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2024-09-29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精选12篇)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1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 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 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惟一标志,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态势下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是关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国际上, 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手段将发展中国家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无偿地掳去并未支付任何补偿, 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开始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法律保护。在我国, 近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 地方政府和国家相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采取了措施。目前,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 主要体现为文物保护法、版权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手段。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适用法律的修正与探讨

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各种保护措施中, 利用法律保护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手段。

(一) 利用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我们应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涉及的权项, 分别选择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

1.知识产权法保护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智力成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利用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是保护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武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医疗技术及医药秘方、古代建筑设计风格艺术、商标商号和地理标志等传统标识涉及到权利主体的著作权、专利权、商业标识权、商业秘密权和保护公平竞争权等权项, 含有人身权和无形财产权, 属于知识产权, 是一种私权利。它的公权利适用尚未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进行保护, 它的私权利就适用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

主要包括适用或修改现行的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利用原产地标记或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商标法中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保护三种保护方式。其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 可以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民间传统工艺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医疗及祖传秘方, 可以纳入《专利法》和保护商业秘密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下保护;古代建筑风格设计艺术也可以纳入著作权或专利权下保护;老商标商号及地理标志等传统标识可纳入《商标法》下保护。

2.刑法保护

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刑法保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 可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七节的规定, 追究其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事责任;第二, 对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员, 可根据我国刑法第250条之规定, 以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予以处罚。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情节严重的, 可依我国刑法第251条之规定, 分别以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定罪处罚;第三, 对破坏和走私文物构成犯罪的, 可依刑法第六章第四节规定的妨害文物管理罪处理。当然, 上述行为如不构成犯罪的, 行政管理机关可依职权进行行政处罚。

(二) 立法保护

光靠现有的法律来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不够的, 它依然存在许多漏洞, 以立法来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是目前各国常用手段。只有制定一部完整的文化保护法律, 才能使保护的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促进这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可以更好地划定保护界线, 建立规范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机制、长效机制。二是可以使我国的这项工作有法可依, 规范运作, 提高保护效果。三是可以通过宣传法律, 提高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四是可以依法打击那些破坏民族民间文化行为, 推进祖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在立法上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明确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关系。云南、贵州的立法只解决了行政保护, 没有解决知识产权保护。行政保护主要是公权利方面的保护, 而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私权利方面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医疗技术及医药秘方、古代建筑设计风格艺术、商标商号和地理标志等传统标识涉及到权利主体的著作权、专利权、商业标识权、商业秘密权和保护公平竞争权等权项, 含有人身权和无形财产权, 属于知识产权, 是一种私权利。

2.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普查的原则, 成立的要件, 设立的程序, 分级的标准要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好, 解决和防止出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无序, “一哄而上”, 标准、级别和功能混乱的局面。

3.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代表人、传承人、收集整理人的法律地位。尤其要确保在立法上他们知识产权方面的应有的地位, 比如由谁来享有民间民歌的署名权等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和相对公开性往往决定了他的权利主体不会像其他的民事主体一样是明文规定的单独的特定的个人或数人, 它的权利主体有可能是特定的一整个民族, 也有可能是单纯的具备某项技能的个人,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的立法中确定起来。

4.权利客体, 即哪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应纳入文化生态保护的范围。现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大多数都可以算做原生态文化。但需要进行“抢救式”的保护的, 主要是那些价值重大且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文化。

5.权利保护的期限不受限制。必须在立法中加入这一点, 因为文化是活态的文化, 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 每一个时期, 文艺家都在其中注入新鲜水脉, 所以对传统文化不应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保护, 而是要对其进行“活态保护”。

6.权利内容。具体有: (1) 公开权, 即将尚未进人公有领域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通过书面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向本民族、群体、区域以外公开的权利; (2) 署名权, 即表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来源于何种民族、群体或者区域的权利; (3) 保护作品完整权, 即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权利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主要是指:凡以营利为目的, 在本民族、群体、区域以外使用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 须经所有人或者法律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许可, 并支付一定使用费用。

7.地方政府保护职责、权限、方法。用完善的立法规范政府保护行为, 政府可以借鉴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形成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发展的机制。通过政府成立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或建立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合一的保护区, 以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基金等办法, 投入资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 保护原生态文化的生存环境。同时, 保护和扶持区域地方原生态文化等等, 也确保政府不会滥用权限。

8.设立专门的权利和责任机关。现行的行政规划和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或设立一个专门的负责管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维权、追究责任、提供救济的部门, 致使我们的保护工作开展的不彻底, 这一点我们要在立法上弥补过来。

9.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光有权利义务的内容, 而没有对侵犯其内容的情形和应负的法律后果进行明文规定, 那么前面的规定只是一纸空文罢了。同时, 在法律责任方面, 在适用行政、刑事、民事法律保的同时, 应注意适用现行的或重新制定相关知识产权的护规范, 以便规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曲解滥用、擅篡改、非法牟利等行为, 以法律保护其著作权及邻接权或业秘密权等无形财产权。

三、结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 不仅对于保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建设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力宣传民族民间化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的同时, 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付荣.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J].河北法学.2004, (4) .4.

[3]张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A].知识产权文从第8卷[C].2002.

[4]张广生.试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中国法学.1992.7.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2

**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全市面积22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5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34个少数民族。2011年底都匀市总人口482618人,少数民族人口340560人,占总人口的70.6%。其

中,苗族人口74949人,占总人口数的15.5%;布依族人口205017人,占总人口数的42.4%;水族人口35871人,占总人口数的7.4%。

都匀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民族文化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目前,这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谣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语言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工艺美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都匀市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外来文化冲击,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为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匀市市委、市政府除了抓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保证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

为支持和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都匀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编印了一批教学教材,如2008年编印的《苗文课本》、《水书教材》等。2010年,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满足教学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重新组织人员编印了一批新教材,如《苗族双语教学课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纳入教学内容的主要有:苗族、水族两种民族语言文字,苗族大歌、古歌、酒歌、飞歌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戏曲;芦笙制作,古法造纸,蜡染,挑花,刺绣,剪纸,绘画,泥哨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芦笙,芒筒,铜鼓,木鼓,琵琶,唢呐,木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板凳舞,瑶族长鼓舞,竹杆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踢毽子,斗陀螺,荡秋千,以及龙舟表演等民族民间体育;此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医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民族文化歌舞表演队,并在市级、州级乃至全国性的大型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众多新闻媒体对此工作的关注。2006年9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栏目记者到奉合民族小学、阳和中心学校进行采访拍摄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工作情况,并于2006年10月2日在央视新闻联播“祖国经典”栏目专题播放水书进课堂实况。同时《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对奉合、阳和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做了详细报道。都匀市民族中学2007年118名学生参加省艺术、体育高考学科考试,术科进线率高达95%;2009年都匀市选送的少数民族合唱《踩鼓舞》、舞蹈《芦苼场上》,芦苼独奏《火车进侗乡》分别获全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表演类一、二、三等奖,2012年3月该校学生李豪又获“金芦苼”首届国际民族吹管乐大赛芦苼组优秀奖。2012年11月3日“全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在都匀市会展中心举行,都匀市坝固中学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如此等等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后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小学、中学、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等多所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学工作,约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0%,共创建了市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8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4所,通过逐级建立重点示范校,以达到在全市全面铺开的目的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费不足。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有教学器材、服饰道具,要购买这些教材道具,则需要大量资金,由于都匀市经济占黔南州经济总量比重小、经费困难。加之省、州每年下拨的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有限,且有一半是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虽然很多学校的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热情高涨,但是苦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许多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只能小打小闹,无法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实现大范围、大规模的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3

【关键词】壮族民间装饰图案 民族优秀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62-02

壮族民间装饰图案是壮族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整合了时代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蕴涵了壮族的审美取向、文化的风格与特色。阐释和论述壮族民间装饰图案在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的一些作用,既有助于其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运用,更是有利于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具体来说,运用壮族民间装饰图案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将壮族民间装饰图案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

壮族的装饰图案在其本民族的多个方面都有运用,比如壮族建筑、壮族铜鼓、壮族服饰等,每一个具体形态上的装饰图案可以说都是壮族文化艺术的产物,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作为壮族文化艺术,壮族民间装饰图案承载着壮族的文化和精神。

(一)壮族建筑上的装饰图案传播了民族建筑文化。在壮民族的建筑上,民间的装饰图案也是被运用到其中的。在壮族的一些建筑中通常也会出现代表着本民族观念文化的一些装饰图案。在壮族建筑上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一样的观念意义,每一个建筑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与含义。这些装饰图案是与图腾崇拜相影相随的,其含义也与图腾的含义相关。比如,在壮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一般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上的装饰图案通常都会是龙、鸟等图案。龙的图案代表的是建筑的“镇压”、“镇守”功能,壮族人民认为龙是九尊之首,能够镇压住邪气,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康;鸟的图案代表的则是大自然,绘鸟图的建筑通常被壮族人民认为是大自然的赠与,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不同装饰图案的建筑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又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如图腾崇拜般神秘精彩的建筑文化,现代人们就可从这样的形式中了解到壮族的建筑文化。

(二)壮族铜鼓上的装饰图案传播了民族音乐文化。铜鼓凝聚了壮民族的智慧,壮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铜鼓文化。壮族铜鼓上的装饰图案瑰丽而富民族文化特色,铜鼓的鼓面、鼓身都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铜鼓上的装饰图案常常也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如石寨山型铜鼓上所绘的船纹,有人认为是越人渡海迁徙的越海船,有人认为是超度死者亡灵升天的黄金船等等,不同的人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哪种论想是真的或是假的,最关键的是这些装饰图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进而也就影响了人们对壮族铜鼓文化、对壮族音乐文化的关注。民族音乐的直接教育与装饰图案的曲式应该,殊途同归,都从中传播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壮族服饰上的装饰图案传播了民族服饰文化。装饰图案在服饰上的运用是最为常见的,在壮族服饰文化中更是如此。壮族的服饰因为装饰图案的装饰显得更加“千姿百态”。服饰上的装饰图案也是与图腾崇拜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些服饰图案可以看到壮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更好地领悟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情感体验。另外,绣上这些图案的服饰是壮族多彩文化的一个象征面,代表的壮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而这些也都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翼,并且独具特色。

二、将壮族民间装饰图案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渠道

壮族的民间装饰图案艺术作为壮族文化的某种象征,是人们了解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人们了解、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渠道。

(一)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传播了民族文化大观念。壮族传统文化是壮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以及观念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壮族民族特质和风貌。它虽是源于历史,却融合了现代与未来的主流观念和主导价值取向,广泛影响着壮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壮族人民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这些文化物化成为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用来代表和象征壮族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因此,了解壮族民间的一些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就能够了解到壮族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观念,而且壮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实际上也从一方面传播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观念大思想。如在壮族的传统服饰中出现的凤、蛙、鸟等图案花纹,在壮族人们心中就以一种图腾崇拜意义存在着,壮族人民认为这些图案代表着神佑安康、平安无灾。这实际上就是壮族人民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而在中华发展史上,其他如龙、凤、鹿等动物也曾经作为图腾崇拜物而存在着。总而言之,了解和认识了壮族民间装饰图案的某些象征意义就能够了解到壮族的某种文化观念,也就了解和传播了包括壮族文化观念在内的中国文化大观念。

(二)装饰图案的地域特色传播了民族文化大繁荣。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大分子,它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地域上的分布,而它的文化,也就是壮族文化也是地域上的——壮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壮族历史随着时间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民间装饰图案方面,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装饰图案,并且每个民族的流传和崇拜的图案都代表和体现着本民族的特色与地域差异。在中国图腾崇拜文化中,有许多图腾就具有地域特色。如“蛙”这个经常被用来当作吉祥物而刻秀在许多物品上的图案,在壮族文化及壮族人们的观念中,蛙代表的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并且被认为具有保佑庄家风调雨顺、保护民族繁荣昌盛的本领和作用,人们通过祭祀、祷告、乐舞等形式来密切人类和蛙的关系。蛙的图案在图画、服饰、铜鼓上都有所运用。这些都说明了“蛙”之于壮族人民的意义,也是壮族地域文化的一个体现。通过“蛙”这一形象人们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到壮族的文化内涵,而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三)装饰图案的民族特色传播了民族文化大艺术。壮族民间装饰图案也是壮族的特色艺术之一。虽然装饰图案在各个民族都有存在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们仍能够从其特色中窥探出壮族人民的某种艺术层面上的思维结构,并且能够从这种艺术思维中反映出壮族的整体艺术思维模式。艺术思维是对现象和本质的双重加工,如在壮族民间装饰图案中,在不同的物品上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形态,比如壮族铜鼓上经常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图案,如船纹、羽人舞蹈纹、动物纹等,这些都是壮族人民艺术思维表现在具体事物上的形态,即现象,其本质就是壮族装饰图案的真正含义。从这些具有特色的装饰图案中,了解了其真正含义也就了解了壮族的某种艺术思维构成,而艺术思维也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方面,这就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中国民族大艺术提供了帮助。

三、将壮族民间装饰图案作为文化交融和文化影响的桥梁

壮族民间装饰图案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思维方式,体现了多姿多彩的壮族地域艺术文化,壮族民间装饰图案是艺术的物化形式,是壮族文化与民族大文化中其他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一个桥梁,也是民族大文化与壮族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之一。

(一)在文化交融中形成新的文化观念。壮族民间装饰图案各式各样、炫人眼目,这些装饰图案其实是壮族人民智慧与艺术的一个体现方面,人们往往能够从这些装饰图案中感知到来自壮族民间的一种乡土文化气息,而壮族文化就是把这些千姿百态的绚烂而又淳朴的装饰图案作为与外部文化交流、融合、借鉴的方式之一。在与外部或者说是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观念,在交融中传播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常见的服饰的装饰图案在各个民族之间是不一样的,每个民族所崇拜的图腾并不一样,但各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如壮族的壮锦上常见的龙凤图案与整个中华民族都以龙凤为尊的观念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壮族的壮锦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品之一,壮锦上的图案精致美观、色彩绚丽,其中龙凤的图案是壮锦图案中最常见的,代表的是富贵吉祥。这种透过装饰图案可以表达出来的观念文化与整个中华民族龙凤为尊的观念文化不谋而合,这也正体现了中国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文化结合,在无形中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在文化影响中启迪现代装饰艺术。壮族装饰图案艺术经过壮族人民的智慧创造以及成为了一门成熟的艺术,它来源于壮族民间,题材丰富,造型独特并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壮族装饰图案艺术不仅是壮族文化的其中一面,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现代装饰设计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借鉴。可见,包括民间装饰图案艺术在内的壮族文化对现代装饰艺术是有一定影响的。壮族装饰图案的空间构图饱满、缜密、完整,具有对称性、平衡性,并且营造了一种和谐有序的节奏感,这些对现代装饰艺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这个启发和影响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自然就会继续保留和流传下去。

总之,壮族民间装饰图案通过其本身的象征意义和媒介传输意义,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可以从壮族装饰图案中看到壮族文化的缩影,从壮族文化中感受到独特的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韦妹华.壮族装饰图案的文化浅析[J].文艺生活,2011(9)

[2]陈德英.壮族传统文化对壮族服饰图案的影响——以壮族宗教文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车进.民族装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J].华章,2011(33)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艺术特色学科建设资助项目(TSJG201301)

【作者简介】农学诚,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4

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以及教育现状

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因此自然也就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而每种类型的民族舞蹈都蕴含着当地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民族心态,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民族心态同时渗入到舞蹈教学之中。

舞蹈中动作规范固然重要,但缺少了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舞蹈就会如同失去灵魂一般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要想将民族民间舞蹈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就必须在重视动作规范的同时,领会到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情感。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民族舞蹈课中,主要是以舞蹈肢体动作作为教学主体,虽然舞蹈中的动作教学,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气质,但并没有进行民族文化渗透的实际操作,由于缺少实质渗入措施,自然也无法真正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并且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舞蹈基础良莠不齐,甚至存在分不清某种民族舞蹈属于哪个民族的情况,更不能体会出舞蹈具有何种风格特色,最终舞蹈学习只成为了学生机械式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这样学生不但学习得慢,也缺乏舞蹈神韵和内在情感。

二、将民族文化渗入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课程设置中加入民族文化培训课

首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融合民族文化的设计,例如在每个舞蹈教学单元中,将与这一舞蹈对应的民族文化课加入其中,为学生制造深入感受民族文化内涵的契机,例如在学习东北秧歌舞蹈时,可以设置了解东北汉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课时,并配以视频、 音频以及教材等教辅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舞蹈肢体规范的同时,可以对当地民族文化有更为深入的全面了解。

(二)舞蹈教学中深入分析舞蹈动作的含义及由来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还要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度剖析,因为民族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基于其民族文化而来,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等动作都是源于草原马背文化,蒙古族舞蹈中还经常出现模仿马和雄鹰的舞蹈姿态,这些舞蹈动作,都无不体现着蒙古族人民勇敢、豪迈的民族心态,因此我们在跳此类舞蹈时,必须将豪放、潇洒等情感融入于舞蹈中,通过民族情感的融入,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舞蹈的神韵, 而非单纯的模仿。朝鲜族民间舞蹈多用自身肢体模仿鹤的形态,在舞蹈中可以感受到朝鲜族典雅、飘逸的气质。同时朝鲜族由于长久在寒冷的东北从事艰苦的农耕生产,农乐舞中的很多动作都展现着朝鲜族坚忍不拔、勤劳善良的民族心态。

(三)抓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风格往往是通过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展示的,因此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不同民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进行重点讲授,以此达到提高民族舞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进行傣族舞蹈的教学中,可以先进行一遍整体的教学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出舞蹈中展现的独特风格,再对独特风格进行分析,抓出构成此种风格特色的重点动作,例如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即为最具特色的典型动作,抓住此点,以点带面地全面掌握傣族舞蹈的整体风格。

(四)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体会名家舞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运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并都具有良好的教育实效,民族舞蹈的教学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毕竟学生们不在当地民族区域生活,势必会缺少实际体会,仅仅通过课堂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弥补。比如通过网络欣赏各舞蹈家的民族舞蹈视频,包括神态、表情、动作等各个能够表达舞蹈内涵的细节进行揣摩学习。

三、结语

首先应该明确将民族文化融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对于启发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重要作用。通过民族文化的渗入,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各民族不同类型的舞蹈风格特点,并可更加准确地通过身体语言展现民族舞蹈中的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民族舞蹈是基于民族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艺术形式,如果说舞蹈中的肢体表现构成了其外在身形,那么民族文化就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灵魂,这也是提高民族舞蹈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民族民间舞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形体培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科目。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不难发现,仅仅将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肢体教学,将无法使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深刻内涵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对如何将民族文化渗透入舞蹈教学之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篇5

一、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当今的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社会潮流中,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发展局面,中国在这趟快速发展的国际列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毫无疑问的为这趟列车的行进加足了动力,带动其飞驰前进。随着世界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期,在社会面临着全面的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就需要我国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并逐步有效的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物质因素即硬实力的发展,更需要加强对软实力的重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同时代表着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生态、民族、民俗等一系列意识形态的建设进程和发展现状,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明和社会文明,代表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当今社会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几千年艺术与文明发展的璀璨结晶,它代表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意识,是经过历史洗礼后留给我们后人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世界民族文明与世界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老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文明进化的标本,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六十多年的历程,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成拥有独立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从1978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如今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从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都举足轻重的强国。这一切的发展无不归功于中国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带领人民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要实现民族复兴不单单是在物质资料上的先进水平,同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的伟大复兴。在如今的社会中,文化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展现,更是在社会、民生、民俗、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交流的良好方式,更是向世界展现我大国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具体表现,它是民族意识形态的物质化与具体化,它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结合。一个国家的民族民间美术正是在融合和归纳了这个国家的社会、人文、艺术、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美术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历史演变过程,民族民间美术是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环节。所以大力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极强的发展价值和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我国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发展民族民间美术不仅仅会推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地区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对弘扬中华文明的意义

大力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弘扬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华文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明与文化的积淀,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生命源泉和辉煌历史。民族民间美术是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赞歌。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被淹没在现代文明的科技浪潮中,我们甚至只有刻意寻找与学习才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民族美术的寥寥身影,了解到它们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和岌岌可危的生存空间,所以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势在必行。青少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承载着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重大使命,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使他们从小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但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进行全面的培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是这个民族屹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保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更是社会发展的“源”,只有这个“根”、这个“源”在我们心中产生强大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我们才能为民族振兴而奋斗。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是我们在人文领域和人文学科发展中的立足点,我们不能抛弃也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正是为了更好的加深青少年的这种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弘扬中华文化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都以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为基础。

三、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通过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使广大青少年系统而形象的了解到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渊博,了解我们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的创作之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民族民间美术教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美。民族民间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势,是对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演绎。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是在艺术领域中对青少年进行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领域对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和民族观进行的教导。美术教育它结合多学科的特征,不仅成为传播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方式。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锻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美术教育系统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富有文化底蕴。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更为多样化,美术教育的价值是随着美术目的的变化而更为丰富的,因此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可以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新时期的美术教育的价值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美术教育的价值是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抽象关系,它虽然是抽象的但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四、对美术教育的作用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6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渗透

0 前言

传统的素质教育注重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素质教育,其教学内容上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主,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有利于学生形体的塑造和气质的培养。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民族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质性认识,缺乏对学生气质、内涵的培养,致使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未能达到教学要求,对于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不够,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将民族文化更好地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1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基于对中国民族舞蹈的认识。中国民族舞蹈种类多、内容丰富。在多种肢体动作的变换过程中,体会到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是对人生的一种释然和豁达。[1]通过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以及与舞蹈相关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解说,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例如,对蒙古族的舞蹈来说,其产生于民间,节奏感强、动作热情奔放,伴随着蒙古族特有的语言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格。女子的动作多为抖肩、翻腕,以表达蒙古族女子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大多舞步豪迈,舞姿挺拔,展现出蒙古族男子的阳刚之美和体态的健硕。这也是蒙古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一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抖肩动作进行练习时,深刻体会动作的优雅和动作带来的身心上的释放,在蒙古族舞蹈矫健的舞姿和步伐中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奔放,深刻体会蒙古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上的体现,进而加深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2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现状分析

2.1 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教学,对舞蹈动作进行肢体的示范,缺乏生动性,由于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够,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因此降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热爱,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2]在对舞蹈肢体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建立起学生对与民族民间舞蹈背后蕴藏的文化知识的认识,学生体会不到每个动作背后的寓意,对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往往学生在舞蹈学习结束后,仅仅掌握舞蹈动作的学习,而对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对动作所传达的民族精神也是了解甚少,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达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根本目标。

2.2 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实质性认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素养上的认识不够。认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发展型人才炙手可热,因此,要更加重视对人才内在素质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然而,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过分强调舞蹈动作的重要性,在教学理念上,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没有将民族民间舞蹈的实质意义融入教学中,缺乏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的融会贯通,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3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

鉴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认识到当前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的现状,并对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积极寻求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并实施,以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1 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为更好地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要求教师在对舞蹈进行教学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教师在进行朝鲜族舞蹈教学时,向学生讲解朝鲜族的人文历史及舞蹈的由来。朝鲜族舞蹈具有农耕的象征,体现出朝鲜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3]通过手足动作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动作的含蓄,委婉,从而体会朝鲜族文化的含蓄表达,有利于自身文化内涵的提高。

3.2 将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中去。为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教师应将民族文化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使民族文化更好地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4,5,6]

例如,在学习藏族舞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藏族文化,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去藏族民间体验生活,体验藏族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将民族文化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4 结论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改革,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民间舞蹈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以更有利地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奇.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J].通俗歌曲,2014,14(04):164-165.

[2] 崔莉.浅谈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知识文库,2016,02(03):225-226.

[3] 贺群莲.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3(19):109-110.

[4] 李晓君.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02(Z1):221-222.

[5] 冯玲玲.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黄河之声,2015,16(06):164-165.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篇7

1.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定义

何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而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folklore) 属于传统知识的一部分, 其称呼在国际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我国多数学者称之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民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或“民俗表达”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82年颁布的《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 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条款》第二条规定:“民间文学表达形式系指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而我国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定义为:“民间创作 (或传统的民间文化) 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 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年8月批准加入了该公约, 并逐渐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以替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概念, 两者的内涵基本上相同。我国于2005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但是, 笔者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比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范畴要更为广泛, 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总之,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所创造的,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 包括言语表现、音乐表现、行为表现、物质表现等。

1.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范围界定

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 口头传统, 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 传统表演艺术; (3)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技能; (6)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而WIPO在2006年所发布的《保护传统文化表达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草案》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范围限定如下:①口头表达, 如故事、史诗、传说、谜语及其他叙述;文字、标记、名称和符号;②音乐表达, 如歌曲和器乐;③行动表达, 如舞蹈、游戏、典礼、宗教仪式及其他表演;④有形表达, 如艺术品特别是图画、设计、绘画 (包括人体绘画) 、雕刻、雕塑、陶器、陶瓦、镶嵌、木制品、金属制品、珠宝、篮子、缝纫、纺织、玻璃器具、地毯、服装;手工艺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

而具体来说, 民族民间文化在内容上包括:“工艺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褐、楹联等。”

我国各个地区也先后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比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2000年)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2003年) 、《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2005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2006年) 等。这些地方性法规对“民族民间 (传统) 文化”都采用了列举的立法模式, 比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 (1) 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2) 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 (3) 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文明健康或者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 (4) 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 (5) 具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设施、标识和特定的自然场所; (6) 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谱牒、碑碣、楹联以及口传文化等; (7)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8) 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工艺美术珍品; (9) 其他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特征界定

作为一种“智力成果权”,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知识权所有人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既包括一些有形的物质文化, 诸如舞蹈、绘画、雕塑、服饰、器皿等, 也包括一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 比如知识和技艺等。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了九类作品, 其中第三款是:“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从这一规定来看, 大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是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范围之一。更重要的是,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知识产权的两大特征, 即非物质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是一种非物质性财产或无形财产, 也是一种知识产品, 这是知识产权区别于传统的财产所有权的一个重要特征。

显然,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被认为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之一, 受到现存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但其权利客体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法律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权利主体的非确定性

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创造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 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可见, 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品作者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但是,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某个民族或部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自主创造出来的, 并世代相传, 具有广泛的群体参与性, 很难确定谁是唯一的权利主体, 其权利主体可能是个人、社区或部落甚至整个民族。因此,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具有明显的非确定性, 已超越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主体范围, 只能推定为某一群体或民族所共享的文化遗产。

2.2客体本身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作品是各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它一般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来反映作者思想情感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智力创造成果。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作品解释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但是,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 既包括有形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包括非文献化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等方面, 只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并世代相传下来的财富都可称之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同时,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传统人群的记忆保存、口耳相传, 并没有文献化, 更不具有相应的载体和传播形式, 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因此,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这也导致部分无形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很难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2.3时间的续展性

知识产权在法律保护上具有时间限制性, 即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是有限的, 既不是无限空间的绝对垄断权利, 也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利。知识产权在法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 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 这一权利就自行消失, 相关知识产品就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我国《著作权法》21条规定:公民的作品, 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合作作品的保护期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50年。但是,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 有的是通过口头相传的形式, 有的是以文献的形式保存, 并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续展性。一般而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由某一特定个人、群体、社区或民族所创造并享有, 只要该群体或社区或民族存在, 那么这些作品就会永远传承下去。因此, 某些无形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不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期限保护, 这也是当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之一。

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路径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的形势下,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令人担忧, 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因此, 我国应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以现存知识产权体制为主, 结合其他法律保护形式, 从而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

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3.1.1 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能够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所有者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舞蹈、游戏、典礼、宗教仪式及其他表演等。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的规定,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 (1) 文字作品, 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2) 口述作品, 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3) 音乐作品, 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4) 舞蹈作品, 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5) 杂技艺术作品, 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等。

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而言, 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故事、传奇和神话、传说、诗歌、织物、服装、织物混合物、挂毯、地毯、陶器、瓷器、雕塑、木雕和石雕, 各式人工制品, 以及民间文化综合艺术形式, 如祭礼 (民间祭祀活动) 、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

3.1.2 专利保护

专利制度可适用于保护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知识和技艺, 如传统治疗方法或医疗秘方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一般不具有文献记载, 往往通过口耳传授, 倘若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就可以寻求专利或获取其他权利保护。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3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在我国,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工艺品在制造方法、外观图案和外观设计或绘画方面是独特的, 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 外观设计权是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方法, 可以用来保护实用工艺品的设计和形状, 诸如民居、服饰、器皿、用具、服饰及其他符合外观设计保护的物质。

3.1.3 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

我国《商标法》第三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 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 受法律保护。”可见, 商标可以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所有人生产与提供的产品、服务, 使这些产品和服务在贸易市场上区别于其他类似产品。这些商标包括各种独特的图案、图腾、名称及产品简介等。由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的模糊性和客体范围的广泛性, 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则更有利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集体商标是由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注册, 解决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确认问题, 而证明商标则可用于证明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主要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等特定品质的标志。

此外, 地理标志也适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国《商标法》第十六条第2款就明确规定:“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是指表明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作为一种标记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 地理标志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使消费者能区分来源于某一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产品或服务与来源于其它地区的同种商品的区别, 从面进行比较、挑选, 以找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最佳切合点, 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3.2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其他法律形式

(1) 建立专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借鉴国际社会针对民间传统知识保护设立的特别处理机制 (sui generic system) , 建立专门的保护法及与此相协调的相关法律保护, 以弥补现行知识制度的不足。如2000年9月1日起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2001年6月28日颁布通过的《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 2001年6月1日通过的《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巴文化保护条例》, 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这些条例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定商业利用的条款, 如使用许可机制、开发利用机制等, 从而使传统知识在保护的同时能够发挥其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

(2) 充分利用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由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和生活性的特征, 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可以得到不断地创新, 但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般属于某一特定的社区、部落或民族, 因此, 可以充分地利用教育方式, 将正面临消失威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教育, 使之普及化。此外, 我国应尽快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收集、鉴别、分类、记录和文档化, 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数据库, 并采用登记制度, 确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 通过现代高科技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以永久保留下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的背景下,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如何有效地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临并解决的法律问题之一。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概念、法律特征进行了界定, 以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为主, 结合其他法律保护形式, 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特征,知识产权,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第二条.

[3]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以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为中心[D].华东政法大学, 2009.

[4]王鹤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模式思索[N].中华读书报, 2004, (6) :14.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8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因此, 全面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 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力量推进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目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象征和标志, 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与精神寄托。近些年, 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建设。党中央的16号文件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 为我们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当前, 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 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对我们民族民间文化有所了解, 民族民间文化应该在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而不应在年轻的这一代中断。但在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较为普遍, 其情形也不容乐观。如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民族民间文化意识不强, 认识不足, 缺乏学习兴趣, 甚至有个别排斥的现象。因此, 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引起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我国教育工作深化和改革,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我国特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统一。一方面, 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一方面,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民间文化结合, 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相辅相成, 二者之间既和谐又统一。

针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文化缺失的现状, 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倡导民族文化精神。中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 但是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人们攀比、炫耀风气的滋生, 校园里原本那份单纯、天真、活泼、热情、团结、信任、互助的风气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扭曲。因此, 我们需要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爱国主义情操和传统美德。

三、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力量推进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1. 树立新观念, 规划好中学校园整体文化建设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关键, 树立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加强建设综合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 包括了知识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校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传统文化建设等。因此, 各中学应该结合当前国家发展形势, 在认真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 努力做好思想道德建设、传统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 将弘扬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全面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融合起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提高师生整体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日常的文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 要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资源, 营造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在校园活动中大力倡导民族民间文化, 激发学生们的正能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可以开展传统文学、优秀文化、地方体育游戏、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 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知识讲座, 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方式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学习, 脑海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全面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 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认识历史、掌握过去, 全面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又大力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 可以说二者之间既相互又统一。因此,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既要做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也要民族民间文化很好地流传下去。

摘要:民族民间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 目前很多中学校园文化中严重缺失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 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莲莲.《“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贵州民族大学, 2012.

[2]王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研究》.西南大学, 2012.

[3]刘喻.《论民族民间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的碰撞与冲突》.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的发展态势 篇9

而何谓民间舞?是指在历史上产生而又沿袭下来, 在我国各民间中间蕴涵和流传的, 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群众性的自娱和半自娱、半表演性的舞蹈活动中所跳的舞蹈。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历史上由群众自己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创造, 以及民风、习俗、劳动、爱情等涉及其内容, 以及载歌载舞。或以带道具及舞道具, 或以歌舞小戏, 或以纯舞等形式进行舞蹈。基本上是在广场、街头、院坝、厅堂进行舞蹈或表演, 群众自己既是舞蹈表演者, 又是欣赏者, 没有完整的构思和编排, 舞蹈活动大多是在节假日、庙会、集会或生产劳动之余进行, 并构成一定地区、一定民族生活中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的一部份;具有鲜明的不同地方地区的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它的流传多是沿袭性的, 由群众自己或民间艺人在历史的流动进程中或修补、或扬弃, 或更新, 或增创, 但这种相当稳当状态下的变化与发展, 基本上是个别的, 局部的, 其基本形态则是少乃至不变的。

现将民间舞蹈文化在社会发展态势作以下分析。

一、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由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格习惯以及环境的差异,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民间舞蹈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 体现民族历史, 传情达意, 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 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因此很少在历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 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根植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 至今仍流传于民族群众生活中, 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 具有舞蹈历史前史的性质, 它们的表演形式, 风格特征及其内容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等各方面, 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二、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 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 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 所以不可避免也留有时代的烙印, 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时间和空间, 民间舞蹈展现其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 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 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 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两种形态的生产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 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民间舞蹈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融合, 它表现为原生形态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比如在安徽的“花鼓灯”基础上改编的《花鼓灯》, 以及蒙族的《筷子舞》, 藏族的〈弦子舞〉它们既保持了浓郁的民间风格特色, 又有鲜明的时代感, 使作品呈现出新意新风。犹如从朴玉中雕出珠宝一样, 经过研究、改编、整理、创作的民间舞蹈艺术更加玲珑剔透。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当代的舞蹈艺术。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 表演环境, 表演形式和程式, 即空间文化层。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 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围讲, 它们的民族舞蹈就具有鲜明的空间性, 恰恰是这些地方舞蹈的个性差异和相互兼容, 才使我国的舞蹈艺术长盛不衰。

三、当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民间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 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变化创造了条件。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 展示给人们的舞蹈形态大多数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 在原生形态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更加光彩夺目, 显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

例如《乡舞乡情》、《月牙五更》、《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剪纸姑娘》等。从中国民族生活中取材锐意发展的中国民间舞, 在保留传统之余, 吸取西洋现代舞技法, 融合贯通, 深化民间舞的表演层次, 确立了一条中国现代民间舞的创作之路。当代的中国民间舞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态势。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篇10

民族舞蹈常常以歌舞动作的形式伴随着区域习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共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民族舞蹈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载体。民族舞蹈十分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处处显示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一般而言,民族舞蹈多用于当地人们的群体性庆祝活动。比如在中秋或者过年的时候,当地人们汇集到一起来进行群体性的舞蹈,以此来庆祝节日,彰显节日气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特殊场景下家族性的舞蹈,比如在婚庆或者是丰收时,一整个家族的人们都聚在一起通过跳舞的方式进行庆祝,也促进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民族舞蹈在形体动作和舞蹈服饰上常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易于辨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大量的外来舞蹈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舞冲淡了学生对于我国民族舞的兴趣。而且一些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种配套设施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造成了舞蹈教学的落后,而且内容不够个性,形式较为老旧,不够创新。还有一些高校在现代文化席卷而来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模仿套用,忽视了两者文化的融合,没有突出民族舞蹈的意蕴内涵,不能很好地展现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肩负起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把握好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根基不动摇,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价值。其次,我们要把现代审美观念和时代特色融入民族舞蹈的传承理念中,让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更紧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民族舞蹈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民族舞蹈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让年轻的一代充分汲取到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营养,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任务。

三、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1、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困难就是因为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学好民族舞蹈对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以及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每个动作都体现着艺术美。学生学习和练习起来就会充满兴趣和动力。有了学习的热情,再难的动作学生也能顺利学会,再苦的训练学生也能坚持下来。

2、课程的设置专业化,现代化

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舞蹈的技巧,更要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学校在民族舞的教学中,可以多招揽各名族舞的教师,积极从各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各舞蹈团体中招聘具有较高舞蹈专业素养的教师,开设多种民族舞课程,但同时要注意,多而不粗,课程虽多,但要精细教学,每种舞蹈的教学都不是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其精髓。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到实际中去学习体验。例如蒙古族的《奔腾》,新疆的《塞乃姆》等风格不同的舞蹈,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主干课程,匹配相应的专业课老师,服装,道具等等。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聘请高素质的舞蹈专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

3、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的灌输

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肢体语言的表达和舞蹈技巧的教授,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上的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风情习俗,必要的时候可以到民族聚集区真正地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舞蹈思想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作。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农乐舞的由来,给学生展示朝鲜族庆祝播种与秋收载歌载舞的图片,让同学充分了解舞蹈创作的背景,必要时可以带同学到朝鲜族去真正的体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总的来说,要认识到民族舞蹈文化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民族舞蹈中的审美价值,以新的传承理念和传承方法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注意民间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使得民间舞蹈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摘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明形态,其中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秀的审美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非常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民族舞蹈在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外来舞蹈文化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民族舞蹈文化为研究对象,先简单介绍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探究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后重点讨论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浅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 篇11

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实践表明,群众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以鲜明的民族民間文化艺术特点扎根于群众之中。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首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每个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自然生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已经给予了我们严酷的惩罚。同样,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也必须注重文化生态的保护。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少代艺人的完善才流传到今天,这是何等不易。它犹如人类的精神象征,即属于本民族,也为全人类所有,传承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对人类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马克思语),荷马史诗千古不朽流传至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数不胜数的民间文化艺术,至今生生不息。一个孩子刚会呀呀学语,父母就会教他学儿歌、哼民谣、背唐诗,所有这些无不标识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其次,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其形式的多样,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广泛,有许多堪称“绝活儿”,足可令我们引以自豪。但遗憾的是这些“绝活儿”有的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因为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教学方式单一,大都是师教徒学的方式,全靠师傅口传心授,并无系统的文字记载,更谈不上教案大纲。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目前许多老艺人已是垂暮之年,加之后继无人,一旦他们离开人世,这些传承几十代甚至上百年的民间“绝活儿”结局令人担忧。我们非常害怕黄河断流,非常害怕生态环境恶化,但人们在不经意间就把很多文化植被破坏了。不管是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造成了。特别是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它特有的脆弱性,就更加经不起断层隔代的“考验”。如果不赶快予以抢救保护,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不仅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永远失去国之魁宝而愧对前人,这种人亡艺绝、曲终人散的结局是我们谁也不愿看到的。

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国粹国宝充实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所认识、所接受、所热爱,并使之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力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的目的。为此,应从以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正确看待民族民间艺术,认真做好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民族文艺。热心扶持民间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活力。

其次,正确处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当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看成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创新的广阔舞台。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积极性。

再者,要大力研究和实践民族民间文艺的改革与创新,使民族民间文艺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而实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继承,既保护原汁原味,又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所易于接受推广、普及,让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

进入八十年代。西宁市、黄南、玉树、果洛及东部农业地区等,以继承弘扬青海的传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在热贡艺术、酥油花、堆绣、藏戏、平弦戏、皮影、社火等方面打造了一批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给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有很大的创新。2006年元月20日平安县三合镇新庄皮影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及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和林茨、巴顿等城市进行了演出。精彩的演出,征服了当地的市民,对宣传中国、宣传青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因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工作,要全民参与进来,特别是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要首当其冲深入下去,真抓实干,才能够见实效。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及创作探析 篇12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

1. 民间舞是人体的动态文化

早在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 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狞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

那么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 不断积累, 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 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它是特定社会与时代的产物, 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最直接、最自然、最原始、最热烈的艺术显现, 是人体文化之母。

2. 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 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 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 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 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 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 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 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相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 不是简单的更替, 而是累积和融合, 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 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 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 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结构, 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 符号象征物, 具有指称意识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

二、民间舞蹈的发展状况

50年代初, 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 这使得中国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 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 搬上了舞台, 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更高程度的发挥了美的特性。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红绸舞”“荷花舞”“跑驴”“鄂尔多斯舞”“草原上的热巴”“孔雀舞”“摘葡萄”等等。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个时期, 以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创作编排的舞蹈作品, 事实上成为舞蹈作品的主体。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创作舞蹈、现代舞蹈、中国古典舞蹈和芭蕾舞的迅速发展, 中国民间舞蹈在多种形式、风格的舞蹈的竞争中, 由原来的“霸主”地位逐渐滑坡, 门庭冷落, 观众日稀, 创演不景气, 于是有人产生并提出了“民间舞还有没有生命力的忧虑”。但是, 民间舞蹈拥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黄河儿女情”, 到90年代初得“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月牙五更”等一排新的民间舞作品, 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有力的回击了“民间舞消亡论”。

随着时代对艺术的期望逐步提高, 舞台民间舞创作在原汁原味地反映广场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新的时空环境内改编得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 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

可以说人永远是舞蹈创作的主体与核心。以人的本体为手段, 直接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思想, 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之所在。因此, 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思想, 是舞蹈艺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 也是我们创作多种题材、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舞蹈作品所应遵循的审美创造规范。

三、我们的舞蹈艺术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 不同的舞蹈编导“开始对所要表现生活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舞蹈创作就是将生活形象转化为舞蹈形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艰辛的, 需要编导们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 勇于从最基本的舞蹈元素中去提取适合自己编创作品的舞蹈动作。同时也要运用一些创作手段, 它包括音乐、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等, 这都是跟作品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我觉得舞蹈不光要单一的在动作上创新, 而是所有的创作手段也要创新。

提到创新这个词,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创新”是进几年被舞蹈创作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因为在现在的舞蹈创作中与其他行业一样, 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压力。整个舞蹈界的发展趋势, 便是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 从而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 而这种发展势头的推进, 则是要靠“舞蹈作品的创新”来完成。我想将创作比喻条龙, 那么创新将是之中的“龙睛”。

有人认为现在的民间舞更“民间”了。例如“伊娜麦达”“山娃娃”等作品。这都对民间舞的大面积丰收所尤感满意。此类剧目一大特点便是更“民间”了。编导们自觉使自己的作品更靠近民间, 使它们的特色更加显著。有的还以民间舞蹈作为所创作的舞蹈作品的动作元素, 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和做法。如“年铃声生”这是藏族中的“热巴”为题材的舞蹈。整部作品以情至动, 而没有传统的叙事的结构来表达情感, 也没有局限于民间舞的模式套路上, 以主题动作衬托出主题情感。其次“出走”这部作品, 编导的坦荡而又大胆的创新, 给民族舞中注入了现代感, 将音乐加以变化和处理。他是将民间舞素材与现代舞编舞技法进行融合, 创造出了一种新兴的舞种。现代舞台上的民间舞蹈创作, 要考虑它们的“现代包装”问题, 这在编舞上就表现为编导章法及手段, 如果手法得当会更强化其民族民间特色。

创作是欣赏和批评的基础, 而欣赏和批评又促进创作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批评与创作是互相依存、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舞蹈艺术也只有在这样批评中成熟。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前进方向,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前提下, 创作出健康的、科学的、大众的舞蹈作品。

未来舞蹈的发展方面将呈多元化趋势。随着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带动了时代的步伐, 也大大加快了舞蹈面向国际化。在思想上、精神上、视觉上, 形式结构上, 乃至空间上都将达到一定的国际水平。在这一次与知识、科技、文化的碰撞之下, 定会创造出许许多多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摘要:五十年代初, 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 这使中国民间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而更要求编导在创编上能有更深的造谐, 能创造出更深的境界层面, 多向发展。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欣赏的需要, 给艺术批评提供广泛而扎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舞蹈艺术要如何面向未来, 奔向世纪。

关键词:民间舞文化,民间舞发展,作品创新,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芬, 隆萌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伊通满族自治县下一篇:玫瑰花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