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

2024-10-15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精选10篇)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 积累和运用,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 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也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是一切文学的基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 主要是靠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 领悟语言, 形成语感, 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被称为语感派的代表, 他曾多次提出:语文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 不是研究语言, 学习语言是语文的根本, 是语文的个性, 而学习语文的改革之关键在于教法改革。

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受感悟的能力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读中感受, 触发语感

洪镇涛老师总结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时, 指出第一步就是“感受”, 也就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各种典范的语言材料即文学作品, 在反复的感性接触中增加自己的语文积累, 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应能力和领悟能力。现在编排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 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还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 而感受语言唯一的办法就是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1.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朗读课文时,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练习, 在读中提高, 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朗读的机会, 设计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可采用齐读、个别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教师引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等形式, 为每个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如, 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和开展课外的朗读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读好文章, 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3.要求学生正确朗读, 并且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发音清楚, 读音准确, 不漏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数读, 不重复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把读摆在第一位,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再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语言, 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智力, 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看, 也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品中体会, 领悟语感

在整体感受语言后, 应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透过语言文字去体会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到课文的品味点, 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咀嚼语言的味道。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捕捉一篇课文的品味点, 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住品味点。那么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品味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整体上来把握, 如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部分; (2) 用得好的字词句; (3) 从课后思考题在文中找出相应的部分; (4) 改变语序的句子; (5) 精彩描述的句段。

抓住了品味点, 如何进行品味, 形成语感则是关键。根据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品味。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 教学“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换成“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鸣叫, 露珠晶莹”, 这种表达方法, 让学生通过比较哪句写得好, 来体会原文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感;又如教学《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时, 要求学生先读句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慢慢儿, 一纵一纵地, 使劲儿向上升。”再说说这个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 好在哪里, 然后从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再品词赏句, 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也可让学生从太阳的动态变化入手, 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朗读, 品味描述太阳上升的词语, 如:“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 体会想象太阳吃力上升的样子, 学习作者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 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词、赏句的过程中, 轻而易举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海里,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如何品味, 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摸索实践, 结合具体语境, 对文章的词、句、段的妙处、韵味、表达效果等,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说出自己的感觉和印象。意思明了的句子多读读, 内含丰富的句子细细品味, 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逐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先找准语言品味点, 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品味, 激发学生的兴趣。刚开始时, 学生感到新鲜, 难以适应, 习惯了之后, 他们就会主动地把品位语言作为一种解读文章的方法。从而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语言底蕴, 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并一天一天进步、成长。三、背中积累, 积淀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 是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并主张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有助于驾驭语言文字。”我们的学生感受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又通过有目的的语言品味训练, 应该说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 但要真正的形成语文能力, 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为学生由于能力和阅历的限制, 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悟透悟彻的程度。因此我们遵循学生机械记忆强的特点, 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去记, 这种熟读成诵的方法在诗歌类及较深奥的名作类 (如老舍的《草原》) 教材的教学上应充分得以体现。学生将大量的古今精品通过机械记忆先吞下去, 通过长期积累, 把这一切积淀成语感。

三、练中实践, 习得语感。

练指语文训练, 训练学生的表达。语文训练重在表述, 而不在判断。

具体作法是: “ 一看, 二听, 三说, 四品, 五诵, 六写。”“看”, 用敏锐的观察表现你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听”, 有听读、听讲、听辩;听广播、听电视、听老师读、听同学读等等。主要是用听觉来感受语言材料, 锻炼迅速捕捉语言信息, 整合语言材料的能力。“说”, 有自己说、给人说、正式演说, 也可有复述式的说、拓展性的说、原创性的说等等。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也锻炼在看后、读后、听后迅速把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成品的能力。“品”, 充分运用美读感染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比较揣摩法以及增删减改等方法训练学生。“诵”, 即吟诵。它是在深入理解、熟练诵读基础上的一种更投入更具情味, 更具有自我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个性化诵读。吟诵到真切处可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偃仰啸歌, 物我两忘, 唯情唯诗。

“写”, 语文教学的成果最集中的体现在写作上。写作教学除了花极少的时间让学生适应局限性写作外, 更多的是遵循自由写作原则。写作应是情感的自然触发, 心灵的自由飞翔, 思想的自由驰骋三者融合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改变惯常的应付式周记模式, 提倡写生活随笔。堂内作文, 也尽量减少束缚, 命题力求开放, 靠近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重视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朗读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觉的朗读训练中, 通过这种读——品——记——练的长期反复、持之以恒的语言训练, 随着感悟与理解能力的增强, 在长期反刍、揣摩中, 学习语文的目标将一定会实现。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 篇2

乌丹第二小学乌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以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教师根据《标准》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准备笔记本,记下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也会积累不少语言。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我经常统计,对语言积累本以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以评比激发兴趣。促进积累的深入开展,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措施。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做到这些还很不够。因为我单单从数量上看,就会感到心满意足,然而细看,质量却不尽人意。原因是大多数学生都是迫于教师的压力,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敷衍应付。有些学生虽然乐于积累,却不善于积累。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呢?我认为,应首先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然后再交给他适当的方法,在实践中再加以应用。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我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就常常使用了比较、想象、情感朗读等赏析方法以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比较法可以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也可以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课外读物《敬重卑微》中有这么一句话: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删掉“想不到”、“竟”、两个“如此”后,与原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想不到”、“竟”、两个“如此”这几个词语,充分说明了蚂蚁的生活完全出乎作者的意料,简直想不到蚂蚁的生活是那样的滋润,那样的有秩序、有意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学习中,我在课前让孩子们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了解认识雷锋。课中,我让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泥泞、足迹、荆棘、汗滴、露珠。”好的短语“蒙蒙的细雨,晶莹的露珠……”课后我又让孩子们把搜集到的有关雷锋的名言警句,毛主席的题词,等积累在摘抄本上。学生在积累中学到了知识,理解了雷锋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时,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体会文中意境之美和音韵的美。

其次,在一定时间内展示学生的积累成果,或朗诵、或交流。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积累语言的动机,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也增加了他们的信息量。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一)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总是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在指导阅读《雪花》时,它篇幅短小,文采丰富,富有吸引力,采用提纲背诵的方法进行背诵。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或全文的段落提纲,然后按提纲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过手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则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当然,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选用哪种方法。

此外,还应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应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二)摘记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上网、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把自己从中学到的优美词汇或语句摘记在本子上,也可以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对摘记的优美词句,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也可以对优美词句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再创作。

(三)剪贴法。剪剪贴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札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三、鼓励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

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

(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我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语文活动课上,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实现资源共享。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 篇3

一、 从“课文内容”的编排,看教材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加强积累,把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视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精心编选和打磨课文上下工夫。教材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的多样,内容的健康,文风的朴实,语言的规范,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便于学生阅读、领悟和积累。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活泼,易读易背,富有儿童情趣,适合在多读中增加语言积累。中年级课文增加了一定量的古诗词,课文语言凝练,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朗读、背诵和复述,以及进行拓展练笔等训练。高年级教材中增加了学习方法指导类课文,篇幅适当,除了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外,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于学生积累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教材则注意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即“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安排了自读课文,每册1课,同时配以“我读书我快乐”阅读推荐。五年级上册为《读书莫放“拦路虎”》,安排阅读《伊索寓言集》;五年级下册为《精读与略读》,安排阅读《上下五千年》;六年级上册为《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安排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六年级下册为《读书要有选择》,安排阅读《西游记》。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而推荐一本好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到实处。如果我们充分体会教材的这一编写思想,打开课内与课外之间的通道,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又何愁不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呢?

二、 从“课后练习”的编排,看教材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编者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安排了相应的练习。低年级课文后的练习中都安排了朗读、背诵,对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还要求全文背诵。如一年级上册共13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的有8课,占全册课文的60%多。这是因为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背诵难度不大。增大背诵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积累规范语言,为阅读、口语交际打好基础。到了中年级,课文后的练习中,除安排了朗读、背诵外,还增加了默读、复述等要求,意在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地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从四年级下学期起,教材增加了“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吸收,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在课文后练习的语言表述上,教材编者也颇费心思。“读读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段落”“比一比,看谁读得最传神”“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两个自然段”“分角色演一演”“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多种多样的语言提示,在提出了不同要求的同时,更有了人性化的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此外,编者还有意识地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或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式引导,如“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 从“单元练习”的编排,看教材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

在每单元的综合练习中,编者特别安排了“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内容,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

低年级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读读背背”中,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些材料包括成语、民谚、儿童诗歌、古诗,格言警句等,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且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

中年级教材,在积累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其中,在“读读背背”方面,成语歌中的成语增加到8个,阅读材料包括了古诗词、儿童诗、古今贤文(劝学篇)、名言、歇后语、俗语、春联等,努力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

高年级教材中的“读读背背”,分别从“诵读与感悟、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等不同的角度安排内容,并配以适当的注释、提示或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然后吟诵、熟读、背诵,以形成语感,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除了“读读背背”以外,编者还以“语文与生活”为题,联系学生做作业、写作文、听戏、看书读报等生活情境,安排了比赛背诵古诗,积累歇后语,了解飞行器,熟记《朝代歌》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积累语言。

四、 从“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看教材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

教材在高年级,通过安排“学和做”这一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五年级上册以“说名道姓”为话题,介绍相关的知识,提示探究的路径,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年级下册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谈节水,学成语”“大家来抢答”等活动内容,都突出了积累这一语文学习目标。

六年级上册则以“读报和剪报”为话题,安排了“小组交流”“做一做”“考考你”“学做剪报”“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在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研究的同时,学生的积累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六年级下册以“我的成长册”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六年所走过的足迹,进行“我的成长册”的编排活动。教材不是简单地下任务,而是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努力积累下最有价值的东西,给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教师只要以本为“本”,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吃透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落实,学生必定在轻负担的情况下,大大提高积累语言的能力。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 篇4

一、妙引格言,使语言深刻

杰克·伦敦的作品《沉寂的雪原》是一篇以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为主题的小说,歌颂了人无比顽强的精神。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留了积累作业:积累有关歌颂生命、赞扬顽强精神的格言。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积累的格言穿插到回答的内容里。这样,在回答问题“你对文中人物怎样评价”时,评价梅森这个重要人物学生就恰当引用了米歇潘的话“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和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等语句,增强了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回答“怎样看待梅森之死”时,引用积累的内容使学生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引用泰戈尔的名言“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的句子,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二、巧用对联,增加趣味性

在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研读中,学生的发言兴趣很高,我思考一下:一是因为“范进”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另一原因就是我给了学生一架“梯子”,这架“梯子”就是对对联练习。对对联作为教材的一项训练内容,把它的积累和运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在学习本课时,我要求把对课文的理解用一个对联来体现,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情节、社会环境以及主题就做出了这样的对联总结:“嫌贫爱富胡屠户;攀高结贵张乡绅”、“范进中举扬眉吐气;乡邻贺喜争先恐后”、“十年寒窗老丈人横眉怒目全怪女婿不争气;一朝高中范举子耀武扬威只因大喜险发疯”等。巧对对联,既锻炼了对句能力,又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敢说流行语,贴近生活

好的语言在生活里比比皆是,在积累的同时要能够正确运用,才能起到丰富语言内涵的效果。所以课上发言引用流行语,能够使发言更精彩。在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后,就可以在课堂上听到很多精彩的流行语了。品读《五柳先生传》一文,古今结合,用流行语解读古人心态,课堂学习充满了时代气息。理解五柳先生的心态,学生就用“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网络流行个性签名来解读;看待五柳先生隐居的选择,学生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话赢得一阵喝彩。

四、亮精彩背诵,装点语言

在平日的积累中,每天都有好句背诵,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来自于满分作文的精彩语句。积累多了,就渐渐有了分类,美景、亲情、友情、理想等各种类别的都有。怎样把这些积累通过课堂发言让学生利用呢?还是从教材的特点入手。结合不同的课文主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时,就可以根据主题,由自己对应的语句积累作为回答问题的“开场白”,提高了课堂语言的质量。例如《也许》是一篇怀人为主题的诗歌,所以课前发言的内容就为背诵“怀念”系列的积累;傅雷的《家书》里有浓浓的父爱亲情,所以课的起始都引入了“父爱”“亲情”系列的背诵积累。平日的背诵在课堂上随时都有了可用之处,提高了背诵积累的积极性,不至于背诵与运用脱节。

四、讲寓意故事,训练分析能力

既然语文的积累是“无孔不入”,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多途径。对于哲理性文章的学习,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来进行。在学习曾国藩《谨言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哲理故事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谨言箴》是一篇对人怎样说话进行规劝的文章,因此预习时分发关于“说话”的一些哲理笑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的资料,在分析箴言的过程中谈出对资料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见解深刻,真正地接受了曾国藩的“谨言”主张,有效地将生活与文本结合并相互促进,解决了“只读书,不思考、不运用”的难题。

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上的做法只是我从运用积累的角度,抱着“要表达好”的目的,体现出课堂上做法的一方面而已。从小学阶段的“敢说”到初中的“说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要慢慢地进行训练,不能焦躁,要根据学生的积累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来进行。

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竞赛试卷 篇5

一、成语部分(共24分)

(一) 按要求写出下列成语(8分)

1、 含有动物名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示知识渊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8分)

一箭双雕( ) 飞蛾投火( )

水落石出( ) 画蛇添足( )

虎头蛇尾( ) 掩耳盗铃( )

过河拆桥( ) 螳臂挡车( )

(三) 照样子,成语接龙(8分)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1、 握手言欢 -→ ( ) -→ ( )-→ ( ) -→ ( )

2、 人一己百 -→ ( ) -→ ( )-→ ( ) -→ ( )

二、常用语部分(共24分)

(一) 照样子,写出你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4分)

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10分)

出其不意--( ) 翻手为云--( )

福无双至--( ) 捡了芝麻--( )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

(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 )--弃之可惜 ( )--后无来者

( )--焉得虎子

(二) 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10分)

猫哭耗子--( ) 太阳底下点灯--( )泥菩萨过河--( ) 狗咬吕洞宾--( )猪鼻子里插大葱--( )太平洋的警察--( )大姑娘上轿--( ) 起重机吊鸡毛--( )水中捞月--( ) 千里送鹅毛--( )

三、古诗文部分(共22分)

(一) 填写下列古诗和古文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1、 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世人若被明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经过不知难。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相处心连心。

(二)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12分)

作者 朝代 题目 名句

白居易 《忆江南》

王冕 《墨梅》

于谦 《石灰吟》

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课内外阅读部分(共30分)

(一)“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___七岁时咏诗一事,他咏的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____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_________》,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三顾茅庐》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其余三部名著是:

1、《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3、《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三)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1、( )的居处--开门见山

2、(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3、( )用兵--以一当十

4、(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5、(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 )断案--铁面无私

7、(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培养阅读能力,重视语言积累 篇6

一、培养兴趣,乐于积累

1、体会语言魅力,激发积累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只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阅读积累。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我经常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我就让学生在感受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已有表象想象山的其他形状。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想象成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的想象成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读想中感知了美、欣赏了美、领悟了美,积累的兴趣也大大增加。还可以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展示积累成果,激发积累动机。

学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肯定他的成绩。当学生有了一些积累后,就组织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积累成语后,就举行成语系列活动,如成语百词竞赛、成语接龙竞赛、成语造句竞赛;积累诗歌后,举行赛诗会、诗画展览,开辟说话园地等。从说中积累语言。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样的活动有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时候以班级为单位,有时候也以积累兴趣相同的同学组为单位。活动基本上每两周举行一次,每次展示活动都评选出优胜奖和进步奖。评选出优胜人选后还请他们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因为活动开展频繁,而且积累内容也不一样,所以每次展示后总有一些不同的学生获胜。这样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动机。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二、教给方法,多方式积累

1、 诵读法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实践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诵读法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2、摘记法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中发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上网、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把自己从中学到的优美词汇或语句摘记下来,这是积累语言最有效,保持时间最长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不同内容的摘记。对于班中摘记特别认真、兴趣特别浓厚的同学,还可以指导他们把摘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说把同类的摘抄在一起,以便查看。

通过摘记,学生们形成了自主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很多学生在作文或者平时的交际中都能很自然地运用摘记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3、剪贴法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都比较好,家长舍得在学生阅读上花钱。但是花钱买来的不是大本大本的书,就是一大撂一大撂的报纸,什么内容都混杂在一起,其中不乏学生喜欢的内容,但是当时看过之后下次还要看的话往往连找到都有困难,(尤其是现在的报纸,都有好多版面)。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摘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从而大大促进学生的积累。

三、鼓励运用,积累运用语言

1、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导,而不是指责和嘲讽。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从此失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老师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如今的教材,都精心安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这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内展示积累语言的大好舞台。小小辩论会、小记者现场采访、即兴演讲、问路等内容,都是学生喜欢的语言实践活动,我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有了课内练习做基础,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面对上述情形自然也能熟练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交际了。

3、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要定期进行评选、朗读、展示;定期进行手抄报竞赛;黑板报上每期都刊登一些学生摘抄的有价值的内容;同学间定期交换摘记本、剪贴本;时间久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就会加强。

小学生语言积累方法探析 篇7

一、最大限度地拓宽积累的渠道

很多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积累, 课外就不管, 这其实无形中缩小了积累的面, 减少了积累的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内和课外的时间, 用好教材和课外书籍。课堂上, 教师依托于教材, 主要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课外, 学生则应当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去阅读大量的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获得新的语言信息, 从而逐步积累起相应的语言材料。课内和课外充分利用, 教材和其他读物广泛涉猎, 则学生的语言积累渠道不可谓不宽了。

二、尽可能丰富积累的形式

一般而言, 语言的积累都以阅读的形式进行, 而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果从头到尾, 课内、课外都采用相同的阅读模式去积累, 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有必要尽可能地丰富语言积累的形式。

有的老师除了传统的阅读模式外, 还组织开展一些阅读活动, 如课内进行阅读比赛、读后感阐述、经典优美诗句背诵等活动, 课外则组织手抄报比赛、剪报评比等活动。这些活动交替进行, 不会使阅读变得单调呆板, 学生也乐于参与, 效果明显不同。

三、设法延展积累的内容

语言积累需要哪些内容呢?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 语言积累当然得围绕这三方面来进行。但要理解书面语言作品, 还得认识记录语言的文字。对中国学生来说, 汉字必须要认识, 识字, 就是掌握汉字形体与所记语言词语之间的关系。因此, 从总体上看, 语言积累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大方面。

1.识汉字

学生识汉字, 不仅仅是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 还应清楚汉字中包含的其他文化信息。比如在汉字中, 大量表示负面意义的词所对应的汉字往往都有偏旁“女”, 如“奸、娼、嫖、佞、嫉、妒”等, 这与“女人是祸水”的古代俚语相映证, 共同证明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现实。掌握话语权的人评说社会当然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把不好的现象往自己身上揽, 于是就向没有话语权的女人身上推:江山被男性君王毁了, 往往不怪罪男性君王的荒淫, 而去责备该君王身旁的女人, 骂之为“祸水”, 这正是男性中心思想的体现。受这种思想影响, 造字时自然地就会有所体现。我们反观这些汉字的构造, 从中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出相应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也应当是识字过程中要“识”的内容之一, 也是语言积累的内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字, 一般要采取抄写生字、识字比赛以及拆字、合字等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 能让学生在无意间牢牢记住相应的汉字和相应的意义信息。

2.积词、句

词、句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说一个人词藻丰富, 其实就是说他积累的词、句多。哪些词、句需要积累呢?

第一, 日常用词。

日常生活表达中经常用到的词语, 是必须积累的, 这关涉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过这些词语的积累倒也用不着专门训练, 一般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就可以完成。教师要做的就是设法让学生多与人交流, 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当然, 教师同时也应当多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让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学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日常用词。一般而言, 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指称类的词 (如名词) 积累的多少, 取决于学生接触事物的多少, 这方面让学生多接触、多认识有关事物即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是表达过程和现象、性状等的, 取决于学生对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这方面要让学生多对事物进行深度观察, 并试着用语言加以描述。

第二, 固定词语。

这类词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往往都是经过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具有丰富内涵和表达功能的词语或短句, 结构上显得较为固定。这类固定结构词语不掌握, 也不影响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 但如果用上, 会使语言表达生色不少, 有时候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生动性。因此, 应让学生记住这类固定结构词语。记住的方法较多, 词语摘抄、成语接龙等方法都值得借鉴。

第三, 精妙句子。

有些句子很精妙, 有借鉴的价值。如古诗中的许多句子, 在现实的表达中引用或改造一下, 即可成为生动的表达。比如表达“对学生付出不后悔”的意义, 可如此表达:为了这些学生, 我虽然“消得人憔悴”, 但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类似的巧妙引用或改造古诗的表达, 在现实口语交际或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 这些精妙的表达都值得借鉴。要想学会这样的表达能力, 平时就得多记一些精妙的诗句。另外, 一些现代散文作品中经典的语句, 不管是写景的, 或是写人的, 经常读读, 以充分熟之悉之, 对将来的表达未必是坏事。

3.积累语篇

这里的语篇主要指多句话组成的段落篇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这一段, 写景兼抒情, 写得优美动人, 背一背不是坏事。类似的作品语篇还有不少, 古代的有之, 现代的也有之。我们这里举的例子虽然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但小学课本中也有很多经典语篇。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经典篇章, 并指导学生阅读后背诵。

以上内容如果积累得法, 积累得效, 学生的语言能力必然出现质的飞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当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当起责任。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 篇8

在教学中, 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 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 延伸到课外巩固积累方法。课内指导积累方法主要从字、词、句、段、篇这几个方面开展;课外巩固积累方法, 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话中进行积累和运用, 将积累习惯的养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还没有养成一定的习惯, 学生对于积累方法的掌握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教师要耐心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以课堂为主阵地,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从字开始, 进而展开词、句、段、篇的积累, 并锻炼学生将所积累的词句运用到说话、写话、日记当中, 让学生积累的知识活起来, 动起来。在开展的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内积累

课堂教学奠定积累基础。在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课文二、三百篇, 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 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 会为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在学文中扎实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勾画出来, 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读给同桌听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方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结合书中“词语花篮”等内容,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并将词语整理抄写下来。也可以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并且坚持让学生在每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础上最少背诵其中的两到三个句子, 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让学生留下自己的印迹, 或字、或词、或句子, 让学生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的同时, 也习得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在朗读中促进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 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 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 采取多种读的方式, 或自读, 或同桌互读, 或小组内读, 或分角色读等, 让学生随着文中的内容或赞美、或惊奇、或伤心, 在读中感悟,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积累。

(三) 在背诵中深化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背诵的指导, 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 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背诵的检查;并动员家长也参加到背诵的行列中, 请家长协助教师, 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查, 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背诵对对碰、接龙的游戏,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背诵, 去积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背诵积累的习惯, 每天早晨的7:30到7:40的晨读时间, 学生都会诵读古诗, 每周至少背诵两首古诗, 一学期下来学生至少也能背会30多首古诗。坚持下来, 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的古诗会有三、四百首。在诵读中积累了知识, 发展了语言, 也培养了学生积累的良好习惯。

二、课外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 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 这些规定为加强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 我们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指导学生读好书, 多读书, 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 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和心得笔记, 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 每名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 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一) 课外阅读促积累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 班级设立了图书角, 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对主动阅读的学生给予奖励, 每周都会评出班级的阅读之星, 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选择好课外读物的同时, 也教给阅读方法, 促进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活动中, 教师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家长也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 并把习得的语言运用到写话中, 把积累习惯的养成真正地落在实处。

(二) 社会实践促积累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并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学会了品味生活, 语言才回富有灵性。在十一放假期间, 班级学生都写出自己的生活的点滴收获, 有的学生去苹果园, 写出摘苹果时的喜悦;有的学生去公园, 写出公园的美景;有的学生去郊游, 写出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出游时的愉悦心情。二年级的石文鑫同学的《十一见闻》写道:“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 公园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 妈妈带我去玩蹦床, 这时又见淡淡的阳光照遍大地, 花呀, 青草呀, 树叶呀都带着点点露珠, 闪闪发光, 这种美丽的景色只有早起的人们才能感觉到。”虽然他们的文章的内容不长, 但他们能把积累的词语准确地运用到文章中去, 并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令教师和家长都倍感欣慰.

(三) 班级活动促积累

教师在引导学生机智、灵活地积累语言, 有意识地去开拓。可以利用班队会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去学习、展示、主持、表演。特别是在学校开展的“诗词品文化, 歌赋润素养”的活动中, 二年级小学生运用快板、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对古诗文进行创作表演, 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积累的过程生动有趣。

总之,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 同时也习得学习方法, 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中,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潜能得到了发挥。学生逐渐养成了积累的习惯, 能自主地进行积累活动, 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高效。

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9

针对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惧怕写作, 厌恶写作的现状, 我觉得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 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 缺乏耐心;第二, 缺乏技巧;第三, 不爱写作。其实, 归根结底, 主要是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如果教师能有利引导,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当然,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因此,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排除惧怕的心理非常重要。在我们班, 我做过调查, 喜欢写作的只有寥寥几人。不是因为缺乏写作的耐心, 就是不会正确地运用语言。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便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刚接触写作的时候, 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语言产生兴趣, 那么, 要让学生去学写作, 他们就不会害怕了。相反, 如果一接触写作就产生了惧怕, 那么要想再拉近他们的距离就难了, 要想让学生热爱它就更难了。因此, 教师要巧妙地加以诠释, 让学生乐于接受, 否则, 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难上加难了。

二、有效指导, 促进写作

虽然写作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要把这些用语言文字完美地记录下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 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非常必要。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非常必要。会观察是写作的先提条件, 它就像我们的眼睛, 只有看到了, 才能感觉到。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比如, 观察一种水果,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从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入手, 再观察它们切开后是什么样的, 味道怎样……然后再把这些观察到的讯息用语言有序地整合起来, 就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了。再比如, 观察一样家具, 我们除了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外, 还可以让学生从它们的功能入手, 如果能结合自己的感受, 效果则会更好。当然, 除了教会学生怎么观察, 我们也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 发现值得写的人、事、景、物……当然, 这些都需要耐心地培养, 不可能一蹴而就。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是生活的体现。我们只有对所选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之后, 才能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 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写作方法, 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初始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 让学生知道, 写作不是只要写下这件事就可以了, 而是要通过语言的组织, 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要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 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显而易见, 浅显易懂。

(3) 积累素材, 提高写作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 泉水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个不停。”他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写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 帮助学生积累各种素材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他才能够运用自如。一般的学生接触面都比较狭窄, 特别是农村里的孩子。那么, 教师适时地给学生储备素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1) 自身的素材。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比较难忘, 也比较容易表达。如果能把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 那便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勤动手, 多动脑筋, 随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如果能够坚持下来, 这些便是学生最珍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2) 他人的素材。多看课外书, 多读一些同龄人的好文章, 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他们积累下来。或摘记成小卡片, 或写下读书笔记。久而久之, 这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而且还能培养写作的兴趣, 有益无害。

怎样教会学生积累语言 篇10

[关键词]积累;理解;运用

任教了很多年的中年级语文课,也上过无数节的作文指导课,总觉得怎样帮助刚进入中年级学习的小学生学会写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时候的小学生语言功底还不深,观察事物的能力也不强,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写作文更是平铺直叙,语言平淡,记流水帐。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的作文中能出现让人心动的“妙词佳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出口为语,下笔成文”,说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会说话是写作文的前提。为了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我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地说。我每天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可以叙述本班的人和事,复述所学课文内容,也可以讲故事,口述所见所闻等,内容自己定。不论学生说得怎样,我都会加以肯定。这是锻炼学生敢于说话,会说话,积累知识的有利机会,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书面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还精心设计教材上的每一次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语言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题意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此,学生的情绪会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学会倾听、思考、分析、质疑、表达等,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积累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含蓄隽永的诗歌,还是体裁丰富的童话,均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想要积累词语,最好的素材就是在课文中积累。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把认为好的词语圈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词语的好处,但教师同时要给予适当的补充。

三、积累课外书中的妙词佳句

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实际,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并及时引导学生积累词句,积累名言并写在卡片上,训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不会为“无米之炊”而犯愁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告诉学生阅读时不要走马看花,精彩句段要反复阅读体会,认真摘录。有一些人读的书不少,但写出来的东西仍是干巴巴的,就是因为他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加分析。读书一定要认真,对写作才有帮助。教师每周布置一次,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高,阅读质量也更好。在学生摘抄的过程中,我会时常根据写作的需要,让学生每周找不同的内容,如有时专找写景的,有时找写人的等。而抄写范围也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是报刊杂志,甚至是检测题上、练习册里的阅读片断。把学生的眼光引到阅读短文上,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认真对待,自然会加深对短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不知不觉的习惯于重视阅读片断,考试时也会认真对待阅读。如此,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机械记忆在效果上总比意义记义差。学生对于那些没有真正理解的词语是不容易记住的,更谈不上恰当的运用。也就是说,即使积累了再多的词语,但是学生们没有理解也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可以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天安门广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连续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三个成语,如果用多媒体展示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在无数鲜花装扮之下,生机盎然,绚丽动人的场景,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且今后也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五、启发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词语

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某个词语,要看他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这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用这个词语来造个句子,启发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这样能使学生对词语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每次作文中,凡是有运用词语恰当的,我都会给予表扬鼓励,如此,学生遣词造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若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作文中又何愁无“妙词佳句”呢?

上一篇:竞技能力下一篇:外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