我国许多的民族音乐都蕴含着民族精神, 比如《春江花月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虚静”, 《阿里山的姑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 《高山流水》则蕴含着道家的自然观。教师让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其次, 教师应当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时俱进。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以古曲《梅花三弄》为例, 有古筝版本, 有古琴版本, 还有琴箫合奏的版本。古筝版本以泛声演奏主调, 格调清雅;古琴版本采用泛音奏法, 琴声悠远;琴箫则合奏空灵绝尘, 古朴典雅。教师在具体的讲授中, 应该让学生了解各种版本, 并加以分析比较, 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民族音乐的变化。

(三) 完善音乐教材, 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渠道, 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 因此, 学校在音乐教育中应当完善音乐教材, 优化课程设置。

在完善音乐教材这一方面, 学校可以进行如下工作:第一, 在教材中引入我国的民族音乐, 以时间的顺序进行编排;第二, 按照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来编写教材。值得注意的是, 在完善音乐教材这一过程中, 所挑选出的音乐必须具有经典性, 从而让学生领略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3。

在优化课程设置这一方面, 学校可以进行如下工作:第一, 学校应当增设民族音乐的学习课程, 如设立中国民族音乐史等, 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进行了解。第二, 学校应该设置任务目标, 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四) 壮大师资力量, 加强音乐教育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教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学校应该壮大师资力量, 加强音乐教育, 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 一些师范院校的音乐培养以西方音乐为主, 使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这些学校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到民族音乐上来, 为社会培养一批民族音乐素养较高的音乐教师。其次,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 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够, 学校应当加强培训, 并提供本校音乐教师出外交流的机会, 从而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音乐素养。再次, 学校可以让民族音乐传承者进入学校, 与音乐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壮大师资力量, 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

(五) 运用科技手段, 传承音乐文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热情, 使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 为同学们介绍传统民族音乐的类型。网络上有大量的民族音乐可以免费下载, 教师可以让学生下载经典的民族音乐, 在课后进行自主鉴赏。此外, 在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下, 许多唱歌软件大量出现,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练习民族音乐, 将民族音乐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4。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必须在现代人的手中得到传承。学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国人应当把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在学校教学中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文化传承、树立正确理念, 指导传承行动、完善音乐教材, 优化课程设置、壮大师资力量, 加强音乐教育、运用科技手段, 传承音乐文化, 从而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注释

11.张耀春.浅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发展[J].大舞台, 2015 (6) :184-185.

22 .张政.刍议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 2015 (3) :202.

33 .黄佳颖.分析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通俗歌曲, 2016 (5) :106-107.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篇8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 跨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该地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伊犁师范学院坐落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是一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学院共设有11个院(系),38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21个二级学科。

伊犁师范学院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地缘优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很便利。跨文化教育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群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复杂深刻的,既有建设性作用,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弊端。调查研究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既有利于发展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方法,同时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教育生态下传承民族文化提供理论指导。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民族文化既多元共生又深度融合,而新疆作为我国多民族地区之一,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有利有弊,对这种影响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以伊犁师范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既可以更好地指导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践,又可以把普遍经验推广开来,促进民族院校更好地完成跨文化教育的任务,推动跨文化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跨文化教育的东西方比较和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上。在《中国民族教育》上,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对发达国家跨文化民族教育的经验的分析;李丽敏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中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的现状;王希恩在《民族研究》中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目前中国教育界在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上仍存在欠缺,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因此本调研立足于此,希望借此为跨文化教育在民族教育的影响上做出一点有益的贡献。

二、伊犁师范学院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1980年5月,该校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定名伊犁师范学院。1998年,在该校举办办学50华诞时,凝练出“品正学实”的校训。西部大开发以来,学院确立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学院建设成为区内先进、部分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以教师教育为主导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

从2014年起,为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伊犁师范学院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考录取专业重新制定了相关教学计划,部分专业需民考民的同学进行预科一年,比如化学、应用化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等。2015年伊犁师范学院招生计划中只有统计学与环境科学未接收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些专业学院考虑到少数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会专门把少数民族同学和部分汉族同学分在一个班,另一个班全部是汉族同学,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教育,比如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根据2014年区内招生计划)。

三、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为开放式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针对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调查,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男生:11人,女生:89人。参与有效调查的少数民族及其人数有:哈萨克族(54),维吾尔族(31),回族(4),锡伯(2),土族(1),土家族(1),塔吉克族(1),阿斯曼族(1),柯尔克孜(1),蒙古族(3),藏族(1)。

(一)跨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哈萨克族,其次是维吾尔族,所以哈萨克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这一地区,中国实行的跨文化教育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分析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1.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少数民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认可度高达96%,他们总是很乐意承认自己的民族,并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且70%的人非常愿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表明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对本民族风俗习惯非常了解的人数达到72%。8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动把本民族的特色食物介绍给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并让他们品尝。这些都说明在跨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风俗和饮食方面的民族文化传承得比较好。

2.促进与推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调查发现8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汉语,这种教育模式便于了解先进的科技文化信息,有利于多民族的交流融合。而且伊犁师范学院的宿舍实行的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合入住式,方便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更好地了解汉族文化,也方便汉族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效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伊犁师范学院跨文化教育的双向性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3.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多民族文化

新疆地处中亚,与中亚五国相邻。这里成为多元文化汇集、交流、交融的地区,形成了独具异域风情的多民族文化圈。面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跨文化教育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每个少数民族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认识、学习、思考的能力,学会尊重、欣赏、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理性地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二)跨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虽然跨文化教育古已有之,但在中国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具体明确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大多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苏联等西方的教育文化模式及其理论,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跨文化教育的模式改革需要推进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乐器、舞蹈、歌曲的掌握程度不太乐观。完全会本民族乐器的仅有3%,会一点点的占63%,完全不会的高达33%。很了解很会跳民族舞蹈的仅占25%,了解一些、会一些的占58%。很了解、很会唱民族歌曲的仅占11%,了解一些、会一些的占62%。人数比例大多集中在会一些、不精通的群体中,要通过跨文化教育,努力使之进入很了解、精通的那个群体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不同的文化教育活动。其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方式,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微信公众号,创建QQ群或者特色民族文化网站增加大学生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途径。

2.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了解欠佳,4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3%表示了解一些。对本民族的服饰能做到喜欢且经常穿的仅占36%,25%的人只是佩戴一些民族小饰品,30%的人在民族节日时才穿,9%的人从来不穿。在21世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已经充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传统文化必然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特殊群体,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3.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

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少数民族开始进入城市定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汉语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冲击着民族语言。根据问卷调查,只有35%完全使用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正在慢慢消失。已有4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夹杂着一些汉语,大多用民族语言交流。调查中也显示有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全使用汉语,不会民族语言,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必须加强双语教育。

(三)加强跨文化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1.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目标

调查问卷发现,54%的少数民大学生很有信心传承本民族文化,并已做出行动。3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有信心。学校一定要鼓励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其自信心,争取达到80%-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有信心地去为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做出行动。伊犁师范学院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高等教育学府,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目标,发挥学校教育中保护、学习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功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踊跃地自愿地去传承、发展、繁荣自己的本民族文化。

2.设置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

调查发现只有33%的学生知道伊犁师范学院开设了民族特色课程,对此学校应该大力宣传。学校应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优秀名著赏析选修课和民族特色历史必修课,这些文学作品和民族历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体育课和音乐舞蹈课中应专门增设民族特色体育课和民族舞蹈、音乐课,如摔跤、骑射、阿肯弹唱、冬不拉演奏等,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热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注重培养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少数民族教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文化素养,还应具有跨文化教育素养,还应是本民族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调查问卷显示只有59%的民族老师可以熟练地听、说、读、写本民族语言。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民族教师培训制度,让这些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学校还应开展专家讲座,培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4.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途径单一,学校应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开展有特色的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定期举办各个少数民族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和特色民族活动比赛,比如冬不拉乐器比赛,哈萨克语主持人大赛等,以有利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定期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民族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比如伊犁师范学院的哈萨克文化史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对自己的祖先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5.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必然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及大力支持。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比如教师培训费用,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其次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言行就可以让孩子接纳吸收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最后发挥乡村社区的作用,加强乡村社区的宣传工作,开发旅游业,开展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展览等,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去。

四、结语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跨文化教育作为该地区的一种教育模式,应将民族文化带入学校教育中,积极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用开放的心态接收和吸纳主流文化,并上升到跨文化的高度来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用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传承本民族文化。学校教育应充分利用跨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繁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5,(4).

[3]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4]胡一.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觉[J].中共福建省党委学报,2006,(3).

[5]刘贡男.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龚捷.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王丽.新疆伊犁民族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

[8]刘建昌.伊犁师范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刍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张洁.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10]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上一篇:得力授权经销商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蒲公英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