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言文字(共12篇)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1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并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计划明确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确定了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 其语言文字工作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 推进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 高等学校就要不断依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力度, 使之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教育转变, 由培养狭窄的工具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通用型人才转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的功能决定了高校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 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 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 涉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 而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其基础和先导, 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密不可分的。
(一)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1. 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从个人角度而言, 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能力影响其思想感情的交流, 反映其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 是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现代社会语言文字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语言文字能力当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之一。对于高校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 能说流畅的普通话,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 就是具有了一技之长, 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容易处于优势地位。从宏观角度而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是国家法律的要求, 是增进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的基本条件。
2.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先导
语言是文化知识、信息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形式, 是辅助和扩大语言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语言文字能力这一基本素质, 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因此, 应当做好高校语言文字工作, 加强对学生语言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提高学生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使学生带着良好的语言文字修养走上社会, 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 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水平关系国家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 语言文字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这对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影响其未来是否能适应新型社会的需要。因此, 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从而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就成了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见, 语言文字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 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正确地传输社会信息和社会应用也有重大意义。
3.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高校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它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 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
首先,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仅能体现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习俗, 也反映出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等。语言文字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民族自尊心、爱国主义思想等的确立和养成,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对民族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对民族精神的体验和感受, 而这些都须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语言修养。
其次, 语言教育还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个人文化知识的构成与语言文字知识是一个统一体,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 丰富的课外知识的摄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大都凭借语言。因此,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应通过语言教学和其他方面的语言文字工作使学生掌握人文知识, 提高人文素质, 培育人文精神, 培养民族自豪感, 这也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后, 语言教育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文化品味, 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营造文明的校园语言氛围, 树立大学文明形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 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也是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终极目的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其素质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对于增加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的意义。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和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的重任。所谓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也必然是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可以想象, 如果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低, 不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不能凭借母语进行高级的逻辑思维, 势必会影响到其培养计划内课程的学习, 影响到其创造精神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及其对文化的鉴赏、整合, 不利于性情的陶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思想境界的升华。从个人角度来讲, 这样便不能或很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从高校角度来讲, 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完全合格的。因此, 作为国家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阵地的高校, 就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终极目的开展语言文字工作。
二、依法加强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力度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规范意识
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从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给予语言文字工作关注与支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准确把握宣传方针, 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宣传活动。高校以新世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目标为指导, 明确工作任务, 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 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契机, 突出推普宣传指向, 增强师生员工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二) 构建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科学工作体系
首先, 要明确本校语言工作的定位, 保持思路的清晰;要加强领导, 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其次, 把语言工作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之与课程教学、入学教育、网络课程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 积极创造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建立学习普通话的长效机制测试, 鼓励师生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再次, 要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逐步形成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模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并将教学语言和用字规范纳入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力争在教学、师生交际和各种集体活动中, 坚决贯彻用语规范和语言文明原则。依法加大推普力度, 净化校园语言环境, 积极培育和谐的校园语言氛围;最后, 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 在支持使用民族语言, 鼓励学习通用语言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
(三) 推进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
首先, 要加强队伍建设。高校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队伍的素质和其与相关管理、服务人员的协作程度, 决定了该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效果。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较强语言、教学、测试和科研能力、服务意识浓的高素质队伍, 在推进该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 搞好普通话培训和教学。根据高校功能和办学特色, 明确普通话培训的定位:以基础水平培训为先导, 应试培训为关键, 并积极与拓展培训相结合,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普通话水平培训体系;按照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规律, 选取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运用科学的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语言面貌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帮助广大师生提高普通话水平, 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普通话等级。此外, 要在规范普通话测试过程, 评分科学化, 完善审听环节, 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测试档案的保存与管理等方面多下工夫。最后, 以校内语言文字工作为本位, 以校外为延伸和积累, 面向社会大力宣传党和政府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和培训, 不断提高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四) 继续加大科研力度
高等学校的语言、语文工作者及相关研究机构, 要对校园和社会用语、用字及社会语言现象进行关注分析, 把对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提到重要的位置。关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动态、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 积极投身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例如, 语言文字基础工程、高校普通话课程设置、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的培训与测试、行业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培训测试及管理系统的研发、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的研制和建设、语料库建设等。不断拿出具有较高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推进学科发展,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取得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切实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期在保障国民语言权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语言需求, 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民语言文化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芳.切实加强推广普通话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教育研究, 2008 (04) .
[2]迟永长.面向现代化:我国普及普通话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科学, 2008 (04) .
[3]孔凡涛.浅谈加强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必要性和相关措施[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2
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决赛
学校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题目括号中,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C)。
A.国家推广普通话B.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
C.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C)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A.第一周B.第二周C.第三周D.第四周3.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C)起施行。
A.2000年11月1日B.2000年12月1日C.2001年1月1日
4.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A)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A.北京语音B.汉语拼音C.北方语音
5.2005年9月11日至17日是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活动的宣传主题是(C)。
A.“推广普通话,迎接新世纪”
B.“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C.“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B)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A.现代汉语B.普通话C.汉语
7.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准废止了(B)。
A.《简化字总表》B《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C.《汉字简化方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A)。
A.规范汉字B.通用汉字C.标准汉字
9.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的声调有(A)。
A.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B.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
C.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10.1985年12月1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C)。
A.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B.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C.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1.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是(A)。
A.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
B.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和德文
C.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和日文
D.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和马来文
12.下列三组词语中,都是后鼻韵的一组是(B)。
A.长江郑重天堂成长B.方凳当兵生灵钟声
C.庆功丧钟闪亮温床
13.下列多音字中,都只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C)。
A.任、朴、漂B.乐、划、累C.擂、盛、劲
14.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下列标点符号属于点号的是(A)。
A.逗号(,)B.省略号(„„)C.着重号(.)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A)。
A.普通话和规范汉字B.北方话和简体汉字C.普通话和简化字
16.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B)为拼写工具。
A.注音字母B.《汉语拼音方案》C.国际音标
17.在普通话中,“叔叔称赞史小丝的字写得非常工整”15个字里面,翘舌音的有(C)个。
A.4B.5C.6
18.下列三组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地一组是(A)。
A.pãnɡyou(朋友)qiǎokâlì(巧克力)àizēnɡ-fēnmínɡ(爱憎分明)
B.quánɡuï(全国)túshūɡuǎn(图书馆)xīlihútu(稀里糊涂)
C.rãnrãn(人人)xiàndàihuà(现代化)rãnmínɡ rìbào(人民日报)
19.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凿、诲、凹”注音正确地一组是(C)。
A.záo、huǐ、wāB.zuî、huǐ、wāC.záo、huì、āo
20.下列四组词中,“强”的读音标注正确的是(B)。
A.勉强(qiánɡ)B.倔强(jiànɡ)C.强(jiǎnɡ)项D.强(qiánɡ)迫
21.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是横、竖、撇、点、(B)。
A.捺B.折C.提D.钩
22.下列汉字中,最后一笔是“撇”的是(B)。
A.九B.乃C.戈D.匕
23.“凸”字的笔画数是(B)。
A.4B.5C.6D.7
24.数目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C)。
A.繁体字B.异体字C.大写形式
25.下列三组词语中,用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A.连续、联合、连忙
B.水天相联、对联、联欢C.联跑带跳、联想、连累
二、根据要求注音、改错(25分)
26.请给下列词组注音(8分):
证券(zhânɡquàn)豆豉(dîuchǐ)溁湾镇(Yínɡwānzhân)
27.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冰shuānɡ(霜)yuâ(粤)剧轮 chuán(船)ài(暧)昧 长shā(沙)juàn(眷)恋松chí(弛)tuì(蜕)变
28.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9分):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教学的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 语言文字 综合实践能力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交流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音、义、形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人类重要的交际辅助工具,是在已存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从属于语言,语言和文字同时作为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重难点之一,本文对小学生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其综合能力做以探讨,以期实现更好地对策方法,使得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更为科学。
那么在小学语言文字教学中为提升学生整体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
(一)教学方式的积极转化
语言文字对于小学基础教育而言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小学生课程教育的中心主旨讲解过于偏执和单一,把学习的重难点放在了学生对于课程主要中心思想的揣摩,而忽略了语言文字这个基础的方面,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运用会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文主旨领悟,这样既方便了教育教学的实行又便于学生自主理解,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又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对于小学生基础学习从语言文字开始进行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语言文字的掌握与应用
1、在课程教学进行之前
小学教学的课前准备预习阶段,语文学科教师尽量提醒学生在预习全文的过程中着重学习基础的语言文字,遇到不了解意义或是不认识的生词要学会使用新华字典或者其他学习设备进行查询学习,争取能够记忆他们的大概意思,知道其如何进行发音。
2、在课程教学进行时
在教师领读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到生僻字词发音准确、声音嘹亮,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清楚该生词该如何发音。教师一定要弄清楚每一个字词的确切意思,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提问,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精读课文进行细致讲解时把课程的主要目标放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以语言文字的读和写作为课程中心内容的突破口,同时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情加深学生对于该篇文章语言文字的掌握。研究和探讨重点句段、经典人物、经典情节、经典段落,使学生认真体会和理解该篇字句的精妙之处,也是为日后的作文题目做下坚实的基础。
3、在课程教学之后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准备充足的语言文字考量题目,譬如阅读理解、字词造句、多音字辨析、形近字组词、课后小作文等形式的生词考核。这其中主要强调阅读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作用,阅读题形式的考核要确保阅读内容的新颖,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阅读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学习语言文字。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从满阅读的兴趣又能习得一定量的语言文字,为小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奠定一定的良好基础。提高较为宽泛的阅读可选择篇目,学生课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并在第二天的课程中对于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讲解。
(三)宽泛的知识面结构有助于小学生语言文字积累
小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的为其准备充足的社会、民俗、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吸引其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以及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生活把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转化,促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自身所学,这也是语言文字习得与运用的重要转化形成方式。
(四)以评读的方式作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考虑的主要方式
评读相对于其他的考核方式而言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其目的在于考察衡量学生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把握和使用。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文章段落、文章结构等认真的进行品评。特别是经典句子中的经典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学习和模仿,让学生体味段落文章中的大意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帮助其理解全文并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文字及表达技巧等写作方式。
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的进行语言文字习得练习,有助于小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识文断字的能力并且获得一定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语言文字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人人都会, 而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按要求有意说话, 说得完整、具体而且通顺, 就只有利用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训练说话,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低年级抓起, 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抓起。下面, 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开始, 人们在从事兴趣活动时, 会处于一种积极、乐学、兴奋的状态, 反之则会有消极厌烦的情绪。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最佳前提, 是儿童能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阶段听话和说话的总要求是:听话, 能理解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说话, 能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做到意思明确, 条理清楚, 态度自然。要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 听话时要耐心, 说话要具体, 要讲究文明礼貌。
听说训练的要求应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笔者在说话教学中, 首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然后从学生的生活和口语基础出发, 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对刚入学的学生, 启发他们大胆、自由地与教师交流, 设计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小问题, 如“你的理想是什么?”“在家里你最喜欢谁?”等, 由于这些是他们的身边事、家常话, 所以用语言表达起来很轻松, 也就愿意说。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 我让学生谈论的话题也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提高, 师生之间这样有目的地进行交流, 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另外,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也可采取直观激趣法。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会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例如:讲《小猴子下山》一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课前制作了玉米、桃子、西瓜、小兔等学习道具, 上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出示,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 个个思想活跃、踊跃发言, 不仅对课后问题能完整、准确地回答, 而且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复述课文,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指导观察
小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喜欢听、看, 还要问个“为什么”, 这是他们求知欲强的表现。可是由于他们受到年龄的限制, 接触事物少, 生活经历有限, 对事物的观察又十分粗心, 在语言交际中往往只能吐出一问一答的被动语言。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和训练, 他们就会对周围事物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毛病, 这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广泛地接触事物, 扩大视野。例如:在教完第一册1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后, 启发他们说:“课文里的小学堂最漂亮, 那你观察一下, 我们的学校漂亮吗?”学生仔细观察并对照课本上的小学堂之后, 纷纷说:“我们的学校也漂亮, 也有白白的墙”“有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 也是屋后树成行”“还有美丽的假山和花坛”……他们不但学会了观察, 而且无形中也学会并积累了许多词。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带领学生, 小至课本的一幅插图, 大至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 都一起去观察:近处是什么?远处有什么?从上到下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学生们会很有兴趣地去观察, 他们的观察能力也会一步步完善。
三、发展想象与思维
发展思维能力是提高说话能力的关键。在形成说话能力的过程中, 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 训练听说能力必须和思维能力相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说话时做到言之有物, 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增强学生的想象与思维的活动量。在看图说话教学中, 我利用图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 然后有条有理、形象生动地说出来。课下, 我也会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观察事物,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一次, 我让他们观察天上风云变幻的景象, 启发他们说“你们看, 天上的云朵像什么呢?”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积极开动脑筋, 回答说:“像飞马”“像浪花”“像美丽的花朵”“像棉花”……尽管他们是七嘴八舌、随意回答, 但也促进了思维, 丰富了词汇, 还学会了比喻。
四、积累词汇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要狠抓词汇的积累,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词汇, 表达时才有内容。积累词汇要鼓励学生从一点一滴去积累, 要有滴水穿石的耐性。
首先, 从教材中积累词汇。在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好词好句,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进一步熟记并能背诵, 输入大脑储存。
其次, 从课外读物中积累词汇。低年级学生当然还要依靠大脑储存, 对于中高年级除脑记外,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 从课外读物中摘取好的词句, 并让其定期交换阅读各自的笔记本, 以达到优势互补,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
再次, 从社会交往中积累词汇。在与他人交往中, 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好词好句, 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功效;另一方面, 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 注意他人话中的好词好句, 及时记忆, 以丰富自己的词汇。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说
对于小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学生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例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做手工, 让学生折纸船、编花篮、做风车等, 做完后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并适当加一些想象。这样, 学生在制作时手脑并用, 不仅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爱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案 篇5
一、语言文字规范和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
1.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社会不规范用字屡见不鲜。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却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不强,这些随处可见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给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为小学生的潮流语言。很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使用的规范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如,“灰常好”,“很”、“非常”等表程度的副词已悄悄地被“超”所取代。如再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
1.是遵法守法的体现。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正确、规范地使用母语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同时,规范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其内涵也是我们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
4.规范、得体、文明的言谈举止是一个小学生良好素质的外显。为了与世界缩短距离,大家在努力学习英语,但我们也不能放松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我们要向世人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坚持说普通话、用规范字,重视文明言谈,树立良好的现代小学生的形象。
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及内容
1.说普通话。要求语音规范和词汇、语法规范。小学生言语规范、得体、文明,坚决抵制网络、影视节目中的不良语言。
2.写规范字。及时改正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使用已被淘汰的异体字,不滥用繁体字。
3.能在各类活动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开展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各项活动,增强学生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四、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措施
1.从管理制度上细化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黄斌校长任组长,戴伍军副校长具体分管,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科室负责人、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语言文字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从教师教学上引领
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成语文规范化知识答卷。组织教师自学《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第一批异型词整理表》。针对论文、教案、学校公文中常见的不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知识水平,增强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
3.从课堂教学上促进
(1)强调“读准确、写正确”。小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是从学习课本语言开始的。课文是规范的文字材料。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认真进行规范的字、词、句、篇的教学,通过多种训练,使课本语言内化于心,久而久之即可呼之欲出,随心所用,完成课本语言到学生自身规范语言的转化。特别在字词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规范地板书好每一字,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首先让学生认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把字音读准确、读标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在整体感知记住字形的基础上,教师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读规范音、写规范字。(2)纠正方言,规范词汇。本地方言直接影响学生的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更阻碍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谈中,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举出方言与规范语言表达易混淆的例子,加以分析指导,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时”的观念,随时随地自觉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
朗读和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是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习得规范语言的主要方法。语言规范、词汇丰富的名篇佳作,若能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有了丰富的储备,一旦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某些词汇、句式就能准确地涌出笔端、溜到嘴边,而对于不规范的语言文字也能进行纠正。
4.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上培养
(1)寻找身边错别字。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是我们每个师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具体表现。现在,电视中、街道上、书籍里以及学生的作业本上错别字铺天盖地,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对我们身边的规范化用字、用语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仔细观察和辨别,每位同学都在活动中提高了写规范字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纠正自己作业中错别字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说标准普通话、用规范汉字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每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演课本剧、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和纠正错别字竞赛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安排学生轮流介绍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背诵几首古诗词等等。
5.从学校文化建设上推动
(1)“双推”宣传。学校加强校内外的“双推”宣传工作,每月开展宣传活动。“推普周”期间,利用板报、征文等形式进行“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字”的宣传,宣传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强化全校师生的自觉推普意识。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古诗配画等活动传播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
(2)营造氛围。校园设置标语牌,教学楼楼层设置“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永久性标语牌。指导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内部环境,将课题研究活动渗透到整个教室的布置当中,针对各年龄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并悬挂了不同的班风牌匾,并要求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行动起来,通过检查身边的牌匾、标语,净化我们的语言空间。开展“爱阅读善表达”、“故事大会”和“青春诗词大会”等活动。(3)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标志牌、公文等杜绝不规范用字现象。推广“作文大赛”、“书写比赛”等语言文字活动。
6.从教育教学评价引导上促进(1)开展一年级学生汉语拼音过关测试
规范普通话语音。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学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音面貌和识字。每年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二个多月的汉语拼音教学,随后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进行过关测试,对个别测试成绩较低的学生耐心辅导后再及时补测。同时,一年级各班语文老师认真分析测试情况,找出错误率最高的音节及其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轮的汉语拼音教学积累成功经验。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6
摘 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调查研究了部分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语言可以用言语共同体理论和语域理论予以解释,但是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研究生;言语共同体;语域理论;态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64-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4
1 . 引言
据2010年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84亿人,其中大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大约24.3%。数据表明,我国网民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群体,这一人群占到我国网民的60.4%,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
网络语言(Netspeak),即互联网常用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平面媒体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主要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从一诞生便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然而,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人们有多种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虽然语言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不明确,对网络语言的性质认识不够充分,研究局限于其构成特点和交际效果,缺少对网络语言全面透彻的语言学研究和论证等等。
本文结合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采取试验的方式试图探索以下问题:
(1)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2)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3)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关?有何关系?
2 . 理论基础
2 . 1 网络语言的定义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是一个具有多重理解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Crstal, 2000)。网络语言也用于专指电子文本(Electronic discourse)及人机交际(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的语言(Crystal, 2000)。结合以往相关语言学研究,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前者指的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如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后者指的是为保障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新而使用的技术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前者,即人们在网络上收集,发布和交换信息时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它和人们在传统媒体上使用的自然语言一样,是最通俗明朗和最方便直接的终端信息符号。本文采用的是网络语言的狭义定义。
2 . 2 言语社区理论简介
言语社区理论(Speech community)是社会语言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产生源自人们对语言现象跟社会群体现象的联系的认识。早在1933年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提出了言语社会的概念,即凭借言语互相来往的一群人。但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出言语社区理论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John Gumperz),他认为“凭借共用的语言符号进行常规性互动的人类集合体,并且与其他类似集合体在语言使用上迥然相异的”就是一个言语社区。他后来又补充道:“言语社区,即某种人类集合体,它通过一系列共同的言语符号进行日常而频繁的交往并以此为特色,并根据语言运用中那些有实义的分歧而区别于其他相似的集合体。大多数持久的集团,无论是小到面对面交往的伙伴,还是大到现代国家,或是同业协会,地段团伙,只要表现出值得研究的语言特色,都可以视为一个言语社区。”
甘柏兹提出了言语社区理论之后立即在语言学界引起了轰动,国内外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徐大明先生提出了“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认为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等五要素。杨晓黎认为确定一个言语社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
2 . 3 语域理论简介
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可追溯至伦敦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弗思(Firth),但他们都没有对语篇进行具体分析。语域最初是由Reid于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1978年,英语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其著作《作为社会特点的语言》(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中首次提出了语域理论这个概念。他认为语言是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由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他还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张德禄,1987)。除此之外,韩礼德还认为语域理论由三个组成部分,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的是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以及语言的场景所涉及的话题,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指的是交际者及其基本情况,如社会性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等,体现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语式指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媒介和方式,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
3 . 试验步骤
3 . 1 研究问题
(1)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2)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3)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受试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关?有何关系?
3 . 2 受试
试验随机选取了某大学一个本科生班级共50名学生,随机选取了某硕士研究生班级共50名学生。因此,受试者的分布情况是:100名学生中,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数各占试验人数的50%。
3 . 3 试验设计与实施
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见附录),并统一发放给受试者。为了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在开始答卷前,它们被告知一律采取匿名的方式答卷,而且问卷仅作学术研究之用,不涉及任何素质评估和商业用途。答卷时间为15分钟。
调查问卷由21个问题组成,问题设计可分为2个部分:
(1)第一部分调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问题2、3、4、13、14、15、16、17、18等是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受试者和研究生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是否有差异,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关,有何关系。以解决本文第三个问题。
(2)调查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如询问受试者是否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第3和5题),通过什么媒介使用网络语言(第6题),跟谁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和受试者及其聊天对象对网络语言的认同程度(第10,11,12,13题),目的是通过调查受试者及其聊天对象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以弄清楚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解决本文第一个问题。
(3)调查受试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网络语言,如跟谁聊天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在谈论什么话题时使用网络语言(第8题),在什么场合使用网络语言(第9题)。目的是验证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以解决本文第二个问题。
4 . 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卷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8份,其中第一组受试者,即大学本科生班级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第二组受试者,即硕士研究生班级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份。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受试者的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
4 . 1 研究问题一
调查发现,网络语言往往具备言语社区的特征,使用网络语言交际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综合甘柏兹等语言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言语社区呈现如下特征:一、存在某种人类集合体,即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二、存在一个大体可圈定的以供这些人群生活和交流的区域;三、在此区域内必定存在一种或几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供此区域的人群共同并频繁使用,并且这种(些)语言或语言变体与其他区域所流通使用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异。
首先,言语社区必定含有某种人类集合体,人类集合体是语言社区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存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这样一个人类集合体的话,那么其成员数量难以估计,就中国而言,网民已有3.84亿,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至少也有几千万之巨。本调查问卷的几个问题都涉及这个特征。如第5题:“你上网聊天的对象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吗?”,超过80%的大学生受试者和多于86%的研究生受试者选择了第1和第2个选项;第7题:“你一般跟谁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83%的大学生受试者和90%的研究生受试者选择了第1个选项,表明网络语言必定有其特定、稳定而适量的使用者。
其次,言语社区必定含有特定的区域。正如徐大明先生所言,言语社区既是一种符合社会学定义的社区,又是一种具有语言特征的社区。如果我们可以把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交际这种现象定义为网络语言社区的话,它完全符合这个特征,而且带有更加明显的语言特性,同时这个社区还带有鲜明的网络特性,如其区域或媒介为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等。本调查问卷的第6个问题是这个特征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个区域内必定存在一种或几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供此区域的人群共同并频繁使用,并且这种(些)语言或语言变体与其他区域所流通使用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异。网络语言本身就不同于传统语言,它之所以被认为是火星文,就是因为它广泛地在年青一代如80后、90后之间流通,它的构成和意义不同于传统语言,年长者和不频繁使用网络者很难理解和接受。如在传统语言中,可爱指的是某人或某物讨人喜欢之意,但在网络语言中,可爱是可怜没人爱之意。年长者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并不接触和使用,然而它被年青一代广泛而频繁地使用,以至于它和传统语言中的可爱在意义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本调查问卷的问题如第4、10、11、12题都符合此特征。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受试者了解、认同和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这种现象构成了网络语言社区。
4 . 2 研究问题二
研究还表明,在网络这个特殊领域里所使用的语言即网络语言不同于其他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换言之,网络语言完全符合语域理论的特征。这个领域的词汇、语法甚至句子结构与其他语域存在较大差别。例如本问卷第8题的8k7和马叉虫在传统语言里没有任何意义,但在网络语言里,8k7指的是“不客气”之意,马叉虫指的是“骚”的意思。语域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在本问卷调查中均有体现,受试者的反馈结果也符合语域理论特征。如第8题调查的是语场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试者选择了第2个选项(大学生受试者占74%,研究生受试者占95%),即大部分受试者在谈论随意性话题时会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询问的是语旨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试者选择了第1个选项(大学生受试者占83%,研究生受试者占90%),表明受试者更加愿意和自己的同龄人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很可能是因为受试者与同龄人的基本情况相差不大吧,如它们的年龄差别不大,社会地位较趋同,都有经常使用网络聊天的特点等。第9题调查的是语式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受试者选择了第2个选项(大学生受试者占87%,研究生受试者占100%),即受试者更倾向于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网络语言。
综上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语言符合语域理论的特征,因而语域理论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4 . 3 研究问题三
4.3.1 对比两个实验组
我们把大学生受试者归为第一组,把研究生受试者归为第二组,其中给第一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给第二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份。我们的研究希望对比这两组受试者,了解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
我们以第2题为例看哪一组受试者更喜欢网络语言。统计数据显示,第一组受试者选第1选项的比例占48%,选第2选项的比例有52%;第二组受试者选第1选项的比例占40%,选第2选项的有60%。对照表明,大学生受试者比研究生受试者更喜欢网络语言。
再以第12题为例:“您认同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吗?”,第一组有43%受试者选择第2选项;而第二组受试者中选2选项的人占57%。显然,研究生受试者比大学生受试者更认同网络语言。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4.3.2 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关
我们以第2题为例看看卡方检验:
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中的显著水平分别达到0.780和0.951,大大高于0.05,表明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喜不喜欢网络语言是两个独立的变量,也就是说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同样,我们再看看报告12题的卡方检验表:
卡方值为0.468,显著性水平为0.465,也远远大于0.05。这也表明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没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18题的卡方检验结果为:
其卡方值为0.096,显著性水平为0.065,均大于0.05,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和检验,本调查显示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没有直接关系。
5 . 结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前人相关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调查了部分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研究表明,网络语言可以用言语社区理论和语域理论予以解释,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之间无直接关系。
本调查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由于条件所限,参加本次调查的受试者人数较少,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二、本文中受试者对网络语言态度的调查,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所以结论中关于受试者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无直接关系的论断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Biber, Douglas(e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Register[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 Baltimore: Edward Arnold &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Ronald W.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04(2).
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澳门),2004(1).
杨晓黎.关于“言语社区”构成基本要素的思考[J].学术界,2006(5).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4).
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研究”笔谈[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周明强.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附录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们好!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本问卷列出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无对错之分,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问题。谢谢你配合我们完成以下问卷。本卷仅作学术研究之用,不涉及任何素质评估和商业用途,请放心填写!(匿名答卷哦)衷心感谢你的支持和合作!
一、你的个人信息
你的性别:□男 □女
你目前的教育程度:□大学生 □研究生你的年龄:______
二、你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1. 你上网的频率是( )
(1)几乎每天都上网
(2)每周3次以上
(3)每周3次以下
2. 你喜欢网络语言吗?( )
(1)喜欢
(2)不喜欢
3. 你聊天的时候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吗?( )
(1)经常使用
(2)有时使用
(3)从不使用
4. 以下这些网络语言,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JJ, PLMM, BT, TM4, MS, PS, PP, 3Q, 8k7, 9494, 1314, 恐龙,斑竹,打酱油,菜鸟,凤凰男,有才,很黄很暴力,顶,雷人,抓狂,汗,养眼,虾米,莫有,马叉虫,无语,牛B,猥琐,脑残。( )
(1)都知道
(2)大部分
(3)一半
(4)一半以下
5. 你上网聊天的对象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吗?( )
(1)经常使用
(2)有时使用
(3)从不使用
6. 你在什么地方见到或听说过网络语言?
( )
(1)网络
(2)报纸杂志
(3)电视广播
7. 你一般跟谁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 )
(1)同龄人,如同学,朋友,网友等
(2)长辈,如父母,老师等
(3)其他
8. 你在谈论什么话题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 )
(1)严肃性话题
(2)随意性话题
(3)二者兼而有之
9. 你会在什么场合使用网络语言?( )
(1)正式场合
(2)非正式场合
(3)任何场合
10. 当你使用网络语言时,你的聊天对象明白你的意思吗?( )
(1)完全明白
(2)明白大部分
(3)明白一点儿
(4)完全不明白
11. 当你的聊天对象说网络语言时,你明白他的意思吗?( )
(1)完全明白
(2)明白大部分
(3)明白一半左右
(4)完全不明白
12. 你认同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吗?( )
(1)完全认同
(2)大部分认同
(3)少部分认同
(4)完全不认同
13. 你对网络语言有怎样的评价?( )
(1)很好,简明巧妙地表达心绪,是新时代文化的反映
(2)一般,平常可以用,但在正式场合要慎用
(3)不好,过于追求语言的粗鄙化和幼稚化,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
(4)其他
14. 你认为网络语言的使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1)会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
(2)增进朋友间的感情
(3)会使我们的母语退化,写作能力降低,品味庸俗(4)会使我们与长辈的代沟越来越深
15. 你认为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补充还是冲击?
( )
(1)补充
(2)冲击
(3)二者兼而有之
(4)其他
16. 你认为网络语言未来能取得跟书面语,口头语同样重要的地位吗?( )
(1)能,但需时日
(2)能,很快
(3)不能,会渐渐淡去
(4)不能,但会融入两者中
17. 你认为网络语言应该被限制使用吗?( )
(1)网上不可以被限制,其他无所谓
(2)不管在哪里都应该被限制
(3)政府,媒体等应该限制使用
18. 你认为需要规范网络语言吗?( )
(1)需要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7
1. 网络语言的内涵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口语、书面语, 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语言形式。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群体使用的语言, 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字、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中的语言。而网络语言通常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所使用的语言, 如青蛙, 沙发, in, out, 886等。
网络语言的产生缘于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方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定语言。与传统语言相比, 它简洁形象, 少受束缚, 网民们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 语出惊人。网络语言中新词新语频出, 表情符号大行其道, 体现出较强的创新精神。这种标新立异的语言形式非常符合年轻人的愿意, 深得年轻网民的喜欢, 使用网络语言更是成为一种风尚。
网络语言的组成元素丰富多样, 也有很多类型。数字型如:“7456”表示“气死我了”, “9494”表示“就是就是”;字母型如:“OIS”表示“oh, i see” (我明白了) , U表示you;符号型如“∶-) ”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笑脸、 (╯-╰) 表示无聊或者是很无奈;旧词新意型如“偶像”、“白骨精”、“雷”等。这些网络语言大多反映了一些热门话题或热点事件, 还有一些则是个体思想和心境的直接表露。网络语言有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 网络语言的产生、流传、消亡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紧密相关, 是现代社会和网络文化在语言系统中的一种体现。
2. 网络语言与大学生语言生活
大学生思想活跃, 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受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 网络语言是他们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工具, 他们也是推动网络语言广泛使用的一个群体。网络语言新颖、形象的特点使大学生愿意接近并使用, 其中一些粗制滥造、不规范的现象也影响到大学生的语言表达, 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泛化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大学生的语言生活。
2.1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情况。
在对河北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了解了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获知网络语言的, 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与同学和朋友交流认识网络语言。在对26个网络词汇的认知中, 认识十个及以上的学生占85%, 而曾经使用过这些网络词汇的达37%, 对于“酱紫”、“潜水”、“BT”等网络词汇的意义90%的学生都能说出来。关于网络语言的使用, 在日常交流从没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只占2%, 经常使用的占28%, 有时使用的占55%。除了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词汇外, 与朋友、同龄人交流及在自己的日记和博客中也会使用网络词汇 (见表一) 。这些数据说明网络语言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成为他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表达。
2.2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生活的影响。良好的语言风貌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大方、有涵养的语言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教养, 能让人感觉愉悦和亲切。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 吸收其生动形象、简捷时尚的特点, 可是如果过多使用或不分场合地使用, 就会让人难以理解, 反而造成交流障碍。调查显示, 83.5%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对于报纸上或商业广告上出现流行语, 超过40%的大学生认为其很有创意, 很吸引人。对在课堂和学术研究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只有12%的人认为要大力提倡, 认为应该加以抵制的占22%, 60%的认为要加以引导。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和使用环境有较为理性的认识, 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在涉及网络语言对母语的影响时, 持正面态度的只占23.2%,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会对母语产生负面影响, 对传统语言的形式产生冲击。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语言会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另一方面会导致写作能力降低, 文化品位会庸俗化, 具体数据见表二。总的来说, 网络语言让大学生更关注语言的表现形式, 在促进大学生语言生动形象和强化表现力方面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网络语言会对大学生使用主流的词汇产生冲击, 其不规范的语言形式、不文明的语言会让大学生迷失方向, 不利于大学生语言修养的提高。
3. 网络语境下大学生语言修养提高的策略
语言修养“是一个人在运用语言的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感情、态度、知识、表达等方面的自我认识, 自我要求,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的综合水平”。网络语言深入大学生的语言生活, 使整个语言环境变得复杂。网络语言的兴盛让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多彩, 同时大学生需要在新兴词汇和传统主流词汇之间进行选择, 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如何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合理利用和吸收。
3.1 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语言, 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力。
网络语言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大学生的语言生活, 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 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 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一部分词汇被广泛使用, 甚至变成常用词汇, 也有一些生命力不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可能就消失。我们不能无视这些语言现象及其影响,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 教师要规范教师课堂用语, 使用普通话授课;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正视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 肯定网络语言中的精华, 正确看待存在的粗俗和不文明的现象, 在有鉴别地使用过程中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使用时应积极谨慎, 使用网语聊天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娱乐性和标榜个性, 是年轻一代表达和宣泄自我情感的一种体现。
3.2 吸收网络语言的精华, 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在面对网络语言的大潮中, 大学生要在立足传统语言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网络语言中的精华, 在词汇的选择和语言的表达上斟酌推敲, 适时适度地使用网络语言, 使语言的表达更富有魅力。与传统的现代汉语词汇相比, 网络词汇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网络词汇简洁新颖, 字母、数字、符号等多种元素的融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语义, 如:我不叫我, 叫“偶”, “555~~~”表示“呜呜呜的哭泣声”;“CU”是英语see you的缩写 (再见的意思) , “^-^”表示笑脸如此等, 不胜枚举。而淘宝体、甄嬛体营造出来特有的幽默和诙谐, 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具有亲和力。这些特点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 是他们青睐网络语言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要充分看到网络语言中的精华部分, 学习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 通过仿写网络文学中的一些规范的经典的语言, 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 增强语言的表达的形象性和得体性。在自觉运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 大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网络语言的了解, 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语言意识, 自觉纠正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
3.3 改革语文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工具, 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教学。
大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在网络语境中, 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改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上下工夫, 把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主导者的角色, 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把课文内容当做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 而是把它当做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对待, 积极地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其次, 教师转变语文教学理念, 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 要充分利用现用的网络媒体,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增加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机会。成立大学生网络语言方面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是加强语言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通过开展网上作文、网上书信往来比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网络用语,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语言修养, 促进网络语言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语言变异, 有特定的内部运行规则。网络语言吸引了喜欢求新求奇、追求个性时尚的大学生们, 并对他们的语言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也深层地透视出他们的文化选择倾向。在网络语境下, 大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 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站稳脚跟, 语文教师更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 帮助他们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正面作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网络语言以其生动形象、简洁个性的特点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 应当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 正视网络语言的影响, 吸取网络语言精华和创新精神, 加强语言的实践活动, 提高语言修养。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语言修养
参考文献
[1]申芬芳.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4) .
[2]张泠.大学生语言修养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3]刘楚群, 尹钟宏.大学生语言修养的提高与现代汉语教学新思路[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01) .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8
大学生群体中的语言在语音, 语义, 词汇, 语法及语域方面都存在着变化, 本文重点分析在语音上的变异。语音上的新变化就是大学生语言社区重新整合的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系统, 所以, 很多在言语社团以外的成员是很难理解的。
大学生群体中语言变异在语音上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呈现出一种活泼的语言风格:
(1) 叠音
大学生普遍喜欢用叠音来改造主流语言, 在大学生的交际中, 所用的许多词和字都有可能发生叠音现象, 当然, 严格来说, 这一类近似于任意的叠音现象实际上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但是, 大学生的语言变异中的叠音现象大都带有幼儿语言的天真色彩, 充满了童趣, 这些叠音只是单纯语音形式上的变化, 并不涉及词义和语法上的变动。
如:东东, 裤裤, 袜袜, 怕怕, 吃饭饭, 一些些, 一下下, 好羞羞
(2) 谐音
谐音是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数字来代替原词的一种修辞方式。大学生们抓住了汉语同音字多的特点, 利用语言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得所指发生转移, 取得了言语表达含蓄, 幽默, 风趣或讽刺的效果。此外, 谐音还分为文字谐音和数字谐音。
首先, 文字谐音:如美眉 (妹妹, 又带有美女的意思) , 皂片 (照片) , 烟酒生 (“研究生”的谐音) , 蟹蟹 (谢谢) , 白白 (拜拜) , 伦家 (人家) , 小公举 (小公主) , 狗带 (英文“go die”的谐音) 等。
其次, 数字谐音:88—拜拜, 9494—就是就是, 448 试试吧, 7878 去吧去吧等等都是数字谐音的体现。
(3) 方言影响下的变异
大学校园里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虽然学生们主要平时用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来交流, 但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地方言与口音的接触和影响。语言的接触主要指不同地域变体之间的交流, 某些典型的或者“强势”的方言亦或是具有某些鲜明特点的词语很容易进入校园语言中, 如现在的东北方言和香港话台湾话, 虽然它们的产生期有长短的差别, 但都在持续影响着大学生语言变异的产生。
港台方言中:你造嘛 (你知道吗) , 酱紫啊 (这样子啊) , 黑凤梨 (喜欢你) , 母鸡呀 (不知道) 等。
东北方言:似不似撒 (是不是傻) , 你凑撒 (你瞅啥) , 次又 (吃肉) 等。
(4) 故意误读
误读指将一个词或字的读音读错, 这本来也属于不规范的个别语言情况, 但当今大学生们已经形成一种故意误读以寻求幽默效果的语言变异方式。大学生故意误读的通常都是如今社会上存在的常见误读, 如:别野 (别墅) , 且丧 (沮丧) , 红果果 (赤裸裸) , 黄峥峥 (黄橙橙) 。
二.大学生群体出现语言变异的原因
大学生的语言变异和新颖的校园语言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综合的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 是由校园这一特殊环境决定的, 校园与社会其它阶层对比来说联系不够紧密, 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亚文化圈与语言圈;其次, 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 同时还具有更开阔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也更追求标新立异, 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大学生改变语言原有的能指和所指的可能性;另外,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是在校园这个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们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密切, 也更容易对这些新语言的创造和接受形成一种经验型的默契。
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充满了求新求异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也不可避免地促使他们追求语言的变化, 不安于现有的形式, 追求语言的形象与活泼。从一定的意义上讲, 这也是大学生对于紧张的学习生活的一种减压与放松。
再次, 由于生活在群体中的大学生具有追赶潮流的从众心理, 也就导致了当前媒体和网络上的一些语言现象很容易被大学生们接受并传播。
三.对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该持有的态度
大学生群体中的语言变异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方言现象, 这种语言变体只存在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相对有限的区域空间中, 被大学生这样处于有限的语言社区的群体所使用, 在大学生脱离校园环境后, 这些语言变异现象往往也会随之消失。所以说, 虽然这些语言变体成分复杂, 缺少固定的规范, 甚至还带有外族语言成分的杂糅, 但在本质上仍属于我们的汉语主流语言, 并不会影响汉语的纯洁度和规范度。
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校园语言中也存在着许多消极成分, 这些消极成分甚至还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认知心理, 这需要我们去监督及改正。
事实上, 大学生语言变异的现象确实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的。一方面, 我们要正视这种语言社区的必然的语言流变, 以更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来接受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校园语言中有创造力的形象语言, 借此不断丰富汉语主流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观念;另一方面, 我们要坚持用清晰的审视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的语言变异, 学会对校园语言的内容进行自觉地斟酌和划分, 对不健康不合适的语言变异现象要加以抵制和改造, 这样既能保护校园语言的个性发展, 还能保证汉语主流语言不被粗俗的语言浸染与异化。
参考文献
[1]陈原, 社会语言学, 商务印书馆.
[2]郭晓燕, 语言变异对社会及社会心理的折射,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3]徐大明, 当代社会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 广东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9
一、活用教材, 有的放矢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更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资源包。我们教师要学会删减、增补、整合、重构, 挖掘教材中的全新元素, 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比如, 人教版六 (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可以上成读写结合课。教师首先提出, 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多种多样, 放手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 用已有的写作经验试写图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然后告诉学生安徒生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大师。接下来插入阅读指导,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幻象描写, 由读学写, 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进行“二次练笔”。通过两次“练笔”的对比强化认识, 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阅读与写作相融合, 去除了原来教法之单一, 打破了亲规戒律, 体现了知识的融合, 强调了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并促进师生互动性教学, 是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对教材的全新阐释。“尊重教材, 整合教材, 拓展教材”, 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授课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把握文体, 落实语用
语文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简单地说语用就是包括理解力和表达力。基于此, 语文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 以一贯之并逐年段提高要求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专题报告中提出:语用教学要在语境视野下进行。语用是言语的实践, 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把握文本特点, 立足文本内容, 落实语用训练。课堂上将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学法指导相融合, 呈现丰富性, 加强有意义的语言实践, 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 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语用训练, 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走个来回。
比如在执教《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 可以将课文中“祖父做什么, 我就跟着做什么”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提炼出来, 编制成一个富有情趣的对话活动,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逗留”在这样特别的语言形式上。学生在对话中触摸到了语言的别致, 真切地体悟到这样表达的意蕴, 体会到了作者与祖父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祖孙情意, 感受到了作者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 进而领悟到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及妙处。其实, 这样特殊的语言形式还散落在文章的其它部分。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去寻找这样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句式, 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 唤起了对阅读的多元理解, 通过“仿写”的形式进一步体会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实表达了特别的情感, 并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语言智慧。这样既呈现了课堂的丰富性, 又实现了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注重体验, 提升素养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 涵盖了英雄人物故事, 山川秀丽风光, 自然科学常识, 童话寓言故事等方面, 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 优美语言的欣赏, 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单调的讲读形式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 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 陶冶情感, 开启智慧, 积累良好的现状。以人教版五 (下) 表达课《小足球赛》为例, 可以请学生再现图上的情境, 以精彩的模拟比赛贯穿全课。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观察、注重倾听和对话, 还可以进行实时采访, 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当学生积极参与, 定会乐在其中, 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进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有表达和写作的欲望, 走出无从下笔的“尴尬”处境。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 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意识和观念, 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 进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10
语言经济学概述
语言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nguage) 是一门以西方人力资本学说和教育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研究语言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首先揭开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经过Grin和Vaillancour两位研究者的突出努力, 这门学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分别在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语言与经济发展、语言的动态发展及语言政策方面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 并为宏观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1) 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2) 学习第二种语言 (或外语) 是一种经济投资; (3) 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 (4) 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如今, 除了经济学界的研究者之外,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界、语言学界和外语学界的学者也纷纷加入到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行列, 试图从不同角度审视语言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英语语言消费:对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 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语言不分大小, 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 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英语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 一方面使人们具有理解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人们可以借助英语从事某种职业、参与某个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 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英语是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的资本, 通过英语这种工具, 人们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 英语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 其经济价值引导着人们的消费倾向。
同时, 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 其获取必须在有意识地对其投资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 从小学到大学, 英语教育是由国家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提供给个人的。除了国家投入的社会成本之外, 受升学、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个人也花费了一定的成本展开各种以英语学习为中心的消费活动, 即英语语言消费, 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英语语言消费是对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重视英语语言投资将有助于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成本收益分析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 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具有经济学本质的因素:价值 (value) 和效用 (utility) ;费用 (cost) 和收益 (benefit) 。人们决定学习外语, 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即考虑到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 (the cost of the investment) 和学成外语后的“投资预期效益” (theanticipated benefits of investment) 。换言之, 语言的成本和收益高低是影响人们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消费的关键因素。
(一) 成本分析
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直接成本取决于消费所投入的资金、时间、精力。其中资金包括培训费和在学习资料、学习工具、水平考试报名、交通、饮食等方面的支出;时间主要花费在培训上, 还有往返于学校、住所和上课地点路途中的耗时;精力以学习英语时消耗的脑力为主。机会成本指的是在消费期间失去从事工作所得的报酬, 即大学生如果把进行英语语言消费活动的时间用来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这里的工作是指兼职工作。大学生时间灵活, 精力充沛, 为赚取零花钱或积累社会经验,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拥有一份兼职。
在这些成本中, 直接成本对英语语言消费收益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因为资金、精力投入影响的是消费的质, 而时间投入影响的是消费的量。所以, 大学生应注意把握直接成本要素。
(二) 收益分析
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的收益主要从个人收益的角度来考察, 可分为直接收益和预期收益。直接收益为非货币收益, 体现在消费行为给大学生的学业、精神、生活等领域带来的明显变化, 如通过各种英语水平考试、获得更高学历层次深造的机会、某种英语技能或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此外, 在消费过程中, 大学生还可以有机会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 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等, 尽情享受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信息和乐趣。而且这些收益在消费完成之后将一直持续。
预期收益以货币收益为主, 与大学生的就业、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有关, 因此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当今社会, 英语是许多单位聘用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 已成为求职者获得一份好工作的筹码。大学生熟练的英语水平加上丰富的使用经验能使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个人收入也会比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是不会英语的人高。除了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以外, 英语语言消费还能给他们带来非经济福利, 如身份改变、社会地位提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 一般的物品消费, 人们只要完成购买行为就可以完全占有物品。而英语语言消费者就不一定能获得英语的使用价值。所以大学生要完全占有英语的使用价值, 实现英语语言消费的收益, 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自身的主动性。 (2) 卖方 (指英语语言培训机构、出版商等) 提供的服务、培训等无形产品的质量保证。
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策略:理性消费, 力求成本收益最优化
近年来, 我国的英语语言消费市场发展迅猛, 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的考试、名目繁多的教辅材料, 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等等, 竞争相当激烈, 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 大学生不理性的英语语言消费行为大量存在, 盲目消费、高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一部分学生的消费出于从众心理, 认为大家都努力学英语、考证书, 自己不学不考就会落后于别人, 竞争力就会比别人低。一部分学生消费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学英语。在他们眼里, 学英语是一种比较时髦、比较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高价位的英语培训, 觉得价格高效果就一定好。而消费行为完成后,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 效果却不明显, 即产生了所谓的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由此可见, 大学生如何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合理进行英语语言消费, 争取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优的收益, 是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 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明确英语语言消费动机, 提高对市场的判断力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具备了对产品的感知、分析和比较评价能力。但是由于消费经验不足,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主见, 易受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缺少消费的理性。要合理进行英语语言消费, 首先, 大学生应克服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 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 培养正确、成熟的消费心态。其次, 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英语语言消费。如果需要, 必须明确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再次, 进行消费抉择时, 大学生应尽可能多、广地收集产品的相关信息, 提高对市场的判断力, 避免消费失误。例如, 在英语培训方面, 由于在英语培训的生产者和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培训机构时非常茫然。他们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教师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太少, 只是根据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渠道刊登的广告或宣传册作出选择。结果到培训机构学习后, 碰到诸如频繁更换教师、课时无故减少等情况, 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不幸成为消费受害者。
(二) 正视个人经济条件, 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谨慎选择英语语言消费方式
大学生缺乏独立而稳定的经济来源, 不具备自主消费的物质基础。他们虽然可以通过兼职赚取部分收入,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 在经济上未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大多数时间花的还是父母的钱。而且有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不顾经济条件的允许, 盲目追求高额的消费方式, 结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更多地考虑产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 量力而行, 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语言消费方式。
(三) 注重英语语言学习规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习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没有捷径的。大学生切不可急功近利, 被那些所谓的“半个月提高口语和听力”、“三个月教您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通过率98%”、“名师执教”等虚假广告宣传所欺骗。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英语语言消费只不过是一种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消费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大学生的自主性。花了钱上培训班, 如果自己不努力而完全依赖培训机构, 最终收益会很少的。所以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 加上合适的学习方法,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当前, 英语语言消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人们已意识到, 具有经济价值的英语语言这一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愿意对它长期投资。大学生作为英语语言消费的生力军, 在理性消费的同时, 也需政府部门加强对英语语言消费市场的规范。政府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 建立有效机制, 加大对英语语言产品生产者的监督和管理, 为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赢创造条件。此外, 高等院校也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 不断地加强自身改革,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开设多层次、多样化的英语课程, 满足学生的需求, 提高英语教育的经济效益。
摘要:受英语语言经济价值的影响, 英语语言消费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且发展迅速。在英语语言消费群体中, 大学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的本质、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 并对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消费提出建议。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 (第三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52.
[2]宋金芳, 林勇.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
[3]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
[4]袁俏玲.英语语言消费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6) .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11
[关键词]语言文字 文体特点 读写结合 文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遵循文体特点教学,实现言意兼得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便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表达形式,这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例子,最后进行总结。教学《学与问》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弄清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抛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观点是什么?举了哪几个例子?例子是怎样说明观点的?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以“写好汉字需下苦工夫”为话题,写几段文字。学生学得很投入,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很透彻,还很好地掌握了说理文的基本表达形式,并学会了迁移运用。
《麋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介绍事物。《麋鹿》这篇课文就是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三个方面来介绍麋鹿的。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我把读与说的训练结合起来,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弄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麋鹿的。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朗读出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介绍麋鹿。为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导游,你们正带领游客参观麋鹿饲养场,不过这里不仅有麋鹿,还有驯鹿,请你们细致地为游客介绍,让他们听了你们的介绍不仅能一眼辨认出麋鹿来,还能熟知麋鹿的生活习性。”这样,通过说的训练,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学生的口头语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把握文脉,反复诵读,实现言意兼得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互为依存,共同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而“文脉”往往会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不管是篇章的教学还是重点段落的教学,关注对文脉的梳理、辨析十分重要。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起始段便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象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的第四段做了细致的描述。如何才能让学生既能清晰地认知夕阳滑落的过程,又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绝伦,还能体悟出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那美妙绝伦的景象的呢?教学《三亚落日》的第四段时,我的具体教学步骤是:第一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落日动作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四个过程,想象成四幅图画(悬挂图、下沉图、蹦跳图、入水图)。第二步,让学生口头叙述夕阳滑落的过程,完成学生对日落过程的认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四幅图的具体句子,反复诵读,直至能够背诵下来。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夕阳滑落的美妙绝伦,感受语言的优美。第四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意在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章遣词造句的匠心,体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这样由语言而内容,由内容而语言,通过读、说、思、评,很好地完成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实现技能迁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比之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的策略也相对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指向写作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改进作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为指导写作提供了时间保证,还遵循了“习得写法—迁移运用”的习作训练规律。
读写的实施,关键要善于择取语言训练点。我教学《爱之链》时就择取了第一段为语言训练点。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段落作为训练点,是因为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无论是对表现人物的心情,还是对表现人物的形象、品质都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
如何凭借语言训练点,实施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领悟环境描写的特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景物来描写。这对人物的心情以及人物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在学生读到最后一段时,结合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句的理解,我创设了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实践情境:“还是一个雪花飘落的傍晚,还是在那个乡间公路上,还是开着那辆破汽车,只是现在乔依的心境变了,他的心情不再凄凉,他变得高兴了。同样的环境,当乔依心情变化了,可以怎么写?请同学们动笔写写吧。”
这一段的原文是:“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依然是那样的黄昏,依然寒风劲吹,雪花飞舞,但在乔依的眼里,一切都是如此美好。雪花像小精灵似的在他的眼前蹦跳,有的竟然飞进车里,落到他的脸上,亲吻着他的脸颊,似乎还在呢喃:“祝你好运,乔依,你会很快找到工作的……”
从写作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因为,通过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来,学生不仅把握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为写而读,读写结合,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此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事实上,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运用方法理解内容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因为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本是相互依存的,犹如钱币的两面,这也正是“言意”能够“兼得”的原因所在。
大学生语言文字 篇12
第一阶:模仿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先以“模仿表达”为主。例如, 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这个经典的语句之后, 教师请学生按照同样的句式仿写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学生就能够仿写出譬如:“月亮缺了, 有再圆的时候”或者“太阳落了, 有再升的时候”这样的句子。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当中, 经常有意识地设计这样的读写训练,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最主要的是能够把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化解掉, 又能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运用规范的语言。
第二阶:迁移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以“迁移表达”为重点。例如, 在教学《颐和园》一文后, 学生在学习到了“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课后小练笔———写一写你身边的一处景点。在写作的时候, 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外, 还要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以后, 学生再遇到类似参观游览的习作, 就自然而然地会用上“见闻”+“感受”这一表达的结构和形式了。
第三阶:个性表达
小学生高年级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尝试做“个性表达”。如, 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 教师提出:不仅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写出来的, 更要研究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例如, 文章中的句子:“鹅便昂首大叫, 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 并且站着侍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不提“爱”这个字, 也不提“喜欢”这个词, 却能写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这是作者丰子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这样, 积极引导学生多一些“求异”, 少一些“求同”, 使自己的习作有顿悟, 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写出个性化的作品来。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建构, “三阶表达”能够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大学生语言文字】推荐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论文10-14
大学英语课堂语言09-16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08-01
北京语言大学致新生11-21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09-14
北京语言大学自荐信05-18
石油大学c语言在线07-24
西安交通大学汇编语言08-31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汉语言文学专业11-11
大学语言系年度工作的个人总结报告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