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能力

2024-10-15

竞技能力(共11篇)

竞技能力 篇1

引言

竞技健美操作为竞技运动的一大分支, 在我国发展已很成熟, 甚至到了瓶颈时期。因此如何抓住今后训练和竞赛中的重点要素, 已成为突破现有模式的关键所在。

根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训练理论, 竞技健美操归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从项目自身规律分析, 竞技操的训练必须加强运动员的身体, 技术、心理和艺术表现力训练。此外, 竞技操既然是竞技项目, 那么运动员势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是评分类项目, 运动员势必要表现出超越其他个人或团体的技术技能;是难美性项目, 要求运动员具备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及美的表现力。

以系统沦为基础, 将影响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作为整体研究, 可以做到不偏废任何一个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在训练时突出重点, 弥补薄弱, 促使竞技操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全面而均衡发展。

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1、概念界定

查阅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构成要素

通过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理论构成的分析发现, 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构成要素有主有次, 主次要素相互影响。

(1) 体能

这由竞技操自身特点决定:竞技操以无氧代谢为主, 要求运动员在1分45秒加减5秒内连续完成一整套动作, 音乐节奏快, 运动量大, 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较大。具体从三方面分析:一身体形态:隶属评分类项目, 要求运动员身体比例协调﹑体型匀称优美;二身体机能:

运动量大, 要求各机能良好。如心肺功能﹑神经调节功能等;三身体素质:操化与难度、过渡与衔接动作, 需具备良好的力量, 灵敏, 柔韧和协调能力。

由此归纳, 体能是组成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对身体形态的要求, 同时是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依据之一。

(2) 技能

竞技健美操是表现难美类项目, 其中“难”指竞技操的技术难度动作多, 虽然竞技比赛规则中明确指出了难度动作的个数要求, 但现在许多正规大型比赛中的冠军都以难度动作多且完成质量好而取胜。

通过以上几点, 得出竞技操要求运动员专项技术技能全面, 特别是运动员对高难, 难新动作的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3) 心理

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得出心理要素对竞技操运动员的重要性。

竞技健美操属竞技性项目, 存在一定的竞争残酷性, 极大考验运动员心理。比赛经验丰富, 心理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会占优势。

竞技操是同场不同时进行的比赛项目, 由于受到比赛次序的影响, 对手的表现情况及得分高低会影响到运动员自身的发挥。此时就需要运动员及时做自我调节, 充分展示自我心理素质, 有良好自信心发挥最好水平。

再次, 竞技操被划分为评分类项目, 正规比赛时主裁判总共八个, 严格且人数众多的裁判对运动员自身心理素质就是种考验。

此外, 竞技操比赛环境激烈, 又伴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 观众的呐喊。此时运动员在赛场上过于兴奋会导致动作变形, 情绪过低则会影响正常发挥。所以不管外在条件如何, 运动员均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调整最佳状态, 争取比赛胜利。

(4) 艺术表现力

从比赛来说, 竞技操属评分类项目, 主观因素占一部分, 因而运动员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及丰富多彩的感情变化无疑会给比赛成绩增姿添色。

竞技操的艺术表现力分为三类:动作表现力, 即动作幅度, 动作风格, 肢体配合等;面部表现力, 即表情, 眼神等;音乐表现力, 即音乐类型, 起伏变化, 节奏快慢, 特效加入等。

(5) 智能

运动智能是运动员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 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竞技操有关的运动智能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自信心﹑思维想象力及赛场上的应变能力。

(6) 战术

竞技操这一项目是在特定时间, 特定场地对特定动作的自我展现, 临场改变战术及动作的随机性不大, 所以战术在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中只起基础作用。

我们将决定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因素做以下比较:技术技能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起决定作用, 它决定着运动员比赛的主要得分, 也是运动员今后训练和比赛需要注意突破的技术难点:体能, 智能及心理素质对竞技操运动员的作用稍逊一筹, 但也不可或缺;战术在竞技操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中只起基础作用。需要明确, 运动员在具备竞技操所需要的基本竞技能力后, 寻求技术突破, 追求艺术表现力的不同风格, 创造性的发挥自身优势, 已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两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竞技能力 篇2

一、竞技体育训练理论思考

竞技体育训练理论才能面上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对体育锻炼项目进行重新分类、分配;对现有的竞技体育训练理论进行创新。

首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重新的划分和分配以确保竞技体育训练划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竞技体育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根据竞技体育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一般会将竞技体育训练还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体能类;速度力量类;对抗类以及准确类等项目。但是,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竞技体育认识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对竞技体育的划分方法并没有准确的反映出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此,需要在对竞技体育进行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加强对竞技体育训练的创新性研究。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在划分为不同类别的竞技体育之间的具有差异十分大的新陈代谢,在竞技体育进行锻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新陈代谢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竞技体育训练计划可以达到跟好的训练效果,能够提高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同种类的竞技体育项目在进行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强度与消耗的能量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在确保运动员能够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保证最大的竞技体育训练强度,从而使训练效果能够达到最佳水平;不同的竞技体育取胜的规律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时,必须要有针对性,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竞技体育门类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

其次,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第一,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多面对的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在进行竞技体育运动时,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在进行训练中所展现出来的特质,使竞技体育训练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一般的训练模式。第二,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比赛种类越来越多,这也导致了重大国际竞技体育赛事的时间间隔不断缩小。

二、竞技体育运动能力思考

不同的专项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即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与竞技能力相对应的功能。其中运动员的体能主要通过力量、速度、耐力这三项基本运动素质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展现出来。技术能力是指运动员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衡量一个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其运动技术是否有着合理性和稳定性,如果某一运动员技术水平越高,则其运动技术越发的协调,完成动作的成功率越高,反之若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则其完成的体育动作会与标准动作有着一定差距。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按照竞技能力产生的途径可以划分到先天性竞技能力中,这两项是决定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可以归为后天性竞技能力当中,其中战术能力是竞赛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对战术的应用就是在比赛中将自己平时训练的成果完美的展现出来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进而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局势。比赛场上瞬息万变,运动员彼此之间在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及心理素质相近的情况下,恰当的战术运用对于良好运动成绩的取得有着重要作用。运动员的战术能力的完成需要运动员具备扎实的技术技能、良好的战术意识以及较高的智力状况。

运动智能属于智能的一种,运动智能的高低对于运动员掌握运动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运动智能的运动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运动技能,具有较多的心理学知识,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稳定的情绪,能够机动灵活的运用战术,从而使自己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根据体能训练的“运动适应”原理可知,训练手段与训练负荷是影响运动员最终训练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的主要作用是对机体接受刺激的部位进行明确,而后者则对某部位的刺激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二者相互配合与协调才可以使机体能力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从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过度的.重视训练的“量”,而忽视了训练的“质”.教练员通常选择的都是与专项训练方式相近的训练手段,而具体的训练次数与时间等则没有科学理论为依据,这样必然不能使专项训练发挥最佳效果,特别是缺少对训练符合的科学设计,最终不能有效刺激那些主要由负荷强度确定的机体能力,也无法更好的适应专项训练。我国体能训练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存在着明显的“质”与“量”的不协调问题,并主要表现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专项化程度的把握。相关调查显示,在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专项训练中主要注重的是对运动员“量”上的训练。这种竞技体育训练方式明显不合理,这种过分注重“量”,而轻视“质”的方式既不符合运动员专项训练所要求的生理负荷,也不能挖掘运动员内在潜能。

所以,这种竞技体育训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项训练,并不能发挥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的作用,它只是形式上的专项,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造成运动员在某些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受到伤害。对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专项化训练手段需进一步改进,加大对专项训练强度的重视,改变训练方式。竞技体育训练的教练员要清楚的认识到单纯靠量的积累是不能达到预期训练目标的,单纯以“量”为主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应更加全面、完整、准确的理解竞技体育训练的“量”与“质”关系。

心理素质对于取得理想运动成绩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心理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占到了80%以上,特别是到了后期,运动员之间水平差距不大,这时运动员是否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顽强的意志,能否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发挥正常的水平,对于打好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实力强劲的运动员在比赛前被寄予厚望,但是在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数见不鲜,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心理素质差,心理压力大,如果在第一轮并未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心理就就会出现起伏,就会紧张、焦虑,从而导致后面的比赛中出现失误,导致自己没能正常发挥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成绩。赛场不仅仅是竞技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需要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效缓解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提升自我调控能力,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采取谈话、谈心等方式,引导他们倾诉,让他们心理压力有地方宣泄,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实现自我挑战和突破。

在这种国际环境中竞技体育的大周期训练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故此必须将大周期的竞技体育训练转化为小周期的有针对性的竞技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够充分适应当前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第三,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竞技体育比赛的具体要求,不断只能强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针对性。要针对竞技体育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种技术要求,在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除此之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进行竞技体育比赛的基础,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增强训练的全方位性,以综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夏崇德。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02期。

[2]田麦久。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功能与竞技选手的社会职责[J].体育文化导刊。01期。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竞技能力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竞技;促进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competitive ability

WangLiguo HuChuntao WeiJianjun

【Abstract】Prope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an enhance the improvement of athletic competition,in the course of the training of teenagers in high school,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o offe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students, which can enhance the students'grade in some way.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athletic competition;enhancement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而身体素质又是实现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样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问题加以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对体育竞技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当前的心理状况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耐力项目和一些自己接触较少的项目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不敢去尝试,就是老师安排学生去做,也不能完成任务。部分学生不是身体素质的问题,而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心。

1.2 狭隘,虚荣心较强。 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自己成绩较为突出的项目,非常愿意参加,而成绩不好的项目就非常的抵触,总是缺乏自信不愿意积极参与,甚至对于比自己好的同学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

1.3 缺少意志力和毅力。 当今我们所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训练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意志力薄弱,特别是运动量较大的时候就会泄气。失去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1.4 情绪较易波动,自制力较差。 在训练的过程中这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对于不理解的动作,或者动作不够娴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急躁、脾气不好、易怒等,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会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队友的关系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在我们了解了上面所说的高中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之后,只有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才能够使之对体育竞技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2.1 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和意志力薄弱承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增加运动量。让学生逐渐产生自信,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克服自己对于某些项目的恐惧心理,逐渐的有恐惧转变到喜爱,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心底喜欢体育锻炼,从被动的去锻炼转变到主动的自愿的去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快乐和成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2.2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通过一定阶段体育训练,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掌控能力,从而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作为情绪的奴隶。许多事实表明,在大赛中情绪的调控程度关系到比赛成绩的好坏,过度的紧张和过度的放松都不利于成绩的发挥;明确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同时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引导学生学会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小的地方做起,学会谦虚忍让,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生活习惯。

2.3 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位置,同时要树立起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并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只要自己的位置找准了就不会整天做白日梦或者一天到晚的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和锻炼;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学习和训练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2.4 在训练过程中或者训练之余经常与学生谈心。经常和学生谈心,不仅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适应状况,还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觉得亲切,那么我们所做的他们也会觉得是对自己非常有益的。同时我们要用适当的语言在适当的时机,让他明白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正确的衡量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和训练中去。

竞技能力 篇4

一、专项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 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健美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环节, 通常采用芭蕾的训练方法来培养运动员的躯干与四肢的正确姿态与控制能力, 还可以采用代表性强的舞蹈来培养动作的节奏感及表现力, 提高运动员的艺术素养和健美操意识。

2. 操化动作

操化动作是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套动作的近50%由操化动作组成, 操化动作确定了成套健美操的风格。

3. 过渡与连接

过渡动作是指空中、地面动作间的灵活和流畅的转换。连接动作是指健美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难度和托举之间的流畅连接。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成套动作要求和运动员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难度动作

竞技健美操是以动作的质量和难度来评价运动成绩的, 难度动作是竞技健美操评分的一个主要环节, 是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定因素之一。

5. 节奏性变换

节奏性变换是通过定量控制负荷强度、负荷速度, 发展运动员的肢体姿态控制能力, 提高专项技能。

6. 集体项目的配合

在集体项目中, 成套动作必须体现出动力性的身体配合和托举等配合动作。一致性强调成套动作在完成过程中, 同伴间能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统一的节奏、运动范围、动作幅度、腾空高度和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均衡的运动强度来完成一致的动作, 并能在时间的技巧上充分利用集体优势完成配合动作。

二、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通过身体素质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发展竞技健美操专项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各项运动素质。

身体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切高难度动作的完成都必须由各部分的力量素质作保障, 没有力量就没有难度动作, 更没有难度动作的创新。

2. 柔韧素质

柔韧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 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动作的完成质量。

3. 耐力素质

当今竞技健美操将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展, 难度动作分值的提高、操化动作的复杂化以及过渡连接的创新, 加上快节奏的音乐伴奏, 要想完成成套动作, 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力素质作基础。

4. 协调素质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调配合完成联系动作和战术活动的能力。

5. 速度训练

竞技健美操比赛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力量并按正确的技术要领, 动作过程要快, 定位和控制要明显。速度是由动作的频率、动作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来决定的, 训练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三、心理训练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 运动员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 自信心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种自信心是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以来建立的一种自我信任, 敢于挑战的竞技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 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运动员发自内心的激情才能使整套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引起观众和裁判的共鸣。

竞技能力 篇5

关键词 现代大众竞技 篮球 职业竞争能力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和最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现代大众竞技篮球,不仅具有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与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坚实基础意义,而且更具有突出的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

我们只所以称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这是因为:

(一)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奥运项目

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典型的奥运项目,而奥运项目,则是全世界最高级的通行文化。它的高级,体现在这种游戏的精神之伟大、难度之高和艺术性之强、健康意义之巨大,这都是为全世界所公认的。

因此,作为奥运项目的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

(二)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终身体育项目和市场体育项目

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是终身体育项目和市场体育项目。所谓“终身体育项目”,即是运动年龄跨度较大的体育项目,是现代体育教育最为重视的条件或内容。所谓“市场体育项目”,即是项目在场地器材占有与使用方面、在公众参与性方面具有社会市场和人气的体育项目。凡终身体育项目和市场体育项目,都会具有“一朝投入,广泛受益,终身受益”的突出特点,而凡能具备这一突出特点的项目,都是必将能够获得最佳体育教育教学效益的项目,亦即都是最佳体育项目。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就是这样的项目。

因此,作为市场体育和终身体育项目的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

(三)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既是奥运竞技的同时又是娱乐活动的项目

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既是奥运竞技的同时又是娱乐活动的项目。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再完好的项目,如果缺乏娱乐性,它也会变得不完好。因为,没有娱乐性,通常运动起来,人就总不会那么来劲,也总不会那么有热情,而不那么来劲不那么热情的运动是不可能产生最佳体育效果的,也是不利于坚持运动与持之以恒的。显然,存在着这种缺陷的项目,又怎么能成为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呢?我们必须明白:仅有娱乐而没有竞技的体育项目,没有刺激、没“劲儿”;而仅有竞技而没有娱乐的体育项目,“味儿”不全、枯燥(如田经运动);只有竞技和娱乐俱全的体育项目,才能完全称之为最佳体育项目。显然,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既是奥运竞技又同时是娱乐活动的项目的现代大众竞技篮球。

因此,作为既是奥运竞技的又同时是娱乐活动的项目的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

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无论怎么讲,最佳体育项目都更加要具有体育意义与作用。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最佳体育项目现代大众竞技篮球,无疑是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与职业竞争能力培养最具有基础意义的项目。

二、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具有突出的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作用

现代大众竞技篮球,不仅是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与职业竞争能力培养最具有基础意义的项目,而且更具有突出的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其活动的心智技能要求对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作用

职业竞争能力是要靠高标准要求的心智技能来支撑的,而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则是较小球要求更高的大球技能游戏,是要求心灵手巧和动作能力极高的、用手打的球要与巨人对抗、与超强敌人决战的竞争游戏。不仅如此,而现代大众竞技篮球,还是要求社会活动能力极高的团队斗智游戏(不需要小球个人英雄主义的,不是一招一式能够决胜的)。显然,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具有心智技能培养的作用,具有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其活动的理智行为要求对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作用

职业竞争能力是要靠有严格标准要求的理智行为习惯作保障的,而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则正是一种最具严格游戏特点的竞争活动,正是最符合“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要求的有序竞争活动,正是一种具有“操作准确性高、操作控制性强、操作组织性强、攻击目标毅力性强”特点的理智竞争活动。因此,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具有理智竞争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作用,具有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其频繁的社会竞争实践性对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作用

职业竞争能力是要靠频繁的社会竞争实践来锻造的,而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则正是日常群体性、对抗性最强的一种竞争实践活动。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参与的人数多、对手多,关于竞争的体验与认识,能够使参与者更加见多识广。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几乎是活动最方便、最经常的体育活动,只要打半场就有竞争,它的频繁的竞争的机制,是其他项目都难以相比的。因此,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具有频繁的社会竞争实践性,具有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把现代大众竞技篮球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点科目(特别在职业技术学院的男生中),应把现代大众竞技篮球作为现代大学的主流体育活动,应把现代大众竞技篮球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培训内容。并且,要进一步大力挖掘现代大众竞技篮球对职业竞争能力培养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2]谭华,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3(2):8-11.

[3]李鸿江.学校体能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

[4]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2.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地球模型 篇6

1 竞技能力理论模型的梳理

目前许多国内外运动训练学学者提出的结构模型,如“木桶理论模型”“积木理论模型”“双子理论模型”“皮球理论模型”等等,其中“木桶理论模型”明晰了竞技能力的各要素,突出短板对系统的影响,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积木理论模型”提出了“长板”对“短板”的补偿作用,说明了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但没有从本质上解释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趋势。“双子理论模型”[2]是田麦久博士融合了“木桶理论模型”和“积木理论模型”提出来的新理论模型,体现出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但该模型是封闭的,因此在训练实践中不易操作。“皮球理论理论”[3]不仅清晰地勾勒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体现了竞技能力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但没有明晰心理在竞技能力各要素中的作用。总之,现有的理论模型把竞技能力看成是“物体”,没有从模型中说明竞技能力的作用主体“人”的作用即心理的作用,只是在理论的阐述的过程中说明心理的重要性。

2 地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 . 1 地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系统是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要素的复合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其次,系统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最后,系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并与外界环境共存。从现实来看,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这三点,缺一不可,否则,系统不具有稳定性,遭到破坏就不能构成系统。同样竞技能力作为一个系统也必须满足这三点。首先,构成竞技能力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各要素共同构成竞技能力即各要素与竞技能力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关系;最后,竞技能力系统与外界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系统性特征。

2.1.2 运动心理学

在运动训练中由于运动训练内容的重复性、训练过程的程序性、训练环境的封闭性容易造成运动员精神疲劳促使运动员消极训练,因此需要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的训练。例如,运动员的“高原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运动动机、社会认知的归因、唤醒、焦虑以及运动中认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构建竞技能力模型应充分体现这一点。

2 . 2 地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地球理论模型”结合人体运动心理学特点,以竞技能力的组成部分为构造,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具有运动心理学、整体性、直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并遵循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地球模型,球体是具有一定形变并且由竞技能力各要素形成经纬线交织形成的,地球纬线是由竞技能力的四个要素组成,分别代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运动智能,地球经线主要是由心理组成,并通过地球的南、北极点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同时球体以南北两极为定点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调节双重作用形成的压力差推动球体旋转,规定地球自转逆时针方向为正(见图1)。

地球模型的特点是球体的形变可以表示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变化,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能力是通过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双重影响形成的。并且在球体表面直观形象地表现出心理训练贯穿于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运动智能的运用之中。该模型是开放的,地球通过两个南北极点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该模型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地球模型的构建,首先全面表述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趋势,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趋势。其次,地球模型的构造,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竞技能力结构,更有利于在运动训练过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内外因素,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的预判可以减少阻力,能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最后,该模型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强调心理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进而从另一方面说明竞技能力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简单的“物”。

2.3 地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地球模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运动心理学特征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竞技能力可分为两部分,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体、技、战和智;不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例如,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战术训练中的观察力以及记忆力的培养,在运动智能中技术和战术的选择时机及把握,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一直伴随着体、技、战、智的训练。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能力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的信息交流,在人的大脑进行信息的处理并通过运动员的自我调节来实现信息反馈,表现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等方面。

2.3.2 整体性

地球理论模型的球体是由竞技能力各要素构成的并且具有一定形变,通过南北极点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竞技能力各要素共同组成竞技能力,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过运动训练,使竞技能力不断发生变化,竞技能力的发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地球理论模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着重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的之间、整体的自我内部调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充分发掘运动员潜能,保持最佳的竞技能力状态。

2.3.3 直观性特征

地球理论模型能够清晰反映出影响竞技能力的内外因素。地球模型通过具有空间立体形态的球体来表述竞技能力;心理训练贯穿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同时心理也是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地球的经线和纬线精确的定位竞技能力,找出影响竞技能力的内外因素,并解决问题。在运动训练中通过这种定位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运动员训练状态以及原因,通过科学的推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下一步的运动训练方案和计划作出调整,使运动员尽快地调整过来,并积极投入到运动训练中,提高整体的竞技能力。

2.3.4 动态性特征

地球理论模型的动态性主要通过地球的旋转和内外压力所引起地球模型的形变来表现出来。用地球的旋转变化来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总的竞技能力以及所达到的竞技水平。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提高,则地球模型逆时针方向旋转,反之,地球模型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这种动态性还表现在竞技能力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上。所谓的外界环境(包括竞技环境、教练指导等因素)和自身调节的双重作用来影响竞技能力水平发挥,在一定范围内即自身承受范围,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地球模型形变量越大,即竞赛时可能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自身所承受的范围即超过模型的形变极限则模型遭到不可逆的损坏,具体表现是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见图2)。

3 结语

竞技能力发展的若干思考 篇7

1 竞技能力概念解读

1984年田麦久博士首次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进行了科学内涵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1986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2]。郑念军将竞技能力定义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3]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解释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4]。“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成熟,系统论相关理论不断向训练学理论的渗入,学者们从系统的观念对竞技能力系统进行了探讨,概念几经发展和变更,解释更加精练和准确,但其核心内涵是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在运动员的特殊实践活动中获取,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竞技能力的本质决定了竞技能力在运动员参与比赛和训练中所必备主观条件的唯一性,即在任何情况下,竞技能力的属性不会因为运动员在不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5]

2 竞技能力发展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较少,虽然有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竞技能力递进规律、发展的特征等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词检索,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面的文献仅有7篇,类似于衔接发展的文献4篇,如丁建伟曾运用协同理论对运动训练系统的衔接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明确提出运动训练系统衔接发展的学者,他认为“运动训练系统衔接发展可以理解为:在训练内部要素分工协作、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对运动训练系统的负熵控制,实现训练目标由低级向高级连贯发展的有机整体;运动训练衔接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单个训练目标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二是低目标向高目标的连贯、协调发展的态势”[6]。“邓运龙曾对运动素质、训练活动和竞技能力发展中的基本关系、递进要求与总体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项目、不同实力、不同阶段训练内容比例、负荷程度与主要要求以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的总体趋势”[7];“宋会君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支撑,系统分析了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8];“邓运龙对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9];孙景昭认为“随着训练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关于训练的相关知识日益由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由片面的、零散的、不太成熟的理论发展到全面的、系统的和更加成熟的理论”[10];吕中凡认为“运动过程中的弱链接现象主要由于运动链上各环节或环节内部出现的肌力不足、疲劳、损伤引起的部分环节相对薄弱的现象,运动过程中的动作不对称、代偿性动作、动作不稳定可以作为判定运动过程是否存在运动弱链接现象,加强专项力量、提高动作经济性、减少运动损伤是改善运动弱链接、加强动力链形成的竞技价值体现”[11];而非竞技能力发展的文献较多,杨加玲“运用系统学角度对体育活动的策划进行了探讨”[12];张蕊对核心力量进行研究认为发展核心力量应该“训练工作目标专项化”[13];“孙庆平就曾对竞技运动训练目标的概念与控制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竞技能力发展目标分为初始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目标增量两个部分,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控制与衔接”[14];李波认为“运动训练时间信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时间信息两类,并具体分析了两类时间信息的控制”[15];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对竞技能力发展的研究似乎只围绕在结构、要素等打转,研究钻进了一个死胡同;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的研究少之又少,也就成为当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关键,通过提出竞技能力衔接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不仅对于丰富运动训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竞技能力理论的实践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后续研究打开了一个缺口。

3 竞技能力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竞技能力一词的提出,引起了训练界对于竞技能力的热烈探讨,进一步充实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但是当前研究主要局限于竞技能力结构、特征、模型等的研究,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却少有研究,即没有专门文献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进行过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使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在某些方面与训练实践产生脱节,急需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3.1 当前竞技能力研究的局限性

竞技能力最早是由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Dietrich Harre)1977年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竞技能力和竞技准备;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明确提出了竞技能力的发展速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而在我国田麦久博士是最早使用竞技能力一词的学者。田麦久博士于1984年提出来的,自提出来以后,引起了热烈的探讨和研究,通过26年的演变,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以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竞技能力模型方面,主要代表有,李凯的合金理论;田麦久,刘大庆等的 “双子模型”[16];冯晓玲和李双军的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新木桶理论”模型[17]等。竞技能力特征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各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特征,如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18]等,还有就是从整体来概括竞技能力的特征,主要以向群为整体,如对抗性项群代表项目竞技能力特征的比较研究[19]等。虽然对于竞技能力的研究面较广,可是,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却很难找到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面的文献,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从而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没有关于竞技能力发展的文章,谈何理论指导,这也成为本论文撰写的难点。

3.2 竞技能力概念的不统一

关于竞技能力概念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自竞技能力被提出以来,在我国产生了诸多的概念解释,例如1986年过家兴等人对竞技能力概念定义为:“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四要素说”[2];1988年周西宽在《体育学》中提出了“竞技能力构成的七要素”说——机能、形态、素质、战术、技术、心理能力和智能 [20];1990年编写的《运动训练学》中将竞技能力的构成界定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六要素说;田麦久等人提出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三要素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五要素说以及郑念军等人提出的层次说,主要观点是“竞技能力的最高层次——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第二个层次——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第三个层次——身高、体重、胸围等诸多要素;依据不同层次,可以将竞技能力组成要素向下进一步细分下去,从上述对于竞技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当前对于竞技能力概念众说纷纭,这样不利于竞技能力科研的进一步发展”[21]。

3.3 竞技能力发展研究的不明确性

虽然学者们曾对竞技能力的发展进行过研究,但是其研究仅仅局限于竞技能力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律等,没有明确竞技能力发展的本质、方式,竞技能力发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竞技能力的发展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学者们尚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复。明确竞技能力发展的概念、本质、发展的方式以及实现竞技能力的发展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丰富竞技能力理论,更重要的在于将训练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 竞技能力衔接发展的提出

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归根结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使运动员初级竞技能力向高级竞技能力衔接发展的过程。运动训练、比赛都是为了使运动员达到优异成绩获得较好名次而进行的,我们都想选拔具有良好先天竞技潜力,进而通过科学训练,使运动员先天竞技能力与后天竞技能力协调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没有一个教练员敢说,某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已经达到了最大的潜力,不同教练员训练同一运动员其效果可能不同,是因为采用的训练方法、实施的负荷量等造成了运动员技、战、体、心理、智能的不同,从而造成了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的差异。

刘大庆[22]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也说明了“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运动员竞技能力出现的非衡性发展”,刘大庆在运动训练活动中的整体与细节问题思考同时指出:“训练活动的整体性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完整性特征,而细节是训练活动整体性的执行问题,整体与细节问题实质就是想法与做法问题。有好的想法没有好的做法不行,有好的做法没有大的指导方向也不行,进一步说就是竞技能力各部分发展的衔接性问题”。[23]

5 结束语

竞技能力 篇8

本系统软件可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以及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功能如下:

气质-神经类型测验

测试运动员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爆发力、恢复速度、稳定性、对新作业的适应能力、耐受力和坚持性等,从而进一步评价运动员进入竞技状态的速度、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于比赛的适应能力,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耐受力和坚持能力。

效能感(自信心)测验

通过对个人自我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个人应对不同比赛挑战、以及陌生比赛环境的总体自信心。

通过针对团队成员的集体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对于本人所属运动团队的总体能力和即将参加的比赛能力的判断。

POMS心境状态量表

测试和评价运动员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可以用于指导运动员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训练和比赛。

大五人格测验

测试运动员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负责性。从而评价运动员的:个体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性格的内外向;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合作意识、竞争观念、乐于助人的倾向性;对待训练、比赛是否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能否持之以恒。

八项测试指标

1.个性特征测试: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心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竞技能力 篇9

本系统软件可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以及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功能如下:

气质-神经类型测验

测试运动员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爆发力、恢复速度、稳定性、对新作业的适应能力、耐受力和坚持性等,从而进一步评价运动员进入竞技状态的速度、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于比赛的适应能力,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耐受力和坚持能力。

效能感(自信心)测验

通过对个人自我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个人应对不同比赛挑战、以及陌生比赛环境的总体自信心。

通过针对团队成员的集体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对于本人所属运动团队的总体能力和即将参加的比赛能力的判断。

POMS心境状态量表

测试和评价运动员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可以用于指导运动员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训练和比赛。

大五人格测验

测试运动员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负责性。从而评价运动员的:个体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性格的内外向: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合作意识、竞争观念、乐于助人的倾向性;对待训练、比赛是否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能否持之以恒。

八项测试指标

1.个性特征测试: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心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竞技能力 篇10

摘要:采用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科学分类的角度,分别从一阶分类和二阶分类层面讨论了竞技排球(室内)运动项目群特征,揭示了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和制胜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国家男、女排球队运动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排球;项目特征;核心竞技能力;制胜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65-03

众所周知,我国男子排球运动技术水平与世界一流运动队始终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我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优势地位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显然,无论从保持我国女子排球运动的优势地位,还是从提升我国男子排球运动技术水平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和制胜对策。

本文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科学分类的角度,首先对竞技排球所在的项目群——直接竞技类项目群及隔网竞技项目群特征和制胜规律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了竞技排球运动项目特征的基础上,进前揭示了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和制胜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排球运动技术水平提供训练学参考。

1研究方法

1.1专家调查法

2007年国家排球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举办高级排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期间,本文通过对来自14个省市56名高级排球教练员就竞技排球运动项目特征、高水平排球队核心竞技能力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估。

1.2数理统计法

本文通过对国家男子排球队2006年参加的12场共45局世界大赛的参赛录像和国家女子排球队2006年参加的17场61局世界大赛的参赛录像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了高水平排球队核心竞技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1.3系统分析法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从理论上揭示竞技排球运动项目特征、高水平排球队核心竞技能力。

2排球运动项目分类定位及项目群特征研究

2.1直接竞技类项目群及其竞技排球项目特征研究以竞技性质为分类标准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进行的分类方法,排球运动项目属于直接竞技类项目群(李宗浩,肖林鹏, 李军等2007年)。已有的研究表明,“直接竞技类项目群与间接竞技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群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攻防关系,这一本质区别又决定了竞技排球项目存在战术和战术意识要求;此外,攻防关系还决定了直接竞技类项目群既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动作提出规范性要求,也提出了抗干扰性要求[1]”。竞技排球项目对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作规范性要求是防止运动队非受迫性失误的保证;对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作抗(对方)干扰性要求是保证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不受对方干扰影响的保证。“存在攻防关系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群的比赛竞争过程复杂激烈,教练员可以也必须进行临场指挥[2]”。因此,竞技排球比赛更存在充分发挥教练员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竞技排球比赛充分发挥教练员作用的潜力空间巨大,比赛结果与教练员的作用关系密切。

攻防关系存在与否还决定了不同项目群竞技实力的不同。竞技排球比赛既包含绝对实力的竞技,更包含相对实力的竞技。

2.2隔网竞技类项目群及其竞技排球运动特点研究根据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技特征为二阶分类标准的方法,排球运动项目属于隔网竞技类项目(李宗浩,肖林鹏, 李军等2007年)。研究表明隔网竞技类同场对抗类运动项目群的比较特征如表1所示。隔网竞技类项目群既可以主动得分也可以被动得分这种比较特征说明竞技排球比赛己方失误也会失分,从而又决定了其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规范性要求高,加之其运动技动作不受对方身体接触性干扰,运动员触球次数少且时间短而又不能失误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排球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作基本功的重要性。实际上,所谓排球运动员基本功就是运动员技术动作规范性。竞技排球比赛结果相对客观性强的特点告诉我们竞技排球比赛胜负的主动权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研究表明竞技排球运动项目与其他隔网竞技类运动项目群的比较特征如表2所示。在隔网竞技项目群中,只有竞技排球运动项目是6人参与比赛的集体运动项目,其他运动项目仅有单人和双人。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战术类别包括单人、双人和多人集体战术,其战术的复杂程度必然高于隔网竞技类其他运动项目,且在隔网竞技类项目群中只有竞技排球运动项目对运动员提出了集体战术意识的要求。

由于竞技排球运动项目攻防竞争主要集中在网口,运动员网上绝对高度决定空中绝对优势,因此,运动队网上绝对高度成为排球比赛制胜的绝对优势。

3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心竞技能力研究

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一阶分类和二阶分类的角度,我们认识了竞技排球(室内)运动项目群特征和项目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系统分析,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心竞技能力。

3.1战术系统是高水平排球队的主导竞技能力“一般地讲,运动队战术系统是指一个运动队的运动员及全队的攻防战术体系。主要包括运动员的配置与组合、攻防阵型、攻防战术体系等。根据系统论可知,系统的功能既取决于系统的要素,又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当系统的要素确定之后,系统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对于集体攻防对抗项目,运动员就是系统的要素,而战术体系就相当于系统的结构。可见 ,战术系统顺乎逻辑地成为集体攻防对抗项目运动队的核心竞技能力。[3]”竞技排球运动项目也属于集体攻防对抗项目,因此,战术系统顺乎逻辑地成为高水平排球队的主导竞技能力。其战术系统的质量是通过战术质量反映出来。本文研究开发了高水平排球队集体战术质量所涵盖指标分为强攻、快攻、后排攻及二次攻4大项,每项又细分为6小项,共计24项指标共同构成了集体战术质量评价体系。同时,本研究对代表战术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排序(表3)。

需要指出的是, 本研究在进行战术质量统计时,是以本方组织进攻时对方是否形成有效拦网和拦防配合情况作为统计评价指标,而不是以实际进攻效果为判断依据。如:本方在组织进攻时,是看对方拦网及防守情况来评价其战术质量,而不是该次进攻是否被拦死、拦失或扣过。

防守战术质量是通过对方的进攻质量进行反映,比如造成对方无人拦网一方面说明本方进攻战术质量高,同时也说明对方防守战术质量低。

3.2规范的运动技术动作是高水平排球队基础竞技能力竞技排球运动项目相对于其他集体球类项目而言,运动技术动作的抗干扰性要求虽然不高,但是运动项目的失误即失分的特点决定了其技术动作的规范的重要性,没有过硬的运动技术动作,根本无法实现比赛目的。因此,运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是高水平排球队基础竞技能力。

本文重点研究了高水平排球队(不是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问题,首次提出了排球比赛中“运动队非受迫性失误”的概念,并相应开发了其所属8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另文详述)。运动队非受迫性失误是指排球比赛中,在并未受到对方特别有效攻击的情况下,全队最后一次击球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失分的情况。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国家男、女排球队的非受迫性失误与比赛成绩密切相关。

3.3二传运动员是高水平排球队关键竞技能力高水平排球队的战术系统固然重要,但是,运动队战术系统仅仅是其战术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比赛原则方案。比赛的胜负,关键取决于全队的战术行动。在瞬息万变、攻防转换的比赛过程中,场上局面层出不穷,既不以己方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依己方预先设计的方案转移,往往是背道而驰,这就要求二传运动员能够根据临场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战术。二传运动员能否根据临场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战术,取决于其战术意识水平和运动技术动作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二传才有可能将运动队的战术系统——运动队的主导竞技能力,转变为现实的竞技能力。某种意义上看,二传运动员是高水平排球队的灵魂。

3.4运动队文化是高水平排球队无形竞技能力战术系统、运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二传运动员的质量是构成高水平排球队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分,是运动队的有形竞技能力。高水平排球队的整体竞技能力还与“运动员态度、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群体压力及凝聚力等等无形要素有关,这些心理要素和思想要素共同构成了运动队文化。运动队文化虽然无形,但是其直接影响运动员行动和士气,直接影响运动队内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氛围。运动队的无形竞技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运动队的有形竞技能力。[4]” 同样,高水平排球队的有形竞技能力和无形竞技能力共同构成运动队的竞技能力。

3.5教练员是高水平排球队竞技能力重要组分“投射竞技类运动项目运动队的教练员x可以等于1,可以大于1,还可以小于1。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运动项目的教练员的作用趋于无穷。美国NBA篮球比赛中的智囊团就是很好的案例。可以讲,教练员是保证投射竞技类运动项目运动队整体竞技能力最大的必要条件,是运动队的隐性竞技能力。如果投射竞技类项目运动队的人数为n,那么,运动队的实际人数则为n+x,x是指教练员。[5]” 同样,高水平排球队的运动员也是教练员选拔的;上场运动员是教练员配置的;战术系统是教练员设计的;战术意识是教练员灌输的;临场换人是教练员安排的;赛程中是教练员指挥的(教练员在排球比赛中可以随时指挥运动队);运动队文化是教练员构建的,因此,高水平排球队的教练员是保证排球队整体竞技能力最大的必要条件,而且其不但是运动队的隐性竞技能力,而且比赛中就是运动队的竞技能力的重要组分。高水平排球队的有形竞技能力和无形竞技能力再加上教练员的作用才共同构成高水平排球队完整的竞技能力。

4高水平排球队的制胜对策研究

4.1造就宏观智能结构先进合理的教练员系统“选拔好教练员比选拔好运动员更重要。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队的成绩绝不是偶然的。必须承认教练员在本质上是智能结构,而且,教练员的宏观智能结构与微观智能结构同样重要。选拔优秀教练员及构建宏观智能结构合理的优秀教练员群体,是提高我国足球、篮球、曲棍球、水球、手球、冰球运动项目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5]”。选拔优秀教练员及构建宏观智能结构合理的优秀教练员群体同样是提高我国排球运动项目水平的重中之重。而国家男、女排球队当务之急是完善教练员群体的宏观智能结构,即借鉴美国NBA篮球比赛中的智囊团经验,提高临场统计诊断指挥系统的功能,实现国家男、女排球队的临场指挥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4.2高水平排球队同样应该重视运动员基本功训练研究表明,所有非受迫性失误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运动技术动作的不规范,高水平排球队(员)同样须要重视运动技术动作的基本功训练。抓好高水平排球队(员)运动技术动作的基本功不但是提高排球项目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减少非受迫性失误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进攻质量的必要条件。

4.3提高二传质量是高水平排球队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任务二传运动员在高水平排球队的灵魂作用,决定了其在高水平排球队的地位。因此,选拔和培养优秀二传运动员是高水平排球队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任务。同时,非二传运动员能够根据临场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战术并完成高质量的二传问题已经提到高水平排球队训练日程。

4.4提高高水平排球队空中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选拔和培养高大运动员及其提高运动员弹跳力是争取高水平排球队空中绝对优势的有效途径;提高全队战术质量是创造高水平排球队空中相对优势的有效途径。高水平排球队空中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4.5构建高水平排球队先进的战术系统和先进的文化系统高水平排球队是集团作战,构建先进运动队文化系统与构建先进的战术系统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先进的战术系统是保证高水平排球队整体竞技能力的最大化硬件,而运动队文化是决定高水平排球队整体竞技能力的最大化的软件。

4.6完善高水平排球队科学训练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提高运动员科技文化素质是构建先进运动队文化,提高运动员战术意识和改善运动员心理的有效途径。可以讲,提高排球运动员科技文化素质是高水平排球队科学训练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完善高水平排球队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上述对策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集体同场对抗类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群特征、核心竞技能力及其制胜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148-150.

[2] 李宗浩,肖林鹏,杨晓晨,等.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分类及其项目群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6):461-463.

[3] 李宗浩,肖林鹏,李军,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分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20-21.

[4] 李宗浩,王健.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14.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篇11

1. 竞技能力的概念

根据最新资料, 国家对竞技能力的定义表述为: 竞技能力即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对新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综合能力的象征, 它体现在运动员的各种组成要素上, 包括心、技、体、智等。

2. 竞技能力系统的界定

竞技能力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 它是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的表现。因此, 竞技能力应该包括一个合理的系统, 在该系统中, 将影响竞技能力的各个要素都罗列其中, 并且将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联系都作出明确的标志。

二、竞技表现的研究综述

1. 竞技表现的概念

针对竞技表现, 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学者对它进行过明确的定义: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主要包括技能的表现、技能的水平等。

2. 竞技表现的研究及问题分析

从当前笔者所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 对竞技表现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对运动的极值、运动的极限的分析上。而这些极值、极限在数学领域里, 都拥有自身的概念与公式, 是十分科学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其实也经常遇到一些极值问题, 下面, 将举例来解释极值与极限的关系, 也希望通过这一例子帮助大家理解竞技表现极值。

函数y = ( lnx) /x, 极大点是: A ( e, 1 /e ) , 极限是: LIMx→+∞ ( lnx) /x=0和LIMx→+0 ( lnx) /x= -∞。

极值: 设x0是多元函数y =f ( x) 上的一个点, 其中x = ( x1, x2, …xN) , 如果存在一个正数£, 使得x0的£领域仍属于y = f ( x) 的定义域, 并对这一领域中的一切x, 都有f ( x)

极限: 对于在a点附近的定义函数f ( x) , 不管给出何种整数, 总是会出现一个正数£, 使得对于a的£领域中一切异于a的x, 均有f ( x) -A<£, 其中A是一个常 数, 则把常数A叫作函数f ( x) 当x趋于a时的极限。记作LIMx→+af ( x ) = A, 或f ( x ) →A ( 当x→a时) 。

在多数描述体育的文献中所讲到的极限问题, 总是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相关。若在这些方面真有极限, 那对极限的概念就再次需要人们不断探究了。

在竞技比赛中, 影响队员最终发挥的条件可以转化为上述数学中影响最终极值的条件, 例如将比赛场地的环境因素, 对手经常采用的战术、技能, 运动员自身存在的缺点、特长等转化为具体的数值, 再将这些数值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 就能将比赛中抽象的条件转化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的因素展现在运动员的眼前。最后将这些具体化的因素转化为数学模型, 只要形成了客观的数学模型, 就能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将即将比赛的外界条件转化为数值注入模型中, 最终制订出一个科学有效的作战方案帮助其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通过上述对竞技表现的论述, 之前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在由竞技能力衍生的竞技系统中, 对竞技表现的概述还比较粗浅, 缺乏对竞技表现的相关领域研究。2在对竞技能力的评估过程中, 所采用的数据, 由于收集过程的简单化、不科学化, 导致评估的效果不够精准, 不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3在对竞技表现的研究中, 缺乏对个人因素影响的研究, 缺少个性化分析。4相关研究均以评价作为终点, 未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竞技能力和竞技表现的相关性还有待深入研究、完善和实践的验证, 而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是运动训练中竞技能力这一主题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点。

摘要:古往今来, 不乏有许多的足球训练者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探究, 也不乏在这些分析探究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本文针对这些优秀的成果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加以论述, 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训练思路。

关键词:竞技能力,结构,竞技表现

参考文献

[1]程勇民, 许伟民.竞技能力、竞技能力结构及其项群划分——传统训练学理论的不足与完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5) .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手册》下一篇: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