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竞技体育

2024-05-21

非竞技体育(精选12篇)

非竞技体育 篇1

摘要:通过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了解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 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运动损伤的性质, 并对急性损伤的处理方法、预防运损伤的措施与手段作了探索。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损伤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为课外体育锻炼, 作为体育课的延伸,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 但是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次数的增加, 无疑使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受伤的几率也相应增加。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 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贯彻“健康第一”的运动思想, 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一、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从发生损伤的部位来看, 四肢的损伤率较高, 皮肤的损伤率次之, 损伤主要原因为与器械的摩擦以及与他人的身体接触, 在四肢发生运动损伤时下肢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为踝关节的扭伤, 这是由于大多数运动项目由下肢发起, 最后以下肢的制动结束, 以及踝关节特殊的生理结构, 场地不平整和对抗等原因造成。躯干部位损伤率最低, 与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特点和参加体育锻炼时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为皮肤, 其次为踝关节扭伤, 男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较多, 而且损伤的程度和频率远大于女生, 这于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强的项目有关。

二、运动损伤的项目分析

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项目为篮球和足球, 以男生为主。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时参加的体育项目以对抗性小, 身体接触少的项目为主, 如乒乓球、羽毛球, 所以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性质较轻, 次数较少。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无运动损伤发生, 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极少参加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在男生中除篮球和足球外发生运动损伤较多的一个项目是健身房的器械练习, 由于他们急于练就发达的肌肉盲目的加大练习强度尤其喜欢练习腹肌, 而又不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最终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思想因素

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 尤其进行同场对抗性技术类运动项目时, 如篮球、足球由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容易引起情绪过分激动, 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出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

许多学生在锻炼中都是见篮球就抢, 见足球就踢, 准备活动早已抛入脑后。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剧烈的运动状态, 机体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增加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 从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技术动作不正确

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 而体育竞技项目不仅在于竞技性, 也在于动作的合理性和节能性。学生在锻炼时盲目的模仿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 而忽视基本动作技术的练习易导致运动损伤, 所以在体育锻炼时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 即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动作练习最后形成动作自动化。

4、场地、器材因素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 场地、器材不良, 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单一, 现有场地没有完全利用, 部分场地过于拥挤, 学生又缺乏防范意识是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5、动作粗野

动作粗野是造成运动损伤是直接的原因, 且受伤的程度不可估模。由于课外体育锻炼没有专门的组织者, 没有规则的约束, 多为自发性的, 易发生此类损伤。

6、身体素质差

有些学生没有客观的评价自身的身体素质, 在锻炼时不注重基础动作的练习常常模仿电视中体育明星的动作以及和他人的身体对抗, 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锻炼目标反而造成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7、意外

许多运动发生对抗、损伤是难免的, 如篮球中起跳频繁, 在空中与他人碰撞失去平衡或落地踩到他人脚上, 足球中的头球两名队员相撞, 以及其他项目器械的意外脱手等都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8、忽视放松练习

良好的放松是身体技能水平增强的基础, 运动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如果没有及时势放松而处于较长时间的酸痛, 导致肌肉的弹性下降, 逐渐发展到慢性软组织损伤。

四、处理方法

损伤的性质主要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和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如肌肉拉伤、挫伤属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皮肤擦伤属于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应按其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处理, 合理的处理有赖于正确的诊断。

1、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在损伤的即刻, 伤部尚未肿胀, 由于反射性的肌肉松弛与感觉神经的传导暂停, 痛感较轻, 易被忽视, 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所以损伤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

早期:伤后24小时—48小时内, 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以上操作在损伤发生后即刻进行, 有止血、镇痛、防肿、制动的作用。

中期:伤后24小时—48小时后, 用热敷、按摩药物等方法, 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进新陈代谢、促进淤血的吸收的作用。

后期:损伤基本修复, 肿胀消失, 主要用按摩、理疗、恢复性锻炼。

2、皮肤擦伤

皮肤擦伤应属于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首先要用药水消毒, 关节出发生皮肤人擦伤要用收敛性弱的药水消毒, 如红药水。面部发生皮肤擦伤要用色素沉着弱的药水消毒, 如红药水。其他部位均可用紫药水消毒, 消毒时应从伤口的中心环行向外扩散。

五、结论

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参加的项目比较单一, 时间比较集中, 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 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发生运动损伤最多性质最严重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保护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维护,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扩建体育场地;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加强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了解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 损伤的性质, 曾发生损伤的项目以及学生对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分析, 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振东, 司甘旦.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对策——对昌吉学院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 2006.

[2]李浙斌.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及相应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郑伟楗.对航专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内江科技, 2006.

非竞技体育 篇2

2.1.1健身娱乐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致使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人们自我健身的意识和健身娱乐的需求也显著增强。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健身项目也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校中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等,在满足娱乐的同时也增进了身心健康。

2.1.2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满足首先体现在个人追求上,为进一步的自我实现提供可能。每个人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服装偏好不一,鲜明地显现出个人的运动风格以及价值取向。其次,大学生的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表现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上。从某方面上来讲,体育本身就是运动者对自我无限挑战的一种方试,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正是人们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流行的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越野、蹦极等,这些体育项目在人们运动的同时磨炼了意志,增强了信心。

2.1.3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彼此了解的互动方式,良好的社会交往为个体的社会需求提供可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以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社会交往与互动,满足在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求的可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外部因素

2.2.1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

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与现有体育设施、器材比例的不协调,造成师生人均场地活动面积和器材不足,直接阻碍了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活动中的娱乐项目和形式的现代化,与现有场地、器材单一、陈旧的矛盾日益严重;加之一些“冷门”运动场地的闲置和“热门”场地的损坏,造成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的严重性减少。

2.2.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体育是在校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一般来说,其体育健康知识水平的深浅、运动水平的高低与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研究显示,实践中有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缺少正确、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这无疑对他们体育锻炼习惯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一定的阻碍。相对而言大多高校采用的以传统的专项技术知识教授为主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缺乏体育理论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不利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2.3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体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校内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织和管理制度、体育场地、设施以及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等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长期受到积极乐观的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就会使人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定势,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行为逐渐趋向于周围人群,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类似群体。在体育群体的带动下,养成并内化为自己的`体育锻炼习惯。

2.2.4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习就业压力、网络因素等,是除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因素和学校体育文化因素之外的又一重要方面。在社会其他影响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家族体育锻炼的历史、在子女健康方面的意识以及投资力度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养成策略分析

3.1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离不开体育锻炼,通过一定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可以让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应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培养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便利条件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其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3.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做到心有所想,身有所动。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运动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快感,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促进自我完善。

3.3加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良好体育技能的掌握。高校体育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体能和形成习惯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基本技术、技能,促使其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3.4指导并帮助非体专业大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

(1)在学生了解身体锻炼、卫生保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的基础知识,做到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缓解运动性疲劳。(2)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心理特点,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案。(3)在学生反复训练的同时,经常督促检查并根据其完成计划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使计划不断优化与完善。

3.5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居住在校园中,因此深受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上体育课、在校园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为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培养其自信心和竞争的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各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作用,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不断发展与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体育文化活动。在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器材、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活动需要。

3.6充分建设、规划、利用体育场馆

促进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学校体育工作者及体育教育局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人数、兴趣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扩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体育场所和设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增加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想法设法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如定期免费开放等,使体育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学生服务,服务学生。

4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从提高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着手,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健身锻炼计划,注意体育锻炼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隽,李晓武,郭晓军.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动机[J].中国科技信息,(23):207-209.

[2]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3):87-94.

[3]武瑞思.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途径与方法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报,(5):158-160,167.

[4]王红光.德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运动,2015(16):69,82.

[5]臧志超.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新南非体育政策发展初探 篇3

关键词:新南非体育政策发展问题

1.体育已成为新南非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非早期的申办和主办活动,以及不断的尝试使得南非在2004年获得了举办2010年足球世界杯赛的举办权,这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杯足球赛举办权的非洲国家。在此尝试剖析南非关于重大体育赛事外交政策战略,探讨关于重大体育赛事和对内对外政策的形成机制,以及国内政策受到一国更为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影响的形成机制。国家内部政策和体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南非政府通过在重大体育赛事将这些问题延伸到国际舞台上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内部社会问题的政策观点。南非政府试图影响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观察重大体育赛事的方式,尤其是南非政府尝试将体育赛事作为其重点外交方式。

南非体育赛事有泛非倾向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南非国内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体育、国家政治以及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并对发展中国家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经验,以进一步理解发展中国家怎样坚持不懈地在国内举办各种公关活动来争取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权的竞争,这些公关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民间力量,以及体育对民众所产生的情感思潮,从而来支撑国家所做出的努力。职业球队的明星球员一旦失去了自己在球队中的地位就得承受得住巨大的失落,反而从长远来看那些留在小城市为知名度较小的球队踢球的球员日子过得更好。虽然薪水低,但是毕竟踢球不是全职工作。所以,他们留有时间可以做其他的兼职工作,而这些兼职工作说不定可以在球员退役后成为他们的全职工作。

此外一些非洲国家还认为南非想要通过重大体育赛事来达到其外交目的。在举办体育赛事中,南非的国家利益与国内的一些企业和体育管理者联系紧密,都是为了赢得申办权从而追求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许多申办活动都紧紧围绕南非和非洲大陆这一主题,南非想要利用申办活动参与到国际舞台中去,一直强调重大体育赛事有助于社会发展,以进一步推动非洲大陆的和平发展。南非将体育赛事作为外交活动的一种手段工具,既带来了积极效果,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想要为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造势,南非就需要明白所处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南非将要举办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怎么利用好这些环境来促使赛事的成功举办。

2.体育的国际关系变化带来了体育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重大体育赛事中商业价值的增长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它使得世界上主要的体育联盟受人瞩目,比如说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这些机构在国家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甚至有时候还有支配一国政治经济政策的权力。此外,在国际体育联盟中各国相互竞争举办权,相互间协商交涉,这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延伸,反映了各国的立场、实力以及国家冲突。最近一次申办世界杯国家间的竞争可以说明上述观点,这场竞争长达6年之久,第一次是南非与德国之间的竞争(2006年世界杯),接下来是非洲其他国家(主要是摩洛哥)与南非之间竞争举办2010年世界杯。南非申办两次世界杯的口号都集中于宣传非洲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当然这一口号为南非赢得了成功,但是也为这个国家在非洲大陆上的外交制造了挑战。发展中国家申办重大赛事或者支持其他国家申办重大赛事受到了资金、投资以及贸易中利益的驱使。在2006年申办的最后投票环节,南非媒体中一个臭名昭著的报道就是在投票之前美国克莱斯特公司、德国汽车公司与韩国现代公司签署了一个重要的贸易协议,足联中的亚洲联盟为德国投了票而不是其他四个候选国。

尽管这个例子举得有些极端,但是在足联或者奥运会委员会这些机构中(在公众的压力下,这些机构目前已经开始改变其投票规则来防止类似已经存在很久的潜规则现象),这样的摇摆投票会对这些机构的审议带来影响已经成为这些机构组织中存在的特有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机构作为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玩家的权威性。国家政府同样也越来越意识到参与申办重大体育赛事在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政治目标中的重要性。申辦体育赛事可以使一个国家实现多个目标,例如增强国际影响力或者向国际社会传达国家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越来越多的世界不发达国家申办举办世界重大赛事的尝试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做作的行为,虽然这些国家自嘲说他们是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有限的目的,以此来增加一国的国家地位、实施外交谋略或者进行国家的自我营销。

参考文献:

[1]黄璐.NBA停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28 (1):1-5.

[2]黄璐.博斯曼法案的国际政治经济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392-395.

[3]周小英.论国际奥委会的法律地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1):20-22.

[4]黄璐.《体育政治经济学》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5): 22-24.

[5]黄璐.国际公平竞争委员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4.

[6]黄璐.伦敦奥运会有关公平竞争的案例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5):31-35.

[7]黄璐.动了谁的“奶酪”?——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评论[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6-9.

非竞技体育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 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

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

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

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 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

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 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

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

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 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

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发现(表7):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 球类 、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 %、8.4%、12.2%、 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

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

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

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

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 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

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

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

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 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 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

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

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

3.2.1体育教师在教学、课外辅导等日常工作的中,应注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传授,建立“健康第一”,“以生为本” 的理念,积极开展 “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2.2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俱乐部、协会与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俱乐部、协会、讲座等形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动机,余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

3.2.3学校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的布局应通盘考虑,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建议学校延长体育馆的开放时间,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非竞技体育 篇5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我县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切实做好《非遗法》的贯彻实施,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项目众多。在文化部划分的14个遗产项目类别中,XX就占了大部分。为挖掘、整理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XX县委、县政府从20XX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于20XX成立了我县的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XX年我局按照“三区人才计划”文件要求,招聘了陈泽开、胡良伟、岳静柔、王梦西4位非遗工作者,在非遗中心负责开展“非遗”日常保护及档案管理工作。

常年依托“文化遗产日”、“大寨苗族踩山节”、“箭竹苗族风情节”、“石屏彝族火把节”、“双沙菜花节”等传统节庆,广泛开展非遗项目宣传展示,通过宣传展板展示,向广大群众发放了《非遗法》宣传资料,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知识。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遗法》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从孩子抓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扭转观念的切入点,在孩子们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不断强化中华文化的根基。20XX年1月,《XX花灯进校校园知识读本》进入全县中小学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占楷、谢建刚现场教学。

通过在电视台、XX郎网、XX微生活、XX酒街街道、太平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宣传咨询台,发放资料等方式,宣传《非遗法》及相关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展示XX县近年非遗保护成果。

XX县民族杂居地,文化资源非富,非遗项目较多。为更好地将XX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我县即将成立XX县非遗保护协会,制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首先是对传承人明确职责与义务。

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进行实施及监管办法,即:与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了《履行义务承诺书》。

在全县考察确定了5位XX花灯优秀代表型传承人,每年给予8000元∕人补助,按照《XX花灯传习活动考核细则表》对传承人的开展传习、展演等活动进行考核和具体发放传承人补助经费。

我县自启动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县级非遗项目40余项,其中《XX郎酒酿造传统技艺》、《XX花灯》分别被列入第二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名录,《XX苗族舞蹈》、《黄家扬琴》、《苗族踩山节》已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占全县非遗项目的1∕2;拥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人4人,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人;依托“XX花灯”民间文化元素,XX县已成功入选“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对各级非遗项目建立了相对应的保护措施。对项目的技艺、传承人及相关文字、录音、录像资料,相关器具、制品等建立了完整档案。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情况。

XX年编印出版了《XX花灯》,XX年编印出版了《XX苗族婚姻礼词》,20XX年编印出版了《XX方言的古音韵保留》,20XX年编印出版了《苗汉读本》、《彝汉读本》,20XX年编印出版了《非遗进校园XX花灯知识读本》。20XX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XX县非遗传统文化XX花灯与小学艺术教育整合综合实践研究》在XX一小开题,《XX花灯文化审美分析及传承与发展研究》、《XX花灯申遗之路》等论文公开发表;20XX年,《XX花灯丛书》、《黄家扬琴》理论专著编写工作已启动。

鼓励扶持XX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姚占楷成立XX县姚家班花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县城建立300平方米花灯传习所,展出XX花灯的发展史、灯饰、乐器、角色、装扮、花灯普及和发展成果等,成为XX人文丰富而生动的标记性符号。

在全县选取XX一小、永乐中学、石屏中学、XX镇中学、马蹄中学、马蹄小学6所示范学校,开展《XX花灯知识读本》进课堂、进校园活动,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宣传做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XX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运动品牌的“非体育营销”模式 篇6

体育营销与非体育营销

体育营销。体育营销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借助赞助、冠名等手段,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其健康的内涵、向上的精神、竞技与娱乐兼备的形式为全社会所崇尚。但体育营销的资源有限、费用很高,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获得赞助资格。体育营销有三种基本形式,赛事赞助、现场广告和特许商品。为了保证赞助商的利益,许多赛事都设计了排他性条款,限定赞助商的总数量和每个行业的入围企业数量。无论是奥运会、世界杯还是欧洲杯、亚运会以及各种引人关注的体育赛事,从广告资源到地面配合,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

非体育营销。非体育营销就是没有取得体育营销资格的企业,在不违反竞争规则的前提下,借助与体育赛事相关联的元素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市场营销活动。一些非奥运赞助商成功运用“非奥运营销”策略,大大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产品销量,甚至超过某些直接赞助商。奥运史上,百事可乐和耐克公司就曾创造出许多出色的战例。北京2008年奥运期间,知晓率最高的是作为非奥运赞助商的李宁,高达32.1%,比官方合作伙伴阿迪达斯的提及率高出两倍以上。

非体育营销的形式

赞助直播媒体。虽然非赞助企业不能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商业开发计划,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不能前往现场观看比赛,而是要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了解比赛的情况。非赞助企业如果可以赞助拥有赛事转播权的电视台等专有媒体,必能取得不俗的效果。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本土企业李宁公司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订协议——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在北京奥运期间,观众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李宁的Logo就会映入观众眼帘。这次颇具创意的营销方案,十分巧妙地躲过了“奥运知识产权”壁垒,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品牌传播目标。

赞助明星运动员。签约明星作为企业形象代言人已经成为一种使用广泛的营销手段。但是,知名体育明星往往已经成为广告界的宠儿,代言费用相对较高,这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依然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企业还应该挖掘有潜力的“明日之星”。

雅典奥运会前,耐克押宝于刘翔,并专门为他做一双耐克跑鞋,结果胜出了穿阿迪达斯跑鞋的对手,耐克的风头自然胜过本是奥运会TOP赞助商的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也充分展现了大牌公司高超的操作水平,以长线投资的方式选择了刘翔,要知道,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后的代言费超过了200万。

赞助明星运动队。体育运动的传播资源极其丰富,不能直接赞助赛事还可以赞助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企业应重点关注上届冠军队,或者本届的种子冠军队。由于夺冠的运动队在赛事期间会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所以这些赞助活动往往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北京奥运赛场上,中国28个大项中的22支代表队都身着带有耐克标志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参赛,这就使得耐克的标志在电视中频频转播。不仅如此,耐克还与包括篮球、游泳、举重、拳击、田径等20多家运动队签署了赞助协议。2008年,李宁除了赞助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和记者服装外,同时,还赞助了众多热门夺冠球队:跳水、体操、阿根廷男篮等。鸿星尔克还赞助了颇受中国人关注的朝鲜代表团(朝鲜代表队在乒乓球、举重等项目上是中国队的强劲对手)。

赛场周边户外活动与户外广告。赛场周边是赛事观众、运动员和媒体记者必经之地,同时也经常有媒体曝光的机会。因此,在赛场周边做户外活动与发布广告,往往能收到极佳的宣传效果。

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举办的冬季奥运会期间,联邦快递在阿尔贝维尔市竖起了大量的广告牌,并且通过媒体进行了高密度的广告轰炸。这使得61%的观众认为联邦快递公司是指定的赞助商,而其真正的赞助商美国邮递服务公司(仅有13%的观众认为它是赞助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柯达是当时的奥运赞助商,但富士却另辟蹊径,它在主新闻中心外面免费分发和冲洗富士胶卷,这使许多人以为富士就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

事件营销。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快速反应,抓住突发事件,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各方的关注。在奥运会这个平台上突发事件带来的关注度就成了各企业梦寐以求的机会。

2008年8月18日,刘翔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因伤退赛结束了北京奥运会征程,令与其签约的国际、国内品牌措手不及。当其他企业为如何进行品牌推广犹豫不决时,耐克抓住了世人关注的刘翔因伤退赛热点,及时将之确定为广告传播点。仅仅用了1天时间,对原有的广告文案进行剪辑处理,推出了引发社会公众共鸣的特别公关广告,淡化刘翔退赛所带来的风险。企业还与腾讯合作设立了“QQ爱墙(Nike品牌墙)——祝福刘翔”,一经推出,立即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

非体育营销的创新策略

理念营销——从体育精神出发。企业体育营销的最高层次是实现企业品牌形象与体育精神的契合,使企业品牌“精神化”,以此来深化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夯实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梦娜袜业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赞助商,给行业老大浪莎带来了极大威胁。浪莎集团经过一次次的改革和创新,“更全、更好、更舒适”的“浪莎红”概念就此登场,成功地将浪莎内衣的奥运精神传递给消费者,提升了企业品牌价值。在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的三角轮胎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专题栏目《中国骄傲》中频繁投放擦边球广告,这则结合“中国骄傲”设计的广告创意,借助奥运点燃的爱国情绪,使三角轮胎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概念营销——从运动概念出发。运动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资源,通过体育赛事,运动资源被迅速放大。市场上众多的品牌,不管它与运动是否有关系,都在以运动为形象载体。

红塔山要表达“山高人为峰”的品牌内涵,采用了“登山运动”作为运动载体,把自己的品牌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嘉士伯啤酒一直以来,就是以足球作为品牌符号;近年出现的莱茵阳光木地板,不仅把运动作为符号,甚至还推出一个概念叫“运动地板”;奥运期间,有的企业制作

一些“让我们运动起来”的公益广告片不同凡响,安利公司组织的“全民健身跑”活动更加引人注目。

公关活动营销——从消费者出发。体育赛事的主角是运动员,但运动的主角是消费者,企业营销的对象也是消费者。面对空前泛滥、缺乏创新的体育营销,能够震撼消费者心灵,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是直接切合消费者利益的公关活动。

雪花啤酒的广告主角就是选择的观众,广告片中,一群激情高涨的男人在为奥运而欢呼喝彩,这让目标消费群感到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在伊俐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乳品供应商后,蒙牛在2006年主办的“蒙牛城市之间,激情08,现在出发”全国80个城市全民健身的体育海选活动是体育界的“超级女声”,也成为娱乐体育和全民体育十分成功的典范。百事可乐不是奥运会的赞助商,2007年5月,百事推出的“百事我创,我要上罐”网络选秀活动;9月推出一款红色包装——“中国队百事纪念罐”,罐子上印有中国体育明星和从前期活动中选拔出来的21位草根明星的头像;2008年1月正式宣布全面启动2008年“爱中国”计划;2008年3月,“舞动中国”百事草根体育活动在上海启动,尽管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采取了不同策略,但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奥运营销。

关联营销——从赛事出发。体育赛事期间,赛事是最大的新闻事件,非赞助企业的广告活动可以通过运用消费者在赛事背景下所熟悉的理念或标识,引发消费者的“赛事联想”,使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与奥运会产生联系,产生传播效果。

非竞技体育 篇7

灵敏素质是人体各系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学习动作所协同配合的综合表现能力。良好的灵敏素质不仅能加大动作幅度、增加动作美感,使随意支配能力更加精确、流畅、轻松、协调,而且能加速动作掌握进度,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能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预防肌肉劳损、减少运动损伤,因而在体育运动中重视灵敏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表明: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人们对这些素质的重视远远赶不上对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的重视。本文以上饶师院体育专业学生60人(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38人;2008级社会体育专业22人)、非体育专业学生50人,共110人为研究对象(见表1)。

实验法采用立卧撑、十字跳和反复跨跳三个实验相结合。

反复跨跳:主要测全身灵敏性和协调性。测试方法:先在平地上画一条中线,中线两侧画两条平行线,此平行线距中线的距离为120厘米。受试者两脚跨中线站立,膝微屈,听到开始口令后,向右横跨右侧线,然后向左跨中线;在向左侧跨左侧线,再向右跨中线,如此循环往复。记录10秒横跨过线的次数,每跨过一条线得一分,一次往返横跨得4分。横跨不过线不得分。测两次,记其中最好成绩。得分越多,说明灵敏性越好。

十字跳测验:主要测变换方向跳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测试方法:先在平地上画两条相互垂直的交叉线,并标明1234区,受试者听到口令后,由交叉点以双脚跳入1区,并连续跳入2,3,4区,再跳回1区,连续10秒钟,记录次数,每次得一分。每跳错一次(例如错跳、踩线、双脚不同时起跳或落地)扣0.5分,受试者应意外事故中断动作或特殊原因影响成绩时,允许重测一次,得分越高说明灵活性越好。

立卧撑:主要测评迅速、准确、协调的变换身体姿势的能力。测试方法:先在室内或室外找一块平坦的地面,受试者取立正姿势,听到开始口令后,双手在脚尖前扶地成蹲撑,双脚向后伸直成俯撑,在收腿成蹲撑,然后还原成立正姿势,即为完成一次动作。连续做十秒钟,记录合格动作次数。也可将一个完整动作分解为蹲撑、俯撑、还原成蹲撑、还原成立正姿势四个动作,各计1分共4分。分数越高者说明其灵敏性和协调性越强。

2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灵敏素质的对比

从表2可见,体育专业男生立卧撑,十字跳和反复跨跳等各项指标成绩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十字跳和反复跨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立卧撑无显著性意义。

注:n表示人数,x表示平均数,s表示标准差,而*表示P<0.05,**表示P<0.01。

从表3可见,体育专业女生各项指标的成绩都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都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尤其是立卧撑和反复跨跳差异异常显著(P<0.001)。

注:n表示人数,x表示平均数,s表示标准差,而**表示P<0.01,***表示P<0.001。

从表4可见,体育专业学生十字跳,反复跨跳和立卧撑成绩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其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尤其是十字跳和反复跨跳差异达到2—4分左右,t检验呈显著性(P<0.001)。

注:n表示人数,x表示平均数,s表示标准差,而*表示P<0.05,***表示P<0.001。

从表5可见,在无组别所有男生各项灵敏素质指标的成绩优于女生,且在立卧撑和反复跨跳的指标中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十字跳无显著意义。

注:n表示人数,x表示平均数,s表示标准差,而***表示P<0.001。

由上表可见,在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各项灵敏素质指标的比较中,体育专业各项指标的成绩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的,但在体育与非体育男生立卧撑的比较中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灵敏素质存在差异,体育专业优于非体育专业。在男生与女生各项灵敏素质指标的比较中,除了十字跳在这一阶段无显著性意义,反复跨跳和立卧撑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生灵敏素质优于女生。

3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灵敏素质的分析

3.1 体育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事体育运动者比不从事体育运动者反应要快得多,体育专业由于体育专业的要求和目标与在校专业学习和训练任务及基础理论学时比例有关,体现体育运动实践活动多灵敏素质较强的特点,对于非体育专业虽然也有些爱好体育运动人数较多,也不可否认他们在和实践的人数也不少,但从整体对比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灵敏素质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的比较中都存在显著差异性,男生明显强于女生的。

3.2 人体生理学角度分析

灵敏素质主要依靠的是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肌肉力量、爆发力以及协调能力等,是由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可塑性和灵活性所决定的。而立卧撑主要是依靠上下肢的爆发力和变换身体姿势的能力;十字跳测验主要跟下肢爆发力、控制身体的灵活性及变换方向的能力有关;反复横跨则要靠全身灵敏性和协调性左右位移及重心的变换。体育专业学生要求和目标与在校专业学习和训练任务及基础理论学时比例有关,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要求以及运动时间比非体育专业的要长许多,运动项目和内容也比非体育专业的要多,因此在接受一个同样的体育动作时,体育专业在已有的运动技能基础上,能较快的掌握动作,不论动作有多么难做,总是在已有动作近似结构的基础上组成的,所以反应快,接受能力强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肌肉和爆发力是由长期锻炼而形成的,明显强于非体育专业的。

3.3 体育锻炼情况

体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有过几年或从小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而长期的训练为他们打好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这些都是他们拥有良好灵敏素质的基础。而非体育专业学生一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2节,除了上课的时间外大多数没有或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基础差,这些都是导致灵敏素质等各项素质都差于体育专业的原因。而男生与女生的生理机能不同,在力量,爆发力,反应速度,位移速度都要高于女生,在运动方面就会强于女生,在相同运动量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到疲劳,所以总体上男生的灵敏素质是优于女生的。因此,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灵敏素质。

3.4 体型方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体型也影响灵敏性,高瘦、肥胖和梨型体型的人往往缺乏灵敏性。因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而身体素质差,又没有热量消耗,形成脂肪在体内堆积,从而有一些的体脂肪含量过多形成肥胖,导致无法进行或完成较复杂的运动项目,甚至讨厌运动,其灵敏素质下降也是必然的。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每天有专业课,而且各种比赛训练都多,这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防止肥胖,其灵敏素质明显就强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男生与女生的身体形态比较更明显,男生偏重于瘦体重,体格的生长,女生偏重于脂肪的增长来形成姣好的身体曲线,所以在灵敏素质中男生明显优于女生。

4 结束语

灵敏素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于大多数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就要在形式上最好以班组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锻炼。积极开展球类、武术、游泳等体育活动,增加体育运动的花样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方法上多以竞赛性、游戏性、集体性为主。以激发学生锻炼热情,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锻炼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完善身心的目的。

例如:抓好早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课延续和补充,但又是体育课不可代替的重要活动。应加强组织和指导,要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灵敏素质作为重点来抓。但当有机体出现疲劳时,精力将难以集中,思维的敏捷性也将下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灵敏素质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练习的重复次数也不宜过多,既要保证运动者体力相对充沛,又要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摘要:本文以江西上饶师院部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并对他们灵敏素质中的十字跳,反复跨跳和立卧撑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各项灵敏素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体育专业各项灵敏素质成绩优于非体育专业成绩,但在男生的比较中十字跳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关键词:指标,大学生,灵敏,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王步标,花明.运动生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金灿等.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4]刘少博等.体育舞蹈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特征及其发展[J].黑河教育,2010(5):17-18

[5]钟震等.排球健身操提高高校学生柔韧和灵敏素质的试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79-81.

[6]潘力平.篮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特征及其研究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2-44.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篇8

1 国内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在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 我国学者有的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训练要求, 有的提出了操作要领;还有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而这些方案是以他们的实践为依据的。如陈璐 (1999) 的立体训练法提出对学生进行从意识培养到行为实践、从口语到态势语、从适应客观到主观创造、从自我外省到自我内观的立体式训练, 是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有效尝试。高顺斌 (2001) 提出在实际教学当中, 应把有声语言与态势语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对说话者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以及仪表进行强化训练。徐青 (2006) 认为态势语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熟练自如的态势语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针对师范生进行态势语言训练进行了探索。

1.1 石红训练方略

石红 (1998) 针对中学物理教学实习过程中高师生出现的生硬型和随意型非言语行为, 指出要加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他提出的三种训练方略为: (1) 基本功训练。分为开讲前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开讲前的训练有:塑造整体形象和进场过程中的步伐训练;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具体分为面部表情训练、头部动作训练、眼神训练、手势走姿训练等。 (2) 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即把单一的非言语动作组合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 目的是让学生丢掉“拐杖” (即老师的扶持) , 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非言语行为。 (3) 非言语行为自然化训练。

在这三方面的训练过程中, 都重视教师的示范、学生逐个表现和师生共同评价等措施。尤其是第三方面的训练, 尤其独特之处。他的训练策略有:观摩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演讲比赛的录像;观察优秀教师上课时的非言语行为运用方法;指定自选内容, 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进行试教并录像, 再由教师进行讲评。

1.2 刘一承操作要领

刘一承 (2001) 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不仅提出了运用原则, 而且提出了操作要领。他认为,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服从内容表达需要;服从情绪表现;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服从审美需要。他提出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六条操作要领:自然、雅观;准确、鲜明;简练、协调;富于变化;动静结合;富于个性。其实他的这些论述都涉及定性的原则性要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1.3 刘春芳训练法

刘春芳、苏高岩 (2002) 提出师范生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四步法, “入门、过渡、实践和提高”。在教师非言语训练的四个步骤中, 入门阶段主要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教师非言语行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选好切入点, 提高理性认识。介绍中外名家有关非言语行为的重要论述, 一开始让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明确“身体即信息”。 (2) 展示多种形式的非言语行为, 捕捉其中的信息。从报刊、生活中搜集多种典型的非言语行为, 绘成图表形式, 或参观雕塑、观看录像等, 让学生推测、想象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3) 感知教师的不同非言语行为。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 谈谈老师是如何运用的, 以及运用效果如何。 (4) 呈现具体内容, 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选择形象性强、难度小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设计。在过渡阶段主要是模仿和评析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实践阶段, 让学生设计好非言语行为并运用它。

1.4 林化君模式论

林化君 (2002) 认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有自己的模式, 他们分别是系统教学、学科渗透、专题研究和经验交流等。系统教学模式指在语文课中增加非言语行为的内容, 或结合礼仪课、形体课和交际课等进行系统训练, 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环节构成。学科渗透模式是指教师结合所教学口进行非言语教学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要求各科教师能够为学生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做出示范, 而且要求教师将非言语行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专题研究模式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 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 其形式既可以是教师就某个问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也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 还可以研究课、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自行研讨。经验交流模式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就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经验与体会进行交流和探讨, 从而提高运用能力的一种模式。

2 国外学者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研究

借助于微格教学, 除了可以训练形成必须的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外, 还适合克服体育教师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微格教学的创立者之一的D.Allan (爱伦) 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对所倡导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微格教学模式非常灵活, 并且简便、实用, 可随时随地进行。微格教学方法的引人, 提供了一种培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开创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新天地。

2.1 美国学者的研究

在美国, 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是和师生交往研究联系在一起的。J.奇尤在20世纪初, 提出交往技能作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几乎是师资培训中必须加以关注的主要方面。从20世纪50~90年代期间, 学者们围绕教学中的交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前期以重视学生、承认学生的天赋研究为主;后期重视在教育性交往方面培训教师, 重点是语言交往技能, 非语言技能训练不是很多。但是, 也就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提倡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新思潮、新方法逐渐兴起, 比较有代表的是Protocol Reserch (雏型研究) 、Microteaching (微格教学) 、Classroom Simulation (教学模拟) 、Sensitivity Training (感受性训练) 等。其中, 感受训练中情意性演习 (A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实际上就是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人类开发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0年代初, 人们把这种方法系统化, 称之为“Arica Approach” (阿利卡演习) 。阿利卡演习主要内容有: (1) 提高身心机能的演习, 如唤起感受、听觉练习、苦思冥想、瑜伽术等; (2) 改善社交关系的演习。如自我介绍、身体接触练习、上下级关系的模拟演习等; (3) 语词方面的基础演习。对有关语词的听说等进行重述、改述演习; (4) 自我演习。

2.2 前苏联学者的研究

在前苏联, 也有一些研究涉及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在20世纪80年代Ц.A.Зязюна (贾雄) 对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训练目的是借助于专门的练习, 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 形成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反应的技能。训练所使用的媒介有相关的图片、照片、录音、电影等。一般情况下, (1) 检查对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即了解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关知识。 (2) 进行控制心理紧张感训练。 (3) 发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力的训练。 (4) 进行微格教学, 分解每个需要获得的技能, 通过微格教学方式来评价和改进动作姿势。

3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文献和报告非常的少, 通过各种数据库模糊搜索查找, 类似的报告有关于示范动作技能训练的内容描述。如韩桂凤等 (2001) 提出关于动作示范技能的训练。认为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直观演示手段。示范是: (1) 示范目的明确, 应围绕课的内容而展开示范。 (2) 动作示范正确、熟练、轻松、优美。 (3) 示范的位置、方法、时机要合理。 (4)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另外, 人们在室内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比较典型和有启发意义的有王丽娜 (1996) 三步训练方案、黑龙江农垦师专 (1997) 的“师范生教师行为分解训练”方案和陈璐 (1999) 的立体训练方案。这些方案对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来讲值得参考和借鉴。

根据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特点,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要求及操作要领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3.1 借助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要求及要领

就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而言, 可以首先从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研究入手, 因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特点和内容是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是一般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中的内容, 那么研究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以在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和扩大。如石红的三种训练方略用到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操作上可以这样设计: (1) 在“基本功训练”内容中加入体育教师专项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2) 在“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方面, 把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动作、触摸性动作等加入设计范畴中。同样, 对刘一承、刘春芳和林化君的非言语行为训练要求及要领等, 根据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特点都可以很好的设计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操作要求及要领。

3.2 针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特点的训练模式

区别于室内课堂教师教学的是体育教师教学直观、开放, 示范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因此, 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 体育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 选择录像、书籍图片等作为示范动作的训练参照, 而不会选择向优秀教师直接学习, 接受训练的方式。在室内课堂教学非言行为训练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示范性动作非言语行为进行训练。 (1) 集中训练。即召集单位所有体育教师, 通过录像、图片和专家讲授的方式, 进行统一培训、讨论和练习, 使体育教师教学示范动作规范、统一、到位。集中训练能让所有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避免闭门造车, 自以为是。 (2) 组织现场看课, 课后演示。 (3) 融室内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于示范动作中的训练。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师以身体的行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内容的方式, 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有体育教师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用动作示范的方法来展示运动技能。模仿永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非言语行为表达能力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保证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本要求。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及对一般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行性进行论证, 提出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几种方法, 以便体育工作者在教学效果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

参考文献

[1]刘一承.试论态势语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2]刘春芳, 苏高岩.师范学生体态语训练初探[J].岱宗学报, 2002 (2) .

[3]林化君.论体态语言教学的模式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5) .

[4]周鹏生.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5]陈璐.高师教师职业态势语立体训练法初探[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6]高顺斌.略论口语课中态势语的训练[J].固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7]徐青.师范生态势语言训练浅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非竞技体育 篇9

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 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战略举措[1]。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是振新中华的主力军, 因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能够在增强学生体制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潜移默化的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借此, 本文将对赤峰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做相关的调查与分析, 为赤峰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吸引赤峰学院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培育赤峰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来加强赤峰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3]。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赤峰学院在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相关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可知,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总体上还是不太乐观, 有31.1%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从未听过, 但是, 仍然有68.9%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了解的, 所以, 应加强对这部分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使其形成积极的体育情感, 进而推动大学生积极, 主动的参加阳光体育锻炼。通过男女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可知, 男女生之间的认识情况稍有差距, 有25.9%的女生从未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 相比之下男生则为5.2%, 低于女生。

2、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健身的态度

通过调查,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 大部分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选择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 男女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态度积极, 但是仍然有极小部分的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持较冷淡的态度。所以应加强这部分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知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练能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

3、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与频度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尽人意, 在30分钟以下的占到28.5%, 每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的占到47.9%, 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在60分钟以上的只占到23.6%, 并且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距, 男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长于女生, 运动量大于女生, 我们还发现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并不象其主观思想倾向性表现的那么强烈, 女生参与体育的实际情况与男生的差距甚大, 与其主观意愿也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持续时间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 应加强大学生进行科学阳光体育锻炼的教育, 使大学生每次参加阳光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有所保证, 充分达到阳光体育锻炼的效果]。

4、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消费及项目选择

男女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有明显的差异性, 女生选择的阳光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跑步、健美操、羽毛球、排球、跳绳这些项目, 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这些项目, 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都能认识到阳光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是强身健体,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消费已有所认识,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悄然兴起, 但是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一方面可能与每月的生活费用不高、生活和学习的经济开支较大以及物价上涨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

5、影响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因素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调查显示, 主要的响因素依次为缺少场地器材、缺少专业技能、课程较多、作业繁重、天气、平时上网耗时多因素等。

四、结论

1、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

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总体上还是不太乐观, 同时男生与女生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上存在差异。

2、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持续时间较低, 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持续时间高于女生。

3、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

目基本上以球类为主的一些传统项目, 男生以篮球, 足球等运动量大的项目为主, 女生则偏爱小球、健美操等可以塑身的项目。

4、影响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参加阳

光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因为缺少场地器材、缺少专业技能、课程较多、作业繁重、天气、平时上网耗时多因素等, 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赤峰学院多数是露天体育场地, 由于缺少场地器材,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兴趣。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文献资料法, 对赤峰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 结果表明: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总体上还是不太乐观, 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能强身健体, 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比较明确, 对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希望通过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掌握运动技能, 调剂自己的业余生活, 同时男生与女生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为赤峰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7号。

[2]郭扶康.阳光体育.《让亿万学生沐浴体育阳光》.光明日报, 2007-04-26

非竞技体育 篇10

1 研究的目的

1.1 快速发展的体育场馆呼唤专业的管理人才

体育场馆不仅是开展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阵地,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在2008年奥运盛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和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后, 体育场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成功举办大型赛事之后, 场馆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后续的有效利用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关注, 而这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管理人才。

1.2 体育场馆运营不佳的状况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随着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配备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体育场馆的运营及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多数大型的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性较低, 运行成本高, 而体育场馆却缺乏经营意识和专业管理人员。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就曾这样对记者说过, “长期以来,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有退役运动员以及备维修人员构成, 缺少通体育、懂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使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因此,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 在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开设体育场馆管理专业, 在社会企业培训市场中增加体育场馆管理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是体育场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1.3 调查证明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体育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薄弱, 国内体育专业的大学相对较少, 体育管理专业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体育场馆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需要通体育、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因此, 体育管理人才, 尤其是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出现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各地的体育场馆至少缺乏5000多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目前已成为体育“职场圈”的宠儿。

2 研究的内容

2.1 体育场馆管理的特点

体育场馆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体育场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但体育场馆只有具备优秀管理人员才能高效运行和发展。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经营意识、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全心全意为服务社会的信念。因为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职责是:一、主要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维护、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安排与订约等。二、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要面临管理事件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一个合格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场体育场馆内的所有固定因素及不固定因素。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体育和管理知识外, 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2.2 体育场馆引进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

2.2.1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体育场馆需要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应具备体育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当前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已经开设相关的专业, 但其专业性不强, 往往是在体育管理专业中增添相关的课程, 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学校等各种体育场馆的需要。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影响对体育场馆的潜力挖掘, 也影响了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 在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 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有其一定的优势。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经过系统的管理专业的学习, 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通管理、营销及其运作等, 而体育场馆的管理重视的就是管理的实际操能力。所以, 对体育场馆来说, 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对体育及体育场馆知识的强化培训, 加上自身对管理专业的掌握, 用起来或许更得心应手。

2.2.2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

综合性高校的管理专业拥有较高的文化与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 从理论知识上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另外, 体育场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比较吻合。目前,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进修学习模式, 但这种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需求的要求, 而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又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引进外来人才, 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必要的补充。人才引进的对象多是管理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 加之对体育场馆管理的强化培训, 在短期内能投入到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中。

2.2.3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综合院校的管理专业不仅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而且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里, 几乎每个学校都都有和管理相关的专业 (如: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 , 他们服务于各种职业管理中。因此,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根据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目前的培养状况, 应尽快建立以综合性大学为基地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结束语

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急需大量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针对国内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整体质量较低的现状, 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 满足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实属必要。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课程的设置、丰富培养方式、要使培养出来的体场馆管理人才能够适用国内体育场馆的发展, 促进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造成大量体育场馆的长期闲置和利用率较低, 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影响实现它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 我国的体育场馆急需求大量专业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体育场馆,非体育专业,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

[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

非竞技体育 篇11

关键词: 体育法治;法治体育;依法治体;非体育道德;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808.18 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5044004 文献标志码: A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来,法治得到了空前的强调;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指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指明,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1]。

“法治体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政治话语在体育领域中最为集中的体现,也是深化体育改革、提升体育形象、振兴体育产业最为有效的手段。“法治体育”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于善旭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面对体育多方面的法治需求,积极推进我国体育改革发展和体育法治的建设进程,并指明法治体育在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提出依法落实国家部署、将体育纳入法治轨道、构建体育法治秩序等途径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2-3];张奇等基于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指出,将体育纠纷的化解全面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4];胡伟指出,以法治的方式规范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权,并从3个维度进行了阐释[5]。但是,既有的法治体育研究多为宏观层面的探讨,围绕具体现实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非体育道德行为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域中,“法治体育”更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价值。本文尝试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1 法治体育的提出

法治,突出在“法”,强调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1995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6],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初步成型。同年,《体育法》颁布,结束了体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体育”的实践同“依法治国”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作为一部国家法律,《体育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标志着我国法治体育建设的开启,也是依法治体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的重要表现。此后,国务院、国家体委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法规、文件、部门规章等。例如,1997年国家体委颁发的《关于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反兴奋剂条例》等,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法制建设。经过历史的积淀,法治理念正逐步走向成熟。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体育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理应将法治作为治理的基本方式,这体现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法治体育概念的提出,凸显了“法治中国”这一基本治国理念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化。所谓法治体育,即将法律作为治理体育领域问题的基本方式,强调体育法律、法规的突出地位。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召唤下,法治体育的主导地位,不仅是体育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外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体育发展的内在需求[3]。在社会转型发展,传统思想备受冲击的特殊背景下,人们的体育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法治体育的提出,是规避体育道德问题,实现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2 法治引入非体育道德行为治理的逻辑基础

所谓“非体育道德行为”,顾名思义即通过违反体育道德的不当体育行为获取或未获取直接利益的体育行为,是指运动员或其他体育活动主体为了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在体育运动中,做出的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违背竞赛规则规定,对社会或他人带来不良影响或后果行为的总称[7]。体育道德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是对体育事业精神层面的根本性伤害;但是,“非体育道德行为”外延的核心并非违法犯罪行为,将法治引入“非体育道德行为”治理的恰当性、必要性,是一个必须予以正视和证明的议题。

法治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是世界法治理论的重要起源,我国古代法家学派也有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大力推行法治的主张,他们的论述为近现代法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值得留意的是尽管在现代社会之前出现了诸如古希腊城邦政治为典型的早期“民主”政治制度,从文明的整体演进发展来看,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转折是伴随现代国家的发展而出现的。换言之,法治是现代化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体育作为一种同样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人类文化载体,其内在的规则意识、公平竞技、公正裁决的诉求同现代法治精神都极具契合性。在某种意义上,体育运动自身也为现代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意义上的参照。在相当长的时间尺度内,体育精神本身就是公平、公正的某种象征。在这一历史语境中,道德自律、社会监督之于体育道德的培育有着极其有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小范围内的群体竞技、娱乐为目的的人类活动迅速走向职业化、市场化,并成为衡量某一社会群体(国家、地区、省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这一转变的历史轨迹和必然性这里不拟展开,恰恰是后者构成了我们所说“非体育道德行为”治理的基本文化语境。

1)政治是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法治体育既是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当下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也极具体育领域的政治方略实施的意义。纵观历史,法治一直就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出台,开启了探索法治之路的篇章。1995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及至2012年十八大再次指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些调整为法治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在政治诉求的呼唤下,体育治理,这一关乎体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引入法治的时代必要性得以凸显。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为契机,体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迈入了法治化轨道。非体育道德行为作为体育事业健康肌体上的毒瘤,纳入法治轨道,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落实法治体育的必由之路。

2)长久以来,受传统文化和体育道德治理惯性的影响,体育道德问题的治理中映射着浓厚的德治身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典型人物宣传、弘扬拼搏精神等形式的“德治”手段长期以来成为体育道德领域治理的主导形式。应当承认,在长期的体育道德规范、治理、弘扬等方面,以道德感化、舆论监督为主要手段的“德治”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时效,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从另一方面看,当前关于运动员,这一体育参与主体的体育纠纷事件不断上演,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裁判员、运动员与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矛盾频发,这些迹象暴露出了管理的不足。非体育道德行为发生群体分布上呈现多元化,从级别较高的职业联赛到基层赛事,均有发生。以我国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联赛为例,中超第13轮山东鲁能与贵州茅台比赛中,由于球员不满判罚引发冲突,鲁能主帅库卡遭到了边裁的拳击而眼角受伤,边裁手臂受伤出血。尽管事件发生后相关组织或部门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了一定的处罚,但这种处罚在实施中似乎并未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体育比赛的暴力、丑闻层出不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应当承认,对这些非体育道德行为的规制没有上升到法治的高度,是在治理中追求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未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竞技体育走向市场化、职业化和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非体育道德行为往往导致经济甚至刑事犯罪,而通过媒体传播,其引发的对于体育运动本身的怀疑与伤害,甚至远远超过某些孤立的犯罪的影响。曾经轰动一时的以足坛腐败案件对于中国足球运动的伤害,福利彩票运营过程中的不规范对于福彩自身的影响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来看,法治体育即体育文化发展的新趋向,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将体育置身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来看,体育事业需要法治做保障才能长久健康发展。

3)在现代化进程中,植根于农耕文明,以道德自律为基准、强调人情纽带的传统道德观念系统受到以市场为基本经济运行手段,以公平、秩序、利益、风险共担为诉求和特征的现代道德系统的巨大冲击。由于种种客观条件和历史原因的限制,在新的观念系统尚未成形之际,在体育道德领域极易引发缺失乃至失序。譬如被媒体多方关注的竞技赛场上的“让球”“默契球”,就是这种失序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历史转型期,尽管政府大力倡导,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呼吁加强体育道德建设,例如,针对体育比赛中存在的使用违禁药物、裁判不公、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文件指出,要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牢固构筑抵御不正之风的思想道德防线[8];然而,在德治理念框架中,依靠道德的评判力量约束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收效并不令人满意,关键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德治自身,而在于德治的道德标准本身尚未得到广泛和有效的认同。受此影响,道德失约局面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痼疾。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法治引入道德问题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德治相辅相成,两者存在不同,却又共生互补。法治的提出弥补了德治力度不足的短板,法治将法律作为治理的重要手段,强调法律在社会治理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强制性。与德治相比,法治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法治不会轻易随着人的改变而变化,在长期有效性方面得到了保障;在避免人为感情因素、体现公平和公正方面也是德治无法比拟的。在当代引入和借鉴法治的权威性、强制性对于现代体育道德系统的建构,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法治治理途径

法律法规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揭示的是人类行为“能不能”的问题[9]。法治的强制性是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对维持社会稳定、构建法治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实施法治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平。对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法治规制既保障了人权的平等,又体现了国家治理法治化的需求。法治的实现必须扎根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时效性。当然,法律的规制并不是某一组织能够单独胜任的,需要多方在政府的主导下协同推进,依法完善法治体育建设,依法促进体育道德良性发展。

3.1 宏观引导,确定专项立法

立法是实现法治的第一步,也是必须最先迈出的一步。体育法治化的推进,对体育法律法规的要求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目前,我国适用于体育事业的法律法规除《体育法》之外,主要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层面的体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意义上尚未构成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10]。在《体育法》中也仅有2处提及“道德”问题:其一“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道德和纪律教育”(第27条);其二“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第34条)。对于道德教育的具体要求、体育道德的具体内涵,乃至于对于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处理方式,都缺少明确的界定。作为根本大法,制定和完善与此相应的法律解释,乃至相应的体育法律法规,顺应体育法治化发展的潮流,是治理非体育道德行为的一把利器和基本途径。

体育立法部门要认清现行《体育法》中多数法律原则、若干法律规则与时代发展诉求之间的互动性要求,部分法律概念亟待重新确定的实际[11],确定立法、修法的内容。在法律的烛照下,明确体育道德和“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对于新的体育道德系统的建构,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3.2 稳步推进,有效突破

将运动员的非体育道德治理问题置于法治视域也就意味体育道德治理进入了司法的程序中,司法作为坚守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成为所有法律纠纷的最后终裁者,这也是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3]。司法强调依法惩处,是实施法律,发挥法律功效的最佳手段。

非体育道德行为涉及面广,层次复杂,从其影响看,既有直接利益获得,也有无直接利益获得,甚至还有违反道德者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在法治的框架内,从非体育道德行为的直接危害程度及间接影响进行划分、论证,并明确体育道德主体及非体育道德行为实施者、责任人相应的法律权力和承担责任。

非体育道德治理的法治化是将部分范围内的道德治理赋予法律效力,提升对非体育道德行为实施的震慑力度。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法治化旨在重点突破一些诸如使用兴奋剂、赛场暴力等性质恶劣且产生恶劣后果或巨大不良社会影响;但却往往由于情境的特殊性,不适用于相应的民法、刑法条款,而仅仅依靠行业规定处理,远远无法形成有效震慑的非体育道德行为。有了司法的保障,非体育道德行为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展现良好体育道德必将成为运动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3 因地制宜,实现法治“本土化”

非体育道德行为治理的法治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效果要依据实施效果进行判断。引入法律手段的治理过程中,充分借鉴成熟的法律法规系统、先行的国外经验,是一条必然之路,但切不可简单化地照搬。

体育运动具有特殊性,竞技体育,特别是一些关注度高的大型赛事更由于比赛节奏的激烈,身体对抗性强,情境的烘托、渲染,容易诱发一些非道德行为,同时也给“非体育道德行为”的界定带来巨大的困难。譬如赛场上的(恶意)犯规并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对方运动员重伤甚至死亡的,是否适用于刑法?如果直接照搬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对非体育道德规定太多、太刻板,势必影响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

同时,非体育道德行为治理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通过多种可利用途径深入调研当前存在的非体育道德行为现状,澄清这些问题的关键,把握治理的核心点。对我国而言,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将法治引入对道德问题的治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观念问题和执行上的难度。要从培养人的法治观念做起,立足我国本土的法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治,立足于我国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立足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立足于本土国家法治建设,立足于中国体育传统与法治文化的源流[12]。正确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道德所受的冲击,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兼顾中国特色,保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法治精神。

3.4 重在实施,培养法治自主意识

在确立了法治体育这一基本思路的前提下,实施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一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体育乃至整个国家法治化治理的通则。对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法治化治理,不能停留在口号中,要更多地予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效果。司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法律主体、责任主体、实施程序等必须明确,要通过典型个案的实施,扭转风气。

此外,培养法治自主意识也是不得不提的一面,应当承认,在非体育道德的认识中,法治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甚至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非体育道德行为案例的处理中,已有的行政处罚存在巨大的争议。司法实践如果同样面临争议,对于法律的权威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强调司法实践的公平、公正的同时,积极培养法治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不仅是法治体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体育的最终目的。

在全行业、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依法对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治理是体育法律的职责与义务,也是对依法治体的综合诠释;在依法治体治理理念指导下,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对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处理必将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公正,遏制非体育道德行为,为体育道德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培养第一时间拿出法律武器,规范处理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4 结束语

在国家现代化治理,法治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法治体育的提出是符合政治基础、文化渊源和现实诉求的。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的法治治理途径可以考虑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1)宏观引导,确定专项立法;2)稳步推进,有效突破;3)因地制宜,实现法治体育本土化;4)重在实施,培养法治体育自主意识。这些途径着力促进法治在体育领域的贯彻实施,为规范体育道德行为提供法律武器,为体育道德建设及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6060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0/30/c_134765061.html.

[2]于善旭,闫成栋.论深化体育改革对体育现代治理的法治依赖[J].体育学刊,2015,22(1):1.

[3]于善旭.论法治体育在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地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6):1.

[4]张奇,李亮.我国体育纠纷化解机制的法治化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38.

[5]胡伟,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权法治化的三个维度[J].体育科学,2015,35(10):3.

[6]罗重谱.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演进轨迹[J].改革,2014(8):11.

[7]关莉,梁殿乙.对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85.

[8]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S].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1118.

[9]刘煜,龚正伟,刘周敏.竞技体育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及其化解[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39.

[10]兰孝国,李萍,韩新君.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法律环境现状与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1):1.

[11]马宏俊,袁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基本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10):66.

非竞技体育 篇12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1.1 实验对象

选取华南师范大学2009级、2010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6名男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两组,A组8名同学进行12min跑台运动,B组8名同学进行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平均年龄21~23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

1.2 实验方法

1.2.1 运动方案

(1)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1受试者保持心情平静测量其安静时心率和血乳酸值。2受试者进行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测量运动后即刻和第30min时的心率和血乳酸值。

(2)12min跑台运动:1受试者保持心情平静测量其安静时心率和血乳酸值。2受试者进行12min跑台运动,强度控制在70%最大摄氧量的中等强度,因此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之间。测量运动后即刻和第30min时的心率和血乳酸值。

1.2.2 指标测定

(1)心率测定:测量前30s的心率,每分心率=前30s心率×2。

(2)血乳酸测定:实验前对YSI-1500血乳酸分析仪进行较标。取样时用75%酒精棉球对一手指指尖进行消毒,优先选取无名指,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扎破受试者消毒手指,用微量吸血管吸取15微升以上指尖血。用血乳酸专用进样器取15微升血液注入血乳酸分析仪,等待结果显示并记录血乳酸值。

1.3 实验仪器

血乳酸自动分析仪(型号:YSI1500中国);心率监测表(型号:s610i芬兰);功率自行车(型号:Monark-839E瑞士);跑台(型号:technogym意大利);秒表。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与安静时相比,1min全力自行车运动后心率和血乳酸浓度变化较大。(见表1)

12min跑台运动后血乳酸浓度水平变化较安静状态时不大,运动后30min血乳酸、心率恢复较快。(见表2)

3 分析讨论

(1)在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中,随着ATP、CP的消耗与分解,细胞内ADP、AMP、P和C的含量逐渐增多,从而促进糖原分解,加快糖酵解反应速度,在运动后30~60s内达到最大反应速度,血乳酸生成达到峰值,直到运动结束。

(2)12min跑台运动主要是有氧系统供能,糖类物质代谢以有氧氧化代谢为主,血乳酸产生不多。在中、低强度运动过程中,肌组织当中的氧含量足以保证有氧氧化的需要,此时乳酸的生成是由于氧的利用率不高所致,而非缺氧环境。由于运动效应的刺激使肌糖原分解速率得以迅速提高的过程需30s左右,然而这种效应促使细胞质内反应底物丙酮酸和还原性辅酶I生成速率达最大值,线粒体内氧化速率达最大值的激活过程需要花费1~2min。因此,两者存在时间差,即在线粒体达到最大有氧代谢速率之前,即使组织内氧含量充足,也会因丙酮酸和还原型辅酶I的生成速率与氧化速率之间的暂时不平衡导致细胞质内这两类物质的堆积,引起乳酸的产生。人体内乳酸转换存在3条途径:1在骨骼肌、心肌内氧化反应成CO2和H2O;2在骨骼肌和肝脏内合成葡萄糖和肌糖元、肝糖元;3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丙氨酸等其他物质。一般血乳酸在血液内清除的半时反应大约需15~20min,恢复到安静水平为30min左右,体能高者比体能低者恢复快。因此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对象相比体育生体能上有所差距,但会比普通大学生运动意识和对自身体能的重视水平要强。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值反应机体对血乳酸的耐受能力,是评定耐力的敏感指标。目前,以血乳酸浓度为4mmol/L运动强度训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

(3)在1min全力运动后即刻,其血乳酸浓度由安静时的(1.59±0.44)mmol/L上升为(8.61±1.89)mmol/L,在12min跑台运动心率控制在120~150次/min,为70%最大摄氧量,提示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其受试者血乳酸值在乳酸阈(4mmol/L)附近波动。比1min全力运动后比较血乳酸值升高程度较低。结果显示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与运动强度有着高度敏感性和密切相关性。1min全力运动后30min的血乳酸值为(3.51±4.20)mmol/L,高于12min中等强度运动后30min时的血乳酸值,说明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血乳酸升高,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需要的时间延长。

4 结论

优秀运动员有氧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在4mmol/L左右,无氧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可达12~20mmol/L。本实验所选实验对象是非运动员,其有氧以及无氧能力都不及运动员,所以血乳酸浓度相对较低。

在训练中找出心率与血乳酸的关系,利用乳酸心率控制训练,乳酸心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中血乳酸值达到4mmol/L时的心率值。就不用每次都取血测血乳酸值,可以根据心率评价血乳酸值,确定特定运动强度,提高运动能力。因此利用乳酸心率大体掌握无氧阈运动强度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摘要:本实验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不同强度运动对体育学院非体育生血乳酸浓度的影响。实验采用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和12min跑台运动两种运动强度,测量16名受试者安静、运动后即刻、运动后第30min的心率并取其各时刻的指尖血,应用YSI-1500血乳酸分析仪测量血乳酸浓度。结果显示:受试者12min跑台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浓度升高达(2.27±1.19)mmol/L,运动后30min基本降为安静水平;受试者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浓度升高达(8.61±1.89)mmol/L,运动后30min仍高于安静时血乳酸水平。两种运动强度后心率变化趋势相同,运动后即刻升高,30min后下降至近安静水平。结论:对于体育学院非体育生经过不同强度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变化程度不同。1min功率自行车全力运动后血乳酸值升高程度较12min跑的中等强度运动后血乳酸升高程度高。通过检测受试者运动前后血乳酸浓度,评价体育学院非体育生运动能力和血乳酸代谢能力。

上一篇:报刊发行的市场化经营下一篇:货运管理系统