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

2024-08-30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精选7篇)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 篇1

众所周知,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反映生活, 有历史背景, 特别是民间舞, 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就如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着各种《龙舞》和《鱼灯》寄托了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风、扑鱼兴旺、年年有余的理想愿望, 同时, 通过这种舞蹈活动又反过来激励了人民努力搞好生产, 获得丰收的信心, 可见, 这种舞蹈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它们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如千百年来, 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 同时它是吉祥的象征, 它给人类带来幸福和欢乐, 傣族人民以模仿孔雀的走路、飞跑、拖翅、展翅等动作姿态和生活的理想, 同时也典型地概括地体现傣族人民特别是傣族妇女的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 抒发了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缘物舞景之作, 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 理想愿望等。

而何谓民间舞?是指在历史上产生而又沿袭下来, 在我国各民间中间蕴涵和流传的, 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群众性的自娱和半自娱、半表演性的舞蹈活动中所跳的舞蹈。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历史上由群众自己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创造, 以及民风、习俗、劳动、爱情等涉及其内容, 以及载歌载舞。或以带道具及舞道具, 或以歌舞小戏, 或以纯舞等形式进行舞蹈。基本上是在广场、街头、院坝、厅堂进行舞蹈或表演, 群众自己既是舞蹈表演者, 又是欣赏者, 没有完整的构思和编排, 舞蹈活动大多是在节假日、庙会、集会或生产劳动之余进行, 并构成一定地区、一定民族生活中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的一部份;具有鲜明的不同地方地区的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它的流传多是沿袭性的, 由群众自己或民间艺人在历史的流动进程中或修补、或扬弃, 或更新, 或增创, 但这种相当稳当状态下的变化与发展, 基本上是个别的, 局部的, 其基本形态则是少乃至不变的。

现将民间舞蹈文化在社会发展态势作以下分析。

一、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由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格习惯以及环境的差异,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民间舞蹈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 体现民族历史, 传情达意, 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 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因此很少在历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 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根植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 至今仍流传于民族群众生活中, 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 具有舞蹈历史前史的性质, 它们的表演形式, 风格特征及其内容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等各方面, 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二、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 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 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 所以不可避免也留有时代的烙印, 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时间和空间, 民间舞蹈展现其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 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 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 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两种形态的生产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 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民间舞蹈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融合, 它表现为原生形态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比如在安徽的“花鼓灯”基础上改编的《花鼓灯》, 以及蒙族的《筷子舞》, 藏族的〈弦子舞〉它们既保持了浓郁的民间风格特色, 又有鲜明的时代感, 使作品呈现出新意新风。犹如从朴玉中雕出珠宝一样, 经过研究、改编、整理、创作的民间舞蹈艺术更加玲珑剔透。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当代的舞蹈艺术。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 表演环境, 表演形式和程式, 即空间文化层。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 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围讲, 它们的民族舞蹈就具有鲜明的空间性, 恰恰是这些地方舞蹈的个性差异和相互兼容, 才使我国的舞蹈艺术长盛不衰。

三、当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民间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 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变化创造了条件。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 展示给人们的舞蹈形态大多数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 在原生形态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更加光彩夺目, 显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

例如《乡舞乡情》、《月牙五更》、《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剪纸姑娘》等。从中国民族生活中取材锐意发展的中国民间舞, 在保留传统之余, 吸取西洋现代舞技法, 融合贯通, 深化民间舞的表演层次, 确立了一条中国现代民间舞的创作之路。当代的中国民间舞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态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一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 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随着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以及经济的发展, 舞蹈艺术也在不段地发展。它必然会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地改进, 提高、创新, 使舞蹈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它是中国舞蹈攀登艺术高峰的基础, 也是中国舞蹈艺术未来的希望。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 篇2

如今, 在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进入深刻调整周期时,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孕育。回顾新一届领导班子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如简政放权、财税改革、鼓励民资等, 不难发现在历史经验面前, 政府不再作为主力军冲锋陷阵, 而是回归本位, 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激发创业动力。这是政府释放的一个积极信号, 告诉大众, 今后经济的发展可能性和民间资本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高科技的应用,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大环境下已微显弊端。古语道:民为重, 社稷次之。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不仅要发展为了人民, 更要极大的鼓励人民的积极性, 来发展民营经济, 利用民间资本推动经济发展。

近几年, 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改委的《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未来十年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要务, 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鼓励民间资本 (私营部门) 参与投资。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民营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最具竞争力。三十多年来的改革经验证明: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 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源泉, 更是扩大民间投资和拓展就业渠道的新生力量。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中, 最具市场活力的, 非民营经济莫属, 它能极大地调动民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性, 可以使劳动的人民获得财富, 积累财富, 由此会形成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但民间资本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搁置, 甚至都不比能回收的垃圾有用, 而若一旦加以利用, 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 民间资本一直活跃在经济改革的大舞台, 也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且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厉以宁在其著作《论民营经济》一书中就曾提到, 要“把民间资本由‘体外循环’引入‘体内循环’”, 他认为, 这一方法是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过文俊在其著作《民间资本富中国》一书中, 如是说道:“加入WTO后, 我们更应该把民间资本看做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 同时他提出“复兴中华还看民间”。

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民间资本形成, 发展及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也总结出了许多的历史经验, 得出了许多专业结论, 但普遍是从全国的角度出发, 罕有学者就新疆的民间资本做一系统论述。

新疆地广人稀, 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较之我国中东部地区来说, 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有一些人认为, 新疆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适宜大力发展民间资本, 因为民间资本一旦大举进入各行业领域, 带来收益可能性的同时, 也会给监管者带来极大的监管风险。所以很多人都建议再等等, 等到“时机成熟”, 再来大力发展民间资本。

在笔者看来, 现在就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民间有大量的闲置资本, 政府又有意简政放权, 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如果现在还不发展, 更待何时?

三、新疆民间资本的发展概况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要想让新疆经济腾飞, 取得骄人成绩, 就必须立足于国际视野, 总结历史经验, 着手于民本经济。树立全球化、现代化的经济理念, 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挖掘其新内涵。

改革开放后,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得到迅速发展。新疆涌现出一大批如广汇集团、特变电工、天彩科技、库尔勒香梨、美克股份、纵横股份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同时, 产品结构也一路向好发展, 一些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迅速增多,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由新疆广汇集团投资一百多亿元建设的红 (柳泉) 淖 (毛湖) 三 (塘湖) 铁路已于2012年3月底破土动工。这也是新疆民企创造的全国第一, 民企率先进入了铁路建设领域。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 新疆区内的投资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是因为, 不少人看到疆内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 二是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利好政策, 这两者无疑是给各地的投资者吃了颗定心丸。

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已显现出投资西部的主动性, 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应发挥独特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服务西部大开发, 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可即便如此,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 民营经济在西部地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有数据表明新疆民营企业数量只占全国民营企业的1%, 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同时也应看到, 这些统统都是全国各地为新疆构造的“输血工程”, 要想真正夯实新疆的经济实力, 还需自身硬, 打造属于新疆自己的“造血系统”。

四、新疆民间资本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 不但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也使得民间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民间资本在民营经济曲折发展道路上成长, 又在私人财富不断的积累中壮大。就像一条正在苏醒的巨龙, 引起了官方资本市场的关注, 甚至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未来的经济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在笔者看来, 民间资本就是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力量, 决定着未来新疆经济发展的高度与广度。但是目前, 民间资本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民间资本流动无门。民营企业很难向银行贷到款, 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融资困难, 可另一面民间又存在大量闲置资金, 新疆乃至全国, 具体有多少闲置的民间资金, 这始终都没有一个准确可靠的数据 (据查, 2006年上半年温州一带的民间流动资本估计在九百亿左右, 其中400亿元常年跨地区流动) 。这反倒应了那句俗语:张三有钱不会使, 李四会使又无钱。

第二, 缺少主导部门和先导产业。疆内的民间资本在经济生活中, 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个观望状态。从资源优势角度讲, 新疆自身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和各种矿产资源, 在全国资源总量中都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优势, 无疑对民间资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在上述这些大型经济领域, 民间资本很难进入, 毕竟与政府投资或外资相比, 疆内民间资本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若是农业加工制造业等中小型经济领域, 考虑到担保、风险等问题, 由于资本天生就是逐利的, 所以此时民间资本在做选择时就会变得异常的小心谨慎, 考虑到最后干脆就不投资了。

第三, 相关的投资制度及法规还不完善。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这也是大量民间资本徘徊在“投资”的大门外的一大原因。试想, 本着“赚大钱”的心态, 拿着自己辛苦积累的财富去投资, 若是因经济原因或个人原因而投资失利, 那投资人愿赌服输。若是因投资制度的缺陷而赔本儿, 谁都不可能甘心。

第四, 社会上“仇富”观念的存在。现在很多人对待财富拥有者都是一种眼红的态度, 觉得若是有钱, 那肯定多多少少使了些“手段”。相比之下, 就连有钱人被窃的几率都会高一点。所以现在很多有钱人不敢露富, 哪怕是辛苦挣来的钱, 都宁愿捂在被窝里发霉, 也不愿拿去投资实体经济。

第五, 投资观念守旧。目前疆内的大多数财富拥有者, 年龄偏大, 他们现在的财富积累绝大多数与当年自身的努力经营分不开, 很少是靠投资来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当新一代来告诉他们, 可以通过投资来挣钱。在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建议和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之间, 财富拥有者们很少选择前者。就好比一个小毛孩跑来告诉你, 鸡兔同笼问题有新的解题办法, 你会采纳吗?笔者想大多数人也都只是听听罢了, 少有人还会去细想那个所谓的新办法。

五、对策建议

纵观古今中外, 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地区, 无疑都是民间财富积累较多、人民生活较富裕的地区。所以如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如何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动, 是不得不考虑, 且关乎未来的大问题。针对上文所列问题,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建立社区性银行, 将民间资本引入经济循环系统。“社区银行”, 顾名思义, 为某一特定社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与别的银行相比, 社区银行的服务将会更加细致, 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建立社区银行等金融体制改革有助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经济循环系统, 同时还有助于缓解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第二, 组建专门机构, 来引导民间资本流动。该机构可以是官方行政机构, 也可以是由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等组成的民间机构。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 其宗旨只能是为了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民间资本合理流动。这同时在另一个侧面, 还要求政府要平等的对待外资民资, 不仅要求政策层面的同意公平, 还要求在客观上消除歧视现象。政府转型成为服务型政府, 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进行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 严控新设行政许可等措施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转换。

第三, 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和信用担保体系。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某些领域的立法稍显落后。在这么一个法治社会, 一领域的立法落后就意味着该领域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如果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 却没有健全的制度或法律保障, 那结果就是打击民众的投资热情。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 抓住了机遇, 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支持民营经济设立商业性质或是互助性质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同时还要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 建立担保业自律性组织。

第四, 加强私有财产保护, 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从文章第一部分的发展回顾, 可以看到, 现在的疆内的民营经济正在有意识的逐步规范和完善。对这个发展过程, 要保持一个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判断。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的看待私有财产和有产者。为民间资本的拥有者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 进一步加强财富拥有者的投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定期组织企业家们参加切合实际的学术论坛或讲座。毕竟, 为经济发展做出实质贡献的主体是企业家们而不是专家学者。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最后, 鉴于民间资本进入西部地区主要利用的是土地和劳动力这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政府在土地政策和劳动体制上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土地方面, 需要进一步放宽土地合理流转的限制, 让民间资本能够便捷而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劳动体制上, 政府应该更多地承担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责任, 降低民间资本的负担。同时, 政府还应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切实降低民企在劳动力、物流、税费等方面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 现如今的民营经济在经济结构中是做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 并且正在发展成涉及各行各业的庞大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对于新疆经济的发展来说, 充满了活力, 充满了能量, 充满了奇思妙想, 对于未来有无数的发展可能性。发展了民营经济, 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人都为经济奉献自己的力量, 就会使民间资本得到积累。而通过促进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 又可以调节和改善国家经济结构, 以此达到创富于民、民富国强的目标。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摘要:民间资本的成长和流动变化, 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资本对经济的渗入, 可以改变经济结构, 甚至对企业所有制结构也有一定影响。国家资本用于医疗, 养老, 教育和抗衡国际金融风险, 民间资本则使得大批国民成为中产阶级, 橄榄形社会自然形成, 国家更加稳定, 社会更加和谐。笔者试从新疆民间资本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此状况提出的建议做一论述。

关键词:新疆,民间资本,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彦.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促进新疆经济发展[J].新远见, 2011 (1) .

[2]何文彬.新疆民间投资增长态势实证分析及激活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5) .

[3]杨梅.新疆民间投资发展现状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2) .

[4]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园区经济发展态势 篇3

20世纪后半叶, 园区经济出现, 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理解和接受。在世界范围内, 园区经济已成为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示范区, 全球各地区技术创新的领头雁, 在响应技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支撑和引领力量。目前, 全世界已建成上万个各类园区, 他们对本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突出的贡献。美国硅谷已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其人均创造增加值是全美的2.5倍、专利数占到全美的10%;德国的高科技园区强调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 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的高科技园区是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动力;韩国的高科技园区推动了区域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国内, 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省市园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实践, 让人们认识到:进入21世纪, 园区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把发展园区经济提到重要性的议事日程, 把园区的设置、园区的升级和园区的扩区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 园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园区经济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其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园区的数量、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从国家层面上看, 2008年以后国务院新批准建设了16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 5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使全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了215个和105个,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占50.6%、26.6%和22.8%。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国家级园区的全覆盖, 东、中、西部国家级园区更加趋于平衡, 分布更加合理。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园区扩容是各省、市、自治区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省、市、区纷纷重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一区多园、托管、合作、政区合一、产城一体化等办法扩大园区的发展空间。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国地部2006年第31号园区审核公示, 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规范面积为73.1 km 2, 2012底初步计算, 规划面积为2743.74 km 2, 扩大了36.5倍。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区10园”的模式, 发展空间达到了232.52 km 2;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代管南海区, 实现园镇融合, 规划面积为593 km 2;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区政合一, 规划面积达到了518 km 2;吉林长春净月高新区通过实施产城一体化, 控制范围扩大到了478.7 km 2。

2 园区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经济已经真正担负起了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使命, 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 国家级高新区 (83个) 和经济区 (131个)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 3019亿元, 工业增加值57 185.9亿元, 工业总产值229 208.6亿元, 税收收入1 4104.7亿元, 进出口总额5 468.1亿美元, 出口总额5 133.6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的17.6%、30.3%、26.7%、15.6%、33.1%和27.1%。2011年有31个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 23个高新区区内生产值占当地城市的20%以上。国家级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在城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 江西省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 241亿元, 同比增长40%;完成工业增加值3 003亿元, 增长19.6%, 占全省工业GDP的53.5%, 对全省工业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7%。入园企业达到12 000多家, 实现利税总额1 327亿元, 增长42%。实现出口总额1 249亿元, 增长39%,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0%。其中, 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园区达到46个, 有4个园区超过10亿美元;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 322亿元, 占到全省37.7%;固定资产投资2 611亿元, 增长11%, 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7%。

特别是国家级经济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4月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 525亿元, 同比增长17.5%, 实现财政收入4 730亿元, 同比增长20.5%, 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0%;实现税收收入3 871亿元, 同比增长17.5%, 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0.8%;实现进出口14 808亿元, 同比增长8.6%, 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18.3%, 利用外资1 178亿元, 同比增长9%, 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48%,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 916亿元, 同比增长18.9%, 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2%。

3 园区经济逐渐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园区经济以创新驱动, 内涵式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优势,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国家级高新区中2011年有高新技术企业17 901家, 占全国总数的20.9%,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4 819.1亿元, 占到全加工业总产值的4.1%, 增加值8 805.1亿元, 占到全国增加值的4.7%。高新区内构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聚集了各类研究院所1 305个, 企业技术中心4 132个, 其中国家级的25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381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26个, 各类大学474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6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7个。这些创新知识载体和创新源头, 2011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6 9161件和88 238件, 其中, 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予权量分别为79 693件和29 438件, 占到全总数的15.2%和50.7%,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 园区正在为城市建设探索新路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相当一部分国家级或省级园区原规划的土地已开发完成, 开始了“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的新征程, 园区经济正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部分国家级园区所在城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又遵循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 即:园区不仅向科技产业发展, 还引导着大量的人才聚集, 促进园区不仅在生产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不断完善, 还将在生活服务体系上不断健全, 逐步形成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科技新城。一批批科技新城、产业新城、创新城等正在规划建设。园区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又是未来的新城区, 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目前, 全国有10个国家级高新区启动了新城建设, 宁波高新区、宝鸡高新区、济南高新区、南昌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就是典型。

南昌市2011年启动了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 南昌高新区正进入“瑶湖时代”。瑶湖生态科技新城, 以“生态”的理念颠覆传统工业城市的模式, 打造集产业、商务、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城”;以“科技”的定位指引园区的发展方向, 打造聚集高新、高智、高端产业的“科技城”。在规划上, 我们把生态、产业、科技和城市这四个要素融为一体, 谋求产城结合, 由“产业孤岛”向瑶湖科技生态新城进行转型。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篇4

1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态势分析

态势分析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分析方法, 对关注对象进行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 把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量, 以便扬长避短制定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本文把态势分析法运用到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当中来, 这样就能够对河南文化发展有更加明晰地了解。

1.1 机遇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向是非常明确的, 步伐迈得非常坚实。2003年, 提出了“中原崛起”的经济发展计划, 2007年, 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 明确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2009年, 又进一步明确了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2009年, 国家正式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 把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这都给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当前, 河南已经走在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征程上, 有基础、有优势、有国家政策的导引和支持, 可以说面临着大好的机遇。

1.2 挑战

开放加速、竞争加剧, 是当前的中国社会情势。河南虽然是文化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 只具备资源比较优势而未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和国内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 如北京、江苏、广东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这些地区都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经济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他们的文化产业已经在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产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相比之下河南处于弱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也存在着增速还不够高、规模比较小、经济比重偏低等情况, 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匹配, 河南的文化产业现在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发展境遇, 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1.3 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地带, 地理位置优越, 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全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古文化、根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等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 文化底蕴非常丰厚, 而且还拥有一个多亿人口的潜在消费市场,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突出的良好条件。而且近年来, 河南省以厚重的文化资源为依托,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产业实力逐步增强,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但是河南文化产业依然逆流而上, 产业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形态丰富的新兴文化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1.4 劣势

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存在问题还很多, 诸如资金投入匮乏、文化资源市场转化率低、产业链不能够实现有效地延伸;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还偏少,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或者缺乏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 价值链不完整, 产业集群发展动力不足, 过度依赖于旅游带动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能力严重不足, 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 产业创新严重不足, 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较小, 产业结构欠合理等等状况。现有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附加值比较低下, 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甚至可以说, 目前河南的许多文化资源或者还处于“原生态状”, 或者一些文化资源被破坏, 或者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等等,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文化产业整合明显不足, 竞争优势还未得到体现。

2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 如果要在2020年使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河南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全省文化实力、竞争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成为全国区域性文化中心之一, 基本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1], 这个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着力在提升河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大功夫, 这就需要整体规划, 进一步对全省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扬长避短, 努力提升河南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1 总体战略思路:立足全省、整体规划和统筹发展

态势分析的结果是对河南文化产业进行科学的构思和安排的重要基础。所以, 河南文化产业的科学规划应该是:全面落实、深入贯彻以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突出特色,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组织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全面规划, 依托中原深厚的文化资源, 在结构调整基础上, 努力探索、重点发展、多策并举尽快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 打造河南文化特色的知名产业文化精品, 扎实建设河南地域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 优化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促进河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不仅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河南省域经济支柱性产业, 而且争取把河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示范性试验基地。

2.2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第一,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文化产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

一是, 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世纪以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文化创意产业勃然兴起。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时代标志性的新型产业, 它以文化创意为核心, 以知识资本的运作为手段, 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复合概念, 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2]。而近年来我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应该趁势而上, 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进行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 构建新文化产业和产业链,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 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推动文化资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 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以基础较好的郑州、登封、开封、洛阳等为基点, 向周边城市辐射, 确立河南文化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新布局。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的文化创意精品为引领, 建设高品质文化产业示范区, 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进行培育, 从而达到实现核心层文化产业升级, 延伸出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目的。

第二, 加快文化领域组织体制改革, 优化河南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

文化产业必须推向市场, 但政府的关注重视与产业政策的大力支

摘要:本文借用“态势分析”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机遇, 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劣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认为, 河南文化产业应该要对症下药, 抢抓机遇, 采取多种措施, 如推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培育文化产业紧缺人才等, 增强河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转变。

关键词:文化产业,态势分析,多策并举

参考文献

[1]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Z].2007, 12.

石化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篇5

当前, 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石化行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调整。如何努力把行业快速增长势头转化为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 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工作的重点。

产销规模连创新高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二季度石化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2.25万亿元和2.2万亿元, 环比一季度分别增长20%和20.5%, 同比分别增长36.4%和37.15%, 虽同比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0.7个和10.6个百分点, 但产销值绝对量规模连续刷新历史纪录, 4月、5月、6月全行业产值分别达到7162亿元、7500亿元和7800亿元, 销售值分别达到7100亿元、7300亿元和7600亿元。

二季度石化行业继续高位增长, 虽然有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因素的影响, 但与一季度相比, 这种影响已经有所削弱。综合来看, 除了基数因素外, 宏观经济特别是下游产业快速增长是拉动石化行业保持强劲增长并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 GDP增速达到11.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 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高达38.1%。此外, 汽车产量在去年大幅攀升的基础上增速仍高达46.6%。由于房地产和汽车两大产业的拉动, 建材、油品、氧化铝、玻璃、塑料、橡胶制品等主要石化下游产品生产都呈现出较快增长, 从而加大了对石化产品的需求。统计显示, 1~5月, 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9664.9万吨, 同比增长12.7%;乙烯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9.2%;硫酸增长17.5%, 烧碱增长28.1%, 纯碱增长27.6%, 涂料增长25.9%, 合成树脂增长17.2%, 合成橡胶25.7%, 合成纤维单体增长19.7%, 轮胎增长28.5%, 均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多数产品的表观消费量连创历史同期新高。

除了国内需求扩大外, 国际需求复苏不断加快也对石化行业保持高位增长形成了有利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石化行业出口需求急剧下降, 尽管2009年行业出口增长有所恢复, 但较为缓慢, 且出口复苏慢于进口。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 行业出口呈现出加速恢复的势头, 1~5月份全行业出口额同比增长41.4%,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了3.4个百分点。其中, 5月份, 出口额达到113.22亿美元, 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好水平, 同比增长55.5%, 增幅也是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高于进口。

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

2010年以来, 为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国家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包括调控房地产市场、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 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放缓, 房地产成交量下滑。从6月份石化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 油气产销环比开始减少, 不少化工产品的价格出现下降, 显示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受到一定影响。当前, 石化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

一是行业成本压力不断上升。随着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政策的陆续出台, 对石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也给行业企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首先, 为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5月份各地纷纷取消优惠电价, 并集中进行全面清理, 石化行业特别是磷化工、氯碱、电石、纯碱、烧碱等高耗电产品的电力成本明显上升。其次, 6月1日开始, 天然气出厂价格上调, 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甲醇等企业影响较大。再有, 资源税改革开始先行试点, 相关油气开采企业税收成本明显上升。此外, 国家取消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 其中涉及石化产品的税则号超过200个, 相应增加了相关企业的出口成本。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将对下半年石化企业经营特别是盈利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也预示着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不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是国际需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尽管上半年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处于持续复苏当中, 但这些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压力也在不断累积;欧洲债务危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多个国家紧缩财政措施预计将对欧元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一定影响。

2010年是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较快、较为复杂的一年, 同时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时至年中, 石化行业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必须把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放在首位,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既要保证行业经济平稳增长, 又要促进行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确保平稳健康发展

首先, 要科学分析形势, 牢牢掌握下半年工作的主动权。要加强对欧洲债务危机、国际油价等国际因素和国内资源税改革、天然气涨价、出口退税等因素对行业影响的跟踪分析, 处理好把握好宏观经济与行业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努力避免行业经济短期内过快下滑的风险, 促进行业经济平稳增长。

其次, 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规范高耗能行业扩张。“十一五”前4年, 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3.5%, 这一成绩距离完成“十一五”单位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艰巨。与此同时, 氯碱、电石、纯碱、化肥等高耗能行业的扩能热情较高, 加大了行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据了解, 氯碱、电石、纯碱目前在建产能仍分别达到300万吨、400万吨和200万吨左右, 磷肥行业前5个月投资增长仍高达86%。针对这一情况, 必须进一步抓紧做好落后产能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同时, 要加快合成氨、轮胎、磷肥等多个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的发布, 从产业布局、规模、工艺、技术、环保等各个方面严格规范新扩建产能,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 篇6

2009全球金融危机向我国制造业快速蔓延的“特殊时期”, 机床工具行业上半年增速始终在一位数徘徊, 部分小行业连续数月负增长;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进出口呈现双降, 从上半年各月主要统计数据走势判断, 3月后各项指标趋稳, 主要由于市场需求结构向高端发展趋势造成。据罗百辉了解, 目前的机床行业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 企业市场信心增强。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8%, 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根据前9个月的统计数据, 机床工具行业产销率达到了97.2%, 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稳步提升, 第三季度月度增速已升至两位数。同时, 全行业利润降幅也开始收窄, 企业亏损有所缩小, 但进出口大幅滑落的情况没有改善, 出口下滑尤为严重。行业专家罗百辉认为, 目前国内总体需求尚未全面回升, 只是若干重点行业对机床的需求持续旺盛。预计2009年机床工具全行业增速将会达到10%左右, 金切机床行业持平或略有增长。全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将达到61亿美元, 出口将回落至14亿美元。

罗百辉认为, 这得益于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国家政策的扶持对行业发展是强有利的后盾, 经济的复苏在支撑行业发展上提供有利的空间因素。整个机床行业的前景一片乐观, 作为机床行业的会展筹办商也一是剂兴奋剂和动力加油站。

1、行业增速企稳向上

据了解, 前两个季度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月度增速一直在5%左右, 而7、8、9三个月增速较高, 带动1~9月累计增速达到9.1%, 发展态势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9月机床工具行业企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26.2亿元, 同比增长9.1%;9月单月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2%。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分别达到19.0%和17.7%;集体控股企业摆脱了负增长, 实现了1.1%的微增;国有企业下滑程度较上半年有所趋缓, 为-6.7%;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较上半年情况向好, 但是下滑速度仍为两位数, 分别是-13.7%和-16.9%。

细分行业来看, 机床工具行业中, 产值占全行业总量的四分之一的金切机床分行业自今年4月起连续5个月累计工业总产值同比负增长, 降幅基本维持在2%。9月份以来, 该行业月度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2.0%, 环比增长8.5%, 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拉动1~9月份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125家重点联系金切机床企业的统计数据, 除3月份和9月份外, 月度工业总产值均为负增长。3月份以来, 金切机床行业月度工业总产值主要在45亿~50亿元之间波动, 8月份突破50亿元, 较今年前几个月有明显增长, 但仍不稳定, 9月份有所回落, 鉴于去年基数较低, 同比9月份有较明显的增长。

虽然金切行业1~8月份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比1~5月份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6.7%。但产品销售收入降幅比1~5月份却加大了1.4个百分点。显然, 机床工具行业总体在向好发展, 但金切机床行业还不稳定。

2、产品结构有所调整

金融危机对各类型机床需求影响参差不一, 普通、低档数控机床需求大幅度萎缩, 大重型和高档数控机床保持稳定需求。

根据协会统计, 2009年1~9月, 金属加工机床产值数控化率为53.6%, 同比增长6.0个百分点。金切机床产量和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降低30.6%和13.8%, 平均单价却分别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4%和21%。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年9月份, 机床平均单价增速在加快,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 比一年前平均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

另外, 今年第三季度机床零部件进口达到了最近四个季度的高峰。由此可以看出需要配备进口零部件的国产机床数量在增加。

而进口机床结构也在不断向高端和大型变化, 从进口机床单价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今年1~9月份, 进口机床平均单价为8.9万美元, 比去年同期提高11%。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月度进口额在6月份创出今年最高值9.9亿美元后, 经过7月、8月两个月的下滑, 9月份再次攀高, 达到9.4亿美元, 同比下降16.4%, 环比增长31.5%, 成为今年第二个进口超过9亿美元的月份。

3、出口深度下滑

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机床工具市场持续低迷。今年前9个月, 世界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地区的消费市场均出现大幅下滑。

据协会统计, 1~9月份我国机床工具产品出口33.9亿美元, 同比下降37.9%;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10.3亿美元, 同比下降36.3%。对比全行业出口额, 月度环比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 其中, 9月份出口额达到今年以来月度最高值4.6亿美元。

统计数据还显示, 当前我国出口机床单价持续下跌, 平均单价降幅达25%。特别是组合加工机床、数控卧式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台钻、抛光机、刨床、拉床、锯床、成形折弯机、冲床、机械压力机等几类机床产品降幅比较大。协会有关人士认为, 这几类产品大多是一些低附加值、具有传统优势的出口产品, 单价的下降有可能是国家近期提高退税额度使企业降低了成本的原因, 也有可能是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进行的主动降价行为。

出口产品中, 也有不少类机床出口单价持续上升, 如:数控车床、数控镗铣床、数控龙门铣床、数控磨床、卧式和龙门加工中心, 锻造或冲压机床、剪切机床等, 这反映出我国出口产品向高端和大型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前三季度机床工具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 协会人士认为, 2009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处于低位小幅波动态势, 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但是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以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因此行业发展仍面临很大困难。

机床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专家罗百辉称, 机床是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 机床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 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各方密切关注。我国机床工业在国家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 经历经济恢复时期及“十五”计划阶段,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艰巨努力, 建立起较大的规模、较完整的体系, 奠定了有利的技术基础, 具备相当的竞争实力。

罗百辉认为, 我国机床工业已跨入世界行列的第一方阵。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必要强化, 国家装备制造业对机床这种基础性、战略性生产制造手段, 提出了大量急迫的需求。进入2008年以来, 中国数控机床产量不断地下降, 其中2008年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了17.35%, 5月份同比增长了6.97%, 8月份、11月份都出现了同比负增长, 分别同比减产7.58%和34.4%。具体数据分析。罗百辉表示, 造成中国国内数控机床不断减产的原因主要是:首先,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其次,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数控机床出口, 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了全球数控机床主要出口基地的需求量, 导致了我国数控机床企业以减产来应付“冬天的到来”;第三, 近几年来, 人民币升值也是一个成因, 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了数控机床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第四, 国内物价水平高涨, 原材料价格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第五, 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 数控机床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篇7

1. 市场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1.1 服务外包总量增速加快

据统计2005年全球服务外包总量为3344亿美元, 2006年为3980亿美元, 2007年为4736亿美元, 2008年预计为5850亿美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 2005~2007年平均增速约为20%。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 未来5~10年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 2010年预计增长为1.2万亿美元。

1.2 服务外包岗位增长强劲

目前发达国家共有150万个服务性工作岗位已实现外包, 预计到2008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410万。其中, 不同行业的服务外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领域外包活动正持续性增长;零售业和制药业虽然外包岗位增长强劲, 但是外包起点比较低, 服务外包工作最少。

1.3 服务外包成为企业重要选择

据Trestle集团的调研显示, 目前行业领先型企业中74%的企业, 正在运行中的包括一项及一项以上的IT业务外包, 可见服务外包已基本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一项重要选择。

2. 市场呈现二元竞争格局

2.1 外包服务供应国显现出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

目前积极参与外包服务的国家日益增多, 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服务外包质量较高的国家, 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 其服务外包的质量一般均能被服务外包供应国的认可, 而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国家, 只在局部环节上有比较优势, 其它方面则有待加强和完善。

2.2 服务外包提供商表现多元化选择的态势

当前, 由于服务外包提供商具有多元化的选择优厚条件, 从而加剧服务外包供应方之间的竟争。目前的态势是, 约有40%的某项服务外包面对着4~6个服务外包供应方, 服务外包供应竞争之激烈可见端倪。

3. 服务外包以离岸外包为主要模式

3.1 离岸服务外包的地域选择倾向明显

目前离岸外中, 有两种选择倾向。一种是以日本和欧洲的近岸外包选择为特征, 即与提供服务外包国距离较近, 且文化接近的地域为发包对象。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远岸服务外包选择为特征, 即主要以印度、中国、菲律宾等距离较远、但成本低廉、人才丰富的地域为主。

3.2 离岸服务外包工种范围日益扩大

上世纪90年代末, 离岸外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产服务外包为主, 21世纪开始不仅原有劳动密集型外包不断扩展, 而且知识型的外包也日益增加, 如软件程序、设计、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外包的发包企业, 则侧重于直接管理勾通与顾客关系。

3.3 发包国政府提供的外包受到抑制

发达国家离岸外包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存在相应岗位外流而出现国内失业增多的僵局。因此, 目前发达国家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品服务外包, 都已限制了离岸外包的形式, 尽量采用在本国内实施运作。当然, 服务外包给发包国带来的类此社会问题, 会继续产生影响, 但是从发展的趋势观察, 服务离岸外包仍是一种发展趋势。

4. 供需结构显露出共同参与的态势

4.1 接包国呈现全球化分布的格局

目前, 除少数发达国家参与到服务外包的供应外, 大多数接包国为发展中国家, 其中亚洲约占45%。当前服务外包供应区域竞争分布格局是, 东亚、中欧和东欧, 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南美、南非、大洋洲、东南亚呈现奋起直追的态势, 即出现了一种全球化分布和优势化发展的竞争环境。

4.2 外包需求国显示日趋扩大趋势

上一篇:传统广电下一篇:DIS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