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2024-05-24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精选12篇)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1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设计符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递民族文化精神、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 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中获得现代化艺术设计的灵感, 将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复杂化, 赋予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新的血液, 使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不再单纯的表示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增添了现代化商业性与现代化的设计元素。本文主要针对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分析, 期望对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艺术设计,民族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蕴含着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 包含着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字符号、民族的图腾符号等。在现代生活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逐渐应用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当中, 提高了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设计风格以及民族底蕴, 促进了我国现代化艺术设计的发展[1]。

一、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 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生活, 对传统民族文化符号造成迷失的现象。现代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 赋予了传统民族文化新的血液, 同时也丰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每一个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 例如有图像符号、风俗符号、图腾符号等。每一种文化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才能了解每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 这对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有一定的帮助。

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 传统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 而现代艺术则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于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来说, 无论他们从哪一方面进行设计或者持有怎么样的艺术观点, 其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看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子。由此可见, 传统民族文化在设计与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运用[2]。

二、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方法

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 体现出现代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需求, 也传递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近几年来,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已成为艺术设计运用的热点, 导致大多数设计师与艺术家们无论在设计什么作品时, 都会运用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致使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出现乱用与滥用的现象。然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方式主要体现在:“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和现代艺术创作中偏重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三者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不同风格与文化底蕴, 促进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传递[3]。

1.“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

“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是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理论, 融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西学为体”的设计方式是哲学家李厚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提出的。“体”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的原则与实质上, 其强调的重点在于设计的“用”上。通过“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的方式, 改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将西方文化的精髓与独特之处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相融合, 寻求适合我国现代艺术全球化发展的方法, 满足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需求。

2.“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是指我们可以采纳与接受不同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精髓, 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发展, 使“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得到人们的关注, 改善了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单纯的表现形式, 使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生活中, 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的表现主体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然后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计理念的优秀作品有很多。设计师与艺术家在艺术设计中偏向于“中体西用”, 将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和谐、神韵与永恒等象征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 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韵味的经典艺术作品[4]。

3. 现代艺术创作中偏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民族即是国家的, 国家是世界的。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是中华民华五千年文化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发展, 改善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给艺术带来的单一性, 增添了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设计内涵。例如在西方国家, 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背上长着翅膀、口中喷火的巨大蜥蜴, 是一种凶残动物, 代表着残暴、恐怖与罪恶。而在中国, 龙是由远古的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 是高贵身份的体现, 象征着权利、地位与财富, 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龙的职责是降雨, 所以对于农业民族来说, 龙就是上帝, 主宰着农民的生活。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 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但要做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递, 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使艺术作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总结

灵感来源于生活, 艺术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文化。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象征。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学习与研究, 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设计灵感与设计元素, 将艺术设计转向民族性方向发展, 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递。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可以激励与启发人, 将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化艺术设计当中, 不仅可以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还可以提高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5]。

参考文献

[1]张志文, 李志.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2, 11 (15) :222-223.

[2]程素娥.传统民族文化在中国艺术设计中的渗透[J].艺术科技, 2013, 08 (15) :252-253.

[3]张黎.从民族性到民族化——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运用的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9, 03 (15) :133-135.

[4]李丹.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5 (25) :86-87.

[5]张羽薇.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2 (25) :139-140.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2

摘要:建筑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符号集中表达了建筑的理念、意象、感知和核心观念,通过符号进而表达出建筑设计的意境,是设计师一直以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加强对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建筑符号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 文化符号 现代 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依靠符号的表达来实现的。合理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与建筑设计上,不仅能够在视觉上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起点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上,构建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建筑艺术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建筑设计将传统文化符号加以物化的过程,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否蕴含民族文化符号成为设计成败的重要方面。

1.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

符号一词起源于希腊,最早是“象征”“征兆”的意思。“符号就是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这一解释源于英国奥古斯丁。符号是用甲事物表征乙事物,并且通过甲事物来传达关于乙事物的讯息,这才是关于“符号”的完整表述。所以符号是有意义的媒介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某种有意义的媒介物传达信息。它往往通过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经验和视觉联想来传达其符号的含义,例如字母、绘画、建筑造型等,一切能传递约定的内容都可称为符号。建筑是一种符号表征,象征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信仰与追求。中国建筑象征文化从原始社会创造象征神鸟飞翔的人字坡屋顶开始,内容就不断丰富。通常建筑设计是指要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使建筑物的形态、结构、空间的组合以及建筑的色彩、质地、装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实用艺术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建筑符号向人们传达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传达建筑艺术符号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师创造符号的过程,建筑造型可以理解为由建筑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空间符号等元素组成。设计师要实现建筑实用功能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增添其精神文化内涵。所以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将为现代建筑注入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2.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造型设计艺术,首先是一种视觉意识的表现形式。建筑好看不好看,是不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际上与建筑本身的形状、结构、色彩、光影都有关系,而这些就是设计师所要表现的东西。其次,建筑是一种精神的表现,它初看是物质的东西,但实际上也是精神的。建筑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空间、形态、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造型符号元素,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形式美。这种寄祥瑞于物的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一,因此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应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2.1现代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现代建筑形态符号就是指建筑的外观造型结构及大小、尺寸,设计师通过其建筑外形、空间、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排列组合,进行设计创造建筑的形态结构符号,向人们传达其文化价值。经过调查发现,在现代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符号,这样的建筑特别会被人们广泛认可和青睐。设计师通过建筑物各部分的造型符号进行编码,从而完成建筑的设计表达。设计师在编码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应用,使中国文化符号的精髓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是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在体验现代建筑艺术中,领略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享受民族文化符号带来的文化盛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该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形态构成,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它有4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冠”,斗冠由56根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中国馆的设计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最好表达,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最成功的作品。

图1.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2现代建筑色彩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是构成建筑消费群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设计师通过建筑的整体配色方案向人们传达视觉信息,人们在接收这些色彩符号信息过程中,除了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更是一种消费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享受现代建筑色彩视觉文化符号带来的审美享受。因此设计师在配制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方案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符号元素,这势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大餐。中国人对红色特别喜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种热烈、喜庆、吉祥、浪漫、温暖、兴奋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色,因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色彩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大红色的整体外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这“中国红”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提取采集而来的。

图2 中国红代表喜庆、热烈、吉祥、温暖

图3 中国馆之中国红

2.3现代建筑材质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也就是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建筑表面质感所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是人对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纵观世界建筑发展史,无不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符号特征:1)哥特式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其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2)巴洛克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3)洛可可建筑风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4)维多利亚建筑风格,其特点对所有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包括了各种装饰元素,样式比较含混复杂。欧洲的这些建筑艺术风格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符号元素,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建筑物上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烙印,使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利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势在必行。

3.建筑符号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符号学是建筑学界近年来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建筑设计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建筑符号学的理论和应用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的符号体系,能够更好地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建筑理念。符号在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探究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以指导建筑设计实践,从而彰显符号的意义,这也是建筑设计人员目前正在考虑和研究的内容。对建筑设计人员而言,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完整的符号学理论和高深的逻辑学知识,但是了解其基本的内容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建筑设计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观念。

4.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所谓传统文化符号,即以图形、文字为载体的显性文化和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儒、道思想的隐性文化。纵观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数古代建筑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古代建筑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弘扬。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设计理念的“源”和“流”进行分角度认识和剖析,追本溯流。而与中国这种观念不同,西方则更关注“建筑方式”和“建筑实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对当地的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筑,从文明产生之处,就有极为明显的差异。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显性符号和隐性符号。所谓显性符号,就是指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及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虽然很多隐性或显性的文化没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但是依然有部分片段,零零碎碎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片段藕断丝连,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程。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又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当然,设计人员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即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良好互动,必须在建筑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也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5、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5.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涵了儒家、道家、佛学等多派思想学说,比如对“仁义”、“礼乐”、“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推崇,对人情、感受、表现、意境的注重,对“气韵生动”、“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韵”等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的崇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多年的努力奋斗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成果,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完善的艺术手段和技术,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若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必须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摒弃其中不利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思想发展的封建元素,并注意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文化精髓,使中国传统文化跟随现代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5.2、紧跟时代步伐,注意新的建筑艺术设计思想的学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建筑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立体艺术形式,即不断通过改变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型式、内外部空间组织、结构造型、比例尺度、色彩搭配、质感和空间感、装饰布置等方面,来美化建筑的形态外观,丰富建筑的功能特点和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材料、结构型式不断更新,施工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因此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思想、理念也在不断提高,而建筑设计师们若想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合在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中,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建筑艺术设计手段和思想,不断提高其综合设计水平。

5.3、注意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审美理想的构建

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并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新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手段更为丰富,手法更为灵活,但是若要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和最大价值,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观念进行融合,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审美要求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进行丰富和改进,并形成一种新的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审美思想体系,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6、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3

关键字:传统文化符号;包装设计;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遗产为我们现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符号素材,这些的素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对环境中的文化全球化趋势下,包装设计在寻找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自己的品牌特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符号与包装设计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符号,使之富有神韵,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体现。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符号,并将各种传统文化符号内容精华化,让文化的传承应用到更有生命力,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式,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感,达到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其中国画、书法、年画、皮影、剪纸、刺绣等都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符号,其中书法和国画可以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法已成为现代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其深刻的韵味所表现的装饰性,体现独特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先生将包装进行了突破,将传统文化符號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表现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特点。它的包装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巧,并结合现代包装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又不失现代感。因此,设计作品中借助书法艺术中特殊的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

以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为例,茶文化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从汉字的第一个“茶”字的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的包装在视觉效果突出,给人印象深刻。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的包装设计运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使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国书法的气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水墨结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意味,彰显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图形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说是图形确切的说因该是纹样,这些纹样有:人物类纹样有财神、门神;动物类纹样有龙纹、风纹、麒麟、狮、虎、鹤、规;植物纹样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符号纹样有万字、寿字、双钱、八宝等,这些吉祥纹样都表达了人们企盼幸福、长寿、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中国传统图形造型方法与现代设计截然不同,现代设计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前后、虚实等关系;传统图形要结合它的外形和内涵进行灵活运用。如蝙蝠和寿桃代表“福寿呈祥”,牡丹代表“雍容华贵”,荷花代表“清明廉洁”,如意代表“可如人意”,明月代表“花好月圆”,麒麟代表“祥瑞”,松树、仙鹤、灵芝寓意长寿等等。使用这种传统的图形,用其精神属性上的某种特征,传达商品信息,更能深入人心。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符号进行表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如:龙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将龙纹作为一种装饰和主题图形用于包装设计中,对于创造这种商品的艺术形象,形成某种意境,表达主题,能起到很大的推销作用。在酒包装设计上龙纹的应用较为突出,例如: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接很好的表达了该商品的理念,给人们带来追求向上、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十分大胆,把红色、黄色、金色、银色、黑白色等很难调和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表达。

包装设计中,如何把握传统装饰图形的形式和应用,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包装设计的特有的民族风格。

三、传统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的传统色彩中,受戏剧、脸谱、民间木板年画等色彩以及本民族审美的影响,大多数传统包装采用暖色系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其中红色用的最多。中国人尚红,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美满等。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帝王之色,象征权利和地位。喜庆的礼品包装多采用红、黄两色。

就目前国内市场的酒包装,大多色彩都借助传统元素来设计。如:“汾酒”的包装色彩就来源于民间青花蓝、白色调,展示了酒的久远,还突出了传统文化符号特有的儒雅和深远;“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大面积运用的红色,加之具有浓郁民间意味的剪纸,使之富有了浓厚的民族情意,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带来喜气洋洋的视觉感受;“孔府家酒”的包装盒采用蓝底红条纹黑色字传统的色彩搭配,不仅突出了孔府家酒的圣洁性,而且给消费者一种真实感和信任感。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特有的民族艺术魅力,提升作品的的层次感。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对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微观细致地采纳和吸取,就是将图形、文字、色彩、编排综合在一起设计,运用形式美法则的规律,使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展示功能。无论是何设计形式的创作或设计,都要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设计文化、设计风格在包装上得以体现,最重要的是包装设计的意境可以诠释设计者自身的情感提炼,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作为当代本土的设计从业人员如何让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达到的完美结合,从而让中国传统元素得到更好的发扬,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4

一、拼贴与复制

正如弗·杰姆逊所言:“今天, 能指与所指的一切关系, 比喻性的或转喻性的都消失了, 而且表意链 (能指与所指) 也完全崩溃了, 留下的只是一连串的能指。”在商业广告中有关产品本身的信息所占比例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而更多地倾向于突出受众的心理与情感的诉求。因此, 现代广告业更像是对于象征性符号的工业化生产, 而拼贴与复制正是现代广告术玩弄与操纵图像游戏的基本方式, 由于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以及印刷技术的巨大飞跃, 使得对图像的拼贴与复制变得越来越简便和容易做到。现代商业文化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制造大量的图像引导着大众的消费, 树立了无数的“消费偶像”。其原因就在于, 在商业文化所制造的一连串“漂浮不定的”能指泡沫中寄托着人们各式各样, 五光十色的梦想和追求。如永恒的青春、自由与幸福、高雅与另类、更高格调的品位、成功的感觉等, 而要得到它们很简单就是消费。可见, 现代人的消费行为满足的不仅仅是生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对情感与心理诉求的满足。现代广告正是以种种诱人的图像作为中介, 通过提供给大众种种虚幻的承诺, 为人们最深层的欲望找到了依托和归宿, 这些最终导致了人们对于虚幻图像的消费代替了对实际物品的消费。

而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 现代广告业为了赋予商品某种散发着诱惑力的光环, 往往会选择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就是将传统文化符号中能够符合其感性诉求的图形, 通过简单的拼贴与复制将其所指转化为其商品的象征性的表达, 而由此带来持续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的消解与颠覆。另一方面, 由拼贴与复制构建的充满蒙太奇的后现代视觉景观中所呈现出时间的交错性与空间的不确定性, 会对现代人造成习惯性的时空混乱。而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图像与符号像幽魂一般扑向每一个人, 使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时常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荒谬感, 在任意拼贴与剪辑的后现代语境中, 传统文化符号最终会沦为视觉汪洋中的一片片浮萍而四处飘散。

二、被“戏仿”的经典

以注重现世、鼓励占有、提倡消费的西方商业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广告业, 注定只会为我们营造一种追求欲望、拒绝深度文化的虚幻的图像世界。不断膨胀的现代资讯对感官的无限制的刺激, 对深度意义的拒斥, 对消费文化的过度宣扬, 必然导致传统语义的失落。因此, 在西方商业逻辑的操纵下, 对于传统经典价值的表达退居其次, 替代以“调侃”或“戏仿”的游戏化的表述方式, 其审美不再追求深度解读, 而转向了纯粹感觉的体验, 最终感觉取代了理性成为价值意义的向导。而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由本质、核心、终极价值等所构成的“经典”, 在现代传媒那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包装与展示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而这种对传统文化与经典价值的“嘲弄”与“戏仿”, 恰恰反映了商业社会中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与经典价值的普遍心态。

现代商业文化对“经典”的戏仿在现代广告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突出,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被拉下神坛, 直接被挪用为商业艺术的护身符, 将传统“经典”价值中所包含的高品质、高格调的象征性以及非同一般的精英身份, 通过重新编码注入商品之中, 为受众提供一种文化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虚幻承诺, 对物的消费转变为对体验的消费, 变成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消费。这就是现代广告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如此青睐的原因。当下, 我们对于为洗衣机广告做背景音乐的《天鹅湖》, 为丰胸美体做广告的《蒙娜丽莎》, 为妇科药作宣传的《韩熙载夜宴图》, 为房地产广告做背景的香榭丽舍大道等这些早已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了。这种按照销售理念和商业逻辑为主导的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新编码, 造成了我们今天表面上充斥着已经变味的传统视觉符号而实质上又与传统文化隔离与断裂的后现代文化窘相, 而传统符号的“经典性”随之转化为商品的一部分被轻而易举的消费掉了。

三、被异化的个性

在强调“个性化”的时代里, 社会的群体感会逐渐丧失, 这就意味着在文化、种族、职业、性别与语言等方面上都存在差异的群体, 却最终只是通过消费选择的差别来体现其与众不同。“我的地盘我做主” (动感地带) 、“我选择我喜欢” (安踏) 等诸如此类的广告语无不暗示着一个追逐个性化、差异化的群体。“个性化消费”成为最具号召力的口号, 而在消费文化中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外壳下隐藏着的却是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商业策略。商业文化所提供的毕竟只是一种虚假的、批量生产的“个性”, 是集中了人们差异性的范例式的“消费偶像”。而人们通过消费所进行的虚幻的自我区分与自我确认的想象, 其实质不过是对产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某种标准式“消费偶像”的膜拜与趋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 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其能指与所指构建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牢固的符号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系传统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我确认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认同是其核心, 是一切价值和行为的主体, 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物或神, 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而西方现代商业逻辑和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支离”与“解构”使得这种维系作用渐趋弱化, 而能够使传统文化符号存在与延续的历史维度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语义也已丧失殆尽, 进而沦为商业游戏的符码被随意代用。现代人转而依靠对物的消费来确定与维系对自我的认同以及身份的归属, 而这种维系是建立在“虚假承诺”与“偶像模仿”的基础之上, 所以并非牢固可靠, 因此, 人们往往就会非常轻易地失去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变得愈加困惑, 这是生活在后现代中人们的通病。而这恰恰是现代商业社会与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最根本、最彻底的“解构”, 这种“解构”动摇的将是整个传统文化存在与延续的语境。

因此, 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真正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仅仅靠一味地重复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民族样式与文化符号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即使在表面上样样都是中国的民族的, 但其内涵往往也早已不属于传统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历史维度和精神背景的文化, 在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对接与碰撞的过程中, 在商业文化对传统视觉文化不断颠覆与解构的境况之下, 无疑会破坏传统视觉符号体系的完整性, 使其“平面化”与“碎片化”, 最终很可能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而沦为商品的附庸。因此, 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文化贩卖者”的角色, 应当回归到当下对中国的文化构建上, 真正去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化语境与格局, 用中国设计服务当下国人的真实需求, 体现新的时代风尚。

参考文献

[1]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健三译.台北:台北时报文化企业公司, 1993.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5

文化的符号意义-再评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

本文从文化符号学的观点出发,首先界定了文化符号学的研究领域,然后探讨了塔图学派模型中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并将此模型与其他的交际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作者将模型中的.一些观念引入到文化与性别关系的课题讨论当中,指出了性别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前景.

作 者:刘辉 Liu Hui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北京,100024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O-05关键词:文化符号学 塔图模型 文化 文本 性别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6

鱼纹在视觉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历程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时期半坡鱼纹:半坡型以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而得名。以鱼纹为代表,其中的人面鱼纹最有特色。在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形鱼纹最具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作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两点装饰,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的装饰,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

商周的工艺美术时期,商代青铜器的装饰丰富多样。商代动物纹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奇特,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兽类有象、犀、熊、鹿、牛、羊、猪、马、兔等;鸟虫类有鸟、蝉、蚕、蛇、龟、鱼等。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时期,铜镜是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梳妆照面。同时人们又崇尚迷信,借以照妖辟邪。战国时期漆器的装饰纹样有: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社会生活题材。其中动物纹包括龙、凤、鹤、虎、鹿、猴、鱼、牛等。社会生活题材则包括车马、舞蹈、狩猎等。这是一类新兴的装饰题材,富有时代感。装饰纹样描绘纤细,形象生动,具有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

秦汉的工艺美术时期,漆器十分发达。三十三号墓所出漆盂底的黑漆上绘有两条鱼和一只鹭鸟,鱼的形态简练,鹭鸟提一只脚,似在行走中,俯视注视着什么,这是一件优美的漆器作品。在汉代的铜器工艺中铜洗是汉代的盥洗用具,它是用来盛污水的。铜洗的形式有浅如盘,有平底也有圜底,口沿较宽,铜洗内底多有凸线的鱼纹装饰,有一鱼,有双鱼,有一鱼一鹭。鱼的形象简练,而鱼鳞的表现方法很多,有呈菱格形,有呈现V形,也有用点的。并多有铭文,有“长宜子孙”,“富贵昌宜侯王”,“大吉羊”等吉祥语。汉代瓦当得装饰,可以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多几种。其中动物纹样则包括有鹿纹、燕纹、鱼纹等。汉代的建筑模型有厨房、磨房、仓库、猪圈、羊圈、城堡、楼房等。而楼房则又有曲尺式、阑干式、重楼、水阁等多种。动物有马、牛、羊、鸡、狗、猪、鸭、鹅、龟、鱼、鸟、猴、象、鹿等。

宋元时期工艺美术,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

明清工艺美术时期,生产了一种专门外销的彩绘瓷,因以红色为其特点,称之为“赤绘”。这种彩绘瓷的图案题材,多为山水、花鸟、鱼、兽、人物、也有少数用回教经文。其中以表现鱼类等水族动物以及蓬莱仙山等题材最有特色。明代的锦缎图案花纹可以分为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几何纹、吉祥器物福寿字等。其中云龙凤鹤所占的比重极大,变化也是多样的。例如云纹有四合云(四个如意形组合而成)、七巧云(形状像七巧)、鱼形纹(形状像鱼,俗称“鱼妆”)、海水江牙魚(变化似水波)、植物化云(变形如花如树)等。在清代刺绣中,苏绣的针法刻鳞,用以绣鱼或者龙身的鳞片,这是为了表现特定形象的专用针法。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鱼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设计中,以广告包装设计行业为例,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每一种不同的装饰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

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正如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 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标志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中国奥运会的福娃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她是一条小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头部纹饰使用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温柔纯洁,水上运动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相互辉映。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7

1 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 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文化一般具有民族性, 多样性、相对性、延续性和积淀性等特点。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

2 符号含义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aauer) 、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 (Pierce) 提出的。符号学理论提倡用符号的观点来研究一切学科和现象, 在符号学中,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 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 (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 的关联上, 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将符号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图像符号 (ICON) 、指示符号 (INDEX) 和象征符号 (S Y M B O L) 。符号是文化、建筑等的产物, 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思想的反映, 本来就是约定的, 只要大家接受, 无所谓好坏。符号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它只是一种存在的形式。

3 传统文化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是由历史遗传的艺术、思想、风俗、生活方式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起来的, 都将随着历史的演变, 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与无形的文化, 但更多的却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 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 影响着每一代人的审美思想。传统文化符号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二是相对稳定性;三是伦理性;四是广泛的社会性。

在设计大力发展的今天, 如何从传统文化符号中吸取可用的因素来发展设计风格, 尤其是本国设计风格, 是设计界中值得探讨的内容。

4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设计当中的应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形态上的应用

形态从视觉的角度表现了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审美意识, 造型中有机化或几何化的形态处理、线条的比例和色彩上都被加上特定的含义, 象征特定的地域文化。

(1) 色彩。色彩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以红色为例,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强调家庭、群体礼仪, 所以刻意用红色渲染婚礼的热闹气氛, 红色是吉祥色, 意味着喜庆和幸福。但红色在阿拉伯地区、非洲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不受欢迎, 被认为有晦气之义。例如在2 0 0 8年奥运会设计当中, 充分的考虑到了传统色彩符号在设计当中的表现。

(2) 造型。从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一些元素应用到产品的外观造型上, 表达特定的文化含义, 具有独特性。通过特定的文化、历史符号片段、或者特定的材料、器物符号与现代设计观念的适度融合来延续、发展传统文化。例如国家体育馆的设计, 由于比赛场馆对空间高度的要求不同, 国家体育馆则以中国“折扇”为设计灵感, 采取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 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这种波浪造型巧妙地衔接了与之南北相应的平顶造型“水立方”和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 使得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城市景观达到协调统一。

4.2 内涵上的应用

内涵上的应用, 是指从图形的引申含义和产品的使用过程等方面,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文价值及社会价值观念。每个国家都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之下探索本民族的设计方向, 其中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已经在设计当中比较深入地表现出他们民族化设计的特点, 我们国家在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设计也有很多的尝试, 例如, 奥运会会徽的设计。

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会徽传达和代表了三层信息和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 (肖形印) 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 选用中国传统喜庆色——红色, 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 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二是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 传递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 1 3亿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友谊、进步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理念和精神。三是弘扬坚持“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奥运理念,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设计当中的应用, 不单单是外观上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当中发现一些内在要素, 应用到设计当中去, 与新事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有特色的新文化符号。设计出来的物品应当是在可视化和使用性两个方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含义, 让这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无处不在。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元素, 将其与现代设计更合理、更恰当的融合, 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新设计风格, 并探索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吴卫, 魏春丽.符号学概论[J].株洲: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 (2) :5~8.

[3]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上海: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李菲.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10) .

[6]梁丽, 刘子健.论产品符号学的文化性[J].包装工程.2004, 25 (2) :146~147.

[7]戴传庆, 蒋晓.奥运产品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J].包装工程, 2008 (8) .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8

一、国产动画中的水墨艺术性

水墨艺术是中国艺术美学的独特产物, 从彩陶到帛画, 从屏扇到卷轴, 完整形成了水墨的发展轨迹, 成为中国人表现万物的独特艺术形式, 尤其是在当下中西融合、古今杂陈的多元文化时代, 水墨艺术不断创新, 构成了水墨画坛的纷繁景观,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动画人就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成为时代的经典。1963 年上映的《牧笛》是继《小蝌蚪找妈妈》之后世界第二部水墨动画, 其借牧童寻牛, 展现江南风光, 以水墨表现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 如田园诗般娓娓道来,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展现了水墨悠远的意境之美, 形成一种独特的动画风格。这种风格让中国受众有一种归属感, 这是对“水墨为上”的审美情感的转化, 水墨不仅有着外在的形式美, 还有内在的神韵美和意境美, 水与墨的自然渲染, 虚实意境轻灵优雅, 让人们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着美的真谛, 体味人生真谛。被誉为水墨动画巅峰之作的《山水情》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时, 采用画家现场作画, 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 再与动画镜头合成, 体现出水墨艺术的洒脱、空灵。通过水墨意境阐述动画作品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琴声悠扬曼妙, 水墨清雅脱俗, 一切相得益彰, 充分阐释了中国的审美哲学和道法自然的玄妙, 完美体现了道家及禅宗的思想, 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被赋予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种新的审美境界。

二、国产动画中儒家思想符号的教育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开始就想寻找一种普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的影响下, 中国民族的特有气质逐渐形成, 我们遵循着“仁”的道德标准, 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国产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载体, 受众广泛, 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喜欢这种艺术形式, 所以动画的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文以载道”的美学观已经融入我们的精神深处, 通过艺术表达能对社会的伦理和风俗起到教化作用, 让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成为国产动画的审美价值之一。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思维模式下, 国产动画思想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既能给受众以审美的快乐,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内涵, 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它的教育影响力不容忽视。例如《骄傲的将军》揭示了先天才能和后天进取的关系。动画片《人参娃娃》故事内容很传统, 借助人参娃娃惩罚财主胡刮皮的小故事告诫我们贪婪作恶之人终将自食恶果。这些动画都是通过儒家的道德标准来教化世人如何完善自身, 这些思想符号的传达是无形的, 甚至是抽象的, 它就是一种精神理念的行为化或是文字符号的形象化, 从而达到教育行为的趣味性和深刻性, 将抽象具象化, 将文字形象化, 直观展现作品的内容让受众深入浅出地理解, 这就是动画本身的教育意义。《中华五千年》《中华德育故事》等通过儒家的思想符号来诠释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仁、义、礼为核心符号, 并包括信、智、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诚、恕、节、中、和等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 成为一种社会秩序的符号化表达, 让我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形式来感知这些符号, 成为影响我们内在价值观的典范, 起到了深入人心的教育作用。

三、国产动画的本土文化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信息资源全球共享的不断推进, 我们获得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小, 同时文化、技术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今天我们观看的国产动画已经开始打破了艺术手段的单一性,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对本土文化的包容和演化变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是国产动画的品牌基础。欧美等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对世界动画市场产生了很大冲击, 无论是技术性还是艺术性水平都很高, 20 世纪90 年代国外动画进入国内, 国产动画出现四面楚歌的局面, 由于自身动画质量不高这让中国动画人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1999年央视制作的动画《西游记》, 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 这种本土文化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加上制作的精美, 成为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2000年后中国的动漫产业基地和动画公司不断涌现, 立足本土文化的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风俗和伦理认知, 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也就形成了共同的审美共识性。国产动画认清了本土文化性的重要, 许多优秀的作品取自民间传说和优秀的故事资料, 例如《宝莲灯》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 其取材民间传说, 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完善, 音乐也很考究, 人物造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播出之后人们为之耳目一新, 动画的故事与受众的本土情怀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取材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 人物性格细腻, 情节扣人心弦, 将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凄美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下, 受众对于情节的理解更为深入, 更能体会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被摧残的痛苦, 这是共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爱情观。人们与其说是在观赏动画, 不如说是将自身听来的故事形象化、动态化。所以这种立足本土文化的动画作品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四、传统文化符号在国产动画中的现代演变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国产动画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立足本土展望世界, 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动画《功夫熊猫》中的熊猫作为中国元素的象征, 被美国拍成了一部精彩的动画, 在文化共享的全球模式下,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动画产业该如何发展。在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有足够的题材和故事拍出精彩的动画作品, 好的元素我们应该继承, 例如水墨元素、民间故事, 但是我们得演绎、得变化。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传统的《西游记》故事进行了演绎, 无论是情节还是结构, 都带有西方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模式, 加之东方特色的武打特技, 场景设置梦幻玄妙, 画面美感十足, 内容遵循传统的中国哲学观, 内心的自救与救人的辩证关系, 体现了东方英雄的特殊情怀。作品中的妖王原型是来自《山海经》的混沌, 但是形象特点带有西方电影作品中异形怪兽的特点。作品本身将中国文化融合其中而不是拼凑在作品表面, 虽然作品本身存在欧美动画的影子,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巨大进步。中国元素在里面的演化, 从形象变为内涵, 已经从量的堆积变成质的飞跃。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融入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 展现了古中国的瑰丽多姿, 在浓郁的中国风中追求现代审美特点, 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别样的演绎, 将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符号融入中国武侠故事中, 运用现代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形式传达出来, 达到了让人们形象地解读中国符号的目的。

五、结语

文化符号代表了时代的文化特征, 就如空气一样充斥在我们的周围, 像亚里士多德说的“由嗓子发出的声音是心灵状态的象征, 写出的词句, 是由嗓子发出的词句的象征。同样, 写出的文字, 在所有人那里不会一样, 说出的话也不会都一样, 尽管心灵状态 (对其表达就是直接的符号) 在所有的人那里是一样的, 以这些心灵状态为其意象的事物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这种相同的文化符号下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我们带来的审美快感, 动画作为直接传达的动态艺术样式更能深入受众, 所以中国的动画产业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创作出更具竞争力的作品, 形成中国自己的动画品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不会过时, 它虽然历经千年, 但依然辉煌, 就像现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 《道德经》成为世界名著一样, 中国文化一直被世界人民所青睐, 因此蕴含本土文化的动画在世界市场更能占一席之地, 关键是动画作品对文化符号的阐释力度和演绎的程度。西方动画文化我们可以吸收之长, 但是我们更要置身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 开拓思维, 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 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不仅要建设硬件措施, 从技术层面上做出大的艺术效果, 我们还要从内涵上来诠释中国动画, 像中国早期动画那样追求一种人性美而非商业需求。摆脱表达传统文化时呈现出的贫乏、幼稚、空洞等现象, 从受众的视觉心理出发, 将传统文化的超越性表达出来, 不仅仅表现在画面的特效, 而更应该传达文化内涵及底蕴, 从情节设定到人物心理的刻画, 调动观众的欣赏欲, 才能创作出富有中国品牌效应的动画作品, 这些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吉罗著.符号学概论[M].怀宇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2]周越著.动画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9

中国建筑艺术渊源流长, 底蕴深厚。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 就筑建了“穴居”和“巢居”。新石器时代, 人们就利用木桩或竹桩、茅草等建造住房。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刨锯, 从此建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北宋年间, 李诫编著了《营造法式》一书,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建筑设计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符号。然而各大城市虽高楼成群林立, 发展十分迅速, “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玻璃幕墙成为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 曾经流行一时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纵观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作品, 特别缺乏中国文化符号元素, 亦缺乏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走进城市的街道中看见一座座高楼群立, 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和冷冰冰的气息, 极度缺乏人情味。所以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他们渴望“返璞归真”与“回归自然”的感觉, 渴望从城市的建筑群中感受文化气息。若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 能将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融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感与人情味, 这必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文化享受, 同时也是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 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

1 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

符号一词起源于希腊, 最早是“象征”“征兆”的意思, 在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中见过对符号的使用。“符号就是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这一解释源于英国奥古斯丁。符号是用甲事物表征乙事物, 并且通过甲事物来传达关于乙事物的讯息, 这才是关于“符号”的完整表述。所以符号是有意义的媒介物,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通过某种有意义的媒介物 (符号) 传达信息。它往往通过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经验和视觉联想来传达其符号的含义, 例如字母、绘画、建筑造型等, 一切能传递约定的内容都可称为符号。

建筑是一种符号表征, 象征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信仰与追求。中国建筑象征文化从原始社会创造象征神鸟飞翔的人字坡屋顶开始, 内容就不断丰富[2]。通常建筑设计是指要按照形式美的规律, 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 使建筑物的形态、结构、空间的组合以及建筑的色彩、质地、装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实用艺术表达。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师通过建筑符号向人们传达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传达建筑艺术符号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师创造符号的过程, 建筑造型可以理解为由建筑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空间符号等元素组成。设计师要实现建筑实用功能的同时, 尽最大努力增添其精神文化内涵。所以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这将为现代建筑注入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造型设计艺术, 首先是一种视觉意识的表现形式。建筑好看不好看, 是不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实际上与建筑本身的形状、结构、色彩、光影都有关系, 而这些就是设计师所要表现的东西。其次, 建筑是一种精神的表现, 它初看是物质的东西, 但实际上也是精神的。建筑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 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它通过空间、形态、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造型符号元素, 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形式美。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文化中, 人们十分重视用“借用”“引申”和“象征”等方式来发挥寓意象征的力量, 如造园学中的“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寄祥瑞于物的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一, 因此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应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2.1 现代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现代建筑形态符号就是指建筑的外观造型结构及大小、尺寸, 设计师通过其建筑外形、空间、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排列组合, 进行设计创造建筑的形态结构符号, 向人们传达其文化价值。经过调查发现, 在现代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符号, 这样的建筑特别会被人们广泛认可和青睐。设计师通过建筑物各部分的造型符号进行编码, 从而完成建筑的设计表达。设计师在编码过程中, 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应用, 使中国文化符号的精髓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 更是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在体验现代建筑艺术中, 领略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 享受民族文化符号带来的文化盛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该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形态构成, 形如冠盖, 层叠出挑, 制似斗拱。它有4根粗大的方柱, 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冠”, 斗冠由56根 (象征56个民族) 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中国人民“只要团结, 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中国馆的设计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 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最好表达, 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最成功的作品。

2.2 现代建筑色彩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是构成建筑消费群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设计师通过建筑的整体配色方案向人们传达视觉信息, 人们在接收这些色彩符号信息过程中, 除了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 更是一种消费文化的过程, 也就是享受现代建筑色彩视觉文化符号带来的审美享受。因此设计师在配制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方案中, 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符号元素, 这势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大餐。中国人对红色特别喜好,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这种热烈、喜庆、吉祥、浪漫、温暖、兴奋的色彩, 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色, 因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色彩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大红色的整体外观, 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 这“中国红”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 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提取采集而来的。

2.3 现代建筑材质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 也就是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建筑表面质感所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 是人对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利用材质的肌理效果来向使用者传达建筑语义, 增强现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材质符号, 青砖灰瓦, 整体结构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 把传统建筑中的材质符号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 集中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材质符号美。

3 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

纵观世界建筑发展史, 无不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符号特征:1) 哥特式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其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2) 巴洛克建筑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 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3) 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4) 维多利亚建筑风格, 其特点对所有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 包括了各种装饰元素, 样式比较含混复杂。欧洲的这些建筑艺术风格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符号元素, 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建筑物上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烙印, 使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利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优势, 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势在必行。

4 结语

传统文化符号的表征与传达主要依靠符号为载体, 符号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方式, 任何一种文化系统都是以传达文化价值为目的的符号系统。现代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各国的建筑设计都凝聚着属于自身民族的文化符号。建筑艺术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建筑设计是将传统文化符号加以物化的过程, 因此现代建筑设计是否蕴含民族文化符号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

摘要:首先阐释了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然后分析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 把现代建筑视为由建筑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空间符号等元素组成, 并深刻阐释了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方法与途径, 从而实践一种新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象征

参考文献

[1]黄华新, 陈宗明.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2-11.

[2]居阅时.中国建筑象征文化探源[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29-34.

[3]马敏, 张三夕.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9.

[4]孟聪龄, 梁静.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5, 31 (10) :5-6.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10

1 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景观设计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格尔茨认为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的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2]”。文化的本质就是借助物质实体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3]。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生产方式的不同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富有文化意蕴的传统图示,在长期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文化特征的可视符号[4]。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在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更应注重地域性,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符号经过理解、创新,融入到当代景观设计中去。

因为文化需要历史和人文的积淀,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地域的特殊性,因而,传统文化符号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元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水体、花木、建筑和小品等元素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符号传承。此外,戏曲脸谱、诗词、书法、绘画、象棋、篆刻、建筑构件、历史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传统符号都表达出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和新技术的进步,运用和变换这些极具文化意义的传统符号,赋予其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在符合当代审美视觉的同时,保留并延伸其丰富寓意和深层的中国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园林景观中得到挖掘、保护、延续和创新。

2 造型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表达常体现在对“形”的处理,虽然充斥着大量照搬、模仿的复古之作,但仍有一些设计师进行了有益的大胆创新,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化与变形,对所“引用”的原型进行了较大改变。

2.1 简化

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高度凝练概括,重其“意”而轻其“形”,重“整体意向”而轻“局部细节”,删繁就简,以一种简单的符号组合来代表,从而表达出其传统形态特征。在对传统符号变形时,可以通过简化结构,去除繁琐冗杂的细部装饰来完成,使其在保留符号意向的前提下突显简洁明快的造型。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6号院“合院谐趣——似合院”,以老北京城四合院群落的屋顶为典型符号,利用统一规格的钢管表达四合院的梁柱结构体系,虽然造型被刻意大幅简化,但仍能使参观者体会到传统四合院建筑的韵味(见图1)。

同样,1号院“御道宫门”也采用了钢结构梁柱体系表达紫禁城午门的意象(见图2),宫门顶端南侧为挑檐深远的棚架,8 m和4 m长两种型材交错布置,形成了两条曲线,抽象的表达了反宇向阳的中国建筑神韵。

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往往注重山的体量感和立体感,注重所谓漏、透、瘦,这些假山大多具有可穿透性和可攀爬性[5]。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主庭院中设计的片石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粉墙之上俨然呈现了一幅立体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卷(见图3),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2.2 夸张

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尺度、形状、材料或颜色等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景观效果。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3号院“礼乐重门”中,设计者选取了243面大鼓组成了一面高达10 m左右的鼓墙(见图4),院中甬道自北向南排列着一人多高的金光闪亮的16根铜制“排箫”,高度依次递减(见图5),钟磬塔上则挂满了编钟、铜磬和风铃(见图6),将传统符号鼓、箫、编钟、磬和风铃等以夸张的尺度,进行重新组合,有秩序的排列,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转译

对于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景观设计师而言,他们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转译,使观者能够透过共同熟知的文化符号产生共鸣,并领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

清华大学朱育帆先生设计的北京金融街北顺城街13号四合院更新改造项目取名“与谁同作”,苏轼《点绛唇》词中写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设计者通过巧妙的手法将“清风”“明月”和“我”转译:设计中采用圆形磨砂玻璃盘,简明的具象方式诠释“明月”;“风”的表述则通过栽植竹子,借助其在风中沙沙作响来含蓄的表达;对“我”的阐释则是通过在庭院碎石铺地中横卧一块北京房山石,借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石为君”的典故,向人们传达着经过转译的传统文化的现代信息[6]。

3 色彩

法国著名色彩专家让菲利普朗克洛认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有它自己的色彩,而这种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参与组成了一个民族和文化的本体”[7]。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习惯,同样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色彩联想,会有不同的象征、偏好习惯[7]。色彩作为景观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承载了文化和传统的因素而具有了文化性和地方性。为了延续和保护地方文化与传统,设计师往往通过使用地方材料和色彩等手段与周围环境取得的协调。某些特定的色彩组合甚至成为相应文化的标志特征之一,例如苏州的深灰色、白色和深赭红,北京的红色和灰色。苏州博物馆新馆即以传统苏州民居的粉墙黛瓦为主要色调,淡雅、素净、朴实无华。

4 材料

在景观设计中,材料是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合理的运用材料,能形成景观的细部,最终产生景观空间上的创新[8]。中国传统园林经常使用的硬质景观材料大致有砖、瓦、石、木和土等。当代,新的景观材料层出不穷,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玻璃、塑料、混凝土和陶瓷透水砖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地方材料的使用已从过去的客观必要上升为今天的人文需求,传统与现代景观材料的合理搭配更是成为保护和发扬地方特色的重要表现手法。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2号院“古木花厅”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符号“青瓦”为主要元素,既作为主要的铺装形式,又结合钢结构堆叠成半通透型的景墙(见图7),在简洁明快的现代新鲜感中,体现出北京四合院的历史韵味。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亭也是别出心裁,钢骨架的支撑体系加上双层玻璃顶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见图8),体现了贝聿铭“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5 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通过巧妙运用步移景异、小中见大和欲扬先抑等造园手法,组织丰富的空间序列,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园林空间意境,达到“咫尺山林”的艺术境界。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由于受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漠视以及设计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等原因影响,人们往往追求几何布局和理性的空间结构,偏重形式而忽视空间意境的营造。

虽然当代景观的设计领域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从大尺度的风景区规划到小尺度的屋顶花园,涵盖了各种规模层级,功能、尺度、空间属性、服务对象和设计手段等都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空间的营造依然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中各种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园林就是空间的艺术,中国园林更体现出这种空间的简明、流动与不确定性[9]。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师园中“四盒园”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互相渗透的和流动的空间塑造的尝试(见图9),设计师对留园、网师园、个园的空间营造手法进行了借鉴与创新。

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但是对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应将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底蕴通过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创新式的表达。“中国风”“新中式”的兴起,促使了更多的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研究,并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挖掘、提取、改造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符号重新焕发了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倚,李娟,许先升.新中式景观对传统景观的传承[J].北方园艺,2012(1):113-116.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6.

[3]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4]张焱菁.图示.符号.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可视化符号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8.

[5]万书元.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漫评[J].艺苑,2008(9):13.

[6]朱育帆.与谁同坐?——北京金融街北顺城街13号四合院改造实验性设计案例解析[J].中国园林,2005(8):11-22.

[7]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0.

[8]俞昌斌,陈远.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材料与细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0.

传统蝙蝠纹样艺术符号解析 篇11

(1.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2.湖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传统蝙蝠纹样艺术符号解析

Analysis on art signs of traditional bat-like patterns

□张智艳1,吴卫1,刘宗明2

(1.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2.湖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蝙蝠纹样艺术符号中具有隐藏的结构与联想规律。其常见的艺术单元既包括福、禄、寿、喜、财、绵长等所指单元,也包括蝙蝠、鹿纹、寿桃、喜鹊、铜钱、盘长纹等能指单元。图像符号依据图像的肖似性表达具象意义,象征符号依据谐音、比喻、契约的联想方式表达抽象意义,潜藏的逻辑符号确定符号完整的语意。蝙蝠纹样纵向聚合层面不同的联想元素构成符号组合的等值替换关系。

蝙蝠纹样;艺术符号;聚合联想

根据符号学对于事物的分析,“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还原为其生成的意义,提问的方式是:它如何表现其意义”[1](P12)。语言学家、符号学的创立者索绪尔 (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认为,联结语言学各词项的关系可沿两个平面展开,其中每个平面都产生它们自己的值项。这两个平面则对应于两种心理活动形式。第一个平面是组合段平面,具有延展性,各词项在言语链中实际上是以出现 (praesentia)的形式联结在一起的,而适合于组合段分析的程序是切分。第二个平面是联想的平面。[2](P14)符号学家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给出了分析方法:依靠对比替换语段,把那种在研究层次上透露出信息整体构成的无限信息分成最小的最有意义的单位,然后把它们组成纵聚合的类别,最后再把联结这些组织单位的横组合关系进行分类。[3]

中国人关于幸福的词汇极为丰富,如“五福捧寿 ”、“福在眼前 ”、“福寿双全 ”、“福寿绵长 ”、“钟馗引福”、“纳福迎祥”、“五福和合”等。在这些吉祥寓意当中,人们大多以蝙蝠纹样示意表达。笔者拟将蝙蝠纹样艺术符号作横向组合与纵向聚合二轴分析,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蝙蝠纹样符号中找出隐藏其中的结构与联想规律,以揭示创作者是如何将诸如“五福捧寿”的吉祥寓意转化为符号表达的。

一、常见蝙蝠纹样语意单元

“为了能建立所指的一种真正形式的分类,应当设法重新建立所指的对立系列,并且从其中每一种对立中引伸出一种特征来……叶尔姆斯列夫、索化森、普里托和格雷马斯等都提倡这种方法。例如,叶尔姆斯列夫把‘母马’这个语素分成两个意义较小的单元:‘马’+‘雌的’;这两个单元可以经过对比替换而重新组成新的语素(‘猪’+‘雌的 ’=母猪;‘马 ’+‘公的 ’=公马)。”[2](P138)笔者对蝙蝠纹样艺术符号横向组合进行了切分,如表1所示。其中,“五福捧寿”符号被切分为五福、捧、寿三个单元,“福寿双全”的语意被切分为福、寿、双全三个单元,“福在眼前”被切分为福、眼前两个单元[4-10]……与所指横组合相对应的是能指横组合上的单元。创作者对于幸福的能指常常以蝙蝠、福字、佛手等示之,长寿的能指常常是寿桃、寿仙、寿字等,富贵之意的能指常常是牡丹、桂花……笔者所归纳的常见蝙蝠纹样单元如表2所示。

表1 蝙蝠纹样符号分析

表2 常见蝙蝠纹样单元归纳

二、蝙蝠纹样横向组合规律

符号学家皮尔士 (Peirce Charles Sanders,1839—1914)将符号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图像符号、象征符号和指示符号。据此分析,蝙蝠纹样艺术符号横向组合关系呈现如下规律。

1.符号表达依不同类型符号组合而成

大多“五福捧寿”纹样是以寿元素为中心,五只蝙蝠围绕其边缘呈现出众星捧月的姿态。以五只蝙蝠为视觉元素,以寿字纹为符号能指,以五只蝙蝠围绕着团形寿字纹的构成来暗示“捧”意。对于“捧”字意义的逻辑暗示属于指示符号的表达。完整的“五福捧寿”符号包含两个象征符号与一个指示符号。“福寿三多”符号所指被切分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三个单元,能指的横组合则包含蝙蝠、佛手、寿桃、仙鹤、男童、石榴。其中蝙蝠纹、佛手、寿桃、仙鹤、石榴为象征符号,男童形象为图像符号,可见“福寿三多”符号是象征符号与图像符号的组合。

2.以图像符号表达具象意义

最常见的图像符号是人的头像,当观者见到某人的头像,就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联想。“钟馗引福”包含钟馗、指引、福三个单元。钟馗为一具象名词,指引为一具象动词,福则为抽象词汇。图中身着红袍的钟馗手持利剑,右腿提携呈现出金鸡独立状,怒目圆睁的钟馗引导着红色的蝙蝠前行。创作者运用图像符号将钟馗指引之意表现得栩栩如生。“纳福迎祥”符号被切分为幸福吉祥、纳、迎三个单元。图中一童子仰望作迎福状,另一童子将手中象征幸福的蝙蝠装入瓮中。“纳”与“迎”的含意用图像符号表达了出来。

3.以象征符号表达抽象意义

对于“五福捧寿”之幸福、长寿的抽象意义又如何表达?创作者要完成抽象含义向具象的视觉形式的转化则宜选择象征符号表达。象征符号在表面意义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所指。蝙蝠示意幸福,篆体的团寿字示意长寿。“福寿绵长”符号被切分的福、寿及绵长三词的语意均为抽象含义。如果说具象图象符号的表达缺乏具体的可视形象,那么选择象征符号的表达则建立起了两者的关联。

4.以指示符号暗示图形的关联

图形与图形之间常常用指示符号暗示和确定整个蝙蝠纹样符号的语义。结构主义是一种重在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任意一个文化系统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从该元素与系统内其他元素的关系中获得意义的。[1](P126)在“五福捧寿”符号中,五只蝙蝠围绕着团寿字的纹样构成向观者暗示出五福之中以寿字为先的意义。正是五只蝙蝠纹样与寿字之间包含有逻辑关系,符号表达的最终意义才得以确定。假若纹样的形式是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铜钱纹样,整个符号的语意就会因此而改变。

三、蝙蝠纹样纵向聚合联想

“在信息符号的传递过程中,最重要是编码(符号化)与解码 (符号解读),符号化与符号解读是沟通双方心理世界的关键步骤。”[11]在符号编码与解码间架起符号传达桥梁的是符号约定。符号约定是符号纵聚合联想轴的基础。所谓蝙蝠纹样的纵向聚合,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符号横向组合上的元素由不同的能指与所指进行的对比替换,比如幸福之意可以由蝙蝠、葫芦、福字、佛手之中的任意一个表达。在蝙蝠纹样的纵聚合层面中表现出如下规律。

1.图像符号的肖似性联想

对于具象意义的图像表达,符号的约定是以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肖似性为约定。“钟馗引福”中钟馗之意的图像表达以具象钟馗形象示之;“纳福迎祥”表达以童子纳福迎祥的具象姿态示之;“福寿三多”以男童形象肖似性进行图像符号的表达。

2.象征符号的谐音联想、比喻联想、契约联想

谐音是蝙蝠纹样象征符号中一种常见的联想方式。在“福寿双全”符号中,幸福之意是抽象意,蝙蝠纹样则是一个具象形。从幸福之福到蝙蝠之蝠因谐音而具相似性。蝙蝠有倒立枝头的习性,人们由谐音联想到“福到”之意。至于“双全”之意的表达也是因为其与“双钱”谐音。“福在眼前”符号以铜钱表示“眼前”之意;“吉庆有余”符号以橘子谐音“吉庆”;“福寿有余”纹样中以鱼纹谐音“有余”。

依据事物的属性作比喻联想也是蝙蝠纹象征符号中常见的联想方式。在“福寿三多”纹样中,创作者以一男童具象示意多男子语意,这是直接的图像符号传达方式。然而很多时候创作者也会选择更含蓄、更隐喻的象征符号。“综合性的象征手法中,有一种是将多种意义联结在一起,通过联想达到另一层次的象征意义。”[12]要用象征符号表达多男子之意,常常选择石榴、莲蓬、莲藕元素。石榴,取其“子房同膜,千子如一”作为多子的寓意。两者因事物属性的相似性,构建了象征符号的比喻联想。莲蓬、莲藕作为孕育果实的地方同样构建了两者的比喻联想。

契约联想也是蝙蝠纹样象征符号联想的常见方式。“福寿三多”符号以寿桃、仙鹤表达长寿意义。这是一种基于共同文化基础的集体性的契约联想。《汉武故事》说,西王母种的蟠桃“三千年一着子,吃了可长生”。仙鹤寓意长寿,常有“松鹤长春”、“松鹤遐龄”、“神仙驾鹤升天”之说。一些常见元素往往是人们契约联想的基础。牡丹象征富贵。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宋词《爱莲说》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蝙蝠纹样中常以福字象征幸福,以寿字象征长寿,以双喜字象征喜庆。汉字以表意方式作为符号的表达,而西文字以表音作为符号表达。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表达,两者都是以各自的集体契约为依据。

3.指示符号的逻辑联想

蝙蝠纹样中指示符号常常以逻辑联想的方式体现语意。“福运天来”符号包含福、运、天来三个单元。创作者以白云纹样表达运气之意。对于“天来”的意义表达则是从白云的纹样中引申出来的。观者能够从白云的纹样很容易地联想到天空的概念,而由天空的概念稍作联想就可以联想到“从天而降”的意义,其符号化的过程既有谐音联想又有着从云到天、再到“从天而降”的逻辑联想。因而整个符号隐藏着的指示意是以逻辑联想的方式表达的。

四、蝙蝠纹样等值替换语段

不同的语意单元可以依据不同的联想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对于幸福联想的表达形式,创作者可以选择蝙蝠、佛手、福字。对于长寿意义的表达,创作者可以选择寿桃纹、寿仙、寿字。对于绵长意义的表达,创作者可以选择盘长、万字、松柏。因而创作者对于“福寿绵长”语意的表达,可以选择蝙蝠纹样纵向聚合层面上的任意元素进行组合。“福寿绵长”能指的横向组合可以是蝙蝠、寿桃、盘长,或蝙蝠、寿仙、万字,或佛手、寿字、松柏……如表3所示,在蝙蝠纹样进行横向组合时,同义语素可进行等值替换。

五、结语

俄国民俗学者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1895—1970)研究 19世纪俄国童话故事时,对人物行为记录、编号、分类、归纳后发现,在千奇百怪的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名字与特征尽管各有变化,但人物的行为只有 32种,诸如主人公不在、禁止、探求、泄露、欺诈……正是这种种人物行为构成了俄国童话故事的结构。[1](P127)对若干蝙蝠纹样艺术符号进行横组合与纵向聚合分析可知:尽管诸如“福寿绵长”、“五福捧寿”的艺术符号不胜枚举,但其被切分之后均包含幸福、长寿、富贵、长久、吉利、财富等常见所指单元 ,及蝙蝠、福字、寿桃、寿仙、桂花、盘长、松柏、橘子、铜钱等常见能指单元。正是这种种单元之间的组合构建了蝙蝠纹样艺术符号。不同类型的符号构成其横向组合:图像符号依据肖似性表达具象意义;象征符号表达抽象意义,展开谐音、比喻、契约的联想;潜藏的逻辑符号确定整个符号完整的语意。蝙蝠纹样纵向聚合层面不同的联想元素构成符号系统的等值替换。以上种种规律构成了纷繁复杂的蝙蝠纹样符号中隐藏的结构与联想规律。

表3 蝙蝠纹样等值替换

[1]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M].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美学 [M].董学文,王葵 ,译.沈阳:辽宁出版社 ,1987:44.

[4]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 (1)[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46.

[5]刘秋霖,刘建.中华吉祥物大图典 [K].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573.

[6]沈龙光.中国古典艺术设计画典[K].台北:常青树书坊,1981:60.

[7]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 (3)[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8]叶锡铮.从蝙蝠形象看中西文化精神[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9]李飞.吉祥百子:中国传统婴戏图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137.

[10]王瑛.中国吉祥图案实用大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25.

[11]肖畅.审美符号传播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22.

[12]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3.

[作者已有相关文献]

[1]张智艳,吴卫.传统“五福捧寿”纹样符号阐释[J].艺术百家,2008(S2):157.

[2]张智艳.“蝙蝠纹”艺术符号创作思维中的“造字法”运用 [J].艺术与设计,2009(5):255.

[相关主题文献]

[1]叶锡铮.从蝙蝠形象看中西文化精神[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李幼蒸.略论中国符号学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1(3):47.

[3]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3):39.

[4]张蕾.浅探中国传统纹样的象征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本文创新点]以符号学为方法,对蝙蝠纹样的能指、所指、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中的艺术规律。

J522.2

A

1009-3729(2010)04-0043-05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8A01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08K004)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篇12

关键词:符号,文化,刘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精神、制度的载体。文化的符号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透过刘郎纪录片,能直视符号被灵性地活化在他的影像中。

一、刘郎纪录片的文化阐释

刘郎是河北省清苑县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在长期的电视创作实践中,集编导、撰稿于一身。在这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境况转换之中,刘郎拍摄了一批表现中国西部的纪录片,例如《西藏的诱惑》,之后又创作了多部发掘江南文化底蕴的作品,例如《苏园六纪》、《西湖》等,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气势恢宏、张扬写意创作风格。

(一)刘郎纪录片的意境建构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作者主观的“情”,又有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1)

刘郎作品,无论是《西藏的诱惑》、《七弦的风骚》、《苏园六纪》、《天驹》、《西湖》、《苏州水》、《梦界》、《鬼斧》等都通过客观自然符、人造符号、象征性情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一种豪迈、潇洒而充满阳刚之意境。《苏州水》中,刘郎通过镜头语言对水进行内在书写,把自然山水、人文风情贴合得浑然天成,让人领悟到古时苏州人热爱自然,以水为邻,对水敬而不畏的一种自然情结和“道”“艺”结合的生命观。

(二)刘郎纪录片的诗性特征

1. 声画配置

纪录片强调真实性,然而刘郎的作品摒弃新闻镜头与纪实性画面,采用诸多艺术语言和美学元素进行加工,使得原本平淡、乏味的元素变得富有诗一样的灵性与生机。诸多声画组合的艺术手法塑造镜头,让作品更加富有节奏、韵律,折射出浓郁、缤纷和抒情的诗意。作品情感丰富而细腻,韵味深沉而阴柔,气度宁静而从容,意境静穆而深远。纪录片《苏州水》中解说词说:“没有水,那文化就干了,于是我们这些水的儿女铭记着先民临终的叮咛,接过了难以拆开的鱼米,并把对水的无限深情洒遍了这独一无二的水乡。”画面石台上的净藕仿佛在和水中波纹对话;零星散落湖面的几片艳红色荷花仿佛与水心心相惜;排列整齐的帆船随着泛蓝的天光在湖面倒影出朦胧的影子;波光粼粼的湖面泛着星光斑渔民站在船上把手中的渔网洒向湖面。整个一组画面伴随着轻盈静穆的音乐在旋律和音调中流动,富有张力。

2. 节奏韵律

从美学上来讲,节奏属于形式范畴,而和谐则是节奏的最高美学境界。刘郎的纪录片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他通过视听形象的变化来体现纪录片的整体韵律,发挥其独有的艺术功效。

刘郎的纪录片以客观世界和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来抒发各种感动心灵的事件、情节和人物。用剪辑、表现视觉画面、摄像机的运动及音乐音响等各种外在技巧的运用形成节奏。整体节奏缓慢,但张弛有度,让人有足够空间欣赏和思考。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刘郎对其节奏韵律的把握和利用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在《苏园六纪》的第三集《深院幽亭》中在6分46秒时介绍匾额提名时主题音乐突然响起,镜头通过推拉从下到上再切换从上到下,从匾额到建筑,从建筑到亭子,从亭子到走廊,从走廊到一砖一瓦,推、拉、、移,让观众在园林中身临其境,置身于“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人生况味。

(三)刘郎纪录片的文化品格

刘郎纪录片赋予俚俗以格调,予以雅逊以生机。《江南》里的古今的对比,《苏园六记》里的东方审美,《苏州水》里的古城意蕴,都离不开文史的大范畴,《西藏的诱惑》里的朝圣意识。那批作品呈现出典雅、崇高、深沉、阴柔、婉约、豪放的面目,似乎也顺理成章。

刘郎的作品并非生活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充满文化意识的。这种由南向北的情思转变,充满一种文化时空维度。他从文化的现状和背景上对我们的民族和历史文化做了深层次的反思,既揭示了千百年沉淀的历史痼疾,又展现对民族新文化的渴望和需求。他的成功在于拍出了电视片的文化品位,文化的精神和文化的诗意。例如他在《苏园六纪》中就涉及到了园林文化、建筑文化、诗歌文化、书法文化、科举文化、哲学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二、刘郎纪录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刘郎的纪录片里,从头至尾都书写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这日益发展的经济时代,我们重拾前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今天的文化氛围结合相待,无疑不乏一种价值性意义。

(一)符号的含义

所谓符号,是具有某种隐喻性的标识,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日本学者池上嘉彦说:“现代符号学关心的是人类的‘给予意义’的活动结构和意义,即这个活动如何产生了人类的文化,维持并改变了它的结构。”(2)由此看来文化是具备符号性的,而且符号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宽泛,一切均有意义的事物都可以构成符号。刘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用影像语言传达观念、思想,让人置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积累伴随时代的进程渗透着众多的文化符号。在刘郎的纪录片里,符号通过视觉语言里被创造成一种独特意境和思维方式。例如《西藏的诱惑》里面的山川石头,《苏州水》里面的湖水映月;而人造符,则是先哲们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宏观透析原理,通过练功,气韵生动、传移模写等采集宇宙之气和自身之气混合后再以中间媒介发放于体外,存在于天地各种具有形态的符号形状之中。

(二)刘郎纪录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分类和形态

在本文,笔者以刘郎纪录片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一个符号导视列出一些类型。总体分为自然符,人造符和符号象征的情节。

其中自然符包括一对牛角、石头、孔子、李白、水、天空星宿、柳树、桃花、寒梅、红荷、银杏、雪、茶等;人造符包括易经、八卦图、民间吉祥图案、吉祥符号、印章、石桥、古井、昆曲、刺绣、年画、古建筑、篆刻、伞、断桥、花窗、苏绣、沧浪亭、沧浪渔夫、石碑、兵马俑、古琴、琴棋书画、苏绣等等。包括人造情节比如雨打芭蕉、水滴残荷、香市烧香拜佛民俗、民俗婚礼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刘郎纪录片中的影像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刘郎的纪录片中以各种形式表达它们本质寓意。

(一)传统文化影像符号化的转换

在刘郎的屏幕世界里,每一处客观物象都是他内心的主观情感和原始情节的表达,并且这些符号通过镜头之间的转换展现它们最本质的符号魅力。

刘郎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选择颇有讲究。在《七弦的风骚》片断中,刘郎把古琴理解成一种道器,视听契约赋予古琴以气质和一种形而上精神。“古琴的身长,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阴;古琴的身宽,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十三个月份,而这个数目恰好是一张古琴上作为音阶的‘徽’位的总合。”这里解读出了中国文化的玄妙,“道”与“器”的结合体现出哲学式的二元对立,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

(二)传统文化符号与画面造型的关系

一个传播符号总是通过一种特定形式来表达,并通过一种规约意义来传递内容。在《七弦的风骚》中,弹琴者手指划过古琴的那幅镜头采用了慢镜头,手指“抚”、“鼓”、“奏”、“弄”、“弹”,隐约中出现兵马俑,体现出人的内在情怀和历史文化的交融。《同理印象》里的民俗婚礼背景音乐出现了欢乐的锣鼓,画面配以对门环的特写,笛子、古琴和大提琴让人感到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意味。

除了画面式语言外,解说词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通过方明和林如两位老艺术家的具有深沉意味的解读,更是为观众营造了想象的空间,增添了符号与造型表现的维度。

(三)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性诠释

在刘郎的纪录片里,刘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赋予符号深刻地文化意义,他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艺术造诣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索绪尔在谈论“能指”和“所指”的时候认为,当人们接到某种事物信息时,立即会经过听觉、视觉或其他感官接收到一个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东西。(3)在拍摄江南系列纪录片时,每一部片子都把每个地方的文化展现得淋漓精致,对刘郎来说,从兵马俑到天一阁,从敦煌到江南丝竹,从骏马再到江南红花细雨,既有空间和审美上的距离感,更有文化的时间感和历史感。他非常懂得中国古琴的艺术真谛,既强调大道与小器同根共生、文化与技艺互为表里,又强调人间万物都需要阴阳平衡,性情调和与天人合一。如果把符号比作西湖,那么它孕育的文化境界就是博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欲望和需求,我们不能完全以我们现在的艺术眼光和文化诉求去评论它,而更应该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上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形式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它让我们反思历史、思考现在并展望未来,在现世这个物欲横流,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回望过去,遥望将来,纠结于现世或徘徊于现世与未来,要寻求最适合心灵深处感受的那一点,离不开一种情感共鸣,即对人性的一种关怀,而刘郎的纪录片带给了我们更多这样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204.

[2]刘郎.赋俚俗以格调予雅逊以生机——我拍《同里印象》[N].人民日报,2005,06,16.

[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瞿明安,陈玉平.《论符号学与象征人类学的渊源关系》[J].青海民族研究,2013.

上一篇:18、19世纪下一篇: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