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2024-11-02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精选12篇)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篇1

摘要:东北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有其独特性, 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东北传统武术的介绍及其传承的意义, 在对传统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东北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对策, 希望可以为东北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东北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其中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 又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 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然而, 随着当前“文化生态”的剧烈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日益加剧的冲击, 传统武术的当代流失, 甚至是不可再现, 已经到了使我们极度恐慌的时期。如何使东北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1、东北传统武术及其传承的意义

来源于民间的东北传统武术, 与南方的传统武术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南方的传统拳法注重手上功夫, 腿上功夫较少, 出手主要以短拳手法为多;东北拳法以腿上功夫为多, 以弹法、踢法、扫法以及飞腿等动作为主, 再配合手上功夫, 他的杀伤力就大了。东北传统武术文化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腿的技法有很多种形式, 可高可低、可近可远、可左可右、可直可屈、可转可旋, 是实用制敌的有效方法。

开展中国东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繁荣相关问题研究, 能够在东北地区武术史学领域的理论、史实与方法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为东北地区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念与视角, 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2、东北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现状

东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 近年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不过, 大多数的研究地域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而且是把焦点定在武术传统特性的流失上。

周伟良在《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中指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不能离开它传统的哲学理念和整体观, 不能离开他的技击本质, 不能离开它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渊源。程大力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大战略:保护与改革》指出:散手等竞技武术, 失去了武术的真实面貌, 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 只能是时代的产物。王岗教授在《关注武术传承的主体:人》一文中指出:当今武术文化的流失, 不管是自然流失、必然流失, 还是人为流失, 关键是我们只关注了原来武术文化的文本, 没有关注影响这些文本今后存在的关键———“人”。邱丕相先生在《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呼吁: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 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国渗透的时刻,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 当然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

对于传统武术拳种的失传、文化内涵的削弱、技击功能的弱化等等, 这些都涉及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流失”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可以发现, 类似的研究在许多专著、论文中都有涉及。

3、东北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对策

3.1、传统武术应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

传统武术要发展, 必须要跟上现代化进程, 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性角色。为此, 传统武术传承者应主动进入社会, 去探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乃至流行时尚等对武术的需求, 才可能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为当今社会作出奉献的过程中展示出传统武术的风采, 迎来传统武术的新发展。

3.2、东北传统武术应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台

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程度都还不高。不用说跟奥运会项目相比, 就是与崛起于近邻的柔道、跆拳道相比, 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别人先行了一步, 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如人意的“教训”亦值引以为戒。

东北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属于无形文化范畴, “作为口传身授的武术文化, 作为活态人所展示的文化, 其传承与传播方式除了借助某些物化的、形象的媒介外, 大多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形态, 而这些非物质的文化形式有别于物态的、静止的、有形的文化形态, 武术是“活”文化, 是活在人民当中的文化。保护活态文化较保护静态文化更为艰难。这不仅需要静态保护;更需要注重保护传承人,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保留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动态保护。

4、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中, 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十分必要。开展东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繁荣相关问题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 也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服务, 而且起到了真正保护东北地区传统武术文化的作用。总之, 东北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要从发掘、挽救、保护、传承以及繁荣民族文化遗产着眼, 注重传统武术的文化承载价值, 民族精神价值、道德修养价值、审美娱乐价值, 让传统武术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志新, 韩亚军.试论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J].青年文学家, 2012, (09) .

[2]杨连芳.全球化背景下浙江省高校武术的传承现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2, (08) .

[3]贾燕, 崔运坤.城市化背景下泰安市武术文化状况分析[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1, (11) .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篇2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并同时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当今社会表现出的对待传统节日的冷淡,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法律上没有给予传统节日以有效保护;第三,相关文化产业的缺失,造成节日内容的空洞和落后。这些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步调不符,因此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力发展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文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的过节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后、单一,因而年轻人更倾向于新鲜自在的洋节。节日文化的历史传承,需要选择正确的文化认同方式才更具生命力。我们要动用现代媒介及多种文化传播方式,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气息,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中秋节已不仅是一个传说的延续,更不是把月饼做得更大更奢侈,青少年对于月饼的钟爱程度远不及收到的一条中秋祝福信息。而传统的七夕节亦可被一贯含蓄的中国人拿来大方的过一回自己的情人节。

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拓展节日文化宣传渠道。端午节遭抢注对我们是一次警醒,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要在法律上予以有效保护。如今,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倡议已提上官方议事日程,且有望进入立法程序。新增的法定节假日可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方式进行调整,除夕亦可被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的享受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正如浙江嘉兴举办的家庭文化节,以裹粽子比赛为启动仪式,以中秋晚会为闭幕式,再现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地方的宣传办法可以加以借鉴和推广。

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国有关传统文化的产业相对匮乏,节日内容落后单一。而国外则会有与节日相关的产业出现,如玩具、录像、饮食等使得节日更像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丰富发展自己传统节日的外延,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文化盛典、饮食文化节、创意

弘扬民族文化 欢庆传统佳节 篇3

上将军衔

中华名人协会副主席

解放军原第二炮兵政委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不由的想起了孩童时代学过的一首歌谣:“粽子香、香满堂,艾叶香、香出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遍地小麦黄,风吹麦味香,这也端阳,那也端阳,处处都端阳。”岁月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而端午节的习俗仍记忆犹新。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包粽子采艾叶摘桃枝插在门上,老人和孩子带上香荷包等等,节日气氛很浓,十分热闹。但当时却不知道节日的起源和这些习俗的由来,只是听老人说是用来祭神灵,去邪魔、保平安。长大以后才从书本上和民间传说中知道了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参与国政。一生主张彰明法制、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佞臣馋毁而去职,被长期放逐沅、湘流域。后来秦国灭了楚国,他悲愤万分,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沉。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怀念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他所作的《离骚》和《九章》中深刻揭露了贵族的昏庸,感叹抱负不申,而又眷恋国家、欲去不能,抒发了爱国者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黑暗势力的愤恨,对故乡的思念。人们对屈原的死十分悲痛,竞相划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也有投米作祭之说。此后逐渐相沿成习,且内容日渐丰富,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挂艾叶和番蒲等,借以表达对诗人的哀悼和怀念。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说法,但是悼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来这一活动逐渐变成了欢乐的民间节日,以此歌颂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承文化。特别是龙舟竞渡成为显示力量、信心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竞赛活动,被列入了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

从中国建筑文化认识民族传统文化 篇4

一、中国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探索历程

1、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骄傲的,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 中国都是世界古代的一篇辉煌的史章。关于古代中国的建筑, 由于种种自然的、非自然的影响, 中国各个地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并且由于古代社会发展迟缓和交通的闭塞, 使的各地的这些特色得以长期保持下来, 如现在仍可以见到的南方潮湿山区的架空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式房屋, 新疆的阿以旺, 黄河上游的窑洞和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的"井干式"建筑等。但总体上讲, 中国的建筑模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 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我们可以说官式建筑为建筑中的大家闺秀, 而民间建筑则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2、近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 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 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 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 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 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 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二、中国建筑文化透射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风格的内涵是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 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 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这种民族传统文化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 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从民族风格传承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 建筑文化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近年来, 许多优秀的影片也成功的运用了大量高科技技术以及电脑特技, 增强了国产电影的视听效果, 对观众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如《云水谣》中雷电交加的怒海, 气势磅礴的雪崩, 在天空中画出南中国版图的老鹰, 逼真的特技完美的隐藏在影片的情节中, 打造出完美的视听效果。

总之, 新时期的电影创作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 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 这些电影继承了国产电影的精华,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 使得我国的电影产业逐步朝着国际化进程前进, 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潜行的规则——中国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

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 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 还有直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些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 经提炼、升华后, 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 自成系统, 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集中的体现。“老外”设计的世界第三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也能找到中华文化的影子。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美学特征, 天、地、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 以及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它在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 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 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 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 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 地域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 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 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 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中,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在“国际化”大趋势下, 我们不能封闭自己, 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应该有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 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 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 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 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这样就使中国的建筑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更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李先奎.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特色[J].建筑学报, 2001.

[2]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 2003.

诵读经典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诵读经典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

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字经》吗?读过《弟子规》吗?读过《千字文》吗?读过《唐诗三百首》吗?看来同学们还是读了不少经典文化书籍。像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书籍,我们称它们为中华经典文化书籍。除了以上这些书籍,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书籍,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增广贤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了我们民族的感情和精神,见证了民族的灾难和复兴,它以独特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我相信已经有很多同学阅读背诵的一些经典,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等。现在我想考考大家,我读一句大家读一句,行不行?。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 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事实证明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优秀、美好的特质,越是在现代化的时代,越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中国文化以孔孟思想为代表,孔孟思想是最好的人学,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在中华的传统文化里,除了有做人做事道理的孔孟作品以外,还有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资治通鉴》《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等等奇谋妙术的典籍,可以说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我们都能学到有用的文化知识。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向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学习什么吗?(我们中国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那你们知道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向我们中国学习什么吗?(中华的传统文化)。现在在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都开设有专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等,每年派遣到中国来留学的学生数以千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孙子兵法》配备到人手一册。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世界各国都在学习我们传统文化,大家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学习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中华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体育精神 篇6

关键词: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4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的总体要求。这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体育精神增添了新的动力。近日翻阅王京龙教授的《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1]一书,深受启发,对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有着一定借鉴启迪价值。

[1]基本内容

《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一书是王京龙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的研究专著,主要阐述了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基本框架的构架过程。在理论上拓展了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万世一系皆黄帝”的学术视野。

该书以中华文明起源的夷夏东西说为理论基础,指出东夷文化是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渊源之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以黄河、济水、淮河、长江为坐标,这四条大河流域,诞育了三个大的文明集团,它们是西部河洛流域的华夏文明,东部济淮流域的东夷文明和南部江汉流域的苗蛮文明,后来华夏文化节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来源,南部苗蛮文化的汇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来源的补充和丰富。三者不断地相交流碰撞,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华文明的整体。由《史记》而形成了中国史学界“万世一系皆黄帝”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早期曾非常发达的东夷文化。该书立足于东夷文化背景下的齐文化发展,以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战国百家争鸣为基本材料阐释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极大的開阔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学术视野,为认识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来源及形成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战国诸子对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有着突出的贡献[2]。该书主要就战国诸子思想中所体现的体育主张进行了阐释,着重对儒家、道家、墨家、医家、杂家代表人物与著作中反映的体育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整理。

儒家的体育思想突出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认为体育是一种服务于国家政治的工具;二是重人的体育品德修养,三是强调体育是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孔子的体育思想主张以“成人”教育为目的[3],整个的教育过程,既包括技能的教育训练,更包括了精神的培育。因而,孔子体育教育思想中对于精神道德的高度要求,无疑是开启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特色建设的大门。孟子则把儒学中由强调个人修养而实现“礼乐治国”,升华为由强调君主“仁政治国”而实现“与民同乐”,代表着中国体育思想史上的全民运动意识的最初萌芽。荀子强调人的气质教育,明确提出了运动健身的基本理念,阐述了乐舞对人的心智陶冶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最早提倡“快乐体育”的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学体育思想的发展,始终置身于周代礼乐治国的文化背景之下,立足于培养人的气质与精神,反映着一种器宇轩昂的大无畏积极进取精神。

道家的体育精神主张与儒家的体育精神主张大异其趣,走上了更多以关注人的生命为思考本体的“贵生”之路,形成了以遵从自然规律为基本特征的体育思想理念。从修身养生的角度看,老子的理论揭示出了人生的某些最基本的规律,在体育科学的发展层面上是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杨朱从生命的唯一性角度提出的“贵己重生”、“不以物累形”的观点,相对于健身养生而言,是值得肯定的;虽然透露着“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的消极态度,但他对于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平等性的认识,不仅在当时看来有着很高的价值,即是今天,从人权的角度看,也仍然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辉。庄子不仅提出了“游”的心身超凡脱俗观,提出了生命现象的“形”、“神”二分观,而且提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观念。以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姿态,显示着对于生命欲望的强烈追求。

墨家学派的思想是在墨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行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其思想理论和社会行为,以其强大的感染和渗透力,对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积极的进攻意识、强烈的科学探求精神、显明的道德要求和伟大的侠义精神几个方面,宛然而成为中华民族夺目的灿烂亮点。

《黄帝内经》虽托黄帝之名所作,实际上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是医家的代表作品。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体育思想主要是站在医学科学的立场上,从认识生命现象、养护生命肌体的角度表现出来,对后来的体育生理学、养生学、保健医学等学科都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书中提出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折射出战国时期的医学和养生思想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管子》对古代体育思想的贡献突出有三,一是最早记载了古代的民间习武活动,二是最早对“养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三是最早记载了技击(武术)的动作要求。《管子》中四篇关于“气”的阐释,是中国古代气功发展基础理论的奠基石,对中国古代的医学、保健学都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吕氏春秋》虽然不属于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但其中的体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却代表着参与百家争鸣的众多学派的体育思想观点。如其明确指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主张,并且对生命现象的科学认识、对保健养生理念的凝练、对音乐健身功能的升华,是战国百家争鸣过程中的高亢谢幕余音。

该书在全面而细致地剖析先秦诸子体育主张的同时,指出先秦诸子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阐述与糅合,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思辨过程中,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静为主的行为要求、以德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利相导的激励原则”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强的集体主义精神,任智不任力的竞技精神、性命至重的人本精神、重德尚礼的参与精神”等五个鲜明的特征。

[2]理论价值

自近代以来,西方体育凭借其自身“竞技”与“功利”优势的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但是,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体育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之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诸如赛场暴力、违禁药物的滥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现代体育的“毒瘤”, 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道德神经,使原本圣洁的体育赛场蒙羞。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重道德、重伦理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精神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

该书认为,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包含的人本关怀、身心并重、积极进取、追求和谐、维护和平思想不仅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并且中华传统体文化追求和谐、崇尚道德的体育观念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强调的重精神、讲伦理、尚道德、讲诚信的人文思想正是时下世界体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缺失的内容,弘扬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中崇尚的道德理念为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毒瘤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民族传统瑰宝的尚德诚信思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現代社会应得到充分的张扬。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战胜自我、追求卓越无疑是竞技体育的主旋律。但在社会体育领域却并非唯一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求仁和、尚中庸等思想使得中国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大为减弱。但另一方面它推崇的射不主皮、众乐乐思想对当今社会体育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的参与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

[3]几点启示

该书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出现在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战国百家争鸣是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发展中的基本源头,认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是一个必须的起点。该书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近代以来我们的体育理论建设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整体认识以及现代民族特色体育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相对不足,使得“我们现有的体育理论既不是东方文明、也不完全是西方文明的传承,不辨东西。”[5]在中小学足球教材中强化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教育,意义重大,不可小觑。

第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反映了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体育滑坡现象的高度重视,加强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首先应当是体育精神的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还是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主体的。在这一点上,该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

注释:

[] 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飞.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体育思想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7):123-126.

[3] 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J].体育科学,2012(1):77-80.

[4] 王化冰.东周齐国——古代东方的奥林匹亚[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8):43-45.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篇7

一、民族武术与民族经济关系的概述

民族武术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具有很高的经济文化安全与传承意义。民族武术与民族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 民族武术其发展为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支撑点,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其对发展民族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武馆为代表的武术教育机构可以吸引大量的就业人群, 并带动武馆、武术学校等武术教育业发展;武器、教育器械、音像出版、影视等民族武术配套产业受惠于武术也加快了发展;武术表演和竞技的产生、武术基地建设使得武术成为了一个文化消费项目, 带动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 民族的确的经济发展带动民族武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为民族武术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民族武术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武术产业是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民族武术要积极研究并了解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民族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制约其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1) 民族武术的保护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的民族武术传承和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处于滞后阶段, 缺乏针对性政策保护和鼓励措施, 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 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民族武术发展, 传承和保护受到极大挑战, 掌握民族武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 而且由于其自身主要依靠口授等无文字方式传承, 造成了很多的民族特色武术逐渐消失, 从事民族武术的人越来越少, 例如“苗拳”、“苗棍”、“布依棍”等基本已经难觅踪迹。

(2) 发展模式局限对民族经济推动不足

目前, 民族武术的发展模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武校武馆、商业表演等以武养武的小开发形式, 传统特征十分明显;二是与民族武术产业相关的影视娱乐、出版、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模式, 缺乏创新性, 且部分行业涉及面广、投入大、周期长, 发展也相对较弱。

综合这两种发展模式可以看出, 民族武术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局限, 仍以旧时期的武术产业发展模式为主, 没有很好的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 关联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对经济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2、外部环境不利于民族武术产业的发展

目前, 国内的武术比赛基本都是亏本经营, 除了民族武术经济处于一种自发、松散、随意的状态而重短期、轻规划的原因之外,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到外部环境制约, 一方面, 城市化水平加快和城市生活转变让武术影响了原本滋养武术“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对传统民族武术提出了商业化、特色化的需求超出了产业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 跆拳道、瑜伽等国际武术或者运动种类对民族武术产业也造成了很大冲击。

三、发展民族武术文化产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民族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很广、企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 既能带动自身产业经济的发展, 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具有很高的经济学发展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推进民族武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民族经济发展。

结合当前民族武术发展的现状, 应该大力推动民族武术产业化发展之路, 推动民族经济增长, 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积极推动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

民族武术传统性较强,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坚持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的原则, 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 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武术文化, 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地方政府要将民族武术作为地区名片进行资金和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 要通过相关条例制定统一的标准, 监督和协助民族武术相关企业发展, 创名牌、加强保护, 成立专业的民族武术传承机构, 在保护下进行开发。

2、提高民族武术文化产业商业化水平

目前, 民族武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没有市场化也没有经济优势, 要推动武术“职业化”和举办各类武术竞赛, 学习国外经验提高商业化水平, 举办观赏性强的竞技比赛, 凭借武术竞赛创造社会和经济利润, 发展竞赛产业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等, 多层次和不同角度的促进竞赛武术的发展。

3、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

少林寺和咏春拳凭借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案例说明民族武术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 加强媒体宣传, 全面地多方位地向社会宣传、报道民族武术发展, 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武术资源, 总结出民族武术独特的技术性、健身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系统编辑出版刊物杂志、光盘等等, 并利用各种展会机会对外发放,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拉伸民族武术文化产业的产业纵深

民族武术相关的配套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涉及广泛, 对推动民族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发展民族武术文化产业更要推动其向产业纵深发展, 推动特色餐饮、旅游产业、养生产业、用具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形成产业链, 推出具有我国传统的标志性的武术文化产业发展, 做强民族武术文化产业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 发展民族武术产业对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我国成熟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 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市场潜力, “武术搭台, 经济唱戏”,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挥武术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既保护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巫术文化, 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摘要: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社会的三大基础, 其中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在我国, 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基于其独特性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发展民族武术对民族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武术,民族经济,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

[1]胡建文, 舒颜开, 文明华.湘西苗族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11) .

[2]颜世亮.现代大众武术发展的复兴之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

[3]王家忠.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及其竞争力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 2009 (11) .

[4]郝牡清.我国武术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

[5]王俊奇.现代大众武术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武术科学, 2004.

[6]龙远蔚.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7]沧县县政府.关于借鉴登封经验发展沧县武术产业的分析与建议[DB/OL].http://www.cxzf.gov.cn/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041.

[8]刘劲松.我国武术产业发展中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文化宣言 篇8

我们“全国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论坛”的全体与会者, 愿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表达我们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烈愿望。

百余年来, 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一种强劲的势头。我们并不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但是, 我们也不得不警惕其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挤压。文化的世界性与时代性, 应当建立在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基础上。诚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一样,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由于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 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也必定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各种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灵动的结晶, 体现着不同族群的精神信仰、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 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主张, 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 加强对话, 减少偏见和冲突, 促进交流与合作。既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 也反对庸俗的民族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消极保护态度来避免流失, 还是以积极创新态度来促进发展;是在交融中消蚀自我, 还是在竞争中保持自立, 都是当今中国体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特别是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 其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内容, 对本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都具有久远价值和深刻意义。对待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应该走出西方体育运动的思维定势和实践范式, 回归到固有的文化发展轨道中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体育文化, 使其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醇厚的文化滋养。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近700项, 汉民族项目已有300余项。如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改造和推介, 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当代义务, 而且具有繁荣世界体育文化, 造福于人类的历史责任。以太极拳运动为例, 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 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 人自身身心和谐的养生观, 十分符合当今人类社会的需要。我们相信, 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 能够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生与希望,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新的时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当有所作为!

我们呼吁, 要坚持文明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思想理念, 理解与尊重诞生于不同文明体系下的各种体育文化形态, 实现不同形态体育文化间的对话、融通与共享。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而是要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 将其置放在一个宏阔的社会文化与历史长流中加以透视, 探讨其自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机制, 并以此进行改造、发展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要站在世界文化的潮头,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等历史使命。

文化的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还有待于伟大的创造和成功的实践。我们希望, 体育工作者以及所有热爱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的各界人士, 共同携手, 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而不懈努力。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必将拥有一个灿烂而崭新的明天!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探析 篇9

在国内,学者不仅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有的从大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有的从某一区域详细介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还有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王甡、薛欣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部开发中的传承和保护》[2]中认为,西部大开发和文化环境的改变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使其面临着生存危机,保护和发展是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张涛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推广》[3]中认为,高校引入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过于狭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特征进行挖掘和评述,以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尽绵薄之力。

1 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符合本民族身体活动方式的娱乐活动,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同种类。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4]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汉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1条,少数民族有676条,共977条。1997年,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归于属于一级学科“体育学”之下,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正式成为国家正是认定的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教学、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近年来,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学者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起源、内容、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但“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邱丕相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5]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历代因循传承下来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竞技娱乐活动。”卢兵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6]中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社会活动。”有上诉定义可以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包含三方面特质,即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所谓民族性,指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应该具有民族特色,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活动、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息息相关,可以映射出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形态,再现各民族体育运动的生命力。所谓传统性,指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传承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是民族体育项目的延续和保存,并能够世代相传。所谓体育性,是指活动或运动具有体育的特征,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这种活动或运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达到竞技娱乐的目的。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是维系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纽带,它渗透在国家意志和民族行文之中,是身份认同是标识。民族传统文化乃国脉之所在,它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它不仅包含这一个民族在过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创造,同时蕴含着民族走向未来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中产生,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棋类、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提倡的“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等观点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以和为贵”、“修身养性”等观点殊途同归。也正是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绝对不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的范畴比较广泛,汉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都包含其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探讨,能够帮助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土性传播,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同时,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重任,是抵御西方霸权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现方式。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

郑杭生认为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上一切经过了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7],所谓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器材器械、书籍文献、出土文物、服饰等等,它是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方面,有蹴鞠、气功、少林拳等汉族传统体育,还有舞狮、打陀螺等壮族传统体育,更有有摔跤、赛马、套马等蒙古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器材、器械等方面,有龙舟竞渡中的龙舟、风筝比赛中的风筝、高脚竞速中的高脚马、舞狮中的狮被等。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书籍文献方面,有最早记录关于乐舞和射、御等方面内容的《周礼》,有东汉的《鞠城铭》、北宋的《八段锦》等等,更有近代的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志》等各类书籍、专著、论文等。民族传统体育出土文物方面,有20世界70年代初出土的铜鼓及1954年发掘的石球、石饼等。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服饰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部分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民族服饰进行传统体育游戏、活动或竞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象征意义。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管理制度及其政策制度等,它受到本民族观念、意识、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的合理性对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整个农业经济时代具有共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重文轻武、崇文尚柔和等级性与非竞争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其灵魂和核心,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人们有时也将其称作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最为保守和最不容易改变的,它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内容。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伦理教化、讲尊卑等级、崇文尚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社会群体的价值为本位,注重形神统一,以柔、静为美和具有守内、尚礼、恋土的民族情结。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

2.2.1 民族性

在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社会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独特的文化,民族性是区别民族的主要标示,决定着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比如武术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在洞察虎、猴、熊、鹰、蛇、鸡、鹤、螳螂等动物的搏杀技能的同时,创立了象形拳。这些归属于不同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也包含着强劲的民族意识。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2.2.2 地域性

地域,是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所处地域的影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技能,这便成为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基础。通俗的说,就是地域特点的不同造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如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南方的生存方式以渔耕业为主,北方的生存方式则以农牧业为主。此外南方的竞渡、北方的冰嬉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南人善舟,北人乐骑的特点,在此影响下形成了南拳北腿的技术风格。此外,同一体育项目可能由于活动的地点、地区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以上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条件而产生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并不断聚集地方特点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象。

2.2.3 传承性

所谓的传承,即更替继承。姚重军在《关于体育与宗教关系的探讨》[8]中认为,“传承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文化本身具有延续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备延续性的特性。它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拥有的良好继承性和延续性即其本身的传承性。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地进化、提高和完善,这源自于其本身文化的传承性。如壮族、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花炮是沿用火药发射法,但在群众聚集的场合冥火点燃火药的危险做法是被现代社会许多地区禁止的,因此在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研制了电动发炮器,是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焕发青春,这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持其精髓的前提下,吸收补充其他优秀的科技成果,并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髓。

2.2.4 兼容开放性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兼容性,它可以吸纳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精粹,不仅给本国体育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为全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如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所追求的竞争观念,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改其健身娱乐为主要功能,而逐步趋向于竞争,更好地追求彰显自我价值。同时气功、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向西方发展,并被全世界认知和认同。此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及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和所崇尚的“仁义”“坚韧笃实”等传统美德也逐渐被西方竞技体育所接受,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三方面特质。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它不仅包含这一个民族在过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创造,同时蕴含着民族走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探讨,能够帮助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土性传播,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民族传统体育拥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兼容开放性的特性。

参考文献

[1]吴明高.武术是锻炼身体的方法[J].新体育,1957(4).

[2]王甡,薛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部开发中的传承和保护[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206.

[3]张涛.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推广[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3):251.

[4]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5]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6]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2.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6.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篇10

一、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源泉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是深深地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中的,它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绚烂文化,对于民族声乐的创作者来说,学习演唱不同地区的民歌和戏曲,把握不同地区民歌和戏曲的风格特征,将是创作民族声乐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2015年6月在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上,以《发扬“鲁艺”精神,挖掘生活中的音乐艺术瑰宝——陕北民歌民间音乐之风采》为题,谈到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问题时说,“民族音乐的创作要采用“两手”并用的方针,就是一手要伸向传统技法,一手要伸向生活,学习民间”。伸向传统技法是说,在作品的创作上,离不开对音乐大师的学习,如果没有大师流传下来的技巧技法,很难创造出技术含量高的优秀作品。伸向生活,学习民间就是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要让音乐工作者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重视,去民间采风,向民间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近些年来,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出现了创作风格弱化的问题,作品数量在增长,但质量却不精,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现象层出不穷,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创作者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去,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声乐作品。

二、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

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天,从作品风格上大概可以分为古曲、民歌、创作歌曲和歌剧四大类别,对于这些作品的演唱,不论是唱腔、咬字、还是情感体验与表达上,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积淀,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可以说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方方面面。

(一)唱腔:

我国民族声乐唱腔的发展,不仅吸取了历史上许多文献对于唱腔的独到见解,而且还沿袭了传统戏曲唱腔的字声审美要求,形成了音域宽广、咬字发音清楚感人、声音亮丽圆润的特征。关于对唱法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文献《礼记﹒乐记》中就早有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入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短短几句话,正是对早期声乐演唱审美要求及特征的真切描述。此外,我国传统戏曲唱腔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比如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演唱中,就吸取了河北梆子的唱腔,歌剧《红珊瑚》就运用了河南豫剧的唱腔等。

(二)咬字:

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融合了民族的语言、情感、审美、音乐风格等,它的特点就是以汉语语言为基础,以民族情感为主线,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腔圆字正,另加韵味浓郁、神情兼备,可谓是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言:“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的“绝”是指歌唱的绝技,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充分体现了咬字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又如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日无日,听曲之人,慢讲粗精,先看有字无字”,再一次说明了咬字在演唱中有多么重要。可见,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中的有关咬字、以字领腔的论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三)表演: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虚与实”及“程式化”。“虚与实”这对美学范畴,不仅是中国各项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最具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体现,也是艺术创作和评论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所追求的独特审美标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戏曲中“程式化”的表演也早已经被运用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比如,演员在舞台上利用双手的姿势变化就能表达出开门关门的动作,运用身体不稳定的站立姿势就能表达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乘船的场景等。

三、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教学的根基

随着当今音乐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型,声乐教学存在的意义和方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在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审美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根深深地系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追溯我国当代的声乐教学,它大约开始于上世纪的“学堂乐歌”时期,伴随着西洋唱法和教法的传入,又经历了“土洋之争”时期,时至今日,历经百年,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韵味浓郁的演唱风格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和作用。在今天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者被邀请到艺术院校的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学习,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已经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曲、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作为声乐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在声乐教材的编订方面,也更加注意体现民族精神、文化气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演唱水平等原则,确保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训练价值的充分体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创作手法和审美趋向,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它根系民族传统文化,离开了文化本体,这种声音艺术就得不到深刻的感受和阐释,难以得见其底蕴和活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之焕发出更加浓郁的民族韵味和时代风采。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伴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谈了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声乐创作、演唱和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创作,声乐演唱,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虎.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民族声乐的特点[J].艺术评论,2006(10).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篇11

关键词:民族元素;现代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58

我国各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元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具体化的“符号”体现就是民族元素,各地园林景观的风格各有千秋就是民族元素在建筑上的体现。自商周时期至现在,我国的园林设计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这期间民族元素在园林设计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1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融入的意义

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这些经过历史和时间沉淀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构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元素积淀。将这些传统民族元素应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园林设计在体现美学价值的同时,能够使这种“民族化”氛围和精神为世人所认同,从而使民族精神得以被有效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中有效融入民族元素,能够帮助巩固传统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独特地位,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对彼此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

蕴含民族元素的园林景观具有美学价值和民族文化认同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一些民族元素可以在提升建筑物品位的同时,帮助弘扬传统文化。

2如何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园林有效契合

要想在现代园林中有效加入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设计者在全面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建立全局观念,灵活地为园林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灵魂。

2.1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主要是指依靠天然物质或人工材料,经由人工堆砌、加工等工序创造出来的景观形式。硬质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点的表现形式。这主要包括一些诸如凉亭、走廊、雕塑等在内的具体设施,这些设施往往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马头琴、蒙古包即是蒙古族的象征性景观,表现着草原人民的特有情怀。

第二类,线的表现形式。这主要包括道路、路面、围栏、围墙等的设计风格和纹路变化等。不同组合以及不同风格的线可以生动展现出不同的民族元素。例如常见的汉唐古风的装饰景墙,运用大量的祥云图腾和姿态万千的飞天造型,仅仅一面墙就可以传达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以篆刻了复古花纹的石板铺设的道路也会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既视感。

第三类,面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指广场整体的设计和地面的铺装。常见的别具民族特色的广场会设计成莲花、如意等造型,并且铺设的是满是祥云图案的砖石,这些民族元素的有效应用和组合,带给人吉祥、和谐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园林整体的美感。

2.2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即以非人工材料为主进行创造的景观效果,主要包括绿化种植和水体建造。

2.2.1绿化种植 绿化种植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平面绿化,即草坪和绿地的种植;二是模纹花坛,主要涉及思路是先设计出祥云、龙凤等吉祥图案,继而按照所涉及的图案种植色彩明艳的花草等绿植,这样种植出来的花坛图案鲜明华美,犹如地毯般明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毛毡花坛或模样花坛。花坛一般是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设于公园、小区绿化地等宽阔地;三是绿雕绿化。这是一种以雕塑和种植有机结合的新兴绿化手段。例如常见的将绿植雕成心形、飞鸟形、象形等图案来寓意吉祥;四是点 、阵布局,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乔木以组合或单一形式进行绿化。

2.2.2水体 水体就是园林中的水体景观,这种造型多样的景观包括喷水、流水、池水、瀑布等多种构造形式。在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水景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景观,或为主景或为衬景,例如公园、广场中的大型喷泉即是常见的水景,而喷泉的常见造型有莲花、六芒星等,寓意和谐吉祥。还有一些大型园林景观会设计小桥流水、假山瀑布等造型古朴的微型水景。

3 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元素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一个有灵魂的园林景观是需要民族元素的融入的,因为园林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作为文化传承和美学体现的载体而存在,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民族元素无疑可以为其赋予灵魂般的美感。此外,在园林设计中有效加入民族元素是传播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设计者必须要充分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采取恰当的手法将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入现代园林的设计当中,实现园林设计的美学价值,并将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贵东.基于民族元素的园林景观设[J].科技与生活,2012(24).215-221.

[2]李承实,冉丽萍,吴玉德,高玉福,曹丽.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元素的意义及其强化[J].综合论坛,2013(10).387-388

[3]王琰琚.试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化民族元素[J].甘肃林业科技,2012(09).82-84.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篇1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作用,有许多学者作过深入的探讨。文化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价值论》一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久远,而且它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并不是孔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族文化”。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体育也不例外。自孔子开始,经董仲舒的发展,至朱熹儒家思想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孔子重“礼”、讲究“中庸”,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礼”的节制之下。“中庸为本,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体育精神的主旋律;体育行为恪守“中正平和、敦厚温雅”的理念,以至在最具竞技实质的武术搏击中,也要“立身中正,随身就屈”;董仲舒创立“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朱熹则将“三纲五常”发挥为天理,是自然的一种法则,君权之上是绝对的、永恒的。在董朱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洋溢着浓郁的泛道德色彩,强调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

养生健体的活动中,强调道德为先,在儒家学说看来,体育是成德成圣、完成圆善的手段。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的标记;约成书于元明间的《蹴鞠图谱》以专章论述儒家“仁、义、礼、智、信”怎样在蹴鞠中体现,踢球应以“仁”为主。《十紧要》指出:“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并且把它作为蹴鞠的指导原则。西周的射礼,不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分,而且对同属统治阶层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箭、箭靶、伴奏乐曲及司职人员等都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秋狝大典,在围猎的最后阶段,要由皇帝所在的“黄幄”射出第一箭,歼兽活动才能开始。宋代的马球,只要有皇帝参加,第一球一定要让皇帝打进。

2 道教、佛教、玄学、阴阳等其他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道教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著有《道德经》,其主要思想有三,一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而是相反相成的;二是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教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他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中的矛盾有深刻细致的观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重视对立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矛盾对立属性的相对性。以老庄为代表的道教学派,在价值观念上主张因循自然、顺应物性。

佛教发源于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基本教义是“四谛”。一是人生一切皆苦;二是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第三要消灭痛苦就要消灭欲望,达到“涅槃“的境界,第四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就必须修道,即学习教义、遵守规律、打坐静修。佛教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中国养生学的发展。易筋经载于《内功图说》中的术式与图诀,均为僧人打扮,采用站式,强调肢体运动,其中吸收了一些武术动作,它摆脱了魏晋以来坐式导引的影响,重视身体活动,增强了身体活动的强度。其二是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僧众习武可以以少林寺为代表。少林寺僧众来源复杂,有起义失败的农民军;有“长枪大矢,其技最悍”的矿徒、强人、流民、逃兵等;有反清复明的志士,这些蛰伏古刹的僧徒,大多身怀绝技,对各地武术的交流及少林武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还俗的和尚又把少林武术推广到社会,对社会武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家们“独尚自然,反对名教”,宣扬达生任性,及时享乐,对儒教“礼乐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放浪形骸,斗鸡走狗、骑马击剑,无情嘲弄了儒士的生活模式,冲击了正统的礼乐观念,重文轻武之风有所改观。再者,玄学对人体的美学标准也有较大影响,男子以体格健壮,风度翩翩为美;女子以体态丰盈,端庄秀美为标准。

医家和阴阳家对于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从战国后期起,学术发展呈现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我国古代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开始在阴阳五行图式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医疗、养生实践,构筑人体科学的理论模式,《黄帝内经》是其代表。南朝医家陶弘景提出了“引气攻病”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和以气攻之。”隋代太医巢元方在其主编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阐述了1739种病候及病因,对其中多数疾病都附有“补养宣导法”,仅导引、吐纳方法就有260多种。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铭》,对导引、行气、按摩作了全面的整理研究,创编“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老年保健操。医家对导引术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拓展了对导引术式的选择;二是使导引术式针对性更强;三是导引与行气相结合。

3 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李金龙教授在《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文中极为深刻地分析了交感思维方式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他指出:交感思维方式最初体现于巫术。巫术是原始人心目中影响和改造外界的最有力的方法,原始人追寻存在物的神秘属性,感知事物间的神秘联系,为的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它。他们对自己的意志有充分的自信,而表达这一意志的方法便是巫术。巫术思维的特征就是“交感”,即相信“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可以超时间、超距离地相互作用,把一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物体”,巫术交感思维的认识基础是“万物有灵”、“神秘互渗”。交感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模仿交感,一是接触交感。模仿交感建立在相似的联想上,认为相似的事物可以成为同一事物;而接触交感建立在接触的联想上,接触过的事物就是永远相联系的事物。交感思维在一切原始民族中都存在,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儒、道两家都曾以天人问题作为自己的哲学命题。虽然“天”的含义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就是都具有怀疑论和神秘主义色彩。交感思维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了巫术交感思维特征。

4 结语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古代人们健身娱乐的夙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吸收了儒、释、道、佛等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又不断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汇、融合、更新,所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属性。

参考文献

[1]罗廷华.论民族传统体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2]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金龙.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4]编写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上一篇:大学生语言文字下一篇:智猪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