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符号(共12篇)
民间文化符号 篇1
大学、文化以及大学文化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在信息时代,这些“能指”的“所指”愈来愈出离实体和本体,成为某种象征和符号。基于符号性和布尔迪尔的文化资本理论,大学文化会有何种解读呢?
一、套译大学文化:概念浅析
林肯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辞的a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原文中三个介词of,by,for精当贴切、著尽风流。关于大学文化也可如此套译: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by the uni-versity,and for the university.即归属于大学的文化、大学生产的文化和适合于大学的文化,此三分可作为大学文化的外延解析。
第一类“属于大学的文化”(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也可翻译为“关于大学的文化”,主要指大学坚守的文化传统,或大学应当秉持的文化立场。这是目前关于大学文化研究的主流,也是成果最多的领域。
第二类“大学生产的文化”(culture by the uni-versity)也即大学经营、创造的文化符号或文化产品。现代大学除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生总数不过2000人)、美国幽泉学院(每年招生最多15名)等奇葩,大多都是巨无霸,担负着教学、科研、服务等功能。而每项功能的实施都会产出相应的文化符号或文化产品,大学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生力军。大学以文化作为工具,产出固然很多,但并非个个都有文化,纵使文化产品,也非件件都符合大学文化精神,甚至有的大学挂着文化的符号却生产着反文化的垃圾。大学的文化产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虽然包括高校数字化考核中的论文、著作、专利、咨询报告等,但又不仅限于此。
第三类“适合于大学的文化”(culture for the university)主要指大学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在环境和氛围。由于教育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文化、科学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氛围的综合而产生的文化品性的折射和表征[1]。在文化的“大箩筐”内,并非所有文化都适合于大学身份。一个等级森严、急功近利、官本位盛行的社会存在虽然是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但是未必适合于大学。古今中外的各种大学,从来没有能够完全脱离社会文化和国家的宏观背景而搞出独立特性的文化自留地。朱清时壮心不已,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哨站深圳市力图创建蕴含新式大学文化的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延揽了承载新式大学文化的好教师,但终究跳不出中国大陆的整体大学文化熔炉,非其能力不逮,而是时机未到。中国古代的大学或太学都是衙门的一支,完完全全是政治的附庸。西欧大学的文化氛围似乎自由、民主、独立,但这也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更是当时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缩影。可以说,所有大学都是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文化氛围的产物。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后,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这种自由、独立的文化习气成为西方大学精神的最早脉源。日本大学的成功也依赖其外在的文化环境,那就是自明治维新以来的东西文化交汇融合,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大学自由创新的文化,同时又继承了东方严谨务实的作风。岭南师范学院今天凝练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大学文化精神,也是源自雷阳书院1636年创立以来兼容了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书院文化的精髓而铸成。大学是一棵绿树,只有遇到合适的阳光土壤,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当然,大学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外来文化,而是有一个不断整合民族文化、时代文化的建构过程[2]。
二、文化资本:大学文化的资本形态
基于以上对大学文化内涵与外延的解析,本文拟聚焦于第二个领域culture by the universi-ty———大学生产的文化或大学的文化生产。生产是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创造财富的生产需要多种生产要素或资源,例如土地、劳动力、资金、企业家、技术、信息等。根据经济学中对资本理解,这些生产要素或资源一旦被排他性占有并可带来利润(profit)时,就称之为资本(cap-ital),如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大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一般需要经过两步:第一步,把大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即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编码的符号形式,并使之具有市场价值;第二步,界定文化产品的产权归属,使其被“排他性占有”,从而使文化产品成为某市场主体的文化资本,在资本运作中产生剩余价值或收益。大学文化资源只要“被排他性占有”并能带来“利润”(物质性或精神性)时,就可称之为大学文化资本。大学文化资本一方面是大学之内自给自足式的文化再生产的独特要素,更是大学参与社会大生产的优势所在,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大学文化资本有哪些形态呢?
布尔迪厄在认同传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基础上首创了文化资本概念[3]。他不仅用文化资本概念来描述经济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而且也用来表示本身即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文化。文化资本本质上是人类劳动成果的积淀,是以人的能力、行为方式、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习性、文化体制、文化能力、文化产品等的文化资源的总和。其中,文化能力是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式,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身心中知识、教养、技能、品味及感性等文化产物。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如古董、机械、书籍、绘画、道具、工具等物质性文化财富。文化体制是指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等方式予以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它是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形式。另外,索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存在:有形的文化资本存在于如遗址、建筑、雕塑、油画、工艺品、艺术品等“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文化资本存在于如观念、想法、实践、信念、传统、惯习等心智结构中[4]。
由上可知,布尔迪厄把文化资本分成三种形式:身体化形式、物质化形式和制度化形式。据此,可将大学文化资本分成三种形态———大学具身形态文化资本、大学物品形态文化资本、大学证书形态文化资本:
第一,大学具身形态文化资本。具身(embod-ied)来自于心理学概念,指心理认知、精神品质与身体间的依赖关系。大学具身文化表现为师生的教养技能、精神气质、学识风度、审美趣味等。“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肯定会显得寂寞多了。”[5]同样,若没有躬耕美学的劳承万,若没有智慧卓越的罗海鸥,若没有谈笑风生的程可拉,若没有任劳任怨的海归博士邓圣福,岭南师范学院定然不会如此绿意盎然!这种具身形态文化镶嵌于大学人的身体里,尽管可以通过已有文化熏陶而浸淫涵濡,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生成的周期长。不仅周期长,且无法通过交换、买卖或馈赠的方式进行流转。这就体现了资本的特性之一“被排他性占有”。经济资本(金钱财富等)可以由子女继承,社会资本(人脉关系等)可以部分让渡给他人,但是大学具身文化资本(能力、品质、习性等)难以转让。这种资本的回报本质上是“为己”之内在满足,更多的是精神性的,如兴趣之满足、求真之快乐、哲思之幸福,又如走在街上引来钦羡的目光,朋友聚会受人尊敬,称为老师、教授、专家。不过也可以是物质性回报,如菜市场大妈会给大学老师多搭一片菜叶以示敬意、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更有机会被给予金领待遇。
第二,大学物产形态文化资本,展现为蕴涵着大学文化的校园景观和文化产品。校园景观如岭南师范学院的崇德苑、博学园、雷阳书院牌坊、“问渠”陶壁、百年师范纪念塔、树人广场等实物形态;文化产品如师生的学术著作、专利、创作成果等。大学物产文化资本可与经济资本“通存通兑”,只要有金钱,大学绝不缺高楼大厦。1931 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该著名论断不正说明了大学具身文化资本因难以让渡而弥足珍贵吗?而大楼仅仅是形而下的物产形态文化资本。物产文化资本虽然可以让渡,但要注意文化人的尊严———物产形态与具身形态的大学文化血脉相连、难以切割,表面看似只是切分出物产形态的文化资本,但实质会刃及具身形态的文化资本,进而伤害了这种文化形态的具身者之身体。如2011年富力地产向暨南大学输送1400万人民币,暨大标志性建筑立即冠名为富力教学大楼,引得群情激奋;清华大学教四楼更名“真维斯楼”同样遭到口诛笔伐,最后不得已而取消。
第三,大学证书形态文化资本,最典型的是大学的学位证、学历证、各种资格证书、授权证书等,它必须经过制度的程序将文化标示出来(即通过大学正规的、合法化的文化符号来呈现),制度的程序如考试考查通过后方可获得学位学历证书,资格审查后才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某种资质并履行相应义务后才能取得授权证书等。大学证书形态文化资本有着合法化、程序化、制度化、符号化特征。个体通过正当程序获得大学文凭意味着其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应当与该大学的文化含量相匹配或成比例,社会组织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大学资质证书皆被认为获得该大学文化的相应当量值。有些大学善于运作这类证书形态的文化资本,比如授权某些社会商业组织可以冠名“某某大学培训中心”、“某某大学公益研究院”等,从而以捐赠或冠名费方式获得货币资本。
以上三种形态的大学文化资本犹如洋葱状层层包裹,其中内芯是大学具身文化,由大学中活生生的人的身体承载大学精神和灵魂,这也是一切文化之奥秘:离开人身,灵魂难以附体。卢晓中教授曾说“大学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的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该定义可谓切中肯綮,因为观念出自人的心理(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心理与身体相依为生),行为需要行动者(布尔迪厄所用的agent)的身体来做,因而皆为具身性的文化资本。中间层是大学物产形态文化资本,对应于布尔迪厄的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校园景观、建筑、设施、花草、池塘、雕塑等等,处处蕴藏着大学文化,但只是外在于人的物化形态,离开人对其意义的阐释和解读,他们就只是钢筋水泥而已。最外层是证书形态的文化,即广义的文凭。文凭作为文化的代金券,若离开背后的大学文化内涵,则本身就是废纸一张。不同文凭的含金量为何不同呢?就在于它所代表的大学文化具有不同的质量和品质。一位职业经理从本科到博士曾在多所不同大学求学,他总是自信地向客人介绍自认为文化含量高的某某大学求学,而尽量不说那个他自认为文化品位低的大学。有些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总是乐于介绍说某某名牌大学毕业,他会看似无意却有意地省略“独立学院”的名称,因为两者所蕴含的文化资本量不同。可以发现,大学文化资本从洋葱内芯到外皮,“排他性占有”和“带来利润”的性征和潜力逐步降低,大学文化本真在渐次衰减,故三类资本可简识为文心———文物———文凭,尤其到最外层,已经高度精致符号化了。按照布尔迪厄的观点,这三类大学文化资本都与利益有深层瓜葛,是导致大学乃至整个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三、资本增值:大学文化再生产
经济学认为,资本具有逐利的(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本性,那么文化资本如何实现增值呢?那就是文化再生产。前文已将大学文化分成三种资本形态———具身形态、物产形态和证书形态,由于证书形态的文化资本只是前两类资本的符号化运作,前两类资本才是根源和所指,故此仅对具身形态和物产形态的文化再生产略作探讨。
(一)大学具身形态文化再生产
1.正面
具身形态的大学文化资本通过师生的能力、修养、职业、收入、创造、荣誉等一方面使大学文化传播而发生更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在市场变现而增值。由于具身形态的大学文化资本主要蕴藏于大学师生的知识能力、价值品质、德性修养、气质习性中,因而此类再生产就是大学文化基于大学核心使命之一的文化传承而在一代一代新人中不断传递、生根发芽,本质上就是通过人的培育而使凝结在人身体里的文化资本尽可能扩张,即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于该种大学文化。在大学里,具身形态文化再生产的第一阵地是教学。当然教学只是途径和方式,对于每所大学而言,采用何种文化进行教学才是一个更上位的问题。培养个性鲜明的新人,首先需要特色明显的大学文化,如很多大学都在探索校本文化课程、博雅文化课程、通识文化课程等,希望通过各种个性化的文化课程培养符合本校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第二阵地是隐形课程,如校史、校训、校徽、校景、校风、名师等。1636 年一批欧洲来的清教徒在美洲创立了哈佛学院,并把崇尚自由、热爱真理、开拓进取的精神烙刻在哈佛人的灵魂中,哈佛大学就是携带着这样的文化因子不断再生产,创造了大学发展的神话。也是在1636年,一批中原人跋山涉水来到岭南创立了雷阳书院,并把忠君爱国、守道尊贤、耕读为本的品格流淌在客家人的血脉中,近400年来书院文化的再生产通过一代代山长、院长、先生、弟子而文脉不断。传至今日,岭南师院人更有文化自觉,学校举办“大学文化”高端论坛正是表达要把这种文化再生产进行到底!“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尊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这是雷阳书院牌坊上的对联,时时涵泳人心。校训、校徽等都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媒介,校训乃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它是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校徽是大学精神的标识,是大学文化的象征”[6]。
2.反面
在批判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再生产通过“社会炼金术”(social alchemy)而掩盖了符号权力、意识控制和社会不平等,光鲜亮丽的文化繁荣只是误识(illusion)。他还分析了1966-1988年法国中学生会考成绩优胜者的社会出身的差异,发现上等阶层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拥有比其他社会阶层的学生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保证自己的孩子有更大的几率获得成功。学校的评价体系不断地强化这些文化资本继承者个人的习性,促成习性体系或惯习的形成。尽管法式教育鼓励创新、浪漫开放,看似所有人皆可得到公平发展,然而,貌似平等的学业体制却掩盖着极大的不平等。隐藏在不平等的文化资本背后的惯习使行动者主动地被动接受社会位置感[7]。
以此观察大学文化再生产,就会发现反面的镜像。大学具身文化再生产中通过身体选择、学科建设、课程选择、意识形态、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各个环节建构着阶层对立,复制着不平等。具身文化再生产首先需要身体,对于学生来说,“好身体”主要分布在大城市的重点大学,贫寒人家的孩子更多地分布在中小城市的地方大学。寒门再难出才子,鲤鱼更难跃龙门。目前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和贫寒之子越来越少,使得大学文化日益集中于上等阶层的学生,而下等阶层的学生更多报考收费低廉的大学,也难以选择真正出于兴趣的专业。同时,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大学也更乐于开设热门的课程(如金融、财会等)和上等阶层热衷的专业(如高尔夫、管理学等),这样使得优秀经典文化的再生产日益冷落。而语言(如汉语之于少数民族、外语之于华人学生)、政治(如意识形态的灌输、考研中的权重)等加剧了具身文化再生产对于学生身体选择的不平等性。近5年来,全国高考弃考率约为10%,据此测算,2014放弃高考学生约百万[8]。这是主动地对其身体被动放逐,即“自由选择”了放弃接受大学文化再生产(当然部分上等阶层的学生只是逃离了大陆大学的文化再生产,他们的身体被交付给代表着身份地位与大好前程的海外大学)。教育不是无用,而是不能从结构上改善文化资本的贫富差距。对于教师而言,具身文化再生产要求教师首先对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服从,并且默认场域的区隔、注解主流话语和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规训。只有这样,才能有合法性的身体承载特定的大学文化,才能入彀由职称、课题、荣誉等装饰的学术殿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今非昔比,由于大学文化再生产的参与者文化程度高、过程复杂、手段精致,社会炼金术总会使人服服帖帖。
(二)大学物产形态文化再生产
1.正面
前文已经指出,大学物产形态文化资本,展现为蕴涵着特定大学文化的校园景观和文化产品。其中校园景观主要通过为具身文化资本再生产提供符号环境与强化氛围而转移价值、实现增值;近10年来中国很多大学都建设了新校区,包括港、澳的大学在深圳和珠海建设分校,他们的新校区或分校都试图复制老校区的大学文化,尽管难以真正实现具身形态文化资本再生产,但这些新校区和分校校园更大、楼宇更高、文化符号更新颖,至少完成了物产形态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产品一般可以直接在市场投资或变现,也可通过社会体制而获得认可与荣誉。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共有12位,其中8位都来自于大学。大学物产形态文化再生产直接推动了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生活。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3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显示,1989年至今,获“中国专利奖”的前三甲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60项)、清华大学(33项)、华南理工大学(16项)[9],这反映了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雄厚的文化资本再生产水平。
2.反面
我国大学在物产形态文化资本再生产中,出现诸多不良倾向,尤其是大学和教师们热衷于市场、准市场行为,也即美国学者罗德斯和斯拉夫特所说的“学术资本主义”倾向[10]。王英杰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就是大学和专业人员为获取校外收入所做的市场和类市场努力”[11]。科学研究本应该出自个人兴趣而对真理、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但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更多考虑外在功利目的,其文化再生产的目的演变为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核心职能里变现,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日益成为学科团队或个人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和终点。申报项目不再专注于问题研究本身,转而揪心于项目的级别和能套取多少钱。一些大规模的课题组更像是现代产品流水线,其运行模式类似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车间,研究成员分门别类地沦为专门的公关先生、实验员、调研员、数据分析员、财务报销员、采购员、码字工、印刷匠,就连冯建军这样的学者也戏称自己只是“学术农民工”而已[12]。发表何种论文、发表多少论文、何时发表论文都成了问题,因为论文不再是为了揭示或解决真问题,而是有着外在功利的算计,完全背离了默顿所主张的知识公共性和非营利性。如此,违背大学精神、躲避学者良心责任的文化再生产将把大学文化引入歧途。
结语
以上基于资本的大学文化分析,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文化,甚至文化本身———它不再是一个褒义词,至多可以作为中性词对待。大学文化给大学之外人一种幻象:大学是整个社会中最文明、最进步、最公正、最良善的文化堡垒!这其实把应然误识为实然啦。大学文化不应该再被当作一个静态的文明景象或彬彬有礼的建构之结果,而是一个隐藏着非平等、非公正、非良善的再生产的过程,对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建构之关注更能揭示文化的本质。因为文化再生产是人的生产,人的生产是人与社会的根本问题。探究大学文化再生产的机制和运作过程将更能激励人们撕开大学文化包装盒、揭去学人的文化面纱,进而从心理认知、价值品质及社会结构上优化大学文化精神,捍卫文化的褒义性。
参考文献
[1]方耀楣.大学文化氛围的东西方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4,(06):1-6.
[2]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2006,(3):29-32.
[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54.
[4][澳]索罗斯比.文化政策经济学[M].易昕,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2.
[5]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
[6]罗海鸥.北大校徽一解[N].北京大学校报,2014-11-15(4).
[7]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1-65.
[8]http://www.igo.cn/2010/news/lxxw/lxdt/2014/06/09/101481.shtml.
[9]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1-09/1045368498.shtml.
[10]http://www.aft.org/pdfs/highered/academic/june04/Rhoades.qxp.pdf.Gary Rhoades,Sheila Slaughter.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Economy:Challenges and Choices.
[11]王英杰.大学文化传统的失落: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行政化的叠加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7.
[12]尚虎平.政府绩效评估中“结果导向”的操作性偏误与矫治[J].政治学研究,2015,(3):91-100.
民间文化符号 篇2
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 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为人要诚朴,就是 要诚心正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
大学校歌,是大学校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宗旨的写照。在南大学生活动楼入口就刻有其校歌。该校歌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制谱,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作词。校歌内容弘扬了南大传统的诚朴精神。
在南大,基本大二以上年级都是能准确背出学校校训,会唱南大校歌的。大一新生可能由于不是很了解学校,对南大校歌不很熟。
大学校徽是一所大学的外在形象标志,具有丰富的象征性意义,诠释了大学的特有的历史,理念,追求,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大校徽被镌刻在东门的石碑上体现了南大人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南大,大一大二学生们普遍认为南大的校风是包容开放,而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则更加同意南大校风是严谨务实的。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不同造成的吧。大一大二学习内容较基础,学生相对更活跃。而大三以后,学习更加深入就需要更加严谨。总的来说,南大的学校风气是很良好的,学风浓厚。大部分南大学生反映应该加强文体活动这方面的文化建设。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动比较少。
步入南京大学校园,你无时无刻不为学校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所“冲击”。无论是图书馆前络绎不绝的人流,还是科技馆内如火如荼的社团活动,甚至融古典神韵和现代气息的历史建筑,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更新。
杜厦图书馆地处校区心脏地带,坐北朝南,绿水环绕,外部造型独特,风格庄重典雅。从校区正门看杜厦图书馆,各体块错落掩映,犹如一部翻开的大书,既表现了文献信息中心的功能性特征,体现了图书馆明快现代、兼容博大的建筑意象。内院式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大进深建筑的通风与采光,同时又将内院的树木、花草融入建筑,为倘佯其中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对景和休闲交流场所。立面通过厚实的石材幕墙与轻巧的玻璃幕墙有机组合,虚实对比强烈,光影变幻丰富,具有清新的时代和文化气息;局部跳动着引人注目的“音符”,表达青年学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是所有南大学子心中的骄傲与南大文化的象征。
据统计,在南大人心中最具代表性传统活动是读书节和校庆。我们有幸见证了读书节的开展。读书节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推进了校园文化健康蓬勃发展为宗旨。其内容有名家讲座、主题征文、好书推荐等。它是所有南大人的节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智慧的文化符号 篇3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在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创办人池田大作的创意下。中日两国专家历经三年,寻访了中国境内70余处与三国有关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从11个省市34家文博单位的藏品中遴选了与三国相关的117件传世文物,在日本、上海先后举办“大三国志展”。
三国时代,古人发挥政治谋略和军事智慧,出现了南北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也实现了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历史转折。后人对三国人物推崇程度很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和各地区。在日本三国故事留传广泛,三国人物影响深远。
打开各种书籍资料,不见有“大三国志”这类专有名词,因此判定“大”是对“三国志”起修饰限定作用的。笔者认为“大”在表示一个模糊的范围,什么范围呢?是三国文化。“三国文化”有人认为是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文化(即历史的三国),又有人认为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即文学的三国)。此次展览就以“历史与传说”并行的展览模式,融合了正史与演义、历史与文学、三国与明清、古代文物与近代艺术、中国与日本的双重性,称得上是“文物展览的一次革命”。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主,展示了古战场、历史遗迹等出土的刀枪剑戟等武器、金印、铠甲,以及陪葬品等,再现了1800年前的三国历史实像,使人们能实际体会当时的战斗、生活、文化活动等。第二部分以《三国演义》为主,展示了中国明清的绘画、雕刻、工艺品及日本美术名作品等,并介绍了与三国志有关的地方的风貌照片、录像等。
三国时期曹魏禁止厚葬,当时墓葬的随葬品多是日常生活用品,秦汉以来流行的神仙思想在摇钱树、铜镜和绘画等作品上仍可以见到。东汉末年的战乱使佛教与道教得到发展。文献记载中国的铜佛像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在孙吴墓葬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佛教纹样。
1983年四川省广汉市万福象村出土的“绿釉陶作铜摇钱树”,树座为红陶绿釉,上塑“天禄”、“辟邪”二神兽,树身为青铜质,由树干、树叶和朱雀组成,树干分六节,上挂大小叶片64片,小叶片分别插在大叶片两侧,大叶片分两种造型,桑叶状、松柏状,和小叶片上分别铸“五铢”和西王母座像、仙人骑驴、狩猎、朱雀,该树采用失蜡范铸,造型精美、工艺精湛。1963年四川省宋家林东汉墓出土的“彩绘陶说唱俑”,头顶作锥髻,双目微闭,歪嘴吐舌,两臂上耸,左臂戴环饰。左手托小鼓,右手执槌欲击,上身赤裸,双乳垂至腰际,鼓腹,臀部后翘,宽肥的长裤落至臀,似有下滑之势。
三国故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主题,所宣扬的忠义、仁德等观念,在塑造民族心灵过程中已成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雕塑、戏剧、曲艺、绘画、说书、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三国故事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喜爱。
粉彩“三顾茅庐”瓷板,正面白釉底,上绘“三顾茅庐”画面,瓷板边缘有一周凸棱,凸棱外有一周半圆形孔,但未穿透。粉彩开光“赵云大战长坂坡”瓶,侈口,长直颈,广肩,鼓腹下收,平底,圆足,颈部开光,开光处绘“婴戏图”,腹部开光,开光处绘“赵云大战长坂坡”图画。粉彩三国人物瓶,颈腹部饰粉彩花卉纹,颈及腹部两面均有开光,开光内绘粉彩三国人物故事图,其中一幅为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故事。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基础上及“珐琅彩”影响下创制成功的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制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
“二乔”彩绘泥塑,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1863-1954)彩塑仕女人物作品,取材于东吴乔国老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后分别嫁给孙权和周瑜。彩绘泥塑是以粘土为主要材料进行造型,干燥后施以彩绘的传统民间雕塑工艺品。此作品属于彩绘泥塑中的细货,题材多为戏曲人物,大多为观赏艺术品,细货中的手捏戏曲人物,采用最典型的情节、人物、动态来表现整个戏曲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注重人物面部、形象、性格、神情的刻画,在彩绘上,讲究脸谱刻画。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年间青花“空城计”盘,盘内以青花为饰,以三国故事《空城计》为题材,描绘诸葛亮街亭失守后退军,司马懿率军兵临城下,诸葛亮坐在城门上弹琴退兵的场面,然该故事出于杜撰。青花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小议藏族吉祥符号文化 篇4
一、吉祥符号由来及内涵
探究大自然的深奥, 掌握和改造自身的命运是人生在世的实际价值。人类生活的早期年代,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产生了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吉凶、祈福等吉祥观念是人类最早的价值观念。所谓的吉祥符号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文化中的“四灵”为例, “据专家考证, 这四种动物是我国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夏人以蛇 (龙) 为图腾, 商人以燕为图腾, 东夷中部民族以龟为图腾……古人认为“麟体信厚, 风知治乱, 龟兆凶吉、龙能变化”, 都是吉祥的象征, 历代帝王把龙凤作为皇权的象征, 百姓也按照自己的意愿, 希冀于此得到平安吉祥…”⑴由此可见, 吉祥符号最早产生于灵物崇拜, 之后经历史演变才逐步成为吉祥物。
吉祥自古就是人们祈求诸事顺利的祝吉之词。何为吉祥?何为符号?在《辞源》中“吉祥”一词被解释为“美好的预兆”;在《说文解字》中:“吉, 善也。祥, 福也, ”、“吉者, 福善之事;祥者, 嘉庆之征”。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终极的意象, 一种诉诸直接的直觉的意象, 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 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吉祥符号就是将人类祈求吉祥的意识通过具体事物载体来表达的符号, 它是吉祥意识的产物与外化, 是那些作为表达吉祥幸福观念的纹样、图案或器物等实物。
吉祥符号, 可分传统意义的吉祥符号和现代意义的吉祥符号。前者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具有祈福之符号。如:藏族的和解图, 汉族的双喜图等, 分别成为藏、汉民族各自所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吉祥符号。后者是指在当今社会的大型体育盛会或商业活动中所使用吉祥物, 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 它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式表达合的产物, 传递了中国人的友谊和热爱和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二、藏族吉祥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藏族吉祥符号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在藏区各个寺院和民居家庭的墙壁上, 有着如“吉祥八宝”、“和睦四瑞图”等的壁画与唐卡。这些吉祥图案用物化的形着藏族民族深层的审美情趣和祈福价值观念。
1、吉祥八宝
这是一幅藏族人所熟知的、典型的吉祥图案, 是由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海螺、法轮、吉祥结、胜利幢所组成。它是利用复合的方法将这几种事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并赋予佛教祥和的精神理念, 来体现它的信仰及民俗的象征意义。相传当年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时, 由帝释天等众施主为敬奉他而呈献了八种事物, 出现了很多吉兆, 并因此把此八种事物称之为“吉祥八宝”。
吉祥八宝作为复合体, 我们叫它“达杰崩艘”, 象征着佛的身、语、意之功德, 也代表所化之福德、权势和荣誉等。作为单一体, 也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宝伞既象征社会身份又象征庇护众生、利他之意义。金鱼象征智慧又象征父母、好友间的友谊和男女间的爱意。宝瓶代表知识、福泽圆满之宝库, 又有代表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超常能力”莲花代表着成就佛果、良好品性, 还用来比喻美女等。右旋海螺代表佛之法音, 象征着佛法能将众生从无明的痛苦引向光明。吉祥结代表着佛之意, 象征着智慧。在民俗文化中还象征着和谐、聪慧、有情、爱情之意。胜利幢象征着制服“四魔”之功德。在藏传佛教中, 还代表着佛陀之身, 象征着解除一切烦恼, 获得正果之意。法轮代表着佛之足, 象征着佛法如轮子一样旋转不停, 将智慧和慈悲赐予众生。
2、吉祥八物
藏族吉祥八物是佛教文化的产物, 从最初的宗教领域延伸到民俗文化之中, 成为了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吉祥之物。它是由宝镜、牛黄、奶酪、长寿茅草、木瓜、右旋海螺、黄丹、白芥子等构成, 相传它们是被释迦牟尼加持而成为佛教的吉祥之物。
据有关资料记载, 藏族吉祥八物象征着佛教的八正道, 其宝镜如实反映事物的本相, 象征着八正道之破除一切世俗迷思的正思维。牛黄化解患者烦恼, 象征佛教解救众生于无明与非善之正念。奶酪, 洁白纯洁、为奶汁之精华, 象征佛教的遵守戒规的正命。长寿茅草, 它具有坚韧的性格与顽强的生命力, 象征着佛教的正精进。木瓜, 被认为是增福之物, 象征着佛教之正业。右旋海螺, 表示佛法之音, 象征着佛法之正语。黄丹, 为佛教的权势之物, 象征着佛教的正定。白芥子, 为佛教修诛业之物, 能消除业障, 象征着佛教的正见。
3、六长寿
又称为寿星图, 分别为山长寿、人长寿、水长寿、树长寿、鸟长寿、鹿长寿, 代表着长寿无量, 吉祥、和平与团结。关于六长寿各图案的象征意义:人长寿手捧有仙果, 作着施舍的手势象征着佛教的供奉与施舍。岩石代表着人间大地, 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水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树代表着人间一切植物;人为世间万物的主宰:鹿为一切动物之象征;鸟为和平、欢乐吉祥的象征。“……六长寿之瑞符, 无论供于谁家, 都可以充满长寿、幸福之福气、而无疾病之痛苦, 成就所愿。”⑵六长寿用借物喻意的象征手法, 给人一种祥和、宁静之感, 表达人们追求长寿、和平与团结的永恒主题。
4、和睦四瑞图
和睦四瑞图源于《释迦牟尼本生传》。它通过拟人化的方式, 把鹤鸽鸟、兔子、猴子、大象四个动物依次构成金字塔式的图案, 赋予人性化的特点, 使它们互敬互爱、共享花果, 从而构造了一个安详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图景。和睦四瑞图同六长寿图一样是藏族一幅典型的吉祥图案。象征着尊老爱幼, 和平团结、平等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
藏族吉祥符号, 是其特定地域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 有其特定的文化、宗教、世俗意义, 我们只有深入解析其形成的地域历史文化, 将其表面的形象组合与内在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⑴沈利华、钱玉莲, 《吉物探幽》,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
大雁塔广场文化符号解读 篇5
游览雁塔景观的帮手 解读唐风佛韵的宝典 揭示科技奥秘的钥匙 了解民情风俗的指南
古城西安的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喜欢去的地方。每天从太阳露脸到繁星满天,有数以万计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到这里游览。但游客若要想把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及周边景观的“意思”弄明白,并非易事。比如,北广场牌坊、文化柱、万佛塔的造型、纹饰、匾额文字;地面的书法、纹样地景浮雕;大慈恩寺北山墙上和观景台下边的百米浮雕;大唐不夜城景观街上众多大型群雕和文化列柱浮雕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游客一时半会儿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游览的兴趣和收获大打折扣。比如,有的游客不了解陕西民俗,便把民俗园里泥塑陕西“八大怪”之一“帕帕头上戴”,说成是“灾年逃荒”;小孩子天生就爱问为什么,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景观,家长给娃娃也说不清、道不明;本地居民少不了陪同亲戚朋友游览观赏,充任导游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窘迫中的尴尬令人汗颜。一个到处都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地方,游客却不能共享五千年历史中辉煌的大唐 文化盛宴,着实是件憾事。
《大雁塔广场文化符号解读》(西安出版社出版)可以帮助游客“释疑解惑”,减少遗憾。为游客携带方便考虑,该书是适合放在小包内的20开本,内文有200个页码,4色彩印,装帧精美,定价35元人民币。书中分8个单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及周边关联景区的170多个景观,对这些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作了适度介绍和解读,旨在帮助游客更好地观光赏景,了解唐风佛韵、现代科技和民俗风情。为了游客对照导览方便,排列顺序以大雁塔为中心,依次介绍大雁塔北广场、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大雁塔周边(含东步行街、大慈恩寺山门、南广场、西步行街)、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慈恩镇,书后附有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及周边关联景区的景观分布图和游览资讯。
本书是第一本系统解读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文化符号的通俗读物,内容详尽,知识丰富,说景叙史,实用性强,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它既是游客观光的“导览拐杖”,也是中小学生积累知识的“资料文档”,亦可作为各种商务活动的特色馈赠礼品和有意义的会议纪念品。
(垂询电话:189 9191 2808)
《大雁塔广场文化符号解读》目录
失落起源的文化符号 篇6
Shaking hands in greeting or to seal a contract has been done since at least the second century BC. The gesture demonstrates1) that the hand holds no weapon, and is a symbol of good sports-manship, equality, and trust. Shaking the right hands sealed a bargain, but it was important not to use the left hand, as the left hand handshake dissolved2) a bargain.
For many years, American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held the world record for handshakes. On January 1, 1907, President Roosevelt shook 8513 hands at a White House reception. The record was broken in July, 1977 by a New Jersey mayor, Joseph Lazaron, who shook 11,000 hands in a single day.
Two Finger Salute3)
The two-finger V sign has had prominent4) displays. Many people remember American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flashing a V, and Winston Churchill, who used it to stand for victory. Churchill turned the V around with the palm5) facing outward to avoid the obscene6) connotation7) the symbol has acquired in Great Britain if performed with the palm facing inward.
In the 1960s, the V became a symbol for peace. Today it is commonly used as a peace sign, the signature greeting of celebrities, including Lindsay Lohan. The V sign was first used, as far as we know, by British bowmen after winning the Battle of Agincourt in 1415. The French bowmen had threatened to cut off the first two fingers—those that hold the arrow in place—of the British bowmen. After the battle, the British archers8) flashed their first two fingers to show that they were still intact9).
Bless You!
The custom of blessing a person who sneezes has various origins. It was once thought that sneezing might release one's soul, which was then prey to lurking10) evil spirits, so a person needed to be blessed. It was therefore considered bad luck to open the mouth again to thank the person for the blessing, as the evil spirits would have another chance to enter.
Another theory is that sneezing was an indication of robust11) good health, and that blessing the person sneezing was a form of congratulation. Most responses to sneezes, such as the German "Geshundheit!" wish the sneezer good health and/or a long life.
Thumbs Up
The thumbs up sign is most commonly (but wrongly) thought to descend12) from gladiatorial13) contests in which the audience determined whether the combatant14) was eligible15) to live or die by a thumbs up/ thumbs down vote. But there are other theories. There is an old English saying "Here's my thumb on it!" which was used to seal a bargain. The two people involved each wetted a thumb and then extended it, held upwards, until the two raised thumbs came into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It is easy to see how this custom could lead to, or support the idea of holding out a raised thumb as a sign of friendly agreement or approval. The signal has also been used by some ape species, who may just be celebrating the fact that they, like we, have opposable16) thumbs in the first place.
握手
打招呼或签合同时握手的做法至少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有了。这个手势表明手里没拿武器,是良好的体育精神、平等和信任的象征。握右手达成交易,不过记住不要用左手握手,这点很重要,因为握左手意味着解除协议。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保持了好多年的握手世界纪录。1907年1月1日,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招待会上共握手8513次。这个纪录在1977年7月被新泽西市长约瑟夫·拉扎罗打破,他一天之内握手1.1万次。
二指礼
两个手指做V字形的手势有许多著名的亮相。很多人都记得挥动V字手势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用V字手势表示胜利的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做V字手势的时候将掌心朝外,因为在英国,掌心朝里的V字手势有不道德的含义。
20世纪60年代,V字手势开始成为和平的象征。如今这个手势通常用于代表和平,而包括林赛·罗韩在内的一些明星则将其视为个性的问候手势。据我们所知,英国弓箭手在1415年赢得阿金库尔战役胜利后第一次使用V字手势。法国弓箭手曾扬言要砍下英国弓箭手的前两个手指——用于握箭的手指。战斗过后,英国弓箭手挥舞着他们的前两个手指,显示它们还完好无损。
保佑你!
对一个打喷嚏的人说“保佑你”的习俗有多种起源。过去人们认为打喷嚏会使灵魂出窍,潜藏的邪灵会乘虚而入,因此这个人需要被保佑。由此,人们认为再次张口对别人的保佑表示感谢是糟糕的,因为这又会给邪灵进入身体提供机会。
另一种理论认为打喷嚏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保佑打喷嚏的人是对他表示祝贺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对打喷嚏作出的反应,比如德国人说“Geshundheit (祝你健康)”,都是祝打喷嚏者健康长寿。
竖拇指
竖拇指通常(但错误地)被认为是从角斗场流传下来的,观众用拇指朝上或者朝下来投票决定角斗士的生死。但是也有别的说法。英国有句古谚语“Here's my thumb on it!”,人们在达成交易的时候常常用到这句谚语。交易双方都把拇指沾湿,伸出手,拇指朝上,直到两个竖起的拇指碰到一起。很容易看出,这一习俗导致或者说佐证了伸出竖起的大拇指象征友好一致或赞成的说法。某些猿类也使用这个手势,也许它们仅仅是在庆贺自己像我们人类一样拥有能够与其他手指保持反向的拇指。
Fingers Crossed
Crossing your fingers to hope for good luck used to require two people—the forefinger of one to make the wish, and of the other to support it. The cross formed was a symbol of unity and strength, and was used to ward17) off witches. Crossing your fingers, of course, can also be used to nullify18) a promise. In that case, the middle finger crossing over the index finger leaves a loophole the false promiser plans to exploit.
Rock, Paper, Scissors (RPS)
Rock, paper, scissors is played all over the world as a means of resolving difficult disagreements. In one unusual case, a Florida judge tired of endless debating over the appropriate venue19) for depositions20) to be taken and ordered the participants to settle the case by an RPS game. In Indonesia, it is earwig21), human, and elephant. The earwig drives the elephant insane22). The human crushes the earwig, and the elephant crushes the human.
Okay
The source of the ubiquitous23) "OK" or "Okay" is lost to history, but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One is that in the 1830s there was a rash of comic misspellings and shortened communications. NG24) was commonly read to mean "No good." SP meant "small potatoes," and OK stood for "Oll korrect."
Another theory is that the symbol represented American president Martin Van Buren, often referred to as "Old Kinderhook."
Still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bad handwriting caused the OK to flourish. It should have been OR—standing for "order received." Others said that American president Andrew Jackson learned a similar word from Choctaw Native Americans and popularized it. What do you think?
手指交叉
以前用手指交叉来祈求好运需要两个人——其中一个人的食指用以许愿,另一个人的食指则用以支持他。形成的交叉是团结和力量的象征,曾被用于击退巫婆。当然,手指交叉也可以用于取消诺言。在这种情况下,中指交叉于食指之上,留出一个空隙供爽约者脱身。
石头剪刀布
世界各地都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它是一种解决棘手分歧的方法。在一个与众不同的案件中,佛罗里达的一个法官厌烦了关于什么场所适合用以宣誓作证的无休止争论,下令争论者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决定。在印度尼西亚,这个游戏就是蠼螋、人和大象。蠼螋能把大象弄疯,人能踩死蠼螋,而大象能踩死人。
Okay
无处不在的“OK”或者“Okay”的起源已经流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但还是有很多说法的。一种说法是19世纪30年代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滑稽的错误拼法和简写。NG通常表示“不行”;SP代表“小土豆”;OK则表示“完全正确”。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符号代表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他经常被叫做“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ok)”。
还有一种可能是糟糕的书写导致OK盛行。本应是OR——表示“命令收到”。另外有人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从乔克托族美国土著居民那里学来一个类似的词,然后将其推广使用。你怎么看呢?
Vocabulary
1.demonstrate [5demEnstreIt] vt. 显示,表露
2.dissolve [dI5zClv] vt. 结束,终止,解除(婚姻关系等)
3.salute [sE5lu:t, -5lju:t] n. 敬礼
4.prominent [5prCmInEnt] adj. 杰出的,卓越的;重要的;著名的
5.palm [pB:m, pB:lm] n. 手掌,手心
6.obscene [Eb5si:n] adj. 讨人厌的,可憎的;不道德的
7.connotation [7kCnEu5teIFEn] n. 内涵意义,隐含意义;意义
8.archer [5B:tFE(r)] n. 弓箭手;射箭运动员
9.intact [in5tAkt] adj. 完整无缺的;未经触动的;未受损伤的
10.lurk [l:k] vi. 潜行;偷偷地行动,鬼鬼祟祟地活动
11.robust [rEu5bQst] adj. 强壮的;强健的;健全的
12.descend [dI5send] vi. 起源(于)
13.gladiatorial [7^lAdIE5tC:rIEl] adj. 角斗(士)的;格斗(者)的
14.combatant [5kCmbEtEnt] n. 格斗者
15.eligible [5elIdVEbl] adj. 有资格当选的,有条件被选中的;在法律上(或道德上)合格的
16.opposable [E5pEJzEbl] adj. 可相对的;与其他手指相对的
17.ward [wC:d] vi. <古>抵挡,防御
18.nullify [5nQlIfaI] vt. 使无效,取消,废除
19.venue [5venju:] n. (行动、事件等的)发生地点,举行场所;会场
20.deposition [7depE5zIFEn, di:pE-] n. 宣誓作证
21.earwig [5IEwI^] n. 蠼螋
22.insane [In5seIn] adj. 精神错乱的,精神失常的;疯狂的
23.ubiquitous [ju:5bIkwItEs] adj. 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
有关牛的生态文化符号 篇7
牛是踏实向前的。它迈着坚实的步履, 豁出全身的力气, 呼哧地曳着五千年岁月的绳索, 拉动一只插在荒芜之中贫瘠之中的铁犁。在“井田制”的地里留下足窝, 穿过“均田制”的田埂, 更让人振奋不已的是翻过1978年“承包制”的山弯, 一步步走向丰收, 走向文明。传说牛受天庭的指派, 下凡传达人的生息安排。它的秉性是勤奋不懈的, 就把“三宿一餐”, 改成了“三餐一宿”, 想叫芸芸众生勤恳劳作, 好好的过日子。回去禀告时被玉皇大帝踢翻, 它的门牙就是那次撞掉的。牛从神界罢黜人间之后, 心甘情愿, 不辞劳苦, 肩起替庄稼人耕种的重任。“拓荒牛”是它的精神写照, 它双蹄腾空而起, 刮动力的旋风, 开拓求索。深圳把它作为市标, 显现改革开放的特区时代风貌。每每到了年初, 人们给牛披上锦绣, 高扬五彩的鞭, 赶着走街串户, 美其名曰“打春”, 它和春天一起面临大地。
牛的胸怀是宽广的。有副对联写得好, “有容德乃大, 无求品自高”。我觉得是对牛的写真。它站在田野上, 山川沟壑都装在胸中, 无论东西南北, 它浑圆的眼睛, 看到的是禾苗生长, 花穗吐芳, 五谷丰登。它背上驮着社稷, 驮着广天下的盛世。孟子讲“先立乎其大”, 要有“浩然之气”, 言做人要有大胸襟, 在实现自我价值时, 能站在众人一边, 为广大社会有作为和贡献。牛是面镜子, 那些盗天下为私有的, 或百般钻营而图谋不轨者, 应该看到自己的丑陋和狭小。传说生肖排行, 牛星夜兼程, 最先到达。然而老鼠乖巧, 距蹲它的角尖, 占去头位。牛能够“平静若水”般的对待生活, 对待命运。庄子讲鲲鹏不凭借外物而“逍遥”, 牛不亢不卑, 什么荣辱名利全然抛开, 实现一种现实生活的自由自在。它被称为“孺子牛”, 是一面旗帜。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它俯下身, 叫绳索勒进肉中, 让重轭压在脊梁, 即使累到在田畴, 仍挣扎着站起, 摇晃着向前。它那么坚韧、果敢, 坦然面对生存的困惑与苦难。那个齐景公曾经口衔绳子, 爬在地上叫儿子牵着学做牛, 显然有些附会做作。鲁迅决心“俯首甘为孺子牛”, 与国民劣根性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掏出平生的心血, 投身民族伟大的文化建设。俯下身奋斗, 创造丰富的成果, 并且克己修身, 做德才兼备的栋梁。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美德, 应该承继下来, 发扬广大。
牛是善良的。李可染先生画过很多牛的作品, 各有形态, 各有神情, 各有情境, 但透过纸背, 高扬一种憨朴、淳善与美的精魂。无论耕耘在田野, 或者伫立在村头, 都是那般温之中, 驮着顽皮的牧童, 横一管悠扬的笛声, 煞是欢畅、惬意。当然跋涉在远途, 苍茫的傍晚是不倒的帆, 风雪夜中它的腹背犹如一堵火墙, 温暖受凉的心。牛郎织女的故事永远是美的, 牛是天地神人的沟通者、保护者。人们讲着一则真实的故事, 在缺水的西部, 有位汽车司机半路加水, 饥渴的母牛跑过来饮水, 它的嘴唇刚触到水桶边, 缩回去转身走了。正当人们纳闷时, 它带着小牛犊回来, 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把水喝完。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和慈善的品行。大地的春色是需要修剪的, 人间的温情美德是需要培养的。牛非人也, 但它恪守本色天性, 不会见利忘义, 不会戕害他物, 更不做恶, 不行坏, 不去干龌龊的勾当。它磊落、地道的活着。是善良的化身, 美的行者。形容为善, 心底是美, 时刻或者永远向善向美。美好的世界养育了它, 它开拓着美好的世界。
民间文化符号 篇8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文化”一词较早见之于《易·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 ,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创造中逐渐孕育形成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累积的见证。确切地说, 文化包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现在人们大都以“礼乐文化”、“礼仪文化”概括齐鲁文化, 将齐鲁文化的本质界定为礼仪文化, 即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本质的文化。同样是在诸侯争霸、连年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燕赵文化”、“秦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 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 但是文明程度却显然都比不上齐鲁文化,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齐鲁文化的文化特点
齐鲁文化, 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 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这源于在走向文明的跋涉中 (即原始社会到夏商时期) , 在山东这块土地上逐渐形成的两个文化中心, 即泰山以北以淄博为中心的爽鸠氏、季�、有逢伯陵和蒲姑氏等活动的地域和泰山以南, 以今曲阜为中心的少昊、蚩尤、颛顼、后羿、奄国等部落和方国的居地。这直接导致了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东地区出现两大诸侯国:鲁国与齐国。
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由于人文环境、地理条件、文化传承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历史轨迹, 形成具有自己独具特点的文化积淀。如鲁国, 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当地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虽存在很大差异, 如齐文化尚功利, 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 鲁文化尊重传统, 但在历史发展中两种文化却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极其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齐鲁文化获得官方统治阶级的支持, 并绵延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齐鲁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符号特点
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比如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而器物是文化的物质层面, 形象地反应了一种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器物能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清晰地呈现文化的脉络特点。所以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 它们的造型、装饰及技艺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 也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
齐鲁文化的物化表现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它们构成了鲁南地区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1978年在滕州官桥镇北辛遗址发现的北辛文化, 距今有7300年至6300年, 延续了约1000年时间。北辛文化是黄淮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期文化, 当属仰韶早期文化。1959年在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发掘的大汶口遗址, 距今有6300年。大汶口文化在距今4500年时, 演变成了龙山文化。
(一)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当时出土的陶制文物中出现了使用单彩的“红顶碗”, 为彩陶的渊源。且陶器均为手制, 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陶器纹饰有窄堆纹、蓖纹、划纹、压划纹等。以锄耕为主的北辛文化, 其器物及纹饰有很强的原始农业文化特点。
(二)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特点鲜明的陶器是其主要特征。出土的陶器反应着当时人们的文化习俗、艺术水平、生活传统, 从陶器的造型、装饰、纹样, 还能够读出大汶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如大汶口的陶, 是古器物造型美学的典型代表, 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标准化石”。陶整体造型犹如一只对天鸣叫的大鸟, 且有三足, 四平八稳。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三足鸟是太阳的化身。
1974年出土的八角纹彩陶豆也是大汶口的陶器精品。八角纹彩陶豆为泥质红陶, 微敛口, 腹部微鼓, 口沿和底部均为白衣, 上面绘着竖线纹和圆弧纹, 图案设计简洁新颖, 彩绘线条刚劲流畅, 装饰色彩鲜明绚丽, 风格独特。陶器表面用白彩画了4个对称的八角星纹, 表示四面八方, 天地通泰。八角形含有天地无边的概念, 表现出先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天地自然的敬仰。大汶口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有这种八角星纹图案, 是大汶口陶器的明显特点。
图形符号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物品上有着大量的艺术运用, 如大汶口文化中的刻符, 是使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再现人们内心的潜意识, 是古代文化在物品上的艺术加工的再呈现。需特别指出的是一种大汶口文化的陶符, 用类似于男女生殖器外形的造型语言, 刻画在陶器或陶片上, 来求得男欢女爱的意识体现, 这其实是一种生殖的崇拜。
(三) 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由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的系列是山东地区独立发展的新石器文化。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其中黑陶是驰名中外的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产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它具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造型特点, 艺术加工典雅、古朴大方。其陶器整体风格简约、朴素、少装饰, 素面器物较多, 表面打磨非常光亮;有纹饰的器物较少, 且纹饰种类仅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
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是三足器, 使用三足器的陶器是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席地而坐要求盛食物的器皿有高足才适合取用。独特的习俗反映出龙山文化很早就进入父系社会, 形成男尊女卑观念, 也影响和促进了后世殷人贵族盛行三年之丧、夫死不嫁等礼俗的形成。
四、传统文化与符号的关系
在中国, 传统文化观念通常都是崇尚“形而上”之“道”, 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 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人类学家萨林指出, 任何器物的使用都有其文化背景,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世俗平凡的物品, 当我们与它产生互动之际, 也是在一层符号意义中介里完成的。
古代器物中的几何图像性符号系从完全写实的图像进而类比并加以抽象转化而来。如殷代马家窑内的几何图像便是由写实的鱼抽象至几何式、图案化的鱼, 由蛙纹演变为波浪形纹、曲线纹, 由鸟纹演变为螺旋纹[1]。
中国传统的造物观是通过器物的形状、颜色、文饰来传达一种伦理道德观。在西方人眼里器物只是一种生活用具, 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礼仪和文化。鼎本是一种煮食的工具, 但是我们却赋予了它更深层的意义。我们常用“一言九鼎”来形容天子的威严, 用“钟鸣鼎食之家”来形容富豪之家, 用“钟鼎礼乐”来形容华夏之国。可见这种器物的象征性是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的, 它强调满足感官的愉悦, 也要符合伦理道德。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 那些描绘在彩陶上的种种纹样, 不仅仅是他们群体或者个体的标志, 而且还承担着记载传递信息的任务。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反映了当时先人的渔猎生活, 也反映对鱼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在原始人的思维中, 在原始人的头脑里, 符号和实物是同一的, 一条鱼的符号和一条真实的鱼没有区别。纹样从原始的蛙的写实到抽象的几何图案, 演变成为抽象的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纹样也具有了情感, 如“鱼”谐音“余”, 就有了“年年有余”的说法。
任何人工物都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 而且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义的符号[2]。人们通过文化去认识符号, 相对的, 我们也是透过符号的形式如语言、建筑、产品等表达自己的文化。事实上, 传统文化是整合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两者之间背后关系的潜在力量。人们是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的, 事实上没有传统文化, 我们将不知道过去, 也不会有未来。因为我们失去了一种叫做传承的东西。
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类情感的依托和慰, 在日用品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的痕迹, 在工业化的冷漠中加上这种情感的因素, 不但给人温暖感, 还保留了传统美好的东西。也还有这么一批消费者喜欢手工制品, 或对传统文化眷恋着, 这也是由于手工制品太有魅力了, 但再有魅力也抵不过时代的变迁, 人总是有喜新厌旧的本性, 所以如何使传统发扬, 跟上时代的变迁, 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是我们设计师要着重考虑的。
五、结语
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 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 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 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在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年代, 设计也在创造更新的符号, 以表达设计的观念, 传递更丰富多样的信息。符号体现文化, 符号的出现使文化得以传承, 对于符号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规定, 建设完备的符号体系, 以适应我们文化发展的需要。
摘要: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现在齐鲁文化虽稍有衰微, 但是它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 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整合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两者之间背后关系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23-32页
浅析荆楚文化符号的内涵及特征 篇9
根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记载, 楚人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 又称作汉族, 是皇帝之孙的后裔, 随后不断向南迁移 (主要指湖北地区) , 与江、汉流域的土著部落融合。在周朝周成王时期大肆分封诸侯, 首领熊绎加封为楚君, 成为了周朝的一个异性诸侯国, 之后楚人就有了“楚”这个国名。荆楚始于楚, “荆”又叫做杜荆, 是一种用做鞭打犯人的植物, 在古代称作“楚”, 因此, “荆”也称作“楚”, “楚”也叫作“荆, 也可合称为“荆楚”或“楚荆”。早期, 楚人在丹阳一带活动, 是江汉最长支流, 楚文化就是在这里开始生根发芽。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 因不同的地理条件、社会结构和经济方式, 成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方区别另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 突出体现某一地区的地方性特征, 地域性文化对于城市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荆楚文化是自周代起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 它反映了楚人的传统民俗、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等, 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江汉流域。在楚国发展的鼎盛时期, 楚国的国土地跨八个大省, 湖北省为荆楚大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现如今通常我们说的“荆楚”一般指的是湖北地区, “湘楚”指的是湖南地区。
符号学是近代新兴起的专门深入系统研究符号的一门学科, 给人类带来了探索未知世界、未知文明的机会和新方法, 通过对各种符号的系统探究, 使人们更加了解符号背后的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 更好的理解过去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等。文化符号是代表某一国家、民族、地区乃至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文化, 可以作为区别其他文化背景的特殊抽象表达。荆楚文化符号是能够高度代表荆楚大地文化的一种抽象表达, 能够体现出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貌、思想状态、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
二、荆楚文化符号的内涵及特征
楚人深受老子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们向往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注重释放个体, 达到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文化精神。在荆楚文化中可以看到大量提取自自然界的文化符号, 尤其可以看到各式自然形态的动物纹与植物纹。在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的青铜器、漆器、玉器的发展迅猛, 不仅数量众多, 在造型上大胆创新,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在纹样的使用上动物纹最常见的是龙、凤纹, 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 整个尊盘用了
蟠龙纹、蟠虺纹、蟠螭纹来装饰, 蟠表示重叠卷曲, 虺是没有角的小龙的意思, 螭指的是有毒的小蛇, 各种纹样相互交错, 生动形象, 层次分明, 这几种纹样是在楚文化中常见的纹样, 多出现在青铜器中。
楚国的漆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著名的乐器虎座鸟架鼓, 由一鼓、两只虎和两只鸟组成, 鼓面上绘有斜三角云纹和s形纹样。楚文化背景下的漆器通常会运用蟠螭纹、凤纹、卷云纹等自然类型的纹样进行装饰, 使它进行巧妙的结合, 是荆楚文化的代表。楚国的玉器种类繁多, 在造型上采用了楚人喜爱的龙、凤造型, 搭配上勾云纹、人形纹、谷纹、S形纹等纹样。玉镂雕双龙首佩, 对称的两条龙形回头仰望, 龙的背部向上弯起, 身上有春秋战国时期特色的谷纹做装饰。
楚人尊龙崇凤, 楚人认为凤是祖先的化身, 是一种通灵性的神鸟, 代表了世间美好的事物, 是象征着天下太平、国运昌盛的吉祥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 楚人崇凤已经达到了顶峰, 凤成为了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在楚人的日常生活中凤的图案无处不在, 包括杯、碗、壶、鼎、盘、衣、履以及画帛中。在漆器物品中最为著名的是虎座飞鸟, 不仅是楚国的一件丧葬物品, 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只虎伏卧在地上, 身上站着一只展翅而飞的凤鸟, 并且鸟背上还插有鹿角, 在楚国凤、鹿与虎被称为神鸟与神兽, 有与天地沟通的神力, 此物品是一件极具有荆楚韵味的艺术作品。最常见不仅仅有出土的彩绘凤鸟双连杯、在《人物龙凤图》中、代表楚国文学的屈原诗歌中也常常有凤的元素存在。
在楚国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楚人崇巫, 常常用做祭祀、占卜、招魂, 楚人比较热衷鬼神之说, 认为万物皆有灵气, 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之情。从春秋战国出土的文物中看到许多纹样中夹杂着鬼神的图样, 《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中常常看到把人与神描绘在同一个场景中, 也表达了楚人对图腾的敬仰与尚巫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 有大量的表现楚人日常生活的纹样, 纹样逐步变为写实, 从出土的纹样中可以得知楚人的生活状态。最具代表性的为攻占渔猎宴乐, 从图样中可看到人们劳作、奏乐、激战的画面, 生动的表现了当时楚人的生产、生活的场景。楚文化图腾、纹样数量惊人且形式多样, 我们经常能看到凤鸟飞天、飞龙在天的场景, 表现了楚人对浪漫主义和自由的追求, 楚地原为蛮夷之地, 造就了楚人乐观、奔放的性格, 形成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从而所形成了别具一格、大胆创新的文化。
三、结语
楚国八百年的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荆楚韵味的历史文化, 从楚人的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能显示出楚人独特的文化符号, 而这些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着深刻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 都能代表楚人乐观、浪漫、追求自由的性格, 荆楚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 并且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摘要: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 逐渐形成了以代表湖北地区浓郁地方性的地域文化, 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本文从荆楚文化中文化符号入手, 浅析了荆楚文化、文化符号的概念, 从楚人所崇尚的文化精神方面探讨了荆楚文化的图腾与纹样的形式, 理解了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荆楚文化,文化符号,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荆州市艺术研究所.楚文化简明读本[M].长江出版传媒, 2012.
[2]袁佩.荆楚文化符号与景观地界牌坊设计的审美创新融合[D].武汉理工大学, 2015.
浅析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符号 篇10
1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
1.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向导,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他包含着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 同时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学校成员在学习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非文明规范的行为准则。
1.2 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是校园内部所独有的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包含了:自然的山水、森林景观、人为的亭台楼阁、建筑群、羊肠小路、雕塑、植物等, 这些必须以校园为载体在其校园内部的自然风景和人为风景都可被称之为校园景观。
2 校园景观与文化符号的关系
能指与所指的景观平台。“能指”可以理解为物质媒介本体, 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指”指的是所涉及的事物, 是一种心理概念或挖掘的内在含义。
在校园景观中能指与所指的体现, 一般都通过媒介来体现, 媒介可以为雕塑、浮雕、铺砖、小品等多种景观元素。此类文化符号表达的内容可为学校的历史变迁, 其构成的材料、外形, 就可看作为文化符号的能指方面, 而其产生的深远意义则可看作为文化符号的所指方面。
3 校园景观中文化符号的构成要素
3.1 自然要素
3.1.1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属于软质景观, 与其他景观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有生命, 其存在赋予整个校园活力。植物种类及形态丰富, 首先可通过乔木、灌木、地被合理的搭配制造出有层次感的景观;其次可利用植物各季的观赏性造景;最后要选择适宜当地温度、湿度及土壤的植物。
3.1.2 山水地形景观。
山水是园林的骨架, 地形是园林的基底, 各种园林要素都要布置在一定的地形之上。校园景观中, 地形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把“依山傍水”定义为择山圣地的原则。现如今很多高校的选址依旧遵循着这一观点。
3.1.3 建筑物景观。
建筑物作为校园内必不可少的元素, 其造型及蕴含的历史文化是相当值得考究的。同时建筑作为人类一种特殊品格的艺术, 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多元整合”。
3.1.4 雕塑及景观小品。
在任何景观中雕塑及小品都起到至关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体积不大, 但却是文化符号最集中的地方, 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标志, 点缀景观, 突出文化主题。
3.2 文化要素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中必定包括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之,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则空洞, 乏味无趣。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文化符号, 赋予其文化内涵。
校园是文化的聚集地, 文化要素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更是必不可少。每一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 这使校园环境更加多彩化而不是单一化。设计时在校园景观构成中加入文化要素, 使校园景观更具光彩, 使那些无形的文化更趋清晰而不是萎缩甚至消失。同时,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应从4方面着重考虑:大学文化、地域文化、性质文化、校园历史文化。
4 校园景观中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 校园是读书育人的场所, 而校园景观同样承载的育人的重要作用。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景观, 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提供正能量, 可所谓环境育人。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3种类型。
4.1 图象符号
图像符号是符号与所指对象存在一定的相同特征或者相似性的表现形式, 由于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形似”的共同特性而得名。此类符号都明喻着一定的历史教育意义, 比如说雕塑、建筑、文字、小品等, 可以让观者只管感受到历史文化,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2 指示符号
顾名思义, 指示符号具有指示的作用, 一般都是有指向性的转喻, 所指物之间维持着一种因果或是邻近的关系。校徽、校训、校园历史、人文精神等都是所指对象。
4.3 象征符号
相对图象符号的明喻, 指示符号的转喻, 象征符号则代表隐喻。就比如老师用蜡烛来隐喻, 而学生用桃李来隐喻。例如学校对道路、建筑和花园的命名, 小品雕塑的设计, 植物种类的选择等, 都属于象征符号。
摘要:本文对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符号如何体现以及文化符号具有的教育意义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强调校园景观特色设计不应该停留在艺术欣赏上, 应该加强其涵盖的精神文化价值。
《蔚蓝青岛》:华丽的文化符号 篇11
2008年7月28日,几经改版的大型情景歌舞剧《蔚蓝青岛》全新亮相,并于8月26日至10月7日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开始了为期40天的“天天演”,连续40天的40场演出,吸引观众3万多人次,演出票房达200多万元,开创了青岛演出新的历史纪录。
《蔚蓝青岛》以表现青岛的城市特色为主题,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通过浓缩的歌舞艺术形式和现代化的舞台语言表达出海的梦幻、山的灵韵以及城市的时尚气息,整台歌舞剧华丽浪漫,宛若一个具有浓郁青岛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享受、愉悦的心灵体验和深刻的印象。
据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姜正轩介绍,《蔚蓝青岛》不仅仅是一张展示青岛地域文化的原创名片,它还应当成为一项经久不衰的演艺产业。2009年,《蔚蓝青岛》将被纳入城市重要的文化旅游线路中,打造成一项特色文旅项目,而明年“天天演”的演出计划将是100场。
In the 2008 Qingdao Municipal Government Work Report, Governor Xia Geng proposed that Azure Qingdao should become Qingdao's famous entertainment brand, which can introduce Qingdao to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y means of singing and dancing so as to showcase Qingdao'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红楼梦》中“茶”文化符号探析 篇12
1《红楼梦》中茶的礼仪和风俗
1.1以茶祭祀
事实上,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和文化沿袭的文化饮品,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各个社会阶层,如乡野、林薮、朝市和庙堂,其都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各具形态的文化习俗,从而为生活徒增了许多不同的色彩和情趣。在《红楼梦》中关于以茶祭祀的活动也有描写。
据相关的资料考证,关于以茶祭祀的这一传统习俗,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记载,南齐的武帝萧颐,在他临终之前,颁布旨意,规定在以后的祭祀活动中,在它的灵位上,关于祭品的放置,以茶,糖果,干果等为主,不要再用活动牲畜等作为供奉的祭品。后来在清代的《永宾录》中也有记载,用茶作为主要的祭祀用品。在《红楼梦》中关于用茶作为祭品的描写有多处,如第五十三回中,写了贾府全府上下“祭奠宗祠”的情节描写。在这一章节中就大肆的描绘了贾家在祭奠宗祠这样的大型家族活动中祭祀的盛况,在祭品摆设上极其讲究和隆重,当然这也是展示其家族地位和感谢祖先庇佑其福泽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场景之下,茶作为祭祀中的重要物品,在文中描写祭品摆放的时候就明显的涉及到了茶。“直至将饭菜汤点茶酒传完……”在这儿就直接的写明了在家族的宗祭活动中,茶的重要性。除了第五十三回的描写,在第五十八回中,芳官祭奠菂官的时候,本要烧许多的冥纸,可是当时黛玉看见之后便告诉她,祭拜她只需一杯清茶即可。这里也写到祭拜的时候用茶,一方面展现被祭拜之人的清雅淡薄,此处也表明了茶作为一种祭品,有其独有的文化意蕴。第七十三回中,晴雯命薄,去世之后,祭奠她之时,月夜下的芙蓉花下,“以群芳之蕊、冰鲛之毂、沁芳之泉、枫露之茗……”用这四样东西来祭奠晴雯虽不名贵但是最能聊表心中的怀恋与哀思。其中枫露之茗,说的便是茶,此处用茶来祭奠晴雯,无疑是为凸显晴雯的美好,纯粹,质洁的特质。除了晴雯去世之后的祭奠,除晴雯的祭祀之外,秦可卿去世后,丧礼大办的时候,王熙凤交代下人将茶摆放在桌面上。这一系列的情节表明,用茶来祭祀故人,也取茶质洁、清雅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可表现对所故之人品性的一种暗赞。故在后世之中,乃至现如今茶都是非常名贵且重要的用于祭祀的祭品。一杯清茶足以慰藉神灵和先祖。
1.2以茶为礼的婚俗
关于用茶作为聘礼的习俗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最为风行。这一时期对于以茶为礼的习俗又因为文成公主远嫁而更加被广为推崇。当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之时从中原带来大量的茶树作为嫁妆带到千里之外的西藏。至此时茶礼就更加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赞扬。在明清时期的许多小说中都涉及到茶礼,其中《红楼梦》尤甚。清人福格曾经在他的作品中说过,在嫁娶之中,以茶作为聘礼的习俗必须是迎娶正室才能行茶礼,除了正室就不能以茶作为聘礼,可见古人对于行茶礼的重视程度。而在《红楼梦》之中关于以茶为媒,涉及到婚俗中关于茶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小说的第十五回中,写贾宝玉和秦钟到馒头庵,让人倒茶时的调笑,虽然是开玩笑打趣,但是也透漏出了茶与中国传统婚俗的关联。第二处便是为了迎合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中意,王熙凤故意的打趣林黛玉说,她都已经喝了贾家的茶了,怎么还拖沓着不嫁入贾家作他们家的媳妇儿。这个情节,以吃茶为切入点,打趣林黛玉,从中也可窥见茶文化已经被人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之下与女儿家的婚嫁联系在一起了。这是茶与婚俗的关联,也是茶这一文化符号在传统婚俗中的体现。
2茶的家饮和待客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家中饮茶的场景都是及其普遍的。而《红楼梦》中,贾府不同于一般人家,家中的日常茶饮是一件寻常且重要的事情。据《红楼梦》中记载,在贾府中,有专门用于存放茶叶,茶具,烹煮茶的地方。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每天的茶饮,烹煮茶也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在小说中,正式吃饭用餐之前要喝茶,同样在宴席过后要用茶漱口,漱口之后再喝茶。除了这些约定俗成的饮茶习惯,还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夫人小姐,公子老爷的生活中也时时都需饮茶,在小说中各式饮茶的场景,作者都有写过。而且逢年过节对于茶就更加讲究,在《红楼梦》中,还有关于吃年茶的记载。这是茶的家饮。除了家饮之外,宴客,茶也是最为重要的饮品。众所周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帮,接人待客自有自己的传统和习惯。而自古中国就有以茶待客的优良传统。在小说中客来敬茶的情节就有许多。如在小说的开端第一回中就写到了以茶待客,甄士隐吩咐家中的童仆倒茶接待贾雨村。还有林黛玉初入贾府,去往王夫人房中,夫人忙叫丫鬟倒茶。还有贾政见王府的客人之时,让人倒茶待客。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反映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茶待客的优良习俗和茶在中国传统的交际中的重要性。
3《红楼梦》中的名贵茶叶
在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名贵茶叶的描写。这部小说写的是京城之中的望族,所以多以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为主,在《红楼梦》中出现的茶叶在作者无意识的笔触之下就显得名贵和罕有。饮茶中对于茶叶,茶具,烹煮茶时的用水都是考究非凡。据文献记载,在《红楼梦》之中光是写到茶的地方就有二百七十三处,在这二百多处中,提到的茶叶名就不胜枚举。比如晴雯钟爱的枫露茶,关于这一点在文中祭奠晴雯之时也是有所涉及的。还有黛玉放在房中的龙井茶。有从别国进贡而来名贵罕有的暹罗茶。还有深受贾府主母所喜爱的老君茶,所以妙玉为讨得老太君欢心,时刻都精心的准备老君茶。除此之外,在小说中最具色彩的地方———怡红院,怡红院中常备的普洱茶,贾母不喜的六安茶等等。小说中这一众茶的描写都是相当名贵和罕有的,显然这与贾府的社会地位是成正比的。在小说中大量名贵茶叶的书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荣国府尊荣无二的地位和财富。
4《红楼梦》中的茶宴和茶诗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的诗社和诗会活动,其中多以茶酒助兴。在小说中,诸多场景都描绘了在谈诗论墨的过程中,茶饮文化已经变成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在很多时候常以茶会为由,一起对联论诗。据记载《红楼梦》中有许多的茶诗。如在小说第五十回中宝琴与湘云遥相对诗,其中就以茶入诗“,煮茶水渐沸……”在此处就将茶融入诗中,将烹煮茶的过程描绘的很是生动。文人自古作诗,以茶酒佐性,从中来撷取创作的灵感和排解文学创作中的苦闷和乏味。而在此处笔者将煮茶和煮酒作了一个对比,诗中写到煮茶之时水会渐渐沸腾,茗烟和茗香会随着烹煮的时间而越加的醇香,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煮酒就显得没有那么简单。此处也是暗含了笔者对于茶的喜爱和推崇。在《红楼梦》的第十七回中,贾宝玉也为潇湘馆写了一首玲珑剔透的茶诗,诗云“: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诗中描述了,在华美茶杯中冒着袅袅热气的茶,此处“烟尚绿”形象生动的展现了茶在刚刚烹煮好时的形态。而“指犹凉”与之一冷一热,形成了巧妙的对比。全诗就更显得雅致而深远。这样的诗句让人不禁会联想到,潇湘馆内,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一个窈窕清瘦的身影,案前举棋,犹豫不定,风姿和神韵都在其中,这样的题联已是契合之至。再者,七十六回中,黛玉和湘云相约对诗,所对之诗营造出的氛围,凄婉,低迷。为此便提议先烹茗一杯,一扫凄切的氛围。在饮茶放松之后,妙玉便十分玩味的对了余下的十三韵。诗中便提到“芳情只自遣……烹茶更细记。”就以一种十分闲散的笔触道出了赋诗饮茶的文人之姿,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清傲蕴于其中。在《红楼梦》中,诸如此类的茶诗,茶联还有很多。
5结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在《红楼梦》中以各种形态巧妙的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丽和风骨。《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各式的传统文化都深藏于其中。将茶作为一种名贵且必要的祭品,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灵。将茶作为正统婚嫁中最为重要的聘礼。除此之外,在小说中各类茶诗茶联的出现,这一切不外乎都向我们展现了《红楼梦》中既深厚又富有人文魅力的茶文化,而各式的茶文化符号也在小说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摘要:《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撰写的一部中国古代人情小说。在《红楼梦》之中,作者不仅仅向世人展示了侯门大家中缱绻悲悯的爱情和一个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百态,所以这部小说也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而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在《红楼梦》中,毋庸置疑已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就以《红楼梦》中所呈现的茶文化符号为主轴,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徐小村.中国茶文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
[2]陈彬藩,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8.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8.
[4]陆羽.茶经[M].黄山书社出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